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申报2010年度中国科协调研课题的通知
关于申报2010年度中国科协调研课题的通知
科协调函综字„2010‟12号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办公室(秘书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调宣部门: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书记处关于科协工作的指示要求,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积极建言献策,把中国科协建设成为国家科技思想库,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形成《2010年度中国科协调研课题选题目录》,经书记处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布并接受公开申报。
一、申报资格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并具有完成课题必备的人才条件和物质条件。
2.通过全国学会和省级科协申报的,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3.申请人所在单位有配套资金资助的,优先考虑。
4.承担中国科协课题未完成的,不得申报。
5.不接受个人直接申报。
二、申报要求
1.申报题目根据《2010年度中国科协调研课题选题目录》确定,原则上不得自行变更选题题目。
2.课题组须认真填写《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课题申报书》。课题申请单位负责须对《课题申报书》内容进行审查,填写审核意见,加盖单位公章,法定代表人签字。
3.《课题申报书》一式6份(含原件)寄至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有关处室,同时报送电子版。
4.申报截止日期为2010年4月30日,以邮戳为准,逾期不予受理。
5.中国科协调研课题为省部级课题,课题管理费严格按国家科技三项经费管理规定执行,不得超过课题资助总额的5%。课题申报单位未明确承诺将严格执行此规定者,将作无效申报处理。
三、资料下载
有关选题指南、课题申报书、课题管理办法等的电子版,请登录中国科协网站()调研宣传部的“动态与通知”栏下载。
四、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杨富国薛 静
电话:010-68788414 68788548
电子信箱:yangfuguo@cast.org.cn; xuejing@cast.org.cn
通信地址:北京市复兴路3号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综合处
邮政编码:100863
第二篇:2012课题申报通知及申报指南
2012湖南省体育局、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课题申报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认真做好2012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课题申报工作,现将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申报课题要紧密结合湖南体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建设湖南体育强省为发展目标,重点针对湖南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为湖南建设体育强省服务。
一、课题申报的范围(详见课题申报指南):
《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研究课题申报指南》每年发布一次。
二、课题类型及立项计划
课题分为湖南省体育局指令性课题、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特色课题、优秀青年课题、一般课题。前两项课题研究时间为1-2年,后两项课题研究时间为1年。为平衡各研究领域的课题申报,对每个领域的课题立项作出严格规定,采取择优立项的原则。其中指令性课题立项数量10-15项、特色课题立项6项、竞技体育类课题立项20项、群众体育课题立项20项、社会体育课题立项20项、学校体育课题立项20项。
三、课题申报要求
1、课题申报人须是湖南体育科学学会会员,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的单位会员申报将优先考虑。
2、申报的项目要求研究目标明确,立项依据充分,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案先进可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清楚,研究具有明显的创新之处;已有一定的研究工作基础和实验条件;预期成果切合实际;经费预算合理;项目研究人员应组成项目组,项目组成员一般为3—7人,人员结构合理,研究时间能够得到保证。
3、指令课题的申请人应正在从事相关专业或相关专业研究的专业人员;特色课题的申请人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年龄在60岁以下,中级职称的申请人,应具有博士学位,在申报项目的研究领域内有较突出的成就;优秀青年课题申请人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未曾主持过该类项目且在2012年1月1日未满40周岁,项目组成员以青年为主。一般课题申请人年龄不超过60岁,具有正高职称的原则上不申报该类项目。
4、承担省体育局科学研究项目尚未完成(结题)的项目负责人,不准再申请。每人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累计最多不超过2项。本次课题立项与申报单位以往申报课题结题情况挂钩,对于课题完成优秀者给予奖励。
5、申报一个课题需交评审费240元。
四、材料报送
申报项目书在http://www.xiexiebang.com
联系电话:0731-84515809 学会QQ群:106478717
附件:课题指南
一、指令性课题研究
1、实现“体育强省”目标和建设规划研究。
2、湖南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研究。
3、我省竞技体育结构调整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4、肌电技术在赛艇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5、举重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
6、游泳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
7、运动员赛前降、控体重的研究。
8、十二届全运会湖南省各运动项目夺金技术的攻关研究。
二、特色课题研究。
1、湖南省体育产业竞争力与市场体系建设研究。
2、农村体育发展研究。
3、高尔夫运动发展研究。
4、双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5、我省休闲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6、湖南省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模式与社会效益形成研究
7、以迪马斯(体育用品实业公司)公司现象剖析湖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三、竞技体育研究
运动员心理监测、训练与调控,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技术发挥失常的心理机制及克服研究,科学训练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以及实践研究;我省训练单位基地化建设研究;运动员机能监测与评定系统建设研究;训练监控研究;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体能训练及防止运动损伤方法研究;不同项目专项力量素质指标及评定方法的研究;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研究;运动营养学研究;不同项目专项技战术研究;运动心理学在竞技体育中的运用研究;训练方法、手段,体能恢复,运动营养,训练、竞赛中运动医学监测,运动损伤防治。
四、群众体育研究
湖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我省群众体育发展现状、特点及地区差异的调查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训体系及信息管理的研究;我省青少年体育发展趋势与对策的研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研究;农村体育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社区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的研究。
