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农村改革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形势下,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具体考虑如下问题。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
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当前,农村经济的最大的弱点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首先应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要更新观念,跳出传统农业发展局限,打破以往农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格局,遵循经济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业。要在形成优势农业集群,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上做文章。其次要培植龙头企业。要围绕工业抓农业,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产销对路的农产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围绕市场发展现代农业。三是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尽快建立起一套既符合各地情况,又能与国家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并推广实施。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现代农业说到底就是科技农业,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发展现代农业最为重要的是要解决科技成果应用少,科技转化率低,农民科技素质差等问题,使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首先,要注重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在种植业上要重点推广高效新品种,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病虫综合防治,抗旱增产等技术。在养殖业上要重点推广快速高效饲养,水产优质高效养殖和规模化养殖等综合养殖技术。在加工服务业要重点推广农副产品加工,果品、蔬菜采摘后处理及气调保鲜和水产品速冻保鲜等技术。其次,要重视农业科技示范点的建设与引导作用。作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的素质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科技素质大都比较低,文化底子薄,信心不足。要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做给农民看,引着农民干,由点到面进行推广。要结合当地实际创建示范点和示范园区,引导农民进行效益对比分析,使农民学到实用技术并改变传统种养模式。三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管理。不论是传统农产品生产,还是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都存在着市场营销的问题。要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落实农产品准入市场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的跟踪,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盘活土地资源 有效对接市场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农村经济首先须盘活土地资源。要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尤其是后备资源的有序流转,最大限度地实现开发效益。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为我们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搞活农村经济指明了方向。农村经济必须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下,突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难的矛盾,才能彻底扭转农民增收缓慢的局面。要盘活土地资源,就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通过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来调动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消除短期行为和掠夺性经营现象。同时要建立起合理的流转机制。通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鼓励农民将耕地、山场的经营权通过转包、拍卖、入股等形式,向大户、能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转移农村人口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近10亿的农业人口,其中农业劳动力至少4亿。耕地19亿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不到2亩,每个农业劳动力不到5亩地。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业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农产品产量增长的空间将受到制约,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也将受限,农民的人均收入就难有大的突破。按照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求,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最大需求量不应当超过4000万人。按每个农户3口之家计算,约是1.2亿农业人口。这就实告诉我们,我国10亿农民,其中至少8亿农民属应转移出来的“多余”人口。合理有序地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将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就要在劳动力转移方式上因地制宜,坚持就业与创业并重方针,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第二篇: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发财致富
要把这篇文章做好,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必须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根据当地的交通环境,根据当地的优势等来进行农业的发展和规划
近来一些研究农村经济问题的专家,在谈到如何使农民尽快走上致富之路问题时指出,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主要有以下“十条路”。
一、走区域经济之路
根据地域特点和需求,着力开发菜一产业或产品,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
二、走多种经营之路
面向市场,立足优势,大力发展猪、牛、羊、兔、鸡、鱼、果、药、菜等多种经营骨干品种,形成规模,提高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三、走高效农业之路
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广良种良法,促进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四、走庭院开发之路
利用庭院,抓好小菜园、小果园、小鱼池、小禽场、小作坊“五小”建设,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五、走加工增值之路
