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中药民族药11.5规划

时间:2019-05-12 02:5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州省中药民族药11.5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州省中药民族药11.5规划》。

第一篇:贵州省中药民族药11.5规划

贵州省“十一五”中药民族药科技发展规划

前言

中药民族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独具特色,通过历代学者的继承、整理、发掘、提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引入,中药民族药正生机勃发,发扬光大。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奋发崛起,已经逐步发展为有一支较为稳定的科技人员队伍,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基础、一定现代化生产规模和规范化管理程度的产业,并以高于全国平均医药发展速度有序发展。成为支撑全省工业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

“十一五”时期(2006—2010)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贵州省实现社会经济历史性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中药民族药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将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我省富民兴黔的宏伟目标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立足本省资源优势,加强中药民族药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促进贵州社会经济的更大发展这一指导思想,我省在充分估价“十五”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按照《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总体部署,编制贵州省“十一五”中药民族药科技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中药民族药发展状况基本评价

“十五”期间,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作为全省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后续支柱产业的重要举措。并出台了《关于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黔党发〔2002〕13号)的文件。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全省医药工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特别是2001年我省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和我省154个民族药被批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全省中药产业发展。在其带动下,全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加快发展,制药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新药研究开发成效明显。从2000—2005年,全省以中药、民族药为主体的医药工业年产值从33亿元增加到85.84亿元,年均递增32%,中药制造业成为我省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一)新药研发成效明显,研究能力不断增强

2001年—2005年,国家和省财政投入研究开发经费1.63亿元,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研究开发资金9.2亿元,加强了新药、新产品研究开发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及应用,加强了科技创新能力和平台的培育和建设。

1、新药研究开发成效明显。成功开发上市新药47个,有154个民族药上升为国家药品标准。目前在研中药新药300余个,其中26个获得临床批件。通过加强新药研究,全省的新药申报数量逐年递增,年新药申报数量由2003年的33个上升到2005年的239个。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新药研究格局已基本形成。

2、研发能力得到加强。建成和完善的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等16个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与全省21家从事中药研究开发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登记注册的8家民办中药、民族药研究机构,共同构成了我省新药、新技术的研发平台,成为开展中药筛选、制剂研究、药效评价、安全性评价、临床评价及中药材、中成药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研究的基础平台。

(二)制药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

全省已有125户药品生产企业的385条生产线(车间)通过药品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认证,涉及31个剂型(包括原料药),获药品GMP证书175张。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质量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加强,生产的剂型发展到20多种,还研制开发了缓释制剂、透皮给药制剂、靶向给药制剂、冻干制剂等新剂型,具备了较高技术的生产能力。

(三)中药民族药品种及其质量控制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省中药民族药制剂品种达到近400个,其中有154个民族药制剂。中药民族药制剂的剂型涉及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喷雾剂、滴丸剂、散剂、酊剂、贴剂、巴布膏剂等27种。经过2001年~2002年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的整顿工作,中药品种尤其是154个民族药品种质量标准均有大幅度提升。依靠自身质量和疗效,加上有力的市场开拓,培育了一批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功能独特、市场潜力较大的拳头产品。仙灵骨葆胶囊、克咳胶囊、咳速停糖浆、抗妇炎胶囊、艾迪注射液、宁泌泰胶囊等单品种年销售额过亿元。

(四)中药民族药材资源分布广泛,规范种植及管理得到加强

我省因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宜性而成为我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根据1983~1993年全省中药资普查结果,贵州有中药资源4294种,其中药用植物3927种、药用动物289 种、药用矿物78 种。还有不少别具特色的民族药资源。

贵州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药材、民族药材的种植发展。近年来开始形成企业加农户联合大规模人工种植中药材民族药材、工业种植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全省现有77个各类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国家GAP现场检查的基地和品种3个,可为中药民族药工业提供一定的原料保证。修订发布了《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贵州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5年版),使中药材的生产、加工、销售及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五)民族医药的基础研究得到进一步重视,理论成果相继出版

先后整理出版了《贵阳民间草药验方录》、《贵阳民间草药》、《苗族药物集》、《苗族医药学》、《贵州省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中国苗族药物彩色图集》、《中华本草•苗药卷》、《中华本草•苗药卷彩色图谱》。《苗族药物集》收入苗药163种,是苗族医药史上的第一部药物专著,填补了苗药文化无文字记载的空白。相继出版和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苗族、侗族、土家族、毛南族等民族医药本草学、制剂工艺、质量标准、药理毒理和临床试验方面的研究专著、论文。

(六)中药专项得以设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初步形成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专项,同时每年安排省级技改资金1500万元,相应的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项目给予扶持,形成了专项资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技改资金、扶贫贷款资金、产业化项目资金,与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构成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十五”期间,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1)科技基础较差、人才缺乏;(2)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3)中药材生产基地规范化、标准化工作需进一步加强;(4)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低;(5)资源量锐减,对中药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压力;(6)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不高,专利战略意识不足。

二、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省中药民族药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合作创新,加强转化,重点突破,引领跨越”的方针,以增强中药民族药产业竞争力为核心,按照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创新、优化研发平台,培养人才队伍,重点开展中药大品种和对产业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品种、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民族医药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尽快构建起与中药民族药产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富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开发体系。以科技促产业,以产业促科技,依靠科技进步和产品创新,创建“黔药”品牌,使我省中药民族药工业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促进贵州经济更大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力争到2010年全省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40~160亿元,培育1~2个年产值超30亿元、2~3个年产值超10亿元、20~30个年产值超1亿元的中药、民族药企业。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品种10~15个。

具体目标:

1、建立5~8个优质、无公害的特色药材良种繁育GAP基地及其推广种植基地;

2、研制、开发出8~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较高科技含量的创新药物(6类及其以上),5~10个保健食品主导品种,引进10~15个中药民族药新产品;

3、完成5~10个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民族药产品的深度研究,并在工艺、剂型、技术等方面有所创新,完成50~100个已有产品的质量标准提高研究;

4、建设4~6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且符合国家GLP、GCP要求的药物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

5、培养中药民族药高级研究人员30人,中级研究人员100人;培养博士20名,硕士120名;

6、整理出版一批有影响的中药民族医药理论专著和学术论文。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中药民族药的研究与开发

以企业作为中药民族药研究与开发的主体,按照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对临床长期使用的中药复方、民间蕴藏的有效单方、验方,进行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组方配伍、药效学验证、剂型、质量标准、质量稳定性、临床试验研究等系统研究,研制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且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此外,还将开展中药民族药的功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纯化研究、组方配伍研究、活性成分和有效部位的筛选研究,为研制科技含量较高的中药新药打下基础。

(二)开展民族医药的相关基础研究

开展民族医学的病因病理、辨病施治、药物理论、药物加工、组方配伍理论、用药方法等基本理论的收集整理、研究总结。进行苗族医药与其它民族医药理论的比较分析。

开展民族药材的应用基础研究。尤其是对已载入《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并有广泛临床和民间应用基础的药材,进行资源分布、生态环境、同功品种、易混品种、种植(养殖)、抚育、质量检测、活性成分、药理毒理等研究。

开展现有中药民族药制剂的深入研究。在认真筛选的基础上,鼓励对有潜力的品种,开展作用机制、物质基础、工艺技术、质量标准的深入研究;探讨复方或单方有效部位的量效关系、物质基础或药效物质群。

(三)加强民族药的二次开发,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对现有临床和市场价值均较高的中药民族药品种进行深度研发,在药物剂型、工艺技术、质量标准、设备改造等方面科技创新,注重发展控释制剂、透皮制剂、靶向制剂、固体分散制剂和生物工程药物等。进一步提高其科技含量、工艺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

(四)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加快建设我省中药现代化的“四个平台、一个环境”。四个平台一是由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骨干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组成的研究开发平台;二是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中医药资源、科学数据、图书文献资源和科技网络的资源共享平台;三是技术交易常设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科技咨询评估鉴定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的成果转化平台;四是传统药物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开发平台。一个环境主要包括技术转化环境、中医药研发的投资环境、人才引进及奖励等科技制度环境。

有效利用、整合现有中药创新和技术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吸纳各方面力量,建立多种形式的中药研发技术服务体系和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服务体系,开展从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饮片加工炮制、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药工程技术设备、复方中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性评价到质量控制的各种研究和技术服务。

(五)加强种植规范化技术、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研究

按照优质无公害及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导原则,研究主要地道药材的规范种植(养殖)技术、饮片加工炮制技术。运用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培育优质高抗中药材良种,研制开发生物农药和中药材专用肥。开展中药民族药资源的保护、抚育以及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研究。解决好中药民族药工业原料的源头质量、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问题。

(六)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通过选拔深造、重点资助、创造工作条件等方式,培养、引进、稳定一批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一批药物生产和质量管理的技术骨干,培养一批药物研发的专门人才。

五、重点领域、重大专项与重点项目

(一)重点领域

1、中药民族药研发创新平台

2、中药民族药及保健食品

3、中药民族药生产新技术、新工艺

4、主要中药民族药品种的选育、种植(养殖)、保护和大宗药材饮片加工炮制技术

5、民族医药相关基础理论

6、人才培养、培训及政策研究

(二)重大专项

1、能力建设类

——建立、完善中药新药及创新药物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建设符合国家GLP和GCP要求的药物研究平台

