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居换届选举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村居换届选举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第七届村、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任期即将届满,今天下半年将进行全面换届选举新一届村(社区)居民委员会,根据区民政局的调研课题,结合合阳城街道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现对我办下届村(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可能面临或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作了较细致的分析,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选民登记十分困难,部分村、社区可能因参选率将无法按时召开选举大会。
一是参与选民登记的人力、时间上难度大。由于今年换届选举工作前将开展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此项要求严格,普查项目多,工作必定耗时较长,参与人员较多,加之,人口普查工作尚未结束,选民登记工作就要开始,能否按时、保质、全面、准确的做好选民登记工作,对参与选民登记的人力、精力、时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其次,村(居)民配合选民登记员登记的主动性、积极性可能不高。由于选民登记之前已逐户开展了全国性的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村(居)民已从支持、理解、配合上予以协助,再入户作选民登记,将出现入户难、配合难、登记难,无法按期、保质完成选择民登记工作,导致选举工作家底不清。
三是由于旧城改造拆迁、农村征地拆迁,人户分离,选民登记率达不到选举工作要求,无法召开选举大会。我办近三年的凉亭子片区城市拆迁、农村BT项目、高校园区、城北拓展园区等拆迁工程,已拆迁1万多户,近3万人人户分离,90%以上的拆迁人员均离开户籍地租房居住房,登记、联系十分困难,更无法集中到户籍地参选,这可能是依法选举无法按时举行的主要原因。
(二)村民选举资格的确认较难,选举权的行使与村民利益争取的矛盾将激化。
村民委员会选举是村民行使选举权利的完整过程,选民资格的确定,实际上也就是村民选举权、被选举权的确定。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二条规定的选民资格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年龄条件,即必须年满18周岁,二是村民资格,即必须是本村村民,三是政治权利,即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年龄条件和政治权利的条件,规定的比较明确,执行起来没有争议。但对村民资格这一条件的确定,比如农村拆迁安臵中的选民资格问题就是一个问题,他们的户口已农转非挂靠在某一个社区,但还房还没有建好,基本没居住在户籍所在的社区,选民登记、参选地确定难。有的村、组集体资产多,现未进行整体拆迁,所以被拆迁户看在强大的村组集体经济问题上,他们不愿作“市民”宁可当“村民”,可能出现继续到村登记、参选,而不到户籍所在社区登记参选,导致系列矛盾。
(三)竟选氛围更加激烈,竞选方式花样翻新,竞选目的走向多元,贿选现象将会抬头。
与上届村(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相比,此次村居组织换届选举的竞选参与激烈程度肯定会更加激烈,不论党组织换届还是村委会换届,无论是村委会主任、副主任的竞选,还是委员的竞选都将相当激烈,其原因多种:一是各级对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发展的平台;二是提高了劳动报酬,完善了社会保障和福利;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征地拆迁中拥有更多的资金、建设项目的承包等方面将拥有更多的优势,村干部岗位吸引力明显增强,将使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竞争空前激烈。
在换届选举过程中,由于竞争激烈,竞选者为了如愿当选,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拉票,竞争招数不断翻新,“投资”力度越来越大。有的“以钱拉票”,有的“以物换票”,有的“托人拉票”,竞选目的走向多元;在以往换届选举中,绝大多数参选者是为了发展村级经济和公益事业,为村民、百姓干点实事,而本届选举将出现为了“私利”、“名”、“官”等而参与竞选,达到无以告人的目的,贿选现象可能抬头。
(四)选民心态更趋复杂,合并前后的原村村民本位意识更趋明显。
由于2009年全区开展了村级机构调整,撤并了较多的村组,减少一批原村组的干部,在换届选举时,一些选民认为本自然村的村民当选村干部后,个人将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实惠,这种“原村本位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选举的公正性;其次,撤并后原任职的干部,他们将抓住这次换届的机会,东山再起,通过竟选再任职,将会采取投“金钱票”、“宗族票”、“人情票”等情况,分散得票,导致侯选人得票不能过半,致使一些优秀人才、妇女干部难以当选,使选举不能成功。
二、做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换届选举工作是一个法规性强、程序规范的工作,事关选民依法行使权利的一件政治大事,涉及工作面广、群体大,稍有不谨,各种矛盾将会激化,影响社会的稳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科学谋划,依法推进。建议重视和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夯实基础,优化村(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环境。
一是深入开展村(居)换届选择举工作的调研,摸清村(居)情况和民意,掌握干部群众思想动态、合适的选举方式、适合人选、可能参与竞选的人员等,全面分析换届选举工作中的利弊因素,制定应急预案。
二是加大舆论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基层组织选举条例》、《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做到家喻户晓,对党员、选民进行正确引导,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和大局意识,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
(二)清理财务,严格抓好2010年第二、第三期的村(居)务公开,亮明家底。在换届前,要组织力量、集中时间对各村(社区)三年来的财务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在全面公开,通过审计理财,避免群众产生误解和猜疑,妥善处理好财务方面的遗留问题,为换届选择举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切实排处各类矛盾和可能影响换届选举的突出问题,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一要认真梳理总结本届村(居)民委员会所做的各项工作,排查、调处好影响稳定和发展的矛盾,依法落实群众合理诉求;二要完善今年已启动的民心工程和重点项目,把为老百姓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做好检查验收、公示、资料归档等工作,对在建工程届内确实无法完工的,理清各类关系,确保换届后工作的连续性;三要抓紧处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近年来新产生的热点、难点问题,争取老百姓的认可和支持。
(四)加强后备人才的发现和挖掘,确保村、社区换届选举后班子结构更趋合理。各基层党组织要充分挖掘辖区的人才资源,广开言路,把群众比较信任的村(社区)干部、小组长中的优秀人员推上村“两委”班子人选,让其挑重担、担大责,改善班子结构;其次,要大胆启用大学生村官、致富能人,注重推荐优秀的妇女干部,增强村(社区)两委会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好的服务群众。
(五)两点建议
