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钻石理论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钻石理论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刘学忠 崔茂森
论文关键词 钻石理论/农产品贸易/竞争优势
论文来源 农村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产品竞争优势总体上有所减弱。农产品贸易的顺差减少,并从2004年开始出现逆差。加入WTO以后,中国要履行有关农产品的入世承诺,这将给中国农业带来更大的挑战和压力。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钻石理论,该理论突破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发展农产品贸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钻石理论简介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10个国家的100多个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后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能否取得成功或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取决于4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此外,波特认为机会和政府行为作为另外两个辅助因素影响着上述4个因素,也对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这六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完整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National Diamond)”体系,也就是著名的“钻石理论”。[1]
1.生产要素
可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初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半熟练和不熟练的劳动力等,这些要素不需要进行开发或仅需要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资就能拥有的。高级要素则是通过投资开发创造出来的,包括受过高水平教育的人力、现代化的电信通讯基础设施等。初级生产要素是高级生产要素的基础,但是一国想要经由生产要素建立起持久的竞争优势,则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后者的可获得性与精制程度也决定了经济主体能否获得较多比较利益的能力。
2.需求条件
波特认为,国内市场的需求会刺激企业的改进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同时,内需市场的大小对企业能否形成规模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需求对一国企业和产品竞争优势的作用表现在:①老练的、挑剔的买主有助于产品高标准的设计、生产。②前瞻性的买方需求有助于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③ 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及独立的买主数量会对一国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3.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相关产业是指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其发达和完善程度关系着主导产业的产品成本、品质和信息交流,从而影响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相关产业的产品有效率,主导产业才会有效率;相关产业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有利于主导产业建立国际竞争优势。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组织结构往往随产业和国情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各种差异条件的最佳组
合便形成了国家竞争优势。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对该国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重大影响。国内竞争的存在会对企业形成强大的压力,迫使企业去改进技术、进行创新和寻求更多的可持续竞争的来源,从而有利于该国竞争优势的形成。
此外,发展机遇和政府作用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起辅助作用。包括重大技术革新在内的一些机遇事件可能会打断事物的正常进程,使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失去竞争优势,落后国家的企业则可借此获得竞争优势,并后来居上。政府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政府可通过管理制度、法令与条例、金融、投资、税收等政策来影响该国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从而加速或者增加获得竞争优势的可能性。
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特点是:①在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下,提出了确认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分析工具,用竞争优势取代比较优势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②是一种动态的比较利益理论,不仅考虑现实存在的利益对比,而且考虑潜在的利益对比,强调一国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创新机制,取决于企业的后天努力和进取精神,从而能够解释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并给后进国家争取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③进一步探讨了需求与需求结构对一国竞争优势的作用和影响。[2]
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整体竞争力:水平低,出口增长缓慢,竞争力薄弱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生产量第一大国,但中国农产品出口比例却一直很低。2004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233.9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132.7%,但在世界排名中,仍居于美国、加拿大、巴西之后。从占有率上看,农产品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94%,占农业总产值的5.3%,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12%;从人均出口额上看,中国农业劳动力平均的农产品出口额为76美元/人,与发达国家相差三四百倍,是世界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199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为17.2%,之后各年除了1994年略有上升外,其余年份均呈下降态势。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有限,而工业制成品大幅增长,占出口总额比重不断上升,1990至2004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以年均6.2%的速度增长,而同期工业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则达到19.4%。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及中国统计数据库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如果仅从“入世”以后看,中国农产品贸易状况如何呢?
