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概念的发展和教学研究

时间:2019-05-12 20:3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函数概念的发展和教学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函数概念的发展和教学研究》。

第一篇:函数概念的发展和教学研究

函数概念的发展和教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黄样430079)

摘 要:数学概念对数学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函数概念对数学发展的影响,可以说是贯穿古今、旷日持久、作用非凡。本文回顾了函数概念的历史发展,并且回顾了函数概念不断被精炼、深化、丰富的历史过程,它不仅有助于中学生提高对函数概念来龙去脉认识的清晰度,而且更能帮助中学生领悟数学概念对数学发展、数学学习的巨大作用。

关键字:函数;概念;发展

函数这样一个重要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在不同的阶段,从观点上和表示方法也不尽相同。回顾函数概念的定义以及演变历史,对加深函数概念的理解大有裨益。函数概念是全部数学概念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纵观300年来函数概念的发展,众多数学家从集合、代数、直至对应、集合的角度不断赋予函数概念以新的思想,从而推动了整个数学的发展。但正是由于函数概念的抽象性与层次性,中学生往往不习惯用集合、对应的观点去解释函数关系,缺乏用函数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拟通过对函数概念的发展与比较的研究,对函数概念的教学进行一些探索。函数概念的三种定义

在当代国内外教学教材中,关于函数概念有三种代表定义。(1)变量说

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期。变量说是函数的原始定义,它把函数定义为:依一定规律依赖于一个变量的另一个变量。

虽然这一定义简单粗糙,但人们对它的探索却是最漫长的。函数概念萌芽于17世纪时对方程个数时的不定方程的求解,例如对方程x+y=100写成y=100﹣x,则y值的变化取决于x的赋值,这就产生了变量概念及依存关系。

把“函数”一词最早用做数学术语的是莱布尼兹(G.W.Leibnitz)。在他1673年的一部手稿里用“函数”(function)一词来表示任何一个随着曲线上的点变动而变动的量,如切线、法线等的长度及纵坐标。而曲线本身则是由方程给出的。莱布尼兹还引用了“常量”、“变量”和“参变量”。直至1718年,约翰·伯努利给出了“解析的函数概念”:“函数是由任意变数和常数的任意形成所构成的量”,这是函数概念的第一次扩张。而后约翰·伯努利的学生欧拉(Leonard Euler)发展了这种函数“变量说”。1748年,欧拉将“解析表达式”定义为函数,他说:“变量的函数是一个解析表达式,它是由这个变量和一些常量组成以任何方式组成的。”并创用函数符号y=f(x),其中f解释为由变数与常数组成的解析表达式。这个定义是不完善的,它把函数这一广泛的概念与某个解析表达式混在一起,而把图形或其它方式给出的函数排除在外了。因而欧拉(L.Euler)为了适应积分需要,把函数的概念进一步向“图象定义”推进。在1775年由欧拉精确化:如果某些变量以这样一种方式依赖于另一些变量-----即当后面这些变量变化时,前面这些变量也随之而变化,那么前面的变量称为后面变量的函数。他认为,任意画出的曲线表示所确定的x、y间的关系就是函数。并和达朗贝尔(Dalembert)在弦振动的研

究中首先采用了函数记号。但这个定义强调“随着变化”而缩小了函数概念的外延。

后来,由于积分运算式子以及分段函数等等都不符合一个解析式的定义,1821年,法国数学家柯西(Cauchy)对函数概念进行了扩张,先后两次将函数定义为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在某些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给定其中某一变量时,其它变量的值也随之确定,则称最初给定的变量为自变量,随之确定的量为函数。”此后,1837年,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P.G.Dirichlet)提出了函数的定义: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一或多个确定的值与之对应,那么y叫做x的函数。几乎同时,黎曼也给出了函数的定义:对于x的每一个值,如果y有完全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不论x、y所建立的对应方式如何,y都叫做x的函数。黎曼的定义已十分接近现在许多初中教科书所采用的定义。它出色地避免了函数定义中所有的关于依赖关系的描述,以清晰完美的方式为人们所接受。这个定义也为19世纪数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1]。

(2)对应说与关系说

“对应说”是函数的近代定义,其内容是这样的:

给定两个集合A和B,如果按照某一确定的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内的每一个元素x有唯一的一个元素y∈B与它相对应,那么f就是确定在集合A上的函数,A称为函数的定义域,f(A)={y︱y=f(x),x∈A}称为函数的值域,显然f(A)包含于B。

自17世纪引入函数的“变量说”以来,人们发现它有很大的缺点。首先变量的意义是不清楚的。其次,“变量说”中函数已允许连续或不连续地取值了。但是,x一般能取的值是a≤x≤b,并且x总是被考虑为连续取值。于是人们就想,能否扩大x的取值范围,或干脆取消把变量限制在数中的条件。19世纪,椭圆函数、超椭圆函数和阿贝尔函数的产生,使代数函数论得到蓬勃发展,函数的概念由特殊函数扩大为一般函数。于是人们对函数概念的认识飞跃到一个新的阶段,函数的两个本质定义出现了。1834年的数学家给函数的定义是这样的:

X的函数是这样一个数,它被每一个x所给出,且与x一起变化,函数式可以用公式表达出来,也可以用某种条件给出,这种条件指出怎样把所有的数加以验算。函数关系可以存在而关系本身可以不知道。

这个定义叫做“列表定义”。因为从一个x值可以给出一个函数值y,就好像我们中学代数中列表表示函数值的方法一样,表中一栏是x值,和它对应的一栏就是y值。这里建立了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对函数概念的一个重要发展,因为“对应”是函数概念的一种本质属性与核心部分。1837年,人们给函数下了这样的定义:

如果对于任意x的值,相应地有完全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那么称y为x的函数。在此用什么方法建立对应是完全不重要的。

函数的这个定义的优点,是直截了当地强调与突出了“对应”关系,但它的缺点是,把生动的函数变化思想省略简化掉了。随着19世纪人类对各种函数类(连续函数、可微函数、解析函数)的进一步研究,以及集合论的问世,建立了函数的集合定义,也就是用“集合”与“对应”来叙述.以美国的维布伦为代表的数学家给出了函数的近代定义:在变量y的集合与另一个变量x的集合之间,如果存在着对于x的每一个值,y有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样的关系,那么变量y叫做变量x的函数。

在这个定义中的x、y,既可作为数,也可以作为点;既可以作为有形之物,也可以作为无形之物。再经后人加工,这一定义便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近代函数的定义。(高中阶段,基本上采用这一定义,只不过是把A、B限定为非空的数的集合。)由此前进,又定义了以集合的集合(称为类)为元素的集合函数。尽管如此,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不断深入,又出现了δ函数、广义函数论等。但函数的概念还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中。到了20世纪初,人们给出了函数的现代定义,即“关系说”,它把函数定义为满足条件“若(x1,y1)∈f,(x1,y2)∈f,则y1=y2”的二元关系f[1]。

