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创新作文”的几点看法
2009年度长沙市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
(2009-03-25 10:12:12)
转载
标签:分类: 思涵之家
学习乐园
杂谈
关于“创新作文”的几点看法
文/朱株
市里一年一度的创新作文比赛就要开始了,所谓”创新作文”当然就是主张创意表达,写出新意来。怎么写出新意来呢?这有时候是个巨大的难题,但有时又只需要做个小小的思考和改变就可以做到。我觉得凡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时,能指导孩子做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思考,“创新作文”可能就会很简单了。
一、体裁创新。原本普通的记叙文写成诗歌;把教室里、家里发生的事情穿越时空,变成历史或者未来世界的事件,或者变成动物和植物之间发生的事情,只要做个小小的移植,记叙文就会变成童话故事;再就是来点体式改变,写成日记体、书信体等等。
二、人称创新。把一般用第三人称写作的文章,变成第一、第二人称的,文章立即赋予了更多的主观情感,变得亲切、生动,更有感染力了。而且采用思维移入的手法,把自己想象成要描写的物体,一定会让你浮想联翩,于是又更扩大了想象空间。当然也可以把原本第一人称改成第二、第三人称来叙述。
三、题目创新。题目可以采用这样几种常见的方法来创新:1.用上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问、夸张;2.引用或者化用;3.制造一点悬念;4.逆向思维;5.运用数字或公式。
四、开头和结尾创新。开头和结尾就像一个人的帽子和鞋子,不能一成不变,要经常换新,保持新鲜感,还有就是要注意颜色款式要搭配好,有所呼应。开头不一定非要开门见山、交代起因,结尾也不一定非要总结全文、发表议论、点题。心理活动、语言对话、环境描写、表情动作、歌词诗句等等有可以用作开头和结尾。
五、顺序创新。写事不一定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写,恰当地来点倒叙、插叙也很不错。
以上是信手写的,所以没有举例说明,下次再补上。还有就是要注意根据文章内容来,引导孩子自己自主思考,创新要真实自然、不着痕迹。每篇作文有一两个创新点就足够了
第二篇:关于创新意识的一些看法
关于创新意识的一些看法
在我眼里,每个人的创新意识都是与生俱来的,当然刚出生时的无意识的状态不能算在其中。如果要找到一个界限的话,应该是从语言的启蒙开始的,当一个孩子开始学习语言时,每学到一个新词汇不会机械的记忆,很可能用自己的理解“创造”出另一个新的词汇——一个只有他自己能明白的词汇。这应该是一种最原始的“创新”,也许人类最早的语言就是这样产生的。
所以说,人的一生都是要有创新意识伴随的,即使每个人的意识强弱不同。之所以造成这个差距,更多的是因为后天教育的影响。每个孩子都爱玩(那些所谓的从小就好学而不爱玩的孩子我想大多都是骗人的,他们内心还是向往玩耍的),大人眼中的玩,其实也是一种“创新”的行为。孩子们堆沙子,搭积木,绘画,他们没有深谙世事,有的只是他们对世界的简单认识和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很多东西创造出来都是世界尚不存在的事物。
这种“创新”其实不能算作是现在大众定义的创新。因为这种创新没有实际的意义,不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但是,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创新意识的苏醒,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绝对可以变得更加成熟,成为真正的创新。而大多数父母只看到了前者。所以,当孩子们兴奋的把他们的“创新”成果展示给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父母最多就是微笑的对他们说一句“好厉害啊”,然后不了了之。扼杀创新意识的行为便从这时候开始了。
学前教育可以说是这种扼杀行为最薄弱的时候,或者说并不扼杀创新行为,因为拜托了父母的束缚,所谓“老师”的管理也不促狭,孩子们在一起更能激发出彼此的创新的灵感和激情,当然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不过是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而已,不会有人重视。
