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抚工作面临的困难与对策-1
优抚工作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初探-----重庆市九龙坡区民政局周元富司海清
优抚工作是一项关乎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是国家和社会对优抚对象实行优待、抚恤及其他物质照顾和精神鼓励的一种行政管理,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抚工作的对象主要是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残疾军人、现役军人、现役军人家属、复退军人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现行的优抚政策与优抚对象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各种与现行政策未能涉及的诉求越来越多,由此引发了大量的群体上访事件造成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做好新时期的优抚工作,对实现“十一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优抚保障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从对象上看。革命烈士家属、残疾军人、复员军人大部分都已步入老龄化,年老多病丧失了劳动力,进入了特殊的困难时期。随着企业改制和劳动力资源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七八十年代安排到企业的复员退伍(转业)军人,多数人都已下岗或失去生活来源,他们的生活保障已无承担主体。加上由于历史、个人以及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部分优抚对象家庭人口素质低、劳动力匮乏、年老体弱,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先天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从而使得部分优抚对象家庭自我生存、自我保障、自我发展的能力十分薄弱。
二是从政策上看。抚恤补助经费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政策调整滞后于国家改革进程,造成优抚对象保障标准偏低,致使部分优抚对象家庭的生活水平低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另外,优待抚恤补助经费自然增长机制、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义务兵家庭优待金、退伍军人安置等一系列政策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已越来越不相适应,导致部分优抚政策难以落实,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受难以保障。如,残疾军人乘车减免问题,随着客运经营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股份制和私有制的不断介入,残疾军人和重点优抚对象乘车已无优惠政策可言。重点优抚对象和现役军人进景区优惠门票问题,规定不明确,多数景区也没有执行。
三是从机制上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保障体制中,群众和社会的承担功能已经弱化,“国家、社会、群众”三者的责任不明确,社会化程度不高。目前,社会力量参与优抚保障无明确的政策支撑,社会力量参与保障的途径不畅,力量薄弱。作为社会化实质性标志的社会中介组织、民间机构、“两新组织”尚未真正参与到优抚保障中来。社会化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优抚保障事业的发展。
四是从经费上看。过去优抚对象的优待金承担主体是农民群众,农村税费改革实施后,各种提留被取消,过去的筹资渠道已不存在,所有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当地财政筹措。由于诸多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西部地区资源匮乏,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无力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优抚保障。由于财力的限制,除基本保障优抚对象人头经济外,涉及优抚对象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特殊困难,难以
得到根本解决,沉淀的各类问题越来越多,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二、做好优抚保障工作的对策
为进一步做好优抚保障工作,针对优抚保障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应紧紧抓住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大好时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全面推进优抚保障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做好优抚保障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优抚保障工作做得好与坏不仅关系到优抚保障对象的生活问题,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的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优抚保障的地位和作用与军队的地位和作用紧密相关,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没有强大的军队作保障,国家就会被动挨打,经济发展就没有保证,人民也无法安居乐业。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并自觉参与到做好优抚对象保障工作行列上来。一是引导优抚对象保持和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理解国家的困难,不等不靠勤劳致富,在各自的岗位上起模范带头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做出新的贡献;二是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民营企业界人士,以各种方式支持部队建设,树立“富而不忘国家、不忘国防”的思想,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优抚对象的氛围,积极履行优抚保障的职责和义务。三是着力提高从事优抚保障工作人员的素质。因优抚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宽,工作难度大,为此,从事该项工作的机关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感,要牢固树立情系优抚对象、心系优抚工作的思想。切实做到政策熟、业务精、善协调,要把做好优抚保障工作当作为党和政府分忧,促进社会稳定和部队官兵思想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履行好
职责。
(二)逐步完善优抚政策法规,增强优抚保障工作的稳定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优抚保障工作应从过去的荣誉奖励为主转到以扶贫解困为主。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现行优抚政策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优抚对象除革命烈士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在乡复员军人外,出现了一些新的尚未纳入需重点关注的优抚群体。如老高原、老边防和高危兵种专业身体致病的复员退伍军人,破产企业军转干部等。对这些涉军的特殊群体如何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现行优抚政策没有明确的规定,需要逐步完善以寻求政策的支撑。首先、修改完善优抚政策法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现行优抚政策进行修改完善,扩展优抚保障功能。对已经失去意义的保障政策予以废止;对已经弱化的保障政策进行强化和改进;对需涉及而尚未涉及的对象进行补充,力求政策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实现优抚保障政策的法制化、规范化。其次,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坚持社会经济发展与优抚经费的增加相适应,建立多层次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逐步形成社会参与优抚保障的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同步于当地经济发展,不低于当地人均生活水平。
