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
浅析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但随之而来的社会治安问题也愈加严重。农村社会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就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对策进行简单分析。关键词: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以上,这决定了农村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前提,农村社区的治安管理对于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定都具有重大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农村由封闭型向开放型极具转化,使得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管理问题,严重危害了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农村社区的社会秩序。因此,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为农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1、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
1.1刑事案件犯罪率递增,重大刑事案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形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农村社区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的数量都有所攀升,农民犯罪占整个社会犯罪比率的近80%,主要表现为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性案件发生率大幅度上升。
1.2[群体性事件高发,突发性越级上访时有发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不再局限于耕种养殖,因山林、土地、水源、滩涂、矿产等自然资源的权属之争引起的大型械斗事件,以及因计划生育、邻里纠纷等矛盾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趋增多。]
[2]而当前农村社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造成村民内部矛盾激化,由此引发了各种越级上访事件增加,严重危害了农村社区社会稳定,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财物损失,还耗用了基层组织和公安机关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1.3农村社会顽疾依然存在,黑恶势力危害严重。农村留守人员基本是弱势群体,如老人、妇女、儿童,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有限,加之中国农村依然存在封建迷信思想以及现在骗术的不断更新,有不少农民屡屡上当受骗,不但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还促使封建迷信的思想苗头越发壮大,严重危害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再有农村的黑恶势力依然猖獗。农村受到数千年来宗法制度和血缘、宗族关系的影响,一些人便借助农村残留的封建帮
派思想,利用同乡、同学、亲友、狱友或有前科的人,纠集成伙,垄断一方,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形成了农村的黑恶势力,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对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1.4社会丑恶面向农村地区蔓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近年来由于城市整治力度大大加强,大力开展扫黄打非活动,使得不法分子将眼光瞄准了农村市场。农村单调的文化娱乐活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不法分子的教唆,使得黄赌毒等丑恶势力在农村发展蔓延。
2、影响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的因素
2.1[农民法制观念淡薄,防范意识弱,思想道德腐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自然经济解体,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虽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也造成了农村社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同步、不协调。] [3]一些落后愚昧、消极腐朽的文化趁虚而入,一些本已消失的思想又卷土重来,死灰复燃,农村道德水平滑坡,农民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扭曲,邪教组织得以发展,封建迷信抬头,封建行帮没落文化蔓延,宗族势力、地方恶势力复苏。在重建的多元价值体系中,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凝合成畸变的价值观念,导致拜金主义作用泛化,使拥有一部分成员经不起诱惑,成为其产生犯罪的驱动力和内在原因。再加上农村普法工作不够深入,许多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防范意识,不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去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不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加不会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维护法律的尊严了。
2.2农民负担过重,农民收入过低。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一些基本的难题。前几年,由于农民负担过重,导致农民收入过低。近几年,中央虽逐步在减少农业税,提高农民收入,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民收入仍处于低水平运行。正是由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相适应,农民生产方式、生产工具改善不大,城乡差距日益拉大,人口过速增长与高消费高需求产生了巨大反差,在这种交合矛盾中,农民心理产生紧张情绪,各类社会矛盾增多,有些人为占有他人的利益,不择手段,不惜一切。农村不同成员之间的磨擦不断加剧,导致纠纷大量萌生,治安刑事犯罪活动也不断攀升。再者,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各种新矛盾层出不穷,各类犯罪活动频发,在城市打击犯罪的高压下,各种犯罪活动逐渐向农村渗透,致使农村治安形势日趋恶化,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2.3受社会腐败现象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少数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滋长,花天酒地,中饱私囊,腐化堕落,部分收入较低急于致富但又无致富门路的人心态失衡,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4农村自防力量不足。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儿童,面对犯罪活动几乎没有抵抗力量,这在客观上助长了犯罪活动的发生。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当地农民群众也不能建立起有效的自防组织。另一方面,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涣散无力,缺乏必要的组织能力,很多地区的治保主任根本不具有组织自防的能力,即使具有相关的能力和经验,但由于很多治保主任是由村两委兼任,基本没有精力来进行自防工作。因而,在中国农村治安自防已经完全处于一种真空状态。
2.5流动人口管理措施不够得力。[在广大农村,由于治安体系比较薄弱,给流窜人员提供了便利条件。流窜人员往往因为在其居住地实施了犯罪,为了逃避打击流窜到附近农村地区藏匿,由于要维持生计,迫于经济压力继续作案,从而造成躲到哪、危害到哪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公安机关户籍管理没有走出以常住人口管理为主的僵化模式,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思想认识不到位,清查整顿工作不实,底数不清,出租房屋和用工单位管理不力,公安机关内部整体运行机制不协调等,造成管理工作失控,导致外来流动人口犯罪逐年增多。] [1]
2.7农村社区治安防范工作不够到位,打击力度不够坚强。一方面,公安机关警力大多配置在城市,农村警力更是少之又少。农村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村居相对分散,农村警力相对城区而言明显不足。从农村地区发生的案件看,多数是盗窃、抢劫、诈骗等案件。这些案件虽具有侵害目标不固定、突发性和动态性强、破案难度大的特点,但都可以预防。而大部分公安机关侧重于城区的治安防范,农村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做得不深不细,很少有警力和精力来抓这些基础性防范工作。另一方面,公安机关虽然年年搞集中打击整治行动,但由于专项行动一个接一个,广大基层民警长期超负荷运转,使相当部分民警产生了疲劳厌战心理,“只求出工,不求有功”,这些都影响了队伍的战斗力,破坏了专项行动环环相扣的链式模式,导致事倍功半。再者,相关经费短缺,限制了农场治安防范工作的开展。由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层政府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来保障治安防范的开展;同时,有关领导片面的注重发展经济对于社会治安的防范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对农村治安问题的认识不足,致使在经费方面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8基层组织涣散,干群关系紧张。一方面,有的基层政权组织弱化,客观上助长了农村不安定因素。一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职能处于半瘫痪状态,对一些民间纠纷置若罔闻,制止不力,估计不足,任其发展,酿成事态;一些农民的矛盾纠纷无法排解,致使农村治安管
理的第一道防线失去作用,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降低,上访、聚众闹事、阻塞交通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个别地方干群关系不协调,激化矛盾。相当部分的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在处理农民群众的问题上不讲究方式方法,工作不彻底,留有后遗症。特别是计划生育、土地征用、缴纳税费等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伤害干群之间的感情和关系,致使人民群众的逆反抵触情绪增强。
