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专题

时间:2019-05-12 19:3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专题》。

第一篇: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专题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中共高邮市委党校曹丰汉王殿帮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坚强领导核心。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面临着部分组织凝聚力下降、组织运转不畅、干部队伍难稳定、党员年龄结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组织活力和后备力量不足的困难,应通过把培养选拔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放在农村党建工作的第一位、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延伸组织工作触角、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教育体制等办法加以解决。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能否尽快摆脱贫困,步入小康直至富裕行列,是实现21世纪战略目标的关键。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整个组织系统伸向农村的神经末梢,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农村的最直接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坚强领导核心。因此,建设好农村基层组织,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关系到现代化的成败。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有效发挥了党在广大农村的阵地作用,成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最积极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路人。实践证明,我国农村发展进步程度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密切相关,什么地方基层组织凝聚力大、战斗力强,什么地方农民增收致富就快,发展后劲就足。可以说,农村发展成就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就的直接反映,我国农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从整体上反映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一些基层组织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必须直接面对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一、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原因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变革和思想观念更新的加快,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一些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障碍因素仍然存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组织凝聚力下降

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部党员、干部之间的团结协作

力量;二是组织对其外部非党员群众的吸引力、感召力。组织凝聚力下降直接影响

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的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更重要的是导致党的政策在向农村推

进过程中既缺乏终端推动力,又缺乏吸纳力和渗透力,使政策效应大打折扣。分析

起来,有以下诸多原因: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我国经济社会逐步转型,利益诉求

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对农村一些党员干部集体主义思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弱化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相应强化了个人利益观念和个人主义思想,反映在组织内部就是常常追求个人政绩,或各自为政,或互相拆台;在发展农村经济、致

富农民方面,自己走在致富的前列,很少顾及到身后的群众,造成了群众对部分组

织和党员干部不信任,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远。近年来很多地方乡镇党委十分注重选

拔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干部充实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和基层其他干部队

伍。但其中部分党员干部个人主义思想占了上风,在实践中不自觉地将“双带”变

成“单带”,只管自己带头致富,不仅拉大了自己同群众间的贫富差距,更拉开了

组织同群众、干部同群众人心间的距离。

2.一些农村基层干部间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部分干部缺乏服务农村、致富

农民的能力。前几年,全国一些乡镇曾实行过撤村并组改革,个别撤并形成的新的行政村中存在着村“两委”关系理得不顺、工作相互拆台、闹不团结的现象,以致

工作难以形成合力;个别村党组织书记依然把“党领导一切”错误地理解为“党包

办一切”,不清楚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对工作揽得过多,统得过死,导致农村中小两口闹矛盾都要村支书出面解决,村委会主任和其他干部应有职能被

严重削弱,不仅极大地挫伤了其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还严重影响了党组织书记

同其他干部之间的关系;农村部分年龄大点的村干部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文化偏

低,部分年轻村干部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缺乏农村工作经验,且有部分干

部不安心在村级工作,工作浮于表面,这些都从整体上削弱了村干部服务农村,致

富农民的能力,从而降低了农民对组织、对干部的信任度。3.部分农村基层干部

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不仅存在,还有加重蔓延之势,影响了干部之间的关系,更

影响了干群关系,进一步拉大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农村基层干部中官僚主义、形式

主义的存在和蔓延,一是受农村环境中较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认为“官”

就得高人一等;二是由于部分基层干部文化素质和党性修养较低,接受教育的机会

不多,自律意识不强,他律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是“一些干部的头发和皮鞋亮了,走近田间地头、走进农舍同农民谈心的机会少了;一些干部带头致富了,同农民谈

话时的胸部和语调抬高了;一些干部在城里的时间多了,在乡村的时间少了,向农

民宣传政策时越来越简明扼要了;干部的车换了,跑得快了,办事的速度慢了;干

部在会上话题多了,遇到农民的困难没辙了„„”结果是“干部觉得农民越来越刁

了,农民觉得干部越来越不管用了”„„

(二)部分组织运转不顺畅,正常的活动难以开展

近年来,一些村级党组织的正常运转发生了困难,组织的日常活动难以开展,组织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究其原因,首先是缺乏经费保障。近年来,农村经济虽然

有了很大发展,但集体经济仍很薄弱,仍有不少村至今没有集体经济实体,村级党

组织缺乏发挥作用的物质支撑,少数村甚至成了集体经济“空壳”村,没有一点集

体收入,正常运转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不仅如此,很多村还背着沉重的难以消化的历史债务。经济条件的薄弱,造成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普遍存在设施简陋、功

能单

一、服务能力弱或缺乏场所的问题,不能适应组织建设的需要。尽管一些地方

各级党组织大力推广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但购置设备需要投入,加之村级党员的文

化素质普遍不高,在操作上有难度,行政村虽然都按照上级要求,连接电脑终端,购置了电视机、影碟机,部分村缺乏活动室,只能放在支部书记家中,使用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教育活动的开展。其次是对党务工作认识不到位。农村基

