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研报告--创新推广理念开拓农业推广的新思路
创新推广理念开拓农业推广的新思路
中国**党***委员会
自从1993年我国颁布《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以来,我市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进行了多次改革和调整。最近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经过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农业技术推广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需要引进新的理念,开拓农业推广的新思路,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当时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和农业生产水平,决定了我国农业推广主要以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出现。今天的农村与二十年前的农村已经完全不同了,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农民心理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一,农业已经从计划经济全面进入市场经济,农业经济从集体生产经营的模式,变成了以千家万户农民自主生产经营的模式,可是,我们农业技术推广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技术示范 + 行政干预” 的基本推广方法,农民在被动的心态下接受乡镇安排的农业结构调整,一旦生产和销售出了问题,政府的责任就比较明显。现在推广重点过分偏向农业产中技术指导,而产前、产后和加工技术指导薄弱,不能满足现代农民在商品经济竞争中对科技、市场、金融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要求。其二,由于乡镇财政拮据,负债率高,部分乡镇财政无力支撑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事业经费开支,农技人员为了生存,“重经营,轻服务”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技人员站柜台的时间多,深入农村服务的时间少,从事经营服务的人多,从事技术服务的人少。这样,县级农业部门与乡镇农技站脱节,农技人员与农民脱节,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停留在县级,技术难以传授到农民手中。2004年苏中、苏北部分地区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我市有的地方早有发现,可是无法组织足够的农技力量去帮助解决,以至受灾严重,部分农民损失惨重。其三,农民自主意识的提高和致富欲望的增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近三分之一转向二、三产业,很多农民已不再把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只将承包土地作为口粮田,不去追求更多的效益。妇女、老人统称的“3860部队”和文化素质较低的人成为农村种田的主力,向他们推广农业技术也比较困难。上述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农民心理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是农业相关部门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大幅度提高农民实际收入不仅仅需要解决农业技术问题,还需要解决大量的观念问题和社会问题,这就是“农业推广”工作。“农业推广”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以实现国家农业政策的需要及农民自身的需要为目标。推广人员 1
通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来促进国家农村政策的实施和农业革新成果的应用。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通过示范、培训、交流、研讨,从社会学、心理学、技术科学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农民。推广员的基本职责是走访和培训农民,着重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与困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农业推广是由国家事业机构或者民间机构部署的一种有组织的职业活动,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专业的国家事业机构组成的公益性服务体系,二是由民间机构组成的经营性服务体系。多年来,我们的各级政府、宣传媒体也做了很多有关农业推广方面的工作,例如向农民宣传国家的农业政策,地、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农业推广学校,组织培训乡村干部和基层农技员,创办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报刊和电视节目,各地兴办了众多的农业网站,各单位部门和各民主党派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等等。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农业推广方面的工作,可是缺少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去研究它、策划它、宣传它、跟踪它、落实它,没有能够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做这项工作。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感到,目前我市农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几乎处于“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根据省政府2002年147号文件进行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又因“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没有落实而无法进展。其二,由于政策宣传、教育工作不力,信息、金融服务不及时,不到位,部分农民“无意识”的抵制土地合理流转,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的制约,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其三,农民缺少技能培训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大,农民缺少科学种田的理念,农药化肥施用过度,加重了农村的面源污染,严重威胁着农村的生态环境。其四,农民的综合素质偏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差,急待政府和社会向他们提供及时的、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上述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问题,更多的,难度更大的是旨在加强农民教育的农业推广问题。
发展我市农业经济、繁荣农村社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具体措施,都是农业推广的重要工作内容,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地逐步推开。我们只有创新推广理念,开拓农业推广的新思路,采取切实措施,才能加快我市农业发展,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为我市实现 “两个率先”作出实际的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1.确立农业推广理念,加强对农业推广的领导和支持。
在我国,开展农业推广工作尚属于比较新的思路,建议市、县党政领导按照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 “对‘三农’问题,不仅分管领导要直接抓,而且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地、县两级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 的要求,确立农业推广理念,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开展农业推广的具体政策和方法,加强对农业推广的领导和支持。
首先按照省政府2002年147号文件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尽快落实政策和资金安排,推动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组织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工作中,要加强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知识的传授,宣传和推广生态农业技术,诱导农民行为自愿变革,推广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建立健全农业推广领导机构和服务体系,结合实际,分步实施,积极稳妥的开展农业推广工作。
建议由市、县各涉农部门联合组建市、县级“农业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在县级“农业推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各专业农业推广服务中心(其中包括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作为国家设在基层的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它们分别按照各自的专业开展推广工作:向农民提供及时的信息和金融服务,帮助农民面向市场,扩大经营,增加收入;在农村大力宣传落实国家农业政策,推动土地有序的合理流转,积极培养和扶持农业企业的创建,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大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的力度,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壮大乡镇经济实力,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训练农民提高民主意识,推动农民自治组织的建设,组织农民参与推广过程,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市、县级“农业推广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本地区农业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分阶段的推广计划,部署具体的宣传、培训、研讨、咨询等推广活动。市委市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合理安排农业推广工作所需要的推广事业经费。
3.发挥民间机构的独特作用,支持它们参与开展农业推广工作。
各种农民技术协会、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和农副产品经营、中介组织等民间机构都可以成为农业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党和政府要支持、引导它们参与农业推广工作。支持各乡镇成立各种农民技术协会,向农民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农业企业可以发挥龙头作用,主动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组织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种养大户和农副产品经营、中介组织可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传递市场信息,组织农民生产。
4.充分利用**大学农学院的专业优势和资源,积极培养高级农业推广人才。
农业推广服务体系需要有一大批专业推广人员开展工作,我市要充分利用扬州大学农学院的专业优势和资源,积极培养高级农业推广人才。同时可以采取培训与访问相结合的模式,即专家培训推广员,推广员访问(服务)农民的模式,以形成一支农业推广服务专业队伍。
第二篇: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现代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
现代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 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农业推广学: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农业推广过程中行为变化与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推广服务系统:指农业推广人员、推广机构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目标团体系统:是农民、农民家庭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
沟通: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利用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及体态语等,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交流和传递各自的观点、思想、知识、爱好、情感、愿望等各种信息的过程
正式沟通:指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结构系统和信息流动的路径、方向、媒体等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一定社会系统内,通过正式组织以外途径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语言沟通:指利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的沟通
非语言沟通: 是借助非正式语言符号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来进行的沟通 行为:人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态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称为行为 需要:指一个人所缺少的,但对其生理和心理健康而言又是必需的某种东西 动机:是由需要及外来刺激引发的,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或想法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行为冲动,朝向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激励力量: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内部潜力的作用力的大小 效价:是指某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效用价值的评价 期望值:是指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概率)的估计
创新:是一种被某个特定的采用个体或群体主观上视为新的东西,它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
沟通渠道:是指人们互相传播信息的途径或方式
社会系统:指一组有着共同问题,期望达到某种共同目标的相互关联的单位。
创新扩散:是某种创新在特定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中,在一定的时间内,经由某种渠道而被交流传播的过程
创新的采用:指某一个体从最初知道某项创新开始,对它进行考虑,做出反应,到最后决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
采用率:指一项创新被某一社会系统众多成员所采用的相对速度 大众媒介渠道:是指利用大众媒介传播信息的各种途径与方式 人际沟通渠道: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方式
社会结构:某一社会系统里各个成员或单位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就称为社会结构 沟通网络:指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沟通过程中所形成的途径和方式 创新结果:
大众传播法:是推广者将农业技术和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的推广方法 集体指导法:指推广人员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对具有相同或类似需要与问题的多个目标群体成员进行指导和传播信息的方法
个别指导法:是推广人员和个别农民接触,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 参与式农业推广:是国际社会在扶持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形成的参与式发展思想和方法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半结构访谈:指根据推广项目任务和访谈对象的特点,首先进行系统的访谈提问设计(访谈大纲),然后访谈对象,获取具体信息的方法。农业推广论文: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在农业推广领域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发与推广的学术性文体 农业推广科技报告:是指将农业推广活动中的有关情况,用书面形式向主管单位或负责单位所做的汇报。
项目申请报告:是申请科研课题立项、策划科研开展的一种文件
调查报告:是根据实际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反映客观事物及问题的书面报告
农业推广合同:是指在农业推广活动中,由于推广工作的需要或为了某一目的,将合作双方或数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经签订和公证,形成共同遵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文
农业推广工作总结:是农业推广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或结束以后,农业推广人员所做的书面总结,主要是总结取得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未来农业推广工作的努力方向 农业科普文章是指把人们已经掌握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用朴实通俗、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述出来的文体
目前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推广组织机构主要有行政型、教育型、项目型、企业型和自助型5种类型。
2、当代世界农业推广模式可归纳为五大类型,即传递服务模式、合同约束模式、意识启蒙模式、参与服务模式和综合咨询模式。
1、爱德华•霍尔(E.Hall)有句名言“空间也会说话”并将人互动时的空间由近及远分成四种距离,即:亲密距离(亲昵区)、个人距离(个人区)、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2、沟通的要素包括传送者、接收者、信息、沟通渠道、反馈、关系和环境。
3、农业推广沟通的网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链式沟通网络、轮式沟通网络、Y式沟通网络、扩散型沟通网络和全通道型沟通网络。
