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时间:2019-05-12 21:2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本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及其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本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第一篇:日本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日本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及其启示

内容摘要:日本优秀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从本质上讲就是全面创新管理(TIM),本文分析和比较了丰田、佳能和索尼公司TIM模式的异同,对其成功经验做了归纳和总结,并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内容摘要:日本优秀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从本质上讲就是全面创新管理(TIM),本文分析和比较了丰田、佳能和索尼公司TIM模式的异同,对其成功经验做了归纳和总结,并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全面创新管理日本企业创新管理

日本优秀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不仅是专家学者们重点研究领域,而且是世界各国企业竞相效仿学习的对象。尽管国内外学者已对日本优秀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做过大量研究,但运用全面创新管理理论来研究日本创新管理模式的文献却很罕见。笔者认为日本优秀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从本质上讲就是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全面创新管理是日本优秀企业创新管理的共同模式和根本特点。

全面创新管理

全面创新管理(TIM)是迄今为止最先进、最科学的创新管理模式,它以构建和提高核心能力为中心,以价值创造和增加为目标,以战略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组织的各种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的有机组合与协同创新为手段,凭借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日本优秀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全面创新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瑞典学者哈利森教授通过长期的研究,总结出日本优秀企业在创新管理方面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从他的研究可知,尽管日本优秀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体现出创新的全面性、全员性、全时空性、协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具体说来,日本优秀企业的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非技术创新,涉及所有的创新要素,而且特别重视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在日本优秀企业里,每一位员工都是创新的积极参与者,每一个职能部门都是“创新源”,而且各职能部门之间界面友好、互动频繁、协同运作,从而为“全面创新”提供了人员和组织保障;日本优秀企业同外部相关组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中介机构、供应商和客户等)的联系非常密切,这一方面使它们能够及时、便捷和经济地获取外部的最新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另一方面也使创新风险大为降低,创新成功率显著提高;近10余年来,日本优秀企业所采取的创新战略既不是纯粹的“自主创新战略”,也不是纯粹的“合作创新战略”,当然,更不是纯粹的“模仿创新战略”,而是一种兼有上述三种创新战略优点的“复合创新战略”。

基于哈利森教授的研究成果和TIM理论,我们给出一个日本优秀企业TIM的框架模型(如图1):资源创新是企业内外的技术和非技术创新,其中以技术创新为中心,进行组织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创新、市场创新等;活动主体创新是公司内外相关利益的个人和单位创新,包括员工、供应商、顾客等都参与创新;活动创新是企业内外时时、处处创新,包括全时、全地域、全流程的持续创新;同时各个创新要全面协同进行。

日本优秀企业TIM模式分析

(一)丰田汽车集团TIM模式

丰田集团TIM模式的主要特点和成功之处在于:专门的技术创新的人员多,除了海外创新人员,在丰田总部有1.15万工程师和研究人员;设置专门为整个丰田创新服务的单独的控股企业——中央研究开发实验室,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支持;每周都举行例会,广泛交流,加强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通过频繁的出差和电视会议使丰田创新系统连成一体,强化丰田世界各地各个部门的创新交流;丰田的卫星式结构的创新系统兼顾了创新和项目管理,丰田把一些非核心的组织和业务分包出去,形成一个个围绕企业核心的卫星;多重汇报系统有利于员工的创新信息传播,鼓励了知识信息的扩散,使得创新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也缩短创新创造效益的时间;丰田有强大的销售组织,国内有5200家销售和服务商店,国外有7187家销售点。其能通过销售网络及时搜索市场信息,获得顾客每个具有创新性的意见,并把其及时反馈到企业内部,实现顾客参与创新;培训和职位轮换使每个员工都要面对顾客,丰田规定10年之内每人都要变换岗位。其有效推广在原来岗位上的创新,并使员工从整体战略上认识企业,而不局限于一部分,实现创新整体效益最大;领导在创新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掌握了专有技术、有权威、有领导能力以及有想象力。其能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支持各种创新,并积极推广创新成果;对竞争对手的创新时时关注,并进行某些抄袭和模仿,不断跟进世界一流的创新。

(二)佳能公司TIM模式

佳能公司TIM模式的主要特点和成功之处在于:专利成为创新的源头和驱动力,使公司多产并具有创造性,不断申请新的专利是公司追求的目标。在佳能可以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体现创新能力;总部设置创新名单,不断支持有良好前途的创新。总部对企业的创新实施跟踪,对于各种可能的创新及早采取费用及人员支持,使其进一步发展;与市场需求相互联动,实现顾客参与创新,不断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其理念是“无论如何,客户都是产品的使用者”,让客户提出创新的意见。同时也密切关注外部竞争对手的创新;采用工作轮换产生知识实现知识创新,通过换岗,使员工接触新的人员和环境,其对整个生产流程有更详细的了解,并可能会在新环境中受到创新的启发,使创新整体效益最大;选择具有领导才能的高级工程师作首席工程师,对创新运用负责,其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技术能力,能了解各种创新,并能很好的使创新运用到企业中;产生推进创新的特别任务课题组,虽然每个员工都参与到创新中,但有时为一个重大的研究创新还需要建立一个课题组;从研究到转移

创新成果进行时空创新管理,对于一些研究开发创新,要使其尽快运用到企业中,并对其时时、处处进行跟踪管理,以备进一步改善;提倡互相竞争的创新文化,以及并行创新的工作法。

(三)索尼公司TIM模式

索尼公司TIM模式的主要特点和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公开分享创新,使事业部成为创新的孵化器。索尼公司有19个事业部,每个都有自己的创新部门;创新系统:创新从研究中心、实验室和业务部共同进行,实现时时、处处创新;鼓励创新人员申请专利。专利数量多的人晋升机会大,公司内部专门设有专利部,并每月召开会议;制度创新上,实行定期工作轮换制,促进创新推广和培养复合创新人才;通过创新计划和创新协调组确保创新共享和转移,其不仅了解企业内部创新,还关注外部一切相关创新,以企业价值增加为根本通过协调人际关系的方式,使创新在企业内外部分享和转移;敞开大门的创新交流会议,让创新全过程的人都参加,把创新和企业上下游市场连接到一起。企业每年至少举办2次,有多达1000人参加,这是彼此间相互了解知识和生产过程的良好机会,促进了创新;召开创新座谈,使创新人员之间以及外部专家进一步交流经验,完善和扩散现有的创新,并培育了强大的创新人际关系网络。

日本优秀企业TIM模式比较与启示

(一)全面创新管理模式的比较

日本三家优秀企业TIM模式的相同点为:在集团外部,都和企业外部创新保持强联系;在集团内部,都有对创新高度市场化导向的支持体制;在项目层次,高级管理层对创新的介入都很强。具体的比较如表1所示。在表2中,笔者还将日本丰田、佳能、索尼三家企业的TIM模式与中国海尔集团和美国惠普公司的TIM模式进行了比较。

(二)对我国企业实施TIM的启示

企业要创建界面友好,协同运作的创新信息网络,使得创新信息能及时、有效传递和共享,其是TIM实施的基础和保障;企业要以技术创新为中心,战略创新是方向,组织创新是保障,市场创新是途径,制度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先导,协同创新是手段,实现技术与非技术协同创新,达到企业整体创新最优,提高企业的效益;企业通过员工培训、岗位轮换、专利申请等制度创新形式,鼓励每个员工创新;掌握专有技术、有权威、有领导能力的领导在创新中起主导作用,领导是实施TIM的关键;企业与外部的创新源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便捷和经济地获取外部的最新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采用召开内部和公开会议等形式使各种创新不断相互交流,以便各种创新协同;提倡人人、处处、时时创新的企业文化,树立人人争创新,事事要创新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哈里森著,华宏慈等译.日本的技术与创新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晶.日本技术创新的管理机制[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

第二篇: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初探

摘 要:本文首先揭示了当前烟草专卖商业企业创新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范畴不够宽,体制不够顺,考核不够严,激励不够足,目的不够明。进而指出引入全面创新管理模式是专卖商业企业创新工作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论文以近年来xx烟草专卖商业创新工作实践为例,从全方位创新、全员创新、全流程创新、集成创新、连续创新、联合创新和成果转化七个方面,对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在专卖商业企业的引入进行论述。最后指出顺利开展全面创新管理的一系列机制建设和条件保障。

