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工联创——中国装备制造业投资与发展论坛
下一个时代的装备制造业是什么样子?
毫无疑问,下一个时代的企业将更加富有效率和创造力,下一个时代的企业家将更加睿智,更加积极进取。比这更重要的是,下一个时代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将更加紧密,装备制造业将发挥更加巨大的能量。
在装备制造业的大转移和大变革时代,全球的装备制造业精英应该拥有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和探讨未来的大平台,全球的装备制造业领袖人物应该在中国参加自己的高端俱乐部,分享装备制造业带给这个时代的美好与财富。
“中国装备制造业投资与发展论坛”,搭建的正是这样一个平台。
举办时间:“中国装备制造投资与发展论坛”于每年的10月份举办,是集合政府,机构团体和企业的一次高端会议。论坛议题根据每年的装备制造业的热点问题,进行高端对话。
参会对象:参会对象涵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改委、工业厅(局)、商务厅(局)、各级招商机构、质量监督部门;开发区管委会、各地市经济圈、金融机构、制造业及相关科研院所;工业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国内外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战略管理和投资发展相关人员。
年度大奖:伴随着发展论坛的举办,每年会有装备制造业年度大奖的评选,以彰显年度中国装备制造最具竞争力企业、人物、区域,传播适合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规律,推动企业发展,促进装备制造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奖项由学术界、企业界和专业机构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评出,候选对象必须有良好的业绩,有相当的行业及社会影响力。
中工联创举办的中国装备制造业投资与发展论坛规格高、规模大、精英荟萃,是您交流和探讨装备制造业发展经验、洞悉装备制造业投资与发展趋势,把握投资与发展机遇,聚合创新思维的大平台;是您获取前沿思想、拓展战略合作资源、实现跨跃式发展的最好机遇!
第二篇:中国高速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高速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010-8-1
2在能源成本、环境成本不断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低能耗低排放的铁路运输重新展示出朝阳行业的发展活力。随着各国纷纷掀起了修建高速铁路的热潮,铁路产业链市场将越来越广阔,铁路运输行业正变成一个朝阳行业。从铁路未来发展的趋势上来看,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客运的高速化,另外一个是货运的重载化。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铁路运输最大的优势就是低碳。
低碳经济给铁路工业、铁路交通带来了二次革命。
2009年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闭幕。哥本哈根协议第一条便强调,气候变化是我们当今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之一。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大势所趋,是未来全球各国共同努力的目标。
铁路运输低能耗,成本优势突出。交通运输是石油消耗大户,全球超过40%的石油消耗在交通运输部门。据测算,在等量运输下铁路、公路和航空的能耗(油耗)比为1:9.3:18.6。
从总体运输成本上看,铁路运输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的客运成本之比为 1:1.59:6:5.54;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的货运成本之比为1:6.23:0.64:17.2。
在能源成本、环境成本不断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低能耗低排放的铁路运输重新展示出朝阳行业的发展活力。随着各国纷纷掀起了修建:高速铁路的热潮,铁路产业链市场将越来越广阔,铁路运输行业正变成一个朝阳行业。从铁路未来发展的趋势上来看,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客运的高速化,另外一个是货运的重载化。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铁路运输最大的优势就是低碳。
低碳经济给铁路工业、铁路交通带来了二次革命。
一、低碳引领趋势,铁路借势腾飞
在我国 ,自2004年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来,铁路建设开始
大踏步前进。2007年4月 18日凌晨,第一列动车组由上海发往苏州,开启了我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把我国的铁路运输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客运专线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高铁时代的到来,从此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发展时期。
2008年,我国对《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行了调整: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至2012年我国将建成1.3万公里的高速铁路主干线,客运专线总计49条线,截止 2010年2月已建12条,在建24条,筹建7条,规划 6条;全国铁路建设资金投入将达到2万亿元,规划建设“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及 3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2010年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表示,未来三年(20 10年到20 1 2年),新线投产达到2.6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9200公里。到20 1 2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将达到1.3万公里。依此数据推算,未来三年高铁建设投资总额将超过9000亿元。
快捷发达的高速铁路运输网将进一步改写中国经济版图,同时也给我国铁路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高铁投资一般分为三大块:铁路建设(土建)、车辆设备(动车组)、ATC(控制系统),按京沪高铁1 3 1 8公里2209亿元的投资计,三者大概比例关系为60:30:1 0。高铁国内造价一般1~1.5亿元/公里(包含路、站和车),国外一般3亿元/公里,按我国中长期铁路客运专线网规划,到20 1 2年建成1.3万公里的客运专线计,总投资约1.4 1万亿元;到2020年将建成1.6
万公里的客运专线计,预计总投资1.8万亿元。其中动车组的需求是个持续的过程,预计20 1 O~20 1 2年年均市场规模为587亿元,投入运营的动车组将达到800列以上,时速350公里540列,时速250公里260列。
