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河南大学
近年来,河南大学牢固树立“本科教学是中心,人才培养是使命,教学质量是生命,制度建设是保障”的理念,紧紧围绕创建国内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的重要作用。为更好地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纲要》精神和河南省政府颁布的《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计划》,河南大学确立了“一条主线、两大突破、五大战略”的发展思路: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主线,努力实现核心竞争力和服务中原崛起能力的重大突破,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强校、人才兴校、开放带动、依法治校的发展战略,把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首要发展战略来实施,并先后研究制定了《河南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河南大学人才培养规划》等系列规划,把“质量立校”战略落实到了具体的规划之中。
(二)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在广泛调研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启动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制定了《河南大学关于修订本科学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征求意见稿)》,对2007年出台的《河南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确立了培养立足河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发展需求,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创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体现素质教育,构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整体优化、内容整合、资源共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坚持能力为重、注重创新,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本次修订的基本原则。
(三)科学制定“质量工程”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完善国家、省、校三级互动的“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充分发挥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质量工程”项目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河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优质工程建设方案》,把我校“优质工程”分为“本科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培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本科专业整合与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分级建设”、“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出版资助”、“双语教学改革”、“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10大项目和若干子项目。以项目立项方式进行“质量工程”建设,旨在通过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优质工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步伐。
二、深化改革,推进科学发展
(一)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我校坚持质量立校战略,依托省部共建平台,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具体包含如下内容:做好顶层设计,科学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颁布《河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优质工程建设方案》,推动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开展全校性的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活动,引导教师潜心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建设步伐;认真做好“名家讲坛”,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文理实验班成效显著,地学、经济学试验班有序开展;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搭建平台;加强省部合作,开展“科学思维 科学方法”的项目研究、学术研讨,为创新人才培养注入了活力与动力。
(二)开展教学质量评选活动
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夯实本科教学的质量基础,必须营造全校关心教学、教师倾心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科研渗透教学的浓郁氛围。我校出台了《河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办法(试行)》,在2009年9月-2011年7月间,每年划拨专项经费80万元,举行了两届教学质量竞赛活动。竞赛活动设立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分别奖励5000元、2500元、1500元,对在教学质量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20多个个先进集体、600余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以省部共建为平台,以教学质量竞赛为抓手,表彰在本科教学改革和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充分调动了全校各教学单位和教职工投身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校师生牢固树立了“全校服务教学、全员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三)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探索一条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之路,我校于2005年秋季成立河南大学文理实验班。该实验班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和人才规格的需求,按照新的培养模式和方案,充分利用学校学科齐全的优势和良好的教学资源,突出基础、能力、素质、创新四要素的全面培养,造就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勇创新的一流本科毕业生,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学校不断努力探索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抓好文理实验班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完善文理实验班学生素质档案,已选拔五届近400名学生到文理实验班学习。2010年,相继又设立了经济学、地学实验班,采取得力措施,与特种功能材料、生物逆境重点实验室建立“导师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创新活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充分发挥两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步伐,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
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三、搭建平台,提升综合素质
(一)认真做好“名家讲坛”
为充分挖掘河南大学自身的优质教师资源,充分发挥河南大学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优势,加强文理之间的渗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校开设了“名家讲坛”。“名家讲坛”是我校充分利用名校文化资源、名师优势的有益尝试。“名家讲坛”开设6年来,《百家讲坛》长期签约主讲人王立群、历史文化研究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朱绍侯、在学术界最先提出“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建设理念的耿明斋等教授,多次在名家讲坛为同学们作报告,每年受益的学生达11000人次,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被媒体盛赞为“高校版”《百家讲坛》。
(二)大力实施创新计划
为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与学术实践活动,学校设立了河南大学本科生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取得较大创新成果的优秀在校本科学生。同时,为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兴趣,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在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按照“统一组织、鼓励创新、强化过程、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实施“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力推动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切实加强本科实验班办学模式研究和实践,加强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为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学校对立项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项目所在学院为每个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配备2-3名指导教师,对项目实施进行指导。到目前为止,已经立
项200余项,参与项目学生达4000多人次,学生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社团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始终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搭建了广阔平台。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创新活动,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文化竞赛活动。2009年以来,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全国大学生运动会、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如2009年我校学生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名,二等奖两名等等。在2011年国际数学建模竞赛(MCM)中,我校首次参加,派出两支代表队的参赛,分别获得一、二等奖的优异成绩。由河南大学史凡、袁明清等14名同学组成的团队代表河南省在2011香港模拟联合国大会上获得了最高奖项——最佳立场文件奖。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四)实施对外开放办学
