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现阶段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
中国现阶段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来源:热点论文[ 2009-3-10 21:31:54 ]作者:王妍 易守宽编辑: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中国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06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保持持续增长,外商投资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全球跨国投资流动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各个方面也正在发生变化。在分析中国吸收外资近况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在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虚假外资;服务业
一、现阶段我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一)外商投资产业分布失衡,无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我国国家政策、劳动力及自然资源优势和市场容量等各方面的原因,外资在中国的投向表现出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过重,第一、第三产业过轻的局面。截至2005年底,我国三个产业累计合同利用外资比重分别是1.96%,68.69%,和29.36%,其中制造业就占据第二产业引资总量的90%左右。由数据明显可知,外资对于中国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远远比不上对制造业的作用,服务业在利用外资总量的比重远远落后于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这种外资结构的倾斜不仅加大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同时也加大了三次产业之间发展水平与国际竞争能力的距离。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反而起到了负面效应。
(二)外资引进项目技术含量低且消化不足
从我国外资的来源结构来看,亚洲经济体为我主要外资来源国,占据了我国引资总数的50%以上。但在亚洲国家中来我国投资的多为中小企业,且投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和组装行业为主,使我方企业难以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更难以掌握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即使是出于成本及利益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其亚洲研发
(R&D)中心,但其核心技术仍然控制在母公司手中。从而,表面上,我国技术蒸蒸日上,但实际上,跨国公司技术垄断加强,技术扩散放缓。另外,我国还存在只重技术引进,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问题。国际公认的技术引进费与消化费的比例是1:10,而我国仅为1:2.5。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脱节,也导致我们不能有效利用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升自身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虚假外资现象严重
在外资大量涌入、外资企业日益发展的同时,一些不法外商利用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以及监管盲区,打着投资经商的旗号,大搞虚假投资。比如,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香港及英属维尔京群岛等自由港在我国投资大幅增加,其投资总量达到361.4亿美元,远远超过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因而有分析人士认为此等离岸中心的投资总量如此之大,其中不乏很多国内资金在此中转的虚假外资,此现象已严重危害了我国经济利益,破坏了我国的投资环境。
(四)外资到位率低
随着我国引资项目金额、数量的高涨,很多地区协议项目大,但实际资金到位率低的问题逐渐突出。外商资金不到位,合资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不免陷入困境,从而造成一些大型项目停滞,中方已投入资金长期不能创利等。
(五)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严重
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及其产业的转移,一些劳动密集、自然资源密集、污染密集的产业也随之传入中国。中国外资进入环境标准的低门槛,使得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存在巨大的负外在性。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我国专家1990年代中期和2001年研究表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DP的3%-4%。而据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调查,西部9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就高达1,494亿元,占9省区GDP的13%。可以想见,如果这些污染密集产业的生产超越我国资源、环境的承受能
力,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关于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各项立法,加强外资监管
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利用外资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本保障。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并不能就此限制利用外资。实践证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在外商投资领域完善各项立法、强化执法来解决问题。
在立法方面,应进一步加快出台与完善我国在反垄断、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外资进入标准、外汇监管标准以及国内消费者保护标准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并逐步平衡我国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利用法律来切实维护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利益。当然,近年来我国在立法方面也大有进步,相继出台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及《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法规。但是,除完善立法外,我们还存在执法力度不够,外资监管薄弱的问题。因而,加强在外资进入、外汇管理、环境监管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同样任务艰巨。
(二)通过培训教育、加强宣传等方法,改变各级政府及企业的传统引资观念不可否认,近年来,外资的使用在中国出现种种问题,根本原因之一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及企业领导层对外资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盲目地认为只要外资进入都会为地方带来利益,从而忽略了诸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引资成本问题,放松了对外资的选择与限制。二是对跨国公司过分信任,简单的把其产品、设备投入与高质等同起来,急切引资的心理就易上当受骗,引进虚假外资。因而,从高层领导开始,通过各种培训学习、讲座教育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某些政府及企业决策主体的传统引资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引资意识,对高效引资具有决定性作用。另外,正确的引资观念有助于各级地方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政府服务质量,从而提高项目履约率,解决资金到位率低的问题。
(三)改变部分不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方法
目前,我国在干部政绩考核方面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GDP和引资总量成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目标和标准,这自然会使得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自身利益、或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弄虚作假。因而,除了修正错误的引资观念外,还必须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方法,突出引资质量、引资领域、引资结构等在利用外资现阶段的考核权重,严格防范在吸引外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个人道德风险,以有利于我们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效引导外资投向。
(四)优化产业结构
王妍等:中国现阶段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在产业结构发展方面的不平衡,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最重要因素。外资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过重投入,不仅会加剧我国产业发展的畸形,也必将导致我国引资的科技含量不高,核心技术不强,且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迫在眉睫。优化产业结构问题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有专家学者提出并引起多方重视,但是经过努力,成效并不明显。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没有将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引资的基本指导思想。政府的产业政策应该在吸引外资方面起到较强的引导作用。及时制定或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相
