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童年性创伤-摘自客体关系理论
治疗童年有过创伤性经历的患者有何特殊的技术?
日常琐事的防御性预先占据维持了自体的连续性,尽管创伤仍然在不断地攻击内在自体。作为治疗师,我们看重这种“继续存在下去”的能力,而且我们尊重自体中被封装并被分裂出去的部分,以及它的内在客体。我们为治疗充当抱持背景,或是充当屏幕接收来访者内在客体的投射,我们在两者间小心地做着变换。我们既要是活跃的在场客体,代表那些过去曾给予帮助和伤害的形象,也要作为安静的缺席者,代表那些在关键的时候没有出现的照顾者。我们在极度细心地工作时,需要在创伤处理和继续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因为这能让患者发展出新的安全感。这一过程让我们能够慢慢地再次创造一个过渡性空间,在这里来访者能够开始将包含在躯体症状或症状性行为中的內隐记忆转换为外显的思考和幻想。我们支持“属”的成长,即治愈性核心,它收集好的体验,以此修复和置换损伤和自我毁灭的创伤性核心。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移情——反移情的交换来恢复来访者内心世界的形象。我们将形象和主题叙述出来,这样意义可以从中产生。这些都是为了帮助患者重新发现一个自体,这个自体同时也是它自己的客体,即一个可以被探索、被体验、被爱和被理解的自体。
对创伤后治疗的一些特殊方面进行总结
愉快地接受继续存在下去
对分裂进行联系
再次创造一个幻想的过渡性区域
监测抱持环境
在背景和焦点之间转换
解释躯体的交流
在创伤和继续存在下去之间保持中立
在移情-反移情中恢复形象
将形象以叙述的方式表达出来
再次找到自体,并作为它自己的客体
治疗师既是客体,也是缺席的那部分
将创伤转化成“属”
你能阐述童年性创伤对女性的影响吗?
弗蕾达最初来治疗是因为无生理原因的腹痛。她在幼时看到父母性交,这段记忆很容易想起。但是在七八岁的时候,父亲曾经强迫她口交,和她发生性关系,这些事她用了几年时间才想起来。当时,弗蕾达开始来月经,为了解释她的血从哪里来的,她的父亲把手指放到她的阴道里。她记得自己为了躲避父亲,总是藏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在那里她以损毁玩具娃娃为乐,她用剪刀在娃娃的两腿之间剪开,然后把番茄汁挤到伤口里。成年以后,弗蕾达只有在分离的时候才能和丈夫发生性关系。虽然她爱自己的丈夫,也信任她。
治疗开始以后,弗蕾达很害怕从自己的内心当中再次唤醒那段创伤。于是她感到和丈夫发生性关系,还有治疗本身,都可能会再次带给她创伤。作为对这一恐惧的反应,她避免和丈夫发生性关系,并且在多次治疗中一直将治疗的焦点放在她的家庭日常生活上(她的工作、驾车带孩子、天气),很少做梦,只有偶尔几次出现了几分钟痛苦的感觉。在这些短暂的进入到创伤事件的时刻中,她常常被自己人格中已经分裂出去的儿童所占据,恐惧地看着周围,就像蜷缩在自己的小空间里,不让父亲找到她。
经过很多年漫长而辛苦的治疗,倾听她的日常琐事,治疗师开始和弗蕾达建立一种安全感。这让患者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害怕,将创伤的躯体和行为表象转换成叙述的形式,减少记忆团和创伤性核心中的分离性空白,用属来替换创伤的方方面面。
创伤对其他的家庭成员会有怎样的间接影响?
