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决策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关于决策重要性的几点思考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问题,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一个好的管理者,必定是一个好的决策者,因为在重大的事情中,他可以正确的做出决策。
案例一:预测在决策中的重要性。
美国爱迪生通用电器公司由于在19世纪末及时开发和应用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技术,在短短几年内,就彻底战胜了煤气灯、电弧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电力、电信方面的庞大垄断性企业集团。而德国西门子公司由于没有及时采用这一新技术而一度受挫。可爱迪生反对交流电技术,看不到交流电技术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未及时转向采用交流电的技术系统,导致他晚年在交、直流之战中惨败。因此,美国爱迪生通用电器公司中的“爱迪生"三字不见了,被合并改名为美国通用电器公司。
分析:对于这个案例来说,有两次决策重要性的体现。首先是,在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西门子公司没有好好把握机会,即决策为正确,所以一度受挫。然后是,预测的不正确,使美国爱迪生通用被合并。
案例二:
美国兰德公司被誉为世界智囊团的开创者,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之一。在研究前苏联公开发表的空间技术文献后,于1946年就写报告给政府,预言前苏联将于1957年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提出政府当年的战略措施应是加速研制人造卫星。但是,美国政府首脑对此不屑不顾。结果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人造卫星真的上天了,大出美国政府意外。查对五角大楼的档案,竟然早已被兰德公司所预见,并且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与兰德公司所推算的时间误差竟不超过一周。70年代中期,美国研制成功中子弹后很得意,兰德公司指出:他们早在1958年就打报告给国防部,提出应当立即搞中子弹,政府听不进去,以致延误了十年之久。美国政府一查果然如此。
分析:像兰德公司这样的决策咨询机构在现代政府决策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能从科学的、客观的角度,基于事实、数据和资料,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和判断。有时候决策建议不一定被政府采纳,但事实证明他们的预测是正确的。
从美国政府多次忽视兰德公司的建议可以看出,政府决策中枢系统和信息系统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决策中枢系统往往就是几个领导人,他们的政治眼光、知识、经验、判断力,甚
至当时的心理状态,都直接影响着对政府建议的采纳。因此,从观念上重视决策咨询系统的意见至关重要。否则,将会导致决策的失误。
当然,决策的正确性对一个国家更是重要。一个好的决策不止会给国家主权带来巩固,还能为人民避免可以避免的战争。
20世纪60年代初,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时,美国制定了六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1)无所作为;
(2)施加外交压力;
(3)同卡斯特罗谈判;
(4)全面入侵;
(5)空袭损毁导弹基地;
(6)封锁海面。
最终,肯尼迪政府选择了第六个方案迫使前苏联撤出了导弹。首先,面对挑衅,美国决定给予坚决回击。这大大出乎赫鲁晓夫的意料,使思想上准备不足的苏联上层一片混乱。其次,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从而使危机得以化解。在宣布进行封锁的同时,强调在封锁无效的情况下将进行军事打击(空袭)。这一强硬的举措一方面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给苏联人思考回旋的余地。美国还在联合国对苏联的行为进行揭露,提供了布署导弹的证据,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地位,使苏联在政治和外交上非常被动。1962年10月26日,赫鲁晓夫建议:如果肯尼迪总统愿意公开宣布不入侵古巴,那么他准备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把导弹撤出。从而使危机出现了一丝缓解希望。但仅隔一天,10月27日,赫鲁晓夫第二封信则语气强硬,要求美国撤除在土耳其的导弹来换取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几乎在同时,一架美国U—2侦察机在古巴被击落,机毁人亡,整个危机达到了高潮。美国军方态度强硬起来,要求在28日早晨摧毁古巴的导弹基地。但肯尼迪仔细审查了所有可能采取的方针,决定再延迟一天。在这一天,美国一方面表示同意赫鲁晓夫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的要求,同时威胁:赫鲁晓夫必须在24小时内回答,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最终,赫鲁晓夫接受了拆除导弹的要求,危机烟消云散。但是,在苏联作出让步的时候,肯尼迪仍谨慎地指令,禁止任何政府官员发表讥嘲对方“投降”等类刺激性言论,而且还夸赞赫鲁晓夫作出了“有政治家气度的决定”。因为他深知,不能把任何一个大国逼得走投无路从而使它宁折不
弯地投入战争。
感想:
关于决策正确性的案例有很多,上述几个案例中,正确的决策的质量都是高的。肯尼迪争取了国家的安定,而事实也证明兰德公司决策的正确性,遗憾的是政府没有接受这种正确的决策;通用电器的兴盛和萎靡,也都与决策分不开。可以说,很多事情是,成也决策,败也决策。
第二篇:思考的重要性
思考的重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前,许多组工干部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尽职尽责抓落实,在忙于实践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思考的重要性,甚至忘记了思考,从而导致有些组工干部出现思想僵硬、心浮于事、工作机械化、创新能力不强等现象,直接影响了党的建设和执政能力的提升。
一、不会思考。一是工作时间不长或学习不够深入系统,对本职工作不够熟悉或缺乏经验,同时在工作中不善于总结和思考,容易追求随意性、片面性,因此处理问题不够周到细致。二是思想不够成熟,朝气蓬勃却思考深度不够,看待问题还找不准角度,不能把自身工作与上级领导要求、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即便是发现了问题也未必会有深刻的认识。有的干部年轻气盛,工作不够稳重,遇事心浮气躁、手忙脚乱,不能做到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导致情绪激化,影响工作,甚至影响同事之间关系的和谐。三是长时间呆在办公室工作,深入基层与群众接触时间较少,干群之间缺乏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也不多,视野不够开阔,导致了思想的局限性。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的组工干部不注重调查研究,权限于表面肤浅认识,不擅长思考分析问题,有时讲话未经过缜密思考,没有根据,没有逻辑,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或影响工作的开展。
二、不想思考。一是组工干部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较长,事业心责任感逐渐消退,容易满足于现状,工作缺乏激情,对学习产生倦怠,从而懒于思考。在意志消沉时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对不明白的事情和问题没有强烈的欲望去研究和探索,对问题无所用心,不懂装懂,必然导致的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浪。二是过多的检查和考核令组工干部疲于应付,长时间从事务虚工作、繁杂事件的处理,在无休止的文件中消磨时光,处于精神疲惫、机械工作状态,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思考。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知识创新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工作中常会遇到许多难题、困难和风险,有许多领域和方面的知识我们学习不够、理解不透、思考不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组织赋予的重任。三是服务意识不够,进取心不强,一时得不到提拔或重用,就出现消极甚至抵触情绪。有的干部急功近利,工作上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工作方法简单,做事不经过衡量,不想思考,存在应付了事、得过且过的心理。
三、不敢思考。一是部分组工干部未树立正确政绩观和人生观,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形成唯领导论,热衷于迎来送往,思路跟着领导走,工作上事无巨细皆由领导安排,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工作态度,思想上麻木,对上级和主管领导布置的任务理不清头绪,对上级的政策不仔细研究,而是教条地、机械地照搬照做。二是组织工作法规多、条框多,难以轻易变通,上级说什么,就做什么,领导怎么说,就怎样做,本着明哲保身不惹是非的保守态度对待工作。组织工作大部分都有规定动作,都是在某个框架内完成的,这就导致组工干部在遵循客观规律和思维规律的前提下,难以克服束缚思维的条框,不敢闯入观念上的禁区,不敢大胆假设,不敢耐心求证。三是政策理论学习领悟不够,对时事政治关注不够,对基层民情了解不够,既不通上情又不知下情,如同“坐井观天”,工作畏首畏尾,面对新情况、新要求,找不到突破口和解决矛盾的办法,遇事不敢担当,碰到困难没头绪,碰到矛盾无从下手,缺乏在攻坚克难上抓落实的勇气和践行时的大胆思维。“思路决定出路”,组工干部只有善于思考和研究问题,眼界才能更加宽广,思路才能更加清晰,方法才能更加丰富。作为组工干部,要加强思考力的修炼,要坚持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思考,透过现象挖掘内在的本质,在思考中逐步完善自己,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组工干部。
一、要学会前瞻性思考。组工干部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还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清楚的认识,能够以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因此,要学会前瞻性思考。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用战略的眼光关注大局。组工干部要树立“议大事,想全局,管本行”的战略思想,要站在整个部机关乃至全县的高度思考问题,面对各种复杂局面,没有一个高瞻远