4、农业推广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主要包括语言障碍、习俗障碍、观念障碍、角色障碍、心理障碍和组织障碍六个方面。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Maslow 1908-1970)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导向作用和强化作用三个作用
3、农民经济行为具有趋同性、随意性、短期性和个体性的基本特征。
4、农民购买科技商品活动由5W+1H构成。其“5W”是指购买者、购买什么、为何购买、何处购买、何时购买。
5、农民科技购买行为的类型分为:理智型、冲动型、经济型、习惯型和不定型五种。
6、农民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律表现为:服从、从众、相容和感染与模仿。
1、创新有四要素,即创新、沟通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等。
2、创新扩散过程分为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和浪峰减退阶段四个阶段。
3、创新采用过程的阶段分为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验阶段和采用(或放弃)阶段等五个阶段。
4、创新决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或步骤,即知识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证实阶段。
5、创新有关的知识与信息常可分成三种,即:软件信息、技能知识、原理知识。
6、根据个体接受创新的特点,通常可以把某一社会系统内所有的采用者划分成以下五种类型(Rogers,1983),即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晚期多数和落后者。
7、各类采纳者的主要特征是:创新者—— 具有冒险性的; 早期采用者—— 有名望的; 早期多数 ——深思熟虑的;晚期多数——怀疑的;
落后者——传统的。
1、农户访问大体分为准备、进行、解决问题及考评四方面工作。
2、参与式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包括准备阶段、社区问题确认阶段、方案优选阶段、行动阶段、信息反馈与成果扩散等阶段。
3、一个社区项目涉及的问题领域很多,要理清各个问题领域之间的关系。具体步骤是:(1)问题征集→(2)问题归类,并确定核心问题领域→(3)构建问题树,检验原因与结果关系是否成立→(4)问题筛选,确定项目研究的问题领域。
4、项目计划一览表能够回答一系列问题,被称为5W2H,其检验指标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要素、数量、质量、时间。
5、访谈类工具是推广工作者熟悉社区情况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主要包括半结构访谈、结构访谈、开放式访谈3种。
6、对比分析是以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风险(threat)等方面进行分析,简称SWOT分析。
7、农业推广程序概括起来可分为“项目选择、试验、示范、培训与咨询、推广、评价”等七个步骤。其“试验、示范、推广”是农业推广最基本的程序。
1、农业推广科技报告具有告知性、客观性、针对性三方面的特点。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具有预测性、公正性、综合性、可靠性、科学性等特点。
3、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格式一般由:封面、目录和正文三个部分组成。
4、调查报告分为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典型经验调查报告和查明问题的调查报告三种。
5、农业推广工作总结包含的一般内容由标题、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组成。
6、科技简报一般由报头、正文、报尾三部分组成。
7、农业推广语言具有传播性、推销性、说服性和启发引导性等特点。
8、演讲稿议论式结构方法有排列法、总分法、深入法、对比法。
第一章
9、演讲稿叙述式演讲稿的结构有时间法、空间法、因果法、问题法等。
1.农业推广发展的趋势:
1、农业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
2、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
3、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
4、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2、农业推广的主要社会功能(直接、间接)。答:直接功能:
1、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
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
3、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4、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
5、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
6、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间接功能:
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
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
4、优化农业生态条件
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6、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1、影响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的各种因素。答:(一)人际关系的复合体的影响
(二)某种社会结构和某种组织结构的影响
(三)某种文化环境的影响
(四)环境条件的影响(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农村区域位置环境)
2、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决定因素。答:1.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
2.目标团体系统的采纳效率
3.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
4.农业推广工作的外部环境条件
3、理解沟通时,注意那些问题。答:(1)沟通是双方行为。(2)沟通是一个过程。(3)沟通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是编码、译码和沟通渠道。
4、沟通的作用。
答:1.利于个人的生活与发展
2.使组织良性运行并有效的决策
3.促进社会的变革发展与人类的进步
5、自上而下沟通的功能。
答:具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二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三是推动组织的思想教育。
6、信息传播人员在信息的准备方面应做那些工作。
答① 确定信息内容;② 确定信息的接收者;③ 确定信息传递的时间。
7、为什么说“传递的信息与传送者、接收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答首先是它们相互依存,没有沟通内容,则无所谓传送和接收。
其次是它们相互作用,传送者与接收者的状况决定沟通内容的创造和选择;反过来,沟通内容的状况及其变化也影响沟通主体——传送者与接收者的态度。
第三是两者相互转化。
8、农业推广沟通的作用。答:
(一)根据现状与需求,确定推广目标
(二)建立情感,产生亲合力效应
(三)提供咨询,解决问题
(四)帮助农民进行预测、决策
(五)监测评价、修正错误
9、农业信息的特性。答:
(一)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二)农业信息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
(三)农业信息具有指导和操作性。
10、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答:首先是农业创新技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应用中需要摸索和调整;
其次是农户和科技人员或者中介机构对技术效果的认识常常存在差异;
第三是农业生产具有不确定性,农业技术的应用必须受生物学规律和经济规律所支配。
11、农民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原因。
答:
1、传统的经验主义。其经济地位和社会阅历决定了他们“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世界观与思维模式,只信奉具体可感知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重感知体验的思维定势和传统。
2、现实体制原因。
由于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影响,农村中家庭承包双层经营的方式还不够完善,没有发育到产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水平。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民的眼光和胸怀。
3、利益观念的原因。农民更关心切身利益和具体问题。
12、农业推广沟通主体间的关系的特点。答:
1、推广人员和农民的关系平等但角色有差异。
2、推广人员应主动适应农民。
3、双方互相影响但作用和性质不同。
13、农业推广沟通的技巧
1、在沟通中以农民为中心,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1)推广人员应该平易近人的形象,从而得到农民打心眼里的尊重、佩服和信赖;(2)推广人员做到尊重农民,真诚地帮助农民,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处理好与当地意见领袖的关系。(3)推广人员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和行动目标,为农民提供最满意的信息或服务。(4)推广人员应了解农民的需要与问题,向他们介绍实用的技术与信息,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与自我决策能力;同时需要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及党的农村政策,必要的法律知识及国情乡情知识等。
2、熟悉当地风俗习惯、了解农民心理
3、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
要尽可能采用适合农民的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
4、信息处理应简单明了并层次清楚
5、适当重复和比较信息的关键内容与特点
6、利用肢体语言,讲究沟通艺术
7、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
8、强化信息反馈
1、构成人类行为的基本要素。
答:
1、行为的主体是人。
2、行为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的活动。
3、行为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
4、行为总要产生一定的结果。
2、人的行为特点。
答:
1、目的性。
2、调控性。
3、差异性。
4、可塑性。
5、创造性。
3、根据需要理论,推广机构和人员在推广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答:1.了解农民需要的实际性。
2.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3.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
4、动机的特征。
5、答:
1、力量方向的强度不同。
2、人的目标意识的清晰度不同。
3、动机指向目标的远近不同。
5、激励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答:1.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2.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热情诱发农民兴趣。
3.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推广环境,增大推广期望值。
6、农民交往行为的特点 答:(1)以感情为重。
(2)注重伦理。
(3)内向性
(4)非契约性。
7、我国农村的农民交往行为所具有的特征。答:(1)交往对象的等级化。(2)交往主体间关系的多元化。
(3)农民交往中“信任关系的差序格局”。
8、我国农民的投入行为主要受那些因素影响。
答:1.户均收入水平。
2.农民文化程度。
3.农业经营规模。
4.家庭经营结构。
5.农业的比较利益。
9、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的特点。
答:1.自给性生产与商品生产并存。
2.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并存。
3.行为的一致性与多样性。
10、农民对科技的购买行为的一般阶段。
答:①知晓阶段,知道有某种科技产品存在。②了解阶段,认识了解产品的作用。③喜欢阶段,对产品产生良好印象;④确信阶段,确信自己需要,产生购买愿望;⑤购买阶段,进行实际的购买活动。
11、农民的科技购买行为的发展阶段。
答:①需求的发现。仔细思考需要什么科技产品,才能解决自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②寻找目的物。寻找并了解有哪些科技产品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以激发购买动机;③做出购买决定。在众多目的物中,决定自己到底该买什么;④科技产品的购买和使用。进行实际购买活动,并按产品要求进行使用;⑤对产品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使用效果是否真的满足自己的要求,决定以后是否再购买。
12、农民群体意识形成的条件。答:1)共同的目标利益。(2)合理的奖惩制度。(3)自然义务领导人物。他们是成员内心公认的组织者和领导者。(4)亲近和友爱。这是群体意识的纽带。群体内领导和成员之间,成员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同情、关心、帮助,使成员在感情上相互联系,不可分离。
13、农民群体意识的培养 答:1)创造形成群体意识的条件。一个人处在具有群体意识强的氛围之中,必将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得到培养。(2)宣传教育。通过群体舆论,宣传群体主张,讨论群体事务,使成员认识到群体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3)开展群体活动。组织群体之间的竞赛,可以增强成员的集体感和团结精神,组织成员的讨论、思想交流、文娱体育活动、对成员的家访、慰问等活动,都可增强成员的凝聚力。(4)加强成员的个人修养。群体要求成员(包括领导)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思想意识水平,增强群体意识。
14、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
答: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与方法也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直接改变农民本身;二是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1.以改变农民为中心的策略。从农民本身入手,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如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促进农民知识状况的改善;增强农民的生产技能,为农民的行为改变创造更多的积极因素 2.以改变环境为中心的策略。从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入手,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如改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及经营环境。3.农民与环境同时改变策略。即提高农民素质与改变其工作环境同时进行。
1、大众传播媒体的特点。
答: 1.传播的信息权威性高。
2.传播的信息数量大、速度快。
3.信息传播成本低、效率高
4.信息传递方式是单向性的。
2、大众传播法的应用。
答:(1)介绍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成果等,让广大农民认识新事物的存在及其基本特点,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激发他们的兴趣。(2)传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有关信息(包括家政和农业技术信息)。(3)发布市场行情、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自然灾害警报等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并提出应采取的具体防范措施。(4)针对多数推广对象共同关心的生产与生活问题提供咨询服务。(5)宣传有关的农村政策与法规。(6)介绍推广成功的经验,以扩大影响。
3、集体指导法的特点。答: 1.指导范围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推广效率和经济效益。
2.信息传递方式属双向交流,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3.有利于展开讨论,达到一致的意见。
4.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每个人的特殊要求。
4、集体指导法的原则。
答:1.重引导,坚持自愿参加。
2.重质量,注意效果。
3.重实际,照顾农民特点。
5、运用集体指导法的要求。
答:1.对推广对象的要求。
2.对时间的要求。
3.对方式的要求。
4.对方法的要求。
5.对规模的要求。
6、个别指导法的特点。
答:1.针对性强。
2.解决问题的直接性。
3.沟通的双向性。
4.信息发送量的有限性。
6、个别指导法对推广人员本身有哪些要求。
答:
①推广人员要有真才实学的推广才能;②推广人员要有不怕苦、不怕累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农业推广事业的精神;③推广人员要态度谦虚,对农民有爱心,尊重农民;
④推广人员要深入研究和充分了解农民的个别要求,及时掌握反馈信息。
7、农户访问的优缺点。答:(1)优点:
①推广人员可以从农户获得直接的原始资料;
②与农民建立友谊,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
③容易促使农户采取新技术的行动;
④有利于选择示范户及各种义务领导人员;
⑤有利于增加其他各种推广方法的效果。
(2)缺点:
①推广人员所花的时间长和经费较多;
②接触的对象限于少数人;
③有时访问的时间不一定适合农民的方便与需要。
8、半结构访谈的基本要领和基本步骤。
答:步骤:首先设计一个包括讨论的主题和主要内容的访谈框架,即问题结构设计。第二是确定访谈群体、样本规模和选样方法。第三是熟悉访谈技巧,提高引导、归纳总结、判断技能等。第四是开展实地访谈。第五是分析访谈信息。最后共同开展结果讨论。
要领:在访谈中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高访谈效果,访谈者在工作之前要打消被访者的思想顾虑,使他们能够在平和气氛中进行交流;同时访谈者要注意收集访谈中出现的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额外信息;为个别被访者保守秘密;访谈中只记录访谈要点,访谈结束后立即整理访谈记录;采用多种访谈形式进行信息获取和信息的交互认证。
9、问题分析法的优缺点。
答:优点
①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内容的直观性;
②用展示板、卡片展示研讨内容,可以帮助与会者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③它还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不同层次的参与者提供了宽松的沟通环境。
缺点:①在实际操作中,因时间限制,难以做到问题描述的精确、准确;
②有些问题具有多元性,结构化处理很困难。
10、农业推广信息的来源渠道广泛,但主要有那些渠道?
