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政策驱动出版传媒产业龙头整合发展
国家政策驱动出版传媒产业龙头整合发展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纲要》出台,文化产业政策热度持续升温,宣传部刘志军副部长当时表示将有14项配套政策出台中部印刷。24日《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26日有公开媒体报道该政策,27日总署官方网站公布政策全文,我们在《近期政策点评:文化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关注后续系列政策会议》报告中也预期了该政策出台中国中部。《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出版传媒集团的发展目标,涵盖以下2方面:
做强国家层面人文、教育、科技三大出版传媒集团,建设多个销售收入超200亿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文化体制十二五改革规划纲要》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规模达到3.09万亿元,所占GDP比重从现在的2.75%提升到5%印刷技术。《指导意见》将原来“双百亿”目标提升到培育销售收入超200亿大型骨干传媒集团,主要着眼点是国内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均实现了“双百亿”目标,提高行业发展目标有利于与文化产业跨跃式发展相适应中部印刷。未来我国的出版业的格局将是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和中国科技出版集团三大国家级出版传媒集团领衔,各方出版传媒集团并行的局面中国中部。
推动新华书店跨地区兼并重组,组建全国性国有大型发行集团:国际上出版大国都有大型的出版发行商,德国的贝塔斯曼和法国的拉加代尔都是全国性的出版发行商,日本国内前两大发行商垄断市场70%的份额,因此我国也有必要建立全国性的国有大型发行集团物资行情。目前新华书店总店只存在象征意义,并不拥有地方新华书店股权,这次国家提出组建全国性发行集团有着深远战略意义,预计国内新华书店兼并重组的浪潮将要来临中部印刷。
改革发展的亮点包括以下4方面:
推动出版传媒集团“五跨”发展: 着力推动联合重组,破除地区封锁和行业壁垒,实现出版传媒集团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发展印刷联盟。《指导意见》在原来“四跨”基础上增加了跨国界发展的目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迎接全球化竞争,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中国中部。
发展数字出版和电子商务:数字出版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支持出版传媒集团实施数字化战略,发展电子书、数字报和学术期刊数据库等新业务形态中国中部。出版传媒集团有着强大的线下物流配送体系,鼓励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有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灵活的线上和线下出版物流体系印刷技术。
推动集团内部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将出版传媒集团的出版和发行业务整合到一起,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可以有效降低运作成本,做大做强主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集团业务的整体上市印刷工具。皖新传媒、时代出版和大地传媒的出版和发行业务处于分开状态,《指导意见》有望推动业务整合加速中国中部。
推进出版传媒集团战略性改组:目前国内出版发行集团处于区域垄断状态,也存在一些市场影响力弱、效益低的集团,推进行业兼并重组可以优势互补,提高产业整体盈利能力设备耗材。国内一些出版传媒企业也在尝试跨区域整合,如出版传媒整合内蒙古新华发行资产和天津出版集团、凤凰传媒收购海南新华书店等,但只有凤凰传媒取得了成功,《指导意见》的出台明确了未来的改革目标,可能加速行业跨地区整合印刷市场。
利好产业龙头,行业整合驱动收入增长
目前,国内排名前列的出版传媒集团均实现“双百亿”目标,凤凰出版传媒
集团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和总资产超100亿,据媒体报道,江西出版集团2011年实现“双百亿”目标,收入和总资产分别达到100.95亿元和106亿元物资行情。“十二五”期间要实现收入超200亿元,以出版行业10%左右的内生增长速度显然是艰难的,并且企业规模越大,增长速度越慢,我们认为主要途径有两条:
(1)大型出版传媒集团收购地方小型出版传媒企业,如凤凰传媒收购海南新华书店;(2)省内图书和报刊业务整合,国内许多出版传媒集团没有并入报刊资产,而中南传媒是整合较为彻底的公司,旗下拥有报业资产,图书和报刊整合将快速推动行业收入增长印刷工具。
2010年国家新出政策将推动印刷出版业发展
2009年已悄然而过,金融危机、市场缩水、利润降低,09年印刷业如履薄冰、捉襟见肘。2010年已翩翩而来,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伊始,国家出台一系列法规,确保我国印刷业今年的复苏及增长。
印刷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褪去了“暴利”的光环,我国印刷业要有所发展,就必须学会改变。创新、定位、网络将成为未来印刷业的成长之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书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汉王、翰林、易博士,方正、大唐相继推出电子书,更有消息称,联想也将发力电子阅读器。从电信运营商来看,2009年5月,中国移动宣布G3阅读器计划,并深度定制大唐、方正、汉王电子阅读器,且与台湾鸿海合作。面对如此多的冲击,印刷业需要通过政策扶持推动自身的发展。
2010年刚刚到来,而国家扶持政策已纷至沓来,为印刷业2010年的发展点亮明灯。
一、新闻出版总署出台2010“一号文件”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努力实现我国从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根据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新闻出版总署1月1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出政发〔2010〕1号)。
编辑小议:《指导意见》是继去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之后,今年出台的为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新闻出版产业涵盖的领域:传统出版产业、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型出版产业、印刷复制业、新闻出版流通、物流产业等。《指导意见》中还明确了明确提出了六大主要措施和九项政策组织保障,并指出“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有序进入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措施。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我国新闻出版产业更加的公开化,公正化,相信六大措施实施后,我国国内将出现一大批有实力,有特色的出版传媒企业。
二、2010年印刷技术装备开发项目是重点
国家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印刷业列为文化产业的重点产业之一加以重点支持,进一步明确了印刷在国民经济文化产业和社会教育事业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对印刷业规划要求“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
如果说印刷是文化产业今后发展的重点产业,那么印刷技术和装备发展则是印刷业今后发展的重点。因此,当务之急是将以数字喷墨印刷技术和设备、高速多色平张和轮转胶印印刷技术装备、高性能柔印及防伪印刷技术设备等重大印刷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项目尽早列入国家重点工程计划,以重点工程的突破带动规划的贯彻落实。
编辑小议:中国印刷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已经有了印刷复制的概念。
清末,中国进入列强瓜分的动荡时期,我国印刷业已经停止了发展,直到建国之后我国的印刷业才复苏,然而我国无论从印刷设备还是印刷技术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硬件设备的硬伤是我国印刷业与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刷业难以逾越的鸿沟。09年我国出版业已经突破万亿大关,国内印刷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分别达到128.5亿元和14.3亿元。然而,我国印刷设备制造业相对落后,国内设备大多是面向国内市场,出口产值弱。
三、2010年进口印刷设备及器材关税调整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2009年12月16日在财政部网站发布《2010年关税实施方案》(税委会〔2009〕28号),宣布从2010年1月1日起,我国将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税则,主要涉及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以及税则税目等方面。在诸多新一年度的关税实施内容中,涉及印刷设备和器材的变化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印刷感光材料进口税率不变
