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外贸出口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探讨
长期以来,人们对外贸出口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的认识是深刻的,然而,随着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尤其是中央与地方在出口退税上的分担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对发展外贸出口的积极性,一些人甚至对外贸出口的积极意义产生了疑虑,从而直接影响了一些地方的出口导向和外贸出口的发展。本文就外贸出口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论上进行了探
讨,并佐以实证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外贸出口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外贸出口在主要经济核算指标中的意义
出口是国内市场的外延和进口的保证条件,与消费、投资一起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也是企业开阔视野、参与国际竞争和享有外溢效益的重要手段。宏观经济学中生产总值的表现形态有价值、收入和产品三种形态,在实际核算中,这三种表现形态对应为三种计算方法1,即增值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增值法:
gdp=∑(部门总产出-中间投入)…………………(1)
式中:gdp-地区生产总值,为各部门的增加值总和
(2)收入法: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税金+折旧)……(2)
(3)支出法:
gdp=(c+g+i-m)+ x..………..(3)
式中:c-最终消费,g-政府采购,i-投资,m-进口总额,x-出口总额
理论上三种方法计算的gdp总量是一致的,出口无论在哪种计算方法中,实际核算时都是应该包括的项目,其中第三种方法较为直观且应用最广,对于一般贸易为主的地方,公式(3)中前一项(c+g+i-m)为“内需”;后一项x为出口,即所谓“外需”;对于加工贸易(尤其对于一国或一个加工贸易比例较大的地区)来说,由于加工贸易出口中所含的进口部分在海关统计中既被算作进口又被算作了出口,因此作为外需的出口应扣除其中加工贸易进口部分。则(3)式变换为:
gdp=(c+g+i-m1)+(x-m2)..………..(3.1)
式中:m1-一般贸易进口额,m2-加工贸易进口额
按照传统凯恩斯主义,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作为一种拉动需求增长的因素,出口的增长必然带动经济的增长。
我们对公式(3)中各项求时间t的导数并经换算后可以得到下式:
…….(4)
式中δgdpt=d gdp/d t,为gdp的增长率,为出口增长率,其余类似。对于出口来说,(即)通常称为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表明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该部分占gdp增长率的百分比(或)即为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度, 表明出口增长量对gdp增长量的贡献,而 则是另外一个衡量经济外向度的重要指标,即出口依存度2。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出口贡献率=出口贡献度×gdp增长率..………..(5)
根据上述理论模型,公式(3)最直观说明出口的增长对gdp增长的作用,无论是公式(4)还是(5)都表明,在经济核算中,出口的增长必然导致gdp的正增长,并根据增长量可直接测量出口对gdp的贡献程度。根据gdp三种核算方法“三面等值”的原理,出口增长在公式(1)中体现为出口部门的增加值,而在公式(2)中必然是通过出口部门及相关行业的工资、税收等项目的增长实现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出口不但是构成一个地方gdp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增长既推动了部门总产出的增长,也带动了这个地方税收、相关行业收入及从业人员工资的增长,这一结论也符合经济发展的现实规律。
(二)外贸出口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我们以××2000年以来的统计数据分析出口对地方gdp的贡献(由于统计公布的gdp增长率为可比价计算值,为使计算的出口贡献率具有可比性,本文采取以统计公布的gdp增长率为基础,通过出口贡献度推算出口贡献率,以消除物价变动影响)。
××市2000年以来出口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表一)
(*注:⑴2005年假设为××其它经济指标不变,仅外贸出口实现翻番;⑵全国出口依存度及贡献率为扣除加工贸易进口部分后的计算值,汇率按8.27元/美元;)
年度 出口额(万美元)gdp(亿元)出口依存度
% 出口贡献度
% 出口贡献率
%
创汇 增长% 总额 增长%
××市 2000 1694 19.6 191.0 6 0.73 2.4 0.14
2001 2004 18.3 204.1 7.6 0.81 1.96 0.15
2002 2185 9.0 221.4 10.2 0.82 0.9 0.09
2003 3327 52.3 249.5 12.7 1.1 3.4 0.43
第二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正稿)
传承文化、服务社会
——艺术设计系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探索与社会实践情况总结
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起源于美国。早在19 世纪初,美国一些著名的教育人士就提出,用大学的人才优势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大学要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之后这一理念便被广泛传播。高等学校为地方服务是现代大学三大功能的其中之一,是在教学与科研之外又一职能的拓展,也是地方院校在寻求自身特色融入当地社会的必然选择。
湘南学院地处湖南南部郴州,远离省会中心城市。与国内众多地方本科院校一样,面临着教育经费不足,信息相对闭塞,对外学术交流受限等不利因素,这些均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湘南学院是郴州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其在区域位置、政府扶持力度、民众信任度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办学宗旨的首选。在新形势下,积极推进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扩大社会影响,赢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是我院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作为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面向地方,开展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换。