一个家庭成员的创伤通常会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间接的但却严重的影响。这首先是因为其他家庭成员会受到经历创伤的人有所改变的影响。其次,不论父母怎样不想让孩子分担,过去的创伤常常会代代相传。这是因为他们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潜意识的方式,传递的是创伤内在的客体关系。
在主要的创伤发生之后,心理会与痛苦分离开,创伤性内容会被驱逐到一个偏僻的角落,包上外壳封闭隔离起来。这是应对无法抵抗的焦虑的一种原始方式,这样人可以继续活下去。这个外壳随着时间会加厚、变硬,阻断自体不同部分之间的潜意识交流。这将导致人格的僵化。如果这个外壳变弱了,创伤性内容可能逸出,这时人会感到非常恐慌,这似乎可以有效地防止被激活。然而,这样却可能通过投射性认同将创伤传递给下一代,而他们可能会因此产生症状。
例如,如果父母曾在童年遭受到性虐待,他们会竭尽全力地不对孩子造成伤害,但是他们也会传达出严重的焦虑,觉得性会毁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的音调和焦虑的眼神都会向他们的孩子传送恐惧的信息,尽管他们并没有这样说。
第二篇:科目一《创伤包扎理论题库》
1.对于关节处流血,应选用哪种方法止血(D)
A绷带环形包扎
B绷带螺旋包扎
C绷带螺旋反折式包扎
D绷带8字形包扎 2.下列哪项不是伤口包扎的目的(D)
A使伤口与外界环境隔离,减少污染
B止痛,缓解伤员紧张情绪
C加压包扎可以止血
D脱出的内脏纳入伤口,以免内脏暴露在外加重损伤
3.创伤的急救,必须遵守“三先三后”的原则,对于出血的伤员应该(B)
A先搬运后止血
B先止血后搬运
C先送医院后处置
D先搬运后送医院 4.对于受伤人员进行急救的第一步是(A)
A观察伤者有无意识
B对出血部位进行包扎
C进行心脏按压
D立即送医院
5.在一次灭火过程中,一名消防员下肢受伤,伤及静脉,血液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此时应及时采取的暂时止血措施是(B)
A压迫伤口近心端一侧的血管
B压迫伤口远心端一侧的血管
C只用“创可贴”处理伤口即可
D涂抹“红药水”处理伤口即可 6.绷带包扎顺序原则上应为(C)
A从上向下,从左向右,从远心端向近心端
B从下向上,从右向左,从远心端向近心端
C从下向上,从左向右,从远心端向近心端
D从下向上,从左向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
E从上向下,从右向左,从近心端向远心端 7.腹部外伤,肠外溢时,现场处理原则是(C)
A将肠管送入腹腔后,再用敷料盖住伤口
B直接用三角巾做全腹包扎
C盖上碗后,再用三角巾包扎
D不做任何处理
8.对于脊柱受伤的伤员,采取下列运送方法中(C)搬运是正确的 A一人背负运送
B二人抬运,一个抱头,一个抬腿
C多人抬运,保持身体平直,动作均衡
D以上方法都可以
9.(多选题)以下创伤固定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是(ADE)
A先止血,包扎,然后再固定骨折部位
B开放性骨折进行固定时,外露的骨折端要还纳伤口内
C固定的夹板可直接与皮肤接触
D固定应松紧适度,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E夹板的长度与宽度要与骨折的肢体相适应其长度必须超过骨折的上、下两个
关节,固定时除骨折部位上、下两端外,还要固定上、下两关节 10.将伤员转运时,应让伤员的头部在(B),救护人员要时刻注意伤员的面色,呼吸,脉搏必要时及时抢救
A前面
B后面
C前面后面无所谓
11.对于胸部有破口,肺部漏气的开放性气胸,以下方法中(C)急救方法是正确 的
A保持原状
B用灭菌纱布填塞伤口,并包扎
C“U”型(仅3面)闭合伤口
D对伤口进行消毒 12.(多选题)伤员搬运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是(ABCDE)
A对骨折,脱位,大出血的伤员应先固定,止血后再搬运
B搬运时应注意伤员的安全,动作要轻稳,敏捷协调一致,避免震动,不可触及伤员的患部
C伤员抬上担架后必须系好安全带,以防止坠落
D上下楼梯应保持水平状态,头端稍高
E担架上车后应予固定,伤员头部朝前或者横位,根据不同病情安排合理体位并尽可能使伤员舒适
13.创伤包扎的范围要求超过伤口周围(C)
A1----2cm
B3----6cm
C5----10cm
D10----15cm 14.抢救伤员最常用的体位(C)
A俯卧位
B侧卧位
C仰卧位
D膝胸位
15.包扎面积小,主要用于四肢,额及颈部小面积伤口的包扎材料是(A)
A绷带
B三角巾
C创可贴
D毛巾
16.指压止血法是现场急救最常用的止血方法,但不适用于人体(C)
A头
B面
C胸
D四肢
17.(多选题)以下快速全身创伤检查需要检查哪些部位(ABC)
A头面部
B胸腹部
C四肢 18.发生开放性骨折后,现场正确的处理方法是(D)
A必须先将骨折端还纳后,再止血,包扎,固定
B先止血,再固定,最后包扎
C立即复位后,再止血,固定,包扎