一是职数设臵:建议对村、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职数进行科学明确,由于现行村(社区)规模较大,各项工作职能前移,服务对象庞大工作任务艰巨,各类矛盾汇集尖锐,尽量不推行“一肩挑”的模式,按村(社区)规模大小设立职数:村民委员会按5——7人、社区按7——11人设臵,确保工作为民服务岗位。二是任期及年龄:建议在修改《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时,将村(社区)两委会的每届任期由3年增至5年,以充分发挥“两委会”成员的作用,克服第一年熟悉情况、第二年大干快上、第三年等待观望的现象;同时,推行任期届数制,建议在同一岗位任职不得超过三届(15年),并适当增加岗位交流的机制。在年龄上:村(社区)书记、主任的任职年龄,男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女不超过55周岁,村(社区)委员,男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女不超过50周岁。建立激励机制,对获得省级、国家级表彰奖励的,可适当放宽任职时限,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
由于时间紧,调查不够充分,部分情况和观点仅属个人意见,望领导指证。
第二篇: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经责一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无论在执法环境还是经费保障上,都有了明显改善,履职能力也大为增强,审计成果亦越来越引起领导重视和社会大众的关注。但限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审计机关在工作开展中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及问题,严重影响了其职能的充分发挥。结合我科室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发现的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人少任务重的矛盾比较突出。现在各级领导对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领导交办的任务越来越多,尤其今年是“换届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任务重和人员少的矛盾比较突出,我科室目前有在职人员7人(包括从县市抽调工作人员1人),今年截至目前已完成第一批对69个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
2、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跟不上工作发展的需要。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并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这就对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审计、法律、投资、计算机等复合型人才缺乏。特别是计算机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等无从着手,大多停留在手工查帐的传统方式和财务收支审计层面上。二是缺乏创新意识。由于干部队伍平均年龄较大,主观上不愿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凭老经验办事,缺乏进取心。加上工学矛盾突出,难以挤出时间抓好在职干部的业务培训。三是服务能力不强。除行业审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等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有明确要求的项目外,大多数项目只顾查出几个问题进行处罚,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内容千遍一律。查处问题深度不够,点到为止,对问题产生根源分析不深入,对个性问题总结提炼不够,难以为领导部门宏观决策提供参谋服务。
3、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复杂性,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加大。首先,审计目的具有特定性。按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考察、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审计结论失真,对被审计人的责任评价不当,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审计人员压力大。其次,审计目标复杂,内容繁多。被审计领导人的任期一般较长,任期内执行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会发生变化,内部管理人员也会发生变化,审计调查取证难,风险加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我们认为要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实力量,改善结构,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建立“资格”准入制,把好“入口”关。审计人员一律实行“资格”准入制,要求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建立审计干部职业化管理制度。同时试行审计人员职称岗位津贴,建立审计人员等级职级工资制。二是增编进人,充实审计力量。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现有干部业务素质。要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识,宁愿压缩一些审计项目,也要保证审计干部的业务培训。四是整合审计资源。一要构建大财政审计工作格局,将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其他审计有机结合,突破审计力量不足的难题。建立起以任中审计为主的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责任轮审制度,有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争取3-5年审一次,减少审计资源的重复浪费。二要在人员分工上打破科室所限,设置审计组,灵活安排审计项目。
(二)加强法制建设和体制创新,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提供法律保障
审计的本质是监督,而监督的效能取决于领导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实践证明,在各种监督制约机制中,最有力、最有效、最权威的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监督。因此,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应实行下审一级的管理制度,由上级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人员组成审计组开展审计工作。同时,还要实行回避制度,参加审计的人员应与被审单位或被审计责任人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只有加强法制建设和体制创新,才能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适应性较强的法律保障。
(三)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
要从主观上认识到审计服务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将先审后离作为制度规范化,纳入纪检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工作考核,实行责任追究;积极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经济责任审计台账,将审计结果在干部业绩鉴定表上设置专栏予以反映,审计结果材料纳入干部个人档案资料保存,使审计结果真正成为干部任用依据。另外,各级党政应给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重视和支持,着力在审计力量、机构设置、办公设备配置、审计专项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三是要注重综合分析,努力提高审计建议水平,及时发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加以总结提炼,从机制上、体制上为市委市政府和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有效建议。