(三)努力构建优抚保障的多元模式,加大优抚保障工作力度。一是办好优抚事业,增强社会参与优抚工作效应。各地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加大对优抚事业工作的投入,以优抚事业的社会认同性引领社会各阶层参与优抚工作,让优抚事业进入社区,融入社会,促进优抚事业向社会各阶层延伸和发展,营造全社会关心并参与优抚事业的热情。二是强化政府保障的主体责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优抚
事业的积极性。优抚工作应牢固树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思想,一级政府应按政策要求为优抚事业提供足额的财政资金,确保优抚工作有序运行。要大力倡导社会参与优抚事业就是实质拥军的浓厚氛围。动员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优抚保障工作,为优抚对象生活、住房、就医等现实问题提供服务,帮助优抚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实现优抚保障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三是探索社会中介参与优抚保障模式,拓宽优抚保障机制。社会中介组织参与优抚保障,是多元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政府转变职能,嫁接新的服务保障体系,发挥中介组织作用的运用和实践,是优抚保障社会化的有效途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公制经济已占了主体,引导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特别是“两新组织”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为优抚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已成为新型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阶层的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利用社会财力、人力、物力以及管理服务的优势,为广大优抚对象服务,既能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又能减轻国家和政府的负担,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优抚保障新格局,更好地保障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新的经费投入机制。优抚保障经费是落实优抚保障措施的物质保证,是保障优抚对象生活、推进优抚保障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从目前优抚对象面临的各种困难看,国家和政府的财力还难以完全承担这样的重负。为此,在多元化经济迅猛发展的状况下,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机制已成为一种现实。如,采取政策引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等形式,进一步挖掘社会捐资、企业赞助、个人捐赠的潜能,与慈善基金结合,设立拥军优属保障基金,构筑国家计划资金以外的保障基金,弥补优抚保障资金的不足问题,实现优抚保障资金多样化、社会化。
(五)结合新农村建设,扶持优抚对象发展生产。目前,我国优抚对象有3000万,家庭人口近2亿,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抚恤补助,不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将难以 使广大优抚对象脱贫致富。为此,应协调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教育,催生自我奋进的思想。要帮助优抚对象克服单纯依赖抚恤补助为生的“等靠要”思想,确立自立自强的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优抚对象内在的积极性和潜力;二是政策优先,为优抚对象提供发展生产的基本条件。各部门要加强协调,确保优抚对象优先优惠享受有关法规文件规定的资金信贷、生产资料和技能培训、生产项目、减免费税等各项倾斜性政策,为优抚对象发展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社会扶助,广泛开展爱心扶贫活动。组织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积极开展对口帮扶活动,扶持优抚对象发展生产,实行定点、点户、定时、定效的帮扶制度和政府表彰考评机制,切实使广大优抚对象在帮扶中脱贫致富,与社会成员同步实现小康,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第二篇:县级专科精神病院面临困难与思考对策
县级精神病专科医院面临困难与发展思考
何新云李立文何新初何勋彭志娥*
湖南省安化县精神病防治院,湖南安化41352
2【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县级精神病专科医院的现状和资源配置,为医药卫生改革的进一
步深入,健立健全精神卫生三级防治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调查了解县级精神病院的现状,分析当前面临困难和产生原因。结果 当前我国县级精神卫生机构存在配置不足、分配不匀、技术人员缺基础设施和医疗环境较差,社会保障功能不完关等困难,与政府
财政投入不够管理不到位,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末落实及法制不健全等有关。结论建立政
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依法管理与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加强县级精
神病院“三项”基本建设,是巩固和发展县级精神卫生事业的可靠保证。
【关键词】县级精神病院困境发展思考
在党中央、国务院对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下,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精
神卫生已纳入了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如“精神病专科医院的重点建设”、“农村地区癫痫
免费防治”和“686项目”的开展,给精神卫生带来了生机,也给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
带来了福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主体的转换,县级精神卫生现状
和运行模式,与当前形势发展和患者的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县级精神卫生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1.1 精神卫生机构整体配置不足、分布不匀
据最新国家统计资料报道,全国有2544个县级行政机构(包括县级市、市辖区、自
治县、旗、特区和林区),而仅有县级精神病专科医院100多家,约占4%左右,就我省而
言,据2006年全省精神卫生资源状况一项调查,全省共有市、洲、县(区)136个行政区
划,可目前我省仅有各类、各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66家⑴,其机构布局见(表1),办医形
式见(表2);
表1湖南省精神卫生机构布局情况
机构布局省级市洲级县(区)级乡(镇)级合计
医疗机构数419281566
%6.1028.8042.422.70
表2湖南省精神病院办医形式
合 其中
类别专科医院综合精神科 计 卫生办民政办社会办