在我国,函数一词是清代数学家李善兰(1811年—1882年)最初使用的,他在1859年与英国学者伟烈亚力(1815年—1887年)合译的《代数学》一书中,将“function”一词译成“函数”。函数概念的教学研究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线,也是整个高中数学的基础。在中学教学中,函数的教学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初中,学生初步掌握了函数的传统定义以及函数的表示法,并讨论了一些常见函数,对函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在高中,学生学习了集合、映射等有关概念之后,运用集合、对应的思想概括出函数的近代定义,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实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函数概念与中学课程的其他内容(如: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方程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好函数的有关概念,是学好上述内容的基础,也是进一步研究函数性质及应用的基础。

2.1 函数概念的教学思想构想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函数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函数概念深刻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与实际事物的量与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它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而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而函数概念是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怎样教学函数概念呢?在“新数学”中,有过一个大胆的尝试,即企图按照集合与笛卡尔积去建立函数概念的形式定义:设A与B为两个集合,并记A*B为

A、B的笛卡尔积,则称A*B的一个子集f为一个函数。如果当(X1,Y1),(X2,Y2)是f的元素,且X1=X2时,就有Y1=Y2,然而,许多来自经验的事实表明,虽然这一定义是数学上一项优秀的基础,但它不可能是好的认知根源[2]。在此新构造中,必须使用新的集合论的定义去取代早期的与过程有关的定义,这一重新构造对于学生来说显得极其困难。西厄平斯卡(Sierpinska)断言:在向年轻学生介绍函数时,使用久经揣摩而得的现代定义,这是教学法上的一个错误,是一个反教学法的颠倒。

在函数概念学习之前,基本上是常量数学,所学的数学概念属于形式逻辑的范畴。函数研究变量,变量的本质是辩证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即函数是一个辩证概念,函数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的确定,符号“f”(对应法则)表示的意义,学生最难理解,因为“f”具有“隐蔽性”,它的具体内容很难从符号上来想象,即使“f”所表示的对应法则是确定的,学生也缺乏足够的、为符号“f”建立起具体内容的经验基础。这样,一方面是学生的辩证思维发展还处于很不成熟的时期,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形式逻辑思维的范畴,只能局部地、静止地、分割地、抽象地认识所学的事物,另一方面函数却是一个辩证概念,其特征是发展的、变化的、处于与其他概念相互联系之中。形成函数概念,必须要冲破形式逻辑思维的局限,进入到辩证思维的领域,这个矛盾构成了函数概念学习的认识障碍。函数的构成应当从映射入手。在一般关系的范围中,它是一个不确定的难以理解的运算。最重要的是函数关系的定义无论从内容还是从一记号上来讲,都没有运算价值。不少教学法专家认为,关系概念比函数概念更基础、更一般,主张教师在教学中用关系来定义函数。关系缺乏应用的原因是它具有类似于一览表那样的记录特征。科学的内容不是描述性的记录,而是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用关系,而是要用相互关联的程度来描述。引入函数概念可以不考虑关系。在学生接触了许多函数,己经能作出函数以后,再让他们去归结什么是函数,这才是数学活动的范例。

2.2 高中函数概念教学的实例运用

关于函数与函数值函数的统一记号是f(x)或y=f(x)或f(x,y)=0,学生常常搞不清哪个是哪个的函数。如果设函数的集合为A,那么f(x)∈A所表示的是函数值属于A,这种表示就错了。同样y=f(x)∈A或f(x,y)=0∈A也是错的。我们所指的函数是f,记号f∈A才是正确的。例:f(x)=2x+1,求f(x-1), f[f(x)],并说明f(x)与f(x-1)是否为同一函数。显然f(x)与f(x-1)不是同一函数,这里虽然定义域,值域都相同,但对于x来说,“对应法则”是完全不同的。

函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设计时,注意到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3]。

首先创造情境,从实例引入概念。然后通过几个实例的比较,抽象概括得出函数的概念。再进一步深入分析函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巩固函数的概念,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角度分析,学生主要经历了一个概念形成的过程,即从具体事例或具体概念中抽象出了函数的一些关键特征,如变量是可以任意赋值以及可以不断变化数值的量,而常量则是无法变化数值的量,整个的心理过程是分化、抽象、概括。

3总结

函数概念是重要的。从函数的演变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函数概念的内涵不断被挖掘、丰富和精确刻画的历史过程,同时看出,数学概念并非生来就有、一成不变的,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深入了解的过程中得到的,我们知道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所以还需要不断加以发展,以适应新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M.克莱茵.古今数学思想(第三、四册)。

[2]张九彦高中阶段二次函数教学摭谈[J].青海教育,2006,(04)。

[3]吴兰珍高中数学函数教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浅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05)。

第二篇:青少年的数学方程式概念发展研究

國科會報告_青少年一元一次方程式概念發展_吳寶桂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91數學教育研究成果精簡報告

青少年的數學概念學習研究—子計畫十一:

青少年的數學方程式概念發展研究

計畫編號:NSC 91-2522-S-110-001

執行期限:91年8月1日至92年7月31日

主持人:吳寶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一、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自編之「一元一次方程式虛擬情境測驗」來探討我國青少年(12歲到14歲,即國小六年級至國中二年級的學生)在一元一次方程式概念發展情形。以一對一個別晤談方式對全國北、中、南及東四區分層隨機抽樣所得20校共240位小

六、國一及國二學生施以「一元一次方程式虛擬情境測驗」。研究結果顯示,本測驗除可偵測我國青少年在一元一次方程式的相關概念發展外,還可用來診斷個別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認知程度及其錯誤概念類型。

關鍵詞:一元一次方程式、概念、一元一次方程式情境測驗、概念發展、錯誤概

二、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ion and possible misconception of mathematical equations for our adolescents(aged 12 to 14, sixth grade to eighth grade).First, a ‘One-Variable Linear Equation Situational Test’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associated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data were analyzed.Then this test was administered to 240 adolescents selected by method of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ne-Variable Linear Equation Situational Test’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ion of one variable linear equation.It can also be used to diagnose the possible misconception of one variable linear equation for our adolescents.6-1

Keywords: concept, equation, misconception, One-Variable Linear Equation

Situational Test, interview method, concept development, nationwide

investigation

三、緣由與目的各國研究數學教育的學者一致認為數學學習的本質是在對數學概念的瞭解(NCTM,1989),但是根據過去數十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正式學習特定學科之前,並非如白板般一無所知,多少會依個人過去成長的經驗,而對該學科產生其獨特的信念。這種既存之「先有概念」多半與「專家公認架構」不甚符合,同時也存在一些錯誤的想法,又稱「迷思概念」。已有許多研究顯示,學生的「另有架構」會不斷左右個體思考,而所產生的概念迷思也會阻礙個體從事有意義的學習(Anderson & Smith,1986;Brown,1988;Duffiy & Jonassen,1991;陳瓊森,1998)。

外國學者Schwarzenberger(1984)認為分析學生錯誤的解答可促進瞭解學生的真正內在想法,進而明白學生形成概念迷思的原因,由此可知瞭解學生錯誤類型和瞭解他們的正確答案是一樣重要。