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在最近学院召开的科研工作大会上,学院党委和行政更加明确了科研工作服务当地社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并对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引导各项工作,艺术设计系全体师生深受鼓舞。
在过去的近十年里,艺术设计系依据自身专业特色,在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科研工作的繁荣。在新的大好形势下,为了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深入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近十年来的产学研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向学院领导进行一次全面的工作汇报,一方面总结自身工作的成果进一步鼓舞全系师生士气;另一方面,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以待今后积极改进。以期得到学院对我们所做的工作的肯定和对我们以后工作的支持。
近十年来,我系在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科研方向明确,科研成果丰硕
高等学校承担着“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重任。湘南地区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文化资源。至2003年以来,艺术设计系一直致力于地域文化的挖掘,如湘南古民居研究、周敦颐理学思想研究、湘南民间美术研究、红色文化研究等,科研定位准确,科研方向明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十年来,我系被立项的各级科研课题共计56项,其中,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课题34项,发表论文177篇,主要集中在湘南民居研究、新农村建设、土特产包装等方面。特别是湘南民居研究方向,共有省部级立项课题16 项,发表论文53篇,专著《湘南民居研究》和《湘南宗祠——建筑装饰艺术研究》2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体系,填补了国内相关科研领域的空白。2006年9月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学术著作《湘南民居研究》,是国内外系统地研究湘南古民居的重大成果,该书已被全国各大图书城及各高校图书馆陈列,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7年该成果被湖南省社会科学领导小组成果立项。
2、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探索产学研模式
2003年以来,艺术设计系在科学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注重把科学研究的成果进行转化,主动地服务郴州地方经济,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在湘南古民居研究、周敦颐理学思想的整理与展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新农村规划建设、企业品牌推广、土特产包装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1城市建设
1.1.1湘南风情园爱莲湖风景区项目
2003年,为响应郴州市“南延东进”战略,受郴州市政府委托,与市建设局、规划局一起承担了郴州市重点建设项目——湘南风情园爱莲湖风景区的方案策划、建设规划与艺术设计。在设计的前期,以唐凤鸣教授、范迎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我系教师为骨干的,会同建设局、文物处、文联等部门专家组成的科研队伍,对湘南地区的古民居村落进行了详实的科学考察,获取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对湘南地区古民居的村落布局、建筑形式、装饰艺术、文化背景等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于2004年申报成功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1项,2005年申报成功湖南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1项。并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湘南风情园爱莲湖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尤其体现在景区的核心部分——濂溪书院的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中。该项目总投资1.4亿元,于2005年10月竣工。风景区自建立以来,成为了郴州市民休闲度假的一个好去处,获得了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评价。该项目带动了郴州市城市建设东进发展战略,为今天郴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今景区周边高楼林立,成为了一个集居住、旅游、商务为一体的新的城市版块,实现产值超过10亿。2008年该项目获湖南省优秀建设项目二等奖。
1.1.2 2004年主持了东塔重建的设计项目;
1.1.3 2003-2011年,艺术设计学设计、制作了苏仙桥浮雕作品《童区寄传》;设计、制作了五岭阁大型浮雕;设计、制作了国际小水电基地《生命之水》等圆雕和浮雕;设计、制作了湘南风情园爱莲湖风景区的《周敦颐像》和《荷花仙子像》圆雕;参与了五岭广场《神农作耒》、苏仙游园《手拉手》等大型城市雕塑的设计、制作、评审。实现产值达260万元。
1.1.4 2009年主持了《耒宜高速郴州互通口景观设计方案》;
1.1.5 2004年主持了天堂温泉的设计方案,并承接了施工,实现产值120万元;
1.1.6 2005年全面负责濂溪书院的室内设计及周敦颐生平及其理学思想展的筹备与展示设计工作;实现产值20万元;
1.1.7 承担郴州瑶民族传统服饰研究工作; 1.2新农村建设项目
自2009年以来,利用专业优势,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2010年,受苏仙区新农办委托,为《郴资桂高等级公路(苏仙段)沿线新农村建设示范带》作整体规划,规划方案得到了郴州市委、苏仙区委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推广。该项目由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张光俊老师主持,教研室7名教师、30名学生参与了该项目前期调研、实地测绘、方案设计,为郴州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智力服务。2010年,先后为苏仙区桥口镇排塘村、苏仙区荷叶坪乡荷叶坪村,苏仙区马头岭乡做新农村规划设计,2011年,为苏仙区桥口镇石河村做新农村规划,并承担了村委会(学校)改造项目的施工,为桥口镇白溪村、潭溪乡山河村做村口景观设计等等,实现产值约30万元。上述新农村建设项目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惠,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扩大了艺术设计系的社会影响力,锻炼了青年教师队伍,大量的学生参与其中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3为企业服务项目