瞩、审时度势、统观全局的战略头脑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如在干部谈话中或基层调研时,发现部分乡镇出现领导班子不团结、活力不够、青黄不接等现象,那么,我们在选拔使用干部问题上就要考虑选拔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基层一线,既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又为年轻干部成长锻炼搭建平台。二是要善于学习他人先进经验。组工干部要适时外出学习,到经济发达、管理工作出色的县市区进行考察,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学习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思路、探讨交流工作方式,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选拔优秀人才打好基础。三是要熟悉业务,当好决策参谋。对于上级的决策、领导安排的工作,组工干部不应该把自己简单地定位在执行上,还应该在模清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形势变化,以超前意识把握大局发展,面向未来、着眼长远,经过周密思考对工作的开展提出具有预测性、可行性的建议,既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又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比如当前,对做好干部德的考评是热点,也是难点,上级出台了一些意见,我们在把握好政策的同时,还应该思考怎样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实施对干部德的考评,并把对干部德的考评纳入到考核、政绩考核、平时干部考察当中,以加强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二、要勤于发散性思考。组工干部在不同的岗位,不同时期的工作中,自然会遇到许多从未遇见过、也不曾思索过的具体而复杂的问题,这就要求组工干部必须学会思考并善于发散性思考,尤其要从更深远的空间和层次上思考问题。一是要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学会触类旁通。不拘泥于以往的思维,要采用发散思维,从广度上对问题的表象、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张网捕鱼”,“头脑风暴”;要敢于异想天开,突破思维定势,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最近,有些专家学者在网上发表言论,严厉谴责限制户籍公开招考事件。取消户籍限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是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也是必要的,但我们通过不同角度发散性思考就不难发现,基层选招的异地工作人员在考虑家庭情况、子女就学等问题上会给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如工作不安心、不投入,总想着跳槽。如果招聘人员流动性太大、大快,会导致基层工作的不稳定、不连贯,甚至出现延误或空位,因此,适时适岗部分限制户籍的招考未必不可取。二是要打破框框,胸襟豁达。邓小平同志曾经尖锐地指出:“论资排辈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或单位,片面强调工作年限和任职长短,思维被惯例、条框所禁锢,以资历取人而忽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资历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工作经验的积累程度,但资历绝不等于能力。特别是社会优秀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论资排辈会使社会优秀人才的能力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造成党政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我们就要多做发散性思考,破除官本位思想,要不拘一格先贤任能。我们在选拔干部人才时,还应看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秀人才、年轻干部也是优缺点并存,不可能是全才,从而要辩证地看待,主要看本质和主流。三是加强学习沟通,创新工作方法。“理论思维的培养,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组工干部不仅要学习政治理论,还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把创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强干部之间的沟通,以交流打破个人狭隘思维。由于工作性质和区域的原因,许多年轻干部思想上缺乏交流、工作中缺乏探讨,使得思维过于局限。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创新交流方式,如创建QQ交流群、QQ工作群、党员干部网上论坛,开展各种特色活动,开展经常性谈心谈话活动,促使干部们在思想上、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要多做逆向性思考。如果长期使用单一的思维方式,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逆来顺受,阻碍思维的发展,也就难以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组工干部要学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审视工作,高屋建瓴,要勇于打破思想上的桎梏,采用非逻辑思维方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逆向思考问题。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转变观念,更新理念,追求创新,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投身到组织工作中来。比如在深入开展创
