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中国论坛与深汕合作区举行第一次洽谈
发展中国论坛与深汕合作区举行第一次洽谈
2011年10月23日上午,发展中国论坛执行主席、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王瑞璞在中央党校东三会议室会见了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书记马智华一行。
在听取马智华介绍了深汕(尾)特别合作区成立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合作原则、发展目标、组织架构”等详细情况后。王瑞璞对广东省实施区域内产业转移,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培育粤东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的重大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王瑞璞要求发展中国论坛要积极联系中央党校其它研究部门,联合深入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加强对深汕(尾)特别合作区的智力支持和长期战略合作。
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粤委(2011)11号<关于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的批复>》文件精神,建设深汕(尾)特别合作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深圳市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产业转移和粤东地区培育新的增长极、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圳、汕尾两市要按照汪洋书记视察汕尾的重要讲话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充分发挥两市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合作区建设。特别是深圳市要发挥主导作用,下大决心,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力争实现“合作区建设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目标。
会见时,双方还就相关合作事宜达成初步意向。
深汕(尾)特别合作区企业代表伍康文、张培民,发展中国论坛副主席、中央党校科研部副主任李连明,发展中国论坛副主席罗坚及秘书长庞波、副秘书长杨光明、研究室副主任任世泽、办公室综合处处长袁燕参加会见。
发展中国论坛与深汕合作区举行第二次洽谈 继10月23日,发展中国论坛与深汕特别合作区在中央党校主楼东三会议室会举行了第一次合作洽谈。发展中国论坛执行主席王瑞璞,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马智华出席并就双方课题合作达成意向。李连明、罗坚、庞波、杨光明、任世泽、袁燕以及伍康文、张培民参加。
12月20日,发展中国论坛与深汕特别合作区在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举行第二次课题合作洽谈。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副主任潘云良,中共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马智华,发展中国论坛秘书长庞波、研究室副主任任世泽参加课题合作洽谈。
在听取马智华书记介绍了深汕(尾)特别合作区成立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合作原则、发展目标、组织架构”等情况后。双方确定与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联合组建“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课题组”,并初步确定2012年春节后上班开始,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负责该课题实施工作。
双方还就其它相关事宜进行了商讨。
第二篇: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研究课题组成立
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研究课题组成立
近日,发展中国论坛、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共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在中央党校达成课题合作研究意向,联合组成“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研究”课题组。课题组将重点开展:以围绕深汕特别合作区“探索经济特区与老区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升华合作区内战略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策略,特别是通过引进创新型、高科技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生态环境的建设,来培养新的增长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模式”调查研究,组织和邀请国家相关部委领导、专家学者赴深汕特别合作区实地考察,撰写《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战略问题研究报告》等系列活动。
发展中国论坛、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共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主要负责人担任课题组组长。课题组将从即日开始相关工作,预计2012年5月份在中央党校召开专题研讨会。
第三篇:深汕特别合作区运作方案
深汕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
在区域合作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新探索,在园区合作共建与园区管理、区域合作发展与区域管理、财政体制创新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亮点较多。在管理上,特别合作区形成深圳、汕尾两市政府高层领导小组决策,合作区管委会管理,建设开发公司运营的三层管理架构。合作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合署办公,获省委、省政府赋予地级市一级管理权限,党工委和管委会主要领导按副厅级配备,管委会主任由深圳市推荐,党工委书记由汕尾市推荐。
按照适度分工原则,深圳市主导经济管理和建设等事务,汕尾市主导社会管理事务。
