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养殖户转产转业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平湖市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生猪养殖是平湖市农村的传统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养猪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年底时,我市共存栏生猪80万头,农村有80%以上的农户家里养猪。然而,超越环境承载量的养殖规模,散、小、多、密的养殖特点,也给平湖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进一步规范生猪养殖行为,加快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步伐,2013年以来,我市坚持以减量提质为目标,以污染治理为根本,积极引导生猪养殖农户转产转业。
一、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基本情况
随着全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暨清理违章猪舍行动的深入推进,我市生猪减量与违章猪舍拆除工作成效明显。据统计,2013年,全市共拆除违章猪舍102万平方米,涉及养殖户10630户,生猪减量达到36.8万头。今年,我市决心不变,力度不减,加快推进生猪减量提质工作。到11月30日,全市生猪存栏量已从年初的43.19万头减少到10.95万头,其中母猪从年初的43666头减少到970头,全市尚有养殖户7686户。
在生猪减量提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一个新的失业群体出现了,就是生猪退养人员。据统计数据显示,到今年11月底,全市共有劳动年龄段生猪退养人员21910名。帮助退养户尽快实现转产就业成为当务之急,也是推进我市生猪产业转型发展长效管理的关键环节。为让生猪退养户尽快实现转产就业,我市积极出台补助政策,加强引导扶持与指导培训,多方面着力推进养殖户转产转业工作开展。
(一)出台转型发展补助政策
我市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实施意见》和《关于2014年度清理违章猪舍百日会战行动的通知》,对凡从事生猪养殖的养殖场(户),在清理范围内,按规定时间自行拆除违章猪舍的,实行生猪养殖转型发展补助。2013年,我市累计发放转型发展补助2.14亿元,补助农户10630户。今年到10月底,各镇街道共兑付9626万元,市财政预拨5100万元。
(二)进行分类扶持与引导
结合生猪退养户的结构特点,我市加强分类扶持,引导转产与再就业。针对有一定文化水平、经济基础和自主创业能力的退养户,采取因人定策、组合推进的方法,制定出台《平湖市畜禽养殖退养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细则》给予创业与就业扶持,包括职业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创业场地租金补助等。针对经济实力较强,创业转型积极性较高的退养农户,重视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鼓励其投资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并且按照《平湖市2010—2014年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符合条件的转产户进行补助。而对于劳动年龄段外的退养户,我市积极落实际生活补贴政策,出台了《关于实行畜禽养殖退养人员生活补贴的通知》,对年满60周岁以上、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待遇,且家中无生猪养殖、无违章建筑的农村户籍人员,发放每月100元的生活补贴。截止到8月底,已办理15059名,下发补贴1300多万元。
(三)开展转产能力提升培训
针对各类退养农户实际,开展分类培训指导是拓宽退养人员 2
就业渠道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今年我市出台政策加大退养转产人员培训的扶持力度。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计划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培训1.5万人。实行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技能培训免费制度,低收入农户参加各类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资格证书的,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到10月份,共组织各类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班23期,培训学员1282人次。同时编制发放《平湖市农业转产转业技术指导手册》2500本,帮扶退养后开拓转产转业新视野。
通过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我市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11月底,全市劳动年龄段退养人员21910人中,已有10283人实现转产再就业,其中,单位就业6089人、自谋职业3769人、自主创业243人、入劳务合作社182人,转产就业率达46.9%。转产行业有粮油3878户,水果74户,蔬菜700户,花卉苗木35户,食用菌146户。6家原存栏5000头以上规模大户到溧阳、南京等地建立养殖基地,实现异地饲养。
二、养殖户转产转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是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长效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妥善解决了退养户的转产、就业问题,生猪减量提质才能取得根本性的成功。但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以养猪为业的养殖户要一下子转产到其他行业并非易事,在他们转产就业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扶持政策与养殖户需求不匹配,发挥作用不明显 为帮助退养人员转产就业,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补助政策。在《平湖市畜禽养殖退养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细则》中,就有职业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创业场地租金补助、3