3、加强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的对策
3.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和法制教育。中国农村由于受到数千年来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依靠法律保护自身权益和尊严的意识较差。][3]农村干部和公安机关要把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尊严的意识作为国家建设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础大事来抓。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知法、守法、护法的意识,教育其善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另一方面,通过依法行政,公正办案和具体的治安管理活动宣传法制,使广大农民知法、遵法、懂法和守法。
3.2公安机关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抑制流动人口犯罪比率增加势头,减少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因素。在广大农村,由于治安体系比较薄弱,给流窜人员提供了便利条件。流窜人员往往因为在其居住地实施了犯罪,为了逃避打击流窜到附近农村地区藏匿,由于要维持生计,迫于经济压力继续作案,从而造成躲到哪、危害到哪的恶性循环。近年来,农村流窜犯案数不断攀升,已经成为影响农村治安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强农村外来人口的管理成为农村治安防范急需解决的问题。除了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监控和管理;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落脚点和工作、生活场所的管理外;还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辅导,强化外出或外来人员的法纪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公安机关可以借鉴城市户口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在农村也可以采取对外来人员实行暂住户口登记、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的办法,对村名基本情况掌握外来人员变动情况和治安情况。
3.3[加强对枪支和爆炸物品的管理,大力收缴散失民间的枪支和爆炸物品。]受到农村多年来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影响,有一部分农民手中仍然持有枪支或爆炸物品,尤其是地处山区的农民,这对农村社区治安构成了重大威胁。[因此,村干部和公安机关应加大对矿山、煤窑等常用爆炸物品的场所的清理和整顿力度,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对枪支和爆炸物品的销售、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与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涉枪涉爆案件和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 [4]
3.4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和违法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农村派出所要联合治保
人员和治安积极分子切实把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教工作落到实处,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及时解决他们思想观念上的困惑和误区,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就业、上学、生活上的困难,防止他们重新犯罪。
3.5加强基层组织政权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管理和调控的作用。村委会是保一方平安的核心,它的作用好坏,直接影响到这个村的治安稳定,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势必影响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而引发各种矛盾的激化,因此,要想求稳定、求发展,首先必须搞好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办事的问题,要把治乱与治瘫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组织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农村治安化解矛盾、遏制犯罪的核心力量。配齐配强村治保干部,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管理,改善干群关系,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3.6切实加强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在当前社会治安形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农村的治安巡逻工作仍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要根据各村的经济、治安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常年坚持多种形式的治安巡逻。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维护稳定的积极性,发挥农村人多的优势,搞人防工程,形成人人参与调解纠纷、人人参与治安巡逻、人人参与打击犯罪的局面,构筑起高密度、多层面、立体化的农村治安防范格局。整顿健全治保、民调的群众自治组织,采取责、权、利三挂钩的方式,调动治保、民调干部的积极性。] [4]抓好农村治保会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群防群冶自治组织建设,开展村民治安联防,治安联户,护村、巡逻、打更等治安防范活动,宣传发动群众防盗、防破坏,帮助失足青少年,缓解邻里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等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
3.7大力加强农村派出所建设。农村派出所是市县公安机关管理治安工作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和上级公安机关赋予的权力,农村派出所是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最主要力量。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派出所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农村治安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加强农村治安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重要任务,是关系到地区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并对派出所民警进行宗旨教育、思想路线教育和法制教育,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地方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意,体察民情,不断改善和加强警民关系,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同时,还要加强民警的廉政教育,加大力度查处民警贪赃枉法、刑讯逼供、滥用枪支等案件。严禁从事非警务活动,严禁从事增加农民负担和侵害农民利益的一切行为。] [4]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派出所的业务建设,不断提高民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对民警进行教育和
培训,使民警掌握党和政府关于农村工作的方针、路线、政策,学会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掌握农村公安工作的本领,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公安工作的要求。
3.8坚持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农民利益。要根据农村治安的特点和规律,始终坚持严打方针,把打击重点对准严重危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侵害农民利益的犯罪,坚持依法从重从快的方针,严厉打击盗窃、抢劫、杀人、强奸、伤害、车匪路霸等危害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活动。[定期不定期排查治安混乱的集镇、路段,组织力量集中整治。对于制贩假农药、假化肥、假种籽,坑农害农、破坏生产、严重侵害农民利益的案件,做到快侦速破,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对那些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欺压群众的流氓恶势力,政法部门要及时发现和掌握线索和动态,认真受理群众的举报,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予以坚决打击。适时开展集中整治,除恶务尽,依法从严、公开处理,震慑犯罪,为群众撑腰,要敢于碰硬,毫不手软地坚决将其打掉。] [4]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密切注视吸贩毒、卖淫嫖娼、赌博现象向农村渗透、蔓延的动向,加大对城乡接合部、公路沿线、路边店、以及城镇的宾馆旅店、发廊、舞厅等公共复杂场所的清查、整治力度,及时、不停顿地打击、查禁卖淫嫖娼、吸贩毒、赌博等活动,决不能认其污染社会空气。同时,要及时妥善地查处各类治安案件,防止“民转刑”案件,进一步稳定农村治安,为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正确分析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状况,不断提高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认识,积极认真探索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对策,是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维护农村长治久安、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需要。
参考文献:
[1] 丁毅.浅谈农村治安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 2011(16).[2] 邱增明.浅谈农村社会治安问题[R]..[3] 赵济华.浅谈如何做好农村社会治安防范工作[R].清水河县:.[4].浅析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原因及对策[R].洪湖市:洪湖市公安局, 2006年3月3日.