关政策,鼓励外资更多的投向第一及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电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高附加值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类项目。另外,由于国际资金产业流向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因而加快我国第三产业自身的发展,增强其竞争力,也是吸引外资进入的必要因素。
(五)加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我国产业发展来看,国内企业能力的提升,国内竞争力的加剧,都会迫使跨国公司加大其在我国的研究与开发(R&D)投资,从而改善外资的产业投资结构与质量。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多是为了增强其在华竞争力、保有或扩大市场份额。本土企业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化。因而,培养本土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产业政策。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重新构建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创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力量,鼓励、促进国内的专门社科机构与企业联姻,实现双方信息、资源、技术共享,支持企业进行必要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利用企业能够更了解市场的特点,使国内的研究项目与执行方式更贴近市场需要。通过支持加强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来使其获得可与外资企业抗衡的技术能力,从而迫使跨国公司调整在华的投资流向,帮助我国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外资质量。
(六)以环境保护为目标
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栖息的家园,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物质承担者。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那么整个国家和民族也将失去生存条件。因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环境为重要基础条件,在引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一种重要的引资成本,给予充分重视。首先,修改、完善产业准入政策,通过制定不同行业新兴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更多的引向需求增长快、生产污染少的领域。其次,对于已经批准的高污染项目、企业,对其排污量、资源使用破坏量等进行严格监管,将经济手段引入环境执法,逐步形成健全的外商投资环境管理机构和执法机构体系,以及科学的外商投资环境管理体制。对超标排污及资源消耗严重者进行严厉的经济惩罚,加大其排污的机会成本,从而起到震慑功效。
参考文献:
[1]王学鸿.论新世纪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J].学术探索,2004,(04).[2]樊薇.提高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水平的策略研究[J].基建管理优化,2006,(03).[3]多淑金.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保护问题[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3).[4]陈祥升,林枫.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企业活力,2007,(04).[5]曹秋菊.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05).[6]王学鸿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7]王学鸿.有关跨国公司理论的五种范式分析[J].世界经济,1999,(07).[8]王学鸿.边疆民族地区吸引外资的优势与劣势分析[J].世界经济,2003,(07
这种变化基本反映了利用外资主导方式从低资源投入、规避风险型的方式转向资源投入高、控制性与战略性强的方式的演变规律。中国外资进入环境标准的低门槛,使得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存在巨大的负外在性。
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方面大体出现过4次较大的争论:第一次争论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主要围绕着中国是否应该利用外资、以市场换技术是否必要等问题展开。利用外资的第二次争论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主要围绕着外资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是否被外资利用等问题展开。1995年前后,围绕外商投资是否威胁了国家经济安全、是否垄断了中国市场、是否挤跨了民族经济和民族品牌等问题,又掀起了第三轮争论。从2004到2006,又掀起了利用外资的第四次大争论,这次争论的焦点包括:当前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是否过大、利用外资是否会导致经济危机、利用外资是否存在“拉美化”危险、利用外资优惠政策该不该调整、以市场换技术效果到底怎样、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是否会危及国家产业安全等。[2]
煤炭采选业;石油开采、加工、炼焦一石油化工;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冶炼;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某些非金属矿采选业及部分非金属矿物制品;食品加工业中的植物油加工业、制糖业;食品制造业中的发酵制品业、罐头食品制造业、调味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中的酒精及饮料酒制造业;纺织印染业;制鞋业(不包括布鞋);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火力发电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部分塑料制品;部分金属制品:部分机械产品制造业;部分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中的部分产品等。
按行业分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情况(2010年)
行业
总计 农、林、牧、渔业
企业数(户)
445244 7103
投资总额(亿美元)27059 325
注册资本(亿美元)15738 207
#外方12590 179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其他
1039 187547 3931
4922 10577 64300
64291 16091 5528 18143 34875 14813
1034
5138 316 243
2354 2999
151 14306 1396644 907 1063
1032 372 437 3570 1367 91417093 9 25142 134
7982 573442 521 641604 209 390 2171 1045 5529356 5 1282 58
6424 333213 290 619525 167 275 1853 929 4807746 4 965 39
注:本表数据来自国家工商总局(下表同)。
管理队伍素质跟不上,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引进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外商投资企业建立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方面,中国通过20 多年的引资实践,已培养了一支比较有经验的管理队伍。但从实际需要来看,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还跟不上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的需要,业务能力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实,在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诸多方面,许多问题之所以发生,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管理跟不上而造成的,如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国内销售比例过大,外资企业对民族品牌的冲击,合资中国有资产的流失等问题。因此,中国政府应当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管理环节的重要性,注重管理队伍政治、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水平的提高,确保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方面大体出现过4次较大的争论:第一次争论发生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主要围绕着中国是否应该利用外资、以市场换技术是否必要等问题展开。利用外资的第二次争论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主要围绕着外资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是否被外资利用等问题展开。1995年前后,围绕外商投资是否威胁了国家经济安全、是否垄断了中国市场、是否挤跨了民族经济和民族品牌等问题,又掀起了第三轮争论。从2004到2006,又掀起了利用外资的第四次大争论,这次争论的焦点包括:当前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是否过大、利用外资是否会导致经济危机、利用外资是否存在“拉美化”危险、利用外资优惠政策该不该调整、以市场换技术效果到底怎样、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是否会危及国家产业安全等。[2]
第二篇:中国现阶段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