先争优活动中,我们在思考对优秀的典型案例和榜样人物进行正面宣传报道的同时,是否也可以思考对那些在创先争先活动中起阻碍作用或产生负面影响的人或事进行通报,以此来诫勉警醒,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要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借鉴。在实践或调研中,要善于学会总结借鉴,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归纳演绎,去粗取精,敢于对前面的想法、对策和方案进行论证,最后创造性地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中,要清楚地认识到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敢于思考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利与蔽,思考哪些方法措施在基层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已不符合群众意愿,着力于发现潜在的问题。三是要提倡质疑精神,用好“质疑思维”。要敢于思考,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勇于克服束缚思维的条框,敢于闯入观念上的禁区。当然,敢于思考不是胡思乱想,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思维规律,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让思维向对立方向发展,从问题的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在解决问题时有其独特见解,敢于“反其道而思之”。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地方政府相继追求“学而优则仕”之后,又过度追求“商而优则仕”,并且把吸引来的优秀知识分子、优秀商人安排在社会事务管理、农业等并不合适的岗位上,导致“岗不能得其人”、“人不能适其岗”的局面出现。这时,我们就要敢于质疑,采用逆向思维,不盲目跟风,想办法做到党政干部职位和优秀社会人才两种稀缺资源优化配置,做到人岗相适。
第三篇:罗韶宇:论决策的重要性
罗韶宇:论决策的重要性
罗韶宇认为若没有决策规范,往往会以领导“拍脑袋”作为决策方式,一旦形成决策,执行者即被要求彻底执行,全力以赴地把这个由领导层勾画的蓝图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化为现实。这样的“决策”与“执行”一方面无法规避由于决策人对信息认知的偏差或思维局限性产生的决策失误,另一方面会使执行者处于被动状态,容易在理解、接受和执行决策上产生内耗。
所以,罗韶宇说,科学的决策权限和流程规范可以提高决策者对信息的甄别力和判断力,减少决策偏差,也会加大决策参与者与执行者对决策的接受程度。所以,罗韶宇认为他们需要清晰地界定各级决策者的权利和责任,并在权责范围内建立一套客观的决策流程规范,让决策参与者在使用这些权限时有据可依,避免权限运用中的随机性。罗韶宇说只有决策权被规范地执行,领导者的个体决策才会让执行者产生公平感,在执行中不打折扣。而更多的决策需要运用集体的智慧,这样可以规避因决策者个人主观原因造成的决策失误,提高决策质量。
第四篇:家长会的重要性和召开家长会的思考
家长会的重要性和召开家长会的思考
将每一位孩子培养成有文化有素养的一代新人,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每一位家长所盼望的,因此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形成家校合力,是实施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那么家长会无疑是让学校,老师,和家长走得更近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在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的对孩子实施教育一定会让学生能更好的健康快乐成长。
一次成功家长会的召开有利于进一步争强家校之间的沟通联系,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形成家校教育同步化,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消除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误解,和家长对学校工作安排的不理解,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敞开方便之门,因此我们的教育者和我们的领导要对此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要把这项工作作为班主任教师的一门专业技能来要求考核。
由于这样一个思考在本学期初向本区班主任征集了“如何开好家长会的案例”,力求对全区教师有个引领,同时考量到这项工作的可推广性和重要性,更主要的是有很强的对基层学校的服务性,也把它作为基层学校的一次校本培训来要求,力求在校领导的重视下每位班主任在期末都能召开一次成功而有意义的家长会。
下面是自己在做班主任过程中对召开家长会的几点认识:
一家长会的类型:
从家长会召开的时间上来划分:
1:学期初家长会 2:学期末家长会
3:特殊需要增设的家长会
从教师工作变换的角度上来划分:
1:新生家长会
2:交接班后的家长会: 3:连续任教老师的家长会
二:家长会的内容和采取的形式:
1:学生作业作品展示。
2:学生班级各方面成绩和荣誉的汇报。
3:学生的才艺和特长的展示。
4:家长教育经验的介绍。
5:教师问题的挖掘。
6::教师方法的引领和指导。
7:特殊需要特殊问题的处理
三:建议:
1:希望班主任教师清楚家长会召开的时间和性质。
