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出版优秀博士论文文库》策划手记
《新闻出版优秀博士论文文库》策划手记
新闻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过百年;而其在中国的全面发展,也只有三十余年。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新闻传播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专业、编辑出版专业等二级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几百所院校开办。与此同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对新闻出版行业的影响力不断深入,对整个文化产业的辐射力也与日俱增,其不断推动和影响着文化产业向支柱型产业的发展。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方向逐渐多元,但新闻传播学的各个学科尚不成熟,新闻传播相关领域诸多实践并无定论,与此相对应,新闻传播学研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快餐化、肤浅化、简单化、程式化等问题。
基于上述背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中国书籍出版社组织策划出版了《新闻出版优秀博士论文文库》。对中国书籍出版社而言,其对该书的策划具有双重效用:一是作为出版人,要充分发挥其繁荣学术繁荣文化的学术担当,为推动新闻出版领域的学术繁荣而提携学界新人成长、推广学术科研成果;二是作为专业出版社,要强化专业出版,扩大专业品牌,通过专业出版来探讨国内外新闻出版行业发展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实现中国文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而言,作为新闻出版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新闻出版专业研究机构,其策划亦具有双重效用,既为新思想、新视野提供了一个高起点、全方位的争鸣与展示平台,更为自身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2010年5月,自“新闻出版优秀博士论文文库”征稿启示在《传媒》杂志、中国出版网发布以来,收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应往届博士毕业生自投稿及各高校博导推荐的优秀论文几十篇。
这些青年作者,有的是刚参加工作的应届生,有的是有着多年积淀的高校教师或科研骨干,有的还是所在单位领导,更有的是国务院津贴享受者,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学问扎实,训练系统,不辞辛苦,不断攀登。他们并非学术权威而是学界新秀,他们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另辟蹊径,他们思想敏锐、思路开阔,善于吸收新知识、大胆接受新事物,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已有所建树,小有成就。
匿名评审工作细致,专家委员会经过严格筛选,层层把关,遴选出第一期共六篇论文。论文初步选定后,入选篇目的作者按要求对论文进行了认真修改,重新查证、补充资料、完善体系,精雕细琢一番,再次将其提交给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1年,凝结着六位青年学者多年心血的优秀成果终于出版面世,这六篇论文分别是《晚明商业出版》、《图书出版产业评价体系》、《媒介融合的动因模式》、《制度与空间中国当代媒介制度变革论》、《产业融合趋势下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新闻误解论新闻文本间距》。
总体看来,上述六篇入选论文及其他数十篇所投文稿基本体现了《新闻出版优秀博士论文文库》这套丛书的特点:
一是选题多样性。论文的选题方向基本涵盖了新闻学、传播学、出版发行、报刊、广播、影视、网络、新媒体、印刷、广告、会展、演艺、图书情报等多个方向,既有对传统问题的再研究,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关照,更有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论争。论文选题往往能不落窠臼推陈出新,其中不乏填补研究空白之作。郭孟良博士的《晚明商业出版》从研究思路、内容到结论都有一定创新价值,特别是论文得出的晚明商业出版通过书籍的流通和信息的传播导致文化权力的下移、意识形态的多元和公民社会形成的结论很有创见(郑保卫)。陈鹏博士的《制度与空间中国当代媒介制度变革论》以传媒经济与制度分析的理论为基础,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制度变迁及其背景作了全景观察……该书是一部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有机结合,探讨当代媒介制度变革的很有分量的学术新著(胡智锋)。陈秀云博士的《新闻误解论新闻文本间距》则为新闻理论增添了一个新的重要话题,论文中解释学,特别是文本解释的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路径(陈力丹)。
