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时间:2019-05-12 19:0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途径与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第一篇: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对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了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全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

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这是重庆市委基于我市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并存的基本市情,对全市农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战略定位,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有效途径。然而,针对我市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面对欠发达的农业科技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以及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失、“老龄农业”现象突出的实际现状,如何加快建设和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农业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1 全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

直辖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及产业化经营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相继实施了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工程、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1.1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一是重庆市在推进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方面采取系列举措,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先后建设主城近郊都市农业示范区,打造主城果蔬园、苗圃园、后花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渝西、渝中14个区县突出“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保障功能,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生猪、禽蛋、乳业、蔬菜、水果等优势特色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带。渝东南、渝东北“两翼”地区以山地特色农业为重点,发展库区柑橘、生态渔业、烤烟等优势产业。

二是重庆市针对重点农产品,在品种和品质结构方面进行了调整,极大地促进了特色农产品向区域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初步统计,全市特色蔬菜种植面积达150万亩,产量140万吨,其中,榨菜面积48万亩,产量84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2;加工辣椒种植面积25万亩;魔芋、藠头、花椒、食用菌、姜、莼菜、草食蚕等特色蔬菜也有一定发展;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137万亩,产量35万吨,其中,南方早熟梨、名柚、柠檬、杂柑、猕猴桃、晚熟龙眼、枇杷、木瓜等特色水果发展较快;特色粮食种植面积达250多万亩,主要包括加工马铃薯、酿酒高粱、菜用玉米、绿豆、荞麦、白豆、赤豆、葛、能源甘薯,其中,加工马铃薯达162万亩,酿酒高粱40.5万亩;名优茶叶62万亩,产量3.2万吨;名优中药材种植面积29万亩,产量4万吨,主要包括青蒿、黄连、党参、八角、薯芋;特色纺织材料种植面积145万亩,产量3.3万吨,主要是蚕桑、苎麻、黄红麻;以牡丹、腊梅、红掌为主的名优花卉种植面积1.5万亩;特种畜牧产品如:荣昌猪、四川白鹅、肉兔、长毛兔、重庆黑山羊、酉州乌羊、麻旺麻鸭、渝西乌鸡、南川土鸡、蜜蜂等,养殖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四川白鹅存栏680万只,年出栏170万只,肉兔和长毛兔各存栏1000万只和250万只,年出栏肉兔1500万只,兔肉产量1.5万吨,年产兔毛1200多吨;特色淡水产品包括胭脂鱼、岩原鲤、中华倒刺鲃、鲟鱼、大口鲶、优质鲫鱼,现有养殖规模13万亩,产量4.7万吨,其中优质鲫鱼养殖面积8.6万亩,产量4.3万吨。

三是重庆市特色农产品的开发,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如:全市特色淡水产品人均收入达到6 000元;全市榨菜种植农民达100万人以上,人均增收达371元;两翼地区茶叶种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 024元,马铃薯种植农民人均收入达1 600元;潼南县蔬菜种植农民人均收入达3000元;江津区农民种植花椒人均收入达到1 787元;石柱县加工辣椒年产值达2.6亿元,人均增收600元。[3][2][1]

1.2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进程加快

一是特色农产品的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产业链条逐步形成。目前,全市拥有以重庆市渝兴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华牧集团、涪陵榨菜集团、鱼泉榨菜集团、重庆市长德淀粉开发有限公司、渝东珍优水产品有限公司、重庆市东江水产发展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200个,其中国家级10个,产值达40亿元,惠及农户110万户,平均每户从中增收300元。

二是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初显。目前,全市有各类特色农产品品牌125个。“涪陵榨菜”、“鱼泉榨菜”、“垫江牡丹”等知名品牌享誉全国。“九叶青”花椒为全国四大花椒品牌之冠;“骄王”牌花椒粉、保鲜花椒、花椒精等花椒系列产品被评为绿色食品;“石柱黄连”驰名中外;“荣昌冻乳猪”、“荣昌烤乳猪”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稳步上升;“万州柠檬”畅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地[4]。

1.3产业辐射功能显现

一是带动商贸物流发展。一批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形成、壮大,如:万州宏远批发市场、石柱黄水黄连批发市场等,带动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走出重庆,并逐步占领国内外市场。

