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体系建设项目(5篇)

时间:2019-05-12 19:1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应急体系建设项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应急体系建设项目》。

第一篇:应急体系建设项目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建设

项目

一、项目名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建设

二、项目性质:部门立项内容

三、项目申报单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

四、项目背景:

(一)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秦岭北麓及其延伸地带全县总面积2018.61平方

公里,辖10镇12乡、519个行政村,总人口6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4万人,耕地总面积61.6万亩,现有无公害生产基地十个,面积不足十万亩、农贸市场一个、果品批发市场一个、经营农产品的超市三家。我县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为89%,相对西安市总体水平96%还低7个百分点,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比较严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于二〇〇六年六月成立,现有工作人员八名。主要承担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和监督检查工作。

(二)存在问题

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在保障农产品质量

安全,维护公众健康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无专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队伍;新成立的检验监测机构检验、监测设备不足,检测手段落后,工作水平较低,应对突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能力差。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阻碍着我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无法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三)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为2万-4万人,专家估计每年实际食物中毒例数在20万-40万人;2004年卫生部通报的381起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中,由有毒动植物引起的有140起,占37%,中毒1466人。04、05年我省食物中毒分别为5303人、2519人,死亡72人、33人,其中05年由有毒动植物引起的中毒733人,死亡4人;农药及化学物引起的分别为155人、20人。因此只有通过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体系,才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做到及时、迅速、高效、有序的进行处理,减少经济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

展。

五、审报原因

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建设项目,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队伍,加大业务技能培训,积极宣传应急知识,装备先进仪器设备,储备各类应急物资。彻底解决我县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专业队伍和应急物资储备的现状。从根本上提高增强,预防和应对突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确保社会稳定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六、项目内容:

(一)建设内容

1、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知识。通过印发宣传材料、电视讲座等形式,向社会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知识,提高全民认识,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能力。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等环节。购置采样设备、数据采集设备、取证设备、自动消毒喷雾器、检测采样车、移动式小型冷库、防护用具、计算机、显微镜等先进

仪器设备。

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建设。在全县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15个,配备监测员15名,并购置相应的设备。

4、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队伍。由***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8名工作人员组建应急队伍,通过业务培训,实际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5、应急物资储备。储备消毒、防护用品等物资,为应对突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提供物资保障。

(二)投资费用

1、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知识3万元。

2、购置仪器设备30万元。

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建设15万元。

4、业务培训。聘请专家、印发资料及业务技能培训、演练等共计1万元。

5、应急物资储备1万元。

总投资合计50万元。

(三)建设时间:

2007年10月至2008年12月底。

七、项目结论

该项目符合国家、省、市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有关政策要求,符合蓝田实际。通过项目建设,将极大地促进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开展,有效预防和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损失,减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危害,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公众健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二篇: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项目报告

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项目报告

药品(含医疗器械,下同)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药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是国家应对药品安全风险和突发事件能力的需要,是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为有效应对药品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全市药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根据山东省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结合全市药品安全实际,建立诸城市药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正确处置各类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制定了《诸城市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试行),成立了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领导指挥、协调和决策工作。

二、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监测、预警和报告体系,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网络,加强由药品行政监督、技术监督、社会监督共同组成的举报投诉和信息报告网络。大力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力度,排查安全隐患,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事件早发现,早预警。在全市31家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和药品经营企业设立了 1 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点,并开展了网络直报工作。

三、加强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加强信息报告工作,畅通信息报告、反馈渠道,及时上报信息,明确突发事件报告的责任主体和时限要求,努力实现信息报告快速、高效。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强化值班责任,设专门值班室,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电话,做好记录。加强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相关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和决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督导和后勤保障三个工作组。

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全员上一线,实行领导带班、车辆备勤、通讯畅通。要求有关人员开通通讯工具,保持通讯畅通,服从单位的统一调度。

五、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设立后勤保障组,以办公室为主,财务科人员参加,主要职责是经费保障、车辆调度等后勤服务工作。同时协助企业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

六、加强培训与宣传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宣传与培训工作,组织专业人员对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农村卫生室、药品经营企业有关从业人员进行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等应急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及培训,进一步提高药品从业人员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开展药品突发事件应急演 练,联系新闻媒体或通过网站,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信息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