中国现阶段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来源:热点论文[ 2009-3-10 21:31:54 ]作者:王妍 易守宽编辑: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中国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06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保持持续增长,外商投资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全球跨国投资流动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各个方面也正在发生变化。在分析中国吸收外资近况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在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虚假外资;服务业
一、现阶段我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一)外商投资产业分布失衡,无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我国国家政策、劳动力及自然资源优势和市场容量等各方面的原因,外资在中国的投向表现出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过重,第一、第三产业过轻的局面。截至2005年底,我国三个产业累计合同利用外资比重分别是1.96%,68.69%,和29.36%,其中制造业就占据第二产业引资总量的90%左右。由数据明显可知,外资对于中国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远远比不上对制造业的作用,服务业在利用外资总量的比重远远落后于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这种外资结构的倾斜不仅加大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同时也加大了三次产业之间发展水平与国际竞争能力的距离。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反而起到了负面效应。
(二)外资引进项目技术含量低且消化不足
从我国外资的来源结构来看,亚洲经济体为我主要外资来源国,占据了我国引资总数的50%以上。但在亚洲国家中来我国投资的多为中小企业,且投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和组装行业为主,使我方企业难以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更难以掌握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即使是出于成本及利益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其亚洲研发
(R&D)中心,但其核心技术仍然控制在母公司手中。从而,表面上,我国技术蒸蒸日上,但实际上,跨国公司技术垄断加强,技术扩散放缓。另外,我国还存在只重技术引进,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问题。国际公认的技术引进费与消化费的比例是1:10,而我国仅为1:2.5。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脱节,也导致我们不能有效利用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升自身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虚假外资现象严重
在外资大量涌入、外资企业日益发展的同时,一些不法外商利用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以及监管盲区,打着投资经商的旗号,大搞虚假投资。比如,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香港及英属维尔京群岛等自由港在我国投资大幅增加,其投资总量达到361.4亿美元,远远超过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因而有分析人士认为此等离岸中心的投资总量如此之大,其中不乏很多国内资金在此中转的虚假外资,此现象已严重危害了我国经济利益,破坏了我国的投资环境。
(四)外资到位率低
随着我国引资项目金额、数量的高涨,很多地区协议项目大,但实际资金到位率低的问题逐渐突出。外商资金不到位,合资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不免陷入困境,从而造成一些大型项目停滞,中方已投入资金长期不能创利等。
(五)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严重
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及其产业的转移,一些劳动密集、自然资源密集、污染密集的产业也随之传入中国。中国外资进入环境标准的低门槛,使得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存在巨大的负外在性。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我国专家1990年代中期和2001年研究表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DP的3%-4%。而据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调查,西部9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就高达1,494亿元,占9省区GDP的13%。可以想见,如果这些污染密集产业的生产超越我国资源、环境的承受能
力,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关于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各项立法,加强外资监管
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利用外资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本保障。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并不能就此限制利用外资。实践证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在外商投资领域完善各项立法、强化执法来解决问题。
在立法方面,应进一步加快出台与完善我国在反垄断、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外资进入标准、外汇监管标准以及国内消费者保护标准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并逐步平衡我国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利用法律来切实维护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利益。当然,近年来我国在立法方面也大有进步,相继出台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及《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法规。但是,除完善立法外,我们还存在执法力度不够,外资监管薄弱的问题。因而,加强在外资进入、外汇管理、环境监管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同样任务艰巨。
(二)通过培训教育、加强宣传等方法,改变各级政府及企业的传统引资观念
不可否认,近年来,外资的使用在中国出现种种问题,根本原因之一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及企业领导层对外资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盲目地认为只要外资进入都会为地方带来利益,从而忽略了诸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引资成本问题,放松了对外资的选择与限制。二是对跨国公司过分信任,简单的把其产品、设备投入与高质等同起来,急切引资的心理就易上当受骗,引进虚假外资。因而,从高层领导开始,通过各种培训学习、讲座教育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某些政府及企业决策主体的传统引资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引资意识,对高效引资具有决定性作用。另外,正确的引资观念有助于各级地方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政府服务质量,从而提高项目履约率,解决资金到位率低的问题。
(三)改变部分不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方法
目前,我国在干部政绩考核方面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GDP和引资总量成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目标和标准,这自然会使得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自身利益、或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弄虚作假。因而,除了修正错误的引资观念外,还必须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方法,突出引资质量、引资领域、引资结构等在利用外资现阶段的考核权重,严格防范在吸引外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个人道德风险,以有利于我们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效引导外资投向。
(四)优化产业结构
王妍等:中国现阶段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在产业结构发展方面的不平衡,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最重要因素。外资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过重投入,不仅会加剧我国产业发展的畸形,也必将导致我国引资的科技含量不高,核心技术不强,且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迫在眉睫。优化产业结构问题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有专家学者提出并引起多方重视,但是经过努力,成效并不明显。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没有将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引资的基本指导思想。政府的产业政策应该在吸引外资方面起到较强的引导作用。及时制定或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相
关政策,鼓励外资更多的投向第一及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电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高附加值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类项目。另外,由于国际资金产业流向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因而加快我国第三产业自身的发展,增强其竞争力,也是吸引外资进入的必要因素。
