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新途径

时间:2019-05-12 22:0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新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新途径》。

第一篇: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新途径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新途径

吉林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是吉林大学所属的二级学院,是面向社会举办的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培养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实体。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确定总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为重点,坚持“素质为本、能力为重、产学结合、特色突出”的教育理念,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多种形式办学模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拥有7个专业,专兼职教师75人的相对独立的高等技术学院。

一、改革办学体制,建立“新制”的二级学院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根本的挑战就是既要扩大发展,又要承受教育经费短缺的压力。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思路就是改革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新体制。其中一个具体而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新制”的二级学院。

这里所说的二级学院是指普通高校创办的或附属于普通高校的,具有新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筹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二级学院。二级学院的最本质特征可以归结为“一校两制”,即普通公立高校举办的、具有民办运行机制的,或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非传统型的二级学院。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新制”的二级学院。它是由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原吉林工业大学)与吉林省卡伦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校企联合、自筹资金、独立核算、自主管理”的办学实体,以产学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吉林大学负责提供校名、校誉、师资等有形和无形资产,负责教学组织和管理;公司负责提供办学场地、办学设施等办学条件,负责后勤保障和服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筹资体制等方面不同于学校其他的二级学院。

根据我校高等技术学院的实践,我们认为,改造或创办“新制”二级学院的基本思路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突出“新制”,探索公有制多种形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实现途径。这种“新制”二级学院可以是民办性质的,也可以是混合所有制性质的,这取决于学校发展方向、现有条件、优势及学科性质。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属于校企联办的股份合作制。

2.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低成本高扩张道路。“新制”二级学院将更注重管理与运行效率,注重各类经费支出。由于其与所依托大学在资源使用(包括校舍、实验设备等)、师资聘用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相对地成本较普通高校低。另一方面,从现有普通高校资源合理使用的角度考虑,学校本身还存在着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有效和充分利用的优势(包括现有师资队伍的充分使用、退休教师资源的有效利用、学校设施与各类专业设备的充分利用等),创办从属于自身的二级学院可从一定程度上利用这些优势。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在董事会领导下,充分利用吉林大学的师资力量,利用退休教师和部分闲置的实验设备,取得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办学效益。

3.依托普通高校,保证二级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并确立以质量求生存的社会与需求约束机制。普通高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过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在创建过程中,借鉴吉林大学南岭校区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吉林大学南岭校区选派管理干部,因而能够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一定成效。

可以说,将大学的智力优势、无形资产优势与适应市场体制的筹资优势相结合是国际上高等学校扩展规模的一个共同经验。

二、打破学科型教学体制,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充分借鉴专科教育的成功经验,克服“本科压缩式”教学模式的弊病,提出“重素质也要重能力、重知识更要重技能”的育人理念。教学中不仅注重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且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而且重视传授技能。在此办学思想指导下,学院采取了“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即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优化和整合教学计划,从而使毕业生成为适应面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创新和发展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人才。具体做法是:针对岗位(群)需要和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能力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我们认为,学生毕业后应具有如下业务能力:(1)计算机上机操作能力;(2)软件开发编程能力;(3)计算机系统配置与维护能力;(4)计算机网络安装、使用与维护能力。根据上述业务能力要求,应设置相应课程(该专业能力与课程对应关系见图1)。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学院提出了“结合国家职业技术资格考核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新思路。集中

第二篇:省属体育院校办学体制改革探索

省属体育院校办学体制改革探索

作者:叶国雄

来源: 政法司理论处

发布时间:2006-11-17 字体:【大】 【中】 【小】省属体院办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省属体院实行的是一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办学体制,办学经费全部由省级财政拨付,专业设置按教育部统一规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也都按 “专业目录”的口径拟定。由于生源、师资、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许多体育院校办体育教育专业,不如师范院校办得好,毕业生受欢迎程度不如师范院校高。个别体院办了运动训练或其他新兴专业,但又不如综合性大学体育院系的社会影响和办学质量。在竞技体育和体育科研方面,也无法与各省的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和体育科研机构抗衡。因此,相当多的体育学院在全省高等教育、竞技体育和体育科研布局中,处于一种“有它不多,无它不少”的尴尬境地,面临着发展的困难,甚至是生存的危机。