第三篇:应急体系规划

黄冈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调研报告

省政府应急办: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调研工作的通知》(鄂政办电„2011‟22号)文件精神,现将我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调研成果报告如下:

一、应急体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工作成效与作法

1.不断深化预案体系建设。我市高度重视预案制订、落实和完善的“三结合”,不断提高预案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编制市级总体预案1个、专项预案22个、部门预案75个;县市区级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865个;乡镇应急预案210个,社区应急预案719个。街道社区、乡镇及有条件的行政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预案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按照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立了防汛抗旱、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卫生等22个专项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54家市应急委成员单位以及部分市直单位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专班,明确了分管领导和机构组成人员;全市11个县市区都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基本落实了“五个一”的要求,即明确一名分管领导、成立一个工作专班、划拨一笔工作经费、建立一套运行机制、确立一个工作目标,为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3.稳步推进应急队伍建设。启动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目前,11个县市区依托公安消防队伍均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并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从队伍组成、职责任务、机制建设、工作职责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和具体安排。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逐步深入。初步统计,市直单位上报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7支,总人数1398人;各县市区上报专业应急队伍90支,总人数6545人,初步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具体负责的专业应急队伍体系,为高效、快捷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强化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不断完善应急机制。完善了预警预测、隐患排查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事件预测预警、应急响应机制和风险分析评估等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全面提高了应急管理机制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公安、水利、森防、卫生、气象、地震、人防等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信息指挥系统,监测预警覆盖面正逐年扩大。通过“乡村决策气象服务短信直发系统”和“市州决策气象服务短信直发系统”实现了气象预警信息的全方位、全天候覆盖,为群众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形成。

5、扎实开展应急管理宣教工作。各地、各相关部门按照应

急预案经常性地组织和开展各类事故救援演练,提高了应急处置和应变能力。截止目前,全市各地共组织各类演练653场次,涉及到地震、卫生、消防、防洪、环保等多个领域。通过电视、广播、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结合“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防灾应急知识宣传周”、“全国消防日”活动,加强了对预案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全民防范突发公共事件意识明显提高。

6、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以“一网五库”(电子政务专网,专家库、救援队伍库、物资库、电子预案库、风险隐患数据库)和“615”应急管理基础工程,即是每个县(市、区)确定一个部门(系统)、一个乡镇、一个社区(村)、一家企业、一所学校、一所医院作为示范点,以抓机构、抓预案、抓队伍、抓宣传、抓信息、抓整改、抓保障、抓培训、抓演练、抓联动等“十抓”为突破口,以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等“五个早”的工作机制为重点,稳步推进我市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进程,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应急运行体系建设不健全。一是应急管理机构人员短缺,难以有效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职能,不能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二是部门之间衔接不紧密。地方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协调、配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有待完善。一些专项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实战检验;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基层单位应急预案还有空白项;预案演练不足,特别是跨行业、跨地区大型演练少;专项预案之间责任交叉,相互沟通较少。

3.专业应急队伍和人员素质有待加强。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数量不足,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定期演练制度落实不够,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重大突发事件的协同作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4.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底数不清,一些领域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预警能力急需加强。应急平台建设相对滞后,还没形成统一的信息共享、资源合理统筹的网络体系。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应对,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建立和健全应急体制机制为抓手,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防范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黄冈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全市应急体系,全面推进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重点加强薄弱环节,优先解决制约应急响应时效等突出问题,着力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响应的能力。

——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进各地和各行业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资源整合,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总体把握应急资源的合理布局,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现行事权财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分级分步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项目建设。

——技术先进、标准规范。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施,提高应急体系建设的科学性、高效性、可靠性。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履行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大政府投入,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良性互动机制,专群结合,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完善覆盖各地、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深化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继续加强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深化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提高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

和应急保障能力;配套完善应急管理政策、法规和措施,建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和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三、十大体系建设规划

