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几何证明题及其答案1
例1:如图2-4-27,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ECF是等 腰直角三角形,其中CE=CF,G是CD与EF的交点.(1)求证:△BCF≌△DCE.
(2)若BC=5,CF=3,∠BFC=900,求DG:GC的值.
A
B
例2:已知如图2-4-28,BE是⊙O的走私过圆上一点作⊙O的切线交EB的延长线于P.过E点作ED∥AP交⊙O于D,连结DB并延长交PA于C,连结AB、AD.
(1)求证:ABPBBD.
(2)若PA=10,PB=5,求AB和CD的长.
例3:如图2-4-29,⊙O1和⊙O2相交于A、B两点,圆心O1在2E
图2-4-27
E
P
图2-4-28
图2-4-28
⊙O2上,连心线O1O2与⊙O1交于点C、D,与⊙O2交于点E,与AB交于点H,连结AE.
(1)求证:AE为⊙O1的切线.
(2)若⊙O1的半径r=1,⊙O2的半径R
3,求公共弦AB的长.
2(3)取HB的中点F,连结O1F,并延长与⊙O2相交于点G,连结EG,求EG的长
.
例4如图2-4-30,A为⊙O的弦EF上的一点,OB是和这条弦垂直的半径,垂足为H,BA的延长线交⊙O于点C,过点C作⊙O的切线与EF的延长线交于点D.(1)求证:DA=DC
(2)当DF:EF=1:8且
ABAC的值.
(3)将图2-4-30中的EF所在的直线往上平移到⊙O外,如图2-4-31,使EF与OB的延长线交⊙O于点C,过点C作⊙O的切线交EF于点D.试猜想DA=DC是否仍然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图2-4-30
图2-4-30
【提高训练】
1.如图2-4-32,已知在△ABC中,AB=AC,D、E分别是AB和BC上的点,连结DE并延长与A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若DE=EF,求证:BD=CF.
B E
F
图2-4-
322.点O是△ABC所在平面内一动点,连结OB、OC,并将AB、OB、OC、AC的中点D、E、F、G依次连结,如果DEFG能构成四边形.(1)如图2-4-33,当O点在△ABC内时,求证四边形DEFG是平行四边形.(2)当点O移动到△ABC外时,(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3)若四边形DEFG为矩形,O点所在位置应满足什么条件?试说明理由.
A
D
FBC
图2-4-3
33.如图2-4-35,等腰梯形ABCD中,AD∥BC,∠DBC=450.翻折梯形ABCD,使点B重合于点D,折痕分别交边AB、BC于点F、E.若AD=2,BC=8,求:(1)BE的长.(2)∠CDE的正切值.
CB
E
图2-4-3
400
4.如图2-4-35,四边形ABCD内接于⊙O,已知直径AD=2,∠ABC=120,∠ACB=45,连结OB交AC于点E.(1)求AC的长.(2)求CE:AE的值.(3)在CB的延长上取一点P,使PB=2BC,试判断直线PA和⊙O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你的结论.
图2-4-3
55.如图2-4-36,已知AB是⊙O的直径,BC、CD分别是⊙O的切线,切点分别为B、D,E是BA和CD的延长线的交点.(1)猜想AD与OC的位置关系,并另以证明.(2)设ADOC的值为S,⊙O的半径为r,试探究S与r的关系.(3)当r=2,sinE长.
时,求AD和OC的3图2-4-36
答案
例1.分析与解答(1)∵四边形 ABCD是正方形,∴∠BCF+∠FCD=90,BC=CD.
∵△EC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F=CE.
∴∠ECD+∠FCD=90.∴∠BCF=∠ECD.∴△BCF≌△DCE
(2)在△BFC中,BC=5,CF=3,∠BFC=90. ∴
4.
∵△BCF≌△DCE,∴DE=BF=4,∠BFC=∠DEC=∠FCE=90. ∴DE∥FC.∴△DGE∽△CGF.∴DG:GC=DE:CF=4:3.
例2.分析与解答(1)证明:∵PA是⊙O的切线,∴∠1=∠2. ∵ED∥AP,∴∠P=∠PED.
