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根与魂之我见

时间:2019-05-12 21:2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的根与魂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的根与魂之我见》。

第一篇:创新的根与魂之我见

创新的根与魂之我见

吴林柱

5100309888

本次创新与创业课程的主题是创新之魂:中国动画的坚持与超越。副厂长郑虎给我们讲述了上海美影厂的坚持传统与创新路上的故事。

中国动画很早就发展起来了,万事兄弟在1925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1940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此后,万超尘成为上海美影厂的导演,将万氏风格延续下来。

上海美影厂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传统,这点我是非常钦佩的。毕竟在日本动漫风靡中国的时候,美影厂能够不为所动。然而,我细细一想,为什么中国动画在中国就是流行不起来呢?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没什么可以挖掘的地方吗?肯定不是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日本也深受影响。而近年来一些国外动画影片也有取材中国的传统与现代元素,如功夫熊猫等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不是我们的文化素材不好,而是我们自己人挖掘不出来罢了,即没有创新的意识。

说实在的,从小看过的动画也有不少是中国的,如葫芦娃,西游记,蓝猫等,这些动画都没有给人一种一定要看下去的感觉,就是拴不住人的心,为什么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动画的说教比重太强而忽略娱乐性质,你想想,现在小朋友本来在学校就作业多,回家看动画还要被教育,怎么还想看这种东西呢?其二就是人物性格单调,难以吸引人;有不少改编自传统名著的动画,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还不如去看电视剧。然而这就涉及到今天讨论的问题了,在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如何面对创新的根源与灵魂。

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变,因此不可能全部否定原来的东西。有时想,鸟山明如果生活在中国,他能创作出像《龙珠》这样伟大的动画吗?取材中国西游记的孙悟空,不仅街知巷闻,还彻底影响了八十年代世界的一代青少年,直至今天,他任然是世界动画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龙珠》里面的孙悟空彻底颠覆了西游记里顽劣的形象,而成为一个为了保护地球不断前进的战士,人人钦佩的英雄。

创新离不开继承,但不可以一味的继承,或说固守旧约。清末,满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了所谓的宪政改革,外形上是政治创新,但根本是不变的,仍然由最高级的亲王把持内阁,外人根本进入不了。这是伪创新。在课上,我听了郑虎的发言。他极力说明上海美影厂作品的艺术价值,直至国际知名的人士也是赞不绝口的(如手冢治虫),以此证明美影厂的路子是正确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宝莲灯》,这些是中国动画最好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而这些赞誉,在我看来,大都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特色的赞誉,而非动画本身的思想的赞誉。依我看来,动画的政治色彩太浓是制约其流行的根本原因。说白了,就是能说的东西太少了。其担当的社会责任也太少了,不能反应社会的趋势和人民的思想。

曾经看过央视一个关于动漫的专题栏目,里面提到的一个特点我很赞同:剧情单一老套,政治色彩浓烈。比如说大闹天宫,宣传的是打破一切旧势力;还有一些听着名字就知道了内容,《支持越南人民反美斗争》(1965),《支持多米尼加入人民反美斗争》(1965),《揭穿美帝“和谈”阴谋 》(1965),这把本来是娱乐性质为主的动画变成了沉重的思想灌输,宣传意识形态的工具。动画总是在宣传真善美的追求,宣传邪不压正的神话,而少了反思社会的主题。因此,形式上的创新根本改变不了动画的行状。创新的根与魂在于当传统已经不在适用的的时候,要敢于打破传统,建立新秩序,而不是妄想着用技术或高科技的手段去封装他。创新在增加了一些东西后必然会减少一些东西,比如增加了智慧必然会减少愚昧。创新需要激情的迸发,需要人性的回归,如果一味的压抑人性的发展,利用腐朽的传统阻碍自由的灵魂,创新从何谈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坚持我很钦佩,却不敢苟同。我认为他所坚持的正是阻碍他发展的,它的创新只会改善他的现状,而不会改变中国动画的发展。作为中国动画的领军者,他们有必要做的更多,有必要打破传统,开拓新的思想元素,为中国动画注入新的活力,就像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一样,打破了国家的宁静,也拉开了改革的序幕。然而我怀疑他们有没有勇气走这一步,或者说他们觉得有没有必要走这一步,他们有政府的扶持,有何惧什么流行不流行,他们需要当的只是和谐社会的喉舌。创新来源于质疑与探索,没有对自身的质疑,没有对未知的探索,又怎么会有动力去创新呢?比如一个腐化的清朝,他所做的一切能叫创新吗?没有打破传统的勇气和决心,又怎么传造出新天地?