义务教育的开始,才是谋杀计划的开始。谋杀既是扼杀好几代人创新意识,让创新的激情堕入平庸的迂腐和刻板。用老师们的话来说,这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于是开始了学习算数,学习汉字、拼音,错一个罚写N次的惩罚制度,就这样完成了我们的小学教育。我们充满朝气的小脑袋当然能轻易的记住这些条条框框,但是,慢慢形成的潜意识告诉我们,不止要学会这个,要想老师表扬,必须听话。那些所谓“奇怪”的想法是不允许产生的。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创新意识觉醒的契机也降临了。随着我们接触世界的机会增多,我们知识面的增广,我们模糊的意识到了我们接受教育不只是为了让父母满意,让老师表扬——这是我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间段,我们试图了解自己人生的意义,以及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老师和家长当然会察觉到这一点,于是语重心长的说教,声泪俱下的教诲,让我们有做回了那个老师家长眼里的乖孩子,那所谓的探寻生活的意义,只不过是父母眼中的贪玩。可能我的言辞过于偏激,但我不得不说这是我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人生的意义在于自己的领悟,拿破仑认为征服世界,维护法兰西帝国是他的人生意义;希特勒认为日耳曼名族称霸是他的人生意义;周幽王认为博得美人一笑是他的人生意义;宋徽宗认为沉湎于笔墨丹青中是他的人生意义。那些强加于他们身上的,便是今天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历史学家总说,宋徽宗如果只是一个书法家或者画家的话一定可以名垂千古,但是他背负了“皇帝”这个职责,于是他被后人唾弃了。我们何尝不是呢?初中时有一个很喜欢绘画的同学,自己偷偷报了绘画的班,翘课去学绘画。我们的初中老师,并不是前文中所说那那种,因为她知道什么适合我们,什么不适合我们,那位同学并不擅长学习,一心痴迷于绘画,老师只是出于担心打电话询问了他的父母,他的去向。后来他被他的父母限制了自由。故事的结局并不只是这样,我们老师找到了他的父母,鼓励他们让孩子多接触一下绘画,也告诉了他们现在他们孩子的成绩不理想。真正的结局是现在他在中央美院学习绘画。
这个故事并不是告诉我们抗争就能取得成功,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和家长是同一战线的,一边是为了自己的事业、前途,一边是为了自己孩子的“前途”。于是孩子们的创新意识的觉醒被扼杀了,就像那些对于自己前途的想法一样。只有很少部分人的创新意识在夹缝中破土而出,在风中摇曳。
一般来说青春期指的是10—19岁这个年龄段,抛开生理上的变化,心理的成型其实早就已经结束了。因为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天天接触的都是同样的教育,人的意识早早定型了,确切的说还有上了高中后的高考压力的趋使,让我们的意识更加早熟了。一切为了考试,考试为了上大学,上大学为了找好工作,好工作为了赚大钱,赚大钱为了娶妻生子。或者换一种愤青的表达方式,一切为了考上大学,为了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为了实习自己的理想抱负。要知道成功不止一条路,连通往成功的路都不知道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开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这可以说是创新最基本的要求了,到了这个阶段我们甚至连这个要求都达不到,更别说更高层次的创新了。
有些人总是爱把中美的教育进行比较,我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我有几个在那里上过高中或者大学的同学,他们的经历我可以援引几段。他们的课业并不比我们少,可以说他们从高中开始就是我们的大学式教育了,但是他们的课余生活却比我们丰富的多。我们的课余生活不是习题,就是补习班,娱乐活动也基本为零。而他们的课余生活则是完成课题,娱乐活动则是看书,一切都是强制的,但又给予自由,也就是学校强制的要求他们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并不像大多数人所说的那样自由混乱,真正的美国教育也是严谨的,不然不可能出现那么多的人才。而教育的着重点才是中美教育的差距。当我们担心3年后的高考时,他们担心的是这个学期的书单上的书能否看完,当我们纠结于一套题中出现的几个错误时,他们想得是如何开始一个课题。我们担心的是如何记忆,他们担心的是如何创造。我们做了很多套题,我们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他们完成了很多课题,阅读了很多书籍,他们也上了大学。如果说这还是跟国情有关,那么之后的选择就完全不同了。我们的老师教导我们既然考了大学就要好好学习,可是人的意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想要多我们的人生进行创新,而一切影响到学习的活动就会被老师视为违反纪律,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规矩是不能因为个别人改变的,但是这样的行为却莫名其妙的为人所不齿,很多人觉得这样是堕落消沉的表现。那好,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弗兰克·赖特,詹姆斯·卡梅隆,马克·扎克伯格,汤姆·汉克斯,这些“堕落消沉”的人获得了成功又作何解释?