层工作繁杂,干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经济工作和维稳工作上,很少顾及党建工

作,存在着忙时无暇抓党建,检查时突击抓党建的现象,造成党建工作不扎实,效

果不理想。再次是党员分散难集中。农村许多党员尤其是青壮年党员外出打工的多,流动性大,在家的多数为年老体弱党员,居住又不集中,行动不便,难以参加支部

组织的活动;另外村组撤并,小村并大村,大村中的党员相对分散,活动难集中,组织活动难开展,党员得不到长期教育,部分党员抛弃了信仰,背弃了党的宗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一些低级的、腐朽的、封建的迷信思想。这些都成了农村基层

组织建设的一大隐患。

(三)村级干部队伍难以稳定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干部所承担的任务也随着日益加重。在这关键时刻,村级干部队伍不稳定,势必影响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如下:

1.村级干部报酬相对偏低,有的还无法保障,造成思想动荡。计划经济时代,村干部的工作是单一的上传下达,“发号施令”,从集体收入中稳定地获得同农民相差不大的报酬,农民是机械般地悉数接受干部指令。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利益诉求已经多样化了,村级干部的工作方式也要随着改变,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大增加了,可一年忙到头,工资却拿不到多少,甚至还不如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基层政府想增加村干部工资,可财力又十分有限,无能为力。村干部从而产生心理失衡,造成部分同志不愿意当村干部。

2.对个人前景充满忧虑,工作缺乏积极性。部分村干部悲观地感叹:前无出路,后无退路。他们认为,村干部缺乏升职的机会,在村里最多干到村支书,既不能进事业单位编制,又不能进入公务员序列,年老离职后生活无可靠保障,因而思想波动,工作缺乏热情。根据实际情况,有的地方实施了一系列村干部激励措施,如从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中通过考试选拔地方公务员,村干部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觉得有了奔头,但是仍有一部分村支书和村主任或是年龄较大,或是文化程度低,无法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这部分干部思想波动更大,思想更复杂,悲观、羞愧、失落甚至厌世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对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大。另外,大部分地方的村干部除了村支书、村主任、主办会计仅享有养老保险外,其他村干部都不能享受养老保险,更谈不上医疗保险,退职后生活难有保障,很容易产生“黑发交给共产党、白发留给子女养”的灰色心理和失落感,使得有些在职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甚至干脆 “撂担子”。这种思想同时也影响着后备干部的培养,使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不想回来,哪怕是在外打工也不愿做村干部,造成一些村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四)农村基层党员年龄结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组织活力和后备力量不足

近年来尽管农村党组织在培养和发展党员时,比较注重各阶层党员结构和年轻化、知识化,但从总体上看,当前农民党员队伍的素质状况仍不容乐观,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相当一部分发展对象仍然集中在乡镇机关、学校及村干部当中,即便发展了一部分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入党,也大多流动到外面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能留在农村务农和工作的很少。农村党员年龄偏高、素质偏低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是市场经济体制和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大大激发了农民追求富裕的强烈愿望,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全身心投入到发展家庭经济中去,忽视了政治上的进步;二是大部分青年农民常年在民营企业打工,流动性较大,无暇顾及政治进步,加上民营企业的一切活动以效益为中心,在发展党员上还不够主动、积极;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农民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一切向“钱”看,在金钱至上观念的支配下,无意向组织靠拢;四是上面提到的多种原因造成组织本身对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吸引力减弱。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民入党人数减少,农村党员队伍年龄结构比例失调,党员后备来源趋于减少。

二、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困难的对策和措施

总的来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成就中的不足,但决不能小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不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必将影响党的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实施,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一)把培养、选拔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放在农村党建工作的第一位

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村级党组织书记不仅是组织内党员干部的带头人,还是全体村民的带头人和引路人。近年来大量实践证明,选好、用好一个人,就能够强化一个班子,带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也就能够提高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能够为组织开展正常活动提供物质保障,也能够使组织内外关系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总之,经济发展了,很多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因此,培养、选拔好组织的带头人是解决当前组织建设难题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和选拔呢?首先是摸清人才家底、培养后备“村官”。采取从农村致富能手、专业大户、民营企业负责人、农民经纪人和选调入村的大学生中培养,从外出创业有成的人才中回请,从乡镇机关分流的人员中物色,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储备库,以“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老百姓信得过”为原则从中选“村官”。其次是采取公推公选办法,选出如意带头人。在人才较为集中的村,普遍采用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方式,多中选好,好中选优;在情况较为复杂、人才又相对匮乏的村,采取群众举荐与组织考察相结合的办法,择优选任;对暂时没有合适人选的村,采取外派、下派的办法,帮助配好致富带头人。再次是抓好学习培训工作,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村支书“双带”能力;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保证“双带”村干部尽展才能。从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来看,激励约束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任期制。确立村党组织书记任期,任期届满经考核合格的,可以连选连任;二是年度发展目标考核制。实行承诺上岗,明确年度各项发展指标,建立一套科学的便于操作的考核制度,年终由上级党组织和本村群众共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其升职、报酬直接挂钩;三是能进能退制。特别优秀的“双带”型村党组织书记,可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或明确享受副科级干部的待遇;对不称职的,采取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形式,疏通“出口”。一些地方实行的通过考试在“村官”中选拔地方公务员的办法是对“村官”激励机制的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借鉴。四是报酬奖励制。乡镇党委根据上下结合的实绩考核情况,在年终给予一次性经济奖励。