现在已经不是过去那个依靠知识与记忆就能成功的社会了,我们需要创新,需要创新的土壤。在传统势力占据社会的时候,要在开拓出新领域;托马斯·彼得斯说,要么创新,要么死亡;亨利福特说,不创新就死亡。创新的根源必然是原来的,但要认清自己的目的和方向,即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对创新有力的。

写在最后,熙熙攘攘,杂七杂八的说了一些创新的东西。创新,继承似乎总是在相互在相互制约着,破与立总是在制约着。要想有多少改变呢。

第二篇:设计是根,创新是魂

设计是根,创新是魂

设计是企业发展的根,创新是品牌跃级的魂,所有企业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无不在遇到瓶颈后原地踏步,无不在红海中的红海中痛苦煎熬,无不围绕这两个核心而苦苦探索,开发创新产品,树立创新品牌无不成为企业家魂牵梦绕的终极目标。寻找合适的外脑公司,成为企业发展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危机意识,眼界比较局限,往往止步于维持生存的路上。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正以几何级倍增,以往依靠产品差异化进行特色经营做大做强的神话再也难以复制。中小企业不能仅仅通过“靠产品做大,靠营销做强、靠服务做赢”的老三样模式谋生存、求发展。还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品牌创新之路。创新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创新确保了企业的营销优势,而品牌又是确保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独立且不可替代的根基。

可口可乐总裁曾说,即使一夜之间,全世界可口可乐的工厂都化为乌有,但只要拥有可口可乐的牌子,仍可以东山再起。睿智的企业家往往认为,品牌是企业走向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如何塑造品牌形象,被受众所认知,则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一个国际品牌不是经过精心设计而成的。品牌形象力的比拼愈发成为占领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品牌形象力最好的立足点就是用设计去支撑,这是一个需要优化包装才能够走出去的时代,才能够走得足够远的时代。

设计的本质更多的是着眼于未来,用前瞻的创新思维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完美的视觉呈现不但是给受众以美的感受,传达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文化;更彰显出品牌的实力与挑战未来的魄力。如果仅仅埋头在如何维持目前的生存现状,你不思考未来,未来终将思考你!被滚滚的创新潮流所冲垮,淹没于历史的舞台。

ALL IN ONE

针对目前国内中小型企业在如何突破生存的危局方面,中国品牌国际化创新战略先驱Aone高塔设计CEO张烽提出了“创新引擎”战略:一切自品牌聚焦开始,以个性鲜明而强烈的品牌影响为终; 只有不间断的创新才能够驱动品牌发展的车轮;我们为创造而生,为颠覆而行。

由于设计自身的前瞻性及创新的巨大驱动力,可以预见创新设计必将成为中小企业突破生存危机的助推器。就像IDEO总裁蒂姆•布朗提出的“设计改变一切”理念一样,高塔的创新引擎战略也是要通过设计思维创造新的可能。“我们用设计帮助中小企业突破瓶颈,屏蔽对手。”张烽这样说。张烽认为:设计不是花哨的取宠工具,而是品牌识别与品牌沟通的全设计产业链,这也是ALL IN ONE理念的核心。比如产品设计方面,徒有外观表现而不具备调研分析、结构测试、体验应用等环节,只能是纸上谈兵。高塔就是要将创新设计与前瞻策略有机的结合,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引擎”服务模式。