(五)加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我国产业发展来看,国内企业能力的提升,国内竞争力的加剧,都会迫使跨国公司加大其在我国的研究与开发(R&D)投资,从而改善外资的产业投资结构与质量。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多是为了增强其在华竞争力、保有或扩大市场份额。本土企业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化。因而,培养本土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产业政策。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重新构建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创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力量,鼓励、促进国内的专门社科机构与企业联姻,实现双方信息、资源、技术共享,支持企业进行必要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利用企业能够更了解市场的特点,使国内的研究项目与执行方式更贴近市场需要。通过支持加强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来使其获得可与外资企业抗衡的技术能力,从而迫使跨国公司调整在华的投资流向,帮助我国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外资质量。
(六)以环境保护为目标
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栖息的家园,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物质承担者。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那么整个国家和民族也将失去生存条件。因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环境为重要基础条件,在引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一种重要的引资成本,给予充分重视。首先,修改、完善产业准入政策,通过制定不同行业新兴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更多的引向需求增长快、生产污染少的领域。其次,对于已经批准的高污染项目、企业,对其排污量、资源使用破坏量等进行严格监管,将经济手段引入环境执法,逐步形成健全的外商投资环境管理机构和执法机构体系,以及科学的外商投资环境管理体制。对超标排污及资源消耗严重者进行严厉的经济惩罚,加大其排污的机会成本,从而起到震慑功效。
参考文献:
[1]王学鸿.论新世纪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J].学术探索,2004,(04).[2]樊薇.提高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水平的策略研究[J].基建管理优化,2006,(03).[3]多淑金.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保护问题[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3).[4]陈祥升,林枫.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企业活力,2007,(04).[5]曹秋菊.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05).[6]王学鸿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7]王学鸿.有关跨国公司理论的五种范式分析[J].世界经济,1999,(07).[8]王学鸿.边疆民族地区吸引外资的优势与劣势分析[J].世界经济,2003,(07
第三篇:中国现阶段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中国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06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保持持续增长,外商投资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全球跨国投资流动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各个方面也正在发生变化。在分析中国吸收外资近况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在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虚假外资;服务业
一、现阶段我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一)外商投资产业分布失衡,无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我国国家政策、劳动力及自然资源优势和市场容量等各方面的原因,外资在中国的投向表现出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过重,第一、第三产业过轻的局面。截至2005年底,我国三个产业累计合同利用外资比重分别是1.96%,68.69%,和29.36%,其中制造业就占据第二产业引资总量的90%左右。由数据明显可知,外资对于中国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远远比不上对制造业的作用,服务业在利用外资总量的比重远远落后于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这种外资结构的倾斜不仅加大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同时也加大了三次产业之间发展水平与国际竞争能力的距离。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反而起到了负面效应。
(二)外资引进项目技术含量低且消化不足
从我国外资的来源结构来看,亚洲经济体为我主要外资来源国,占据了我国引资总数的50%以上。但在亚洲国家中来我国投资的多为中小企业,且投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和组装行业为主,使我方企业难以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更难以掌握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即使是出于成本及利益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其亚洲研发(R&D)中心,但其核心技术仍然控制在母公司手中。从而,表面上,我国技术蒸蒸日上,但实际上,跨国公司技术垄断加强,技术扩散放缓。另外,我国还存在只重技术引进,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问题。国际公认的技术引进费与消化费的比例是1:10,而我国仅为1:2.5。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脱节,也导致我们不能有效利用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升自身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虚假外资现象严重
在外资大量涌入、外资企业日益发展的同时,一些不法外商利用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以及监管盲区,打着投资经商的旗号,大搞虚假投资。比如,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香港及英属维尔京群岛等自由港在我国投资大幅增加,其投资总量达到361.4亿美元,远远超过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因而有分析人士认为此等离岸中心的投资总量如此之大,其中不乏很多国内资金在此中转的虚假外资,此现象已严重危害了我国经济利益,破坏了我国的投资环境。
(四)外资到位率低
随着我国引资项目金额、数量的高涨,很多地区协议项目大,但实际资金到位率低的问题逐渐突出。外商资金不到位,合资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不免陷入困境,从而造成一些大型项目停滞,中方已投入资金长期不能创利等。
(五)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严重
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及其产业的转移,一些劳动密集、自然资源密集、污染密集的产业也随之传入中国。中国外资进入环境标准的低门槛,使得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存在巨大的负外在性。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我国专家1990年代中期和2001年研究表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当年GDP的3%-4%。而据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调查,西部9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就高达1,494亿元,占9省区GDP的13%。可以想见,如果这些污染密集产业的生产超越我国资源、环境的承受
能力,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关于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各项立法,加强外资监管
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利用外资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本保障。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并不能就此限制利用外资。实践证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在外商投资领域完善各项立法、强化执法来解决问题。
在立法方面,应进一步加快出台与完善我国在反垄断、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外资进入标准、外汇监管标准以及国内消费者保护标准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并逐步平衡我国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利用法律来切实维护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利益。当然,近年来我国在立法方面也大有进步,相继出台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及《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法规。但是,除完善立法外,我们还存在执法力度不够,外资监管薄弱的问题。因而,加强在外资进入、外汇管理、环境监管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同样任务艰巨。