(二)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延伸组织工作触角,扩大组织工作面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党员从业多样、流动性强,原有的村党组织受到地域的局限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这说明传统的按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设置的党支部和党小组的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已不能够适应新要求。因此,可以创新组织设置模式,打破按区域设置党的基层组织的传统模式,在面广量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里建立党的组织,依托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把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触角延伸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让基层党组织更加深度地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之中,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服务。在合作组织里建支部,可以不打乱现有党员组织关系,对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双重教育和双重服务,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可侧重于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行政村中的党组织可侧重于政策和资金服务。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增强其吸引力,特别是对致富愿望强烈、致富技能较高的青壮年农民的吸引力更大,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党员教育管理难、年龄结构老化等方面的难题。这种“党支部+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新模式,可以实现党建与富民的良性互动。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教育体制,实行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接受培训教育常态化

农村党组织建设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与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陈旧的思想观念分不开的。农村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复杂多变,村党组织书记往往处于“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境地。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教育制度,依托党校等教育平台,对村党组织书记等村级干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培训。建立一套及时、科学的农村基层难点、热点问题反馈机制,将反馈信息进行梳理、归纳,作为村干部培训内容,不断提高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党的全部工作和发挥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实现党对农村领导的基石。〃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农村社会变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许多的新矛盾、新困惑。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顺利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任务,必须以创新的精神直面困境,增强活力。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困境

1.农村基层组织的现有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1)乡镇党委工作环境影响战斗力的发挥。一是经济基础薄弱影响乡镇党委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在贫困乡镇,自然条件恶劣,乡域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困难,“催交”和“抵交”矛盾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干群关系,也往往使乡镇工作陷于“二难”境地。一些乡镇工资拖欠,影响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乡镇一级组织的战斗力。二是乡镇政府职权与职责不配套,影响党委的管理职责的落实。随着乡镇体制的不断改革,乡镇政府对一些条条管理的“站、所”管理弱化,这往往使得乡镇党委政府陷于管不好、管不了的困难境地。

(2)选人用人不当影响村党支部的威信和活力。一是村干部待遇低,“人难选”、“选人难”。据调查,有的村干部年工资只有300元左右,某县466名党支部书记中,安心工作的只占60%。村里事务多,任务重,收入少;对于没有财政收入保障的村于

部来说,“村官”缺乏吸引力。二是缺乏为民办事的经济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践表明,村集体经济薄弱是村级组织战斗力不能有效发挥的重要制约因素。三是宗派丑恶势力等因素的干扰。宗派势力严重的村,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家族利益,采取贿选、无原则许诺等不正当手段竞选而走上村级领导岗位,为所欲为,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干扰农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3)“两委”班子不协调,削弱了整体战斗力。自1998年以来,通过村民自治的民主实践,村委会的职能得到了加强,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但在“两委”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配合、互相磨擦等问题。有的村支书认为党支部要发挥领导作用就是要对村里的大小事情都说了算,包揽一切行政事务;有的村委会干部认为村民自治是村民自己说了算,党支部对村里的事务就不应该管,也无权管,党支部只要管好几个党员就行了。实行重要决策不通过支部,对支部做出的决定顶着不办。“两委”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使村级组织功能陷于瘫痪。

2.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领导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领导方式陈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政权虽然实行“二元制”,但在具体运作中,往往是“一元化”,即基层党组织既是村里的最高领导者,又是社会经济事务最主要的管理者。这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集权式管理,使基层党组织习惯于搞行政命令,其结果既处理不好与村委会的关系,又容易聚焦矛盾,这既不利于农村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党组织自身工作的开展。

二是领导水平偏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更迫切了,他们需要一批帮他们谋致富的好干部。而事实上,目前农村普遍缺乏懂市场、会经营、肯奉献的带头人,而且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这种情况越典型。有的“带头人”致富无门,带头无方,守摊子,混日子,使得农村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善;有的“带头人”缺乏魄力,对农村社会矛盾不敢碰硬,不会处理,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让农民长期得实惠尽快过上富裕的日子,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培养选拔和使用一批好的带头人。

3.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从当前农村的现状来看,总的来说,农村基层组织是有战斗力的,农村社会是稳定的。但是,也不可忽视部分农村社会政治文明的不尽人意。有的政权被黑社会势力、宗教势力、宗族势力所控制,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党的威信,削弱了党对农村的领导力量。有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丧失,热衷于搞封建迷信,参加赌博斗殴,贪图享受,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1.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拓宽党建工作新思路