从表1可以看出,“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呈现如下特点:
(1)农产品进出口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2002~200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分别为13%、18%、9.1%和17.9%,200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75.8亿美元。但是,在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的同时,农产品进口增长更快,2003、2004年农产品进口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52%、48.1%,2004年进口额达到280.3亿美元。2005年由于对粮食进口进行了控制,进口额增速回落到2.4%。
(2)农产品出口额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到2005年仅占3.6%。其原因是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不大,而中国出口总额则由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呈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
(3)农产品进口额在中国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入世”前农产品进口额在中国
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入世”后,由2002年的4.22%上升到2004年的4.99%。其主要原因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小麦、大豆等进口大幅攀升。2005年由于对粮食进口的控制,比重稍有下降。
(4)顺差逐年减少,并在2004年首次出现较大逆差。200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顺差为56.9亿美元,2003年减少为25亿美元,2004年逆差达到46亿美元(按WTO口径,即不含水产品,则接近84亿美元)。中国履行入世承诺,加大农业开放力度,粮食进口大幅增长,是出现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2.结构竞争力:优势正在减弱,劣势正在加大
(1)从出口结构来看,中国农产品出口长期依赖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小的初级产品为主,初级农产品比重达到60%,加工产品仅有4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分别为25%和75%。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而中国农产品的加工品只占其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
(2)出口产品中,传统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正在逐步丧失其优势。中国的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等大类出口农产品具有劳动力成本或资源优势,但目前国际上这些产品的技术和资本含量越来越高(譬如荷兰设施农业生产的蔬菜),劳动生产率也增长很快,中国的传统优势正在不断丧失。
(3)从资源禀赋来看,受国内资源的制约,土地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不具有优势。其中,属于典型土地密集型产品如小麦生产;食品中的乳品及蛋品、糖、糖制品及饲料(不包括未碾磨谷物)出口也不占优势。
(4)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虽然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一些产品的出口金额占世界市场的比重并未取得明显增长。以蔬菜为例,1995~2004年,中国蔬菜出口数量占世界市场同类产品出口总数比重由16.5%上升到21.2%,但出口金额占世界市场总额的比重却仅仅由16.7%提高到16.8%,只提高了0.1个百分点(根据FAO数据计算结果)。
3.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也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TSC),是指一国贸易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公式为:TC指数=(行业出口值—进口值)/(行业出口值+进口值),其取值范围为-1至1。一般认为,当0.8≤TC<1时,该行业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当0.5≤TC<0.8时,该行业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当0<TC<0.5时,该行业具有竞争优势,但并不明显。当-1<TC<-0.8时,该行业处于非常明显的竞争劣势;当-0.8<TC≤-0.5时,该行业处于较明显的竞争劣势;当-0.5<TC<0时,该行业处于竞争劣势,但并不明显。当TC接近于0时,该行业的竞争力呈现中性,即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当。笔者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总体和几大类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可以看出:
(1)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0.33下降到2003年的0.06,2004年起农产品总体TC指数由正值转为负值,即进口额超过出口额。这说明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竞争力不强。
(2)水产品、蔬菜及水果的TC指数全为正值,说明中国这几大类农产品有竞争力,但同时
可以明显地看到,两大类农产品的TC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中国这些传统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正在下降。
(3)畜产品的TC指数大部分年份为正值,从2003年开始转为负值,由竞争优势转为微弱的竞争劣势。当然这并不表明中国所有的畜产品都失去了竞争优势,中国活动物、肉及肉制品出口有一定的竞争力,乳品没有竞争力,而生皮及毛皮由于服装业的需要进口量较大(笔者将另文对此进行分析)。
(4)油籽及含油果实、动植物油脂及蜡两大类产品TC指数全为负值,而且逐年增大,分别由1997年的-0.52、-0.45增大到2005年的-0.84、-0.85,其中动植物油脂及蜡2003年和2004年的指数甚至达到-0.93,说明其劣势正在逐年加大,由一般竞争劣势下降为明显的竞争劣势,基本上全是进口,表明其受外来竞争的冲击相当大,自身竞争力非常薄弱。
(5)谷物及制品除了2004年以外都为正值,但这并不表明中国的谷物都具有竞争优势,对此应作具体分析。F2QC06.JPG src=“/pic/J4/J41463251433036.JPG” border=0>
数据来源:根据FAO统计数据计算整理。
由表3可以看出,中国小麦TC指数基本上为负值,2000年以前TC值在-0.7左右,说明具有较明显的竞争劣势,之后劣势有所减弱,甚至在2003年表现出微弱的竞争优势,2004年再度表现为明显的竞争劣势。玉米的TC指数变化较大,半数年份为正值,表现出较弱的竞争优势;半数年份为负值,表现出较弱的竞争劣势。有关研究表明,中国每公斤小麦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倍,是阿根廷的1.4倍,是加拿大和法国的2倍多;每公斤玉米生产成本是美国和阿根廷的1.1—1.2倍,是法国的2倍多。[3]
中国大米的TC指数基本上为正值,1999年以前TC值呈上升趋势,之后一路下滑到2003年的0.54,甚至在2004年表现出微弱的劣势(2004年粮食进口具有特殊性)。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大米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谷物进出口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进出口极不稳定。主要原因是受年度产量、价格和粮食安全政策的影响。
三、钻石理论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