既然说到了大学,不得不说这又是人生的新的阶段。虽然我这四年光阴我才刚走了不到一半,但是,我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了。我认为大学期间是培养我们创新意识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时段。在大学我们有比之前更多的自由(虽然不是绝对的),较之之前的校园生活我们可以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如果善加利用,一定能让我们的创新意识复苏。同时大学也给了我们机会去实践我们的创新想法,比以往任何一个阶段都便利的条件。
但是,我们的创新人才并没有增多,反而减少了。我们的创新意识也更加薄弱了,在融入社会后也会慢慢被时代大潮冲淡、消失。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其实很简单,用一个简单的物理原理来解释吧。弹簧经过长时间压缩会失去弹性——这也就是我们的创新意识长期受到压迫,已经不可能因为外界的一点改变而回复了;或者弹簧仍然有弹性,但是没有了束缚,便会释放出比之前更甚的叛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在高中时很好学的学生到了大学天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了。只有少部分“弹簧”工作性能良好,能意识到大学对于自己的意义并加以利用。但这种人真的是少之又少。举个简单的例子,抄作业的问题,其实不只是大学我觉得所有学龄段都会有这种现象,我觉得没有一个人敢拍着胸脯说我从来没抄过作业,即使老师们义正言辞的告诉我们不许抄作业。我经常抄作业,抄那些我没时间做的作业,如果是让我写一篇文章或者画图我愿意去做,如果让我去推前任推导了N遍的公式,我宁愿去抄。写作业本身就不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果只是算几道积分,推导几个公式,就算能用很多种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终归是在重复。有人会说,研究不同的解题方法是在创新,确实如此。但是创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创新有很多方法。写作业是为了掌握一门知识,把知识应用并掌握扎实,如果你觉得这门知识已经对你来说足够使用了,继续前人的工作,无疑是在浪费时间。发明一种新的机械,需要的只是最基本的机械原理,最重要的其实是把这些原理应用在你的创新产物中。汽车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只是没人能想到把哪几种力学原理,机械原理串联起来。我觉得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作业或者是应付差事而抄作业是应当杜绝的,而真正觉得作业无意义但又不得不为了让老师给你那点成绩而抄是可以体谅的。这两者是很难界定的,所以无论任何时候抄作业都是不允许的。失去弹性的“弹簧”只知道写作业、完成作业,失去控制的“弹簧”漫无目的的抄作业,恢复活力的“弹簧”才能真正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创新意识,不仅仅是一个小发明小创造,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的参悟,对于生活的新的理解都可以算是创新的一种形式。开篇时所说的孩子的“创新“,青春期叛逆的想法,现在看来应该也该算是广义的创新了吧。这种创新意识随时都蛰伏在我们体内,只是因为主观或者客观的因素被我们一直封存着,一旦有契机,我们每个人的创新意识都能得到发挥。但是,有了这样的意识却没有地方施展,这就是这个社会的实际。于是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把创新意识深深的掩埋在了心底,理性战胜了感性。与其冒险,不如平平淡淡,这是深入我们骨髓的传统意识,也是扼杀了我们去实践创新的原因之一。所以,人人都有创新的意识,也知道该去创新,可是真正有勇气有实力去冒险的人少之又少,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缺乏创新的意识。不是缺乏,而是没人敢做。如果非要说缺乏什么,应该是缺乏那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的魄力吧!