D先止血,再包扎,最后固定
19.(多选题)创伤固定的作用是(ABCD)
A可以防止骨折部位移动
B可减轻疼痛
C防止再损伤
D便于伤员搬运
20.包扎止血不能用的物品是什么(D)
A绷带
B三角巾
C止血带
D麻绳
第三篇:浅析企业文化传播中主客体的关系
浅析企业文化传播中主客体的关系
论文内容提要: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文化按照传播范围的不同,企业文化的传播可分为企业内部传播和企业对外传播。传播学认为,传播活动实质上是一个由传播盛主体运用共同享有的符号、系统、媒体,将信息传递给传播受众,并接受其反馈的过程。
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以及在规章带幢、行为方式和物质设施中表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必然要围绕着企业相应的目标组织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和企业与外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以协调企业各种关系。但在实践企业文
化的传播活动中,存在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传播主客体的二重性。
一、企业文化内外传播中的主客体二重性
传播者本身即使首先应该是接受者,然后才是传播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的内传播者,主要指创业者、管理层人员、负责企业文化的宣传部门等必须首先自己接受本企业的文化,成为本企业精神的践行者,才能够准确地传播本企业文化。企业的普通职工在企业文化的传播中同样要充当两种角色,企业文化是体现在企业人活动的方方面面的一种看不见而又具有强大影响的力量。布自己日常的生产或工作实践中去不断地强化传播,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的传播效果,职工与职工之间的互动认同和相互传播过程中,一方面作为企业文化的接受者,另一方面又作为反复传播强化的基层实践者,具有双重身份,体现内传播的主客体二重性。另外,企业文化传播中尤其要注意意见领袖的作用。企业文化在内传播中一定要重视意见领袖作为传播者与普通员工之间中介人的特殊力量。企业文化的内传播要求创业者、管理层人员、负责企业文化的宣传部门等就必须首先向意见领袖正确传递本企业的以价值观、企业精神、理想追求为核心、包括企业制度、习俗及体现企业理念的一切物质要素在内的综合企业文化,并将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个人利益统一、同化到整个企业中来。
传播理论认为,传播可分为四大类,即个人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企业文化在对外传播时尤其要善于借助
以大众媒体为依托的大众传播的巨大力量来取得更好的效果。
网络时代,企业可以开办一个企业自己的网站或宣传企业的主页,便于受众的全面查阅和了解。根据传播学中的守门人理论,在大众传媒中,存在着能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以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的把关者,即守门人。而守门人实际上是一个集选择性接受者和传播者于一身的二重角色。首先,他应是一位接受者。这时,他完全以普通受众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和审视这些未正式进人传播渠道的消息资料,然后,他将选择企业文化中的内容,向外传播,担任传播者的角色。普通社会大众,在接受某企业文化的以后,也会充当传播者,向更广泛的领域和更广泛的大众进行传播,他们不仅仅是企业文化外传播的受众,从某种程度上讲,普通社会大众的口碑,最具有传播胜。企业人或与企业具有商务合作关系的媒体为企业所作的企业文化外传播,始终摆脱不了令人置疑的低可信度,只有第三方的普通社会大众的话反而具有可信性。不仅如此,他具有传播面广,传播时间持久的特性。企业必须正确对待普通大众的传播力量,正确引导,及时纠偏不正确的传播内容,极力
维护企业文化庄公众中的正面形象。
二、企业文化的内外传播
企业这„特殊组织,需要进行对外传播活动,其中企业文化传播是其重要的内容。全面、准确地对外展示、传播本企业的文化,最终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一个美好印象,塑造兼具文明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于一体的企业形象,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将自己的企业文化向这些部门传播,让最具评价力的社会公众来充分认识自己的文化,并塑造良好的公共形象,推进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出于自身的发展目的而主动保持并推进与外部环境的种种联系,其中企业文化的全方位对外传播是促使企业与其他