《2010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附件3为《进口商品从量税及复合税税率表》。该表显示,国家2010年继续对55种进口商品实施从量税或复合税,税率维持不变。其中包括10多种印刷感光材料,主要有用于照相制版的激光照排片、PS版、CTP版和胶卷等。未曝光照相制版用激光照排片、PS版和CTP版的普通税率均为70元平方米,2010年最惠国税率分别为3.7元平方米、2.9元平方米、2.9元平方米。
编辑小议:此次关税调整主要面对印刷感光材料、CTP、机组式柔性版印刷机和卷筒料自动给料机、热敏打印头、接触式图像传感器。通过调整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正在逐步推进印刷业自动化、机械化,国际化的发展。我国印刷业大多以胶印为主,占我国印刷业60%以上,而随着印刷业市场的转移,未来个性化印刷,数码印刷,包装印刷将走俏,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印刷业要学会改变企业战略目标,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才可以保证印刷业健康的成长。再者,我国印刷业的印前制版系统,还是大多用用传统的制版,这样不仅浪费材料,更会污染环境。在未来,人们对印刷品精度要求日益增高,传统制版已经不能满足印刷的要求,CTP代替传统制版已成必然之势。
四、新闻出版总署谋划2010年全民阅读活动
1月6日上午,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在京召开全民阅读活动工作协调会,就开展好2010年全民阅读活动以及扩大全民阅读活动的影响,使之品牌化、经常化、深入化,进行深入交流。
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说,2010年要在去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全民阅读活动,扩大全民阅读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并且要进一步探讨长效机制。这就需要征求各部门对全民阅读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联合各方力量,相互协调、积极配合,形成合力,规划好2010年的工作,共同开展好2010年的全民阅读活动。
第二篇: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
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
在高温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促动下,我国耐火材料工业迅速发展,技术进步成效显著,产品品种质量水平不断提高,耐火材料消耗逐年下降。当前我国耐火材料产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但耐火材料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差距较大,存在诸多问题:耐火材料总量过大,普通产品比重大,优质、节能、长寿、环保型产品少,某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还需进口;耐火制品的出口量虽逐年增加,但耐火原料的出口量仍占相当数量;耐火材料企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国内耐火材料企业已近两千家,大量的中小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质量稳定性差、劳动条件和环保措施落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面对国内高温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加入WTO对我国耐火材料工业所形成的机遇和挑战,中国耐火材料工业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在品种、质量、数量上满足高温工业发展的需要,瞄准世界耐火材料前沿科学技术,加速提高行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耐火材料生产工艺和品种系列。今后发展重点是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钢铁等产业发展政策,制定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以指导耐火材料行业的健康发展。第一章 政策目标
第一条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展耐火材料工业。重在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集约化经营、降低消耗,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使我国耐火材料行业从生产、消耗、出口大国转变为综合竞争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耐火材料强国。
第二条 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以绿色耐火材料新产品为导向,到2010年,实现普通产品大幅度下降,2020年我国耐火材料更长寿、更节能、无污染、功能化的产品有大幅度提高,产品满足冶金、建材、化工以及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目前我国钢铁工业耐火材料单耗约为每吨钢消耗25公斤左右,到2010年,要力争达到20公斤以下,到2020年降至15公斤以下。
第三条 通过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企业发展,扩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0年,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
第四条 根据国内外高温工业的技术进步,各工业部门耐火材料使用单耗的降低、耐火材料生产总量的减少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引导一批优势耐火材料企业实事求是地走出传统耐火材料生产领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展行业的发展空间。
第五条 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到2010年,围绕各原料产地的特点,形成与资源、市场、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配置、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各自不同特色的高技术产业群。
第六条 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地提高废气、废水、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实现“零排放”。推广扩大使用不定形耐火材料和不烧制品。提高用后制品回收再利用率。
第七条 到2010年以前,所有耐火材料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要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符合地方环保部门核定的控制指标。
第八条 努力降低能耗,耐火材料的原料煅烧和制品烧成是主要耗能环节,通过炉窑燃料结构合理化,逐步淘汰固体燃料(焦炭、煤)炉窑和高耗能电熔炉,煅烧精料和烧成优质制品必须坚持采用低灰分液体燃料或高热值气体燃料。应用富氧燃烧和各种节能技术,推广煤气化燃料。第二章 产业布局调整
第九条 耐火材料产业布局调整综合考虑矿产资源、市场分布、能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等条件。
新建耐火材料企业必须符合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耐火材料产业原则上不再增建新的企业。应依托有条件的现有企业,结合兼并、搬迁、组织结构调整,在原料、市场消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改造和扩建,着重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第十条 现有耐火材料企业基本上靠近矿产资源地。今后应结合产品市场和矿产资源情况,以矿定产,以产品结构调整和可持续生产为主要考虑因素。最终形成地区有分工,大型企业产品有特色、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分工协作的格局,淘汰落后企业。
辽南及周边地区有丰富的镁质资源,根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该区域内现有企业要按照联合重组和建设精品基地的要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碱性耐火材料基地。加强矿山管理,根据不同原料矿山资源状况,开发推广大结晶、高钙硅比、高体积密度、高纯烧结镁砂,白云石砂,尖晶石合成砂等高技术镁质原料和制品及各种镁质不定形耐火材料。
山西、河南、贵州等地有丰富的高铝矾土原料资源,该区域内现有企业应合理利用资源,搞好综合利用,提高各级高铝矾土熟料质量。重点开发、发展烧结板状刚玉、矾土基尖晶石、低成本结构陶瓷原料(如Sialon、Alon、Aln等)等优质原料,Si3N4-Sic砖、Sialon-Sic砖、sialon结合刚玉砖及建材、陶瓷行业所需的各种优质制品。
山东、江苏等地根据本地资源情况和市场、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不同形式的新型高技术的滑动水口、连铸用制品等功能型耐火材料。
中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配合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建设,适当发展为钢铁服务的大宗耐火材料。
中西部地区结合当地资源、运输和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发展耐火材料工业。
第三章 产业技术政策及准入条件