一次性创业补助等若干条优惠政策。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退养户对这些政策的知晓度不高。在我们走访的近20户养殖户中,有半数以上表示对市里的扶持政策不太清楚。一些知道有扶持政策的退养户对政策的响应也并不热烈。如在职业培训方面,尽管由政府买单免费培训,但在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证书的7814人中,为退养人员的寥寥无几。有的退养人员即使参加了电工证等培训,也因年纪大领悟能力差、文化程度低等原因无法取得技能证书。而针对劳动年龄段退养人员创业而推出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创业场地租金补助、一次性创业补助三项利好政策,到目前我市尚无一人申请。可见,我市出台的扶持退养人员转产转业的政策,在目前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二)奖补兑现不及时,影响养殖户转产积极性
生猪养殖转型发展补助款项的发放不够及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养殖户转产转业的积极性。如独山镇新港村10组村民马玉观反映,该户原养母猪2头,由于其猪舍位于市级河道边200米范围内,他去年10月份按要求建造了三格式化粪池,按政策规定可获得财政补助600元。后来他又配合生猪减量提质工作,将母猪、小猪全部出售,10多平方米违章猪舍也主动拆除。但是到现在,其建造化粪池的600元补助款尚未拿到,拆猪棚的补助也不知何时下发。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仅新港村就有100多户市级河道两侧的养殖户建造了三格式化粪池,补助款均未到手。而在生猪养殖转型发展补助的兑现方面,我们从市财政局了解到,今年的发放速度比较慢,到10月底各镇(街道)共兑付9626万元,市财政预拨5100万元。补助资 4
金不及时发放到位,也致使部分养殖户转产转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养殖户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转产能力不强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我市生猪退养户普遍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低,自身劳动技能缺乏,转产与再就业的能力不强。以野马村为例,在原从事养猪业的489位村民中,40岁到50岁的有16人,50岁到60岁的有219人,60岁到70岁的有167人,70岁以上的也有87人。而这样的年龄结构,也是全市生猪养殖户的普遍现象。即使是劳动年龄段的养猪户,也基本在45岁以上。而且这部分人常年以养猪为业,大多没进过工厂,也未从事过其他行业,这就给转产转业带业了难度。比如独山港镇新港村今年55岁的金金华,从事规模养猪已有15年光景,原家里常年存栏母猪12头。今年3月份拆除猪棚后,金金华就试着出门找工作。但由于年龄较大、又没有一技之长,自己中意的工作对方不中意,最后先在周圩集镇一家食品厂上班,干了没多久身体吃不消,只得作罢。现在在广陈的一家彩钢板厂干上了两班制操作工,一天上班12小时,干得并不轻松。但更烦恼的是厂里不太景气,时常断活。金金华估摸着再过段时间他又得失业了。
(四)转产渠道不宽,大多以转到农业领域为主
丁明根今年52岁,是林埭镇徐家埭村的养猪大户,今年上半年6000多平方米的猪舍全部拆除后,他积极谋求转产渠道。后来在萧山一个朋友的帮助下,他与其合作在复垦后的土地上种起了苗木,技术指导与产后营销主要由萧山的合作伙伴承担。在我们的走访调查中发现,类似的由朋友或亲戚提供线索或牵线搭桥,实现转产转业的养殖户不在少数,而且转产的普遍仍是农业领域。在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一份材料中 5
我们也看到,在目前转产就业的10283人中,转产粮油种植的最多,有3878户,其次是转产蔬菜种植的,有700户;转产食用菌与花卉、果树种植的,总共有250多户。
林埭镇共和村原养殖大户潘建华,养猪已有18年,之前年出栏肉猪5000头左右。退养后,他在广州一位在水产研究所工作的朋友的建议下,转产水产养殖业,目前两个虾塘已开挖,正进一步引进设备,预计明年3月首批虾苗就能投放。对于这样的转产模式,潘建华坦言他最担心的是技术,隔行如隔山,对养殖南美白对虾尚零基础的他在技术方面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外援,这就造成在养殖管理中的一些被动,有力气也使不上劲。
三、加快养殖户转产转业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优化政策,让惠民政策效应最大化
政策能起到引导、激励、鼓劲作用。针对目前我市在畜禽养殖退养人员转产转业方面的扶持政策发挥作用不够明显的现状,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并注重政策的落地,让扶持政策更加贴合群众需求,更好地在养殖户的转产转业中发挥作用。
1、注重政策出台的现实需求。制订养殖户转产转业扶持政策,要注重与退养户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在走访调查中,生猪退养户希望政府能有比较直观、农户容易接受的补贴政策出台,如搭建一个钢结构大棚补贴多少,转产发展生姜的,每亩补贴多少等,这样的补助老百姓看得见,也摸得着。而在我市隔壁的南湖区,就有类似的补助政策。在南湖区出台的《关于引导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的政策意见》中,就有这样几条扶持政策:对发展生态高效现代农业新建的大棚、喷滴灌等生产设施,无论规模大小,按投资额的30%给予一次性设施补助,最高补助每亩不超过5000 6
元;对转产户转产从事水蜜桃、葡萄等多年生水果生产和种养结合且不破坏耕作层的水产生态养殖,按实际种苗费用支出,给予每亩不高于1000元的一次性种苗补助。这样的补助政策对转产户而言,更有现实需求,更方便受益。
2、注重政策在推进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出台扶持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快工作推进,因此,要始终重视政策在推进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加强基层调研,从广大转产户中了解现行政策的欠缺与疏漏,及时完善优化。比如曹桥街道在充分收集转产户意见的基础上,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针对养殖户转产转型的补助政策,在其已起草完成的《关于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特色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就专门提出对转产户新发展生姜、葡萄、经济林等农业产业,面积达到3亩以上的,经审核每亩给予一次性500元补助;新发展食用菌面积达到1万平方尺以上的,经审核每万平方尺给予0.3万元补助等条款。这样的扶持政策显然与前期的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变与完善,也更让养殖户转有方向,转有动力。