机构数462066401214
%69.7030.3060.618.221.2全省市级以下精神卫生机构仅62家,占全省市、县的45.58%,还有 54.42%的市、县
是空白,况且分布不匀,最多的市有9家,占全省的13.6%,最少的市只有 1家,占全省的1.5%,最多与最少的市与人口比之差达9倍。显著存在机构整体配置不足、分布不匀的问题。
1.2技术人员缺乏,网络不健全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精神科医生和护士的人口比率分别为1.46人/十万和2.25人/十万,大中专以上学历者仅占1/3,从我县来看,全县常住户口98.25万人,在岗精神科医师10
人、护士13人,医生、护士与人口之比,分别为 1.02人/十万、1.32人/十万,每100张
病床护士为6.5名,与全球、全国水平相比,差距甚远。
1.3病房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差,目前大多基层精神病院基本设施仍然落后,一是医疗用房陈旧,病房严重不足,大多
精神病院的医疗用房修建在七十、八十年代,多为砖木混合结构,还居住拥挤,一间约20
平方米的病房一般常住4--5个病人,有时还要加床。据2003年底我省的一份调查显示;
我省有各类重性精神病人约100万,仅有精神病床8000多张,平均每万人口病床数为0.99
张,最低的为0.42张/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7.5%(全国1.12张/万)。二是医疗设备简陋,诊断手段落后,目前大多县级精神病专科医院仍然是靠简易的设备、传统的手段和凭临床
经验治病。
1.4医疗环境差,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精神病专科医院,历来就受社会的岐视和偏见,地理位置偏辟,交通不便,服务功
能单一,在狭缝中生存,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80%以上是贫困家庭,医疗收费低廉,据
有关资料显示“精神病院的床日收费标准约为综合医院床日收费水平的1/5”⑵,医保病人
更低,我县精神病人的住院床日费用在60元以下,服务要求比综合医院更高,除要提供
医疗服务和生活后勤保障外,还要承担患者伤人毁物的风险,尤其是由公安机关遣送来的肇事肇祸、杀人纵火的病人及“三无”病人,不仅没有医药费交纳,连生活费也经常要医
院垫付。
2产生的原因
2.1 政府投入不足,分配不公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卫生的投入,但对精神卫生的投入仍然较少、据江
苏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对卫生投入预算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5.5%,而对精神卫生的投入仅占整个卫生投入其中的2.35%,这与占疾病总负担的1/5,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⑶,如98年由国家规定按人平0.1元的精防经费,十多年来不但没有提高标准,而且大多县、区还没落实。近年来国家对卫生的投入又重点放在乡(镇)、社区或综合医院,精神病院
很少受益,资金短缺。
2.2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不够
由于受几千年封建迷信和巫医学的影响,社会对精神病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初发的精
神病人,因怕影响患者升学、婚姻与前途,隐瞒病情,信神而不到专科医院诊治,直到进
入重性期,才送入医院,其结果,最佳治疗时期错过,即浪费了金钱,又给治疗带来了难
度,最终给患者留下了终身难愈的遗憾。
2.3法制不健全,精神卫生防治目标差距大
从85年开始起草的精神卫生立法,至今还没出台,由于无法可循,在收、治、管病
人的问题上责任不明确,存在许多弊端,没病的“被精神病”送进医院,有重性精神病的反而流浪在大街小巷,无人监管。况且,精神病人受社会岐视和偏见相当严重,据调查;
“50%以上的人不愿与精神病患者为邻,40%以上的人不愿住在精神病康复设施附近,更
多的人认为精神病患者“有破坏性”容易危害他人⑷,不愿与他们接近。而我国精神分裂
症防治指南目标之一是;“提高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
到2010年达50%、精神分裂症住院率达60 %”⑸。至今差距甚远,住院率还不到30。3发展思考
3.1合理布局精防机构,建立建全三级网络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精神病患病率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当前重大
公共卫生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各级政府要把精神病防治机构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公
共卫生管理体系,对边远、人口少无精防机构的县,合理布局,对条件不成熟的县,可由
市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托管或交县级综合医院代管,以解决好机构空缺的问题。同时要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防治网络,让在急性症状控制后的病人,回到社区接受维持期与康复期治疗,由乡、村二级负责服药督导与随访,才能落到实处。
3.2增加精神卫生投入,完善财政保障体系
县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是当地精神病防治的主体,公共卫生职能繁重,服务对象特殊,接纳的都是弱势群体。可历年来,由卫生举办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均靠争收来维持正常运转,保障职工工资和福得的发放。因此各级政府要按照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增加财政支付比例,建立中央、省、县三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和地方财政投入增长长效机制,将人员工资、机构运营费用、精防工作经费及“三项基本建设”经费由财政全额负担,同时要整合医保、公安、民政、残联的资金,建立统一的针对重性精神病的财政投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3.3加强精神病专科医院三项基本建设,努力提高精神科医生的待遇和地位
县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是基层精神卫生工作的中心,既要为辖区内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又要为当地民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二幅担子一肩挑,仍自身生计也难维持,谈不上继续发展能力,因此,建立合理、长效补偿机制,在保障职工工资和福利等正常收入稳定发放的前题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专科医院房屋进行改造,对设备进行更新、对技术人员分期进行培训,是各级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其次是精神科医师面对特殊群体,在工作中不仅压力重,风险和劳动强度大,而且待遇少、地位低,还常受到社会的岐视和偏见,甚则还要遭受患者的欧打,所以,国家对精神科医生的晋升晋级、工资待遇等方面应给予政策倾斜,确保队伍的稳定。
3.4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高技术队伍素质;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建设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医药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市 场激烈的竟争中,营造现代医院文化,是加快医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强化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敬业爱院,廉洁行医的观念,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当前医院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⑴李育成.湖南省精神卫生资源现状调查.中华精神卫生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06.302.