围绕农副产品资源、依托农村专业户、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搞好农副产品的系列开发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效益。
六、走产品运销之路
组建农民运销队伍,扩大粮食、畜禽、林果、药材等大宗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促进产品销售,提高经济收入。
七、走典型引导之路
在农村大力扶持和培植各种致富典型,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八、走发展交通之路
通过改造主干线路,新修经济路,接通断头路,引导农民在路边建房经商办厂,从事二三产业,实现路通一段,致富一片。
九、走劳务输出之路
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定量有序、批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十、走股份合作之路
把股份合作制引入乡镇企业和资源开发,促进资源、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增加企业经营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篇:关于新形势下医院发展的建议
关于新形势下医院发展的建议
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当前,在市、县开展以 “+++如何走在全省改革发展前面”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作为医疗卫生行业中的一员,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着眼全县大局,按照活动实施方案,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讨论群众健康需求的新动向,找出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全县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推进我县健康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为“建设沿海强县”,为“+++走在全省改革发展前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近年来,我们以深入贯彻中央“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精神为目标,多措并举,扎实苦干,努力打造一条人人“病有所医”的健康之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日益提高,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健康意识和预防保健意识更强,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要求更高,更加强调个人就医感受,更注重全面、连续的健康照顾,对服务的高效、低价、便捷更加敏感等。针对这些群众的新需求、新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更高层次、更高境界上,进一步推动思想观念大解放,思维方式大突破,着力提高“六种能力”,破除“六种观念”,努力实现“六个目标”,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
一、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破除一个“狭”字,努力实现健康事业的普惠性
建设沿海强县作为一项重大战略目标,需要举全县之力全力推进,需要各行各业全面参与。为实现这一全局性的目标,医疗卫生行业要提供强有力的健康支持和人力保障。健康是篇大文章,它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每一个人。同时,健康也是一个大范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现代人的健康应该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健康事业不单单是医疗卫生系统一家的事,它涵盖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药市场监督、疾病预防控制甚至宣传教育、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我们既要打破“无病即健康”的传统健康观,又要破除狭隘的行业和部门利益观,着眼于大格局,服务于大发展。工作中,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做到以医疗卫生行业为主,同时协调各个相关部门,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协调联动,扎实推进新医改方案提出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大体系建设,构建一个完善的大健康格局。要充分发挥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治疗、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等工作的作用,使之贯穿于健康事业的各个层面、各个阶段,促进居民身心的全面健康。
二、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破除一个“僵”字,努力实现发展模式的灵活性
改革创新是动力、是活力,没有新的医疗服务体制机制,就不可能推动健康事业更大发展。在实施新医改政策的进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相对不足的医疗资源问题,医疗机构承担公益职能支出而政策性资金补偿相对有限问题,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的多样性和医疗机构提供的相对单一的问题。面对这些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要取得别人没取得过的成绩,就必须付出别人不曾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绝不能止步不前、思想僵化,不能习惯于固有的思维定势。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积极找原因,想办法,不说“不行”,只研究“怎么才能行”。医疗机构担负着保障群众健康的主渠道作用,因此要率先改革,强健“筋骨”,加快推进医疗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医院管理体制创新,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充分发挥县医院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
方面的骨干作用。要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勇于摆脱旧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牢固树立“积极探索、勇于变革、敢想敢干、敢于突破”的思想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只要能够满足群众需求,能够符合新医改政策精神,能够顺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就要大力倡导,大胆实践,积极创新,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三、提高求真务实的能力,破除一个“浮”字,努力实现健康服务的实效性