BD. 而∠3=∠BED,∴∠3=∠P.∴△ABD∽△PBA.∴ABPB
(2)连结OA、AE.由切割线定理得,PAPBBD.即1025(5BE),∴BE=15.又∴△PAE∽△PBA,∴
AEPA
2,即AE=2AB. ABPB
在Rt△EBA中,152AB2(2AB)2,∴ABAB、PB代入ABPBBD,得BD=9. 又∵∠BDE=90,ED∥AP,∴DC⊥PA.∴BC∥OA.∴∴BC
BCPB
. OAPO
515
3.∴CD=12 25
例3.分析与解答(1)连结AO1.∵O1E为⊙O2的直径,∴∠O1AE=90. 又∵O1A为⊙O1的半径,∴AE为⊙O1的切线.
(2)∵O1A=r=1,O1E=2R=3,△AO1E为Rt△,AB⊥O1E,∴△AO1E∽△HO1A.∴O1AO1HO1E. ∴O1H
1. .AB2AH
3(3)∵F为HB的中点,∴
HF=HF
1AB,4∴O1F
.
∵HO1FGO1E. ∴Rt△O1HF∽Rt△OGE.∴1
O1FHF
.
O1EEG
HF
O1E
∴EG,即EGO1F例4.分析与解答(1)连结OC,则OC⊥DC,∴∠DCA=90-∠ACO=90-∠B.
又∠DAC=∠BAE=90-∠B,∴∠DAC=∠DCA.∴DA=DC.
(2)∵DF:EF=1:8,DF
EF=8DF= 又DC为⊙O的切线,∴DC2DFDE18.
∴DC
∴ADDC
AFADDF
AEEFAF
∴ABACAEAF24.
(3)结论DA=DC仍然成立.理由如下:如图2-4-31,延长BO交⊙O于K,连结CK,则∠KCB=90.
又DC是⊙O的切线,∴∠DCA=∠CKB=90-∠CBK.
00
又∠CBK=∠HBA,∴∠BAH=90-∠HBA=90-∠CBK. ∴∠DCA=∠BAH.∴DA=DC. 提高部分:【答案】1.过D作DG∥AC交BC于G,证明△DGE≌△FCE2.(1)证明DG∥EF即可
(2)结论仍然成立,证明略
(3)O点应在过A点且垂直于BC的直线上(A点除外),说理略.33.(1)BE=5(2)tanCDE
4.(1)AC(2)CE:AE,PB=2BC,∴CE:AE=CB:PB. 2
(3)∵CE:AE
∴BE∥AP.∴AO⊥AP.∴PA为⊙O的切线
5.(1)AD∥OC,证明略
(2)连结BD,在△ABD和△OCB中,∵AB是直径,∴∠ADB=∠OBC=90. 又∵∠OCB=∠BAD,∴Rt△ABD∽Rt△OCB.
∴
ADAB
.SADOCABOB2rr2r2,
OBOC,OC∴S2r2(3)AD
第二篇:初一几何证明题答案
初一几何证明题答案
图片发不上来,看参考资料里的1如图,AB⊥BC于B,EF⊥AC于G,DF⊥AC于D,BC=DF。求证:AC=EF。
2已知AC平分角BAD,CE垂直AB于E,CF垂直AD于F,且BC=CD
(1)求证:△BCE全等△DCF
3.如图所示,过三角形ABC的顶点A分别作两底角角B和角C的平分线的垂线,AD垂直于BD于D,AE垂直于CE于E,求证:ED||BC.4.已知,如图,pB、pC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p。
求证:点p在∠A的平分线上。
回答人的补充2010-07-1900:101.在三角形ABC中,角ABC为60度,AD、CE分别平分角BAC角ACB,试猜想,AC、AE、CD有怎么样的数量关系
2.把等边三角形每边三等分,经其向外长出一个边长为原来三分之一的小等边三角形,称为一次生长,如生长三次,得到的多边形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几倍
求证:同一三角形的重心、垂心、三条边的中垂线的交点三点共线。(这条线叫欧拉线)求证:同一三角形的三边的中点、三垂线的垂足、各顶点到垂心的线段的中点这9点共圆。~~(这个圆叫九点圆)
3.证明:对于任意三角形,一定存在两边a、b,满足a比b大于等于1,小于2分之根5加
14.已知△ABC的三条高交于垂心O,其中AB=a,AC=b,∠BAC=α。请用只含a、b、α三个字母的式子表示AO的长(三个字母不一定全部用完,但一定不能用其它字母)。
5.设所求直线为y=kx+b(k,b为常数.k不等于0).则其必过x-y+2=0与x+2y-1=0的交点(-1,1).所以b=k+1,即所求直线为y=kx+k+1(1)过直线x-y+2=0与Y轴的交点(0,2)且垂直于x-y+2=0的直线为y=-x+2(2).直线(2)与直线(1)的交点为A,直线(2)与直线x+2y-1=0的交点为B,则AB的中点为(0,2),由线段中点公式可求k.6.在三角形ABC中,角ABC=60,点p是三角ABC内的一点,使得角ApB=角BpC=角CpA,且pA=8pC=6则pB=2p是矩形ABCD内一点,pA=3pB=4pC=5则pD=3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角C=90O是三角形内一点,O点到三角形各边的距离都等于1,将三角形ABC饶点O顺时针旋转45度得三角形A1B1C1两三角形的公共部分为多边形KLMNpQ,1)证明:三角形AKL三角形BMN三角形CpQ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求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1B1C1公共部分的面积。
