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土地流失与权益保护分析
农民土地流失与权益保护分析
在传统的农村中,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手段,有了土地就等于拥有了生存的权利.而从建国开始,经过一系列社会变革,农地所有权几易其主,从最初的农民个体私有最终形成目前的集体所有.然而,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出现了农民土地被大量征用的情况.而对于农民的补偿,是相当的不合理的.由于政府通常是行政性地以“国家建设需要”作理由,以低价从农民手中“征”得土地,经过适当“整理”之后,再以市场价出售给开发商,或以“准市场价格”向投资者优惠,这就形成了中间政府获得利润的差价.而政府对农民的补偿,还要经过层层划拨,到农民手里的,也只有所剩无几了.其实城镇化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而来的农村土地减少当属于正常.问题在于,城镇化有两种操作模式:一种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另一种是政府集引导,主导于一身,直接走上前台扮演主角.很显然,目前中国的城镇化采取的是后一种方法.而这种方式不太符合”化”的内在规律,政府作为主导作用无法满足权益与经济相平衡的条件,使农民在得不到合理的经济补偿时同时也失去了权益的保障.而且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和每届领导的变换也影响到成片耕地的“流失”,辖地归属不断变动,每届领导的思想不同,都使土地处于一种开而不发的境地.可这苦的最终是没有实权的农民, 他们大多是没有知识的弱势群体,他们不懂得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不知道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农民权益该如何得到保证呢?
首先,政府领导应当明确一个发展方向,避免农民土地的大量流失.并且政府应该完成一个角色转换,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作为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市场经济发挥主要作用.同时,政府应当增加对农民的援助力度,从财政等诸多方面向农民提供有效的支持,为农民提供非农化和进城求职的机会.然后这部分农民应该有一个组织代表,让他们表达出他们的思想,发出他们的声音.在今天这个城镇化时段,应当有一个专门保护农民权益的政府部门.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失去土地这个靠山的时候得到生活上的保障,不至于使农民的生存陷入困境.对于全部或大部分土地被征收的农民,拥有城镇户口时应当纳入当地城镇社会保障范畴。应明确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注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明确规定被征地农民的社保金与征地补偿费脱钩,征地补偿费的发放与社保
金的收取应为两条线.保障他们的子女受教育问题,他们的子女应当与当地城镇居民的子女教育受到同等待遇.与此同时,当农民另寻他路时,应当承认这群弱势群体的社会价值, 他们应当有一个社会地位,也应当受到尊重.就像刚落成的海南省图书馆,竣工的白色大理石上,参建民工名录上就镌刻着农民工建设者的名字,626位外省民工名字赫赫在目,这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承认他们的价值啊.这样他们才能感觉到这个社会需要他们,他们才可以感谢这个社会!
农民是中国群众的主体部分,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只有解决了农民的问题,中国才能全面的发展.
第二篇:重在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重在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华 音
2013-4-5 6:29:15来源:2013-4-5 经济日报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征地过程中发生的利益分配、农民安置等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这些问题,既反映了在特殊发展阶段、传统发展方式下土地管理制度的局限,也在深层次上反映出现行征地制度与经济发展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一面。征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扩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乡资源要素交换不平等造成的,使农村资源过多地流向了城市,突出表现在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可谓切中要害,温暖人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其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底线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进一步告诉我们,做好征地制度改革这篇大文章,重在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虽然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占用是难免的,但一定要防止盲目滥占土地、损害农民利益,更不能继续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来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特别是要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关系,提高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提高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重,真正做到“取之于地、用之于地”。
第三篇:农民权益保护
失地农民法律保障问题研究 ——从社会公正视域
摘 要:失地农民法律保障问题的产生是任何一个国家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迈进的必然结果。现代社会中,挂会公正基本规则要求对失地农民问题进行新的诠释。针对失地农民构建确保扛会公正的土地利益分享法律机制、劳动就业利益分享法律机制、劳动利益保护法律机制、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农村土地的市场化补偿机制,是当下失地农