二是带动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发展。全市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截止目前,全市拥有农业旅游景点7 305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8个,总接待能力2 200多万人,景点包括自然生态、森林、园林、水面、农家乐、养殖场、农田等几大类,经营方式以“农家乐”为主,其次为农业观光园区、农业休闲度假园及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如:永川黄瓜山中华梨村、忠县“中国柑橘城”、渝北鹿山农业观光园、大足荷花鱼山庄、潼南油菜花节等。据初步估计,目前全市农业旅游实际接待能力只达到总接待能力的一半,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全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必须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选准主导产业。虽然全市特色效益农业和产业化经营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农业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处在初级发展的阶段,一些制约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仍然存在。

2.1对特色效益农业主观认识不足

一是受传统农业及生产的影响,对特色效益农业的认识不清晰,往往是静止和固定模式,缺乏发展化和时代性内涵的认识。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已不仅仅局限于发展第一产业,它延长了传统农业的产业链,渗透到了加工工业、商贸物流业、旅游业、餐饮业等二、三产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它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以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和农产品贸易流通。

二是受传统农业在三次产业分配中地位的狭隘理解。认为农业在GDP和财税上的贡献作用远不如工业,个别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往往忽视农业发展,在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存在对农业重视不够。

2.2对产业布局缺乏统一规划

近年来,全市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的农业产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必须对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诸如产业同质化、盲目追求规模化等系列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和深入分析研究。虽然农、林、水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制定了相关产业规划,但产业规划间缺乏有效衔接,未能对基层乡镇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很好地指导,这些都需要统一制定涵盖全市农村各大产业的规划加以解决。

2.3特色效益农业基础薄弱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它的带动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进程和效益。但现阶段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虽然全市目前共有各类农业企业1000余家,但普遍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吸引的外来资本和社

会投入还不多,对本地种、养业带动能力还不强,与农户发生经济关系也比较单一,一般表现为季节性产品供销合同关系,难以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由此出现了产业链条脱节、断裂现象,农户利益得不到可靠的保证。

二是产业化组织程度不高。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存在三大问题:第一,合作组织自身实力不强,无法满足会员对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方面的需要;第二,合作组织与会员之间还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系纽带,组织比较松散,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农户行为封闭化、短期化、个体化、自利化,传统农业色彩仍然浓厚,接受市场指令和政府宏观调控指令的意识差。第三,由于资金和人才的限制,难以更好地进行技术攻关,使得农业标准实施步履艰难,农业技术、农机推广更新速度过慢。

三是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除主次干道沿途村庄外,村级道路多为村民自建,达不到通客要求,农民生产生活行路难、出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全市70%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溉保障[

5、6]。

四是农民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目前我市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老龄农业”现象突出。由于这部分农民相对来说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差、技能水平较低,学习新技术、获取新信息的能力都比较欠缺,部分农户把农业当成“副业”,采取“维持”性简单再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极低,弱化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7]。3 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应立足特色抓效益。特色就是优势资源、是前提、是手段;效益才是归宿、是目的、是根本。我们既要重视农业本身具有的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社会效益,也要重视特色农产品因市场化流通为企业、农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要重视因其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联动效益。

针对前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主要途径和措施:

3.1强化政府主导,加大特色效益农业扶持力度

一是整合多方资源。整合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商贸、旅游等多方政策、资金、项目资源,形成合力,促进特色效益农业与农业专业化的结合,与旅游业、商贸物流业的融合,为特色效益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积极扶持引导。在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对特色效益农业实行扶持和倾斜;在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土地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税费减免;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植力度,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农业”、“二次分配”、“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农户和基地建立稳定的关系;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名优农副产品商标注册和保护力度;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扶持农业专业大户,鼓励农村集体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地向经营能手、龙头企业集中;用好用活农村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调动和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特色效益农业的积极性。

3.2坚持市场导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一是采取有效激励机制,大力鼓励科技人员创新。使农业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真正转移到为农业生产服务中。

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体系。构成一个由政府、民间组织、农业科研单位和农户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多样化组合的组织体系。

三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建设。包括:(1)信息体系建设;(2)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3)建立和完善多媒体农业技术推广体系;(4)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