二、走自主创新之路,收获累累硕果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客运的主体共有三大块,分别是时速200公里以下的铁路客车、城市轨道车辆(轻轨和地铁),以及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客车(动车组)。铁路客车生产厂家主要有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南车南京浦镇机车车辆厂、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为了达到通过采购实现引进技术和国产化的目的,我国铁路系统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通过与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川崎重工等国际高速列车生产商的通力合作,成功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时速200km及以上动车组技术、大功率电力和内燃机车技术,并在这一技术平台上建立、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强的时速350km及以上我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
经过5年的持续发展,我们的高铁装备技术通过自主开发,走过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已经完全掌握了高速动车组的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流、牵引控制、牵引变压、牵引电机、列车网络控制和制动系统等核心技术,形成了高速列车的研发和批量制造能力,到了“打造中国品牌"的阶段。
目前国际高速动车组主要厂商包括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川崎重工、CAF、韩国企业等跨国公司,它们分别以西门子约为1 3%、阿尔斯通约为1 8%、庞巴迪约为24%、川崎重工约为9%的国际市场份额占据国铁高速列车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我国两大主要铁路装备制造企业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占有我国市场95%以上份额,占据我国市场领导地位,并分列2008年全球机车新造第四和第三位。我国自主开发的高速列车系列产品相继实现批量商业运营,截至2009年年底,单中国南车交付运营的动车组达到了220多列。同时,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技术在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也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高铁技术出口的实力和条件,且中国是未来几年高速列车的主要市场,因而中国在世界高速列车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会遥远。
三、赶超国际巨头,仍需继续努力
我国铁路装备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就目前而言,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跨国公司在系统集成技术、牵引传动技术、制动控制技术、列车信息传输与网络控制技术、轻量化技术、实验验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完善,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我国产品再创新能力不够强,系统集成、交流传动等核心技术不够成熟,关键配件、基础配件等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要求致使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于国际水平。
除了总体技术水平的差距外,中国的设计技术平台以及研发资金与投入也有明显差异。首先,国外传统铁路装备制造业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产品设计已形成系列化、标准化、模块化、信息化模式,在时速200km以上动车组产品上具有较高设计水平。我国企业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技术平台上与国外先进企业存在差距。由于缺乏时速200km及以上速度级动车组运营经验,相关数据采集和归纳不够,没有形成经验证可靠的专有设计软件。在产品系统集成、车体轻量化设计、转向架可靠件设计、窄气动力学及减振降噪技术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其次,国际主要铁路装备制造业研发资金一般占销售收入5%~8%及以上。我国以中国
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研发人员所占员工比例约为5%,然而同西门子等公司12%左右的研发投入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相比之下,跨国公司在研发能力与研发投入上均有明显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
据统计,截至2009年7月,世界范围内的高速列车专利、发明数量约有3800项。这些专利分别为车体和设备,转向架,制动、内装和排水,电器控制和设备及其他未分类关键设备及技术,主要出自阿尔斯通、阿尔斯托姆、西门子、川崎重工、庞巴迪等国际装备制造业巨头。
这些数据让我们在为我国近年来在高速铁路装备制造领域取得的累累硕果骄傲的同时,也使我们必须有一个冷静的判断,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主化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科技地位的核心,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还要更加强调对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及大规模推广应用。
第三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改革开放30年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制造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并举的发展中,必然面对新的历史机遇、面对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国如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如何应对当前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沿海地区制造业出现的新问题
近期,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山东半岛的韩国部分制造企业倒闭,有一部分企业已经迁移或准备迁移,还有部分企业处于开工不足的维持状态。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下一步中国将对贸易、投资等方面的政策做出新的调整。既然是调整,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可能会很高。于是,有些外资中小企业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企业管理者做出了一些不符合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举动,有些人甚至放弃企业,一走了之。
二、过去30年,制造业必须汲取的经验教训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总结和借鉴。例如,中国应吸取汽车企业出现的“合资锁定效应”,避免在与外资企业合资过程中,学习国外先进管理和技术时,丧失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的能力,同时切忌完全倚仗低价优势,忽视技术优势。
一方面,外资企业利用产业转移的方法,在中国加工生产组装,取得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取得高技术产品优势,取得很大竞争优势。这些教训是非常值得总结和吸取的。
