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国际竞争力分析[样例5]

时间:2020-10-28 14:2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汽车国际竞争力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汽车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一篇:湖北汽车国际竞争力分析

摘 要 我国经济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汽车产业,其产业具有科学技术含量较高、上下游相关企业多、提供就业岗位多等特征,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最近几年湖北省的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和完善,一跃成为我国第六大汽车制造地,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汽车产业的贡献。为了使汽车产业发展得更快更好,在革新中突破局限,提高湖北汽车国际竞争力,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查阅相关文献,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汽车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概念界定,接着介绍了湖北省汽车产业的现状,主要分析了湖北省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提出相应的具有较强说服力和可靠性的政策建议,并对湖北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湖北省 汽车产业 国际竞争力 对策 ABSTRACT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conomy is the automobile industry.Its industr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tent, many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related enterprises, and many jobs.It plays a rol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China's economic system.In recent years,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have gradually formed and improved.They have become the sixth largest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base in China and have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Hubei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Hubei Automobile International,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and consults relevant literature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utomobile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The concept was defined, and then the status quo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was introduced.The status quo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and the main problems were analyzed.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with strong persuasiveness and reliability were put forward.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ubei's automobile industry has made a prospect.Keyword:Hubei Province Automobile indust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Methods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界定 2 2 湖北省汽车产业现状 4 2.1 湖北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4 2.2 湖北省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5 2.3 湖北省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6 3 汽车产业竞争力所面临的问题 7 3.1 自主品牌不如合资品牌竞争力强 7 3.2 有优势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及规模不足 7 3.3 零部件实力较整车实力弱太多 7 3.4 产能规模难以进一步扩大 7 4 提高湖北汽车国际竞争力的建议及对策 8 4.1 巩固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的实力 8 4.2 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 8 4.3 优化汽车产业布局 9 4.4 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体系 9 5 湖北省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前景 10 结束语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汽车工业与国家总体发展规划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它将内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联系起来。它的发展不仅彰显国家的工业水平、经济实力,更体现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湖北省作为我国第六大汽车制造地,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行业的竞争力与国家生活水平甚至国家的工业安全密切相关,如果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国际竞争力将会不足,并影响国际经济的安全。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湖北省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国际竞争力指标,对湖北现阶段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做出判断找出其存在问题,并就其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给出建议。

中国和俄罗斯是国际上的邻居,贸易往来频繁,同时又都是金砖国家的成员,当前中国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自由化,但是和俄罗斯没有贸易自由化。两国关系密切,自金融危机后,双方会晤更加密切,战略伙伴关系日趋紧密,中国应当抓住机会,将与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合作提上日程。

汽车行业的发展愈加迅猛,正在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

湖北一直是中国的汽车大省,但在世界汽车上没有地位,其现有的发展一直存在局限。如今,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汽车工业都在飞速发展,所以湖北汽车发展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增进对湖北汽车贸易知识的认识,从而为湖北汽车在国际贸易中创造更好的发展。利用汽车行业的高利润为湖北经济带来进一步发展,并且能够使中国汽车企业制造的汽车成为全世界汽车的主要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顾玲玲学者的《中国汽车产业外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分析到随着国际贸易的逐渐深化,汽车产业作为工业中的龙头产业,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识,而我国的汽车产业外贸竞争力偏弱,在竞争中位于相对劣势地位,在自主创新、研发支出、专利发明等方面的水平都有待提高。

李荣飞学者的《提升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一文中,对我国的汽车品牌的竞争力的提升进行深层次挖掘,对国际市场占有率低、整车技术薄弱、对外依赖性强等问题都给出了解决对策。

方春英学者的《湖北省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指明了湖北的支柱产业正是汽车工业,同时湖北省汽车工业正在飞速发展,逐步建立了汽车的产业集群,制造基地在全国可以排上第六名,但湖北省由于一些:汽车产业布局分散和规模较小不成体系等问题,并不能算是汽车产业最强的省份之一,这些问题限制了湖北汽车的发展,降低了国际竞争力。

段晶明学者的《湖北省汽车产业出口发展战略研究》从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出口基地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湖北省汽车出口产业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湖北省汽车产业出口的面临的形式和其存在的问题。

国外研究现状:

Cai,Chun学者的《A research on Chinese automobil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首先分析了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做出判断,以期为汽车制造企业业务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Wang, Fen学者的《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of Automobile Industrial Cluster in Xiangyang》汽车工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配套环节和复杂的生产方式。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襄阳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前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襄阳具有新能源的绝对优势。提出了襄阳汽车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战略建议,包括优化和调整汽车产业内部结构、细化汽车产业链、与武汉、十堰等协调发展汽车产业从而提高竞争力。

1.3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界定 在分析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时,现有文献将引用四个主要理论和评估系统:

首先,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估体系。主要根据相关进出口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如在国际上市场占有份额,显示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指数等,均以某进出口比例为基础。工业对总贸易量,或出口数量与国内产出的比率,计算数据更加一致,因此计算结果大致相同。

第二,钻石模型评估系统。在经济,社会,文化,体制和政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创造和维持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产业与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对产业竞争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该理论旨在表明,国家竞争力的微观基础是企业的竞争力。相信企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第三,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学院(IMD)评估系统。他们关为产业竞 争力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支持。WEF从竞争力来源评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这个过程属于动态分析过程;

IMD侧重于从结果中评估各国的竞争力,属于静态分析。两者都将竞争力视为一个综合概念,并认为企业的内部效力,商业环境,获取财富的能力以及增加人均收入的能力都是决定性因素。

第四,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分为两类(裴昌红,王磊,2002)。第一类指标用于表明其是否具有竞争力,这类似于基于比较优势的指标;第二类是分析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和间接原因的分析指标。

湖北省汽车产业现状 2.1 湖北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最近几年湖北省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在四所城市中发展了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分别在武汉市和十堰市等地。同时在宜昌市、荆门市等四个城市形成了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2016年主要汽车产能情况见下表:

武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武汉经济开发区和江夏汽车城是东风本田和上汽通用所需的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基地,我国最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就包括现在的武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东风汽车公司最早开始研发新能源技术之后,东风乘用车加大了研发投资,目前已经可以批准生产超过十万辆新能源汽车,部件的生产能力已经形成了“三合一”的工业系统,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和示范运行。

十堰重型商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通过加强集团建设,十堰一带整体形成了有多个汽车企业组成的工业园,特种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是工业体系的支柱,拥有完整的车辆建造能力54万辆,成为湖北省中重型商用车和功能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襄阳轻型商用车,中高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通过投资,公司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组建了轻型商用车,汽油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产业体系,整车生产产能达到了四十万。是目前重要的中高端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2.2 湖北省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1.汽车产销量领先,成为支柱产业 2016年,湖北省生产汽车超过了两百多万辆,接近全国汽车产量的十分之一,产销量在全国排名中,产量和销量排在了第6名。商用车的产量突破了四十万,专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分别突破了二十万和两万,达到了新的高度。

2.投资力度加大,后劲十足 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2006—2010年),投入了超过一千亿元的固定资产进入汽车行业,年均增长高达百分之三十。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结构,包括国有,民营以及外资企业。也包含多个重点项目如: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第二工厂项目,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自主品牌乘用车项目,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三期扩建项目,完成这些项目的基础上还进行了运行,全省汽车产能突破了一百五十万。主要汽车零部件产能突破130万台,比“十一五”末增加一倍多。

3.不断创新,技术及实力不断增强 该行业已建立260多个研发机构,包括一个国家研发中心和14个省级研发中心。拥有各种货运卡车,专用车辆和基本乘用车以及大部分关键部件的研发能力。专用车辆的制造水平再提升一步,在安全气囊等关键汽车零部件上面取得了有效的研究成果。产品逐渐能够做到轻量化,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节能环保,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汽车材料的回收再利用。

4.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从刚开始的探索阶段进入到技术取得突破,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现已经开始工业化生产。武汉和襄阳等地被列为示范城市,城市使用的公交车也逐步转向电动、天然气等新能源汽车方向发展,混合动力公交车,场地车辆等基本已有量产容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准备工作基本准备就绪,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和应用推荐模型目录中包括一些纯电动城市公交车和公共服务车辆。

2.3 湖北省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在全国汽车工业中,湖北汽车产业一直都是顶梁柱一般的存在,汽车产品结构非常全面,但却并不是完全合理。最开始,湖北汽车的产品结构就是为了一种单一卡车的生产而设计的,那么必然不能适用于逐渐发展起来的各种类型的商用车型,更不用说汽车零部件和汽车设备了。目前湖北汽车有五大品牌:与东风合作的雪铁龙、标致、日产、本田以及悦达起亚,产品结构也细分了三个类别:小轿车系列,经济舒适是第一要求;

爱丽舍轿车系列,更希望外形精美;

莎拉毕加索多功能轿车系列,追求新颖独特。汽车产业是湖北传统的支柱型产业,随着持续性的发展和更新换代,湖北汽车产业的体系里包含的品种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分布越来越广。要想优化湖北省的汽车产业结构,就需要深入全面地分析目前湖北省汽车产业的整体现状。目前东风汽车是整个湖北汽车产业的核心,在十堰、武汉和襄樊等地都有相对应的车型生产基地;

截止20世纪末,东风汽车公司旗下汽车已经有重型、轻型、中型三款轿车产品。东风汽车轻型轿车的产能达到了十五万辆,中重型汽车的产能突破了三十万。湖北汽车产业的主导产品是中小型轿车,可以推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营业额再创新高,轿车在汽车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从产业结构来看,虽然湖北汽车产业结构相对完整,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湖北汽车产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相互合作的封闭式垄断结构,同时是在政府监督下的纵向一体化结构。世界上发展较为先进的国家在汽车工业上普遍具有以下特点:集团经营,更为专业和大众化,产品和品牌全球化,在优化汽车行业组织结构上占据优势。在兼并重组方面,与国际汽车产业明显不同的是,湖北汽车产业是在政府的干预和监管下进行的,而国际汽车行业的合并和重组整体上是在整个国际市场的监督下进行的。所以湖北汽车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全面和根本性地调整,逐渐使其规范和合理化,提高整个湖北汽车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对于目前湖北汽车产业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打破垄断局面,开放结构,打造非垂直一体化结构的合作式运营模式。同时,应该像国际汽车巨头看齐,独立自主研发和创新,形成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公司的生产模式也必须改变,分离和独立可以使专业分工更加明确和有针对性。只有汽车产业和市场结构都能够更加完善和合理,湖北汽车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并且带动提高整体的市场效率,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规模经济也可以早日实现。

汽车产业竞争力所面临的问题 3.1 自主品牌不如合资品牌竞争力强 中国汽车协会公布的相关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自主品牌乘用车接近乘用车总销量的百分之五十,主要集中在长安,长城,吉利,奇瑞,比亚迪,GAC 乘用车和其他车辆。公司自有品牌仅占不到五分之一,依靠的是其自主品牌:东风乘用车和东风小康等汽车品牌。

3.2 有优势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及规模不足 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发展上,湖北省处于领头羊的地位,有较大优势,但总体上还不具备大体量规模。2016年的数据表明,湖北省新能源汽车仅仅只有不到2.5万的产量,在全国新能源汽车的总体产量中不足5%,在湖北省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中也不足10%。

3.3 零部件实力较整车实力弱太多 据有效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具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5500家外资企业和4500家中外合资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基本是实现了垄断和控制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市场。在科技含量最密集的领域,如汽车发动机的相关零件,外资企业几乎掌握了绝对的技术和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在一些核心零部件如:安全气囊,发动机,ABS防抱死系统等关键部件上占有巨大份额,中国难以自己制造。在这些科技最密集的技术领域,湖北的汽车产业还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的技术,目前只能依靠进口,开发高科技产品难以满足汽车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