(1)切实增强乡镇党委班子活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党组织战斗力的充分发挥,是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块基石。在农村工作难度日益加大,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尤为重要。一是深化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乡镇管理体制。按照工作下移、权力下放的原则,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格局,把部门派驻乡镇的站所的行政领导权、管理权划属乡镇,政府领导可兼职站、所职务,这既坚持了党的领导属地管理原则,增强了乡镇党委“统”的功能,又精简了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二是改革领导方式,进一步增强乡镇党委的服务功能。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要体现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上,变向农民“收”、“要”为“给”、“予”,在改善于群关系中增强党委的领导威信。三是减轻乡镇负担,保障乡镇财政实力。据调查,有关部门对乡镇的各种摊派使乡镇财政“雪上加霜”,不利于乡镇的财源建设和重点工作的落实。因此,在适当放权的同时,也要为乡镇减负释压,保障乡镇政权巩固的物质基础。

(2)一是按属地管理和从业分类原则,建立相应的党组织,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特别是要根据流动党员现状,搞好对流动党员的建卡立档,开展正常的组织工作。二是立足全球形势需要,加大从致富能手中培养党员工作力度。要发挥政策吸引、教育诱导等方面的作用,搞好致富能手的党员培养发展工作。

2.适应农村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1)选好带头人。一是拓宽选人的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打工回乡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回乡毕业生中选拔人才。二是改革选人用人机制。选拔人才可以通过下派委任、民主直选、“两选”、“两推一选”等方式真正选出群众满意的优秀人才;在用人上要积极探索农村干部职业化与非职业化相结合的路子,如建立乡镇干部下任村干部、优秀村干部上任乡镇干部的双向流动机制。三是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主要是政治保障和经济保障两个方面。把在乡、村锻炼的实际表观作为提拔重用优先考虑条件,乡、村干部(村主职)由财政拨发工资,建立退职村干部养老金保障制度。

(2)明确职责。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从根本上界定了党的领导主要是在方向性、政策性、全局性、重要性问题上实观自己的领导,而事务性、甲能性、经济社会和民间的事务管理,交给农村群众自治组织。党组

织要由过去的行政监督转变为法律、制度监督:要规范村级事务决策和议事程序,防止“两委”互相推诿、互相摩擦。

3.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探索农村繁荣新举措,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

一是搞好农村党员干部“双带”培训工程。要建立党员于部经常受教育的培训机制,做到培训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坚持集中培训与农时指导相结合。

二是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是基层组织“带奔”的物质基础。要开辟各种渠道盘活集体资产,积累壮大村集体经济。

三是深化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要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通过劳务输出逐步推进“农民市民化”;要积极稳健发展小城镇,以城镇化带动产业化。没有农业产业化,就没有农业的工业化,更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产业化路子,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党建工作环境。

第三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的对策研究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的对策研究

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2008年第5期 ——党的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从而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理论与时俱进。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创新观念,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思路

一是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放到城市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去思考。在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城市文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向农村渗透,农村已经开始从过去单纯、封闭的农业社会,逐步向开放、多样的城市社会转化。但是农村人口和资源的集聚程度远不如城市社区,它地域更广、人口更分散,居民相对来说文化更低。因此,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对的是带有转型趋势和特征的农村社会,既要继承和发展农村传统工作职能,又要应对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从过去单一抓农业、抓经济,逐步把党的建设和工作渗透到居住物业、环境卫生、社区教育、文化生活、社会治安等全方位的社会生活中,为协调和整合包括村民和外来居民在内的各种社会利益力量,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从传统的以管理为中心的模式中转到以服务为中心的模式中,通过发展村级经济和争取政府部门的扶持和支持,不断夯实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农村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为农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信息、疏通渠道、开辟市场,为农村弱势群体解决各种实际困难等,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在村民中的凝聚力。

二是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放到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系统中去思考。当前,农村基层党建中的大量问题已不是局部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推进全局的、整个上层建筑的改革。如村级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村级民主建设的推进、村干部的管理和教育,这些问题涉及到的不只是乡村局部性的问题,而是涉及到镇村关系,涉及到整个农村管理体制,甚至涉及到城乡发展的战略问题。在目前的农村管理体制下,村级组织不是一级政权,但却承担着大量的政府行政职能,特别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进程中,村级组织公共事务大量增加。为此,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公共支出,增强其服务功能,同时也要转变以往对村级组织考核的机制,尊重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强化对农村稳定、文明建设、民主建设、干群关系的考核。

三是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放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中去思考。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及村民自治组织的完善,促使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在民主政治实践中提高能力,以比过去高得多的执政能力去实现党的意志;同时,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带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兼有国家“代理人”和农村“当家人”双重身份的角色变化,面临着如何使这双重身份和两种权力和谐相处的执政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改革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来思考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依法按程序管理农村事务,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民当家做主,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地位;从制度上理顺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关系,着力推进两委关系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推进村级民主建设,转变党的工作职能,运用民主的方式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创新组织设置,构筑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体系

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必须突破过去的地缘和行政区划限制,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按行业、企业、新农民组织及党员自身等情况灵活设立党组织,使党组织的设置从单一走向多元、由行政区域型向产业型和功能型转变,以利于更好地实现对农村不同利益群体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和分类指导。

一是设置产业型党组织。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上建立具体产业的党组织。

二是设置行业型党组织。农民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形成了许多行业协会,依托行业协会设立党组织有利于党员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三是设置引导型党组织。大力支持、鼓励更多的农村党员、村支部成员积极参加与党组织目标一致的农民组织的活动,在人数较多、影响较大、党员也较多的农民组织中建立党支部、党小组,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引导、带动各类农民组织健康发展。

