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今交警执法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文章标题:现今交警执法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近年来,基层交通民警在路面执勤执法过程中,屡屡遭到交通违法者不同程度的抗拒、阻挠甚至暴力攻击,不但严重扰乱了公安交警部门正常的执法活动,破坏了人民警察的执法权威,侵害了交通民警的人身权利和身心健康,同时,也严重挫伤了基层交警执勤执法的工作积极性。适逢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年”,如何解决基
层交警执法难问题,从而更有效地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秩序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就交警执法难问题进行探讨。
一、执法难的具体表现
(一)寻衅滋事,无理取闹。交警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时,违法者故意大声喧闹,挑起事端,引起群众围观,有的违法者当众辱骂交警,或拦住车辆拒绝处理,有的干脆躺在机动车道上以死相威胁,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还有的交通违法者倚仗自己有钱或有后台,对交警的执勤执法不屑一顾,态度蛮横,拒不配合,甚至扬言要找人收拾交警,气焰嚣张。
(二)恶意投诉,故意纠缠。一些交通违法者或事故当事人对交警执法、办案不满意,为了发泄私愤而恶意投诉、无理纠缠交警。
(三)横冲直撞,强行冲卡。违法驾驶员在交警示意停车检查时,突然加大油门直冲过去,以图逃避检查,有的甚至恶意冲撞交警,造成交警身体伤害。
(四)大打出手,暴力抗法。交警执法过程中,被执法者大打出手,甚至使用石块、匕首、砍刀等凶器进行暴力攻击,给民警人身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五)聚众闹事,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基层交警执法难的原因
一是社会转型期,执法环境复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期,工人下岗、拖欠工资等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城乡贫富差距较大,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社会心态浮躁、道德观沦丧,功利性突出。因此,一些有钱人自以为财大气粗,驾车时横行霸道,既不遵章守法,也不服从交警的管理;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受历史、地理、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因素制约,交通参与者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封闭,遇到交警执法往往一呼百应,对交警进行围攻。
二是社会整体法治水平不高。我国加入WTO之后,群众的法制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注重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执法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公安交警部门越来越倡导文明执法和服务意识,在队伍内部建立了一系列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许多交警部门还将投诉量作为衡量民警工作的标准。但由于社会整体法制水平和道德水准不高,大多数群众只讲法律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不讲对自己不利的方面,许多群众往往视交警的文明执法为软弱的表现,在交警执法时百般阻挠甚至暴力袭击。许多民警受纪律约束,面对攻击时只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忍气吞声流下委屈的泪水。
三是法律法规不健全。《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后,相关配套法规特别是事故处理、社会救助等方面的规定没有及时出台,一些法律规定操作性不强,交通事故伤者医疗费等问题无法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群众对交警部门产生误解,认为交警部门不作为。同时,现有法律对暴力袭警行为没有作专门规定,对袭警行为只能以“妨害公务罪”定罪量刑,对“警察”这一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特殊对象没有进行特别保护,量刑明显偏轻。由于对暴力袭警者的惩处力度不够,袭警的犯罪成本低,也导致暴力抗法事件屡屡发生。
四是宣传工作不够深入,警民关系不和谐。由于交警执法点多、线长、面广,直接与广大群众接触,交警执法过程中,一旦“损害”了部分人的不合法利益,就极易产生矛盾。同时,广大群众对交警部门的工作职责、交通安全形势、交警队伍建设等情况也缺乏了解,有的群众认为交警开展整治是为了搞创收、发奖金,从而从思想上对交警的执法活动产生抵制。
五是部分民警执法水平不高。一些基层交警在执法办案过程中还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执法不规范,甚至出现执法差错,导致群众不满。少数民警在执勤执法过程中,工作方式简单粗暴、态度生硬,语言不文明、规范,极易使执法对象产生抵触情绪。还有些民警执法水平不高,存在“重处罚、轻教育”的现象,也不善于耐心做群众工作,对同一类违法行为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往往导致警民矛盾激化。
六是民警缺乏自我防范意识。一些基层交警部门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执法过程中一旦遇到群众阻挠或暴力袭击,缺少应急处置措施,装备和人员增援较为缺乏,没有在制度和装备上给民警充分保护。同时,一些基层民警在执法过程中警惕性不高,没有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对执法对象不注意观察、控制和防范。部分民警执勤时装备携带不齐全,发生袭击事件时无法利用装备对自己进行保护,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三、应对之策
基层交警执法难严重阻碍了公安交通管理事业的发展,解决执法难问题刻不容缓。我们应从法制、机制、打击、宣传等多方面入手,给基层交警执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第二篇:基层交警执法困难现状分析及对策
文章标题:基层交警执法困难现状分析及对策