3、注重转型发展奖补政策的落实。在清理违章猪舍与生猪减量提质工作中,虽然拆除违章猪棚与退养生猪是关键工作,但也不能忽视生猪养殖转型的补助发放、拆除猪舍后建筑垃圾的清运和原猪棚地块的复垦等后续工作。建议各镇、街道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将养殖户的转型发展补助及时下发到位,让退养户早日吃上定心丸,同时对于猪棚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及时清运,并组织好力量帮助规模养殖大户进行复垦,确保前期、中期、后期违章猪舍清理工作的完整性,好让生猪养殖户尽快引进转产项目,发展苗木、瓜果等其他农业生产,实现转产转业。
(二)送技能拓思路,引导退养户多渠道转产
生猪养殖退养户中,不乏一批懂经营、会经营,有经济基础的养殖大户,对于这些人员,要引导其顺利转产,实现二次创业。
1、加强手把手转产指导。养殖大户转产,普遍缺乏专业技术技能。对此,我市已编制了《平湖市生猪减量提质转产转业技术指导手册》,并印发了2500本到转产户手中。要切实发挥好这本技术指导手册的作用,镇(街道)可建立由专业农技人员组成的转产技术指导服务队,农技人员要经常下村进户,与转产户结成技术帮扶对子,做好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同时跟进转产发展过程中的随访工作,及时充当好技术保姆,帮助转产户成功实现转产。
2、引导多渠道转型。引导有经济实力、有创业能力的生猪退养户转产到农业深加工,以及二、三产业上来,而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种养业,提高转产户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我市的转产户仍普遍集中在农业种养业上,尤其以传统粮油种植居多,这样虽然转产时比较容易,但不利于长远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要以我市正在实施的省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试点为契机,引导那些懂经营、有经济基础、有创业热情的养殖大户转产到生态高效品牌农业生产、农业深加工,甚至优势服务业、工业项目上来,把这部分资金、人才吸引过来,为打造平湖经济升级版添砖加瓦。如独山港村新港村养猪大户王玉龙,原来除养猪外还经营有饲料厂、肉联厂等,是不折不扣农村能人。猪棚拆除后王玉龙已转产种香葱,他还计划建一个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做切片,以此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诸如此类的转产典型,不仅转了产业,还实现了升级发展,当鼓励扶持。
3、走出去学习借鉴拓展思路。走出去看看天地宽。相关单位、镇(街道)要结合各自生猪退养户的优势与特点,有意识地组织有转型转产意愿的养殖户走出去。就近可到市内较典型的转产转业养殖户处学习取经,或是隔壁的南湖区、海盐等地参观学习。也可组织转产意向较明确的养殖户到其他地方学习先进农业生产模式,参观高效生态农业基地,或是一些可借鉴的、较典型的转产模式,帮助养殖户打开思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成功实现转产与转型。
(三)送岗位强培训,提高养殖户再就业能力
针对那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转产能力不足的养殖户,要以送岗位为主,帮助其实现再就业。
1、针对性开办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班。结合退养户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转产需求等要素,开办一些小班化的、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技能培训。比如可先行发放问卷,通过调查掌握大部分退养户的转产就业意向,再根据他们的需求意向开设诸如食用菌、草莓种植、水产养殖等各种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班,切实提高退养户的转产就业技能。而不是不管参加培训的人有没有收获,只管完成上面制订的培训任务。如此不仅会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而且也难以取得实质性培训效果。
2、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助就业。对于那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转产也无门,且即使参加培训也难以提升技能的退养人员,镇(街道)、村(社区)等要想办法开发一些公益性岗位,吸纳这部分再就业能力较弱的人顺利实现就业。如野马村在推进违章猪舍清理的过程中,积极开发四位一体保洁员等村公益性岗位,同时积极向曹桥街道推荐卫生保洁阿姨,目前全村有30多 9
名生猪退养人员在村里及街道从事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工作。
3、举办面向退养户的专场招聘会。通过邀请一些企业,为生猪退养户量身定做,推出一些适合他们的岗位,举办某镇(街道)或村转产转型专场招聘会。这样的招聘会供需双方都是特定的,更容易达成协议,帮助转产户找到工作,顺利实现就业。如今年9月2 4日野马村就举办了一场面向转产户的专场招聘会,邀请的四家企业共推出了搬运工、操作工等岗位20人个,现场有40多名退养户报名应聘,最终录用的有10多人。
指导老师:陈舟风 组长:唐红芳 执笔:汪锦秀
组员:周健、孙晓、吴加跃
第二篇:新一批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农业补助开始申报
国内最权威的养猪行业门户网站中国养猪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昨天,记者从南湖区农经局了解到,区财政已把2014南湖区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补助专项资金500万元下达到各镇。今年的补助对象为,南湖区范围内,自2013年4月1日起至2014年6月30日,按区、镇两级工作安排拆除猪舍并转产转业从事生态高效现代农业,且没有享受过其他农业政策补助的生猪养殖户。
