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农”问题对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本站推荐)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
近几年来,农民增收的势头出现有所减缓的趋势,农民增收的问题成为农村、农业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前20多年里,是农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段时期,是农民最幸福的一段时期。农民纯收入增长很快,农民生活改善最为明显。20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负责任制,提高了农产品价格,直接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改革开放的初期1979—1984年这段时期,全国农民平均纯收入在扣除物价因素后增长达14.1%,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段时期。在1984年以后,农产品市场出现了卖粮难的现象,但是,这时农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多种经营,农民的收入仍然得到较快的增长。1985—1988年这段时期,全国农民收入年平均增长5%,农村经济仍然得到了持续的增长。1989—1991年,全国农村经济出现了负增长。1992年后,主要靠再一次提高农产品价格,同时增加农业的投入力度,农民收入再一次得到了增长。1992—1996年,全国农民收入实际平均增长达5.3%,其中19%年为9%,为90年代的最高增长年。但是自1997年以来,农民的收入普遍趋缓。1997年全国农民纯收入增长率虽然为4.6%,但比上一年纯收入增长率下降4.4个百分点。199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又比上一年回落0.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分析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因素,既有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也有政府宏观政策调控方面的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四方面的原因。第一,农业产量总量徘徊不前,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工业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趋势。第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没有到位。第三,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影响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第四,农村和农业面临不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安全,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与稳定。我国八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多,幅员辽阔。农村的现代化,意味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的繁荣与稳定,意味着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三农”问题不解决,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影响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展将日益严重。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耕地资源将减少,水资源将不足,草原面临退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人类文明也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人类要生存,首先要吃饭,所以说农业是根本。农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其它各部门提供劳动力。农业又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农业的高度发达,将为工业提供丰富廉价的原料,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与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简而言之,即是科学发展观是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与保证的关系,而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社会落实的途径与目标,这种落实体现在“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因此,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遵循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中促和谐,在和谐中寻求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时也统领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四、以农民为本是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的“本”,不是事物的本源或本体,而是发展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发展的力量之源,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紧紧围绕“以农民为本”这一核心而展开的。这就表明“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具体指向不是其他的人,而是广大的农民。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正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这个核心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以农民为本”这一核心,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
农村社会如何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表现在: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要把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现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刘伟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Ml,气象出版2001版,第65页.[2]《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抑制及其解读》(2005年)李苏、张传洲、邓兴珍 知识产权出版社.[3]《改革的发展:中国的农村金融》(2004年)成思危 经济科学出版社.转贴于
第二篇: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CNNIC发布的第32次报告显示手机成新增网民第一来源。