三、中国装备制造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面临的困难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是知识型服务业和新技术制造业,其动力就是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竞争的压力。因此,在未来的5年里,预计将出现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热潮,重点将转向知识型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如金融、信息、全球供应链管理等中高端服务;航空航天、能源、医药、生物工程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全球配置,这也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个机遇。
外资进入中国的情形也将发生明显变化。现在来看,外资开始从成本驱动变化为市场驱动,未来5年,以内销为主的市场驱动型跨国投资将成为主流趋势。跨国公司有研发、技术优势,在中国市场上,还享受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扶持。因此,外资公司比中国企业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这对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中国企业来说,压力很大。
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下,中国如何应对?
在制造行业,中国的优势是有需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内需求浪潮,鼓励国内优势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在开放竞争中加快成长。
首先,中国需要在发展战略上做出调整,例如,珠三角地区,以前强调发展外向型经济,现在变为强调开放型经济。依靠市场和开放两轮驱动,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其次,开放竞争,搭建一个公平非歧视性的政策平台。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是一个人强我弱的情形。一些外资企业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这种状况需要调整,为内外资企业搭建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开放的竞争很重要,竞争越惨烈,会迫使外资必须把技术拿到中国来。
第三,必须承认,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研发能力弱。有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以上没有研发投入。虽然研发是昂贵的活动,但中国企业为了增加生存的机会,也必须参加这种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
第四,在融投资领域,中国要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开放的方式,使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得到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融投资,跨越融投资难的障碍。
第五,中国还要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创造开放和宽松的体制软环境。政府应提供一个低税费、少管制、多鼓励、能者上的制度软环境,促进高技术含量的国际产业转移,鼓励国内企业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展自主创新。
五、我国与日韩制造业发展路径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承接产业转移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首先,日、韩没有从计划到市场的经济体制转型阶段,而中
国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日、韩不需要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中国需要,不仅仅是需要国外的资金和外汇,而且需要引入外来竞争压力,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不仅仅是需要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而且需要引入全球先进的知识和进步的观念。另一方面,日韩企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是按照市场规律走,是民企为主体;而中国是市场换技术,其主体是国企,创新的动力是不一样的。从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投入相比,中国存在很大的差距。日、韩每引进一个单位技术,在此上面投入10倍资金,最大限度地达到引进、消化和吸收,它们的效果要比我们的好,我们在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与日、韩相比,中国在承接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方面更艰苦一点。
第四篇: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言
(一)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1.制造业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普遍认为,制造业是由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构成。
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服装、纺织、木材、造纸等制造业;石油、化学、医药、橡胶、非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加工业以及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等29类行业。2.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这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是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第1版)。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分七大类。
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切削工具、模具、集装箱、焊条等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锅炉、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泵、风机、压缩机、冷冻设备、阀门、轴承、液压件、铸锻件等制造 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冶金、矿山设备、石化设备、轻纺设备、农林牧渔、水利机械、环保机械等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设备、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主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蓄电池制造业。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主要包括:通信设备、雷达、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光学仪器、气象仪器、复印机及胶印机、量具量仪制造业。