第二篇:浅析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
浅析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但随之而来的社会治安问题也愈加严重。农村社会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就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对策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以上,这决定了农村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前提,农村社区的治安管理对于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定都具有重大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农村由封闭型向开放型极具转化,使得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管理问题,严重危害了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农村社区的社会秩序。因此,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为农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1、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
1.1刑事案件犯罪率递增,重大刑事案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形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农村社区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的数量都有所攀升,农民犯罪占整个社会犯罪比率的近80%,主要表现为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性案件发生率大幅度上升。
1.2[群体性事件高发,突发性越级上访时有发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不再局限于耕种养殖,因山林、土地、水源、滩涂、矿产等自然资源的权属之争引起的大型械斗事件,以及因计划生育、邻里纠纷等矛盾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趋增多。] [2]而当前农村社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造成村民内部矛盾激化,由此引发了各种越级上访事件增加,严重危害了农村社区社会稳定,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财物损失,还耗用了基层组织和公安机关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1.3农村社会顽疾依然存在,黑恶势力危害严重。农村留守人员基本是弱势群体,如老人、妇女、儿童,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有限,加之中国农村依然存在封建迷信思想以及现在骗术的不断更新,有不少农民屡屡上当受骗,不但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还促使封建迷信的思想苗头越发壮大,严重危害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再有农村的黑恶势力依然猖獗。农村受到数千年来宗法制度和血缘、宗族关系的影响,一些人便借助农村残留的封建帮派思想,利用同乡、同学、亲友、狱友或有前科的人,纠集成伙,垄断一方,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形成了农村的黑恶势力,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对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1.4社会丑恶面向农村地区蔓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近年来由于城市整治力度大大加强,大力开展扫黄打非活动,使得不法分子将眼光瞄准了农村市场。农村单调的文化娱乐活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不法分子的教唆,使得黄赌毒等丑恶势力在农村发展蔓延。
2、影响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的因素
2.1[农民法制观念淡薄,防范意识弱,思想道德腐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自然经济解体,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虽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也造成了农村社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同步、不协调。] [3]一些落后愚昧、消极腐朽的文化趁虚而入,一些本已消失的思想又卷土重来,死灰复燃,农村道德水平滑坡,农民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扭曲,邪教组织得以发展,封建迷信抬头,封建行帮没落文化蔓延,宗族势力、地方恶势力复苏。在重建的多元价值体系中,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凝合成畸变的价值观念,导致拜金主义作用泛化,使拥有一部分成员经不起诱惑,成为其产生犯罪的驱动力和内在原因。再加上农村普法工作不够深入,许多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防范意识,不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去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不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加不会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维护法律的尊严了。
2.2农民负担过重,农民收入过低。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一些基本的难题。前几年,由于农民负担过重,导致农民收入过低。近几年,中央虽逐步在减少农业税,提高农民收入,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民收入仍处于低水平运行。正是由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相适应,农民生产方式、生产工具改善不大,城乡差距日益拉大,人口过速增长与高消费高需求产生了巨大反差,在这种交合矛盾中,农民心理产生紧张情绪,各类社会矛盾增多,有些人为占有他人的利益,不择手段,不惜一切。农村不同成员之间的磨擦不断加剧,导致纠纷大量萌生,治安刑事犯罪活动也不断攀升。再者,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各种新矛盾层出不穷,各类犯罪活动频发,在城市打击犯罪的高压下,各种犯罪活动逐渐向农村渗透,致使农村治安形势日趋恶化,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2.3受社会腐败现象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少数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滋长,花天酒地,中饱私囊,腐化堕落,部分收入较低急于致富但又无致富门路的人心态失衡,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4农村自防力量不足。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儿童,面对犯罪活动几乎没有抵抗力量,这在客观上助长了犯罪活动的发生。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当地农民群众也不能建立起有效的自防组织。另一方面,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涣散无力,缺乏必要的组织能力,很多地区的治保主任根本不具有组织自防的能力,即使具有相关的能力和经验,但由于很多治保主任是由村两委兼任,基本没有精力来进行自防工作。因而,在中国农村治安自防已经完全处于一种真空状态。
2.5流动人口管理措施不够得力。[在广大农村,由于治安体系比较薄弱,给流窜人员提供了便利条件。流窜人员往往因为在其居住地实施了犯罪,为了逃避打击流窜到附近农村地区藏匿,由于要维持生计,迫于经济压力继续作案,从而造成躲到哪、危害到哪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公安机关户籍管理没有走出以常住人口管理为主的僵化模式,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思想认识不到位,清查整顿工作不实,底数不清,出租房屋和用工单位管理不力,公安机关内部整体运行机制不协调等,造成管理工作失控,导致外来流动人口犯罪逐年增多。] [1]