3.4 产能规模难以进一步扩大 国家在相关文件中有规定,需严格控制新型传统燃料汽车的生产。现有汽车企业申请建设投资项目,扩大传统燃料汽车产能,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前两年的产能利用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比例也较前一年有所增长。上一年度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300%;产品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

除区域产能利用率外,湖北省汽车制造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研发强度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要扩大产能,企业需要调整产品组合。

提高湖北汽车国际竞争力的建议及对策 国家有关“十三五”规划要求必须在汽车产业结构上有质的突破和超越,把“供给侧结构改革”放在重要位置,促进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走向汽车生产力。我省要适应汽车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注重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注重节能,减重,安全,舒适,智能化,提高适量的车辆生产能力,并专注于提高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和研发能力,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产业集群。

4.1 巩固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的实力 依托武汉和襄阳乘用车产业集群,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低油耗,小排量,轻量化,小型化的汽车,加快高性能运动型多功能车(SUV)的发展,适度开发多功能车(MPV)和其他高端车。依托重点企业的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和科研院所,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竞争力;依托随州,十堰汽车生产基地,推动专用汽车和商用车的发展,差异化和高端化发展。扩大特种车辆的范围。重点发展道路养护车辆,环卫车辆,电动维修车辆,矿山专用车辆,桥梁施工车辆,快递物流,冷链运输,应急救援,消防,警察,机场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专用车辆,升级商用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节能水平将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4.2 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 湖北省汽车零部件发展空间比较大。从目前来看,湖北省汽车零部件整体水平还比较低,零部件自主研发和系统集成能力较弱。中国大部分零部件企业仍然依赖模仿生产,高层次的系统开发和模块化整合难以实施。因此,湖北省必须实现从大汽车省向强势汽车省的转变。除了一定规模的整车外,还要注重汽车零部件的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强创新,提高零部件的配套组装的能力。

汽车零部件主要从机械零件的发展转变为机械零件和电子零件的发展,打破了国际巨头在高端零部件领域的垄断地位。专注于高端汽车零部件,如控制系统,制动系统,汽车动力,转向系统,研发和生产,扩大零部件企业的生产规模,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升级汽车核心部件的市场竞争力。重点推进武汉凌电汽车电控系统有限公司汽车电喷系统技术产业化,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上汽通用武汉分公司9速双离合自动变速器,东方特拉克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有限公司7速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项目的建设和武汉远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ABS产业化的建设。

4.3 优化汽车产业布局 原则上,国家政策要求不再批准新的传统燃料汽车制造商,并严格控制新传统燃料汽车的生产能力。积极引导新能源汽车健康有序发展。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电力系统,车辆研发能力等关键技术,并符合“新型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的相关要求。

一方面,湖北省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另一方面,也必须促进湖北省汽车产业的合理布局。从产业布局来看,武汉的汽车产业规模过大,不利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要积极推动湖北省汽车产业的合理布局。“宜荆荆黄”(宜昌,荆门,荆州,黄石)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基础,当地政府和企业开发整车的积极性很高。从发展自主品牌的角度出发,重点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内企业在湖北省部署自主品牌汽车。

4.4 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体系 目前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大力发展的阶段,市场还未饱和,前景非常广阔。全国多个城市都有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生产能力毋庸置疑,但考虑到新能源汽车仍存在的风险,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及中小型纯电动汽车的生产上,湖北省应稍稍扩大其生产规模。电池的回收系统应该更加完善,并且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应加大力度,形成独立的创新体系。汽车的驱动和控制系统是最为关键的,要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和质量把控。同时也可开展氢燃料电池堆,发动机和燃料电池组的技术研发。这对投资来说吸引力较强。5 湖北省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前景 要提高湖北省的国际竞争力,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创新发展是需要一直坚持的,国家在汽车领域的长期发目标就是构建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平台,这可以真实反映目前国家对汽车领域的需求,急需突破和提高。所以该创新发展平台的建设,需要考虑到汽车行业发展的整体需求和方向,结合国家振兴汽车行业的相关策略。根据目前湖北省汽车行业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改善,大力发挥现有的优势,结合汽车产业链的现状和特点,遇到的问题和整个行业需要发展的内容,再进行针对性地发展和改革。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汽车行业中的关键问题或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重点研究新车产品开发中的研发以及技术的升级和创新,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提高其产量和质量,积极稳妥地发展分阶段改善湖北省汽车国际竞争力。

中国处于改革中最关键的阶段,其经济发展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汽车产业是中国目前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湖北省的汽车产业放眼全国都是不可小看的中坚力量,为了提高湖北汽车产业在世界汽车工业中的地位,为了显著提高以湖北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推动中国一直倡导的贸易全球化水平上升,提出的改善湖北省汽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相关意见和建议将大大改善现状。为了促进中国国力的提升,让我们共同期待吧!结束语 汽车产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上下游相关产业链长、技术含量高、带动的就业人数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湖北省汽车产业保持快速发展趋势,产业集群逐步建立,成为全国第六大汽车制造基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前文的分析,湖北省汽车国际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自主品牌综合竞争力较弱、新能源汽车产量及规模不足、零部件实力不足、技术创新不足、产能不足等,为了提高湖北省汽车的国际竞争力,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巩固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的实力、优化汽车产业布局、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体系、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等措施,通过各项对策,提高湖北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同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应以此为契机,加快湖北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汽车大省向汽车强省的跨越。

致 谢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一开始对整篇文章的构思不清楚、不清晰到渐渐明朗、渐入佳境,这中间离不开指导老师xx讲师的帮助,xx讲师点拨了我、启发了我,在后期的改进中,xx讲师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这里很感谢指导老师对我的帮助,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帮助我、指导我,很感谢老师在四年的时间里对我的教诲,我受益匪浅。