医学是科学,必须严谨,任何脱离实际、作风漂浮、浅尝辄止的思想认识和做法,不但有损于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职业尊严,侵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更会贻害+++的改革发展大业。目前存在一种“健康就是不得病”、“解决健康问题是医院的事”的错误倾向。其实,健康服务不仅仅局限于医疗环节,更重要的是提高全社会的健康素养,让广大人民群众少得病、晚得病。这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其成效往往要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显现出来。因此,不论是医学服务、医学科研,还是医学科普、医学保健,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浮躁,都必须遵循医学的发展规律,脚踏实地的去做。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思想,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心甘情愿做个“栽树人”。要学习大钊同志“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塌实的功夫”的务实精神,在推进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中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踏踏实实钻研技术、治病救人。要坚持杜绝“表面文章”和“形象工程”,扑下身子、认真钻研、埋头苦干,切实把心思用在健康服务上,把精力集中到防病治病上。要克服“重医疗、轻预防”的思想,整合全社会的资源,投入更大的精力,进一步加强医学科普宣传和慢性病防治工作,实现疾病防控的关口前移。要坚持多下基层,多上一线,多接“地气”,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直接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健康需求,从而逐步实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向社区医学的转化。
四、提高学习进取的能力,破除一个“满”字,努力实现医疗队伍的先进性
医生的知识、经验和技术是能否看好病的关键因素,决定最终疗效的,往往不是药物,不是设备,而是医生。这说明了医生职业的特殊重要性。随着我国疾病谱逐渐发生变化,群众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加之医学科技日新月异,这些都对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医疗队伍要跟上时代步代,保持其先进性,就必须坚决摒弃“自满松懈” 和“吃老本”的思想,自觉强化“本领恐慌”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切实把学习作为提高服务技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基本要求,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抓时间、挤时间学习。要以大钊同志“惟知跃进、惟知雄飞”的进取精神为指导,勇于思考、善于研究,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的医学科学知识,自觉应用于临床。要深入学习人文、社会、心理、法律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确保医疗服务更精细、更深入、更多样,更能满足患者和社会的需求。要坚决克服消极懈怠和“等”、“靠”思想,医院医生不再单纯等病人,医疗行业不再单纯等政策,而要深入基层,贴近患者,积极思考,提供主动性健康服务。要树立“停步就是退步、慢进就是落后”的观念,以时不我待、“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决心和韧劲,不断研究健康服务的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找出新规律,明确新思路,制定新举措,从而闯出一条新路,开辟一个新开地。
五、提高内涵建设的能力,破除一个“疲”字,努力实现患者至上的人本性
医疗是一个特殊的服务性行业,长期高压力、高风险、超负荷的工作,使医务人员身心疲惫,容易形成流水线式的诊疗服务模式,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见病不见人”的现象。而这也是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促进医患和谐、达到社会满意,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克服
疲沓麻木的思想,从制度设计和机制运行上,都时刻把“病人”而非“病情”放在首位,见“病”更要见“人”,医“病”更要医“人”,努力满足患者身体、心理、精神、社会等多方面需求。对于医院来讲,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从医院管理、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规范化服务、医院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切实增强服务患者、服务社会的能力。对于医务人员,要坚决恪守职业道德,当患者以生命健康相托、以信任之心相与时,不仅要以医术相助,更要以仁爱之情相应,以关心体贴的态度为患者服务。此外,在政策层面上,要进一步研究医院发展和医务人员面临的现状,完善医院公益性支出补偿机制,理顺分配机制和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创造有利于医务人员发展的环境和有利条件,从而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使其价值和地位得到应有的体现。
六、提高开放协作的能力,破除一个“怕”字,努力实现服务网络的系统性
目前我们的健康促进和医疗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人民群众的要求、距沿海强县的发展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多种“生活方式病”的发病率普遍较高,而其知晓率和综合干预率还相对较低,群众健康管理工作刚刚起步,医学前沿科技需进一步引进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树立沿海开放意识,坚决摒弃固步自封、沾沾自喜的倾向,以更加开放的眼界、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开放的举措,全面扩大对外开放。要主动“走出去”、找差距,而不能有任何“怕”的思想,怕比较、怕出丑、怕不适应、怕遇到麻烦、怕有损局部利益,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要加强与各县区的横向比较和上级医疗机构的纵向协作,在比较中找出不足、借鉴经验,在交流协作中引进新的健康管理理念、新的医学科学技术、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和新的医院管理经验,并结合实际做到融汇贯通。要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加强县内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大力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及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继续制定出台更多的政策,在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向基层的同时,鼓励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要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基层卫生院、构建全县的急诊急救网络、建立县乡医疗资源共享和医学影像远程诊疗体系等工作,做到互通有无、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努力编织一张系统完善的健康服务网络,确保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总之,提高这“六种能力”,破除这“六种观念”,是新形势下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的重大任务,是推动我县健康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此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我们将以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调动全行业的力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勇气,以更加超前的意识,更加开阔的胸襟,更加务实的举措,为建设沿海强县提供强大的健康支持。
第四篇:关于新形势下医院发展的建议(定稿)
关于新形势下医院发展的建议