中国农产品竞争力薄弱与对农业的定位和认识偏差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对农业、农产品贸易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扶持都不到位,即使在发展战略上,也往往是停留在口号上,得不到彻底执行。中国农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农村发展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要加快农业的发展,培育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农产品贸易对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必须把发展农产品贸易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除了政府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外,生产者、加工企业也要转变思想观念。首先要增强竞争意识。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转变思想观念是提高竞争力的先导。入世后竞争的范围由国内扩大到全球,竞争更加激烈。要清醒地看到这个严峻的挑战,增强竞争意识,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其二要发挥民族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开辟无竞争对手的领域。特色就是竞争力。各地都应当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发展特色产品,打入无竞争领域。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的潜在优势,扩大特色农产品出口。其三是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树立新的竞争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优化进出口结构,提升和保持传统优势,挖掘潜在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不仅强调现实的利益对比,还强调潜在的利益对比。作为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农产品要努力保持其优势,提升其竞争力。随着当前这些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要充分注重对高级生产要素的培养,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传统优势。同时更需要挖掘潜在的比较优势,只有大力发展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培育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3.挖掘内需,以高质量农产品的内需市场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影响一国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要加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使国民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以此提高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质量意识,通过高质量需求的扩大和结构升级,带动生产者和加工企业调整农产品结构,通过技术创新,着重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出口前景好的高附加值农产品,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政府要继续实施一系列政策,鼓励生产高质量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网;二是继续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大农产品标准制订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引导农民、加工企业运用标准化技术生产农产品。
4.加大对相关和支撑产业的支持力度
农业的相关和支撑产业,如农药、化肥、农膜、农机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加大对这些行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这些行业的产品成本降下来,价格降低了,有利于农产品降低成本;这些行业的产品质量提高了,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机遇瞬间即逝,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以及对新市场的开拓能力等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必须有一套可行的创新机制作为保障。首先,政府作为建立创新机制的牵头人,要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带动产学研联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国际合作,使企业在对外开放中学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其次,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主体,应有不畏风险的创新精神,通过创新化险为夷,化挑战为机遇,积极开拓市场,主动找寻强劲的竞争者与之公平竞争,主动挖掘国内不同层次居民和企业的需求,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积极走向国际市场;要瞄准本行业科技发展前沿,抓住那些对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加大创新投入;在企业内部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市场发展趋势的管理规范,强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以保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6.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引导农业生产及加工向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在保持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将培育高级生产要素作为长期不变的战略任务,持续不断地增加对农业教育、科研、开发等诸多高级要素的投入;要充分利用中国WTO框架下的“绿箱”、“黄箱”政策空间,建立起适应中国农产品出口发展要求的支持与保护体系。首先是增加出口农产品基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信息化、良种化、农业生态环境等的财政投入,加快出口基地的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
其次是制定刺激农产品出口政策,强化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服务功能,政府要通过谈判争取与其他国家签订有利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协议,消除或减少农产品贸易壁垒。再次是加快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对农产品生产、流通、检验检疫、内贸、外贸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的,且政策透明、管理科学高效的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最后是加快行业组织建设,包括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农产品出口协会的建设。
第二篇: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
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分析
(一)产业竞争力概念
一般认为,产业竞争力是一国某一产业整体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一特定产业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产业竞争力的内涵较之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都更为复杂。本文认为产业竞争力就是在国际自由贸易的前提下,本国的某一产业依靠自身资源、环境等优势,以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更高质量、更高生产效率地提供产品并获得持续利润的能力。
(二)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分析