组织间关系及行为的协调,从而保证企业具有良好的运作环境。
在企业文化传播中倒可一个企业的职工、管理者和股东,都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本企业文化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的言论与行动,会付企业文化的客观形象作出贡献或产生损害;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像局外人那样,对本企业文化加以反映、认识和评价,并得出本企业的形象究竟如何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他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本企业文化的主观印象。这种印象首先是由企业文化的客观形象所决定的,但却不是由它唯一决定的,人的认识水平、价值观念和特殊需求也参与决定。一般说来,企业内部的每一个职工、管理者和股东,对于本企业都有一个理想的企业形象要求,在进行对本企业文化的评价时,他们会将认识到的企业文化的客观形象同自己的理想企业形象进行对比,并做出本单位的企业形象是好或是坏的半嘶。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全方位的传播让他们去更精确的了解、认识客观企业形象甚至按照他们的理想企业形象进一步改善本企业形象。我们在探讨企业文化的主要传播对象时,应首先以企业中的全体员工为一级传播客体。
人们往往通过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即一切能表现企业文化的某种特质的物质形态或动作方式来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外显
部分是企业文化的最直接的外在体现,它容易观察,但有时其代表的意义却不易确切定义,即某种现象究竟代表哪种文化内容和意义,观察者的理解是不会完全相同的,描述和解说上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有时甚至会得出相反的意义。因此,企业文化内部传播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加强、深化交流和沟通,形成对企业物质文化、制度及行为方式、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共识,以减少甚至消除企业内部冲突和分歧,从而便于以整合和一体化的风貌对外展示企业形象。
三、企业文化内外传播中主客体的转化
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关于企业整体状况的综合信息,它表现为企业独特的行为方式。作为企业成员不仅要知晓角色信息,也要熟悉企业文化,只有达到文化层面的认同,个体才能融人群体之中,成为企业的“真正”一员。应该说,这一群体同化过程无时无刻不存在信息传才番活动,没有传播,同化是难以实现的。企业中也存在着群体同化过程,具体表现为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使全体员工共享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共同遵循企业规章制度,共创企业独特的物质、精神风貌。因而,企业员工首先是以企业文化内传播客体的身份而存在的。
同时,企业员工也是企业文化外传播的主体之一。这是因为,企业文化外传播的第一类社会公众对象可以说是顾客,而顾客与企业发生关系,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一是使用该企业的产品或享受该企业提供的服务,上是与该企业的职工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简而言之,一是借助于企业的物,二是借助于企业的人。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都应强化自己也是“企业文化传播主体”的意识,并在日常工作和行为表现上注意要符合企业规范,不至于给企业形象抹黑。
很显然,企业组织中的很多部门和成员都不同程度地扮演着延伸者的角色,这样才能使企业与环境的联系得以保持并处于经常状态。如营销代理和采购代理、市场部门和广告部门、公关部门、招聘部门、传播顾问和解说者、接待部门等,他们通过接受环境的反馈了解企业行为缺陷,为企业调整提供政策咨询。另外,值得指出的是,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中设立的所有部门及全体成员都具有边界延伸者的意义,而且延伸者的作用发挥也并非只通过业务行为加以表现,它实际上集中在几乎所有的企业组织行为之中
第四篇:反身性理论