ONE FOR ALL

因异军突起而备受关注的Aone高塔设计,其自身提倡的是一种塔文化,即始终与向上的力量在一起,不断为客户打造新的标志性高度的理念。高塔所提供的品牌命名、识别设计、产品设计、体验设计等服务皆以创造时代的洪流为基点。作为一种开放与共享的文化,高塔用包容的精神,消除了与客户之间的壁垒,使彼此聚为一家人,共筑成功之塔。

践行社会责任,高塔不仅将助力中小企业为己任,更以奉献社会作为品牌使命。汶川地震后,高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予以援助,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用“新春关爱贺卡“的贴心设计为灾区儿童奉献一份爱。如今,高塔在回馈社会的路上稳固前进,现已设立高塔基金用于资助公益事业。一座爱心之塔已于众心巍然挺立。

All in one,One for all.步步为峰行上,成就品牌高塔。高塔人以品牌创新力与社会责任感为核心,正逐步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团。

第三篇:育人与创新之我见

育人与创新之我见

冕宁县青纳小学 李永平

《教育规划纲要》早已下发学习,贯彻实施,读罢《纲要》作为一名在边远贫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心中最大的感悟就是:育人为本,改革创新,实施素质教育。在此,结合自身所闻、所识、所感,就“育人为本”的理念与改革创新进行肤浅思索,发表拙见。

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坚持育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本质体现,是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造就合格的、能充分满足需求的各种类型人才,充分体现“建人力资源强国”的指导思想。也是我省建设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的基础所在。

坚持育人为本,是教育目的的回归。育人为本学校是具体的实践者和承担者,学校的本质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其核心功能就是育人。这就要求我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终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硬件设施与优美环境是育人;教师言行举止是育人;学校制定的每一项规章制度是育人;学校开展的每一项活动是育人,育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育人是学校所有工作的指针。

坚持育人为本,是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念的体现,是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的关键。教书先育人,育人必树德,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不仅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能力,还要具备正确 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科学的思难方法,有健康的身心素质。真正落实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坚持育人为本,是教师的第一职责,是教师职业的最高要求。每一名教师都应当将育人工作放在首位,并为之奋斗不懈,真正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将育人作为人生追求与信仰,持之以恒,具备“春蚕精神”、“蜡烛精神”,对做好当前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创新是这一时代的主题。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改革,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将是死路一条,作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事业—教育,必须紧随社会改革创新的步伐,并走在其它事业发展的前列、优先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教育规划纲要》所确立的方针,为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育人为本是教育发展之根本,改革创新为之提供不竭动力,二者要有机结合,实施好素质教育。结合发展相对滞后的山区教育现状,以己之见,应当从以下方面努力。

创新观念,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人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素质教育在山区没有得到深入推进,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队伍问题,教师的观念没有得到更新,教师的素质没有得到改进。为此:一要加大《纲要》的宣传、学习力度,让每一位管理者和教师吃透其精神,准确把握未来教育发展目标与要求,找到为之努力的方向。二是加强素质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素质教育虽提出多年,但就“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怎样推进”,许多教师感到茫然,仍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应用传统方法与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重教书轻育人,必须要真正转变其观念,进行彻底“洗脑”,将素质教育观念“嫁接”于传统教育之上,力求达到“改头换面”之效。构建适合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教育素质。三要切实强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真正树立起终身教育理念。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加速,周期缩短,教育理论知识更是如此。部分教师不注重学习,知识更新,吃“老本”,造成跟不上教育发展需求,知识与观念落后,拖教育发展后腿,对此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有针对性开展教师培训,改变临近退休教师不参加培训的做法。强化继续教育管理,严格登记制度,做到客观、公正,不走形式。同时,将教师学习、培训与继续教育实效作为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增大比例,以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素质的提高。