——建立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_贵州苗药工程研究中心

——建立西南(贵州)中药创新药物筛选技术中心

——建立专业化企业新药研究技术中心

——建立中药、民族药活性筛选中心

2、新药研究类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民族药新药制剂研发

——贵州中药民族药大品种深度开发

3、工艺技术类

——现代中药自动化、信息化制造技术

——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应用

4、中药材种植加工类

——贵州主要地道药材的规范种植(养殖)技术研究及大宗药材饮片加工炮制技术研究

5、基础研究类

——苗族医药、布依族医药、侗族医药、彝族医药等民族医药的基础理论研究

(三)重点项目

——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

——中药民族药制剂的现代剂型及剂型改进研究

——中药民族药产品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研究

——民族药材及民间验方功效成分、有效部位提取分离纯化及筛选研究

——民族药组方配伍及创新药物研究

——中药民族药生产过程控制、工艺技术改进,设备设施创新、环境保护研究

——中药民族药材的资源分布和野生变家种研究

——贵州地道药材食药两用品种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

——主要药用植物快速繁殖与基因工程技术研究

——中药民族药材的种植、养殖、抚育研究

——中药民族药饮片加工炮制技术研究

——优质高抗中药材良种研究

——中药创新药物候选化合物的研究

六、主要保障措施

(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认真落实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在中药民族药产业科技发展中,要以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促进医药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根本目的,着眼于长远,注重战略思维,保障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发展质量。

要在药品生产企业全面通过GMP认证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坚持“大上规模、小创特色”的基本构想,进一步推进产业规范化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创建“黔药”品牌。

要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在工作布局上,打破产、研界限,科学合理配置相关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互用,促进研究与生产全面协调发展,同时重视推进企业重组,实施名牌战略,发挥中药民族药工业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城乡共同发展,促进社会、经济、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

要不断研究科技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进一步转化,实现中药民族药科技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创造工作条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科学人才观,着力人才培养。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大事来抓。要在高等院校药学专业(含中药专业)中,开设民族医药专业或增设民族医药理论及实验研究课程,鼓励高等院校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贵州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加强科学技术与区域资源相结合的研究开发意识。

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了解国际国内药品相关技术要求,研讨新药研究开发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和药品生产中的各种工艺技术创新问题,培养一批药物生产和质量管理的技术骨干,培养一批药物研发的专门人才。

要通过选拔深造、重点资助、创造工作条件等方式,培养、引进、稳定一批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

重视和强化招才引智工作,加强对急需人才的预测和规划,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制度,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引进各级各类急需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三)建立高效、协调的工作体系,优化发展软环境

推进中药民族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统筹协调。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应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各相关部门工作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努力形成全省上下一盘棋、合力兴药的良好局面。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职能,形成集中、高效、强力推进基地建设的工作机制。

同时,加大宣传、推介工作力度,推进中药民族药发展省内省外、国内国外的交流与合作。

(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力度

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意识,提高医药行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知识产权的战略研究及应用。加大执法力度,有效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保护医药知识产权,促进新药创新。

推动医药行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倡导在新药创新全过程实行专利保护,在中药材、药效物质、中药新用途以及制药工艺等技术环节,注重形成一批专利。提高对国内外失效药品专利特别是保护期届满的药品专利的利用能力,强化再创新。鼓励和支持在民族药重大工艺创新及新药研发、药用植物功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获得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发明专利权;在优势地道药材的研发方面,鼓励和支持取得数量较多的外围专利,形成专利保护网。

鼓励和支持中药材品种选育,取得药用植物新品种权。引导制药企业运用适宜的商标使用和宣传策略,为民族药创立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奠定基础;集中使用宣传资源,共创“黔药”品牌。结合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以“质量为保证、地道为特征”,加强中药材的地理标志申请工作。推进中药民族药保密品种的申报工作和中药品种保护工作。

(五)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

要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形成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入为主、民间投资参与、吸收外商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1、继续设立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向现代中药民族药科技产业发展关键环节上注入,重点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加大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标准规范、知识产权和中药资源保护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促进现代中药民族药科技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2、鼓励建立现代中药民族药科技产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充分利用创业投资机制等市场化手段,拓宽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融资渠道,以吸引社会资金为主,政府资金适应注入,采用股份制等灵活方式,建立现代中药民族药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为我省现代中药民族药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3、帮助有条件的中药民族药企业股票在国内外上市,筹集发展资金。

4、通过政府政策措施引导,到2010年,企业用于新药研发、技术开发的投入应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

第二篇: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展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展望

作者:王璐 孙兴 卢博礼等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05期

摘要 在对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基础上,总结出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现状,全省中药材人工种植和野生保护抚育面积达26.79万hm2,医药工农业总产值达325亿元,其中,苗药工业总产值达90亿元,居全国各民族药产值之首,并提出了制约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措施,为贵州省中药民族药良性发展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中药;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05-078-02 作者简介 王璐(1986-),女,贵州贵阳人,硕士,从事科技咨询评估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225 贵州省有中草药资源4 802种,其中药用植物4 419种、药用动物301种、药用矿物82种,珍稀特有药材较多,种质资源丰富。目前,贵州省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药用植物有石斛、山慈菇、珠子参、金铁锁、天麻、三颗针、黄连、猪苓等28种,占全国58种的48.3%,药用动物有麝、穿山甲、灵猫等10种,占全国17种的58.8%。中药材生产历史悠久。贵州省中药材栽培养殖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清时代乃至更早,万山朱砂、大方天麻早在宋代就被列为上贡佳品,不少中药质优量大,驰名中外。

中药民族药产业是贵州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后续支柱产业之一,贵州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具有气候适宜、生态优良、民族医药积累丰富等优势。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省直相关厅局、各市州政府有效集成政策、资金等资源,中药科技示范园区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制药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园区集群效应凸显,新药研究开发成效明显,进一步推动了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全国中药民族药产业“北看吉林,南看贵州”的格局。笔者在对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制约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措施。1 贵州中药发展现状 1.1 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比2011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稳步推进。全省中药材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总面积累计达26.79万hm2,比2011年增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39.8%[1]。其中,草本类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总面积累计11.78万hm2,比2011年增长87.3%;木本类中药材累计15.01万hm2,比2011年增长16.6%。山(金)银花、杜仲、太子参等34个品种种植面积超过666.67万hm2,生姜、鱼腥草、厚朴等19个品种总产量超过1万t。

1.2 医药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2012年全省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225亿元,同比增长8%,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 402亿元)的16%;工业增加值56亿元,同比增长8%;工业销售产值185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中成药销售产值135亿元,占销售产值的73%,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在生产销售的中药民族药产品中,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品种有艾迪注射液、骨康胶囊、肺力咳合剂等30个,同比增加11个;全省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61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润总额21亿元,同比增长9%;税收总额14亿元,同比增长11%。1.3 创新驱动能力凸显

实施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在搭建研发平台、新药创制、现有品种深度开发及技术提升、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12年新建成“贵州省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炮制、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薏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少数民族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累计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48个,初步构建了中药材种植—新药研发—生产制造全过程创新体系。全省现有药品品种943个(其中独家品种153个),批准文号2 278个,开展32个现有中药民族药品种深度开发及技术提升,在研中药民族药新药120余个,贵州远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双冬胶囊、贵州民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理气活血滴丸和贵州天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辛伐他汀片3种新药获得批准文号,其中,双冬胶囊和理气活血滴丸获得新药证书。

1.4 中药材及药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2012年完成了《贵州省“十二五”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启动建设药品流通大型批发平台、铜仁市武陵山中药材大市场以及铜仁市、遵义市和贵阳市3个中药材交易市场,为全省区域性的大型药品流通基地和大型连锁企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形成了发展重点、统筹兼顾的药品流通体系。2012年全省通过GSP认证的药品流通企业10427家,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亿元,主营业务利润14亿元,商品购进总额193亿元,商品销售总额200亿元,年末库存总额23亿元。2 贵州中药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 作为“五张名片”之一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对经济、生态、民生影响大,链条长(种植、饮片、提取、药品、以中药材为原料的相关产品、流通、监管)、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产业关联度大(经济、社会、生态)、涉及部门多(科技、扶贫、经信、发改、商务、林业、药监、金融等),综合协调推动机制不够健全,各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各产业间的技术交流等方面需要总结多年经验,完善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统筹力度。2.2 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中药民族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需求较大,目前科技投入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一是中药材交易市场及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市场、仓储和物流问题亟待解决;二是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不够,满足不了大规模生产需要;三是中药材种植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缺乏,中药材种植技术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科技创新领域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新药研发领域科技产出能力较弱,现有产品技术提升和深度开发领域经济社会效益不明显,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种植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不够[2]。2.3 以药材为原料的新产品开发亟需加快

贵州省中药材资源丰富,特别是全省上下加大对中药材产业扶持力度后,中药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新产品开发速度明显落后于中药材产量增加量,药材生产者长期稳定、能接受的经济收益得不到保障。加大投入,加快以药材为原料的产品开发,有效消化迅速增长的药材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真正经济优势。2.4 企业规模偏小、品牌竞争力不强

贵州省中药制造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全省只有少数企业进入集团性大型企业,其他均属中小型企业,融资能力不强、发展资金不足,特别是新版GMP颁布实施、新版药典以及节能减排等新政策的实施,加大了制药企业技术改造成本,阻碍了企业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开拓市场,企业虽然有很好的独家品种,但缺乏品牌竞争优势[3]。2.5 苗医药品牌建设需加强