四是立足市场需求,重点进行以下农业科技创新:(1)引进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品种;(2)建立低耗高效、集约化经营的高新技术农业;(3)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林、牧、渔业的开发

和管理水平;(4)大力推广和引进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农业;(5)农业自然灾害及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技术;

(6)农产品贮藏保鲜、冷链物流技术及精深加工技术;(7)建成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为农业科研和技术创新以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创造必要条件。

3.3拓展思路,跳出农业抓效益

农业除了生产功能外,还具有生态、休闲观光功能。发展农业旅游能有效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能更大程度实现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产业联动效益三统一,是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增产增效的可行路径。发展农业旅游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发展以城郊型农家乐、景区型农家乐、乡村型农家乐为代表的以休闲、体验为主题的“农家乐”类型。主要是依托当地特色水果、蔬菜、花卉、餐饮,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活动内容。

二是发展集花、草、苗、种等生产、销售、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型高科技农业园区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类型。游客们可以在农业工厂化、自动化生产条件下,观察农作物的培育、科研、生长、发育过程,学习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同时,园区辅助必要的旅游设施以达到观光与休闲的结合。三是发展以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为一体的“农业观光休闲园”类型。游客前往该园区,不仅可以欣赏到农业产品生产、加工的场景,还能进行观光、休闲、购物等旅游活动。

参考文献

[1] 向婧.特色+效益[N].重庆日报,2012-09-25007.[2]夏祖相.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助推重庆经济再上台阶[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2,04:23-27.[3]刘涛.重庆市农业优势产业选择与布局研究[D].西南大学,2011.[4]王永侠.基于粮食安全战略下的重庆市的耕地保有量研究[D].西南大学,2008.[5]胡晓群,张洪松.直辖以来重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回顾及展望[J].南方农业,2007,01:31-35.[6]吴丽丽.彭水县发展特色农业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第二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

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意见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要义,是符合重庆农业农村实际的现实选择,是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为深入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原则

(一)总体思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大力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为重点,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品种结构、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城乡一体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支柱产业和优质名牌农产品,力争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特色效益农业高地。

(二)主要目标。到2017年,力争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农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城乡一体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农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土地综合产出率提高50%,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左右,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

(三)主要原则。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应遵循以下原则:

――市场导向,农民主体。围绕增强市场竞争力,生产优质、安全、适销对路的产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引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和主体能动性,依靠农民群众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优化结构,效益为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由粗放型、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统一”。

――科技支撑,强化服务。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用现代科技支撑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培育、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比较效益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

――尊重规律,保护生态。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促进资源利用减量化与再利用,推行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保护农村生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二、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一)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着力建设主城近郊都市农业示范区,拓展农业功能,突出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农科工贸等服务型农业及设施农业、园艺农业。大力建设渝西现代农业示范带,强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平台建设,突出“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保障功能。加快建设“两翼”山地特色农业基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发闲置资源,重点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的特色农业。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市重点发展粮油、蔬菜、畜牧、柑橘、渔业、林果、中药材、花卉、茶叶、蚕桑和烟叶11个产业。粮油产业要推广良种良法,开展高产创建,实施错季发展、轮种轮植,充分挖掘增效潜力。柑橘产业要坚持高标准建园、集中连片发展,鲜食与加工品种相结合,重点发展晚熟柑橘,着力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蔬菜产业要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有机蔬菜,确保市场供给,扩大精深加工,提高种植效益。畜牧产业要稳量提质发展生猪,推广适度规模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以优质肉牛、肉羊、肉兔、土鸡为主,推广种草养畜及健康养殖模式。要以三峡库区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类江、河、库、塘、池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各区县(自治县)要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立足资源优势,按照“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合理确定有市场、有潜力、有效益、有特色的重点产业。

(三)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按照“生产基地重点化、重点基地区域化、区域发展优势化”思路,建设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到2017年,优质中稻、豆类、玉米、专用马铃薯、油菜等生产基地占粮油播种面积的比重超过80%,建成优质粮油品种良繁基地12个,优质粮油基地1000万亩。着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冬季蔬菜基地、高山蔬菜基地、榨菜种植加工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100万亩,年产量1800万吨,蔬菜行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建成优质肉猪、草食牲畜、家禽等生产基地70个。