五、社会体育研究
国民体质状况与生活方式研究;创编全民健身新优项目研究;城乡全民健身统筹发展的对策研究;群众体育工作创新研究;我省健身气功功法推广和站点建设的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习练太极等传统体育对增强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等方面的研究;民族、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六、学校体育研究
湖南省学生体质健康与教育制度改革研究,湖南省青少年体育研究;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推进策略;体育动作技能学习原理;学生体育成绩考核标准;体育教学的社会学问题;体育教法与体育学法;学校体育促进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与学校体育改革;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化发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条件与工作绩效等。
第三篇:关于申报2010濮阳市社科重点调研课题的通知
通知
濮社科规办„2010‟1号
关于申报2010濮阳市社科重点
调研课题的通知
各县(区)委宣传部,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市直有关单位:
为做好今年濮阳市社科重点调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在广泛征求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濮阳实际,制定了《2010濮阳市社科重点调研课题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望各单位广泛宣传《指南》的内容和要求,认真组织和指导申报工作,确保申报工作质量。
一、指导思想
制定《指南》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对我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层次、前瞻性、对策性研究,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为我市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二、申报要求
本《指南》共包括110个题目,这些题目只是指示研究方向的,申报人可以按原题目申报,也可以在规定的研究方向范围内自行设计具体题目。在《指南》之外还拟设立少量自选课题,此类课题约占立项总数的10%左右。这些自选课题不受本《指南》所列示题目的限制,但必须符合《指南》的指导思想。
—1—
三、申报程序
课题申报人负责组成课题组(课题组不得少于3人)后,认真研究申报课题的框架,并按要求填写课题申报表一式两份,于2010年4月30前报送市社科规划办公室(市委办公楼508室社科联普及部,电话:6661082),经评审、批准立项后,即作为2010濮阳市社科重点调研课题。
申报单位或个人可从电子信箱(ktdy2010@163.com密码6661082)下载《指南》和《申报表》。
四、课题验收
2010课题申报获准立项后,承担人应按照《指南》要求,认真组织课题调研工作,并于2011年2月底前将完成的课题成果打印一式8份(规格A4纸、附电子文档),报送市社科规划办公室。市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其进行评审验收,在结项课题的基础上,另评出等级奖若干项。对验收合格和获奖的课题成果,分别颁发课题结项证书和奖励证书。
附:
1、2010濮阳市社科重点调研课题指南
2、濮阳市社科重点调研课题申报表
濮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3月9日
2010濮阳市社科重点调研课题指南
党的建设
1.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问题研究
2.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研究
3.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研究
4.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研究
5.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研究
6.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7.建立考试制度与提高干部队伍理论素养问题研究
8.基层群众自治建设与党的基层政权巩固问题研究
9.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制度研究
10.深化和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研究
11、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研究
政治学
12.现阶段解放思想的重点和着力点研究
13.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惠民生政策实效性研究
14.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15.网络问政及其发展态势研究
16.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系研究
17.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研究
社会学
18.树立科学人才概念,在发展中凝聚人才、集聚人才问题研究
19.质量立市战略实施问题研究
2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
21.濮阳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技防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
22.濮阳民营企业家成功要素研究
23.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研究
24.社会和谐、社会管理与社会秩序建设研究
25.濮阳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
26.新形势下普及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与有效方法研究
27.农村宅基地置换城市住房问题研究
28.建立支撑社会建设的公共财政体制研究
29.公民素质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学研究
30.社会保障的政府职能研究
31.濮阳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研究
32.信访体制改革与维护社会稳定成本问题研究
法学
33.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34.科学发展观与法治建设研究
35.法治现代化与法治精神研究
3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化拓展研究
37.社会转型与法制现代化研究
38.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人口学
39.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人口问题研究
40.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困难救助研究
41.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文 化
42.濮阳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策略研究
43.公共文化机构运行绩效评估及管理研究
44.濮阳文化改革实验区特色发展研究
45.濮阳地域文化资源产业化问题研究
46.濮阳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47.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48.龙乡文化资源开发与提升濮阳文化发展能力问题研究
新闻学传播学
49.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与管理研究
50.网络社群的社会组织特征及影响研究
51.传媒多样化形势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研究
52.互联网信息传播及其治理研究
图书馆信息
53.数字教育与数字科研形势下图书情报机构的职责、功能与结构
54.政府信息资源开发模式比较与评价研究
55.档案网站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利用研究