近年来,基层交通民警在路面执勤执法过程中,屡屡遭到交通违法者不同程度的抗拒、阻挠甚至暴力攻击,不但严重扰乱了公安交警部门正常的执法活动,破坏了人民警察的执法权威,侵害了交通民警的人身权利和身心健康,同时,也严重挫伤了基层交警执勤执法的工作积极性。适逢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年”,如何解决基
层交警执法难问题,从而更有效地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秩序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就交警执法难问题进行探讨。
一、执法难的具体表现
(一)寻衅滋事,无理取闹。交警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时,违法者故意大声喧闹,挑起事端,引起群众围观,有的违法者当众辱骂交警,或拦住车辆拒绝处理,有的干脆躺在机动车道上以死相威胁,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还有的交通违法者倚仗自己有钱或有后台,对交警的执勤执法不屑一顾,态度蛮横,拒不配合,甚至扬言要找人收拾交警,气焰嚣张。
(二)恶意投诉,故意纠缠。一些交通违法者或事故当事人对交警执法、办案不满意,为了发泄私愤而恶意投诉、无理纠缠交警。
(三)横冲直撞,强行冲卡。违法驾驶员在交警示意停车检查时,突然加大油门直冲过去,以图逃避检查,有的甚至恶意冲撞交警,造成交警身体伤害。
(四)大打出手,暴力抗法。交警执法过程中,被执法者大打出手,甚至使用石块、匕首、砍刀等凶器进行暴力攻击,给民警人身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五)聚众闹事,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基层交警执法难的原因
一是社会转型期,执法环境复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期,工人下岗、拖欠工资等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城乡贫富差距较大,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社会心态浮躁、道德观沦丧,功利性突出。因此,一些有钱人自以为财大气粗,驾车时横行霸道,既不遵章守法,也不服从交警的管理;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受历史、地理、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因素制约,交通参与者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封闭,遇到交警执法往往一呼百应,对交警进行围攻。
二是社会整体法治水平不高。我国加入WTO之后,群众的法制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注重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执法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公安交警部门越来越倡导文明执法和服务意识,在队伍内部建立了一系列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许多交警部门还将投诉量作为衡量民警工作的标准。但由于社会整体法制水平和道德水准不高,大多数群众只讲法律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不讲对自己不利的方面,许多群众往往视交警的文明执法为软弱的表现,在交警执法时百般阻挠甚至暴力袭击。许多民警受纪律约束,面对攻击时只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忍气吞声流下委屈的泪水。
三是法律法规不健全。《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后,相关配套法规特别是事故处理、社会救助等方面的规定没有及时出台,一些法律规定操作性不强,交通事故伤者医疗费等问题无法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群众对交警部门产生误解,认为交警部门不作为。同时,现有法律对暴力袭警行为没有作专门规定,对袭警行为只能以“妨害公务罪”定罪量刑,对“警察”这一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特殊对象没有进行特别保护,量刑明显偏轻。由于对暴力袭警者的惩处力度不够,袭警的犯罪成本低,也导致暴力抗法事件屡屡发生。
四是宣传工作不够深入,警民关系不和谐。由于交警执法点多、线长、面广,直接与广大群众接触,交警执法过程中,一旦“损害”了部分人的不合法利益,就极易产生矛盾。同时,广大群众对交警部门的工作职责、交通安全形势、交警队伍建设等情况也缺乏了解,有的群众认为交警开展整治是为了搞创收、发奖金,从而从思想上对交警的执法活动产生抵制。
五是部分民警执法水平不高。一些基层交警在执法办案过程中还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执法不规范,甚至出现执法差错,导致群众不满。少数民警在执勤执法过程中,工作方式简单粗暴、态度生硬,语言不文明、规范,极易使执法对象产生抵触情绪。还有些民警执法水平不高,存在“重处罚、轻教育”的现象,也不善于耐心做群众工作,对同一类违法行为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往往导致警民矛盾激化。
六是民警缺乏自我防范意识。一些基层交警部门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执法过程中一旦遇到群众阻挠或暴力袭击,缺少应急处置措施,装备和人员增援较为缺乏,没有在制度和装备上给民警充分保护。同时,一些基层民警在执法过程中警惕性不高,没有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对执法对象不注意观察、控制和防范。部分民警执勤时装备携带不齐全,发生袭击事件时无法利用装备对自己进行保护,也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三、应对之策
基层交警执法难严重阻碍了公安交通管理事业的发展,解决执法难问题刻不容缓。我们应从法制、机制、打击、宣传等多方面入手,给基层交警执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第三篇:基层交警执法困难现状分析及对策
基层交警执法困难现状分析及对策
2008-9-19 16:20:46深圳交警支队龙岗大队龙城中队 李永萃阅读291次