第十一条 为确保耐火材料工业产业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对耐火材料工业装备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准入条件规定如下,现有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努力 达标:
(一)经济规模:
优质粘土高铝砖车间年产量3万吨及以上; 镁炭砖车间年产量1万吨及以上; 碱性砖车间年产量1万吨及以上; 滑动水口砖车间年产量1000吨及以上;
长水口砖(连铸三大件)车间年产量1000吨及以上; 不定形耐火材料车间年产量2万吨及以上。
(二)企业年销售额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三)生产的产品品种必须符合技术政策的规定。
(四)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保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控制在地方环保部门核定的指标内。
第十二条 境外企业投资中国耐火材料工业,必须符合我国耐火材料产业政策,结合国内耐火材料企业的调整、改造和搬迁实施,带入技术、管理、市场、资金,实现双赢。
第一节 原材料政策
第十三条 进一步提高耐火原料质量的稳定性,发展优质合成原料。推广使用和开发红柱石、硅线石、兰晶石,锆英砂,以及均化高铝矾土熟料,烧结板状刚玉,低成本结构陶瓷原料,尖晶石,大结晶、高钙硅比、高体积密度、高纯烧结镁砂,镁钙砂等优质高效合成原料。2010年建设5~10家万吨级优质合成原料专业生产厂,2020年建设15~20家万吨级优质原料专业生产厂。
第十四条 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有偿使用。我国有优质菱镁矿、铝矾土矿等耐火矿产资源,但同样急需树立“资源忧患意识”。加强矿山管理,限制开采总量,矿山企业必须做好矿山规划,按合理的开采计划组织开采生产。珍惜保护矿产资源,对乱采滥挖行为要给予必要的处罚和进行整顿。
第十五条 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建设若干供矿基地和选矿厂,以提高矿石品级,合理充分利用资源。
第十六条 限制能耗高、污染大的电熔原料、烧结原料如电熔镁砂、碳化硅、一般镁砂、一般高铝矾土熟料等初级加工产品的出口。
第二节 提高制品质量,发展新品种,加速耐火材料品种结构优化
第十七条 所有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技术指标,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新产品也要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或与用户商定验收标准。结合企业创优质名牌产品,组织制订推广行业绿色产品标准。为适应冶金。建材等高温工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加速培育耐火材料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产品、技术开发和科研机构,提高开发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支持企业研究、开发采用用于大型水泥回转窑、钢水炉外精炼、有色金属冶炼等方面的尖晶石、白云石等无铬碱性砖及各种碱性不定形耐火材料,超微孔炭砖,低碳、无碳等洁净钢用耐火材料,新型高技术滑动水口,近终型连铸、薄板坯连铸等技术用制品,Si3N4-SiC砖、Sialon-SiC砖、Sialon结合刚玉砖及建材、陶瓷行业所需的各种优质制品。
第十八条 发展节能型经济,大力开发、推广使用各种优质节能高效不定形耐火材料,开发各种优质高效隔热保温耐火材料,满足各行业的需求。到2010年,不定形耐火材料占耐火材料总量的40%,2020年达到60%以上。
第十九条 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开发用后耐火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技术。到2010年用后耐火材料利用率达到6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
第三节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第二十条 推广使用高效节能设备,如各种高效破粉碎设备、细磨、超细磨设备、自动配料车、高效混合设备、液压成型设备、高温节能隧道窑、节能型梭式窑等。
第二十一条 加强耐火材料生产过程的节能系统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第二十二条 进口技术和装备政策:鼓励企业采用国产设备和技术,减少进口。对今后量大面广的装备,如大型压砖机等要组织实施本地化生产。
第二十三条 推广计算机在生产和管理系统的应用。
第二十四条 鼓励开发、推广使用不定形耐火材料施工、烘烤机具。
第二十五条 2006年淘汰干燥炕、手工成型、土焙烧窑、土煅烧窑、烧固体燃料的反射炉、无环保设施的焦炭竖窑。
第二十六条 各生产企业均应建有可指导生产的理化检测设备及相应检验技术人员的化验室。大、中型企业应建有一定研发能力的试验研究室,开发研究新产品和产品应用技术。
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二十七条 耐火材料厂的主要污染物是粉尘、烟尘、噪声等,不加强治理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所有生产企业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严格执行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规定,对超过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和总量的,不准生产运行。反射炉、坚窑、回转窑必须设置烟气净化装置,烟气净化后排放要达到国家标准。沥青浸渍装置必须配备沥青烟气净化装置,烟气排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
第二十八条 禁止新建烧煤倒焰窑。2007年以前,完成改造现有烧煤倒焰窑为烧气体燃料。
第二十九条 现有多数中小耐火材料厂的生产操作环境的粉尘、噪声危害相当严重,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爱健康是现代企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方面。各企业要严格执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设置有效的防尘、减震、防噪声设备。所有生产企业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的规定。对超过容许范围的,不准生产运行。
第三十条 要加强减少到最终停止生产使用镁铬砖、镁铬质不定形等含铬耐火材料。
第四章 企业组织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十一条 支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减少企业数量,实现耐火材料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
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入,以产品为龙头,产权作纽带、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强强联合。到2010年形成两个销售额达30亿元人民币(耐火材料)、若干个20亿元人民币(耐火材料)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第三十二条 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度,国家在主辅分离、人员分流、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第三十三条 耐火材料企业以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开拓资源的综合利用,向建材、化工、镁合金、镁化工等行业发展。逐步提高非耐火材料收入比例。
第三十四条 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由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定、修订,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并监督执行。
第三篇: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
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
2006年5月23日
在高温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促动下,我国耐火材料工业迅速发展,技术进步成效显著,产品品种质量水平不断提高,耐火材料单位消耗逐年下降。当前我国耐火材料产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但耐火材料产业在整体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差距较大,存在诸多问题:耐火材料总量过大,普通产品比重大,优质、节能、长寿、环保型产品少,某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还需进口;耐火原材料的出口量虽逐年增加,但耐火原料的出口量仍占相当数量;耐火材料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仍在继续,国内耐火材料企业已近两千家,大量的中小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质量稳定性差、劳动条件和环保措施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