二是理论创新性。博士生学位论文的理论性是一篇博士论文优秀与否的核心标准,也足以彰显论文作者是否具有深厚的功力。这套文库入选的每篇论文都充满了思辨的色彩。在这些论文里,作者以犀利之笔、辩证之笔轻松驾驭了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多种理论,顺理成章地将其与新闻传播领域的现象、话题、问题结合起来,论证过程丝丝入扣、环环相连,分析中鞭辟入里、直指要害,让人惊喜而又充满力度。王润珏博士的《产业融合趋势下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的分析框架充满着逻辑的力量,具体问题的讨论深入而缜密(张金海)。黄金博士的《媒介融合的动因模式》面对媒介融合的传播大趋势,力图破解作用于这一趋势形成及发展的动力结构,探明这一结构之中各种核心要素的复杂关联,这是一种学术气魄(高钢)。
三是现实指导性。学者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己任,虽然重大现实问题并非某一学者的某一科研论文或某一研究领域所能解决,而是有赖于诸学者的广泛参与及业界诸专家的努力实践,但是这些优秀论文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至少提供了一种学理思路,其对破解现实难题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定的启发,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贡献。徐小桀博士的《图书出版产业评价体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构建图书出版产业的评价体系,理论性与现实指导意义都很强,可以说是想业界之所想,急业界之所急。《晚明商业出版》虽然着眼于明代末期商业出版活动的考察,对于当今处在市场条件下的中国出版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程曼丽)。
第二篇:新幼儿教师手记
新教师手记
事件描述:今天户外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排队喝水,突然来了一阵吵闹声,几位小朋友喊着:“要排队!要排队!”我连忙赶过去,原来是朱宝旭张开双手挡在了柜子前面不肯走,因此小朋友们乱作一团。我把朱宝旭拉开,他却僵在那里不肯走,还大声哭喊起来:“妈妈,妈妈!”我蹲下来对他说:“老师想知道到底怎么了。”这时其他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朱宝旭不排队还插队。”这时朱宝旭哭的更厉害了,“真的是这样吗?我相信朱宝旭不排队是有原因的,你把你的理由说给大家听听吧!”听了我的话,朱宝旭擦了擦眼泪,慢慢停止了哭喊委屈地说:“我口渴了,我不要排队!他们太慢了。”“小朋友们你们渴吗?”“我们也很渴!”“小朋友也很渴,这该怎么办呢?谁愿意让朱宝旭排在前面?”这时有一个小朋友愿意让朱宝旭排前面,我表扬了这位小朋友。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愿意。“朱宝旭,小朋友们对你真好!”朱宝旭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下次也让小朋友排我前面。”
我的想法:通过这些活动我深切的感到:幼儿的常规习惯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有重点的关注、教育,并采取多种方式去进行培养。另外,常规教育也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死守。
实践效果:这件事后,我引导孩子们讨论我们的队为什么总排不好,他们很快的找到了有人插队的原因,我们又讨论怎么才能把队排好。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最后一起解决,效果很不错。
新教师手记
事件描述:庞豪是我们班特别活泼可爱的孩子,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看上去很讨人喜欢。可他又是典型的调皮大王,捣乱鬼。在与小朋友的游戏时特别容易发生冲突,小朋友们都不喜欢跟他交往。但他与人交往的方法不是很正确,所以经常导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经常让小朋友给打小报告。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庞豪免不了要被小朋友告状:看书的时候,他总是不断的下座位,和别的小朋友抢图书,而在抢图书的时候不小心又碰到了旁边的小朋友,所以,我听到的就是:“老师,庞豪抢我的图书了”“老师,他碰到我了”。
我的想法:在我的观察中,庞豪其实特别喜欢与小朋友交往,也乐意与他们一起游戏。每次在区域活动中,他都积极的参加,表现自己,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关注。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有意识的去接近他,多关注他,摸一下他的头,给他一个会意的微笑,与他交谈在与小朋友玩时,遇到情况怎么办,鼓励他与小伙伴要搞好团结,互相谦让,有玩具大家玩,学会与小朋友共享快乐。
