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学第二次任务答案
结合我国信用发展状况,讨论利率如何改革才能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考核目的:这是一道讨论题,希望通过师生教学交互和同学们之间的协作学习与相互启发,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大家对利率在现代经济和金融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为以后更好的研究其他金融问题和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奠定良好基础;利率是少数几个既能在宏观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又能在微观经济中发挥作用的经济变量之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通过深入讨论,可以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为充分发挥其作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4~6章的教学内容;
(2)掌握有关利率的概念、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
(3)掌握利率在宏、微观经济中的功能与作用,清楚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4)由辅导教师组织学习小组讨论,每组5~10人为宜。
(5)讨论结束后每人完成不低于600字的作用。
解题思路:
(1)讨论应从信用与利率的关系入手;
(2)必须清楚利率发挥作用的世界性趋势;
(3)讨论的核心内容是我国利率改革的方向及其在宏观和微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4)清楚我国利率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及化解方法。
答:信用与利率的关系:
信用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以还本付息为前提的借贷关系;有了信用,资源配置的形式得到扩大,以前是买卖关系和赠与关系,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借贷关系;现代信用是现代经济金融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现代信用,社会经济发展不堪设想;信用也是政府调节经济的一种手段。
利率是信用发展的产物,利率的高低会影响到信用功能的发挥,利率也是政府调节信用规模,影响宏观经济变量很重要的手段之一。
利率发挥作用的世界性趋势:
目前,国家对利率的影响有直接逐步转为间接为主;
目前,国际利率发展趋势逐步使之市场化,就是我们所说的利率市场化。我国利率改革的方向及其在宏观和微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利率在宏观层面会影响现实经济中会社会的总投资,影响货币的需求;也会影响到总储蓄,影响货币的供给;也会影响到社会的总供求。在微观层面,利率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利率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
我国利率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及化解方法:
目前利率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说利率管制、利率结构还不合理、授信限制以及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率形成机制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
解决方法:首先要降低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供求关系决定;其次,完善各种利率结构,增强利率弹性;不断加大市场对外开放,包括人民币的逐步完全自由兑换等。
我国应从实际出发,实行渐进式的利率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第二篇:金融学第三次任务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强调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其实际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的收入水平,即指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因此,扩大消费须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如城市居民每隔两年一次的加工资.但如何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却始终没有切实的措施,这是我国总消费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消费以相对收入为函数。相对别人——示范效应,向高消费看齐。我国称之“攀比效应”。相对自己过去——习惯效应,收入水平变化后消费有滞后性。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消费与生命周期有关,与财产收入有关。如下式:
C=aWb+bYL„„„„.WR为财产收入;a为财产收入的消费倾向;YL为劳动收入,实为个人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或不同年龄的收入;b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表明消费取决于财产收入和个人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劳动收入。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消费以持久收入为函数。C=bYp„„„„„Yp为持久收入,如下式:Ypt=θYt+(1—θ)Yt-1„„„„„Ypt为现期持久收入,Yt为现期收入,Yt-1为上期收入,θ为加权数。表明,现期持入等于现期收入与久收前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数。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消费政策
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拓宽国际市场.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一、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政策,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二、1、就业形势依然严重,城镇居民收入逐步提高
扩大就业是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是拉动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前提。2002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他指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2、农民收入增势缓慢
增加农民收入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基础。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上届和本届政府都作出了不懈努力。
3、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低收入阶层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是促进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手段。
4、整顿市场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效
历史上,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秩序较为混乱,假冒伪劣泛滥,坑蒙拐骗猖獗,商业欺诈横行,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抑制人们的消费意愿和企业的投资意愿。
5、消费信贷政策作用明显
目前,城市居民消费已开始向住房、汽车等更高级的消费升级,而这次消费升级与80年代的老三大件、新三大件的升级相比,级差要大得多,因而积累期也要长得多,于是就出现了市场需求断层的现象。从国际经验看,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发展消费信贷。
第三篇:本科金融学第二次作业
学号:1164107班级:金融姓名:王艺霏专业:金融作业:第一次
商业银行在转型期如何强化风险管理?
