“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最终版)

时间:2019-05-12 19:0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最终版)》。

第一篇:“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最终版)

“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

“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

泰兴市农业局

为切实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据《泰兴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省编制“十一五“政府投资专项规划工作的要求,编制《泰兴市“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2006-2010年)》。

一、规划基础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对农业各项工作的领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但是客观分析“十五”时期的农业,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科技服务及保障体系与农业生产发展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优势主导产业规模不大、特色不够、质态不优;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亟待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其主要原因便是因为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已较大的影响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在“十一五”期间,通过进一步加大投入,认真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泰兴现代农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国家、省、市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指导与方针,通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及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我市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主动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因地制宜,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我市农业实现产业化、外向化和生态化。

三、基本原则

坚持联系实际,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创新发展的原则,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和规划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增强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预见性。投资应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侧重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建设项目、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四、战略目标

通过增加投入,使农业服务体系功能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各产业和门类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主导产业规模更大,优势更强;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有较大的增强;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五、投入重点

1、支撑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七大体系建设;

2、结构调整和优势主导产业培育;

3、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4、农产品质量建设;

5、农民技术培训。

六、投资的重点项目初步安排及主要方向、规模、任务

(一)、农业支撑和保护体系建设

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机制创新,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推广更新、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培训、服务和促进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多年来,全系统农技推广中心、畜牧水产中心、林业中心、畜兽卫生监督所、执法大队、农科所、农干校等7家事业单位的办公费等公用事业经费并未列入财政拨款计划。严重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行,很大地制约了服务功能的最大发挥。“十一五”期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按标准拨足公用事业经费(每年约150万元),不断增加运行费用支持和投入的额度,使之与建设现代农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要求相适应。

2、农作物、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现有的农作物、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在近几年稻麦等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虽然经受住了考验,但限于监测手段落后和服务实力的不足,仍存在不少缺陷。为适应现代农业无公害标准化发展的需要,亟需加大投入,建设成为预测预报准确,反应迅速,措施及时到位,综合防治效益良好的工作体系,把病虫危害损失率降到最低,化解种植业和林业生产的安全风险。

3、市乡基层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体系建设

我市现有畜牧兽医水产技术人员652名,多年来,他们全靠“一双眼”、“一双手”、“一双腿”服务。由于诊疗仪器、设备简陋,常造成一些误诊、错诊,跟不上畜牧渔业发展的新要求,并给养殖业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带来很大隐患。拟通过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保护和提高畜水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建设符合我市特色的养殖业支持与保护体系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畜牧兽医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继续深化养殖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我市从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跨越,渔业生产达到更高更优的水平。规划建立1个市级畜禽疾病诊断中心,不断完善诊疗设备,大力提高诊疗技能和服务水平,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1个市级鱼病

自动诊断系统,每个乡镇都建立完善的鱼病防治体系。

4、动物防疫基础免疫体系及实验室建设

禽流感、牲畜口蹄等疫病在国内外频繁暴发流行,造成巨大损失的事实充分说明,动物防疫工作是关系到畜牧业安全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大事。我市是畜牧大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还会越来越高。但我市动物防疫体

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动物防疫工作的要求。目前的动物防疫职能仍由兽医人员承担。兽医人员虽承担防疫的公益性职能,却不享受财政拨款,工资靠临诊收费自收自支,畜禽流感越多,收入会自然增加。而免疫注射不向群众收费,防疫到位后,发病得到控制,兽医的收入反会下降。防疫队伍自身存在的定难以调和的矛盾,成为严重妨碍畜禽防疫安全的重大隐患。要想解决这对矛盾,必须改革现有体制,将属于公益性的防疫工作由政府投资,解决防疫人员的工资,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免疫、监测和治疗,杜绝无规定疫病的发生,降低疫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保障畜牧业健康安全发展。我市生猪饲养量140万头,家禽饲养量1000万羽以上,需专职人员250人,预计每年需400万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国际上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相当严格,我市畜产品无法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对动物疫病监控和药物残留监测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强化实验室建设。目前我市动物疫病实验室60m2,且仪器设备都是六、七十年代的产品,冷库15m2。按照上级要求县级实验室必须达到200m2以上,冷库100m2。需扩建实验室150m2,冷库80m2。需资金100万元,仪器设备100万元,分两年实施。实验室完善后,负责全市的动物疫病的监控监测和药物残留的监测,有利于推动我市畜牧业安全生产和发展。

5、牲畜血吸虫病监测及防治体系建设

近几年,长江水系发生了血吸虫病疫情,邻近县市局部地区钉螺扩散明显,自2002年起,我市也发现了多起输入型血吸虫病病人。目前全市生猪饲养量为140万头,奶牛为1200头,山羊为60万只,其中沿江8个乡镇中,生猪饲养量为30万头,奶牛栏存为260头,山羊为10万只,直接受到到疫情威胁。此外,养殖户引进的牲畜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血吸虫病疫区,血防工作形势严峻。规划建立1个市级监测站及8个乡镇监测点,对沿江家畜感染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对病畜进行治疗和处理,切实控制传染源。充分利用十边隙地种植牧草,改造江滩、河沟,改放牧为圈养,切断传播途径。促进泰兴地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6、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及仪器设备更新

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更新日益频繁的新形势下,县一级农业科研机构承担着新品种新技术创造性和适应性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是县城农业经济科技生产力的孵化器。作为全市唯一的农业科研基地——市农科所,由于多年来物质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仪器设备或残缺不全或严重老化,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拟通过本项目实施,进一步强化我市的农业基础研究工作,解决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品种和技术这个最根本的基础问题。