手机上网网民规模持续增长,手机上网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动力:一方面,手机上网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尤其为受网络、终端等限制而无法接入的人群和地区提供了使用互联网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手机上网推动了互联网经济新的增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热潮为传统互联网类业务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空间,如打车应用、电商实时物流、微博商业化等均被视为互联网应用的创新典范。主要原因:一方面,手机的便捷性使用户可以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上网,增加了手机的使用频率;另一方面,手机应用软件的丰富性,几乎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便利了手机网民的工作和生活,增加了手机的使用粘度。
CNNIC发布的第32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购物网民规模越来越大,网络购物使用率力持续增长。网络购物网民增长的驱动力量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网民数量的持续增长,网民购买力的提升,消费者线上消费习惯的养成,为网络购物奠定了良好的用户基础,成为促进网络购物市场繁荣的重要基础。其次,传统企业纷纷向电子商务的转型,拓展了网络购物的品类和渠道。线上产品的丰富、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提升了用户的购买体验。再次,网络促销的常态化,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网购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电商之间频繁的价格战。店庆促销、节假日促销、特卖会、1元秒杀等营销手段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极大的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促使移动支付、移动购物快速增长,手机端和PC端的应用互补,促进了网络购物市场的发展。
2013年上半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态势良好,各应用领域网民规模均保持一定增长。交流沟通类应用和信息获取类应用依然是手机端的主流应用,发展领先,尤其手机搜索和手机聊天工具网民规模增长最多。网络娱乐类应用和电子商务类应用渗透率相对较低,但领域内各应用的使用率整体看涨,尤其手机网络视频和手机网络支付使用率涨幅较大,成为亮点。
当前随着智能手机性能不断提升、价格进一步降低,加上移动流量资费的下调,网民手机上网的比例逐渐提升,手机搜索是仅次于即时通信的第二大手机应用,在网民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手机搜索一方面来自于电脑搜索需求的延伸,另一方面来自于人们碎片化时间里在各种场景的信息搜寻需求。由于移动性能特点,手机搜索形式更加多元化,不仅有传统的综合搜索和垂直搜索,还有各种应用的搜索功能。同时手机搜索输入也变得多元化,不仅有文字图片输入,还有语音、拍照、扫描等输入方式。在手机上,网民不仅通过浏览器输入网址进行搜索,还通过搜索App、浏览器默认搜索引擎、浏览器首页推荐搜索引擎、手机内置搜索引擎、以及输入法和即时通信等工具导流进入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活动。正因为手机搜索的迅速发展,各搜索企业更加重视移动搜索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同时重视各种手机搜索入口,力求在手机搜索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第三篇: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看法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家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非常关心,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思考,我就四个方面的问题谈一些看法。第一个方面:房地产调控问题
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李伟
房地产调控问题虽然如媒体所说的那样“八年七调”,但自去年“两会”以来,房地产调控仍是当前最为集中的热点问题。我认为,中国房地产问题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主要是结构问题。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需要重点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问题,二是地方财权和事权的问题。这是解决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走过了西方国家一百多年所走过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在住宅建设方面,如果要求中国用几年的时间就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还未走完的历程,这是很不现实的。这就是我要讲的住房结构问题。
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其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作为住宅建设的重要内容,并规定所占比例。新加坡在二十世纪60年代建国时就规定,90%的建设住房为政府廉租住房。上世纪90年代我陪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到新加坡考察时发现,尽管当时新加坡的廉租住房需求已下降,但他们仍在执行这项规定,直到上世纪末,这一规定才被取消,因为那时绝大部分新加坡公民都已得到政府租屋。英国在二十世纪40年代到1959年保持了70%的社会保障房、廉租房建设比例,1960—1979年期间保持了60%的建设比例,直到目前还保持着约20%的建设比例。香港现在则保持着50%的廉租房建设比例。美国现在每年建设350万套保障性住房,并规定只有收入低于17万美元的家庭才有资格购买社会保障性用房。奥巴马有一个很得力的非洲裔议员朋友,去年下台了,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购买了不该买的两套社会保障性用房。
而中国则过早地把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比例要求取消了。前几年,我们的社会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占建设住宅的实际比例约为3%—5%,这个比例太低了。1998年党中央提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点,要建设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体的中国房地产体系,比例是70%—80%;但后来发了一个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文件,使情况发生变化,地方上当年就出现土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2002年全国土地财政收入约为2400亿元,2003年涨到5400亿元,涨幅高达125%,到2009年为16000亿元,去年为27000亿元。因此,这就出现了一方面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热情高涨,但另一方面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比例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极不相适应的局面。