2.7农村社区治安防范工作不够到位,打击力度不够坚强。一方面,公安机关警力大多配置在城市,农村警力更是少之又少。农村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村居相对分散,农村警力相对城区而言明显不足。从农村地区发生的案件看,多数是盗窃、抢劫、诈骗等案件。这些案件虽具有侵害目标不固定、突发性和动态性强、破案难度大的特点,但都可以预防。而大部分公安机关侧重于城区的治安防范,农村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做得不深不细,很少有警力和精力来抓这些基础性防范工作。另一方面,公安机关虽然年年搞集中打击整治行动,但由于专项行动一个接一个,广大基层民警长期超负荷运转,使相当部分民警产生了疲劳厌战心理,“只求出工,不求有功”,这些都影响了队伍的战斗力,破坏了专项行动环环相扣的链式模式,导致事倍功半。再者,相关经费短缺,限制了农场治安防范工作的开展。由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层政府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来保障治安防范的开展;同时,有关领导片面的注重发展经济对于社会治安的防范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对农村治安问题的认识不足,致使在经费方面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8基层组织涣散,干群关系紧张。一方面,有的基层政权组织弱化,客观上助长了农村不安定因素。一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职能处于半瘫痪状态,对一些民间纠纷置若罔闻,制止不力,估计不足,任其发展,酿成事态;一些农民的矛盾纠纷无法排解,致使农村治安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失去作用,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降低,上访、聚众闹事、阻塞交通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个别地方干群关系不协调,激化矛盾。相当部分的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在处理农民群众的问题上不讲究方式方法,工作不彻底,留有后遗症。特别是计划生育、土地征用、缴纳税费等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伤害干群之间的感情和关系,致使人民群众的逆反抵触情绪增强。
3、加强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的对策
3.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和法制教育。中国农村由于受到数千年来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依靠法律保护自身权益和尊严的意识较差。][3]农村干部和公安机关要把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尊严的意识作为国家建设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础大事来抓。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知法、守法、护法的意识,教育其善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另一方面,通过依法行政,公正办案和具体的治安管理活动宣传法制,使广大农民知法、遵法、懂法和守法。
3.2公安机关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抑制流动人口犯罪比率增加势头,减少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因素。在广大农村,由于治安体系比较薄弱,给流窜人员提供了便利条件。流窜人员往往因为在其居住地实施了犯罪,为了逃避打击流窜到附近农村地区藏匿,由于要维持生计,迫于经济压力继续作案,从而造成躲到哪、危害到哪的恶性循环。近年来,农村流窜犯案数不断攀升,已经成为影响农村治安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强农村外来人口的管理成为农村治安防范急需解决的问题。除了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监控和管理;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落脚点和工作、生活场所的管理外;还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辅导,强化外出或外来人员的法纪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公安机关可以借鉴城市户口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在农村也可以采取对外来人员实行暂住户口登记、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的办法,对村名基本情况掌握外来人员变动情况和治安情况。
3.3[加强对枪支和爆炸物品的管理,大力收缴散失民间的枪支和爆炸物品。]受到农村多年来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影响,有一部分农民手中仍然持有枪支或爆炸物品,尤其是地处山区的农民,这对农村社区治安构成了重大威胁。[因此,村干部和公安机关应加大对矿山、煤窑等常用爆炸物品的场所的清理和整顿力度,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对枪支和爆炸物品的销售、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与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涉枪涉爆案件和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 [4] 3.4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和违法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农村派出所要联合治保人员和治安积极分子切实把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教工作落到实处,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及时解决他们思想观念上的困惑和误区,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就业、上学、生活上的困难,防止他们重新犯罪。
3.5加强基层组织政权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管理和调控的作用。村委会是保一方平安的核心,它的作用好坏,直接影响到这个村的治安稳定,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势必影响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而引发各种矛盾的激化,因此,要想求稳定、求发展,首先必须搞好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办事的问题,要把治乱与治瘫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组织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农村治安化解矛盾、遏制犯罪的核心力量。配齐配强村治保干部,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管理,改善干群关系,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3.6切实加强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在当前社会治安形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农村的治安巡逻工作仍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要根据各村的经济、治安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常年坚持多种形式的治安巡逻。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维护稳定的积极性,发挥农村人多的优势,搞人防工程,形成人人参与调解纠纷、人人参与治安巡逻、人人参与打击犯罪的局面,构筑起高密度、多层面、立体化的农村治安防范格局。整顿健全治保、民调的群众自治组织,采取责、权、利三挂钩的方式,调动治保、民调干部的积极性。] [4]抓好农村治保会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群防群冶自治组织建设,开展村民治安联防,治安联户,护村、巡逻、打更等治安防范活动,宣传发动群众防盗、防破坏,帮助失足青少年,缓解邻里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等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