积极营造有利于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环境,不断拓宽对外交流渠道,重点支持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深化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合作关系,建立良性持久的合作机制,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师资培训。设立学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资助学生出国(境)学习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新的合作空间,扩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和欧亚国际学院,与国(境)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效利用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国际化水平。为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学校加快国际学院(郑州)建设步伐,联手世界知名高校,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提高国际合作办学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第二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钟庚宪
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模式深化。继续实践“基地+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与广度,拓宽学校的教学空间和学生的学习空间。积极探索适应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配套推进改革。
专业拓展。服务产业、对接重大工程、面向工业园区,探索建立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的联动机制,提高学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性。重点支持建设几个优势专业,带动专业群的整体发展。探索非遗专业开设。
体系重构。面向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工作流程以及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重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探索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途径和方式,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衔接,将应知、应会部分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纳入专业培养方案。
基础强化。以凸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完善实训教学的体系化建设,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进一步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与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与评价,把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文化融通。在校内建设企业形象展示阵地等宣传平台,将合作企业的文化理念融入教学区域环境中,推进学校文化、企业文化、区域文化在校园内的交流融通。开展企业文化大讲堂,将企业专家领导等“请进来”传递文化、传授技能、传播希望,让学生“走出去”体验职业氛围、体会职场工作、体察一线劳动。进一步规划实训管理,挖掘实训资源,以企业要求设置实训岗位,打造车间人才整体培养的模式。
第三篇:爱岗敬业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英语教学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能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英语教学工作经验,感到万分的荣幸。同时感谢上级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关爱,感谢同行们对我工作的支持与帮助。在教学方面我还是一个新手,谈不上什么经验,今天只是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英语教学工作中的体会、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育学认为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一种态度、认识评价和信念,是引导学生成功的重要情感因子。在英语教学中,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它不仅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资源,而且是保证与制约英语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等的重要因素。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我经常与学生促膝谈心,真情交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巧妙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燃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采用科学的智慧型的评价体系,抓住学生喜欢老师表扬的心理,运用表扬激励的评价体系,保持学生自信心,在教学实践中,我会经常多激励学生,多赞美学生,用赞美来启迪学生潜在的动力,自觉地克服缺点,弥补不足。对学生多说几句“Good!你真棒!”有时竖起大拇指,或是给他们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让学生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我觉得对他们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从而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有了自信心,学生就会渴望学习英语;由于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评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三、重视教学方法,提高质量。
1、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充分利用录音、录像、光碟等多种媒体,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并且充分利用好早读课及时复习,保证学生高频率的接触英语,为学生创造有效的学习条件,提高学习效率;
2.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应重视体验、实践、参与和创造。教学设计要贴近生活,符合小学生兴趣的需求;教学内容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诗歌、寓言故事、会话表演、游戏等;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语言习得的重要场所,在那里有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老师要充分运用课本教材中的素材,模拟场景或创设贴近生活的课堂表演,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运用英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学得开心。学生在课上通过用中学、学中用,反复实践,学用结合。通过视、听、说、玩、唱、画、游、读、写、译等饶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接触足够量的语言材料,保证输入量,“习得”与“学得”结合,使学生逐步培养起初步的语感;特别是声像材料的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拼读的习惯。而设计任务型活动,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进行特定的语言活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教学方法要多样,且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创设栩栩如生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其次布置的练习形式要多种多样,做到手、脑、口、耳、眼、肢、体并用,静态、动态相结合,基本操练与自由练习相结合,单项和综合练习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实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和拼读的基础,并能用英语表情达意,开展简单的交流活动。
四、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⒈灵活安排教学组织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两人小组、多人小组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只有开展这些活动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实践,才能体现出语言的交际性,才能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⒉采用多种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优化教学过程。利用英语教学音像资源——图画、图表、投影、录音、录像、cd、vcd、dvd等多媒体软件,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规范的语音、语调,还可以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使用的示范,多种媒体的运用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感染力强,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有意注意,加深印象,帮助学生持久记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使教学过程程序化,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这一点对我们农村学校课时少的小学英语课尤为重要。
以上这些,只是我对自己英语教学工作的一些浅显的,还不成熟的看法和体会,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指教,提出你们宝贵的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将一如既往,不断地改进自己和提高自己。谢谢大家!