1992年,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钻石模型”理论。他通过对1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分析后得出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简称PDM)。钻石模型是由四个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影响的决定因素和两个外生的影响因素构成的一个体系。模型内的四个决定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的战略和结构以及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他认为这四项要素形成的“钻石体系”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产业或产业环节能够成功的决定因素,两个外生影响因素分别为政府和机遇。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体系,每个因素都会相互作用影响到其它因素的表现。
波特钻石模型
1.生产要素条件:该国生产要素的地位,例如熟练的劳工或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必备的竞争要素。
2.需求条件:国内市场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本质。国内市场需求的细分有助于企业形成有效的竞争策略,发挥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的作用。大型的国内市场会鼓励企业大规模投资,因而有助于提高那些具有规模经济和学习经济特点的产业竞争优势。
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该国是否具备这项产业的支援产业与相关产业,以及这些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
4.企业战略和结构:支配企业如何创建、组织与管理国内的条件,以及该国的国内竞争性质。
5.机遇:机会是外在因素,不受模型内部因素的影响,因此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有很多,比如说科学技术的发明突破,汇率的变化,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等。
6.政府行为:政府合适的角色应当是市场竞争的催化剂与挑战者,政府应鼓励或者推动公司提高其效率,以达到较高的竞争水平。政府的作用就是为产业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第三篇:钻石理论
“钻石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提出来的。波特的钻石理论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 1.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2.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4.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下图)。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1.关于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形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当然初级生产因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是非常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才。高等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从另一个角度,生产要素被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被归入专业生产要素。越是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产生更加精致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它通常是不稳定的。
波特同时指出: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根据推测,资源丰富和劳动里便宜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这类产业对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不会有大的突破,同时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2.国内需求市场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户的本质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假如本地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国际间数一数二,就会激发出该国企业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能满足最难缠的顾客,其它的客户要求就不在话下。如日本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欧洲严格的环保要求也使许多欧洲公司的汽车环保性能、节能性能全球一流。美国人大大咧咧的消费作风惯坏了汽车工业,致使美国汽车工业在石油危机的打击面前久久缓不过神来。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期性需求。如果本地的顾客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也可以成为本地企业的一种优势,因为先进的产品需要前卫的需求来支持。德国高速公路没有限速,当地汽车工业就非常卖力地满足驾驶人对高速的狂热追求,而超过200公里乃至300公里的时速在其他国家毫无实际意义。有时国家政策会影响预期性需求,如汽车的环保和安全法规、节能法规、税费政策等。3.相关和支持产业
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以德国印刷机行业为例,德国印刷机雄霸全球,离不开德国造纸业、油墨业、制版业、机械制造业的强势。美国、德国、日本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也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零部件等行业的支持。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发展中国家往往采用集中资源配置,优先发展某一产业的政策,孤军深入的结果就是牺牲了其他行业,钟爱的产业也无法一枝独秀。
本国供应商是产业创新和升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也是它最大的优点所在,因为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应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产业的密切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有竞争力的本国产业通常会带动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波特指出,即使下游产业不在国际上竞争,但只要上游供应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对整个产业的影响仍然是正面的。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波特指出,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也可能来自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波特认为,这一点与许多传统的观念相矛盾,例如一般认为,国内竞争太激烈,资源会过度消耗,妨碍规模经济的建立;最佳的国内市场状态是有两到三家企业独大,一规模经济和外商抗衡,并促进内部运作的效率化;还有的观念认为,国际型产业并不需要国内市场的对手。波特指出,在其研究的十个国家中,强有力的国内竞争对手普遍存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产业必然先经过国内市场的缠斗,迫使其进行改进和创新,海外市场则是竞争力的延伸。而在政府的保护和补贴下,放眼国内没有竞争对手的“超级明星企业”通常并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5.机会