(二)通过培训教育、加强宣传等方法,改变各级政府及企业的传统引资观念
不可否认,近年来,外资的使用在中国出现种种问题,根本原因之一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及企业领导层对外资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盲目地认为只要外资进入都会为地方带来利益,从而忽略了诸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引资成本问题,放松了对外资的选择与限制。二是对跨国公司过分信任,简单的把其产品、设备投入与高质等同起来,急切引资的心理就易上当受骗,引进虚假外资。因而,从高层领导开始,通过各种培训学习、讲座教育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某些政府及企业决策主体的传统引资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引资意识,对高效引资具有决定性作用。另外,正确的引资观念有助于各级地方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政府服务质量,从而提高项目履约率,解决资金到位率低的问题。
(三)改变部分不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方法
目前,我国在干部政绩考核方面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GDP和引资总量成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目标和标准,这自然会使得一些领导干部为了自身利益、或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弄虚作假。因而,除了修正错误的引资观念外,还必须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方法,突出引资质量、引资领域、引资结构等在利用外资现阶段的考核权重,严格防范在吸引外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个人道德风险,以有利于我们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效引导外资投向。
(四)优化产业结构
王妍等:中国现阶段利用外资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在产业结构发展方面的不平衡,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最重要因素。外资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过重投入,不仅会加剧我国产业发展的畸形,也必将导致我国引资的科技含量不高,核心技术不强,且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迫在眉睫。优化产业结构问题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有专家学者提出并引起多方重视,但是经过努力,成效并不明显。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没有将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引资的基本指导思想。政府的产业政策应该在吸引外资方面起到较强的引导作用。及时制定或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相关政策,鼓励外资更多的投向第一及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电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高附加值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类项目。另外,由于国际资金产业流向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因而加快我国第三产业自身的发展,增强其竞争力,也是吸引外资进入的必要因素。
(五)加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我国产业发展来看,国内企业能力的提升,国内竞争力的加剧,都会迫使跨国公司加大其在我国的研究与开发(R&D)投资,从而改善外资的产业投资结构与质量。目前,跨
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多是为了增强其在华竞争力、保有或扩大市场份额。本土企业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化。因而,培养本土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产业政策。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重新构建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创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力量,鼓励、促进国内的专门社科机构与企业联姻,实现双方信息、资源、技术共享,支持企业进行必要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利用企业能够更了解市场的特点,使国内的研究项目与执行方式更贴近市场需要。通过支持加强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来使其获得可与外资企业抗衡的技术能力,从而迫使跨国公司调整在华的投资流向,帮助我国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外资质量。
(六)以环境保护为目标
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栖息的家园,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物质承担者。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那么整个国家和民族也将失去生存条件。因而,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环境为重要基础条件,在引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一种重要的引资成本,给予充分重视。首先,修改、完善产业准入政策,通过制定不同行业新兴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更多的引向需求增长快、生产污染少的领域。其次,对于已经批准的高污染项目、企业,对其排污量、资源使用破坏量等进行严格监管,将经济手段引入环境执法,逐步形成健全的外商投资环境管理机构和执法机构体系,以及科学的外商投资环境管理体制。对超标排污及资源消耗严重者进行严厉的经济惩罚,加大其排污的机会成本,从而起到震慑功效。
参考文献:
[1]王学鸿.论新世纪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J].学术探索,2004,(04).[2]樊薇.提高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水平的策略研究[J].基建管理优化,2006,(03).[3]多淑金.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保护问题[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3).[4]陈祥升,林枫.利用外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企业活力,2007,(04).[5]曹秋菊.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05).[6]王学鸿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7]王学鸿.有关跨国公司理论的五种范式分析[J].世界经济,1999,(07).[8]王学鸿.边疆民族地区吸引外资的优势与劣势分析[J].世界经济,2003,(07).转贴
第四篇:中国医疗体制现阶段问题分析
中国医疗体系现阶段问题剖析
摘要:医疗,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是否有保障,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经过近70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也着实为人民谋求了极大的福利。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医保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本国国情,力求全心全意造福群众。尽管如此,中国的医疗体系目前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仍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本文将通过中国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医保制度的现状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深入剖析中国医疗体系的现状,并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
关键词: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制度医保改革医疗体系
一、中国医疗机构简述
中国的医疗机构大体上可以分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两大类。《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登记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所得的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它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并报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参照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它依法自主经营,医疗服务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价,根据实际服务成本和市场需求情况,自主制订价格。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指为公共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经营中的结余只能用于自身的发展,改善医疗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行医院分类管理制度。