随着近年来违章猪舍拆除行动的推进,今年南湖区根据《关于引导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的政策意见》,继续进行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农业补助。今年由各镇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内生猪养殖户转产转业从事现代农业的项目申报、审核和补助资金的发放工作。南湖区明确了大体补助标准和申报条件,具体由各镇负责操作实行。目前,各镇已陆续开始申报,将到10月底前完成,并将补助资金文件报送区农经局、财政局。
此次的补助标准为:转产户租赁土地,从事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期限在10年以上,按租赁土地面积给予每亩800元的一次性租金补助;转产户新建大棚、喷滴灌等生产设施,按投资额的30%给予一次性设施补助,最高补助每亩不超过5000元;转产户转产从事水蜜桃、葡萄、槜李等多年生水果生产和种养结合且不破坏耕作层的水产生态养殖,按实际种苗费用支出,给予每亩不高于1000元的一次性种苗补助。
申报的转产转业户需提供由村出具的拆除养殖设施相关证明;申请土地流转租金补助的,须提供土地流转合同,土地必须经镇、村流转,合同签订时间为2013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期限10年以上;申请生产设施补助的,须提供发票等有效凭证;申请种苗补助的,须提供购买种苗发票等有效凭证,并由种养所在村提供种植养殖的真实性证明。
另外,转产转业户在南湖区范围内,在非拆除猪棚所在乡镇进行农业生产的,补助须向生产所在地乡镇申请。
猪病求助、技术分享、在线问答、行业资料下载可移步中国养猪网
第三篇: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统计调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基层统计工的重点,基层统计作为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农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迄今为止,基层统计力量薄弱,专业水干不高,基础不牢,网络不全等问题仍然存在。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各级政府对基层统计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基层统计调查结果越来越关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统计工作问题研究,切实改进基层统计工作,进一步提高基层统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但就目前来看,统计工作还存在很多的困难:
一、基层统计内部资源与工作任务匹配性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统计改革与发展的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统计自身也在调整和完善。统计系统、尤其是基层统计人员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体会:任务越来越繁重,难度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统计系统所拥有的统计资源,特别是基层统计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跟不上产生的压力所致。
1、基层统计工作任务繁重。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主要有各专业的定期报表制度,其中部分专业还细分了规模以上的全面报表制度和规模以下的抽样调查制度,这些都要求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每月或定期完成。报表收集上来后还需进行录入、审核、汇总等繁琐的工作。同时,按照国家统计局对普查周期调整的有关规定,我国现行还有三大普查: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十年一次的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按照工作流程,每项普查从准备,到后期资料整理扫尾,少则1、2年,长则需3、5年。就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为例,从2003年开始准备,到2007年才基本完成所有的工作;在经济普查尚未结束的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又正式展开;到2008年,农业普查还未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又接踵而来。普查年年有,中间还穿插人口抽样调查、住户抽样调查、劳动力抽样调查等各式各样的调查,给基层统计部门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2、基层统计内部资源匮乏。大部分统计工作在市级以上都有专属的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和组织,但到市级以下的基层统计部门,由于人力有限,兼做几个专业、几项普查的工作人员大有人在。对于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在市级统计部门只能由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应对,而到乡镇和村级基层,统计人员基本上都无一例外地参与了各项大型国情国力普查和其他统计调查工作。
二、基层统计执法与外部环境适应性较弱
1、统计调查对象配合程度日益弱化。90年代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给统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原本基础较好的国有企业和乡镇、农村统计基础进一步削弱,非公经济单位出于避税等原因瞒报甚至不报统计报表,配合统计调查的意识薄弱,镇级以下大部分私营企业都没有设专职统计岗位,企业统计会计兼职,报表难收,数字不准的问题相当突出。同时,由于不同部门管理模式条块分割明显,相关部门对统计工作的支持仍显不足。拿基本单位来说,一方面其工作的开展只有依靠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才能进行,由于工作安排及工作方法的不同,部门提供资料的时间和方式不能适应统计部门的需要,导致统计部门的工作相当被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复杂化,调查对象对统计调查的配合程度不高,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不理解统计工作,将上门的调查员视如工商、税务工作人员冷落一旁或拒之门外,拒报、瞒报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