创新管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关键是机会公平。通过近年努力,确保了每一个孩子都能进入学校学习,完成学业,保障了公民依法享有教育的权利。但是,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依然不均等,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依然存在,且有拉大趋势。人民的教育需求高速增长,急剧向优势明显地区、学校集中,“爆满”与“空巢”,“难拒绝”与“苦寻求”形势堪忧,其根本症结在于资源配置和发展差距。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均应加大力度,主动作为。作为教育行政部门、除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将教育硬件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外,更应注重通过大力实施支教、结对帮扶、定期轮流等,将软件资源—教育管理与优质师资,配置到相对滞后的地区和学校,切实做到合理配置。作为薄弱学校,要遵循规律,大胆作为,以超常措施,跳起摸高,优化育人环境,提高管理水平,缩小差距,创建特色,稳定生源,避免“空巢”,争取“回流”。作为教育资源优质学校,要规范招生行为,重点做好服务范围内的工作,杜绝“强挖”现象,尽力给予薄弱学校帮扶,以减轻自身压力,担负起促进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携手共进。

创新评价,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揭示了教育工作的基础性、艰巨性,长期性。这就需要深化改革,调动全社会支持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评价体制至关重要。一要正确引导社会评价。大力引导社会、群众科学开展教育评价,制定评价标准体系,改革只看分数的单一评价,实现评价多元化。将评价重点引导到办学行为是否规范,是否遵循教育规律,是否真正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是否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上来。二要改革学校评价。要将教育的连续性与学校教育的阶段性有机结合起来,对学校教育工作评价,完善评价制度,不仅看考试分数,短期效果如何,还要考察是否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否着眼于学生的长期成长。把短期评价与长期展望结合起来,实现有效衔接。三是要建全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大力推进绩效考核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实现工作内容、开展情况、成效成果与报酬对等,有效调动教师履职积极性。四要创新人事机制。在现有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基础上,引入职称考评制度,将二者结合起来,逐步实现职级相符。

让我们在《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引下,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社会。

第四篇:创新之我见

创新之我见

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迫切任务。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认识音乐,获得审美的满足,并得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成为一名创新型的音乐教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以学生为主题,激发学生情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创新,是任何国家,任何企业发展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一个常变常新的话题,是当今社会时尚给力而又最不可缺失的关键词。在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创新.于国家而言,创新是不竭的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是国家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基。于企业而言,创新意味着强有力的竞争力,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之一。因此,创新的普遍存在对于企业乃至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说,只有不断将创新应用于各个方面,才能不断发展,处于不败之地。

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在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青年一代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重要部分,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就能更好的推陈出新,而非只是简单的继承。因此,在青年学生中,应开展更多的创新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创新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推动社会发展。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口语上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既然改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创新的因素也被视为至关重要。