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所获利润不能用于职工分红,只能用于更新设备、引进新技术和扩大医院规模,同时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发布的《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强调,政府不得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2007年,营利性医疗机构占医疗机构总数的23.97%,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占比为76.03%。到2010年,营利性医疗机构占医疗机构总数的25.04%,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占74.97%。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营利性医疗机构数量基本保持在3:1的比例。但从政府出台的政策来看还是更鼓励非盈利型的医疗机构的,毕竟以营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在费用收取方面比较难以控制,也更容易出现乱收费的现象,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更能保证民众能够用比较低廉的费用得到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目前全世界都实行不同的医疗保障体系,在资源分配上主要有国家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较为科学和值得借鉴的有三种不同模式: 一是以英联邦为代表的福利型医疗保障体系,即由国家提供免费医疗;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型,社会成员均参加保险,个人买保险,保险不是赢利;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医疗保险的自费医疗保障体系。
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属于一定福利型,包括城镇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而农村合作医疗不属此范围。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可以追溯到1951年。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医疗保险制度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到1994年。在这各阶段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近似为一种纯粹的福利制度。
由于企业员工不需要承担任何医疗费用,很容易因此激发不必要的医疗消费,加重国
家卫生支出,导致严重的卫生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发展壮大的非国有企业员工反而不能得到同等的医疗保障,有失公平。因此这种医疗保险制度必然面临改革。
二、1994年至今。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规定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要坚持“社
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并根据这个原则在不少城市进行了数年的改革试点。这标志着我国医保制度进入新时期改革阶段。医改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个人账户资金和社会统筹基金组成。个人账户资金有两个来源,一是个人缴纳本人工资的2%,其余来自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占职工人均工资总额的6%)的约30%;社会统筹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的70%构成。由此来看,个人账户基金和社会统筹基金共同组成了支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经过医改后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变化可以概述为:除保留极少部分公民(老红军、离休人员、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在校大学生等)的公费医疗权利外,绝大多数职工的医疗费用由个人承担极少部分,并有社会统筹基金承担一大部分。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人人看得起病,同时由于个人仍承担一定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过度医疗的现象。
三、中国医保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1、城镇、农村二元化
中国的医保制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实施以来一直采用“城镇——农村”的二元化保障制度,即在农村和城镇分别实施两套截然不同的医保制度。中国在农村实施的医保制度为合作医疗制度,与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不同的是,它并非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建立的,也没有国家财政给予资金支持,而是在农村地区,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筹集医疗经费,为农民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济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普遍推行于60年代中期。推行医保改革后,城市非国企员工只要参保即可享受医疗保险的福利,但是对于农村患者却无法得到等同的待遇。虽然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一直在发展,但是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靠集体筹资的话,其医疗经费必定大大少于城镇的社会统筹基金。在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一半以上的情况下,这种医疗基金的分配是及其不合理的。医疗资源的分配也极不合理。据统计,全国大约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农村拥有的医疗资源仅有20%,直接导致了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窘境。
除此之外,农村群众在就医治疗时与城市群众的花销差异并未被考虑在医疗保险制度中。随着现代交通的发达,以及农村医疗设施的持续落后,大多数农村群众选择进城甚至是到北京等大都市就医。除了产生常规的医疗费用外,还会产生额外的路费、住宿费以及伙食费等等,这是一笔不容小觑的费用,也是城镇人口就医时基本不会产生的额外费用,它进一步加重了农村群众的经济压力。在医院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为了节省住宿费而选择席地而睡的农民病人家属,很多人觉得他们干扰了公共场所的正常秩序,但是如果不切实解决农民看病时的巨大附加费用,这种现象是永远都不会消失的。
其次,医院在对待城镇患者和持有合作医疗的农村患者是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体现在医生的负责任程度、态度、处方药的分配甚至是住院条件上。以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走廊中到处都是躺着农村患者的病床。在那里,富人可以住高档病房,普通病人可以住几人一间的普通病房,而农村患者为了节省住院费,只能选择医院提供(作者不太确定这种提供是否符合规定)的走廊床位。虽然这是患者自主选择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对待城镇患者和农村患者的差异,是一种变相的歧视。而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则要么是农村患者根本没有医疗保险,要么是医疗保险根本不会涵盖除治疗以外的附加费用。
2、乱收费现象依然严重
如上文所说,中国的医疗机构主要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希望医疗机构能够摆脱市场式经营,即不以营利为目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廉价的卫生服务。但是现如今中国医院的乱收费现象仍然非常严重。这种现象的直观体现即人们常说的“看病贵”。造成医院乱收费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第一,中国大多数医院存在体制过于冗杂,非职业员工过多,运行效率低下,导致基本维护成本较高,医院不得不通过提高医疗费用的方式维持基本的运作。而医院的非医疗人员之所以过多,这又与中国医疗结构的不合理性存在很大的关系,作者将在下一节详细论述。
第二,中国的医院普遍存在医生吃处方药回扣、“医药勾结”等等不道德现象,高昂的医疗费用几乎全部来自处方药项。如果院方以为医生按一定比例提成的方式鼓励医生为患者多开处方药,那么势必会导致患者被迫购买很多没必要的昂贵药材(价值和数量两方面);而如果医院的待遇不够好,医生势必会与院外的某些药店勾结,借此获取回扣,同时给患者开出昂贵的处方药。无论哪种情况发生,利益受到损害的都是患者。
第三,中国处方药的定价标准混乱不一,医药市场缺乏规范性。医院开出的处方药很难在普通药房买到,说明医院的处方药大多来自某些医药公司的特供途径。与平价药房中的普通药不同,特供处方药颇有“皇帝女儿不愁嫁”之势,只要医院开药就卖的出去,所以完全不需要考虑市场竞争关系导致的价格竞争,加上中国对这类药物的监管存在严重的漏洞,因此处方药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3、医保报销流程复杂
首先,虽然原则上讲患者的医疗费用将少部分由个人承担,大部分由社会统筹基金承担,但是实际上能够报销的医疗费用与患者实际花销并非完全相同,而且一些医院甚至故意绕开可以进行报销的项目而使得患者不得不独自承担某些项目的全部费用。再次以处方药为例,虽然医院的特供处方药非常昂贵,但是只要有医疗保险的患者均可凭借收据等进行报销,实际花销比较小。但是一些医生借口医院处方药不全而为患者开出必须在院外药房购买的昂贵药物,而这部分花销是无法进行报销的。无论是因为我们的体制存在漏洞还是医生职业道德缺失,最终都是患者的利益受到损害。除此之外,类似支具等医疗器材费用也是无法进行报销的,由此又会产生一笔无法报销的费用。事实上,绝大多数患者能够报销的金额大概只占总花销的60%,而这60%的费用中仍有2%~3%要自行承担,因此实际上患者的医疗费用仅能报销50%以上,如何扩大医保的报销范围使其能够涵盖所有可能出现花销的项目是中国医保改革必须考虑到的因素,否则医保根本无法有效降低患者的个人花销。、其次,医保报销流程过长且过于复杂。整个报销流程的时长不一,少则1~2个月,多则1~2年。具某调查显示,55.8%的被访者认为异地就医费用一般在1-3月内报销完毕。除此之外,大多数患者表示医保的报销流程过于复杂。事实上,在政府推广医保制度时,并没有做好整个制度的详解工作,大多数参保人对“如何报销”、“哪些项目可以报销”非常不清楚,导致报销时完全听从医生而失去自主辨别能力。而报销流程所需文件多,手续复杂,如果对整个报销流程不太熟悉的情况下进行报销势必会走很多弯路,从而使报销延迟。
4、医疗机构结构不合理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曾在中国做过医生的Frank对美国的一个医生说:”我在中国一天看过的病人比你一周看过的都多”,以幽默的方式侧面反映出中国患者数目的巨大。那么中国的就医人数真远远多于美国吗?