一般對數學概念的研究,是以紙筆測驗進行團體施測,藉以測試相關數學概念,進而整理歸納出錯誤型態。但根據研究顯示,紙筆式團體測驗,對概念階層發展的鑑別力要比個別式診斷為差,因此許多學者認為可採用晤談方式來探討學生概念的迷思或是錯誤概念類型(Osborne & Gilbert, 1982;陳建蒼,2000)。

一般常用的傳統式評量大都只能測得學生對知識片段的記憶,無法進一步得知學生在高層次思考及問題解決的能力。因此,若能以情境式問題代替傳統測驗,將更能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窺得學生對相關概念理解及應用的程度。

本研究即是嘗試以一元一次方程式虛擬情境測驗對小學及國中生進行一對一晤談,以偵測學生在一元一次方程式相關概念上的發展、探討其可能產生之錯誤概念類型、並且針對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式的瞭解加以個別診斷。

四、研究方法及步驟

(一)樣本

本研究為全國性調查,將全國分為北、中、南及東共四區,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選取所需樣本。以南部地區為例,在南部各縣市進行隨機抽樣,「台南」為

抽選結果。接著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在台南縣、市各選取一校,再在兩校中各隨機選取國一及國二各一班,最後依據前學期數學總成績及前一次段考成績,將每班學生分成高、中、低數學成就後,以隨機方式在每班高、中、低數學成就學生中選取男、女生各兩人參與本研究,因此每班有男生6人及女生6人共12人。

之後,在上述選取國中所在學區中,各隨機抽取一國小,並以同樣隨機選樣程序,在六年級中各抽取一班12位學生(男生6人,女生6人)。

因此,本研究在台南縣、市之小

六、國一及國二共有4校、6班、72人參與。其他北、中、東三區以如南區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選取學生。北區以「台北」為主,中區以「台中」為代表,而台東代表東區。

(二)工具

「一元一次方程式虛擬情境測驗」是由研究者自編、以一元一次方程式為核心內容、虛擬情節為故事主軸的情境式測驗。整份測驗包含一連串問題解決的情境,有關故事情節是環繞著地球人反抗前來入侵的卡薩伊族人的奮鬥過程來發展。總共有16個情境,31個題目,每個情境具一至五個小問題(問題群組),題目由簡單至複雜。情境11及情境14至16,因題目太難,大多數6年級及7年級學生均省略不做。此情境測驗係採用多重步驟編制,本測驗經一位具25年經驗之數學科任教師評鑑結果與研究者評鑑的一致性為0.70~1.00(平均值為0.91,標準差.09,中位數.93)。11位預試學生之前後測一致性(間距為3~4個月)介於0.42~1.00(平均值為0.93,標準差.16,中位數1.00)。由此顯示本測驗具良好信、效度。

(三)、施測

正式施測是以一對一晤談方式,施測者先將來意對受試者作簡單介紹後,便率先念讀第一頁序曲中前四行文字敘述,之後會邀請學生一齊念(以促使學生專心),若學生不明白,可再回頭閱讀,但晤談者不能誘導受試者任何正確答案。本研究除探索學生作業記憶(working memory)外,還在瞭解個案無法得到「正解」的原因,因此並沒有強迫受試者一定要一面解題一面口述解題歷程,直到受試者解題告一段落時才進行提詞或提問,以免干擾其解題思考。全程施測時間平均約為兩小時又二十分鐘。

五、研究結果

「一元一次方程式虛擬情境測驗」包含一連串開放式虛擬情境問題,目的在誘發學生對方程式有關的許多概念。綜合11位學生之預試結果、文獻探討及對教師訪談所蒐集的意見,歸納統整出學生在解「一元一次方程式情境問題」時所可能表現的概念如表一(略)。

由於本研究資料龐大,在此次研討會中儘先將針對南部地區57個樣本初步分析結果先行發表,其他三區將以同樣方式進行分析,分析完畢後將陸續發表。

南區樣本中包含由台南縣、市隨機抽取之4校中的小

六、國一及國二六班學生共72人。除去資料不全之個案,有效樣本共57人,其中六年級19人、七年級20人、八年級18人。根據表一的概念細目分類,摘錄學生在各情境所表現的概念於表二(略),表中包含情境1(S1)九宮格、情境5-1至5-3(S5-1~S5-3)買香蕉題組、情境7-1至情境7-4(S7-1~S7-4)年齡問題題組,情境12(S12)住旅社、情境13(S13)買車票等有關概念。由表中初步統計分析發現,各情境問題所激發學生一元一次方程有關概念反應程度各有不同,例如與其他情境比較,在情境1、7-

1、7-

2、7-3及9-2中學生對未知數的反應以「潛藏表徵」形式遠多於「可填充式圖形」或「文字符號表徵」(見表三(略))。買香蕉的題組最能引發學生表現「文字符號表徵」概念。由學生在「發現題目已知數(C4)」、「了解題目已知數(C5)」、「發現題目未知數(C6)」等各項概念表現,及對題目的答對率,發現住旅社問題(S12)最難,此題描述一旅行團要住宿旅館,有一些旅館住宿規則限制要遵守,在一些條件下要求學生求算出旅館房間數及旅客人數。由於該題牽涉到兩個未知數,求解難度較高,只有一人答對(此學生屬台南縣國二高數學成就男生)。

各年級在各情境的表現可以表四(略)表示。由表四概念如「發現題目已知數」(C4)、「了解題目已知數」(C5)、「發現題目未知數」(C6),及對題目「答對率」的統計分析,顯示住旅社問題(S12)對於各年級學生仍是較難的題目,且國小六年級學生對「已知數的瞭解」及「未知數的發現」比例較國中生為低。

另外,除了情境9-1沒有標準答案、S12題目太難學生無法解決、S13可用「嘗試-錯誤」方式(Try and error)解題、及S9-2可以直述式方式求解以致各年級的表現都很平均外,學生們在各情境都有隨著年級增加而有較佳表現的趨勢!