作为我国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的苗医药,虽然疗效独特、明显,但一直没有进入国家民族药行列,没得到“身份认同”,影响贵州省民族药苗药做大做强和整体品牌建设。此外,国家民族医师资格考试至今未将苗医纳入其中,苗医药面临失传。3 对策措施

3.1 强化联合推进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中药民族药产业十多年来取得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上下联合推动机制和科技的先导支撑作用。实践证明,省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综合协调推动,省直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产业发展机制是有效的。为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确保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下步发展目标的实现,建议继续保留设置省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调领导小组,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进一步加强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趋势、政策和规划的研究制定,做好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监测工作,推进中药民族药产业加快发展。3.2 加强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创造和合理开发

抓好中药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开发,开展野生中药材资源的栽培驯化、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繁育技术攻关,加强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引种筛选和示范推广。加快推进中药材适宜性种植区划编制和优质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技术水平和规模,保证贵州省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加快以贵阳为中心,以施秉、大方等区域性产地交易市场为支撑的中药材市场交易体系建设[4]。将太子参、金钗石斛、天麻、刺梨、半夏、玄参、白芨、钩藤等既有资源优势又有产业基础的特色品种打造成药材大品牌,争取2015年市场占有率达20%的品种20个以上,其中,中药材大品种达10个以上。3.3 提升中药民族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 3.3.1 改进发展生产技术。

创制和引进一批疗效好、市场前景大的药物新品种,并推动其产业化,注重对企业已有品种,特别是153个独家品种的技术提升及深度开发。研究制定中药民族药重点品种的产业技术路线图,充分利用贵州省地道药材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以中药为基础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以及中药农药、中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相关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具有贵州省特色的中药材资源相关产品开发,开拓中药相关产品市场。3.3.2 加强品牌建设。

积极引进和发展化学药、生物药产品和生产技术,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注重“苗药”、“黔药”品牌建设,加强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基础医药理论研究、新药研发、现有品种的技术提升和深度开发,加强民族药传统经方验方的开发及产业化。

3.3.3 培育优势企业。实施医药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对贵州省制药企业前50强和实施新版GMP技改的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兼并重组、人才引进、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以贵州省骨干大中型制药企业为主体,推进制药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市场方式进行整合重组和合作,组建大型制药集团,促进制药企业向“专、精、特、新、强”方向发展,打造3~5个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10~20个产值10亿元企业,形成贵州省制药工业以大型集团为主导、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5]。3.4 增强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创新能力

加强中药民族药产业研发平台建设,积极向国家争取在贵州建设“国家民族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中科院贵州现代中药民族药研究中心”的建设。加快现有中药民族药产业园区公共创新平台、服务平台的培育建设,加强中药民族药领域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和产业技术联盟建立,提升中药民族药企业、产业的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推进高校中药相关学科建设,培养一批中药民族药种植、生产、研发和质量管理人才队伍。4 展望

贵州的中药民族药产业走出了一条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的路子。今后,贵州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实施推动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大企业培育、大品种培育、大健康产业链延伸、中药基地县建设“五大工程”,努力把贵州打造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基地。

(上接第79页)4展望

贵州的中药民族药产业走出了一条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的路子。今后,贵州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实施推动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大企业培育、大品种培育、大健康产业链延伸、中药基地县建设“五大工程”,努力把贵州打造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 孙兴,范勇,白文英.贵州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3):39-42.[2] 任小巧,倪健,杜守颖,等.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战略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2):1-4.[3] 邓炜.贵州中药生产基地建设与产业化发展状况[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8):204-208.[4] 杨威.观潮黔药:贵州中药现状扫描[J].大众科学,2013(7):26-27.[5] 杨小兰,孙兴.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12):147-151.责任编辑 黄小燕 责任校对 李岩

第三篇:中药要药总结

中药要药总结

1.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4.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VV 11.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13.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7.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19.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21.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23.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25.漏芦:治乳痈之良药。26.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7.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29.连翘:为“疮家圣药”。

30.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31.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32.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33.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34.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5.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36.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桔梗科)

38.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40.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41.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42.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为解毒良药。

43.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44.牡丹皮: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45.青蒿:善除疟疾寒热,治疟疾之良药。

46.地骨皮:除有汗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47.银柴胡:为退虚热疗骨蒸之常用药。48.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尤宜于实热便秘。淤血证常用药。

49.芒硝:为治疗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

50.威灵仙:为治疗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

51.番泻叶:用语习惯性便秘和老年便秘。

52.独活:为风湿痹痛主药。无问新久,均可应用。53.威灵仙:为风湿痹痛之要药。性猛善走,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

54.徐长卿:为治风痹或痹症痛重之要药。55.川乌: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者。56.蕲蛇:透骨搜风,祛内外风邪,为截风要药。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顽痹。亦为抽搐痉挛之常用药,风毒之邪壅于肌表常用之品。乌梢蛇功同此而力不及,然无毒。

57.木瓜:为治疗风湿痹痛、经脉拘急之要药。(为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

58.松节:尤善治寒湿偏盛之风湿痹证,祛筋骨间风湿。

59.海风藤: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常用药。(胡椒科)60.昆明山海棠:治风寒湿痹日久关节疼痛麻痹之良药。

61.雪上一枝蒿:擅止痛,治疗多种疼痛之良药。62.秦艽:风药中之润剂。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热痹尤宜。亦为治虚热之要药。

63.防己:对风湿痹证,湿热偏盛肢体酸重关节红肿疼痛及湿热身痛者尤为要药。64.桑枝:痹证无问寒热新久皆可,尤宜于风湿热痹。善走上肢。

65.海桐皮:尤善治下肢关节痹痛。

66.雷公藤:治风湿顽痹之要药。皮有大毒。(卫茅科)

67.五加皮:强壮性祛风湿药。尤宜于老人及久病体虚者。

68.狗脊:对肝肾不足兼有风寒湿邪之腰痛脊强,不能俯仰者最为适宜。

69.千年健:“颇宜于老人”,常与钻地风相须为用。70.雪莲花:尤宜于风湿痹证而寒湿偏盛者。71.桑寄生: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

72.藿香:芳香化湿浊要药。能止呕,为治湿浊中阻所致呕吐最为截要。

73.苍术: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风寒挟湿来犯不用羌活便用苍术。

74.厚朴: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75.砂仁:醒脾调胃要药。寒湿气滞者尤宜。为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76.茯苓:利水消肿之要药。

77.车前子:利尿通淋。利小便以实大便。

78.滑石: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为治暑湿诸证之佳品;为治湿疮湿疹及痱毒之要药。

79.瞿麦:治淋证常用药、热淋尤宜。80.萹蓄:“善杀三虫”蛔虫、蛲虫、钩虫。81.木通: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为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要药。

82.海金沙:诸淋疼痛之要药,淋证常用辅药。83.石韦:尤宜于血淋。

84.萆薢:善利湿分清泌浊,为治膏淋要药。(薯蓣科)

85.金钱草:为治砂淋、石淋之要药;为治湿热黄疸、肝胆结石之佳品。86.茵陈: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为治疗黄疸要药。)87.附子: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88.干姜:温中散寒之要药。(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89.肉桂:为治疗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为治脾肾阳衰之佳品。(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90.吴茱萸: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91.丁香:治胃寒呃逆之要药。

92.牡丹皮:为治疗无汗骨蒸之要药。

93.陈皮:为治痰之要药。

94.木香:为行气止痛之要药;也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95.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痹痛之要药。为妇科调经之要药。“乃气病之总司,女可之主帅也”,为气中血药。

96.薤白:为治疗胸痹之要药。97.大腹皮:宽中利气之截药。

98.山楂: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99.神曲:治食滞兼外感表证。

100.麦芽:治米面薯芋食滞,能回乳。101.莱菔子:饮食积滞兼气滞者。102.鸡内金:为消食运脾之要药。

103.使君子:为治蛔虫病之要药;为治小儿疳积之要药。尤宜小儿。忌与茶饮。

104.苦楝皮:广谱驱虫中药。主驱蛔虫。105.槟榔:驱绦虫,兼能泻下虫体。106.南瓜子:去绦虫,与槟榔同用。107.鹤草芽:去绦虫新药。(蔷薇科)

108.雷丸:广谱杀虫,尤宜绦虫。能直接杀虫。109.大蓟:为治血热妄行之要药。

110.小蓟:为治血热妄行及疮痈肿毒之要药。111.地榆:为治血热出血特别是下焦出血之佳品;为治疗水火烫伤之要药。

112.侧柏叶:治各种出血病症之要药,血热者尤宜。113.苎麻根:止血清热安胎,历来视为安胎要药。(荨麻科)

114.三七: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要药。(为伤科要药。)

115.茜草:妇科调经之要药。

116.蒲黄:止血行瘀之良药。血证无论寒热有无瘀滞均可,实夹瘀者尤宜。尤为妇科常用药。

117.降香:跌打损伤之内外出血证,外科常用之品。118.白及: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尤多用于肺胃出血证。亦为外疡消肿生肌常用药。

119.棕榈炭:收敛止血之要药。尤多用于崩漏。敛性强,应以无瘀者为宜。

120.艾叶:温经止血之要药。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也为安胎要药。121.炮姜:治脾不统血之出血病症。