举例说明,比如现在的高档奢侈品,一个包可以卖到十几万元,一件衬衫可以卖到3000—4000元,还有高档天价皮鞋、服装等等,老百姓对此没有多少意见,正是因为有几十元的包、一二十元的衬衫、不到100元的皮鞋、几十元的外衣……,他们的基本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其中,衣食住更重要、更迫切。如果按照其收入水平,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经济适用房或租得起廉租房,那作为高档的商品化住宅卖到天价也无妨,老百姓还会有现在这种程度的不满吗?但是现在解决住房结构问题确实很难,最大的难点就是,上面提到2010年的土地批租收入达27000亿元,如果房价降到与我国人均GDP4000美元相适应的水平,将会使土地批租收入大幅度下降,地方政府建保障性用房和廉租房的资金缺口将大增,这对我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关于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划分问题。现在许多项目都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这使本就不宽裕的地方财政不堪重负。我认为,房地产调控问题将在比较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短期内很难解决。它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所以应该对这个问题做更深入更长久的研究。我国的房地产价格确实已经形成泡沫了,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不一致。据美国房地产协会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中价房平均是177900美元,按美国每套住房约180到200平方米计算,每平方米约为5700元人民币,由此对比,我们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是显而易见的。是泡沫早晚会破,美国房地产2008年的溃市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房地产近50%的暴跌都很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房地产的基本功能也可以说是首要功能,应是住房功能,而不是投资功能。尤其是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必须尽快扭转从房地产产业获取巨额利润的市场扭曲状况。第二个方面:中国城市化问题
人口盲目急剧膨胀将带来很大、很长远的问题,怎么解决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李伟
我非常赞同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提法:中国城市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平衡。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47.5%,但实际上城市户籍人口的比重则相对较低。我这里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一个是36%,均与城市化率相差10%还多。“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相较之前提高了4个百分点,“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城市化率目标是51.5%,又提高了4个百分点,我的观点是可能发展太快了。数量叠加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人口1000万基础上增加500万和在人口2000万基础上增加500万,给社会管理、城市承受及产业所带来的压力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城市化有不平衡性,最突出的是城市出现量化结构问题和城市贫困群体多元化问题,包括农民工、流动人口、退休职工、农二代等,而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跟不上人口发展的速度。教育部近期的一个报告说,幼儿园的入学率50%都不到。
北京的人口规模按2000年的规划到2020年是1800万,但2009年就已达到1972万,加上流动人口1000万,已达3000万。据报道,上海常住人口达到2300多万,一年增加300多万,再加上流动人口至少还有1000万。这些世界级的超大都市,无不产生出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比如北京一年产生的生活垃圾达672万吨,日均1.84万吨,但北京的日处理能力只有1.27万吨。大批的垃圾都是送到郊区去填埋,按照现在这个填埋速度,四到五年,北京大部分填埋场将填满,所以到2020年,北京至少需要3200亩的垃圾填埋场,相当于6个晋祠这么大的土地庄园,这还是仅仅用于生活垃圾填埋,据报道每年还产生1000多万吨的建筑垃圾,处理它们占用土地更多。其它还有水资源,中国是个最缺水的国家,现在北京每年可利用水资源只有26亿立方米,但水资源每年消耗36亿立方米。仅2000—2007年,地下水超采达56亿立方米。
所以,人口盲目急剧膨胀将带来很大、很长远的问题,怎么解决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比如如何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如果一个城市既要建经济中心,又要建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等五六个中心,什么人都要到这儿来,当然人口不好控制。我的基本观点是,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应与我们现阶段的管理能力、资源水平相适应,不能太快。特别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个很大问题,大拆大建现象严重,对社会资源浪费极大,欧洲国家的建筑使用寿命是70年到80年,我们的使用寿命只有25年到30年,这在我国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报道甚至将这种大拆大建式的城市发展称为“灾难”。
第三个方面:控制通货膨胀问题
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加,抑制通货膨胀将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李伟
控制通胀是仅次于房地产调控的热点问题,随着通胀预期的增加,抑制通货膨胀将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大家知道,现在通胀有三种,输入性通胀、成本推动性通胀和流动性通胀。
我认为,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国对通胀的控制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甚至不是一年、两年能见效的。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形成通胀的内在要素也很难有大的变化。比如目前输入性通胀的成因,一方面是资源类大宗产品的输入价格
