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外界声音对中石化的评论
关于外界声音对于中石化评论的总结
随着近年来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石油产业已经不只是“国计”问题,而越发成为“民生”问题,因此中石化作为中国石油产业链的领军企业,逐渐被推倒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来。而外界声音对于近年来中国石化的评论和看法,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关于“垄断”的印象
根据中国石化负面舆情最为严重的2012年数字统计,平均每天有639人次在骂中石化,经过媒体传播放大的负面舆情492次,比2011年增长27.4%。其中最经常为人提及的是“垄断”二字。(随着中石化作为改革先行者的正面形象逐渐确立,2014年,正面舆情的报道比率已从2012年的19%,急剧上升为2014年的90%)
政治经济学中强调,垄断具有统一的目的,就是攫取高额利润。
王学进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称,中石化和中石油已经对国内的油品供应产生了绝对性的垄断能力,同时否定了中石化承担较大社会责任和国家能源管理责任的事实。
但中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天普先生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称:“中国石化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在国际市场价格远高于国内的情况下,先后组织大量进口,为此承担了巨额的价差损失。如果说这也是垄断,试问有谁愿意这样赔着钱去垄断?”。
于此同时党报和网络上也出现了对中石化所谓“垄断”形象的正面评论。所谓石油资源作为国家战略资源,放之国际上均由国家统一管理,怎能将国家的统一管理成为“垄断”。更何况中石化并不能左右成品油定价,更不能说“垄断”了。
王天普总经理从“垄断”的目的出发,逻辑上说明了,垄断的前提——即攫取高额利润都不存在,又何来垄断的存在。
事实上,中石化作为共和国长子,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其一表现在原油成本和成品油销售之间出现价格倒挂的现象,是加工一吨赔一吨,在私有炼化企业躲避亏损的情况下,中石化为了缓解市场需求,甚至不得不以高于国内市
场1000余元的价格进口成品油,再降价卖出,这恰恰说明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在天涯论坛上一篇“中石油中石化为民众带来多少福利的文章中”带来了一些数字:根据发改委透露,中石油中石化的93号汽油不含税的裸油价为
4.66元每升,美国的不含税的裸油价是5.64元每升,高于中石油中石化。加上增值税、营业税、燃油税、资源税以 后,零售价就变成大约7.8元钱了,中石油中石化的价格反而高于美国。那么税收到哪里去了?答案是税收恰恰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
去年中石油中石化上缴税金超过5000亿,占了财政总收入的5.5%。
如果你是中专生,那么在国家给你的每年1500元学费补助金里,有80多元来自中石化中石油的税款;如果你是公立重点大学的学生,那么在你每年享受的1万2千元国家高等教育投入中,有660元来自中石油中石化;如果你是退休人员,那么在你每年1万2千元退休金里,有160元来自中石油中石化;如果你是农民,那么在你买汽车时领到的5000元汽车下乡补助款里,有275元来自中石油中石化;如果你是普通人,那么在你的医疗保险中,也有中石油中石化税款的身影„„
因此,仅以表面上的所谓“垄断”来否定中石化的形象,是站不住脚的。
二、关于“世界500强第三”的印象
中石化占据世界500强三甲,到底是大?还是“伪大”?