关键词: 烟草 商业 全面创新管理 初探

一、全面创新管理提出的行业实践背景

近年来,在国家局“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竞争实力,全面提升水平”的方针指导下,特别是在全国烟草行业科学技术大会的有力推动下,行业创新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烟草工业在降焦减害、中式卷烟开发和企业管理方面迈出一系列实质性步伐,创新工作成果显著。相比而言,专卖商业企业的创新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范畴不够宽——创新往往局限于技术领域,导致创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无从着手,甚至无事可干;体制不够顺——缺乏创新管理和协调部门,创新工作难以有序开展;考核不够严——对创新成果的考评和奖惩机制不健全,创新任务不能很好落到实处;激励不够足——缺乏有效的创新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广大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目的不够明——些创新工作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存在为创新而创新等现象。新加坡开锐咨询公司运用丹尼森模型从12个纬度对xx烟草专卖商业系统的企业进行测评,结果表明企业在3—4个方面存在明显薄弱,创新力不足则是最为突出的环节之一。

如何促进专卖商业企业创新工作有效开展,不断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当前摆在行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全面创新管理理论逐渐引起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全面创新管理主要指:全要素创新、全时空创新、全员创新和全面协同。xx烟草专卖商业在几年来的创新工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积极引入全面创新管理模式,是专卖商业企业创新工作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全面创新管理在行业的实践和探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年来,在开展创新工作过程中,xx烟草专卖商业主动把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引入到行业创新工作中来,有力推动了xx烟草专卖商业创新工作和其他各方面工作开展。

1、注重全方位创新,使创新涵盖从技术到营销、管理和文化的各个领域。全面创新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创新行为必须超越单一的技术创新范畴。”结合专卖商业企业的特点,笔者认为,烟草专卖商业的创新定位应该是以管理创新为主线,以营销创新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把思想理念、组织体系、制度机制等各方面创新都作为创新工作的组成部分,形成全方位创新的工作格局。近年来,在创新工作过程中,xx烟草专卖商业企业既注重工作理念的创新,确立“以人为本,打造浙烟网络品牌,建设现代流通”的战略目标,形成“对您负责、让您满意”的浙烟宗旨,明确行业发展导向。也注重营销服务的创新,探索出“营销工具箱”、卷烟整托盘扫码出入库、分拣自动塑封包装设备等一批现代卷烟营销和物流成果,积极适应流通重大变革。又注重管理的创新,探索推进了员工动态管理、专卖管理“智能化问询系统”等一批管理创新成果。还注重文化的创新,通过引入企业文化管理,全面提升员工执行力。全方位创新,突破了技术创新的狭隘范畴,使企业在经营、管理、文化等更多领域,尝试到创新带来的便捷和效率,推动行业创新工作逐步走上全面创新管理轨道。

2、注重全员创新,广大员工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力军。企业员工“尽管创造能力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创造力,所以企业创新的主体应该是职能部门及其全体员工,而不应紧紧局限于科技部门和少数技术人员。”这是全面创新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创新开展过程中,xx烟草专卖商业企业把有组织的重点突破与群众性的广泛参与并重,比如杭州市公司开展了“金点子建议”活动,征集员工对企业创新管理的好办法和好建议75条,评出获奖建议6条,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创新的主体。绍兴市局(公司)探索出的“一架梯子、一把尺子”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湖州市局(公司)探索出的“卷烟大户监管办法”、温州市局(公司)探索出的专卖管理“三线联动”办案模式等一批管理创新成果,都是基层一线员工和职能部门,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全员参与创新,真正把创新工作从“神秘”中解脱出来,也使创新具有了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动力源泉。

3、注重全流程创新,提高企业灵活响应市场的能力。全面创新管理要求“企业通过对原有业务流程实施革命性变革,不断提高组织效率、灵活性和响应市场的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和顾客需求的日益个性化。”近年来,行业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使专卖商业企业面临新的使命: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烟草工业的做大做强,为零售客户和消费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努力做到“三个满意”。专卖商业企业必须进行业务流程的不断革新,以努力适应“三满意”的行业要求。为适应工商交易方式改革和提高工商营销协同水平,xx烟草专卖商业与xx、上海、湖

南、湖北等省卷烟工业探索建立“工商协同、网上配货”的货源投放新模式,促进了工商之间卷烟交易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为实现工商物流顺畅对接,与xx中烟携手探索卷烟整托盘扫码出入库模式,实现工商出入库30件烟一次性完成“一号工程”扫码。围绕满足零售客户真实需求,试行“三级定量、从小原则”的货源供应办法,提高卷烟投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工商流程和批零流程的一系列工作创新,使企业响应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使卷烟“从工厂到市场”的物流配送效率明显提高,使零售客户的真实需求进一步得到合理满足,流程创新成为开展全面创新管理的重要抓手。

4、注重集成创新,扩展创新成果的实效性。集成创新是指“企业通过把已有的单项技术或要素有机组合、融会贯通,构成一种新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集成创新是一种创造性融合过程,是全面创新管理的有机组成。为提高地市公司卷烟营销水平,xx烟草专卖商业把市场需求预测、卷烟品牌上柜、零售库存采集和服务客户等13项营销功能进行科学集成,自主开发了“营销工具箱”,大大方便了品牌经理、市场经理和客户经理开展卷烟营销工作。为开展对卷烟经营大户的有效监管,综合应用源头控制、合理定量、计分制管理、曝光台披露等多种手段,把专卖、业务和社会媒体的制约力进行综合集成,探索出对卷烟大户实施有效监管的新方法。集成创新不仅较好地突破了单项创新成果的局限,而且有效拓展了创新成果的实效。

5、注重连续创新,深化创新成果的适用性。“创新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涉及各个部门的永不停止的日常活动”,这在全面创新管理中称为全时创新。全时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连续不断地创新,在创新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全行业正在推进的9000和18000两个国际标准,是管理创新的成果。xx烟草专卖商业在贯彻这两个标准过程中,着眼于把国际标准与行业实际有机结合,开展了一系列连续创新工作,研究制订了《xx省烟草专卖商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在繁杂的管理标准体系中,创造性地提炼出“六有”,即“人人有职责、事事有程序、干事有标准、过程有痕迹、绩效有考核、改进有保障”,以此作为“本土化”主要管理标准予以贯彻,保证了贯标工作的顺利开展。连续创新能够较好地解决创新“失效”问题,使创新成果在企业发展的更深层面和更新阶段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有效深化了创新成果的适用范围。

6、注重联合创新,利用外部资源服务行业创新工作实践。全面创新管理理论认为“创新不是一项封闭的活动,它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创新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创新主体的合作性和创新成果的共享性上。”事实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正是无数开放性创新活动的结晶。当前烟草行业的创新工作同样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单兵作战”,要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努力弥补自身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的不足,逐步提高创新工作水平。几年来,xx烟草专卖商业与xx大学、xx创联、xx新世纪和城乡经济社会调查队等单位密切合作,先后开展了《xx卷烟市场秩序评估体系》、《烟草专卖商业企业综合管理体系》等一系列合作研究项目,共同探索建立了“xx春节和中秋节市场销售与销售相关性数学模型”、“市场经济环境与卷烟销售结构和销量相关性数学模型”。积极利用行业外资源开展创新工作,逐步走一条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联合创新的道路,这是当前行业创新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专卖商业企业开展全面创新管理的内在需求。

7、注重成果转化,为企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创新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但创新本身并不能自动带来竞争能力的增强。只有把创新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形成“创新—成果转化—竞争力增强—再创新—成果再转化—竞争力持续增强”的良性循环,创新才能真正为企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xx烟草专卖商业注重把成果转化作为创新工作的关键环节,努力在工作创新与企业竞争力增强之间搭建起顺畅的成果转化路径。如提出的“有假烟必有网络,有网络必有大要案”的打假理念、“见物、见人、见网”的办案思路和“追主犯、追实刑、追重刑”的办案目标,有效指导了基层打假破网工作顺利开展。努力推广被xx省评为管理创新一等奖的绍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现了由“一点红”到“一片红”。在“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中,在不断改进完善的基础上,把“营销工具箱”向全省推广,现已成为客户经理每日必用的营销工具软件。行业创新工作成果较好地转化为实际工作效果,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竞争能力的持续增强。

三、全面创新管理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几年的创新工作实践使我们体会到,顺利实施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必须“明确一个指导思想,把握‘三用’工作原则,建立四项保障机制”。