三、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大力培育农业品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逐步对大宗优势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新增培育一批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力争3年内,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引导扶持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强化农产品宣传推介,树品牌创名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追溯体系,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推进农产品保鲜、包装、贮运等技术研发和推广。

(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推广投资小、见效快、适合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使用的设施及技术。对达到一定加工能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从事食品加工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补助企业,扶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落实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关政策,引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完善补助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要向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一)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能力。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优化涉农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布局,引导和支持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一批产研融合的特色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围绕11个重点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强化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和集成。建立特色产业首席专家制度,在良种培育与引进、节本降耗、提质增产、疫病防控等方面研发与推广成套适用技术,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物流、农林生态与环保农业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二)加快良种化进程。扶持壮大种子种苗生产企业,促进引、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立足特色产业实际需要,种植业重点建设一批优质粮油、蔬菜、柑橘、特色水果、中药材等良种繁育基地,推进海南南繁基地提档升级;养殖业重点建设生猪、草食牲畜、家禽、生态鱼等一批原种场、扩繁场及扩繁户。建立良种推广补贴机制,加大对农民的良种直接补贴。

(三)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以种苗培育、蔬菜、特色水果、中药材为重点,发展温室大棚; 以畜禽养殖为重点,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良种良法配套,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面。抓好适合重庆丘陵山区特点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等适宜农机具研发推广,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四)强化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基层农技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区县、乡镇、行政村三级示范基地,加快形成集新品种展示、新技术集成应用于一体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创新科技人才下乡激励机制,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基层农技人员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开展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与创新。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每个村培育5―8户科技示范户。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提高涉农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信息化服务水平。

五、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一)加快水利及交通设施配套。围绕特色效益农业规划布局,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到哪里”的要求,以“五小水利”工程为重点,实施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综合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积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以荒山造林、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按照“村村通公路,户户通便道”要求,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用好农村公路建设补助政策,发挥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作用,大力建设园区路、产业路和人行便道。

(二)加强农村土地整治。结合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统筹安排农田和村庄土地整治、损毁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开发。把“产业取向”原则贯穿到农业综合开发之中,将农业综合开发重心转向重点产业建设。

六、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

(一)培育流通主体。培育和发展各类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扶持壮大一批大中型农产品流通企业、运输企业、营销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发展专业农产品流通协会。大力培育营销大户、农产品经纪人。继续实施鲜活农产品整车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二)加快市场建设。着力培育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并管理好“三级”农产品市场,加快建设双福农贸城、白市驿西部涉农物流加工区等市级大型市场,增强对周边省(区、市)的辐射能力。继续加强区县(自治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管理,全面推进乡镇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管理,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逐步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农产品市场(配送中心)为纽带,大型超市、城乡菜市场为终端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充分发挥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的作用,促进农产品远期交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办好农产品网上展厅。

(三)健全信息网络。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促进信息共享。加强基层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发挥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的价格发现功能。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围绕市场发展生产,形成灵敏的市场供应链。

(四)推进产销衔接。扩大农超对接范围。引导大型批发市场与产区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探索建立农产品进集体食堂、餐饮企业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会展经济。在保障重庆城乡市场供给的基础上,扩大优势特色产品对外销售。

七、强化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实行区县(自治县)负责制,区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市农委负责全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协调组织和具体实施。市政府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大力支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对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实行专项考核,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县(自治县)的综合目标考核。市里每年评选150个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先进典型,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予以表彰。

(二)加强政策扶持。除粮食直补、疫病防控等有特殊规定用途的资金外,市级农业发展资金全部用于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调整“两翼”农户增收、产业发展等相关资金支出结构;确保市级每年投入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达到10亿元以上。整合水利建设、扶贫开发、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公路建设、移民后期扶持等相关资金,支持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重庆兴农融资担保公司、重庆农业担保公司的“三农”融资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特色效益农业的信贷额度。扩大范围,探索开展特色效益农业保险。各区县(自治县)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城市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增加特色效益农业投入。

(三)加强人才培养。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要优化人才结构,根据需要引进关键技术人才;对农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开展特色效益农业知识培训,帮助提高认识、转变理念、把握市场规律;深化“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生产大户、农村经纪人及广大农民开展特色效益农业专项培训,强化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篇: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带动农村土地流转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带动农村土地流转 -XXX市XXX农产品有限公司土地流转经验介绍