3.7大力加强农村派出所建设。农村派出所是市县公安机关管理治安工作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和上级公安机关赋予的权力,农村派出所是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最主要力量。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派出所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农村治安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加强农村治安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重要任务,是关系到地区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并对派出所民警进行宗旨教育、思想路线教育和法制教育,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地方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意,体察民情,不断改善和加强警民关系,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同时,还要加强民警的廉政教育,加大力度查处民警贪赃枉法、刑讯逼供、滥用枪支等案件。严禁从事非警务活动,严禁从事增加农民负担和侵害农民利益的一切行为。] [4]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派出所的业务建设,不断提高民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对民警进行教育和培训,使民警掌握党和政府关于农村工作的方针、路线、政策,学会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掌握农村公安工作的本领,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公安工作的要求。
3.8坚持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农民利益。要根据农村治安的特点和规律,始终坚持严打方针,把打击重点对准严重危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侵害农民利益的犯罪,坚持依法从重从快的方针,严厉打击盗窃、抢劫、杀人、强奸、伤害、车匪路霸等危害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活动。[定期不定期排查治安混乱的集镇、路段,组织力量集中整治。对于制贩假农药、假化肥、假种籽,坑农害农、破坏生产、严重侵害农民利益的案件,做到快侦速破,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对那些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欺压群众的流氓恶势力,政法部门要及时发现和掌握线索和动态,认真受理群众的举报,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予以坚决打击。适时开展集中整治,除恶务尽,依法从严、公开处理,震慑犯罪,为群众撑腰,要敢于碰硬,毫不手软地坚决将其打掉。] [4]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密切注视吸贩毒、卖淫嫖娼、赌博现象向农村渗透、蔓延的动向,加大对城乡接合部、公路沿线、路边店、以及城镇的宾馆旅店、发廊、舞厅等公共复杂场所的清查、整治力度,及时、不停顿地打击、查禁卖淫嫖娼、吸贩毒、赌博等活动,决不能认其污染社会空气。同时,要及时妥善地查处各类治安案件,防止“民转刑”案件,进一步稳定农村治安,为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正确分析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状况,不断提高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认识,积极认真探索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对策,是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维护农村长治久安、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需要。
参考文献:
[1] 丁毅.浅谈农村治安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 2011(16).[2] 邱增明.浅谈农村社会治安问题[R]..[3] 赵济华.浅谈如何做好农村社会治安防范工作[R].清水河县:.[4].浅析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原因及对策[R].洪湖市:洪湖市公安局, 2006年3月3日.
第三篇:少数民族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少数民族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少数民族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 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从规范、信任、网络三个维度,通过调查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社区管理体制中的治安管理现状,希望能够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寻找到基层政治体制改革的合理方式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农村社区 治安管理 社会资本
作者简介:黄倩雯,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2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5-202-02
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完善需要政府、市场和公民的三方合作,更加需要的是来自社区中公民自身和相互之间的合作完成。在民族地区的社区治安管理中存在着诸多不同于国内其它地区的特征,可以说民族地区的社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社区中的村民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网络和互相信任,以及政府的政策指引、道德规范等等在社区治安管理中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影响因素就构成了民族地区社区的社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与社区治安管理的关系
社会资本起源的主导解释观点认为,社会资本产生于志愿社团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这些社团被认为是推动公民之间合作的关键机制,并且提供了培养信任的框架。由此从网络出发逐渐产生了信任、规范等社会资本的构成要素。一般认为社会资本的构成以及其考量的维度应该从规范、信任、网络等方面着手和出发。???笔者认为,网络、规范、信任这些社会资本并非是有目的地为获取经济效益而创造,而且它们不可否认确实构成了资本的所有利益特征。于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具有不同于普通资本形式的特征,但是亦可以看出其与经济具有不可磨灭的关系,也发挥着与其它形式资本相同的功能。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社区治理在中国引起了学者的普遍讨论。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就曾指出:社区是具体的,是一个社区上形成的群体,以此,社区的研究对象就是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一群人的社会关系。本文所探讨的社区是广大民族地区的农村社区中的社区治理问题。本文结合了在对贵阳市花溪区扰绕村社区治安管理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三个假设,同时也是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出发来考量当前中国少数民族广大农村社区治安治理中的相关问题:一是社区村民对于社区规范认知在认识上越是全面,社区治安状况就会越好;二是社区村民之间的信任度越高,社区治安状况就会越好;三是社区村民参与社区网络的力度越大,社区治安状况就会越好。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社会资本与社区治安管理的相关性问题。
二、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调查研究―以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扰绕村社区为例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概述