已知三角形ABC,a,b,c分别为三边.求证:三角形三边的平方和大于等于16倍的根号3(即:a2+b2+c2大于等于16倍的根号3)
初一几何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如果α和β是同旁内角,且α=55°,则β等于()
(A)55°(B)125°(C)55°或125°(D)无法确定
2.如图19-2-(2)
AB‖CD若∠2是∠1的2倍,则∠2等于()
(A)60°(B)90°(C)120°(D)150
3.如图19-2-(3)
∠1+∠2=180°,∠3=110°,则∠4度数()
(A)等于∠1(B)110°
(C)70°(D)不能确定
4.如图19-2-(3)
∠1+∠2=180°,∠3=110°,则∠1的度数是()
(A)70°(B)110°
(C)180°-∠2(D)以上都不对
5.如图19-2(5),已知∠1=∠2,若要使∠3=∠4,则需()
(A)∠1=∠2(B)∠2=∠
3(C)∠1=∠4(D)AB‖CD
6.如图19-2-(6),AB‖CD,∠1=∠B,∠2=∠D,则∠BED为()
(A)锐角(B)直角
(C)钝角(D)无法确定
7.若两个角的一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另一边相互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关系是()
(A)相等(B)互补(C)相等且互补(D)相等或互补
8.如图19-2-(8)AB‖CD,∠α=()
(A)50°(B)80°(C)85°
答案:1.D2.C3.C4.C5.D6.B7.D8.B
初一几何第二学期期末试题
1.两个角的和与这两角的差互补,则这两个角()
A.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B.都是钝角
C.都是直角D.必有一个直角
2.如果∠1和∠2是邻补角,且∠1>∠2,那么∠2的余角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条直线的垂线有且只有一条
B.过射线端点与射线垂直的直线只有一条
C.如果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这两个角一定是邻补角
D.过直线外和直线上的两个已知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有()
A.平行或相交B.垂直或平行
C.垂直或相交D.平行、垂直或相交
5.不相邻的两个直角,如果它们有一条公共边,那么另一边互相()
A.平行B.垂直
C.在同一条直线上D.或平行、或垂直、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答案:1.D2.C3.B4.A5.A回答人的补充2010-07-1900:211.如图所示,一只老鼠沿着长方形逃跑,一只花猫同时从A点朝另一个方向沿着长方形去捕捉,结果在距B点30cm的C点处捉住了老鼠。已知老鼠与猫的速度之比为11:14,求长方形的周长。设周长为X.则A到B的距离为X/2;X/2-30:X/2+30=11:14X=500cm如图,梯形ABCD中,AD平行BC,∠A=2∠C,AD=10cm,BC=25cm,求AB的长解:过点A作AB‖DE。∵AB‖DE,AD‖BC∴四边形ADEB是平信四边形∴AB=DE,AD=BE∵∠DEB是三角形DEC的外角∴∠DEB=∠CDE+∠C∵四边形ADEB是平信四边形∴∠A=∠DEB又∵∠A=2∠C,∠DEB=∠CDE+∠C∴∠CDE+∠C∴DE=CE∵AD=10,BC=25,AD=BE∴CE=15=DE=AB如图:等腰三角形ABCD中,AD平行BC,BD⊥DC,且∠1=∠2,梯形的周长为30CM,求AB、BC的长。因为等腰梯形ABCD,所以角ABC=角C,AB=CD,AD//BC所以角ADB=角2,又角1=角2,所以角1=角2=角ADB,而角ABC=角C=角1+角2且角2=角ADB所以角ADB+角C=90度,所以有角1+角2+角ADB=90度所以角2=30度因此BC=2CD=2AB所以周长为5AB=30所以AB=6,BC=12回答人的补充2010-07-0311:25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G、F分别在DC、CB边上,DG=GC=2,CF=1.求证:∠1=∠2(要两种解法提示一种思路:连接并延长FG交AD的延长线于K)