2:希望班主任教师能把握不同时期家长会的侧重点和目的性。
3:希望班主任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家长会的内容和行式。
4:希望班主任教师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做法。
第五篇:提高乡镇党委经济决策水平的思考
乡镇党委作为乡镇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其经济决 策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着本乡镇经济发展的速度 和水平,而且对社会事业的发展、基层党组织在人民群 众心目中的形象乃至农村社会的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 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镇党委 经济决策的内容、方式正不断发生变化,经济决策的水平逐渐提高。但毋庸讳言,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卖 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新形势下,相当一部分乡镇党 委的经济决策出现了失误或偏差。有些乡镇因此而背上 沉重的债务包袱,经济发展履步维艰。究其原因,固然 有市场变化等客观因素,但据笔者调查,更多的还是决 策者的主观因素。因此,提高乡镇党委的经济决策水平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题中 应有之义。
一、乡镇党委的经济决策水平正呈现出不断上升的 态势,但相对于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言仍存在一 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知识经济的浪潮已 扑面而来;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创新的步伐进一 步加快。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还是种养植业的产业化、市场化,都面临着许多一时难 以解决的问题。与此相应,乡镇党委的经济决策也呈现 出一些新的特点:1、乡镇党委的经济决策正由唯上决策向效益决策 转变,但决策者的功利色彩依然明显。在乡镇经济发展 的过程中,过去党委决策主要依据于各级党委政府的经 济目标和政策导向。只要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工 作任务便大功告成,党委对决策及其实施以后给本乡镇 的经济发展带来何种影响考虑不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 展,县(市)党委政府对乡镇经济工作由指令向指导转 变,乡镇经济的独立地位显著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党 委所作出的经济决策第一位考虑的是效益,主要依据的 是市场价格信号,“唯上级指示是从”的现象已大为减 少。但是,由于现行的干部考核和评价体系尚不很科学、完善,因此,党委主要负责人大多把经济决策作为自己 最主要的政绩来看待,有的为了赶时髦乱上项目,有的 为了一时的速度,不顾本乡镇的客观基础上大项目,以 博取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好感,达到个人升迁的目的。2、乡镇党委的经济决策正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 转变,但决策的盲目性依然存在。经济决策是一种创造 性的指导活动和复杂的思维过程,而以往乡镇党委的经 济决策,在内容上以常规工作为主,在形式上以感性认 识、凭经验推断为主。要上什么项目,往往是党委研究 研究,看看别的企业即拍板定案。而现在,这种经验决 策的方法已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乡镇经济发展新形势。不少乡镇党委已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注意按照科学 决策的方法来筹划和指导经济工作。凡新上项目之前,一般都要经过市场调研、可行性论证、鉴别科技含量以 及本地人才、资金各方面条件的分析等环节,最后形成 决策。但是由于决策成员尤其是乡镇党委主要负责人的 知识水平、思维层次、性格气质等不尽相同,盲目决策 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看到别的乡镇办了某个厂,效益 可观,便急于兴办同样的项目,结果因原科匮乏,市场 饱和及产品质量不过关等,刚一上马,就面临停产、倒 闭。3、乡镇党委的经济决策正由个人决策向集体决策 转变,但主要负责人说了算的状况依然占大多数。由于 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力以及其他诸多原因,过去很长一段 时间,乡镇党委的经济决策实际上主要由个人说了算,尤以党委书记决策居多,至于分管工业的领导决定新上 一个项目,分管农业的领导强令农民栽种某种经济作物 的现象也不少见。平心而言,其中有些决策今天看来仍 是正确的,但由于个人的能力、水平毕竟有限,再加之 其中掺杂着个人的主观好恶,大多数决策皆失之偏颇,有些甚至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而今,经济决策由个人 了说了算的局面已被集体决策所取代,不仅乡镇党委成 员能够对事关本乡镇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充分发表自己 的见解,而且在重大经济决策出台之前,乡镇一般还要 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集思广益,以保证决策的民主性 和准确性。当然,由于一把手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在班子 中所发挥的影响力,决策的最后取舍定夺主要还是取决 于一把手。