1、明确一个指导思想:创新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贴近一线、注重实效、提升水平”,努力与行业中心工作和一线需求紧密结合。必须把强化专卖专营体制、建立现代流通企业、增强行业竞争能力,作为开展全面创新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在不断提高客户服务能力、品牌培育能力、市场控制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真正使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成为推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引擎,专卖商业企业的创新工作才能体现出更大的作用,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2、把握“三用”原则:必须坚持有用、好用、管用的创新工作原则。有用是根本,创新要有针对性,必须“为了工作而创新”,决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好用是目标,要充分考虑创新成果实现的可能性和可推广性,避免超越条件和不计成本去盲目创新。管用是方向,要努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并努力使创新成果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发挥积极效用。只有坚持有用、好用、管用的创新工作原则,烟草专卖商业企业的创新工作才能富有成效、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建立四项保障机制:首先,必须理顺行业创新工作体制,明确具体职能部门牵头、协调行业创新工作。xx烟草专卖商业已经明确由省局科技处负责此项工作,在地市局(公司)层面由办公室或经济运行处具体牵头,为开展全面创新管理奠定了良好的组织保障。其次,必须建立行业创新工作考核机制。省局(公司)要对各市局(公司)创新管理工作的开展实施全面考核,各地也要根据省局(公司)要求,把创新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到对本级各部门、各县局的工作目标考核,从而形成自上而下、逐层推进的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再次,必须建立行业创新工作奖励机制。在2005年首次设立了“创新奖”,评出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两个。2006年又制定了《xx省烟草专卖商业系统技术管理创新奖评选办法》,全省各地申报创新项目60项,有8个项目获奖,较好地激发了以创新求发展的工作热情。最后,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工作氛围。要把“理解创新、善待失败”作为重要的行业共识,积极为创新者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去;要为创新者提供更加宽容的舆论,使他们即使经历失败也不失去继续创新的勇气;要为创新者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在创新实践的发展中促进创新者个人价值的实现。

围绕着扎实推进全省行业贯标工作,xx烟草专卖商业创新工作的实践表明:积极引入“全面创新管理”模式,是专卖商业企业创新工作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第三篇: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

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

下面几点,供大家参考:

1.-----时间控制

下班——滞后思考原则

下班时间——滞后思考原则:在办公室,下级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在生产现场,上司随时处于保障状态。

在日本企业中,办公室工作的员工,职务越低,下班时间就越晚。因为下级必须随时准备回答上司提出的问题,随时为上司提供所需要的材料,随时执行上司的每一个命令。

只有当上司离开公司之后,下级才会有自己的时间,才能整理属于自己的内容。员工们都会意识到:从社长到职员,来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工作,每一个下级的工作只是上司工作中的一部分,只有优先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才能保证上司工作的完成。

大家不禁要问,难道下级就不能比上司早下班吗?不是的,下级同样可以在上司之前下班,只要你在下班前同上司打声招呼,告诉他“我有事要先走”等,就行了。不仅如此,上司在下班之前,也要同下级打招呼:“我要下班了,”这种每天都相互通气和相互关照的企业风气,奠定了日本企业严格管理的基础。而生产现场下班的时间顺序与办公室下班的时间顺序恰恰相反:职务越高,下班时间就越晚。这是因为,无论多么优秀的决策人和上司,一旦签订了契约,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在交货期内生产出满足客户要求的优质产品。这些产品的真正生产者是员工。而且,无论多么优秀的员工,不仅无法独自完成某一个复杂完整的产品,还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必须要上司大量的协作和协调来保障员工的操作。如果上司先于员工离开现场,当天的任务就有可能完不成。

举个例子:日本某企业完成汽车轴承工作。生产看板会这样写:

工作内容:轴承 100个。

工作时间:8个小时(上午完成,下午完成)。

完成工作者:****。

因此,下班时间滞后不仅是日本企业最普通的做法,同时也反映了日本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最基本法则:报告——联络——相谈(商量)。

2.-----准时生产

交货——超前思考原则

交货时间——超前思考原则:理想方式,丰田方式

在日本,下级不是用合同规定的交货期来计算工作时间的,而是对自己的直接上司的完成期作为计算工作量的基础。有三种不同的方式:理想方式,丰田方式,中小企业方式。

理想方式

合同中的交货期是31天,但为了应付突然事变,各级都有一个提前量,到了班长计算工作量时,只有15天,不到合同时间的一半。既使这样,它也只是一种理想方式。

因为员工在5月1日能开始工作的先决条件必须是机器设备完好,材料到位。设备完好是办得到的,但在合同签订之前就准备好了原材料不仅不可能,如果可能的话,除开社长有神仙般的先见之明,那实际上反映了企业的一种浪费。因为材料积压,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占据仓库不仅人工,而且照明等费用也是极大的浪费。

丰田方式

丰田方式被企业界誉为最节约最高效的方式,也被称为无仓库方式,也就是JIT生产。

其实,丰田方式同样是一种理想方式,因为它是在有丰富的流动资金作保障的状态下进行的。远的不说,光是2004~2006年3年间,丰田公司账簿上的周转资金,经常都在6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年纯利都在1000亿元以上。丰田在得到订单之后,通过计算机网络迅速地将材料清单发往材料厂家,同时从银行预付大量的货款。更由于丰田的声望和实际效益,材料厂家在接到订单后,暂不付钱也会抓紧生产。因此,丰田实现了无仓库方式,而且同材料厂家签署发包合同到第一批材料入库最快的只要3天就能完成。中小企业方式

在日本,一般的中小企业,从合同生效到材料入手并开始生产,需要10天或半个月。假如我们选定在13日(星期一)开始生产,到产品完成的最后期限30日,总共也只有13天(除去星期六和星期天)。由于它比理想的情况还要少2天,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交货,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零废品法”,即:严格按照客户要求和生产程序,创造性地、优质地完成每一个动作。

3.----不合格的控制

“零废品法”:严格按照客户要求和生产程序,创造性地、优质地完成每一个动作。

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产品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把“零废品法”中强调的三个方面分开来说:

(1)生产程序:就是操作规程说明书。

(2)创造性地、优质地:就是动脑筋,想办法提高效率。

(3)每一个动作:就是从材料取用到产品打包。

许多企业管理者都知道,影响产品质量的往往并不出在设计或关键内容上,而是出在诸如很小的细节上。

日本企业解决这些问题的做法很简单:

一是严守操作程序和注重操作技巧。

二是动脑筋,改造工具,实现优质高效。

1.)多做JIG

忠实地执行动作顺序:可减少多余的动作,做到整齐划一。在日本企业,几乎所有的测量都会有一种很简单,很直观的工具所代替,其实道理很简单:让员工很容易的接受。做到控制产品不良,做到零缺陷

2.)不断改善

同时这些小设计,小发明都是员工自身的知识财富,他走到哪里,那里都有他的用武之地。这种真正的主观为公司、客观为自己的做法符合日本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个基本定律——“改善”。即: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使自己的身心和技能得到改善。

3.)模仿与编制精干

日本中小企业人员素质并不高,工作环境和软硬件设施也不比国内同行好,但效率却很高,很有活力。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一是模仿;二是工作团队编制精干合理。

提倡模仿

学习和继承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模仿。

中国有一句谚语:照葫芦画瓢。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照葫芦画瓢的人都很笨,没有创新,没有出息。其实,对普通人来说,一生中的创新也就那么一点,大部分还是学习和继承别人的精华,而学习和继承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模仿。

一个新项目下来,不管是新手还是老手都进步显著,几个项目做下来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整套设计思路,并且通过总结还可以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和措施。几年下来,大部分人已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了,优秀者甚至已成了专家。所以模仿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进步的方法,应该提倡模仿。

第四篇:美国和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启示

目录

前言..............................................................................................................................................................................1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分析...................................................................................................................1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1

(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2

(三)美日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融合趋势...................................................................................................4

二、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改善对策...............................................................................................4

(一)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5

(二)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善对策...................................................................................................6

三、结论......................................................................................................................................................................9 附录............................................................................................................................................................................10 参考文献....................................................................................................................................................................17 谢辞............................................................................................................................................................................18 1

前言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一趋势使得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和文化的交流日趋深入。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广阔的市场上保有一席之地,进而求得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并结合本国的国情,灵活运用,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美国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模式。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以规范工作设计、制度化管理和强调物质激励为特点的机械式管理制度。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以模糊工作设计、人本管理和强调精神激励为特点的有机式管理制度。本文试图对日本和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特点归纳,并分析中国民营企业这一特定对象所面临的现状,通过借鉴美日的模式特点,探索出与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相适应的特征及改善对策。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1、灵活的市场化的人力资源配置

一方面,美国政府除反四大歧视行为之外,基本上不加限制,任意就业政策依然唱主角。这种松动的政策为美国员工在国内市场上高度流动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政府和企业需要的各种人才都可以从市场上获取,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

通过这种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个人和岗位的最优化匹配,但缺点是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差,不利于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

2、以详细职务分工为基础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美国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契约、理性,重视刚性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对常规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企业分工精细、严密,专业化程度很高,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工作,不得随便交叉。

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都有了科学的依据。但缺点是员工自我协调和应变能力下降,不利于1 1 通才的培养形成。