122.灶心土:温经止血之要药。尤对吐血便血者更佳。

123.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治疗血瘀气滞之要药;能“上行头目”也为治疗头痛要药。“头痛须用川芎”。

124.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活血化瘀止痛之良药。“心痛欲死,速觅延胡”。

125.郁金: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

126.虎杖:为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127.姜黄: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

128.乳香:外伤科要药。定诸经之痛。散瘀止痛,活血消痈,且祛腐生肌。

129.没药:与乳香同为外伤科要药。治血瘀气滞较重之胃痛多用。

130.五灵脂:治疗瘀滞疼痛之要药。常与蒲黄相须,如《失笑散》

131.丹参:为妇科调经常用药。活血调经之良药。去瘀生新而不伤正。“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另,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

132.红花: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要药;也是妇产血瘀病症的常用药;并为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

133.桃仁:为治疗肠燥便秘、肠痈、肺痈之佳品。(为治疗多种瘀血阻滞病症的常用药。)134.益母草:为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

135.泽兰:为治妇科经产淤血病症常用药。尤宜于水瘀互阻之水肿。

136.牛膝:为治疗经产病之要药。活血祛瘀中有疏利降泄。善引火(血)下行。

137.鸡血藤:治疗经脉不畅,络脉不和常用药。(豆科)

138.王不留行、穿山甲为下乳要药。穿山甲亦为治疗疮疡肿痛之要药。

139.土鳖虫:伤科常用药。尤多用于骨折伤筋淤血肿痛。

140.马钱子:消肿散结止痛,伤科疗伤止痛之佳品。亦为治疗风湿顽痹、拘挛疼痛、麻木瘫痪之常用药。141.自然铜:促进骨折愈合,为伤科要药。

142.苏木:“扑损瘀血”妇科瘀滞经产诸证及其它瘀滞病症常用药。

143.骨碎补:伤科要药。以其能入肾治骨,能治骨伤碎而得名。

144.血竭:伤科及其他瘀滞痛证要药。

145.莪术:专攻气中之血,香附而外又一“气中血药”。适用于气滞血瘀食积日久而成癥瘕积聚,以及气滞血瘀食停寒凝所致诸般痹痛。常与三棱相须。

146.三棱:功类莪术。均能破气行血、消积止痛。三棱偏破血,莪术偏破气。

147.半夏: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宜治脏腑湿痰。味苦能降逆和胃,为止呕要药,尤宜于痰饮或胃寒所致胃气上逆呕吐。

148.禹白附:祛风痰止痛,其性上行。尤善治头面部诸疾。

149.白芥子:善除“皮里膜外之痰”,利气豁痰。150.皂荚:顽痰胶阻于肺,见咳逆上气,时吐稠痰,难以平卧者尤宜。

151.旋覆花:为治肺胃气逆之要药。“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能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152.白前:无论寒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宜于痰湿或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降气化痰,温化寒痰。

153.川贝:在“润”,尤宜内伤久咳,燥痰热谈之证。为治疗热痰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药。

154.浙贝:在“泄”,多用治风热咳嗽及痰热郁肺之咳嗽。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

155.竹沥:治痰热咳嗽,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宜。

156.竹茹:治胃热呕吐之要药。

157.天竺黄:清化热痰,清心定惊。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弊。

158.前胡:与白前相须而化痰之力不及。其性凉,用于外感咳喘不热者。

159.桔梗:其性善上行。“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能载药上行。

160.礞石:治惊痫之良药。攻消痰积、平肝镇惊。如《夺命散》。

161.杏仁:为治疗咳喘的要药。

162.百部:功专润肺止咳。为治疗新久咳嗽之要药。并能杀虫灭虱。

163.紫菀:甘润苦泄,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凡咳嗽症,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用之。

164.马兜铃:热郁于肺,肺失肃降而发为咳嗽痰喘者最宜。

165.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力缓。清肺热降肺火,尤宜风水皮水等阳水实证。

166.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力峻。泻肺中水汽痰涎,邪盛喘满不得卧者尤宜。167.白果:治妇女带下属脾肾亏虚色清质稀者最宜。敛肺化痰定喘,若配麻黄则“敛肺而不留邪,宣肺而不耗气”。

168.洋金花:麻醉镇咳平喘药。对成人老人咳喘无痰、痰少而他要无效者用之。

169.瓜蒌:为治热痰之胸痹之要药。

170.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171.朱砂:既重镇安神又清心安神。为镇心清火,安神定志之药。

172.龙骨:重镇安神常用药。173.酸枣仁:养心安神要药。174.缬草:安神镇静,祛风解痉。

175.合欢皮:善解肝郁,为悦心安神药。

176.远志: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益智强识之佳品。177.石决明:凉肝镇肝之要药。对肝肾阴虚肝阳眩晕尤宜。

178.代赭石:为重镇降逆要药。尤善降胃气逆。亦为重镇潜阳常用之品。

179.刺蒺藜:祛风明目要药。味辛,善疏肝经风热。180.生铁落:用于肝郁火盛之怒狂阳厥证。

181.羚羊角: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尤宜于热极生风所致者。

182.牛黄:为清热解毒良药。常用治小儿急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症。183.珍珠:多用以治多种眼疾。

184.钩藤:尤宜于肝阳化风者,尤宜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及小儿高热惊风。(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

185.天麻:天麻可平肝阳、息肝风,药性平和,对各种病因的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无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为治疗眩晕、头痛之要药,无论寒热皆可。)

186.全蝎:治疗痉挛抽搐之要药。其力不逊羚羊角。其性平和。

187.蜈蚣:通达内外,搜风定搐之力强,与全蝎皆为息风要药。其性燥烈。

188.僵蚕:对惊风癫痫而挟痰热者尤宜。

189.麝香:为醒神回苏之要药。各种原因之闭证神昏,无论寒热皆效。另可催生下胎。

190.苏合香:治面青、身凉、苔白、脉迟之寒闭神昏要药。

191.冰片:凉开之品。

192.石菖蒲:擅长治痰湿秽浊之邪蒙蔽清窍所致神志昏乱。

193.人参:大补元气,为救脱要药(为拯危救脱的要药;为补肺的要药;为补脾的要药)。

194.西洋参:补气药中清补之品。性凉。气阴双补。气阴不足重症,火盛。195.党参:气血双补。

196.太子参:补气药中清补之品。性平。气阴不足轻症火不盛及小儿,宜用。

197.黄芪:为补中益气要药。治气虚水肿要药。为“补药之长”。

198.白术:为补气健脾要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199.山药:为平补气阴之佳品。200.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号称“国老”。

201.大枣:治疗心失充养,心神无主而“脏燥”之要药。

202.沙棘:为藏医蒙医治咳喘痰多较常用药。203.饴糖:尤宜于脾胃虚寒之脘腹疼痛喜按,空腹时痛甚,食后稍安者。另用于小儿发育五迟。204.鹿茸:助阳之力强而起效慢,用治慢性阳虚。治急性力不及附子。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的要药。

205.淫羊藿:亦称“仙灵脾”或弃杖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206.巴戟天:对肾阳虚兼风湿者尤宜。

207.杜仲:为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续断亦是如此。为治肝肾亏虚胎漏胎动之佳品。208.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之要药。

209.菟丝子:亦为平补阴阳之品。功能补肾阳益肾精以固精缩尿,安胎。

210.蛤蚧:治多种虚证咳喘之佳品。有固本培元之功。

211.益智仁:为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212.冬虫夏草:有兴阳起萎之功,亦为平补肺肾之佳品,尤宜劳嗽痰血者。

213.海马:有引火归原,续接真气之功。治肾虚作喘。

214.当归:妇科调经之要药;内科补血之佳品(为补血之圣药,妇科补血调经的要药)。为活血行淤之要药。

215.乌贼骨:为妇科之良药。

216.熟地黄:为养血补虚之要药;为补肾阴之要药。“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217.白芍: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218.阿胶:甘平质润,为补血要药,尤以治出血致血虚为佳。味甘质粘,为止血要药。

219.何首乌:不寒、不燥、不腻,为滋补良药。220.枸杞子:平补肾精肝血之品。221.麻黄根:敛肺固表止汗之要药。

222.浮小麦: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223.五味子: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治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精之常用药。

224.乌梅: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

225.罂粟壳:为涩肠止泻之圣药。适用于久泻久痢而无邪滞者。

226.诃子: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治失音之要药。为藏药之“百药之王”,其位似甘草。227.石榴皮: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

228.赤石脂:治疗久泻久痢、下痢脓血之常用药物。常与禹余粮相须。

229.山茱萸:为平补阴阳之要药;为固精止遗的要药;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

230.桑螵蛸:治疗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浊之良药。

231.海螵蛸:为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之佳品。232.莲子:治疗脾虚肾虚带下。233.芡实:治疗带下证之佳品。

234.椿皮:止带之常用药物,尤宜于血热、崩漏、便血者。

235.鸡冠花:治疗带下证之常用之品。

236.常山:为治虐之要药。尤以间日虐、三日虐佳。237.硫磺:治疗疥疮之要药。

238.蛇床子:为皮肤及妇科常用药。

239.升药:只供外用之外科常用药之一。

240硼砂:为喉科及眼科常用药,且多外用。

表证 方剂学病-方对应

风寒表证:表实:麻黄汤 2014-12-11 中国中医考研

表虚:桂枝汤

+里饮:小青龙汤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外湿+里热:九味羌活汤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气滞:加味香苏散/香苏散 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郁热:柴葛解肌汤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