第三篇: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统计调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基层统计工的重点,基层统计作为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农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迄今为止,基层统计力量薄弱,专业水干不高,基础不牢,网络不全等问题仍然存在。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各级政府对基层统计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基层统计调查结果越来越关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统计工作问题研究,切实改进基层统计工作,进一步提高基层统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但就目前来看,统计工作还存在很多的困难:
一、基层统计内部资源与工作任务匹配性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统计改革与发展的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统计自身也在调整和完善。统计系统、尤其是基层统计人员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体会:任务越来越繁重,难度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统计系统所拥有的统计资源,特别是基层统计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跟不上产生的压力所致。
1、基层统计工作任务繁重。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主要有各专业的定期报表制度,其中部分专业还细分了规模以上的全面报表制度和规模以下的抽样调查制度,这些都要求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每月或定期完成。报表收集上来后还需进行录入、审核、汇总等繁琐的工作。同时,按照国家统计局对普查周期调整的有关规定,我国现行还有三大普查: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十年一次的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按照工作流程,每项普查从准备,到后期资料整理扫尾,少则1、2年,长则需3、5年。就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为例,从2003年开始准备,到2007年才基本完成所有的工作;在经济普查尚未结束的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又正式展开;到2008年,农业普查还未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又接踵而来。普查年年有,中间还穿插人口抽样调查、住户抽样调查、劳动力抽样调查等各式各样的调查,给基层统计部门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2、基层统计内部资源匮乏。大部分统计工作在市级以上都有专属的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和组织,但到市级以下的基层统计部门,由于人力有限,兼做几个专业、几项普查的工作人员大有人在。对于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在市级统计部门只能由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应对,而到乡镇和村级基层,统计人员基本上都无一例外地参与了各项大型国情国力普查和其他统计调查工作。
二、基层统计执法与外部环境适应性较弱
1、统计调查对象配合程度日益弱化。90年代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给统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原本基础较好的国有企业和乡镇、农村统计基础进一步削弱,非公经济单位出于避税等原因瞒报甚至不报统计报表,配合统计调查的意识薄弱,镇级以下大部分私营企业都没有设专职统计岗位,企业统计会计兼职,报表难收,数字不准的问题相当突出。同时,由于不同部门管理模式条块分割明显,相关部门对统计工作的支持仍显不足。拿基本单位来说,一方面其工作的开展只有依靠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才能进行,由于工作安排及工作方法的不同,部门提供资料的时间和方式不能适应统计部门的需要,导致统计部门的工作相当被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复杂化,调查对象对统计调查的配合程度不高,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不理解统计工作,将上门的调查员视如工商、税务工作人员冷落一旁或拒之门外,拒报、瞒报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
2、统计执法难度大,监督职能弱。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原有的统计法律法规未能紧跟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统计手段和服务、统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致使《统计法》的威慑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政府统计工作者既要做好统计业务又要充当规范业务的执法者,既要当运动员又要当裁判,自我执法难度和阻力很大。一些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和基层领导不了解《统计法》的要求,不知法不守法也不用法,因而不敢或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统计工作的权威,对一些虚报、瞒报、拒报或多次迟报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的调查对象视而不见。基本单位统计工作中,由于新增的单位大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在实地调查时由于调查对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配合,就放弃对该对象的调查,没有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因应基层领导意图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盲目攀高统计指标,形成统计数据计划化,统计数据跟着计划跑,造成执法者违法的现象。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基层政府统计人员不得不受到同级或上级政府领导的意志干扰,独立调查和独立执法极为困难。受传统政绩观的影响,个别地方党政领导特别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党政领导,或急功近利,或好大喜功,为了争取国家的扶持,报忧不报喜,为了政绩报喜不报忧。其次是执法的范围受到限制。为招商引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个别地方政府对特定区域和特定对象,采取特殊保护政策,或限制检查,或挂牌保护,限制统计执法检查的开展。
三、基层统计服务与宣传覆盖面较窄