(二)优质主导产业培育及基地建设

1、地方特色农作物品种选育和推广

(1)特色玉米新品种选育及示范

鲜食特色玉米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其籽粒中糖分、蛋白质、赖氨酸及其他多种氨基酸、脂肪等含量均高于普通玉米,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籽粒中的淀粉主要为支链淀粉,适口性好,且易于消化,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新型佳肴。近年来,我国鲜食玉米的生产、加工产业已经开始启动并在逐步完善。其加工的产品主要为甜玉米罐头食品,但年生产量仅在1万吨左右,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多样化,对鲜食玉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若干年内,为满足国际国内市场所需,我国鲜食玉米产品的年加工量应在100万吨左右,市场需求旺盛,效益较高,将成为我国农副产品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但因优质专用品种缺乏,我国特用玉米产业竞争力不足。前几年泰州市旱作所选育了优质糯玉米新品种——苏玉糯6号,形成了若干优质特色新组合。有必要根据市场需求,立项研发优质专用新品种,引领泰兴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

(2)优质专用花生新品种选育及万亩示范方建设

近年来,国内专用花生加工业迅速发展,出口量不断增加,产品供不应求,全国及本省花生市场价格持续高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泰兴花生为我市较有影响的特色农产品,产量高、价格高、种植效益高,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突出。全市幼龄银杏园面积达12.5万亩,初期间套花生,亩效益达800-1000元,具有极高的比较效益优势,能有效地提高银杏园近期效益;花生生态效益显著,不仅能固氮养地,而且通过轮作换茬,可有效的抑制现有病虫草的发生和蔓延。泰州市旱作所通过长期的花生育种,选育了一批优质专用新品种,虽然基本解决了全市近期内优质专用品种的要求。但从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和不断变化的市场要求看,加快选育更为优质高产、适销对路、符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专用品种,仍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市旱作所在选育泰花系列花生品种的同时,研究配套了一系列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新技术,制定了相关栽培技术规程,也积累了一定数量各种类型的花生品种资源材料和中间材料,为今后的优质专用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增加投入,由市旱作所实施系列新品种选育和万亩高产高效示范方项目,对全市花生产业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优质特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大豆、甜豌豆、荷仁豆、蚕豆、脱毒山芋、芋头等本市特色农产品具有极强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力,但因品种种性退化、混杂严重,栽培技术更新缓慢,产量、品质、种植效益大打折扣,针对诸多难题,泰州旱作所通过品种引进及配套技术研究示范,已经开始起步,但距市场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示范。

2、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稻米是我国居民的主要食粮,泰兴市100多万亩耕地中,常年水稻面积60多万亩,总产稳定在36万吨上下,目前所栽培的品种都是品质优良的粳稻品种,在市场上深受市民欢迎,销路一直较好。但是在强化基地建设、进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规模培大培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品牌创建、切实提高效益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大投入。

3、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我国用于制作优质饼干和糕点的弱筋小麦需求量600万吨,自给率仅5,主要依靠进口。农业部制定的有关规划中,把建设和发展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列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投资项目,明确提出在长江中下游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发展优质弱筋小麦1300万亩。

我市常年小麦面积55万亩左右,通常以中筋红皮小麦为主,销路狭窄,效益不高。而发展优质弱筋小麦却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水土优势。在江苏省建立的5个基地中,经品质鉴定,我市是3个合标县市之一。加之我市有苏三零面粉集团可以就近加工,更有其它基地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基地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据测算,优质弱筋专用小麦收购价格比普通小麦高8~10,且平均单产比普通小麦高25公斤/亩,在同等投入条件下,每亩可增收50元左右。规划经过三年建设,建成5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仅此一项农民可直接增收2500万元。加工企业还可降本增收3000万元左右。这既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缓解供不应求的矛盾,又可较大地提高种植业效益,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4、优质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油菜全身都是宝,菜油是我市市民的主要食用油,双低油菜的饼粕是非常好的畜禽饲料,秸秆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源。若在规模和特色生产上继续加大投入,真正形成我市的强势产业,必将为农民增收作出更大的贡献。

5、特色地下农产品规模基地建设

我市高沙土地区占耕地总面积75。香荷芋等地下农产品既是高沙土地区宝贵的地方品种资源,又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地方特产,既可以原料上市,又可加工成速冻仔芋、芋艿粉、芋艿圆等多种食品,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我市香荷芋已获得了无公害产品标志。香荷芋一般亩产仔芋1100公斤以上,均价1.2元/公斤,亩产值1320元,亩可获纯利500元,生产中抓住品种的提纯复壮和改良扩繁,推广应用以垄作覆膜、种芋脱毒快繁及机械化播收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可亩增产20以上,亩增效益300元左右。加之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10万亩地下农产品规模特色生产基地,农民年可获利5000万元。

6、设施蔬菜基地建设

我市常年蔬菜地20多万亩,设施蔬菜面积不足万亩,城乡倒流、外地蔬菜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现象仍没有根本改观。规划继续加大投入,扩充规模,增加总量,提升产品档次,形成特色产业,在满足本地市场的同时,挺进上海、苏南等大中城市,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对于提高种植效益,致富农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7、畜禽品种改良、推广与畜禽小区、无公害基地建设

多年以来,我市的畜禽养殖品种单一,品质相对较差,养殖方式分散、粗放,养殖效益较低。近几年,全市淘汰更新畜禽品种的力度加大,品种改良步伐呈进一步加快趋势,规模养殖也有一定的增加。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市畜牧养殖的品种格局,规模养殖也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加大政府扶持、投入和奖励的力度,继续抓好生猪、家禽、山羊等畜禽品种的改良工作,切实推进畜禽养殖小区和无公害养殖基地的建设。拟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切实提高我市畜牧养殖业的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8、特种水产种苗繁育重点市建设