56.信息化与农业服务问题研究
57.加速推进濮阳社会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
教育学
58.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59.职业教育跨越发展研究
60.我市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问题研究
61.濮阳市选派大学生村官问题研究
62.濮阳市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63.新时期加强国民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64.新时期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65.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体育学
66.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体育研究
67.学校体育与青少年全面发展研究
68.城市体育设施合理化研究
69.社会各阶层体育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征研究
经济学
70.濮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71.国际金融危机对内陆城市影响问题研究
72.我市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问题研究
73.濮阳经济转型及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74.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濮阳比较优势问题研究
75.濮阳工业的“轻”“重”关系问题研究
76.发挥濮阳区位优势,打造中原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连接平台问题研究
77.协调城市发展与产业区发展关系问题研究
78.科学看待GDP,我市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速度问题研究
79.政府和金融部门联手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问题研究
80.正确处理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问题研究
81.濮阳工业化、城镇化环境容量问题研究
82.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辅相成关系研究
83.濮阳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研究
84.产业集聚区的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85.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问题研究
86.农业投融资机制体制研究
87.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配套政策研究
88.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89.濮阳农民工就业形势、对策及其长效机制研究
90.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机制研究
9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运行机制研究
92.确保农业增产增收及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93.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机制研究
94.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95.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调研
96.濮阳农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机制研究
97.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研究
98.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制机制研究
99.城市规划的体制机制研究
100.环保约束的体制机制研究
101.财税分配的体制机制研究
102.地方政府建设融资问题研究
103.防范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104.开放条件下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105.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研究
106.抓住国家十大产业振兴机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研究 107.后危机时代濮阳承接产业转移的难点与对策 108.推进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09.濮阳出口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10.濮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
第四篇:关于组织申报河南省社科联2009调研课题的通知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件 豫社科联字[2008]55号
————————★———————
关于组织申报河南省社科联2009
调 研 课 题 的 通 知
各学会,各省辖市社科联,各大专院校、党干校,各有关单位:
《河南省社科联2009调研课题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广泛征集、认真筛选题目的基础上,已经确定,现印发给你们。为做好2009课题申报和2008课题结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省社科联调研课题,重在研究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理论问题研究应科学系统,力求创新;现实问题研究要突出应用价值,切忌泛谈理论。课题研究要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反映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水平,力求居于学科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避免低水平重复。
2.各单位应广泛宣传《指南》的内容和要求,加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管理,认真组织和指导申报工作。申报者每人限定可主持申报一项、参与一项课题。
3.为推动多出精品力作,鼓励社科工作者出大力、出大作、出大家,自2008起结项课题共设特等奖10项,省社科联将对获奖项目给予物质奖励。
4.申报单位可从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网站主页(http://www.hnskl.org)下载《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申报系统》、系统使用说明和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有关文件,按要求录入申报课题的相关数据,制成软盘,于2009年3月20日前随课题申报表一并报送省社科联学会处(单位组织申报应另附汇总表一份),逾期不再受理。
5.河南省社科联2009调研课题立项工作结束后,将根据各单位申报和中标数量,评选出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通报表彰。
6.2008课题报告报送截止时间为2009年3月20日,请各课题组将课题报告一式2份并电子文档(另附封面2份)按时报送省社科联学会处。经专家组评审验收后,对符合结项标准及获得等级奖的调研成果,按课题组成员人数颁发课题结项证书和奖励证书。
附:1.河南省社科联2009调研课题指南
2.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申报表
2008年12月25日
第五篇:武汉市十二五课题申报通知
市教育局批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
“十二五”课题申报等有关文件的通知
各区教育局,市属大中专院校,直属中小学、幼儿园:
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的《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已经市教育局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附件:
一、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二、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三、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四、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一: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
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区教科所(室、中心),市属高校科研(教务)处,直属中小学、幼儿园:
经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按照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决定自2012年3月5日起组织2012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印发给你们,并将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根据《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规定,申报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负责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职在岗,小学、幼儿园需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其他需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是教育行政及科研部门业务科室负责人。不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须有两名中学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重大课题申报者必须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职称,且承担过市级及以上重点课题。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课题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并在课题研究中担任实质性工作。
(二)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国家财政支持的社会公益项目,资助在公共部门服务的教育科学工作者。在研的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责人不得再申报新课题。凡已在国家和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的课题,不再参加本市“十二五”规划项目的申报,但各单位须将申报材料及立项证明交本区教育科研机构审核后报市规划办备案。
(三)重点及专项课题的申请人须承担并完成过市级及以上研究课题,或多次承担并高质量完成了市级及以上课题研究工作。
二、课题申报
(一)2012 年为“十二五”规划课题第一次申报,立项规模和数目为200项左右,共分五类: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专项课题、一般课题和教师个人课题。其中重大招标课题、重点课题、专项课题均有不同额度的经费资助。申请人要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参考资助标准,提出拟申2
请的资助额度(具体标准另行通知)。申报重大课题和其他规划课题互不交叉,申请人只能从中选一。
(二)申请人根据《课题指南》所列示的研究领域进行选题论证。重大课题名称即为研究题目,申请人不得自行命题、随意扩大和缩小研究范围,否则不予受理。其他规划课题申请人可参照《课题指南》所提出的研究领域,自拟课题名称,鼓励切实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反映武汉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创新性课题,在涉及农村教育问题研究时,优先考虑新城区的课题申请人。
(三)从本起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申报课题全部采取网上申报,网上评审,市规划办只受理区教科规划办、市属高等学校、局属中小学(幼儿园)有关单位上报的信息,个人及其他单位上报的信息为无效信息。下载、申报系统为“武汉教育科研信息化平台”(网址:htt://jyky.whjy.net)。系统开放时间:2012年3月5日至2012年6月5日。登录用户名为各区各单位中文全称,统一初始密码为98765(登陆后请及时修改密码以确保信息安全)。
(四)凡申报课题的市规划办专家组成员须回避课题评审工作。课题评审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专家评审结果报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公示,无异议后下达课题通知并拨付课题经费。申报自筹经费课题,须由所在单位填写经费保障意见。
(五)课题申报单位、各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教育科研主管机构)、市属高等学校和直属中小学(幼儿园)要加强对本课题申报工作的宣传、组织、管理和指导,既要积极鼓励,又要严格把关,应依据《课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认真审核申请人的资质和信誉、前期研究基础、课题组研究实力和支撑条件,签署明确意见,保证申请人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确保课题申报工作的质量,并认真履行课题立项后的日常管理,帮助课题负责人按期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努力推动全市教育科研工作大发展。
联系人:张惠诚 电话:85689523 李 燕 电话:85326800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二: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年12月)
为更好地发挥教育科学引领作用,积极推动武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实现武汉教育现代化,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有关文件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武汉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绩
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为科学决策服务、为广大师生和基层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宗旨,围绕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育局中心工作、社会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履行研究、指导、管理和服务职能;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积极探索教育科学研究及规划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机制,全市科研课题层级和研究水平显著提高,规划管理工作获得长足进步,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课题数量稳步增长,立项层次不断提升,科研参与面进一步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开展了三批课题立项,确定了410项规划课题,较“十五”增长近20%。增设了专项课题类别。课题立项第一次实现了从幼儿园、中小学到职校、社区学院、高校各级各类教育研究全覆盖。承担了2项全国规划课题研究,较“十五”增长了100%。获得了2项省教育厅重大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省教科“十一五”规划的105项基础教育重点课题,我市有33项,占31.3%;省教科“十一五”规划701项基础教育一般课题,我市有192项,占27.4%。都远高于其他地市。同“十五”相比,我市获得的省教科规划重点课题增长了约200%,省教科规划一般课题翻了两番。
2.创新了管理机制,增强了服务意识,效能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市规划办首创“服务型教育科研”管理,形成了“全员、全程、全因素”的“三全管理”工作模式,确定目标,跟踪服务,持续改进。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基层教科规划办的七大基本职能:科研规划、4