风热表证:

风热病以发热为主:银翘散

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

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治崩漏——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

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

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

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

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

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

治带下——完带汤(肝郁脾虚,湿浊下注)

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下注)

风热病以咳嗽为主:桑菊饮

风热热不解(+肺热):麻杏甘石汤

虚人表证:气虚+风寒湿:败毒散

气虚+痰饮:参苏饮

阳虚:再造散、麻黄附子细辛汤

阴虚:加减葳蕤汤

咳嗽;

风邪犯肺:止嗽散 结证: 热结: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痞满燥实)

阳明腑实轻证:小承气汤(痞满实)

阳明胃肠燥热:调胃承气汤

水热结胸:大陷胸汤

湿热瘀滞:大黄牡丹汤

+气血不足:黄龙汤

+气阴不足:新加黄龙汤 寒结:+阳虚:温脾汤

寒积:大黄牡丹汤 燥结:脾约证:麻子仁丸

+肾虚:济川煎

+阴亏:增液承气汤 水结:水热结胸:大陷胸汤

水饮(悬饮、水肿):十枣汤 半表半里证 少阳证:---------小柴胡汤

+湿热痰浊:蒿芩清胆汤 胃肠不和+痞结:半夏泻心汤 肝脾不和证:

阳郁厥逆:四逆散

肝郁脾虚+血虚:逍遥散

脾虚肝郁+痛泻:痛泻要方 热证 气分热:

气分实热:白虎汤

+气阴两伤:白虎加人参汤

余热+气阴两伤:竹叶石膏汤

营分热——清营汤 血分热——犀角地黄汤 气+血分热:清瘟败毒饮 热毒证

+风邪:普济消毒饮(大头瘟)

+风邪(痈疮):牛蒡解肌汤

+痈疡肿毒瘀:仙方活命饮

+疔毒:五味消毒饮

+脱疽:四妙勇安汤

+痰瘀互结(肺痈):苇茎汤

火热证:

三焦:黄连解毒汤

上中二焦: 凉膈散

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

心火下移小肠:导赤散

肝胆火:龙胆泻肝汤

肝火+犯胃:左金丸

肺热(咳喘):泻白散

(无表证)

胃火(牙痛):清胃散

胃热+肾阴虚:玉女煎

痢疾:湿热:芍药汤

热毒:白头翁汤

阴虚:温病后期,邪伏阴分:青蒿鳖甲汤

肝肾阴虚+虚火:清骨散

阴亏血虚+风邪传里化热:秦艽鳖甲散

阴虚火旺(盗汗):当归六黄汤

暑证

暑+热+湿+寒:新加香薷饮

暑+热+气阴虚:王氏清暑益气汤

暑+热(气分轻):清络饮

暑+湿:六一散

里寒证

脾胃虚寒:理中汤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小建中汤

中阳虚寒重:大建中汤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吴茱萸汤

心肾阳衰寒厥:四逆汤

三阴直中(真阳衰微):回阳救急汤

血虚寒厥:当归四逆汤

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

阴疽:阳和汤

表里证

少阳+阳明:大柴胡汤

风热+里实:防风通圣散

表证+热利:葛根芩连汤

表证+里热:石膏汤

风寒+寒湿气血痰(五积):五积散

虚证

脾胃气虚:四君子汤

脾虚+湿盛:参苓白术散

脾虚+气陷:补中益气汤

脾虚+肝郁+湿带——完带汤

表虚+自汗(或易感风邪)——玉屏风散

气阴虚——生脉散

血虚+滞——四物汤

血虚+阳浮——当归补血汤

气虚+血虚(心脾)——归脾汤(心脾两虚或脾不统血)

气虚+血虚——八珍汤

气虚+血虚+胎元不固——泰山磐石散

气虚+血虚+疮疡溃后——内补黄芪汤

阳虚+血虚(心动悸或虚劳肺痿)

心脾血虚:归脾汤

肝肾阴虚:六味地黄丸

肝肾阴虚+内热(痿证):虎潜丸

肾阴虚(真阴):左归丸

阴虚+肝郁:一贯煎

阴虚+肺热:补肺阿胶汤

肾阳虚:肾气丸

肾阳虚(命门火虚):右归丸

肾阴虚+肾阳虚+痰浊(舌强不语,足废不用):地黄饮子

失眠

心火+血虚:朱砂安神丸

心火+肾虚(心肾不交):磁朱丸

虚热+肝血虚:酸枣仁汤

虚热+血虚:天王补心丹

血虚+阳亢:珍珠母丸(重镇)

心阴虚+肝气不和(脏燥):甘麦大枣汤闭证

热闭:温热闭心包:安宫牛黄丸

温热陷心包+动风:紫雪

痰热闭心包:至宝丹

痰浊秽恶:紫金锭(玉枢丹)寒闭:苏合香丸

滑脱证

汗——卫外不固自汗盗汗:牡蛎散

肺气——久咳+气阴虚+肺虚:九仙散

肠——久泻久痢(脾肾虚寒):真人养脏汤

五更泄(命门火衰):四神丸

尿频滑精——心肾两虚:桑螵蛸散

尿频遗尿——肾气不足,下元虚冷:缩泉丸

遗精滑泄——肾虚精关不固:金锁固精丸

血崩经多——脾肾亏虚,冲任不固:固冲汤

崩漏经多——阴虚血热:固经丸

气机不调

咽——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越鞠丸 心胸胁脘腹疼痛——肝郁+化火:金铃子散 胸痹轻证—气滞+痰结+胸阳虚:瓜蒌薤白白酒汤

胸痹——气滞+痰结+胸阳虚:枳实薤白桂枝汤

小肠疝气——气滞+寒凝:天台乌药散

疝气腹痛——气滞+寒凝+肝肾虚寒:暖肝煎㿗疝——气滞+血瘀+寒湿+坚结:橘核丸 痞证——气滞+脾虚+寒热互结:枳实消痞丸

气滞+中焦寒湿:厚朴温中汤

喘咳——肺气逆+痰涎(肺)+肾阳虚(上实下虚):

苏子降气汤

喘咳—肺气逆+风寒(表)+痰热(里):定喘汤

痞证、反胃呕逆——胃气逆+胃气虚+痰浊:旋覆代赭汤

呃逆——胃气逆+胃虚+热:橘皮竹茹汤

血证

血瘀证

心胸腹刺痛——血瘀:失笑散

腹痛——瘀阻胞宫:桂枝茯苓丸

心腹痛,跌打瘀肿,疮疡,癥瘕积聚——血瘀+气滞:活络效灵丹

下焦蓄血:桃核承气汤

胸中血瘀:血府逐瘀汤

胁下瘀血(跌打损伤)——血瘀:复元活血汤

瘀血肿痛(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七厘散

冲任瘀血——血瘀+虚寒:温经汤

产后瘀血腹痛——血瘀+虚寒:生化汤

中风——血瘀+气虚:补阳还五汤

干血劳——五劳虚极:大黄蛰虫丸

出血证

上部出血——血热:十灰散

血淋、尿血——血热+水:小蓟饮子

便血(肠风脏毒下血)——肠热:槐花散

便血——脾阳不足,脾不统血:黄土汤

咳血——肝火犯肺:咳血方

崩漏——血虚+寒+冲任虚损:胶艾汤

刀伤出血——七厘散

风邪

风中经络——初中:大秦艽汤 风中头面经络——风+痰:牵正散

头痛——外感风邪:川芎茶调散 热盛动风:羚角钩藤汤 阴虚动动风:大定风珠 肝阳化风:天麻钩藤阴

真阴虚+血虚+肝亢——阿胶鸡子黄汤 类中风——阴虚肝阳亢:镇肝熄风汤 风寒湿痹:小活络丹 风疹、湿疹:消风散

燥证

外感

凉燥——杏苏散

温燥——桑杏汤

温燥+伤肺+气阴虚——清燥救肺汤 白喉——燥热+阴虚——养阴清肺汤 肺痨——肺燥+阴虚——琼玉膏 肺痿——虚热:麦门冬汤 胃阴虚:麦门冬汤

肺肾阴虚+虚火:百合固金汤 消渴——气阴两虚:玉液汤

湿证

脾胃湿滞——平胃散

湿滞于内+外感风寒——藿香正气散 湿热(湿重于热)——三仁汤

湿热(湿热并重)湿温——甘露消毒丹 黄疸——湿热——茵陈蒿汤

霍乱——湿热+气+中——连朴饮 淋证——湿热——八正散

蓄水——下焦气化不利+水证——五苓散 蓄水/血淋——水+热——猪苓汤

风水、风湿——表虚+风+水湿——防己黄芪汤

痹证——风湿(表)——羌活胜湿汤 久痹——肝肾不足——独活寄生汤 水证

—阳虚上泛——真武汤

痰饮——中阳不足——苓桂术甘汤 阴水——脾肾阳虚+水停——实脾散 膏淋、白浊——下焦虚寒——萆薢分清

痰证

湿痰:二陈汤 痰+胆郁:温胆汤

咳嗽——燥痰:贝母瓜蒌散 咳嗽——痰热:清气化痰丸 结胸——痰热:小陷胸汤

眩晕头痛胸膈痞闷——风痰上扰:半夏白术天麻汤

痰壅——食滞+气逆:三子养亲汤 食滞

食滞胃脘:保和丸

食滞+气滞+脾虚:枳术丸 食积+脾虚:健脾丸

积滞+湿+热:木香槟榔丸 食积+湿热:枳实导滞丸

气滞+脾虚+寒热互结:枳实导滞丸 虫证 脏寒蛔厥:乌梅丸

虫积+脾虚+内热:肥儿丸

其他

犀黄丸:火郁+痰凝+血瘀+气滞 透脓散:气血虚+痈疮脓成难溃 小金丹:寒湿痰瘀+阻于经络(流注乳癌等)龙胆泻肝汤:(共7处)

