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与城市失业并存现象研究

时间:2019-05-12 21:4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与城市失业并存现象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与城市失业并存现象研究》。

第一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与城市失业并存现象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与城市失业并存现象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与城市失业现状,解释了城市严重失业前提下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的并存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中国城市化建设和经济结构性增长造成的,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现象将会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矛盾。提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城市失业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失业;二元结构;中国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失业现状

1.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强度增加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占全部劳动力的70%,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几百万人,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而且急需转移。在目前城乡依然存在着很大差别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方向是城市,据估计,每年进城打工的民工超过了8 000万。据农业部调查,2002年中国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超过9400万人,比上年的8961万人增约470万。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进和普遍,农业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所谓农业剩余劳动力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不带剩余产品的农业劳动力”,也既是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后不影响农业产量;第二种是“带剩余产品的农业劳动力”,就是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后会影响农业总产量。中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存在这两种形式,主要以第一种“不带剩余产品劳动力”形式为主。但是农业剩余劳动并不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为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会从事非农产业。所以真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是农村劳动力人数减去农村从业的劳动力人数(包括农业从业人口和非农业从业人口)。据《2007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数据可以显示出中国乡村劳动力状况,见下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还是比较大,由于城乡二元特征显著和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势必将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只是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必要条件,劳动力转移与其期望利益和就业机会有关。

2.中国城市失业现象严重

中国城市失业问题比较严峻,主要失业人群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下岗工人和未登记的失业人数。中国统计局统计的城镇失业人数和城镇失业率数据见下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02—2007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均在4.0%以上,2003年以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均在800万以上。同时,还可以看到,2005年以后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所下降,有的专家据此就认为,中国失业率出现了拐点,这样的看法值得商榷。因为这些统计结果并没有包括中国所有的失业人口数量,这里提到的城镇失业人员并不包括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下岗人员在内,也忽略了未在劳动部门登记的一部分失业人口。所以中国真实的失业人口数量和失业率要高于统计结果。《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2007年,中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将超过2 500万,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 0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 500万个以上,矛盾非常尖锐。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和资源枯竭的城市就业问题更加突出。2007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 200万,其中高校毕业生390万,中职毕业生270万,当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10万,复转军人50余万,农转非人员260万。

中国目前失业人口数量应该包括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00多万,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集体企业的下岗工人近400万,还有一部分未在劳动部门登记的失业人数,再加上城市中隐蔽失业人数和退休后仍希望工作的失业人数。这些失业人数的总和应该在1 000万以上,中国城镇失业率也应该是10%左右,随着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失业人数仍会增加。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与城市失业并存现象分析

目前,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与城市失业并存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消除二元结构、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和农业产业化改革的关键。据目前保守测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2亿~3亿,每年约1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第一,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显著。首先,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扩大到3.3倍

以上。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的根本原因,同时这种现象反过来也加剧了城乡二元化。城市较高的收入不仅吸引“不带剩余产品的农业劳动力”,甚至使“带剩余产品的农业劳动力”离开农业进城务工。其次,城乡二元性在医疗、教育、交通、卫生和生活设施等方面的体现,也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原因。比如,现在已经出现大量的农村父母为了孩子能得到较好的教育、医疗和生活条件而放弃农村土地留在城市务工。

第二,中国结构性的经济增长。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和结构性经济增长,城市结构性失业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岗位,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提供了客观条件。目前中国城市化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快步推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岗位,而这些岗位却不被城市失业者所垂青,这种客观因素导致农村劳动力进城找到工作的几率较高。城市中结构性失业的人们,由于自身知识和技术水平与社会提供岗位不匹配,以及适合他们岗位数量的有限,导致城市失业人数较大。

在城乡二元性显著的吸引下和城市提供较多的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的客观条件下,虽然城市失业人数较多,但农村剩余劳动力仍会大量流入城市。其实这符合托达罗的人口流动理论,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和农村劳动力进城找到工作的概率较高,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工作的预期收益高于农村的收入,所以他们更愿意到城市工作。但这种现象只是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所导致,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和农村发展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二元结构显著的问题。

三、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一,加快城镇化建设,平衡城乡发展。中国目前的城市化建设,主要体现为狭义的城市化,也即是不包括乡镇的建设,甚至很少涉及县城的建设。狭义的城市化建设,主要是大中城市的建设,不能解决中国二元结构的问题,甚至会扩大城乡差距,达不到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目的。只有进行城镇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也进行县、乡镇的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城乡在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联结。城镇化建设可以通过县镇的建设和乡镇企业真正地由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以及他们的就业问题。

第二,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第三产业的大多数活动所需资金少,资本—劳动比率低,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村就业岗位,有利于缓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压力。同时,第三产业通过联系效应或引致效应会推动和加速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产业改革与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劳动效率,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

第三,深化农业管理体制和技术改革。现有的农业管理体制与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效率低和农民收入低,导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就会存在“带有剩余产品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务工,这样既浪费农业资源又增加城市就业压力。通过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农业技术,使农业集中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减少“带有剩余产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数量,使农民能立足于农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第四,教育体制改革和加强城市失业人口的再培训。目前中国教育体制过于传统,教育与实际脱钩,非正规教育不能很好地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这些是导致中国城市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正规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社会需要。非正规教育又不能充分满足社会人员的再学习和培训需要。这就使待就业的人们不具备到新的工作部门工作的能力,同时也会导致在工作的一部分人因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而失业。所以中国应该加强正规教育体制改革,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使毕业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中的岗位。同时也要建立规范的非正规教育渠道,使社会在职人员和待就业人员方便再学习。参考文献:

[1]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二篇:中国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小学教育之比较

中国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小学教育之比较

摘要:中国小学教育的现状很不理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严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严重,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与城市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城市小学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小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性教育,基础教育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所以对于农村和城市的小学教育我们必须统筹发展。而又鉴于农村与城市的经济情况与社会差别,我们又要有所区别的对待农村与城市的小学教育。

关键字:农村小学教育

城市小学教育

正文:

现今,我国农村一直都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头痛之大事,而农村的教育亦是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也是如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小学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其薄弱性为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现在就说说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

(一)生源越来越少

生源少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计划生育工作已突显成效;二是孩子随父母到打工地就读,使农村生源减少,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打工地就读呢?有一对夫妇是这样分析的:我们俩在外打工,把孩子寄放在父母(亲人)家,怕老人管不住,怕没有父母关心的孩子气总是不健全的。再者现在城市民工学校也很多,管理也规范,自己心里踏实。三是五、六年级高大一点的学生,受社会家庭“苦读十年书,不如打年工”的思想影响随父母外出打工攒钱。“早出道,早发财”,退一步讲即使考上了大学,又哪来的钱交昂贵的学费;即使有钱交学费读大学,毕业出来不同样是打工吗?四是个别家庭经济好的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自己的子女转往县城小学或贵族学校就读。

(二)师资队伍不健全

教师配置不合理,教师少,学生多,教师既跨年级又跨班级;专业结构不合理,学校里很少有音、体、美专业的教师,计算机、英语专业教师就更缺乏。而这些课程又不能不开,那只有五音不全者教音乐,四体不勤者教体育,三亭五眼不知者教美术;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教师重学历,轻能力,缺乏实效性。在这么多教师中,竟无一人在县级以上的赛课中获奖,无人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甚至有的教师从教一生,竟未上过一节公开教学课;教师思想不稳定,有能力的教师跳槽外出,有关系的教师进城,分流出来的教师破罐破摔,做天和尚撞一天的钟。真心实意,踏踏实实教书的教师却认为:

1、工作任务重,主要表现在时间上,每人每天工作九个多小时,周课时达25节以上,除此之外,还要加上班主任工作,早、晚自习,课间纪律维持等。

2、教师责任大:对学生的教育难度越来越大。以前是学生“怕”老师,现在是老师“怕”学生。不管学生犯了什么错误,老师都不能去批评他。如果老师批评学生,而碰巧学生又出事了(离校出走,自杀、意外事故等),那么老师就逃不了干系。如果学生以“不读书”相威胁,老师还得去“求”学生来读书。

(三)教学质量差

由于教师思想不稳,教改教研环境等原因导致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差。主要表现在:

1、统考成绩差,合格率、优秀率低;

2、学生没有任何特长,在举行的各种竞赛中学生获奖率不高;

3、学生的思想品德不健全;