XXX市XXX农产品有限公司位于XXX区淡水街道,是集自主研发、生产、加工、贮藏、配送和销售于一体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创建于1999年,2006年1月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金350万元,到目前为止实际投资额约为8000万元人民币。近年来,XXX市XXX农产品有限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整村土地承租、连接基地和农户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积极推动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公司以租赁形式流入14000亩土地,涉及韶关、XXX等地,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规模发展名优蔬菜,带动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的大力发展。

一、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坚持承租模式,实现互利共赢。XXX公司从维护农民利益出发,在坚持“协商、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主动与农民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实地考察、广泛征求农户意见后,XXX公司与村两委会进行协商,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流转期限、流转金额及流转双方的责任、义务等方面形成一致意见。公司与各村统一采取委托流转的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即农户与村委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委托协议,公司与村委签订土地经营权流转租赁合同。对愿意流转

1土地的农户,由出让土地的农户自愿填写土地流转委托书,以村委为单位签订租用期限为10年以上的土地租用合同书,依据各地块的地理位臵、水资源及空气质量等自然环境条件综合评估土地价值,分别给予400元—700元不等的土地流转租金。合同签订后,XXX公司随即向农户预付一年的土地流转租金,以保障农民取得最大利益。对不愿把土地转包出来的农户,采取平等协商、合作经营的方式,由公司提供种子、肥料、农药和技术指导服务,农户严格按照公司生产流程的要求进行标准化耕作,带动农户发展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种植,实行公司与农户的双赢。

(二)突出产业特色,发展规模经营。在租用的土地上,XXX公司严格按照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认真做好山、水、田、林、路规划文章,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走蔬菜种植规模标准化道路,率先推行创新的技术管理手段和机械自动化的管理方法,大力推进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向规模化发展,彰显出了土地集约的优势。目前,XXX公司在XXXXXX、永湖、惠城区水口、惠东白花以及韶关等地分别建立了标准化规模化无公害蔬菜基地。其中在位于XXX镇XXX村的XXX市XXX现代农业园区中心片区建成了集农业科研、无公害种植、示范推广、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000多亩,辐射带动1000多户农户进行无公害蔬菜种植,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特色优势作物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三)依托科技创新,促进土地流转。XXX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XXX农科院、XXX蔬菜行业协会、XXX区农业科学研究所、XXX市植保科等农业技术科研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研发成果在公司生产基地实验,技术成熟后向合作农户推广,走强强联合之路,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企业科技实力,使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XXX公司在发展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种植的过程中不断改造和创新传统技术,大面积推广平衡施肥技术,节灌、渗灌、喷灌等节水、节肥技术,促使蔬菜的生产向低成本、高效益、高技术转化。同时积极引进名优农业经济作物品种,大力促进当地特色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目前,XXX公司成立了XXX市XXX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蔬菜检测中心,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7人,成功自主研发了“大跨度钢丝绳经济型蔬菜大棚”、“轨道式大面积自动喷灌设备”。由于有科技支撑,XXX公司的新技术应用与新品种栽培均走在同行前列。XXX公司通过发挥科技示范带动效应,引导农户开展土地流转,集中连片发展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规模种植,以农业机械化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有效地节省了人力与成本,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

(四)着力项目建设,突出综合效益。通过土地流转,项目拉动,企业带动规模经营,有利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蔬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优质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种植,促进蔬菜产业升级,XXX公司以XXX市XXX区万吨无公害疏菜种植基地建设项目落户

XXX市XXX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契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模式、现代管理模式为支撑,着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从2009年起公司采取向农户租地集中成片,通过土地流转投资700万元新建了500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种植基地,以“公司+院校+基地+农户”的新型合作发展模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免费提供种苗、有机肥、农药和生产技术,定价采收”的机制,直接带动900户农户参与蔬菜产业化生产过程,年产优质无公害蔬菜2万吨,预计总收入3000万元,年利润总额250多万元,带动农户生产面积2000亩,户年人均增收3635元。土地流转后的效益将是流转前土地产出效益的2倍以上,农民年均纯收入增加1倍。