3、人力资源培训十分广泛

美国的人力资源观认为学校的普通教育水平难以满足企业经营实际对于工作技能的具体、多元、多变的要求,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发展员工培训,以不断提高各级各类人力资源的工作适应能力。通过开展广泛的人力资源培训以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是美国企业在实施竞争战略中的重要举措。

在美国企业,员工从录用时刻起首先需要接受系统的职前培训,以后,员工一般都还需要接受在职培训,在职培训首先必须服从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再培训战略,并依据企业的人力需求发掘员工的潜能。美国企业从竞争战略角度对各级各类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再培训给予了更多的重视,除常规的教学和辅导外,还通过研讨会、案例研究、角色扮演、文件筛选、管理游戏、工作转换等各种途径和方式,开展十分广泛的人力资源培训。

4、强烈物质刺激为基础的工资制度

美国企业认为,员工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物质报酬,可以不向员工说明此项工作的意义,但必须说明此项工作的操作规程,员工可以不理解工作本身的价值,但必须把工作完成好才能获取相应的报酬,员工得到认为合理的报酬后,就不应该再有其他要求了。

美国公司内部工资制定的基础是职务分工,表现出强烈的刚性。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多地偏重于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个人为激励对象。因此,公司在制定政策时重点考虑的是工作的内涵及该工作对公司经营效率所做出的贡献,基本目标是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在奖励制度方面名目繁多,尤其突出的是高层经理的奖励制度。在企业景气的时候,企业可以不用考虑对员工有额外的支付,减少了发展成本。然而,这种刚性的工资制度是建立在员工与企业之间纯理性的基础上,两者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契约关系,这势必造成劳资关系的对抗性。

总的说来,美国公司是一个典型的机械式经济机构。美国人仅把工作和劳动看作一种买卖关系,强调的是制度管人,缺乏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劳动价值观,其管理模式的主流仍属于管理技术型的。

(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1、终身雇佣制

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最突出也是最有争议的政策。从企业这方面来看,在对员工进行大量的培训以后,一般也不愿意员工离开企业,因此,即使是经济不景气时,日本企业也不轻易解雇工人。另外,由于员工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及时了解和对企业的依赖,使员工更加愿意也更加容易与企业合作,这样就形成了日本企业中合作性的劳资关系。

终身雇佣制有助于公司对员工的长期培训,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也有利于贯彻执行企业的生产营销战略。直到今天,大部分制造企业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就业政策,但是这种稳定的就业政策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企业利润的下降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年功序列制

在日本企业中,员工的使用上有“有限人员”和“按部就班,内部提拔”特点。就是员工要从基层进入企业,然后在按部就班提拔的过程中熟悉情况,和上下左右建立起工作和个人关系,为以后从事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年功序列制的管理方式对于人才的长期培养有很大的好处。老员工的丰富经验为企业在职培训提供了巨大的知识财富,这种体系也有益于企业文化的传播。日本人还认为,以论资排辈的原则评估员工的工作成就可以去掉许多评估中的不客观的因素。但这种方式却不利于以白领阶层为主的金融服务行业,论资排辈的管理方式打击了专业人才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金融业在金融风暴中受到重创的主要原因。

3、注重内部培训

日本企业具有用人上的相对封闭性,内部培训是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方式。其基本思想是,高素质的员工可以通过企业自己的培训,胜任所有的工作。日本企业聘用员工时,不看重个人的具体技能,而是强调基本素质。因此在培训新员工上要花更大的工夫,日本企业在职工培训上的投入是美国企业的25倍。员工在培训中,不仅要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而且还要学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上下左右关系和行为准则等很多“软知识”和“软技能”。

由于重视内部培训,工人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和丰富了技术知识,促进了对企业的忠诚,生产力大大提高,这对增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增加企业的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却增加了培训费用,阻滞了员工的流动,难以实现社会范围内,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4、强调公平的精神激励

日本企业的工资政策最重视公平和合理,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不把奖励个人放在首位,企业的福利政策也与此相对照。因此,企业更多地使用内部激励,如他们可以不遗余力地为员工营造一个友好、和谐和愉快的工作环境,积极地吸收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使员工有充分的安定感、满足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全面合作的劳资关系。由以上特性可以看到,日本企业实际上更多地强调企业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有机式经济机构。在日本,工作就是社会,社会就是工作,这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相吻合,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的潜力,体现了人文关怀。可以这么说,日本企业走的是管理技术加企业文化的模式。

(三)美日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融合趋势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美日两国的企业都发现了各自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的不足,都在相互借鉴对方的长处。70年代以前,由于美国企业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美国模式也成为企业成功的象征,许多企业包括日本企业都纷纷学习该模式;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制造业对美国同行构成了强烈的冲击,日本模式也成为众多企业效仿的对象。而到了90年代初,美日两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形势又发生了逆转,受泡沫经济和经济危机的困扰。日本的大中型企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经营绩效大幅度下滑,相反,美国高科技企业则在国际舞台上高唱凯歌。这又迫使日本企业对其模式进行反思,他们又回过头来重新向美国学习,以图建立一个更高效率的管理模式。而美国企业有了前车之鉴后,也在不断地深化、扩大该模式所获取的成果。

具体来说,美国企业改变了原先漠视人力资源作用的态度,特别是在劳资关系、员工的培养和参与决策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并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地位来看待。而企业利润的压力也迫使日本企业对其终身雇佣制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反思。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日本企业也已经取消了终生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也逐渐被打破。原有的“按部就班、内部提拔”的规则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有人说,日本企业人事制度的“三大支柱”慢慢地倒下了两根。因此,日本模式已逐渐改变原先那种不重视劳动力市场配置的状况,稳定的就业政策和论资排辈的晋升制度也阻挡不住变革的脚步。

事实上,我们前面讲到的日本模式和美国模式的特点都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而言,日本模式在技术变化不大的行业具有相对优势,而在技术变化急剧的行业中,美国模式则更具竞争力。在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新阶段,美国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融合趋势更为明显。

二、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改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快速增长,而且自1998年来,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65%,民营经济生产总值占GDP的比率超过41%,民营企业吸收的就业人数达 1200万人。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将难以取得持续高速增长的佳绩。然而,我国民营企业寿命普遍不长,平均寿命只有3岁左右,民营企业“退化”、“昙花一现”的现象经常发生。中国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面临着新的危机——人才的危机。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因人才的缺乏而受到阻碍。因此,阻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适合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一)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民营企业的管理权力缺乏制约

民营企业大多数为私人投资兴办,一般情况下企业主是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的,且决策管理时,只需对私人利益或少数投资者负责即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个桎梏——个人专权的家长式管理模式。然而一旦企业走上了发展之路,规模逐渐扩大时,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便会诱发一系列的问题,很容易造成决策的盲目、管理的混乱与权力的滥用,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败。

2、缺乏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

我国民营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规划,也不考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战略,使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同时,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存在功利主义,把人看作是成本而不是资源,对人才只使用不培训,缺乏开发人才、培训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战略统筹观念。

3、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在我国许多民营企业中,没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对人的管理强调通过“控制”和“服从”来实现人与事相适应,而忽视人的才能的发挥。他们认为员工是企业赚取利润的机器,对于企业决策只有无条件地执行,对员工缺乏尊重。

4、培训机制不健全

许多民营企业只用人而不育人,他们需要的是现实的实践型的人才,最好招来就能为企业做出贡献。许多民营企业不愿在人员培训上下功夫,一方面是他们认为人是成本,舍不得对人员培训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是对人才培养缺乏自信,既担心投入的人力、物力没有回报,更担心培训的人才不能为他们服务。在企业中,培训往往是老板说了算,什么时候培训、培训什么、培训什么样的人才没有规划,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考虑到培训。培训机制的不健全使民营企业不能获得真正的人才。

5、薪酬管理不科学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中存在许多误区,诸如对员工的基本人性假设是“恶”的,认为员工得到的取决于付出的,“高工资一定可以吸引并留住人才”,有的由企业家一个人来制定本企业的薪酬制度。首先,这种薪酬制度仅凭借经验而不是从科学的角度来制定,不仅科学性较差,而且往往也会违反薪酬管理的公平原则。其次,这种薪酬制度只适用于企业规模不大、老板了解每一个员工绩效的情况下,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实施必然越来越困难。

6、强调管理,激励手段单一

大多数民营企业过于强调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的制定,忽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许多民营企业家只考虑到了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而忽视了激励因素,单一的激励手段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员工的使用效益也没有达到满意化。