课题管理、学术指导、队伍建设、咨询服务、项目研究和科研情报检索。结合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教改、课改对科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市教科规划办实施了“八大行动”:创新立项,开放开题,改革中期检查,改革经费资助,改革管理机制,创新结题鉴定,创新科研培训模式和创建了“同类课题互动研讨交流平台”。我市教育科研管理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激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增强了课题研究的主动性、创新性,受到基层学校、各区科研部门的普遍称赞,同时得到中央教科所、省教科所等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也得到重庆、沈阳、成都、广州等市同行的高度认同。
3.成果丰硕实效显著,科研发挥了先导作用,影响日益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科研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服务科学决策,创新办学理念,建设现代学校,改革教育教学,分析学情教情校情,指导问题学生,运用教育新理论和新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名师名校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
教育热点、重难点问题在课题研究中得以解决。“武汉市科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等多项课题成果被市政府、市教育局采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探索,转变了学校教育观念,加强融合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成了学校自觉行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提升了教师的反思意识和专业素养;“轻负高质课堂教学”研究,使学生的家庭作业少了,课外活动多了,教学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困生”研究、问题学生的研究,促进了办学软环境的改善,学生厌学情绪、自卑心理大为改善,学业水平逐步提高。教育科研对教育创新力、服务力、学习力的提升充分彰显。在课题研究中大批干部、教师得到培养和发展,多名教科室主任走上校长岗位,很多课题成员成为了名、特教师。
“十一五”期间,通过课题研究,我市科研人员、教师公开发表论文超过500篇,在《教育研究》等SSCI索引来源期刊上发表了10篇,在《人民教育》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300多篇。5所学校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教育报》专版报道,10家单位的研究成果被湖北电视台、湖北广播电台专题播报,30多所学校的课题成果被湖北日报社等多家媒体报道,20部课题成果(专著)被华中师大出版社、山东科技出版社等免费出版。一
项课题成果获教育部二等奖,三项课题成果被评为省技术进步三等奖,200多篇论文、研究报告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国职教学会一等奖,400多篇获省一等奖。(以上统计仅限于已结题的部分课题成果。)
(二)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科研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区、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不健全,分管领导不明确,科研工作缺专职人员和经费保障。二是科研意识淡薄,科研参与面不大。对教改课改中存在的某些实际问题,不能自觉运用科学手段研究解决。三是科研管理与指导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课题选题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存在低水平重复性研究,缺少过程资料,缺乏理性思考和量化分析,研究结论可靠性不强。四是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需要加强,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科研品牌急待培育。
二、“十二五”武汉教育科学规划面临的形势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已成为造福人民和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教育以其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社会功能,已成为重大民生问题。作为中部龙头城市和全国重要中心城市的武汉正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教兴市”战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以及建设“幸福武汉”系列工程,给武汉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武汉城乡教育面临新挑战。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面临教育体制变革等难题,教改、课改深入推进面临传统教育观念、评价方式的束缚,教育现代化进程面临武汉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及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人民群众强烈期盼“上好学”、提高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各类教育大发展之后各学段适龄人口变化趋势复杂化(学龄前儿童小幅攀升、小学学龄人口先小升后大增、初中生先快速减少后趋缓、高中段及高教适龄人口快速递减、老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剧带来了农村学龄儿童减少,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持续增长、流动性增强)等,给全市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把武汉教育打造成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品牌、城市品位提升的重要依托、引领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和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的战略目标。各类教育从突出重点学段重点学6
校到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基础教育从同质化办学向“特色+特长”发展转变,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进入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由扩大规模数量走向突出内涵优质发展,职业教育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紧贴市场、对接产业”而开放教育。
这一切,均要求教育科研作出科学而富有前瞻性的回应。“十二五”时期,我市教育科学要继续坚持“三个服务”理念,以城市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重难点领域和关键问题为重点,形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各项教育改革,促进师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效能的助推器。
三、“十二五”武汉教育科学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科学研究和规划管理的全局,结合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课题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的原则,基础研究重在创新,决策研究基于实证,实践研究突出应用,为武汉教育改革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
(二)主要任务
引领和团结全市教科研人员和各级各类学校干部教师,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努力推动武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