1.自汗、盗汗―⑷邪热郁蒸:清肝泄

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2.血证(1)鼻衄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血证⑷吐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不寐⑴实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5.痫证⑵痰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6.胁痛⑶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7.耳鸣、耳聋-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共2处)

1.不寐⑴实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

2..耳鸣、耳聋⑵痰火郁结:化痰清火,和胃降浊——温胆汤

柴胡疏肝散(共5处)

1.郁证⑴实证①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2.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3.腹痛⑸气滞血瘀:以气滞为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4.胁痛⑴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5.鼓胀⑴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 归脾汤(共9处)

1.血证⑴鼻衄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血证⑷吐血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3.血证⑹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血证⑺紫斑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5.心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6.不寐⑵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7.郁证⑵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8.眩晕⑵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9.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金匮肾气丸(共4处)

1.哮证⑵缓解期③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喘证⑵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4.消渴⑶下消②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共3处)

1.鼓胀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2.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衰微: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癃闭⑹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失笑散(共2处)1.胃痛⑸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积聚⑵积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藿香正气散(共3处)

1.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泄泻⑴感受外邪①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藿香正气散

3.霍乱⑴寒霍乱①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葛根芩连汤(共2处)

1.泄泻⑴感受外邪②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2.痢疾—湿热痢(表邪未解,里热已盛)——葛根芩连汤

龙胆泻肝汤可治疗鼻衄、吐血、不寐、耳鸣耳聋、遗精、痫证、胁痛、自汗盗汗 温胆汤可治疗心悸、不寐、呕吐

柴胡疏肝散可治疗胁痛、胃痛、腹痛、郁证、鼓胀

归脾汤可治疗鼻衄、吐血、尿血、紫斑、不寐、郁证、心悸、内伤发热、眩晕

金匮肾气丸治疗消渴、水肿、支饮、哮病、喘证

失笑散可治疗胃痛、积证

藿香正气散可治疗泄泻、呕吐、霍乱 葛根芩连汤可治疗泄泻、痢疾

百合固金汤可治疗咳嗽、肺痨、咯血

1、药物部位。考试时常考药物的部位,这需要平时积累总结。但大纲写着只靠重点药物,所以这都能自己划分出来,其实大多数都是根,但有些确实比较乱,我总结一些实用常考的,如下:

地上部分:紫苏、香薷、荆芥、薄荷、鱼腥草、青蒿、广藿香、佩兰、瞿麦、茵陈、大蓟(地上部分或根)、小蓟、仙鹤草、益母草、佩兰、淫羊藿(羊吃草嘛)、墨旱莲

全草:细辛、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钱草

果实:苍耳子、牛蒡子、蔓荆子、栀子、连翘、巴豆、木瓜、砂仁、白豆蔻、吴茱萸、川楝子、山楂、使君子、瓜蒌、苏子、补骨脂、枸杞子、女贞子、五味子、乌梅、诃子、覆盆子、金樱子、蛇床子

种子:决明子、牵牛子、马钱子、王不留行、车前子、莱菔子、槟榔、桃仁、白芥子、苦杏仁、葶苈子、白果、酸枣仁、菟丝子、莲子、芡实(共16个)

注意:果实和种子是常考的,常问一下哪个属于果实,然后果实和种子混着来考,做题时,我们必须先知道选型是否属于果实种子类(把上面两个类型多读读,自然知道是果实种类类的药物了),然后再区分果实种子,为了容易区别,我编个了个挺无语的句子:王莱明牵着马车,载着菟丝子、莲子到葶芥村去买白果槟郎。背熟这句话,我们只需再背三人(桃仁、杏仁、酸枣仁),莲子和芡实功用非常相近,有了莲子,怎能没芡实这好基友呢。

块茎: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延胡索、三棱、天麻、白及、泽泻

块根:生地、熟地、甘遂、乌药、郁金、百部、石菖蒲、太子参、何首乌、麦冬、天冬、玉竹、黄精

种实:火麻仁

种仁:薏苡仁、柏子仁、肉豆蔻

根皮:白鲜皮、椿皮、牡丹皮、地骨皮、五加皮、苦楝皮、桑白皮 树皮:黄柏、肉桂、杜仲

花蕾:金银花、芫华、款冬花、丁香(花蕾为公丁香,果实为母丁香,即鸡香舌)、槐花(花称槐花,花蕾称槐米)头状花序:菊花、旋覆花 菌核:茯苓、猪苓、雷丸

叶:桑叶、大青叶、石韦、艾叶 花:红花

含树脂的木材:沉香(为啥叫“沉”香,就因为有树脂比较重嘛)树脂:乳香、没药、血竭 鳞茎:薤白、川贝、浙贝 藤茎:关木通、鸡血藤 粉末:青黛 花粉:蒲黄

结晶体:芒硝、硼砂 带叶茎枝:桑寄生 带钩茎枝:钩藤 果穗:夏枯草 茎髓:通草

果皮:花椒、陈皮、青皮 果肉:山茱萸 幼果:枳实、枳壳 粪便:五灵脂

茎杆的干燥中间层:竹茹 带鳞叶肉质茎:肉苁蓉 肉质鳞叶:百合 茎:石斛

树干芯材:檀香

乌头:子跟为附子;母跟为川乌

注意:

1、药物部位只考重点药,以上药物均为重点药,根类药太多,就不列举,虽然根类药也分根茎和根,但历年从没分开考过。

2、虽然有些部位不会直接考,但其药物可能成为选项,故也需知道其大概部位。

2、药物来源。药物来源考过蔷薇科和百合科,且这两个科都重复考过,是为重点。百合科:知母、葱白、蚤休、土茯苓、芦荟、薤白、川贝、浙贝、麦冬、天冬、百合、玉竹、黄精、大蒜

蔷薇科:郁李仁、木瓜、玫瑰花、山楂、鹤草芽、仙鹤草、地榆、桃仁、苦杏仁、枇杷叶、乌梅、覆盆子、金樱子

天南星科:石菖蒲、半夏、天南星、白附子 马兜铃科:细辛、关木通、青木香、木防己、马兜铃(马兜铃酸对肾有毒性,这类的滥用曾导致很多肾衰竭病人,引起西医及民众对中医的攻击,所以马兜铃科药物是潜在的考点)

姜科:生姜、干姜、高良姜、炮姜、姜黄、砂仁、白蔻豆、草豆蔻、草果、莪术、郁金、益智

五加科:五加皮、通草、三

七、人参、西洋参、刺五加

桔梗科:半边莲、桔梗、党参、南沙参 玄参科:生地、熟地、玄参、胡黄连 龙胆科:龙胆草、秦艽

茜草科:栀子、白花蛇舌草、茜草、钩藤、巴戟天

罂粟科:延胡索、罂粟壳

毛茛科:升麻、黄连、白头翁、牡丹皮、川乌、草乌、威灵仙、附子、白芍

芸香科:黄柏、白鲜皮、吴茱萸、花椒、陈皮、青皮、枳实、枳壳、佛手

注意:以上均包括重点和非重点药,个人认为是潜在的考点。

3、剂型

汤剂:1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2随症加减,全面,灵活

蜜丸:1性质柔润、作用缓和持久;2补益,矫味

糊丸:1内服可延长药效;2减轻剧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对胃肠的刺激

酒剂: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助长药性的特效,故常在祛风通络剂、补益剂中使用 茶剂:大多用于感冒、食积、腹泻

注意:前三个必须背熟,蜜丸和糊丸切不可混淆。

4、用量

用量的重点在于:有毒药、矿物类药,其中开窍药、峻下逐水药是大重点!!

5、用法

煎药用具:瓦罐、砂锅、搪瓷、铝制品,忌铁、铜

不易久煎:紫苏、香薷、荆芥、葱白、薄荷、决明子、鱼腥草、青蒿、秦艽、草豆蔻、钩藤

后下:番泻叶、砂仁、白豆蔻、肉桂、沉香、檀香、降香、苦杏仁(生用时)久煎:川乌、草乌、雷公藤、附子

包煎:辛夷、车前子、滑石、海金沙、蒲黄、五灵脂、灶心土、儿茶、旋覆花、葶苈子(不确定需不需要)

不入煎剂:芦荟、甘遂、巴豆、鹤草芽(有效成分不溶于水)、雷丸(高温破坏有效酶成分)、琥珀、麝香、冰皮、苏合香 忌火煅:朱砂、雄黄、琥珀 忌铁器炒:西洋参

研末内服效果更好:鸡内金、穿山甲

只供外用,不可内服:土荆皮、炉甘石、升药

冲服:竹沥

煎汤代水:灶心土 水银制品:(朱砂)、升药、轻粉

6、文献

历代著作傲视宝典都有,比较齐全,我补充2个:

1《苏沈良方》最早记载“秋石”的制备方法。(秋石即从人尿中提取的性激素制剂)2《本草求真》黄宫绣,521种,以临床实用为宗旨,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为方便检索,书末附“卷后目录”

以上两个均来自教科书,但傲视宝典未列举,从未考过,潜在考点。注意:著作相对容易,但《皇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易混淆。现列举:

《皇帝内经》奠定了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中药归经学说之先导,后世中药升降浮沉学说的理论基础。(这说一大堆都是中药的东西,很容易就选到《神农本草经》去了)

《神农本草经》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

上面两个容易混淆,需牢记!