面对国内高温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加入WTO对我国耐火材料工业所形成的机遇和挑战,中国耐火材料工业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在品种、质量、数量上满足高温工业发展的需要,瞄准世界耐火材料前沿科学技术,加速提高行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耐火材料生产工艺和品种系列。今后发展重点是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制定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以指导耐火材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章 政策目标
第一条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展耐火材料工业。重在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集约化经营、降低消耗,通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综合竞争能力,使我国耐火材料行业从生产、消耗、出口大国转变为综合竞争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耐火材料强国。
第二条 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以绿色耐火材料新产品为导向,到2010年,实现普通产品大幅度下降,2020年我国耐火材料更长寿、更节能、无污染、功能化的新型绿色耐材产品有大幅度提高,产品满足冶金、建材、有色、化工等高温工业及其他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目前我国钢铁工业耐火材料单耗约为每吨钢消耗25公斤左右,到2010年,要力争达到20公斤以下,到2020年降至15公斤以下。
第三条 通过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型企业发展,鼓励实现强强联合,扩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到2010年,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
第四条 根据国内外高温工业的技术进步,各工业部门耐火材料使用单耗的降低、耐火材料生产总量的减少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引导一批优势耐火材料企业实事求是地走出传统耐火材料生产领域,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拓展行业的发展空间。
第五条 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到2010年,围绕各原料产地的特点,形成与资源、市场、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配置、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各自不同特色的高技术产业群。
第六条 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地提高废气、废水、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力争实现“零排放”。推广扩大使用不定形耐火材料和不烧制品。支持开发用后耐火材料的再利用技术,提高用后制品回收再利用率。
第七条 到2010年以前,所有耐火材料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要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符合地方环保部门核定的控制指标。
第八条 努力降低能耗,耐火材料的原料煅烧和制品烧成是主要耗能环节,通过炉窑燃料结构合理化,逐步淘汰固体燃料(焦炭、煤)炉窑和高耗能电熔炉,煅烧精料和烧成优质制品必须坚持采用低灰分液体燃料或高热值气体燃料。应用富氧燃烧和各种节能技术,推广煤气化燃料。
第二章 产业布局调整
第九条 耐火材料产业布局调整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市场分布、能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等条件。
新建耐火材料企业必须符合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耐火材料产业原则上不再增建新的企业。应依托有条件的现有企业,结合兼并、搬迁、组织结构调整,在原料、市场消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改造和扩建,着重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第十条 现有耐火材料企业基本上靠近矿产资源地。今后应结合产品市场和矿产资源情况,以矿定产,以产品结构调整和可持续生产为主要考虑因素。最终形成地区有分工,大型企业产品有特色、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分工协作的格局,淘汰落后企业。
辽南及周边地区有丰富的镁质资源,根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该区域内现有企业要按照联合重组和建设精品基地的要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碱性耐火材料基地。加强矿山管理,根据不同原料矿山资源状况,开发推广大结晶、高钙硅比、高体积密度、高纯烧结镁砂,白云石砂,尖晶石合成砂等高技术镁质原料和制品及各种镁质不定形耐火材料。
山西、河南、贵州等地有丰富的高铝矾土原料资源,该区域内现有企业应合理利用资源,搞好综合利用,提高各级高铝矾土熟料质量。重点开发、发展烧结板状刚玉、矾土基尖晶石、低成本结构陶瓷原料(如Sialon、Alon、Aln等)等优质原料,Si3N4-Sic砖、Sialon-Sic砖、sialon结合刚玉砖及建材、陶瓷行业所需的各种优质制品。
山东、江苏、湖北等地根据本地资源情况和市场、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不同形式的新型高技术的滑动水口、其它连铸用制品等功能型耐火材料。
中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配合地区经济建设,适当发展为钢铁等高温工业服务的大宗耐火材料。
中西部地区结合当地资源、运输和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发展耐火材料工业。
第三章 产业技术政策及准入条件
第十一条 为确保耐火材料工业产业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对耐火材料工业装备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准入条件规定如下,现有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努力达标:
(一)经济规模:
优质硅砖、粘土砖、高铝砖生产线年产量3万吨及以上; 镁炭砖生产线年产量1万吨及以上;
碱性砖生产线年产量1万吨及以上;
滑动水口砖生产线年产量1000吨及以上;
长水口砖(连铸三大件)生产线年产量1000吨及以上;
不定形耐火材料生产线年产量2万吨及以上。
(二)企业年销售额人民币3000万元以上。
(三)生产的产品品种必须符合技术政策的规定。
(四)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保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控制在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核定的指标内。
(五)必须达到规定的节能指标。
第十二条 境外企业投资中国耐火材料工业,必须符合我国耐火材料产业政策,结合国内耐火材料企业的调整、改造和搬迁实施,带入技术、管理、市场、资金,实现双赢。
第一节 原材料政策
要积极开发利用不同品位的矿石资源,加工制造用于不同用途耐材的多品种、牌号的系列耐火原料,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第十三条 进一步提高耐火原料质量的稳定性,发展优质合成原料。
推广使用和开发红柱石、硅线石、兰晶石,锆英砂,以及均化高铝矾土熟料,烧结板状刚玉,低成本结构陶瓷原料,尖晶石,大结晶、高钙硅比、高体积密度、高纯烧结镁砂、镁钙砂及用于发展优质节能、隔热耐材的优质高效合成原料。
2010年建设5~10家万吨级优质合成原料专业生产厂,2020年建设15~20家万吨级优质原料专业生产厂。
第十四条 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有偿使用。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小,菱镁矿、铝土矿、鳞片石墨矿等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优势矿产资源,但同样急需树立“资源忧患意识”。建议地方政府要严格按照“矿产资源法”和“行政许可法”监督管理耐火矿产资源的开发、生产,加强矿山管理,限制开采总量,矿山企业必须做好矿山规划,按合理的开采计划组织开采生产。珍惜保护矿产资源,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乱采滥挖行为要按规定给予必要的处罚和进行整顿。
第十五条 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建设若干供矿基地和选矿厂,以提高矿石品级,合理充分利用资源。
第十六条 限制能耗高、污染大的电熔原料、烧结原料如电熔镁砂、碳化硅、一般镁砂、一般高铝矾土熟料等初级加工产品的出口。
第二节 提高制品质量,发展新品种,加速耐火材料品种结构优化
第十七条 所有企业生产的耐材产品必须有标准。国家实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三级标准体系。鼓励支持企业自行制订代表本企业特色和水平、有高度竞争性的,供订货用的商业性企业标准。结合企业创优质名牌产品,组织制订推广行业绿色产品标准。