反身性理论是著名投资大师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它的理论含义是:假设人的行为是y,人的认识是x,由于人的行动一定是由人的认识所左右的,因此,行为是认识的函数,表述为:y=f(x)。它的含义是: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决策行为。同样,人的认识并不是孤立出现的,人的认识是受客观世界的影响的,而客观世界又是与人们的行为紧密相关的。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有反作用,认识是行为的函数,表述为:x=F(y)。它的含义是:有某一类决策行为就会有某一类知识(认知)。把上述两个式子合并之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公式:y=f(F(y)),x=F(f(x))。这就是说,x和y都是它自身变化的函数——认识是认识变化的函数,行为是行为变化的函数。
索罗斯同时认为,由于人认识上的局限性,所以,人的认识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因此,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不完全的。这种片面和不完全将会逐渐被累加,直到最后产生崩溃。反映到金融市场上,索罗斯的观点就好理解了:由于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和不完全的,因此,人的行为也自然永远不可能是正确的,所以:市场永远是错的。既然市场永远是错的,那么,达到极点,市场必然会崩溃。
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索罗斯在投资实践中就全力对付市场的错误,并从中挖掘投资机会。在《金融炼金术》中,他记录了1985年8月16日-1987年11月7日的一次实验性投资过程,这一过程,他的资金增值达到了113%,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也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他才取得了一次交易赚10亿美元、通过个人基金之力将英国银行挤出欧洲汇率机制、推动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
在这样理论指导下,索罗斯的形象也变得模糊不清。一方面,他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设立基金会资助各种项目,一度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另一方面,他投资的获利在让人羡慕和嫉妒的同时,也在亚洲和欧洲各国招来了骂名;同时,他喋喋不休地谈论开放社会、谈政治局势、谈欧元区崩溃甚至谈哲学,又让很多人觉得不理解。
但索罗斯毕竟是一个伟大的投资家。即使有俄罗斯和香港的失败,也无损于他作为一个国际著名投资家的形象。他的投资实践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并不是他的运气格外好,也不是他的资金实力特别强,而是来自于他独特的投资哲学。
投资哲学升华于投资理论。投资理论是实践的总结,是经验的成果。而投资哲学则是投资理论的抽象化。投资理论总是片面的、有独特适应性的,但投资哲学则相对完整,并有广泛的适应性。投资哲学甚至就属于哲学的一种,可以指导人生和社会。能在投资哲学层面上讨论投资的人,本就不多。而上升到投资哲学的人则自然会想到社会哲学、人生哲学。所以,索罗斯作为一个投资家而谈社会、谈政治、谈哲学,更印证了他的伟大之处。
但是,索罗斯所预言的股市的崩溃、欧元体系的崩溃,是否一定会发生呢?在《索罗斯:走在时间曲线前面的人》一书中,索罗斯自己也承认,既然存在着认识的局限性,那么,他的“反身性”也就必然是有局限的,“反身性理论本身就是反身性的”,他说,“这个理论导出一个问题:你怎么能够相信你知道有缺陷的信念呢”?既然如此,崩溃也许就未必会发生。索罗斯的伟大也就在于此,他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他的理论必然将葬送他的理论。这让人想起佛教。佛教始祖反对一切偶像,反对一切教条,甚至反对信徒将自己的理论看成金科玉律:佛教从创始那一天,就把佛教自己也推向了“空”的境地。能将自己归于“空”的,无疑是伟大的。
但索罗斯在俄罗斯的损失也就在于此。他看到了反身性,看到了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也想到了俄罗斯政府的应对措施。他在俄罗斯债券崩溃后去买债券,因为他相信市场是错误的。他确实看对了,但他没有笑到最后,相反,在俄罗斯大败而归。假设他的资金和时间足够丰富,他确实可以在几年后大赚一笔,因为俄罗斯债券随后大幅度上涨,上涨的基础就是石油价格的暴涨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复苏。