7、流失严重并缺乏控制

在我国许多民营企业中,没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对人的管理强调通过“控制”和“服从”来实现人与事相适应,而忽视人的才能的发挥。在民营企业中,企业前景不明朗或内部管理混乱,员工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工作压力大,缺乏职业安全感,个别企业薪酬结构不合理,工作标准过高等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导致员工跳槽。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人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了企业人力重置成本,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效忠心。

8、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没有认清企业文化的本质,没有把企业文化战略编入企业发展规划的整体战略中。企业文化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作为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念缺乏个性,形式化、雷同化现象严重。同时受某些企业主自身素质的限制,家长式管理导致企业在发展中缺乏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家族力量对企业领导权的垄断,导致企业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团体。企业文化操作建设的任务也不明确,没有专门的企业文化建设部门,不能从整体上进行系统规划。

(二)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善对策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所谓的美、日模式只是相对的,这并不排除各国人力资源管理仍保持各自的特色。从理论上来说,较为理想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既具有美国模式的高竞争、高效率和日本模式所具有的员工安全感、责任心、归属感及优秀的员工素质,又能克服美国模式的短期行为、两极分化和日本模式的低效率和人浮于事。

因此,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该具备的特点也应有所变化。中国民营企业应以自身情况为出发点,博采美日模式之长,融合提炼,形成独具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索出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改善中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将权力制约原则贯彻到决策管理中

美国企业以详细分工为基础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但同时形成的决策权的过度集中也显示出较大的弊病,而日本的员工参与管理制度就在充分授权的前提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所以,民营企业一方面应在内部建立起权责明晰、相互监督、彼此制约、有效沟通、高度协调的机制;一些重要的职能要分由不同的部门人员来行使。另一方面,应制定系统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一部门各层管理人员的目标、权力与职责,促使各职能部门、各管理人员在充分的权力范围内正确地行使职权,并对员工适当授权,加强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另外,企业还应提供一些保障各部门职权能正常实施,达到预定效果的措施。

2、增强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

随着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加剧,美国的企业普遍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使美国企业能充分的适应市场的变化。

因此,民营企业应构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机制,将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配合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并在此战略指导下,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工作,同时培养和建立起和企业总体战略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3、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日本企业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把人看作是企业最具活力和最具能动性的资源。使员工有充分的安定感、满足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全面合作的劳资关系。美国也为了缓解对抗性的劳资关系,对日本的这一方面进行了学习和借鉴。

因此在新经济时代,民营企业要认识到人力是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资源而不是成本,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开发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工作上,要挖掘人的潜能,使人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收益。同时要把尊重员工的利益,变“控制”为“尊重”、“关心”,要重视员工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需要,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从而留住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盟。

4、改变育人观念,注重员工培训

美国和日本企业都非常注重培训,特别是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对员工的长期的内部培训,这样不但能使员工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和丰富了技术知识,促进了对企业的忠诚度,而且对增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增加企业的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民营企业应该学习美日的这种人才培训观念,把培训看作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建立持续性的培训激励和评估机制,把培训着眼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培训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让培训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并通过丰富培训的内容,采用广泛的培训方法来发掘员工的潜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5、树立现代的薪酬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

美国刚性的薪酬制度,使员工的收入差距加大,普通员工的流失率也在攀升,而日本强调公平的薪酬制度,使员工的收入差距缩小,严重影响企业经理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民营企业应吸取美日的经验教训,树立现代的薪酬管理理念,尽快从传统的工资管理转变到现代的薪酬管理,即从收入分配制度向人力资源投资理念转变。同时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学习并掌握薪酬设计、薪酬政策、薪酬体系的有关知识和国外优秀企业薪酬管理的先进经验及方法,利用薪酬调查等手段,发挥民主协商、专家咨询、个案谈判等薪酬设计模式的优点,制定符合本企业的薪酬制度,建立兼具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的合理的薪酬体系,实现科学、规范的薪酬管理。

6、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民营企业应学习美国企业在物质激励方面的创造性和日本企业在精神激励方面的重视性与公平性,建立全面合理的激励机制。

首先,要重视物质激励,采用各式各样的激励方式,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满足员工多方面的需要。同时也要注重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建立多维化的激励体系,在强调公平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差距来增强对员工的激励效果,培养和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和工作满意度,增强员工的求胜欲和进取心,让员工为企业不断地做出贡献。

7、增强企业吸引力,降低员工流失率

民营企业应该借鉴美国企业的经验,改变原先漠视人力资源作用的态度,学习日本企业的人本管理,积极地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使员工有充分的安定感、满足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全面合作的劳资关系。

首先,建立制度化约束机制。一方面,企业要为员工发展创造好的环境,增加自身吸引力。同时,也必须制定相关的制度,对员工流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如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管理、培训赔偿制度和职工入股制度等。其次,内部管理要规范化。管理者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尽量能做到科学决策、合理分工和有效控制。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也要摒弃经验管理,真正做到科学管理。

8、培养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凝聚力

日本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认为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特征、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经营思想和模式,使员工感到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美国企业也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加强建设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希望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相依的关系,最终使员工依恋并热爱自己的企业。

民营企业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首先,要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进行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其次,要建立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和具有行业特色、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要立足实际,高瞻远瞩,并结合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综合考虑所处的地区、行业发展阶段、员工的素质、管理层的管理意识,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念去塑造企业文化。再次,要克服家长式文化和家长式管理带来的消极影响,明确产权结构,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公平和谐的企业文化。

三、结论

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根植于一国的文化传统和经济体制,而且还与该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对外开放程度有关,因此它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也不可能存在一个世界统一的模式。中国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当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要跳出中国式管理的陷阱,在继承儒家文化等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要勇于学习美日等国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厚重沉稳的传统精神之上,注入自由、创新的因子,使中国的民营企业真正成为世界的领跑者,而不是跟从者。

附录

Human resources are the source for an enterprise to compete continuously,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core resources in modern society.A scientif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odel that accords with the situation of a country can motivate the enterprise greatly.Shaped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odel of America went through one century’s development course, and at present has already formed the comparatively mature and self-contained system.Ever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sp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has been very quick and has established the pattern of market economy tentatively, and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level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hat corresponds to this realizes the qualitative leap, but generally speaking,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there are much more differences whether it is in the aspects of talents’ exploitation mechanism or management model.Consequently, comparing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odel of Chinese enterprises with that of advanced enterprises in America thoroughly posses important realistic significances which can help us define disparity, improve mechanism, set up internationally advance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odel, and strengthe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1、COMPARING OF HUMAN RESOURCE RECRUITMENT AND EMPLOYMENT OF CHINESE-AMERICAN ENTERPRISES

The first link of enterprise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recruitment and employing of human resources, whether it succeeds or not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a serie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ctivities, or even influenc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enterprise’s management strategy.Therefore it does not matter whether it is American enterprises or Chinese enterprises, they both pay much attention to recruiting the staff.In view of the staff’s recruitment and employment of American enterprises, it depends strongly on the market.No matter what kind of talents is needed, the enterprise can look for him in the market.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 departments recruit, filtrate, or “dig out” talents who are from other enterprises through market competitions according to its own needs of enterprise.Whereas the person who enterprises do not need is nearly dismissed without mercy, and his employment and whereabouts are rearranged by the lever of the market.The way of recruitment in American enterprises can make enterprises raise “fighting ability rapidly”, and it is suitable to satisfy the need of employing human resources in a short time for enterprises.On the channel of recruiting, American enterprises think that the advertisements of such media as the newspaper, TV, etc.are an effectual recruitment channel.When there is a vacant position that needs recruiting, most enterprises will spread abroad by various kinds of channels, such as the advertisement column of th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hematic program channel of the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recruitment web of international network, and the notification of recruitment information of each human resource department and professional guild, etc., and try hard to make it be known by everybody, so all people can compete to the vacant position, thus reflected the criterion that everyone is equal.The recruitment procedures of American enterprises are more regular and more complicated, including the sureness of the demand for human resources, recruitment and choose employing of human resources.Its main characteristic is: using a large amount of knowledge such as industry psycholog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job analysis and the job design while confirming the demand, undergoing primary election, filling in application forms, physical power test, psychological ability test, speaking face to face, examination, filling in a form and compiling a register etc.strict steps while selecting job seekers, among these the psychological ability test i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The advantage of the way of the recruitment and employment of American enterprise is that through bidirectional choice to realize the optimized matching of individual/position in the whole society;whereas the disadvantage is that the stability of enterprise staff is bad, and the sense of ownership is not strong, unfavorable to the forming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special manpower capital.While in view of the staff’s recruitment and employ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he dependence on market is stronger too.At present, besides a few special units and laborers who are still putting arranged allocation of obtaining employment and flowage, most laborers, whether they are ordinary laborers or graduates all go through the labor market to realize workforce’s employment and rational disposition of human resources.The employing unit can go to the labor market to recruit when it needs the workforce, at the same time surplus and unsuitable workforce can flow into the labor market.Laborers can discover occupation and units, which can exert one’s own capacity and obtain best remuneration according to one’s own interest, wish, and specialit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recruitment of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is more and more scientific and diversified.Compared with America the recruitment procedures of enterprises are oversimplified in our country, while selecting the job seeker undergoing a series of steps to confirm suitable person, including primary election, filling in application forms, interview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sts,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s.It can be found that, on one hand the recruitment channels of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are more diversified at pres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way to adopt modern means such as the evaluation center and psychological test etc.are few.Especially when there are no dynamic and systemic human resource programming regard as prerequisite in some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just according to enterprise’s present demands for human resources carry on the job blindly, and the recruitment and selecting of human resources seldom combine with business strategy or the ability to organization.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we can see that American and Chinese enterprises both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recruitment and employment of human resources,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a few aspects, such as staff recruit channel, primary election method, test and assessment method that staff employ, etc.2、COMPARING OF HUMAN RESOUR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CHINESE-AMERICAN ENTERPRISES