答:印刷品渠道传播(1)报纸、杂志。
(2)墙报。
(3)黑板报。
(4)书籍。
声像传播渠道
(1)广播。(2)电视。(3)录音、录像。
(4)电影。
(5)网络。
11、选择和综合应用农业推广方法时,要注意那些方面的要领?
答:一般来讲,农业推广应按照“项目选择与确定、小面积试验、成果与方法示范、培训与咨询服务、普及推广、结果评价”这一程序进行,但在实际推广工作中,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而不是教条和死搬硬套。
1、属于同一自然条件的两个地区,某项先进技术已在一个地区进行过推广且取得成功,在另一个地区推广时,不必进行试验而直接进行示范、培训和推广即可。
2、一些新品种在培育过程中已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和生产条件,并经多地多点试验,有一定面积的示范,在农民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品种一经审定后,可直接进入推广环节,推广部门不必再进行重复的试验。
3、农民自身在多年的实践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推广部门应在及时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可不必再试验和示范而在同类地区大力推广。
4、某项技术是针对某一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当地进行研究示范的,当研究成功后,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在当地进行大面积推广。
1、农业推广论文的选题原则。答:
(一)创新性原则
(二)需要性原则
(三)可行性原则
(四)题目大小适中原则
(五)实事求是原则
2、写作调查报告注意那些事项?
答1.认真调查研究。
2.精心确定主题。
3.科学恰当地选用和安排素材。
4.适量选用大众化的生动语言。
3、如何理解朴实通俗的原则? 答:朴实的语言是农业推广语言运用的重要原则,因为朴实的语言能增强人际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朴实通俗的原则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语言要亲切,态度要诚恳,要尊重对方。
(2)技术问题要尽量使用农民的语言。
(3)讲解科学技术问题要通俗易懂,便于农民接受。
4、如何理解事实教育的原则?
答:农业推广活动不是简单的经营或推销行为,也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针对推广对象特定问题与需要的教育与咨询工作。推广人员担负着教育农民、引导农民的责任,必须坚持事实教育的原则。
(1)事实教育原则必须符合客观。
(2)事实教育的原则符合农业推广科学技术传播的规律。
(3)农民更加相信眼前的事实
5、农业推广语言的风格。
答:1、朴实通俗
:在推广语言使用上要以礼相待,和蔼可亲,通俗易懂,便于农民接受。
2、深入浅出
:针对推广对象特点的科技与文化素质,把科学理论的语言变成推广对象易于理解的大众语言。
3、科学规范
: 注意农业推广语言运用的科学规范性,不能违背科学规律4、事实教育
:农业推广是针对推广对象特定问题与需要的教育与咨询工作。
6、心理沟通的技巧。
答:1.以礼相待,情感靠拢。
2.心理换位,缩短距离。
3.求新求异,吸引农民。
7、农业推广演讲材料的选择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基于真实性。演讲使用的材料必须有事实根据,而且应当是经反复证明结论是正确的。(2)突出典型性。选择的材料要有代表性,能有力地揭示事物本质,使人信服。
(3)把握吸引性。材料要生动,能反映听众身边的人和事,以吸引听众。
(4)满足主题需要性。选择材料要紧紧围绕主题,有利于主题的论证和说明。
8、演讲的结尾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回归主题,使听众加深理解。(2)概括全篇,使演讲完整统一(3)引发激情,使听众振奋精神,鼓励行动。(4)发人深思,使听众耐人寻味,促使听众在实践中去探索、证实。
9、演讲的临场发挥要注意的问题。
答:1.注意心理调节,保持沉着自信。
2.把握听众心理, 做到有的放矢。
3.声调运用恰当,抑扬顿搓有致。
4.神态表情自如,眼神感情合一。
5.整体形象得体,仪表举止悦目。
第三篇:农业推广学
1、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推广内涵应该是:
农业推广是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种专门化活动。
由以上内涵不难看出,农业推广集科技、教育、管理及生产活动于一体,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的特点。农业推广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扩散、沟通、教育、干预等方法,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根本目标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村农民生活。
2、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农业推广学是研究农业创新成果传播、扩散规律,农民采纳规律及其方法论的一门科学。用通俗的语言讲,就是研究如何向农村传播和扩散新的信息、成果和知识,如何用教育、沟通、干预等方法促进农民自觉采用创新成果,如何使农业、农村的发展尽快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轨道的一门学科。
3、如何才能学好农业推广学?
1、农业推广的理论研究方法
2、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3、各种研究技术
1、创新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2、何为农业创新的采纳?创新采用者共分几种?
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是一个过程,是指农民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
1、创新先驱性
2、早期采用者
3、早期多数
4、后期多数
5、落后者。
3、何为农业创新的扩散?农业创新扩散曲线是如何形成的?
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是指在一个农业社会系统内人与人之间创新采用行为的扩散,即由个别少数人的采用,发展到多数人的广泛采用。
经历4个阶段: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从众阶段。
4、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1、经营条件的影响
2、农业创新本身的技术特点的影响
3、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
4、其他社会、政治因素
第二章
一、何谓农业科技成果?它有什么特点?
农业科技成果是指通过鉴定或审核的“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进步,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的特点:商品性,特异性,时效性
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生态区域性,效果不稳定性,综合性和相关性,不可逆转的时效性,持续性和应用的分散性。
第三章
二、农民群体的特征:
群体规模和性质的不确定性,群体成员情感联系的紧密性,群体成员信息共享的制约性,群体核心人物的重要性。
三、为什么说农业推广活动中引起农民兴趣是重要的?
1.兴趣的含义: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知倾向。
2.农民的兴趣与农业推广
四、如何培养农业推广人员的能力?
包括自我培养、学校培养、组织培养等方面。第一根据先天条件确定培养方向,要扬长避短,量才使用。第二,学习必备的知识,奠定坚实雄厚的知识基础。第三,加强实践锻炼。
五、农业推广者怎样对你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1.劝导法a流泻式劝导,b冲击式劝导,c侵润式劝导 2.暗示法a要遵循感知规律b要区别不同对象c要区别不同环境条件 3.吸引法 利益吸引 新奇吸引 信息吸引 形象吸引 示范吸引 目标吸引
第四章
1.人的行为特征理论在农业推广上如何应用? 1.了解农民实际需要确定符合实际的推广目标。 2分析农民诸多需要中最迫切的需要引发其优势的动机。 3帮助农民分析、认识推广目标并将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树立信心引发其采用新技术的动机。 4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5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使农民认识某一技术对其生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产生需要。6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对一些人的奖励、肯定、表扬鼓励更多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需要、动机理论在农业推广中怎样应用?
3.农民行为改变的动力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加动力,减少阻力
农民行为改变的动力因素有农民需要的原动力、市场需求的拉动力和政策导向的推动力。 增加动力:根据农民的迫切需要,选择推广项目,激发和利用农民的采用动机,加强创
新
的宣传刺激增加农民的认识通过创新的目标来吸引他们的采用行为。通过低息
贷款、经费补助、降低税收等政策,推动农民采用创新筛选和推广市场需求强烈
成本低、价
格高、效益好的项目促使农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采用创新。
减少阻力: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和改善环境两个方面来减少阻力。农民采用创新的一个阻力常常是他们文化水平过低和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通过宣传、引导、示范、技术培训、信
息传播帮助不同类型的农民改变观念、态度和获得应用某项技术的知识与技能
4.公共推广机构和民间推广机构行为的特点有何不同
第五章
1.为什么沟通在农业推广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农业推广的内容(信息)要传播给接受者(农民),此内容是为农民服务的,必须是切中农民所需要的、有现实意义的、能被农民所接受的;而沟通则是信息传递的必然过程,没有沟通,再好的信息也不能起任何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沟通往往比信息更为重要。这是由于信息(技术、方法、经验等)为一种客观存在,但农民对信息的感受、理解、态度、接受则是多种多样的,要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同一推广内容可以遇到农民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所以推广人员要根据不同推广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采用有效的沟通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农业推广沟通有哪些沟通要素组成?
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渠道、沟通媒介 3.如何克服农业推广中搞得沟通障碍? 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要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与农民沟通之前先“认同” 要让农民对你感兴趣
善于利用人们迷信成功者的心理 了解、利用风俗,为农业推广服务 善于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第六章:
1.农业推广教育的特点
1)普及性 2)实用性 3)实践性 4)时效性 2.农业推广教育的教学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直观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因人施教原则;
3、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与普通农民的培训有何不同?
(一)、对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
1)培训目的和要求:掌握示范项目的技术要求,熟练操作技能;培养其影响农民、协助推广人员传播技术的本领。
2)科技示范户的知识结构和心态分析:其影响力较强,受人尊重,并且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技术较快,是属于革新型农民,是农村中的能人,有主动参与的要求,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农村中的先进力量。
3)培训内容:主要讲授示范项目技术要点,培训操作技能;鼓励其为当地农民服务等
4)培训方法:组织现场培训;田间指导;个别接触
(二)、普通农民的短期技术培训方法:
1)技校培训:建立农业技术学校,组织农民来学习,以增长知识,提高素质。
2)成果示范和方法示范:布置示范点,组织到示范户的示范田参观
3)服务咨询:在繁华地带设置咨询网点,接受农民咨询
4)现场会:组织到采用效果明显的地块参观、讨论、介绍经验,进行表演鼓励,激励大家接受新技术。
4、为什么农业推广人员要高度重视在职培训?
通过在职培训一方面可以重新温习过去学过的知识,结合工作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补充新的知识和内容,以适应当前和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求,解决自己通过自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第七章:
1、研究国外的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建设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
1)层次分明,结构完善
2)经费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
3)加强农业推广的立法,一法保推广,以法促推广。4)农业教育、科研、推广职责分明,又密切合作。5)重视提高推广人员素质
2、我国的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应该如何改革?