实践效果:庞豪小朋友的绘画比较有创意,在活动时,我有意拿着他的作品向小朋友进行展示,进行表扬,引导孩子们向他学习。慢慢的,庞豪小朋友的笑声多了,小朋友们都爱跟他玩了。
新教师手记
事件描述:开学了,我在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图书。这天,我正好看到泽泽在撕图书封面,我急忙问他:“你为什么要把图书撕坏呢?„‘我想要折纸飞机。”泽泽轻声回答。“我不是已经给你们准备纸了吗?你为什么还要撕图书上的纸呢?”他好像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低下头说:“因为图书封面纸厚,折的飞机飞得远„„”
我的想法:在我了解孩子们有折纸飞机的需要后,我就为他们提供了纸。看上去我已经给予支持了,其实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实践效果:通过这次了解,我之后再篮子里特别准备了不同厚度的纸张,让他们折纸飞机用,自此就没有再发生撕书的现象了。
新教师手记
事件描述:今天中午我给孩子们分饭时发现林林小朋友的桌子上划了很多的彩色笔,我没有当即告诉他这样做不对,而是装作没看见。等孩子们吃完饭后,我说:“今天吃饭时,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不但碗里的饭吃的很干净,而且也很讲卫生。”孩子们听了我的话显得很高兴。我继续说:“可是,有一个好朋友却高兴不起来,我听见它在偷偷地哭。”孩子们听了我的话,你看我,我看你。我说:“我听见小桌子的哭声了,它说小朋友们不爱护它,他帮助小朋友们学习,吃饭、写字,有的小朋友却在它身上乱写乱画,小朋友们都爱讲卫生,它也爱讲卫生。”听完我说的话,我发现林林不好意思了,他赶紧找来抹布边擦边难为情的说:“老师,我再也不画桌子上了。”我和孩子们都为他鼓掌。
我的想法:面对孩子的错误,尤其是反复强调过的,老师往往会不冷静。这样,不仅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会教会孩子处理问题的不良方法。因此,教师利用巧办法来处理,这样效果更好。
实践效果:渐渐地,小朋友们都知道爱护桌椅的卫生了,尤其是林林同学,吃完饭后会主动打扫桌子上的脏东西。
新教师手记
事件描述:军军是班级里有名的淘气鬼,一次分区活动涂画时,他拿水彩笔在别人的书上乱画。几个小朋友一起来告状,我走过去刚想教育他,只见他正蹲在地上给小朋友捡水彩笔。我连忙用赞扬的口气说:“这才像个乖孩子呢,好孩子要多做好事,团结小朋友,不能欺负他们。”接着,我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说:“今天,老师要表扬军军小朋友,他主动帮助小朋友捡画笔。”我的语音未落,一个孩子就说:“军军打人!”这下可不得了了,就像拥了马蜂窝,老师他故意用脚拌我,老师他拿了我的彩笔了......他不好意思的环顾四周。我亲切地对他说:“伸出你的双手,”然后对全班小朋友说,“以前这双小手欺负过很多小朋友,但是今天他用这双小手做了一件好事,帮小朋友捡起了彩笔。从今往后,如果他做错了事,老师会批评他帮他改正。如果他做了好事,老师就该表扬他。”
我的想法:小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尤其是淘气的孩子。如果你在他们犯了错误的时候批评了他们,最终不但是没有真正纠正他们的错误,适得其反的只会让他们破罐子破摔,将自己定义为淘气包。相反,如果从侧面来看他们,抓住他们身上的优点,然后放大,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践效果: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军军小朋友有了明显的变化:他时常为小朋友搬椅子、捡玩具和小朋友的关系亲近多了。同时,告他状的小朋友越来越少了。
第三篇: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摘要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中英文摘要格式
作者姓名:司洪昌
论文题目:“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的研究
作者简介::司洪昌,男,1974年9月出生,2003年9月师从于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于2006年10月获博士学位。
中
文
摘要
本文以华北地区一个村庄——仁村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村落学校与教育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变迁,为中国村落学校与教育的变迁提供了一个微观的个案图景。
1.研究方法: 第一,口述史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将人类学研究小社区的经验与长处引入教育史研究,这也是本研究在方法上的一个新意。
第二,使用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口述资料、内部文件、户籍资料、国民经济统计、人口统计、汇报材料、合同等未公开出版的资料。同时,还运用了教育史研究中使用相对较少的县志等二手资料。这些丰富的、多元的资料是勾勒出村落教育变迁的基石。