(一)预案体系。按照“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处置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预案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各县(市、区)要完成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的修订工作,进一步扩大专项预案、部门预案的覆盖范围;全市所有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要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基层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建立预案演练制度,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预案演练,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应急演练,力争专项预案演练占总数的50%,部门预案原则上每两年演练一次。

(二)应急组织体系。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注重科学化、机制化、体系化、军事化,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组织机构建设,配足、配齐应急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充分应急管理机构在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等职能中的应急信息运转枢纽作用;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项指挥机构,并完善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机构职能。继续推进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

间,完成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确定相关责任人员,明确相关职能。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责任到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和动员工作。各事业单位、企业要明确行政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确定专(兼)职的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工作人员。

(三)应急队伍体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整合应急救援力量,严格按照“有机构、有队伍、有驻地、有平台、有装备、有经费、有训练、有演练、有制度、有实力”等“十有”的标准要求,建立一支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强化公安、武警和军队等骨干队伍应急能力建设。一是突出公安消防部队中坚力量作用,按照“一队多用、一专多能”的要求,全面加强消防队伍综合应急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建立我市驻军、武警、民兵的应急联动机制,依托预备役组建抗洪抢险分队、森林扑火分队,充分发挥驻我市部队在应急救援中的骨干作用。二是立足本地实际,建立和完善人员稳定、装备完备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围绕防汛抗旱、森林消防、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矿山和危险化学品、公用事业保障、医疗卫生、重大动物疫情等,大力推进消防、城建、通信保障、交通运输保障、卫生、电力、气象、突发环境事件等专业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处置体制机制建设、设备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三是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组织建设,重点推进矿山、危险化学品、林业、水利电力、电信、交通、运输、金融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建设,高危企业要建立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按有关标准和规范配备应急技术装备,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指导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应急互助机制,应急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按地域共建各类专兼职应急队伍。四是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建档制度,形成各类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设立专家组,建立相应数据库,基本形成覆盖各门类、各专业的专家队伍体系。建立专家队伍管理制度,形成调用专家参与应急工作的机制,并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对信息进行会商、研判,分析预测公共安全形势,发挥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提高科学处置水平。五是大力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依托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及工会、共青团、红十字会等组织,组建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重点加强青年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15年实现每万人中有100名应急志愿者。逐步建立应急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发挥志愿者在科普宣教、应急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加强各类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全面调查各类风险隐患,改进监测技术和手段,增加监测点密度,逐步完善覆盖全市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应急平台体系。依托各级政府应急平台,以“一网五库”(黄冈电子政务专网,应急管理专家库、救援队伍库、物资

库、电子预案库和风险隐患数据库)为重点,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完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建立完善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重点加强偏远高风险地区广播、电视、警报器、宣传车、手机短信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充分利用市电子政务中心等政府办公资源和专业系统资源,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构建市、县(区)二级政府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实现市级与县级、县级与同级以及乡(镇)级主要部门之间互通互联,满足值守应急、信息汇总、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完成市、县两级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并推进市级、县级应急平台的应急指挥场所和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完成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与市政府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以及视频会议和指挥协调等功能要求。

(六)宣传培训体系。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基地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培训与演练体系。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和素养。一是建设和完善专业培训演练基地。完善现有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培训与演练设施,全市所有应急管理人员全部轮训一遍,专业救援人员每年至少集中轮训两周。加强应急演练工作,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专兼职人员、志愿者队伍应急演练。二是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积极构建各级各类宣传教育平台,形成政府、社区、农村、企业、学校有机结合的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媒体加强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在有关栏目、节目中刊播应急知识,提高公众忧患意

识、社会责任意识。宣传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基本应急处置和防护知识,使公众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各级政府根据地区特点,编发形式多样的公共安全知识读物或制品,建设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网站,开展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日(周、月)活动。加强学生应急安全知识教育,充分利用少年宫、博物馆、文化馆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发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作用,为从业人员提供安全培训。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充分利用宣传栏、讲座、科普展览等形式,开展面向公众的宣传教育活动。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对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