4、缺乏个性。

(四)经费不足,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

农村学校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学校无处要钱,政府又不给投钱,部分学校的校舍都已是危楼,师生们却依然还在里面上课,所有现代教育设备更是无力添置,很多农村小学至今还是微机空白校。图书室没有大量的图书,实验室缺乏器材,没有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更别说能有城市小学里的塑胶跑道、足球场的草坪。而市区学校的楼扒了又建,微机换了又换,农村的学校还是那栋房,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

(五)家庭教育制约学生的成长

农村现在普遍存在留守儿童现象,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把本应由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

对策:政府加大人才引进教师资源,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提供新的血液,调整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合理调派教师,为小学培养优秀的师资。补充小学专任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师。提高教师工资福利,改善教学基础设施,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按时发放按量发放教师工资。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油条”教师进行处罚。加强教师德育建设,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摒弃旧俗的教育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改革,开设完整素质教育课程。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要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开通、不断扩展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强化城乡教师交流。

城市小学相比较农村小学教育来说,由于所占优势较大,发展快速,成效较大,但是也有不少问题日渐凸显,也引起了不少各界人士的关注。

城市小学的教学设施、社会环境、进修培训、个人发展、福利待遇等方面都大大优于农村小学。致使优秀的教师都想在城市发展,特级教师更是如此。而农村由于经济不发达、社会环境差、教学条件不好,别说是优秀教师了,连刚出茅庐的师范院校毕业生也不愿到农村任教。城市小学聚集了大部分高学历的教师,而学历较低的教师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从城乡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来比较。在城市小学,教师花在阅读教育科研资料与参与科研活动的时间比农村教师多很多,学校也会有计划有组织地举办相应的科研活动,城市小学教师大多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家庭教育一般都还比较好,父母学历素质都还较高,城市小孩子所处的教育环境就高了城市小孩子一个档次。从小就接受各种的培训班,兴趣班,增长见识,学的广泛,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再长足发展。但是

同样的一件事情,能够带来好处也会招致问题。现在的城市小孩,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自主独立性及其差劲,凡是都依赖父母,而且大多数父母也认为,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应允。在家长的这种错误观念的环境下,孩子在学校也是无法无天。对教师和同学不尊重不友善,上课吃糖,玩手机,搞其他小动作比比皆是,老师还不能说的过重,责备重了,就耍家里的小性子,要是有个万一,教师真的是百口莫辩。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快速,信息科技同样发展迅猛,小学生个个玩网络游戏,在网上交友,小学生社会经验极度缺乏,遇着问题也不敢和父母说清楚,所以我国的网络犯罪率低龄化十分严重。面对着系列的问题,我们应该呼吁全社会的人民采取有效措施,挽救这些含苞待放的花朵。家庭教育举足轻重,父母不能总是宠着孩子,要培养一个自立自强的优秀的接班人,对孩子的要求不能有应必答,控制孩子每天的上网时间段,常常孩子聊天,打开孩子的心结。学校方面,教师有爱中带严,赏罚分明,让孩子既爱您有敬您,多鼓励孩子,不要吝啬教师的表扬。当然凡是也要有度,全局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孩子学会做人是根本;教会孩子怎样独立,只有在独立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的技能,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从而主动学习,成功人士都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百折不饶的精神,这些也都要从小就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一定要看到小学教育的曙光,对城市小学教育和农村小学教育有着美好的构想。统筹农村和城市小学教育发展:受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和文化也必然会受到冲击,这对我们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当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无论是在硬件或者软件方面,实现小学教育的现代信息化,可持续化,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终身教育,实施平等教育,不断提高教育层次,跟上教育的国际化步伐。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的农村和城市小学教育会像马丁路德金梦想中的白人与黑人一样手牵手在一起玩耍,一起齐头并进的。

11小教6班

王莲

11407050928

第三篇:城市违章现象的透视和研究.

违建现象透视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和谐的违法建设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的步伐,本文结合扬州城市规划管理,对违法建设的现状、违法问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关键词】违法建设;研究;批后管理;公众参与

扬州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历史上曾几度繁华,成为富甲一方的大都会。今天,扬州正再创辉煌,展现出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动人魅力。

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城市面貌变化得到广泛认同,城市和谐发展进入全新境界。2004年喜获“中国人居环境奖”,2006年又容获“联合国人居奖”。据国家、省有关部门随机抽样调查,市民对市委、市政府的满意率达96%以上,对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满意率达97%以上,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6%以上。2006年10月,省委书记李源潮在扬州视察时,欣然题词“和谐人居看扬州”。但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和谐的地方,违法建设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

违章建筑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但其确切涵义却至今没有定论, 目前对违章建筑涵义的理解上,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种观点认为:违章建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建筑。

第二种观点认为:违章建筑是指违反各种制度规定的建筑物,它不仅包括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所建造的建筑物,还包括违反除法律法规之外的行政规章和各种制度之规定所建造的建筑物。狭义的讲是指违反国家关于建设管理的各项法律规定而修建的建筑物。

第三种观点认为:违章建筑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动工建造的房屋及设施。

然而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上述三种观点均有不妥之处:第一种观点将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但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建筑排除在违章建筑之外显然不妥。第二种观点中将违反各项制度所建造的建筑物纳入违章建筑的范畴,是用社会上对违章建筑的认识来定义法律概念,是社会理念替代法律概念的表现,是没有理论支撑的;其狭义的定义又将违反《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而修建的建筑物排除在违章建筑外,亦属不妥,故第二种观点的(广义)定义过于宽泛,其狭义上定义又过于窄小。第三种观点采用了列举加概括的方法来定义,但“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是否包括地方法规,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应当包括地方法规,但为何又将地方规章排除在外?

笔者认为:建筑物,是指运用各种材料生产出来的具有各种使用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是人可以在其中进行生活或生产活动的、固定于土地之上的房屋或其他场所,如住宅、办公楼、厂房、库房等。违章建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违反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的,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而占地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物。

违章建筑,主要包括:(1)未申请或申请未获得批准,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建成的建筑。(2)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成的建筑。(3)擅自改变了使用性质建成的建筑。(4)擅自将临时建筑设成为永久性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39条和40条)。

二、违章建设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近年来,由于体制、机制、历史遗留问题等诸多原因,中心城市未批先建、非法抢建、和改变建筑用途、违章加盖、非法买卖土地等违章违法建设行为累禁不止。违章违法建设无序泛滥,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步伐,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影响社会稳定和城市投资软环境,绝大多数违章建筑,既影响了相邻之间的通风、采光,又影响道路交通,造成居住环境的恶化,增加安全隐患。现在违法、违章建设已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1、目前我市违章建设的现状。违章建设像一条穿在漂亮姑娘身上的“破围裙”,城市违章建筑附着在我们这座城市的肌体上,显得如此不和谐。

A:违章建筑大多临街,搭个棚厦出来,开个烧烤店、复印社、食杂店,一年下来一本万利。违章者自己得利了,却把大家共同的生活环境破坏了。如果再能钻点儿法制规章的空子换个房照,被拆掉还能换个补偿费。这些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B:许多违章建筑都傍着新建小区而生存。刚刚建成的小区,往往变成违章建筑的实验场。还有许多人只要知道城市哪里要改造,就去哪里私搭滥建,为的就是套取拆迁补偿费。让这些人得逞,就会损害社会公平。城市的建设、改造总因为违章建筑而产生许多缺憾。

C:附近有一处锅炉房,占地面积不大,夹在楼群里,给人一种不安全感。尤其是冬天,每天下班回来晚点儿,就害怕经过这处锅炉房。如果能拆掉,将这里辟建一块绿地,不仅方便出行,还美化了环境。

一些专家认为,违章建筑不仅阻碍交通、有碍观瞻,而且影响城市布局和形象,必须依法拆除。但在实施“拆违”时,应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做好细致工作,以理服人,不能搞野蛮拆迁。

1、应提高对违章建设的认识高度,一座城市不仅要依法治市,更重要的是必须依法建设。多年来,许多人把未经城市规划部门审批或违反规划部门审批规定的建设项目称为违章建筑。而1990年4月

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已经规定,“凡违反城市规划法律、法规规定的各种城市建设活动,应称为违法建设行为”。这就把违章建设提到违法建设的法律高度上来了。我们不能把违章建设看作只是普普通通的违章行为,而是违法与否的法律问题。