第三,试图转向微观研究,研究一个小型社区的教育变迁,这也是传统教育史研究的空白点。在文字缺乏的乡土社区,文献资料的记载相对较少。丰富而多元的资料使得本研究可以在文字、口述、田野间来回地穿梭,为人们提供了一幅真实的教育变迁的图景;仁村的教育变迁作为一种小历史,使人们见微知著地获得了对教育和学校发展的新的理解。
2.研究内容:
作为一种深入村落之中的国家触角,学校是外部社会生活形式在仁村的一种拓殖,是一种外部社会生活排演的场所,在村落儿童内心种下了对城市的向往之根。在这种意义上,仁村学校成为仁村社会空间中的“飞地”,它是一种外部城镇世界在仁村的延伸性空间,一种主流文化的传播场所。这是一种拉动村落向外部世界移动的力量,一种脱离传统生活的力量。因此,村庄已不是原来的村庄,在平静的外表下,隐匿着对外部生活的欲望。
对于仁村儿童而言,校园内部正规的社会生活形式具有虚假性。外部的社会生活形式,在仁村校园中虽泛滥无忌,却并没有内化为儿童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没有进入教师、儿童深层的观念领域。在仁村的校园内,学校生活的形式,甚至课堂知识传授的形式,似乎都无关乎儿童和教师的心灵、情感和生活的意义。对于村落的儿童的生活而言,校园内的一切社会生活形式都漂浮在生活的表面,没有完全进入其情感领域。
但是,与此同时,乡村学校对村落中的儿童生命史、人格、深层的精神空间等都造成了一系列影响,这也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这些生活于村庄中的普通人,他们是无数曾经求学的大众中的一员,一个从来都沉默无声的群体,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声音和印迹,而这些人正是生活于中国村落中的无数社会个体中的一分子,他们构成了一个最庞大的群体。借助于生活史的描述和口述史,本研究试图使这些沉默的无声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出普通人生命的色彩。生活于地方社区之中的个体,他们的个人境遇与生存困境是与历史、国家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地方性的民族志,可以使地方社区中的个人在公共领域发出声音,唤起人们对普通人生活经验和教育经历的关注。
对于村民而言,学校促进了村落从民间多神信仰中、禁忌中等脱离出来,促进了村落社会的世俗化,给予了人们一个脱魅的精神空间。但是,对于那些接受了更多教育的村民而言,由于身处村落的社会背景下,个体的生命际遇大不相同,出现了迥异的命运。对于陷入村落社区的文化人,教育经历不仅仅是一种良性的力量,同时也给个体带来了无尽的角色不适感。
通过历史研究和现实观察,本文有如下结论:(1)仁村真实的教育与学校生活是在时空之中展开的,它既源自历史和传统,又源自现实外部的空间,处于二者的张力之中。本研究致力于在时空的坐标之中,在社会经济文化的背景之下,考查村落学校和教育的发展变迁,从民间历史口传的教育遗产一直考查到现实中来,将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历史通过无声的传统延伸到现实中来,现实空间的各种因素处在博弈互动之中,两者共同构建了村落教育的变迁。
(2)处于村落之中的学校,实际上也处在村落规范与外部空间(如国家、政治等)的紧张之中,学校不仅仅是一种深入村落之中的国家力量。村落中的学校在很多方面还延续着传统,显示出了一种在地(local)色彩,甚至直到现在还处在本土与西洋、历史与现实、乡村与城市、国家与地方等多重张力的网络结构之中。
(3)学校在村落社会之中,逐渐占据了村落儿童几乎所有的时空,学校对儿童生命史的影响日益明显,成为外部生活在村落社会中的拓殖,挤压了民间规范的存在空间。村民接受学校教育的历程,实际上是学校和民间规范争夺主导权的一场斗争。
(4)本研究还探讨了学校在村落社会升迁流动中的功能,探讨了村落规范和学校对于流出村庄者的影响;这在以往的教育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中几乎很少受到关注。通过历史的考察和个案的描述,本研究对村落学校的功能、对外出者的影响都提出了独立的观点。
(5)村落学校发展是在国家、地方、村落等主体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小地方的历史发展具有浓重的时空投影。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家力量从村落之中逐渐撤退,为民间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政治、社会空间。处于这样时空背景之中,国家、地方、村落和学校之间出现了博弈互动,形成了一幅学校变迁的图景。
关键词:村落 农村教育 农村学校 村小 教育史 口述史 个案研究
第四篇:2009年优秀博士论文名单
附件1:
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编 号 论文题目
作 者 指导教师 学位授予单位 2009001 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 2009002 正负电子湮灭中J/Ψ的产生以及底夸克偶素衰变到粲夸克对的研究