民问题的初步解央之道。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公正;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法;社会法
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是任何一个国家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迈进的必然结果,或者说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只要考察一下当今世界较发达国家走过的社会发展轨迹,我们就可以毫无疑义地得出上述结论。所以,社会各界大可不必为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而‚莫名惊诧‛,在研究此问题时,需要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大历史观‛。其实,细致考察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轨迹,就可以发现该问题也是符合上述规律的。因为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真正产生是在20世纪80一90年代,而其最初发源地也是在江苏、浙江以及广东等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只是后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十三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来,失地农民问题几乎成为全国都在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从社会公正的视域来对失地农民法律保障闯题进行相关的研究。以期抛砖引玉。
~、社会公正基本规则与失地农民问题
现代社会中社会公正基本规则的完整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平等、自由、社会合作的理念依据和现代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的现实依据。【1p6其中,平等理念要求政府应将失地农民问题作为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看待。应该充分重视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充分重视失地农民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特殊贡献和牺牲,并通过诸如失地农民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歧视的消除、面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政府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社区管理的转变等印姻诸多方面来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自由理念要求尊重失地农民对于国家所做的贡献和牺牲,并要求国家在土地征用和征收过程中应在法律及政策制定上,体现出对失地农民的特殊照顾。详言之,就是要改革目前征地补偿费分配机制混乱、补偿机制单
一、差别待遇明显、产值计算不准确以及实现角色转换的各种机制缺失等弊端,日】充分尊重和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社会合作理念要求失地农民在主张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必须靠相互的合作和沟通始能完成。‚个体人只有在社会中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竹【啦!失地农民亦应适当理解和包容政府,并积极支持政府合法合理的社会发展规划。社会公正的基本规则包括基本权利的保证规则、机会平等的规则、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以及社会调剂的规则。【lp2瑾基本权利的保障规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现代社会所讲的基本人权亦即生存权的规则。
显然,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就像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求五层次论喇中所讲的第一层次亦即‚生理需求‛~样不可或缺。机会,‚实际上是指社会成员发展的可能性空问和余地‛。{113,对于失地农民而言,保障其失去土地之后的基本发展机会,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保障才有可能使其拥有基本发展的权利,不至于因为国家的‚土地征收‛或者‚土地征用‛的公权行为而阻隔或者‚断裂‛。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和社会调剂的规则,显然要求由国家对失地农民因做出了特殊贡献和牺牲而进行符合其比例的分配。这种分配不仅体现在初次分配中,还包括在第二次分配中,甚至也包括在最后的‚结果公平‛条件下不遗余力的照顾失地农民的权益。从某种程度而言,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从社会公正的视
角而言,是部分地违背社会基本公正价值目标的。因此,任何一个致力于为公民谋福利的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在城市化或者说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诸如社会不公、贫富差距,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各种民生问题,失地农民的问题即其中的问题之一。我国政府作为最广大人民谋取社会福祉的政府,亦不例外。当然,失地农民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于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只有以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才有可能从本质意义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不无天才地指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嘲
二、社会公正视域下失地农民问题的化解之道