2、要从根上彻底消除违章建筑,否则就会导致私建滥建泛滥,违法建设便会如“长流之水不断线”地出现,扬州将进入“建违”—“拆违”—继续“建违”的恶性循环之中。为此,必须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法律的尊严,严格依法拆除各类违章建筑,发现一处拆除一处,绝不能任其泛滥。

3、“拆违”工作还应剖析城市管理的深层次问题。按照广大市民的观点,乱建该罚,乱批更应重罚,乱批不治,乱建难除。违法建设不拆除是一种不作为,容忍其产生也是一种不作为,而且是一种更大的不作为,不作为就应该受到追究。要把违法建设遏制在萌芽状态,如果都要等到投入了、建成了才去拆,对整个社会财富就是一种浪费。

4、如果拆掉这些建筑,可以给城市提供更多的合理空间。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城市道路的扩建、改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一些违章建筑突兀出来,成为有碍观瞻的城市“疤痕”。同时,这些建筑也使城市显得局促。“拆违”后空间建绿地道路停车场,“拆违”一定会给百姓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会给城市环境带来新的变化,城市会更洁净、更靓丽,这是每个遵章守法市民对城市违章建筑拆除后的一种期待。市环境综合整治办负责人表示,按照市政府的安排和部署,拆除以后形成的空间将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于民的宗旨,为城市铺设绿地、铺装道路、辟建停车场,以及建设方便市民的公厕。

据了解,拆除这些违章建筑和城市占道设施后,可给城市提供更多的空间,辟建绿地景观园区,这些绿地,可以因地建景。同时设置休闲桌椅、健身器具,有条件的还能够配套建设公厕和垃圾压缩站。对于一些占道设施的拆迁,管理者认为,拆除这些广告杆体,有望打通还建为城市道路。这些道路长期被违章建筑挤占,导致车辆不通或通行艰难。拆除违章建筑后,将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配套建设地下管网,配套建设路灯等市政设施,确保道路安全畅通。另外,“拆违”后给城市辟建停车场预留了很大空间,停车场的建设,将缓解城市停车难的问题。

在这里还要顺便讨论一下违章建筑的拆迁问题。前面提到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违章建筑就是指未经主管部门许可而擅自动工兴建的各种建筑物。笔者也批评了这种观点的不科学性。因为在指导实务中,这种观点将会引起很大的差错。中国经济时报就曾有一篇文章上指出:“违章建筑”仅仅表示他的建筑违反了地方政府(大多为城市规划局)的相关规定而地方政府并非立法机关,政府文件仅仅是行政法规,而并非国家法律,而认定是否是公民的合法财产,是必须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为依据的。如果依上文作者的观点,如果违章建筑的拆迁也需要补偿,那对国家又会有怎样的负担,国家又是否需要为公民的非法行为所带来的损失埋单?公民不但不会因为自己的违法活动而承担责任,甚至还可以获得补偿利益,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三、违章、违法建设的原因何在?

(一)、某些单位和个人城市规划意识很差,不懂得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规划管理的法规制度,不知道占地、搞建设不办手续是违规行为。不少人认为,在本单位的用地范围内搞建设,还需办什么手续呢?

(二)、某些单位和个人法制观念淡薄,从本位主义出发,认为占地、搞建设不办手续没啥关系,否则就不能想在哪里建就在哪里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

(三)、某些单位和个人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办手续既浪费时间又费事还不能随心所欲,查不出来可享用一辈子,即使查出来,不过批评、罚款而已,总不能拆除吧。也有些单位和个人是明知故犯,觉得以罚代办手续,省事省心省力少麻烦。

(四)、某些单位和个人借助长官意志的保护伞,认为某领导可以为此说话,视法律规定而不顾,甚至有恃无恐。

据调查,北京规模较大的汽配城中,只有位于丰台的AUTOMALL手续齐备;另外一家虽然合法但迫于非法市场的压力一直不敢开业。其他汽配城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法占地、违章建设等现象。尤其令人震惊的是,涉嫌违章建设的汽配城总面积加起来竟在百万平方米以上。人们不禁要问:是谁在为北京这些违章建设的汽配城“撑腰”?

据举报人介绍,一家合法的汽配市场从立项到开工建设,中间需要走发改委、规委、国土、建委、工商、税务、园林、市政、消防等10多个部门,盖200多个公章才能完成。而北京市众多涉嫌违章建设的汽配城是如何神通广大地绕过这些必备手续而开业大吉的呢?总结

一下,人们不难发现,部门利益是为这些违章建设的汽配城“撑腰”的主要“后台”。很多违章建设的汽配城,由于有当地政府部门的默许和支持,即使手续不全,也能正常营业。例如,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十里河新星汽车配件市场(五区),在其宣传材料上就公然写着“在十八里店乡的大力支持指导下”云云。再如,城外东诚国际汽配城,位于城外诚家居广场东300米,占地250亩,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这个汽配城的用地性质还一直停留在集体用地状态,在没有发改委立项、规委意见、国土局征地手续,也没有建委开工批准建设的情况下,这个汽配城建设了数万平方米的一期建筑,并在没有拆迁许可证的情况下同时开始启动二期的拆迁建设工作,甚至搞了隆重的开工、招商仪式。看到这些,也许您不得不佩服城外东诚国际汽配城主办者的能量和路子。可是反过来想想,是谁为这个违章建设的汽配城营业大开绿灯?众所周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高速增长,汽车的“后市场”成为一块“肥肉”。透视北京百万平方米违章建设的汽配城现象,属于典型的部门利益驱动、违章重复建设,滥用土地、破坏规化。

(五)、政出多门,各行其是。某些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用地和建设,乡镇管理部门越权越级行使权限,结果造成一批似乎是“符合手续”的违章占地和违章建设。

(六)有的城市法规不健全对违章占地和违章建设的查处没有明确规定,给违章活动留下了有机可乘的漏洞,有的地方是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查处违章活动措施不力,使当事人认为有利可图,结果造成了违章占地和建设活动禁而不止的局面。

(七)、有的地方没有把依法查处违章活动当作是一项长期的管理任务,查处违章一阵风,一阵风刮过去后不闻不问,结果造成了违章活动的时有时无甚至一度时期的泛滥。

(八)、对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法以及各项建设用地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来进行并服从城市规划管理宣传不够,没有家喻户晓,因此缺乏群众监督,在加上行政监督不够,使一些违章占地、违章建设得逞。即使违章占地、违章建设被发现了,以处理不严或大题小作,结果长了违章占地、违章建设的产生。

四、城市违章的对策。

一、深化监管体制改革,大力制止和查处城市违章建设,从源头制止违章建设的发生

1、各级政府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长效机制,不搞“一阵风”,要经常检查督促,早发现早治理,不要等房子建好再拆除。

2、做好基层干部工作,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防止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党员干部应起带头作用,做好准法守法,以村委会为依托,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的法律意识。

查处违章建设没有“特效药”,首先要勤快。查处违章建设仅仅依靠群众的举报不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容易导致违章建设的失控。只有做到“勤”,主动巡查监控才能及时掌握违章建设性质、动态和发展趋势,防患于未然,最终解决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及时控制违章建设的势头,把违章建设控制在萌芽状态,减少群众损失,使群众能接受并愿意配合执法工作,如果当事人继续抢建,我们就绝对执行拆除继续抢建部分,这样我们的执法行为就有理有据,我们的执法就算再“狠”,老百姓也能理解我们,支持我们,为创建和谐扬州尽我们力量。

二、加强建设项目的批后管理工作,我市于全年出台了关于建设项目批后管理的意见。扬府发(2007)100号,为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确保建设项目按规划审批要求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明确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管理职责分工、统一建筑面积、容积率计算标准、加大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管理力度、完善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管理流程,以确保建设项目按规定程序施工、建设。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买房经历,买了房子入住后却发现规划中的配套设施变成了变电站,绿地变成了高楼或者收费停车场。中国消费者协会对12个城市商品住房消费者进行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消费者对开发商广告宣传内容的兑现程度评价较低。这中间有开发商虚假宣传的因素,随意变更规划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虽然《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中早有规定,商品房销售后,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擅自变更规划。然而,却并未明确规定如何去规范规划部门的行政审批行为,这导致随意、频繁变更小区规划的现象很普遍,引发的纠纷也层出不穷。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唐凯说:“实际上你违法建设应该说是你私人权利已经影响了大家的权利了,是更多的私人利益没有得到保护,对违法建设的处罚还是很强硬的。”