2009003 单壁碳纳米管的AFM操纵、形变及相关拉曼光谱研究 2009004 在投射电子显微镜中对碳纳米管进行操控和电性测量 2009005 教育与代际流动的关系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视角
2009006 社会认知与联盟信任形成
2009007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产生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信号研究 2009008 铁磁智能材料力磁耦合行为研究
2009009 高介电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2009010 溶液调湿式空气处理过程中热湿耦合传递特性分析 2009011 微分散体系尺度调控与传质性能研究
2009012 CASP8基因启动子区六核苷酸插入/缺失多态与多种肿瘤易感性相关
2009013 宽温域稀土超磁致伸缩合金研究
2009014 钛酸铅基化合物晶体结构及其负热膨胀性 2009015 普通野生稻匍匐生长习性基因克隆及其分子进化 2009016 脱落酸结合蛋白ABAR受体功能的鉴定 2009017 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机制研究
2009018 不同情绪义的词的“阈下启动”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2009019 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 2009020 生物安全立法研究 2009021 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拯救--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的逻辑和影响
2009022 哈密顿系统与微分几何中的闭轨道 2009023 原子光谱联用新技术及其在形态分析和金属组学中的应用
2009024 冰片对血脑屏障P-糖蛋白功能及其信号通路的影响----1
梁云芳 高铁梅 王新龙 王恩波 闫永达 董 申 姜广顺 马建章 丁 昇 许 田 师咏勇 贺 林 沈红斌 杨 杰 卢 莹 陈国强 郭汉明 庄松林 孙宝忠 顾伯洪 付文林 沈坤荣 钟文琪 章名耀 罗国清 洪 伟 王立峰 胡海岩 左建平谢和平李忠辉 王恩元 胡志斌 沈洪兵 黄厚明 阮荣春 于海燕 应义斌 余 挺 郑晓冬 张国华 叶向东 薛向辉 窦贤康 许年行 吴世农 秦莹莹 陈子江 殷晓斌 刘玉光 钟燕飞 张良培 张 勇 邵可然 储昭晖
王石平蔡 鹏 黄巧云 帅词俊 钟 掘 杨子晖 陈浪南 周 军 许宁生 娄文勇 宗敏华 杨克君
曹叔尤
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2009059 人子宫内膜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及癌相关蛋白Cyclophilin A的表达与功能验证
2009060 口腔黏膜癌变相关分子蛋白组学分析及RACK1蛋白表达验证和功能研究
2009061 球孢白僵菌降解寄主体壁的几丁质酶和蛋白酶的分子改良
2009062 基于微纳加工电化学超微电极制备与表征新方法研究 2009063 流动传热问题先进算法及其在强化空气对流传热应用中的研究
2009064 SiC晶须增韧硅化物及SiC/玻璃高温防氧化涂层的研究 2009065 雷达高分辨距离像目标识别方法研究 2009066 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黄矮根腐病(Embellisia astragali sp.nov.Li & Nan)的研究
2009067 文类研究
2009068 含蜡原油流变性与蜡晶形态、结构及原油组成间关系研究 2009069 载能粒子沉积硬质润滑薄膜
2009070 心肺复苏自动化过程中的关键算法研究 2009071 随机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和闭环性能分析 2009072 非晶金属塑料
2009073 量子信息启发的量子热力学和量子相变问题 2009074 伽玛暴外流体的物质组分及其观测效应 2009075 酞菁单晶微纳材料与微纳光电器件的研究
2009076 2,3-联烯酸(酰胺)与联烯及炔烃的偶联环化反应研究 2009077 分子分散型三基色和白光高分子发光材料体系
2009078 类水滑石衍生复合氧化物上NOx储存、分解与还原的研究 2009079 ENSO集合预报研究 2009080 北极Gakkel超慢速扩张脊大洋橄榄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2009081 多年冻土区气冷路基长期热稳定性研究 2009082 从生长锥到胞体的长距离钙离子信号介导Slit-2引起的神经细胞迁移的翻转
2009083 控制水稻粒宽/粒重主效QTL的定位、克隆和功能研究
2009084 β-Arrestin1 的核内功能:通过影响表观遗传修饰调节基因转录及其在自身免疫中的作用
张 健 蒋华良
王嘉平沈向洋 顾 磊
李昕欣
杨玮枫 徐至展 郭万金
胡 明
严志斌 刘一曼 金 添 周智敏 罗振兵 夏智勋 韩岩梅 曹雪涛 洪 流 樊代明 吕 彬 陈庆华 孟 进 马伟明 楼京俊 朱石坚 李慧艳
张学敏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海军工程大学 海军工程大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