创新的基本含义是突破陈规、推陈出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创新也是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源泉。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丰富发展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丰富北京的精神内涵和物质内涵,增添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人文元素和科学元素。创新精神体现了北京人民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北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无不是与北京人民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紧密相连的。概括地说,北京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为从市民主体观念上看,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具有的思维、理念和态度,它本身也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体现,从社会行为目标和结果看,创新是城市发展要努力达到的新成果、新境界,它需要艰苦奋斗才能达到,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看,创新是社会与人全面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离开了创新,社会与人的发展就会停滞或落后。创新精神与爱国、包容、厚德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创新要承载国家发展昌盛的使命,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蕴涵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创新,代表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创新,代表着一个城市未来的希望创新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良好精神状态。正是这样,我们才宣扬创新精神,将创新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以创造性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各种创新求异的例子分析,论证了中学音乐教育在现阶段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成为音乐知识学习的主体。关键词:兴趣创设灵感实践活动好奇心表演“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如果自上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求知的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在音乐教学课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当学生对某一领域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地探究它,产生了学习的动机。在教学中,教师的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新意,并能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才能激发起学生从“不想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兴趣。如:在欣赏音乐《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先聆听各种乐器的音色,分析其各自特点,我让学生模仿、探索身边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通过聆听,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最寻常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并用简单的材料模拟创造各种声音的声响,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音乐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给学生创造音乐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享受创造音乐带来的快乐,最后再引出教材,并播放《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完整音乐,让学生把听到的声音和编造出的声响用一种符号表现出来,形成声音图谱,还可以用声音编织成故事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中寻找、在“动”中加以体验。二.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学生要进行音乐创作,教师的启发引导非常重要,尤其灵活、新奇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造性思维。所以可以从问题入手进行教学。要让学生大胆发问、敢于质疑,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求异。把问题作为出发点,给学生设置问题的情境,提出带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思考、比较、想象、研究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讲述新课或重点难点时,我们不妨创设一些丰富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比如我们在讲欣赏课时,可以找一些影像资料,让他们欣赏这些视频,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在欣赏乐曲《瑶族舞曲》时,出示标题后,教师先不作任何讲解、分析,要求学生敞开心扉,聆听音乐,边听边想音乐描绘的是一幅什么画面。随着音乐的旋律,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心中的音乐诗画之中。当乐曲终止后,课堂上一片热闹景象: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一片翠绿的草原,一群少男少女在歌唱„„”;有的说:“我仿佛看见在幽静夜晚,一群瑶族姑娘和小伙,在生有篝火的田野上舞蹈、嬉戏„„”;还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一位老人拍着长鼓越走越远”。此时此刻,教师对音乐形象的描绘已是多余的了。于是,老师抓住时机,让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画一面,兴奋之极的学生们,拿起画笔,用斑的色彩画出了他们心中的音乐——《瑶族舞曲》。可以说,如果没有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孩子们是无法用画来描绘音乐的,极富想象的聪明孩子们在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后,心情格外舒畅,兴趣非常浓厚,思维极为活跃。因此,教师要运用素材,采用策略,力求多维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具体、领会更为丰富的音乐内涵。

三、注意培养、引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形成强烈的创新精神。

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也是创造性的原动力。因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好,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完成好的“课题”。根据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在空气中传递的这个原理。我先放影了“人是如何发声的”录像片,在顺着这一原理,帮助学生培养出“锣鼓、笛、琴是如何发音”的好奇心;接着,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根锯“吹、拉、弹、奏”等到不同使用方法去尝试制作几种小乐趣。不久,有的学生带来了“柳叶笛、竹梆子”等乐器,也有的学生图省事不动脑筋,随意找来一些破瓶罐作为“打击乐器”充数。对此,我不但没有批评,而是很耐心的指导他们加以改造。使之能够打击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一举动,不但很好的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还为学生的下一次创新实践提供了参与的动力,初步形成了创新精神。

四、让学生大胆表演,创设创新氛围。

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人到美妙奇异的音乐大世界中。

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并同时培养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例如德国的音乐教学就很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例如:教师选择适当的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可以在教室内任意创造动作,并随意走动;如果音乐停止,可以请学生保持音乐静止时的动作,也可以用某个指定动作静止,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做快动作、慢动作等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教室内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然地跟随音乐节奏做律动。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创作能力,以及音乐感受能力。经常练习,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能不提高吗?那可真是闻乐起舞,学生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作之人,天天是创作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创新的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创新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生死存亡。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音乐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的熏陶的同时,也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对国家有用的创新人才。