这些年,中国银行业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巨变,大家看到,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金融脱媒程度日益加深,以利差收入为中心、以追逐大客户放贷业务的传统盈利方式正在转向以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所推动的新型盈利模式,面对紧迫的经营转型压力,商业银行必然要进行战略调整与转型,通过前瞻性的市场定位和战略规划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而随着经营环境变化、业务结构日益多元化、销售和营销网络管理日益专业化以及金融监管日益国际化,将使银行经营风险的复杂性剧增,不仅对传统银行的风控覆盖面和风控效率提出挑战,也对传统银行的风险管理决策及系统控制方式、管理技术内涵提出严峻挑战。
战略转型期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改革被动的风险控制模式,从被动控制转向积极管理、从分散的点线控制转向整合的系统管理,在经营管理体系的系统性结构调整过程中,构建适应流程银行管理需求的专业化风险管理平台,通过风险管理体制创新营造市场竞争优势,积极应对经营转型压力和经营风险复杂化趋势。
根据我们对国际一流商业银行先进经验的研究,同时针对战略转型期的经营风险特征和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薄弱环节所进行的分析,我们提出了重构风险管理架构、建立风险分类管理和层级控制系统的风险管理体制变革方向。
体制变革的核心就是转变传统银行的风险控制模式,引入新型风险管理方式。在经营风险日益复杂化的环境中,要有效地管理具有不同风险特征的各类风险事件,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围绕具体业务操作或业务管理的风控方式,而要从业务导向转向系统管理导向、转向专业化的流程作业,从简单的、自下而上式的风险控制转向高层级的、自上而下式的风险管理,转向专业化的、过程式的全面风险管理,通过清晰的管理层次和明确的专业控制标准提升风险管理体系的总体管理水平,通过流程管理和专业化作业实现对特定风险和个体风险的精细管理。
在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中国金融体系格局中,经营中小银行尤其要讲求适宜的经营发展定位和风险管理战略规划,不断探索适应中国社会信用环境、适应本行特 定发展阶段的风险管理方式,这是在规模不对等的竞争环境中,中小银行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出发点。
就民生银行而言,自2000年以来,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制衡安排,建立与激励机制对应的风险控制制度和控制环境,为快速发展铺设安全的快车道。包括独立评审制、监控与放款集中、独立稽核制度等风险控制的体制性建设,以及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科技平台建设、推行授信业务尽职实施细则、实施问责制等。总结近几年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风险控制体系建设主要有三个关键环节:建立适宜的组织制度,培育良好的信贷管理文化,探索风险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这也是在特定的生长环境中,中国股份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
在中国银行业的现行发展阶段,银行业基本处于粗放经营阶段,数据质量差、专业人才缺乏,技术性管理手段的实践应用和实际效果还非常有限。从民生银行的管理实践看,风险控制方式的选择要与国情、行情状况相适应,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进程要借鉴国内外银行的先进经验,但更要权衡时机、基础条件和建设步骤,民生银行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筑起一道坚固、有效的风险控制防线,独立的、专业的风险控制体系能够取得较好效果,主要是在组织制度和信贷文化建设上采
取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同时积极构建风险控制的科技平台,管理实践经验可以归结为三点:选择恰当时机、集中有限资源、解决主要症结。
自2002年启动的“独立评审制”已成为民生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有力手段,近两年,民生银行的独立评审也成为许多中小银行积极借鉴学习的风险控制模式。但是,任何工作模式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民生银行去年对公司业务实行集中经营改革后,前台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对评审工作体系的评审效率和评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授信业务在工作体系实行“审”和“贷”两个环节的分离运行,这种制度制衡安排必然会形成独立评审与市场营销的相对对立,而要提高授信业务的整体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内耗,独立评审制就必然要走向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提出了针对授信业务的区域风险特征、行业和产业链特征、产品风险特征的专业化评审发展方向。去年年末,我们开始启动专业化评审改革,今年二季度,在各区域授信评审中心设立了专业评审工作室,实现了区域内的行业专业化评审;针对贸易融资业务专业性和时效性较强的业务特点,上半年我们成立了专业化的贸易融资产品评审中心。鉴于电力、能源、交通、电子、房地产等行业是我行公司业务的主要利润来源,我们将通过更加专业化的行业评审服务进一步支持这些行业的专业化营销服务,目前,已经通过全国性的公开竞聘选拔了一批具有丰富的基层风险管理经验的行业评审专员,针对重点盈利行业的行业评审中心将在近期正式运营。这样,民生银行的授信评审工作体系将形成以区 域、行业、产品为分类维度的专业化评审体系。
贴近市场、提高评审工作效率一直是授信评审工作追求的目标,我们的专业化评审改革方针是指“专业 评审,标准管理,差别授权,责利对应”。专业评审就是要通过区域、行业、产品“三位一体”的专业评审体系不断提升对授信风险的专业判断、风险识别与控制能 力;标准管理就是要建立一整套与市场有效对接的信贷标准,实现标准化的授信审查,使专业评审真正落到实处;差别授权和责利对应是提高评审效率和评审质量的 制度保障,就是要根据授信业务的风险特征和授信岗位的专业水平进行差异化授权。另外,授信岗位的考核也要与服务对象的发展目标协同考核,充分反映岗位价值 和专业化评审的价值内涵。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包括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内的改革和转型都要综合考虑国情、行情,不仅要看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转型和发展的定位是否扬长避短、是 否是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而且还要看管理层是否有前瞻性,并能正视改革成本,坚定信念。一旦确定实施则要稳步推进,不能患得患失,这是能否抓住发展机遇的 关键。
作为转型期经营管理系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银行风险管理体制战略转型的前期准备始于2004年下半年,建立了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对 跨部门风险管理事务进行统筹管理的风险管理决策机制。同年,总行设立信贷政策中心,成立以行业政策为主的信贷政策专业研究团队,初步建立了控制授信业务系 统性风险、结构性风险的授信系统风险策略分析体系。2005年下半年,配合战略转型和业务调整的进程,风险管理委员会开始转型期风险管理架构的前期准备和 试点改革工作,对转型期的风险管理体系改革方案进行系统规划,并分步实施系统控制框架的建设工作。目前,法人授权分类管理体系、法律合规风险控制体系、新 产品和新业务条线风险评估监察体系的系统管理和集中控制改革已基本完成。
在重构风险管理架构的前期准备基础上,民生银行将在近期全面启动风险 管理体制改革。体制改革将从两个层面上展开:在决策和系统控制层面,由总行