(二)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的脊梁。——财政收入的大户。——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就业的市场。——高新技术的载体。——产业升级的手段。——外贸出口的主力。——国家安全的保障。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第一,产业规模快速增加。
第二,装备制造业一些主要产品的总量已位居全球前茅。 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中的造船业中国成为全球第一; 其次,在新能源装备方面多项获得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量、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等; 最后,轨道交通装备中的高铁建设。第三,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升级后的“天河一1A"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570万亿次,位居首位;
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首次试飞成功,填补了研发大型民用直升机空白;
全球最大的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即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研由清华大学等联合科研院校研制成功; 全球最大单柱容量1000kV1OOOMVA特高压(双柱)自祸变压器,在中国西电集团公司研发中心问世。第四,集聚及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现已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雏形: 珠江三角洲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制造基地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东北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基地 西南西北国防装备制造基地。 中部各大装备优势省区。
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已初步形成五大产业集聚区,其中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圈,东北和珠三角地区为两翼支撑,中部和西部地区为重要补充的大装备发展格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量大质弱(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
——中低挡产品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富余。企业开工不足,约一半能力闲置,国有大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大批职工下岗,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1)产业结构不合理
—— 中低挡产品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富余;
—— 重大成套设备和高技术装备过度依赖进口。
(09年装备进口总额1800亿美元):
90%的高档数控机床和95%的高档数控系统
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集成电路芯片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我国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生产技术和装备均来自国外。“芯”脏完全受制于人,对一个谋求自主发展的主权国家的安全是十分危险的。 70%汽车制造关键设备。2)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附加值不高 全行业增加值率只有24.5%(2007年),工业发达国家在37-48%之间
3)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业技术空心化现象严重
全行业57%的主要机械产品核心技术依靠进口;国内有效专利中发明专利仅为13.8% 4)能源和材料消耗过大
火电发电设备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19.1% 5)产业基础薄弱
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制造装备、功能部件、自动化控制系统、标准体系等发展滞后(高档数控机床高级功能部件70%进口、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核电泵阀主要依赖进口)
二、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特点 高速增长态势:(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2115家、产值(现价)6107.45亿元(同比增长43%;占全国比重3.62%);主营收入5873.74亿元(同比增长46%);利税674.51亿元(同比增长39.28%),2011年进入全国机械行业前十强省份(第9位)2 创新能力增强:1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省的60%)、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家全国创新型试点企业、衡变750Kv并联电抗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高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核电设备、环保及市政工程设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规模偏小(全国总量的3.62%),大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不强;
2.自主核心技术不多,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3.基础零部件薄弱,本地配套率低;
4.人才资源匮乏,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两创”人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
5.高端装备领域的产品不多:航空装备、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及控制系统
三、机械装备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
1、经济环境变化:
世界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新一轮调整期;
技术和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密集时代(新理论、新理念、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
2、社会环境变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期
社会责任要求不断提高(环保技术、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绿色技术)
3、产业环境变化:结构调整任务重(1)过剩落后产能的淘汰任务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任务(产业从满足需求→创造需求)