(七)应急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建立市、县和基层单位应急物资分级储备制度,形成全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各级经济动员机构履行应急物资保障机构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确定应急物资生产企业目录,综合汇总各类应急物资信息,实现全市应急物资储备与生产的数字化管理。丰富储备方式,根据应急处置的要求,实行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有机结合,鼓励企业利用现有资源代储应急物资。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综合调度系统,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收征用、市场调控与调用机制。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完善应急物资投放网络,建立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联运工作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及损耗的补偿办法和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援物资紧急动员能力。二是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充分利用现有物资储备设施和资源,优化和完善生活救助、抢险救灾、公共卫生等各类物

资储备。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实现救灾物资12小时内运抵灾区。三是加强应急装备建设。改善和提升应急装备水平,为应急救援队伍配置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应急处置专业器械设施和安全防护装备,实现配置现代化和配备合理化。重点加强应急抢险救援特种器材设施配备,提高应对特殊情况的能力,做好相关应急处置职能部门应急装备的配备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装备管理机制,做好日常管理维护工作,保证装备处于良好状态。企业在积极利用现有装备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和应急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处置多发、易发突发事件所需的器材装备。

(八)科技支撑体系。强化科技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支撑作用,加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应急科技支撑条件建设,开展应急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公共安全技术和产品,研究制订应急管理标准体系,逐步形成应急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应急科技支撑条件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公共安全领域应急技术科研力量,建设完善一批应急科技支撑机构。加快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基础支撑作用。通过配备相关设施装备、引进技术人才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现有检验检测中心、研究中心、实验室等技术机构建设,强化技术储备,提高监测、检测、检验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二是公共安全技术和产品开发推广。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与成果。鼓励相关企业采用自建、共建或合作等方式建设研发机构,开发生产用于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处置的新技术新装备。扶持一批在公共安全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重点企业,实现成套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的突破,增强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建立市场化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机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推广应用。三是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应急管理标准化工作力度,完善应急能力评估、应急救援绩效评估体系,对各地各部门的应急能力定期进行评估,并把应急管理工作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九)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健全突发事件评估制度,在对突发事件爱你调查处理的同时,对事件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作出评估,并形成常态化的应急管理评估工作体系。要进一步规范突发事件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等。依托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加强灾情评估和重建规划能力建设,进行中小学校、民房住宅现实和潜在损失(损害)普查评估,开展地震、水旱灾害、风雪、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突发环境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动物疫情等灾害的调查评估,做好灾后重建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工作。全面落实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制度和恢复重建资金监管机制。

(十)政策法规体系。结合本地实际,严格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预案建设等方面,在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出台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的法律法规。

四、重点建设项目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整合现有应急资源,加大应急体系建设投入,重点推进一批关系全局的基础性项目建设。

(一)全市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络,建设和完善市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县级政府应急平台,健全应急指挥场所、基础支撑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规范技术标准,开发成套应用软件,配置移动指挥系统,形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统一高效、互为支撑的市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满足市政府系统应急值守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事态跟踪、决策会商和协调指挥等需求。

(二)市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建设围绕综合应急救援职能,加强综合应急救援指挥调度大厅、决策会商室、信息中心等硬件设施建设,形成预防和处置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平台。

(三)市气象信息预警平台。加强气象信息预警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乡村决策气象服务短信直发系统”和“市州决策气象服务短信直发系统”,通过天气预警信息发布虚拟终端,实现气象信息的及时播发。重点建设手机短信群发子系统、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子系统、智能手机接收子系统、专用接收机子系统、有线广播前端接收子系统、RDS预警信息广播子系统、卫星预警信息专用接收机子系统等7个子系统。

(四)应急物资保障系统建设。建设应急物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综合汇总各类应急物资信息;加强应急物资紧急生产和配送能力储备,缓解重要应急物资峰值需求,减轻经常性储备压力,减少损失;各地普遍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点;完善应急物资的调拨与紧急配送体系,确保应急物资的及时供应。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进一步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程度。根据本规划编制相应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各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之间、以及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形成完备的规划体系。加强应急机构建设,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实施相关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强化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抓好工作落实,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建立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进展和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实现建设目标。

(二)完善应急管理法规体系。根据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结合我市实际,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抓紧制定我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加大应急相关法律法规执法力度,加强行政监督,促进应急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加强部门应急预案建设。