同时很感谢学院国贸教研室的老师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上,给予了我们很多,让我们从对国际经贸完全不懂到渐渐掌握、熟知,四年的时光转眼就过去了,但这四年老师们的教导始终印刻在我的脑海。在武工院的这四年是我人生中的重要四年,对我的整个人生观念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不仅在学识上增长,对于自身的成长和了解又有了新的认知。在武工院的这四年,我过的很充实,一步一个脚印,走的很踏实。感谢学校,感谢学院,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谢谢你们!我定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始终牢记老师们对我的教导,不忘初心地前进!参考文献 [1]顾玲玲.中国汽车产业外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2018.[2]李荣飞.提升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D].2017.[3]段晶明.湖北省汽车产业出口发展战略研究[D].2014.[4]付丽娟;中国汽车产业出口竞争力分析[D];吉林大学;2017年.[5]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发展分析——基于上市公司的数据[J];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20期.[6]曹悦恒 张少杰.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比研究[F].吉林大学, 2017.[7]周莎丽.湖北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研究[J].绿色科技, 2015(2):272-274.[8]方春英.湖北省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4):52-55.[9]荣伟成, 高茜.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国际化优劣势分析与发展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 2013(1):55-59.[10]赵霞.加快湖北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的路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7(8):77-83.[11]孟侨.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12]王荣彪.关于十堰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科学与信息化, 2016(26).[13]彭冬玲.基于集群发展的湖北省汽车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华侨大学, 2012.[14]A research on Chinese automobil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Cai Chun 10.1109/ICPIM.2014.[15]Wang, Fen.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of Automobile Industrial Cluster in Xiangyang[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442:172-175.

第二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钻石理论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基于钻石理论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刘学忠 崔茂森

论文关键词 钻石理论/农产品贸易/竞争优势

论文来源 农村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产品竞争优势总体上有所减弱。农产品贸易的顺差减少,并从2004年开始出现逆差。加入WTO以后,中国要履行有关农产品的入世承诺,这将给中国农业带来更大的挑战和压力。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钻石理论,该理论突破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发展农产品贸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钻石理论简介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10个国家的100多个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后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能否取得成功或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取决于4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此外,波特认为机会和政府行为作为另外两个辅助因素影响着上述4个因素,也对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这六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完整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National Diamond)”体系,也就是著名的“钻石理论”。[1]

1.生产要素

可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初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半熟练和不熟练的劳动力等,这些要素不需要进行开发或仅需要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资就能拥有的。高级要素则是通过投资开发创造出来的,包括受过高水平教育的人力、现代化的电信通讯基础设施等。初级生产要素是高级生产要素的基础,但是一国想要经由生产要素建立起持久的竞争优势,则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后者的可获得性与精制程度也决定了经济主体能否获得较多比较利益的能力。

2.需求条件

波特认为,国内市场的需求会刺激企业的改进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同时,内需市场的大小对企业能否形成规模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需求对一国企业和产品竞争优势的作用表现在:①老练的、挑剔的买主有助于产品高标准的设计、生产。②前瞻性的买方需求有助于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③ 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及独立的买主数量会对一国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3.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相关产业是指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其发达和完善程度关系着主导产业的产品成本、品质和信息交流,从而影响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相关产业的产品有效率,主导产业才会有效率;相关产业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有利于主导产业建立国际竞争优势。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组织结构往往随产业和国情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各种差异条件的最佳组

合便形成了国家竞争优势。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对该国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重大影响。国内竞争的存在会对企业形成强大的压力,迫使企业去改进技术、进行创新和寻求更多的可持续竞争的来源,从而有利于该国竞争优势的形成。

此外,发展机遇和政府作用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起辅助作用。包括重大技术革新在内的一些机遇事件可能会打断事物的正常进程,使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失去竞争优势,落后国家的企业则可借此获得竞争优势,并后来居上。政府的作用也日益重要。政府可通过管理制度、法令与条例、金融、投资、税收等政策来影响该国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从而加速或者增加获得竞争优势的可能性。

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特点是:①在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下,提出了确认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分析工具,用竞争优势取代比较优势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②是一种动态的比较利益理论,不仅考虑现实存在的利益对比,而且考虑潜在的利益对比,强调一国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创新机制,取决于企业的后天努力和进取精神,从而能够解释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并给后进国家争取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③进一步探讨了需求与需求结构对一国竞争优势的作用和影响。[2]

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整体竞争力:水平低,出口增长缓慢,竞争力薄弱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生产量第一大国,但中国农产品出口比例却一直很低。2004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233.9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132.7%,但在世界排名中,仍居于美国、加拿大、巴西之后。从占有率上看,农产品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94%,占农业总产值的5.3%,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12%;从人均出口额上看,中国农业劳动力平均的农产品出口额为76美元/人,与发达国家相差三四百倍,是世界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199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为17.2%,之后各年除了1994年略有上升外,其余年份均呈下降态势。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有限,而工业制成品大幅增长,占出口总额比重不断上升,1990至2004年,中国农产品出口以年均6.2%的速度增长,而同期工业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则达到19.4%。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及中国统计数据库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如果仅从“入世”以后看,中国农产品贸易状况如何呢?

从表1可以看出,“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呈现如下特点:

(1)农产品进出口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2002~200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分别为13%、18%、9.1%和17.9%,200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75.8亿美元。但是,在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的同时,农产品进口增长更快,2003、2004年农产品进口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52%、48.1%,2004年进口额达到280.3亿美元。2005年由于对粮食进口进行了控制,进口额增速回落到2.4%。

(2)农产品出口额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到2005年仅占3.6%。其原因是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不大,而中国出口总额则由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呈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

(3)农产品进口额在中国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入世”前农产品进口额在中国

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入世”后,由2002年的4.22%上升到2004年的4.99%。其主要原因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小麦、大豆等进口大幅攀升。2005年由于对粮食进口的控制,比重稍有下降。

(4)顺差逐年减少,并在2004年首次出现较大逆差。200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顺差为56.9亿美元,2003年减少为25亿美元,2004年逆差达到46亿美元(按WTO口径,即不含水产品,则接近84亿美元)。中国履行入世承诺,加大农业开放力度,粮食进口大幅增长,是出现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2.结构竞争力:优势正在减弱,劣势正在加大