高,另一方面是美国所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我认为后者的直接影响不是太大,主要影响是前一个因素。我对输入性通胀问题的认识是,与其说是输入性不如说最终根源是吸入性;表面上是输入性,实际上是吸入性。中国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能源需求。大量的需求,必然要推高国际市场的价格,以至于买什么涨什么。去年一年我们花了1万多亿元的代价进口石油2.39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5%左右;铁矿石进口了6.18亿吨,对外依存度2009年达到了62%。这几天,中东、北非问题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三天时间石油价格从103美元涨到114.23美元,而我们之前刚刚调高了成品油价格,现在涨了这么多,又面临是否调价的问题,可马上调价会进一步增加我们的通胀预期,不调又不符合经济规律。所以,大家认识到,中国的通胀问题源自于极大的高速发展需求,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成本因素的通胀,主要是工资成本上涨。对此我的观点是,人工成本的上涨是必然的、必需的,而且是迫切的。拿2005年和2009年举例,两年最低工资和平均工资的比值,国际上有个相对标准,即40%—60%;我们2005年社会最低工资的高档占平均工资的31.6%,最低档占平均工资的29%;2009年高档占26%,最低档占20%。这充分说明不论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分配收入差距的拉大已经十分严重了,因此人工成本的上涨是个必然趋势。流动性方面,这么多年这么大的流动性投入,说到底通胀问题就是货币现象。综上所述,我认为近两三年通胀问题将是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政策咨询研究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四个方面:社会管理创新问题
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问题。——李伟
对这个问题我的认识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现阶段把广义的社会管理提高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层面是非常必要的,其重大意义不亚于“十五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难度也不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小。我支持这个观点的论据也很明确:我们发展的目标不会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原则也不会变。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治久安问题。伊朗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白色革命”值得研究,尤其是东欧剧变,那时它们经济发展状况并不差,人均GDP都达到1万美元以上,我们所讲的政治、体制优势他们也存在,但这种优势可以转化。这次中东所发生的变化有很多方面原因,但共同点就是贫富差距拉大、政府腐败严重。这些社会问题在我们的发展阶段内也存在,所以我们要高度关注这些问题。
第一是法制建设问题。要以依法治国的理念强化社会管理,依据中央文件的提法,我国和西方国家的社会管理内涵和最终追求的目标在本质上是有差异的,但我认为在管理的基础目标上是相通的。一个管理好的国家必然是法治有序的国家,任何一个国家公民都必须遵纪守法。法治建设是第一位的,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和上世纪八十年代不一样,主要问题不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而是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
第二是政策设计问题。我们以政策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特点十分突出,这点我国和西方国家不一样。我们许多社会群体的很多利益问题,比如知识分子、退伍军人、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等都是由政策来协调的。如果政策设计出现问题就会引发许多连锁效应,如政策“打架”引起的群访等。因此,制定合理、可行、有效的政策是我国强化社会管理的重要环节。第三是党和政府及其各级领导的公信力问题。一个国家机器的管理效能,公信力是第一位的。现在不少地方党组织、政府机构负责人说话在社会上缺乏公信力,似乎只有党中央是可信的。老百姓逆反心理严重,尤其是当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讲的话打折扣,以讹传讹却很有市场。
第四是管理事情的能力和效果问题,这是个突出问题。
第五是社会的思想教育、社会的公德水平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提出要转变“信仰危机”的状况,现在看来,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近年来,更令人担忧的是出现了社会的诚
信危机。
第六是国家的信息化管理问题。应该思考社会管理的观念如何适应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并随之转变。
第七是对特殊群体的管理问题。特别是对城市和农村空巢家庭、流浪儿、鳏寡孤独等的管理,如对鳏寡孤独的救助问题在我国明朝时就列入了法律,如果不予救助则以监守自盗论处。对于特殊群体,我们必须要关注。与其用财政资金去做那些有GDP、无效率的投资,还不如用来解决此类社会问题。
第八是对国外各种敌对势力的防范和应对问题。
国研中心与各地政策研究机构的关系问题
大家讨论中提到的最突出问题,也是这几年老生常谈的问题,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各地政策研究机构的关系问题。大家提得比较多的是明确一个指导关系并加强指导合作,作为地方机构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与中央机构建立起能够被认可的关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其他部委不同,我们认为,不必拘泥于“指导”这个词,一是“三定”方案中没有依据;二是如果定为指导关系则会产生很多相伴而来的问题,诸如双方责任、权利、义务如何确定等,且定为指导关系也并非各地的一致意见。但是我认为即使不用“指导”这个词,在我们多年工作交流的基础上,只要在六个字上做文章,也完全可以达到大家所期望的效果,这六个字就是交流、沟通、合作。
交流包括工作交流、各种情况的通报和经验交流等,可通过会议或互访等形式实现;沟通就是针对当前政策研究中的突出问题、重点问题进行沟通和探讨;合作的范围就更大,目前我们已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如课题合作、调研报告共享等。
我们认为,围绕这六个字做文章,完全可以通过形式上的创新达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互利共赢的目的。如:我们已基本形成制度的春季政策咨询工作会议,年中的省(区、市)政策研究机构主任座谈会等,都是非常好的形式;现在我们中心的一些部、所与地方联合建立调研联系点也是共同合作的有效方式,通过对当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跟踪分析,大家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加深了认识,提高了政策研究的质量;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发展研究奖评奖活动也是促进双方合作的好方式;还有信息的交流,利用信息化工具优化和提高我们交流的效果和效率。在这方面我们也在进一步推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完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经过讨论已经明确利用三到五年时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建成一个为政策咨询服务的信息化工程体系,目前这一工作已取得了初步进展,国家发改委已原则上同意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纳入国家“金宏工程”建设单位,“金宏工程”是一个由八个部委组成、覆盖全国、为中央宏观经济决策服务的信息平台,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此外还包括政策咨询研究数据库建设和数据模型使用等各种资源的整合。我们现在有些研究部、所已经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但还处在一种封闭、孤立的状态,将来要逐渐放开与各省(区、市)政策研究机构的沟通合作。