三、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使规划过程进一步在大众传媒的关注下进行,使城市规划人员进一步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超越了规划的“工

具性”。扬州市于今年上半年出台了《建设项目的规划公示制度》,要求主城区内的所有建设项目必须进行规划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后,再按程序办理相关规划建设手续,有效地杜绝了违章建设的建设。

四、关注弱势群体,实行“人性化”管理。对一些生活中经济确实比较困难的民众,为了解决生活需要而搞的小型搭建笔者认为应视情况而定,切不可搞一刀切。而对于房地产开发类项目一定要严格要求,按规定处罚并拆除违建部分。

参考文献:

1、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魏雅华:违章建筑就可杀无赦吗?中国经济时报

3、王才亮:违章建筑的界定与处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4、杨明炜:《京城违法建筑:怎一个“拆”字了得

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9年

第四篇: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就业的矛盾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的矛盾

摘要: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经济国际化进一步的深化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在我国这样一个“二元经济”特征显著的发展中国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面临着转移的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原因,从而掌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进而找出由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引起的城市就业矛盾的切入点,最终找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路径。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解决诸如“民工潮”、“用工荒”等社会现实问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就业;矛盾;解决途径

The contradiction of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with

the city in our country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urba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market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conomy,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s a “dualistic economy” developing country, the countryside surplus labor is facing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ransfer.The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is an inevitable law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to realize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 of employment statu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the city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so as to master the way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and then find the contradiction of city employment point by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and cause, eventually find ways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of employment and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the city.This can be an antidote against the disease to solve “The tide of migrant workers”, “Labor shortage” and other social problems.Key words: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City Employment;Contradiction;Solving ways

引言: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农村劳动力日渐剩余;并且工业化推进和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也引发农业生产效率逐渐提高,农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减少,而农村新增劳动力不断扩大,因此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及城镇转移引发了与城市就业的矛盾。

对于此矛盾,已有众多学者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如威廉-配第、刘易斯、费景汉等,政府也做出了积极应对策略,他们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 1 压力的矛盾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并结合了自己的看法,分析和提出了几条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市就业的现状

(一)基本概念界定

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具体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1],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个农业产品的总量。分为结构性剩余和季节性剩余两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转移即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类是地区转移,包括某一地区的劳动力向另一地区转移。我们所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既包括由农业村向城镇的空间转移也包括由农业向非农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业转移。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近年来,在农村外出务工成为一种热潮。农村劳动力转移从年龄结构上看,正逐年年轻化;从文化程度上看,农村转移的就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80%以上。并且,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大多数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并未完全脱离农业,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属于季节性转移,他们农忙务农,农闲务工或经商。据统计,农村农业转移的劳动力近65%属于兼业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当地县镇及周边地区,外出就业总量出现平稳增长态势。

(三)我国城市就业情况的现状

就业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多种影响就业的因素变动和相互作用下,我国劳动供求结构出现一些新变化。就业市场仍面临不稳定的内外环境,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稳定就业等多种问题交织整 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这里需要一自然段过渡一下。

(一)经济因素

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就业容量过于狭窄。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实际上是由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现代城市工业的扩大及传统农业的缩小,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技术运用到农业中去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又从农业中解放出了部分劳动力。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非农业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产生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城乡收入差距因素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持续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所导致的农户相对经济地位的变化也是出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制度因素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由于户籍制度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城镇居民是传统体制的受益者。农村资源匮乏。乡镇企业吸纳能力下降,城镇化水平不高,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农村医疗水平、教育设施等比较落后,劳动力转移人员对医疗保障及子女教育保障的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所以他们选择到城市就业[2]。

(三)个人特征因素

1.圆挣钱之梦。

随着物价飞涨,教育成本增加。在农村只靠农业收入已无法满足家庭的正常开销,因此绝大多数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都想着外出挣钱,用来维持日渐扩大的家庭开销。

2.追求品质生活。

对于大多数的年轻人开说,他们思想开放,不受农村那些条条框框所束缚,想要到外面闯事业,开眼界,因此,他们也会选择到外面工作。

3.从众心理。

现行社会中,农民外出务工成为一种热潮,有一小部分人本身不想外出,但是经不住周围人的影响还是会随着他们一起外出。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一)外出务工人员的具体情况分析

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居多,但是近年来,女性比例逐年增加。而且务工人员的年龄大多集中在22岁—40岁这个阶段,其中22岁—30岁的人员占65%,大都属于青壮年劳动力。在调查收入状况时了解到有一技之长或学历较高的农民工较低学历且无特殊技能的农民工收入高很多。由于他们整体学历和技能水平较低,因此大都从事建筑业,运输业等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而女性外出务工者大多从事家政、餐厅服务及工厂生产等学历技能要求较低的行业部门。

(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

图1描述了刘易斯模型下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图中,横轴表示劳动;纵轴表示劳动的边际产品和工资;OA为传统农业部门中平均收入,维持劳动力家庭最低生活水平。0W为实际工资水平,由城市工业部门提供。根据刘易斯模型,在这个工资水平上城市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即图1中的劳动供给曲线WS是一条水平线)。城市中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利润不断被投资,资本规模不断被扩大(从K到K2再到K3),由此劳动的边际产品曲线不断向外移动(从D1到D2再到D3),劳动机会被创造出来。农业劳动力(从L1到L2再到L3)被不断吸收。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由传统农业部门向城市转移转移的是大量的劳动力,一直持续到S点上更加明显(即所谓的“刘易斯拐点”)。此时,工业部门所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现象不再出现,劳动变成了稀缺要素,劳动供给曲线变为向右上方倾斜,如图1中的虚线SS'所示。工业部门只有提高工资水平才能吸引农村劳动力,因此工人工资得以增加,经济进入增长的第二阶段,二元经济也就变成一元经济。

图 1 刘易斯模型

Fig.1 Lewis Model

资料来源:刘易斯(1989)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1.向非农产业转移

孔祥智认为,劳动力投入已经对农户收入产生负效果,而对非农业投入的影响为正值。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尽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的着眼点[3]。朱希刚认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增强非农产业吸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4]。

2.向城镇转移

金兆怀认为乡镇企业在地域分布以及人口分布的离散,照成信息不畅,企业间协同效应差而乡镇企业与小城镇的结合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第三产业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孟昭安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中提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方向和主要途径有三:一是大力推进以城市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工业进程,改变“行政拉动型工业道路”状况;二是加快大中城市发展,摒弃城乡壁垒政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三是走出一条“以人口换国土”的路子[28];宋林飞也认为大力发展小城镇,推动乡镇企业向城镇的集中所带来工业与人口的聚集,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并能提供大批就业机会[29]茅炫指出推进城镇化应与合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相结合,农民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步向“非”农转化,要完全实现这一过程,还面临这一些制度上和观念上的障碍,有待在改革进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压力之间的矛盾

(一)数量大、素质低、竞争力弱,转移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1.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清晰的得出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的结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在 2011 年的时候,我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已经达到 1.6 亿人次。据最新数据显示,截止 2013 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接近2 亿人,加上每年新增加的600 万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供给过大是一个长期的状况,总量矛盾比较突出。

2.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低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统计,全国农业从业人员 34874 万人,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9.5%,小学占 41.1%,初中占 45.1%,高中占 4.1%,大专及以上占 0.2%[5]。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从总体上看知识水平有限、文化程度低,所以导致整体素质偏差。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对农民工培训这一领域还比较空白,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得不到系统的、正规的入职培训,所以他们的技术水平低、不专业,不能从事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后,只能靠出卖自己的体力,干那种劳动强度大,城市人不愿从事的活,往往这种职业的工资水平低并且劳动危险系数大。甚至在劳动过程中受到工伤也不懂的理赔,同时也遭到用工单位的漠视和欺诈。进城务工人员供给量大、素质低,再加上低端职业领域劳动力的供大于求,使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

3.竞争力较弱

根据我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我国农村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70.8%,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二、三产业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而且相差不大,分别占农村全部从业人员的 15.6%和 13.6%。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农村从业人员产业间分布很不平衡。农村从业人员 47852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 70.8%;从事第二产业的占 15.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 13.6%[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4.1.2 就业环境相对较差,权益得不到保障4.1.3 市场发育程度低,信息滞后,自发性和盲目性问题突出4.1.4 社会保险参保率低下[6].(二)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引发的城市公共设施与共享资源短缺的矛盾