为适应冶金、建材等高温工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加速培育耐火材料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产品、技术开发和科研机构,提高开发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支持企业研究、开发采用用于大型水泥回转窑、钢水炉外精炼、有色金属冶炼等方面的尖晶石、白云石等无铬碱性砖及各种碱性不定形耐火材料,超微孔炭砖,低碳、无碳等洁净钢用耐火材料,新型高技术滑动水口,近终型连铸、薄板坯连铸等技术用制品,Si3N4-SiC砖、Sialon-SiC砖、Sialon结合刚玉砖及建材、陶瓷行业所需的各种优质制品。
支持、引导企业开展耐材应用技术和优化窑炉结构技术的研究,增强为下游企业提供综合供应和服务的能力。
第十八条 发展节能型经济,大力开发、推广使用各种优质节能高效不定形耐火材料,开发各种优质高效隔热保温耐火材料,满足各行业的需求。到2010年,不定形耐火材料占耐火材料总量的40%,2020年达到60%以上。
第十九条 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开发用后耐火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技术。到2010年用后耐火材料利用率达到6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鼓励利用其它高温工业的废渣及矿渣用于制造耐火材料。
第三节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第二十条 推广使用高效节能设备,如各种高效破粉碎设备、细磨、超细磨设备、自动配料车、高效混合设备、摩擦液压成型设备(含优质模具)、高温节能隧道窑、节能型梭式窑和先进的检测控制装备等。
第二十一条 加强耐火材料生产过程的节能系统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第二十二条 进口技术和装备政策:鼓励企业采用国产设备和技术,减少进口。对今后量大面广的装备,如大型压砖机等要组织实施国产化生产。
第二十三条 提高关键工艺环节的自动控制水平,推广计算机在生产和管理系统的应用。
第二十四条 鼓励开发、推广使用不定形耐火材料施工、烘烤机具。
第二十五条 2006年淘汰干燥炕、手工成型、土焙烧窑、土煅烧窑、烧固体燃料的反射炉、无环保设施的焦炭竖窑。
第二十六条 各生产企业均必须建有可指导生产的理化检测设备及相应检验技术人员的化验室。大、中型企业应建有一定研发能力的试验研究室,用来开发研究新产品和产品应用技术。
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二十七条 耐火材料厂的主要污染物是粉尘、烟尘、噪声等,不加强治理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所有生产企业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严格执行经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规定,对超过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和总量的,不准生产运行。
反射炉、竖窑、回转窑必须设置烟气净化装置,烟气净化后排放要达到国家标准。
沥青浸渍装置必须配备沥青烟气净化装置,烟气排放必须达到国家规定。
第二十八条 禁止新建烧煤倒焰窑。2007年以前,完成改造现有烧煤倒焰窑为烧气体燃料。
第二十九条 现有多数中小耐火材料厂的生产操作环境的粉尘、噪声危害相当严重,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爱健康是现代企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方面。各企业要严格执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设置有效的防尘、减震、防噪声设备。所有生产企业必须达到国家和地方对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的规定。对超过容许范围的,不准生产运行。第三十条 要通过实行生产许可,制定使用条件等强制性规定,建立残砖堆放申报和付费制度等措施以加强减少到最终停止生产使用镁铬砖、镁铬质不定形等含铬耐火材料。
第四章 企业组织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十一条 支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收购、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减少企业数量,实现耐火材料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
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入,以产品为龙头,产权作纽带、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强强联合。到2010年形成两个销售额达人民币30亿元(耐火材料)、若干个人民币20亿元(耐火材料)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第三十二条 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度,国家在主辅分离、人员分流、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第三十三条 耐火材料企业以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开拓资源的综合利用,向建材、化工、镁合金、高新技术材料等行业延伸,向冶金辅料延伸,逐步提高非耐火材料收入比例。鼓励有综合实力的企业发展耐材总包等先进的营销模式。
第三十四条 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由中国耐火材料行业协会组织制定、修订,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并监督执行。
第四篇:洪泽:“龙头”企业带动肉鸡产业发展
洪泽:“龙头”企业带动肉鸡产业发展 10月19日是洪泽县肉鸡产业龙头加工项目洪泽九牧肉鸡宰杀加工公司正式竣工投产满2个月。2个月来,该项目运行怎么样?是否给群众带来了收益?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九牧公司办公室主任黄正祥。“现在我们的收购价在4.7元/斤左右,养殖户的利润在1.5元/斤左右,每天收购、宰杀量在8000多只。两个月来,宰杀量近30万只,销售额突破了700万元。”黄正祥介绍道。
总投资2.1亿元的九牧肉鸡宰杀加工项目,由洪泽县2009年底与江苏九牧食品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引进,九牧公司是国家科技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全国第二。该项目从肉鸡宰杀到鸡肉分割,到成品包装,全部实现流水线作业。项目一期全部达产达效后,年宰杀量为3000万只,全部建成后年宰杀量将达到1亿只,预计可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洪泽九牧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公司委派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合作社,协助合作社对养殖户进行管理、培训、防疫;合作社按照公司养殖标准规范养殖户的养殖行为,代表社员与公司沟通,维护社员利益,并对养殖户实行六统一,即统一鸡苗、统一饲料、统一疫苗、统一养殖流程、统一防疫消毒、统一对外销售。合作社启动初期,重点抓技术培训,让每个养殖户成为行家里手;养殖户掌握养殖要领后,合作社全过程进行指导,确保每个环节都不出问题。
“你看,这个棚里就有近4000只小鸡,这批是9月17日进大棚的,现在已经有2斤多重了,还有20多天就出栏了。”岔河镇幸福村肉鸡养殖大户高军民介绍说,“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们的小鸡一般四十一、二天就出栏,前20天长骨架,现在是生长的关键时期,吃料、长肉都要做到正好,经济效益才能最大。”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洪泽肉鸡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到今年底,洪泽将建成肉鸡镇级养殖园区10个,村级养殖小区80个,肉鸡养殖合作社40个,年肉鸡计划饲养量达到3000万只。(黄育举叶顺亮张天鄂)
第五篇: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
(征求意见稿)
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装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全面提升我国农业装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对农业机械日益增长的需要,促进农业装备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通过本政策的实施,更好地发挥我国农业装备产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以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第一章
政策目标
第一条
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建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辅之以政府宏观调控的产业发展新机制。
第二条 坚持改革开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装备的需求出发,围绕产品和行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先进适用、市场急需的农机产品研究开发和产能建设,促进农业装备产业升级和振兴,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提供所需装备。到2020年,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农机制造和供应大国,步入世界农业装备产业强国行列。