All kinds of employing organizations especially large enterpris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They have already realized that it is not an item of “expenses” but an “investment” with high rate of returns, and it is an approach for training the special-purpose capital of talents and finding the best way to correspond to enterprises.For the training content, such “hard skills” as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etc.are the main emphasis point that American enterprises train.In the U.S.A., staff’s training has already become the main approach for enterprises to improve workforce’s diathesis and dispel disparity between the skill and the job.The respect of staff training, what American enterprises implemented is “specialized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pay attention to staff’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 training.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will upgrade the staff’s knowledge and improve staff’s skill through training, meanwhile regarding it as the basic way to strengthen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the staff’s training of American enterprises changed enormously, it mainly showed as training transfers to the actual skill’s training instead of only offering information.More and more companies engage teachers and advisors outside the company to take on a trainer, and the company trains knowledge and skills which skilled workers need especially, meanwhile strengthening non-administrative staff’s training.More and more companies are inclined to individuals or the group to go on the personal training method, and train through the network system of the computer.The training methods of enterprises are varied, and its training equipments are advanced.But in a word, because of the big mobility of staff, enterprises often lack long-term and total training plan, and a large number of training depends on social talent training channel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guild, and vocational school, etc.Staff’s training of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gone from nonexistence to existence, from weak to strong, and from single to the overall developing road.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system that enterprises educate independently have been formed, and some advanced staff’s training modes in foreign countries such as training center and network inside enterprises, studying type organization and enterprise business school, etc.are introduced to our country.Enterprises have progressively become the subject of staff’s training, and staff’s training has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to.It can be found out from the evolution of enterprise staff’s training of our country that there is very great change in staff’s training of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some aspects.Even though our country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human resources, there is a specified blindness whether it is education or training and it is not well combined together with market demand.It is trained in order to train that enterprises train, a lot are sudden and lack of system and perspective.Relatively the input to staff’s training of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differs greatly in developed countries.Some enterprises are scarce to know that “input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most profitable inputs”.Be stingy towards the time and the fund input of staff’s training, employ the staff by all means, and consider less when it comes to skills training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so staff’s latent energy is difficult to arouse and exert.Some enterprises think contributes of senior managerial talent or senior technician talent are relatively heavy, while workers of the first line are not so important.Consequently,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secondary and advanced talents, and ignore th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ordinary staff.In a wor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should based on studying American advanced management experience gave play to our strong suit and innovate to some extent on management, and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different enterprises, set up different effectu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odel, and make great efforts to do well in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人力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的资源, 是现代社会的核心资源的之一。一个符合国情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能够极大地激励企业的。从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和相对独立的系统。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经试探性地建立了市场经济模式, 并且相应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 但一般而论,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它无论是在人才开发机制还是管理模式反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 全面地比较中国企业与美国先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助于我们定义差距, 改善机制, 确立具有国际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比较中美企业的人力资源招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第一个环节是招聘,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甚至影响企业管理战略的成功或失败。所以无论是在美国或中国企业, 他们都对招聘员工特别注意。美国企业对员工的招聘, 主要取决于市场。不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企业都能在市场上找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人才的招聘、筛选都是通过市场竞争来满足企业自己的需要。但企业不需要的人才会毫不留情地被淘汰,他的就业由市场杠杆来重新调解。美国企业的招聘途径可以迅速地提高企业的“战斗能力”, 并且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的需要。

在招聘渠道方面, 美国企业认为,报纸、电视等媒体的广告是一种有效果的招聘渠道。当有职位空缺时, 多数企业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渠道来向外传播, 譬如报纸的广告专栏和杂志、广播和电视的主题节目, 国际网站的招聘网页, 和各人力资源部门和专家协会的招聘通知等,并设法让每个人都知道, 使每个人都能竞争这个缺位置, 以此反映出公平的标准。

美国企业的招聘程序是更加规范和复杂的, 包括人力资源需求的确定、招聘和选择人力资源。它的主要特征是: 使用大量知识譬如产业心理学, 利用工作分析和工作设计来确定需求, 进行初选, 填写申请表, 体格测试、心理能力测试,面试, 笔试等严密的步骤来选择求职者, 其中心理能力测试是最典型的。美国企业招聘途径的优势是通过双向选择实现整个社会人岗的优化匹配。但劣势是企业员工的稳定性低, 归属感不强,这对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不利的。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 对市场的依赖性也很强。当前, 除了少数仍然获得就业分配的劳动者外, 多数劳动者无论是否是普通民工或毕业生都要通过劳动力市场来实现就业。需要时招聘单位可以到劳动力市场去招聘, 同时剩余和不合适的劳动力会再流入劳动力市场。劳动者能找到工作和单位, 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愿望, 和专长,施展自己的能力和获得最佳的报酬。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我们国家企业的招聘会越来越科学和多样化。

与美国的人力资源招聘程序相比,当通过让求职者接受一系列的步骤,包括初选, 填写申请表, 面试, 专业知识测试和体检来确认是适合的人时,我们国家的程序就过于简单化了。一方面我们国家企业的招聘渠道目前比较多样化, 另一方面采取现代的手段譬如评估中心和心理测验等方式的企业却是少数。特别是在当前在我们国家的一些企业中缺乏动态性和系统性的人力资源项目的前提下, 只能仅仅根据企业当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来盲目地从事工作, 并进行人力资源招聘与筛选与企业经营战略或组织能力的极少组合。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美国和中国企业都很重视人力资源招聘, 但在几个方面存在差异, 譬如员工招聘渠道, 初选方法, 测试和招聘员工的评估方法等。

2、比较中美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

各种各样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都对人力资源培训相当重视。他们已经意识到, 这不是一项“费用” 而是一种高回报率的“投资” 项目, 并且这是一种培训专业人才来发现与企业最佳配置的方式。训练内容如“硬技能” 作为技术和管理等, 是美国企业培训强调的重点。在美国, 人员培训已经成为企业改进员工素质和缩短工作与技术差距的主要方法。美国企业实施了“人员专业化” 的培训系统, 对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培训非常重视。越来越企业通过培训来将提升员工的知识和改进员工的技能, 同时把它看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方法。

在进入21 世纪以后, 美国企业的培训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它主要表现为培训从单纯地提供信息转变为对实际技术的培训。越来越多的公司让公司外的老师和顾问充当培训者, 并且公司培训专业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加强了非行政人员的培训。越来越多的公司倾斜于对个体或小组进行自我培训, 和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惊醒培训。企业培训方法在变化, 培训设备也在改进。但,由于员工的大量流动性, 企业经常缺乏长期和总体的培训计划, 并且有大量的培训取决于社会人才的培训渠道,如政府、协会、和职业学校等。我们国家企业的人员培训从不存在到存在,从弱到强,并从单一到全面发展。近年来,关于企业独立化教育的研究系统已经形成了, 和外国的一些先进的人员培训的方式如培训中心和企业内网络, 学习型组织和企业商业学校等,也被介绍到我们国家。企业逐渐地成为人员培训的主题, 人员培训也得到了更大的重视。

从我们国家企业的人员培训的演变可以发现我们国家企业的人员培训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即使我们的国家对人力资源教育和培训给予相当的重视, 但仍然存在着它是教育还是培训以及它不能很好地与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的盲目性。

企业的培训是为培训而培训, 它们大多是突然和缺乏系统性与预见性。我们国家企业的人员培训的输入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些企业不知道 “对人力资源发展的输入是最有益的输入之一”。因为缺乏对人员培训的输入投入时间和资金, 缺乏用各种方法来雇佣员工, 并缺乏对技能培训和智力发展的考虑, 职员的潜在能力很难被激发和发挥。一些企业认为高层管理或高层技术人才与基层员工相比更重要。结果,只重视对中层和高层人才的培训, 忽略了普通员工的培训和发展。

总之,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应该在学习美国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进行管理创新, 并根据我们国家的民族状况和不同企业的不同特点, 设置各种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并在将来努力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英,班博.国际人力资源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2] 赵曙明,武博.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模式比较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1):23.