扰绕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西北部,距乡政府3公里,辖4个村民组,全村共81户333人,其中劳动力234人。该村为典型的少数民族村,100%的都是少数民族,布依族是该村的主体民族,约占92%,其余为苗族。平均海拔1500米,气候冷凉多雾、风大年均气温13-14℃,交通便利,实现了卫星电视、电话进村入户,总体上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二)对扰绕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所作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基本信息、规范制度认知、信任、公共参与网络。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采取随机偶遇的方式进行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8份,有效问卷率为88%。
1.扰绕村社区村民规范制度认知情况
在该部分第一题:“你对村里的道德规范(如不赡养老人)了解吗?”第二题:“你认为,村里有人做了好事会不会被大家肯定和认可?”第三题:“你认为,村里有人做了错事会不会受到大家的谴责?”在“你对村里的道德规范(如不赡养老人)了解吗?”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基本了解的人数达到86.4%,而不了解的只有3.4%。这说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明在少数民族的农村社区中普遍存在着中国最原始的道德信仰,即对于赡养老人的认识上是和汉族地区基本相同的。在问题“村民在违背道德规范的时候,一般是如何解决的?”的回答中有59.1%的村民回答了“双方调解”,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35.2%)的村民回答了“找村委会介入教导”。可见在以往的邻里矛盾中,一般采取双方调解的模式已经开始转变,村民对于村委会的信任在逐渐增加。在“你认为,村里有人做了好事会不会被大家肯定和认可?”和“你认为,村里有人做了错事会不会受到大家的谴责?”两个问题中,回答“做好事一定会被认可的”达到68.2%,回答“做坏事不被认可的”达到39.8%。这种对比充分显示出在农村社区,村民的道德意识比较偏向于好的道德规范,而不希望去判断坏的道德规范,道德的信仰比较偏向于好的约束。
在制度规范认知情况中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你对村委会选举制度了解吗?二是你了解村委会选举制度的途径是什么?在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有59.1%的村民选择了“了解”,38.6%的村民选择了“基本了解”,“不了解”的只有2.3%。而他们对于制度规范的了解集中于政府和村委会的宣传,可见当前农村发展中政府和村委会的职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村民规范认知中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我们设计了问题:“你认为本社区的治安情况如何?”来考查当地村民对于社区治安状况的直观反映,回答“很好”的村民达到92%而回答“很混乱”的为0%。这说明在该社区中村民社区治安状况在民众的主观反映中是比较好的。
2.扰绕村社区公共参与网络情况
调查问卷的第三部分为公共参与网络部分,共有四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平常你对村里的公共事务(比如修路)是否关心?”的回答中,有80.7%的人选择了十分关心,19.3%的人选择了比较关心,没有人选不关心。这说明在村民的心目中他们对于参加村内的公共活动积极性很强,这有利于村内治安的稳定,因为在参加村内公共活动是可以提高村民的集体意识,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村落,大家由于受传统节日的影响,经常在一起参加节日庆典的人的熟悉度远远高于不经常参加此类活动的人,而那些往往构成社区不稳定因素的人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本多数来自与对社区、村落节日,活动不关心的人群中。在第二的问题:“村委会或者寨老组织的公共活动的次数多不多?”的回答中63.6%的人认可了村子里的公共活动数量,反映出该社区之所以治安很好的原因其实可以归结为在村子里有数量不少的公共活动,使大家在参与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之间的认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公共组织的参与性。
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是关于参与公共活动的次数和愿意充当何种角色。其中55.7%的人经常参与公共活动,其余回答一般和经常的人数基本相同,充分反映了少数民族社区中居民参与公共组织的活动还是比较热情的,而且在愿意充当的角色中大部分人还是只愿意充当辅助工作,说明了在该社区中有很好的管理模式,即角色分工较为明确,也深得居民的认可和支持。
3.扰绕村社区信任情况
调查问卷第四部分为社区信任情况。其中共设计四个问题:“你是否愿意借农具给村里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觉得在村中生活为了防盗,应该做哪些措施?”“如果你与他人发生经济纠纷,你最愿意求助于谁?”“假如你有事不在家,会请邻居帮忙照看自己的孩子吗?”其中,回答愿意借农具给村里人的有96.6%,不需要防盗装置的86.4%,愿意将孩子给村里人照顾的63.7%。可以看出在该社区中互惠关系、互助关系发展的比较好,邻里关系融洽和睦,这些社会关系状态对良好社区治安管理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正是如此,该社区的治安现状在信任网络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
(三)扰绕村社区治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前述基本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扰绕村是以纯少数民族构成的行政村,地处花溪区市中心较偏远地区。社会治安在社区治理中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访谈和调查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该地区由于社区村民的组成大部分以罗姓为主,只有四户人家是陈姓,特别是在对规范认知上比起以前落后的环境下的村民意识已经取得了大幅的提升,其变化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从社会规范上来看,现代法治秩序逐渐替代传统的礼治秩序进;二是从社会关系网络来看,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农民流动性增加,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由原来的封闭性社会转变为开放型社会;三是从社会信任结构来看,随着社会的市场化,传统的信任已不再是建立在血缘、地缘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农民的关系网络范围不断扩大。
三、社会资本视角下构建和谐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的对策建议
第一,完善少数民族社区的法治建设力度。笔者认为,应当对现有的少数民族乡村选举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改革的目标是遏制民族家族势力对村权力的制约,改革的方式是“组合加竞选”。
第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基层组织。传统的少数民族农村社会资本固化于地缘与血缘基础上,缺乏自由自主价值取向和公共精神。可以通过组织活动使村民感受到法治精神,努力培养、提升这些村民的法治参与能力。使个体组织积极参与到治安管理的实践中来。
第三,努力培育少数民族农村社会的普遍信任。农民的流动性不断增加,外出务工人员快速增长,少数民族农村社会的信任危机日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们之间还没有形成相互的信任关系,社会本身将会瓦解?。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鼓励农民多与人交往,慢慢扩大原有的人际圈,这样才能在少数民族农村社会中逐渐建立村民的普遍信任,从而实现现代和谐的社区治安环境。
注释:
关于社会资本的考查维度,我国经济学家汪丁丁将其归纳为三个维度:物的维度、社会关系的维度、精神生活的维度。
汪大海,孙德宏编.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第1页.刘立明.论后乡土中国的法治启蒙.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第58-62页.[美]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一个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参考文献:
[1] 张克中.社会资本转型与发展的新视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2] 鲁先锋,张成林.和谐社会与社会资本:非政府组织的目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与功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6).------------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论社区治安管理研究