近几年来各地特种水产发展迅速,养殖效益相对较高,而特种水产种苗却供不应求。我市现有斑点叉尾鮰、赤眼鳟、南美白对虾育苗能力2亿尾以上,具备了这三个特色品种规模繁殖种苗的工作基础。根据我市水面少,池塘面积小的特点,应该积极鼓励和发展特种水产种苗繁育。拟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较大地提高我市水产养殖业的单位水面效益。

9、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及示范园区建设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十一五”期间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继续加大农业高新技术引进推广和应用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向技术要产量、质量和效益。

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农业结构的调整,引导形成了本地特色的种植业、蔬菜、果树、养殖及农业观光与休闲产业。为增强园区内特色产业发展后劲和活力,继续引导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拟对现有园区进行升级和辐射,以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增强辐射、引导和示范效果。

10、江苏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建设

省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位于我市宣堡镇,于2003年9月23日经省林业局批准建设。公园占地9700亩,包括张河、联新、孔桥、银杏、纪沟、毛群等6个行政村。现有定植嫁接银杏树65800株,其中挂果树17190株,白果常年产量45.4万公斤,树龄百年以上的4718株,200年以上506株,1000年以上的2株。园内春季嫩枝吐翠,一片葱绿;入夏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秋天金果累累,满园飘香;寒冬虬枝傲天,迎风斗雪,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有关专家誉之为“自然之奇迹、休闲之胜地”,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罕见的古银杏群落”,曾先后吸引亚、非、欧美16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观光考察。目前,我市正在按照国家级森林公园进行规划建设,整体推出“银杏之乡”一日游、“农家乐”等文化品位较高的特色旅游项目。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丰富我市的生态旅游资源,改善对外窗口形象,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又一重要载体。本项目计划分五年实施,预计总投资1亿元,政府实行以奖代补,约1000万元。

11、雄银杏生产基地建设

我市是“中国银杏之乡”,主栽品种“泰兴白果”品质优良,驰名中外,是传统的名特优产品之一。全市现有定植银杏树630万株,年产干果4000吨以上,约占总全国产量的1/3,而雄银杏树仅3万株,年产雄花1吨左右。按照雌雄合理配置比例100∶2--4,目前我市雄银杏资源奇缺,严重影响了人工授粉和雄花的开发利用。而从外市引进雄花易带来病虫害,花粉的质量不稳定,影响授粉的质量和“泰兴白果”的品质,同时还会浪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为此建议由政府投资,建立专项资金,在市果园场、第二捕捞公司、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及乡村主干道中沟河道两侧发展雄银杏树10万株,以平衡我市银杏的雌雄比例,彻底解决由外地购进花粉而带来的不利因素,促进银杏雄花粉的开发利用和银杏产业的健康发展。该项目规划分五年实施,预计总投资500万元。

12、农田林网建设工程

建设农田林网是我市造林绿化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近年来因低产田改造、节水工程的实施等原因,部分乡镇农田林网缺株、破网、断行现象严重,与国家平原绿化合格市的标准差距较大,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森林覆盖率20的目标,必须重点抓好农田林网建设,坚持“巩固、完善、提高”的原则,抓好未林网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的营建和已林网农田的完善提高,在全市开展农田林网合格村、合格乡镇达标活动,构造我市农业生产的生态屏障,确保农业生产高产、稳产。该项目规划分五年实施,预计总投资600万元。

13、沿江生态防护林工程

充分利用现有25公里长江岸线,结合沿江开发和沿江高等级公路建设,整合全江滩、江心洲、江堤资源,建设长江生态防护林工程,在高等级公路两侧建设绿色通道,在化工开发区与城区结合部建设防护隔离带,努力将长江沿岸建成生态林业的基地,防洪保安的阵地,观光旅游的胜地。大力推行立体经营,滩地营造意杨、汜柳,林下增养水禽,开沟围网养鱼。计划建成万亩生态防护林,总投资800万元。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建设关系到农业经济的生死存亡,近两年来得到了全市上下的普遍重视。已先后申报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产品,注册了一批商标,编制了一批技术规程,城区农产品市场实行了质量准入,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我市农产品质量建设特别是检验检测设施建设的情况与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多样化需求还远远不相适应,放心菜、放心肉工程有待进一步加强,迫切需要全市上下引起高度重视。规划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发展为核心,着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规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整体提高农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在我市范围内求得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综合体系建设

力争用5年的时间,建立起基地与农产品的检验检测综合体系。主要任务: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环境进行测定;对农业投入品的成份进行测定;对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农(兽)药残留等进行定点检测并在规定时间内向社会公布,确保“三放心工程”落到实处;依据检测结果,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加以规范。通过严格两头检测、中间监控的基本程序,确保我市生产出的大宗粮油、蔬菜、果品、水产品、畜产品等达到无公害标准,使我市80以上的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化。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质量安全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总投资规模为560万元。

2、农产品优质、高效、无公害标准化技术引进、示范与应用研究

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使欧州、东南亚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为适应国际和国内市场无公害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自身安全、品质标准,拟学习、借鉴、引进先进国家和地区无公害生产技术,通过研究、借鉴和示范应用,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水平和生产效益。

(四)生态农业县(市)创建

创建生态农业县(市)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现实途径。最近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10年力争把80的县(市)建成生态农业县(市)的目标。省农林厅、水利厅、环保厅、建设厅为此联合发文对生态农业县(市)的创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三清”工程为重点,重视农田生态系统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确保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实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有效控制农村工业“三废”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要求,逐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2004年我市已通过了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的验收,为生态农业县(市)的创建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十一五”期间立项创建生态农业县,既是形势所迫,也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自身要求。