1)应用信息管理强化农业推广的咨询服务功能 2)应用知识管理创建学习型的农业推广组织
3)实行企业化管理创建示范农场和高新技术园区
4)依靠可持续发展管理完成政府赋予农业推广部门公益性任务
3、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应如何培养?
一:农业推广人员的职业道德:1)热爱本职,服务人民2)深入基层,联系群众3)勇于探索,勤奋求和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5)谦虚真诚,合作共事 二:农业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1)学科基础知识2)管理才能3)经营能力4)文字表达能力5)口头表达能力6)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知识 第十三章:
1.农业推广人员在经营服务中应树立哪些观念?
用户观念、质量观念、服务观念、价值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信息观念、时效观念、战略观念。
2.推广营销服务中为什么要有品牌意识?
品牌就是指出售商品的人给自己产品规定的商业名称,有称“牌子”。经营者建立自己的品牌是为了:1.便于卖者进行经营管理 2.注册商标受法律保护,具有排他性3.有利于建立稳定的顾客群 4.有助于市场细分和定位 5.有助于利用名牌强化产品形象,增加竞争能力,促进销售,增加利润。所以树立品牌意识是很必要的。
3.你如何训练自己的营销技能?
掌握访谈的技巧、异议处理技巧、劝说与建议技巧、重复度和时间安排技巧、谈判的技巧
1,与其他论文相比,农业推广论文在内容,特点,选题原则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一)在内容上:
1,论文的格式
(1)标题,(2)作者署名,(3)摘要,(4)关键字,(5)正文,(6)参考文献
2,论文的图表和图像
(1)图表,(2)图像
(二)在选题原则上
1,选择有创新的问题
2,选择有争论的问题
3,选择农业生产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4,选择与自身条件,能力相适应的题目
2,在农业推广报告中,项目类报告主要包括哪几种?简述其用途或作用。
(1)可行性论证(研究)
作用: 1,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用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3,用于进口设备免税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4,用于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5,用于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项目申请报告
作用:1,民营企业投资项目,属于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需要编写项目申请报告,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由各省市政府在《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列出范围
2,外商投资企业项目需要编写项目申请报告
3,境外投资项目需要编写项目申请报告 3,简述调查报告、总结报告的写作要点。(1),调查报告的写作要点:
1,调查研究的特点:真实性,客观性,针对性
2,调查研究的方法: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
3,调查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情况部分,分析部分,建议部分,结语)
4,调查研究报告的结构方式: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2)总结报告的而写作要点:
1,标题:写明研究或推广项目的项目名称、完成单位、时间等
2,正文:开头主要概述情况,包括课题目的意义,工作进程,研究成果等
3,署名和日期:若标题下已经写明,可省略。
4,与农业推广相关的宣传应用类文体主要包括哪几种?简述其用途或作用
(1)科普文章
(2)科技合同、协议
(3)科技简报
(4)科技广告
5,在农业推广活动中,农业推广语言运用应遵循哪些原则?
(1)朴实通俗原则
(2)深入浅出原则
(3)科技规范原则
(4)事实教育原则
6,演讲搞的撰写应掌握哪些要点?
(1)主题的选择
(2)材料的选择
(3)演讲稿结构与形式
(4)语言修辞
(5)演讲的开头与结尾
7,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演说家,你将如何培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
(1)虚心学习,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总结创新。
(2)持之以恒,知难而进。
(3)不怕失败,不被“嘲讽”、“面子”所限,大胆练习,百折不挠。8,为什么要对农业推广工作进行评价?
(1)评价可以评定农业推广工作完成的程度,测算其取得的效益大小
(2)评价可以透视整个推广工作中的问题成绩,有哪些教训和经验,以利更好的进行工作,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3)评价可以剖析评价推广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以及在推广工作中教训和经验的成因
(4)评价可以帮助推广人员端正服务态度,提高工作能力和改进工作作风(5)评价可以检查推广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未来的推广项目计划和技术更新提供依据,并确定正在进行的项目是否继续进行。
(6)评价可以为农业行政部门和政府从宏观上制定推广政策,确定推广方针、目标、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9,农业推广工作评价有哪些经济评价指标?
(1)推广项目单位面积增产率=[(推广后单位面积产量-推广前单位面积产量)/推广后单位面积产量]*100%(2)推广项目单位面积增加的经济效益=[(推广后总收入-推广后总支出)-(推广前总收入-推广前总支出)]/有效推广面积
(3)有效面积=推广面积-受灾失收减产面积 或=推广面积*保收系数
(4)保收系数=(常年播种面积-受灾失收面积*灾害概率)/常年播种面积 10,如何评价农业推广的推广进度?(1)推广规模(2)推广度(3)推广率(4)推广指数(5)平均推广速度
第十六章
1、简要说明农业推广研究法的主要程序? 选题、计划、实施、总结
2、简述半结构访谈的主要步骤及其注意事项?
(1)准备调查大纲和必要工具(2)选定调查对象(3)约定时间和地点(4)实地访谈
(5)访谈的详细记录(6)对资料的分析和提出假设
注意事项:
(1)被访谈者的选择与要调查的内容要一致(2)注意了解被访谈者的个人经历和知识背景
(3)访谈者应具有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
(4)访谈者能理解被访谈者的语言并具有较熟练的交流技巧
第四篇:农业推广
构建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将力争到2020年,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3%,使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这一科技兴农新目标的提出,既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鼓舞,同时也为农业科技工作带来了新任务、新挑战。
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来说,面对粮食安全的挑战,面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面对农产品市场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经成为我们的不二选择。
目前,尽管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已达到48%左右,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美国高达81%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85%的成果转化率,相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广大农民对科技的迫切需要,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有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目前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旱育稀植、平衡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节水灌溉四大关键农业技术,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诞生并开始在全国农村推广,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些关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技术推广了20多年居然还迟迟没有到位,结果形成了一种农民求之若渴、新技术却始终无法落地的奇怪现象。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技推广体系出现了问题。
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两类。一是体制性的。一些地方在对原有的农技推广体制进行改革时,使得农技推广体系在一些基层地方“线断、网破、人散”,服务功能被削弱,有的甚至已经名存实亡。体制改革目标不清,使得农技推广的主干力量受损,直接造成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困难。二是结构性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走向多元化,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由政府主导的单一农技推广方式已经很难适应这一现状。因此,构建适应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已成为科技兴农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从完善原有的农技推广网络出发,突出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
即便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也都有自己的农技推广队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户以分散经营为主、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的农业大国来说,建设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更是必不可少。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要加大投入,把已经断的“线”接起来,已经破的“网”修补好。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接与补,而是要与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联系在一起,改革原有的体制机制,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能够真正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服务的高素质农技推广队伍。此外,在开展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服务方面,各级政府还应从实际出发,有更多的作为。如实施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发挥辐射带动效应,为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开辟新的通道。
其次,要从改革创新出发,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新体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于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并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为满足农民的需求,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一是要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直接参与农技推广。近年来,一些地方创造的“科技特派员”和“农业专家大院”等模式,就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鼓励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民群众尤其是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既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路径。对于这些经验,我们应该好好加以总结推广,从而激励一大批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为农民提供技术、管理、营销等综合服务。
二是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或与其他农业科研单位联合,提高科技含量,并通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农民的技术问题。
三是要大力发展和扶持民间农技推广机构。如在农技推广中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和种养大户的作用,开展农技推广活动。
总之,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技推广组织,建立起科技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队伍,实现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推广形式,建立起一张适应农村实际的农技推广新网络。也只有这样,农民对现代科技的需求才会得到满足,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乡等。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推广体系的主体。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属于事业单位,按专业领域分为5大系统: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经营管理。据农业部统计(杜青林, 2003),截止到2003年底,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共有人员10015万人。其中,县级占1 /3,乡镇级占2 /3。农业部门将县乡农业技术推广职能按性质分为4大类(杜青林, 2003):(1)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委托的执法和行政管理,例如动植物检疫、农民负担管理等。(2)纯公益性工作,例如动植物病虫害监测,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3)带有中介性的工作,例如农产品和农用品的质量检测,为农民提供产销信息,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等。(4)经营性服务,例如农用物资的经营,农产品的贮、运、销等。
在以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为特征的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农业推广体系,在推广理念、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等方面,显现出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发展的诸多不适应,亟待发展农技推广公益性团体如农业商会和第三方农业技术组织。只有建立高效的农技推广体系,才能更好地将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更快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更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把技术推广观念转变为农业推广观念,除了农业技术的传输,还要培养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充分发挥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由提供单项的技术指导服务向提供技术、信息、物资、教育培训、决策咨询等综合服务延伸,由大宗农作物的技术指导服务向农、林、牧、副、渔、种、养、加、运、销等各个方面技术指导服务延伸,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全程服务延伸,做到产前引导农民调整,产中指导农民生产,产后帮助农民销售,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技推广要调动多方积极性
农业技术推广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是建设粮食安全工程、菜篮子稳定工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产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措施。笔者认为,要用“两点论”的思维方法去看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有两个
政府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义不容辞的主体。事实上,我国各级政府历来就非常重视开发、引进和推广农业技术,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当作全局工作的重要内容,农业技术推广更是各农业技术科研和推广中心、农教办的主要职责。
企业是市场孕育的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又一主体。新农业技术往往寓于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农膜等新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中,生产和销售这些含有新农业技术的新产品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湖南常德福田农资有限公司老板李明铸为了扩大销售,每到适当的时候,就会大力宣传和推广新农业技术。比如他今年销售新的早稻品种—— “旱优3号”,就在春季早稻播种前,组织一支5人的专家队伍,深入常德市农村乡镇巡回举办“种植水稻‘旱优3号’学习班”,不仅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资料、午餐及纪念品。农民不仅白吃饭,白拿纪念品,还能学到新技术,买回新产品“旱优3号”,种植后基本不用抗旱,省了不少抗旱用工和成本,单产增高50公斤以上,每亩增收100元以上。
政府推广农业技术的干部队伍有两个