班级;31051005
姓名:罗皓 学号;3105100503
关于创新意识的一些看法
第三篇:大学生创新的几点看法
创新的重要性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性能力,是继承中国先进知识成果的首要条件,也是不断创造新发现并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中国的知识成果转化需要有一大批年轻骨干作支撑,中国科技事业和经济建设事业更需要年轻的大学生通过自身研究和实践来维持和发扬光大,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初衷,更是时代所赋予后代的历史使命,而唯有不断发扬创新精神才能保持民族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大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创新活动,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
没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一个人就不会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也无意进行创新探索。调查中多数学生虽然表现出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但对于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缺乏强烈的创新精神。
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总体评价为“较差”,表现在:缺乏深层次思考、另辟蹊径的自我总结和学习能力。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常常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和突破。最明显的表现在缺乏新意的发言、作业、试卷、论文比比皆是。缺乏创新的兴趣
调查显示,在兴趣的广度方面,认为自己“兴趣广泛”的学生只有19%;在兴趣的深度方面,6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兴趣的犹如程度不够”;在兴趣的稳定性上,45.8%的学生回答“自己的兴趣是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的”;在兴趣的效能上,39%的学生“只是口头讲讲,很少采取具体行动”。
缺乏创新的毅力
毅力是人类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实现自己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一是能动性和个体积极性的集中体现。调查中发现,虽然大学生都能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
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
一切创新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在分析电话号码7414345有什么规律时,有56.9%的学生用了10秒以上的时间,仅有19%的学生用时5秒以内。43%的学生“走路时不注意周围的环境”,比“注意周围环境”的学生高出了12个百分点。调查的结果显示,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不足。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树立创新的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对前人成果的记忆,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权威和课本的依赖于一味地身心。所以,高校要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各项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学生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世界。
(二)创新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特别强调兴趣的重要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感情的体现,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事实上,只有感兴趣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它、思考它、探究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在学习中产生新的联想,或进行知识的移植,做出新的比较,综合出新的成果。也就是说强烈的兴趣是“敢于冒险、敢于闯天下、敢于参与竞争的支撑,是创新思维的营养。
(三)加强学习中实践的环节
通过实践,不仅能帮助大学生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而且也能锻炼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特别要注意加强实验课教学,着眼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四)积极参加科技活动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学研究,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以介绍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学生自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选派指导。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发明创造协会”,将兴趣和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吸收更多的学生主动参加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培养。
第四篇:钳工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
钳工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
钳工是不断发展的机械行业中的重要工种。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现代文化知识、高技能的钳工人才,是每个从事钳工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教学教师的任务;钳工专业的基本操作大部分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科技的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不断涌现,最终能够减轻或解放劳动力。钳工的某些基本操作确实可以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完成,但是对于那些不适合机械加工,或者采用机械加工反而增加成本的操作,还是应该依靠钳工完成。由此可见,钳工的各项操作技能非但不能取消,反而应该加强、提高。制造出先进的机械设备,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从事先进的工、量、模具等工艺装备制造的工人;离不开高技能的装配工人;也离不开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维修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较高技能的机械维修人员,即工具钳工、装配钳工和机修钳工。不论哪种钳工都必须熟练掌握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攻、套罗纹、刮削、研磨、测量等基本操作技能。这些技能操作方便、加工灵活,在向现代化、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机械制造行业中是其他机械或工种不能替代的。