1、基层统计服务面窄,质量不高。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增长,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大部分基层统计部门仍然停留在统计工作仅从属于地方政府管理需要的观念,地方政府是统计部门的“衣食父母”,统计服务理应以地方政府和领导为先,从而忽略了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统计服务日益增长的庞大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指标的创新性与灵活性不够以及基层统计人员素质等因素,在面向社会提供各种统计服务时,仍无法做到“快、精、准”。
2、基层统计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统计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和广大市场主体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渠道不宽,无法充分了解统计工作的业务流程和相关规范,造成对统计工作不配合的现象;同时,由于统计常识薄弱,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认同感较低。
对策建议
一、加快基层统计建设,完善统计方法制度
1、完善统计方法制度。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统计指标,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以满足广大市场主体、人民群众和党政领导对统计信息的需求。目前正在改革推行的统计“四大工程”即基本单位名录库、网上一套表、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联网直报系统,为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另外加快抽样调查替代全面报表制度的步伐,大力改革以全面报表制度为主的统计方法制度,合理安排好各个普查的时间以及每个普查的周期,普查经费应主要由国家和省级财政负担,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高普查工作效率,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2、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统计信息化建设是统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通信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有利于减少基层负担,促进部门沟通,同时也能为党政领导、社会各界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服务。为此,必须做到:第一是建好统计信息网,配备计算机及相应的网络设备,建设好便捷通畅的统计网络环境;第二是建好统计数据库,充分利用基本单位统计资料,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统计标准数据库和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等大型普查和专项调查为基础的普查数据库;第三是用好统计通用软件,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计算机业务培训,使广大基层统计人员熟练掌握统计通用软件并广泛用于统计工作实务。
二、完善统计法规,强化统计执法和监督力度
1、加大执法力度。《统计法》是统计的尚方宝剑,要重视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普法工作,做好统计法律法规宣传的再深入,进一步增强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在基层统计员心中真正树立起按时上报统计报表是其应尽的责职和义务。对那些不按时上报、屡次迟报、拒报的单位或个人,对那些在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的单位或个人,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利用《统计法》赋予的权利,及时启动法律程序,加大对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维护统计工作的尊严。
2、加强监督职能。为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工作的抗干扰能力,应分离统计监督与统计事务的职能。由国家统计局建立专门的统计监督机构,垂直管理,负责监督区域内统计法的贯彻实施,监督统计工作的开展,监督统计数据质量,重点监督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民间统计等。各级统计事务机构,负责国家全面统计、普查和开展地方统计调查,接受国家统计监督机构的监督。
三、转变服务观念,重视统计普法与宣传
1、转变服务观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统计部门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服务理念,明确统计信息产品来源并归属于广大市场主体,应以服务社会为主,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2、重视普法宣传。要想依法治统,依法兴统,首先得让统计人和统计调查对象了解统计和统计法,这就要求统计部门要重视做好统计和统计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一味以罚带统从表面上看起来完成了统计任务,但这样只会加剧与调查对象之间矛盾的恶化,使得调查对象产生逆反心理而随意报送数据以应付统计工作,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是牵强而不可信的。统计部门要加强统计知识和统计法的宣传工作,让调查对象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支持统计工作。
总之,统计职能的完善和发展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更需要自下而上的统计部门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就如同基本单位统计是整个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夯实了的基层统计基础,我们的统计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跃上新台阶,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第四篇:浅谈函授教育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函授教育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
作者:张钰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0期
摘 要:函授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一种育人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但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函授教育面临一些问题和困境,本文针对函授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函授教育 形式 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17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已被社会广泛接受,人们把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作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对成人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函授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已经成为因工作岗位和地域限制的学生接受再教育的重要学习形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函授教育的现状