论社区治安管理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保障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的实现,维护社区秩序,促进社会稳定,为社区居民生活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保证。为了更好地找出社区治安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完善我国社区治安管理的具体措施,达到保证社区健康发展的目的。
2、研究意义:
创造良好的社区治安和秩序环境,是维护社区居民利益的基本要求,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本任务。加强社区治安管理,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需要,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手段。维护社区正常社会生活秩序,保障社区安定团结,可以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内概况:
青年志愿者社区活动从青年志愿者活动中独立开来成为一个特殊领域,事实上又与其他领域的志愿活动紧密联系。可以说,社区志愿者活动也包括一部分环境保护、扶贫支教、抢险救灾等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种类在内。自1993年以来,我过各部门志愿者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和社会公益事业开展的特色志愿服务。如共青团维权部门开展的为进城务工青年志愿服务、“保护明天”青年志愿者文化市场监督活动,学校战线开展的大中学生志愿者社区援助行动,青工战线开展的为下岗青年再就业服务,青农战线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植绿护绿”活动,科技部开展的科技扶贫青年知识分子促进活动,以及北京的“为老科学家、老教育家、老干部献爱心”活动,浙江的“天天青年志愿者行动”、吉林为受灾群众搭建临时房屋的“温暖工程”,湖北的为三峡工程综合志愿服务,河南的为见义勇为英雄及其家属志愿服务,江苏江阴、福建漳州的青年志愿者“110联动”,青岛的“周日志愿者行动”,铁道系统的青年职员者“清除白色垃圾”行动等等,都是从战线、地方和行业实际出发,选择党政关注、群众急需、青年能为的项目,持之以恒,创造性的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
今后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是:以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为统揽,努力在主要城市城区50%的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居(家)委会中创建规范的服务站,初步构建青年志愿服务基层组织网络;“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力争涵盖城区中50%的孤老病残等重点困难群众,初步形成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项目体系;以注册志愿者为骨干,建设一支多层次、大规模、相对稳定的青年志愿大军。
2、国外概况:
当前,国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志愿服务正以其突出的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许多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社会效益好。他们在国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已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志愿服务活动几乎家喻户晓,志愿服务意识为大多数公民所接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如:1998年,美国约有1.09亿成年人参
与了志愿者活动,56%-62%的妇女每周奉献3.4个小时、49%的男人每周奉献3.6个小时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目前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特点是:
(1)与公民的成才和就业全面挂钩。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公民的成才与就业问题是各国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之一。只有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公民的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志愿服务活动才能得到社会民众的全面响应,才能确立一个广泛的群众基础。
(2)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切入点。相对于过去那种以满足少数受服务者的生活需求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模式,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寻找服务课题的志愿服务模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目前国外志愿服务的主要形式有:专项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工作、社区性的志愿服务工作。目前国外志愿服务活动:一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法制化方向发展;二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政府化方向发展;三是志愿服务活动向机制化方向发展;四是志愿服务活动向全民化方向发展;五是志愿服务活动向社区化方向发展。
3、本人的观点:目前我国的社区治安管理还是存在着各种弊端,如硬件设施不够过硬,场地窄、资金部足;软件设施上:缺乏制度上的保障、缺乏系统的工作流程、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调解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所以应该创建安全小区活动;建立社区治安联防队;加强社区治安巡逻;完善综合治理网络。
三、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社区稳定,人民生活健康愉快,社区文化大大提高,社区垃圾、车辆、设施井然有序,社区丑恶现象大大减少,治安混乱的地区和单位的面貌彻底改观,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
2、研究方法:治安管理工作要以实有人口管理为重点、以信息采集维护为主要任务、以依靠群众落实各项管理防范措施为主要方法,努力在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强化治安整体防控、提高应急处突能力等方面实现新突破。(1)、要处理好社区综治组织机构与社区党委关系,加强综治组织机构建设。(2)、要处理好社区综治宏观控制和重点防范的关系,加强法制宣传,提高预警能力。(3)、要处理好社区综治工作的管理与服务的关系,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加强社区综治工作的硬件建设,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3、研究思路: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协助公安机关、政法机关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2)做好社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 3)积极开展人们调解工作 4)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5)做好失足少年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6)做好居民的治安防范工作 7)做好社区消防工作 8)做好社区交通安全管理
四、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
1、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改革,社区的治安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增多,综合反映的治安热点与难点比较突出,有的治安问题还比较严重。分析和研究社区治安问题,并将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伟大工程。
2、目录: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研究目的(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1)、国内概况(2)、国外概况