1.加强教育宏观决策和政策研究。围绕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系统性的专题研究,为宏观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咨询服务。
2.大力推动群众性科研工作。引导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积极开展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3.建立和健全“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促进教改课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我市教育管理、教育决策、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水平。
4.全面开展教育科研培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素养。将教师科研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题培训、互动研讨与
交流合作等科研活动,深化“做中学”的科研队伍培养模式,努力培植和壮大科研队伍,让教育科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使更多的科研骨干成为名校长、名教师。
5.促进教研与科研的常态结合。不断提高各类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和广大教师的科研规范、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
6.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加强过程管理,优化分级管理,健全指导和督促检查机制,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效能和信息化水平。继续加强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建设,突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发挥教育科研的辐射、引领和先导作用,总结推广我市有影响的素质教育经验和成果。
7.推动武汉教育科研工作改革创新。积极开展与科研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武汉教育科研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和关键问题,注重教育科研与实际工作结合,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类别、数量。
8.积极组织申报各级政府有关教育研究的重大项目。做好教育部、全国规划办和省教育厅、省教科规划课题的申报指导工作。
(三)具体指标 1.“十二五”时期,我市课题拟分五大类:重大、专项、重点、一般和“个人课题”,前四项分别为10、30、150、200项。
2.“十二五”时期,我市承担的教育部及全国规划办的项目达到5-10项,承担省级重点课题超过120项,省级一般规划课题超过200项。
3.在SSCI索引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以上,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篇以上,公开发表论文不少于1000篇,在国家权威出版社和全国优秀出版社免费出版的著作3-5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专著不少于20部。
4.积极打造科研品牌学校,力争3—5所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及成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普及教育,分级培训科研骨干2000人;转化成果100项,促进学校特色彰显。
四、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
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的确立,遵循教育科学规律,坚持教育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教育宏观研究、8
中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衔接。具体领域和方向如下。
(一)教育理论研究
教育理论研究致力于解决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路径选择、城市教育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新时期城市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教育服务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教育问题,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主要有: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规律,“高效课堂”与“有效德育”理论建构等研究。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具有整体性、宏观性和长远性,是教育决策的重要支柱。通过对武汉及中东部城市教育发展比较,科学规划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结合教育现代化在教育观念、内容、队伍、装备和管理诸方面的研讨,明确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政策、途径;探索集约化、专业化教育组团发展与管理,推进武汉城市圈“教育一体化”。主要有:区域教育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教育集约化组团发展等研究。
(三)教育人才资源研究
教育人才资源是教育发展和质量提高的根基,包括教师队伍、干部队伍、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教育教学研究者,以及教育服务工作者,突出提高校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发展水平,探索教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和专业发展。主要有:教育人才资源开发、优化配臵与培养激励机制,干部、教师轮校问题,校长职业化、教师专业化和科教研人员专业发展,教育家培养及名校长、名教师成长机制,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继续教育和身心健康问题等研究。
(四)学前教育研究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最薄弱,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做大学前教育”“实现全覆盖”和“全市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使公办园比例占总数60%以上”等重大举措,武汉学前教育格局将会大突破,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规模扩张和内涵发展并重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有:农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布局、新建住宅小区学前教育资源开发与配臵,幼儿教师准入、聘用及保障机制,幼儿教育之教与学的方式、内容、保教质量评估等研究。
(五)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研究
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凸显“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致力于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个性特长的培养。武汉义务教育已跨过了基本均衡阶段,正全力迈向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正在由数量规模扩张走向深化内涵,实现优质和特色发展。主要有: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结构布局调整,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课程与教学,学习方式变革,素质与能力培养,流动人口子女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高效课堂”与“有效德育”区域推进策略等研究。