对于失地农民而言,如何在制度设计和建设的范围内实现机会公平,尤其是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制度构建,尤显重要。笔者认为。构建以下法律制度对于失地农民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完善土地利益分享法律机制。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对于土地征用实行‚保证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不因失去土地而降低生活水平的征地补偿原则‛。同时,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的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包括土地补偿费、安臵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挨言之,征地补偿安臵费用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土地所有权补偿、土地使用权补偿、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费补偿。土地补偿费应该归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即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所有;安臵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应该完全归土地承包者或土地使用者——失地农民所有,用于生活安臵和安排生产。虽然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三部分补偿费用的具体受益对象,但我们可以比较确定地推论出:受益的对象主要包括失地农民和集体。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受益对象已惠及到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另外,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补偿安臵标准推算,即使不将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计算在内,仅安臵补助费按底线算也已达到征地总费用的40%,若加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被征地农民至少应得到占征地总费用50%的安臵和补偿费用。可实际情况却是,最拥有发言权和最应该受益的群体——失地农民所得的收益反而最少——据有关资料统计,各补偿对象所占的比重为:农民5%一10%,农村集体25%一30%,政府及各部I-J60%一70%。啊见,现在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把上帝的归还上帝,把撒旦的归还撒旦‛,土地各利益分享主体之间各得其所,并在最大意义上保障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特殊牺牲的失地农民的权益。第二,完善劳动就业利益分享法律机制。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我国长期将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按照两种不同的模式和水平来安排就业,从而人为地将社会公民分为两类不同的群体,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现阶段户籍制度改革要求的呼声此起彼伏,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宏观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可以说,现阶段中国所面临的大部分问题与这样的一种二元经济结构紧密相连。所以,中国的任何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就注定了我国社会改革的脚步只能是。温和的‛、。渐进的‛、‚润物细无声的’’,而非‚激进的‛和‚猛烈的‛。对于失地农民劳动就业利益分享机制的构建,必须与这样的一个宏大社会背景紧密相连。我们认为,任何不联系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亦即社会背景基础上所提出的这样或那样的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都是缺乏现实语境的。而以笔者拙见,此机制的建立,政府作用的发挥亦即政府‚有限政府‛作用的发挥,其意义是非同凡响的。详言之,此机制的建立需要以政府为主导,进行以下但不限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其一,政府应该努力消除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歧视,建立城市居民与失地农民之问的统一的就业市场。陋增先。从制度上消除对失地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为此就应该对失地农民给予‚国民待遇‛并赋予其宪法规定的社会保障权。其次,需要相关立法加速消除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歧视。目前我国关于就业歧视的法律主要体现在《劳动法>中,但<劳动法>仅列出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歧视四项,而将现实中失地农民普遍存在的就业歧视问题排除在法定的就业歧视之外,从而使得我国的反就业歧视缺少法律依据。尽管在目前<就业促进法(草案)》
中有相关的反就业歧视的内容,但其细化程度以及保障力度远远不够。再次,可成立失地农民工会,依靠失地农民集体的力量来消除就业歧视。尽管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切实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的通知),并明确要求凡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含事实劳动关系)的职工,不论其户籍是否在本地区或工作时间的长短,都有依法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但由于失地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政治权利诉求渠道不顺畅等固有的特点,使得各地区吸收失地农民加入工会~直存在操作困难的问题。其二,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培训失地农民,使其在同等条件下亦有就业之可能。17212,1.-25根据人力资源学的基本原理:劳动力素质高的个体,由于其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强,故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较劳动力素质低的个体要强的多。