(3)产业集中度提高的任务 A.大型企业集团培育
B.“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一)挑战
1、技术高端化的挑战:技术创新能力
2、产品个性化的挑战:市场响应能力
3、市场国际化的挑战:市场竞争能力
4、资源和环境的挑战 :社会责任能力
(二)机遇
1、工业化中后期发展机遇 :
2、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机遇:
3、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和恢复机遇
1、高新技术化:先进装备是高新技术载体(数字信息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
2、制造绿色化:产品在全寿命周期资源消耗低、无污染或少污染、可回收、可重用(绿色制造技术、再制造技术等)
3、需求个性化:产品多样化、分散化、个性化(虚拟制造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等)
4、发展集群化:产业竞争优势与区域比较优势的结合(规模经济优势)
5、制造服务一体化:服务在价值链中的比重上升 1.产品高新技术化(1)产品数字信息化:
设备在线控制技术.故障远程诊断技术(如混凝土泵车).远程数控技术(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技术
(2)产品智能化:设备故障模拟、自我诊断、自动调节(如智能仪表、智能型汽车起重机等)
(3)产品轻量化:纳米材料技术.复合材料技术(碳纤维材料、合金铝车体等)
(4)产品高可靠性:可靠性技术在装备上的应用 2.产品制造绿色化
(1)绿色制造(GM):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和成本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绿色制造系统→资源利用率Max、废弃资源Min→环境污染Min A.绿色设计技术:轻量化.节能性.资源循环.低碳.无害化.B.绿色工艺技术: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环保(废气.废液.废渣.噪声)C.绿色包装:轻量化.重复使用.可降解.天然生物包装材料技术
绿色产品要求:符合特定环境保护要求.产品结构简单而不降低功能.使用寿命终结能翻新.回收.重用。
(2)再制造工程:废旧机电产品高科技维修的产业化(恢复型、升级型、改造型、应急型)。追求(资源、环保、经济、社会)效益
传统产品寿命周期:研制-使用-报废 绿色产品寿命周期:研制-使用-再生 3.市场需求个性化
(1)市场特点:动态多变和难以预见;“满足需求”取决于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2)对企业的要求:能提供适应特定目标、特定环境、特定时间使用的有形产品(内涵是从单一实物扩展到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A.市场响应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第一要素;
B.生产方式从系列化大规模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 C.大批量标准化低成本产品转变为符合用户要求的富有个性的产品
4.产业发展集群化
(1)产业集群:迈克尔.波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精密的企业以及 相关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如:德国海得堡的印刷机械产业集群.美国底特律的汽车产业集群.加州硅谷IT产业集群.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电信设备产业群
(2)产业集群四大特征:空间积聚性、产业关联性、社会网络化、植根性。
(3)产业集群作用:经济学-带来外部经济性(节约生产成本、降低交易成本和配套成本);社会学-降低交易费用;提供创新动力
5.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转型)(1)、企业转型:
(单台)产品供应商→成套设备、集成系统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的用户服务供应商。
意义:
A.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前机械全行业增加值24.8%(湖南25%左右;工业发达国家37~48%)
B.产业链延伸: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远程诊断服务、产品在制造、融资租赁等)(2)产业转型:
A.内需投资型→国际竞争型(国内市场国际化)B.规模扩张型→创新效益型(一般性产能严重过剩、区域产业同质化)
新路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机械设备供应中的附加值。
五、机械工程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绿色制造技术:
产品设计绿色化:易拆解、易回收、易修理;
材料绿色化:取代污染环境和影响人体健康的材料制造工艺绿色化:精密成型技术;
处理回收绿色化:再制造技术 2.智能制造技术(全新制造模式特征):
(1)自律能力:具有获取与识别环境信息和自身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
(2)人机交互能力:人机一体化的智能系统;
(3)建模与仿真能力:融信息处理、智能推理、预测仿真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
(4)可重构与自组织能力:制造资源的可重构和自行组织(5)学习能力和自我维护能力:故障自诊断、故障自排除、自行维护
3.超常制造技术:(1)(2)(3)
巨系统制造:极为复杂系统和功能极强设备制造 微纳制造:微米和纳米量级零件和系统制造
超常环境下制造:激光、电子束、离子束等强能束制造(4)超精密制造:尺寸精度和形位精度亚微米级、粗糙度纳米级的超精密加工技术(5)超高性能产品制造:高温合金(1300℃航空燃气发动机叶片)单晶制造技术;高压低温和强腐蚀的海工装备(6)超常成型工艺:增量制造新工艺
4.融合集成技术
(1)工艺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加工中心(车铣镗模复合加工)(2)信息技术的融合与集成:智能设备、数控设备(3)新材料的融合与集成:复合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4)生物技术融合:模仿生物组织、结构、功能和性能的生物制造
5.服务性制造技术
(1)服务由局域扩展到全球:远程监控与诊断(2)服务由离线扩展到在线:远程信息传输和控制(3)服务由被动扩展到主动:事后故障变为事前预测
六、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拥有广阔市场前景、具有明显产业带动作用、未来能够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产业(特点:技术路线选择不确定性和技术产业化不成熟性)1)战略:未来能成为主导/支柱产业的产业(未来经济要解决应对新挑战、攀升产业链、拓展新空间)2)新兴:新技术(基于科学发现或发明、核心技术待突破、技术路线不清晰)、新需求(市场待开发)、新模式(商业模式待创造)
3)先导性: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的形成期或成长期(产业经济学原理)
4)“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5年的“航海”目标,正式于2012年5月30日确定。产业竞争力:
(1)内涵: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
(2)产业竞争力衡量标准:市场占有率、赢利率、创造差异性产品的能力
(3)产业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 差异化(买方主观感受)
低成本:生产成本—专业化分工