近十年来,艺术设计系利用自身专业特色为当地企业提供服务。视觉传达专业教研室先后承担了大冲山辣业的产品包装设计、国丰(湖南)农业有限公司的企业形象策划和产品包装设计、临武县三维全息网络数字地图设计、第九完全小学形象设计和标志设计、振兴地产房交会展厅设计、一筐百福土特产品设计等,以上项目实现产值约为2200万元。环境艺术教研室承担了苏仙区国税局视频会议室、宜章湘粤宾馆、道县琅东酒店等的设计、施工,承担了农业银行、康尔洗浴中心等大量项目的设计工作。公共艺术设计教研室先后承担了五岭阁文化工程建设、演艺中心文化工程建设、宜章邓中夏红色文化建设等项目的设计与施工,以上项目实现产值约为80万元。众多的社会实践项目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提升了湘南学院的社会知名度,也为师生积累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
3、密切联系地方行政部门,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社会服务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文化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生产要素,高校是创造知识和传承文化的园地。2003年以来,艺术设计系与郴州市政府、建设局、规划局、文物处、园林处等行政职能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地域文化传承、城市发展建设等方面,为地方政府和各职能部门提供多层次的智力支持。艺术设计系被邀请参与地方文物普查与立项评审工作;参与了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与立项工作;参与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参与了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及评审工作;参与了郴州市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立项评审工作。
4、重视实践教学,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企业、系部、学生“三赢”近几年,艺术设计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主动寻求产学研合作项目。先后有30余家企业签订了建设专业实习基地的协议。先后邀请了十多位企业家、设计师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讲师,给学生讲授设计技巧、施工流程、企业管理、职业道德等实践知识和技能。这不仅让学生尽快地接触实际,增加感性认识,而且也给学校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倡导“案例教学”,即把实际设计案例带入课堂,结合学生课堂作业进行项目实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007年开始与郴州三维雅筑公司尝试合作办学,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采取人才订单式培养,即企业把人才储备工作延伸到地方高校,企业在系部设立人才培养基地,双方提前签订用人订单合同,并以此为依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企业就业。下一步,我系将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同建立研发中心,以工作室的模式进行运作,学院、企业共同出资、出物、出人,共同获利,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目的。初步设想今明两年成立湘南民居研究所、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品牌推广研究所三个研究中心,目前正在积极的酝酿和筹备当中,希望得到院领导的支持和批准。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有助于其明确定位、履行使命、凸显价值,而且可以获得大量的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增强办学能力,有利于办出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是地方高校的职责,这项职责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演绎得越来越丰富。所取得的一些成绩,是在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全系师生解放思想、努力工作的结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十年来我们虽然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在这方面起步较早,但是跟先进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起来,无论是在产学研的规模和质量、设备和资源方面,我们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项伟大的的事业,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对我们而言,工作任重而道远。
艺术设计系
2012年12月
第三篇:认清形势 提高认识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认清形势 提高认识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检测中
心 倪晓娟】【打印】 【关闭】
发布时间:2011-09-19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作为管理标准化、计量、质量工作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并行使执法监督职能的综合管理部门,履行着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项职能,是国家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78年至今,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已在迪庆高原上扎根33年。33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质监事业在为确保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服务迪庆区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质监事业中的技术机构,迪庆州质量技术监督检测中心肩负着全州食品、建材产品质量和计量器具、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和人员的委托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检验检测技术机构是质量安全的“把关人”,是站在一线的责任人,因此,发挥技术机构的职能作用,全面推进质监事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是我们检验检测队伍的每一个人应该思考的话题。下面就结合迪庆实际,以迪庆州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工作为例浅谈基层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如何服务区域发展。