2、统计执法难度大,监督职能弱。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原有的统计法律法规未能紧跟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统计手段和服务、统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致使《统计法》的威慑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政府统计工作者既要做好统计业务又要充当规范业务的执法者,既要当运动员又要当裁判,自我执法难度和阻力很大。一些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和基层领导不了解《统计法》的要求,不知法不守法也不用法,因而不敢或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统计工作的权威,对一些虚报、瞒报、拒报或多次迟报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的调查对象视而不见。基本单位统计工作中,由于新增的单位大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在实地调查时由于调查对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配合,就放弃对该对象的调查,没有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因应基层领导意图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盲目攀高统计指标,形成统计数据计划化,统计数据跟着计划跑,造成执法者违法的现象。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基层政府统计人员不得不受到同级或上级政府领导的意志干扰,独立调查和独立执法极为困难。受传统政绩观的影响,个别地方党政领导特别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党政领导,或急功近利,或好大喜功,为了争取国家的扶持,报忧不报喜,为了政绩报喜不报忧。其次是执法的范围受到限制。为招商引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个别地方政府对特定区域和特定对象,采取特殊保护政策,或限制检查,或挂牌保护,限制统计执法检查的开展。
三、基层统计服务与宣传覆盖面较窄
1、基层统计服务面窄,质量不高。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增长,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大部分基层统计部门仍然停留在统计工作仅从属于地方政府管理需要的观念,地方政府是统计部门的“衣食父母”,统计服务理应以地方政府和领导为先,从而忽略了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统计服务日益增长的庞大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指标的创新性与灵活性不够以及基层统计人员素质等因素,在面向社会提供各种统计服务时,仍无法做到“快、精、准”。
2、基层统计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统计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和广大市场主体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渠道不宽,无法充分了解统计工作的业务流程和相关规范,造成对统计工作不配合的现象;同时,由于统计常识薄弱,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认同感较低。
对策建议
一、加快基层统计建设,完善统计方法制度
1、完善统计方法制度。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统计指标,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以满足广大市场主体、人民群众和党政领导对统计信息的需求。目前正在改革推行的统计“四大工程”即基本单位名录库、网上一套表、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联网直报系统,为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另外加快抽样调查替代全面报表制度的步伐,大力改革以全面报表制度为主的统计方法制度,合理安排好各个普查的时间以及每个普查的周期,普查经费应主要由国家和省级财政负担,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高普查工作效率,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2、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统计信息化建设是统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通信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有利于减少基层负担,促进部门沟通,同时也能为党政领导、社会各界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服务。为此,必须做到:第一是建好统计信息网,配备计算机及相应的网络设备,建设好便捷通畅的统计网络环境;第二是建好统计数据库,充分利用基本单位统计资料,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统计标准数据库和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等大型普查和专项调查为基础的普查数据库;第三是用好统计通用软件,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计算机业务培训,使广大基层统计人员熟练掌握统计通用软件并广泛用于统计工作实务。
二、完善统计法规,强化统计执法和监督力度