第四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陈
骏
摘 要:随着21世纪国内外经济、科技和社会发生巨变,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显示需求,探索一条通识教育与个性化腾出培养相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着重论述了南京大学“三三制”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产生、发展和实施成效。
关键词: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
一、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确定教育教学改革新方向
高等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农业社会时期,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播种和收获。在工业社会,人们重视现在,根据当今社会需要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高等教育要重视未来,要根据当前的情况,科学预测社会前沿发展趋势,用创造逐步取代重复和再现。
诚如英国高等教育专家阿什比所言,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经济、科技、社会形势发生巨变,社会发展日趋开放、多样和多变,经济发展愈加依靠智力、知识和信息等无形资源,知识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在过去,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基本等同于其终身职业,而现在学生的职业发展充满着各种可能和诸多不确定因素。大学必须为具有不同禀赋和志趣的学生谋求个性化发展的道路提供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储备。
二、针对传统教育不足,创造人才培养新目标、新思路和新模式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将是大学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大学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方面加快了改革步伐,但人才模式单
一、课程体系过度集中、教学内容和方法强调知识传授、学生自主选择空间有限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弊端依然存在。南京大学根据培养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前瞻性需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突破口,提出本科教育要造就“未来社会各行各业领军人物和科教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培养新模式,力图使学生不仅具备广阔的多学科知识基础,而且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深入推进“三三制”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又先后提出了“创造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和建立“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宏伟目标,这样就把全校工作的重心聚焦到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这项工作上来。而所谓“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本科培养过程划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和“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给予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培养。“大类培养”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对新生实施通识教育促进他们科学基础、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今后进入任何领域学习打下广博的知识基础,学生在满足自选专业“准入”标准后即可进入下一个阶段。“专业培养”阶段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术追求和职业发展打下精深的知识储备,学生达到专业“准出”标准后即进入下一个阶段。“多元培养”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制度设计,保障学生在“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和“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上做出自主选择,使因材施教“接地气”,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三三制”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赋予学生充分选择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我规划意识,使他们成为教学改革的“负责任参与者”,从而完成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三、用学科前沿知识充实教学内容,逐步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落实国家方针和实现学校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也是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质量的核心所在。学校瞄准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架构和总体发展趋势,参照和借鉴美、英、德等国外80余所一流大学的专业教学计划,将课程体系从“刚性”变为“弹性”,把学科前沿知识适时地融入教学内容。学校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激发创造力潜质为主线,围绕通识通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开放选修课程四大课程模块,全方位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迄今为止重点建设了553门新型课程:182门新生研讨课程覆盖所有一年级学生,旨在帮助新生提升学术旨趣、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学会表达,完成适应性和学术性转换。新建成的107门通识教育课程涵盖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价值观与思维方法、文学艺术与美感、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等7个领域,旨在使学生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兼备国际视野、中国灵魂和现代意识,培养他们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诚朴的科学精神,促进他们健全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115门高年级研讨课程重在鼓励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活跃学术思想的教师开课,每班15~20人,旨在帮助高年级学生进入学生前沿,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高年级研讨课依托研究型教学和小班化教学,成为继新生研讨课和通识教育课学习后,持续加强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学校还构建了149门创新创业类课程,围绕创业讲堂、创业项目训练、创业竞赛和成果孵化形成“五位一体”课程体系,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这些课程成为教学改革的转型。最新统计表明,每年跨专业选课学生达5000余人次,跨院系准入的志愿满足率超过80%。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373人符合第二专业相关准出条件,这意味着超过10%的学生得到了较为系统的跨专业学习,自主构建个性化、复合型的知识体系。
四、逐步更新评价机制,激发和鞭策教师投身教学改革
教师能否“投身教学”与学生能否“投身学习”成正相关,教师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贡献度,取决于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与低,而高质量课程又是形成大学“名校”品牌的重要因素。为持续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同时激励更多教师投身教学一线,学校把评价机制作为撬动教学改革的杠杆和弘扬课程“质量文化”的重要抓手。措施之一就是持续重申和强化“四个一视同仁”的教师业绩考核标准,即坚持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一视同仁、教学研究项目与科研项目一视同仁、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教学带头人与科研带头人一视同仁。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对于达不到基本工作量、教学质量差或有教学事故记录的教师,当年不能聘任副教授或教授职务。