事实不然,如今人们无论患病轻重,都希望去大城市的大医院看病,而且非三甲级不去,非专家号不看,直接导致县、乡级医院的患者屈指可数,而类似北医三院等等三甲级医院则人满为患。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其中严重的不必要医疗消费现象。这与中国采取的医院分级制度有直接关系。在患者看来,这种级别不仅仅代表着医院的规模,更代表着医生水平的高低。因此为了保证获得更好的治疗,无论病轻病重,都要去大医院看病,不仅导致高级医院的患者数量剧增,使得每个患者能够得到的有效治疗时间大大下降,同时一些地方中低级医院无人问津,发挥不了应有的应对低强度疾病的作用,造成了严重的医疗资源浪费。除此之外,患者数量的过多使得院方不得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维持医院的正常运作,这样又导致医院的运营成本急剧上升。
四、医疗体系所存在问题的改进意见 针对城乡二元问题,首先政府应该先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水平,尽量使病情较轻的患者无需进城即可得到有效医治,同时应加强医院的监督管理,务必做到对待患者人人平等,避免差异性对待。同时,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报销问题上,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基金的投入支持,同时充分考虑农村患者的异地就医特殊性以及农村地区与城市经济水平的差异,加大报销的力度,简化报销流程,尽量减小农村患者的实际花销。
针对医院目前的乱收费现象,我认为政府应提高医院医生的工资水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医药勾结”现象的发生。同时严禁医药回扣现象,加大对医院以及处方药市场的监管力度,限制处方药价格的虚高。除此之外,我认为针对医生应该建立类似专管警队纪律的督察的监督组织,对违背职业道德及法律谋取暴利的医生进行严惩,整治医院的某些不良风气。
针对整个医保报销流程存在的问题,政府应简化不必要的流程(如简化不必要的文件,只要提供能够证明花销的票据即可等等),加快报销的速度。在推广医保制度改革的同时,政府应该做好相关信息的传递,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像民众详细介绍医保制度及报销流程。尤其当大多数参保群众为老年人和知识水平较低的工人时,这种信息传递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医疗机构不合理问题,首先政府应做好对患者的引导工作,争取引导患者能主动按照病情的轻重选择合适级别的医院,以充分发挥地方中低级医院的作用,减轻高级医院的负担,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政府应该进目前的资源分配方式,争取做到将目前的中低级医院建成高级医院的等比例缩小型医疗中心,即医生水平相同,医疗设备技术水平相同,仅床位数较少及面积较小。这样便可以建立患者对小型医院的信心,在病情较轻的情况下自主选择小型医院就医,自动实现了患者的分流。除此之外,广泛建立公办诊所,以更低的医疗成本解决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问题,也可大大降低高级医院的服务压力。
五、结语
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在经历了近70年的发展后,正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总体来看,这套制度时符合我国国情的全心为民众谋福利的制度。但是相比国外的医疗保障制度,中国的医保制度仍处于年轻的阶段,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本身的漏洞,另一类则是由执行者的不公平执行而认为导致的。对于前者,我们应不断改进制度本身,使其更完善;对于后者,我们必须建立起响应的监督机构,对徇私舞弊、非法牟利的个体严惩不贷。相信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的医保制度将成为最适合中国国情,最能为广大民众谋求福利的医保制度。
参考文献:
[1] 陈剑云,陈立明,王冬.我国医院分类管理的现状分析,现代医院2006年5月第6卷第五期
[2] 蔡仁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用全书,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3] 仇雨临.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与完善,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第12卷第3期
[4]伍天章.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伦理原则与政策建议,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年10月第17卷第5期
[5]全球分析网医疗课题组.2011年我国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2012年9月
第五篇:2012年中国利用外资情况分析
2012年中国利用外资情况分析
桑百川
2012年,受到不断变化的国内投资环境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步伐可能会放慢。
影响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有以下这些: 从国内因素来看:
首先,我们国家的经济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对于利用外商投资,我们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早在2011年,中国的GDP总额为美元7.3万亿美元,这也巩固了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在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超过5,400美元。由此,中国在世界的排名上,从中等收入国家升入了高收入国家,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1800亿美元,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也从2001年的469亿增长到现在的1160亿美元,增长了近2.5倍。毫无疑问,外国直接投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体系等诸多方面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的贸易已经从改革开之初的“双缺口”渐渐稳定并转变成为“双顺差”,因此,中国自然而然地推出了针对利用外商投资制定的更严格的标准。吸引外资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弥补“双缺口”,而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与运营商定义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良好的公司治理系统竞争,以服务促进技术进步,促进结构升级和制度变迁。
二,“模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也促使外商投资结构的变迁。
为了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中国将继续鼓励外商投资进入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节能等行业,而对于高能源消耗,高污染,资源消耗高的项目,中国将仍然保持着很高的门槛。此外,中国将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以及成本和利润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总部性的机构,并将鼓励更多的国内企业与国外同行之间的研发合作。“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的修订工作中,将会有更多的项目被添加在劳动密集型项目中;鼓励外商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符合条件的西部地区内外资企业继续实行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东部地区外企向中西部转移加大政策开放和技术资金配套的支持力度。这会影响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
第三,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稳定价格,控制房价,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以及投资成本面临上升的压力,将减少外国投资的流入。
尽管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有所放松,但面对通货膨胀压力,货币供给不可能快速增加,加之控房价的政策持续实施,房地产以及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投资增速放缓,将拉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与此相对应的,类似前些年外商投资借助房地产价格高企的机会大举进入房地产的条件不复存在。同时,中国将继续受劳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汇率升值影响,投资成本上升,势必影响外商投资增长。
从国际因素来看:
首先,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以及经济增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外国投资者变得更加的谨慎。