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管理全行风险管理体系,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向分行派驻风险总 监、向总行业务条线部门和专业销售渠道部门派驻风险官,由这些高级风险管理人员分别担任本级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负责本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 政策和管理标准的执行力;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在风险政策制度、系统控制实施、风险计量分析等方面实行全行整体的集中管理。在 操作和执行管理层面,通过执行标准管理及专业化作业体系实现各类风险事件的专业流程管理。专业化的流程作业及管理机构包括两类,一类是专司授信评审、风险 监控、法律合规事务等职责的总行风险管理专业部门,另一类是派驻分行风险总监领导的分行风险管理部、风控专岗,以及派驻风险官领导的部门内设风控机构、风 控专岗。
通过改革,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将实现三个突破:在管理决策上,由被动的风险控制转向前瞻性的风险决策管理,提升总体风险和系统风险管 理水平;在管理模式上,打破部门银行和部门管理模式,通过明晰各风控部门和岗位的专业化控制职责,以专业化风险控制流程有效支撑专业化营销网络体系;在操 作和执行环节,确立关键环节独立性和风险控制标准,以集中控制和专业操作提高流程管理执行力,真正落实经营管理目标责任。
第四篇:金融学05次任务
【社会调查】我国货币政策近期发展情况
考核目的: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讲授,使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使学生对金融业有一个理性认识。一般说来,其实践教学环节较少。基于广播电视大学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实践教学,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具体业务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金融业务的感性认识,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学活用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习金融学和其他经济管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求:
(1)综合复习课程教学内容,尤其是货币政策理论;
(2)由辅导教师组织针对我国近期货币政策实施情况的文献调研和讨论,发挥教师对调研的指导作用;
(3)学生根据实践教学目的收集相关资料、走访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阅读信用制度、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变化的各种政策规定或文件;
(4)、整理调研材料,写出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原则上不少于800字。
解题思路:
(1)结合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2)结合我国独特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或操作指标;
(3)我国货币政策手段的使用及其原因;
(4)你对近期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
解答: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的总称。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调控手段一般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等。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中国再也无法以出口拉动经济,保持每年20%的出口增长,而只能靠增加政府投资来应对经济失速之急,靠扩大内需吸纳过剩的产能。为了应对经济失速,预计我国明年将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增长。为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拉动消费,政府将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并改善医疗保健服务,这样将解决中低收入阶层消费的后顾之忧。中国经济将处于漫长的经济转型阶段,从投资与出口拉动,转向投资与内需拉动,这说明,政府与市场不会鼓励资产价格的大幅上升,资产价格将处于漫长的盘整期。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为应对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注入的流动性在未来经济好转后可能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因此,货币政策在近期要防止通货紧缩,在长期要防止通货膨胀。报告认为,国内经济增长放缓
趋势明显,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中的先行指数、消费者预期指数、企业景气指数等均呈现下行,通货膨胀预期也出现回落。这为中国结构调整提供了空间和时间窗口,可择机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为长期内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奠定基础。
从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前景来看,降息将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各国货币政策的主要方向。目前,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动荡、世界经济下滑态势加剧,在全球出现利率走低的大环境下,进一步考虑到中国经济减速的风险,我国继续不对称地调低贷款基准利率或同步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刺激内需的货币政策正在逐步加大实施力度。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为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出现的新形势,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近一个多月来决策层对我国未来调控政策走向作出的最新部署。这些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重大的调整,实属形势所迫。此番将“稳健的财政政策”重新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紧的货币政策”重新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转向,它同时表明在当前特殊政经环境下,决策层为防止经济萎缩,提振市场信心,依然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组合拳”寄予着厚望。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威胁下的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央行而言,在决策者越来越青睐财政政策时,应当坚信货币政策仍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政策工具。
首先,宽松的财政政策必须搭配宽松的货币政策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单纯使用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产出的同时,将导致利率上升,从而
实质上“挤出”居民消费和私人投资;若辅之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则可消除挤出效应,使产出最大化。此外,像中国这样庞大的财政政策刺激方案,如果没有货币政策配合,很难得到足够的资金保证。市场预计,最近一次降息加上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将至少为商业银行增加6600亿元资金流动性。