现阶段来看,政府需要清晰的掌握劳动力资源,发挥政府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的这种职能还是比较贫乏的,有关数据还缺乏相应的实际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等还不明晰。在公共培训和技能培训上,政府部门还没有针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这方面还比较缺失,进城务工人员的素质还得不得快速系统的提高。政府缺乏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系统组织,使得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具有盲目性和无序性。政府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保护还不到位,相关政策还不完善,相关机制还未形成,农民工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比较突出,急需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维护[7]。

(三)就业环境相对较差,权益得不到保障

1.就业权利不平等、就业无保障

由于历史及其他社会因素,完全平等的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尚未建成,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实际上难以立足。许多地方政府为了优先解决城市就业压力,对待进城务工人员仍然不公平,一些歧视性的政策仍然存在。事实上,我国当前最典型、最集中的就业歧视不是性别歧视、也不是年龄歧视,而是社会身份歧视,归根结底是对农民工的歧视,是对他们的极其不公平的侵害,抹杀了他们应有的尊严。

2.取得合理劳动报酬的权利遭到侵害

同工不同酬,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务工人员同工不同酬,前者付出比后者多的劳动强度却得到较少的回报,甚至有的当地政府进行地方保护,没有把针对外来农村务工人员的规范和保护措施落实到位,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加班不给加班费或少给加班费,拖欠甚至拒付工资许多农民工一年到头连工资都拿不到[8]。据调查,有超过半数的私营企业以及所谓的三资企业在聘用进城务工人员时,工期结束后,不及时给工人发放工资,甚至发放工资时以各种理由克扣工人工资。对农民工的欠薪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并 5 且上升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休息休假的权利得不到保证。进城务工人员普遍反映劳动超时现象严重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劳动保护。

(四)由“民工潮”向“用工荒”转变的看似矛盾现象的分析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深化,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制造业发达的地区这次“民工荒”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技工荒,城市劳动力市场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在长三角地区,技工荒表现得尤为明显。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沿海地区昔日熙熙攘攘的“民工潮”变成今天让人不解的“民工荒”?“民工荒”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我国农村无限劳动供给“神话”的破灭? 农民工的短缺,从经济学角度看,就是农民工供不应求,按照商品的供求规律,应当通过提高劳动力的价格,即农民工工资来调节劳动力的供求。但与产品市场不同的是,劳动力市场上价格作用的发挥有一个前提,即不存在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因此,仅从供求的角度看“民工荒”,不免浮于表面,需要探索的是隐藏在“民工荒”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制度性原因:

1.不合理的工资制度。现行的工资制度并没有能够给予农民工的收入一个合理的标准。与城市产业工人相比,他们付出同等的劳动得不到同等的报酬,甚至付出加倍的劳动,也得不到同等的报酬。与此相对的是,从 2003 年起,农产品的价格陆续开始回升。2004 年,国家通过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取消农业特产税、安排更多农村基本建设项目等措施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上粮价大幅度上涨,农民收入增长势头良好。

2.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在以市场机制为主要资源配置方式的当代社会,以身份区别为主要特征的户籍制度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要障碍。农民工之所以被称为“农民工”,反映了职业与身份的不对称。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农民工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之间划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一方面,工业化的进程需要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一方面,制度性障碍又使得农民工难以真正转化为产业工人。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演变为“民工荒”。

3.歧视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所完成的初次分配中,只能得到较小的份额,表现为工资待遇的低下和不稳定。从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出发,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初次分配中得到利益较少的群体,在再分配的制度安排中应当得到合理的补偿。而在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城市农民工基本上被排除在再分配的体系之外。城里人从生到死享受着各种福利制度,而农民工却无法享受医疗、养老、失业、住房等各种社会福利。

四、短缺的教育培训制度在这次“民工荒”中,熟练工和技工的供不应求尤为明显。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导致在学历教育方面资源的重复配置,而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9]。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

过渡段。。

(一)加快城镇化建设,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小城镇的大量出现和快速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城镇的发展要求农村劳动力作为要素进入城镇参与经济过程。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大规模,决定了工业必须向城镇聚集。工业的迅速发展,必然形成更多的劳动力需求;工业的发展带动城镇规模的扩大,大规模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也必然形成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城镇规模的扩大又必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城镇化的发展在客观上拉动了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也正是适应这种要求向城镇转移。由此,我们要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坚 6 持城乡联动和城镇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产业集聚、相互依存、功能互补、快捷便达的区域城镇体系。

(二)在增加收入方面的对策建议

1.加大培训力度,增强农村劳动力的竞争力

首先,在培训模式上,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对农民进行扫盲教育的各级农民培训学校的模式,要尽快发展一批由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官办、民办多种形式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劳动力培训机构和农村成人教育专门学校,根据市场变化的新特点和新形势,改革办学模式,以适应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技术培训、劳务输出、传递信息等新要求。其次,在培训形式上,要走专培与代培相结合的道路,培训要主动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挂钩。再次,在培训的内容上,既要注重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训,做到综合技术培训和文化提高相结合,科技成果推广和实际指导相结合、技术培训和职业鉴定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也要注重对农村劳动力的法制教育,如《劳动法》、《社会治安管理条例》的讲解等,一方面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成为懂法守法的合格市民。最后,在培训的时间上,既要重视农村青年在转移到城镇之前的各种必要培训,同时也不能放松他们进城之后的学习和培训。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进城以后呈分散状态,几乎都没有再次接受培训的机会,而且工作之余文化生活也非常贫乏。

2.规范职业中介,搞好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服务

由于各种客观的经济、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制度性障碍,“候鸟式”转移在很长一个时期仍将是主要的转移形式。现阶段,农民进城遭遇黑中介,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劳动报酬,反而被骗取财物,甚至身体受到伤害,致残致死的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也成为农村劳动力不敢、不愿进城的原因之一。而要克服季节性转移的自发无序状态,就要大力发展和规范劳务中介和职业服务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良好的就业需求信息服务尽快建立有关城镇劳动供求信息的预测预报体系,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信息服务。同时,要狠抓劳务中介的管理,坚决打击非法职介和各类欺诈行为,保障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在减小成本方面的对策建议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减小阻力

要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必须拆除壁垒,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进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要在总结和推广近年来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行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尽快以导向性的准入条件替代硬性的进城人口指标控制,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并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10]。要统一城乡就业政策,解决目前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开方便之门。在改革户籍制度的基础上,构造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清除一系列阻碍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法规,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劳动力就业市场环境。

2.改革土地流转制度,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农村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现行的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已不适应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的新要求。因此,现阶段在政府要求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加快土地制度的创新是一个突破口,关键是要推进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即在明确界定集体产权的前提下,使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土地流转牵涉到农村劳动力的根本利益。在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有所为,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培养流转营运主体,实现土地的妥善流转,为农民增收的同时,使他们放心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转移

(四)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转移进城的农村劳动力完全成了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盲点。缺乏社会保障,构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道无形屏障。正是因为享受不到作为一个城市劳动者应该享有的社会保障,即使已进城的农民,也不愿意放弃土地,仍将土地作为最后的生活保障。首先落实进城务工农民的 7 医疗保险,结合劳动力市场、劳务中介、社区等多方面的力量,对雇佣农村劳动力的单位和企业制定强制性购买医疗保险的规定其次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险的强制力度,解决养老保险中养老金不易随工作、地域流动而流动的突出问题[11]。再次,加强失业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城市中包括进城农民在内的就业困难群体扶助体系和制度。只有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新的工作岗位上提供制度保障,才能有效地降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成本,促进转移的有序进行。除上述几个方面外,政府在降低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门槛方面还应当有很多作为,比如参照针对城市低收入居民优惠住房政策和住房贷款计划对进城的农民进行帮助,保障他们平等合法的就业机会和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等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还处于初级的阶段,而要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向城镇的永久性迁移,最终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需要市场的力量,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中介组织的推动以及各级团组织的共同关注。