⑵张广岐.顾牛范.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上海精神医学.2001.13[2].120—121 ⑶接雅利.汤先析.谈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6.17(I);64-66. ⑷ 王俊成.张瑞玲.周芹.中国精神卫生服务现状与建议.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5.348—349
⑸ 张明园.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卫生部疾控司.2003 8.
作者1何新云男1955.4出生副主任医师安化县精神病防治院手机***
作者5*彭志娥湖南省安化县二人民医院邮编413522
第三篇:律师执业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律师执业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XX市司法局 XXX
律师业伴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蓬勃发展,队伍日益壮大,执业组织形式进一步丰富,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广大律师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在刑事辩护、诉讼代理和提供非诉讼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及参政议政、服务民营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开展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律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当然,在律师业大发展的同时,在律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少数律师执业思想不端正,职业道德缺乏,诚信缺失,敷衍塞责甚至欺骗坑害当事人;少数律师事务所在人员管理、收案审查、执业纪律监督查处和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疏于管理;管理部门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碍律师业的健康发展,有损律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因此,加强律师队伍建设,开展律师队伍的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势在必行。
然而,在加强律师队伍建设、集中解决律师执业活动中存在的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方面的种种问题的同时,关注并逐步解决律师在执业和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拟在这方面发表一拙见,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探讨。
一、律师执业面临的困难
(一)在社会环境方面。一是社会认知度不高。由于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固化的封建统治,律师的前身“讼师”被视为是民风浇灌的罪魁祸首,被历朝统治者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为由而禁止此行业,自然,律师也就在公众中留下了“讼棍”、“哗徒”等恶名。中国现代文明的今天,律师业不再是禁止之业。新中国虽重视司法制度建设,可律师业真正的长足发展是从八十年代才开始进入正轨,九十年代,政府对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律师职业是在前述的传统文化背景影响下孕生的,中国律师就不可能奢求权者和公众在短期内能形成律师是“正义化身”的认识,特别是《律师法》对律师的定位不准,加之部分律师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在执业诚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媒体对律师的不当报道,使公众对律师群体的认识存有偏差,一般老百姓对律师的认识仍停留在律师就是替坏人说话,就是“钻政策、法律空子”的人,而忽略律师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作用。甚至在部分领导及司法人员眼中,认为律师就是与政府、公安、公诉机关公然作对的人、专门制造麻烦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律师的社会地位就大打折扣,就连在法庭上律师与公诉人的陈述时间都不平等。至于律师在执业中遇到的种种不公正、不受尊重的待遇则是不胜枚举。在法治健全的国家,民众有事去找律师已成为一种习惯。而我国则不然,除非万不得已,绝不与律师打交道。这种认知上的反差,造成了对律师极为不利的社会环境。二是来自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律师接受委托为当事人主张其合法权益,是律师的职业特点和合法权益。但调查显示,来自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是当前困扰律师正常执业活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律师充当状告国家行政机关的原告代理人时,一些当了被告的行政机关往往迁怒于律师,总是通过种种渠道来指责或阻扰律师的正常代理行为,使律师的正常执业处于尴尬的境地。三是有关机关设置的各种障碍。律师在办理民事案件调查取证时,经常受到种种阻碍。有的国家机关违反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明确规定,限制律师的调查取证。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规定,律师查阅、复制工商档案必须要有法院的受理案件通知书、判决书等司法文书才能查阅、复制档案。类似的情况还包括股票帐户、银行资料、房产资料、电话和病历的查寻等。在立案前不能查阅这些资料,使得某些证据无法取得,极不利于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给律师的执业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在保障方面。律师执业的法制环境不宽松,一直制约着律师执业权力的有效行使,特别是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尤为突出,普遍存在“三难”:一是会见难。有的侦查机关随意扩大国家秘密的内涵和外延,常以涉及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即使同意了,也不在规定的时限内安排会见。有时律师前往看守所要往返数次,不能办妥会见手续。有的地方甚至规定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时不许谈案情。二是代为申诉、控告、申请取保候审难。根据《刑事诉讼法》第96条的规定,律师可接受犯罪嫌疑人的委托代为申诉、控告、申请取保候审。但在司法实践中,当被告人提出侦查机关有刑讯逼供或报复陷害行为时,法官往往要求辩护方或被告人举证。由于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和会见权受到诸多限制,根本无法收集到相应证据,因此,律师的此项权利完全没有操作的可能性。对于取保候审,侦查机关往往把律师代为申请取保候审看成律师可能会帮助犯罪嫌疑人串供或推翻证据,所以批准的概率也很小。三是阅卷难。由于对“诉讼文书”的理解存在差异,在审查起诉阶段,律师可以查阅的仅是那些公之于众的司法文书——主要是拘留证、逮捕证一类的证据材料。即使在法庭审理阶段,律师也只能查阅主要证据复印件及证据目录和证人名单。更有甚者,有的司法机关对律师查阅案卷材料后收取的复印费都大大高于市场价格。
由于律师在刑事案件代理中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行使,直接导致律师参与刑事辩护的比率大幅度下降,有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70%以上的刑事案件没有律师的介入。