一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较大,素质较高。乡镇干部一般都有大专以上文凭,并且不少是学农林牧副渔的,是农业技术专家。近几年来大学生村官也不断增多。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群众接触多,便于推广农业技术工作。因此,应该把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培育成农业生产的内行、甚至于专家,让他们肩负起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授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大任。
二是农业技术干部队伍。目前,我国农村乡政府一般都有一到三名农业技术干部编制(包括一名分管农业副乡镇长、一名科技副乡镇长和一名农业技术员),每个乡都有农技站、畜牧防疫站等负责农业技术的机构,每个机构里都有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中高级职称,堪称农业技术专家。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推广农业技术的企业有两类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推广农业新技术的龙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了确保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往往扶植农业生产。规模比较大、办得比较红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往往还建有原料生产基地,在基地推广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其它新农资和新技术。西洞庭管理区汇美罐头食品公司就正是如此,他们从西班牙购进了朝鲜蓟优良品种,减半价后卖给原料基地的农民种植,还购来新肥料、新农药,均以农资生产厂家的出厂价、甚至更低价卖给农民,并在基地举办农民夜校,向农民传授朝鲜蓟种植技术。每逢生产关键季节,汇美罐头食品公司还会派出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基地的田边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农民在棉花地里套种朝鲜蓟,收入翻一番,科技示范户每亩毛收入达到了6000元,纯收入达到了4500元以上。汇美罐头食品公司也有了稳定的价廉物美的原料来源,能够顺利地进行生产,并且成本较低,产品质量有保证。
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或销售企业也乐于推广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厂家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往往努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企业往往与生产厂家密切配合,共同推销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常德福田农资有限公司老板李明铸就在西洞庭管理区成功探索出了“农资生产厂家+农资销售企业+科技示范户+广大农民群众”的模式,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学习新技术、使用新农资。
当前推广农业技术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企业和经销商欺诈坑农的问题。有的农资生产企业打着高科技、新产品的旗帜,雇用没有良知的学者,编造所谓“科学理论”,其实就是原来的老产品,只不过换了牌子(名称)和包装而已。然后大肆炒作,自印宣传资料,狂轰滥炸,欺骗有点文化,但文化不高的农民。这些农民对科学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往往被农资生产企业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宣传所欺骗。
二是政府推广农业技术效益不高的问题。目前,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机制不活,工作成果没有与单位和个人的收益挂钩,推广农业技术工作存在“大锅饭”现象,干好干坏一个样,因而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建议政府搞活农村基层的农技站、畜牧防疫站等负责农业技术的机构,允许他们进行有偿技术服务活动,允许他们经营农业生产资料。
摘自《农民日报》
2010年8月16日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对策
“九五”以来,酒泉市农技推广系统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先后组织实施了35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共增加直接经济效益5亿多元,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了27.38亿元,与“八五”末相比增长了72.4%。目前,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不断创新仍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体系建设不完善,一线推广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共有在岗人员413人,其中市级34人,占8.2%,县级137人,占33.2%;乡镇242人,占58.6%,乡(镇)站核定编制303人,在岗人员只占编制的79.9%。各级农技推广单位技术装备差,服务手段落后,大部分农技人员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知识更新慢,在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
(二)推广经费不充足,公益服务难以开展。市、县两级农技推广中心实行财政全额供给,但工作经费十分有限。乡镇农技推广站实行全额拨款的只占22.3%,差额拨款的占40.9%,自收自支的占36.8%。有的乡镇不但自收自支,而且还要上缴创收任务。绝大多数乡镇农技站长期处于“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的局面。
(三)工作理念不适应,服务与需求脱节。科技成果目标大多还定位在高产量上,对市场需求大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研究不够;对传统的大宗农产品技术储备的多,对具有当地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不够;技术推广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技术的环节上,对农产品储藏和加工等环节的问题研究不够,致使技术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效果。
(四)运行机制不灵活,被动服务绩效差。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缺乏科学的制约和激励办法,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有的人无作用可发挥,有的人有作用难发挥。
二、改革创新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动力
农技推广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的关键环节,是联系科研、教育及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之后,深化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地把农技推广机构推向市场,又不能简单地以强调稳定而维持现状,应从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需要出发,按照“推广目标现代化、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一)推广目标现代化。就是农技推广要适应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技术跨越的要求,加速农业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按照新阶段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农技推广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主要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从而,为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推广队伍多元化。就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稳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企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支持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和科技工作者参与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1、市、县农技推广机构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以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赋予的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承担重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搜集、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监测和强制性检疫,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等公益性职能。
2、改革乡镇农技推广体制,建立跨乡镇的区域站。根据产业规划布局和自然区域的特点,在县以下创办跨乡镇的区域农技推广站,作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承担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区域站的人员从现有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中择优聘用,或从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中下派部分工作人员。
3、将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现已承担的产前、产中技物结合的推广活动以及产后的加工、运销等经营性服务职能分离出来,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型或中介服务型企业。
4、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允许和鼓励由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购销大户、龙头企业、涉农单位及科技人员牵头,由广大农户参加的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合作社、产业服务中心等民办科技服务组织,为会员及农户提供服务,使科技与生产结成利益共同体。
(三)推广行为社会化。就是各级政府要保证推广工作的经费。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工作,主要由政府支持的推广机构承担,实行低价和免费政策。有市场前景的开发类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农民去推广。
1、切实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突出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创新,特别要保障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人员的工资供给和工作经费。
2、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优化配置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资源,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创新管理机制,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专业人员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报酬、荣誉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促使科技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及激励机制,放宽放活科技人员,鼓励和支持他们去领办、联办各类专业协会、服务实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场),激励他们承担技术承包项目、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致富信息服务等。
(四)推广形式多样化。就是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产业的要求,破除就技术抓推广、各自为政单打一的传统,树立为产业发展全面推广与全程服务的新思维观念,围绕当地的重点产业,搞好相应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创新。
1、坚持农业科技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坚持采用集中培训骨干与巡回宣讲相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系统讲解与农民群众现身说法相结合,现场指导培训与广播电影电视教育相结合,专题培训与实施科技项目培训相结合,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组织农民科技示范户现身说法,拓宽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推广渠道,积极扶持广大农民组建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引导农民自觉学习和交流农业新技术。
2、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突出抓点示范。县乡基层农技推广单位要按照以站办场,以场养站,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产业发展与自我发展共生存的发展思路,积极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组装配套和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群众学技术、用技术。
3、强化农技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农技推广机构要围绕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市场的要求和运行规律,为龙头企业开展全程科技服务,形成龙头企业建基地,科技人员搞服务,农民、企业和科技人员三赢的有偿服务形式。
4、实行农技推广资格准入,强化对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管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包括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组织,必须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并经注册登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人员,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经考试考核获得了农技推广员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政府主管部门对民办各类农技服务组织既要积极引导支持,又要强化宏观管理,定期评估、审验和培训,保障服务质量。
第五篇:农业推广读书报告
我们的收入怎么这么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生活在农村,研究和思考中国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否则就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农业的发展速度一直滞后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
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亲眼见到家乡的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还是很落后,大家努力的使城乡差距变小,但是现实却在背离大家的愿望,在我以前简单的认为是政府没有给予我们机会去发展,搞试点从不在我们这里,只会怨天尤人,但是慢慢的才发觉原来我们还是很落后,不管技术,知识,还是外界其他因素,我可以说如果我们还是这样下去,我们会被社会乃至全世界淘汰。
常常我都会想为啥江苏江阴华西村是村庄里的都市、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是中原小康第一村、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有着江泽民、胡锦涛两位领导同志对南岭村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啥我们家乡就没法这样发展呢?
看了第四章的第一小节,我才真的明白了这都是什么原因了。
在以前的我看来,每年家里的收入都有很大的提高,以前没电视,现在能买上电视了,以前没有用上电话,现在有了,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了,我们就会觉得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却没有想到原来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是在下降的。如下图
其实我每次看到关于农业致富的电视节目时,我总是想:那些发展农业的人,怎么会想到要发展那个产业呢?是什么让他们有那么大的激情呢?怎么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条件,怎么我们就没法去发展呢?每年那么多的农民工出门打工,他们为啥不发展自己的土地呢?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呢?
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持续低迷,消费不旺,导致对农副产品需求总量的下降,农产品呈结构性过剩,形成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中出现现金收入与实际收入比例不合理,实物收入比重偏大且不真实,近年来许多地方农民收入的增长,其实是卖不出去的粮食和其他剩余农产品库存的增长,是农民手中可支配收入减少,实际上农民的收入就进一步的降低。
其次,农民素质不高,文化程度有限,对科技农业的了解、运用、推广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农产品在市场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农民的收入风险大,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等。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人均收入呢?