3、本人的观点(三)、研究方案(1)、研究目标(2)、研究方法(3)、研究思路(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结语:社区治安管理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关乎社区居民身心财产安全,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繁荣稳定。创造良好的社区治安和秩序环境是保障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的实现,是社区居民生活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五、参考文献:
1、娄成武,萍主编:《社区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月第9次印刷,第243—273页。
黄泽林,王兴民,强化我国社区治安的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
2、学版),2004年02期。
3、莫德升,论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的群众工作[J],政法学刊,2005年02期。
4、厉以贤;社区发展 社区服务 社区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黄翘云.和谐社区长效机制的探讨[J].武汉学刊 , 2006,(01)。
6、张芝霞.我对社区调解工作的几点体会[J].社区 , 2007,(05)。
7、姜振华.社区参与:对社区居民与居委会互动关系的透视[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2007,(03)。
8、罗淳.社区问题探讨[J].理论与改革 , 1999,(02)。
9、姜良栋.建立治安调解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公安研究 , 2002,(07)。
10、王冶英,卢浪秋,任以顺:《社区治安与社区稳定》,4—5页,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11、21世纪社区治安管理——社区警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3。
12、美国的社区治安管理 人民公安 1998/17。
13、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研究 中南大学 2006。
14、康宇;;试论当代中国社区矫正制度[J];林区教学;2006年09期。
15、郝英兵;社区治安防控战略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16、王均平;社区治安群论[J];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17、张昭端;;中外社区警务的思想基础、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8、韩诚刚;我国社区警务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9、李雪冰;治安防控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0、董玉刚;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21、刘成彬;城市社区警务建设的实践思考[D];山东大学;2007年。
第五篇:2018年社区治安管理工作计划(精选)
2018年社区治安管理工作计划
篇一:2018年社区治安管理工作计划
以党的XX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政府、市公安局提出的“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构筑全方位、立体型、多层次的社区系统治安防范体系的要求,大力创建平安社区、文明社区活动,使我们社区居民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为广大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1、使社区秩序稳定,健全社区维持稳定的工作体系,落实领导责任制,不发生震荡社会,破坏社区形象的恶性案件,不发生影响重大的群众事件,不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不发生群众去上级政府滋事、非法聚集、串联等活动。
2、保持在社区无严重刑事案件发生,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降低在社区群众轻度违纪事件的发生率,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3、群众各种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加强预防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
4、认真学习贯彻《治安管理处罚法》、《社区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居民行为规范的训练,结合居民行为规范达标、雏鹰争章、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等活动,大力开展“平安社区”、“文明家庭”,等评比,使社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5、健全综治网络和队伍,优化社区周边环境,进一步健全门卫值班制度。
6、进一步搞好社区法制教育,发挥法制社区领导的作用,使广大居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
1、扎实开展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社区工作以提高群众和社区工作者的法制素质为重点,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社区、工作,发挥法制社区领导的作用,不断拓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
2、深化落实维护社区稳定工作,要进一步落实维护社区稳定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时研究解决维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准确向上级部门报告有关创安维稳的有关信息,做到不瞒报、漏报,对发生事故将从严查处。坚持不懈地开展“社区拒邪教”活动,社区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杜绝群众参与赌博和迷信活动。
3、及时妥然处理群众群体中的各类矛盾和群众对社区管理问题的反映,认真落实社区工作者品德创优活动中的各项措施。积极发挥家庭委员会的监督作用,虚心吸收各家庭对社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4、强化故将从严查社区治安防范工作积极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社区的管理,做好事故的防范工作。设置兼职安全员,进一步健全门卫制度,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出社区,落实来人来访登记制度。经常检查社区各重点防范场所的消防安全设备、防盗报警器,做到人防与技防相结合,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做好社区防抗灾救灾工作,维护社区群众生命及社区财产的安全。
利用网络、会议、黑板报、社区广播等手段广泛宣传创建平安社区的工作,提高广大社区领导对创建工作的思想认识。成立社区创建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研究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每年对社区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做到宣传到重点。加强社区领导教育,搞好社区领导信用建设工作,加强对群众的诚信教育,进一步改善社区领导的社会形象。
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做好“三困居民”的结对和帮扶工作,发挥 “帮困基金”作用,定期开展送温暖活动。
继续做好社区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定期检查社区安全和综治工作。严格执行社区管理制度,做到规范规范再规范。
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社区周边环境整治工作。
篇二:2018年社区治安防控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提高育才社区治安防控能力和水平,预防、减少各类违法犯罪和治安灾害事故,创造更好的社区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我们社区实际情况,2018年制定以下治安防控工作计划。
一、建立社区治安工作站,落实人员,由专人负责。
二、协助派出所开展社区警务室工作,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
三、建立形式多样的群防群治队伍,广泛开展社区治安巡逻工作。
四、加强治安防空建设力度,完善社区治安防控网络。
五、组织建设参加各类“创安”活动,实现社区刑事发案率稳中又降,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