二、取得的成效

XXX公司进行土地流转以来,不仅让企业自身获得了一定的收益,而且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是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流转,打破了农户分散经营的经营格局,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化程度,使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农户可放心外出务工,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能外出的劳动力则返聘为企业的产业工人,每月给予保底工资1500元,既增加了土地收入又增加了工资收入,实现了双增双赢,从而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二是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过去由于分散经营,农户各自耕种,施肥用药不够规范,导致农产品产量不高、品质不佳,造成了很大的浪

费。现在土地由XXX公司采取集中经营,统一施肥、统一喷药、使用现代方法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从而大大减少了肥料和农药使用量。同时,土地适当集中,也便于农业机械操作,“轨道式大面积自动喷灌设备”的投入使用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三是加大了农业投入,加快了科技兴农步伐。土地流转后,XXX公司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去年以来共筹集资金200万元用于整改农田、办电改水、兴修机耕道路,改善生产条件。今年公司还投入资金120万元用于购臵基地种植设备、温室育苗设备、农残检测设备和其他设备等 5台/套。四是优化了农村资源配臵,加快了农村土地资源开发进程,拓宽了农业投资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今后发展思路

为进一步加快发展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XXX公司今年下半年拟投资万元,在基地原有基础上新建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500亩,建设连栋温室大棚100亩,新建500亩的现代化喷灌种植区。并按照“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运营高效率”的建设目标,将XXX现代农业园区逐步培育和发展成为集种植、科研和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使之成为XXX区乃至XXX市最具影响力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以更好地推动我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第四篇:关于推动特色效益农业和休闲旅游融合发展

摘 要:摘 要 推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必由之路。而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是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现代化农业的有效途径。特色效益农业与休闲旅游的融合有利于更好地整合农村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与旅游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改善生产经营理念,提高农村整体水平。

关键词:关键词 特色效益;农业;休闲旅游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推进,给新型农业革命及休闲旅游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深入推进特色效益农业与休闲旅游的深度融合,对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及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具有重要价值。实施特色效益农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1.1 农业与旅游融合不深,呈现零乱、分散的现象

农业作为合川区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实现农民农村的致富的必由之路。但在实际情况中,不难发现,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农业与旅游的完美结合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效益农业仍然停留在处级阶段,依旧是农耕的传统模式,尽管目前合川在极力发展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农业,但是效果差强人意,尤其是在农业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上,存在“有说头、无看头;有亮点,无看点”的单打独斗的现象。在农业发展的时,没有注重完善旅游设施设备;在农业形成规模时,没有注重发掘旅游的内涵与层次;在农业初显成效时,没有注重打造和营销旅游产品,导致优势不明,竞争不强、后劲不足,处在不上不下的位置,难以吸引游客前往。

1.2 创意与架构结合不精,呈现后劲乏力的状态

打造精品休闲农业,就是要农业与旅游的完美结合,打造特色、创意及合理的架构与规划。但目前,在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中还在创意不足,架构不清的状态,导致效益农业裹足不前,旅游开发稍显单薄。一是着力打造的效益农业之间相距较远,较为分散,旅游所必备的道路设施等级低,有些地方甚至无法错车,难以连线成点,供游客进行观赏、体验。二是在资源整合中,缺乏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自然与农业景观,整体架构与规划不清晰,没有突出旅游主题和特色休闲项目;单纯地依靠现有农业开展节会活动,没有进行创意提炼和农业造型设计,难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1.3 营销与推广战略缺位,呈现发展瓶颈的结果 关于促进效益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破冰之路 2.1 注重项目引领,提高农业旅游品质

合川区既有田园式的美景,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有自然的山水风光,又有着丰富多彩的资源。因此,合川区须重点引进,项目引领,形成核心竞争力。一是打造一体化农业旅游综合体。通过整合资源和自身优势,打造享受视觉盛宴的农业休闲观光带,增加一批既可供游客休闲娱乐的设施设备,又能增加观赏乐趣的服务项目,大力引进发展龙头农业项目,带动和辐射周边,建设一批民俗文化院落、快乐小家、棋牌互动、唱歌和游戏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项目,形成体验本土风情、品尝特色美食、购买本地名优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的聚集地。二是完善精品农业旅游线路。将各村的农业亮点和品牌串联成线,打造“畅通旅游工程”、“精品旅游线路环线”,将旅游景点与四大片区节会无缝衔接,完善周边景物造型,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与效益农业;将片区沿线农业产业进行整合,形成产业环线,拓宽道路,提升道路层次。开通旅游专线和热线服务,为游客提供咨询和服务,提升农业的水平,带动旅游的升温。2.2 树立品牌标杆,增强农业旅游效益