(五)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根据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信息化已成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科技进步,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也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拟通过本项目的硬件投入和市乡两级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最终达到三个目标:

一是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信息化。即利用信息技术快捷、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林果生产、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发布。二是农业经营管理和市场流通信息化。把与农业经营有关的各种资源配置、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和农副产品流通(需求量)、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并及时传递给农民,引导他们按照市场的需求从事生产经营,避免因信息不灵而导致农产品市场供求大起大落,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损失。三是农业政务办理的信息化。通过农业网站的“一站式”服务,逐步实现农药、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和进出口许可以及绿色食品认证等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事务的网络化处理,增强政务管理透明度,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

规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上连科研院所、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大型农贸市场,下接乡镇农技站、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合作组织和规模养殖户的我市农业信息化体系,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各节点可开展网上问答和查询,适时进行远程教育,发起和召开视频电话会议,部分农民可根据自身需要,通过网络进行农业节目点播,以达到农业生产效益的快速化和最大化。总投资约740万元。

(六)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近年来,因假农资出现的坑农、害农案件屡屡发生,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给人民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打击农资制假、售假工作都十分重视。农业局是农资打假的职能部门、牵头部门,对农资打假负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具体打假工作由农业行政执法大队负责。由于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刚刚组建,执法装备差,执法人员业务水平也有待提高,财政上对执法工作无专项投入,只能靠以罚养法,这样很难适应农业执法面广量大、工作艰巨的需要。为此,规划建议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执法专项经费的投入,改善执法的装备,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按国家规定落实农业执法人员依照公务员管理的政策、待遇等。

(七)农科教培训工程

1、农业科技人员有序进修与知识更新工程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制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农业科技人员面临着严重的知识老化,只有通过有序进修、培训与知识更新,才能更好地组织解决新时期防治农业病、虫、草等有害生物侵害、畜禽防疫、农林牧渔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成果应用,适应新形势下指导和服务现代农业的要求,推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换代。

2、农民培训工程

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缺乏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和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中央农村工作有关会议明确要求: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农民培训工程是一项政治工程、富民工程,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我市能否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我市实际,十一五期间应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以市农干校为主的培训基地建设,增强培训能力,深入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系统地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文化学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生活教育,以及政策法律、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外经外贸、时事政治方面的教育,特别要加强对从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和创业培训,通过5至10年的努力,着眼于提高农民掌握、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和整体素质,培养一大批现代农民。通过进行适应本地需要的实用新知识、新科技培训,使80以上的农民掌握1至2项实用新技术;培养10万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劳动者。乡镇成校与农业企业、农产品基地建立起密切联系,积极提供科技、教育、信息服务;在市农干校建立起稳定的农口专业办学体系,向农村输送有较高素质的农业后备劳动力。

第二篇:“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

“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

“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 “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 泰兴市农业局

为切实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据《泰兴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省编制“十一五“政府投资专项规划工作的要求,编制《泰兴市“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2006-2010年)》。

一、规划基础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对农业各项工作的领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但是客观分析“十五”时期的农业,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科技服务及保障体系与农业生产发展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优势主导产业规模不大、特色不够、质态不优;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亟待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其主要原因便是因为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已较大的影响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在“十一五”期间,通过进一步加大投入,认真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泰兴现代农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国家、省、市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指导与方针,通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及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我市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主动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因地制宜,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我市农业实现产业化、外向化和生态化。

三、基本原则

坚持联系实际,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创新发展的原则,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和规划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增强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和预见性。投资应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侧重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建设项目、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四、战略目标

通过增加投入,使农业服务体系功能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各产业和门类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主导产业规模更大,优势更强;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有较大的增强;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五、投入重点

1、支撑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七大体系建设;

2、结构调整和优势主导产业培育;

3、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4、农产品质量建设;

5、农民技术培训。

六、投资的重点项目初步安排及主要方向、规模、任务

(一)、农业支撑和保护体系建设

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机制创新,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推广更新、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培训、服务和促进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多年来,全系统农技推广中心、畜牧水产中心、林业中心、畜兽卫生监督所、执法大队、农科所、农干校等7家事业单位的办公费等公用事业经费并未列入财政拨款计划。严重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行,很大地制约了服务功能的最大发挥。“十一五”期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按标准拨足公用事业经费(每年约150万元),不断增加运行费用支持和投入的额度,使之与建设现代农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要求相适应。

2、农作物、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现有的农作物、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在近几年稻麦等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虽然经受住了考验,但限于监测手段落后和服务实力的不足,仍存在不少缺陷。为适应现代农业无公害标准化发展的需要,亟需加大投入,建设成为预测预报准确,反应迅速,措施及时到位,综合防治效益良好的工作体系,把病虫危害损失率降到最低,化解种植业和林业生产的安全风险。

3、市乡基层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体系建设

我市现有畜牧兽医水产技术人员652名,多年来,他们全靠“一双眼”、“一双手”、“一双腿”服务。由于诊疗仪器、设备简陋,常造成一些误诊、错诊,跟不上畜牧渔业发展的新要求,并给养殖业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带来很大隐患。拟通过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保护和提高畜水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建设符合我市特色的养殖业支持与保护体系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畜牧兽医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继续深化养殖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我市从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跨越,渔业生产达到更高更优的水平。规划建立1个市级畜禽疾病诊断中心,不断完善诊疗设备,大力提高诊疗技能和服务水平,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1个市级鱼病12全文查看