在2014年世界500强榜单中,中石化再次刷新了中国企业名次的最高纪录,达到了第三名。并且中国企业创纪录的达到了100家(大陆企业95家,台湾企业5家)。
但由于世界500强的评比是以年营业收入为尺度,因此这份榜单遭到了来自多方面的质疑或评论。有的网友甚至戏称,如果让我来垄断全球的牙签市场,那么必然可以排名榜首。
下面则是外界各个媒体对于中石化“世界500强前三”的各种看法。
1、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主任何伟文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在看到500强中中国企业规模壮大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相比利润,生产率才是更深远需要考虑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正如榜单数据所显示,中国
企业的平均员工数值是美国的1.5倍,说明中国上榜企业人均盈利能力与美国上榜企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济南时报发表文章,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大还是伪大”的问题,称进入全球500强,只能说企业的营业收入高,规模做得大,但“大”不等于伟大。如果只有营业收入可观,但利润、投资资本收益率等其他衡量企业健康性的指标并不理想的话,“大”也只是“伪大”。于此同时列举了相当多的对比性数字:
“有专家做了一个计算,中国大陆进入全球500强排行榜的95家企业(另外5家来自香港、台湾)平均利润为32.2亿美元,低于全球500强公司的总平均数39.1亿美元。
进入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中,最赚钱的是中国工商银行,其利润甚至超过了美国苹果公司。但在专家看来,中国工商银行在人们心目中受赞赏和尊敬的程度远远低于苹果公司。他介绍说,《财富》杂志每年发布 500 强榜单时,也会发布一份全球最受赞赏的50家企业名单,美国苹果公司已经连续7年排名第一。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50家最受赞赏的上榜公司中,美国公司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共有42家公司上榜,除了前3名苹果、亚马逊、谷歌之外,还有耐克、微软、英特尔等。在亚洲地区,新加坡、韩国、日本各有一家公司上榜。中国迄今为止尚未有一家公司入选过“全球最受赞赏的公司全明星榜”。
还有研究发现,进入全球500强排行榜的中国大陆企业的平均收入略低于全球500强公司的总平均数,平均资产则略高于总平均数。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企业平均员工人数达到19万,远远高于总平均员工人数的13万人。
利润指标、受赞赏程度等其他维度的考量足以说明,规模大的企业并不一定就是好企业。近年来,刘俏还在用投资资本收益率的指标来研究企业的健康性。他的研究数据是,过去10多年间,中国上市公司每1元的投资只能带来0.03元的税后利润,远远低于美国上市公司在过去100年的投资资本收益率。”
3、《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根据“500强最赚钱”榜单统计发现,各国能源行业的龙头企业业绩中,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的净利润最高,分别达到了 21.7%和17.1%。而中国同行中,尽管中石油和中石化都进入了榜单的前十强,但两家公司净利润率仅分别为4.3%和2%。
4、不仅如此,同样是来自《第一财经日报》的文章刊登了一系列来自于《201
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报告》称,2013年计划中,三大油企资本支出分别比2012年增长0.7%、7.54%和41.15%。但由于近年来现金流的紧张,持续的资本支出增长导致中石油资本负债率逐年上升,中石化和中海油则相对回落。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展战略所所长张卫忠还介绍,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下降明显,其中,中石油投资回报率2005年以后逐渐递减,2012年仅为8.2%,已经接近资金成本,低于中石化的9.1%。中海油则相对较好,保持在19%左右。
5、商务部研究院世界经济贸易研究部主任、世界宏观经济研究员梁艳芬于2014年7月8日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中石化、中石油之所以位居前列,首先和其本 身国企性质以及能源行业的巨大体量相关,外部环境回暖、自身竞争能力的增强也促使“两桶油”继续增加投资、兼并扩张。中国企业的国际战略部署大多还处投资状态,尚未进入真正的收获季节,扩张过程中面临的人力、地价成本上升是利润摊薄的主要原因,并不能笼统概括为“大而不强”。这是一份站在较为客观和现实角度上,能够从更深层次分析榜单的评论。
6、而作为中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的傅成玉老总则坦言:中石化相对于国际上其他几个大型石油企业,利润率相对比较低是事实。傅成玉在解释原因时指出,一是由于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一样,国家为了控制CPI(国民消费指数),成品油价格也需要控制,使得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倒挂;二是社会负担比较重,中石化目前有94万不在职员工以及106万在职员工,员工数量超过国际同行十倍。
综合多方面的意见,可以看出,世界500强的榜单,以中石化为首的中国企业,或者说国有企业,的确客观反映出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但是与真正“伟大”的企业相比,还有相当多迫切需要改善的地方,这恰恰也是我们中石化迈出央企改制尝试第一步的意义所在。
因此不能简单意义上来说中石化是“大而不强”,客观上来说是“大而不够强”乃至“大而追求强”。
三、关于中石化销售板块改革尝试的印象
对于中石化开放下游销售板块30%的股份,以扩股引资的方式来尝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闻,外界媒体和网络评论基本做出了较为积极的评论。