技工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对职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技校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提高技校生将来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能力,必须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来说,钳工操作技能是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在钳工实习教学中,如果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即钳工工艺教学与钳工实习教学分别进行,工艺教师注重讲解理论知识,而实习教师注重技能操作,导致工艺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影响了钳工教学的质量与对学生的培养。
钳工工艺学与钳工实习课程教学的问题,钳工理论教学内容与实习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如下:
一.《钳工工艺学》理论内容与钳工实习课内容相重复。例如,工艺课开始都会讲钳工入门知识,包括钳工加工在机械制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及钳工工作的主要内容、钳工工作场地的设备设施等等。在学生到实习车间实习时,实习教师又会重复地讲解这些内容。再如划线、錾削、锯割、锉削、孔加工等钳工基本操作知识,工艺课上会讲,实习课上又会再次重复讲解。这样既浪费了学生的学时,也浪费了教师精力。
二.钳工理论教学内容与实习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偏差。钳工工艺课上,教师会安排讲解许多的理论知识,例如钳工部分量具的认识、基本切削的基本知识(包括各种刀具的名称、结构、切削部分的基本定义及刀具的刃磨等)、钳工的基本技能知识等等。而工艺课上讲的量具知识往往在技能训练时用不上,实习课上用的量具有时是工艺课上没见过的,这样就造成了理论知识在实习中运用不上,实习中需要的理论知识又没学过的现象。
三.钳工工艺课学时与实习教学学时之间的矛盾。目前,学生实习的学时大大低于理论课的学时,这样的安排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理论知识学得多,在实习课上用得却少,导致学生觉得技校学习主要是学理论而不是学操作技能,造成学生“在作业本上开机器”的现状。钳工理论课与实习课时间安排的矛盾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在工艺课上完或者上了一大半后才进行钳工实习。这时学生对理论知识已淡忘,许多内容必须要重新讲一遍。例如,在上实习课时教师讲到“钻孔”的技能操作时,必须要先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一次,如钻孔的机具(台钻、立钻、摇臂钻、钻夹头、钻头套)的理论知识、麻花钻的结构等等。而学生在钳工工艺课上已经学过这些理论知识,由于上完理论课后没有立即进行相关的操作训练,他们大多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四.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教师间的矛盾。现在理论课教师只上工艺课,而实习教师只教实习,导致教师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对钳工教学没有达成共识。这既不利于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又不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我认为首先将钳工工艺与钳工实习教学进行整合,是提高钳工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1.整合教材,具体措施如下:一本好的钳工教学教材是教学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础,所以教材的编制是当务之急。在选择钳工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时,应依据科学性、实用性、合理性为原则,去掉那些不合时代要求的、不实用的内容,保留实用性强的内容。为此,要按照钳工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企业的实际需要,以技工教育研究室出版的教材《钳工工艺学》与《钳工实训》两本书为依据,整合教材。在编制教材时,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编入相关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工艺理论知识,让理论与实践在这本教材中相辅相成。这本教材的编制有助于避免钳工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也解决了钳工理论教学安排的内容与实习教学安排的训练内容之间存在偏差的问题。节约了人才、财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教学效果。
2.整合教师,对钳工工艺课教师与钳工实习课教师进行了整合,具体措施是对工艺课教师与实习课教师进行多种方式的培训后,让钳工实习教师也教工艺课,让工艺课教师也教实习课。一个班的钳工实习和工艺课由同一个教师任教,这样既可避免上课内容的重复,还能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教工艺课的教师在指导实习时可以向实习教师学习指导学生的方式方法,而实习教师在教钳工工艺课时也可以向理论教师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理论知识水平,使教师都变成“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
3.整合学时,对钳工实习课与钳工工艺课的学时进行整合。在学生上过钳工工艺课后,立即就工艺课所教内容进行相应的实习教学,并且工艺与实习的学时量应该达到1∶1或1∶2,这样,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在实习操作中进一步理解、认识与巩固工艺课理论,让理论来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自己实习操作变成自己的知识。
4.整合教学方法,目前,钳工工艺与钳工实习的教学方法不外乎两种,即讲解法与操作演示法,所用的教具也多为挂图。而这种方法过于枯燥和死板,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讲钳工理论知识时,大多数学生并不是主动地学知识。为此,教师不妨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钳工实习教学中来。以讲解量具《游标卡尺》为例,通常教师在讲解时,手上拿一把游标卡尺,边操作边讲解,一个班的学生有五六十人,而卡尺的长度只有150mm左右,在给他们讲解如何读数时,上面的刻度更是只有教师才能看到,学生很难看清。这样教师讲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也吃力,这时,如果利用Photoshop、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等电脑软件制作一个《游标卡尺的读数》的课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所有的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听教师讲解,学生既能看得清卡尺上的每一个刻度,又能听得到教师同步的讲解。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起来,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 提高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在学生学习钳工操作技能的过程中十分重要。教师的培养是学生形成学习兴趣的外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内因。只有内外因相互作用,才能真正形成学习兴趣。