7、其他

1、驱虫药 07年改革后,驱虫药已经细考到哪个药祛什么虫了,所以驱虫药必须记住驱虫的类型,且其他药物具有驱虫作用的也会混合着考,其他具有驱虫作用的药物如下: 椿皮:蛔虫 贯众:绦虫、蛔虫、钩虫、蛲虫 牵牛子:蛔虫、绦虫 川楝子:蛔虫 百部:蛲虫(百折不“蛲”嘛)

2、清热解毒药中能治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的有 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贯众、穿心莲(6个)注意:其中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贯众卫气营血均可用!

3、能解蛇毒的有 紫花地丁、蚤休、穿心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白薇、金钱草、青木香 注意:按照出题模式,很可能会问,“属于清热解毒药中,以下能解蛇毒的是”,紫花地丁、蚤休、穿心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均为清热解毒药中能解蛇毒的。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藜芦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苦参、丹参、元参)

《十九畏歌》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妊娠服药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与蛰虫。

以下是相关疾病用药禁忌汇总,可作为参考。

1.妊娠妇女

(1)通经活血:桃仁、红花、大黄、赤芍、槐花、乳香、没药、凌霄花、五灵脂、苏木、王不留行、皂角刺

(2)行气破滞:枳实、厚朴、青皮、槟榔(3)辛热温燥:附子、乌头、干姜、肉桂、吴茱萸、半夏、南星

(4)苦寒降泄:漏芦、木通、代赭石、冬葵子、马齿苋

2.授乳妇女

麦芽、神曲、大黄、番泻叶、枇杷叶及一切通经药物。

3.脾虚泄泻

石决明、牛蒡子、知母、栀子、鲜生地黄、玄参、地骨皮、龙胆草、山豆根、柏子仁、黄苁蓉、桑葚、天冬、火麻仁、瓜蒌仁、杏仁等苦寒、降泄、滑润之品。

《十八反歌》4.阴虚潮热

麻黄、桂枝、苍术、厚朴、附子、干姜、肉桂、川芎、吴茱萸等辛温香燥、劫阴之品。

5.外感发热

熟地、阿胶、附子、党参、鹿茸、补骨脂、黄狗肾、紫河车、蛤蚧等温热助阳、滋补碍邪的药物。

6.气喘痰壅

别直参、黄芪、升麻、柴胡、饴糖、龟板胶、鹿角胶、阿胶、熟地黄等升阳补气、黏腻碍胃的药物

7.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及崩漏

肉桂、附子、补骨脂、桂枝、川芎、桃仁、红花、水蛭、五灵脂、干漆等温热、活血破瘀的药物

8.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麻黄、葛根、桂枝、川芎、防风、肉桂、附子等温阳升提的药物

9.习惯性便秘

茯苓、车前子、泽泻、薏苡仁、赤小豆、滑石、干姜、肉桂、诃子、五倍子、肉果等燥湿利尿的药物

10.急性疫毒痢

诃子、赤石脂、禹余粮、五倍子、罂粟壳等收敛固涩药物

11.肾阴亏损、虚阳偏亢,阳事易动者

阳起石、鹿茸、淫羊藿、补骨脂、海狗肾、韭菜子、肉桂、人参等兴阳之品。

12.胃弱脾虚,有呕血者

瓜蒂、常山、明矾、龙胆草、穿心莲等酸苦涌泄之药

13.肝病

慢性肝炎,黄药子慎用;肝硬化(阴虚型),桂枝、肉桂、附子、吴茱萸等温热药慎用;急性肝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者,若湿热重,五味子慎用;若肝阴虚,垂盆草慎用。

14.肾病

尿蛋白量多,木通、泽泻慎用;红细胞多,肉桂、桂枝、地鳖虫、水蛭慎用;肾炎水肿期忌盐。

15.肺病

肺寒咳嗽,马兜铃、竹沥慎用;肺热痰多,白芥子、白附子、南星慎用;肺痨,一切助阳温燥,兴阳道,耗阴精的药慎用,如阳起石、仙茅、淫羊藿、肉桂、鹿茸、海狗肾、附子、干姜、羊肉、牛肉

16.心病

胸闷心悸,心律不齐,蟾蜍、夹竹桃、万年青、老茶树根、茶叶慎用。

第四篇:贵州省中药资源整理报告

贵州省中药资源整理报告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位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面积约17万㎞2,境内多高山河谷,地势起伏较大,全省西高东低,西部最高2900m,南部最低河谷137m,平均海拔约1000m;高原山地占87%,丘陵占10%,盆地为3%。贵州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生态环境复杂,自然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繁多,境内既含有丰富的暖温带植物成分,又含有丰富的热带植物成分。因此中药资源十分丰富。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东北部,下有6个县、2个自治县、1个县级市和一个特区,总面积18023km2。区内有武陵山脉,海拔2493m,此外多为8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属中压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湿度大,日照少。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黄壤、黄棕壤、石灰土,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等。其代表性中药为吴茱萸、半夏、杜仲、金银花、天冬、夏冬、百合、栀子、雄黄、石菖蒲、白芍、白芨独活等。

黔东南州位于贵州东南部,下有16个县,总面积为30302km2。最高海拔达2178.8m,最低海拔为137m,属于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主要土壤为红壤或红黄壤。黔东南州地处黔中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广西盆地过渡斜坡地带。由于都柳江、清水江、舞阳河的深度切割,形成了州内十分复杂的地貌结构,使州内的气候、植被有明显的过渡性,并引起了生物气候的变化和水热条件的再分配,使州内的药用植物种类繁多,且具有多种植物区系成分。

1、东南部从、榕峡谷区,此区包括从江县、榕江县(除乐里区)黎平县的龙额、水口区。区内年均温>18℃,≥10℃,累积温达5600℃以上,无霜期300—330天,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土壤南部与桂北接邻处为红壤,中北部为红黄壤,此区为低热微湿润气候区。植被为南亚热带成份植被地区,常有两广植物区系的加入,原始植被与桂北的常绿栎林相似,为州内盛产药区。

此区盛产的中药材有粗叶榕、马尾松、菊花、陈皮、灵芝菌、樟脑、马荸、穿山甲、麝香、柴桂皮、樟科木姜子属多种植物、猕猴桃、桔梗、续断、银花、杜仲、黄柏、厚朴、玉竹、蒿本、石斛、大通草、益母草、茯苓、猴骨、猴肉、祈蛇、乌梢蛇、牙皂、天丁、乌梅、香树、山乌龟、瓜蒌、天花粉、灵香草、别甲、五倍子、黄连等。

2、东部天柱、锦屏低山丘陵地区。此区包括天柱县、锦屏县、黎平县的大部份。该区因为寒潮的入侵而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年均温在16℃—17℃之间,≥10℃的累积温度为5000—5500℃,无霜期276—310天,年降水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土壤与湘西接邻地区为红壤。其余为红黄壤,属暖热气候区,植被为松、杉、林、原始植被以红栲、大叶栲为主,并有香樟、玉竹等,与湘西植被相似,为州内主要林区。

此区盛产:松茯苓、樟脑、续断、川牛膝、云参、南板兰、桔梗、葛根、白前、白药子、紫苏、大通草、小通草、淡竹叶、谷精草、苦楝皮、苦楝子、穿山甲、剌楸、枳壳、枳实、山栀子、南山楂、天麻、钩藤、杜仲、黄柏、五倍子、木姜子、竹茹、天竹黄、仙茅、薏苡仁、南布正、肾蕨、骨碎补、石韦等。

3、西北山原地区。此区包括丹寨、麻江、凯里、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等县。年均温在15℃左右,≥10℃的累积温度为5000—4500℃,无霜期280—300天,年降水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气候属暖热或温和区,植被则为里仲高原所常见的青岗栎、枫香野溪、马尾松等。次生灌丛草坡较多,为黔东南州的弱植被区。

本区所产的中药材有前胡、麦冬、三

七、吴芋、竹柴胡、黄精、白芨、元胡、白芷、白芍、丹皮、南沙参、半夏、天冬、苦参、土茯苓、青牛胆、金果揽、石菖蒲、萎陵菜、鹿含草、鸡骨常山、草乌、何首乌、黄花射干、毛茨菇、骨碎补、续断、地榆、桑寄生、桑椹子、蒲公英、仙鹤草、墨旱莲、陈皮、灵猫香、金银花、胡秃子、缬草油、百合等。

4、雷公山区域。此区域包括雷山、台江、剑河县和榕江县的乐里区,由于雷公山的耸起,则使生物气候有着明显的垂直变化,此区域海拔500米—2178.8米,气候跨三气候区(即暖热、温和、温凉)随着海拔的升高,生物气候也相应地变化,海拔1330以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1300—1852米为常绿落叶混交林,1850米以上为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的北亚热带特征。