一、迪庆现状
(一)迪庆州情
迪庆是云南省惟一的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的青藏高原南延地段,全州国土面积23870平方公里,总人口37.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3.56%,生活着藏、傈僳、纳西、白、彝等26种少数民族。州内气候属温带——寒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
4.7℃—16.5℃,年极端最高气温25.1℃,最低气温—27.4℃。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迪庆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和极为丰富的资源。一是旅游资源,迪庆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和睦相处的“香格里拉”胜境;二是生物资源,有野生食用菌136种,野生药用植物867种,高等植物多达187科5000余种,野生动物共1400余种;三是水能资源,迪庆州平均海拔3380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河的上游都纵贯迪庆州,共有大小支流221条,水能蕴藏量达1650万千瓦,占全省的15%,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在1370万千瓦以上;四是矿产资源,迪庆地处 “三江成矿带”腹心地带,是全国十大矿产资源富集区之一,到目前共计发现铜、钨、钼、铅锌等30多种矿,探明铜金属储量达500多万吨;五是森林资源,全州林业用地161.5万公倾,森林覆盖率达73.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六是畜牧资源,共有草地面积913万亩,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18.8%,其中可利用草地629万亩,是 云南最大的天然牧场。因此,旅游、生物、水电、矿产成为了迪庆的四大支柱产业。
同时,迪庆地处偏远高寒山区,地广人稀,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食品及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少,再加上高原的气候条件限制,各项检验检测工作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迪庆检测中心基本情况
检测中心现有在职干部职工25人,下设计量测试所、特种设备检验所、产品质量检验所、食品质量检验所及综合业务办公室,其中21人为一线检验检测人员。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是清醒的,具有较强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并在积极地进行研究和探索,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且基本做到了履职不错位,服务不缺位,为我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服务和有效的保障。
二、迪庆检测中心在新形势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检验检测机构“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检测中心工作职能需要调整,切实把“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作为质检职能的定位;工作观念需要转变,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提高思想认识,抓住工作重心,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在新形势下,应该让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检测中心的职责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工作标准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
三、认清形势,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质检技术机构在服务质监事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质检技术机构建设,提高检验能力,需要我们强化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点,提升服务能力,提高人员素质,以此为依托,形成系统性的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模式,共同促进发展。
(一)理清工作思路,更新服务理念
服务就是围绕迪庆经济发展和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履行职能。检验检测技术机构作为计量、质量、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部门,服务企业,强化企业技术基础,从源头上抓好质量,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做好质量安全的“把关人”,维护企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应尽的职责。
同时还要明确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是质监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不可能有质监事业的发展,技术机构也就缺少了发展进步的空间。为此我们要始终坚持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各项工作都要服务和服从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在服务中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不断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
(二)结合当地实际,找准工作切入点
按照迪州“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立足云南,背靠东部藏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充分发挥迪庆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以建设‘全国藏区示范区’为主题,着力构建‘七个一战略’”的战略定位,积极履行质监部门职能,发挥检验检测技术优势,积极服务各建设工程和工业、旅游、生态建设;积极服务企业,为企业主动上门服务,指导企业加强技术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产品检测手段,努力指导和培育企业打造区域品牌,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自身能力建设,优化服务发展能力
1、加强质检技术机构的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能力。为了更好地服务质监事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质检技术机构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培训,逐步提高检验人员的检验能力和业务能力。