自身素质、民主作风较好,驾驭经济工作能 力强的一把手,能够根据班子大多数成员的意见,审时 度势,去粗取精,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也有些民主作 风较差、固执己见的领导,听不得不同意见,甚至把班 子成员对经济决策提出不同或反对意见是认为与自己过 不去。他们对各方面的意见不能很好地综合分析,主观 武断地作出决策,民主不够集中有余。4、乡镇党委的经济决策正由常规决策向风险决策 转变,但对决策失误造成的后果依然估计不足。计划经 济时期按照上级指令安排乡镇经济工作的模式已经被市 场经济的大潮冲刷得荡然无存,无论是农业产业化、市 场化还是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兴 起,均需要直接面对市场、参与大市场的无情角逐。四平八稳的常规经济决策已远远落伍于时代,代之而起的 是风险决策。由于市场瞬息万变,因此每作出一项经济 决策都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党委的职责就是保证决策的 顺利实施,确保决策目标的实现。同时,有效地规避风 险。不可否认,有些乡镇党委决策时的初衷是好的,也 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对市场风险的认识和估计不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结果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
二、提高乡镇党委经济决策水平的主要途径提高乡镇党委的经济决策水平,是一项较为复杂、系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从乡镇党委经 济决策的现状来看,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建立乡镇党委对经济工作进行科学决策的机制,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乡镇党委对本乡镇的经济 工作进行决策,一般应按以下程序进行:①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就是对所要决策的事项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从而找出需要解决、待解决的症结问题,这是决策的起 点。②系统分析,确定目标。乡镇的经济工作大多自成 系统又相互交叉,所以必须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作横向和 纵向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明确目标方向。为最终衡量 决策的正确性、效果性提供起码的依据。③收集信息,拟定方案。要了解本乡镇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状况、设备构成、人员构成等生产技术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 了解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主管部门的意图、同类型产 品、同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了解本行业与相关行业的 状况,以及用户对企业产品在数量、质量、品种、规格、价格以及包装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供选择 的各种方案,包括策略或对策、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等。④评估方案,总体权衡。即从本乡镇的实际出发,对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执行的结果进行估计和评价,从 而进行权衡和论证,目的在于找出实现目标的最合适的 方案。⑤审慎抉择,优选方案。所有党委成员要集中全 部精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善于从一系列可供选择 的方案中,选择出或综合成一个在具体条件下相对最优 的方案。在把握好几大程序的同时,还要建立起党委决 策的制度,并严格按制度执行。对重要环节、重大事项 要明确责任到人,防止出现说起来谁都负责,实际上谁 又都不负责的现象。2、提高乡镇党委一把手对经济工作的熟悉程度和 驾驭能力,保证决策的针对性。党委书记作为班子的带 头人,其一言一行都对班子的其他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 影响。同样,因为乡镇党委集体决策的意见需要一把手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果断拍板定案,所以作为“班长” 的党委书记应当通晓经济工作,成为领导经济工作的行 家里手。一方面,可以以市、县委党校、干校为阵地,举办脱产、半脱产进修班,对党委书记进行以市场经济 基础理论、工业经济及企业管理、农业经济等为主要内 容的系统培训,为正确进行经济决策奠定理论基础。另 一方面,要通过参观、调研等活动,使他们增加对经济 工作的感性认识,提高透过经济现象看清本质的本领,从而在纷繁变化的经济实践活动中把握领导经济工作的 主动权。这样,一把手在最后作出决断时,才能做到有 的放矢、胸有成竹,从而使经济决策贴紧乡镇的发展实 际。3、推进经济决策的具体实施,保证决策的实效性。要组织有关人员制定实施决策的详细计划,明确工作任 务和时序进度,在此基础上层层落实具体措施,把各项 任务和责任进一步细化分解到人,并定期对计划的完成 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与此同时,还要采取正确的策略和 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对决策实施的各个环节搞好综合协 调,提高工作效率,防止互相扯皮。