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生变化。波特指出,对企业发展而言,形成机会的可能情况大致有几种: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机会其实是双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厂商才能有发展“机遇”。6.政府 波特指出,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必然要反映到企业上。即使拥有最优秀的公务员,也无从决定应该发展哪项产业,以及如何达到最适当的竞争优势。政府能做的只是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
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脚色,才能成为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政府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政府直接投入的应该是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也就是外部成本,如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
从政府对四大要素的影响看,政府对需求的影响主要是政府采购,但是政府采购必须有严格的标准,扮演挑剔型的顾客(在美国,汽车安全法规就是从政府采购开始的);采购程序要有利于竞争和创新。在形成产业集群方面,政府并不能无中生有,但是可以强化它。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保证国内市场处于活泼的竞争状态,制定竞争规范,避免托拉斯状态。
波特认为,保护会延缓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使企业停留在缺乏竞争的状态。
第四篇: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
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1]
以海门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为例
一、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背景海门市家纺产业主要分布在三星、德胜、天补、三和、海门等乡镇,依托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形成。地处海门、通州两市交界处的叠石桥,当地群众素有从事家纺品生产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叠石桥家纺业发展驶人了快车道,家纺的品种款式由小到多,生产企业由弱到强,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设备由落后到先进,辐射面由狭到宽,形成了生产规模化、分工社会化、设备智能化、产品系列化和营销国际化的格局。海门市政府先后投人10亿多元,对市场经过六次扩建、改造,目前叠石桥已形成绣品城、家纺城、商贸城、名品广场等四大经营区域,拥有5000多个摊位和2000多个精品门店,营业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米,日人流量3万人次,并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餐饮娱乐业等。在叠石桥市场的带动下,从事家纺产业的人员覆盖周边三个县市10多个乡镇,人数20多万,生产的产品包括被套、被罩、床单、窗帘、被子、凉席、帐子等,不但畅销全国,还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叠石桥家纺市场实现成交额巧0亿元,成为全国同类行业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交易额最高、市场前景最为看好的市场。
二、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对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
1.要素条件。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可以被归纳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五类,这些生产要素一般是混合出现的,但每个产业对其依赖程度又随产业性质而定。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本资源。叠石桥家纺市场强大的吸引力和产业的集聚效应吸引了全球家纺企业来到海门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中国最大、全球前三的家纺产品集散地。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所在的三星镇,建起了2.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园区建成三年来,已有进区企业194家,总投人35亿元,其中产值超千万元企业有103家,超亿元企业有10家。浙江、上海、广东等地资金以及美、欧、非、亚等大洲20多个国家外资纷纷涌人,争抢发展先机。在该市海门、三和、天补、德胜等紧邻叠石桥家纺市场的乡镇,外资同样纷至沓来,推动海门2005年总体利用外资列苏中、苏北地区第一,超过了太仓、宜兴等苏南老牌吸引外资强市。
(2)基础设施。为打造一流市场,海门市大力实施叠石桥家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该市先后投人近亿元对市场的配套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扩建停车场4000多平方米,不断优化市场配套功能,有效地提升了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目前,餐饮、娱乐、休闲一条街基本形成;金融服务、产品研发、机械维修、纺配纺机贸易、彩印包装、中介服务、信息咨询、法律援助、商贸流通等各类配套服务业较为完善。大市场需要大物流。该市投资2亿元建起占地面积200亩的物流园区,有53条营运线路,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和地区,并经附近的机场、港口码头可远运至南非、罗马尼亚、阿根廷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该物流中心货物运输量超200万件,总价值70亿元,同时实现出口供货额巧亿元。已搭建成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信息中心,将人员、商品、资金等信息交流畅通到每一个细节,随时可以提供各类信息咨询,每间商铺均有闭路电视、宽带和电话等,代表了未来市场发展的最新理念。
2.需求状况。市场内为适应不同需要的消费者,绣品产品高、中、低档应有尽有,交易方式灵活,现金现货、订单皆可。精品城内,内地著名品牌云集,有“心愿”、“天发”、“银炯”、“凯帝”、“美罗”、“迪尼诗”、“巨丰”、“凯盛”等20多个内地著名品牌。该市场已在内地200多个城市建立了稳固的销售网站,每年至少有300多万条床罩、900多万条被套畅销内地各大、中城市;同时,产品还远销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南非、智利、阿根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市场还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镇上有三百多人走出国门,注册和创办了二百多家境外公司和企业。现在绣品城日人流量已达到三万人次,全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是全国最大的绣品专业市场。一直稳坐全国绣品专业市场“老大”。
3.相关、支持性产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叠石桥家纺业进人了鼎盛发展时期。目前,叠石桥已成为全国家纺系列产品的生产基地、销售场所和物流中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生产规模化。仅叠石桥所在的三星镇就有家纺工业企业150家,个体加工户3078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家,亿元企业3家,加上周围的乡镇家纺工业企业,总量超千家。分工社会化。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已形成专业分工,即使生产加工,一户也只做其中一道工序。设备智能化。枕套、床罩等家纺产品起初靠手绣,后来在缝纫机上绣。90年代起普遍用电动绣花机绣。目前已向电脑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叠石桥家纺产业已拥有电脑绣花机8000多台、电脑多针绮缝机3000多台、工业缝纫机25000多台、喷胶棉生产线35条、其他相关设备2800多台,设备总价值20多亿元。产品系列化。起初,叠石桥的家纺业主要生产枕套和电视机套等家用电器套。后来又开发了床罩、窗帘、云丝被、沙发座垫、靠背等。现在其家纺产品,不仅品种多,而且质量高,有200多个品种,能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消费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海门家纺业的不断做大做强,商机不断扩大,家纺产业链也不断拉长,形成了一个以家纺主导产业为中心,集纺织、研发、加工、机械、包装和销售为一体的有特色的产业链。如今,小到一根针、一束线,大到几十万的家纺生产机械,叠石桥都有专门的生产厂家。家纺生产需求量最大的是布料及填充物,由此,天龙印染、金雪化工等企业应运而生。