首先,外界声音认为,中石化作为本次央企改革的先行者,其改革思路是与政府金融经济改革相对应的,也是与李克强总理经济学相呼应的,即“调结构、促改革”。
其次,外界普遍认为,中石化的引资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在,是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起标志性事件。拿出中石化最为优质的销售版块进行改革和“分享”,显示了中石化作为改革先行者的气魄和力度。
再次,外界也认为,引资方案会为中石化带来实际的切实存在的利益和效果。这不仅仅是表现在扩股引资之后,中石化可以有余力加大上游产业的投资,改善薄弱环节;同时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也提升了不同所有制资本的话语权,旨在提升市场运营水平,改善大型央企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市场反应慢的缺点,从而在销售版块开发出更多价值。
而对于中石化引资改革方案,也存在一部分怀疑和忧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担心社会和民营资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遭遇不公平的规则。其次,担心参与投资改革门槛过高。
再次,担心下游的股权部分让给了民资,但中石化上游产业把控权的绝对性将使中石化在下游产业中的绝对话语权无法动摇,而无论民资控股高到何种地步。
又次,回报周期长,民资可能更加注重短期内的回报。
权衡利弊,厦门大学能源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总结道:不可否认,中石化的本轮改革是正确的。一方面,纵览全球,能源行业不可能全部为国有资本所垄断,必然要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或外来资本;另一方面,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将‘盘子’共同做大。”林伯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但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行动还要靠更多的沟通,并要协调好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
其实对于改革而言,不仅仅是为改革而改革,改革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同时也是为了解决上述的两个“大和强”以及“垄断”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打造顺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世界一流企业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橡胶树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
世界植胶国均分布在南纬10度以北、北纬15度以南的赤道附近。国际植胶权威历来认为,在北纬17度以北地带不宜植胶。
橡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纬度和温度
纬度和温度是影响橡胶树生长发育、产胶和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目前我国橡胶垦区的生长情况看,橡胶树主要生长在北纬18°09′—24°59′,东经
97°59′—121°1′之间,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30℃,生长最适温度为25—27℃,最低温度16℃,最高温度39℃,气温降至5℃以下胶树开始受寒害,低于0℃时橡胶树遭受严重寒害致死。当温度大于40℃时胶树生长受到抑制。绿春位于北纬22°23′—23°09′,东经101°48′—102°39′之间,其经纬度均在适宜发展橡胶范围内,从绿春多年的生产实践看海拔800米以下地区年均温在20—25℃之间,极对最低温在5℃以上,霜降少,适宜发展橡胶,而个别阳坡地带的900米以下地区年均温在20—22℃之间,极对最低温也在5℃以上,也可以发展橡胶,但往北的小黑江流域因河流狭窄,昼夜温差大,白天升温慢,夜间降温快,橡胶生长相对讲似比李仙江沿岸较差。
(二)湿度
水分是一切植物生理过程所必需的。胶树枝、叶、根的含水量约为50%,胶乳中的含水量一般在65—75%。根据橡胶树生长和产胶状况,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土壤相对温度80%以上地区均能满足胶树生长和产胶对水分的要求,绿春大部地区年降雨在1900—2400毫米之间,相对温度80—85%,均能满足胶树生长发育和产胶对水分的要求。
(三)风
橡胶树喜微风,惧怕强风,微风促使空气流动交换,增加橡胶树冠层附近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光合作用效率的提高,而强风则会吹折吹断橡胶树枝干,造成严重损害,绿春常年以5级以下常风为主,仅3—4月间偶有5—8级的强风出现,至今未有强台风的发生历史,只要品种选择得当均可避免风害。
(四)土壤
土壤对于橡胶树的生长,产胶不是直接的限制因素,但对橡胶树生长的快慢和产胶量的高低却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橡胶树是高大乔木,根系庞大,需要的水、肥量大,因此,种植橡胶树的土壤必须土层深厚,排水良好,保水力强,肥力高的土壤,一般以热带雨林和季雨林下1米以上土层深度,PH值在4.5—6.0之间的砖红壤地最为适宜。绿春的砖红壤地区和部份阳坡的赤红壤地均为微酸性土壤,适宜种植发展橡胶。
国际市场上天然橡胶的供应完全控制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少数几个国家手中。
第三篇:对《麻雀》的评论
对《麻雀》的评论
继《旗袍》、《大西南剿匪记》之后海飞的谍战小说又新鲜出炉了,潜伏了几个小时看完了该篇小说,小说写得挺不错,表面上看很有谍战小说的韵味,但同时又给我一种通俗或者革命小说味道。再带着功利性或目的性又看了一次,感觉《麻雀》里边的男主人公和几个女人的情感纠葛与《潜伏》里边男主人公余则成和几个女人的情感纠葛相似,这不免让我有几分想笑,所以才感觉有通俗小说之味道的缘故吧!