本測驗除了可以探究學生一元一次方程式概念發展趨勢外,還可作為診斷個別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式認知的工具,例如由表五(略)所列之個案(台南市國一數學高成就女生)的反應分析結果可知,作答迅速、有信心;會使用框框來表示未知數;對「年齡」尚未有恆等概念;已懂得倍數及分數,但實際運算操作時會產生錯誤;會列不等式;運算時會忽略未知數,只處理已知數部分,在較複雜問題時,對所有相關線索無法一次釐清。

六、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林光賢、郭汾派、林福來(1989)。國中生文字符號概念的發展。國科會專題研

究報告:NSC-77-0111-S-004-001-A。

吳寶桂(2001)。青少年的數學方程式概念發展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NSC-89-2511-S-110-002。

陳建蒼(1993)。高一學生對數函概念層次教學成效研究。國立高學師範大學數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瓊森(1998)。從建構主義觀點談概念形成及概念轉變。國民中學學生概念學習

學術研討會。

謝孟珊(2000)。以不同符號表徵未知數對國二學生解方程式表現之探討。國立

台北師範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C.W., & Smith, E.C.(1986).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light and

color: understand the role of unseen rayo(Research Series No.166.)East Lansing;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Teach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703817).Ashlock, R.B.(1990).Error pattern in computation: A semiprogrammed

approach(5th).Columbus, Ohio: Merrill.Brown, D.E.(1988).Students Concept of Force: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Newton’s third law.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s Teachers(Cryst al City, 1988).Brown, J.S.& Burton, R.R.(1978).Diagnostic models for procedural bugs in

basic mathematical bugs in basic mathematical skill.Cognitive Science, vol.2, No.2, 155-192.Collis, K.F.(1975).The Development of Formal Reasoning.Newcastle:

Australia:University of Newcastle.Carpenter, T.P.et al.(1982).Student performance in algebra: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assessment.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2(6), 514-531.Clement, J., Lochhead, J., & Monk, G.(1981).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mathematics.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88, 286-290.Duffiy, T.M., & Jonassen, D.H.(1991).Constructivist: New implication f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5), 7-11.Ericsson, K.A..& Simon, H.A.(1980).Verbal report as data.Psychological

Review, 87, 215-251.Ericsson, K.A..& Simon, H.A.(1984).Protocal analysis: Verbal reports as

data.Cambridge, MA: MIT Press.Hammer, D.I.(1957).Penetrations of mathematical problems by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Doctoral Disse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olumbia).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1989).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Reston, VA: NCTM.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1991).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Reston, VA: NCTM.Resnick, P.(1981).Some misconceptions concerning the concept of variable.The Mathematics Teacher, 74, 418-420.Resnick, P.(1982).The Use of letters in Precalculus Algebra.(Doctoral

Disse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Schwarzenberger(1984)。錯誤的重要性。數學圈,vol.21,73-80。Wu, P.K.(2002).The study of adolescent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ion of

one-variable linear equations through administration of virtual situational test for one-variable linear equations.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Proof.Nov.16-19, 2002, Taipei, Taiwan.

第三篇:教学研究

教学准备:

一些象形字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连线游戏。

(一边是几个象形字,一边是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连线)

2、你发现了什么?

3、揭题、读题并引出第一小节(象形字,真奇妙,模仿形状把字造)

(1)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2)学习生字“模、仿、形、状”

“模、仿”---可换部首记忆。“模”是多音字。“形、状”——读准字音。

说明:

生字的学习可分步落实,在本文中依据生字的分布规律可分3次完成。

识字教学需注意几点----(1)结合语言环境识字,做到文中识字,句中识字或词中识字。例如“模和仿”“形和状”本来就可以组成词语,在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成词语进行学习。“舟”、“勺”、“川”都是象形字可进行归类学习。(2)预留给学生一些识字的空间和时间。学习生字教师不能把得太牢,每个字都要求面面俱到,逐一讲解,也不能放得太松,让学生自由学习,一笔带过。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时间自学之后,教师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字有所侧重地进行引领和指导。

(二)读课文,学生字:

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接龙读文反馈。

3、再读课文,圈出文中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象形字?

4、多媒体演示图画到象形字的演变过程。

(1)小组讨论这些字和它们模仿的形状像在哪?

(2)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象形字怎么来的。

说明:

为了让学生对“象形字”是古人模仿形状把字造这一特点有形象感知,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图和字的连线游戏,感知字与实物的联系,发现这其中存在的规律。再通过由图到字的媒体演变,让学生理解象形字由来并加强对字形的记忆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从而达到对汉字强化识记的目的。如在学象形字“舟”时,设计了一艘小船慢慢变成“舟”字的图景。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的视线,学生从情境中体会到象形字“舟“的由来。这样的形式符合学龄儿童的兴趣特点,强化了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对字义的理解。

5、交流并学习生字“舟、勺、川”(自由交流怎么识记这几个字并注意读音)

6、游戏-你来画,我来猜(同桌合作,一个画图,一个猜字)

7、生字放回课文,再读文。(自由读,师生配合读,同桌配合读,男女生读)

8、学习剩下的其余生字“棵、轮、古”。(棵与颗2个量词的区分,轮是形声字)

9、再读课文,(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试背。

(三)复习巩固,课文拓展:

1、生字巩固:换部首,变一变

2、词语跷跷板

3、猜一猜(出示更多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象形字)

4、发挥想象,古人是怎么造出这些字的。和好朋友合作编个小故事。

5、指导写字“舟”。

6、寻找我身边的象形字。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形、模、仿、状、棵、舟、轮、勺、川、古”10

个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禾、川、舟、古”。

(2)朗读课文,(3)做到不(4)加字、不(5)漏字、不(6)改字,(7)按标(8)点停顿。尝试背诵课文。

(9)初步了解象形字的造字特点,(10)学习用事物的图像识记一些象形字。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并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准确认读。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字理识字”法——象形字教学基本模式

[作者] 贾国均

[内容]

“字理识字”教学法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抓住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汉字形音义的教学。在上万个汉字中,象形字只有二百多个,但它们是最基本的汉字,构字能力最强,是学习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的基在小学阶段,象形字大多集中在低年级教材中。是小学低年级识字的重点。从6─8岁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基础。运用字理进行象形字的教学,笔者提出“定向──明理──析形──练习”的基本模式。

一、定向。这一环节是指在开始教学生字前引导儿童进入准备状态,产生对学习新知的趋向心理。教学一开始,教师应在学习者熟识的一定语言环境中提出所要教的生字,以建立儿童的定向基础。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把一个生字排在都已认识的字句中,以引导儿童识这个字的需要和注意。如教学“牙”字,可通过课文中“小马画月牙”的语句提出,还可以从头天晚上出现的月牙,哪位同学牙痛等见闻提出,一般不宜孤立地提出生字。

二、明理。这一环节是指教师用展示汉字形体演变过程的办法阐明字理。

先展示实物彩图。象形字源于实物,源于大自然。因此,可根据字形表现的客观物体的形状绘出与汉字相应的具体事物彩图。

再展示黑白概括线条图。这是实物图的抽象。如教“水”字,就须在展出流水彩图的基础上展出强调概括线条的黑白图(画三条浪线)。概括线条图是帮助儿童由图到字形成思路,进而理解和识记汉字的重要条件,不可随意删减。接着展示篆体汉字。实物彩图和概括线条图都是图画,不是文字,只有大篆、小篆等才是文字,其字形大多与现今使用的楷体相去甚远。在通常情况下,以小篆作为从概括线条图到楷体汉字的过渡比较适宜。最后展示正楷汉字,字体须与教材上的字体──正楷相同。

上述内容一般有两种展示的方式:1.按顺序分步骤展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这种展示法常见于最初学习象形字的时候或学习一组象形字之初。2.将按顺序排列的四个内容一次性展示出来,再引导儿童按顺序逐步观察理解每个内容。这种展示法常见于通过多次性展示法进行识字教学,掌握了一定的汉字演变规律之后。