增加农民的收入,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政策支持、资金和科技投入等,但从根本上讲,农民增收还要靠市场,靠农民自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行政调拨资源的手段已不再适用,以国家目前的财力,靠大量补贴来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既不现实,也不可持续,不可想象,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8亿农民能够退守在一个非市场化的“小岛上”,依赖外界输送“给养”能够生存下来,更不要说富裕起来。当前我们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近几年来,国家放宽农村经济政策,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基础上,应该引导农民搞好科学文化素质,更快的发展农业生产。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有过几次大的调整,每一次调整的出发点都是尽量解除政策对农业的束缚,使农业劳动力得到充分的解放,特别是近年,政府不但完全减免了几千年来一直附着在土地上的税赋,而且还拿出巨额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农村城乡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出路,是农村工业经济活动在地域点上集聚后,带动相关第三产业相应发展后的结果,农业为城乡提供食物产品、原料产品、人力资源、资金积累、土地空间,而城乡化为农产品提供市场、提供导向,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城乡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是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这为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会拉动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城乡建设会形成大量反哺农业的资金,从而对农业发展形成有力的资金支持。
培育和壮大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农民要赋予,农民要振兴,农民必须给自己学会在市场中“游泳”到市场上打平,这不仅需要完善我们的户籍与土地经营制度,而且更需要用现代化市场经济知识,去武装农民,增强农民适应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
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我们还欠缺很多,还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是落后的地方出来的人,我们需要将先进的技术,高端的知识带回去,我相信我们不会永远都在低收入下生活,我们会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我们会不断的运用和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我们会努力变成“四川省成都市高碑村是大城市近郊农村城市化的典型(四川省成都市高碑村发展,是与20世纪90年代簇桥乡地区发展变化的大环境分不开的,高碑村的发展是以城市交通设施的改善和延伸为契机,依托区位优势动员社会资源,大市场带动大产业,促进经济非农化的发展模式)”的下一个典型。
参考文献:
【1】陶佩君.农村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
【2】张秀生,陈立兵.村经济发展,武汉大学生出版社
【3】贾华强,石霞.农民的经济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4】王松霈,王梦奎.农村经济概说,北京出版社
【5】冯海法.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新华出版社篇二:中国农业科技史读书报告
《中国农业科技史》读书报告
——贾思勰《齐民要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农经112 徐菊芬 16111222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
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
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富有经验的老农当中获得的生产知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系统整理、概括总结,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这部伟大的著作。
《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 《齐民要术》体系开中国古农书体例之先河,成为后世农书参考和模仿的典范。在结构安排上,序言全面阐述了贾思勰“以农为主、通过经营农业以求富强”的进步思想和科学观点。同时反映了贾氏人定胜天、实事求是、遵重客观规律和因时、因地、因物、因具体情况制宜的朴素唯物的辩证观以及崇尚劳动、重视生产、“后胜于前”的进步历史观。
卷一讲述耕田、收种以及全面总结土壤耕作技术,抓住黄河流域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总结了当时北方抗旱保墒的耕作技术。种谷是具体的粮食作物栽培技术,叙述谷物的篇幅近占所有粮食作物篇幅之半,讲述也最详细深刻,说明粟在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中是首要粮食作物。粟是当时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所载粟类品种达106个,对粟的栽培方法也作了详细地介绍。
卷二主要论述了13种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包括土地耕作;时宜地宜要求;品种记录、性能分析、选种技术,下种;作物施肥培育中的轮作、绿肥、“坏墙垣”,保育,防虫;收获及贮藏等方面的农作物生产技术,诸方面皆有详细论述。如作物的种期有上时、中时、下时之分;作物“地宜”有上、中、下之别。同一作物,不同土地用种量不同;同一作物,上时、中时、下时用种量也各异。结构安排呈现如下特点:(1)合计大、小豆叙述字数约占整个粮食作物叙述字数比重的11.6%;由于大豆不但可作为粮食和豆制品,还可作为饲料作物。小豆财被广泛用与禾谷类作物轮作,同时还可作为绿肥作物。
(2)叙述水稻的字数约占整个粮食作物叙述字数比重的10.9%,水稻篇篇幅之大与稻作在北方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似甚矛盾,然从其内容分析来看具有合理性。(3)大小麦篇的篇幅占11.3%的比重,其论述以小麦为主,原因在于麦作在魏晋南北朝时是北方地区仅次于粟的作物。其时已定型的耕耙耢旱作农业技术为冬小麦较大规模在黄河流域的种植奠定了基础,同时面食品种的丰富多彩反过来又促使了麦作的生产。(4)黍稷占到整个粮食作物叙述文字的6.5%。北方地区由于战乱,荒地较多,北魏在恢复农业生产时,黍稷被用作开荒地的主要作物。(5)以旱作为叙述主体,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旱作农业在生产结构中占绝对优势。
卷三主要记述了22种蔬菜的栽培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蔬菜栽培技术有较大发展,土地利用率提高,对因土种植,以及诸田园管理技术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蔬菜的栽培是种植业中有机组成部分,是粮食作物的重要补充,安排在卷二之后,体现了作者对于种植业内部结构的理性认识。卷四总述园篱和栽树,之后分述枣、桃、安石榴等11种果树的品种及选育技术,总结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果树的经验。魏晋南北朝时嫁接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果树管理方面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如嫁枣法、烟熏防霜法、越冬防寒法等。
卷五主要讲述林木的栽培技术,所涉树木主要有桑、柘、榆、白杨等13种。在林地的选择、耕作和整理,树木的繁殖和移栽,苗木的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卷六为畜牧兽医卷,占全书篇幅11%左右,是《齐民要术》主体部分。该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汇总了北魏以前有关家畜饲养及医疗的经验;一是吸收了拓跋氏的牧业经验。内容上分别叙述了牛、马、驴、骡、羊、猪、鸡、鹅、鸭等9种畜禽的选种育种、饲养管理、相畜术、兽医术以及酥、酪等乳制品加工和羊毛制毡技术,最后一篇为养鱼。
卷七、八、九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主要讲农产品的贮藏与加工,是《齐民要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篇幅约占全书的30左右。农产品加工部分在技术上表现出如下特点:首先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技术全面。农产品加工包括酿造、果品加工、蔬菜保藏、烹饪、食盐的精制、肉类的加工保持、淀粉糖化、饼饵、面食、糕点、饮浆、煮胶等有关地主阶级的家庭消费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的知识应有尽有,甚至连制造笔墨及使用原材料所应具备的知识也包括在内。其次酿造技术系统全面,造酒技术更趋成熟。有关酒、酱、豉、菹等的酿造技术在《齐民要术》中占很大篇幅,涉及卷七全部,卷八、九的部分。
卷十基本上是作者搜罗历史上和当时的有关经史子集文献,引用了280多条资料,记录了“非中国物产者”,所引述的100多种有实用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齐民要术》的历史意义 1.《齐民要术》在著作结构和思想方面的成就
《齐民要术》微观农学体系结构的形成,是贾氏对于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全面系统理性认识的结果。书中对战国秦汉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积累等进行了比较客观地总结与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中某些新的因素在书中也
有比较充分地反映,如农业商品化趋势增强、地主治生之学出现、农产品加工受到重视、畜牧比重上升等。《齐民要术》的农学体系结构反映了上述变化、趋势,奠定了后世中国传统农书的体例结构。2.《齐民要术》农业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 《齐民要术》提出土壤耕作和保墒,如耕田燥湿深浅要得宜,适时中耕锄草,使土壤保护润泽;《齐民要术》还讲述了种植绿肥、应用有机肥料(主要是熟粪)改良土壤,以及种子选育和品种命名法,如:以品种育成者命名;观形命名;会义命名;观形命名法至今还在使用。《齐民要术》还非常重视作物的轮作与套种,主张不要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轮作既可以保持土壤质量,又可增加收成。这些技术完全合乎耕作的科学原理,正确反映了土壤、水分、肥力与耕作关系的客观规律。同时,《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六世纪以前劳动人民畜牧生产的经验,涉及的家畜(牛、马、驴、骡、羊、猪)和家禽(鸡、鸭、鹅)的饲养管理,选种繁育,疾病防治以及畜产品加工。并且,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园林经验,林木的压条、嫁接等繁育技术。此外,在伐木开荒、植物鉴别、植物种与种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上也有正确认识。特别是对遗传和变异性也有所认识;贾思勰认为只要适其天性,动植物就能“肥充繁息”,他还认识到遗传与环境条件的统一性。
《齐民要术》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全书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农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张芳、王思明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史》 贾思勰《齐民要术》
石声汉《从齐民要术看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知识》篇三:改造传统农业读书报告 改造传统农业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把农业划分为三类:(1)传统农业。在传统农业里,传统生产要素的供应与需求实现了均衡,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收人流价格是高昂的。(2)现代农业。农民使用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生产要紊的供应和需求没有实现均衡,收入流价格是低廉的。(3)过渡农业。处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处于失衡状态的阶段。
传统农业有三个基本的特征:第一,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农业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技术条件不变;第二,农民没有改变传统生产要素的动力;第三,农民的储蓄为零,因而没有投资的经济能力。就是说,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处于均衡状态。农民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就可以走出传统农业均衡。舒尔茨问道:农民为什么在几千年的长时间里不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呢?舒尔茨研究了危地马拉的帕拉加撒尔和印度的塞纳普尔两个典型资料,说明了农民不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不是农民对市场信息的刺激不作反映,或者不做出正常的反映。农民是十分精明的企业家。因为在传统农业里,资源配置达到了均衡,资源配置也是有效率的。舒尔茨批评了阿瑟·刘易斯、罗森斯坦一罗丹等经济学家提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观点。这对于舒尔茨的理论体系来说是必然得出的理论结论。
既然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那么如何解说传统农业的停滞落后呢?舒尔茨驳斥了两种长期流行而且影响深远的观点:一种是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另一种是有名的隐蔽失业理论。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民愚昧、落后,对经济刺激不能做出正常反应,经济行为缺乏理性,所以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必然低下。舒尔茨却否定了这种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在传统农业社会重,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并
引用索尔·塔克斯《一个便士的资本主义》对危地马拉的帕纳加撤尔和w·戴维·霍珀对印度塞纳普尔这两个传统农业社会所作的详细调查资料,支持自己的假设。《一个便士的资本主义》中对这种社会人民行为的仔细描述和许多说明价格、成本和收益的表中反映出来的各种证据有力地支持这样一种推论:人民在配置当前生产中他们所拥有的要素事实是很有效率的。生产方法、要素和产品中都不存在明显的不可分型。在男人、女人和能干活的孩子中,即不存在隐蔽失业,也不存在就业不足,而且对他们之中年龄最小的人来说,也没有零边际产品这种情况。因为即使是年纪很小的孩子也可以到农田干活而作出某些有价值的贡献。产品和要素的价格是灵活的。人们对利润作出了反应。在他们看来,每一个便士都要计较。“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接受一种新生产要素的速度取决于适当扣除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之后的利润,在这方面,传统农业中农民的反应和现代农业中农民所表现出来的反应相类似”。“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在农村依靠传统的资源和技术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要素配置能使经济的产量得到提高”?37。综合检验帕纳加撤尔和塞纳普尔生产中要素配置的资料后,舒尔茨将要素的概念扩展到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根据这种全面要素的概念,舒尔次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一、这个社会之所以贫穷是因为经济所依靠的要素在现有条件下无法生产得更多。亦即在这些简单化的条件下,所看到的贫穷状况并不是要素配置有什么明显的低效率造成的。
二、不管他们适应经济条件变化的速度如何,与这种分析相关的重要事实是,他们的确能做出反应。
三、无论本国还是外国的有能力的农场经营者都不能像农民说明如何更好地配置现有生产要素。隐蔽失业理论又称“零值农业劳动假说”,构成零值农业劳动假说的基础是农业中有一些工人对生产没有做出贡献的概念,其基本观点是:传统农业中一部分人的边际生产率是零,尽管这些人 在干活,实际上对生产毫无贡献。这种就业实际是隐蔽失业,把这些人从农业中抽走,并不会使农业生产减少。舒尔茨详细分析了这一学说的理论渊源和基础:这种学说的主要根源是一组通过玩弄花招而形成的错误的统计估算,或是利用了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所达到的生产要素的结合和较高的劳动产量并且把这两个因素的混合应用于贫穷的农业社会。舒尔茨分析了1918~1919年流行感冒引起印度农业人口的减少和农业生产下降的关系。由于1918—1919年的传染病,印度的农业劳动力大约减少了8%,谷物播种面积急剧减少。这一事实证明:在传统农业中,农业产量的增减与农业人口的增减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必然是农业产量下降。所以,“贫穷社会中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学说是一种错误的学说。舒尔茨提出了收入流价格较高和资本收益率低两个假设。他认为,在传统农业里,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流价格是比较高的,投入传统农业的资本收益率比较低。舒尔茨估计危地马拉帕那加撒尔的土地收益率在8.7%-9.9%之间,扣除有关费用,土地的纯收益率不足4%。印度塞纳普尔的土地收益率不到1%。所以,外国资本很少投入到传统农业部门,贫穷社会里的再生产性农业要素很少,甚至政府也很少投资到传统农业部门。
舒尔茨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对策思路。(1)改造传统农业的方式只能采取市场方式,不能采用命令方式。命令方式是政府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政府不仅重组农业生产,而且要指挥农活动,这样必然会束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是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中心人物。采取市场方式.给农民以经济刺激,就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重组农业生产单位。由于专业化的存在,一个农场的规模不要太大。舒尔茨批评了传统的大农场观念,提出了农业生产基本单位的特点是具有真不可分性。具有真不可分性的单位只能是农户。(3)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投入新的技术、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是农民,供给者是发现、发明、生产和供应新生产要素的那些人和单位。新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有营利的企业和非营利的单位两类。非盈利性单位免费提供新的生产要素,实际上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要继续取得资源才能提供新的产品。能够持续供应新的生产要素的单位,都是盈利的企业。新的生产要素也是商品,通过市场进入农户。在穷国,新的生产要素的市场狭小,因此需要政府提供帮助。农民接受新的生产要素的动机就是有利性。有的新生产要素的使用,需要农了民学习知识,学习是需要化费成本的。所以,要向民投资,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此外舒尔茨提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资金依然是绕不开的难题。舒尔茨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从经济思得想史上看,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