[内容提要]:近年来,基层交通民警在路面执勤执法过程中,屡屡遭到交通违法者不同程度的抗拒、阻挠甚至暴力攻击,不但严重扰乱了公安交警部门正常的执法活动,破坏了人民警察的执法权威,侵害了交通民警的人身权利和身心健康,同时,也严重挫伤了基层交警执勤执法的工作积极性。适逢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年”,如何解决基层交警执法难问题,从而更有效地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秩序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日常工作实际,就交警执法难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字]:基层交警; 执法; 袭警; 分析及对策
一、执法难的具体表现
(一)寻衅滋事,无理取闹。交警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时,违法者故意大声喧闹,挑起事端,引起群众围观,有的违法者当众辱骂交警,或拦住车辆拒绝处理,有的干脆躺在机动车道上以死相威胁,这种现象在关外屡见不鲜。还有的交通违法者倚仗自己有钱或有后台,对交警的执勤执法不屑一顾,态度蛮横,拒不配合,甚至扬言要找人收拾交警,气焰嚣张。
(二)恶意投诉,故意纠缠。一些交通违法者或事故当事人对交警执法、办案不满意,为了发泄私愤而恶意投诉、无理纠缠交警。
(三)横冲直撞,强行冲卡。违法驾驶员在交警示意停车检查时,突然加大油门直冲过去,以图逃避检查,有的甚至恶意冲撞交警,造成交警
身体伤害。
(四)大打出手,暴力抗法。交警执法过程中,被执法者大打出手,甚至使用石块、匕首、砍刀等凶器进行暴力攻击,给民警人身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五)聚众闹事,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基层交警执法难的原因
(一)是社会转型期,执法环境复杂;
(二)是社会整体法治水平不高;
(三)是法律法规不健全;
(四)是宣传工作不够深入,警民关系不和谐;
(五)是部分民警执法水平不高;
(六)是民警缺乏自我防范意识。
三、应对之策基层交警执法难严重阻碍了公安交通管理事业的发展,解决执法难问题刻不容缓。我们应从法制、机制、打击、宣传等多方面入手,给基层交警执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树立“重塑公安机关执法权威”的信念,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确保公安交通管理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一)法制保障。一是要尽快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配套的法规及规章,如出台关于“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法规规范,增强《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可操作性,通过法律途径保护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增加群众对公安交警的信任感。二是要通过全国人大立法,在《刑法》中增加袭警罪,凡交警在执法活动中遭推搡、拉扯、殴打等行为,都可作
为袭警罪来定罪,增加暴力抗法者的犯罪成本,保护公安交警部门的正常执法活动。三是要设立“警察合法权益保护协会”等机构,为受到恶意投诉、诬告或暴力袭击的警察提供法律援助,同时通过法律手段对恶意投诉、诬告者进行惩处,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
(二)机制保障。一是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从管事率、遵章率等多个方面对民警的工作进行考评,重点考核民警的工作效能,取消抄牌数,不能简单将投诉量与民警工作业绩挂钩,在倡导文明、规范执法的同时,用科学的考核机制激励民警从严管理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鼓励民警严格执法、公正办案,扭转“干多错多、干少错少”的错误思想。二是要建立合理的监督制约机制,研究制定交通民警执法规范,用制度规范民警的具体执法行为,对民警执法不公、违法违纪等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投诉查实的民警要按情节进行教育或处罚。三是要建立应急联动机制,交警执法时一旦遭遇暴力袭击,治安、巡警等其他警种应及时增援,迅速捉拿违法闹事者,树立公安交警的执法权威。
(三)培训保障。要充分利用基层基础建设年的有利时机,按照“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要求,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使广大基层民警练就过硬的基本功,执法时能灵活应对各类不同的情况。首先,要广泛开展宗旨教育学习,教育民警进一步转变执法观念,克服以管理者自居的作风,执勤执法时注意文明、规范用语,不说霸道话、不做霸道事,同时用反面典型教育民警廉洁自律,坚决杜绝损害群众利益等违法违纪行为发生;其次,要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定期组织民警学习《刑事诉讼法》、《治安处罚法》及各类交通管理法律法规,通过自学、授课、考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增强民警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民警的法律素质,切实纠正“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做法;再次,要重点开展业务培训,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从路面执法、事故处理、窗口业务、科技装备使用等多个方面对民警进行培训,切实解决“追不上、打不赢、说不过”的问题,不断提高民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办案水平,避免因民警的执法差错而引起矛盾;此外,还要开展执法艺术培训,通过对民警情商的开发,让民警执法时学会使用策略和方式方法,正确把握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对轻微违法行为以教育为主,对重点车型、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要严格处罚,执法过程中还要高度警惕,避免与违法者发生正面冲突。民警在执法时只有严得有理、宽得有度,才能以理服人,争取民心。
