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何功伟有感
读《何功伟含笑刑场》故事有感 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我讲过何功伟叔叔的故事,我被他那英勇的事迹所深深地感动着,今天我又读了《何功伟含笑刑场》的故事,使我更崇拜这位英雄。
何功伟叔叔是湖北咸宁柏墩中田畈人,1939年来到恩施,担任中共湘鄂西区党委宣传部长、党委书记的工作。在白色恐怖的恶劣环境下披星戴月,东奔西跑,足迹遍布恩施城乡。何功伟叔叔播下的革命火种,犹如熊熊大火,在鄂西遍地燃烧。1941年1月20日,因叛徒的出卖,何功伟叔叔被捕了。在狱中,他经受住了严刑拷打,与敌人针锋相对,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最后走向了刑场,他还怒斥敌人,“共产党人是不会给敌人下跪的”。
何功伟叔叔含笑走上刑场,是一种伟大的乐观主义,更是一种伟大的革命气节。我想:这就是共产主义的信念在支持着他;这就是为“祖国独立统一而战”的革命目标支撑着他。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作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绝不会忘记像何功伟叔叔一样为了中国的独立统一而付出巨大牺牲的烈士们。我们要学习他们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要让这些革命先烈在九泉之下知道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的牺牲没有白白付出。现在我们千千万万个少年儿童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我们一定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来为我们的社会出一份力,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好,让我们的祖国更强大!
第二篇:参观何功伟烈士纪念亭有感
参观何功伟烈士纪念亭有感
咸宁市实验小学刘安平
3月12日是市实验小学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后的第一个集中活动日,清晨全体党员冒着鹅毛大雪早早来到了学校。早上7:50全体党员按照学校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办公室的统一部署来到了咸安区桂花镇开展党员下乡实践活动。
我们首先来到了桂花镇中心小学,与该校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党员教师孙惠民和郑传松老师分别为孩子们上了一节语文和数学课,他俩的精彩教法特别是使用的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时赢得了乡村孩子们的掌声。随后,全体党员来到何功伟烈士纪念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朱红的大门,在早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的庄严、高大。跨进大门,眼前是一条平坦大道,两排笔直高大的树木一直延伸过去,像阅兵欢迎我们的到来,也像守护者一样守护着先烈。大道的尽头何功伟烈士纪念亭,顶天立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随着讲解员娓娓的话语,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那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引人回到那个金戈铁马、鼓角铮鸣的战争年代。
何功伟(1915-1941)湖北咸宁柏墩中田畈人,1931年“9.18”事变后,组织学生参加抗敌后援会。1935年为武汉学生响应“12.9”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6年为沪参加全国学联工作,8月加入中国国产党。1937年返湖北,担任湖北省委委员,武昌区委,鄂南特委,湘鄂西区党委书记等职。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何因叛徒出卖,1月20日被捕,在狱中,何坚贞不屈,并创作了《汩罗愿》《狱中歌声》等歌词激励战友。1941年11月17日,被秘密杀害于恩施方家坝。
是什么可以使英雄热血洒故土,威胁利诱难撼爱国心呢?我想那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叫“我的价值在中国”的信仰,他们胸怀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充满了革命的理想,正所谓“人生孰无死,贵死得所耳”。没错,人生谁人不死,难能可贵的是死得其所。“民族精神不可无”的信仰,“为祖国的独立统一而战”的革命理想,永远是他们心中的第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一直都是他们豪言壮语,为理想而死,心也光荣。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决不会忘记,为祖国牺牲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也许战争的硝烟已离我们远去了,但爱党、爱祖国的信念却始终没有改变。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烈士亭参观者的心中默默传递。我们从烈士的足迹中找到了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正原因。
时代没有选择让我像他们那样轰轰烈烈的为祖国就义,但我有一颗同他们一样爱党、爱祖国的心。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在他们精神的感召下我将更加努力工作,让我的青春与祖国的教育事业一同闪光。
我们在这里缅怀革命先烈,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他们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就是要在全市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坚定社会主
义信念,强化宗旨意识,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为咸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多做贡献。
第三篇:读启功书法有感
读启功书法有感
前些日子从网上下了七十八张启功的优秀书法作品,感触很深后。我是从上学期开时关注启功的,启功过世几年了,他1912年出生,满洲人,爱新觉罗氏。他的书法作品可谓是当代中国典范。
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他的真迹是在乐山师范学院沫若图书馆办公室,用三尺宣纸写的“学而不怨,悔人不倦”,落款启功,还有他的章。这副字,包括我在网上看到的都透露出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渊博学识。他的书法大多数用墨很浓,但书写很流畅。这正是我欠缺的,因为我每次比赛时墨汁都没调好,到最近我才明白,应该备一点清水。
启功的书法以中锋行笔,“笔要以中锋为第一,中锋乃藏锋,藏锋乃古,古乃疏,乃细,乃圆活,自无刻、结、板之病”。他的作品无不透露出这些,在千锤百炼之后可以把这些处理得很恰当,很和谐。他的结字非常讲究,粗细变化大,但都有个度。整个章法都显得严谨,每一纵向分布都像流水一样,整体看去很有气势,横向是密不透风的,而且穿插让位都很舒展,舒展中有狂野的博大气势,但在狂野之时又能收回来。他的落款都很简明,一般他都落启功二字,再加盖一个或两个章。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对联。可谓是把每个字都写活了,把每句话的意思也写活了。在他的对联中每个字都有变化,但上下联都很对称,真是绝啊!要细细品味!说到书法,我也有点自己愚薄的观点。很多人都认为练书法要从笔画练起,其实不然,试问“一个连笔都握不好的人怎么会吧字写好?”,所以握笔的姿势很重要,握笔分为龙眼和凤眼,大多数很都用龙眼,因为长时用凤眼大拇指的第二指关节很痛,我用的是凤凰,因为可以偷懒。笔握好了不一定字写得好,下一步呢,就要学会怎样控制好用笔的力量和手感,这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时间原因,今晚就写到这里)在我的理解中,中国书法就是线条,而这线条就千变万化。而要控制这线条就非常难,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个体育中运动技能的行成,简而言之,书法也是体育运动。我们练字要用到手掌肌群,前臂,上臂甚至全身肌肉,还有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的灵活性也至关重要,而我们的大脑就必须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促进大脑对肌肉的控制。运动技能的形成分为分化、泛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我们之前的不断练习都为了达到自动化阶段,也就是出贴。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先要练线条,可以先练横,一条横要粗细一样,起笔和收笔都要藏锋,再写下一条横时要比前一条粗或细。然后可以写竖,转折等等,这样对你的书法很有效,广大书法朋友们可以试试。当然,我们不能只练,要多看多交流,海纳百川,共同进步。这是我练书法的一点小小的心得,希望得到你们的指点,谢谢哈!