四是设置地域型党组织。在地理位置相近、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村,建立强村弱村联合党支部、村企党支部,达到富村带穷村、企业带乡村共同进步的效果;在地域相对集中或兴办某项公益事业、或发展同一产业、或调处某一矛盾需要涉及的几个村建立党总支。

五是设置流动党员党组织。在加强对本地务工的农民党员进行组织化教育管理的同时,以流出地和流入地联建党组织、或派驻党组织、或建立临时党支部等形式,着力创建流动党员党组织,接受村、联村党组织或乡镇党委领导,或委托务工所在地党组织领导,或实行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并对流动党员实行IC卡身份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转移不转向”。

3、创新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一是改革选任方式,选好干部。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观念,拓宽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开、竞争、择优的乡镇领导干部任用机制,进一步落实竞争上岗、“公推直选”等举措,调整充实乡镇机关干部;实行公开竞聘机制,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全面实行本人自荐、群众推荐、党员推荐、组织推荐、乡镇党委审查、党员大会选举“四推一审一选”的办法选任村党组织书记,对软弱涣散村支部选派第一书记;注意培养选拔大中专毕业生、农村优秀青年、退伍军人、机关事业单位分流人员、科技示范带头人、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坚决破除求全责备的选人思想,把那些思想端正、敢于创新、勇于进取的“初生牛犊”选进班子;加强后备干部的教育培养,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党员队伍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勇于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培养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主力军。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育好干部。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分级培训责任制;以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突出思想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行政管理、先进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方法的培训,着力提高村级领导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民主管理的能力、驾驭全局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

三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管好干部。建立三级“一把手”直接抓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提出要求、严格考核;实行绩效挂钩制度,对表现好、政绩突出的乡镇干部要优先推荐提拔使用,对在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岗位上任职时间长、贡献大的人员要落实有关待遇和保障;对那些身体弱、能力差、无实绩的村干部要及时调整。

4、创新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创新培养方式抓党员发展。要转变工作方式,强化党员发展责任制,变被动坐等为主动培养,把种养殖大户、农村致富能人、外出打工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列为重点发展对象,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逐步优化党员结构。

二是创新长效机制抓党员教育管理。建立党员学习、教育、管理、联系群众、监督、民主参与等长效机制,真正使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探索建立党员学习积分考核制度,为每名党员建立学习积分卡,形成党员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思想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制度,依托党员干部培训基地,逐步实现远程教育进村入户,大力开展党员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努力使每名党员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自富带富”的本领。

三是创新活动载体抓党员作用发挥。以“三级联创”为抓手,探索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主题实践活动长期化的有效形式,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设置多种党员服务岗位,通过广泛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承诺制”、“扶贫双结”、“双带”、“献爱心”等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三五先锋联创”活动,创建“五好乡镇党委”、“五强示范村”、争当“五先锋党员”;大力实施“四培养”党建工程,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能人培养成支部书记,把优秀支部书记培养成基层党建的典型;大力推进村级党组织办公活动阵地建设,实现活动经常化、作用正常化、管理规范化;切实实施党内凝聚力工程,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建立农村党员创业扶助资金,开展创业帮扶活动,对具有一定技术素质、创业愿望强烈、信用良好的农村党员,特别是农村经济困难党员的创业,实行专项贴息,激发农村党员带头创业的积极性,带领群众致富。

5、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一是思维方式要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当前一些村民自治组织和党组织陷入“到底谁当家、谁说了算”的无谓之争,其问题的关键就是缺乏对村民自治的正确观念和对法律原则的尊重。村民自治的本质是“村民当家作主”,党组织就要为村民当家作主创造条件和铺平道路,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是党组织的义务和责任。

二是工作方法要由“强行推进”向“引导、说服、提供服务”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致力于提高“掌舵”能力,及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自主选择权,更加注意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典型引路的方法做群众工作,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

三是处理村务要由封闭式向公开式转变。全面推进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做到真公开、常公开;注意扩大基层民主和运用法律的手段,实现少数人说了算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民主决策监督的转变;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农村“说事”和“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说大事、说难事、说发展。

6、创新基层工作保障,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

一是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着力解决村级债权债务问题、公共建设投入问题和基层党建活动经费来源问题,保障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通过审计、划转、抵偿债权等方式挤干乡村债务水分,按照“区别情况、逐步化解”的原则清理消化不良债务、依法清收能交未交的欠款、整肃无理拖欠合法税费的不良风气,大力化解乡村债务;适当增加村级转移支付,加大项目支持力度,逐步把农村的公共管理和服务纳入到政府的公共预算范围,保障乡村公共建设的资金投入和项目进度;根据当地人口和党员规模及党建工作目标,核定党建办公经费和党员学习教育经费,并明确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