在教学中,对汉字演变过程重在引导学生联想,重在启发学生思维,不背不考。

三、析形。这一环节是指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楷体汉字各部位与客观物体各部位进行对应分析,这是形义联系的关键步骤。有些字,将汉字每个笔画与物体的部位一一对应,如“月”字。有些字,不可能将汉字每个笔画与实物的部位逐一对应,而是将汉字的一个局部与实物的某部对应。如“日”字。还有些字,只要将汉字的局部与物体的某部作大体对应的分析即可。汉字必竟不是图画,不可能对实物形体进行细致的描绘。许多字在造字时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而对其余部分进行了一般的造形。在字形分析时,也只要抓住代表物体本质特点的部分进行对应,而对其他部分只求大体对应即可,不可拘泥。如“象”字。

四、练习。这一环节是指教师指导儿童对所学的汉字进行读、写用的练习,其中重点是指导书写运用。

本环节有三个要点:

(一)、指导书写。与常规识字教学一样,如注重范写,讲清汉字各部位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重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指导书空、组词、造句等等。

(二)、强调默写。默写综合运用笔画、笔顺、间架结均等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听写。这是儿童的再认过程。对于强化儿童记忆的保持,克服识记后的短时期内的遗忘,提高当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的是:

1.听写前不要将范写的生字擦掉,以便差生利用。

2.报出生字听写时,宜按照讲课顺序语句进行。不宜过早颠倒生字顺序和使用非教学时的原来语句。颠倒顺序听写可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

3.这一环节要踏踏实实地实施,不可用游戏或活动代替。游戏或活动只能作为这一环节的补充或延续。

以上所述,为象形字教学的基本模式。既是基本的,则是稳定的但不是机械的,是通用的但不是绝对的。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形、模、仿、状、棵、舟、轮、勺、川、古”10 个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禾、川、舟、古”。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尝试背诵课文。(3)初步了解象形字的造字特点,学习用事物的图像识记一些象形字。

2.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并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准确认读。

(2)能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3. 教学准备: 一些象形字的图片 4.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连线游戏。

(一边是几个象形字,一边是相应的图片,让学生连线)

2、你发现了什么?

3、揭题、读题并引出第一小节(象形字,真奇妙,模仿形状把字造)(1)自由读、个别读、齐读。(2)学习生字“模、仿、形、状” “模、仿”---可换部首记忆。“模”是多音字。“形、状”——读准字音。说明:

生字的学习可分步落实,在本文中依据生字的分布规律可分3次完成。

识字教学需注意几点----(1)结合语言环境识字,做到文中识字,句中识字或词中识字。例如“模和仿”“形和状”本来就可以组成词语,在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成词语进行学习。“舟”、“勺”、“川”都是象形字可进行归类学习。(2)预留给学生一些识字的空间和时间。学习生字教师不能把得太牢,每个字都要求面面俱到,逐一讲解,也不能放得太松,让学生自由学习,一笔带过。而是让学生在充分时间自学之后,教师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字有所侧重地进行引领和指导。

(二)读课文,学生字:

1、初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接龙读文反馈。

3、再读课文,圈出文中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象形字?

4、多媒体演示图画到象形字的演变过程。

(1)小组讨论这些字和它们模仿的形状像在哪?(2)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象形字怎么来的。说明:

为了让学生对”象形字“是古人模仿形状把字造这一特点有形象感知,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图和字的连线游戏,感知字与实物的联系,发现这其中存在的规律。再通过由图到字的媒体演变,让学生理解象形字由来并加强对字形的记忆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从而达到对汉字强化识记的目的。如在学象形字”舟“时,设计了一艘小船慢慢变成“舟”字的图景。用有趣的画面吸引学生的视线,学生从情境中体会到象形字“舟”的由来。这样的形式符合学龄儿童的兴趣特点,强化了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对字义的理解。

5、交流并学习生字“舟、勺、川”(自由交流怎么识记这几个字并注意读音)

6、游戏-你来画,我来猜(同桌合作,一个画图,一个猜字)

7、生字放回课文,再读文。(自由读,师生配合读,同桌配合读,男女生读)

8、学习剩下的其余生字“棵、轮、古”。(棵与颗2个量词的区分,轮是形声字)

9、再读课文,(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试背。

(三)复习巩固,课文拓展:

1、生字巩固:换部首,变一变

2、词语跷跷板

3、猜一猜(出示更多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象形字)

4、发挥想象,古人是怎么造出这些字的。和好朋友合作编个小故事。

5、指导写字“舟”。

6、寻找我身边的象形字。说明:

编故事的练习包含着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听与说的能力,合作能力、模仿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培养,可谓 “一举多得”。

写字仍是重点,在学生落笔前,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字的笔顺,也可以教师当场板书,让学生在了解生字笔顺的同时,还要细心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摆放的位置。因为这个字书写容易出错,在学生描写前,教师还可带领书空一遍。学生写字时,教师要不断巡视,关注学生的写字态度、习惯和姿势的正确,及时提醒。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还可进行一定的交流点评。

中新网3月31日电 据国家汉办网站消息,汉字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刚接触汉语的英国中学生来说,由于英语在语系和文字体系上跟汉语完全不同,要掌握汉字的音形意绝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谈“字”色变,望“字”生威,闻“字”丧胆一点都不夸张的形容了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的心理障碍。

近日,在伦敦Bishop Thomas Grant School, 一场别开生面的汉字学习课展开后,学生对汉字学习渐渐产生了兴趣,树立了对汉字学习的信心。对36个典型的象形字的学习展开了此次汉字学习的序幕。在观看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经典动画片《三十六个字》之后,学生惊叹于中国汉字造字的无穷魅力和智慧。

在观看完这部经典动画片后,学生拿起毛笔,有板有眼的在纸上练习起中国书法,通过毛笔字来感受汉字的演变过程和造字艺术。短短一个小时的学习之后,学生合上笔记,能不费吹灰之力之力地对36个象形字进行识认。虽然象形字在整个汉字体系里只占部分比例,但是通过此次象形字学习,学生对汉字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从心理上战胜了这头“拦路虎”。

“字理识字”教学法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抓住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汉字形音义的教学。在上万个汉字中,象形字只有二百多个,但它们是最基本的汉字,构字能力最强,是学习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的基在小学阶段,象形字大多集中在低年级教材中。是小学低年级识字的重点。从6─8岁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基础。运用字理进行象形字的教学,笔者提出“定向──明理──析形──练习”的基本模式。

一、定向。这一环节是指在开始教学生字前引导儿童进入准备状态,产生对学习新知的趋向心理。教学一开始,教师应在学习者熟识的一定语言环境中提出所要教的生字,以建立儿童的定向基础。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把一个生字排在都已认识的字句中,以引导儿童识这个字的需要和注意。如教学“牙”字,可通过课文中“小马画月牙”的语句提出,还可以从头天晚上出现的月牙,哪位同学牙痛等见闻提出,一般不宜孤立地提出生字。