《麻雀》主要讲述了在汪伪政府期间,上海仍然日夜升歌,歌舞升平,而主人公陈深是一个潜伏于汪伪政府的中共党员的潜伏者,故事以主人公陈深与宰相接线为开始,围绕其所接到的任务——“清零计划”而展开故事情节,到最终1949年初而“天快亮了”结束。
故事中总是令人感到迷雾一阵扑来,可是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缺一处而不完整。小说主要以陈深接线宰相而得到任务而展开,由接到任务——宰相之死——皮皮出场——唐山海之死——李小男被捕——真相的解开,即宰相既是麻雀,麻雀既是李大男,李大男既是李小男的姐姐,而李大男又是陈深的妻子,皮皮既是李大男和陈深的孩子,当读者以为故事情节该到收尾的结局时候,没有想到主人公陈深却是以牺牲自己为目的而死了,看到这里自然感觉到很沮丧了点,因为一切自己感觉所谓的正义人物都一一死去,就连该死的方面人物都死了,可是这时候故事却又一次给读者惊喜,陈深却是以麻雀的代号重新出场,真所谓看得读者的心松了一下又紧一下,最后又吧嗒地完全释然了,就宛如坐过山车一样感觉快要结束的车程没有想到确实新一惊心 的开始!这样的故事情节描写,如果要是缺少那一块,哪怕是冰山的一角,也就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感受了,即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又处处留悬念,让人防不胜防啊!
故事里有几个人物让人记忆犹新,首先先说说主人公陈深,这样一个除了会跳舞,好像也没有什么特长,更不会搓麻将,甚至连麻将牌也不认识,又不太会喝酒,基本上长年喝着一种叫格瓦斯的汽水,最多兴奋的时候会说他的表亲蒋鼎文来攀攀高枝,当然他还有一特长就是剪头发,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别人眼里如此的不入流,低俗,嗜钱的人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别人就是因为在战场上救了毕忠良,为他卖命同时也是他一分队的队长,这样一个如此重义气,讲原则的人,让李小男一直嚷着让陈深娶她,哪怕是个妾,而陈深却说了一句好笑又有内涵的话,“兄弟不是用来娶的”,是啊,兄弟不是用来娶的,他就是充当着这样一个兄弟的身份照顾着李小男,但是那并不是爱情。他虽然嗜钱,但是背叛的钱却不收,“陈深吧那沓钱想天空一甩,钱散开了,想一场雪纷纷扬扬地落下”,不知道当他接过安六三因背叛而得的钱是什么感受,也许憎恨,也许无奈,也许恐惧,只知道他撒钱时候一句“这是晦气的钱”的心理痛苦的挣扎和对革命不忠的鄙视吧。作为一位潜伏者,却做着与革命无关的事,一次次地围捕军统或共产党员,也许这就是作为一个潜伏者最痛苦同时又必须要面对的残酷吧,特别是一直嚷着要嫁给他的李小男落网成为刀上鱼肉时还有自己妻子(宰相)倒在他面前时候的那种痛,是如此的痛彻心扉,在革命面前没有亲情,没有爱情,只有继续革命,只有胜利!我
们也许无法理解这样的行为,在最爱的人儿面前还假装着如此的互不相识,冷面无心,也只有“伟大”这个词才可以形容这样的行为吧,但是也只有这样也才会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新中国的建立是如此的不易,革命是如此的伟大让人叹服!
最让我叫好的另一个人物当然属李小男,这样的一个三流女演员,每天上演着风尘之戏,没有人相信她是演员,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弱女子每天都是在演着戏,她是一个称职的演员,一个称职的潜伏者!“或者不是为了唱歌?难道是为了吃饭?”如此一句让人深思和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在当时的时代,能有着一口饭吃地活着是那么幸福的一件事,生存,吃饭是如此的不容易,也许有一天一个炸弹而不再人世,也许会因为一顿饭而饿死街头这都是常有的事,然而李小男她活着确实为了唱歌,她钟爱周旋的歌,热爱着她的仙人球,她就像一个坚强的仙人球就算是环境再如此的恶劣也要向着阳光开着花儿唱着歌儿,向前前进,向着胜利前进!面对生命的危险仍然如此的淡定从容,如此一个女子风里来,为歌活,为解放而生,又为革命而死。通过李小男我们看见另一面的人性之劣,一个追求自己的男人为了名利为了地位不惜向自己爱的人塞干毛巾,这么叫人叫恨,让我们怀疑爱情的本质!