(四)宣传保障。一是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以“五进”宣传为载体,加大对《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特别针对农村、城乡接合部地区及外来工集中的企业开展宣传,增强农民、外来工的交通法制意识。二是宣传交通管理政策、措施,如对“五整顿、三加强”中“三超”车辆整治等工作进行宣传,引导全社会都来支持、配合交警部门的工作,共同维护良好的交通安全秩序。三是对交警执法难的典型案例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媒体报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通过对阻碍、抗拒交警执法活动的不法分子进行曝光,对全社会起到警示作用。通过深入宣传,可以很好地融洽警民关系,增强群众对交警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构建融洽、和谐的警民关系,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五)科技装备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公安交通科技建设,完善“电子警察”的建设,不断提高非现场执法率,减少民警与违法者之间的直接冲
突。要借“基层基础建设年”的东风,为基层交警增配数码相机、摄像机、车载雷达测速仪、酒精测试仪、测重仪等科技设备,建立和完善车辆号牌识别系统,用直观的事实证据说话,避免交通违法者对违法事实产生争执。同时,市局和支队应加强基层交警的装备建设,在人、财、物等各方面向基层交警部门倾斜,配齐、配足基层民警执勤执法用的警械装备,最大限度地减少暴力抗法对民警的伤害。
(六)打击惩治保障。对交通民警遭遇的恶意投诉、人身攻击等恶劣行为,公安纪检监察部门要迅速调查取证,对恶意投诉乃至诬告者进行严肃警告,如不听告诫仍四处诬告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对辱骂、围攻、殴打执法交通民警的行为,公安治安部门要按照《治安处罚法》相关规定,从严、从重处罚,构成犯罪的严肃追究其刑事责任。对暴力抗法等极端行为,要依法进行严厉打击惩治,决不手软,只有通过“杀一儆百”、树立反面典型,才能在社会上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好氛围,重塑公安交警部门的执法权威。
(七)心理健康保障。民警受到恶意投诉、无理纠缠后,要安排专人对民警做必要的心理辅导和精神抚慰,帮助民警放下思想包袱,解除心理压力,积极投入工作。对遭暴力袭击而受伤的民警要及时救治,民警所在单位和相关领导要主动关心、慰问受伤民警,并将对违法者的惩处结果告知民警,为民警声张正义,还民警以清白。要定期举办民警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辅导座谈,或设置民警心理咨询辅导室,相关领导要经常与民警谈心、交流,倾听民警的委屈和心声,引导民警正确看待执法难等问题,消除基层交警在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工作难度不断加大情况下产生的紧张心理。可以通过开展“心系民警冷暖”为主体等活动,切实关心基层交通民警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要通过建立加班补助制度、年休假制度、定期体检制度、健康档案制度、就医保障制度、民警家属失业援助制度等一系列从优待警的措施,想方设法解决民警的实际困难,解决民警的后顾之忧,让基层交警真正感受到集体的关心和温暖,确保民警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积极性。
第四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翠屏区区委副书记、区长 郭 毅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诞生是城市化进成加快发展的必然结果,目的是规范活动、生活在城市中的各个组织和人群必须按照一定秩序进行活动,不得影响、干扰他人。我国的城管行政执法(指城管行政综合执法)产生于《行政处罚法》之后(1997年),大多数是在2002年后(国务院办公厅2002年10月11日转发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意见》)成立的。但从多年的工作实践看,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建立,并未完全解决好城市中的相关问题,有些问题反而遭到人们的质疑和媒体的非议。笔者现就城管行政执法所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概述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依据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在我国的城市管理中,没有一部国家级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法律,也没有统一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实施细则,各地城市政府在日常工作中,依据的是《城市规划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单行法以及《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条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工商、交警、交通、环保等部门甩出来的繁难之事,城管执法没有自己的主体法律做支撑(《城市管理法》),没有自己的执法内容和完整的工作要求,执法依据的法规不统一,其性质有点象“废旧回收公司”一样,收捡别人不要的东西,在执法上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就是法律依据不统一,执法太随意。
2、管理体制不健全。城市管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来统领这支队伍,各地为了自己辖区城市扩展和管理需要,按照自身习惯和喜好的办法建立这样一支队伍,从而使得城管队伍建立五花八门的。这样的体系即不科学,又不有利于城管队伍建设和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更不利于解决城市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3、城市管理标准不统一。城管执法其对象和标准应当法定,应当按照城市规模、级别、经济条件、人文历史等因素来确定。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城管执法内容和标准,各地开展城管执法有点象“家长式”,那些内容纳入城市管理,达到一个什么标准,完全根据长官的好恶来决定,工作好坏评价全看长官心情,使得管理者很难操作。
4、部门协调配合不到位。由于没有明确协调机制,相关部门大都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导致协助义务不明确,执法职责不清,配合不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有时只能“单打一”。城管执法就目前政府授予的权利而言只是处罚权,法律赋予的强制权过少,扣押物品时亦只能采取先行证据保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既无人身限制权,又无物质保障权,行政执法工作缺乏强制力作保障,一旦遇有阻碍和暴力抗法事件发生时,也只能报警求助,依靠公安机关协助来完成行政执法行为。