第五篇:留住民族民间文化的根和魂

留住“民族民间文化”的根和魂

—金沙县岩孔镇上山民族学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总结

金沙县岩孔镇上山民族学校

马刚

我校处于金沙县岩孔镇上山村所在地。距金沙县城20公里,地处金沙、仁怀、遵义三县(市)交界,是我县保持苗族语言文化、服饰文化和习俗文化较好的村寨之一,学校覆盖一个行政村13个村民组,少数民族人口占89%,其中以苗族为主体,共388户1989人。学校教职工12人,苗族教师6人(其中民代教师2人,双语公办教师1人,聘请芦笙和蜡染刺绣教师各1人);在校生178人(其中少数民族生134人);学校占地面积1848平方米,新建教学楼650平方米(三层楼大小教室12间),学校基础设施完善,给师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为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校在一无教室、二无资金、三无专业教师的极其落后的办学条件情况下,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开设“双语”教学和民族民间文化试点班。我校的“双语”教学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岩孔镇党委、政府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校长期坚持开展“双语”教学工作。1993年9月,我校被金沙县民宗局、教育局列为全县开展“双语”教学的试点学校之一。为把这一工作抓紧抓好,学校结合实际,把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组建了由校长任组长、4名教师为成员的学校“双语”教学领导小组,并且聘请了县民宗局、教育局和镇政府、中心校等有关部门 负责人为顾问,制定了我校“双语”教学工作方案,具体规划和布置“双语”教学工作。办班之初,由于大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认识不到位,觉得学习这些东西毫无用处,既不能挣钱,又不能当饭吃。因此,就连少数民族学生也不愿意学习。于是,学校老师多次走村串户,向广大群众宣传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失传和丢弃。历经多次反复作动员工作,试点班终于办了起来。在历时3年的时间里,学校从微薄的经费中挤出一部分资金,并发动教师从微薄的工资中捐资聘请当地熟悉苗语和汉语的苗族青年王成友进行授课,对当地即将失传的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大力的拯救。

1997年8月,我毕业于毕节师范“双语”专业毕业,作为一名苗语专业教师被分配到校任教,我校正式开办了苗汉“双语”教学班。在具体的“双语”教学中,我校以汉语文翻译成苗语为教学中心,针对学前班和一年级苗族学生不懂汉语,由我担任“双语”专业教师、并任“双语”课程教学,教学之初,我牢固树立“双语”教学理念,严把教育教学质量关,使我校“双语”教学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6年起,金沙县民宗局每年下拨15000元给我校,其中3000元作教学办公费,12000元作为外聘的“双语”教师和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芦笙、刺绣和剪纸专业班教师工资,使学校“双语”教学和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经费有了一定的保障。2009年,省民委下拨3万元资金,我校自编1本苗汉“双语”校本教材,经省民委审稿同意印刷500册发到学生手中作“双语”教材使用,以满足学生“双语”教材的需求,从而为搞好“双 语”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校的“双语”教学在已由一年级发展到二个年级,校本教材以民间歌词、歌谣等为主要教学内容,每周6个课时,授课学生达到100余人,灵活多样的开放办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苗语的浓厚兴趣。“双语”教学的全力推广,极大地促进了上山民族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18年来,我校共有上千人次的苗族学生接受了苗语教育培训。通过“双语”教学,顺利完成了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共扫除少数民族文盲500多人(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能用“苗文”记载苗家婚、丧、嫁、娶等苗族文化习俗,学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自“双语”教学开展以来,从上山民族学校走出的学生通过上级学校的再培养,目前已培养出4名大学生和4名大专生。

在坚持开展“双语”教学的同时,为极力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我校还开展了对苗族芦笙舞蹈、蜡染刺绣、民间传统歌谣、民间剪纸艺术等民族民间文化的教学,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教师实行聘任制。学校报经金沙县民宗局、教育局同意,在学校所在地就近聘请苗族民间艺人执教,每周利用课外活动或体育活动各安排二节课程,主要以示范性教学为主,以苗族芦笙及舞蹈技巧、蜡染、刺绣、剪纸等手工艺为主要教学内容,在确保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有机地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教学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开放办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以竞赛等方式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纳入学生档案管理,严格对教师进行 备、教、改、辅、考各个环节的检查和督促,大力推广民族特色文化在上山地区的传播,促进了上山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很多作品都具有技术高超、造型奇特、想象丰富、色调强烈、风格古朴的特点。2006年3月,为有效地传承和保护蜡染刺绣这一苗族民间手工文化,我校专门聘请老师为3—6年级的女学生开设了蜡染刺绣课,上课内容主要是教给学生蜡染刺绣的基本手工艺,学会绘制基本的刺绣图案,通过美术课使学生能画出并掌握苗族图案后,学校提供所需的道具如针、毛线、白布、石蜡、蜡刀、蜡锅、机床等供学生现场学习,老师教学生所做的作品由学生带回家经过手工艺加工后,生产的成品如裙子等通过市场销售,收入归学生所有。部分学生在机床上织的麻布和刺绣的花,带回家中经母亲手工艺加工后,一件苗族衣服可卖1200元,一腰苗族裙子可卖1500元。一匹女生的小围腰也可卖300元。自学校开设蜡染刺绣课以来,很受苗族女孩的喜欢,学会这门手工艺的学生已达350余名,蜡染刺绣这一苗族民间手工艺在学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掌握和推广。