4.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竟争。海门市不断推进家纺生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进,从传统的缝纫机到今天高速绮绣一体机、智能化电脑绣花机、电脑多针绪缝机等现代化设备普及。设备的更新改造和科技进步,大大促进了海门家纺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提档升级。海门还大力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不断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截至目前,累计注册商标200多件,60家企业通过了1以刃000质量体系认证和15014000环境体系认证,获各类商标名牌产品巧个。此外,海门家纺的蓬勃发展,吸引了“鳄鱼”、“金利来”、“老爷车”、“华伦天奴”、“红豆”、“恒源祥”、“波司登”等国内外驰名品牌加盟。激烈的产业竞争,促使海门家纺产品始终保持着与国际同步的设计品味。现在,海门每天都有100种新品完成设计,1000多个家纺品种能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已有200多个产品获国家专利。目前,市场绣品也由家庭生产的“无牌式”绣品逐步发展成有60多种品牌的系列产品。然而,绝大部分产品仍默默无闻。但是叠石桥绣品城经济增长点,还是要靠品牌带动的销售量来实现,以将原来隐蔽在叠石城绣品城内的那种分散的无形资产“有形化”,让它与现有的显性销售网络相结合,形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最佳组合,最终形成“ 叠石桥”品牌,向品牌要效益。
5.机会。机会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打断事物的发展进程,使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竞争优势无效,而落后国家的企业如果能顺应局势变化,利用新机会获得新一轮竞争优势。随着中国加人W联),海门家纺产业的前景更加广阔,同时跨人全球市场,如何把握市场先机获得竞争优势,已成为当地政府和企业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
6.政府角色。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因而它不能靠政府的行政干预而形成,但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对产业集群加以正确引导。海门家纺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产业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叠石桥绣品城每间面积一米二的摊位,一年租金为4000元人民币,精品房一间(面积20至30平方米),一年租金为20万元人民币。当地对于海内外客户前往投资、经营无不欢迎,经营户可获所得税第一年免征、第二年减征;工商管理费第一年免交、第二年减半;房租半年免收以及无偿为经营户在市场有线广播、电子显示幕上进行广告宣传等优惠政策。此外,对海外投资者,实际投资额满一百万美元的企业,奖励投资者四百平方米土地用于别墅建设;实际投资额满二百万美元的企业,奖励投资者别墅一套;实际投资额满三百万美元的企业,奖励投资者叠石桥中心地带营业用房一间;实际投资额满四百万美元的企业,优先安排一块商业用地供投资者开发。
7.产业规划。三星镇党委和镇政府依托“绣品城”不断开拓进取,终于走出了一条集体工业和家庭工业“一业两化,比翼齐飞”的新路子。近年来,海门叠石桥绣品城在三星镇党委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实施市场带动战略,按照“城”(绣品城)、“街”(农民街)、“区”(工贸区)、“带”(绣品经济带)为一体的总体规划,努力工作,以形成绣品城、商贸城、托运城三城鼎立,互为依托的大市场格局。投资900多万元,建造了6080平方米的绣品城、精品楼、名品广场;投资1050万元,建造了占地17亩的托运城,下设26个托运站,能快捷地把三星绣品托运到全国各大中城市。
三、美好前景
随着中国家纺产品与W丁工)成员自由贸易的发展,叠石桥家纺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预计将在2010年前把叠石桥建设成为中国家纺产业的研究发展中心。数量实现大规模扩张。计划到2010年,叠石桥市场交易量达到500亿元,叠石桥区域交易量达到800亿元,家纺生产企业数量达到3000家,从业人员数量达到50万人,国际贸易额达200亿元,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比翼齐飞的格局。质量实现大幅度提升。2010年,叠石桥家纺业要形成全国驰名商标3一5个,全国名品8一10个,创造出国际品牌。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0家,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2一3家。配套实现全方位完善。外部条件日渐成熟。宁启高速通车、苏通大桥建成,沪崇苏通道、崇海大桥和沪通铁路以及宁启高速叠石桥互通陆续开工建设,叠石桥与全国各地的交通更加便捷。内部环境也更加优越,建设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三期工程和家纺国际物流中心,使叠石桥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好、服务质量最优的家纺产品集散地。
第五篇: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简介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下图)。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关于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当然初级生产因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是非常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才。高等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
从另一个角度,生产要素被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被归入专业生产要素。越是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产生更加精致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它通常是不稳定的。
波特同时指出: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
根据推测,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这类产业对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不会有大的突破,同时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
国内需求市场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户的本质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假如本地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国际间数一数二,就会激发出该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能满足最难缠的顾客,其它的客户要求就不在话下。如日本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欧洲严格的环保要求也使许多欧洲公司的汽车环保性能、节能性能全球一流。美国人大大咧咧的消费作风惯坏了汽车工业,致使美国汽车工业在石油危机的打击面前久久缓不过神来。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期性需求。如果本地的顾客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也可以成为本地企业的一种优势,因为先进的产品需要前卫的需求来支持。德国高速公路没有限速,当地汽车工业就非常卖力地满足驾驶人对高速的狂热追求,而超过200公里乃至300公里的时速在其他国家毫无实际意义。有时国家政策会影响预期性需求,如汽车的环保和安全法规、节能法规、税费政策等。