5、执法技能较低,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一是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现有的城管执法人员大多从原来的城管事业或临时人员中内转过来的,这些同志有热情、有社会经验,但是缺少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更主要的缺少行政执法的工作经验,在现实工作中表现为对法律的理解和适用上存在偏差,在执法的程序上不完备;二是政令难以通畅,制度欠落实。行政执法部门组建时间短,不象警察等部门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但行政执法部门同样肩负着维护法律尊严的重任,同样属于有组织有纪律的部队,言必行,行必果。而目前的行政执法部门仍存在对上级要求的工作推托,制定的规章制度难以落实。
6、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环境差。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也带来了人财物的大流动。大量涌入的外来工为城市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同时外来工的素质良莠不齐,城市生活意识淡漠,个别的利欲熏心,只要有钱赚什么都干,开办无牌无证服务场所、任意摆摊设点、随意收购废品、擅自占道经营等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现象屡见不鲜,给城市管理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带来很大的难度。
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几点建议
为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走出争议的泥沼,重新权衡城管执法的价值正当性,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
1、加速城市管理立法进程。笔者认为各地要积极向全国人大建言献策,尽快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管理法》,作为城市管理领域的基本法,用法律来统领城市管理工作。同时要制定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实施细则,要对行政处罚的依据、行政办案的程序、管辖范围加以明确规定,现行的行政处罚法规定得不完善,且无具体的实施办法。而且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定期检查、考核、评比,使行政执法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尽量减少诉案的发生。
2、建立城管工作机构。国家要从法律的角度解决好城管执法机构的合法身份问题,要明文规定各级城管执法机构的性质和职能职责,目前的城管执法机构存在合法性的质疑问题;从中央到地方,要层层建立城市管理工作机构,负责领导、指挥城市管理及行政执法,协调处理城市管理及执法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行政执法队伍组建时间不长,因此要加强管理,尽快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做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从而建设一支新型的有战斗力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
4、行政执法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立足法治,服务群众,行政执法工作要强化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法制教育,开辟宣传栏,结合全国普法日,进行行政执法的宣传和普及。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行政执法工作的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和支持行政执法工作。
依法开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体现,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不各级城市管理者的不懈努力,明天的城管行政执法将走入国家的法制轨道建设之中。
第五篇:我区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我区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一我区农牧业资源概况
我区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其主要特征:一是人少地多。现有耕地1.1亿亩,全区人均4.6亩,居全国之首。二是光热资源丰富。自治区光照充足。一年中4—9月份作物生长期间辐射量占全年总辐射量的65%左右。年日照时数为2600—3400小时,10℃以上有效积温达2000—3000℃。农业区无霜期100—165天,相当多的地区夏收作物尚有较多的剩余积温,可以开展间、套、复种。昼夜温差较大,非常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三是雨热同期。年降雨量200—450毫米,由东北至西南递减,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旺季的6—8月,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09亿立方米(不含黄河过境水),其中地表水371亿立方米,地下水13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2217立方米;目前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不到总资源的10%。四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轻。自治区工业开发晚,农村地广人稀,栽培作物绝大部分远离大中城市和工业区,大气和水源极少污染;由于气候干旱寒冷,农作物病虫害较轻,许多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用或较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有利于生产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五是自然灾害频繁。由于降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区2/3左右的地表水集中在耕地仅占全区1/5左右的呼伦贝尔盟和兴安盟,全区70%的耕地属雨养农业,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干旱成为我区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个别年份和地区洪涝、冰雹、霜冻、风沙及沙尘暴等灾害时有发生,农作物病虫也随气候变化时常发生危害。