在合作区内部机构的设置上,除人大、政协及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仍按原来的隶属关系管辖外,还单独设置合作区地税局、国税局及公安局分局等派出机构。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若干内设机构,社会管理部门正职负责人人选主要由汕尾市推荐,经济管理部门正职负责人人选主要由深圳市推荐。内设机构副职人选原则上实行交叉任职,由深圳、汕尾两市共同协商推荐。在利益分配上,按照“发展第一、尊重历史、权责对等、互利共赢”的原则,形成有利于合作区较快发展的体制。合作区的财政体制执行“省直管”模式,委托深圳市全权代管。合作区产生的地方级税收在扣除省按体制规定的获益部分外,由深圳市、汕尾市和合作区按25%、25%和50%的比例分成。但在2015年前,深圳、汕尾两市将各自所得分成收入全额返还合作区,在2020年前,深圳、汕尾两市将各自所得分成收入的50%返还合作区。另外,按照属地原则,合作区取得的政府土地出让的净收益,除一小部分留成给汕尾市外,大部分返还合作区。有关专家认为,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是省委、省政府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继中新(广州)知识城、珠海横琴新区、深圳前海之后,广东在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上的又一重大载体。省委、省政府如此高度重视深汕特别合作区探索建设,高规格启动深汕两市产业深度合作,主要是希望深圳和汕尾两市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探索一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互动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深入开展、破解我省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新路子。
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范围包括海丰县鹅埠、小漠、鲘门、赤石四镇,总面积463平方公里,合作期限初定30年,将按照“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的目标,力争将合作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综合性新城区,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
第四篇:中国泰国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在南宁举行
中国—泰国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在南宁举行
2018年9月12-15日,第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值此重要节点,9月12日下午,以“提升南向通道‘黄金节段’,共建中泰产业合作大平台”为主题的中国—泰国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在南宁会展豪生大酒店隆重举行。自治区副主席丁向群,崇左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有明出席此次论坛并作重要讲话。崇左市副市长劳宁军主持论坛。
据了解,此次论坛由泰国商业部国际贸易促进司、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崇左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泰国崇左产业园与《中国—东盟博览》杂志社联合承办。当天,中泰两国有约200名各界人士汇聚南宁,围绕中国与泰国等南向通道沿线国家产业合作的发展与趋势、南向通道对产业合作的促进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举行“中泰产业合作基地”签约仪式。
论坛期间,部分嘉宾还将于9月13日前往崇左市对中国—泰国崇左产业园进行考察,重点前往濑湍港、广西崇泰乳胶制品有限公司、东亚糖厂、金梧桐果品国际加工基地、中国—泰国崇左产业园规划馆等实地参观考察。
第五篇:中国和土耳其举行政治论坛探讨战略认知与合作
中国和土耳其举行政治论坛探讨战略认知与合作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仲伟在论坛上致辞说,1971年中土建交以来,两国高层互访日益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合作迅速扩大,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不断加强协调合作。
王仲伟说,“中土两国都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同为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应对共同挑战、处理热点问题上有着广泛共识和共同利益。两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上协调配合,既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土耳其外交部副次长法提赫·杰伊朗说,中土分别位于亚洲东西两端,相互交往的历史悠久,加强双边合作有很大潜力。两国在很多地区和国际问题上看法相似,土耳其作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与中国在阿富汗、巴勒斯坦、伊朗等地区问题和应对经济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上合作良好。
在持续近3个小时的论坛上,中土学者畅所欲言,分别就双边政治与经济关系、中土在中东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地区安全领域和二十国集团框架内的合作等议题发表演讲,并回答现场听众提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在论坛上发言说,中土同为二十国集团成员,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是中土的共同立场。此外,在很多国际机构中新兴国家的代表权和话语权有限,共同努力改善这种状况符合包括中土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土应加强合作,让所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一起分享全球发展的成果。土耳其国际战略研究组织副主席卡梅尔·卡瑟姆说,中土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这与两国政治和经贸关系的提升密不可分。土耳其在阿富汗、伊朗等地区问题上希望得到中国的支持,中土在能源、旅游领域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与此同时,中土需要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两国政府可通过鼓励互相投资等方式促进经贸关系进一步健康发展。
17日在安卡拉开幕的“感知中国·土耳其行”活动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牵头,中国文化部、土耳其外交部、土耳其文化部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举办,具体活动包括政治和经贸论坛、记者和作家交流会、电影电视周、美食节等。活动期间,近100名中国艺术家、作家、学者和记者将访土,以推进中土人文交流,增进两国人民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