1.连接并延长FG交AD的延长线于K∠KGD=∠FGC∠GDK=∠GCFBG=CG△CGF≌△DGKGF=GKAB=4BF=3AF=5AB=4+1=5AB=AFAG=AG△AGF≌△AGK∠1=∠
22.延长AC交BC延长线与E∠ADG=∠ECG∠AGD=∠EGCDG=GC△ADG≌△EGF∠1=∠EAD=CEAF=5EF=1+4=5∠2=∠E所以∠1=∠2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E平行DF,分别交AC于E、F连接ED、BF求证∠1=∠2
答案:证三角形BFE全等三角形DEF。因为FE=EF,角BEF=90度=角DFE,DF=B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相等)。所以三角形BFE全等三角形DEF。所以∠1等于∠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就给这么多吧~~N累~!回答人的补充2010-07-1900:341已知ΔABC,AD是BC边上的中线。E在AB边上,ED平分∠ADB。F在AC边上,FD平分∠ADC。求证:BE+CF>EF。
2已知ΔABC,BD是AC边上的高,CE是AB边上的高。F在BD上,BF=AC。G在CE延长线上,CG=AB。求证:AG=AF,AG⊥AF。
3已知ΔABC,AD是BC边上的高,AD=BD,CE是AB边上的高。AD交CE于H,连接BH。求证:BH=AC,BH⊥AC。
4已知ΔABC,AD是BC边上的中线,AB=2,AC=4,求AD的取值范围。
5已知ΔABC,AB>AC,AD是角平分线,p是AD上任意一点。求证:AB-AC>pB-pC。
6已知ΔABC,AB>AC,AE是外角平分线,p是AE上任意一点。求证:pB+pC>AB+AC。
7已知ΔABC,AB>AC,AD是角平分线。求证:BD>DC。
8已知ΔABD是直角三角形,AB=AD。ΔACE是直角三角形,AC=AE。连接CD,BE。求证:CD=BE,CD⊥BE。
9已知ΔABC,D是AB中点,E是AC中点,连接DE。求证:DE‖BC,2DE=BC。
10已知ΔABC是直角三角形,AB=AC。过A作直线AN,BD⊥AN于D,CE⊥AN于E。求证:DE=BD-CE。
等形2
1已知四边形ABCD,AB=BC,AB⊥BC,DC⊥BC。E在BC边上,BE=CD。AE交BD于F。求证:AE⊥BD。
2已知ΔABC,AB>AC,BD是AC边上的中线,CE⊥BD于E,AF⊥BD延长线于F。求证:BE+BF=2BD。
3已知四边形ABCD,AB‖CD,E在BC上,AE平分∠BAD,DE平分∠ADC,若AB=2,CD=3,求AD。
4已知ΔABC是直角三角形,AC=BC,BE是角平分线,AF⊥BE延长线于F。求证:BE=2AF。
5已知ΔABC,∠ACB=90°,AD是角平分线,CE是AB边上的高,CE交AD于F,FG‖AB交BC于G。求证:CD=BG。
6已知ΔABC,∠ACB=90°,AD是角平分线,CE是AB边上的高,CE交AD于F,FG‖BC交AB于G。求证:AC=AG。
7已知四边形ABCD,AB‖CD,∠D=2∠B,若AD=m,DC=n,求AB。
8已知ΔABC,AC=BC,CD是角平分线,M为CD上一点,AM交BC于E,BM交AC于F。求证:ΔCME≌ΔCMF,AE=BF。
9已知ΔABC,AC=2AB,∠A=2∠C,求证:AB⊥BC。
10已知ΔABC,∠B=60°。AD,CE是角平分线,求证:AE+CD=AC
全等形4
1已知ΔABC是直角三角形,AB=AC,ΔADE是直角三角形,AD=AE,连接CD,BE,M是BE中点,求证:AM⊥CD。
2已知ΔABC,AD,BE是高,AD交BE于H,且BH=AC,求∠ABC。
3已知∠AOB,p为角平分线上一点,pC⊥OA于C,∠OAp+∠OBp=180°,求证:AO+BO=2CO。
4已知ΔABC是直角三角形,AB=AC,M是AC中点,AD⊥BM于D,延长AD交BC于E,连接EM,求证:∠AMB=∠EMC。
5已知ΔABC,AD是角平分线,DE⊥AB于E,DF⊥AC于F,求证:AD⊥EF。
6已知ΔABC,∠B=90°,AD是角平分线,DE⊥AC于E,F在AB上,BF=CE,求证:DF=DC。
7已知ΔABC,∠A与∠C的外角平分线交于p,连接pB,求证:pB平分∠B。
8已知ΔABC,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的点有几个?