相关和支持产业
对形成国家竞争优势而言,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与优势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波特的研究提醒人们注意“产业集群”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以德国印刷机行业为例,德国印刷机雄霸全球,离不开德国造纸业、油墨业、制版业、机械制造业的强势。美国、德国、日本汽车工业的竞争优势也离不开钢铁、机械、化工、零部件等行业的支持。有的经济学家指出,发展中国家往往采用集中资源配置,优先发展某一产业的政策,孤军深入的结果就是牺牲了其他行业,钟爱的产业也无法一枝独秀。
本国供应商是产业创新和升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也是它最大的优点所在,因为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应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产业的密切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有竞争力的本国产业通常会带动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波特指出,即使下游产业不在国际上竞争,但只要上游供应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对整个产业的影响仍然是正面的。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波特指出,推进企业走向国际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也可能来自本地竞争者的压力或市场的推力。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波特认为,这一点与许多传统的观念相矛盾,例如一般认为,国内竞争太激烈,资源会过度消耗,妨碍规模经济的建立;最佳的国内市场状态是有两到三家企业独大,用规模经济和外商抗衡,并促进内部运作的效率化;还有的观念认为,国际型产业并不需要国内市场的对手。波特指出,在其研究的十个国家中,强有力的国内竞争对手普遍存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产业必然先经过国内市场的搏斗,迫使其进行改进和创新,海外市场则是竞争力的延伸。而在政府的保护和补贴下,放眼国内没有竞争对手的“超级明星企业”通常并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机会
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生变化。波特指出,对企业发展而言,形成机会的可能情况大致有几种: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市场需求的剧增;政府的重大决策;战争。机会其实是双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竞争者获得优势的同时,使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只有能满足新需求的厂商才能有发展“机遇”。
政府
波特指出,从事产业竞争的是企业,而非政府,竞争优势的创造最终必然要反映到企业上。即使拥有最优秀的公务员,也无从决定应该发展哪项产业,以及如何达到最适当的竞争优势。政府能做的只是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资源,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
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成为扩大钻石体系的力量,政府可以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政府直接投入的应该是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也就是外部成本,如发展基础设施、开放资本渠道、培养信息整合能力等。
从政府对四大要素的影响看,政府对需求的影响主要是政府采购,但是政府采购必须有严格的标准,扮演挑剔型的顾客(在美国,汽车安全法规就是从政府采购开始的);采购程序要有利于竞争和创新。在形成产业集群方面,政府并不能无中生有,但是可以强化它。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保证国内市场处于活泼的竞争状态,制定竞争规范,避免托拉斯状态。
波特认为,保护会延缓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使企业停留在缺乏竞争的状态。
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1]
以海门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为例
一、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背景海门市家纺产业主要分布在三星、德胜、天补、三和、海门等乡镇,依托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形成。地处海门、通州两市交界处的叠石桥,当地群众素有从事家纺品生产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叠石桥家纺业发展驶人了快车道,家纺的品种款式由小到多,生产企业由弱到强,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设备由落后到先进,辐射面由狭到宽,形成了生产规模化、分工社会化、设备智能化、产品系列化和营销国际化的格局。海门市政府先后投人10亿多元,对市场经过六次扩建、改造,目前叠石桥已形成绣品城、家纺城、商贸城、名品广场等四大经营区域,拥有5000多个摊位和2000多个精品门店,营业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米,日人流量3万人次,并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餐饮娱乐业等。在叠石桥市场的带动下,从事家纺产业的人员覆盖周边三个县市10多个乡镇,人数20多万,生产的产品包括被套、被罩、床单、窗帘、被子、凉席、帐子等,不但畅销全国,还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叠石桥家纺市场实现成交额巧0亿元,成为全国同类行业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交易额最高、市场前景最为看好的市场。
二、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对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
1.要素条件。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可以被归纳为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五类,这些生产要素一般是混合出现的,但每个产业对其依赖程度又随产业性质而定。海门家纺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本资源。叠石桥家纺市场强大的吸引力和产业的集聚效应吸引了全球家纺企业来到海门发展。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中国最大、全球前三的家纺产品集散地。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所在的三星镇,建起了2.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园区建成三年来,已有进区企业194家,总投人35亿元,其中产值超千万元企业有103家,超亿元企业有10家。浙江、上海、广东等地资金以及美、欧、非、亚等大洲20多个国家外资纷纷涌人,争抢发展先机。在该市海门、三和、天补、德胜等紧邻叠石桥家纺市场的乡镇,外资同样纷至沓来,推动海门2005年总体利用外资列苏中、苏北地区第一,超过了太仓、宜兴等苏南老牌吸引外资强市。
(2)基础设施。为打造一流市场,海门市大力实施叠石桥家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该市先后投人近亿元对市场的配套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扩建停车场4000多平方米,不断优化市场配套功能,有效地提升了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目前,餐饮、娱乐、休闲一条街基本形成;金融服务、产品研发、机械维修、纺配纺机贸易、彩印包装、中介服务、信息咨询、法律援助、商贸流通等各类配套服务业较为完善。大市场需要大物流。该市投资2亿元建起占地面积200亩的物流园区,有53条营运线路,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和地区,并经附近的机场、港口码头可远运至南非、罗马尼亚、阿根廷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该物流中心货物运输量超200万件,总价值70亿元,同时实现出口供货额巧亿元。已搭建成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信息中心,将人员、商品、资金等信息交流畅通到每一个细节,随时可以提供各类信息咨询,每间商铺均有闭路电视、宽带和电话等,代表了未来市场发展的最新理念。