在实施的过程中,乡镇党委尤其要把决策的目标及整个方案和实施计划、步骤等,向下交底,为广大执行者充分接受和透彻了解,力求统一思想,做到“人心齐、泰山移”,要注意充分 尊重群众的意见,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 经济决策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4、加强对经济决策实施情况的追踪反馈,保证决 策的正确性。乡镇党委在实施经济决策的过程中,由于 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总要出现一定的偏差,目标与结果 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应该说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作为 乡镇党委而言,一方面要随时掌握偏差的“度”。如果 决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在预料之中且对总体目标的实现 没有大的影响,则应坚决按照既定计划向前推进,如果 偏差的度过大,或已经背离了决策的最初目标,则应果 断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保证决策的实施不变形、不走样。另一方面要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如果是人为原因造成 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必要时可及时更换人员; 如果是自然条件、市场行情、方针政策的变化造成决策 执行难以到位的,则应审时度势,对决策的局部目标作 必要的调整。可以聘请本乡镇的离退休老干部、上级主 管部门的领导和有关业务部门的技术人员组成监督小组,定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通过及时校正和解决决策 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使决策的总体目标得以 完全或部分实现。
三、乡镇党委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应当把握好几个关系乡镇党委的经济决策不仅涉及到工业、农业、林牧 业以及第三产业等范围很广的领域,而且对乡镇经济的 现时和长远发展都有着较大影响。乡镇党委应当充分认 识到经济决策的重要性,切实担负起责任。无论是在决 策的形成还是在决策的实施阶段,都要处理好以下三个 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经济决策与其他决策的关系。作为党 的重要基层组织,乡镇党委的中心任务是集中精力做好 经济工作,促进本乡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 以经济决策在诸多决策中居于主要的地位。但是乡镇的 发展与进步,其内容是多方面的,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 时,也要兼顾到社会效益,以达到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的目的。因此,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 虑到决策可能给非经济工作带来的影响,避免两者之间 发生冲突。力争做到既实施了经济决策,又带动了其他 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无论是乡镇社会事业、基 础设施还是其他决策,也要主动围绕经济决策进行,并 尽可能与之配套,为之服务。这样,乡镇的整体工作就 会出现协调和谐的可喜局面,工作水平的提高、乡镇各 项事业的进步也就水到渠成。二是要处理好风险决策与科学决策的关系。一般来 说,常规决策比风险决策平稳可靠得多,但同时,所获 得的效益也微乎其微。在市场竞争机制日益成熟、全球 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的大环境中,要取得比较理想 的经济效益,决策时就必须冒一定的风险。但是风险决 策一定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审慎周密的思考,敢冒 风险不等于盲目冒险,而是要在尊循科学决策原则的前 提下冒风险,同时在决策实施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去 化解风险。如果把没有任何依据的盲目决策误认为是风 险决策,甚至认为是敢冒敢试、有魄力,那必然会导致 决策失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而且贻误了宝贵时间。三是要处理好党委决策与企业决策、农户决策的关 系。经济决策对乡镇的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宏观把握的作 用,但不能等同于或代替企业、农户决策。随着乡镇企 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企业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拥有自主决策权。一方面乡镇党 委要为企业的重大决策提供好协调服务,并引导企业遵 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党委在决策的过程中也可让本乡镇企业的主 要负责人参加,并尽可能采纳他们的意见,使党委决策 与企业决策一致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决策的贯彻实施。在农业和畜牧业决策的过程中,党委同样要充分考虑农 民群众的意愿,宜“导”不宜“迫”。对群众一时不愿 种养而又确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可以采取党员村干带头 示范的办法,让群众看到切切实实的效果后再在面上推 广,使党委的决策变为农民群众的自觉决策。如果“一 厢情愿”,反而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