(三)在执业风险方面。一是存在执业风险危机。现行法律法规对律师执业风险保护制度不健全,使得律师的执业风险日趋加大。由于有刑法第306条这支高悬在律师头顶的“利剑”,使得律师在担任刑事辩护中虽没达到“谈刑(辩护)色变”的地步,但恐被以“伪证、串供、泄密”追究律师刑事责任的风险危机则是普遍存在的。据不完全统计,自1997年新《刑法》第306条执行以来,已有上百名律师遭此厄运,虽最后真正被法院判决有罪的不足百分之十,但仅此也足以让所有中国律师寒心,也会使律师们产生望刑(辩)生畏之感。另外,由于律师事务所大多是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随着当事人维权意识的增强,律师因办错案而承担赔赏责任的执业风险也日趋加大。二是存在生存危机。对律师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使律师们不知明天的命运如何。律师的意外伤害、疾病、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够健全,使得律师的后顾之忧尤甚。对青年律师而言,生存的危机感更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参加国家司法考试获取律师资格后,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无法接到案子,这就意味着他无收入,连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三是存在人身安全危机。律师在执业过程中,难免会因平时办案的关系而“得罪”某些人和有关部门,“被报复”、“给小鞋穿”时有发生的。所以,执业时间越长的律师,这种担忧也就越重。同时,在民事诉讼及其它非诉案件中来自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和案外人对律师权益的不法侵害正日益增多,律师在调查取证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加大。一旦发生危险,《律师法》等法律法规对律师执业风险的规定过于原则,各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管辖上互相推诿、拖延,让律师也有口难言。
(四)在税负环境方面。律师行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税收这根杠杆的调节作用。但目前我国对律师行业的税收政策过紧,不是促进而是限制了律师行业的发展。目前律师事务所面临的税负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税负过重。从我市的情况看,各类律师事务所每年要承担的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约占律师事务所年收入的8%;此外,作为合伙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还要按律师事务所帐面收入扣除有限的成本开支后征收35%的个人所得税。这样的税负,使得律师事务所不堪重负。二是政策不合理。现行的税收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律师行业的性质和特点。律师业是一种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服务条件要求严的职业,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每年都会在培训学习、办公条件、固定资产等诸多方面投入较大的资金。由于这些费用不能一次性进入成本而需多年计提折旧,所以律师事务所帐面利润往往是虚数。如果简单地按帐面利润来征税就显得不尽合理。另外,税务机关对律师事务所按照司法行政主管机关要求提留的执业风险金不予抵扣成本,以及只承认律师事务所每年的接待费只有总收入的千分之五可以进入成本等规定与实际不符。把律师行业作为高收入的中介机构而课以重税,就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言似乎也无可厚非。但就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律师事务所而言,制定较重的税负政策就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了。从我市的情况看,24家律师事务所年收入超过百万的不足5家;200余名执业律师中,年收入达到10万以上的也不足十分之一,平均收入也就在2.5万元左右。据2001年统计数据表明,就连南京这样中等发达城市律师的年收入平均也只有4万元。而就是这样的收入,律师首先要支付日常生活的各种必要的开支,然后是执业费、风险金等,至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上都是自己解决。面对这样收入水平的群体而课以重税,于情于理都很难说通。
二、对策与建议
客观地说,律师们在执业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也是导致律师执业中出现种种不规范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关注并采取措施解决律师执业所面临的困难,应当成为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当务之急,应当把它作为我们当前律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笔者建议:
(一)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律师的社会地位,改善律师执业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对律师制度的宣传。要通过各种手段、各种途径向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广泛宣传律师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宣传律师在我市民主法制建设、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维护稳定中的重要而不可替代作用;也要宣传律师职业的特征和执业特点。通过宣传,让全社会逐步认识、理解、接受律师。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律师的自律教育,树立律师良好执业形象,提高律师的社会公信力。除了切实抓好正在进行的律师队伍集中教育整顿外,还要着力建立律师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建立诚信建设、违纪违规查处、阳光执业、考核、内部管理、社会监督六大机制,增强律师的自律意识和依法执业、诚信为民的观念,规范律师的管理、提高律师的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律师的社会公信力,为律师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切实保障律师的合法权益。律师以其法律知识为他人提供服务,这既是其职业职责,也是法律赋予的权利。这种执业的合法权利理应受到整个社会,特别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尊重与保障。
——司法机关要在现有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部分规章所规定的范围内切实保障律师的各项执业权利,不得人为设置各种障碍。
——工商、国土、建设、劳动等部门,对律师执业时需要查阅、摘抄、复制有关材料应当给予配合和协助,不得人为设置前提条件。
——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要增强法治观念,慎用行政权力,尊重律师的执业权利,杜绝对律师执业权利的干预。
——进一步强化维权救济机制。律师协会和司法行政机关要进一步加大维护律师合法权益的力度,可以更多地借助人大法律监督和媒体舆论监督的力量。有关的行政、司法机关对律师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提出的申诉和投诉,要依法作出严肃处理。
(三)积极寻求法律保护的新途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根本途径还在于法律。因此,要通过有关途径积极建议尽快修改和完善《律师法》、《刑事诉讼法》中有关律师执业权利表述的条款,使国家立法上能够有大的突破。同时,建议我市人大机关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为律师依法执业提供保障和便利。