2、加强质检技术机构仪器设备的综合管理,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仪器设备的准确度直接关系着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因此质检技术机构应加强仪器设备的综合管理,加强仪器设备的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避免资源闲置和重复建设。
3、加强质检技术机构的网络化办公系统建设,提高现代化办公水平,把质检技术机构的检验结果及时发送到行政执法部门、政府决策部门和生产企业,更好地服务质监事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4、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新项目,拓宽业务范围,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质检技术机构建设,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状况,掌握当地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因地制宜,巩固完善现有的检验项目,淘汰一些不符合标准要求和检验技术落后的项目,积极开展新的检验项目,拓宽业务范围,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质检技术机构的发展。
5、积极争取科研项目,提高质检技术机构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做好检验业务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质检技术机构的人员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增强质检技术机构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6、加强质检技术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办公条件,优化办公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办公效率,树立质检技术机构的良好形象。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给质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希望,给质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机遇,质检技术机构只有不断地拓宽检验业务,不断地提高检验能力和业务能力,不断地把质检技术机构做大做强,只有这样,质检技术机构才能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深入广泛开“作风建设年”活动,力争取得“五个成效”。一是要在求真务实上的取得新成效。克服浮躁情绪,抛弃私心杂念,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时间放在钻研业务上,时刻牢记检验惠民宗旨,以公正的检验保障民利,以优质的服务减轻民负。二是要在争先创优上取得新成效。今年是中心创建市级精神文明单位的重要一年,全体职工要牢固树立争先创优的决心,一心想事、精心谋事、用心做事、耐心成事,以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以新的工作姿态,创造新的业绩,迎接市文明办的全面检查和考核。三是要在学以致用上取得新成效。作为一名现代质检人,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检验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高素质的综合能力,要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质量立省”发展战略整体推进的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理念,提高作风素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是构建和谐质检能力的最基本保证。四是要在团结和谐上取得成效。团结出成绩,和谐铸业绩。各部门和个人均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致力和谐,善于和谐。从有利于促进检验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维护好中心形象的高度出发,正确处理好部门与集体、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觉服从中心工作大局,不要因个人恩怨影响工作全局,更不能以个人私利影响中心形象。五是要在廉洁自律上取得新成效。加强自身修养,自觉抵制各种消极腐败思想,始终端好三盆水:一盆水浇浇头,慎独慎微,在是非面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盆水洗洗手,干净干事,不该拿的东西不拿;一盆水冲冲脚,不淌浑水,不该去的地方不去。
第四篇:园艺及园艺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园艺及园艺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摘要:园艺及园艺产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社会经济,人民的精神生活等方面有深远影响。在政府“三农”政策等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的影响下,园艺及园艺产业的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大,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园艺及园艺产业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及人民素质的提高,园艺及园艺产业对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上,更体现在人民的精神生活中。
园艺,是指种植蔬菜、果树、花卉的生产技艺,是农业生产和城乡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园艺业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各国,都是很兴盛的产业。
园艺植物是不可或缺的食品资源和药用植物资源。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十分重视果品、蔬菜的食用价值,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中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1]的见解。由此可见园艺植物是重要的食品资源,在古代已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不但果品、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品,一些花卉也可作为食品食用。它们含有人体需的多种营养要素,其中糖、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尤为突出。当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肉食、果品、蔬菜的消费需求就多了起来。这既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也是文化、精神生活提高的需要。讲究食品营养,讲究健康的美,离不开果品、蔬菜。