小说里有些对话意味深长,值得我们细细体会,比如: “我的代号是麻雀。” “麻雀不是死了吗?”
“是的,可是我要为他活下去,他有二个代号,她的另一个代号
叫宰相。以后我会一直用麻雀这个代号,”
“用到什么时候?”
“要么牺牲的时候,要么天亮的时候。”
读到这里我们好像对“麻雀”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界限,让我们想到麻雀就像一种精神,一种不屈向上的革命,一种敢于牺牲的精神!对于陈深,李小男,宰相,徐碧城、、、、、、都像一只麻雀,一只弱小但五脏俱全的麻雀,一只敢于为了胜利,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胜利的麻雀。这让我想到海飞先生在其工作室里写着这样的一句话“一只麻雀落地的同时,总会有一群麻雀慌惶地逃离一颗”就算是一只麻雀死了仍然还会有一大群的麻雀在背后作战,“要么牺牲的时候,要么天亮的时候”这样如此不起眼的生物,却是发挥着如此伟大的精神支柱,这样一群革命的伟大潜伏者,不畏生命,直到牺牲,直到天亮的时候!
我无法理解故事里的人物们那种不畏的精神,大概是那个年代离我们太遥远,也大概因为我有那一颗贪生怕死的心吧!只不过,我深深地对故事里的人物的不畏精神而致以敬意,他们那种不单独苟活,为胜利而战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对那种像苏三省这样为个人利益,个人名利而不择手段,失人性的人而唾弃!
姓名:谭春园 班级:汉教三班 学号:1201305
第四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原稿)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眼的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2.说明视觉形成的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4.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 2.视觉产生的过程。教学难点:
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课前准备:眼球模型 教学用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假如你在用餐,你会看到饭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当然,你还会听到家里人的说话声。你能说出上述五种感觉分别来自身体的哪个部位吗?
学生回答:嗅觉、味觉、热觉、触觉、痛觉等,鼻子、舌、皮肤等器官。
老师小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的。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比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通常 称它们为感觉器官,如眼是视觉器官,而是听觉器官。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 5
得的信息中,70%左右来自于视觉。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心灵的窗户——眼睛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展示学习目标,依托导学案,自主学习大屏幕展示自主学习提纲:
1.结合课本79页插图,人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是怎样的?
2.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当我们由黑暗进入明亮区域或由明亮进入黑暗区域,瞳孔是怎样变化的?
3.近视的原因是什么?应配什么镜加以矫正?
互动一: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
教师强调: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互动二:小组 讨论
分析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那么,眼球的晶状体、瞳孔、脉络膜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答: 晶状体——镜头; 瞳孔——光圈; 视网膜——胶卷(底片)
互动三:视觉的形成过程
1.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 / 5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他组进行补充。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教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成的像是倒像。
2.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这是为什呢? 教师讲解: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3.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吗?
学生分析:
教师点拨: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
4.观察课本图,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互动四: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1.大家看一看我们班有多少位同学戴眼镜?他们戴的都是什么眼镜?
学生统计并做出判断:近视镜
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分析近视的成因。
学生分析,表达交流。
教师强调: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 5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2.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
学生熟记“三要”、“四不看”,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生活链接
1.眼屎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每天早上起来都有眼屎,这些东西到底从哪来的呢?原来在睡眠时,眼睛里会不断产生黏液和泪水。它们会湿润眼球表面,清除灰尘和杀菌。夜间,黏液、灰尘和杂质在眼角处堆积,这就是眼屎。
2.为什么眼皮会跳?