学校连续多年实行四项奖励政策:一是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可延聘至65岁;二是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人、省级教学名师可延聘至63岁;三是将教学质量奖、教书育人奖项纳入先进工作者的评选;四是通过“南京大学石林集团奖教金”、“南京大学中国银行奖教金”和“我最喜爱的教师”等评选活动,在庆祝教师节等重大场合,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个人品质、本科教学课堂测评均分位居院系前列的授课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通过种种努力,全校的新建课程平台形成了人才高地,集聚了一大批优秀师资,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勤克莱齐奥、中科院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等,单是主讲新生研讨课的教授就占到全校教授总数的21%。物理学院多位院士,以及全部的“长江学者”、“杰青”等更是长年累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全校依托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形成了40余个以“名师、名课、名教材”为主要特征的高水平教学团队。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对课程体系、教学效果、教师投入和教学水平等各项指标的评价都在逐年提高。
五、制定经费投入倾斜等新型制度,为教学改革提供条件保障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教学改革突破了通常“基础班”、“强化部”、“实验班”、“试点学院”等零敲碎打模式,“三三制”模式是从顶层设计开始,将改革范围全方位拓展到所有本科院系,覆盖至全体本科生,牵涉到学校许多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的各教学单位。为了保障教学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学校建立了相应的配套制度:一是对教学改革经费实行“上不封顶”政策,“985工程”设立教改项目807个;二是专门成立了由院士领衔的“南京大学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南京大学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三是完善导学机制,建立了人员结构合理的导学队伍,每发布《南京大学新生学习指南》,引导学生科学制定学业和职业规划;四是监控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自评与他评两种手段在学校、院系和教师三个层面建立教学评估体系,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馈、科学评估、课程改进和教学奖惩机制。学校对评估成绩的前10%课程进行宣传和奖励,对后5%课程进行帮扶和整改,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责任心和院系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五是打破院系壁垒,实行“三个百分百”政策,保证所有课程、专业和发展路径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通过“准入”和“准出”制度保证专业转换过程中传统专业教育的优势和质量,通过“双学位证书”、“第二学位证书”、“辅修证书”等制度保障交叉复合类学生的发展方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三三制”教学改革实施5年多来,全校有近2万名学生已经或正在受益。2014年,南京大学获得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5项。其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荣获“特等奖”,“研究型大学中文专业低年级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途径实践”荣获一等奖,二等奖涉及地理、计算机外语、软件、社会学等5个专业教学领域。当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但凡一些教育领域的改革探索,其成效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有些改革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看到其结出的果实。奖项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而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变化才令人倍感欣喜。当前,“三三制”模式已进入第二个阶段,其重点是大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截至目前,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也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由知名教授主持的新生探讨课、小班化教学、案例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颖别致的课程深受同学们喜爱。
第二,学生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多项能力得到增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持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体验”(简称SERU)课题组于2013年12月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与4年前入学相比,经过“三三制”教改模式的培养,南京大学本科生在20项能力指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在“自我认知和理解”、“借助图书馆进行研究的能力”、“对个人社会责任重要的理解”、“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四个方面的增长率超过20%,在“社交技能”、“网络技能”、“领导能力”、“计算机技能”、“准备和进行报告的能力”五方面的增长率超过10%。
第三,学生的学术研究禀赋和兴趣爱好得到进一步拓展。2013年,南京大学首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全部90名毕业生都无一例外地选择继续深造,其中60%被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顶尖大学录取。生命科学学院拔尖班的3名学生同时拿到了耶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这在学院还是第一次。物理学院在短短4年内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2名本科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论文。文学院本科生正式发表文学作品50篇(部),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1项,该院本科生创作的话剧《蒋公的面子》自2012年上海以来已在国内外巡演130余场,并成为我国首都进军美国演艺市场的大学生话剧。
第四.学生的创业、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不少学生未毕业先创业。2011年至今,由南京大学学生担任负责人的创业团队有60余支,其中10多个创业团队获得200万元的创业种子基金。2013年,学校建立了“南京大学学生创业项目库”,当年新增创业团队28支、创业学生100余名,项目涉及科技创新、电子商务、生物医药、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等领域。
第五篇:深入学习”两学一做“,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深入开展“两学一做”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16年2月,中央决定要在全党开展以“深入学习党章党规,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学习教育活动。这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之后,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实践,也是面向全体党员从集中性教育活动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要求各地党组织要把这次学习教育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融入党员教育管理新常态,我校党支部、校委会积极响应,借此学习活动,力争打造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党员干部、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让党员干部、教师切实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学校、服务学生。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要以“让教师闪光,让学生成长,为学校添彩”为主题,选准选好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特色的班级为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特别是教育引导每一个党员干部、教师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提升自已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立足岗位奉献,勇于担当作为,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引领师生万众一心攻坚克难,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献智慧、出实力、展形象。质量是生存之本。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一个学校工作的中心。现就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浅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优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