此区由于气候、植被垂直变化大,且原始植被较好,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有玉兰、木莲属的桂南木莲、苍背木莲、雪胆、草河车、猕猴桃、冰球子、毛茨菇、熊胆、麝香、灵猫香、竹节人参、天南星、七叶一枝花、车前草、三颗针、十大功劳、野生黄连、天麻、八角莲、雷公藤、昆明山海棠、雷五加、大百合、绞股兰、秃杉、松香、黄精、祈蛇、乌梢蛇、杜鹃、紫金牛、钩藤、败浆草、山紫苑、大血藤、槐木、龙胆草、白前、骨碎补、何首乌、青牛胆、落新妇、朝天罐、石斛、淫羊藿、柴桂皮、厚朴、杜仲等。

除此之外,黔东南州由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中药资源在分布中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产生了明显的垂直分布,州内植被也由南亚热带的植物成份向北亚热带的植物成份过渡的这一特点。

1、州东南部的海拔4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由于生物气候条件的决定,此区的植物具有南亚热带成分,此区热量条件好,平均温18℃以上,无霜期大于310天,≥10℃的累积温度大于5500℃为我州发展南药生产的地区。

本区的野生和家种药材分布有:枳壳、野菰、香附子、薄荷、满坡香、鳖甲、龟板、苍耳子、自然铜、山药、菊花、连钱草、草决明、乌梅、川楝子、罗汉果、何首乌、千斤拨、桃仁、旱莲草、山乌龟、吴芋、山楂、云实、橙、柑、桃、李、杏、冬、柿、枇杷叶。

2、州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米以下的山原、山地丘陵地区,年均温在13℃—17℃之间,≥10℃累积温度为4200℃—5500℃,无霜期在270天—310天,相对湿度在81—82%,土壤为红黄壤、黄壤、黄棕壤,此区热量条件较好,东部为盛植被区,为州主要林业基地,西北部植被差,繁茂的森林植被已退化为次生灌丛耸坡,仅有少数人工植被松、杉混交林和有少量的常绿阔叶林,此区植被均系中亚热带成分。

本区的野生家种药材的分布有:松茯苓、前胡、续断、桔梗、吴芋、苦参、冰球子、毛茨菇、百合、南沙参、穿山甲、柴桂皮、五倍子、山苍子、瓶尔小草、桂南木莲、猕猴桃、路路通、乌梅、银花、杜仲、黄柏、木别子、厚朴、天麻、麦冬、白芨、首乌、三

七、雷公藤、拳参、白术、金樱子、野山楂、淫羊藿、瓜蒌、山乌龟、川山甲、钩藤、杜鹃、川桂、冷杉、三颗针、徐长卿、白芨、黄药子、白药子。

3、自治州的1200米以上的地区,主要为雷公山脉,由于海拔较高,年均温小于400℃,土壤为山地黄棕壤和高山灌丛草甸土,植被已明显变换为常绿混交林,到1800米以上为落叶阔叶林,此区已属北亚热带植物成份。

本区的药用植物均系野生分布有杜鹃、天南星、川八角莲、八角莲、重楼、竹节人参、雷五加、落新妇、秃杉、三尖杉、粗榧、毛萼山珊瑚、金佛山芝、雪里见、雷五加、十大功劳、三颗针、雷公藤、大叶三

七、雪胆、三叶木通、野生黄连、野生天麻、熊胆、麝香、朝天罐、大百合、官桂、博落回、石松、朱砂莲、草珊瑚、祈蛇、猕猴。

黔南州位于贵州南部,下有12个县市,总面积26197km2,州内有斗篷山,海拔高1961m,最低位260m,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红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河谷季雨林、常绿栎林等。其代表性中草药为杜仲、首乌、桔梗、马槟榔、天冬、龙胆、鸡血藤、百合、决明子、南沙参、狗脊、苦参、艾纳香等。

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下有8个县。总面积为16796km2。州内最高海拔2207m,最低海拔为275m,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类型有红壤、红黄壤、黄壤、黄棕壤、石灰土、冲击土等,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山地季雨林、常绿栎林。其代表性中药为石斛、杜仲、三

七、苏木、儿茶、天冬、厚朴、黄柏、金银花、龙胆、丹参、拳参、桔梗、半夏、陈皮、大牛膝、黄精、紫草、天南星、益母草、薏苡仁、山乌龟、雄黄等。

毕节地区位于我省西北部,下辖8个县,总面积26846km2。区内最高海拔为2900m,最低海拔为457m,属于高原性气候,土壤类型为黄棕壤、山地草甸土,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混交林、山地灌丛草甸等。其代表性中药材为天麻、杜仲、五倍子、天冬、厚朴、黄柏、党参、半夏、龙胆、川牛膝、天南星、黄精、茯苓、猪苓、独定子、玄参、重楼、云木香、地不容等。

遵义地区位于我省北部,下辖13个县市,总面积为30753km2。区内有大娄山脉,海拔最高位2227m,最低为221m,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日照少,阴雨多,土壤类型为黄壤、黄色石灰土等。主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及马尾松、柏木混交林。其中药材代表有:杜仲、天麻、金银花、天冬、半夏、黄柏、厚朴、云木香、桔梗、五倍子、黄精、党参、石斛、吴茱萸、南沙参、白芍、决明子、山慈菇、玄参、麦冬等。安顺地区位于贵州中西部,下辖7个县市,总面积为9263km2。最高海拔1850m,最低海拔360m,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土壤类型为黄壤、红壤、石灰土等。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及常绿栎林、马尾松和柏木林。其代表性药材有:山药、杜仲、黄柏、厚朴、龙胆、天冬、重楼、牛黄等。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下辖3个县级特区,总面积为9914km2。最高海拔2900m,最低海拔580m,属于高原性季风气候,土壤类型有黄壤、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沼泽土等。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常绿栎林、马尾松林等。其代表性中药材有:杜仲、厚朴、龙胆、乌梅、丹参、三

七、黄柏、山楂、半夏、党参、川牛膝、黄精、钩藤、天冬、升麻、马尾连等。

贵阳市位于贵州中部,辖六区一市三县,总面积为8034km2。市内有苗岭山脉,海拔最高位1656m,最低位872m,属于热带高原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类型有黄壤、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栎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等。其代表性中药材为天麻、苦参、地榆、金银花、前胡、杜仲、半夏、白术、川牛膝、鱼腥草、贯众、菖蒲等。

根据查找资料显示:安顺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3.25万亩。种植中药材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市农委积极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努力克服严重旱灾带来的不利影响,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围绕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切实加强产业配套,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农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促进中药材种植进一步优质化、标准化、商品化,有力提高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吉祥草、山银花、麦冬等十余个纯中药材品种种植在安顺市已具有一定规模,其中,桔梗、重楼品种种植规模和品质在省内外已具有一定影响力。普定、关岭、紫云已成为中药材主产区和集散地,并被列为全省中药材重点发展县。

第五篇:贵阳中医药(民族药)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结晶,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值得我们重视。近年来,国家已先后几次对中医药的发展实行了扶持政策。2010年4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加大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建设现代中药工业体系,这项政策的提出对我国中医药产业的中长期发展将产生有利的影响。从2010年开始“大力扶持中医药”转变为“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并且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贵州素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之美称,贵阳药业依托这一丰富的资源优势,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成为贵阳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重点指出:“以推进中药现代化为主线,重点发展民族药,积极发展生物制药和化学制药,加快医药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实现医药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结合“爽爽的贵阳”避暑季活动,以“传承中医文化、扩大交流合作”为主题,以举办全国大型中医药(民族药)博览会和贵州益佰传统医药创新发展研讨会为契机,汇集国内中医药、民族医药、化学制药生产、研发企业和医药商业企业及个人于贵阳,共同推动我市乃至全省医药(中医药、民族医药、化学及生物制药)事业发展,促进全国医药产业沟通、联盟。为推动贵阳市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医药流通商务核心和加快我国西部地区民族医药经济发展铸造平台。

下载贵州省中药民族药11.5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省中药民族药11.5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药熏药治疗20121130

    中药熏药治疗 武定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为减轻患者痛苦,积极探索民方民药,依据专科特点,发挥专科特色,于2011年8月31日开展中药熏药治疗,当天开展治疗5例,其中4例无异常,一例发现皮肤过......

    中药之各类要药总结

    麻黄——主治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桂枝——温心通阳之要药 苍耳子——治鼻塞不通之要药 辛夷——与苍耳子同为治多种鼻病鼻塞流涕、头痛的要药 柴胡——少阳证之要药 —......

    贵州省“十二五”规划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11-04 09:25 来源:贵州日报打印本页 关闭 (201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

    贵州省十二五规划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1月04日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民族产业规划

    新兴乡民族产业规划1、种植业项目:甜玉米在**地区大面积种植的成功,成为新兴乡第五、六积温带种植业增收的重要品种。扩大甜玉米种植,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当地群众种植......

    为加强中药药事管理(精选5篇)

    为加强中药药事管理,促进中药药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我院依据《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进行......

    中药药事管理目录(修正版)

    第五章、中药药事管理 5-1 医院药事管理组织定期对临床使用中药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合理遴选医疗机构内使用的中药。 资料目录 1、张家港市广和医院中药使用监测与管理办法......

    中药中的要药总结(最终定稿)

    辛夷:鼻渊要药 白芷:阳明经头痛要药 羌活:上半身疼痛要药 石膏: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黄连:治湿热泻痢要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 连翘:疮家圣药 金银花:治一切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