从失地农民自身因素来看,提高进城失地农民的自身素质是解决进城失地农民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事实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人力资本形成、适应市场规律需求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提高失地农民素质呢?以笔者拙见:首先,从宏观上讲,对失地农民采取各种优惠的政策,使其完全融入到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发展主流中来。改变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只顾火车头,不顾火车尾‛之现状,以经济‚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目前中国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基尼系数‛超警戒线、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现状。同时赋予教育‚机会公平‛,从而奠定失地农民劳动就业利益分享法律机制的人力基础。详言之。就是政府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发挥基础教育、正规教育、社会力量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的作用;建立农村教育专项基金;吸引优秀人才,并能最终留住优秀人才,改变目前‚孔雀东南飞‛的现状。其次,从微观上讲,就是要加强对失地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农民技能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就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实施。啪根据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联合颁布(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政府各有关部门应该制订中短期培训计划,根据失地农民文化层次差异、居住情况等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使每个失地农民工都能接受职业培训,从而掌握-r]以上的实用技术,提高他们进入市场进行就业竞争的能力。同时,政府还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网络。利用现有劳动力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各乡镇成人学校为补充的两级职业培训网络,并为失地农民职业培训提供资金保障,从而奠定失地农民劳动就业利益分享法律机制的现实基础。
第三。完善针对失地农民的劳动利益保护法律机制。事实上,劳动利益保护法律机制不仅仅是针对失地农民而言的,在当下中国大规模的失业语境下,这种法律机制应该是针对所有劳动者的。目前,劳动利益受到侵犯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造成劳动报酬差距过大、劳动工资增长乏力、拖欠工资现象严重等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建立劳动报酬差距的合理标准体系及预警机制、完善最低工资保障法律制度和解决劳动薪酬方面问题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圈第四,完善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鉴于失地农民人数的庞大,构建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来说至为重要,尤其是在失地农民普遍感到生活被主流社会‚剥离‛、利益被‚剥夺‛、心理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更加剧了针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这项制度建设的紧迫性。具体来说,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为失地农民提供再教育培训和再就业的机会、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等项目。第五。建立并完善针对农村土地的市场化补偿法律机制。我国现行的集体土地所有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步表现出其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的弊端。其中,农村土地产 权不清晰是这种流弊的最重要表现形式。要从本质上解决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为失地农民建立一种合理的政府引导机制。而这种引导机制的历史重任毫无疑义的落到了对农村土地的市场化补偿机制的建构中。农村的土地市场制度应包括诸如土地产权流转基本规则、市场调控体系、市场运行机制以及土地市场法律和政策规定等等。
三、结论
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从社会公正的视域考虑和探讨此问题,对于当下中国所出现的失地农民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需要明确的是,失地农民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事实上,中国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各个系统相互配合的产物。显然,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也不例外。只有解决了与失地农民问题相关联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问题、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现阶段基本人权保障问题、土地所有制改革问题、市场机制在社会各环节中的运作问题等,才有可能从最终意义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那种认为: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靠一种机制或者一种制度就完全能够解决的想法,即‚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失地农民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了,才有可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所以,对于目前学术界有学者提出的诸如对现有的各种制度的刁难以及不顾我国基本国情的‚诋毁‛和‚煽情‛,从社会的整体发展角度而言是不可取的。社会的发展靠社会各个阶层的通力合作,即狄骥所主张的‚社会合作‛。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各个阶层需要一些。合理的‛和‚谨慎的‛宽容。宽容在当下确实是一种美德。诚如考夫曼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宽容原则——多元风险社会的法律哲学‛。嘲 翻