第四篇: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统计调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基层统计工的重点,基层统计作为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农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迄今为止,基层统计力量薄弱,专业水干不高,基础不牢,网络不全等问题仍然存在。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各级政府对基层统计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基层统计调查结果越来越关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统计工作问题研究,切实改进基层统计工作,进一步提高基层统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但就目前来看,统计工作还存在很多的困难:
一、基层统计内部资源与工作任务匹配性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统计改革与发展的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统计自身也在调整和完善。统计系统、尤其是基层统计人员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体会:任务越来越繁重,难度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统计系统所拥有的统计资源,特别是基层统计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跟不上产生的压力所致。
1、基层统计工作任务繁重。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主要有各专业的定期报表制度,其中部分专业还细分了规模以上的全面报表制度和规模以下的抽样调查制度,这些都要求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每月或定期完成。报表收集上来后还需进行录入、审核、汇总等繁琐的工作。同时,按照国家统计局对普查周期调整的有关规定,我国现行还有三大普查: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十年一次的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按照工作流程,每项普查从准备,到后期资料整理扫尾,少则1、2年,长则需3、5年。就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为例,从2003年开始准备,到2007年才基本完成所有的工作;在经济普查尚未结束的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又正式展开;到2008年,农业普查还未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又接踵而来。普查年年有,中间还穿插人口抽样调查、住户抽样调查、劳动力抽样调查等各式各样的调查,给基层统计部门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2、基层统计内部资源匮乏。大部分统计工作在市级以上都有专属的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和组织,但到市级以下的基层统计部门,由于人力有限,兼做几个专业、几项普查的工作人员大有人在。对于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在市级统计部门只能由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应对,而到乡镇和村级基层,统计人员基本上都无一例外地参与了各项大型国情国力普查和其他统计调查工作。
二、基层统计执法与外部环境适应性较弱
1、统计调查对象配合程度日益弱化。90年代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给统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原本基础较好的国有企业和乡镇、农村统计基础进一步削弱,非公经济单位出于避税等原因瞒报甚至不报统计报表,配合统计调查的意识薄弱,镇级以下大部分私营企业都没有设专职统计岗位,企业统计会计兼职,报表难收,数字不准的问题相当突出。同时,由于不同部门管理模式条块分割明显,相关部门对统计工作的支持仍显不足。拿基本单位来说,一方面其工作的开展只有依靠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才能进行,由于工作安排及工作方法的不同,部门提供资料的时间和方式不能适应统计部门的需要,导致统计部门的工作相当被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复杂化,调查对象对统计调查的配合程度不高,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不理解统计工作,将上门的调查员视如工商、税务工作人员冷落一旁或拒之门外,拒报、瞒报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
2、统计执法难度大,监督职能弱。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原有的统计法律法规未能紧跟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统计手段和服务、统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致使《统计法》的威慑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政府统计工作者既要做好统计业务又要充当规范业务的执法者,既要当运动员又要当裁判,自我执法难度和阻力很大。一些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和基层领导不了解《统计法》的要求,不知法不守法也不用法,因而不敢或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统计工作的权威,对一些虚报、瞒报、拒报或多次迟报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的调查对象视而不见。基本单位统计工作中,由于新增的单位大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在实地调查时由于调查对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配合,就放弃对该对象的调查,没有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因应基层领导意图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盲目攀高统计指标,形成统计数据计划化,统计数据跟着计划跑,造成执法者违法的现象。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基层政府统计人员不得不受到同级或上级政府领导的意志干扰,独立调查和独立执法极为困难。受传统政绩观的影响,个别地方党政领导特别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党政领导,或急功近利,或好大喜功,为了争取国家的扶持,报忧不报喜,为了政绩报喜不报忧。其次是执法的范围受到限制。为招商引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个别地方政府对特定区域和特定对象,采取特殊保护政策,或限制检查,或挂牌保护,限制统计执法检查的开展。
三、基层统计服务与宣传覆盖面较窄
1、基层统计服务面窄,质量不高。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增长,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大部分基层统计部门仍然停留在统计工作仅从属于地方政府管理需要的观念,地方政府是统计部门的“衣食父母”,统计服务理应以地方政府和领导为先,从而忽略了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统计服务日益增长的庞大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指标的创新性与灵活性不够以及基层统计人员素质等因素,在面向社会提供各种统计服务时,仍无法做到“快、精、准”。