二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保障机制,不断改善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政治经济生活待遇,保护乡村干部和党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要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乡镇干部要大胆提拔任用,把担任过村干部作为培养乡镇干部的有效途径,鼓励干部到村级组织任职,坚持和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公务员的制度;要保障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为那些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的干部撑腰,对打击报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依法严肃处理;要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经济待遇,有条件的地方对村干部的工资实行由财政统一发放,建立健全在职村干部工资补贴最低基数保障制度和退职村干部养老金保障制度;要改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环境,科学制定乡镇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和改进乡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制度,减少对村级干部不切实际的考核指标;要完善对农村无职党员的激励保障,进一步推行和完善“设岗定责”和“党员承诺制”及其相应的考评激励机制,发挥无职党员的作用,同时要保障无职党员的党内民主权利,关心和爱护无职党员,特别是生活困难的党员。

7、创新工作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加强制度建设,理顺县、乡、村管理体制,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为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权威提供法律制度和工作制度保证,努力形成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保障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工作机制。

一是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尽快制定《村民自治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严格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制定《乡镇村关系法》或《乡镇村关系工作条例》,修改《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明确乡村两级党组织、乡镇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各自的权力范围和工作职能,具体规定“党务”、“政务”、“村务”的内容及办理程序,以便规范各自的权力和行为。

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民主管理新机制。建立和完善村两委工作协调机制:要建立村党组织召集、书记主持的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在民主协商基础上对村级重大事务进行决策,然后按各自职能组织实施,实现农村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分工合作的制度化;建立健全民主管事的工作机制:要规范村级党组织会议、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议、村民调解会议等村级有关决策会议的职能和议事规则,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重大村务决策由党员代表议事会商议,在全村公示,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依法提交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作出决定;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要以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评议基层干部为主要内容建立完善民主评议党员、民主生活会、党务公开、落实公开承诺、村务公开等制度,设立村民理财小组、村务监督小组等监督组织并明确其职能和监督规则,探索村民点题公开和群众质询答复等多种村务公开形式;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常性督查制度:要定期或不定期就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题督查,支持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党组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正确处理好相互关系。■

(课题组成员:陈世强 夏志云 张忠诚 农华西 汤晓玲)

第四篇: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统计调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基层统计工的重点,基层统计作为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农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迄今为止,基层统计力量薄弱,专业水干不高,基础不牢,网络不全等问题仍然存在。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各级政府对基层统计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基层统计调查结果越来越关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统计工作问题研究,切实改进基层统计工作,进一步提高基层统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但就目前来看,统计工作还存在很多的困难:

一、基层统计内部资源与工作任务匹配性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统计改革与发展的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统计自身也在调整和完善。统计系统、尤其是基层统计人员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体会:任务越来越繁重,难度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统计系统所拥有的统计资源,特别是基层统计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跟不上产生的压力所致。

1、基层统计工作任务繁重。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主要有各专业的定期报表制度,其中部分专业还细分了规模以上的全面报表制度和规模以下的抽样调查制度,这些都要求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每月或定期完成。报表收集上来后还需进行录入、审核、汇总等繁琐的工作。同时,按照国家统计局对普查周期调整的有关规定,我国现行还有三大普查: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十年一次的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按照工作流程,每项普查从准备,到后期资料整理扫尾,少则1、2年,长则需3、5年。就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为例,从2003年开始准备,到2007年才基本完成所有的工作;在经济普查尚未结束的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又正式展开;到2008年,农业普查还未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又接踵而来。普查年年有,中间还穿插人口抽样调查、住户抽样调查、劳动力抽样调查等各式各样的调查,给基层统计部门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2、基层统计内部资源匮乏。大部分统计工作在市级以上都有专属的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和组织,但到市级以下的基层统计部门,由于人力有限,兼做几个专业、几项普查的工作人员大有人在。对于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在市级统计部门只能由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应对,而到乡镇和村级基层,统计人员基本上都无一例外地参与了各项大型国情国力普查和其他统计调查工作。

二、基层统计执法与外部环境适应性较弱

1、统计调查对象配合程度日益弱化。90年代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给统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原本基础较好的国有企业和乡镇、农村统计基础进一步削弱,非公经济单位出于避税等原因瞒报甚至不报统计报表,配合统计调查的意识薄弱,镇级以下大部分私营企业都没有设专职统计岗位,企业统计会计兼职,报表难收,数字不准的问题相当突出。同时,由于不同部门管理模式条块分割明显,相关部门对统计工作的支持仍显不足。拿基本单位来说,一方面其工作的开展只有依靠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才能进行,由于工作安排及工作方法的不同,部门提供资料的时间和方式不能适应统计部门的需要,导致统计部门的工作相当被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复杂化,调查对象对统计调查的配合程度不高,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不理解统计工作,将上门的调查员视如工商、税务工作人员冷落一旁或拒之门外,拒报、瞒报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