从事钳工技能培训的教师都希望培养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切入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从思想上强化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即学好钳工操作技能是机械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及竞争的需要。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激发学生对钳工操作技能的学习热情,促使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还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加以改进,使之生动有趣、难易适当、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使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学好钳工操作技能。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操作技能,钳工的实习教学实际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例如在进行锉削技能训练时,除了要规范地讲述及演示站立姿势、锉削时身体的倾斜度、锉刀的握法及锉削速度外,还要重点讲授并演示在锉削过程中左右手如何用力,这样,学生便能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
3.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在钳工实习教学中,往往采用“教师按教课书教,学生按教课书干”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工件的加工工艺和计算公式一律按教课书的标准执行,导致加工方法单一,计算依靠背诵公式。有时由于工、量具、测量形式、计算条件的改变,无法套用书中的公式,学生便感到无从下手。这种教学内容和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所谓培养创新人才,就是对创新人才的个性培养;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创造型人才。他们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毅力,要有勇于接受挑战的勇气,要有触类旁通、善于举一反三的变通性,还要有独出心裁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在培养毅力和勇气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洞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变通性和独创性的培养。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加以改进,采用指导性、提示性、启发性的教学模式,多讲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题形式允许的情况下开展互动式教学。例如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制作技能和方法后,让学生根据图样要求和学过的知识与加工方法,设计出更多的加工工件的方法。然后,由教师对那些正确可行的方法加以肯定,对那些不正确的、需要改进的方法加以分析,并总结出可行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搞“小制作”、“小发明”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多功能工具、家用工具、玩具等。这样,既巩固、提高了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对钳工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洞察力以及对所学知识变通性的发展和独创能力。
总之,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对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操作技能。事实证明,这样的学生参加工作后,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第五篇:关于创新反腐败机制的几点看法
关于创新反腐败机制的几点看法
欲根治腐败,必须先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腐败就其本质来说,是权力的蜕化和滥用。腐败的产生存在着体制上的原因,权力的高度集中、行政的暗箱操作和监督的苍白无力,如果在某个行业某个部门,党政“一把手”出了问题,那在该部门就很难出现“独善其身”的人。这种腐败的牵连性和规模化发展,促使我们不得不从体制上寻找解决的办法。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要靠真正的民主、公开、监督、严惩相配套的完善的制度。腐败问题各国普遍存在,但根治腐败问题各国的思路却有所不同,结合我国实际,针对腐败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通过机制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铸造清廉社会和廉政国家的治本之策。
但是如今的腐败犯罪手法也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复杂,腐败形式不仅仅是实物性的行贿受贿,许多腐败犯罪方式都已从公开转为地下,从实物转为“情感、关系和性”、从现实利益转为了“期货”交易,从个人和小团体作案转为了精心构筑利益纵横交错的腐败网络,当前情势的发展迫切要求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机制创新,面对挑战,只有多层次、多角度地不断创新反腐机制,并将机制创新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创新并不是“搞花样”,我认为反腐败的机制创新一要符合实际情况,及时针对当前反腐倡廉工作出现的新问题,与时俱进,因势而变。二要具体有效,敢于创新,切中要害,华而不实的反腐机制绝对不要。三要合乎民意,顺应民意,让老百姓对反腐倡廉建设充满信心,充分调动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工作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反腐倡廉良好局面。
反腐败机制是一个包括惩治和预防腐败,贯通教育、制度、监督三大机制为一体的惩防体系,以教育为引导,以制度作规范,以监督树威慑,三管齐下,三位一体,标本兼治,开拓创新。发腐败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革创新反腐机制的过程。通过持续的机制创新,不断适应腐败现象的新发展,才能有效减少和遏制腐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做出努力:
一、创新思想教育机制。腐败的产生有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的主观原因,搞好反腐败的思想教育,构筑抵御侵蚀的思想防线,这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重要基础。目前,这方面存在思想道德教育重点不突出、内容较空泛、缺乏针对性、实行软约束、感化力较弱等主要问题。要特别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领导班子中的“一把手”的廉政教育,建立健全廉政教育机制,使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廉政教育树立廉政意识,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防线,自觉抵制各种腐败现象;杜绝千篇一律的空泛教育,采用鲜活生动的教育方式,因人施教。要切合实际和言之有物,力戒笼统分析和空洞说教,使受教育者真能从中受教育而不是感觉与己无关或者在走过场。此外,倡导廉政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廉政氛围,有利于反腐败思想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吸引公众参与,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及时推出有深度、有广度的廉政文化活动,营造舆论氛围,向公众公开廉政信息等措施切实为反腐败机制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二、创新激励和竞争机制