舒尔茨提出了农业要发展和改造的新思想。在现代化过程中,农业要不要发展,能不能发展是争议的。比如,古典经济学大师斯密就没有看到农业的改造和发展。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里认为,国民财富巨大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而分工只能引入制造业,不能引入农业。“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农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总跟不上制造业上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都没有提出过改造传统农业的问题。在当时的古典经济学那里,国民经济就是工商业经济,而不是传统农业,也就不存在改造传统农业的问题。
约翰·穆勒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到20世纪50年代的一百多年来,经济增长理论的系统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经济增长,以及农业进步的理论研究,被主流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所忽视。1945年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也没有给农业应有的重视。阿瑟·刘易斯40岁时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内容广泛,系统研究了经济增长理论,但是仍然没有摆脱轻视农业的倾向,只在第三章第四节用了一个目的篇幅。讨论土地所有制和农户的规模两个农业问题。刘易斯在《二元经济论》里,把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作为现代产业所需要的新增劳动力的来源时,才讨论到了农业。正如不少学者所批评的那样,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忽视农业。其实,忽视农业的不仅仅是刘易斯一个经济学家,而是一二百年来经挤学界的一个普遍倾向。
舒尔茨提出了向农民投资的新观点,现代化需要巨额资金,这是一个曾经困扰了一二百年来无数经济学家的难题。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采取了罪恶的原始积累方式,成功地积累了大量资金,掀起了现代化进程。可是对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可能重走资本主义初期积累资金的老路,积累巨额资金依然是绕不开的难题。不少发展经济学家显得束手无策。比如,纳克斯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经济发展是需要巨额资金,资本缺20世纪20年代,俄国左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了所有谓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就是把农村作为社会主义工业的“殖民地”,剥夺农村的剩余作为工业化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的来源。可能是斯大林讨厌左派经济学家说得那样露骨,而不是反对他们提出的基本思路。从政治上看,斯大林高明得多,他引用了列宁用过的“贡税”这个词,然后说,工业化吸纳农业剩余,是农民向国家缴纳的“贡税”。农民缴纳贡税,不仅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农民自身的利益。如此巧妙的解说也许有助于平息农民的不满。刘易斯研究了一些国家的实际情况,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吸纳农业剩余,不仅篇四:农业推广考核说明
农业推广考核说明
农业推广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它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应用性学科,重点突出的是它的应用性。课内学时90,学分4。
第一部分 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为注册学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业推广课程的学生。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三)考核依据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农业推广》(王德海主编,2005年12月第一版)。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核命题均依据本考核说明,考核说明的制定依据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
(四)课程总成绩的记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包括作业(占总成绩的20%)、调查报告、读书报告以及访谈记录(占总成绩的15%)以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5%)。终结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课程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成绩必须分别达到60分及以上,方可取得该课程学分。课程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及格。
(五)形成性考核的形式
形成性考核包括4次记分作业、1次调查报告、1次读书报告和1次访谈记录,以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
(六)考试的要求及形式 1.考试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课,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正确地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加深对我国农业推广理论和实践的了解,改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基层实际管理工作水平和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本课程的考
核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两个方面的考察,大致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各层次含义如下: 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包括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等。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并能以自己的语言阐述,能够说明与相关问题的区别及联系。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涉及农业推广的一般问题。应用包括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2.试题类型
形成性考核:问答题、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访谈记录等。
终结性考核:采用课程论文方式。3.终结性考核的形式
本课程终结性考核的形式为开卷考试。4.终结性考核的时间
终结性考核时间为第17、18周(19周前完成)。5.课程论文要求
(1)目的:终结性考核(课程论文)是对本课程所学理论知识、方法的理解及综合应用的评价。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通过实地参观、调查访谈等活动,深入了解有关农业推广工作的现状(经验、问题)、发展趋势,并撰写课程论文。使他们:进一步明确农业推广的意义、思路和做法,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理论与实际结合,将所学习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提高分析能力,应用、验证、巩固、充实所学理论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求:参观、访谈、调查等工作可以是集体进行,上网查资料、撰写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要联系当地农业推广实际(实地调查1~2个点,数据要真实可靠);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3~5篇(近3年发表的),介绍所选题目的背景情况,说明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对策等;篇幅应不少于3000字;定稿的课程论文一律用统一的稿纸撰写和打印,用统一的封面装订。课程论文格式要求:①首页为论文提纲及内容提要;②中间为报告正文;③末尾页附参考文献目录。
(3)时间安排:第17周前,结合终结性考核要求确定课程论文题目、完成文献调研(资料收集)、实地调查、访谈等,取得数据,17、18周完成课程论文。(4)评定:教师从课程论文的工作量(学时数、字数等)、质量(文字、内容、结构、形式等)(文献丰富,逻辑清晰)情况及其实用价值、是否独立完成等、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课程论文的表现(科学的态度、刻苦的精神等)等几方面来评价。
6.课程论文参考题目举例
(1)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思考
(2)××品种(技术)的推广过程分析
(3)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途径
(4)××镇(乡)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5)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对农民自愿行为改变的影响
第二部分 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农业推广概论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农业推广的概念
第二节 农业推广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学习农业推广的意义
考核要求:
应用:农业推广定义;
理解:农业推广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关系;
识记:农业推广的概念、农业推广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农业推广原理
考核内容:
第一节 目标群体
第二节 知识管理
第三节 行为改变
考核要求:
应用:农业推广的逻辑框架、认知原理和需求层次理论;
理解:农业推广的核心理念;
识记:农业推广的框架模型。
第三章 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创新的扩散过程
第二节 创新的采用过程
第三节 提高创新采用率的途径
考核要求:
应用:个体采用过程和创新的扩散规律;
理解:提高创新采用率的途径;
识记:群体采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章 农业推广体系
考核内容:
第一节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类型
第二节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
考核要求:
应用: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过程和改革方向; 理解:多元推广组织方式的实践经验;
识记: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类型、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
第五章 农业推广方式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农业推广程序
第二节 农业推广技术服务
第三节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
考核要求:
应用:农业推广技术服务的四种形式;
理解:农业推广经营的概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识记:农业推广程序。
第六章 农业推广项目计划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农业推广项目计划概述
第二节 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制订方法
第三节 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形成考核要求:
应用: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制订方法;
理解: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逻辑格式;
识记: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编制程序。
第七章 农业推广沟通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农业推广沟通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农业推广沟通过程
第三节 提高农业推广沟通有效性的途径
考核要求:
应用:提高农业推广沟通有效性的途径;
理解:符号与含义的关系;
识记:农业推广沟通的基本要素;农业推广沟通过程;与农民沟通的工具。
第八章 农业推广方法与技能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参与式农业推广方法
第三节 农业推广的基本技能
考核要求:
应用:参与式农业推广方法;
理解:农业推广基本方法;
识记:农业推广技能。
第九章 农民培训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农民培训概述
第二节 农民培训需求分析
第三节 培训方案设计与培训方法篇五: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概论读书报告 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获取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的重要性
(1)农业是不可替代的大产业。农业是世界上唯一能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的大产业,有
些物质只能在植物体内完成,8种必需的氨基酸和2种必需的脂肪酸。
(2)农业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3)农业与粮食和食物安全,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一)周期性因素引起的波动性 1.气候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2.市场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波动性
(二)突发性因素引发的波动性 1.农业生物因素的突变2.农业环境因素的突变3.农业技术政策或措施的失误引起农业波动4.社会的变化与农业经济政策的失误引起的农业波动
(三)趋势性变化引起的波动 1.地球的温室效应2.酸雨3.臭氧层空洞
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一)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1.地球上的自然气候有明显的地域性2.生物种类有明显的地域性3.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农业生产地域性。
(二)农业生产的综合性 1.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决定其综合性。农业系统是由4个基本要素构成(农业生物要素,农作物、林木、水产、菌、藻等五大类;农业环境要素,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和生物等;农业技术要素,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技术;农业社会要素,农业投入、产出、管理的社会因素);
2.大农业由农业生产8个综合部门组成。农业生产业、工业、商业、金融、科技、教育、建设、行政管理与政策。
3.农业生产由农、林、牧、渔业综合组成。4.各农业行业由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组成。5.农业技术体系的综合性。
三、农业资源的有限性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难题。随着今后人口的继续增长,土地和水资源的矛盾,将会日益趋重。
四、农产品的特殊性
农业产品绝大多数都是鲜活产品(有机物质),保质储存难,保鲜更难,有严格的储存期限。
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同期性 4.农业生产发展的四个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 5.古代农业基本概念:古代农业是用铁、木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和自然肥料,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6.近代农业基本概念:近代农业始于产业革命而止于20世纪中期,历时约100年,是从古代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也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阶段。7.古代农业主要的成就:第一,促进了原始农业阶段驯化的各种动植物资源的传播和交流,极大的丰富了各地的农业生物资源,为各地成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提供了适应的动植物。第 二,改变了原始农业只靠长期悠闲,自然恢复地力的状况,创造了利用人工有机化肥提高土壤肥力。还创立了间作、套种等复种耕作制度,提高土地生产力,初步实现了土地的用养结合,自然生态平衡基本维持。第三,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欧洲牧,中国农,人们对无法利用的农副产品和农业不能利用的土地,通过发展畜牧业加以开发利用。8.古代农业的不足:第一,投入古代农业中的能量仅是人力蓄力有机肥,投入不足,数量有限,相应的农业提供给社会的产品也相对不足,其产生的效益低下,进步缓慢;第二,古代农业对环境的维护是低水平的。9.近代农业的成就:在近代科学技术的直接作用下,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能量输入农业,从而使农业的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分工,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逐渐形成。10.近代农业的主要不足:由于近代农业的高产依赖于农业以外其他能量的输入,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加上能量输入技术的不完善,能量的利用上出现了极大的浪费。同时,农业化学物质运用于农业生产后,其在土壤以及水中的水中的残留部分,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通过物质循环进入到农作物和牲畜的体内,危害人类健康。