交易成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七、“十二五”装备制造业的培育与发展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思路:14221战略
1、坚持一条主线: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
2、建设4大体系:创新、配套、服务、人才培育
3、瞄准两个领域: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和改造提升(传统产品)
4、产业两大转型:
(1)内需投资型→国际竞争型(国内市场国际化)
(2)规模扩张型→创新效益型(一般性产能严重过剩与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5、产业规模总量过 1万亿元(规模增加值3000亿元)把湖南建设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提升技术创新体系(打造核心平台技术)2.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3.发展制造服务体系 4.建设产业人才培育体系
5.实现三个创新: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链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新业态需要新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准入制度创新和市场需求侧激励)“十二五”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重点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产业领域:
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天然气管道施工装备.核电站建设施工装备等
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新品种: 新能源装备 :光热发电设备.第四代核电设备(高温气冷堆)智能电网设备:智能开关设备.智能变压器.智能配网备高档数控装备
大型冶金、矿山设备:大型煤炭及露天矿综采设备.大型洗煤设备 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大型液化天然气船(14~17万立米)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设备:脱硫脱硝成套设备.水处理成套设备
(二)重点提升和改造的传统机械产品领域: 节能技术提升改造的主要设备:电动机 环保技术提升改造的主要设备: 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的主要设备
制造是创造的重要基石:美国创造空心化现象分析(制造工艺技术的缺失)
第五篇: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言
(一)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1.制造业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普遍认为,制造业是由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构成。
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服装、纺织、木材、造纸等制造业;石油、化学、医药、橡胶、非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加工业以及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等29类行业。2.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这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是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第1版)。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分七大类。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切削工具、模具、集装箱、焊条等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锅炉、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泵、风机、压缩机、冷冻设备、阀门、轴承、液压件、铸锻件等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冶金、矿山设备、石化设备、轻纺设备、农林牧渔、水利机械、环保机械等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设备、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主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蓄电池制造业。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主要包括:通信设备、雷达、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光学仪器、气象仪器、复印机及胶印机、量具量仪制造业。
(二)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的脊梁。
——财政收入的大户。——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就业的市场。
——高新技术的载体。
——产业升级的手段。
——外贸出口的主力。——国家安全的保障。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第一,产业规模快速增加。
第二,装备制造业一些主要产品的总量已位居全球前茅。 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中的造船业中国成为全球第一; 其次,在新能源装备方面多项获得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量、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等; 最后,轨道交通装备中的高铁建设。第三,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升级后的“天河一1A"运算速度可达每秒2570万亿次,位居首位;
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首次试飞成功,填补了研发大型民用直升机空白;
全球最大的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即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研由清华大学等联合科研院校研制成功; 全球最大单柱容量1000kV1OOOMVA特高压(双柱)自祸变压器,在中国西电集团公司研发中心问世。第四,集聚及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现已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雏形: 珠江三角洲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制造基地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东北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基地 西南西北国防装备制造基地。 中部各大装备优势省区。