创新激励机制需要:
1、进一步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应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较大幅度地提高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使他们的工资水平达到或接近社会中等收入水平,实行“中薪保廉”。二是拉开不同职级公务员的工资差距,使他们的工资收入与其所担负的工作责任和实际贡献挂起钩来。
2、实现公职人员收入的透明化,逐步消除灰色收入,彻底杜绝黑色收入。旨在保证公职人员收入透明化的一系列制度如收入申报制度、家庭财产报告制度、个人储蓄实名制等,需要进一步加以充实和完善,并需要上升为法律以增强其权威性。
3、将干部的录用辞退、升降奖惩与本人的能力素质和工作业绩挂起钩来,使之发挥正面激励作用,考试录用、考绩晋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任前公示等做法体现了功绩制精神,应当在更大的范围和层级加以推广。
4、建立和完善公务员离退休后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解除其“后顾之忧”。
5、实行“正税养政”,“正税养军”,改正财政拨款预留缺口,严禁要求政府职能部门自行创收并按一定比例上缴财政的做法,消除政府机关创收的财政压力。
引入竞争机制应重点注意:
1、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地方保护和部门垄断,取消市场准入的人为限制,保证公民在消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的选择自由。
2、在公共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工作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应当进一步提高公开招标率,严格限制邀请投标的做法。逐步扩大政府采购金额在公共支出中所占比例,将政府采购制度逐级向下推广。
3、在干部人事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上岗、竞争性选举等制度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真正作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第四,在资源配置工作中引入供应方竞争机制,同时规范需求方竞争行为。资源配置是政府的一项基本工作。在供应方内部引入竞争机制的办法之一是打破资源配置的部门界限实行权力职能交叉,需求方可以在供应同一资源的多个部门之间作出选择。办法之二是打破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需求方可以在同一个部门的不同地方分支机构之间作出选择。规范需求方竞争行为的办法包括,通过公开拍卖的办法进行稀缺性资源的配置并将拍卖收入收归国库,公布行贿的需求方的“黑名单”并取消其资格等。
三、创新反腐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始终贯穿于反腐工作的其他环节。近年来实行的廉政谈话制度、廉政承诺制度、廉政情况报告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之所以取得了成效,就是因为制度建设打牢了教育这个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在反腐败方面虽然建立和实行了一些制度,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制度创新是创新惩治腐败机制的根本保证。
1、依靠制度和法律来规范选人用人的规则和程序,使干部人事制度走上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创新选人用人制度。
2、降低腐败收益,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防止权力滥用,创立“阳光政治”配套制度
3、严格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金融实名制、家庭财产申报登记制度、防止资金外逃制度、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制度等增加腐败被发现的概率,加大对腐败分子的从经济上和法律上的惩罚力度
4、创新反腐败保障制度,通过国家立法,明确和强化反腐败机构的权限,保证反腐败组织的法律权威,使其手段的运用具有法制的依据和约束力,加大对反腐败机构的硬件投资,改善其办案条件,切实明确和完善举报人安全保障制度,以及泄密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连带责任追究制度。
四、创新反腐监督机制。目前在我国的反腐机制中,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最薄弱的环节,而能否有效实施监督和制约是惩防腐败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1、强化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切实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完善巡视制度、舆论监督制度、询问和执行制度、罢免或撤换制度。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充分发挥党代会作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的双重功能;完善党委会向党代会报告工作的制度;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党委会及其常委会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认真实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的相互监督;坚持实行党内民主选举和罢免制度等。
2、突出监督重点,进一步健全“一把手”监督机制。
3、创新监督组织,强化各种专职监督机关的监督权能。各级党政领导人要全力支持这些机构履行职责;将这些专职监督机关由地方和上级主管部门双重领导改变为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以增强其独立性;依法赋予这些机构以更大的调查权限等。
4、积极探索监督的有效形式,在现有的监督体制下,要充分实施对领导干部社交圈、生活圈的有效监督,必须构建三重监督防线,即家庭、单位、社会“点、线、面”相结合。电视台、报刊等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时公布举报电话,让人民群众都来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干部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管理实施到哪里。
5、继续运用现行有效的监督机制,如问责制、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等。
五、学习其他国家治理腐败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创新反腐败机制。
腐败现象在世界各个国家普遍存在,每个国家都有其治理腐败的有效举措。北欧国家中有很多国家在国家清廉程度排名中十分靠前,成为其它国家效仿的楷模,这与它们普遍拥有一整套全民参与、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相对完善有效的反腐廉政机制是密切相关的,它们通过实施全民基本道德培养、建立现代相互制约的政治制度、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行之有效的司法惩处制度基本保持了一方净土。因此,积极借鉴这些国家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的加以运用大有益处。
总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