第三篇:十一五期间社区信息化专项规划

文章标题:十一五期间社区信息化专项规划

十一五期间社区信息化专项规划

社区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和手段,改变社区管理和服务条块分割状况,利用覆盖整个社区的信息网络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共享,向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社区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管理及社区发展的基础环节,是政府加强城市管理和为民服务的有效手段。社区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品位,更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一、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本文出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届三中、四中、五中全精神,紧紧围绕市“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和《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引导、社区自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针,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社区管理为龙头、社区服务为重点,拓展现代信息技术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加快实现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务信息化、小区智能化和家庭信息化,促进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

二、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社区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不断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宗旨,坚持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执政为民、服务于民。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社区信息化建设必须统一规划、统一领导,打破部门和区域界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协作,努力实现各类传输网络、资源网络间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3、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作用,以区为中心,街道为重点,社区为基础,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同时,积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以市场需求拉动社区信息化建设,努力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4、注重实效,梯度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需促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应用,突破重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

通过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起与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连接市、区、街道、社区各个层次的社区信息系统,促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发展,推动社会公众服务信息化,培育“信息化亮点社区”,基本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的社区信息化发展格局。

1、建立社区信息化网络体系。建立以宽带城域网为依托,政务网为枢纽,街道为主节点,形成横联政府业务部门,纵贯市、县(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实现信息交互的统一政务外网和信息资源交换平台。

2、建立社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社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由社区居民基础数据库,电子化、网络化信息服务,交互中心、呼叫中心、互联网网站(简称“一库两化三平台”)以及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构成。社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建成后,将不断适应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及部门业务和街道、社区工作的信息需求。

3、建立社区信息技术应用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区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面向基层管理和服务的信息网络,着重发展社区信息服务网络。街道办事处普及OA应用,街道、社区安装社区管理软件并联网使用,面向居民的公共事务管理50以上实现电子化、网络化;为辖区单位和居民提供的服务有50以上实现电子化、网络化;街道建立网页,50以上的社区建立电子阅览室。

4、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体系。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体系。将社区信息化建设列入政府推进信息化工作和社区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并落实相应的机构进行组织实施;组织分工明确,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获得信息化知识和相关技能培训,街道拥有信息系统的应用维护专业人员。

5、建立社区信息化运行服务体系。实现运行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街道、社区业务流程和服务的优化。围绕业务工作需要和为民服务实际,分别制定相应的制度及规范,指导并保证社区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开展;结合信息化特点,在信息资源、服务流程等方面,整合和优化各级政府部门面向社区的工作业务。建立市、区、街、社四级社区工作的业务信息数据指标体系和信息交换流程共享体系,并整合完善与之配套的服务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社区信息化建设项目安排

根据目前我们的财力物

力及街道、社区的具体实际,我们把社区建设信息化系统工程分为三步来实现:

第一步初步建网

编制一个可以基本满足目前社区民政工作要求的软件,根据实际财力许可建立至少可运行该软件的各级计算机中心(有条件的单位争取一步到位),通过电话网加部分专线的方式来组建网络;建立社区服务内部管理网络系统,提高社区服务工作的效率

与透明度。这样,可以逐步将各种资料电子文档化,完善本地化工作处理与查询,通过非实时网络使社区基层民政工作实现网络化。

第二步完善内网建设

完善系统软件功能,增加OA功能;按系统设计要求完善系统硬件建设;将各种文档资料收集齐全,并形成数据库管理;购买必要的系统软件与数据库软件;在各个服务点设立触摸屏,便于居民自己查询;与各相关部门实现网络连接与数据实时交换;实现社区服务申请管理的电脑化处理;从而使社区的大部分工作与数据处理都能在网上进行,通过专线连接,实现全局性的实时数据资料处理查询。

第三步完善系统整体建设

配置必要的软硬件,建立完善的防病毒与入侵检测机制;通过与呼叫中心等便民利民系统、基层民政业务网、因特网、政府办公OA网的连接,可以实现以下功能:将此软件的应用推广到街道、社区;居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渠道享受服务;形成完善的社区信息收集管理及工作处理体系;最终达到提升社区工作的品位,方便为民的实时网络化服务与管理。

《十一五期间社区信息化专项规划》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十一五期间社区信息化专项规划。

第四篇:长沙市城市管理“十一五”专项规划

长沙市城市管理“十一五”专项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大力巩固和发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果,以创建最佳人居城市为总揽,努力构建现代化城市管理新框架,进一步强力推行改革,进一步强化管理,将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推向深入,实现城市管理新发展、新突破,将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努力构建和谐城管,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以创建国家最佳人居环境奖为目标,重塑“门前三包”机制,突出站厕建设、社会环境综合整治、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渣土污染和广告整治、特色街巷及亮化工程建设重点,实现城市维护、执法、管理水平的提升(推行一项工作,重塑一种机制,突出五个重点,实现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达到二个确保,一个突破。二个确保,即确保“重心下移”后城市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确保“门前三包”措施全面实施,并卓有成效。一个突破,即对管理薄弱环节实现新突破。全面实现最佳人居环境奖各项指标。

城市管理要紧紧围绕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改善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城管队伍建设、规范办事程序、培养管理人才、提高市民素质、加强维护行业监管、发挥基层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等八个方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实现管理观念现代化、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手段法制化。

(三)重点任务

1、积极开展创建全国和联合国最佳人居城市活动

“十一五”期间,全市城市管理工作以创建全国最佳人居城市为总体目标,将创建指标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制定科学的方案,认真抓好落实工作,力求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将我市创建成全国最佳人居城市。并将以此为基础,争创联合国最佳人居城市。

2、督查考核管理

(1)不断完善监管分离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不断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和行业监督的关系,努力推进城市维护作业和市容秩序建设不断上新台阶。