园艺商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园艺商品作为工业原料应用越来越广泛、多样和专业化。食品工业、饮料与酿酒业、医药工业以及多种轻工业部门、化工部门,果品、蔬菜、芳香和药用植物甚至观赏植物的一些产品,都可以作为工业原料。
园艺植物对于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各地园林中的花卉、观赏树木,城乡各地的果园、菜园、花园既是园艺商品生产基地,也是 休息绿地。对改善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条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园艺植物能吸收有害气体、降尘、防风固沙,还能杀菌除尘,增湿降温,还能减轻噪音危害。其次园艺植物还能美化环境。爱美是人类的天性,用花草装点居室、生活环境,自古就已有之。人类生活在花香四溢、青山碧水的环境中,能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园艺植物能使居民生活舒适、优美、安全。
园艺产业是高效种植业,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园艺商品生产管理精细、集约经营、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收益远比一般其他农作物为高,因此备受农民关爱。园艺商品生产的产值远高于一般种植业门类,因此,园艺业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欢迎,园艺业在近些年来得到了十分快速的发展,成为许多地区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2] 园艺及园艺产业作为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也与政府的许多政策有越来越密切的联系,这位园艺及园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这为园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园艺产业的发展又助推新农村建设。园艺产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为载体,既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又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既注重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又注重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既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又注重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果业及其相关产业能有效地激活农村经济发展要素,壮大农业产业规模,为当地劳动力提供了规模性就业机会,在广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保障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稳定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果业还能带动贮藏业、运输业、包装业、加工业、服务业、对外贸易等二、三产业的发展。[3] 设施园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它依靠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和信息科技术和集成装备打破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是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首先,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加入,促进了设施园艺的基地化建设、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产业化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显著提高,区域优势初步形成、产品特色日益显现[4] ,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其次,设施园艺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农民精耕细作的生产习惯,激发了他们学习和运用新知识的积极性,观念的转变、技术的推广、装备的应用、成效的显现,有利于扭转长期以来在露地耕作中形成的粗放生产习惯,全面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5]。此外由于设施园艺生产过程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有利于发挥其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使单位土地农业生产效益大幅提升。以山东为例,与相同作物露地栽培相比,设施园艺平均效益是露地的6 倍以上,有的品种高达20[6];位于半干旱地区的辽宁朝阳县,设施园艺平均效益是大田作物的10~15 倍,旱坡地作物的30~36 倍,山地作物的50 倍[7] 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和我国“三农”工作的长期战略任务,其基础和核心在于“生产发展”,全面提高农村的经济、环境和生活水平[8]。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设施园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可以显著改善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挖掘农业内部增产增收潜力,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由于生产过程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其快速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科技普及和进步,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抵御自然灾害,保障从业者能够获得稳定的收益和生活水平,形成农业增收长效机制。此外,设施园艺的发展还带动了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快速改善,便利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编制和实施的新农村规划来看,设施园艺都占有一席之地[9] ,并在实际运行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之一,是我国发展与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工作的全面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民增收一直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农民的持续增收更是难上加难。