第三条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维护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造公平、公正、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农业装备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健全法制化管理体系。政府职能部门依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对农业机械整机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及其产品实施监督管理,规范各类经济主体在农业装备产业领域的市场行为;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产品,提出准入条件,依法实施准入管理。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第四条 推动农业装备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适合国情、产业集中度高的新格局,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几家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引导行业发展。
第五条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形成一批核心技术,部分产品水平达到国际水平,满足农业生产发展所需的各种关键农业装备。
第六条 发挥技术、产能、价格优势,培育我国农机产品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第二章
发展规划
第七条
国家依据《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编制发展规划指导行业。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报国务院批准施行。
第八条
在行业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型企业集团、国家重点支持的专业化制造企业,可以根据国家农业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和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制定本企业的规划,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进行必要衔接平衡后批准执行。规划内的具体建设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不再审批或核准,由企业办理土地、环保、安全、信贷等审批手续后自行组织实施,并按规定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
其它农业装备企业的发展也必须符合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和农业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三章
技术政策
第九条
坚持自主开发为主、引进技术为辅的原则,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区域性的先进实用农业装备技术。引进技术和产品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要具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有国际竞争力、发展前瞻性,并满足国际农业装备技术规范强制性要求的需要;自主开发技术要适应中国国情,与农艺要求相结合,力争与国际技术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对符合技术政策的研发活动给予支持。
第十条
统筹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技术的协调发展。国家要引导和鼓励发展适合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障粮食安全、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新型、高效、节能、环保型农业装备。积极发展以信息化技术为先导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提高传统农业装备技术水平。注重发展适合山区丘陵地区的经济型农业装备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整体技术的全面实现。
第十一条
以“重点突破、增加品种、优化结构、拓展领域”为主要任务,优先支持研究粮油作物全程作业装备技术,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发展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健康养殖、生物质综合利用等装备技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持续支持研究节能减排、降耗、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技术,为农业资源的高效安全利用和节本增效提供装备技术支撑;加快研究以信息化技术为先导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靠性技术,提升农业装备产业竞争力。
第十二条 积极推进新型材料的应用。加强农业机械特殊型材、耐磨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等研究。加强新型金属结构材料、新型非金属材料和新型复合材料技术,以及功能性、智能化、仿生等复合材料在农业装备领域的应用。
第十三条
支持现代制造技术在农业装备企业中的应用。广泛应用揉性生产技术、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虚拟制造技术、网络制造技术、模块化技术等,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装备产业和先进制造能力。
第十四条
建立正常的产品淘汰机制,淘汰性能落后、耗能高、排放高的产品,国家定期或不定期发布淘汰产品目录。实施并鼓励采用先进技术、限制淘汰落后技术的产品发展政策,引领产品开发和发展方向。
第四章
产品开发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第十五条
国家制重大订产品开发规划。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发展需要,在每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前期,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农业装备产业重大产品的开发规划,确定落后技术产品的淘汰目录,指导企业产品开发。
第十六条
国家支持加强农业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建设。产品开发可采取自行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等多种形式。在稳定支持已建国家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大学和产业领域科研院所产品开发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装备大型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建设的支持,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加大国家对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对开发产品所需的科研设施建设和实验研究等投资,凡符合国家有关税收规定的,可在所得税前列支。在国家购机补贴等政策性支持计划中,鼓励新产品的应用。给予新产品前三年内生产所得税免除的优惠。在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中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选择重大产品重点支持。
第十七条
构建农业装备产品开发平台。以国家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通过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有效资源建立新型产品技术开发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实现产品技术研究、人才培养、新产品制造与实验推广相结合的产品开发新机制。加大国家对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以国家资金投入为引导,企业资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组织开展重大产品技术的开发。
第十八条 优先支持重点产品开发,加大新技术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优先发展大马力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多功能联合收割机等粮油作物全程作业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成套装备、经济作物和牧草生产装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装备等。加大对农机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国产装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档次,重点支持大马力拖拉机、多功能联合收割机等产品的电控系统及控制元件的开发,提高农机产品的效率及安全性、舒适性。
第五章
组织结构