致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了。尤其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难以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19.[2]陈锡文.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要把握住重点[J].上海农村经济,2000,(1)[3]孔祥智,马久杰.农业内部就业深化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J]农业经济问题,1997(02)[4]朱希刚.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2013[DB/OL] [6]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DB/OL].http://www.xiexiebang.com/tjgb/nypcgb/ ,2008 [7]杨中侠.城市化发展观点综述[J].政府决策,2003(12)[8]孟昭安.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J].探索与求是,2003 ,(7)[9]宋林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问题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3)[10]茅炫.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向“非”农的转化[J].深圳大学学报,2004,(4)[11]林丽娟.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安置和就业问题[J].企业家天地,2011,(6)

一、

第五篇: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精选)

网络教育学院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淮北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福州学习中心(直属)[30]VIP

层 次: 专科起点本科

专 业: 水利水电工程 年 级: 2011年秋季 学 号: 111024401210 学 生: 林信忍 指导教师: 张静 完成日期: 2013年8月13日

淮北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

城市供水事关国计民生,它的安全性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关系着民生国计,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使得城市供水与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主要对城市供水的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进行研究。首先针对城市供水问题进行调查,概述介绍城市供水现状,分析总结城市供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供水策略。结合淮北市供水实例,进行具体的原因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供水;问题;策略

I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目 录

内容摘要...........................................................................................................................I 引 言............................................................................................................................1 1 城市供水概述............................................................................................................1

1.1 城市用水现状.................................................................................................1 1.2 城市供水现状.................................................................................................1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2 2 城市供水存在问题分析............................................................................................3

2.1 供水水源问题.................................................................................................3 2.2 水质污染.........................................................................................................3 2.3 用水的浪费.....................................................................................................4 2.4 流域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5 3 城市供水问题策略研究............................................................................................6

3.1 水源不足问题解决策略.................................................................................6

3.1.1 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城市节水........................................................6 3.1.2 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水资源................................................................6 3.1.3 建设引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紧张....................................................7 3.2 水质污染问题解决策略.................................................................................7

3.2.1 推行水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7 3.2.2 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7 3.2.3 节水减污措施......................................................................................8 3.2.4 疏浚清淤工程措施..............................................................................8 3.2.5 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8 3.3 城市供水问题解决策略.................................................................................8

3.3.1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8 3.3.2 加速水务市场化进程..........................................................................9 3.3.3 不断提高供水水质..............................................................................9 城市供水案例分析..................................................................................................10

4.1 淮北市供水现状...........................................................................................10

II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4.2 淮北市供水问题分析...................................................................................10

4.2.1 供水水量不足....................................................................................10 4.2.2 供水水源枯竭和水质恶化................................................................10 4.2.3 污染问题............................................................................................11 4.2.4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11 4.3 淮北市供水策略研究...................................................................................11

4.3.1 加强宣传执法力度............................................................................11 4.3.2 采用合理的开采方式........................................................................11 4.3.3 加强水环境监测工作........................................................................13

结论与展望....................................................................................................................14 参考文献........................................................................................................................1III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引 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水质的要求有了新观念,要求饮用水水质第一无害,第二有益。如何做到这些要求,就是我们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专业人员需要进行探讨的。伴随着标准的提高,与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需要做基础性研究也就越多。

本文第一章主要进行了城市供水概述,第二章列举了城市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对城市供水问题进行了策略研究,第四章针对具体的淮北市进行了供水问题的实例分析。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能让城市供水有更有保障:不仅可以解决城市普通百姓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也可保证工业用水,满足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城市供水涉及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事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在进行相关问题研究的同时,我们要注意从传统的工程水利到面向现代化的资源水利的转变;把城市水务工作的研究重点放在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上。深入研究探讨城市供水存在的问题,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解决城市供水问题,实现城市及周边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利在千秋的大事。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城市供水概述

1.1 城市用水现状

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是:人口高度集中,工矿业高度集中。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水资源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大,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化。20世纪20年代全球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0%,到20世纪末,城市人口已超过50%。我国80年代中国城市已由180个增加到400个左右,到2008年底已有669座城市。由于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和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需水量急剧增长,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日益尖锐化,因此,中国水资源能否满足今后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工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众所关注的普遍性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占有量较低,多数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在目前668 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其中136 座城市严重缺水。严重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北方,占全国的2/ 3,占南方城市总数的30%;南方占全国的1/ 3占南方城市总数的17.8%。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西北内陆、长江以北、长江以南3个区域水资源量的比例大致为5∶15∶80,长江以南地区大中型以上的城市较少,长江以北地区却较多。这种水资源分布格局与城市分布不相适应,加剧了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北方缺水城市中主要是资源型缺水,即城市发展的需水量超过当地水资源承受能力;南方缺水城市中除沿海少数城市外,基本上属于工程型或污染型缺水,即因工程设施不足或水质受污染造成。

城市用水主要包括城市工业用水、城市农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和城市生态用水。我国城市工业用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量迅速增加,到2006年工业用水量已达到1556亿m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25.9%。城镇生活用水分为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设施用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对供水投入的加大和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城镇生活用水也将迅猛增长。

近些年来水环境质量问题严重,50%的城市水源受到污染,已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原本紧缺的城市水资源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城市规划区域的滚动式扩展,城市的用水需求和用水构成会因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城市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会因城市的发展而改变,这种变化的总趋势将使水质的持续下降和可用水量的不断减少,使城市用水问题更加严峻。

1.2 城市供水现状

我国2008年底有669座城市。根据2009年编写的《城市供水用水统计年鉴》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统计,供水总量5910亿m³,其中地表水4796.4亿m³,地下水1084.8亿m³,其他28.7亿m³。农业用水3663.5亿m³,工业用水1397.1亿m³,生活用水729.3亿m³,生态用水120.2亿m³。水厂总数1450座,供水综合生产能力26604.1万m³/d,供水管道长度480084km,用水人口35086.7万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78.2L。日供水量6946.3万m³/d。有36座城市的最高供水量超过50m3/d,13座城市的最高供水量超过100万m3/d。

我国自来水事业自建国以来已有了很大发展,近几年城市自来水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略高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但城市自来水虽有较大发展,与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还很不适应,现有自来水生产能力尚不能满足城市高峰用水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和人口增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使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污水处理能力较低,造成水质和环境污染,水资源有效利用量减弱。同时,一些城市地下水开采强度过高,地下水漏斗和地面出现沉降,进而造成严重环境问题。上述矛盾使供需总量更加不平衡,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的增长速度,供水状况趋于紧张。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最重要资源,其影响涉及到社会的各方面。城市供水状况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据预测, 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全国将缺水400—500亿m³,而城市污水排放量将达到850亿m³,解决城市资源问题已刻不容缓。综合我国城市的用水、供水现状,应对现今的城市供水矛盾,需要保护供水水质,节约用水,改善水环境,深入分析问题原因,找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确保居民方便安全用水,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城市供水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长较快,但城市供水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本章各节针对城市供水中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供水水源、水质污染、用水浪费、供水损失、水质标准偏低、地下水开采过度、运行管理不完善等多方面问题。

2.1 供水水源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长较快,城市供水中存在水源短缺的问题十分严重,城市缺水是当前一个世界性问题,即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管理型缺水、污染型缺水。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仅列世界第88位,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有三分之二土地年降雨量不到200mm,供水资源匮乏。

我国城市供水水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春夏多、秋冬少,南方城市的水源比较丰富,以地表水为主;北方城市的水源相对匮乏,以地下水为主,水资源污染和浪费问题严重,地下水开挖也存在沉降等问题,供需矛盾日益突显。尤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地区的城市,水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水源比较短缺的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有些城市现状水资源己入不敷出。

我国部分城市存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北方和沿海城市,在连续干旱年份,水资源短缺威胁着城市用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用水地域集中,要求供水强度和保证程度高,不靠近大江大河的城市水源地建设越来越困难,城市供水水源地建设难度越来越大。仅靠传统方法开发当地的传统资源是根本无法满足该地区城市用水需求的,必须寻找新的策略、新的方法和新的资源。由于远离水源地区,建设投资高,一些城市附近已经无水可引,不得不依靠大规模跨流域调水。

2.2 水质污染

城市供水的水源处、引水过程以及供水中可能存在污染影响水质。城市水源地上游通常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也提高了土壤中人工化学物质的含量。特别是农业的粗放管理,更导致农业化学品利用率的降低,造成湖泊、水库富营养化。