1、加大执法力度。《统计法》是统计的尚方宝剑,要重视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普法工作,做好统计法律法规宣传的再深入,进一步增强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在基层统计员心中真正树立起按时上报统计报表是其应尽的责职和义务。对那些不按时上报、屡次迟报、拒报的单位或个人,对那些在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的单位或个人,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利用《统计法》赋予的权利,及时启动法律程序,加大对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维护统计工作的尊严。
2、加强监督职能。为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工作的抗干扰能力,应分离统计监督与统计事务的职能。由国家统计局建立专门的统计监督机构,垂直管理,负责监督区域内统计法的贯彻实施,监督统计工作的开展,监督统计数据质量,重点监督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民间统计等。各级统计事务机构,负责国家全面统计、普查和开展地方统计调查,接受国家统计监督机构的监督。
三、转变服务观念,重视统计普法与宣传
1、转变服务观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统计部门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服务理念,明确统计信息产品来源并归属于广大市场主体,应以服务社会为主,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2、重视普法宣传。要想依法治统,依法兴统,首先得让统计人和统计调查对象了解统计和统计法,这就要求统计部门要重视做好统计和统计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一味以罚带统从表面上看起来完成了统计任务,但这样只会加剧与调查对象之间矛盾的恶化,使得调查对象产生逆反心理而随意报送数据以应付统计工作,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是牵强而不可信的。统计部门要加强统计知识和统计法的宣传工作,让调查对象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支持统计工作。
总之,统计职能的完善和发展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更需要自下而上的统计部门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就如同基本单位统计是整个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夯实了的基层统计基础,我们的统计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跃上新台阶,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第四篇:浅谈函授教育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函授教育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作者:张钰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0期
摘 要:函授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一种育人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但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函授教育面临一些问题和困境,本文针对函授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函授教育 形式 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17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人们把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作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对成人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函授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已经成为因工作岗位和地域限制的学生接受再教育的重要学习形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函授教育的现状
函授教育(correspondence education)是运用自学和面授方式进行的教育。学员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学函授教材为主,由函授站给予辅导与考核,并在一定时间进行短期集中学习的一种成人教育形式。函授教育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大学推广运动,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国家开始设立函授学校。在中国,商务印书馆曾于1914年创设函授学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函授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意见》强调,高等函授教育应当采取积极恢复、大力发展的方针,以扩大高等教育事业的规模,改变中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加速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
但是,我国成人高校的函授教育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部门和个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挖空心思搞不正当竞争,导致不少办学单位由于怕生源流失而不敢严格管理,使作为国民教育的函授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大学扩招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网络教育的分流,使函授学生人数有所下降;其次,不少函授学生都抱有“混学历”的想法,社会对函授文凭的怀疑和歧视也不足为怪,大多数函授学生的年龄要比普通高校学生大,许多人还承担着繁重的社会工作,生活和工作中经历的一些困难和挫折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这种状况给函授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函授教育面临的困难