第四篇:读《成与功》有感
读《成与功》有感
人们大多对成功充满向往,却总不能进入它的大门,为什么呢?今天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奥秘所在了。
文中告诉我们成是功的积累。叫做功到自然成。作者还列举了三个事例。其中有一件事例是讲晋代大书法家王曦子二十年临池习笔,就连池水都成了黑色的事。从中告诉了我们功是成的基础,要想成功就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只要我们坚持努力也会滴水穿石取得成功。文中还讲到李时珍经过许多年收集整理。笔耕不息才诞生了《本草纲目》。司马迁虽说受到宫刑,但坚持不懈,最终写出了不朽的着作《史记》。
成功也是一位“追星族”,它喜欢坚持不懈的奋斗者。
山西省原平市青年街小学四年级:武曌
第五篇:读《史记》有感:身残志坚功成《史记》
身残志坚 功成《史记》
——读《史记》有感
读《史记》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们深深为司马迁的坚贞人格而折服,为《史记》留下的光辉篇章所感动,所骄傲。《史记》里光辉篇章,“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是传统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文化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有不可抗拒的影响力,鼓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史记》上到轩辕下到汉武帝,内容为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七十列传,三十世家,凡百三十篇,是司马迁所倾注一生的心血,在困苦环境中写成的。他清白无辜而蒙受冤屈,并遭受汉武帝宫刑,蒙羞含辱,撰写《史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说秦《说难》《孤愤》诗三百。此皆圣贤发愤所为作也!“
此段话我们至今记忆犹新,毛主席引用强调的意思是不好的环境能激发人,发愤所为,干成不朽的事情。文革中他在安慰干部。司马迁的中心意思,是这些古人之所以发愤著书是因为心中有忧郁难解的信念 ,他们的理想无法实现,最好追求以往事情,希望寄托于未来。《报任安书》不到三千字,写的极为感人,字字血泪,声声衰肠,气贯长虹,催人泪下。这里司马迁既感叹厄运的悲痛,又抒发自己砥砺现实,坚持心志的一种情怀。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对死的看法异于常人,一般人都重生轻死,他认为死有轻重,为己、为利而死者轻,为义为国而重,正如他在《史记》赞扬的人为正义为崇高的目标奋不顾身的李广、项羽、荆轲、公孙杵臼等人。认为他们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在司马迁看来,生命和人生价值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不是生理的而是心理的。人活百岁总有一死,对于死任何人都不能避免,关键是死的原因和目的,他自己受刑后没有死亡,因为还有事情和心愿没有完成。正如赵氏孤儿戏文中所唱:”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他要活下来干一番不朽的事业,忍辱负重,发奋著书。在西汉时期没有纸张,主要用刀刻竹简成字,这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可司马迁挥刀竹简,拼命刻写,成就五十几万字,最后终于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巨著《史记》。
读《史记》使人特别感到,在《史记》里司马迁的关注点,笔墨点有独到之处,与汉以前的史官迥然不同,他不以输赢论功绩,不以成败论英雄。他纵笔豪写失败者,《史记》里屈原失败了、项羽失败了、荆轲失败了,但他们都输的光彩感人,可歌可泣。
写项羽拔山扛鼎,力敌万人,天生瞳目雄烈过人的英姿,写他的事迹”鸿门宴“"乌江自刎”“破釜沉舟” ,事件清晰,情节曲折动人,令人扼腕叹息,悲喜交加。一区霸王别姬喜剧就选自这些史迹,唱响千古。
写失败者荆轲大义凛然,为友、为义、为国,慷慨应诺,在易水之上,众人送行都是白衣素服。高渐离击筑大家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易返。”这段文字写的如泣如诉,冷人感慨万千。
读《史记》使人有异样的感觉,书中写成功者、胜利者如楚怀王、秦始皇、刘邦笔墨少的很。
精读《史记》使人信念境界提升,书中上写天文,下写地理,三教九流,风物人情,荦荦大观,仿佛是一次穿越千年的时空旅行。
品读《史记》,使人心灵深处感动,史记是一首历史长歌,波澜壮阔,英勇悲壮!真正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史记》,人们不仅为司马迁的不幸遭遇感到伤心,也为他的崇高人生信念,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意志所震撼,更为他对生命价值的追问诠释击节称赞。一言之,读史记我们感到,《史记》留给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它像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命运,让我们人生过的尊严、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