(1)从出口结构来看,中国农产品出口长期依赖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小的初级产品为主,初级农产品比重达到60%,加工产品仅有4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分别为25%和75%。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而中国农产品的加工品只占其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

(2)出口产品中,传统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正在逐步丧失其优势。中国的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等大类出口农产品具有劳动力成本或资源优势,但目前国际上这些产品的技术和资本含量越来越高(譬如荷兰设施农业生产的蔬菜),劳动生产率也增长很快,中国的传统优势正在不断丧失。

(3)从资源禀赋来看,受国内资源的制约,土地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不具有优势。其中,属于典型土地密集型产品如小麦生产;食品中的乳品及蛋品、糖、糖制品及饲料(不包括未碾磨谷物)出口也不占优势。

(4)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虽然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一些产品的出口金额占世界市场的比重并未取得明显增长。以蔬菜为例,1995~2004年,中国蔬菜出口数量占世界市场同类产品出口总数比重由16.5%上升到21.2%,但出口金额占世界市场总额的比重却仅仅由16.7%提高到16.8%,只提高了0.1个百分点(根据FAO数据计算结果)。

3.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也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TSC),是指一国贸易进出口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公式为:TC指数=(行业出口值—进口值)/(行业出口值+进口值),其取值范围为-1至1。一般认为,当0.8≤TC<1时,该行业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当0.5≤TC<0.8时,该行业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当0<TC<0.5时,该行业具有竞争优势,但并不明显。当-1<TC<-0.8时,该行业处于非常明显的竞争劣势;当-0.8<TC≤-0.5时,该行业处于较明显的竞争劣势;当-0.5<TC<0时,该行业处于竞争劣势,但并不明显。当TC接近于0时,该行业的竞争力呈现中性,即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当。笔者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总体和几大类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可以看出:

(1)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1997年的0.33下降到2003年的0.06,2004年起农产品总体TC指数由正值转为负值,即进口额超过出口额。这说明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竞争力不强。

(2)水产品、蔬菜及水果的TC指数全为正值,说明中国这几大类农产品有竞争力,但同时

可以明显地看到,两大类农产品的TC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中国这些传统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正在下降。

(3)畜产品的TC指数大部分年份为正值,从2003年开始转为负值,由竞争优势转为微弱的竞争劣势。当然这并不表明中国所有的畜产品都失去了竞争优势,中国活动物、肉及肉制品出口有一定的竞争力,乳品没有竞争力,而生皮及毛皮由于服装业的需要进口量较大(笔者将另文对此进行分析)。

(4)油籽及含油果实、动植物油脂及蜡两大类产品TC指数全为负值,而且逐年增大,分别由1997年的-0.52、-0.45增大到2005年的-0.84、-0.85,其中动植物油脂及蜡2003年和2004年的指数甚至达到-0.93,说明其劣势正在逐年加大,由一般竞争劣势下降为明显的竞争劣势,基本上全是进口,表明其受外来竞争的冲击相当大,自身竞争力非常薄弱。

(5)谷物及制品除了2004年以外都为正值,但这并不表明中国的谷物都具有竞争优势,对此应作具体分析。F2QC06.JPG src=“/pic/J4/J41463251433036.JPG” border=0>

数据来源:根据FAO统计数据计算整理。

由表3可以看出,中国小麦TC指数基本上为负值,2000年以前TC值在-0.7左右,说明具有较明显的竞争劣势,之后劣势有所减弱,甚至在2003年表现出微弱的竞争优势,2004年再度表现为明显的竞争劣势。玉米的TC指数变化较大,半数年份为正值,表现出较弱的竞争优势;半数年份为负值,表现出较弱的竞争劣势。有关研究表明,中国每公斤小麦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倍,是阿根廷的1.4倍,是加拿大和法国的2倍多;每公斤玉米生产成本是美国和阿根廷的1.1—1.2倍,是法国的2倍多。[3]

中国大米的TC指数基本上为正值,1999年以前TC值呈上升趋势,之后一路下滑到2003年的0.54,甚至在2004年表现出微弱的劣势(2004年粮食进口具有特殊性)。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大米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谷物进出口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进出口极不稳定。主要原因是受产量、价格和粮食安全政策的影响。

三、钻石理论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

中国农产品竞争力薄弱与对农业的定位和认识偏差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对农业、农产品贸易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扶持都不到位,即使在发展战略上,也往往是停留在口号上,得不到彻底执行。中国农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农村发展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要加快农业的发展,培育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农产品贸易对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必须把发展农产品贸易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来抓。除了政府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外,生产者、加工企业也要转变思想观念。首先要增强竞争意识。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转变思想观念是提高竞争力的先导。入世后竞争的范围由国内扩大到全球,竞争更加激烈。要清醒地看到这个严峻的挑战,增强竞争意识,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其二要发挥民族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开辟无竞争对手的领域。特色就是竞争力。各地都应当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发展特色产品,打入无竞争领域。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的潜在优势,扩大特色农产品出口。其三是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树立新的竞争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优化进出口结构,提升和保持传统优势,挖掘潜在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不仅强调现实的利益对比,还强调潜在的利益对比。作为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禀赋型农产品要努力保持其优势,提升其竞争力。随着当前这些产品的知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要充分注重对高级生产要素的培养,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传统优势。同时更需要挖掘潜在的比较优势,只有大力发展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培育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3.挖掘内需,以高质量农产品的内需市场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影响一国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要加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使国民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以此提高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质量意识,通过高质量需求的扩大和结构升级,带动生产者和加工企业调整农产品结构,通过技术创新,着重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出口前景好的高附加值农产品,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政府要继续实施一系列政策,鼓励生产高质量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网;二是继续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大农产品标准制订和推广应用的力度,引导农民、加工企业运用标准化技术生产农产品。