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农业。它主要依赖机械、化肥、农药水利灌溉、生物和信息技术,由工业部门提供大量物质和能源主要从事商品生产的农业。现代农业的趋势:平面式-立体,石油型-生态型,自然式-设施,机械化-自动化,农场式-公园,化学-生物化。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实现了生产工具的机械化和智能化,依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现代农业的主要成就:有效的减缓近代农业生态危机,能源危机和由城乡对立,工农对立引起的经济危机。
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农业资源缺乏,水资源不足,土壤侵蚀,地力下降,能源枯竭,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制约当前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11.农业区划基本概念:对农业生产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分类方法。它是实现农业合理布局制定农业规划的科学手段和依据,是用严格的科学态度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12.中国主要的农区:①东北区,②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③黄淮海区,④黄土高原区,⑤长江中下游区,⑥西南区,⑦华南区,⑧甘新区,⑨青藏区,⑩海洋水产区。13.农业自然资源基本概念: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土地、土壤、气候、水和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依赖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化肥、农药和农机具是农业生产依赖的社会资源。)14.农业环境的基本概念:是以农业生物(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鱼类等)为主体,包括围绕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15.农业环境的特点:范围广(农牧渔生产活动领域广阔,这种农业环境范围广和局部农业的差异决定了农业环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和影响的半自然环境);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察觉恢复。16.如何加强农业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农业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生态平衡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应用技术(农业环境质量的调查、监测和评价;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环境污染的控制;农业环境的综合防治;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生态管理与调控)。17.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又称生物学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 生物体内的残留度不断升高,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18.农村产业结构基本概念: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复合系统,是指以资源合理配置为基础的农村地域内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层次之间及各层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农村三大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个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项目之间,项目中各产品之间相互交织的经济联系,以及在占用要素和经济产出等指标上的量的构成比例。19.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农村产业结构的脆弱性,(演进状态上的低层次性:农村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第一产业;其次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产业结构的承受力差,转换率不高);农村产业结构的基础性(农村产业的巨大资源潜能仍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力量);农村产业结构的产业关联(各产业内部存在单向多向,顺向逆向,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农村产业与农村之外的产业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内在规律(受到双重规律支配,自然规律以及经济规律的支配);农村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农村产业的演进遵循克拉克法则,即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逐步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方向发展)20.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虽然有所改善,但仍不合理,种植比重过大,渔业林业比重过低;第二产业,近年来农村工业发展迅速,但逐步放缓,原因就是技术水平低,农业工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保障以及缺乏现代管理手段;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依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0.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首先,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严重抑制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进程。其次,农业资本调整不足。(全国基础建设中,农业资本建设投资比重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减少,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事业费不足;本该在农业投入中承担较大份额的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呈下降趋势;农村集体和农村个人对农业投入呈下降趋势)。第三,农业科技水平低,技术落后。(科技进步是农村进步的决定因素)。2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①因地制宜的原则,②循序渐进的原则,③可持续的发展原则,④以市场为导向,⑤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⑥质量效益原则 2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①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办学;②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对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③稳定发展农村第一产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a.保证粮食产量稳重有增b.按照调优,提高与创新的方针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c.积极发展林业和渔业d.积极发展畜牧业e.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④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强政策引导,创造条件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明确方向重点,提高发展规模和档次;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培养经济增长的点;完善企业信用担保营运体系,广开融资渠道;在第一、二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23.“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2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 25.农业产业化:是适应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推动力,能有效解决结构调整中的一系列问题,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26.农村产业化的三大基本条件:一,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二,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的分配纽带,处理好这个关系,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果的巩固,若处理不好,则会带来负面影响。三,必须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首位,不能过分重视眼前的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27.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成功经验对我国有何启示:
西方国家:扩大国内农产品市场;扩大国际农产品的贸易;采取宏观调控的方法较好的归法市场流通秩序,将农业的生产和经营转化成一种商业活动,提高农业的商业化水平;注意运用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成果支持农业现代化;发达的农业市场化体系的形成,其门类齐全,分布广泛设备先进,不断采用新技术开发产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自由竞争,有法可依,执法严谨的标准化,规范化,秩序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再者农业生产过程高度商业化,农业市场化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每项活动都转化成商业活动。
我国:推进农业市场化建设是解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问题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农业改革的重大措施;是应对加入wto,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举措。①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②农产品期货市场 28.可持续农业的核心:协调好农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其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即在确保农业的生产和农产品产量获得稳定增长的同时,谋求人口增长获得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
一、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及蔬菜、花卉、瓜果等生产。广义的农业又称为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其中副业是主业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如农副产品加工、农机具制造和修理、农业能源建设、农业服务业、养虫业。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一)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因为农业生产过程是通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生理变化来实现的。生理变化同自然环境要素如光、热、水.气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全部过程都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二)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于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而自然条件在地表的分布是多种多样,具有地域特征。安排农业生产,特别需要重视因地制宜原则。(三)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农业生产不仅要因地制宜,而且还要因时制宣,认真分析不同季节农业劳动力和各种农业技术设备的需求情况,力求使农业劳动力和各种农业设备,在一年四季中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农业的发展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
四、传统农业的特点:一,、生产工具已经从原始农业的石器进步到铁器手工工具。(并利用畜力(牛、马)耕作,农业中已广泛运用快犁、风车、水车、石磨等工具。)
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1、农时的重要性,农时是农业生产成功的前提。不按农时,任何良种、良法都无法发挥作用。
2、精耕细作,表现为耕—耙—耖技术。
3、选用大量原始的品种资源。
4、积累了多种丰富多彩的技术经验。
5、注意用地与养地,有机质循环,保持生态平衡。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在于是经验性农业,积累的经验长期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难以推广,缺乏现代自然科学和生物学知识,无法深入到解剖学和生理学领域中去。只是局限于肉眼所见,无法认识细胞染色体等微观现象。另一方面,缺乏大功率的机械用来耕种。
五、生态农业就是依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的特点:整体性、协调性、综合性、战略性、高效性、因地制宜性。
六、农业生产依赖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土壤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七、农业环境主要特点:
1、范围广,农、牧、渔业生产活动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人迹罕至的远海、荒漠、冻原及星星点点分布的城市和工矿区外,都属于农业环境;
2、不稳定性,农业环境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和影响的半自然环境。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觉察和恢复,农业环境质量的恶化是积累性的,一般在宏观上不会立即出现明显
变化,其发展过程是非常隐蔽的,因此不易觉察。
八、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1、光 能,地球上只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才能转化和贮存太阳能为化学能。而一切植物的产品都是由关合作用制造出来的。因而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温 度,生物学温度:指各种作物或各种作物的不同生育期,正常生育所要求的温度范围,通常用三基点温度表示,即最低—最高—最适温度。
3、水 分,水是植物生活不可缺少的因子之一,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分不足,会使植物生长发育趋向停顿,严重的会引起旱害和死亡。
4、营养要求,作物需要肥料如同人需要食物,没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就不可能使作物获得高产,而且品质也会降低。
5、作物个体营养,(1)、个体生长健壮,各部门器官比例恰当,生理机能协调,抗逆能力强。(2)、作物产生较多的生活力强的后代,即获得产量高、品质好的收获物。(3)、作物有机营养物质数量、种类、比例协调,即干物质生产、消耗、运转、分配、贮存和积累协调,要求有机物质积累多、消耗少、分配合理、积累适当,即有机营养供求平衡。
6、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土壤,按质地将土壤分为四大类型:砂土、壤土、粘壤土和粘土。
九、光能利用率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光合作用累积有机质所含能量与照射在同一面积上日光能的比率。
十、限制光能利用率的原因和提高途径:
1、光能转化率低。
2、一年生作物在生长初期覆盖度低。
3、中高纬度地区,农业生产每年有一段时间低温时间限制,生长只限于春夏两季。
4、光合作用过程受空气co2含量的影响。
5、植物的水气压通过气孔闭合,影响co2的有效性。
6、作物营养物的缺乏。
7、病虫的危害。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选育高光效品种,从光能利用率的角度进行品种选育。
2、增加光合面积,力求“全田皆绿”。
3、充分利用时间,力求“四季常青”。
4、充分利用空间,力求均衡受光。
5、增施co2。
十一、水分的调节方法:
1、喷灌。
2、地面灌溉,包括:漫灌,沟灌和滴灌。
3、地下灌溉。
十二、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大量元素:包括c、h、o、n、p、k、ca、mg、s 9种。微量元素:包括fe、b、mn、cu、zn、mo、cl 七种元素。
十三、低产田有三个含义:
1、低产:产量低于当地常年平均水平的20%以上,经改造后,短期采取常规措施达到一般水平,特殊措施显著增产。
2、低产是不良环境造成的如旱、涝三废污染等。
3、土壤中有严重的障碍因子,如耕层浅,过酸过碱,有机质少,缺素,地下水位高,土壤结构不良等。低产:产量低于当地常年平均水平的20%以上。
十四、美国农场所有制形式 :全自耕农农场、半自耕农农场、佃农农场。
十五、国外生态农业的特点:
1、西欧和美国:①采用现代农业机械、作物新品种、良好的牲畜饲养技 术。采取水土保持技术和有机废物、作物秸秆管理技术。②完全不用或极少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③以豆科绿肥和覆盖作物为基础的轮作。④用凿形或因盘形装置强耕,大多数农民不用有壁犁翻饼土壤。⑤梯田、带状作业和等高作业,以保持水土。⑥作物的氮素来源主要是豆科植物固氮以及牲畜粪便和作物秸秆还田。只对特别需氮的作物补施一点化肥。磷肥和钾肥则采用磷灰石和海绿石。⑦通过轮作、耕作和中耕控制杂草,极少用除草剂。⑧主用通过轮作和保护天敌控制病虫害。
2、罗马尼亚:①实行合理的轮作。主要结构为:麦类一大豆一玉米一饲料。日创这已在全国成为一项带有政策性的生态技术措施。②注重有机肥的使用。强调土壤腐殖质是土壤的心脏和命脉,其含量不得低了2.5%,③积极开展良种的培育与应用。④重视农田的基本建设,全国l/3农田实现了水利化。⑤强调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利用。
3、菲律宾:①奋牧业与种植业结合型。②畜牧业、渔业与种植业结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