何谓优质的教师队伍呢?就是教师们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有熟练的教学能力,有积极进取、不断探索的恒心,有无私奉献、团结奋斗的精神。这样的队伍才能教出好学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知识充满了我们生活的整个空间,学生也不知不觉的在社会生活中吸收了许多知识,增长了许多能力。教师要教好学生,自己的知识必然更加丰富、广阔。受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性格多样化,逆反心理增强,小大人思想严重,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更深层次的考验。要能驾驭课堂、更好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必须具备熟练的教学能力。教育教学不是一个教师能完成的,需要所有教师的团结努力,成绩的取得是团体共同奋斗的结果。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教师的奉献精神,决定着教师的收获。所有教师齐心协力的奉献,是创造一个学校优异的教育教学成果前提。
如何培养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呢?首先,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教师的待遇,颂扬教师的高尚,以使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并乐于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增长文化知识,不断开拓视野。抓好校本培训,结合本校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探索适用性强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利用工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增强教师之间的友谊,增强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教师团结合作。
二、规范教学常规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
(一)、建立合理的教学常规工作制度
教师教学常规工作制度,对教师的行为起着指引作用。教学常规工作制度要规定的教师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时间、工作方法、工作标准。常规工作制度要符合本校实际,要能为教师所接受,对教师既要有约束性,又要有激励性和鼓动性。教学常规工作制度要涉及到教师的进修培训、教学行为、教学研讨、师德表现等方面。有了制度,就有了方向。
(二)、落实量化考核方案,严格检查
制度要落到实处,必须严格检查督促才能得以实现。工作制度重点起指引方向的作用,还应针对工作制度,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或标准。考核方案或标准应做到细致化、条款化、分值化。这样的方案便于检查和操作,以使每一个教师的工作得到客观、公正的衡量。对教师工作进行检查时,严格按考核方案进行,以保证制度的实现。
学校有了健全合理的教学常规工作制度,有了认真负责的检查人员,教师们工作就会日趋规范,教学工作就正常开展,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三、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
(一)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极其重要,发挥的教师积极性也是学校工作的难点和关键。教师积极性低下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对教育事业的认识浅淡,不喜欢教育事业;二是教师待遇低下,社会地位不高;三是缺乏耐心和恒心,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四是教师本身能力有限,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从这些方面出发,解决教师的心理障碍和工作困难,以使他们安心工作,逐步提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因此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也非常重要。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有学校育人氛围的创造、学校激励制度的建立、教师启发诱导多方面的结果。其中教师的启发诱导是关键。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着手,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努力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心理,促使学生乐学、思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劲头大了,学习成绩就提高了。
四、酝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
许多不良的社会环境势必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也将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网吧、游戏厅像魔鬼一样吸引学生前往,使学生沉浸在虚幻的游戏世界里。学生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学习成绩必然下降。一些爆力、黄色书刊或VCD也给学生的成长带来的巨大的伤害,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障碍。社会上重教与否,尊师与否也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密切联系。
对于学校,是社会文化的传播中心,也是社会文明的传播者。学校应该强烈阻挡社会的不良影响,从内部着手,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控制,增强学生的自知能力和自控能力。同时,争取公安机关、文化管理机构的支持,清除不良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清除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
五、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校要开展家长课堂,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首先使家长认识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支持子女入学。教给家长教育子女的基本方法,使家长懂得针对子女的情况开展教育,能在家中帮助辅导教育学生。各班要定期开展家长会,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教师要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行为表现。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探讨、共同教育管理学生。
六、建立公正、客观的奖惩制度,鼓励师生上进
针对教师,制定教学成绩奖惩制度、晋级评优制度,鼓励教师上进,给教师一个公正、客观的竞争空间。针对学生,设置学生成绩奖,制定较多荣誉学生评定办法,以荣誉激励学生不断上进。针对班级,建立以班级成绩为主的评选先进团体办法,促进班级的整体进步。
在建立奖惩制度时,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要以奖为主,惩罚要适可而止,不挫伤师生的积极性。奖励和惩罚的最终目的都要能起到促进作用。
七、建立资源学习室、贮备室
学校要搭建互联网和远程教育网,建立网络教室。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整合互联网和远程教育网上的资源,选择适合学校实际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校园网。设置教师资源网站,给教师创建学习和借鉴优质教学资源的平台。设置学生资源网站,为学生探寻学习资料提供广阔的空间。拓宽师生视野、拓展师生思维,增强师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为教学优化注入新生活力。
教学质量的提高,来源于学校、社会、家庭的友好配合,来源于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作用,来源于优质资源的利用和先进手段的使用。学校必须致力于处理好与社会、家庭的关系,致力于发挥教师、家长、学生的积极性,致力于优质资源的选取和使用,教育教学质量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