第四篇:浅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经济学说史期中考察(论文)
论文题目:浅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学生姓名:陈方舟 学生学号:11091401 专业班级:经济学(3)班 指导教师:陈韶华
二零一三年五月 浅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陈方舟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18世纪50~70年代,重农学派在法国兴起,其提出的经济理论及主张对于农业生产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自然秩序理论、“纯产品”学说等理论以及发展大农业生产、主张自由贸易、处理好政府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的经济主张, 对解决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本文试图以重农学派的这些理论及观点为基础, 在生产模式、城镇化建设、政府政策及科技发展等方面, 谈谈解决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重农学派;重视农业;我国“三农”问题
一、重农学派的产生背景和我国农业发展的背景比较
(一)重农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1、封建制度,摇摇欲坠
十八世纪中叶的法国正值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法国的封建制度摇摇欲坠,重农学派就是在反对重商主义和法国旧政权的封建特性的过程中产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连年征战,人口锐减
由于路易十四时期,战乱频发,加上对异教徒的迫害,法国人口急剧下降,自1660年到1715年减少了400万人,劳动力人口随之锐减。
3、经济危机,政策失误
由于路易十四对外连年征战和大肆挥霍,法国债台高筑,加之,路易十四的继任者继承了祸国殃民的重商主义政策,社会经济每况愈下。
期间,约翰罗企图以金融证券投机致富的改革也以惨败告终,法国经济陷入了一片混乱。
4、强国崛起,内外交困
路易十五在对奥地利、俄国、英国等国家的战争中接连失败,海外市场多被夺走,此时,普鲁士日益壮大起来,成为新兴国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而法国的实力大大削弱,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二)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背景
1、体制改革,水深火热
政治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既得利益集团成为改革阻碍。
2、强势治军,保障国防
领土争端仍然存在,新一代领导人强势治国治军,巩固国家安全。
3、经济形势不明朗,人口红利或衰减
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人口红利或衰减,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人数逐步减少。
4、世界格局多极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超多强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存在,中国加入WTO已经十余年,依旧面临全球化浪潮的挑战,考验着我国农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综上,我们可以分析得出,重农学派产生的背景和我国“三农”问题的背景有以下 四点共同点:第一、政治体制改革不能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第二、劳动力的缺失与不足;第三、经济危机的冲击与影响;第四、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大。接下来,我们来进一步了解重农学派具体的经济理论及主张。
二、重农学派的基本原理和经济主张
(一)重农学派的基本原理
1、基本理念:自然秩序
重农学派的基本理念是“自然秩序”。他们认为,社会秩序分为自然秩序和人为秩序。魁奈把“自然秩序”理解为一切事件的运行规则和一切人类行为的规律。人为秩序则是指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政府的各种制度、规章和法令。重农学派主张人为秩序必须符合自然秩序,社会才会处于健康状态,人类才会幸福;反之,社会就会处于病态。
因此,魁奈认为经济学这一学科的目标在于通过研究保证人类社会能够使支出再生和持续的自然规律,以使支出达到可能的最大的再生产。其实,也就是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2、核心思想:“纯产品”学说
重农学派认为“纯产品”的创造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关键。关于“纯产品”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农业中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的差额,具体表现为每年收获产品中除去种子、肥料、人力、农具、商力等成本之后的余额。如此看来,农业便成为了创造“纯产品”的唯一部门了。
重农学派认为“纯产品”来自于自然的恩赐和农业劳动的创造。“纯产品”学说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学说,关于“纯产品”来源问题的讨论,魁奈认为,“纯产品”来自于“土地的恩惠”。而杜尔阁则将“纯产品”的生产和劳动联系起来,指出农业劳动者是“唯一的这样的一种人,他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了他的劳动工资”。杜尔阁认为,“纯产品”是农业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他认为,农产品是由劳动创造的。
3、其他理论:社会均衡生产理论
布阿吉尔贝尔的观点认为,要维持社会普遍富裕,社会生产各部门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均衡地发展。一种行业的失调会立刻地或逐渐地反映到其他一切行业上去,他们之间是链条式的关系,只有连接在一起时才有价值,只有均衡发展才能维持经济协调。他还提出,一切贸易往来必须均衡发展,是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同样的好处,这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重农学派的经济主张
1、重视农业,积极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
第一,农业是其他产业部门得以形成的出发点。因为“君主和人民绝不能忘记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因为财富的增加能保证人口的增加,有了人和财富,就能使农业繁荣,商业扩大,工业活跃,财富永久持续地增加。国家行政的成功,都依靠这个丰富的源泉。”重农学派关于财富源泉的观点很明确,只有农业是既能生产物质产品,又能在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中表现为物质财富量的增加的,而工业只是变更或者组合已存在的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则是变更其市场的时间与地点,不创造财富。
第二,农业的繁荣是社会其他部门存在和繁荣的基础。布阿吉尔贝尔指出:“耕种者的繁荣昌盛是一切其他等级的财富的必要基础”,“一切财富都来源于土地耕种。”所 以,他大力反对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商业的重商主义,呼吁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主张政府保护农业。