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已初步形成五大产业集聚区,其中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圈,东北和珠三角地区为两翼支撑,中部和西部地区为重要补充的大装备发展格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量大质弱(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
——中低挡产品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富余。企业开工不足,约一半能力闲置,国有大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大批职工下岗,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
1)产业结构不合理
—— 中低挡产品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富余;
—— 重大成套设备和高技术装备过度依赖进口。
(09年装备进口总额1800亿美元):
90%的高档数控机床和95%的高档数控系统
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集成电路芯片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我国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生产技术和装备均来自国外。“芯”脏完全受制于人,对一个谋求自主发展的主权国家的安全是十分危险的。 70%汽车制造关键设备。2)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附加值不高
全行业增加值率只有24.5%(2007年),工业发达国家在 37-48%之间
3)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业技术空心化现象严重
全行业57%的主要机械产品核心技术依靠进口;国内有效专利中发明专利仅为13.8% 4)能源和材料消耗过大
火电发电设备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19.1% 5)产业基础薄弱
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制造装备、功能部件、自动化控制系统、标准体系等发展滞后(高档数控机床高级功能部件70%进口、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核电泵阀主要依赖进口)
二、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特点 高速增长态势:(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2115家、产值(现价)6107.45亿元(同比增长43%;占全国比重3.62%);主营收入5873.74亿元(同比增长46%);利税674.51亿元(同比增长39.28%),2011年进入全国机械行业前十强省份(第9位)2 创新能力增强:1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省的60%)、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家全国创新型试点企业、衡变750Kv并联电抗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核电设备、环保及市政工程设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规模偏小(全国总量的3.62%),大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不强;
2.自主核心技术不多,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 3.基础零部件薄弱,本地配套率低;
4.人才资源匮乏,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两创”人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
5.高端装备领域的产品不多:航空装备、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及控制系统
三、机械装备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
1、经济环境变化:
世界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新一轮调整期;
技术和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密集时代(新理论、新理念、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
2、社会环境变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期
社会责任要求不断提高(环保技术、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绿色技术)
3、产业环境变化:结构调整任务重
(1)过剩落后产能的淘汰任务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任务(产业从满足需求→创造需求)
(3)产业集中度提高的任务
A.大型企业集团培育
B.“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一)挑战
1、技术高端化的挑战:技术创新能力
2、产品个性化的挑战:市场响应能力
3、市场国际化的挑战:市场竞争能力
4、资源和环境的挑战 :社会责任能力
(二)机遇
1、工业化中后期发展机遇 :
2、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机遇:
3、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和恢复机遇
1、高新技术化:先进装备是高新技术载体(数字信息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
2、制造绿色化:产品在全寿命周期资源消耗低、无污染或少污染、可回收、可重用(绿色制造技术、再制造技术等)
3、需求个性化:产品多样化、分散化、个性化(虚拟制造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等)
4、发展集群化:产业竞争优势与区域比较优势的结合(规模经济优势)
5、制造服务一体化:服务在价值链中的比重上升 1.产品高新技术化(1)产品数字信息化:
设备在线控制技术.故障远程诊断技术(如混凝土泵车).远程数控技术(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技术
(2)产品智能化:设备故障模拟、自我诊断、自动调节(如智能仪表、智能型汽车起重机等)
(3)产品轻量化:纳米材料技术.复合材料技术(碳纤维材料、合金铝车体等)
(4)产品高可靠性:可靠性技术在装备上的应用 2.产品制造绿色化
(1)绿色制造(GM):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和成本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绿色制造系统→资源利用率Max、废弃资源Min→环境污染Min
A.绿色设计技术:轻量化.节能性.资源循环.低碳.无害化.B.绿色工艺技术: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环保(废气.废液.废渣.噪声)
C.绿色包装:轻量化.重复使用.可降解.天然生物包装材料技 术
绿色产品要求:符合特定环境保护要求.产品结构简单而不降低功能.使用寿命终结能翻新.回收.重用。
(2)再制造工程:废旧机电产品高科技维修的产业化(恢复型、升级型、改造型、应急型)。追求(资源、环保、经济、社会)效益
传统产品寿命周期:研制-使用-报废 绿色产品寿命周期:研制-使用-再生 3.市场需求个性化
(1)市场特点:动态多变和难以预见;“满足需求”取决于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2)对企业的要求:能提供适应特定目标、特定环境、特定时间使用的有形产品(内涵是从单一实物扩展到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A.市场响应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第一要素;