(六)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发展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推动经济发展,为武汉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输送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在建设新农村、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武汉职教须按照“就业优先”原则,紧贴市场、对接产业、提高质量、打造精品、彰显特色。主要有:职教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品牌专业培育,农村职业教育,职教园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各种学习型组织创建,社区教育等研究。
(七)高等教育研究
市属高校着力于自主能力提高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在汉高校与地方合作互利多赢,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新体制。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增强科研能力,转化科研成果,实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地方产业发展需借力高校学术与科研优势解决难题,打通瓶颈,顺利完成经济社会转型。主要有:市属高校科学发展与特色发展,高校联合办学、核心竞争力、品牌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创建,部市教育合作机制,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培养等研究。
(八)艺术、体育、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和科技教育研究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要求,艺术、体育、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和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教育科研要重视学生的体魄、心理、审美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主要有: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质量监测体系,积极心理学、心理危机“三预”,运动及艺术潜能开发、学生视力保护等研究。
(九)教育信息化与国际化研究
武汉作为中部特大城市和着力创建的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主要有:现代教育技术,数字化校园,城域网建设,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教育云服务体系的数字技术教育,教育现代化现状、对策,信息化与教学、教研及管理方式方法创新,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各类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小学生出国留学问题,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跨境教育服务贸易问题等研究。
(十)其他研究
涵盖美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家庭教育,“两困生”、问题儿童、超常儿童成长,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等研究。
五、措施与保障
“十二五”武汉教育科学研究与规划管理的基本思路:保持总量,提高品质,突出重点,创优品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武汉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努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和效益,积极促进教育科学事业繁荣、快速发展。
(一)切实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落实保障措施
为确保我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落实,促进课题层次和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加强教育科学的组织领导。各学校、各区、市教育行政管理及科研部门要切实解决好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健全机构,充实力量,加大投入,落实指导。支持和奖励有重大突破的科研课题,表彰先进,推广典型,使全市教育科学在“十二五”取得更大成绩。
(二)切实提高信息化水平,强化过程管理,健全教育科研的体制机制
研制“武汉教育科研信息化平台”,逐步实现网上科研培训、资源共享、互动研讨、文献查阅、咨询服务和科研情报分析及报送数据报表,积极推行课题网上立项、检查和鉴定,努力降低过程成本,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区、校三级教科研网络,建立科学、高效的市、区、校教育科研分工协作机制,增强科研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落实“三全”管理,完善服务型教育科研机制。
进一步完善教育科学研究、指导、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重点课题研究情况年报制”、“课题指导专家联系制度”、“课题类别转化制度”,修
改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立项结题标准等文件,促进教育科研的学术性、规范化。建立考评机制,市、区教育局和学校要将考评结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市、区规划办和学校教科室要按职能分工和职责要求建立和完善科研工作考评办法。
进一步完善课题资助制度,继续坚持课题所需经费“分级投入、按比例划配”原则,建立健全区级科研经费投入机制,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完成。“十二五”时期,重大项目给予大额度资助,一般课题和教师个人课题实行“以奖代资”。
(三)合理设臵课题类别,实行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切实提高科研实效
调整规划课题结构,增加类别。增设重大课题,突出区域内全局性、战略性教育问题的研究;创设“教师个人课题”,满足广大教师的科研需求。鼓励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合作研究。鼓励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实施系列课题研究的联合攻关机制。
重大课题指涉及区域教育发展全局、能产生广泛影响的项目,以市教育局及市教科院职能部门、区教育局、市属高校和在汉高校有一定研究实力的教育科研部门为申报主体。重点和专项课题是指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研究,以校长、名师、骨干教师、教科研人员为申报主体,其中专项课题有名校长专项、名师专项和青年专项(40岁以下)。重点和专项课题由市教科规划办与课题承担单位共同管理,区规划办协助;一般规划课题采取委托管理;教师个人课题以区、校管理为主;重大课题以招标为主,重点、专项和一般课题采取匿名评审方式,教师个人课题采取成果认定方式。
“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仍然实行“五年规划,三次评审”(比例为5:3:2)。继续向薄弱地区和偏远学校倾斜,向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倾斜,积极扶持新校、新人。
(四)加强科研培训指导,切实提高基层学校干部教师的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
各级教育科研机构要针对基层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但教育理论、研究方法不足的特点,积极组织科研理论、方法的学习研讨,针对科研过程、重要环节和关键问题进行培训,切实增强科研培训的实效。
要加强课题选题指导,结合基础教育实际,突出行动研究,加强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要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让广大教师在科研中得到锻炼。
要继续加强课题中期指导、管理和服务,使中期检查指导成为课题质量和研究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继续开展同类课题横向互动研讨,支持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科研协作、研讨团队培育,打破壁垒,避免低水平重复,全面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