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当前,在市、县开展以 “+++如何走在全省改革发展前面”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作为医疗卫生行业中的一员,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着眼全县大局,按照活动实施方案,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讨论群众健康需求的新动向,找出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全县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推进我县健康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为“建设沿海强县”,为“+++走在全省改革发展前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近年来,我们以深入贯彻中央“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精神为目标,多措并举,扎实苦干,努力打造一条人人“病有所医”的健康之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日益提高,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健康意识和预防保健意识更强,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要求更高,更加强调个人就医感受,更注重全面、连续的健康照顾,对服务的高效、低价、便捷更加敏感等。针对这些群众的新需求、新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更高层次、更高境界上,进一步推动思想观念大解放,思维方式大突破,着力提高“六种能力”,破除“六种观念”,努力实现“六个目标”,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普惠于民。
一、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破除一个“狭”字,努力实现健
康事业的普惠性
建设沿海强县作为一项重大战略目标,需要举全县之力全力推进,需要各行各业全面参与。为实现这一全局性的目标,医疗卫生行业要提供强有力的健康支持和人力保障。健康是篇大文章,它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每一个人。同时,健康也是一个大范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心理健康、1
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现代人的健康应该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健康事业不单单是医疗卫生系统一家的事,它涵盖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医药市场监督、疾病预防控制甚至宣传教育、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我们既要打破“无病即健康”的传统健康观,又要破除狭隘的行业和部门利益观,着眼于大格局,服务于大发展。工作中,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做到以医疗卫生行业为主,同时协调各个相关部门,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协调联动,扎实推进新医改方案提出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大体系建设,构建一个完善的大健康格局。要充分发挥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治疗、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等工作的作用,使之贯穿于健康事业的各个层面、各个阶段,促进居民身心的全面健康。
二、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破除一个“僵”字,努力实现发
展模式的灵活性
改革创新是动力、是活力,没有新的医疗服务体制机制,就不可能推动健康事业更大发展。在实施新医改政策的进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相对不足的医疗资源问题,医疗机构承担公益职能支出而政策性资金补偿相对有限问题,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的多样性和医疗机构提供的相对单一的问题。面对这些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要取得别人没取得过的成绩,就必须付出别人不曾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绝不能止步不前、思想僵化,不能习惯于固有的思维定势。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积极找原因,想办法,不说“不行”,只研究“怎么才能行”。医疗机构担负着保障群众健康的主渠道作用,因此要率先改革,强健“筋骨”,加快推进医疗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医院管理体制创新,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充分发挥县医院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
方面的骨干作用。要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勇于摆脱旧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牢固树立“积极探索、勇于变革、敢想敢干、敢于突破”的思想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只要能够满足群众需求,能够符合新医改政策精神,能够顺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就要大力倡导,大胆实践,积极创新,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三、提高求真务实的能力,破除一个“浮”字,努力实现健
康服务的实效性
医学是科学,必须严谨,任何脱离实际、作风漂浮、浅尝辄止的思想认识和做法,不但有损于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职业尊严,侵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更会贻害+++的改革发展大业。目前存在一种“健康就是不得病”、“解决健康问题是医院的事”的错误倾向。其实,健康服务不仅仅局限于医疗环节,更重要的是提高全社会的健康素养,让广大人民群众少得病、晚得病。这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其成效往往要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显现出来。因此,不论是医学服务、医学科研,还是医学科普、医学保健,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浮躁,都必须遵循医学的发展规律,脚踏实地的去做。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思想,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心甘情愿做个“栽树人”。要学习大钊同志“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塌实的功夫”的务实精神,在推进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中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踏踏实实钻研技术、治病救人。要坚持杜绝“表面文章”和“形象工程”,扑下身子、认真钻研、埋头苦干,切实把心思用在健康服务上,把精力集中到防病治病上。要克服“重医疗、轻预防”的思想,整合全社会的资源,投入更大的精力,进一步加强医学科普宣传和慢性病防治工作,实现疾病防控的关口前移。要坚持多下基层,多上一线,多接“地气”,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直接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健康需求,从而逐步实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向社区医学的转化。