(三)建立应急管理投入保障机制。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给予优先安排和保障。应急体系建设项目所需资金按原有渠道申请报批,重点项目按建设程序审批。各级政府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的原则,分级负担应急管理须由政府负担的经费。研究落实与应急管理相关的优惠政策措施,建立政府采购应急相关产品制度。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开展捐赠和援助活动。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保险服务。建立健全应急资金管理使用监督

制度,加强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应急资金的专项管理和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估工作。

(四)加强协调配合和规划衔接。各地、各部门密切配合,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各种协调机制。做好各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之间、以及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有关部门要加强规划的审批管理。将风险隐患排查纳入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中,在审批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各类危险源、重点目标、应急避难场所等应急管理因素,统筹安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强合作交流。开展应急管理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密切跟踪国内外应急管理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学习借鉴有关灾害预防、紧急处置和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促进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积极争取和引进国际援助资金和设备,提高抗御灾害的能力。

第四篇:应急体系管理制度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猴子岩水电站色古沟沟水处理施工项目部

应急体系管理制度

批准:

审核:

编制:

二〇一〇年五月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应急体系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四川省政府应急办《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更加规范、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结合项目施工及地形地质条件实际情况制定此制度。

一、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一)应急预案编制。编制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总则,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等;

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现场指挥机构、专家组等;

3、预防与预警机制,包括应急准备措施、预警分级指标、预警发布或解除的程序和预警响应措施等;

4、应急处置,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条件、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分级响应、指挥与协调、信息发布、应急终止等;

5、后期处置,包括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恢复生产等;

6、应急保障,包括人力资源保障、财力保障、物资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效能运输保障、治安维护、通信保障、科技支撑等;

7、监督管理,包括应急预案演练、宣教培训、责任与奖惩;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附则,包括名词术语和预案解释等;

9、附件,包括工作流程图、相关单位通信录、应急资源情况一鉴表、标准化格式文本等。

(二)应急预案体系动态管理。根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总体要求和部门机构调整变化情况,应及时对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适当进行类别、结构调整,使应急预案体系适应当前安全形势和实际工作需要。

(三)应急预案修订完善。针对应急管理工作中情况的变化和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定期对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发生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后,要总结实践经验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对生效期间的应急预案,认为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的,应认真研究,及时反馈研究结果,修订和完善后的应急预案及时发布。

(四)应急预案审核、发布。对专项应急预案和综合应急预案,经项目领导批准后,及时向各相关部门发布。

(五)应急预案培训。将各类应急预案有关内容列入应急知识宣教培训计划,以涉及公众生命安全保障的部分为重点开展宣传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六)应急预案演练。建立健全应急体系管理制度,制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原则上每半年至少演练一次,大型活动应急预案在举办 3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活动之前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演练。

二、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

(七)统计汇总报告。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信息数据库,详细登录各类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数量和分布情况。

(八)补充、更新和轮替。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各部门要做好本级、本时段的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根据有关规定对短缺物资进行补充,对有保质期的物资实施更新和轮替。

(九)基础设施建议。加强应急通信、应急供电、应急避难场所、应急医疗救护以及效能运输、消防、防雷等安全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应急器材。

(十)督导检查。定期对应急物资储备落实情况、救灾物资消耗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根据应急物资短缺情况指导提出补充计划。对因突发事件救灾而造成的物资亏空,相关部门尽快将应急物资补充到救灾前水平。

三、应急队伍管理制度

(十一)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建立相应类别应急工作的专业人才库,并可根据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织组成专家组。专家组参与相关预案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每年组织召开一次专家组会议,组织学术交流及修订和完善工作,就本项目安全形势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开展调查研究或提供专业咨询,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十二)应对工作评估分析。每年年底,组织专家队伍和有关部门对各类事件的发生、发展趋势及应对工作情况进行预测分析研究,对事件应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次年初总结分析报告。

(十三)应急队伍统计分析。建立应急队伍数据库,每半年对应急救援队伍、专家队伍、志愿者队伍进行一次调查,对各类应急队伍的区域分布、工作任务、人员、装备、培训演练情况进行统计,更新数据库信息。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决策依据。