9已知四边形ABCD,AD‖BC,AD⊥DC,E为CD中点,连接AE,AE平分∠BAD,求证:AD+BC=AB。
10已知ΔABC,AD是角平分线,BE⊥AD于E,过E作AC的平行线,交AB于F,求证:∠FBE=∠FEB。
第三篇:几何证明题
几何证明题
1.在三角形ABC中,BD,CE是边AC,AB上的中点,BD与CE相交于点O,BO与OD的长度有什么关系?BC边上的中线是否一定过点O?为什么?
答题要求:请写出详细的证明过程,越详细越好.ED平行且等于1/2BC
取MN为BO,OC中点
则MN平行且等于1/2BC
得到ED平行且等于MN,则EDNM是平行四边形
则OD=OM,又M为BO中点,显然BO=2OD
一定过
假设BC中线不经过O点,而与BD交与O'
同理可证AO'=2O'G
再可由平行四边形定理得到O与O'重合所以必过O点
2.在直角梯形ABCD中,角B=角C=90度,AB=BC,M为BC边上一点。且角DMC=45度
求证:AD=AM
(1)几何证明题,首先画图
哎没图不好说啊
就空说吧你在纸上画图
先看已知条件,从已知条件得出直观的结论.因为M是BC边上一点,在三角形DMC中,角DMC=45度,角MCD=角C=90度,可以知道角MDC=45度,则三角形DMC是个等腰直角三角形,MC=CD.又AB=BC,M是BC边上一点,MC长度小于BC,所以知道这个直角梯形是以CD为上底,AB为下底,图形先画对
接下来求证
要证AD=AM,从已知条件中得知,MC=CD,则作一条辅助线就可得证
连接AC
∵AB=BC,角B=90度∴三角形ABC是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角BCA=45度
∴角DCA=角BCD-角BCA=45度=角BCA
所以三角形AMC≌三角形ADC(MC=CD,角DCA=角BCA,AC=AC——边角边)
所以AD=AM得证
(2)
延长CD至F点~CF=AB连接AF~~因AB=BC~SO~ABCF是正方形~剩下的就容易了~只要证AFD~和ABM~是一样的3角形就OK了~~哎~快10年没碰几何了~那些专业点的词我都忘了~这题应该是这样吧~不知道有没错
回答者:fenixkingyu-试用期一级2007-8-719:23
上楼的有两处错误:
1.描述错误,ABCF不是四边形,ABFC才是.2.按照条件并不能证明ABFC是正方形.注意:要证明四边形是正方形,必须证明2个问题:
1.该四边形是矩形;2.该四边形是菱形。
(3)
把图画出来就好解了。我是按自己画的图解的,楼主画梯形下面是BA,上面是CD,然后在按我的文字添加辅助线就行了,度那个圆圈打不出来,我就没写了。
证明:连接MD,AM,连接AC并交MD于E
因为角DMC=45,角C=90
所以三角形MCD为等边直角三角形,既角CDM=45
又角B=90AB=BC
所以角CAB=45
由梯形上下两边平行,则内对角相加为180度
因角CAB角DMB=45+45=90
所以角EDA角DAE=90
既AC垂直于MD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CDM中则有ME=ED,且AC垂直于MD
所以AE是三角形AMD的中垂线
既AD=AM(等腰三角形的法则)。
第四篇:几何证明题
几何证明题集(七年级下册)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
一、互补”。
E
D
二、证明下列各题:
1、如图,已知∠1=∠2,∠3=∠D,求证:DB//EC.E D
3ACB2、如图,已知AD//BC,∠1=∠B,求证:AB//DE.AD BCE3、如图,已知∠1+∠2=1800,求证:∠3=∠4.EC
A1 O
4B
D F4、如图,已知DF//AC,∠C=∠D,求证:∠AMB=∠ENF.E DF
N
M
AC B5、如图,在三角形ABC中,D、E、F分别为AB、AC、BC上的点且DE//BC、EF//AB,求证:∠ADE=∠EFC.C
EF
AB D6、如图,已知EC、FD与直A线AB交于C、D两点且∠1=∠2,1求证:CE//DF.CE
FD