第十九条 推动农业装备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通过产业布局,以及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适合国情、产业集中度较高的新格局,4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产品满足国内农业发展需求,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二十条
国家鼓励农机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大企业,形成新的竞争格局。在市场竞争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企业间的战略重组,实现农业装备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第二十一条
完善产业组织结构,改变农业装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局面,形成大型企业突出、中小企业比例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
第二十二条
支持国内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和扩建等形式,通过市场竞争形成5家左右工业总产值在100亿元,具有先进制造水平的农业装备制造企业,进入全国工业500强,成为全球农机工业50强企业,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业装备企业集团。
第二十三条
支持中小型农业装备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形成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品。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实现规模生产,并进入国际农业装备零部件采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第二十四条
建立大中马力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重要农机产品生产企业退出机制,对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生产企业实行特别公示,涉及的企业必须退出生产,不得转让生产资格。
第六章
准入管理
第二十五条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重点农机产品管理条例》。政府职能部门依据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重点农机产品的设计、制造、认证、注册、检验、缺陷管理、售后服务、维修保养、报废回收等环节进行管理。管理要做到责权分明、程序公开、操作方便、易于社会监督。
第二十六条
依据《标准化法》的要求,制定农业机械安全、环保、节能方面的技术规范和强制性要求。不同类别的农业机械执行相应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要符合我国国情并积极与国际农业机械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衔接,以促进农业装备产业的技术进步;不符合相应技术规范强制性要求的农业机械产品,不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得生产和销售。
第二十七条
依据本政策要求,以及国家认证认可条例、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对于技术含量高,涉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重点农业机械,包括大中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含小麦、玉米、水稻、油料、青饲料等)和植保机械,逐步建立以公告管理为主体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和产品的准入管理体系。符合公告管理制度规定相关法规、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登录《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不得用进口农业机械替代自产产品进行认证,禁止非法拼装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农机产品流入市场。
第二十八条
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依据《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办理相关农机产品注册登记。
第二十九条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准入管理制度对实行公告管理的农机产品分类设定企业生产准入条件,对生产企业及产品实行动态管理。凡不符合规定的企业或产品,撤消其在《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的名录。企业生产准入条件中应包括: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产品生产设施能力、类别和规格相似产品生产一致性和质量控制能力、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等要求。
第三十条
农业机械产品认证机构和检测机构要经过国家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认定,相关机构要按照市场准入管理制度的具体规定开展认证和检测工作。认证机构和检测机构要具备第三方公正地位,不得与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存在资产、管理方面的利益关系,不得对同一产品进行重复检测和收费。国家支持具备第三方公正地位的农业机械和重点零部件检测机构规范发展。
第七章
商标品牌
第三十一条
建立科学的品牌管理体系,建立和健全品牌管理制度。加大对知名品牌和民族品牌的保护,对于品牌的不实的虚假宣传、商标侵权、品牌假冒等侵犯他人品牌权益的行为应依据我国《商标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行业组织应将品牌管理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纳入行业管理之中,并针对品牌效益、品牌建设和品牌管理问题开展必要的研究,促使品牌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为我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国农业装备品牌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十二条
加强品牌的建设。企业均要增强企业和产品品牌意识,把品牌建设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产业升级和产业调整,把企业做强做大,以其自身优势打造知名品牌。扩大品牌社会影响,充分发挥品牌的市场作用,提升品牌价值效益。企业要有品牌建设和创建知名品牌的中长期规划,加大品牌建设的投入力度,持续有效地推进品牌建设。
第三十三条
各生产企业均应依据《商标法》注册本企业自有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国家对农机产品的名牌创建给予政策扶持。产业部门出台扶优扶强的导向性政策,鼓励和支持具有优势的企业创建国际品牌,对一些已经具备相当竞争优势的,品牌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国家应给予包括税收、金融、技术改造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这些企业脱颖而出,进入国际品牌行列。
第三十四条
品牌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行业组织要积极推进行业内名优品牌创建工作。通过开展创建名优品牌活动促进企业品牌建设,加快我国农业装备尽快进入国际知名品牌行列。行业组织要制定名优品牌创建规划和实施措施,持续有效地推进农业装备品牌建设。
第八章
零部件及相关产业
第三十五条
国家鼓励零配件制造采用新材料、新加工工艺,达到节材、节能目的,如果零配件制造企业经过有关专家论证,证实确实达到节材、节能效果,国家将优先考虑扶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将予以奖励。
第三十六条
农机零部件企业要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主机厂的产品开发工作。关键零部件领域要逐步形成系统开发能力,在一般零部件领域要形成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努力进入国际农机零部件采购体系。
第三十七条
制定重大农机产品关键零部件专项发展规划,对关键零部件产品进行分类指导和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促使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形成 7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供货能力。对能为多个独立的农机产品生产企业配套,并且进入国际采购体系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国家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融资,以及兼并重组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
第三十八条 扶持农业装备产品关键零部件专业化开发。注重关键、通用零部件产品的技术开发,鼓励扶持具备专、精、特优势的农业装备零部件开发和制造,形成生产能力。国家在相关项目计划、产业化能力建设和改造上,加大对关键零部件开发的支持力度,形成与大企业互补的社会化生产产业集群。
第九章
市场营销
第三十九条