设施园艺使农业生产由单一的粮油蔬菜种植向蔬菜、花卉、瓜果和苗木种植等多样性和高效益发展,对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设施园艺始终是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10]。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增收水平,还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增收能力和增收的稳定性。首先,设施园艺通过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实践(如北方冬季生产)和充分就业水平,使农民的收入得以提高。山东省2008 年设施蔬菜667 m2平均年产值9 334 元,带动了350 万农民致富[11];辽宁省2008 年设施园艺产值达到334 亿元,667 m2 产值超过10 000 元,人均设施园艺收入3 700 元,超过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12]。2009 年新疆全区设施园艺平均667 m2 产值达到6 355 元,667 m2 均纯收入3 936 元,拉动了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许多设施园艺示范户已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13]。2009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设施园艺的比重达20 %以上,在苏北地区这一比例更高,全省设施园艺667 m2均效益超万元的比比皆是[14-15]。社科院调查显示,从事设施园艺的农户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工资与经营收入,许多农民靠发展“大棚经济”脱了贫、致了富。因此,设施园艺不仅是居民的“菜篮子”,也是农民的“钱袋子”,对切实增加农民的生产性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是农业灾害频发国家,每年由于旱、涝、低温、风雪害等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严重,常会造成由于自然灾害而导致农户贫困或返贫现象。设施内相对密闭的生产环境,较少受到室外自然条件的影响,在北方地区冬季室外温度零下20 ℃时,日光温室在不加温的情况下能够达到5~8 ℃[16-17] ,具有抵御低温冷害的能力。如2008 年和2009 年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持续低温和雨雪天气,给全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设施园艺凭借其较强的抗低温冻害能力,把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了全国人民春节期间的蔬菜供应[18]。由于设施园艺是节水保水的灌溉农业,在设施的保护下不依赖降雨,可以摆脱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抵御旱灾的能力[19]。在2010 年的西南五省的大旱灾害中,云南省园艺生产设施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企业,由于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受到的损失相对较小[20]。此外,设施园艺还可以通过设施结构的优化和装备应用,钢架大棚和温室可以抵御8~10 级大风,具有一定的防风灾能力,确保大风天气下作物的正常生产[21]。设施园艺较强的减灾防灾能力,可以大大降低低温、干旱和大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从业者获得稳定的生产收入提供了保障。
21世纪的中国,工农业的发展,高科技将是主要动力。农业,包括园艺业,其发展将主要是高科技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小农经济的落后、原始、低效益的状况,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未来的中国大农业,农作(粮柏油)业、园艺业、畜牧业是3个平分天下的产业,园艺业的前景令人鼓舞。园艺及园艺产业对社会的发展将会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内经》 [2]:《园艺商品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3]:《农家之友(理论版)》2009年第06期 作者:张有红 [4]:邢如义,刘长江,刘洪家.寒区外向型设施蔬菜产业化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2 ,11(4):52253.[5]:卢磊,李德鑫,崔晓海,等.设施农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J ].农机化研究,2009(12):2472249.[6]:山东省农机局.山东省设施农业发展与对策
[7]: 杜显良.从朝阳县农业生产现状看设施农业发展优势[J ].吉林蔬菜,2008(1):79280.[8]:齐飞,朱明.“生产2生活2生态”农业工程技术集成模式的研究[J ].农 业工程学报,2007,23(12):2732279.[9]: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设施蔬菜 生产发展规划(2009~2013)的通知。
[10]:于水.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22以江苏省为例[J ].华中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9214.[11]:山东设施农业亩均年产值9334 元350 万农民致富
[12]:福安.辽宁设施农业风光无限[ EB/ OL].http ://www.xiexiebang.com/DesktopModules/Infos11/Infos/ThisInfo.aspx?c=1&itemid=89126.201021222.[16]:杨建军,邹志荣,张智,等.西北地区日光温室土墙厚度及其保温性 的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8):1802185.[17]:白义奎,刘文合,王铁良,等.辽沈Ⅰ型日光温室环境及保温性能试验 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3,19(5):1912197.[18]:郑大玮,李茂松,霍治国.2008年南方低温冰雪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及 对策[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10(2):124.[19]:李天来,齐明芳,孙周平.设施园艺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问题 及发展对策[C].大庆: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7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125.[20]:周春兰.西南五省区市干旱重创农业旱情将持续发展
[21]:胡美华.浙江省设施农业避灾抗灾对策初探[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28(3):2882292.