2B7、如图,已知∠ABC=∠ADC,BF和DE分别是∠ABC和∠ADC的平分线,AB//CD,求证:DE//BF.FDC
A E8、如图,已知AC//DE,DC//EF,CD平分∠BCA,求证:EF平分∠BED.B
F
ED
AC9、如图,AB⊥BF,CD⊥BF, ∠A=∠C,求证: ∠AEB=∠F.CFBDE10、如图,AD⊥BC,EF⊥BC,∠1=∠2,求证:DG//AB.A
EGBCDF11、在三角形ABC中,AD⊥BC于D,G是AC上任一点,GE⊥BC于E,GE的延长线与BA的延长线交于F,∠BAD=∠CAD,求证:∠AGF=∠F.F
A
G
BCDE12、如图,∠1=∠2,∠3=∠4,∠B=∠5,求证:CE//DF.F
E 4G1AD 5 2B13、如图,AB//CD,求证:∠BCD=∠B+∠D.A
CBED14、如上图,已知∠BCD=∠B+∠D,求证:AB//CD.15、如图,AB//CD,求证:∠BCD=∠B-∠D.BA
ED
C16、如上图,已知∠BCD=∠B-∠D,求证:AB//CD.17、如图,AB//CD,求证:∠B+∠D+∠BED=3600.BA
E
DC18、如上图,已知∠B+∠D+∠BED=3600,求证:AB//CD.
第五篇:如何做几何证明题(无答案)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
【知识精读】
1.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分类解析】
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已知:如图1所示,ABC中,C90,ACBC,ADDB,AECF。求证:DE=DF
例2.已知:如图2所示,AB=CD,AD=BC,AE=CF。求证:∠E=∠
F2、证明直线平行或垂直
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平行与垂直是两种特殊的位置。证两直线平行,可用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来证,也可通过边对应成比例、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证两条直线垂直,可转化为证一个角等于90°,或利用两个锐角互余,或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来证。
例3.如图3所示,设BP、CQ是ABC的内角平分线,AH、AK分别为A到BP、CQ的垂线。
求证:KH∥BC
例4.已知:如图4所示,AB=AC,∠A90,AEBF,BDDC。求证:FD⊥
ED3、证明一线段和的问题
(一)在较长线段上截取一线段等一较短线段,证明其余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截长法)
例5.已知:如图6所示在ABC中,B60,∠BAC、∠BCA的角平分线AD、CE相交于O。
求证:AC=AE+CD
(二)延长一较短线段,使延长部分等于另一较短线段,则两较短线段成为一条线段,证明该线段等于较长线段。(补短法)
例6.已知:如图7所示,正方形ABCD中,F在DC上,E在BC上,EAF45。求证:EF=BE+DF4、中考题:
如图8所示,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并且使AE=BD,连结
CE、DE。
求证:EC=ED
【实战模拟】
1.已知:如图11所示,ABC中,C90,D是AB上一点,DE⊥CD于D,交BC于E,且有ACADCE。求证:DE
CD
22.已知:如图12所示,在ABC中,A2B,CD是∠C的平分线。
求证:BC=AC
+AD
3.已知:如图13所示,过ABC的顶点A,在∠A内任引一射线,过B、C作此射线的垂线BP和CQ。设M为BC的中点。
求证:MP=MQ
4.ABC中,BAC90,ADBC于D,求证:AD
ABACBC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