4.加大对相关和支撑产业的支持力度

农业的相关和支撑产业,如农药、化肥、农膜、农机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加大对这些行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这些行业的产品成本降下来,价格降低了,有利于农产品降低成本;这些行业的产品质量提高了,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机遇瞬间即逝,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以及对新市场的开拓能力等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必须有一套可行的创新机制作为保障。首先,政府作为建立创新机制的牵头人,要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带动产学研联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国际合作,使企业在对外开放中学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其次,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主体,应有不畏风险的创新精神,通过创新化险为夷,化挑战为机遇,积极开拓市场,主动找寻强劲的竞争者与之公平竞争,主动挖掘国内不同层次居民和企业的需求,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积极走向国际市场;要瞄准本行业科技发展前沿,抓住那些对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加大创新投入;在企业内部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市场发展趋势的管理规范,强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以保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6.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大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

政府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引导农业生产及加工向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在保持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将培育高级生产要素作为长期不变的战略任务,持续不断地增加对农业教育、科研、开发等诸多高级要素的投入;要充分利用中国WTO框架下的“绿箱”、“黄箱”政策空间,建立起适应中国农产品出口发展要求的支持与保护体系。首先是增加出口农产品基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信息化、良种化、农业生态环境等的财政投入,加快出口基地的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

其次是制定刺激农产品出口政策,强化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服务功能,政府要通过谈判争取与其他国家签订有利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协议,消除或减少农产品贸易壁垒。再次是加快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建立起对农产品生产、流通、检验检疫、内贸、外贸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的,且政策透明、管理科学高效的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最后是加快行业组织建设,包括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农产品出口协会的建设。

第三篇: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额成倍增长,外贸企业队伍不断扩大。在我国加进WTO和外贸经营权放开后,近年来又成长起来一批中小型外贸企业,正在成为我国外贸事业发展的新气力。那么,如何使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着力培育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一个事关外贸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题目。

关键词:中小型外贸企业;竞争上风;核心竞争力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中小型外贸企业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我国外贸事业发展的新生气力。目前,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已经在贸易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作用。

(1)活跃地方经济。中小型外贸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地方性资源,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我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适合中小型外贸企业开发、利用的资源很多,弥补了大型外贸企业在这方面的不足。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相对大型外贸企业来说更贴近地方经济,因此它们会挖掘和开发地方资源,促使实在现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上风,这对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积极开拓新市场。目前我国的整个社会供求关系己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在这种供求状况下,企业必须致力于开拓新的市场机会,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寻找市场间隙,才能保持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规模小、经营灵活,适合在国际大市场中寻找小机会,充分利用相对稀缺的资源开发市场,因此善于寻找新市场便成为他们生存与发展的上风。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会不断努力往见缝插针地开发新市场,从而有利于使我国的国际市场走向多元化。

(3)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太高,企业间适应市场的程度和能力也差别较大,因此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贸易模式。与大型外贸企业相比,小型外贸企业的治理机制和经营模式比较贴近市场,克服了大型企业过往遗留下来的条条框框束缚,能够及时为市场上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自我发展。中小型外贸企业存在的问题

(1)整体经营治理水平还比较低。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普遍偏重短期利益经营,缺乏长远规划,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中小型外贸企业一般来说都要寻求出口代理商出口,销售渠道往往受代理商控制,商贸信息交流有限,使决策缺乏科学性。我国的很多中小型企业还将竞争理念停留在“物美价廉”的传统观念上,仅仅把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而在产品开发、营销策划、品牌推广和售后服务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上投进甚少,造成长期的低价销售行为,使企业基本处于低水平经营治理状态。

(2)本钱上风两难,竞争无序化。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竞争主要是建立在低本钱上风上,多数企业是靠低本钱争取到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低本钱来自于两个因素,①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材料;②产品科技含量和开发本钱低。在短期内,小型外贸企业或许利用这两个本钱上风得到一些市场、获得一些利润,但实在从长期看,这种上风很难持续。随着我国加进WTO市场化程度的进步,以及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劳动力和原材料低廉的上风自然会被国际社会公共本钱所取代,而不投进科技创新本钱仅靠模仿或加工别人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更无上风可言。然而,很多企业仍乐于追求低本钱竞争的空间,在国内市场上搞价格战,在国际市场上搞恶性竞争,使企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

(3)专业性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企业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但是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再加上现在用人机制上还存在问题,很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甚至一些中小企业经过多年培养出来的业务骨干人才,也由于企业内部治理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人才流失。

(4)抵御风险的能力弱。由于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起步较晚,经营治理经验不足,出口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市场缺乏多元化,风险意识差,因此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中小型外贸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企业成长发展中必然碰到而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企业逐渐培育和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问题。要注重培育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称为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部的、企业所独占的、能为企业带来价值性的特殊能力,它是支撑企业过往、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竞争上风。1990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德和哈默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核心竞争力”这个名词,其内涵包括以下特点:①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应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即能够给用户带来根本的好处与效用。②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可以为一系列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而不只是为一项产品提供服务。③关联性。核心竞争力不是孤立的,而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一部分,不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来安排价值链活动,企业的价值链是一条完整的链。④动态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在不同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不断变化的。⑤相对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相对于另一个企业而言,所具有的某一方面如技术方面的上风。⑥多样性。核心竞争力的构成的因素组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资源,能力以及制度的组合,也可以是资源,技术和文化的组合。⑦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之所以使企业在较长的时期内取得竞争上风,关键在于此能力的难以模仿性,即不能被竞争对手轻易模仿。⑧累积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企业成员内部与企业间的学习过程逐步累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就是企业不断的学习过程。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息息相关,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融进世界经济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加进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实在质是对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长期考验。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小型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事关我国外贸事业长远发展的大局。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存在的题目和所处的困境,笔者以为,政府和企业都有责任从战略高度采取措施,以确保我国外贸企业的新生气力具有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我国的外贸事业才能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可持续发展。

培育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系我国外贸事业兴旺发达的大事。一个外贸企业的成长壮大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的磨练过程,在整个群体处于弱小的地位和阶段时,国家应给予必要的扶持和保护。(1)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从我国贸易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发展趋势,引导企业开辟国际市场的有利方向,使企业发展既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又避免盲目发展所带来的巨大风险;(2)政府制定鼓励外贸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政策法规,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企业循序渐进地调整自己的经营机制和发展方向,步进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3.2 进步企业的治理创新能力