[3] 戴瑾.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启示[M].黑龙江:黑龙江对外经贸出版社,2004.18. [4] 胡雪梅,孙常生.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乡镇企业研究,2004,(6):47.[5] 崔玉波,陈万明.关于美国、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4,(7):10.[6] 曹亚克,矫辉,马卓.日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3,(2):35. [7] 张伟强.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征分析[N].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4-22(4).[8] 王艳.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及其启示[J].学术论坛,2003,(4):18.[9] 赵曙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 赵曙明,彼得·J·道林,丹尼斯·E·韦尔奇.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1]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12] 吴敬链.当代中国企业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13] 吕政,郭朝先.我国民营企业的新发展[N].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13(1).[14] 刘光友,任虹.民营企业成长应注重企业文化的转变[J].企业文化,2001,(6):21-23.[15] 蔡而迅.论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之核心[J].经济师,2001,(2):14-17.[16] 刘国萍.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J].管理论坛,2002,(4):28-30.

[17] 杨立岩,潘慧峰.人力资本、基础研究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3,(4):20-23.

谢辞

这次毕业论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李明生老师,李明生老师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悉心指导、耐心讲解,积极帮助我解决论文写作中的困难。无论是在理论学习阶段,还是在论文的选题、资料查询、开题、研究和撰写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我愿借此机会向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其它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整个的论文写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积极的帮助我查资料和提供有利于论文写作的建议和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论文得以不断的完善。

另外,要感谢在大学期间所有传授我知识的老师,是你们的悉心教导使我有了良好的专业课知识,这也是论文得以完成的基础。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他们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关怀。

通过此次的论文,我学会了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学会了怎么更好的处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同时,也学到了做任何事情所要有的态度,如做学问要一丝不苟,做事情要有耐心和毅力,在工作中要学会与人合作的态度,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等。

最后,我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以更加丰厚的成果来答谢曾经关心、帮助和支持过我的所有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

第五篇:信息化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三横一竖联成丰,三级管理蕴其中,一个丰道集三级;内联为王外联丰。

管理融合信息化,现实结合虚拟网;

管理创新丰模式,企业践行咸相宜。

丰模式

——企业集团管理模式创新

雷民政

摘要:本文作者基于施工企业集团“集团公司——分子公司——项目部”三级组织项目管理组织架构与信息流等理论的结合,总结提出施工企业集团项目化管理三级组织协同运行平台及其对应的业务数据信息集成平台——“丰”模型,提出了施工企业集团三级组织一体化协同运作的丰模式。丰模式是企业集团项目化管理的必然模式。

关键词丰模式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一.引 言

施工企业集团以项目为基本单元展开经营管理,以项目为导向组织战略的实施,以项目为依托确保战略实施的成功。而要取得项目管理的成功必须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念与方法改进管理手段与管理模式,构建企业多级组织项目管理协同运行平台并有效运行,使企业组织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和任务的需要动态地定义业务流程与配置资源,保障项目成功实施。因此按照现代项目管理思想(即项目化管理)构建“集团公司——分子公司——项目部”三级组织一体化协同运作平台与运作机制显得十分必要,但要完美实现企业战略意图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笔者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通过长时间的总结研究提出了信息化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丰模式。丰模式为施工企业三级组织项目化管理构建了一个“丰”模型运行平台,为施工企业信息化系统架构设计呈献了一个“丰”架构模型,为施工企业三级组织项目化管理运营数据信息集成管理呈献了一个“丰”模型平台,为施工企业三级组织项目化协同管理呈献了一个“丰”运行平台,亦为施工企业项目化管理呈献了一个创新模式。丰模式很好地诠释了现代项目管理思想,能实现“集团公司——分子公司——项目部”三位一体的协同联动。

二、“丰”模型特征描述及释义。

1.“丰”模型的特征描述。丰模型是基于建筑施工企业的“集团公司——分子公司——项目部”三级组织项目管理组织架构与信息流结合的抽象模型。它将现实三级组织的“三”

字型信息基础平台与虚拟的“I” 字型信息通道相联结,即:“三”+“I”=“丰”,形成三级组织的“丰”模型平台。它将单极组织使用的“局域网”、三级组织使用的“城域网”、组织与外部联通的“广域网”集成为一体,形成能满足三级组织项目经营管理一体化协同运作的“丰”模型平台,满足组织内外沟通协调需要。

2.“丰”模型的衍生拓展。“丰”模型直观形象地表现了“集团公司——分子公司-项目部”三级组织管理项目的业务流程与数据信息的集成模型,该模型不仅包含了“三级组织”管理项目模型,亦囊括了“集团公司-项目部”两级组织管理项目的“工”字型模型,因为“工”字型模型可以完全嵌套在“丰”字型模型之内,应用时只需将组织层级的职能权限重新调整划分,使业务流程随组织层级的变化而灵活调整,多层级组织的管理也是一样的道理。企业信息系统的每个功能子系统或模块(每个子系统设计成相对独立的模块)可任意置入或取出,就象搭积木拼图一样,企业并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这些模块可搭出一个大“丰”字的管理架构,也可搭出一个小“丰”字的管理架构,大小“丰”的集成就构成“丰”模型平台。

可见,以“三级管理组织”为基本框架建立的丰模型具有灵活的业务流程重组管理功能,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以及普遍适应性,可以适应不同层级组织业务管理模式的个性需求,丰模式思想很好的体现了系统模块化设计理念和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架构理念。

3.“丰”模型特征释义。丰模型是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营管理三级组织与运营信息流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是现实三级组织项目管理模式与运营信息流结合的抽象模型;“丰”模型是三级组织一体化协同运作的业务数据信息集成平台,可以使三级组织项目管理业务数据信息在平台上交流共享;“丰”模型可以实现随企业组织层级的变化而进行灵活的业务流程调整并合理配置资源;“丰”模型是一个能满足三级组织内外管理需要的开放性模型,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组织“零距离”的沟通,满足企业全球化竞争的需要。

丰模式使组织与流程、组织与网络、人与网络、组织与信息系统、人与信息系统融为一体。企业一旦运用信息系统处理日常业务、履行管理职能,将会出现“网在组织中,组织在网中,组织管理人,人亦管组织,辩证相统一,合谐共相生”的状况,“组织——人——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将难以割裂,密不可分,丰模式会自然成为施工企业集团项目化管理的必然模式。

经过对中交股份、中国建筑、中铁建工、中国冶金、中国水利水电集团等特大型施工企业集团项目管理组织的研究发现,其旗下公司的项目管理模式都是 “集团公司——分子公司——项目部” 三级组织管理模式。以中交股份的一公局为例:中交一公局——中交一公

局一公司——一公司炎黄项目部。三级组织管理案例在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中随处可见。

三.丰模式的构建

1.三级组织管理项目的“三”字型基础模型。目前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组织模式是“集团公司——分子公司——项目部”三级组织管理模式,集团公司与分子公司是长期性组织,具有稳固健全的组织机构,制定企业战略,经营管理项目;项目部为临时性组织,代表企业履行承包商的责任与义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项目完成后解体。由于三级组织在空间地域的不同,在空间上呈现似“三”字型模型。这种管理模式是自 “项目法管理”实行以来被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采用。但这种管理模式依然遗留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三级组织机构在结构上呈“金字塔”结构,权限划分互相制衡,业务管理条块分割,工作作风官僚主义,完成目标本位主义,信息传递滞后断续,组织响应速度迟缓,管理体系呈现离散,三级协同实现较难。因此必须改变管理理念,改变工作作风,改变落后的管理手段,进行企业的流程优化与组织创新,尊重现实组织,打通部门壁垒,合理设计权限,搭建企业集团三级组织一体化协同运作平台,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运作机制。

2.三级组织管理项目的“三”字型信息模型。与三级组织项目管理的“三”字型空间模型相对应,三级组织的信息基础架构在空间呈现的亦是“三”字型模型,这个模型犹如三级组织各自建立的“局域网”。在尚未建立联通三级组织的信息通道及集团级的信息集成平台情况下,三级组织各自的业务数据信息先各自在本级“局域网”内传递、加工、处理、共享,信息在三级组织的即时共享较难,上级组织也难以对下级组织进行实时监控,可供决策的信息量小且有失真,难以满足三级组织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一体化协同运作的需要。所以,要借助企业信息化建设契机,改变传统的管理手段,借助信息技术,开发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建立联结组织的信息通道及信息沟通机制、构建三级组织协同运作平台至关重要。