2、基层统计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统计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和广大市场主体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渠道不宽,无法充分了解统计工作的业务流程和相关规范,造成对统计工作不配合的现象;同时,由于统计常识薄弱,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认同感较低。
对策建议
一、加快基层统计建设,完善统计方法制度
1、完善统计方法制度。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统计指标,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以满足广大市场主体、人民群众和党政领导对统计信息的需求。目前正在改革推行的统计“四大工程”即基本单位名录库、网上一套表、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联网直报系统,为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另外加快抽样调查替代全面报表制度的步伐,大力改革以全面报表制度为主的统计方法制度,合理安排好各个普查的时间以及每个普查的周期,普查经费应主要由国家和省级财政负担,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高普查工作效率,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2、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统计信息化建设是统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通信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有利于减少基层负担,促进部门沟通,同时也能为党政领导、社会各界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服务。为此,必须做到:第一是建好统计信息网,配备计算机及相应的网络设备,建设好便捷通畅的统计网络环境;第二是建好统计数据库,充分利用基本单位统计资料,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统计标准数据库和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等大型普查和专项调查为基础的普查数据库;第三是用好统计通用软件,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计算机业务培训,使广大基层统计人员熟练掌握统计通用软件并广泛用于统计工作实务。
二、完善统计法规,强化统计执法和监督力度
1、加大执法力度。《统计法》是统计的尚方宝剑,要重视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普法工作,做好统计法律法规宣传的再深入,进一步增强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在基层统计员心中真正树立起按时上报统计报表是其应尽的责职和义务。对那些不按时上报、屡次迟报、拒报的单位或个人,对那些在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的单位或个人,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利用《统计法》赋予的权利,及时启动法律程序,加大对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维护统计工作的尊严。
2、加强监督职能。为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工作的抗干扰能力,应分离统计监督与统计事务的职能。由国家统计局建立专门的统计监督机构,垂直管理,负责监督区域内统计法的贯彻实施,监督统计工作的开展,监督统计数据质量,重点监督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民间统计等。各级统计事务机构,负责国家全面统计、普查和开展地方统计调查,接受国家统计监督机构的监督。
三、转变服务观念,重视统计普法与宣传
1、转变服务观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统计部门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服务理念,明确统计信息产品来源并归属于广大市场主体,应以服务社会为主,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2、重视普法宣传。要想依法治统,依法兴统,首先得让统计人和统计调查对象了解统计和统计法,这就要求统计部门要重视做好统计和统计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一味以罚带统从表面上看起来完成了统计任务,但这样只会加剧与调查对象之间矛盾的恶化,使得调查对象产生逆反心理而随意报送数据以应付统计工作,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是牵强而不可信的。统计部门要加强统计知识和统计法的宣传工作,让调查对象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支持统计工作。
总之,统计职能的完善和发展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更需要自下而上的统计部门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就如同基本单位统计是整个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夯实了的基层统计基础,我们的统计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跃上新台阶,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第五篇:浅谈函授教育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函授教育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作者:张钰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0期
摘 要:函授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一种育人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但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函授教育面临一些问题和困境,本文针对函授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函授教育 形式 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17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人们把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作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对成人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函授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已经成为因工作岗位和地域限制的学生接受再教育的重要学习形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函授教育的现状