二、明理。这一环节是指教师用展示汉字形体演变过程的办法阐明字理。

先展示实物彩图。象形字源于实物,源于大自然。因此,可根据字形表现的客观物体的形状绘出与汉字相应的具体事物彩图。

再展示黑白概括线条图。这是实物图的抽象。如教“水”字,就须在展出流水彩图的基础上展出强调概括线条的黑白图(画三条浪线)。概括线条图是帮助儿童由图到字形成思路,进而理解和识记汉字的重要条件,不可随意删减。接着展示篆体汉字。实物彩图和概括线条图都是图画,不是文字,只有大篆、小篆等才是文字,其字形大多与现今使用的楷体相去甚远。在通常情况下,以小篆作为从概括线条图到楷体汉字的过渡比较适宜。最后展示正楷汉字,字体须与教材上的字体──正楷相同。

上述内容一般有两种展示的方式:1.按顺序分步骤展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这种展示法常见于最初学习象形字的时候或学习一组象形字之初。2.将按顺序排列的四个内容一次性展示出来,再引导儿童按顺序逐步观察理解每个内容。这种展示法常见于通过多次性展示法进行识字教学,掌握了一定的汉字演变规律之后。

在教学中,对汉字演变过程重在引导学生联想,重在启发学生思维,不背不考。

三、析形。这一环节是指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楷体汉字各部位与客观物体各部位进行对应分析,这是形义联系的关键步骤。有些字,将汉字每个笔画与物体的部位一一对应,如“月”字。有些字,不可能将汉字每个笔画与实物的部位逐一对应,而是将汉字的一个局部与实物的某部对应。如“日”字。还有些字,只要将汉字的局部与物体的某部作大体对应的分析即可。汉字必竟不是图画,不可能对实物形体进行细致的描绘。许多字在造字时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而对其余部分进行了一般的造形。在字形分析时,也只要抓住代表物体本质特点的部分进行对应,而对其他部分只求大体对应即可,不可拘泥。如“象”字。

四、练习。这一环节是指教师指导儿童对所学的汉字进行读、写用的练习,其中重点是指导书写运用。

本环节有三个要点:

(一)、指导书写。与常规识字教学一样,如注重范写,讲清汉字各部位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重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指导书空、组词、造句等等。

(二)、强调默写。默写综合运用笔画、笔顺、间架结均等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听写。这是儿童的再认过程。对于强化儿童记忆的保持,克服识记后的短时期内的遗忘,提高当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要注意的是:

1.听写前不要将范写的生字擦掉,以便差生利用。

2.报出生字听写时,宜按照讲课顺序语句进行。不宜过早颠倒生字顺序和使用非教学时的原来语句。颠倒顺序听写可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

3.这一环节要踏踏实实地实施,不可用游戏或活动代替。游戏或活动只能作为这一环节的补充或延续。

以上所述,为象形字教学的基本模式。既是基本的,则是稳定的但不是机械的,是通用的但不是绝对的。

王筠《说文释例》分象形为正例变例两类,“正例”如其说“日”“月”“变例”有“其形不能显白,因加同类字以定之,是谓以会意定象形”,“会意定象形而别加一形者”,“兼声意之象形”等等多种。

朱骏声有象形兼指事、形声兼象形、会意兼象形、会意形声兼象形。

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分做纯象形、合体象形、变体象形三类。

郑樵分象形有正生、侧生和兼生(形兼声、形兼意)三类,“今推象形有十种,而旁出有六象”;“又有象形而兼谐声者,则曰形兼声;有象形而兼会意者,则曰形兼意。十形犹子姓也,六象犹嫡庶也,兼声兼意,犹姻娅也”。

综观古今“合体象形”之说,我们就很容易地看出许慎与《说文》的影响是重要的。细察《说文》,凡在分析解说中许慎言及“从某”,或者是“象形”、“象某某之形”的,后世学者在六书分类时大多视为“合体象形”,或者采用与其相类似的名称。正因为如此,在汉字之具体归属类别上,就显示出诸多的混乱,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学者那里就可能或者归之于象形,或者归之于指事,或者归之于会意。

对于合体象形产生的原因,余国庆有论:“有些物体,如只把它的本形画出来,不能给人以明确的认识,常误会成别的东西,因而这类物体,须依附于一定的有关物体,才能显出它的形象。这种依附有关物体以显形的字,就称之为合体象形。”由此可见,这种“依附于一定的有关物体”,显然是与文字学意义上的组构合体字的独体文有着本质区别的,也是我们对合体象形持否定态度的基本依据。

在合体象形的问题上,虽然持合体论者不在少数,但是我们认为,就“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种文字学意义上看,合体象形是不存在的,因而这种观点也是应该否定的。这种看法的基本理由,则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考察是否有合体象形,在考察对象上,应该对汉字形体有具体阶段的确定,一般来说,应该以甲骨文等图画性较强的古汉字阶段为好。甲骨文是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汉字体系,其所具有的象形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我们知道,象形字“是由原始绘画再经图形符号 演变来的,笔画随同物体的外形而屈曲”,也就是用“随体诘诎”的方法画出物体最突出的部分特征或全形特征的造字规则所造成的独体文字符号。这就是说,甲骨文中的象形字,从构形体态上看是独体或者称为整体的,即其无论是取象于物体的部分特征,还是物体的全部特征,其符号表现形态都是凝结的整体。所谓凝结的整体,就是不可分割,如果硬性地做以分割,那就不是原本的汉字,而就可能变成什么也不是的什么意义也没有的一些符号了。因此,象形字里就根本不可能存在有“合体”,也就是说不管它的字形体态简单还是繁复,都是对客观世界里那些形体纷杂的万事万物取其最主要的特征进行或正面、或侧面、或俯或仰的多方位多视角的摹写。但是,这些摹写不是具象的或逼真的,它是勾勒其精神的符号式的,“它是将客观图象典型化、抽象化了的符号”。隶定之后若还称象形字的话,那是沿袭此前的习惯叫法,而不是说此时的象形字还有象形的性质,只是“不象形之象形符号”。因此,甲骨文时期的象形字,应该说是“独体”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合体”。这也就是唐兰“我们所谓象形文字,只限于段玉裁所谓独体象形一类”和姚孝遂“所有的‘象形’字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形体,不能加以分割”,“象形字有独体与合体之分,这种说法是难以成立的”的观点的原因所本。