参考文献:
[1]吴忠民.社会公正论[H].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李春斌.失地农民安臵和保障法律问题研究[D].兰州大
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3]李春斌.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
甘肃为例[EB/0L].中国公共监督网,http://www.xiexiebang.com/ztjJ/ShowArti C1 e.asp?Arti cl eID=
3644,2007-01-10.
[4]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1].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H].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7.
[6]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管
理世界,2002,(10).
[7]毛禹明.农民工培训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培训.
2004。(7).
[8]李昌麒,黄茂钦.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现代
理念[J].社会科学研究,2006,(4).
[9][德]考夫曼.法律哲学[H].刘幸义,译,北京:法律出
版社,2003:408-476.
第四篇:河北省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调查问卷
河北省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调查问卷
接受调查者(签名)调查员签名
调查地点:省 市(县)乡(镇)村,*调查地点位于(1)城市郊区□;(2)农村腹地□ *家庭人口 人,其中劳动力 人。
*全家分地人口 人,承包地 亩,其中耕地 亩。*户主是:男主人□ 女主人□ *调查户的生活水平在本村属于:□
(l)上等(2)中上等(3)中等(4)中下等(5)较差。*被调查对象是□(l)干部(2)党员(3)村民代表(4)普通农民。*调查农户去年全家纯收入是 元,人均 元,主要来源:
(1)耕地经营收入 元;(2)四荒地上的收入 元;(3)家庭养殖收入 元;(4)其它副业收入 元;
(5)工资性(本地企业上班、省内外打工、非企业组织的劳务、其它)收入 元;(6)财产性(利息、股息、租金、售财物、转让无形资产)收入 元;(7)其它收入
*预计今年收人比去年是增加还是减少(简记如下),*调查户全年劳动力安排:种地_人_天;本地企业务工_人_天;外出打工_人_天;其它 ; ;休闲_人_天。
一、土地制度安排和权益
(本节的调查对象:户主或者家庭男、女主要劳动力)1 .你村第二轮土地承包按什么标准分地?□ 参考答案:
(l)按实际人口;(2)按承包时的户籍人口;(3)按人分口粮田、劳动力分责任田;(4)根据第一轮承包适当调整。2 .自第二轮土地承包以后,你家土地有没有变化?(l)无变化;□
(2)土地增加了_亩,原因是(3)土地减少了_亩,原因 .你们村在哪几种情况下承包土地可以由村里收回?□□□□□□ 参考答案(多选):
(l)不缴承包费和其他税费;(2)家庭人口减少收回一部分地;(3)乡、村需要用地时收回;(4)承包大户出高价土地被收回;(5)乡村干部研究决定后收回;(6)国家征用时土地被收回。4 .你们村现在或者以前有没有实行过耕地规模经营(种田大户)?(l)没有;□
(2)有,共有 亩,采取什么方式?□□□□□□ 参考答案(多选):
A 种田大户; B 以土地入股; C 联合经营; D 其他类型。5 .你村有没有公司、企业或者外来农业大户承包土地规模经营?(l)有,共_户_亩;土地来源于□□□□ 参考答案(多选):
A 机动地; B 四荒地; C 从各家各户收回的土地; D 其他来源(2)没有,因为 6 .你们村有没有以土地入股的股份合作制?(l)有,具体办法是(2)没有,因为□ 参考答案:
A 没有人牵头; B 合作不如单干,农民不愿意; C分配等利益不公平,参加合作后普通农民吃亏; D 条件不成熟,没有合作的基础; E 其它。7 .你是否有权把自己的承包土地转包或转租给本村其他村民?□ 参考答案:
(1)有,但需要到村委会登记;(2)有,但必须经村委会同意;(3)有,不需要登记或得到同意;(4)无权;(5)不清楚 8 .你是否有权把承包土地转包或转租给外村人?□ 参考答案:
A 有,但需要到村委会登记; B 有,但必须经村委会同意; C 有,不需要登记或得到同意; D 无权; E 不清楚。9 .你的承包地能不能继承?□□□□□ 参考答案(多选):
A 男孩可以,女孩不能; B 丈夫可以,妻子不能; C 都可以继承; D 都不能继承,原因
10.家庭成员户口迁出后,你是否有权继续耕种他(她)那份承包土地?(l)能继续使用□;
(2)无权继续使用,因为□□□ 参考答案(多选):
A 人口减少土地由集体收回; B 土地按户籍分配; C 其它 11 .你们村宅基地是如何分配的?□□□□ 参考答案(可多选):
(l)按户口,每户平均 亩;
(2)按户口和人口综合考虑,分别是每户 人以上 亩、人以上 亩、人以上 亩;
(3)儿、女成家并分家后可以申请宅基地 亩;(4)分配宅基地,就要减少本户的承包地 亩。12 .宅基地有那些权利?□□□□□ 参考答案(可以多选):
(1)可以继承;(2)可以抵押;(3)连同土地上的房屋一起才能抵押;(4)可以有偿转让;(5)不管是否进城宅基地永远是自己的;(6)祖传的宅基地所有权是我的,新分配的宅基地只有使用权。.你认为自己承包的农地、宅基地的上空和地下应该有什么权利?(请根据实际自由回答,提示)□□□□□
(1)上空架电线、底下修隧道、地质钻探等要不要经过承包人同意;□(2)别人要通过你的承包地开水渠、走道路是否可以;□(3)别人在你住宅周边架高压线、高音喇叭、砌高墙等是否可以;□(4)你承包地底下的矿产和文物你有权开挖吗;□(5)其他权利或规定(请说明)。14 .你们村有抛荒的土地吗?
(l)有,全村大约 亩,原因是□□□□□ 参考答案(多选):
A 成本高,没什么收入; B 负担重; C 种田不如外出打工; D 乡、村干预过多,不能按自己的意愿种地。
(2)没有,因。15 .你村企业用地是如何解决的?(请根据实际自由回答:)16 .你对国家征用土地的有关政策是否满意?有什么建议?(请按实际回答,提示):
(l)征用土地时一般跟谁商量,是否征求农民的意见?□(2)土地价格或补偿标准由谁决定?。(3)补偿费怎么分配?。(4)是否安排就业?。
(5)农民如果不同意征用或者觉得价格太低时怎么办?。(6)有什么要求和建议: .你们村有没有土地纠纷,现在是否已经解决,是如何解决的?(请根据实际回答): .你村有没有农民专业协会、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请根据实际回答(提示,如果有,请回答其名称、参加人数,如何人股、管理、分红,效果如何、有什么建议等):
(如果回答没有,请继续回答)“如果办合作经济组织,你愿意参加吗?为什么?对此有什么建议?