函授教育(correspondence education)是运用自学和面授方式进行的教育。学员利用业余时间,以自学函授教材为主,由函授站给予辅导与考核,并在一定时间进行短期集中学习的一种成人教育形式。函授教育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大学推广运动,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国家开始设立函授学校。在中国,商务印书馆曾于1914年创设函授学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函授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意见》强调,高等函授教育应当采取积极恢复、大力发展的方针,以扩大高等教育事业的规模,改变中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加速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
但是,我国成人高校的函授教育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部门和个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挖空心思搞不正当竞争,导致不少办学单位由于怕生源流失而不敢严格管理,使作为国民教育的函授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大学扩招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网络教育的分流,使函授学生人数有所下降;其次,不少函授学生都抱有“混学历”的想法,社会对函授文凭的怀疑和歧视也不足为怪,大多数函授学生的年龄要比普通高校学生大,许多人还承担着繁重的社会工作,生活和工作中经历的一些困难和挫折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这种状况给函授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函授教育面临的困难
2.1 函授教育形式上的落后
函授教育由最初主要的函件寄送为主,演变到现在主要以设立函授站面授为主,这一形式延续到今天,几乎就再也没有什么变化。而我们的外部世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人际交往和通讯方式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除了传统的信函以外,电话、手机、计算机等,已不同程度的快速发展起来。而我们的函授教育模式,除了传统的方式以外,对现代通讯方式的利用却是少之又少,我们现在主要采用的是在各地设立函授站点的面授形式,一个老师一本书,从头讲到尾,函授的形式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及时的选择快捷便当的现代科技成果来为函授教育服务,这让人们对函授教育产生了一种落伍的感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函授教育的报考率。
2.2 函授教学质量上的下滑
许多函授站,在规章制度的执行方面有所欠缺,特别是近十年来,大学扩招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网络教育的分流,使函授学生人数有所下降,为了争夺生源,稳住已经就读的函授学员,维持函授站的生存,许多函授站对学员们网开一面,只要函授学员交了费用,其他的什么都可以商量。另外作为一种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的高等教育的补充,函授教育的自学环节,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无人监督的放任自流的状态,缺少制度或条例的约束,而面授环节的到课、缺课,正常的点名制度,也几乎影响不到函授学员的正常毕业,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函授教育的质量的下降。3 新形势下发展函授教育的对策
为了应对多元高等教育对函授教育的挤压,函授学校除了要加强自身内部的建设以外,还要探索一下函授教育的新路子:
3.1 提高认识,探索新路
目前,由于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争夺了大批的成人生源,使函授教育生源在全国呈萎缩态势。作为函授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把函授教育工作重视起来,不仅要重视函授教育的规模,还要重视其质量,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社会效益,并同时根据生源需求,采用开设一些实用性的专业,实行弹性学分制等手段,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3.2 以人为本,开展教学
函授学生谋求继续学习的目的十分明确,他们带着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参加学习,其学习活动总是围绕特定的职业或某种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展开,因而,在确定其学习任务时,必须围绕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尽可能避免任务分析落入专业或学科建树上,阐明问题所在,并作定向分析,这点对函授学生尤其重要。作为组织教学者,既要了解学员固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方式,还要把握社会和竞争的市场对学生知识、技能要求的趋向,尽可能缩小条件差距,实现学生参加函授教育既要取得学历,又要学到有用的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要有针对性。选用教材时要强调教材的实用性,鼓励认可教师根据学习对象自编教材,更好地满足学员求知的要求。
3.3 多种手段,联姻高科技
函授教育开始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作业指导、教学问题都以信函来往为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之间的交往手段已越来越丰富,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进一步的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媒体已广泛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同样,网络媒体也可以服务于我们的函授教育。我们可以在网上发布面授授课录像资料,布置作业,进行自学指导,师生交流意见,等等。这对那些确因种种原因,不能如期来参加面授的函授学员来说,也算是一种教学补偿。如果我们的函授教育能逐渐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话,那么函授教育中的比较突出的“工学矛盾”也许就能找到一条比较好的解决方法了。总之,函授与网络联姻,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学员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这对函授教育是大有助益的。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因需施教,推进终身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函授教育,积累经验,创出特色,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基础,继续健全完善教育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函授教育方式,深化函授教育内涵,丰富函授教育内容,延伸函授教育过程,营造特色、打造亮点、塑造品牌,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为函授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
[1] 杨金线.成人高等函授教育面授模式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5,11.[2] 俞来德,黄蕾.谈高校函授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05,36.[3] 陈玉军.浅谈普通高校成人函授教育面试中存在的问题.甘肃科技纵横,2006,3.