其次,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即将到来的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比通货膨胀更危险,因为它使实际利率上升,推动经济趋向于长期萧条。随着国际原油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回落,特别是出口和消费的萎缩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各国物价指数目前都在快速下滑。预计2009年全球范围内有可能出现持续通货紧缩局面,国内经济学界也普遍认为,2009年年中或年底,中国的CPI可能呈现负增长。
第三,利率空间逐步收窄并不代表央行货币政策就失去用武之地了。中国人民银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已表示,未来将推出多项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以缓解国内金融机构的短期流动性不足。最近央行大幅降低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基点,即表明它同样不认为利率工具就代表货币政策的全部。
第四,增值税全面转型,全国企业至少减负1200亿。这意味着,试点多时的增值税转型方案将正式进入起跑的轨道。增值税全面执行后,对于国家财政来说将出现减税效应。在眼下这个“最佳时机”全面推开增值税改革,不仅有利于降低改革成本,而且也是宏观调控任务从“防通胀”转向“保增长”以来的形势必然。我国目前执行的增值税率为17%,如果按照该税率计算,此番减税规模可达千亿以上。国务
院常务会议则审慎预计,此举将有望为全国企业减轻1200亿元税负。很显然,在增值税全面铺开后,将对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进行税前扣除,因而可以减轻企业困难、提高企业设备投资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因此有望刺激更多的企业增加固定投资的热情,此外,增值税转型有利于广大企业从生产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第五,财税、货币政策双实施,4万亿投资激荡内需。对于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重新定位“是一个重大的调整”。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国务院还初步匡算,为了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实现内需活跃的目标,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单靠积极财政还无法支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未来还要更倚重于增强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提振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第六,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实施,继续适时改革。国家主席胡锦涛近日表示,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削弱中国在外贸方面的竞争优势,一些国家可能会因经济问题加深而兴起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也在其任上最后一次强调了继续汇率改革的必要性,据称中方承诺会继续调整汇率。实际上,汇率改革与汇率工具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最近推出“金九条”明确表示,有可能使用包括银行准备金率、利率和汇率在内的多种手段,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充分供应。虽然前几天人民币汇率连续四天下跌,但人民币贬值的幅度是很有限的,人民币有效汇率的贬值幅度将会低于人民币
对美元的贬值幅度。我们应该推进和推行人民币汇率的双边走势,预期汇率应该是双边的。人民币不会就此进入贬值通道,中国经济基本面显示,人民币仍面临升值的结构性压力。资本项目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有可能已经放慢,其他资本项目可能有一定量的流出,但整体经济趋势意味着外汇储备仍在增长,因而也意味着人民币还会升值。汇率的变化和调整只是更加适应当下的金融市场的大环境。
第五篇:金融学任务1doc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次汇率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汇率调控的方式。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二是中间价的确定和日浮动区间。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
三是起始汇率的调整。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
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放弃单一盯住美元,不仅表现为以后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更富弹性,而且在于发挥汇率价格的杠杆作用,以便用汇率价格机制来调节国内外市场资源流向,以便促进短期宏观经济的目的(因为,汇率如同利率一样是短期宏观调控主要手段)。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今后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变化,完全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变化,取决于国内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不是理论模型的高估或低估。这也预示着人民币汇率水平可能会有向上或向下的浮动。中国人民银行今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适当发挥汇率在实现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中的独特作用。报告认为,汇率作为一揽子政策的组成部分,可以在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中发挥一定作用。下一步,应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专家据此认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调控可能将由汇率担纲。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浮动区间,赋予人民币更大的升值空间应是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在结构矛盾突出、国际收支继续双顺差的背景下,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报告称,央行将继续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控制,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维护总量平衡。同时,从多方面采取着眼于中长期的综合性措施,加快落实扩大内需等各项政策,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实现向以内需为主导,内外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报告指出,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并不能单纯依靠汇率升值来实现。应从围绕以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调整外资优惠政策、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扩大进口和市场开放等结构性政策,以及汇率浮动方面共同入手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