二、妇女权益
(本节调查对象:家庭主妇或女劳动力)1 .你们家谁当家作主?□ 参考答案:
(l)男人说了算;(2)女人说了算;(3)男女共同商量;(4)看情况。2 .你家由谁主管家庭财务?□ 参考答案 :
(1)父母亲;(2)丈夫;(3)妻子;(4)子女。3 .你家的承包地主要靠谁种植和经营?□□□□□□ 参考答案(多选):
(l)男女共同耕种;(2)重体力活由男人负责;
(3)男人打工,女人种地;(4)男人经商、办企业,女人种地;(5)男人负责种地,女人主要做家务;(6)其它。4 .你的家庭主要收人主要依靠谁? 参考答案:
A、丈夫□:(l)因为丈夫打工挣钱多,(2)因为种地主要靠丈夫;(3)因为丈夫干技术活(比如运用机械、做手艺等)钱多;(4)其它。
B 妻子□:(1)丈夫不管家;(2)丈夫做生意亏了;(3)妻子有稳定的工资收入(比如教师、医生等);(4)其它。.村里开会时,你们家是男主人参加,还是女主人参加?□ 参考答案:
(l)男主人参加;(2)女主人参加;(3)只有男主人不在时,女主人参加;(4)都可以。.妇女有机会竞选村干部吗?□ 参考答案 :
(l)没有机会,是男人的事;(2)有机会,但顾虑很多;(3)有机会;(4)不清楚。.你关心本村的干部选举、村务和财务公开等事情吗?□ 参考答案:
(l)非常关心,并经常提出意见;(2)比较关心,有时提出意见;
(3)比较留心,但一般不说什么;(4)只管做家务和田间劳动,村里的是男人们的事;(5)与自己没有关系,也不感兴趣。8 .你想当人大代表吗?□ 参考答案(多选):
(l)有一闪而过的念头;(2)从来没有想过;(3)如果选我当,我一定好好干;(4)如果选我当,我也当不好。.你村男女是否平等分地?□(A 是,B 否)你有没有承包地?(l)有□:
① 你的承包地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
A .娘家; B .婆家
② 你的承包地是在谁的名下?□
参考答案: A .我的名下; B .父母的名下; C .丈夫的名下; D .儿子的名下(2)没有,因为□ 参考答案:
A .从未分地; B .出嫁后失去; C .国家征地后失去; D .外来户 或企业搞规模经营土地被集中了。.在你们村里,如果一妇女嫁给外村人,她在娘家的土地将:□ 参考答案:
(l)由娘家村集体收回;(2)由娘家的父母使用;(3)由该妇女自己继续使用;(4)不知道。.当一妇女离婚时,她家庭的承包地将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l)从婆家分出属于自己的一份;(2)与丈夫家对半分地;(3)不能从婆家村分得土地,但可以再回娘家村分土地;(4)在婆家村和娘家村均分不到土地。12 .当一个妇女离婚时,她能否分得共同财产?□□□□□ 参考答案(多选):
(l)共同财产能公平分配;(2)妇女只能分得从娘家带来的嫁妆等财产;(3)谁抚养孩子财产归谁;(4)谁先提出离婚谁就没有财产;(5)无论如何,房地产归男家。13 .如果有的妇女丈夫去世,丈夫的承包地将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l)由妻子继承;(2)自动归于已成年的儿子;(3)交还给村集体。14 .如果您的土地权利被侵害,你怎么办?□ 参考答案:
(l)找村集体论理,要回自己的土地;(2)上访;(3)说了无用,什么也别说;(4)不是集体不给地或收回土地,而是父母、弟兄或其他亲人占有。
15.你们村最近几年有没有妇女因土地而上访的案件?请你简要介绍(可另附页)。
第五篇: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护论文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护
摘要
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全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也正处在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入就业的快速时期,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结构中的比例正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些都表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内在条件已经具备。
土地是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当前在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土地制度下,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农地的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然途径。也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 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多种形式和途径,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但是,由于农村土地制度、政府以及农民自身等诸多原因,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问题日趋严重,其主要表现有:农村土地产权不清晰侵害农民权益;流转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农民权益受到侵害;存在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土地流转租金标准确定不合理,补偿水平低等诸多问题。由于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缺乏保障、以及失地农民就业难等问题而引发的农民上访、与政府及相关单位发生冲突的事件已越来越多,性质也越来越严重,由此而涉及的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这些紧张的关系己经成为破坏社会稳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的隐患。
新形势下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是农村发展的基本问题,对探索农村土地合法有序流转、保护耕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合法权益势在必行。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农民权益
正文
目前,我国拥有7亿多农民,显而易见,农民问题已经不仅关系到农民本身,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期稳定。虽然我国理论界对农民问题的研究与关注在不断加强,相关研究成果也颇丰,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具体解决办法尚不多,农民问题的研究仍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学者重点研究的领域之一。
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权益保护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核心问题则是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问题。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它承载着生产要素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越来越突出,社会保障功能相对有所弱化,但是,在我国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在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破除。农民无法像城市居民一样享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的前提下,农民的社会保障仍然停留在土地保障阶段,土地自然就成为我国7亿多农民生活的最后保障。因此,国家在制定土地政策法规时的立法价值取向是否体现人权保护与社会公平与正义、所实施的农村土地制度是否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是否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化发展要求以及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机制是否高效与便捷等,不仅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国内土地流转立法、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征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土地流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激活了农村土地利用率,使得农村土地逐渐走向相对规模化经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出:农村土地分割零