第五篇:新形势下烟草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新形势下中国烟草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当前烟草企业内部管理离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这些阻碍中国烟草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存在的“瓶颈”问题,以实现中国烟草在新形势下实现跨国经营的良好目标。
1、一些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目光短浅,个别企业的管理者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者仅仅是规模的增长;也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战略目标,但由于战略目标的不切实际,很容易变成一纸空文,或者造成企业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而陷入多元化经营的陷阱,例如红塔集团就曾一度陷入多头出击,盲目扩张,顾此失彼,造成了企业主业不精,多元化发展缓慢的境地。但是,经过大力整合与再造,红塔、上海等烟草企业已经开始反思企业的战略目标,力争克服头脑发热或目光短浅的问题,逐步延长烟草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不单纯追求规模和只顾眼前利益,而是在市场竞争中塑造强者的形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正如世界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的观点一样,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创造顾客。
2、企业管理要从人治向法制转变,坚强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使个人权利不至于形成真空,失去控制,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因此,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决策机制,加大投入,搞好人力资源的培育,打造学习型领导和学习型团队,增强企业的创新性和凝聚力,在企业管理体制上实行法治,政企分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前导将是烟草企业面临的严峻考验。
3、烟草企业文化建设有待深入,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了灵魂,那就如同一座没有地基的大厦,经不起市场激烈竞争的风雨,就没有生命力。许多优秀的企业都非常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策划企业文化。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重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建设,而忽略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重视策划人员的创意,忽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致使企业文化只是花瓶,无法获得员工的认同;企业文化千篇一律,缺乏个性,重视文字的工整,忽略企业特性的表达等等。当然,还有相当一批企业仍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些都对企业应对未来环境和企业员工的潜力发挥不利。因此,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三)烟草企业组织结构需完善
就烟草目前情况来看,烟草企业绝大多数属于纵向管理型企业,即垂直管理。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权利集中在等级体系的上层,信息、指令和工作人员从一个层级向另一个层级,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有序地传递。等级链严格地定义着组织中人员和职能之间的关系,规定着工作的先后顺序。纵向型企业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结构严谨、等级森严、分工明确、便于监控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已日益显露。
一是管理层次多,必然导致机构臃、人员膨胀,从而造成管理成本增长和人浮于事,必然带来扯皮现象增多和管理效率低下。
二是管理层次多,势必造成信息传递不畅,甚至会出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因为传统的纵向型企业推崇的是刚性管理。因此,组织结构层次分明,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管理人员与高层主管之间有明显的地位区分,员工的意见必须经过无数层中间管理人员的传递,才可能达到最高层管理人员,而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中间层管理人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知识和信息进行过滤。因此,到达企业最高层主管的信息不可能是员工的真实想法。同样道理,企业最高主管下达的指令或向下传达的信息会由于中间管理层人员的误解而变形。三是权力集中在上层,下属自主性小,参与决策的程度低,企业效率低,从而抑制了职工的创造潜能。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面临的是迅速变化的环境,信息的层层传递将会延迟决策时间,使企业难以做出迅速的反映,从而降低效率。四是容易出现领导干部和基层群众相脱离,不便于交流,不易于沟通,出现脱离群众现象。
三、中国加入《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新形势下对烟草企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烟草控制框架约》,市场机制的不断改变,以及国外烟草大企业的不断介入,中国烟草企业正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竞争与合作、分工与协作等方面的新形势。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发展时期,中国烟草企业如何做好充分准备,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得以永续发展呢?