我国的中小外贸企业的治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这对企业的成长壮大极为不利。因此进步企业的治理创新能力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有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导决策集体,把治理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地位,以创新的思路开拓业务,以创新的战略谋长远发展。其次,要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发展的治理创新机制,把鼓励创新作为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治理核心内容,设立创新治理基金,为企业人才成长提供精神和物质保障。从进步企业治理创新能力进手,是解决外贸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诸多题目的突破口。

3.3 稳步推进中小型外贸企业制度改革

目前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普遍推行,企业经营机制不顺,产权关系不清,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企业自有资金少,负债高,包袱沉重等题目仍然存在。因此,中小型外贸企业改革应继续按照国家搞活放开小企业的精神,积极推进企业制度改革,在中小企业中广泛推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制等灵活多样的机制,使其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另外,通过产权改革,可使企业实现生产要素的重组和资产存量结构的调整,能够打破地区、部分、行业限制实行优化组合,加速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规模化、实业化、团体化进程。

3.4 进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够研制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质量产品。对于我国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技术创新一直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题目。没有技术创新,企业产品就没有生命力,靠仿制和加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现在,由于中小外贸企业自有资金少、融资困难等原因,在技术创新上投进不足。要改变这种状态,除国家在金融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外,企业也要与社会机

构寻求合作机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技术创新。如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联合,采取多种形式合作,把学校的科研气力引进企业,开发新产品,既可以解决企业技术人才不足的矛盾,也可降低技术创新本钱,使研发与市场紧密结合,进步产品竞争力。

3.5 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

培育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底蕴,它是修养人才的蓄水池。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应从以下几方面进手:(1)倡导创新型文化。企业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轻松愉快的沟通和交流的环境,使极富创造性的思想在企业内部得到充分开释。(2)创立学习型文化。21世纪是人才与科技竞争的时代,学习型组织有利于团队素质的进步,可以很快吸收消化竞争对手的上风成果,同时在学习中能使企业得到自我完善。另外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可以培养企业内浓厚的学习型文化,增强企业的知识积累,终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3)创建绿色环保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进步环保意识,作为外贸企业注重国际环保标准、迎合广大消费者的绿色健康消费观念,创建企业的绿色环保文化,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应该树立的良好形象,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3.6 以专业化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本身不具备与大型企业团体在国际舞台上竞争的实力,但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选择专业化的道路拓展市场空间。

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息息相关,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融进世界经济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加进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实在质是对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长期考验。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小型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事关我国外贸事业长远发展的大局。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存在的题目和所处的困境,笔者以为,政府和企业都有责任从战略高度采取措施,以确保我国外贸企业的新生气力具有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我国的外贸事业才能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秋,朱海峰.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策研究[J].当代经理人, 2006,(04).

[2]王睿, 郑雯.提升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04).

[3]杨笑冰,曹庆仁.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J].企业经济, 2006,(05).[4]陈凤新, 卢锡慧.提升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J].团体经济研究, 2005,(13).

[5]郭瑛.外贸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 2006,(03).[6]Papows,jeff.Market Leadership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ublished By Nicholas Brealey Publications,2002.

第四篇: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发展结构“头重脚轻”

重点突破基础领域,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

赛迪研究院公布的《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展望》提出,由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重应用技术、轻基础理论,底层技术积累薄弱,存在“头重脚轻”的结构不均衡问题,使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根基不稳。基层技术积累薄弱使人工智能核心环节受制于人,阻碍重大科技创新,不利于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从国家层面洞悉AI发展态势,重点突破基础领域,针对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加强对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底层算法模型的深入研究,并积极布局影响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前沿基础理论研究。现在国内也有一些小团队在做相关开发项目,有一定潜质,而且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应用开发者、非常多的应用场景、大体量的市场、蓬勃的创新创业环境等,这些都是国外比不了的。”

二、商业应用路径不明确

瞄准市场需求,实现落地是关键

据亿欧智库《2018中国智能商业落地研究报告》统计,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获得累计融资超过500亿元,但商业落地百强创业公司累计收入不足100亿元,90%以上人工智能企业亏损。不少业内人士担心,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存在巨大泡沫,或将迎来一波倒闭潮。《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展望》提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商业化应用路径尚不明确,商业落地痛点突出,致使近期实际商业价值变现难度较大。对初创企业而言,人工智能有门槛,创业成本较高。因此,建议企业不要太盲目,要尽快找准发力方向,而AI项目商业应用场景的落地是其成败与否的关键,快速积累核心技术优势,打造商业模式,才能做出真正有市场需求的产品,产生现金流。这也有助于人工智能行业回归理性。据《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机器人与无人机相关技术创业最为火爆;其次为语义分析、语音识别、聊天机器人等自然语言系列技术;然后是人脸识别、视频/监控、自动驾驶、图像识别等计算机视觉系列技术;另外,情感计算包含心理学、语义、视觉、环境感知等多种复杂应用的技术也在慢慢成长。

三、专业人才成稀缺资源

加快AI及相关学科布局,培养跨学科人才

目前,人工智能最大痛点之一是人才难得,AI被炒得很热,稍微懂点算法的人一出来就能收到很多Offer,身价水涨船高。《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中国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已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人才缺失可能会对未来AI产业发展产生牵制作用。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发布的2017年人工智能全球大学排名中,前50名均位于欧美地区,我国大学无一上榜。此外,国内缺乏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的跨界人才,不利于AI在各垂直行业应用推广。据业内对中美AI人才分析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共有592家人工智能公司,拥有员工约39200名。相比之下,美国人才数量是我国两倍。据领英数据显示,我国从业经验10年以上的AI人才比例不足40%,而美国这一比例超过70%;美国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人才数量占比分别为22.7%、37.4%和39.9%,而中国为3.3%、34.9%和61.8%。我国需加快人工智能及相关学科布局,高校加强学科建设,依托现有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培养跨学科人才,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加大与人工智能企业、国外高校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力度,打造多种形式人才培养平台;针对人工智能芯片、基础算法模型等重点领域,充分利用现有各类人才计划,并设立专门通道和定向优惠政策,加大对国际顶级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加快人才引进效率,扩大人才引进规模;重视培养贯通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软硬件技术、市场产品及垂直领域应用的纵向跨界人才,以及兼顾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和法律等横向跨界人才,以及兼顾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和法律等横向跨界人才。