函授教育(correspondence education)是运用自学和面授方式进行的教育。学员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学函授教材为主,由函授站给予辅导与考核,并在一定时间进行短期集中学习的一种成人教育形式。函授教育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大学推广运动,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国家开始设立函授学校。在中国,商务印书馆曾于1914年创设函授学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函授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意见》强调,高等函授教育应当采取积极恢复、大力发展的方针,以扩大高等教育事业的规模,改变中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加速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
但是,我国成人高校的函授教育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部门和个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挖空心思搞不正当竞争,导致不少办学单位由于怕生源流失而不敢严格管理,使作为国民教育的函授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大学扩招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网络教育的分流,使函授学生人数有所下降;其次,不少函授学生都抱有“混学历”的想法,社会对函授文凭的怀疑和歧视也不足为怪,大多数函授学生的年龄要比普通高校学生大,许多人还承担着繁重的社会工作,生活和工作中经历的一些困难和挫折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这种状况给函授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函授教育面临的困难
2.1 函授教育形式上的落后
函授教育由最初主要的函件寄送为主,演变到现在主要以设立函授站面授为主,这一形式延续到今天,几乎就再也没有什么变化。而我们的外部世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人际交往和通讯方式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除了传统的信函以外,电话、手机、计算机等,已不同程度的快速发展起来。而我们的函授教育模式,除了传统的方式以外,对现代通讯方式的利用却是少之又少,我们现在主要采用的是在各地设立函授站点的面授形式,一个老师一本书,从头讲到尾,函授的形式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及时的选择快捷便当的现代科技成果来为函授教育服务,这让人们对函授教育产生了一种落伍的感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函授教育的报考率。
2.2 函授教学质量上的下滑
许多函授站,在规章制度的执行方面有所欠缺,特别是近十年来,大学扩招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网络教育的分流,使函授学生人数有所下降,为了争夺生源,稳住已经就读的函授学员,维持函授站的生存,许多函授站对学员们网开一面,只要函授学员交了费用,其他的什么都可以商量。另外作为一种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高等教育的补充,函授教育的自学环节,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无人监督的放任自流的状态,缺少制度或条例的约束,而面授环节的到课、缺课,正常的点名制度,也几乎影响不到函授学员的正常毕业,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函授教育的质量的下降。3 新形势下发展函授教育的对策
为了应对多元高等教育对函授教育的挤压,函授学校除了要加强自身内部的建设以外,还要探索一下函授教育的新路子:
3.1 提高认识,探索新路
目前,由于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争夺了大批的成人生源,使函授教育生源在全国呈萎缩态势。作为函授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把函授教育工作重视起来,不仅要重视函授教育的规模,还要重视其质量,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社会效益,并同时根据生源需求,采用开设一些实用性的专业,实行弹性学分制等手段,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3.2 以人为本,开展教学
函授学生谋求继续学习的目的十分明确,他们带着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参加学习,其学习活动总是围绕特定的职业或某种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展开,因而,在确定其学习任务时,必须围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尽可能避免任务分析落入专业或学科建树上,阐明问题所在,并作定向分析,这点对函授学生尤其重要。作为组织教学者,既要了解学员固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方式,还要把握社会和竞争的市场对学生知识、技能要求的趋向,尽可能缩小条件差距,实现学生参加函授教育既要取得学历,又要学到有用的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要有针对性。选用教材时要强调教材的实用性,鼓励认可教师根据学习对象自编教材,更好地满足学员求知的要求。
3.3 多种手段,联姻高科技
函授教育开始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作业指导、教学问题都以信函来往为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之间的交往手段已越来越丰富,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进一步的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媒体已广泛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同样,网络媒体也可以服务于我们的函授教育。我们可以在网上发布面授授课录像资料,布置作业,进行自学指导,师生交流意见,等等。这对那些确因种种原因,不能如期来参加面授的函授学员来说,也算是一种教学补偿。如果我们的函授教育能逐渐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话,那么函授教育中的比较突出的“工学矛盾”也许就能找到一条比较好的解决方法了。总之,函授与网络联姻,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学员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这对函授教育是大有助益的。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因需施教,推进终身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函授教育,积累经验,创出特色,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基础,继续健全完善教育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函授教育方式,深化函授教育内涵,丰富函授教育内容,延伸函授教育过程,营造特色、打造亮点、塑造品牌,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为函授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
[1] 杨金线.成人高等函授教育面授模式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5,11.[2] 俞来德,黄蕾.谈高校函授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5,36.[3] 陈玉军.浅谈普通高校成人函授教育面试中存在的问题.甘肃科技纵横,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