有时我们的眼皮会跳个不停。为什么眼皮会跳呢?很早以前人们就有了这个疑问。那时人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就产生了一种迷信的说法: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其实眼皮跳是眼周肌肉受刺激而引起的。我们的眼睛受强光或药物的刺激,会引起眼皮跳;看书时间太长,眼睛疲劳也会引起眼皮跳;睡觉太少,眼皮也会跳。当眼皮跳时,我们可以用热毛巾敷眼睛,或是闭眼睛休息一会儿、做做眼保健操都可使这种状况消失。
教学反思
本节课师生合作顺利,教师事先的课堂设计得到了充分的实施,师生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模型展示,学生对/ 5
本节的重点知识掌握较好,并能充分理解,课堂效率较高。不足之处是:应该把凸透镜成像装置展示在课堂,让学生充分理解晶状体的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一、眼球的结构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透光)(折射)(成像)(形成视觉)
三、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 5
第五篇:对外界自然环境的感知与挑战
一、对外界自然环境的感知与挑战,培养探险精神,树立“我”的主体自信。爬山、风浴、雨浴、露宿、游泳等是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锻炼身体的方式,重要的是这些锻炼身体的方式,本身就是对自然环境中风险和困难的挑战。与天奋斗,其乐无穷。战天斗地的激情,塑造了毛泽东的“我”的主体自信,这是一个人青年时期培养“胆识”“勇气”的基本方式,而不简单是意志的磨砺。爬山向高度、险度挑战,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经常翻越韶峰、历险滴水洞;游泳搏击风浪,冷水浴挑战寒冷,露宿荒野挑战黑暗和孤独,将自己置身于困难、危险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战胜自然风险对于人的束缚。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也开阔了心胸,塑造了舍我其谁的英雄主义气概。“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就是体会英雄与自然关系的内心写照。探险精神在切·格瓦拉的身上也体会比较明显,一是骑摩托车环游南美;二是在对自己哮喘病的抵抗过程中也逐渐培养了突破极限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我们今天的很多同学“阳气不足”,在成长经历中很少有一种对困难克服挑战的精神,往往遇到困难就逃避,认识到一点点黑暗就退缩,一点小的责任都担当不起,奢谈去改造社会。这跟我们这一代人的教育背景有很大关系,很多人从小学开始,就被束缚在校园里,接受着半封闭或者全封闭的管理,唯一接触大自然的过程可能是城市的人造公园,或者农村的田野小溪,谈不上对自然之险的对抗,就不容易感受自我的力量,改造和创造的激情。这样成长起来的青年面对困难风险,往往选择规避而不是克服,往往是小草型人格,比较容易满足于现有的生活状态,在成长中不太容易接受不同观点,趋于保守,逆来顺受。
对于当代青年先天教育环境的不足,我们希望在后天的成长经历中弥补。有些学生社团或者班级、小团体,也组织一些面向自然的活动,然而在活动中缺乏挑战性、对抗性,都是一些经过开发的人工景点,比如香山、凤凰岭、司马台长城,已经有现成的铺好的道路。经过开发之后的自然不再具有原来的激发人激情和自信的特性。“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原始的自然环境,未开发的、有险峰的挑战,使得一个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选择迎难而上,发掘潜力和智慧,从容应对多变的、不确定性的世界,锻造强大的内心世界。如果是集体探险,则可以进一步培养人的互助合作精神和共同体意识。青年人应当利用节假日到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去磨砺,比如徒步穿越森林、草原、沙漠,退而求其次,徒步穿越城市或乡村也可以经历磨砺。在实际穿越活动或类似的活动中,可在保证基本安全的情况下,增加活动的不确定性和困难程度。比如,像毛泽东不带一分钱去徒步游历,多一分挑战,便多积累一点勇气和智慧。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则可以直面险恶天气,克服自身的恐惧、生理极限。比如,下雨的时候可以不打伞,青年毛泽东称之为“雨浴”;烈日的时候就迎接曝晒,这叫“日光浴”;顶着大风去爬山,则可体会“风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主动创造挑战自我的机会的。
小草是需要各种各样呵护的,而大树是经历风雨雷电、艰难困苦的洗礼而屹立不倒,反而有可能去呵护小草。我想,面对自然的自信、智慧和霸气,是大树型人格的基础。
二、对所处社会环境的深切感知,良知与正义感,空心的基础。
1、青年毛泽东在和劳动群众共同参加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人民的疾苦,培养了扶弱抑强的根本价值立场。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经常和长工一起下地劳动,遇到穷人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并支持穷苦人民起来造反。他反感父亲的吝啬自私,父亲让他去要债,他看到人家很穷很苦,便设法去帮助别人,而不是维护自家利益。这样的活动可以总结为“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实践,这样的道德实践,是自发的理想主义人格的基础。一个人在帮助他人、在奉献自我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实践越多,越扎实,一个人在面对逆境和独处的时候便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信念。有这样丰富道德实践的人,更容易相信善,进一步实践善,而不是简单的批评者和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