第五篇: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商业银行与其他企业也有核心竞争力问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拥有的别的银行所没有并能为银行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这项资源(或能力)可以是人力资源、产品、技术、流程、银行企业文化及价值观等等;随着经济、金融愈益全球化、各商业银行之间围绕着新机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主要体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如果一个商业银行没有核心竞争力,机会就有可能变成陷阱,没有核心竞争力就像一艘船没有了持续的动力,搁浅和沉没是迟早的事。

二、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机构同处相同的金融环境变革之中,资金供给者的侃价能力随着国家利率管制的放开而逐步增强;资金需求者的以压低产品价格和要求高质量服务为主导的侃价能力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体现并不十分明显,而今后会集中体现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同行业的竞争则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竞争压力。商业银行面临的行业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国有银行改制后经营活力的提高、股份制银行规模发展效应和管理机制优势、外资银行渗透后对市场的蚕食和引发的市场行为方面的变化。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优于竞争对手、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体现了商业银行特殊的市场价值取向、抵抗市场风险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集中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通过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被客户认可反映出来,能否留住和吸引优质客户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一)树立以追求真实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利润是商业银行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衡量一家银行好坏的最根本标准。银行的风险发生有其滞后性,账面利润有可能隐藏着风险因素,一旦风险暴露,就会严重侵蚀原有的利润,纸上富贵也就荡然无存。因此,在追求利润过程中金融论文,必须考虑资金成本和充分覆盖了风险后的资金回报,以追去真实利润为中心的理念指导银行所有经营管理活动,这也是构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

二)推进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是效益的源泉。从战略高度重视创新,要通过金融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以体制创新和激励机制创新为保障,实现产品、制度、技术和营销的持续创新,全面培育和提升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创新也是赶超同业竞争对手的基本方式。

高度重视经营思路的创新。要深入研究全面开放下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规律,全面总结中外先进银行实践经验,提炼和确立具有国际视野的经营管理理念,为银行的发展提供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实施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信息技术对经营发展的支持力度,研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最大限度的提升创新的技术含量

cssci期刊目录

。强化创新支持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创新考核激励机制,要通过科学的测算,对创新产品合理分摊成本和分配利益,并对开发人员进行奖励;完善创新产品的后评估及监测体系,跟踪创新效果。

三)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

提升核心竞争力,还要依靠有力的支持保障体系。应从公司治理结构、组织经营结构、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几方面加大对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力度。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股东价值最大化、有效激励和约束并重、信息透明的原则,完

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运作制度,提高经营管理层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健全各职能委员会,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决策和监督系统,真正发挥公司治理对风险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制衡作用,实现银行市值稳定增长。

优化经营组织结构。经营组织结构决定了经营组织的效率,银行个性化的产品创新、多样化的营销、优质化的服务都有赖于科学的经营组织架构的支撑。要通过稳步推进管理方式、业务流程的改善,并加强技术支撑,加强重点业务部门的建设,为提高组织体系运转效率和事业部制的实施创造条件。

提高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平。继续加大信息建设的投入力度,弥补中外银行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要从管理信息系统、核心业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电子渠道、综合化经营等方面加快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步伐。优化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实现管理决策的信息化、集约化、智能化;进行产品开发标准化参数管理,进而通过参数化调整开发新产品或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做到风险管理全过程控制,有效进行风险识别、项目筛选和实时监控工作。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敬业奉献。要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人才招聘、开发、管理和使用水平。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建立股东、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均能合理分享经营成果的长期激励制度,以提高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完善薪酬体系金融论文,在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的基础上,让薪酬真正体现经营者以及员工的贡献水平。

四)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保证

客户是银行的利润来源,拥有客户才能保证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持续增长。为此,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重视与客户的关系,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银行与客户共同创造价值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银行的大量客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在市场竞争中最有价值的黄金客户群,确定目标市场,将客户通过多种指标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策略,为目标客户群提供一对一式的、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要求基层客户经理必须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通过有效的措施寻找真正的赢利客户,留住高端老客户,挖掘新客户的潜在价值,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创造银行价值和客户价值。参考文献:

下载湖北汽车国际竞争力分析[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汽车国际竞争力分析[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吧竞争力分析

    网吧竞争力分析 在中国特定环境下,有一种特殊的上网服务机构,这就是网吧。网吧的产生源于很多特定的环境。 在开始的时候,网络普及率很低,大多数网民都还没有自己的网络或设备。......

    华为竞争力分析

    基于SWOT方法的华为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华为公司介绍 背景介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它致力于......

    外向型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信息大学:外向型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毕业论文撰写的工作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学生综合利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突出的作用。0......

    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共同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08》显示,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尚不及国际水平的一半。相......

    提高中国海员国际竞争力

    提高中国海员国际竞争力一、引言 我国海员劳务外派业务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外派海员已经成为国际海员劳务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初步估算,截至20......

    汽车美容店如何提高竞争力

    汽车美容店如何提高竞争力 (2007-08-04 22:59:22)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装饰美容业出现了“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繁荣景象。一方面,新生力量在汽车装饰美容业磨刀霍霍......

    中国石化类工程公司国际竞争力分析-2016(5篇范文)

    中国石化类工程公司国际竞争力分析 2016.6 全球经济总规模的持续增长带动能源消耗高速增长,国际石化工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2016年全球炼油产能有望达到约5023Mt/a,乙烯......

    培育有竞争力的湖北农业产业链

    培育有竞争力的湖北农业产业链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赵绪福 王雅鹏摘 要 从农业产业链角度,考察湖北农业产业链发展现状和所具有的特征,同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