我国经济现在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工业用水大幅度增长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对水的需求急剧增长,而且废水的排放量也会相应急剧增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长,加剧了水质的恶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部分技术水平低、环保措施不到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企业少,加上企业设备简陋、资源浪费严重,造成污染物排放数量大、污染治理达标率低,增加环境治理难度,加大了非点源污染的负荷。

我国供水水质监督力不足,2004年10月建设部组织对全国36个重点城市进行的供水水质监督检查,在采集到的634个水样中,对照原有的“生活饮用水标准”,市政公共供水全分析样品的合格率为90.11%,二次供水合格率为80.83%,各类单位自建供水设施供水合格率只有45.12%。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订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存在着项目少、标准低的差距,在一些单项指标的规定上,我国较低,尤其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检测项目更少,监督力度不足。

污水处理能力较低,造成水质和环境污染,当前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不足,有近一半工业废水以污水形式进入河道或其它水域;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到10%,城市排水管道普及率只有50—60%,致使城市河道和近郊区水体污染严重,甚至危及城市生活水源和居民健康。北方许多以地下水为主的城市,地下水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资源有效利用量薄弱。

2.3 用水的浪费

我国的现状是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宣传教育工作薄弱,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气。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存在着严重的浪费,且用水效率极为低下。

生活用水其实存在较多方面的浪费,院内接有水嘴和外接阀门的用户,有长流水的现象存在;部分旧居民楼普通水表漏损率大;灌水制度不合理,未能严格按灌溉定额灌水;对于各行各业冲水马桶、水嘴、淋浴器终端用水设备均有关闭不严和跑冒滴漏等浪费水现象。

对于工业用水由于工艺设备和管理的落后,我国工业用水量远远大于发达国家,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 m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我国的主要工业行业用水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许多工业产品的单位产量需水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用水量,工业节水的潜力很大。

各地区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节水意识仍很淡薄,使水资源浪费严重。一些城市在开发新水源上,投入大量资金,却不重视节水,城市节水工作滞后。一些地区不顾自身的水资源条件,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项目,社会经济发展超出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一些缺水的城市也热衷于建设大草坪、水景观。有的地方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甚至错误地认为推进节水会影响投资环境,把低水价作为招揽外商投资的优惠条件之一。有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

2.4 流域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目前很多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地区以及水资源短缺的华北地区和其它不同类型的缺水地区,水资源大多开发利用到一定程度,仅依靠当地地表水或地下水资源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因此,对流域问实施水资源再分配,调济余缺,这对确保水资源缺乏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是一项根本的战略措施。目前我国已完成了多项跨流域调水工程,现在规划设计和进行可行性前期研究的调水工程则为数更多。其中南水北调工程是超大型系统工程,它涉及四大流域,其东中西三条引水线路加上引江济淮,总调水量达数百亿立方米。为了迎接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必须十分重视调水工程的前期科学研究工作和可行性论证,为工程的决策和规划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城市供水问题策略研究

3.1 水源不足问题解决策略

3.1.1 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城市节水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各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主导及大力推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应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样统筹”的要求,总结节水工作实践经验,创新节水机制。主要目标就是控制用水总量。为促进节约用水工作,全国已有 1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制定了用水定额。加大节水宣传力度,以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介及无线传呼、张贴海报、悬挂横幅、社会调查、设摊咨询、专题讲座、专家座谈会、拍摄专题片等多种形式,日常宣传与“节水宣传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点宣传相结合,广泛深入地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采的节水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市民的水忧患意识。

3.1.2 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有限,城市供水、农业灌溉、水利、航运等方面要有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实施工业节水,工业节水要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目标;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为核心,以高用水工业为重点,以发展节水技术和工程为支撑,以加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先导,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创建节水型工业。

实施城市生活节水,城市生活用水包括:城市居民、商贸、机关、院校、旅游、社会服务、园林景观等用水。目前城市生活用水已占城市用水量的 60%左右,随着城市的发展还将进一步增加。城市生活节水的重点是实行严格的用水定额管制、计划用水、超计划加价的办法,减少浪费,提高用水效率。推广节水器具和减少输配水、用水环节的跑、冒、滴、漏的问题。

推行农业节水,农业节水要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立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为支撑。采取农艺、农机、生物、化学、工程和管理等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逐步形成与我国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农业用水结构和生产布局。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力度。制定《海水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完善非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常规水资源利用的标准体系;运用示范手段促进非常规水资源的应用;依靠科技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运用经济手段促进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要在沿海地区发展海水直接利用,研究开发利用后海水的净化处理技术。3.1.3 建设引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紧张

为满足城市迅速发展对水的需求,各地可兴建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供水体系,提高水资源短缺城市的供水能力,缓解城市各行各业及人民生活对水的需求。要加大干旱地区集雨场、水窖、水池、水柜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建设。城区要利用雨水集蓄,用于城区环境生态和回灌地下。对于干旱地区要发展人工增雨。

3.2 水质污染问题解决策略

3.2.1 推行水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

工业企业废水排放不但要执行排放标准,达标排放,还必须考虑水环境功能要求,实行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划分、纳污能力计算、总量控制方案的基础上,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限制水污染物入河总量的意见,环保部门根据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提出水功能区对应陆域范围内各污染源的分配方案,落实到各工业企业,对重污染企业和所有新、扩、改建项目均应执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确保功能区水质目标达标。3.2.2 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

2002年以来,在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环保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完成了《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各镇区分别完成了本地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截污干管规划设计工作,根据建设工程的先后,有些镇区已经完成了施工图设计工作,即将开工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在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中,需要协调好市与各镇区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按照河流流域的完整性考虑工程布局,在建设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必须配套建设城镇截污工程,规划建设并完善污水管网,逐步实施雨污分流。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3.2.3 节水减污措施

节水不仅节约水资源,还减少污废水的排放量,对降低污染负荷、改善水环境、降低污水处理运行成本均有好处,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目前节水措施开展缓慢,用水浪费、用水无度、水量控制措施无力,导致了水量、污染物量急剧增加,通过开展节水措施,将有助于污染物排放量、入河量的进一步削减。3.2.4 疏浚清淤工程措施

目前,东引运河等河段以及同沙等相当多的水库水质污染严重,由于洪水时带来大量泥沙和垃圾,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底泥会再次污染,对未来水质改善带来二次污染的隐患。因此在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成的同时,必须对东引运河及相关水库进行疏浚清淤措施,防止底泥的二次污染。清理出来的底泥要对重金属指标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妥善处置,防止对水体的二次污染。清淤工程需与废污水控制排放工程以及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同时进行,清淤的同时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清淤后马上进行景观设计与修复。3.2.5 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

饮用水源保护的重要措施是通过划定保护区,执行一定的水质标准,严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和《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要求,加强保护区内污染控制以达到保护目的。并针对不同保护区制定相关的水源保护管理规定,成立管理组织机构,制定污染防治措施,定期检查。保护区内严格控制新建污染项目,旧污染源要坚决清理。对可能影响保护区水质的排污口,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减污、调污。对于跨区域河段、水库的饮用水源保护,相关镇区政府要互相支持,联手保护,建立起跨区域水源保护机制。

3.3 城市供水问题解决策略

3.3.1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水价的制定必须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反映水资源价格和供求关系,并与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利用价格杠杆,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精神,水价改革要初步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科学的水价计价方式,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3.3.2 加速水务市场化进程

供水行业管理模式应该从政府直接经营向监督管理转变,为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问题,全国各地积极探索水务体制改革,以实现涉水事务统一管理。根据WTO规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城市供水行业必须实行政企分离,建立高效率的政府监管机制和企业经营机制。政府有关部门主要做好市场的准入和退出监管,产品与服务价格监管,产品与服务质量的监管等。供水企业要加快改革步伐,入世后跨国水务集团将大规模进入我国供水市场,国内供水企业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努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使供水企业加强管理、严格成本控制和强化投资约束,同时加快资产重组、增强竞争能力,是供水企业改革的方向。供水工程投资多元化成为必然,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将进入供水行业。国家发改委《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公共产品的合理价格、税收机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参与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3.3.3 不断提高供水水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越来越关注,同时合成有害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加,对健康造成重要威胁。国家建设部2005年6月起执行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对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检测项目大幅增加,由现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规定的35项增加到93项,加上分量检测项目,总项目达101项;二是对项目的限值有更严格的要求:三是明确水质评价点为“龙头水”。进一步提高供水水质是供水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可发展多种技术路径予以实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富营养化水的除藻技术;饮用水的消毒技术;膜处理技术。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城市供水案例分析