第五篇:科学审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在宏观上加以整体把握,又要在微观上付诸实施。在当前特殊的经济形势下,审计监督作为保证政府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保证财政资金合理有效使用的一个重要措施,促进政府及部门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手段,要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的战略部署,促进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推动常熟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审计工作新跨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突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结合审计工作实际,要努力达到以下四个具体目标,使审计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一是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审计理念,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紧密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深刻分析审计工作存在的差距与潜力,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的“四个理念”:一是服务中心,树立发展是审计第一要务的理念;二是以人为本,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三是突出绩效,发挥审计在经济运行中建设性作用的理念;四是立足预防,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理念。在审计事业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思想解放和思想统一,在推动科学发展上进入认识和实践的新境界。二是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按照“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要求,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活动,引导审计机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着力提高科学决策、服务发展的能力;化解矛盾、破解难题的能力;善于学习、开拓创新的能力;依法审计、执审为民的能力。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精神力量、实际能力和职业素养,努力建设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业务精的审计队伍。三是审计作用进一步发挥。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紧扣“四个优先”(理念优先、服务优先、和谐优先、形象优先),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主要问题,深刻分析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做好“保增长、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这篇文章。针对当前面临的突出诸多问题,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充分发挥好审计在解决和缓解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建设性作用,在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四是审计机制进一步创新。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改革思路,进一步创新审计理念、审计模式、审计方法、审计管理以及审计干部考核、奖惩机制,提高审计机关行政效能,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推进审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树立大局观念,找准审计工作定位
以科学发展观指引审计工作,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找准审计工作地中心定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审计工作的根本要求,必须一以贯之地加以坚持。审计工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常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保增长、促发展”目标这个中心工作,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从战略上找准审计的定位,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常熟“保增长、促发展”战略目标中的作用。一是要把握大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形势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审计机关的担子会更重,这是最根本的一个大局。审计机关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断增强做好审计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为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提供强有力的审计支持。二是要融入大局。融入大局就是要在常熟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来统筹规划审计工作,使审计工作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机结合,与人民群众的期望有机结合。审计机关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中的职责,切实把审计的各项工作与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用审计的科学发展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要服务大局。审计的目的就是要服务发展、保障发展、促进发展,通过发展保证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体现为人民服务。审计工作要紧紧抓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扎实开展工作。
三、充分履行审计监督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审计目标上,根据经济环境、经济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把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审计的首要任务,把审计监督重点转移到财政资金的跟踪问效上,把审计关注点移位到检查财政部门促增长、保稳定政策措施落实上来,为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服务。在具体的实施中,围绕“保增长、促发展”的要求,注重对加大投入和扩大内需资金的跟踪问效;注重对财政扶持的产业和项目进行跟踪问效;注重对新增财力、镇级财力、公有资产安全完整、土地出让金收入管理的跟踪问效;注
重对财政行政经费预算管理绩效的跟踪问效等。要进一步加强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性资金和项目审计,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审计检查检测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实施的效果、国家宏观政策执行效果、财政资金使用效果、效益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紧扣“三个重点”:一是紧扣重点部门单位,二是紧扣重点项目,三是紧扣重点专项资金(基金)。
2、以促进提
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继续加强政府公共工程及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加强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审计监督,把审计项目财务收支与审计工程质量、建设程序、项目管理、投资效益结合起来,把揭露查处问题与分析研究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投资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努力做到抓住重点、审透热点、突破难点、减少盲点,力求在揭示损失浪费、重大决策失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最大限度地为政府挽回经济损失,提高工程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3、以促进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为重点,进一步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坚持以完善制约与监督机制、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廉政建设为出发点,继续在健全配套审计工作制度、规范运行、创新审计方法、完善评价标准上下功夫,继续实施审计与纪检专项审计制度,重点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效”机制,搞好试点工作,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力度,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促进领导干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积极探索有效的审计组织方式,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效益审计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考察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任前审计、离任审计,积极推进任中审计。
4、关注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涉农民生审计。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关注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强化审计监督,在安排审计任务时,更多地考虑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一些突出问题,组织开展好农村教育培训工程资金、农村环境整治工程资金等专项审计、数字电视转换等专项审计调查。推进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关注农村教育、农村环境整治状况、支农资金等使用情况、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关注社会保障系统安全运行,尤其是部分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情况。
5、继续探索,着力推进绩效审计。审计工作不仅在查处违法违规问题方面履行好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方面,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上发挥作用。探索开展效益审计,就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把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的利益作为审计部门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真实、合法、效益三者的关系和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审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效益审计的范围,以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
6、以“人、法、技”建设为重点,抓好审计队伍建设。以作风效能建设为抓手,以建一流审计队伍为目标,加大审计人才培养使用力度,加大引进审计实用人才和高级人才的力度。合理安排好审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和激发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实务培训,处理好审计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引进人才的关系。推进依法审计,落实审计质量控制的各项措施,全面实施计算机审计和经验总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