四、提高学习进取的能力,破除一个“满”字,努力实现医
疗队伍的先进性
医生的知识、经验和技术是能否看好病的关键因素,决定最终疗效的,往往不是药物,不是设备,而是医生。这说明了医生职业的特殊重要性。随着我国疾病谱逐渐发生变化,群众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加之医学科技日新月异,这些都对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医疗队伍要跟上时代步代,保持其先进性,就必须坚决摒弃“自满松懈” 和“吃老本”的思想,自觉强化“本领恐慌”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切实把学习作为提高服务技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基本要求,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抓时间、挤时间学习。要以大钊同志“惟知跃进、惟知雄飞”的进取精神为指导,勇于思考、善于研究,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的医学科学知识,自觉应用于临床。要深入学习人文、社会、心理、法律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确保医疗服务更精细、更深入、更多样,更能满足患者和社会的需求。要坚决克服消极懈怠和“等”、“靠”思想,医院医生不再单纯等病人,医疗行业不再单纯等政策,而要深入基层,贴近患者,积极思考,提供主动性健康服务。要树立“停步就是退步、慢进就是落后”的观念,以时不我待、“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决心和韧劲,不断研究健康服务的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找出新规律,明确新思路,制定新举措,从而闯出一条新路,开辟一个新开地。
五、提高内涵建设的能力,破除一个“疲”字,努力实现患
者至上的人本性
医疗是一个特殊的服务性行业,长期高压力、高风险、超负荷的工作,使医务人员身心疲惫,容易形成流水线式的诊疗服务模式,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见病不见人”的现象。而这也是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促进医患和谐、达到社会满意,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克服
疲沓麻木的思想,从制度设计和机制运行上,都时刻把“病人”而非“病情”放在首位,见“病”更要见“人”,医“病”更要医“人”,努力满足患者身体、心理、精神、社会等多方面需求。对于医院来讲,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从医院管理、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规范化服务、医院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切实增强服务患者、服务社会的能力。对于医务人员,要坚决恪守职业道德,当患者以生命健康相托、以信任之心相与时,不仅要以医术相助,更要以仁爱之情相应,以关心体贴的态度为患者服务。此外,在政策层面上,要进一步研究医院发展和医务人员面临的现状,完善医院公益性支出补偿机制,理顺分配机制和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创造有利于医务人员发展的环境和有利条件,从而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使其价值和地位得到应有的体现。
六、提高开放协作的能力,破除一个“怕”字,努力实现服
务网络的系统性
目前我们的健康促进和医疗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人民群众的要求、距沿海强县的发展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多种“生活方式病”的发病率普遍较高,而其知晓率和综合干预率还相对较低,群众健康管理工作刚刚起步,医学前沿科技需进一步引进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树立沿海开放意识,坚决摒弃固步自封、沾沾自喜的倾向,以更加开放的眼界、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开放的举措,全面扩大对外开放。要主动“走出去”、找差距,而不能有任何“怕”的思想,怕比较、怕出丑、怕不适应、怕遇到麻烦、怕有损局部利益,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要加强与各县区的横向比较和上级医疗机构的纵向协作,在比较中找出不足、借鉴经验,在交流协作中引进新的健康管理理念、新的医学科学技术、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和新的医院管理经验,并结合实际做到融汇贯通。要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加强县内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大力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及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继续制定出台更多的政策,在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向基层的同时,鼓励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要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基层卫生院、构建全县的急诊急救网络、建立县乡医疗资源共享和医学影像远程诊疗体系等工作,做到互通有无、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努力编织一张系统完善的健康服务网络,确保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总之,提高这“六种能力”,破除这“六种观念”,是新形势下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的重大任务,是推动我县健康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此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我们将以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调动全行业的力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勇气,以更加超前的意识,更加开阔的胸襟,更加务实的举措,为建设沿海强县提供强大的健康支持。
第五篇:要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张赫:湖南要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 作者:张赫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来稿)点击数:2323时间:2009-3-14录入:zgxcfx ]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村经济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是各级都在思考的课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农”字的外面看是“政策、科技、投入”的结合,而从经济本身发展来思考,应当是“投资、消费和出口拉动”的合力。2009年我省农村经济要达到发展的目标,做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安定和谐”,以此促进我省“一化三基”战略,促进“富民强省、科学跨越”的步伐。结合工作的学习和思考,现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必须努力保持粮食供求的“紧平衡”是国家的策略。我省农村经济要发展,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主要的方面。2008年我省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594亿斤,09年,我省将粮食生产总量目标锁定为600亿斤。我省目标力争在10年内使全省粮食经济总量达到1500亿元以上,占经济总量10%以上。