2.1 函授教育形式上的落后
函授教育由最初主要的函件寄送为主,演变到现在主要以设立函授站面授为主,这一形式延续到今天,几乎就再也没有什么变化。而我们的外部世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人际交往和通讯方式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除了传统的信函以外,电话、手机、计算机等,已不同程度的快速发展起来。而我们的函授教育模式,除了传统的方式以外,对现代通讯方式的利用却是少之又少,我们现在主要采用的是在各地设立函授站点的面授形式,一个老师一本书,从头讲到尾,函授的形式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及时的选择快捷便当的现代科技成果来为函授教育服务,这让人们对函授教育产生了一种落伍的感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函授教育的报考率。
2.2 函授教学质量上的下滑
许多函授站,在规章制度的执行方面有所欠缺,特别是近十年来,大学扩招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网络教育的分流,使函授学生人数有所下降,为了争夺生源,稳住已经就读的函授学员,维持函授站的生存,许多函授站对学员们网开一面,只要函授学员交了费用,其他的什么都可以商量。另外作为一种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高等教育的补充,函授教育的自学环节,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无人监督的放任自流的状态,缺少制度或条例的约束,而面授环节的到课、缺课,正常的点名制度,也几乎影响不到函授学员的正常毕业,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函授教育的质量的下降。3 新形势下发展函授教育的对策
为了应对多元高等教育对函授教育的挤压,函授学校除了要加强自身内部的建设以外,还要探索一下函授教育的新路子:
3.1 提高认识,探索新路
目前,由于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争夺了大批的成人生源,使函授教育生源在全国呈萎缩态势。作为函授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把函授教育工作重视起来,不仅要重视函授教育的规模,还要重视其质量,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社会效益,并同时根据生源需求,采用开设一些实用性的专业,实行弹性学分制等手段,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3.2 以人为本,开展教学
函授学生谋求继续学习的目的十分明确,他们带着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参加学习,其学习活动总是围绕特定的职业或某种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展开,因而,在确定其学习任务时,必须围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尽可能避免任务分析落入专业或学科建树上,阐明问题所在,并作定向分析,这点对函授学生尤其重要。作为组织教学者,既要了解学员固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方式,还要把握社会和竞争的市场对学生知识、技能要求的趋向,尽可能缩小条件差距,实现学生参加函授教育既要取得学历,又要学到有用的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要有针对性。选用教材时要强调教材的实用性,鼓励认可教师根据学习对象自编教材,更好地满足学员求知的要求。
3.3 多种手段,联姻高科技
函授教育开始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作业指导、教学问题都以信函来往为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之间的交往手段已越来越丰富,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进一步的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媒体已广泛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同样,网络媒体也可以服务于我们的函授教育。我们可以在网上发布面授授课录像资料,布置作业,进行自学指导,师生交流意见,等等。这对那些确因种种原因,不能如期来参加面授的函授学员来说,也算是一种教学补偿。如果我们的函授教育能逐渐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话,那么函授教育中的比较突出的“工学矛盾”也许就能找到一条比较好的解决方法了。总之,函授与网络联姻,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学员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这对函授教育是大有助益的。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因需施教,推进终身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函授教育,积累经验,创出特色,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基础,继续健全完善教育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函授教育方式,深化函授教育内涵,丰富函授教育内容,延伸函授教育过程,营造特色、打造亮点、塑造品牌,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为函授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
[1] 杨金线.成人高等函授教育面授模式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5,11.[2] 俞来德,黄蕾.谈高校函授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5,36.[3] 陈玉军.浅谈普通高校成人函授教育面试中存在的问题.甘肃科技纵横,2006,3.