B.生产方式从系列化大规模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 C.大批量标准化低成本产品转变为符合用户要求的富有个性的产品
4.产业发展集群化
(1)产业集群:迈克尔.波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精密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如:德国海得堡的印刷机械产业集群.美国底特律的汽车产业集群.加州硅谷IT产业集群.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电信设备产业群
(2)产业集群四大特征:空间积聚性、产业关联性、社会网络化、植根性。
(3)产业集群作用:经济学-带来外部经济性(节约生产成本、降低交易成本和配套成本);社会学-降低交易费用;提供创新动力 5.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转型)(1)、企业转型:
(单台)产品供应商→成套设备、集成系统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的用户服务供应商。
意义:
A.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前机械全行业增加值24.8%(湖南25%左右;工业发达国家37~48%)
B.产业链延伸: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远程诊断服务、产品在制造、融资租赁等)(2)产业转型:
A.内需投资型→国际竞争型(国内市场国际化)
B.规模扩张型→创新效益型(一般性产能严重过剩、区域产业同质化)新路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机械设备供应中的附加值。
五、机械工程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绿色制造技术:
产品设计绿色化:易拆解、易回收、易修理;
材料绿色化:取代污染环境和影响人体健康的材料制造工艺绿色化:精密成型技术;
处理回收绿色化:再制造技术 2.智能制造技术(全新制造模式特征):
(1)自律能力:具有获取与识别环境信息和自身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
(2)人机交互能力:人机一体化的智能系统;
(3)建模与仿真能力:融信息处理、智能推理、预测仿真和多媒体技术为一体
(4)可重构与自组织能力:制造资源的可重构和自行组织(5)学习能力和自我维护能力:故障自诊断、故障自排除、自行维护
3.超常制造技术:
(1)巨系统制造:极为复杂系统和功能极强设备制造(2)微纳制造:微米和纳米量级零件和系统制造
(3)超常环境下制造:激光、电子束、离子束等强能束制造(4)超精密制造:尺寸精度和形位精度亚微米级、粗糙度纳米级的超精密加工技术(5)超高性能产品制造:高温合金(1300℃航空燃气发动机叶片)单晶制造技术;高压低温和强腐蚀的海工装备(6)超常成型工艺:增量制造新工艺 4.融合集成技术
(1)工艺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加工中心(车铣镗模复合加工)(2)信息技术的融合与集成:智能设备、数控设备(3)新材料的融合与集成:复合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4)生物技术融合:模仿生物组织、结构、功能和性能的生物制造
5.服务性制造技术
(1)服务由局域扩展到全球:远程监控与诊断(2)服务由离线扩展到在线:远程信息传输和控制(3)服务由被动扩展到主动:事后故障变为事前预测
六、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拥有广阔市场前景、具有明显产业带动作用、未来能够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产业(特点:技术路线选择不确定性和技术产业化不成熟性)
1)战略:未来能成为主导/支柱产业的产业(未来经济要解决应对新挑战、攀升产业链、拓展新空间)
2)新兴:新技术(基于科学发现或发明、核心技术待突破、技术路线不清晰)、新需求(市场待开发)、新模式(商业模式待 创造)
3)先导性: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的形成期或成长期(产业经济学原理)
4)“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5年的“航海”目标,正式于2012年5月30日确定。产业竞争力:
(1)内涵: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
(2)产业竞争力衡量标准:市场占有率、赢利率、创造差异性产品的能力
(3)产业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
差异化(买方主观感受)
低成本:生产成本—专业化分工
交易成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七、“十二五”装备制造业的培育与发展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思路:14221战略
1、坚持一条主线: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
2、建设4大体系:创新、配套、服务、人才培育
3、瞄准两个领域: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和改造提升(传统产品)
4、产业两大转型:
(1)内需投资型→国际竞争型(国内市场国际化)
(2)规模扩张型→创新效益型(一般性产能严重过剩与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5、产业规模总量过 1万亿元(规模增加值3000亿元)把湖南建设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提升技术创新体系(打造核心平台技术)2.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3.发展制造服务体系 4.建设产业人才培育体系
5.实现三个创新: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链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新业态需要新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准入制度创新和市场需求侧激励)“十二五”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重点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产业领域:
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天然气管道施工装备.核电站建设施工装备等
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新品种:
新能源装备 :光热发电设备.第四代核电设备(高温气冷堆)智能电网设备:智能开关设备.智能变压器.智能配网备高档数控 装备
大型冶金、矿山设备:大型煤炭及露天矿综采设备.大型洗煤设备 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大型液化天然气船(14~17万立米)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设备:脱硫脱硝成套设备.水处理成套设备
(二)重点提升和改造的传统机械产品领域: 节能技术提升改造的主要设备:电动机 环保技术提升改造的主要设备: 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的主要设备
制造是创造的重要基石:美国创造空心化现象分析(制造工艺技术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