一是要运用好国家的价格和补贴“两个杠杆”,提高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进行补贴,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向主产区倾斜,国家对粮食大县的财政奖励力度进一步加大。08年我省“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粮种补贴”三项种粮补贴超过45亿元;粮食价格今年又作了调整,从今年新粮上市起,将稻谷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早籼稻(三等)、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90元、92元、95元,比去年均提高13元。“随着粮价的提高,种粮特别是规模种粮,也是增收的一条门路。”
二是要用强化科技进步和农田基本建设“两个手段”,为我省粮食生产服务。我省杂交稻享誉世界,为我国粮食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要充分发挥我省农业科技资源现有的优势,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断加强现有科技成果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我省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建设规划高标准粮田、推广保护性耕作,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和沃土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展环洞庭湖千万亩基本农田整理和涔天河耕地后备资源基地建设。
三是要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提高我省粮食增产的潜力。在人增地少的条件下,发展双季稻是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09年要防止耕地抛荒,稳定播种面积,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品质、单产水平和复种指数。其中扩大双季稻种植,是我省粮食增产的潜力所在。据有关单位的调查,种1亩双季稻比一季稻多产粮食700多斤,产值增加500元左右。因此要抓紧落实我省新增粮食产能建设规划,继续实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力争优质稻扩大到 1
4000万亩、超级稻扩大到1200万亩,努力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四是要努力争取国家提高南方稻区双季稻生产补贴标准。国家有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有完善农业补贴办法的探索,我省正好有完善补贴办法的要求和条件。据有关单位的调查,08年双季稻比一季稻的“生产资料补贴和粮食直补” 1亩只多10元,很显然,国家在补贴标准上不能鼓励南方稻区多种双季稻。而我省是南方稻区双季稻的主要产区之一,如果国家比照一季稻的补贴标准双倍补贴双季稻的生产,则我省农民可增加补贴20亿元左右。因此要努力争取国家从政策上进一步支持南方双季稻的生产。
五是要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前提下搞好我省的土地流转。历次农村改革的核心,都是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标准的,这是生产各要素中最突出和最活跃的部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而土地流转是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因此做好我省的土地流转工作,一是自愿、二是依法、三是有偿,在用途不变,不能强制的前提下,要做好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的示范带动效用,对流转不动的土地要用“规模经营效益”的办法逐步引导。
二、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要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产业化的要求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我省的农业能否上一个新台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加快发展地区经济发展作贡献,除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要走在前列外,关键还在于农业产业化,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据有关部门调查,我省08年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人平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00多元,常德市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700多元。因此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壮大龙头企业上突破性发展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要按照已有的“农业产业链建设目标”和“农业发展规划”进行。我省已制定了较为详细的目标和规划,主要是围绕目标和规划,利用好国家加大农村投入的政策,认真落实。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推进高效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优化农产品结构,突出发展特色产业,稳定发展生猪等养殖业,加快发展油菜、油茶、食用菌、中草药、柑橘、水产、茶叶、竹木、烟草、园艺产业,加强集种植、养殖、加工、生产、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在各方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的真谛是“资本带龙头,龙头连产业,产业促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进行变革,是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进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就是通过资本的凝聚,依靠与农业有密切联系的龙头企业联系千家万户,在经营中形成稳定的网络,实现生产和市场的对接,以改变历来农产品的产供销脱节和加工转化增值率低,而导致的比较效益差的状况。
农业产业化要以最大限度地加大和支持我省农产品“出省”为目标。“把握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时机和节奏,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对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实行优惠信