我区有丰富的水面资源可供开发渔业生产。除黄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等6大水系和数十条内流河外,还有成百上千的湖泊、水库、泡淖、池塘,呼伦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之
一。全区总水面达1400多万亩,在全国列第8位。可利用水面930多万亩,约占全国可利用水面的11%,与千湖之省湖北省相近。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类型各异,蕴藏着极其丰富、各具地域特色的名优稀农产品生产潜力,有着强劲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开发前景。广袤的城乡地区空气、水质、土壤基本上保持着良好的洁净水平,是全国乃至世界发展绿色产业少有的一方“净土”,具有开发生产安全、营养、卫生的绿色食品的巨大潜力。
二、我区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1、农业基础薄弱和粗放经营并存。全区耕地中70%左右为旱地,2800万亩旱坡地只有800万亩改造成梯田;有效灌溉面积不到3成,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而且有1300多万亩水浇地是仅能解决抗旱坐水种的“一水地”,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特别是抗旱能力很弱。农村劳均耕种近40亩地,多数地区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粗放经营。
2、农田水利、交通道路等建设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配套设施不完善。已有的水利设施毁坏严重,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未能从根本上得以扭转。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道路不畅,部分地方仍存在农产品调运困难的问题。农产品储藏条件差,特别是马铃薯的贮藏方法单一,不仅设施较为简陋,而且贮藏能力有限,给反季节销售带来了困难。
3、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结合不紧密,优质专用、绿色以及地区特色还没有显现出来,形成规模和优势。近年来各地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虽然从总体上看,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从结构比例上看,还没有摆脱以粮食为主的格局,结构调整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地区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各级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看,都将发展奶牛放在了重要位置,但在对奶牛的配套服务上相对滞后,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随着牛价的提高,养牛农牧户的风险也同时增大。
4、产品的优势发挥不充分。在我区除了几个较成功的龙头企业外,相当部分的农产品还停留在“有优无势,有质无量,有品无牌”的水平上。区位优势和商品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致使农产品廉价外销的多,内部加工增值的少。再者部分企业生产设施陈旧,产品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十分有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还未形成一定气候,从而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竟争能力。
5、特色产品的开发不够。由于目前我区的结构调整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能进入“无竟争”领域的特色种植少,形不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市场优势。小而全,小而散的种植模式依然存在。
6、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下。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牧区教育欠账较多,导致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加之农牧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致使我区农牧业科技含量较低。
7、生态建设质量不高、管护不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倾向有所抬头。各级在执行中央及自治区政策上有一定偏差,重建设,轻管理,在退耕还林还草资金、粮食的发放上还存在问题,有的不及时,有的不足额,苗木品种单一,农民选择余地不大。
8、一些地区农民隐性负担和乡村负债过重并存。表面看农民负担均不超过5%,一些地方的村提留、乡统筹实际上已超过了农民人均收入的5%,乱集资、乱摊派、两工管理混乱、高息贷款以及无休止的达标升级活动等现象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已成为农民负担减而不轻的根本原因。农民隐性负担过重,导致了收入增长缓慢,生产投入不足。据近年我厅对9个旗县的10个乡镇8个村抽查结果表明,乡均负债100万元,村均负债30.5万元,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发展我区农牧业的对策