(十四)应急队伍培训。突发事件相应主管部门要对相应类别的应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第五篇:建设项目成本管控体系

项目成本管控体系

建设项目成本管控分为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优化等三大典型阶段,其中成本核算阶段注重项目成本“核算”的能力,通过准确计量与计价实现项目的合理成本管控;成本控制阶段在确保项目核算准确的前提下注重项目成本“管控”能力,通过采用适当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手段,确保目标成本可控,使经营目标有效达成;成本优化阶段在注重项目成本管控能力的前提下注重项目成本优化,通过引用“价值工程”理念使产品效益最大化。

建设项目成本管控三大发展阶段

在当前形势下,建设项目有必要建立一套“以目标成本+责任成本+作业过程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成本管控体系,通过管控提升实现规范管理及合理控制成本。同时,随着绿建公司技术标准(标准设计、标准成本、标准合约、标准合同等)的不断完善,将成本管理进一步前移,实现产品成本与效益的最大化。

一、建设项目成本管控体系建设四步走

建设项目需要按照“调研—体系设计—试点运行—正式运行”四个步骤展开实施。首先,通过调研了解公司组织架构及现阶段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案,其次根据公司目前企业管控模式,成本管控发展规划目标等,明确各层级成本管理权责定位,并初步搭建公司成本管控体系模型,并通过组织研讨,分析及评判公司成本管控体系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形成最终成果体系文件。然后,根据公司组织架构、开发区域、项目规模及进度等选取试点项目,组织成果体系试运行,并根据试运行效果组织成果体系修订和优化。最后,当成果体系文件满足大规模推广的条件时,在考虑新老项目交替的前提下,组织宣贯及全面推广。

(一)项目调研

1、梳理清晰公司组织架构及特点

2、了解公司现有的成本管控体系的建设及执行情况

了解公司现有成本管控体系建设及执行情况,并与行业标杆房企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出公司现成本管控体系建设及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及疏漏,为后续成本管控体系完善及优化指明方向。

3、了解成本管控体系的信息化程度

(二)体系设计

房地产成本管理体系由四个部分构成,即目标、组织、关键流程和考核。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首先,明确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指引。该目标不仅包含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还包括在成本管理各个环节中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不仅包含集团总体在成本管理方面的目标,而且包含指引各下属单位设立成本管理目标的内容。

其次,合理的成本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是保证目标实现的静态支撑。在该部分,明确集团在成本管理方面的管控方式,纵向划分清了集团和下属单位之间成本管理方面的职责,同时,横向明确了同一层级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及协同要求。

假设集团性房地产企业采用如下三级成本管控组织架构为:集团下属有区域公司,区域公司下属有项目公司。

集团公司:定位为指导、监督整个公司的成本管控工作,主要负责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标准的制定、下发、指导使用、解释及成本管理的监督。在整个成本管控流程中抓住“一头一尾”,即在项目立项阶段,负责目标成本的审批、下达;同时负责项目成本管理的考核、监督,建立成本定期检查、评估机制,并以此为抓手,确保整个集团成本管控的有效执行。如下表1:

各区域公司:对成本管控方面向集团负责外,另外需要指导、监督下属各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负责权限范围内成本管理事项目的审批、汇报等。

项目公司:是成本管理的实施主体,按照集团的成本管控要求具体实施工程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结算阶段的成本管理工作,接受上级单位对成本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再次,清晰、合理的管控流程是保证目标实现的动态支撑。在该部分,明确了集团成本管控的主要流程,建立了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作业指引,且根据企业技术管理水平配套相关的技术规范等三部分内容。对于流程中的关键环节,提示相应的风险,运用完善、合理的管控方法,实现有效规避风险。

根据建设项目实施程序,成本管控体系可以划分为以下6个关键流程:立项阶段成本管理、工程设计阶段成本管理、招标阶段成本管理、施工阶段成本管理、结算阶段成本管理以及项目成本考核等。

根据表1成本管控的关键流程,建立了相关的流程架构如表2。

另外,从业务管理层面,明确表3成本管控主线。相关的管理制度,作业指引及技术规范例举如表4。最后,明确的成本考核方案保证了整个管理体系的顺利执行。

表3:

表4:

(三)试运行

试运行作为体系成果质量检验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需要重点关注试点项目选取及试点效果反馈机制的建立。1.选取合适的试点项目,以保证试点效果。(1)尽量选择新立项/开工的项目

新项目不存在新老制度交替使用的问题,选为试点项目,可完全,有效的执行体系文件,有助于整套体系文件的检验和优化。

(2)选择对新体系有较高认同感的管理团队。

新体系的建设和推广多少都会对原有体系有所革新,选择对新体系有较高认同感的管理团队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沟通与协调成本,可保证体系试运行的质量和效果。2.建立反馈与沟通机制,及时优化体系文件。

试运行目地是通过试点项目执行反馈检验体系设计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并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体系文件,为全面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反馈机制,至关重要。

(四)正式运行 体系正式运行前,需做好整体规划,确定好老项目新旧制度的交替原则,并需建立好有效的体系运行监督及保障措施,以确保项目正式运行顺畅。

1、需关注老项目体系交替问题。

2、建立有效的体系运行监督及保障措施。成本管控体系建设案例分析:

(一)成本管控思路

该企业成本管控设计思路可以概括为:以标准成本为管理支撑;”以目标成本为管理中心;以合约规划为管理工具;以责任成本为落地对象;以动态成本为监控手段;以监督考核为执行保障。”

1、以标准成本为管理支撑

标准成本是指当企业有了多个项目的成本数据库积累后,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并结合当前市场价格水平制定的符合该企业开发项目实际情况的标准成本指标。标准成本指标主要包括“单方造价指标”及“单方含量指标”,其中“单方造价指标”主要指导目标成本的测算,“单方含量指标”主要指导限额设计。标准成本是项目成本管理的支撑要素,原则上,目标成本测算及限额设计指标均不得超过标准成本要求,超过时需要说明原因。

2、以目标成本为管理中心

目标成本是一定时期内为确保开发项目预期售价和利润实现,结合市场价格水平,预定的项目开发成本,是成本预测与目标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目标成本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中心,目标成本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再进行调整,各项业务活动都必须围绕目标成本展开,以确保目标可控。

3、以合约规划为管理工具

合约规划是指将目标成本按照自上而上,逐级分解的方式,分解为合约大类与相应的合同金额,以指导后期采购管理工作及控制采购成本,同时作为动态成本的回归口径,建立了动态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对应关系,实现目标成本执行的有效落地。合约规划是成本管理的管理工具,合约规划一经批准,不允许随意调整,定标金额必须严格控制在合约规划范围内,以确保目标可控。

4、以责任成本为落地对象

责任成本是以具体的责任部门为对象,以其承担的责任为范围分解目标成本,明确各类成本的控制部门及控制要求,形成责任成本,使目标成本责任有效落地,以确保各项成本管控工作的有效实施。

5、以动态成本为监控手段

动态成本是指通过建立实际发生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对应关系,动态反映该项目的开发成本的执行情况,使目标成本执行得到有效监控。

6、以检查与评估为执行保障 通过建立检查与评估体系,实现对各公司或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执行情况的监督。保障企业成本控制目标层层分解到位,确保集团成本管控目标的实现。(二)成本管控体系文件介绍

业务实施系统体系文件的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管理办法、目标成本管理办法、责任成本管理办法、合约规划管理办法、设计阶段成本管理办法、招标采购管理办法、集中采购管理办法、动态成本管理办法、设计变更管理办法、现场签证管理办法、材料设备认价管理办法、工程结算管理办法、成本后评估管理办法、成本检查与考核管理办法。

监督评价系统体系文件的内容包括:成本检查与评估管理办法。

技术支撑系统体系文件的内容包括:标准成本指标分册、标准合同文本范本、标准合约规划体系、标准设计做法库等。

1、管理总纲

管理总纲是对整个内控体系设计的思路、原则进行总结和提炼,对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使体系使用者对整个体系有全局性的认识,主要包括企业简介、背景介绍、管控目标介绍、体系介绍、使用及管理说明以及评估与改进等六部分内容。