其次,考察象形字,如果认为有“合体象形”的话,就应该对其构件有严格的硬性的要求,那就是其是否具有形音义三方面的要素,是则为合体,否则为独体。这是一个标准问题,以此标准就最能检验是否有“合体象形”的存在。如“眉”,许慎《说文》_“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也。”王筠将“眉”列入“象形”中,说:“骒象眉形,灸象额理,在目之上,额之下,是眉也。”又如“果”,蒋善国说:“上象果实,下象果树”,“只有把圆形和椭圆形画在树上,才陪衬出它是果子,不致误会作旁的东西。”“这些字,很显然无论是王筠还是蒋善国,都是将其作为合体象形看待的。我们认为,这种“合体”,决非“合体为字”之“合体”。以“眉”为例,它虽然可以分为或为毛,或为额理,或为目的等构件,但是我们如果再细究下去,追究它们各自能显示什么意义,又有什么读音,实在难以说明。如“果”,究其真义。也就只能“把圆形和椭圆形画在树上,才陪衬出它是果子,不致误会作旁的东西”。这种“陪衬”是“部件形态互相结合才显其义”,是同由几个具有图形性的象形符号比配在一起,“以见指挥”表达出一个具体的意义:“目上毛也”,实在是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为此,姚孝遂认为,“果”是“不可分割的形体”,“‘果’如分割则为从木从田„„显然是无法成立的”;“合体”,“应该是两个以上独立形体之‘合”’,而所谓的合体象形字,“分割之后,就无法成为各自独立之形体”。其实,事实正是如此,那些所谓的合体象形字,有的是将隶变之后的字形作为分析对象,有的是扩大了甲金文字形里的那些处于从属位置的点画之类的作用,而将其看做具有音义的独体“文”。因而,我们可以做再次强调,象形字是独体的“文”,是用“随体诘诎”的方法画出物体最突出的部分或全部特征的造字规则所造成的独体文字符号。象形字就是这种规则在文字符号上的具体表现,其突出特点是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因而“合体象形”是不存在的。

再次,考察象形字,就其研究历史总体上看,也有个上下传承的问题,其主流意识还是将其作为独体的文而对待的,由此,也将其定位在合体之外。明代赵撝谦说:“故六书初一曰象形,文字之本也。次二曰指事,加于象形者也。三曰会意,次四曰谐声,合乎象形指事者也。次五曰假借,次六日转注,惋夫四者之中者也。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象形指事文也。象形文之纯,指事文之加也。”他还说:“昔者,圣人之造书也,其肇于象形乎,故象形为文字之本,而指事会意谐声皆由是而出焉。象形者,象其物形,随体诘(契吉切)诎(曲勿切)而画其迹者也。”就历史长河中看,汉字结构在体态的变化中也是变动不居的:独体可变合体,合体也可变为独体。在此,辨析一个具体汉字的构成,一是要确定某一时段,二是不要用此一时段的形体去笼统地谈说另一时段的形体,或以某一特定时段去概括跨时段的形体。

总之,在独体与合体的问题上,无论是理论上的分歧,还是具体字例的归类,我认为其落脚点在对是否象形字的具体归属的认定上。既然象形是独体的“文”,是数量极少的字根或字元,那么在具体字例的归属上就要严格把握,不得宽以类之。因为,宽了一个,可能引出的将是一类,生生相连,则如蔓草之绵延,而无法分割了。

第四篇:教学研究

教师怎样说课

良好的说课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它集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为一体这是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由过去听上课评上课发展到今天听说课评说课这是教学研究工作的一大进步。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教者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根据然后由听者评析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说课的特点简易性与操作性

理论性与科学性

交流性与示范性

二、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1、相同点

(1)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课的教学内容是相同的。

(2)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

(3)主要作法相同都是要学习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2、不同点

(1)概念内涵不同。说课是属教研活动要比备课研究问题更深入。而备课是教学任务如何完成的方法步骤是知识结构如何转化为学生认识结构的实施方案属于教学活动。

(2)对象不同。备课是要把结果展示给学生即面对学生去上课而说课是对其他教师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备课。

(3)目的不同。说课帮助教师认识备课规律提高备课能力而备课是面向学生为目的它促使教师搞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4)活动形式不同。说课是一种集体进行的动态的教学备课活动而备课是教师个体进行的静态教学活动。

(5)基本要求不同。说课教师不仅要说出每一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说出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而备课特点就在于实用强调教学活动的安排只需要写出做什么怎么做就行了。

三、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说课与上课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有自己的特点。

1、说课与上课要求不同

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说课则不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

2、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研究水平的领导和同行。由于对象不同因此说课比上课更具有灵活性它不受空间限制不受教学进度的影响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同时说课不受教材、年级的限制也不受人员限制大可到学校小可到教研组。

四、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阐述对教材的理解

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教材简析。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说明教材在大纲课程标准对本年级的要求。说明课时教学内容在本节课、单元、年级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2、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这就要求对教材内容作知识点分析。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意思说只要我们抓住皮袄的领子轻轻地顿一顿所有的毛都会顺顺溜溜。这“领”就是教材中的重点。教师说教材一定要说明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教材依据和学情依据。即说明本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这些重点、难点根据是怎么提出来的解决难点的关键是什么

(二)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

此部分可单列也可插在说教材部分里一并说。

1、学生旧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2、起点能力分析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 三说教法与手段——介绍选择哪些方法手段

说教法就是说出选项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采取什么样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

 四说教学程序——介绍教学过程设计

所谓教学程序是指教学过程的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通俗地讲就是教学活动是如何发起接着又是怎样展开怎样结束的。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

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课者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想说明白。

说教学程序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但具体内容只段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听清“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不能按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讲。

另外注意一点是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时候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大纲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5、说明板书设计。

五、说课的方法

我们了解了说课的基本内容那么具体的说课方法是怎样的呢

(一)选好要说的课

说课的选择要注意两点

一是注意课的代表性、针对性、典型性。即选择那些有研究价值老师又能驾驭的课 二是选课也要注意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四面出击。说课选择可以说一课书的整体教学也可以着重说某一课时的教学甚至还可以说某一重点、难点的教学。一言一蔽之说课尽可能突破一点有所收获面面俱到反而会收效甚微。

(二)区别对象循序渐进

1、“赶鸭子上架”

2、“跟着别人学走路”

3、“熟能成巧”

(三)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1、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2、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老师和领导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

3、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也不能按

说课稿一字不差地读下来。一节成功的说课一定是按自己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有理有据口齿清楚。

4、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通常可以安排一节课的1/3——1/4的时间。

5、注意发挥教师自身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杂志上的内容。

6、注意运用教学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使说课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层次水平。

7、注意避免过于表现“理论依据”脱离教材、学生、教师实际空谈理论。要提但是创新但不能全盘否定常规教学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

六、说课的类型

1、研究型一般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

2、专题型请专家共同探讨

3、示范型选择较好的教师示范

4、评比型带有竞赛性质有指定的教材规定时间一般由专家和学科的研究人员参加

品格教育: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

清明节 祭先烈 清明节当日,济南数千名各界群众在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举行追悼仪式,缅怀先烈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48年,占地480亩,陵园内安葬着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及在解放济南战争中牺牲的1611名烈士。图为中学生手捧菊花缅怀先烈。新华社记者朱峥摄

苏州第四中学经过几年的实践,初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将品格教育与学科教学相互融合、渗透的方法,实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报记者 杜悦