芦笙舞是上山地区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爱的民间舞。可以说,只要听到芦笙的乐曲一响,学生们的脚底板就会发痒。我校开设芦笙舞蹈课多年,老师先是教会学生制作芦笙,然后教音调和曲谱,最后教舞蹈。舞蹈从基本功开始,先是压腿、立桩,随后是芦笙的技巧,最后到舞蹈的排练。多年来,外聘特色课芦笙舞蹈老师侯飞 不计得失,为芦笙舞蹈的传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07年9月,他曾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中现场表演苗族芦笙舞蹈滚血皮,向全世界展示芦笙舞蹈技巧。侯飞老师从事芦笙专业文化时间达20年之久,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和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上山民族学校的学生大多离学校较远,为照顾这些学生,学校上课时间是从每天早上十点半到下午三点半,课间休息时,跳芦笙舞就成为学生们最大的乐趣。为了更好的传承这一民族民间文化,学校将过去中午二十分钟的课间操时间改为四十分钟,并将课间操改为跳苗族芦笙舞。

可以这样说,从1993年至今,经过18年的努力,我校的“双语”教学和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展现了我校民族民间文化魅力之所在。上山片区一些将近失传的民族传统歌谣在校园得以传唱,苗族传统舞蹈——芦笙舞技巧及苗家音乐在大部分学生中得以掌握,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在青少年中得以更进一步推广。特别是培养了一支有一定民族传统文化素质的宣传表演队伍,这支民族民间文艺表演队曾多次代表镇和县到外地进行表演,深受各级党委、政府及当地群众的欢迎。2002年,侯飞老师组织的苗族青年综合表演队表演的苗族芦笙舞《斗四方》荣获全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等奖;2008年6月6日,上山民族学校组织参加了在遵义地区仁怀市后山苗族乡举行的西南三省“六月六”苗寨风情暨乡村文化节活动,参赛节目《苗家儿女》荣获二等奖;2008年11月,在省教育厅、省民委主办的中小学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课堂教学录像优质课评 比活动中,原上山民族学校聘请的侯正朝老师荣获二等奖,周继萍、马刚老师荣获三等奖;2008年,由于工作突出,我校被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委、贵州省人事厅表彰为“民族文化进校园”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又被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委评为《民族歌舞、民族语言文字、民族体育》全省17所项目学校之一,成为我区唯一一所获得此殊荣的学校;在2010年贵州省中小学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中,我校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民族民间文化课外活动美术获一等奖,民族民间文化课外活动音乐、舞蹈获二等奖,侯飞老师荣获芦笙舞蹈讲解音乐学科一等奖,王成先老师荣获作品刺绣美术学科或二等奖,学校支部书记王成华的作品《围腰》刺绣荣获美术学科三等奖,熊姗老师的剪窗花作品荣获美术学科三等奖,曾居易老师的教育论文荣获三等奖。