2、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整个管控体系的核心部分,是在体系说明的统领下梳理成本管理业务链条并予以模块化、具体化和规范化,用于指导和规范日常的成本管理法动。整个管理标准为四类: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其中成本管理制度是整个成本管理标准的统领性文件,主要体现成本管理原则及各项具体成本管理内容的核心管理要求,并建立起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间的衔接关系;管理办法是在成本管理制度统领下对具体成本管理内容更加明确化、具体化的规定,主要包括14项业务实施体系文件,1项监督评价系统体系文件,通过监督评价系统定期对业务实施体系文件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以使整个管控体系持续改进、循环优化。管理标准一般由总则、术语及定义、管理组织与权责、工程程序、工作要求、附则、支撑性文件、附件八部分内容组成。

3、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成本管控的支撑性文件资料,保证管控体系的有效执行和各项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标准设计、标准成本、标准合约规划等。

(三)建设效果

通过现阶段成本管控体系的建设,可帮助该企业实现以下管理目的:

1.可初步实现集团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通过管理提升合理控本。

为进一步提升公司成本管理水平,改变集团系统内各子公司各自为政,“成本管理口径及水平不

一、信息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的管理现状,该公司通过建立以“目标成本+责任成本+作业过程管理”的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统一成本科目体系,规范各类成本归集,统一成本管理标准,规范业务活动开展,实现集团内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纵向对比,同时初步实现集团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依托管理提升合理控本,进而确保集团公司经营目标,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和实现。

2.优化集中采购管理程序,降低采购成本,有效实现集采效果。

为进一步加强公司集中采购效果,改变“传统代购”模式,“一需求一采购、无整合、无集采”的管理现状,该集团公司通过组织提出集采范围及招标策略、组织招标确定集采单位、组织应用成果及反馈分析,以建立“集团公司—二级公司—......”多级集采网络,打造基于项目全价值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及管理成本,实现集采效果。

3.打造集团专业化的成本管理技术标准,实现技术层面标准化,为管理提升注入新的动力,持续、合理的控本。

随着集团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标准的推进与有效落实,以及集团公司对数据资源的不断收集及整理,集团公司组织对各公司成本管理技术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综合产品业态,开发区域,服务品质等因素制定集团统一的成本管理技术标准,通过技术标准化进一步加强管理标准化,为企业持续不断的提升管理水平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持续、合理的控本。

成本管控体系建设是一项自我调整及提升管控能力的革新工作,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管理组织、管理内容较复杂,沟通与协调工作较多。为确保成本管理体系建设顺利开展,应按照“调研—体系设计—试运行—正式运行”的步骤开展工作,做好“事前规划、事中监督、事后反馈”,以确保体系设计科学、合理、适用。同时在体系运行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体系运行的检查与评估,及时根据运行反馈及外部环境变化等作出调整和优化,持续提升公司成本管控水平及企业竞争力。

下载应急体系建设项目(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应急体系建设项目(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嫩江县应急体系建设

    嫩江县林业局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 规划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林业系统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

    美国应急演练体系

    美国应急演练体系的发展与启示 2011-12-01 08:41:00 中国应急管理 下一页 第 1 2 3 4 页 【摘 要】应急演练是训练、评估、检验、改进应急管理能力的核心手段和应急准备的重......

    应急体系建设汇报

    石 人 沟 铁 矿 应急管理规范化创建工作汇报 河钢铁集团矿业公司石人沟铁矿 二○一六年八月二日 根据冀安监管应急〔2016〕8号文《河北省深化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规范化......

    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 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特别是近十年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形成了......

    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 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特别是近十年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形成了......

    农牧业生产体系建设项目专题片解说词

    绿色 生态 -----县区域生态环境与农牧业生产体系建设项目专题片解说词 为了加强“三农”工作,贯彻自治区政府提出的“部门协作、整 合项目,重点抓好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整村......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验收自查报告

    张商字〔2012〕第28号张家口市商务局 张家口市财政局 关于对我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 城市项目建设情况的自查报告省商务厅、财政厅: 2009年6月,在省商务厅、财政厅的大......

    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指标评审体系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考核评价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台州职业技术院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2009]138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