2、统计执法难度大,监督职能弱。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原有的统计法律法规未能紧跟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统计手段和服务、统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致使《统计法》的威慑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政府统计工作者既要做好统计业务又要充当规范业务的执法者,既要当运动员又要当裁判,自我执法难度和阻力很大。一些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和基层领导不了解《统计法》的要求,不知法不守法也不用法,因而不敢或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统计工作的权威,对一些虚报、瞒报、拒报或多次迟报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的调查对象视而不见。基本单位统计工作中,由于新增的单位大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在实地调查时由于调查对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配合,就放弃对该对象的调查,没有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因应基层领导意图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盲目攀高统计指标,形成统计数据计划化,统计数据跟着计划跑,造成执法者违法的现象。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基层政府统计人员不得不受到同级或上级政府领导的意志干扰,独立调查和独立执法极为困难。受传统政绩观的影响,个别地方党政领导特别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党政领导,或急功近利,或好大喜功,为了争取国家的扶持,报忧不报喜,为了政绩报喜不报忧。其次是执法的范围受到限制。为招商引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个别地方政府对特定区域和特定对象,采取特殊保护政策,或限制检查,或挂牌保护,限制统计执法检查的开展。

三、基层统计服务与宣传覆盖面较窄

1、基层统计服务面窄,质量不高。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增长,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大部分基层统计部门仍然停留在统计工作仅从属于地方政府管理需要的观念,地方政府是统计部门的“衣食父母”,统计服务理应以地方政府和领导为先,从而忽略了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统计服务日益增长的庞大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指标的创新性与灵活性不够以及基层统计人员素质等因素,在面向社会提供各种统计服务时,仍无法做到“快、精、准”。

2、基层统计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统计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和广大市场主体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渠道不宽,无法充分了解统计工作的业务流程和相关规范,造成对统计工作不配合的现象;同时,由于统计常识薄弱,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认同感较低。

对策建议

一、加快基层统计建设,完善统计方法制度

1、完善统计方法制度。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统计指标,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以满足广大市场主体、人民群众和党政领导对统计信息的需求。目前正在改革推行的统计“四大工程”即基本单位名录库、网上一套表、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联网直报系统,为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另外加快抽样调查替代全面报表制度的步伐,大力改革以全面报表制度为主的统计方法制度,合理安排好各个普查的时间以及每个普查的周期,普查经费应主要由国家和省级财政负担,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高普查工作效率,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2、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统计信息化建设是统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通信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有利于减少基层负担,促进部门沟通,同时也能为党政领导、社会各界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服务。为此,必须做到:第一是建好统计信息网,配备计算机及相应的网络设备,建设好便捷通畅的统计网络环境;第二是建好统计数据库,充分利用基本单位统计资料,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统计标准数据库和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等大型普查和专项调查为基础的普查数据库;第三是用好统计通用软件,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计算机业务培训,使广大基层统计人员熟练掌握统计通用软件并广泛用于统计工作实务。

二、完善统计法规,强化统计执法和监督力度

1、加大执法力度。《统计法》是统计的尚方宝剑,要重视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普法工作,做好统计法律法规宣传的再深入,进一步增强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在基层统计员心中真正树立起按时上报统计报表是其应尽的责职和义务。对那些不按时上报、屡次迟报、拒报的单位或个人,对那些在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的单位或个人,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利用《统计法》赋予的权利,及时启动法律程序,加大对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维护统计工作的尊严。

2、加强监督职能。为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工作的抗干扰能力,应分离统计监督与统计事务的职能。由国家统计局建立专门的统计监督机构,垂直管理,负责监督区域内统计法的贯彻实施,监督统计工作的开展,监督统计数据质量,重点监督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民间统计等。各级统计事务机构,负责国家全面统计、普查和开展地方统计调查,接受国家统计监督机构的监督。

三、转变服务观念,重视统计普法与宣传

1、转变服务观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统计部门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服务理念,明确统计信息产品来源并归属于广大市场主体,应以服务社会为主,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2、重视普法宣传。要想依法治统,依法兴统,首先得让统计人和统计调查对象了解统计和统计法,这就要求统计部门要重视做好统计和统计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一味以罚带统从表面上看起来完成了统计任务,但这样只会加剧与调查对象之间矛盾的恶化,使得调查对象产生逆反心理而随意报送数据以应付统计工作,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是牵强而不可信的。统计部门要加强统计知识和统计法的宣传工作,让调查对象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支持统计工作。

总之,统计职能的完善和发展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更需要自下而上的统计部门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就如同基本单位统计是整个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夯实了的基层统计基础,我们的统计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跃上新台阶,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第五篇:浅谈函授教育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函授教育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作者:张钰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0期

摘 要:函授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一种育人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但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函授教育面临一些问题和困境,本文针对函授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函授教育 形式 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17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人们把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作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对成人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函授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已经成为因工作岗位和地域限制的学生接受再教育的重要学习形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函授教育的现状

函授教育(correspondence education)是运用自学和面授方式进行的教育。学员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学函授教材为主,由函授站给予辅导与考核,并在一定时间进行短期集中学习的一种成人教育形式。函授教育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大学推广运动,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国家开始设立函授学校。在中国,商务印书馆曾于1914年创设函授学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函授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意见》强调,高等函授教育应当采取积极恢复、大力发展的方针,以扩大高等教育事业的规模,改变中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加速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