在课堂中阐发学科主题的价值内容

3月29日下午,苏州市第四中学,高二语文课堂。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学生诵读了苏轼的《定**》之后,纷纷站起来讲述自己对词意的理解。年轻女教师进一步启发:这些词句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胸怀?在教师循循善诱之下,学生不再单纯留连于字句,开始结合预习时了解的背景知识,讨论作者人生态度的可贵之处:苏轼尽管仕途坎坷,却有着豁达的胸怀……

第二节课的预备铃刚响过,离正式上课还有五分钟时间,大屏幕上播放着濮存昕“预防艾滋,反对歧视”的公益广告,学生志愿者沿着教室的过道挨桌分发有关无偿献血与骨髓捐献的宣传单。在这节高一生物课上,教师讲授了“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中的“免疫调节”部分的内容,但她的讲授并没有完全止步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同时还涉及了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关爱艾滋病患者以及器官移植等内容。

记者在听课中发现,注意阐发学科主题中包含的价值内容,是苏州第四中学课程教学的普遍特色:历史课上有爱国将领优秀品质的阐述,语文课上有人物品格的分析……当学科教学中涉及伦理问题时,教师会与学生一起讨论。

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学生品格教育

以各种社团组织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学校现有23个学生社团,包括桃坞文学社、桃坞心语社、桃坞航模社、桃坞昆曲社、桃坞科技社、桃坞集邮社、桃坞动漫社、桃坞足球社、桃坞话剧社等。学校还创办了《桃坞文学社·梦屿》、《桃坞科技社·科技之光》和《桃坞心语社·心语小筑》等刊物。社团活动覆盖学校百分之八十以上学生,在提升学生品味、开拓学生视野、熏陶学生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以主题班会引导思想,塑造学生良好品格。针对各个班级存在的不同问题,每学期初各班级班主任和学生共同讨论,确立各班不同的教育主题,譬如“做一个守信的学生”、“做一个诚实的学生”、“做一个懂得关心人的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等等。同时,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和交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以行为教育引领方向,培养学生礼仪习惯。学校通过“身边的好人好事”、“说说我们的故事”等活动,每月请“月度英才学生”和“桃坞杏坛月度人物”作先进事迹讲座,激励教师和学生做有品格的人。

学校还建立文明礼仪指导中心,利用小话剧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指导学生的具体行为。并以空乘班为先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活动能力的培养和文明礼仪的教育,如让空乘班学生在教学楼门厅设文明礼仪岗,引领全体学生礼仪行为;在学校各项活动、集会中,以空乘礼仪要求规范全体学生的站姿、坐姿、走姿;利用选修课程,对普高班学生开展形体礼仪培训等。

从学校文化传统中汲取品格教育资源

进入苏州第四中学雅致的校园,迎面即见纯白的钱钟书先生半身塑像,文学泰斗钱钟书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中学时光。

说起从苏州四中走出来的科学与文化名人,学生个个如数家珍:中科院院士张青莲、钱钟韩、刘元方、潘承洞,著名文学理论家汝信……这些内容在学校墙报中随处可见。目前校史的普及宣传已成为学校品格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

苏州第四中学是创建于1902年的百年老校,前身为苏州私立桃坞中学,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附属中学,当年曾被称为“美国在远东地区办得最好的学校”。当初的校训“高尚纯正之品格,切实适用之学诣”如今已镌刻在图书馆前的石碑上。学校还组织教师编写了《中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桃花坞里可耕田》一书,通过校本诵读教材推介会,推广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校长张剑华介绍说,学校早期的品格教育,虽然以宗教形式呈现,但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张“与人为善”的美德,其教育宗旨对我们当今的德育依然有借鉴意义。

将品格教育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

学校引导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将品格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努力将教书与育人真正融合起来。

在备课环节中寻找学科教学与品格教育的切入点。学校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确立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不仅包括学科知识和技能目标,也包括学科素养目标,同时还包括品格教育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力争找到学科教学与品格教育的交汇点。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尤其是生动的情景和情感描述,将所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情感,使学科知识和品格教育联系起来。

在作业中实现学科教学与品格教育的迁移。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重视知识技能迁移的同时,重视知识内涵的迁移,通过思考、反省和感悟,提炼品格教育的要素,让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品格。

在课外辅导中缩小学科教学与品格教育的落差。在辅导中,教师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知识和技能中的问题,而且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和情感态度问题。不少学生的学习落差并非是本身智力和能力导致的问题,态度问题是首要原因,也有情感问题,还有的是心理因素,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区别对待,针对不同情况选择正确的方式解决学科教学和品质教育之间的落差问题。

改变评价制度,努力让学科教学与品格教育两者兼顾。目前,苏州第四中学的学科评价不仅包括学科成绩的评价,也包括学生品格的评价。学科评价改变以往的学习奖励制度,设置学习进步奖、鼓励奖等,不再以学生成绩在班级或年级内的排名为依据进行奖励,而是依据自身成绩前后的对比进行奖励;不再仅仅以学科的考试成绩作为奖励的唯一条件,而且要以学生的品格作为重要条件;不再以单一的总结性评价为标准,而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中心,全面评价学生。

目前该校还以特色教育为品牌,建立了全国首家普通高中空乘培养基地,并荣获多项荣誉称号

第五篇:教学研究心得体会

研修日志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信任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首先的一条是爱,一个不懂的爱孩子的人不配当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把孩子当成孩子,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学会包容、原谅孩子,孩子在不断跌撞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意味,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就是要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放弃,更不要挖苦。

有些老师看不起差生,从语言、行为上,贬低嘲笑差生,首先这种行为和表现,就违背作为老师道德标准,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不是单纯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更好的做好自己,体会生命和人生的意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鞭策自己,激励自己。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思想道德模范,以思想唤醒思想,以生命影响生命,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

下载函数概念的发展和教学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函数概念的发展和教学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研究

    1.第1题 阅读下列文段,从画横线的文字中概括出两个主要信息点,并就其分别简述自己的认识。 “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小班化教学研究

    小班化教学的课堂研究与探讨 2013年10月9至12日,我校开展了校本研修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本次课堂教学能力展示注重以“启发式”为主的“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涉及语文、数学......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杨修之死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杨修之死 2006-11-13 《杨修之死》教案 教学思路 》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教育教学研究(范文大全)

    引言 一、课题研究背景分析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各个家庭大力响应党的少生快富政策的号召,随之而来的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他们当中大部分由......

    装饰画教学研究

    第十一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中学美术 怎样使装饰画出彩 张敏电话:*** 重庆市大足经开区双桥中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装饰画应用的场合越来越广,......

    教学研究总结

    2013-2014第二学期九年级数学教学 工作总结 时间如流水,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一学年的教学工作结束后,留给我们的是新的思考和更大的努力。掩卷长思,细细品味,过去这......

    教学研究制度

    邢集镇中心小学教学研究制度一、根据业务学习安排,坚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学校和上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 二、坚持开展“三课”活动,在活......

    教学研究征稿(定稿)

    《教学研究》杂志社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燕山大学 国内刊号:13-1216/G4 国际刊号:1005-4634 杂志类型:教育事业综合类杂志-G4 杂志为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