(2)以提高城市政府执政能力和水平为目标,按照投诉响应规范化、考评依据法制化、考评制度文件化、考评过程程序化、考评痕迹表格化、考评手段现代化、考评机构正规化、考评结果透明化的工作思路,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绩效考核模式,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3)始终坚持“现场查看、随机访问、全面覆盖、督促整改、形成评价”的绩效考核方式,组织实施对各城区城市管理日常工作和城市管理公用设施日常维护状况的全面检查考核与绩效评价,及时监督指导,逐步实现“主次干道展示形象,背街小巷整洁卫生,居民社区清洁优美”的要求,达到“美化、亮化、硬化、净化、序化、美化”的标准,确保“天更蓝、地更绿、路更洁”。

(4)以“市区两级检查相结合,重点检查与难点督办相结合,上班时间检查与空档时间抽查相结合”为原则,立足于在检查中不断发现问题,在不断督促解决问题中提升城市维护作业标准,着眼于建立长效地、可持续地城市管理维护作业体制。

(5)按照“市容管理属地化、维护作业专业化”要求,努力推进专业维护进社区,全面实现全市社区维护作业专业化,不断提升社区维护管理和清扫保洁水平。

3、城市市容管理

(1)“十一五”期间,全市各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水域均有清扫保洁队伍,使全市清扫保洁率达100%。

(2)“十一五”期间,加强机扫率,逐年增加达60%。

(3)加快粪渣无害化处理的研究,力争2008年底有一处设施可投入使用。

(4)开展垃圾减量化和废物综合利用工作,“十一五”期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2007年后启用垃圾分拣设备,加快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处理步伐。

(5)实行密闭式垃圾运输方式,管理好现有大型带挤压装置垃圾中转站,随着城区扩大,做好再建中转站的选址与设计论证,续添置载重30吨以上垃圾密闭压缩运输车10台。

(6)“十一五”期间,完成城乡结合部道路配套设施,加快背街小巷提质改造、社区改造,加修人行道、下水道、绿化带及设置环卫设施等。

4、门前市容管理

重塑城市门前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加强对责任制工作的指导、检查、监督与考核,将门前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纳入法治化轨道。2006年启动新一轮的门前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工作;2007年-2008年在全市城区主要街道推行门前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通过总结、完善,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检查考核评分实施细则,争取在“十一五”末全市80%以上的临街单位、门店、住户达到门前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的要求。

5、城区绿化管理

“十一五”期末,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以上,力争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面管理维护好湘江两岸风光带(包括桔洲),主次干道临街单位要拆除违章建筑,全面恢复绿地,全市50%的单位创建成为花园式单位或园林式单位,创建100个高标准的绿化达标社区。加强对现有绿地的维护管理,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档次,使之做到美观、整洁、靓丽,四季有绿、四季有花,力争成为全国绿化维护先进城市。

6、市政道路建设维护管理

(1)2010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力争达到国家控制标准,不低于8平方米。

(2)完成全市城区范围内超负荷,超年限道路的大、中修改造,如城南路、德雅路、南湖路、书院路等。2006-2010年全市道路破损率控制在5%以内。

(3)市、区两级财政加大对市政维护专项设备的投入,在2010年前,各市政维护单位拥有配套完整、性能先进的市政维护专用设备。

(4)加强路政管理,严格控制城区道路的破路、挖掘地下管线的建设逐步由明挖改为顶管,到2010年力争达到城市道路地下管线施工,除抢险工程外,其他一律禁止开挖,改由顶管实施。

5、“十一五”期末,建成污水、雨水管道分开网系,将污水送往处理系统,使污水处理率到达60%以上。

7、城市管理行政执法

“十一五”期间,逐步解决各城管执法大队、中队的办公场地问题,加强城管行政执法队伍110指挥中心建设,更新添置执法装备,逐步达到一人一座的标准,逐年递增全市城管行政执法队伍人员和经费,“十一五”期末,城管行政执法人员经费达到人均每年10万元。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法制建设,将《市政府62号令》作为地方性法规进行人大立法;进一步创新执法手段,加强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与公安、法院等部的联系,推行行政执法与行政诉讼、行政强制执行相结合的执法方式,不断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效果和水平。

8、小城镇管理

以创建文明卫生镇(村)为载体,以公厕建改、垃圾治理为重点,以“净化、序化、美化”为目标,加强环卫、市政、绿化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至2010年,县(市)城区及重点扶持城镇建成区达到绿化覆盖率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1平方米,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以上。每镇都有数量适当、管理良好的公厕。

“十一五”期间,以增加城市的夜间亮度和色彩为主,因地制宜设置高杆灯、泛光灯、彩灯、霓虹灯、轮廓灯及动态灯箱广告等形式进行亮化,所有临街门店采用规范化的玻璃橱窗式灯光设计。同时,建好一处夜景系统湘江两岸风光带和桔子洲,一个光景园烈士园,一条灯饰商业街黄兴路,三座灯光大桥(湘江一、二、三桥),八大灯光景区(火车站广场、芙蓉路立交桥、五一广场、溁湾镇广场、东塘立交桥、丽臣广场、绿化广场、市政府广场)。

10、户外宣传品及广告管理

户外广告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重点向高档次、高品位、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式上以霓虹灯、电脑喷绘、电子屏幕、灯箱广告并以动态的为主。设置上按照我市城市管理的有关规定,合理规划,规范设置。同时将8路6广场(五一路、芙蓉路、韶山路、八一路、解放路、人民路、营盘路,五一广场、芙蓉广场、火车站广场、东塘广场、丽臣广场、荣湾广场)总体规划,高起点,打造出精品亮点。

11、装备管理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十一五”期间,要对行政执法装备管理工作的请示报告、规划计划、登记统计、动用使用、保养保管、检查与考评等基本制度进行完善。