碎与农业现代化要求相冲突、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市场不协调等,这种情况使家庭承包责任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土地流转,促使土地向种植能手、农业企业、经营大户集中,使分割零碎的耕地得到集中,进而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商品化水平,因此,土地流转是协调我国耕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但在这一进程中,不能忽视的是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主体不同程度地损害着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权益,如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借口强迫农民卖地,村委会以集体名义强迫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租金标准确定不合理,补偿水平低;流转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农民权益受到侵害;存在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农村土地产权不清晰侵害农民权益等诸多问题。等等。因此,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对土地流转中与农民权益保护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将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立法、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尊重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财产权利、保障农民应有的土地权益作为规范及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首要问题考虑,以切实保护好我国7亿多农民的土地权益,稳定农村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着实有效地解决好农民问题。
目前,国内理论界主要侧重于对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选择和规范化研究,并且开始了对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保障的研究与重视,对于如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益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意见和建议。允许与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已是我国各界所达成的共识,中央也适时出台了相关政策给予肯定与引导。但目前中央政策明确许可与鼓励的农村土地权利流转仅仅限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对于农村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则是允许有条件的流转,也即只有在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条件下,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才可以流转。目前,我国农村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国家法律规范已在制定之中。
由于我国对农村土地权利的流转尚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对于土地权利的流转也没有法定的定义,因此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权利流转制度体系相当复杂,对于土地流转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在全国各地区的实务操作中,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农村宅基地转让制度、农村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制度和农用地转用制度等都使用了土地流转这一概念。其实,这是从广义上理解农村土地流转概念的具体表现。
广义上,农村土地权利流转的概念可理解为我国农村土地各类使用权的转让和流通,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若从狭义上理解,其单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即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农户把自己承包村集体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以一定的条件流转给第三方经营,其流转的是土地的经营权,其原有承包关系不变。从理论上讲,农村土地流转既有涉及农村土地性质的变化(有学者称之为土地产权的变化),也包括农村土地用途的转换(有学者称之为土地功能的转换)。就土地性质变化而言,主要是指农村土地产权的变更或转移。前者是指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更,即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变更为国家所有;而后者则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即在不改变土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通过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实现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或使用权的转移。对于土地用途转换而言,主要是指农村土地的农业用途转换为非农业用途,这即可能包括土地所有权不变条件下引起的用途转换,也可能包括土地所有权改变条件下引起的用途转换。前者比如农用地转换为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后者比如农用地转换为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城市国有建设用地。根据我国土地流转主体的不同,狭义上的农村土地流转可进一步细分为土地的初次流转与再次流转。农村土地初次流转是指土地所有权人(也即农民集体)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转移给经营者(主要是指农村集体组织内部的普通农户);而农村土地的再次流转则是指承包经营权拥有者(主要是指普通农户)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主要指土地的使用权)再次转移给其它经营者(既包括其它的普通农户,也包括如工商
企业、经营大户或其它经济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
科学厘定农村土地产权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根本前提。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模糊,权利主体虚位;土地承包权残缺;农村土地使用权不完整与不稳定:以及土地调解制度等土地法规的缺陷,这都是土地利益冲突的重要诱发因素。在新形势下,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权力制衡机制和农村土地征收收益分配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既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维护上地市场秩序的需要,又是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的根本要求。