贷政策”等是国家对农产口出口的政策,我省要在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上抓好农产品的安全建设,要从农产品质量立法、农产品源头、农产品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上加强监控。要逐步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投入。在现今的买方市场,在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普遍下行的态势中,农产品的品质是消费者首先考虑的问题,只有优质农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才能卖出好的价钱,求得好的效益,才能在省外、国外占领一定的市场,农业只有产业化,农产品才能达到多“出省”目标。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争夺农产品的“标准”和“话语权”为目标。发展别人没有或少有的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同样可以占领新的市场,也可以取得好效益;如果做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是国际上标准的、安全的,既优又特,那么创名牌,形成拳头产品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占领国内外市场。人无我有的产品,“我”就是标准,人少我多的产品,“我”就能有“话语权”和定价权,就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我们应当努力要按国际标准化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有关细则对农产品生产进行监控。我省粮食、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种质资源非常丰富。茶叶、水果、淡水产品、竹木制品等产品比较优势明显。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正确处理好农产品的 “标准”和“成本”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对违反“标准”的问题处理不严,“成本”不大,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理念不深、水平不高,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产地环境建设滞后,农业生产中品种混乱、法制不键全,不按标准生产、监管不到位等比较突出,不能形成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加工、出口品牌,导致农产品出口不畅。2007年,我省农产品出口金额仅占全国总量的1%左右,在全国排名第22位,这与我省农产品总量规模在全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出口明显下降。如果外销渠道畅通,农产品价格上涨,我省农户农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幅度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将超过38%。我省要在现有国家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加大和支持我省农产品出口,采取抓“龙头企业”带动,用“走出去”的办法和“激励”的措施,开拓国际市场,打开销售渠道,防止农产品“卖难”和 “价跌伤农”,这是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民增收的积极而有效的保障。
要努力争取各金融机构对我省涉农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呆账的核销力度。国家有“放宽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条件”的政策,那么就会有核销呆账的资金,“根据呆帐准备金不分贷款类别,按年初贷款余额的1%提取”的惯例,就应有一定的呆账准备金额。我省要紧紧抓住国家给的这次机会,各涉农部门要组织专人负责,各金融机构要摸清底数,搞清各总行的核销办法和具体流程要求,抓紧对接,抓紧核呆。这是我省涉农企业解决一些历史问题,清除一些历史挂账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三、要用“两手”的办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配置生产要素的。政府不仅要在生产服务上提倡引导、更要在市场的服务上搞好建设和规划。因此必须用“两手”的办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一是要用政府调控来规划、引导。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政府要做的就是根据各地的优势作出科学规划和引导。我省要以港澳及国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加工品牌战略。要逐步实现农产品“种
苗优质化、品种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加工规模化”,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在优势农产品“良种良法”种植的基础上,鼓励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改力度,引进高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升级。粮、油、肉、果、蔬等大宗农产品的贮藏、保鲜要围绕加工统一规划。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是发展的目标,要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的湖南特色产品和企业。
二是要用“市场调节和效益”带动。农产品的市场服务也是一个系统的配置,主要是要有好的流通渠道、物流产品和好的加工企业,“定单农业”的比重很大。在各优势品种的主要产区,要引导资金下乡进村,因地适宜,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以加工带动生产,以加工促进生产,以加工刺激生产。一个地方的加工企业发展了,“市场”的效益就能发挥作用,“经济效益”就能带动一个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就能带动加工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基地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品种的“产业带”规模化和农产品的标准化,四、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文件中用了三个“大幅度”增加和提高,这是“三农”中的最大量之一。我省要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主要是要加快江河堤防整修、病险水库加固等水利工程、高产农田、农村饮水安全、血吸虫病防治、沼气等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洞庭湖和湘、资、沅、澧四水治理,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引导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
要千方百计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扩大投资的政策。对我省在涉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的事项,要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家底,掌握好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农业、农村已有的科学发展规划,超前、超速地整合项目积极申报,加强衔接,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规划笼子。已有和核准的项目,要按“快、准、重、实”,积极实施,形成实物流量和消费量。要按已确定的工作目标,做好工作。
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和补贴作用。在省级财力投入增量逐年增加一定量的前提下,要积极争取、努力争取国家在我省农村方面的投资规模,要发动涉农部门围绕各自的工作,提出“要做”的事项,有计划分步积极向上争取,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和补贴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大幅度地向我省倾斜,向我省的农村倾斜,扩大对我省农村的投资。
农村基础工程建设要为我省扩大投资保增长加增量。我省08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54.35亿元,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49.97亿元的11.58%,09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增长25%,力争增长30%,全年需完成投资7100亿元以上,规模相当于“十五”计划5年的投资目标,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如果保持在去年的占比,增长幅度必须达到25.6%的增长。