(一)面对《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不利因素
中国加入《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是世界烟草经济发展的必然,符合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大原则。这将给中国烟草市场带来巨大的变化,一是烟草国内市场国际化, 二是烟草市场竞争多元化,三是烟草产品趋向高新化和健康化,四是烟草营销方式现代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中国烟草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即面临来自国际先进烟草业的激烈竞争,又来自烟草企业内部存在的缺陷和中国烟草市场环境不完善三个方面。中国加入《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后,中国烟草已经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大原则下参与全球化竞争,中国烟草企业无法再象从前那样在国内市场中靠政府的特殊保护,而必将面临着许多发展压力。诸如关税大幅降低,政府不可能采取非关税措施对烟草企业进行特殊保护,非关税保护措施将被彻底取消;一定时期内流通领域市场将开放,外资在中国烟草市场设立分销企业数量限制将不存在,尤其是允许外企在华设立分销体系;中国烟草企业将面临国外同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强烈冲击;由于高效率低成本新技术可以代替一定的手工劳动,部分单纯性劳动密集型烟草企业将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等等。
除了国际先进烟草企业对中国烟草企业竞争压力加剧之外,目前,中国烟草企业还面临自身内部缺陷的挑战。产权制度不尽合理,政企不分、产品结构严重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档次低、缺少科学的经营战略等结构性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烟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单纯靠降低成本和打价格战来参与市场竞争的时代已成为历史,而制度性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所导致的烟草企业品牌集中度低、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技术研发能力薄弱,这将严重影响中国烟草企业的发展后劲。
(二)面对《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新形势所面临的有利因素
加入《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对中国烟草企业来说无疑是把双刃剑,有挑战也有机遇,世界贸易组织带动下的世界经济是法制经济,有着相对透明的各种经济运行规则,所以,中国加入《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利大于弊,中国烟草企业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机遇,使烟草企业发展壮大;同时,这也为烟草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为烟草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烟草企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1、加入《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新形势下,中国烟草发展将拥有更广扩的市场空间,中国是世界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所以,世界上先进的烟草企业对中
国烟草市场早已馋涎欲滴,意欲与中国烟草大分一杯羹。中国烟草早已作出了及时反应,开展了行业体制整合,关小并大,打造中国烟草集团,商业为稳占市场,应对挑战,牢固地构建起了金色的烟草网建这一“生命工程”等一系列应对措施。
2、打造诚信服务体系,实行人性化管理。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明显,世界经济发展对信用经营越严格。所以,中国烟草必须走跨国经营之路,打造诚信经营体系,树立中国烟草诚实守信的良好企业形象,就此,中国烟草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诚信烟草。
3、世界烟草越来越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生产全球化与分工协作对中烟草企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加入《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新形势下,烟草企业创造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使烟草企业通过相互分工与协作可以制造出过去只有大企业才有能力制造的产品。生产全球化与分工也将使更多的中国烟草企业成为跨国公司,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范围内,由于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口众多的国情,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将是中国烟草企业发展的优势领域,因为廉价的生产力、原材料和运营成本等将会使中国烟草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4、全球化市场开放使中国烟草企业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烟草经济竞争,从而促进中国烟草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烟草在世界烟草舞台上有一席立足之地。
5、从中国烟草企业来看,其生产与经营要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烟草企业劳动力资源丰富,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寻求更高的收益率,有优秀的烟草企业家对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严格遵守《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做到有可为,必大为。
四、加入《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新形势下烟草企业的发展对策
中国烟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却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烟草企业面临着一定困难,有些困难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加以解决,而有些问题如抗风险能力差,融资困难等则是烟草企业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完全解决的。所以,大力促进烟草企业的发展,既要求中国烟草企业自身的积极努力,又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探寻中国烟草企业在世贸组织框架下,遵循《世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约定,找出中国烟草企业的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