4.1 淮北市供水现状

淮北市地处淮北平原,是安徽省北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地面高程20~34m,市北有新汴河、沱河,市内有环城河绕老城一周。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口的逐年增长,城市供水日趋紧张,这是决策部门必须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淮北市现有人口近20万,工业总产值约14亿元,城市居民及工业生产用水主要以开采新生界松散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为主。目前市内共有水源井200余口,地下水日开采量约14万m3,年开采地下水近5000万m3,其中开采水量的70%以集中方式开采,集中开采井主要分布于市区的西南,日采水量约10万m3,城市居民及工业生产用水主要来源于此。其余的30%为市内的企事业单位为缓解自身用水紧张,由各单位自行凿井开采。淮北市在未来十年将会迅速发展,预计2015年城市人口将达到21万,按长远规划中7%的经济增长率,2015年的工业生产总值在31亿元左右,根据万元产值耗水量300m3,人均用水量按每人每天80升计,预计2015年的年总需水量为9300多万m3,每日需水量近25.5万m3,在目前的需水量的基础上,将要再增加82%以上。

4.2 淮北市供水问题分析

4.2.1 供水水量不足

淮北市的地下水供水潜力为4600万m3/a以下,发展至2015年的城市需水量将达9300多万m3/a,尚缺水量4700多万m3/a。4.2.2 供水水源枯竭和水质恶化

扩大开采量是目前解决供水量的不足的主要方法之一,开采量的扩大将进一步增加含水层补给的不足,使含水层长期处于负均衡,结果导致含水层疏干,使地下水失去再生的功能。含水层在疏干的过程中,会增加相邻含水层的越流补给,也会改变供水含水层的原生环境,使水质矿化。水质分析对比资料表明:在开采过程中,地下水中的SO42-、CL-、“三氮”含量、矿化度及硬度均呈上升趋势。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4.2.3 污染问题

城市及工业规模的扩大,产生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废水也将日益增多,由于污水处理水平的落后,造成了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减少了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调查结果表明:工业废水的污染已造成了河中鱼虾绝迹,河水无法灌溉,并经常由此引发当地居民与工矿企业的纠纷。4.2.4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由于地下水的年年超采,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目前在市区的西南、西北、东部已形成三个降落漏斗,年均水位下降幅度0.5~1.0m,漏斗中心最大水位埋深为25m,漏斗总面积约30km2,造成市郊手压井和农机井干枯,已影响到市郊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4.3 淮北市供水策略研究

通过案例中供水问题的分析,针对其关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具体策略,并对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详细说明。可提出个人的新见解,在以往常用的策略和解决措施上进行改进。4.3.1 加强宣传执法力度

坚决贯彻执行国家颁发的有关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的法制法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地方法规,制定一套适合当地情况的水资源管理条例,实现地下水的有序开采,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4.3.2 采用合理的开采方式

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长、工业生产的发展,其结果必然会引起城市需水量的增加。加强宣传执法力度、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固然重要,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仍然是增加供水水量。因此,一方面要扩大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满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开发地下水引起城市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恶化,目前还要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布置水源井

淮北市由于开采引起的地下水水位下降也与水源井布置的不合理有关,集中开采虽然有利于水源井的管理和水源地卫生防护带的设置,但却存在以下问题:①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对于整个地区而言,即使地下水的开采量没有超过总的补给量,但由于局部水源井密度过大,可能引起局部的地下水超采,形成局部的降落漏斗。②水源井密度过大,使地下水开采时水源井的相互影响加大,减小了水源井的产水量。因此,选择合理的水源井间距,可以减少地下水的下降幅度,有利于防止地下水水质恶化,并可以降低地下水的开采成本费用。

(2)扩大开采范围

向市区外布置水源井,就目前而言,淮北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地下水的开采规模较小,且主要开采浅部的地下水。因此,淮北市周边地区的地下水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可以弥补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不足,同时开采范围的扩大有利于控制水源井密度,减小了单位面积上的开采强度,有利于地下水的均衡。

(3)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分质供水

淮北市现有人口近20万,用水按人均80l/d计算,目前居民需水量仅为584万m3/a,只占城市需水量的10%左右,城市需水量的90%为工业用水,工业用水对水质要求较低,将一部分不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要求的水源用于工业生产,有利于缓解城市供水的紧张局面。

②污水资源化

污水的净化利用,有利于改善环境、减少污染,而且可以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由于污染的存在使一部分水源尤其是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失去利用价值,污水的净化利用,将使环境污染减小,原来被污染的水源将会净化,使其成为可利用资源。

③利用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岩溶裂隙水

目前,淮北市对深埋的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炭酸盐岩岩溶裂隙水的研究程度较低,尚无开采资料。该含水层是淮北北部符离集镇的主要供水目的层,水质优良,水量丰富,单井涌水量50~100m3/h。北部符离集的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岩溶裂隙地下水可以作为淮北市扩大地下水开采的备用水源,同时通过增加市区内地下水的勘探投入,有望在市东南部石灰岩浅埋部位找到优质的岩溶水直接作为城市的供水水源。

④充分利用地表水源

淮北市位于沱河、新汴河岸边,由于污染的原因,地表水目前均未作为城市的供水水源,据统计,淮北市多年的有效降水量为641mm,仅有1/4补给地下水,大部分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沱河、新汴河后流入淮河,随着按照国务院制污要求的深入开展,淮河流域的地表水质将会变好,因此本区的地表水供水潜力很大。充分利用这一地表水资源,将会大大缓解地下水紧缺的局面,同时还可以利用优质的地表水在雨季回灌到地下含水层中去,利用地下水调蓄作用旱季抽出,不仅能够扩大地下水的开采量,而且可以控制和减小地下水降落漏斗。4.3.3 加强水环境监测工作

逐步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监测工作,对重点污染区进行重点监测,并定期对水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切实做到“以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以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减缓地下水污染,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淮北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结论与展望

城市供水发展规划是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每个缺水城市亟待要研究和解答的课题。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淮北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比较突出,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上,过去大都把城市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隔离开来考虑,从而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淮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综合评价分析,在进行了城市需水量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淮北市城市供水规划方案、实施步骤和管理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得到政府各部门的重视,为解决淮北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为华北地区其它缺水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城市供水问题与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 何希舟.中国2l世纪水问题方略.科学出版社,2012.[2] 王开棣.城市水资源规划.中国建筑出版社,2012.[3] 张刚,城市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北京:管理工程出版社,2011.18-19.[4] 张明.城市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城市日报,2011年3月5日,第2版.[5] 宋序彤.城市水资源开发战略的转移[J].中国给水排水,2011,9(4):25-29.[6] 汪光.城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下载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与城市失业并存现象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与城市失业并存现象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河道富营养化分析与研究

    城市河道富营养化分析与研究 学号:03213713 姓名:崔馨予 摘要:城市河道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除了可以发挥防汛、排涝、航运等功能外,还承担着城市旅游、市民休闲、美化城市等功......

    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文化研究[模版]

    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文化研究摘 要]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特色、文化品位,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青岛城市形成与发展研究(精选)

    青岛烟台城市发展差异研究 王琦琦 (地理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 2011级本科 20112613935) 摘要:青岛、烟台两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旨在从青......

    毕业论文(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题目: 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09年(秋)行政管理专业(专科) 姓名:曾 梦 雪 学号:0934001455664 《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的论文......

    1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目录 一、我国城镇失业现状 (一)失业的概念及其划分 (二)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 二、我国城市社区部分居民的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二)劳动......

    城市土地评估与优化利用研究

    城市土地评估与优化利用研究 摘要:城市土地资产评估与合理利用, 对搞好国有企业改革, 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人民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土地评估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分析......

    城市发展与区域关系的研究

    城 市 发 展 与 区 域 关 系 的 研 究黄帅关景张平于帅帅小组成员:杨蒙 城市发展与区域关系的研究 ——以郑州为例 摘要: 在城市发展的研究中不能只论城市,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区......

    关于城市不文明现象的调查与建议对策(5篇模版)

    远离不文明行为,树立自律、诚信、 知礼、守法的“抚远人,中国人”形象 ——关于城市不文明现象的调查及建议对策 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宣传部文明办及理论学习室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