这就是投资者都会面临的一个困局:我们永远只知道现在,而不知道过去和将来。站在行情的曲线上,我们无法预测这一点与过去的哪一时刻哪一点相似,也无法预测这一点的未来将是哪一点。海森堡的测不准理论说,人们不可能在知道事物具体位置的同时也知道事物的运行速度。索罗斯预见到了俄罗斯的经济即将复苏、债券即将反弹,但他不知道的是“什么时候”。其实,索罗斯的失败也正是他自己理论伟大之处。按照他的反身性理论,人们认识的误区会逐渐累计,达到极点,则必然崩溃。而他自己,他的“反身”。
从索罗斯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炼金术理论在描述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他的所谓反身性是承认一种“正反馈系统”,如人的认识偏差的累加造成的崩溃。但世界上任何系统都绝对不会只有正反馈,一定存在一定的负反馈,这种负反馈,就是对正反馈的一种修正。犹如股市,假设正反馈是上涨,则它一定存在着下跌的负反馈。犹如人,自高自大的人也不会一直自高自大下去,他也会有谦虚的时候。作为一种自反馈体系,系统会自发地修正其运行轨迹,防止其崩溃。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认识的局限并不一定导致崩溃。假设我们把崩溃看成是革命,则修正就是改革。系统的自我调整,可以是革命,也可以是改革。改革的发生是频繁的,革命的发生是偶然的。
而金融市场,恰恰就是一种高熵的无序状态。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是其典型证明。我们无法知道今日上涨之后明日会上涨还是下跌,因为它是随机的。
由于有了负反馈的存在,崩溃出现的几率就更少。要把握崩溃的机会投资获利,难度就相当大——要抓住一种出现几率很低的投资机会,本就几率不大。所以,索罗斯的前期投资的成功,实在是难能可贵。
让人疑惑的是,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反身性既然存在,未来的投资应该如何做呢?索罗斯没有给出答案,他的实验也是有成功、有失败。在总结实验过程的时候,他也做了自我批评。实际上,即使他这次实验完全成功,也无法不正视后来俄罗斯投资失败的现实。
不过,我们可以从他的理论中推断出一些结果来:既然市场永远是错的,那就坚持跟市场反向操作。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怎样判断“市场大趋势”呢?我想,常规的判断也许比较困难,但突发性的崩溃、延续性的趋势突然加剧,都可以看成市场过度反应的例证。这样的市场机会,每年都可能发生。投资操作,可以放弃常规性的、日常性的交易,而重点抓这种崩溃或加剧,在极点作出决策,则胜算会比较大,收益也会比较可观。
第五篇:关系营销理论
关系营销理论
关系营销(Relationship Marketing)
什么是关系营销
所谓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
德克萨斯州A&M大学的伦纳德·L·贝瑞(Leonard L.Berry)教授于1983年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一份报告中最早对关系营销做出了如下的定义:“关系营销是吸引、维持和增强客户关系。”在1996年又给出更为全面的定义:“关系营销是为了满足企业和相关利益者的日标而进行的识别、建立、维持、促进同消费者的关系并在必要时终止关系的过程这只有通过交换和承诺才能实现”。工业市场营销专家巴巴拉·B·杰克逊(Jackson B.B,1985)从工业营销的角度将关系营销描述为“关系营销关注于吸引、发展和保留客户关系”。摩根和亨特(Morgan and Hunt,1994)从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差异来认识关系营销,认为关系营销“旨在建立、发展和维持成功关系交换的营销活动”。顾曼森(Gummesson,1990)则从企业竞争网络化的角度来定义关系营销,认为“关系营销就是市场被看作关系、互动与网络”。
库特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将众多针对关系营销的研究成果划分为三个大流派:即英澳流派、北欧流派以及北美流派。库特认为,英澳流派主要建立在克里斯托弗、佩恩和巴伦泰恩的研究基础之上,强调的是将质量管理、服务营销理念和客户关系经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北欧流派来源于以克伦鲁斯为代表的北欧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建立在将工业营销的互动网络原理、服务营销理念以及客户关系经济学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之上。北美流派则主张在企业内部就买卖双方的关系进行强化教育,并相应地提高企业在这方面的经营管理水平,其中以贝瑞和李维特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