研发产品,创新品牌,打造一体化产业链条,力求效益做大化。一是打造以农业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生态型农庄主题乐园模式,生态型农庄主题乐园模式的价值在于其旅游、休闲、游乐、娱乐和度假等多元化功能组合。生态型农庄主题乐园它不同于其他大型的或一流的城市主题公园,它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低成本和原生态,更多依赖的是原有的农业生态资源进行打造,外加农业项目体验和传统农村游戏结合,诸如在四大片区节选具有代表性的农家庄园,进行特色化、专业化、多元化和民俗化的打造,有利于带动农业的转型和休闲旅游的有效融合,形成产业链条,促进经济发展。二是注重创意改造,提高产业效益。在打造的主题乐园中,必须注重新颖性和创造性,创意成为扭转传统农业发展的必备要素。

第五篇: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农村旅游经济

——关于城关镇西河村发展的调研报告

刘红星

城关镇西河村位于县城西边沟底,距离县城仅1.5公里,过去因交通不便,地理环境不好,农村经济发展困难。近年随着县城人群体到西河锻炼休闲的增多,加之西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初步完成,为西河村发展村级旅游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通过对该村的详细调研,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西河村应当围绕以乡野农村水利观光和休闲健身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城镇人群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以展特色农业为主,充实农家乐形式,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它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具体如下:

一、西河村基本情况

西河村现有三个村民小组,640人,总耕地面积748亩,由于位于狭窄沟川地带,全村河川水浇地仅42亩,其余706地均为沟坡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很差。全村农业生产以水地种植蔬菜为主,沟坡地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另在荒山荒坡上种植有400亩花椒和10亩核桃。2013年全村种菜收入25.3万元,第一产业收入仅75.8万元,可以说农业生产除因离城近蔬菜销售方便收益较高外其他农业包括经济林收益很差。

二、西河村发展乡村休闲娱乐的优势、现状与问题

西河村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洗肠泉”为古代高僧佛图澄开

肋洗肠之地,“搠枪泉”因武帝饮马而得名,“跪姑泉”被定为“宫泉”。1997年以前这里是通往县城西北的交通要道,但是随着新西河桥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曾经繁华的西河村渐渐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千年普济寺断续香火,军队营房破烂不堪,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近几年来,随着人们锻炼身体的需要和休闲娱乐需求的发展,离县城较近有沟有河的西河村成为县城人群健身娱乐的“后花园”,每天从县城到西河村健身娱乐的人越来越多,平均每天有2000多人的流量。2013年,澄城县委、县政府依托“十二五”规划,充分利用西河村有水、近城、便于休闲等特点,作出“实施西河风景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把西河村开发建设成集水上游乐、休闲避暑、农家餐饮等现代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绿水生态风景区”的重大决策,拉开西河走向生态田园的序幕。西河风景建设被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亮点走进政府工作报告,“投资2500万元,实施县西河生态风景区建设工程”成为县长向全县40万人民公开承诺的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目前,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841.7万元,对县西河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河道2.89Km,新建排水涵管2处,新修下河踏步23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水务局投资120余万元,新增实施了8座拦水坝工程,使西河老桥上下游1km范围内形成了3.6万平方米水面景观;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总投资1212万元,对县西河风景区河段及沿河两岸山坡进行绿化和水土流失治理。这些项目的建设为西河

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基础,现在已经有农家乐、农家烧烤等出现,村民也自发形成了新鲜蔬菜销售群体。

通过调查,我认为,西河村具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突出优势,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引导。

1、发展能力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群众对乡村休闲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没有多少效益,发展路子不多。该村的村民多数外出打工,条件好的也多在外地或县城安家,不愿意回村创业,现有群体没有投资发展能力。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县城通往该村的道路差,有一条水泥路得是很窄,离县城处道路污水垃圾纵横,严重影响消费群体进村。风景区内没有娱乐设施,留不住来往人群,现有接待消费者的农家乐的硬件设施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缺乏规划,零乱无序开发。目前,该村发展休闲娱乐等产业还处于自发状态,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作指导,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导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4、形式单一,特色不够鲜明。在发展中没有和农业发展结合,没有特色,难以吸引人。由于缺乏市场理念、定位不准、现有农家乐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多数是个体经营,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且多以副业形式开展,故经营效益也不是很好。