3.三级组织管理项目的“I”字型主干信息通道。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参与国际工程竞争需要大量的外界信息,企业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与外部组织保持信息沟通交换,企业内部组织之间及组织内部也需要大量的信息交换,也要实现三级组织内部及组织与外部的协同。要实现协同,就要建立能满足三级组织内部及组织与外部信息沟通的信息通道,实现三级组织之间及组织内部部门之间的纵横联通,将真实且有价值的信息在三级组织内部按权限共享。因此,构建联结三级组织内部与外部组织的“I”字型信息主干通道,将“集团公司——分子公司——项目部”三级组织联结为一体,构建起三级组织一体化协同运作的“丰”运行平台,满足组织信息交换共享与协同管理的需要,保障以项目为导向的企业战略的成功实现。

4.三级组织管理项目的“丰”模型运行平台。从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开始到项目竣工结束,会发生一系列的事件与活动,会产生物流、工作流、信息流等,当信息流在三级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内部按照约定纵横流动的时候,就映照了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用信息流映照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并辅助企业运营管理,是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两化”融合的真谛,故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努力谋求“两化”融合。“丰”模型的构建必须与三级组织管理项目的组织模型相结合,以企业管理为本、以信息技术为辅,运用现代项目管理思想与理论,运用系统思维进行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进行企业流程的梳理优化,整合三级组织项目管理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企业集团三级组织通畅的信息通道,搭建“丰”模型运行平台。

“丰”模型的构建需将现实三级组织的“三”字型信息基础平台与虚拟的“I” 字型信息主干通道相联结,即:“三”+“I”=“丰”,形成企业组织的“丰”信息平台;将单极组织使用的“局域网”、三级组织使用的“城域网”以及组织与外部联通的“广域网”集成在“丰”模型平台上,形成能满足三级组织项目经营管理协同运作的“丰”平台。构建的“丰”平台应具备能对“集团公司——分子公司——项目部”三级组织项目管理信息进行集成,能作为三级组织业务流程集成管理平台,能集成企业应用信息系统,而且能根据企业不同的组织层级及不同的业务管理模式实现快速灵活的调整流程、配置资源、划分权限以实现组织协同与应变,实现“三位一体”的联动。

5.丰模式构建的流程。“丰”模型的构建需以项目为导向按一下流程实施:制定企业战略、梳理优化流程、实施组织创新、进行制度整合、构建信息通道、整合管理体系、设计系统功能、开发信息系统、利用企业门户、进行系统集成、运用信息平台、实现三级协同、利用企业门户、实行内外联通,夯实平台基础,打造企业文化。要重点关注组织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责权体系,合理设计各级组织的职能权限,打破部门壁垒;梳理优化流程,使业务接口无缝衔接,整合管理体系使其和谐。在规划设计企业信息系统功能架构时,必须根据企业管理需求,建立企实用、灵活、先进、易升级的企业信息系统。作为施工企业集团,最起码要建立OA协同办公系统、招投标系统、合同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进度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并将这些信息系统与多媒体等系统集成在丰模型平台上,成为企业集团三级组织一体化协同运作的强大支撑。现阶段具有特级资质的260多家施工企业集团都在打造本企业的信息平台与运行平台,辅助企业管理。

四.丰模式的价值

丰模式思想,不但很好解决了三级组织管理架构问题,更是解决了多层级组织管理架构问题,多级组织的最高层根据管理需要可以不经过中间层级直接对最底层进行管理,实现组织的扁平化管理。同级组织也可以根据公司的管理个性,按照丰模式思想进行管理体系架构的设计。“丰”架构不但反映了企业的管理组织架构,同时也反映了企业信息化系统功能架构,可以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功能架构设计。丰模式为施工企业集团项目化管理呈献了一个业务流程集成管理的“丰”平台模型,可以根据组织层级的变化快速建立业务原型、灵活修改业务流程、灵活分配组织权限;它为施工企业集团项目化管理呈献了一个科学的数据信息集成管理的“丰”平台模型,将三级组织管理运营数据信息集成在一起,将组织的应用信息系统与其它信息沟通技术手段集成在一起,达到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共享;丰模式将施工企业三级组织项目管理模式与信息流理论结合,为施工企业集团项目化管理搭建了一个科学的支持平台,为组织项目管理的成功提供强大支撑,保障项目化管理工作取得成功;它将现实组织与虚拟网络相融合,将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相融合,为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指出了正确的思路与方法、具有实用指导作用;丰模式是信息化条件下施工企业项目化管理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最佳模式,其模型、理念、模式基于实践总结亦可用于指导实践,对施工企业改进项目管理手段与模式、提高项目管控能力与竞争能力具有实用价值;丰模式既能满足集团组织内部管控需要又能满足集团组织开放性经营需要,是施工企业集团项目化管理运营模式演进的必然趋势。

五.丰模式的践行

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是其最好的归宿与价值体现。丰模式是信息化企业集团项目化管理的实用模式,它赋予了传统的“集团公司——分子公司——项目部”三级组织项目管理崭新的内涵——以项目为导向的企业流程优化重组以及将信息技术与企业运营管理的完美融合。运行丰模式必须以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辩证思想来进行,因为“网在组织中,组织在网中,组织管理人,人亦管组织,辩证相统一,合谐共相生”。打造组织体系运行的必要条件,让企业组织与其信息系统和谐运动,使现实与虚拟两厢映照,让丰模式在实践应用中产生效益。

事实证明,企业践行丰模式不仅会大大地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也会降低管理成本。例如OA协同办公系统在“集团总部——二级公司——项目部”之间的的应用,使三级组织之间的沟通迅捷顺畅,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零距离交流。再例如视屏会议系统的应用大大节省了会议成本,实现了三级组织异地的零距离沟通与快速决策。又如成本管理系统在企业项目管理运营中的应用,用项目实际成本数据表现项目实际运营状况,为三级管理层提供可靠的管理决策依据,使企业三级组织项目管理实现协同,以保障项目管理的成功。丰模式诠释了和谐理念,需要在应用中不断的探索、总结、完善、提高,丰模式的践行会为施工企业管理水平与竞争力的提升插上腾飞的翅膀。

六.结束语

企业管理与企业信息化是与时俱进的持续过程,丰模式的构建与践行也是一个交互融合的渐进发展过程。丰模式为施工企业呈献了一个生动形象的信息平台、一个灵活的业务流程管理集成平台、一个施工企业三级组织一体化协同运作的运行平台;丰模式是施工企业信息化功能架构设计的指导思想。

丰模式的原理与思想不仅适合于施工企业也适合于非施工企业或多级组织管理借鉴应用。丰模式承载了施工企业集团项目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两个创新的完美统一。丰模式将是施工企业集团项目化管理模式演进的必然趋势。

下载日本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及其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本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模式及其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企业薪酬管理模式

    智慧365—在线学习管理创新企业薪酬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职工整体的薪酬水平有所提升,但是职工工资增长速度远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职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机制需有......

    企业文化建设对管理模式创新

    又是一年秋菊黄金月,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组织在京举行的第一批为期十天的领导干部培训为我带来巨大的收获。回顾9月2日起连续数天的这次影响力深远的培训,我深感公司总部对干......

    【精】日本企业管理模式方法的精髓

    【精】日本企业管理模式方法的精髓 一、 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日本企业的管理非常严谨规范,有非常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流程体系,日本企业的执行力度非常强,他们有非常强的执......

    创新管理模式[范文]

    敬业奉献,探索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未来世纪的勾画要靠创造,未来世纪的发展要靠创造,未来世纪的资源也要靠创造,未来世纪的人必须要会创造......

    日本企业给我们的启示

    [推荐]日本企业给我们的启示作为一家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我说说我在与日本人接触以后的感觉。几年以前。由于国内的输变电设备制造质量不好,高电压等级的输变电设备多从日本进......

    与时俱进创新企业设备管理模式(合集五篇)

    与时俱进创新企业设备管理模式 摘要:经过20多年的不断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管理思想以及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经验,设备管理的理论有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宏观的设备管理理论方面......

    企业管理模式改善创新(共五则)

    企业管理模式改善创新与IT综合解决方案MICS什么是企业管理模式改善创新与IT综合解决方案MICS ?旨在从根本上消除阻碍企业流程运营而存在的流程性问题,推动企业变革,推动企业管......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讨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讨 [摘 要]知识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在管理过程和经营发展方面都必须将知识创新作为核心,不断探究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