(2)规范执法装备的日常管理。保证执法装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防止发生人为损坏、丢失及被盗等事故,确保装备完好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3)充分利用网络宽带技术,建立长沙“数字化城市管理”基础平台,力争在2008年以前实现城市管理办公自动化、各种业务、数据管理规范化、移动指挥智能化、监控可视化、监督举报社会化以及外部信息交换和管理网络化,全面提高我市城市管理水平。

(4)完善现有城管网上的公共服务系统。以建成后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为载体,开设城管电视专栏、城管热线、网上咨询举报等,对城管公共服务系统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城管执法工作的透明度、服务效率和廉政建设,使之成为广大市民了解监督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渠道。

(5)借助无线数字通话技术,对现行的无线对讲机通话系统(模拟信号)进行更新换代,力争在2008年前建成快速顺畅的城市管理执法通信指挥系统(数字信号)。

12、城管法制建设

(1)继续落实和执行好行政许可规定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落实和执行好行政许可规定,行政审批实现信息网络化,适时明确和调整好某些行政审批项目实施主体,如渣土管理、城区绿化、户外广告等,实行审批程序工作流程、收费项目依据、标准上网公示公开。

(2)完善城管法规体系

一是争取市人大组织制订和出台《长沙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规定》,组织编写《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法律法规汇编》,直接引用母法作为执法依据。

二是争取市人大组织修订和出台《长沙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

三是争取政府制订和出台《长沙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制订和出台《长沙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

(3)实施法律监督,规范行政管理

根据国家《招投标法》规定,实施本系统维护作业招投标情况(包括资信调查、经济合同审核)的法规监督。

13、规范法律学习培训

“十一五”期间,通过定期组织局属各单位、各执法大队的法制学习培训,力争系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并经过考试测评,力争合格率达95%以上。建立城管法制学习考题库,使学习培训做到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从而提高城管行政干部、行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

为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标准,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城市管理人才队伍。

(1)着眼城市管理维护质量监理水平的提高,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市容环卫、市政道路、园林绿化、景观亮化等方面尽快培养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以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2)着眼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着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法人才队伍。要引进和培养法律专业人才和数字城管计算机专业人才。增强城市管理工作的法律权威和科技含量。

(3)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品德优、能力强、技术专、素质高的青年人才队伍。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决定着城管事业的发展前景。要对优秀青年人才大胆使用、委以重任,通过在关键职位、艰苦岗位的锻炼,培育他们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四)保障措施

1、加强教育,营造氛围。结合创建最佳人居城市和贯彻落实《长沙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和《长沙市城市容貌规定》,进行广泛发动,进一步提高市民的城市管理参与意识。

2、强化督查,严格奖惩。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后的监督考核机制,建议市委、市政府设立专项奖励经费,由市城管局进一步修订和落实奖惩办法,奖罚并举,重在奖励,并将考核延伸到街道,对街道实行绩效排名。绩效考核评估采取市、区日常检查,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群众参加(实行民调)相结合,使之更加科学公正。每月、每季对成效突出的区、街道作业单位给予重奖,对绩效差的区、街道作业单位,除登报批评外,予以经济处罚。

3、突出重点,全面提升。按市委、市政府明确的工作重点,制定和完善工作方案,确保工作效果,同时,规范管理,创新方法,着力开展好户外广告、违法违章建筑、违章夜市、渣土污染等专项整治,使全市市容环境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4、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加快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关系。市、区两级逐步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明确市、区各职能部门的责任。

5、注重协调,狠抓落实。加强与各级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落实市领导指示,改善一线工作人员待遇,解决站厕建设用地难等问题,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规章,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县(市)要参照全市“十一五”城市管理专业规划,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专业规划,加快城镇管理,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规范管理,大力推行和做好城管行政执法工作,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城镇和小城镇管理水平,促进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五篇:十一五2010专项规划小型水库总结

十一五益阳市国家专项规划内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情况汇报

2010年12月20日

一、水库基本情况

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建成中小型水库517座,其中中型水库9座、小型水库508座(小一型水库75座、小二型水库433座)。中小型水库总集雨面积954.6平方公里,正常库容4.5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23万亩。这些工程肩负着下游城镇、村庄100多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重任,在防洪、农业灌溉、城镇供水、发电、水产养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特别是为水资源保护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尤其是当前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基础物质保障。

二、水库安全现状

我市水库病险问题十分突出。由于绝大多数建成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限于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三边”工程多,运行几十年后,有相当一部分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问题。长期以来,受重建轻管思想的影响,工程正常的维护维修不能得到有效保证,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加上多年来遭遇暴雨洪水及冰冻的袭击,许多水库蓄水、灌溉功能不仅大大减弱,而且每到汛期险象环生,防不胜防,每座病险水库就象是一颗定时炸弹,严重危及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2007年完成的水库安全普查资料统计,目前我市508座小型水库中有340座病险库。水库工程病险主要表现为大坝质地差、坡比不达标、防洪标准低;涵卧管垮塌、裂缝堵塞,启闭失灵;溢洪道底板冲毁、坝基冲蚀现象严重,有的水库甚至没有设臵溢洪道。与此同时,工程地处偏远,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全及管理手段的落后,也导致病险水库成为我市防汛工作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市多数水库防汛公路建设标准低,通讯不畅,水雨情测报及安全监测设施缺乏,特别是小二型水库村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雨情、汛情、险情、灾情及防汛调度命令不能及时传递到位,抢险队伍和物资不能及时组织和运抵现场,常常贻误抢险战机,给防汛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