要以大投资、大项目带动农村的大变化、农业的大发展。湖南是中部农业大省和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自古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农业是湖南的重要基础产业,有优势、有潜力。我省农村经济总的来说在全国中等偏上,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科技优势、气候条件和主打产品,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多居全国前列,是一个农业大省,正在向农业强省艰难
迈进。0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48.7%来自一产业(农业),“粮猪型经济” 属性明显,乡镇企业有特色,但经济效益有待提高,人均产量除粮食、生猪、茶叶、茶油、柑桔等几项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外,其他在全国的位置虽逐步靠前,但优势并不明显。要使湖南农业大发展、农村大变化,就必须有大的投资和大的项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关键,就在于扩大投资,以投资带消费、促就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省里已确定今年资金重点投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要努力争取各类资金下乡。资金是生产要素中很重要的因子。我省农村最不足的部分也是资金的不足。因此要积极动员各类资金(资本)下乡,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对农产品的加工,增加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对农产品的收购和储藏加工。2008年末,我省农业和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两项高于农业存款余额549.61亿元,这说明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发展作用很大。因此动员“资金”下乡,除了财政、金融部分,社会资金(资本)还有很大的潜力。
五、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抓手”来扩大农村消费
消费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扩大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也是最终目的。做好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在有效增加农村投资的同时,积极扩大我省农村消费。有效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必须以农民收入持续增收作为保障。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支出就是无源之水,消费就是无本之木。去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增加的绝对值是改革开放30年中最多的一年。分析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加,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5.7%。二是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8.3%,三是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增加,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6%。09年的情况会有一些变化,国家支农惠农的政策加大,“四补一免”给我省农民的收入加的是增量,粮食价格的提高,在无大的灾害情况下,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大头应该是增长的,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问题是农民就业的问题。
扩大农民就业是农民收入增加的主渠道。我省农民转移性就业08年达到1208万人,农民人均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为1990.52元,是我省农民收入的大头。但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08年底我省返乡农民工达到了17.9%,有195万人回流农村,整个工资性收入将会有所下降。我省农民收入持续增收的难度将加大。因此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就业,这也是“改善民生”的一项大工程,要千方百计抓紧抓好。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既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做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又要拓宽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把壮大县城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抓好“农村劳动力就业计划”、“阳光工程”等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大力发展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农民就地转移,增加非农产业收入。鼓励有技术、有资金、懂管理的返乡农民工积极自主创业。继续减轻农民负担。搞活农产品流通,变现增收。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创办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做好我省农民工的转移再就业工作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保证。我省是劳力输出大省,农民工工作直接关系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按照已有的政策和农民的期望做好培训、就业、信息提供、创业扶持、贷款担保和服务工作,从保护农民工权益出发做好农民工的社保、土地承包等工作,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增收、减负得实惠。
开发新的消费热点是扩大内需的关键。据有关专家测算分析,我省居民消费总额每增长1%,可拉动国内生产总值1.4%以上。而农村市场的消费更有利于推动投资的需求。小康建设的步子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消费程度的“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农村消费也呈多元化发展。农村市场因其面广、量大、人口众多、需求结构的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潜力特别巨大,经济放大效应特别明显。只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预期稳定,消费信心增强,保障措施得力,农村营销网点科学、流通网络体系完善,消费环境改善、对农村消费特殊商品补贴到位,且政策易懂、易操作,商品又适销对路,就一定会产生巨大的“放大”效应。据有关资料显示,我省2008年包括公共机构和企业等集团和个人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22.7%,远远超过了农村居民纯收入15.6%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的增长。这充分表明,我省农村和城镇包括个人消费在内的各种消费欲望依然旺盛。因此,只要我省提振信心,措施得力,保障合理,农民收入增加,预期好又无后顾之忧,农民已有的货币购买能力才能发挥“攀比”效应,“量”的流动,才能有“质”的变化,消费拉动经济才能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