(五)强化成果应用,发挥科研成果在教育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课题组及所在单位要当好科研成果宣传、推广和转化的“第一责任人”,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发挥研究成果在教育管理、学校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机构要成为科研成果宣传、推广和转化的“第一平台”,充分利用报刊、影视、网络等途径积极宣传报道我市的教育科研工作,支持优秀成果的发表、出版。
1.逐步设立“教育科研奖励基金”,市、区教育局要加大对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个人和优秀成果的评比、表彰,积极支持教育科研创新,推动教育科研的普及工作。
2.逐步设立“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基金”,市、区规划办要积极推动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确有重要价值的成果的转化工作,及时摘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研究成果报告会、交流活动,发布研究信息,组织形式多样的专题报告或学术研讨,积极促进教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
3.实施“科研品牌建设战略”,评选一批科研积极性高、基础厚实、研究能力强、成果成效显著的学校,建立“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基地校(园)”,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选取典型学校给予专项资助和系列指导,通过长期培育,打造出在全省、全国有很大影响的科研品牌学校。同时,继续支持既有科研品牌的深化发展、特色发展研究。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附件三: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2011~2015年)
选题说明:课题指南旨在引领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围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研究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应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重视以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强基于实证的决策研究,强化以标准和模式为主导的实践研究,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制度、模式、标准,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使教育科研切实助推教育科学发展。
一、重大课题(10项)
1.武汉市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标准及实现途径研究 2.武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标准及推进对策研究 3.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4.“有效德育”的目标、内容与路径体系等研究 5.“武汉教育家”型校长、教师的成长机制研究 6.武汉市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研究 7.武汉市基础教育特色校(园)形成途径研究 8.武汉市普通高中办学体制研究 9.武汉市职业教育园区的管理体制研究 10.武汉市市属高校学科建设研究 二、一般课题(181项)
(一)教育理论研究
1.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2.现代化城市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4.城市教育公平性、均衡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教育理论研究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6.基础教育内涵与特色发展的战略研究 7.武汉城市圈“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8.武汉及中东部城市教育发展比较研究
9.教育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及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10.教育督导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11.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体制机制)研究 12.武汉市初中“后标准化”发展研究 13.武汉市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政策、途径研究
14.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装备、师资队伍、教育管理研究 15.武汉市各类学校教育现代化策略研究 16.城市教育资助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 17.优质教育品牌发展战略研究 18.武汉市十二年义务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19.国家中心城市办学体制多元化研究 20.武汉市民办中小学办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1.区域教育科研创新与服务水平提升研究 22.国家中心城市教育科研、教研机构建设研究
(三)教育人才资源研究
23.新时期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高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
24.新时期教师编制管理与效能提升研究 25.义务教育教师及干部轮校实践研究
26.国家中心城市教育人才资源开发、优化配臵管理机制研究 27.学区内教师队伍专业协同发展和教研、科研协作机制研究 27.新时期教师岗位管理、聘任制度改革研究 29.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与管理策略研究 30.促进不同年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31.教育家型教师教育教学艺术风格形成与示范效应研究 32.教育家型校长办学思想提升与办学实践创新研究 33.校长职级制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34.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领导力提升研究 35.新时期智慧型教师培养研究
36.新时期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与执教能力评价研究 37.职业教育文化复合型、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38.名师、名校长成长研究 39.教师身心健康维护研究
4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保健教师培训培养研究 41.中小学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42.外籍教师与本市教师的教学交流互动研究 43.教研、科研人员专业发展与评价机制研究
(四)学前教育研究 44.幼儿亲子教育研究 45.0-3岁幼儿教育研究 46.托幼一体化教育研究 47.学前保教结合研究
48.幼儿游戏活动和课程建设研究 49.学前教育中教与学方式方法研究 50.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 51.幼儿身心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 52.城乡幼儿园协作机制研究 53.农村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研究 54.学前教育资源开发与有效配臵研究 55.幼儿园建设布局与发展研究
56.幼儿教育机构、办园体制和师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57.幼儿教育从业人员职业准入标准、资格认证、聘任及保障机制研究 58.家庭、社区、幼儿园互动合作共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