2.需求状况。市场内为适应不同需要的消费者,绣品产品高、中、低档应有尽有,交易方式灵活,现金现货、订单皆可。精品城内,内地著名品牌云集,有“心愿”、“天发”、“银炯”、“凯帝”、“美罗”、“迪尼诗”、“巨丰”、“凯盛”等20多个内地著名品牌。该市场已在内地200多个城市建立了稳固的销售网站,每年至少有300多万条床罩、900多万条被套畅销内地各大、中城市;同时,产品还远销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南非、智利、阿根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市场还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镇上有三百多人走出国门,注册和创办了二百多家境外公司和企业。现在绣品城日人流量已达到三万人次,全年营业额超过30亿元,是全国最大的绣品专业市场。一直稳坐全国绣品专业市场“老大”。
3.相关、支持性产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叠石桥家纺业进人了鼎盛发展时期。目前,叠石桥已成为全国家纺系列产品的生产基地、销售场所和物流中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生产规模化。仅叠石桥所在的三星镇就有家纺工业企业150家,个体加工户3078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家,亿元企业3家,加上周围的乡镇家纺工业企业,总量超千家。分工社会化。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已形成专业分工,即使生产加工,一户也只做其中一道工序。设备智能化。枕套、床罩等家纺产品起初靠手绣,后来在缝纫机上绣。90年代起普遍用电动绣花机绣。目前已向电脑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叠石桥家纺产业已拥有电脑绣花机8000多台、电脑多针绮缝机3000多台、工业缝纫机25000多台、喷胶棉生产线35条、其他相关设备2800多台,设备总价值20多亿元。产品系列化。起初,叠石桥的家纺业主要生产枕套和电视机套等家用电器套。后来又开发了床罩、窗帘、云丝被、沙发座垫、靠背等。现在其家纺产品,不仅品种多,而且质量高,有200多个品种,能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消费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海门家纺业的不断做大做强,商机不断扩大,家纺产业链也不断拉长,形成了一个以家纺主导产业为中心,集纺织、研发、加工、机械、包装和销售为一体的有特色的产业链。如今,小到一根针、一束线,大到几十万的家纺生产机械,叠石桥都有专门的生产厂家。家纺生产需求量最大的是布料及填充物,由此,天龙印染、金雪化工等企业应运而生。
4.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竟争。海门市不断推进家纺生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进,从传统的缝纫机到今天高速绮绣一体机、智能化电脑绣花机、电脑多针绪缝机等现代化设备普及。设备的更新改造和科技进步,大大促进了海门家纺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提档升级。海门还大力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不断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截至目前,累计注册商标200多件,60家企业通过了1以刃000质量体系认证和15014000环境体系认证,获各类商标名牌产品巧个。此外,海门家纺的蓬勃发展,吸引了“鳄鱼”、“金利来”、“老爷车”、“华伦天奴”、“红豆”、“恒源祥”、“波司登”等国内外驰名品牌加盟。激烈的产业竞争,促使海门家纺产品始终保持着与国际同步的设计品味。现在,海门每天都有100种新品完成设计,1000多个家纺品种能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已有200多个产品获国家专利。目前,市场绣品也由家庭生产的“无牌式”绣品逐步发展成有60多种品牌的系列产品。然而,绝大部分产品仍默默无闻。但是叠石桥绣品城经济增长点,还是要靠品牌带动的销售量来实现,以将原来隐蔽在叠石城绣品城内的那种分散的无形资产“有形化”,让它与现有的显性销售网络相结合,形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最佳组合,最终形成“ 叠石桥”品牌,向品牌要效益。
5.机会。机会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打断事物的发展进程,使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竞争优势无效,而落后国家的企业如果能顺应局势变化,利用新机会获得新一轮竞争优势。随着中国加人W联),海门家纺产业的前景更加广阔,同时跨人全球市场,如何把握市场先机获得竞争优势,已成为当地政府和企业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
6.政府角色。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因而它不能靠政府的行政干预而形成,但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对产业集群加以正确引导。海门家纺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产业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叠石桥绣品城每间面积一米二的摊位,一年租金为4000元人民币,精品房一间(面积20至30平方米),一年租金为20万元人民币。当地对于海内外客户前往投资、经营无不欢迎,经营户可获所得税第一年免征、第二年减征;工商管理费第一年免交、第二年减半;房租半年免收以及无偿为经营户在市场有线广播、电子显示幕上进行广告宣传等优惠政策。此外,对海外投资者,实际投资额满一百万美元的企业,奖励投资者四百平方米土地用于别墅建设;实际投资额满二百万美元的企业,奖励投资者别墅一套;实际投资额满三百万美元的企业,奖励投资者叠石桥中心地带营业用房一间;实际投资额满四百万美元的企业,优先安排一块商业用地供投资者开发。
7.产业规划。三星镇党委和镇政府依托“绣品城”不断开拓进取,终于走出了一条集体工业和家庭工业“一业两化,比翼齐飞”的新路子。近年来,海门叠石桥绣品城在三星镇党委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实施市场带动战略,按照“城”(绣品城)、“街”(农民街)、“区”(工贸区)、“带”(绣品经济带)为一体的总体规划,努力工作,以形成绣品城、商贸城、托运城三城鼎立,互为依托的大市场格局。投资900多万元,建造了6080平方米的绣品城、精品楼、名品广场;投资1050万元,建造了占地17亩的托运城,下设26个托运站,能快捷地把三星绣品托运到全国各大中城市。
三、美好前景
随着中国家纺产品与W丁工)成员自由贸易的发展,叠石桥家纺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预计将在2010年前把叠石桥建设成为中国家纺产业的研究发展中心。数量实现大规模扩张。计划到2010年,叠石桥市场交易量达到500亿元,叠石桥区域交易量达到800亿元,家纺生产企业数量达到3000家,从业人员数量达到50万人,国际贸易额达200亿元,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比翼齐飞的格局。质量实现大幅度提升。2010年,叠石桥家纺业要形成全国驰名商标3一5个,全国名品8一10个,创造出国际品牌。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0家,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2一3家。配套实现全方位完善。外部条件日渐成熟。宁启高速通车、苏通大桥建成,沪崇苏通道、崇海大桥和沪通铁路以及宁启高速叠石桥互通陆续开工建设,叠石桥与全国各地的交通更加便捷。内部环境也更加优越,建设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三期工程和家纺国际物流中心,使叠石桥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好、服务质量最优的家纺产品集散地。
参考文献
↑ 张剑, 阎岩.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以海门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为例[J].经济师.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