第五篇:退耕还林工程促进农牧民转产转业
杭锦旗退耕还林
工程促进牧民转产转业情况材料
一、落实国家政策的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杭锦旗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止2010年底国家累计下达我旗退耕地任务15.95万亩,完成15.95万亩;宜林荒山荒地任务52万亩,完成52万亩;封山育林任务2.5万亩,完成2.5万亩。共涉及全旗6个乡、苏木、镇,50个行政嘎查(村),7227个退耕户,29099口农业人口。坡耕地和沙化严重的旱作耕地基本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区林草覆盖度迅速提高,全旗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植被覆盖度提高了12%,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达到了成效遏制。此项目使农牧民从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中解放出来,经营观念和生产方式达到了转变,从数量型转向效益型。发展特色种养殖和规模化产业,经营能力和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使大量农牧民从无效的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商家纷纷前来投资办厂,为农牧民的增收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人均收入从项目实施前的500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7500元左右,是一项农牧民得实惠的最好工程。
二、具体措施、经验和做法
1、领导重视是前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尤其在促进农牧民转产转业工作中我旗领导高度重视,切实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招集众多优秀企业来我旗投资办厂。如我旗在阿门其、胜利等地建成年产2千吨沙柳切片厂6家;锡尼生物质热电工程项目,此项目建成后一年可利用沙柳原料林23万吨。这些企业的投产使用,一方面解决了农牧民就业问题,同时为广大农牧民的增收致富提供了平台。
2、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发展有一定经济效益的特色种植业。如独贵特拉镇塔拉沟村的2000亩马铃薯基地,亩收入3500元左右,年收入达到700万元左右;锡尼镇胜利村和中图村的无公害蔬菜大棚,一个大棚年收入在3-4万元左右。
3、着力抓好项目争取,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林产业,由生态林向能源林、经济林转变。如杭利达公司与农牧户实施的文冠果项目,农牧户的地和人力,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现共赢。
4、体现“以人为本和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观,构筑豆科灌木木本饲料加工产业,为农牧民舍饲养蓄提供充足的饲草料,使农牧民从单一的粗放经营转入“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从而得到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草牧场人蓄承载压力和农牧民增收的双重目标。如目前建成的通九饲料加工厂;力争在锡尼镇、伊和乌素苏木等地建设
两处年产6万吨以豆科灌木为主的木本饲料加工产业。饲料加工厂建成后,一方面提高了农牧民平茬抚育灌木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农牧民舍饲养蓄提供充足的饲草料。为禁休牧奠定良好基础。
5、政策促动、宣传动员、强化服务,结合我旗“三区”规划以及当前提倡的低碳经济体系,我旗在禁止开发区即库布其沙漠区实行生态移民。如亿利资源集团和伊泰集团在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腹地向农牧民征收土地,并同步出台人口转移补偿政策。还比如利亿资源集团在七星湖打造的移民区,不仅解决了农牧民安居问题,同时旅游业带动了移民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