但是,我国成人高校的函授教育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部门和个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挖空心思搞不正当竞争,导致不少办学单位由于怕生源流失而不敢严格管理,使作为国民教育的函授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大学扩招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网络教育的分流,使函授学生人数有所下降;其次,不少函授学生都抱有“混学历”的想法,社会对函授文凭的怀疑和歧视也不足为怪,大多数函授学生的年龄要比普通高校学生大,许多人还承担着繁重的社会工作,生活和工作中经历的一些困难和挫折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这种状况给函授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函授教育面临的困难

2.1 函授教育形式上的落后

函授教育由最初主要的函件寄送为主,演变到现在主要以设立函授站面授为主,这一形式延续到今天,几乎就再也没有什么变化。而我们的外部世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人际交往和通讯方式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除了传统的信函以外,电话、手机、计算机等,已不同程度的快速发展起来。而我们的函授教育模式,除了传统的方式以外,对现代通讯方式的利用却是少之又少,我们现在主要采用的是在各地设立函授站点的面授形式,一个老师一本书,从头讲到尾,函授的形式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及时的选择快捷便当的现代科技成果来为函授教育服务,这让人们对函授教育产生了一种落伍的感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函授教育的报考率。

2.2 函授教学质量上的下滑

许多函授站,在规章制度的执行方面有所欠缺,特别是近十年来,大学扩招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网络教育的分流,使函授学生人数有所下降,为了争夺生源,稳住已经就读的函授学员,维持函授站的生存,许多函授站对学员们网开一面,只要函授学员交了费用,其他的什么都可以商量。另外作为一种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高等教育的补充,函授教育的自学环节,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无人监督的放任自流的状态,缺少制度或条例的约束,而面授环节的到课、缺课,正常的点名制度,也几乎影响不到函授学员的正常毕业,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函授教育的质量的下降。3 新形势下发展函授教育的对策

为了应对多元高等教育对函授教育的挤压,函授学校除了要加强自身内部的建设以外,还要探索一下函授教育的新路子:

3.1 提高认识,探索新路

目前,由于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争夺了大批的成人生源,使函授教育生源在全国呈萎缩态势。作为函授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把函授教育工作重视起来,不仅要重视函授教育的规模,还要重视其质量,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社会效益,并同时根据生源需求,采用开设一些实用性的专业,实行弹性学分制等手段,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3.2 以人为本,开展教学

函授学生谋求继续学习的目的十分明确,他们带着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参加学习,其学习活动总是围绕特定的职业或某种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展开,因而,在确定其学习任务时,必须围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尽可能避免任务分析落入专业或学科建树上,阐明问题所在,并作定向分析,这点对函授学生尤其重要。作为组织教学者,既要了解学员固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方式,还要把握社会和竞争的市场对学生知识、技能要求的趋向,尽可能缩小条件差距,实现学生参加函授教育既要取得学历,又要学到有用的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要有针对性。选用教材时要强调教材的实用性,鼓励认可教师根据学习对象自编教材,更好地满足学员求知的要求。

3.3 多种手段,联姻高科技

函授教育开始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作业指导、教学问题都以信函来往为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之间的交往手段已越来越丰富,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进一步的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媒体已广泛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同样,网络媒体也可以服务于我们的函授教育。我们可以在网上发布面授授课录像资料,布置作业,进行自学指导,师生交流意见,等等。这对那些确因种种原因,不能如期来参加面授的函授学员来说,也算是一种教学补偿。如果我们的函授教育能逐渐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话,那么函授教育中的比较突出的“工学矛盾”也许就能找到一条比较好的解决方法了。总之,函授与网络联姻,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学员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这对函授教育是大有助益的。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因需施教,推进终身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函授教育,积累经验,创出特色,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基础,继续健全完善教育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函授教育方式,深化函授教育内涵,丰富函授教育内容,延伸函授教育过程,营造特色、打造亮点、塑造品牌,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为函授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

[1] 杨金线.成人高等函授教育面授模式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5,11.[2] 俞来德,黄蕾.谈高校函授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5,36.[3] 陈玉军.浅谈普通高校成人函授教育面试中存在的问题.甘肃科技纵横,2006,3.

下载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共五篇)

    浅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本站讯 农村基层党组织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是党团结和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如何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各项任务,最终都要靠农村基层......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范文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2009-08-27 11:38:03 作者:唐官莹 浏览次数:883 来源:县委县委常委班子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之一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

    新形势下烟草面临的困难及对策范文大全

    新形势下中国烟草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当前烟草企业内部管理离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必须加以解......

    妇女儿童发展面临主要困难调研对策

    按照市妇联的工作要求,**县组织全县各级妇联组织通过实地考察、个案访谈、召开座谈会、下发调查问卷等形式,积极开展调研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妇女儿童发展面临的主要......

    寄宿制学校面临的困难及对策范文

    寄宿制学校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对策 1、学生活动空间狭小问题 学校实行封闭或半封闭式教育,防护越来越严,老师草木皆兵,使学生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有的只能是教室、宿舍两点一线,学生......

    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发展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近年来,一些银行积极创新农村特色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服务,在破解农村“......

    乡镇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乡镇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对策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对于领导和指导农民脱贫致富,特别是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当前乡镇工作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