第五篇:优秀家访手记
让阳光照进每个孩子心里
黄陂区王家河中心小学李正想
虽已进入初冬,可天气似乎没我们想象的那么肃杀。究其原因,大概是我们学校正热火朝天的开展着“课内比教学,课外访玩家”的活动吧,它让老师们忘了寒风的彻骨,忘了一天工作后的疲惫,有的只是走访的热情与兴奋。今天是星期四,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全校教师按计划进行“访万家”活动。由我们班班主任重新拟定出一条家访路线,将走访对象锁定在陈洋家,并与各科科任教师一起带好了照相机、家访手记等必备物品,一同迈向家访之路。陈洋因为多次不做作业,在学校我与他有过多次面对面的交流,每一次我总是首先对他的优点进行充分肯定与赞扬,然后对它存在的问题一一指出。每次听完我的教诲后,他总是点头认错,并当面承诺,以后改正。可是他的话最多只能管三天,事后又抛到九霄云外,依然如故。面对这种情况,我似乎束手无策,于是我想了很多办法试图去改变他。如:他做了一件好事,我就大力表扬;字写得好,要求全班学生向他学习;有学生作业不会做,只要他会做,就让他去讲给别人听。每一次他都很乐意、很兴奋,但怎么做也没能让他按时完成作业。我们试图借这个机会,通过学生、教师、家长面对面的沟通,激励陈洋,调动他学习上的积极性。
陈洋似乎知道我们要到他家走访,他早就在门口等着我们。当我们快走到陈洋家门口时,只见他连忙用手语告诉正站在门口与邻居手势交流的母亲。当我们来到这里,他母亲热情的双手不停挥舞着,从她得那种肢体语言中我们读懂了那是请我们到她家里就座,表情中透露出一种高兴与喜悦之情。
在陈洋母亲的带领下,顺着较窄的楼梯上到二楼。不到30平方米的小房,被分为一室一厅,客厅里摆着简陋的家庭用具,透出几分寒酸,这就是陈洋居住的出租屋。见到这种情况,我不由想起陈洋的父亲在外打工的艰辛,正因为如此,所以对孩子缺少管教。而陈洋的母亲是一个哑巴,对孩子的管教带来一定的难度,造成了教师与家长电话沟通的障碍,缺少合力教育。但有一点我坚信:陈阳的父母是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不然怎么会不惜代价,毅然在街上租下房子,将孩子转到王家河中心小学就读呢?
刚刚招呼我们就座,他母亲就又慌着烧水,其间我发现陈洋坐立不安,于是我们就告诉他:“陈洋,这次到你家,我们不是来告状的。”听到这话,他才放心坐了下来。陈洋母亲坐下来之后,嘴里不停地“啊、啊、啊……”地叫,并不停地打手势,经过陈洋的翻译,我们才知道她所说的大概内容:“是不是孩子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是不是在学校犯事了?”我让陈洋告诉他母亲:“陈洋是一个头脑灵活,十分聪明的学生,在学校里比较听话,没有犯什么事。” 接着我一五一十地将孩子在校的好表现说了一遍。可以想象他妈妈心里一定美滋滋,因为整个谈话过程她就没忘给我斟茶,脸上一直面带笑容,并且不停地用手势表达对我们的感谢之情。
谈完这些之后,我们不失时机地问陈洋:“你父母对你的要求高不高?对你的付出多不多?他们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当我们问完之后,只见陈洋眼角里闪动着泪花,他向我们介绍了爸爸在外是怎么辛苦,妈妈在家是怎么操劳。说到这里,陈洋激动起来,站到我们跟前说“老师,我错了。以后我一定的改掉不做作业的坏习惯”。
陈洋的母亲,隐隐约约听出了我们之间的交流之后,她不停地用手示意着,当然更多的是感谢,还表示出老师对孩子教育和教学很严格,花了很多时间辅导学生,在这么忙的情况下,还抽出时间家访,让她非常感动。接着她又面对着陈洋不停地打着手势,从这些肢体语言中我们看出她是趁热打铁在对陈洋进行教育,告诉孩子要认真学习,听老师的话。此时陈洋从我们和她母亲的交流中似乎明白了什么,他站到我们面前诚恳地说:“老师,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请你们相信,我一定改正错误。”我们摸了摸陈洋的头,不住地点头说“我们相信,我们相信”。
一个半小时的家访,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在我们要走之时,他母亲要留我们吃晚饭,陈洋拉着我们的手不放,一定要留我们吃饭,我们推辞了。离开陈洋家时,看着这对母子,心里不由得升起一种难言之情:每个家庭都有勤劳的父亲、朴实的母亲、懂事的孩子,我们的身上的担子是多么沉重啊!
对陈洋同学的这次家访,我不由产生一种深深的感悟,这是以往所无法体验到的。家访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对学生进行的一种访问,也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它是教师关爱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教师与家长交换意见的途径,达到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它作为维系教师、父母、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通过家访,可以促使学生健康发展。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育过程中充满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