在农牧业发展新阶段,我区要紧紧围绕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走农牧业产业化的道路,以推行农牧业增长方式和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战略性转变为基础,积极探索以发展绿色产业为重点的特色农牧业的途径,以舍饲和育肥为主的农区畜牧业的途径,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的城镇化的途径,以加快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农牧业科技创新和发展外向型农牧业为动力,逐步把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1、不断深化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要走农牧业产业化的道路。在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重点建设好农区畜牧业基地、优质商品粮油基地、特色农牧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和形成粮、畜、油、菜、种五大主导产业;努力实施好农牧业基础建设工程、科教兴农示范工程;逐步健全和完善农牧业综合执法体系、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牧业质量监测体系、农牧业信息网络体系。关键要探索几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一是以发展绿色产业为重点的特色农牧业的途径;二是以舍饲和育肥为主的农区畜牧业的途径;三是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的城镇化的途径。
2、切实推行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要由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向依靠自然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相结合转变。要把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把开发丰富多样的农产品资源与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的农畜产品加工结合起来;把农牧业环境保护与发展绿色农牧业结合起来;把自然资源利用与发挥人才、技术、资金信息资源综合效益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农牧业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把农牧业增长和农民增收建立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3、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我区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要从广种薄收、投入分散的粗放型经营转变到依靠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集约化经营。实行少种精种、高产高效与多种多收相结合,基础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逐步走出一条以精种高产效田、设施农牧业以及旱作基本田为主,多种多收的一般田为辅,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加大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力度。解决生产与市场脱节问题,关键是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核
心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重点就是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培育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在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农户家庭经营的前提下,对现行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一种创新、完善和发展。
5、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科技要成为生产力,使其适应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技术高度化的要求,必须要有一个有利于科技长入经济的体制,要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科技体制创新关键是要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运行机制和以市场为主体的科技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和深化农牧业科研体制改革,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研事业型,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经营型转变,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加大农牧业科技承包活动的组织实施力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开展农牧业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三是加快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四是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和扶植农民科技组织的发展,进一步健全专业和民间技术推广体系。
6、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全区农牧业及各地区农牧业要在全国农牧业甚至世界农牧业的大背景中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寻找并确定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大农牧业的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发展外向型农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要充分利用我区外邻蒙古、俄罗斯,内接京、津、唐等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和市场潜力,发展出口创汇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