为保护农业机械用户的合法权益,使农业机械用户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服务,凡在国内市场销售自产农业机械产品的国内外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自产农业机械产品销售和服务体系。该体系可由企业以自行投资或授权农机经销商投资方式建立。境内外投资者在得到农机生产企业授权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必要的手续后,均可在国内从事国产和进口农业机械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活动。
第四十条
国家鼓励农业机械整机和重大零部件生产企业跨行业与包括金融、服务贸易等企业合作,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农业机械营销方式、管理经验和服务贸易理念,积极发展农业机械产品服务贸易,逐步形成多种营销方式、多种营销机制的市场营销格局,使产品营销在促进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第四十一条
加强营销网络的销售管理,规范销售和维修服务行为。农业机械生产企业有责任向社会公告停产机型,并保证在合理期限内提供合格的零部件用于售后服务和维修;生产企业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其授权和取消授权的销售或维修企业名单;对未经授权和不具备经营条件的经销商,不得向其提供产品。
第四十二条
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销售国家明令禁止或公告停止销售的机型的,伪造或冒用他人商标、产品合格证销售机具的,未经生产企业授权或已取消授权仍进行主机、配件销售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和维修服务的,以及经销假冒伪劣农业机械整机和零配件并为客户提供维修服务的,有关部门要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十三条
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要兼顾制造和销售服务环节的整体利益,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促进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共同发展。
第十章
投融资管理
第四十四条
为了避免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确保建设项目的技术水平和规模效应,国家鼓励农机企业通过新增投资、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等方式增产本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产品。
第四十五条
国家鼓励农机工业利用多种渠道筹集发展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向符合产业政策的农机企业投资,发展国内短缺的中高端农机产品。总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
第四十六条
国家鼓励符合产业政策并具备条件的农机骨干企业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国内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应优先给予大型农机骨干企业建设项目融资支持。
第四十七条
国家鼓励有技术、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兼并,收购和重组农机具及配件制造企业。鼓励其向具备农机工业发展条件的地区投资,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发展中高端农机生产。国外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对国内农机骨干企业的股权收购,构成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实际控制的,收购协议须经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生效。
第四十八条
新建农机项目,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必须达到40%以上。对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项目,银行根据独立审贷原则,应积极提供支持,并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或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降低贷款利息率。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发展规划及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银行不得提供信贷支持。
第四十九
国家通过加大对技改项目的贴息贷款支持力度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增加品种、质量升级,节约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改造。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第五十条
加强投资监管,对违规项目,撤销项目法人投资项目的资格,并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行政责任。
第五十一条
对不符合本产业政策或国家明令限制、淘汰的新建项目,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工商管理部门不予登记,商务管理部门不批准合同和章程,金融机构不提供贷款和其它形式的授信支持,海关不予办理免税进口设备手续,质检部门不予颁发生产许可证,环保部门不予审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不予发放排污许可证。
第十一章
财税政策
第五十二条 为切实落实国家税收政策对农机工业的支持, 除农机企业增值税继续执行13%税率外,销项额大于进项额的留抵额实行当年退还企业办法。
第五十三条 对符合本产业政策的农机工业企业按20%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条件,按15%的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五十四条 中央财政研究整合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对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技术和智力引进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国家现有技术改造投资要对农机工业技术改造给予倾斜和重点扶持;鼓励和支持农机企业消化吸收国内急需的农机先进技术。地方政府可根据中央的资金,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实施。中小型农机企业享受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新型企业试点向农机制造业倾斜。
第五十五条 国家鼓励列入重点发展产品目录的企业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凡此类企业用于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的费用,可以视为日常生产费用,在税前扣除。
第五十六条 国家鼓励符合本产业政策的农机企业为解决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资金需求,及减少投资风险,允许企业按主营业务收入的3%在税前提留技术开发准备金,在以后三年内用于技术开发投入。但必须在三年内使用,三年到期时未使用的资金,要计入企业所得纳税,并加收该税金按当时年利率计算的利息。
工信部“农业装备产业座谈会”材料之一:
第五十七条 国家鼓励符合本产业政策的农机企业联合成立科研开发组织。成员企业交纳给联合开发组织的预算款项可以在应税所得中扣除。
第十二章
进口管理
第五十八条
国家支持农业装备生产企业努力提高农机产品本地化生产能力,带动农机零部件企业技术进步,发展农业装备制造业。
第五十九条
国家鼓励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零部件实行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退。
第六十条
国内能够生产的、技术性能、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与国外相近的农业装备,原则上不批准进口或进口不予免税。
第六十一条
为了保障使用者生命财产安全,进口的旧农业装备必须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待批准后方能进口。进口的旧农业装备在投入使用前,需经过国家认可产品质量检测单位验证合格后,方可进口。
第十四章
其 它
第六十二条
农业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组织、社会团体等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发挥作用;要积极参与国际间相关业界的交流活动,在政府与企业间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农业装备产业发展。
第六十三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中国内地投资农业装备制造业的,从本政策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四条
农业装备产业生产企业执行国家有关强制性技术标准,在田间作业和其它作业技术规范及标准的强制性要求出台之前,暂定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
第六十五条
本政策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工业与信息部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