5、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没有规范化经营观念,村民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农家乐建设和经营中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只顾赚钱,有的还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不是真正的农家乐。

三、西河村发展乡村休闲娱乐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我们认为应当坚持四项原则,采取四项策略

(一)坚持四项原则

1、突出乡土特色的原则。对于都市人群来说,乡村休闲娱乐就在于乡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乡村的特有的“农”、“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从农业入手,可以依托该村蔬菜种植强项,迎合城区人员消费喜好,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大棚时鲜蔬菜,时令水果,反季节蔬菜等农业产业,结合自采自摘,净菜超市等项目,使之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也可以利用沟坡发展经济效益好的土鸡养殖,野鸡养殖等项目,并结合农家乐现场进行消费,以吸引群众喜好。

2、保护环境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开发是目的,保护是前提。只有山表示水秀才有吸引人,必须要保护好西河村的水、两边沟坡的林、植被等自然资源。特要维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把西河变成臭水沟,让群众丧失消费心情。

3、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在其原有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工改造,因而要使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二者的发展,使其变得山更青、水更秀。起居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都要

既考虑服务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考虑与乡村景观协调,使之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给人以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独具特色的饮食环境。

4、突出特色效益的原则。发展乡村休闲娱乐要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只有突出特色才能做到少投入、多产出。要尊重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观念,多考察,多调查,有针对性进行开发,同时又要做好基础设施改善,加快水面开发游乐设施,并发掘民间文化,建设有质量、有特色、有内涵的娱乐消费产业。

(二)采取四项策略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在学习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本村休闲游乐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适合本村的发展规划。要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统一管理安排,对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产业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规范引领,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

2、借助各方力量,外引内联开发。建设好乡村休闲娱乐项目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首先,村政府要积极争取,在配合县上建设好后续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的基础上,争取各种农村建设性项目资金,加快本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全力做好通村道路和文化广场建设,为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环境。第二,争取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给本村旅游的各种项目发放更多的就业创业贷款。第三,要大力招商引资,利用本村外出干事人

多,路子多,资金活的优势,以一些好的娱乐项目吸引外来资本和工业资本投向本村旅游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市民和农民的主体积极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通过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为筹资方式,采用股份制开发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此外,还可以让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3、重大项目带动,辐射引导发展。西河村旅游发展应当借助县上的大力支持,坚持“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的战略。要利用大项目扩大影响,发挥它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大批中小项目和农家乐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4、加强宣传推介,实施品牌营销。首先要做出几个精品项目,紧接着就要大力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借助中介机构,以水利风景、农家美食、传说遗迹、消费低廉、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等为卖点对外营销。要在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举办乡村旅游展示会、新闻发布会加以宣传推介,并以各种节庆活动促销,促进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2014年6月4日

下载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途径与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途径与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局18年上半年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工作总结五篇范文

    农业局2018年上半年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工作总结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农业局2009年上半年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工作总结2010-06-27 22:56:50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农业局2009年上半......

    特色效益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特色效益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支持力度,加强特色效益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根据《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市......

    茌平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茌平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茌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团结实干建设铝城枣乡,科学发展跨入全国百强”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某市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市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市人民政府副市长(2008年8月13日)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扎实推进新......

    特色农业发展报告

    发展特色农业,推动边贸口子镇经济发展 ——胡家营镇落实“一区两带”农业规划论文报告 胡家营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汤建明2010年是落实县委、县政府“一区两带”总体发展战......

    浅议科协组织在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中的作用

    浅谈科协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朝着农民增收致富、农业增产增效......

    XX乡效益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14xx乡效益农业发展调查报告浙江省长兴县1997年提出了效益农业的概念需要解释这个概念,1999年开始xx乡以吊瓜子为主导产业,经过不到5年的时间,探索出了一条适应当地农业发展的......

    设施农业发展措施

    设施农业发展措施今年以来,xxx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和部署,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多措并举助推设施农业又好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