三、专项规划及实施情况

我市进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内的病险水库有18处(均为小一型),批复总投资978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425万元,地方配套5362万元。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水利厅的指导下,市级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项目区县经过艰苦的工作,工程自2008年下半年相继开工建设,于今年12月初前相继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89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425,地方配套1465万元(省级720万元、市级70万元、县级675万元)。所有项目均完成了主体工程投入使用验收。作为省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内容,连续两年通过了省政府的考核验收;顺利通过了财政部的绩效评估。

同时,我市完成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新编规划,有54处重点小一型水库进入中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编规划,规划投资2.43亿元;完成了重点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规划,有109处重点小二型水库进入国家规划,规划投资2.616亿元。

目前进入国家新规划内的小型水库已有17处开工建设,已下达中央资金4590万元、省级资金268万元,2011年底将投入使用。

四、主要做法

为了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办好办实,达到开工一处,受益一处、销号一处的目的,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我们切实抓好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责任机制。我市成立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了工作机构,合理配臵了人员,明晰了工作职责,加强了组织协调,强化了部门联动,明确政府主要领导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相关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同时,将这一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内容。项目县逐库落实了政府、主管部门、建设管理单位责任人及其工作责任,接受社会监督。在建设过程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措施、资金、进度等问题,并加强了对现场的监督管理。通过责任机制的建立,形成了工作有人管、责任有人负、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进一步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在项目建设之前,我们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完成了所有项目的安全鉴定、初步设计,并经省厅复核后,进行了批复。在省厅的指导下,我们创新管理模式,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节约了资源,保证了质量,加快了水库除险加固进程,进一步规范了工程建设行为。一是以项目县为单位统一组建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项目法人,并集中进行了培训。项目由项目法人组织实施。二是以县为单位,由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对项目实行集中和打捆招标,创建了一个规范的招标工作平台,降低了工程成本,选择了精良的施工队伍。三是落实了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责任。参建单位都制定了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了工作到位、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制定了病险水库控制运行方案和安全管理应急预案;落实了工程监理与质量检测单位,与益阳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签订了质量监督与安全生产申报书,形成了“业主负责、施工保证、监理控制、政府监督”的监督体系。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实施和顺利推进提供了基础保障。因此,工程建设中没有发生一起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

(三)、进一步严格计划管理,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过程中,加强了对计划的管理,严格要求项目区县按照设计要求、完成招投标建设内容。所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都实行了专户储存,专人管理,封闭运行,按照有关管理程序进行审批,拔付到施工单位基本帐户。通过严格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确保了工程资金全部用于主体工程建设,以及资金的使用安全。同时,我们积极主动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问题,全力好筹资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建设顺利。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安全、资金安全,以及良好的施工环境,建设中我们加强了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建设顺利。一是建立健全监督检查体系。建立了项目法人日常检查、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经常检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抽查,以及政府督查等较为完善的监督检查体系;按照省厅要求,每座水库至少聘请了2名职工或群众为社会监督员,建立了社会监督员制度。二是建立了病险水库网上信息月报制度,实行动态跟踪,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处理建设中的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这种形式有利地保障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的顺利完成,也为今后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五、取得的成效

水库除险加固后,提高了大坝的结构稳定,防洪标准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水库运行安全有了保障,各项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18座水库预计每年可新增或恢复防洪库容300万方,新增防洪效益1000多万元;新增或恢复兴利库容615万方,多蓄水915万方,改善农田灌溉面积6.34万亩,新增灌溉效益600多万元。可确保受益区内农业的稳产高产,增强乡镇、工矿企业的防洪减灾能力,为防洪安全提供可靠的保证。特别是有的水库险除加固后,兴建了水厂,为改善和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桃江县安宁水库除险加固后,兴建了年供水达40万吨的水厂,解决了20000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年增加收入40万元;安化县大丰山水库除险加固后,兴建了日供水300吨的水厂,解决了长塘镇6000多人的吃水难题。水厂的兴建不仅解决了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稳定了社会,创造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而且水管单位增加了收入,人员工资待遇有了保障,队伍得到了稳定,工程维修经费有了一定的来源,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

水库投入运行后,对搞好水库运行管理的统一指挥、科学管理、防洪度汛、责任落实,以及完善安全措施,加强日常维护等方面能起到示范作用,能进一步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六、十二五病除水库除险加固主要任务:

中央提出,要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2012年前,要完成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2015年前要完成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进入国家规划的重点小二型病险水库2013年必须完成。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一是2011年底前完成已开工的17处小一型水库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12年底前完成37处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二是2011-2013年,完成109处重点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11-2015完成其它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下载“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贵州省“十一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贵州省“十一五”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发布时间:2009-11-09 序言 “十一五”时期,是贵州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突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

    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文章标题:区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根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坚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民政事业与社会、经济的......

    宁波市“十一五”农业与农村科技专项规划(全市农业科技大会印发稿)

    宁波市“十一五”农业与农村 科 技 发 展 专 项 规 划 宁波市科学技术局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 目 录 一、发展现状与问题 ..................................... 1 (一)现实基础......

    三明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明政办〔2008〕28号)(5篇)

    【发布单位】三明市 【发布文号】明政办〔2008〕28号 【发布日期】2008-03-12 【生效日期】2008-03-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三明市“十......

    贵州省“十一五”人才开发专项规划中期评估

    贵州省“十一五”人才开发专项规划中期评估 《贵州省“十一五”人才开发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全省人才开发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贯彻落......

    景泰县“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景泰县“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结构转型、体制转轨、经济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农产品......

    唐山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唐山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时间:2010-11-09 13:17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 作者:佚名 点击: 247次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结构转型、体......

    全县农业工作十一五总结

    全县农业工作十一五总结 全县农业工作十一五总结 “十一五”以来,我们以打造六个农业万字头基地为目标,强力推进农业“一带四基地”建设进程,建设了万亩优质猕猴桃基地、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