2、改革税制,合理调节各阶级经济利益
重农学派将税收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用于调节各阶级经济利益,是十分正确的。
魁奈主张将各种税收废除,统一实行单一的地租税。因为按照“纯产品”学说,“纯产品”只能来源于农业,而全部“农产品”都会作为地租交与土地所有者,那么,将税制简化为单一地租税,既没有减少国家税收收入,又可以节省大量征收费用,并且在实际上减轻了地主的负担。
杜尔阁任法国财政大臣期间,主张用赋税制度代替徭役制度,且规定特权阶级也要进行纳税。值得一提的是,杜尔阁还主张大规模削减政府支出。他的主张十分有利于各阶级经济利益的调节,结束了对农民的强制劳动,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
3、实行自由贸易,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魁奈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杜尔阁在改革时也实行了国内谷物自由贸易政策。魁奈认为自由贸易是符合自然秩序要求的。实行自由贸易之后,商品充分流通,工业品价格会有所降低,农产品价格会有所提高,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向农业,促进资本主义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三、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主张对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一)关于农业:重视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协调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
重农学派的核心主张就是重视农业,反对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商业。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们应该从战略上重视农业的发展,改变工业与农业之间存在的工业发展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获取大量物资积累的现状。进一步保障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扭转城乡二元格局。
重农学派主张发展大农业经济,把土地集中形成大农业经营便于使用大型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人力,进而生产出更多“纯产品”。这启示我们,应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打造集约型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速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从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重农学派提出的社会均衡发展论,即强调社会各个部门均衡发展,对当代中国有借鉴意义。中国应该统筹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在重视发展农业的同时,形成各个产业之间的产业链条,是各个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二)关于农村: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控制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强农村社会结构转型
重农学派的基本理念,即“自然秩序”,倡导人为秩序不能违反自然秩序。实质上与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发展经济要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发展,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由于,缺乏科学的生产规划和指导,农村生态环境每况愈下,林地锐减,山地水土流失,湿地面积锐减,耕地面积减少等现象不容忽视。重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应从农村着手,大力改善。重农学派在关于“纯产品”学说的论述时,提出一个建设性的观点——农产品由劳动创造。这说明了劳动是价值的来源之一,理所当然,劳动力,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
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严重流失,具体表现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等。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化。此时,我国应加强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重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加快城乡融合的发展。
(三)关于农民:加大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户籍制度改革
重农学派认识到税收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调节各阶级经济利益的一种手段。他们通过改革税制,减轻了农业生产者的负担,提高了其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我国在2006年正式取消了农业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旧较大,再加之,没有完善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流通对称的交易信息,农民收入没有有力保障机制,农民的收入水平仍旧不够高。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制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民的支持。
重农学派在社会均衡论中提到,一切贸易往来必须均衡发展,是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同样的好处,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十分有必要。这有利于解除户籍对农民从事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的束缚,消除城乡居民待遇不平等,从而真正意义上促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
(四)关于农产品:建立健全农产品交易机制,保证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重农学派倡导自由竞争,主张自由贸易政策,在当时的法国起到了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需求处于刚性增长的状态。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
因此,当今的中国,从国内来看,应该建立健全农产品交易机制,保证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性,促进农产品贸易。从国际形势来看,我国已经加入WTO已经十余年,应该进一步推进农业国际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更应该强化竞争意识,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力度,注重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和产品质量,从以价格优势竞争为主转化质量优势与技术优势结合的全方位竞争,从而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步提高。参考文献:
[1]颜鹏飞:《西方经济思想史》[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2][法]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法]皮埃尔·布阿吉尔贝尔:《布阿吉尔贝尔选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法]皮埃尔·布阿吉尔贝尔:《谷物论、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张世贤:《西方经济思想史》[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6]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3,(1).[7]陆学艺:统筹城乡发展,农村要进行第二次改革[J].经济学家,2008,(2).[8]张晶:重农主义经济思想评述[J].现代商贸工业,2008,(8).[9]刘世炜:浅论重农主义思想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启示[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45).[10]常明明:论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现代意义[J].学术论坛,2007,(3).[11] 李军:重农学派税收思想对我国统一城乡税制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12] 谭长红、冉晓东:论重农学派对解决当前我国农业问题的启示[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5,(2).[13] [美]D·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14]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农业经济评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12月31日.5
第五篇: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828字)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多个方面。当前国际经济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1.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需求增长,进出口贸易恢复,有利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由于强势美元地位改变后,2004年美元可能在一个相对低价区域波动,因此我国的贸易条件仍将相对有利。另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国际贸易的扩大带来较为严重的障碍,我国外贸出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国外对我发起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调查,涉案金额数亿美元,特别是一些国家在特别保障条例下专门针对我国商品设立了一些非关税壁垒,将增加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难度,这种趋势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2.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当前国际直接投资重新趋于活跃,跨国购并仍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我国在此方面已出台了相关的条例,对于吸引国际购并资本将有促进作用。境外股本融资的形势也相对乐观。全球股市在止跌转升后,融资气氛已明显好转。这对我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和发行股票融资比较有利。2003年,“中国人寿”在美国和香港股市同时上市,募集资金达到35亿美元。2004年国内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均有意抓住当前国际资本市场的有利时机,赴境外融资。另外,美元贬值使欧元区和日本的投资商在我国境内采购投资品和雇佣员工的价格降低,这些也将增强我国市场对外商的吸引力。然而,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将吸引国际主流资本的流入,我国利用外资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3.其他方面的影响。由于美元对主要货币汇价大幅下跌,人民币也面临升值压力。虽然2004年美元继续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但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没有消除。近年来,美联储连续大幅度下调美元利率,并引发其他国家跟进降息,世界主要经济体利率处于低位,对于我国通过调整人民币利率调控经济运行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这三大经济体的危机对我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一个影响,很明显的是需求减少了。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欧、美、日,它们的外需减少了,我们的对外贸易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商务部也估计了,2012年的外贸增速会减少,我们还是要靠开拓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市场来弥补。
第二个影响,由于这三大经济体继续实行经济刺激计划,这样流动性过剩的情况还会继续存在。像美国的基准利率是0到0.25%,欧盟原来是1%,2010年上半年提了两次利息,提到1.5%,下半年又降回1%。日本更是0%到0.1%。美国还搞了一次扭转操作,就是卖出短期债券,买入长期债券。这样大量的货币供应,会对世界大宗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现在石油在100美元上下,其他的大宗商品由于需求减少,虽然价格有所下降,但总体来看,还是在比较高的位置。这对我们肯定是有影响的,因为中国现在是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特别是石油,现在我们的进口量在2亿吨左右,就是14亿桶。如果石油每桶涨价10美元,相当于中国人民每个人要多拿出10美元。最近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制裁伊朗,如果伊朗不出口石油,石油可能要涨到250美元一桶。不管怎么说,石油肯定要涨。
第三个影响,因为它们实行低利率,这样会迫使发展中国家通过提高利率来对抗输入型的通货膨胀。由于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所以情况还好点。巴西就受不了了,巴西现在的利率是11%,高利率肯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据说巴西今年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是0%。第四个影响,尽管美元近来好像是升值了,这个升值也是有原因的。但长远来看,美元贬值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人民币现在的贬值是暂时的,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趋势还是存在的,这样就会对我国的外汇储备造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