维护农民的土地利益是构建和谐农村的现实诉求,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来讲,土地资源是他们赖以生计的基本资源,如果丧失了土地,农民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甚至几乎无法进行生存下去,在我国的农村集体上访案件中,有接近60%的上访案件是由于农民土地利益问题得不到保障而上访。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假如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利益长时间不能得到解决,这种做法对农村稳定、农业发展以及农民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只有从根本上正确认识广大农民的土地权益和利益,并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维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和利益,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才能确 保农民的土地利益得到保障。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涉及我国7亿多农民的根本利益,它影响到农村的持续发展和我国的社会稳定,所以,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与推进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冒进,更不能忽视农村发展现状而盲目推进,急于求成,它应该在不断完善土地政策法规,坚守基本原则与确保农民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的基本前提条件下逐步实施。
首先,必须坚持把保护好农民土地权益放在首位。我国开放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是出于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规模经营,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为目的,简而言之,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的。然而,在我国进行农村土地流转之后,由于相关制度法规没有及时得到完善,立法严重置后,导致了大量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不同主体的不同程度上的侵犯,所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坚持把保护好农民的土地权益放在第一位。如果为了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规模经营,而忽视农民的土地权益,使大量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失去其赖以生存的上地却没有得到与之对应的补偿与安置,那么土地流转制度建设本身也就失去其原本的意义。我国幅员辽阔,省市自治区较多,在现实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地方政府和村委会以“规模化经营”为借口,实则勾结开发商吞占农民土地的行为。因此,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推行,应该以有效的制度保障为基本前提,如果在没有基本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强行推行这一制度,不顾我国7亿多农民的根本利益,势必会引起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从长远上看,这将是得不偿失的,而解决“三农”问题的种种努力,也将会付之东流。
其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按照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规定,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前提是坚持守住十八亿亩耕地这条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我国农村土地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无法取代。可见,是否能坚守住十八亿亩耕地这一条红线,关乎我国的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所以,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土地保护制度。
最后,必须保证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率。要确保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率,必须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适度的规模经营。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必然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立法的滞后与实务经验不足,实践中出现种种问题也将是在所难免。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农民的土地权益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保护。当然,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中央允许与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与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之间并不必然矛盾,反而是若能建立起一个完善成熟的农村土地流转体系,相当多的一部分农民就能从几千年的土
地束缚中解放出来,上地将不再是他们最后的生活保障。所以,构建我国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机制的过程也将是一个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过程。
因此,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规范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仅可以发展农村上地的规模化经营,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而且还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进而带动和繁荣农村经济市场。但是,不论土地流转利益有多大,前景有多么广阔,都要确保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益得到最坚实的保障。虽然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但是我国农民占我国人口多数的现状仍未改变,且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现状的持续存在,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民仍然是我国弱势群体,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权益更需要政策和法律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许恒周,曲福田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利益保障.农村经济,2007(4).2.史清华,徐翠萍农户家庭农地流转行为的变迁和形成根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姜海,陈江龙,曲福田中国农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06(1).4.张元洁,王文昌农村上地流转中的现存问题及其制度完善.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7).5.钱忠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6.杨玉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7.李徐伟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