我校开展的“双语”教学和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受到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重视,而且还引起了出生并曾经在上山生活过的在外面事业有成的苗族同胞的关注。贵州省地矿局矿产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王成相是我校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的学生,今年5月2日,王成相联络了湖南科源集团董事长肖军和曾经生在上山、长在上山的贵阳市云岩区检察院的陈忠汉、水钢集团原燃料分公司办公室主任王荣贵以及部分热衷民族文化事业的有识之士在上山民族学校成立起了金沙县上山苗族民间芦笙文化传承保护协会和上山苗族民间教育基金会,湖南科源集团现场为上山苗族民间芦笙文化传承保护协会和上山苗族民间教育基金会分别捐款30万元和31万元。基金 会用于奖励上山村行政管辖区内和长期生活在管辖区内的家庭子女考上全日制大学及获得学位的学生,奖励标准:一本10000元,二本6000元,三本3000元,获得硕士学位奖励10000元,获得博士学位20000元。目的是通过基金会的资助奖励,在50年内使上山村成为百名大学生村。芦笙文化传承保护会的任务是: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建立会员代表联系的平台和媒介,开展芦笙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芦笙文化联谊活动;制定芦笙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奖励措施和鼓励措施,整理出版一批优秀研究成果,为苗族同胞、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提供芦笙文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服务;支持上山苗族芦笙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带动服饰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的商业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发展。2011年5月31日,10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示范样本校”启动仪式已在我校举行。这一系列活动,将极大推动我校的“双语”教学和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

但是,“双语”教学机制的不健全还是制约着我校“双语”教学发展的根本所在。“双语”教学自一出生就以“民办”的身份出现,或以民族工作部门办班办点等形式进行推广,与专业从事教学的教育部门似乎没有更多的教学联系,以至于在教学系统中没有纳入必要的教学机制,可上可下,使得“双语”教学游离于学校的教学机制之外又不得不依附于学校的教学载体而生存,而专业教师的缺乏更是制约了“双语”教学的稳定与发展。从我校“双语”教学目前的情况来看,上“双语”的教师大部份都是民代或学校自行聘任(只有1人是专业学校毕业)。因此,还希望和等待有关部门增强“双语”教学的共识。主要是增强教育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对“双语”教学的功能认识,民族语言文字是世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仍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希望有关部门切实解决“双语”教学纳入教学机制和师资缺乏这两个主要难题,以提高“双语”代课教师的待遇,或通过招考、代培等途径补充“双语”教师力量,壮大“双语”教师队伍;同时给“双语”教学创造平台,使“双语”教学有一定的动力,一是给“双语”教师创造评定职称的单一平台,鼓励“双语”教师能够钻研“双语”教学业务,从而提升“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双语”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双语教学的专业性。二是能在高等院校设立“双语”教学专业或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专业,使“双语”教师能够有深造的空间,三是营造民族文化研究的社会氛围,鼓励和创办民族语言文化研究行业,使有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的仁人志士有施展才能的空间。

“双语”教学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作为我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期间一个新的课题,必将成为新时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按照上级的要求,继续巩固“双语”教学成果,扎实工作,求实创新,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人才,为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下载创新的根与魂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的根与魂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券商创新之我见

    券商创新之我见 上海营业部 杨高锋 证券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券商已经过了坐享其成的时期。目前,券商已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种危机下,最大承压的是我们中小券商,由于盈利......

    创新作文之我见

    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文教学改革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而当前的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现状很值得我们关注。从应试的角度看,作文在语文高考中一直占据着半壁河山,但不少高中生对写作......

    关于创新之我见5篇

    人力资源管理 作业关于创新之我见2010级 P1 闫江薇 学号:201022030173关于创新之我见1什么是管理创新? 创新(Innovation),含义为创新(Innovate)行为、发明(invent)行为或者创造(cr......

    创新意识之我见

    创新意识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概念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学习中专家强调......

    企业创新之我见

    企业创新之我见前言:企业走在生产力创新之路的前沿,是创新生力军的主力,受最直接的利益驱使,因此具有最直接的动力。 1、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创新是产品差异化的必由之路,增强......

    生产管理创新之我见

    生产管理创新之我见初冬的早晨,大雪纷飞,漫天飞舞,严冬在不经意间来临,身临其境,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温度的变化,市场的严冬也不期而至。国庆以来,企业生产形势呈现断崖式下滑。在市场......

    创新之我见5篇

    创新之我见 ---张坤凤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变得越来越急速而忙碌,压力也不断的加大。我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某种重复性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

    创新劳动竞赛之我见

    创新劳动竞赛之我见 劳动竞赛是工会组织、动员职工群众性参与企业经济发展的一项传统优势项目,如何在当前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和谐企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条件下,创新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