在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一直在努力走出低谷,但仍然很疲弱。还存在这些不可预知的国际政治环境,例如,中东和北非动荡的局势,混乱的南亚和中国南海地区,以及世界各地大国之间激烈的战争,更加不利于世界走出经济危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分析,在2011年,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低于预期,2011年全球增长率将从2010年的5%以上降至4%左右,先进经济体实际GDP预计将以缓慢步伐增长,2011年仅增长1.5%,2012年增长2%。世界经济的持续低迷必将导致各国对华投资热情和力度下降,也将成为2012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又一影响因素。
其次,美国经济处在经济低迷时期,其“再工业化”战略将影响其在中国的投资。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大国,美国无疑成为了重灾区,失业率和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以及经济增长速度变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2年美国财政赤字仍将居高不下,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达到6.1%。虽然这一比例较先前预测的7%有所下降,但债务问题将是美国经济复苏的中长期制约因素,将迫使美国政府调整财政收支,公共支出可能明显下滑,经济复苏之路会更为坎坷和漫长。
失业问题是美国当前所面临最大的挑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显示,2011年美国的失业率为8.8%-9.1%,并会在2012年维持在8.3%-9%的高位。尽管奥巴马政府提出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法案,但效果并不是很令人满意,失业问题也将成为美国经济复苏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面对重重困难,美国经济虽然也有一点增长,但它仍然处在经济衰退时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1.7%-2.1%,并且在2012年将可能上升到2.6%-3.3%。在美国以“再工业化”战略来振兴其国内经济的大背景下,其对华投资力度必然下降,甚至吸引一部分海外投资回流。
总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及其国内政策将成为影响其对华投资的主要因素。第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升级,经济复苏很难在短期内完成,所以欧盟将减少对外投资。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蔓延,主要表现在危机已经由爱尔兰、希腊等欧盟外围国家向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欧盟核心成员国蔓延。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法国的经济形势也不乐观。
作为欧盟制定的救助机制则只能解决其短期内国家资金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问题,但却不能提高其真正意义上的偿付能力,这些国家的违约赔付机制正在形成,欧盟债务危机也可能从小型的经济实体转移到中型和大型经济实体。
2012年,欧盟极有可能在应对主权债务危机中度过艰难的一年。主要原因包括:首先,欧洲出台的救助机制短期内只能解决危机各国的流动性问题,而不能实质性改善各国的偿付能力,各国债务违约风险仍在不断累积;其次,欧洲债务危机可能从小型经济体向大中型经济体蔓延,特别是意大利债务问题的潜在风险巨大;再次,债务危机存在向银行危机转变的可能性,特别是占全球银行业总资产约53%的欧洲银行业持有“欧洲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超过5000亿欧元债券。
欧盟深陷债务危机无法自拔,如果2012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升级,将对欧盟经济产生严重的持久性影响,使得欧盟经济短期内很难恢复;即便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不再升级,其以实行紧缩财政政策的应对方案,也会使欧盟地区公共财政支出下降,社会福利削减,制约公共投资和消费增长,甚至使个人罢工事件不断,对社会经济增长构成打击。这都将极大影响其对华投资的力度。
对于中国利用外伤直接投资前景的分析
由于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影响,2012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第一,外商投资规模预计将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
在2011年过去两个月中,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出现负增长的情况,这表明经济危机以及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美欧等发达国家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回暖,对华投资会继续放缓;占据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八成以上的亚洲十国和地区经济深受美欧经济形势影响,增长速度同样会放缓,对外投资能力收缩;加之中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自身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投资成本上升,预计2012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将出现稳中有降的态势。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
自2012年1月30日起,中国开始实施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该《目录》将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开展研发合作,促进利用外资与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同时,着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限制或禁止“两高一资”类外商投资项目。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预计2012年农、林、牧、渔业利用外资将有所提高,但所占份额仍然较低;受自身发展水平所限以及欧美“再工业化”政策影响,制造业利用外资增速将放缓,所占份额将有所下降;随着中国金融、物流、旅游、医疗卫生、文化产业等服务业的开放提速,服务业利用外资金额将进一步扩大,并继续拉大与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差距,占据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地位。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结构将出现更快速的变化。
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一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非均衡性。外商直接投资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所占份额很少。但随着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持续改善,中西部吸收外商投资增速加快,特别是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提出发挥中西部地区土地、能源资源、劳动力等优势,鼓励外商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预计2012年中西部地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中西部经济中心区的外商投资将显著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升级。
四,外商将撤回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资金,其撤离风险将加大。
受国内劳工成本上升、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居高不下、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影响,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大,投资回报率下降,存在外商投资部分选择撤离的可能性继续增大。加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外商投资企业资金链紧张,撤离中国市场的风险上升。
在这些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中国需要进一步促进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保持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争取外国投资的稳定增长。把经济结构升级以及利用外资相结合将有利于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鼓励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成为“孪生政府”以便于帮助外商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一带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核心经济区。通过这种方式,将会促使这些核心经济区实现协同效应,从而促进内陆经济的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