1.1 办学空间受到挤压,招生规模无法扩大,办学效益受到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绝大多数高等师范本科院校中都设有体育系。进入90年代,绝大多数师范专科学校,甚至相当一部分综合大学,也都纷纷设立体育系或体育学院。有的省份(如山东)的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多达17个。在这种格局当中,省属体院这种单科类高校在招生生源方面所能分到的“蛋糕”就很小了。再加上师范院校、综合大学的“牌子”、人文环境和就业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同样情况的考生,首先选择的是师范院校或综合大学,而不是体育学院。不仅如此,省属体院目前的毕业生就业也受到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影响:要体育教师,用人单位首选的是师范院校体育系的毕业生;要其他体育专业人才,只要综合性大学有,体育学院的毕业生就会排在其后。

1.2 人才培养规格单一,人文环境很难形成,办学缺少特色优势

截至目前,各省属体院都基本上设齐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和运动人体科学这5个体育学类专业,有的还跨学科设置了体育管理、运动心理、体育新闻、保健康复等专业。但是问题依然存在。首先,从招生生源情况看,这些专业多数没有跳出传统专业的大框子,仍然属于“体育”这个大专业。其次,从专业布点情况看,有些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的体育院系,也设置了上述几个体育类的新专业,与体育院校又展开了新的竞争。另外,从人才培养环境看,相对于多种学科专业并存的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来说,体育学院的学生在校期间所接触的几乎都是“体育专业”的学生;能学的课程,都是“体育专业”的课程,很难形成综合性大学或师范院校那种良好的“人文环境”。这种“养分”的不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1.3 师资队伍结构单一,新上专业比较困难,学科发展举步维艰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多数体院在新上专业时遇到的较大困难之一就是师资力量不足。按照我国高校专业建设的评价标准,师资力量是评估新上专业的重要标准,师资力量不足,相关专业就上不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省属体院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有些体院勉强上去了一部分学科交叉的新专业,但因为缺少相关学科专业的支撑,致使出现举步维艰的局面,发展起来相当困难。省级专业运动队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各行各业的管理改革也在逐步深化。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求传统的“体工队”体制向“职业化”“社会化”改革,而且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专业运动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队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再一次被更加严肃地提了出来。

2.1 运动员选招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进专业队,尤其是进省级以上专业队,是一种光宗耀祖的好事情,是许许多多的家庭和青少年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但是,“存在决定意识”。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尤其是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日益发生变化。传统的“进专业队出成绩最好,出不了成绩能就业也很好”的观念,逐渐被“进专业队出成绩的同时拿一个大学文凭”的新观念所代替。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专业队里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许多队员和家长都在这样考虑问题。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相当一部分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竞技体育“苗子”,不愿进专业队,而去了综合性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有的甚至进入大学后“弃训”而“从学”。2.2 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的问题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都普遍关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绝大多数省级专业队都办成了“体育运动技术学院”,设置了成人运动训练专业专科(个别的设置了本科),力求在保证完成运动员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他们创造更高层次的学习机会。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广大运动员对运动技术学院的学籍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以及社会对此类文凭的认可程度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据某一省份对省级专业队在训运动员的调查,愿意在运动技术学院完成大专学历教育的只占9.6%。2.3 运动员退役再就业方面的问题

省级专业运动队的多数运动员拿到的主要是成人运动训练专业的专科文凭。这种专科层次、且专业性极强的毕业生,与其他高校毕业生一起参与社会就业岗位的竞争,显然处于明显的劣势,择业面太窄,可供选择的岗位太少。据某省专业队的调查,运动员退役后自认为最有可能从事的职业,排在首位的是小学体育教师,达 42.1%;其次才是教练,占18.3%;第三是体育场、馆、地的工作人员,占15.8%。该省已毕业的354名学生(运动员)中,在教练员岗位的也只有 45位,占毕业生总数的12.7%。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且各省级运动队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目前各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学籍管理和教学质量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却是个不争的事实。3 国外几所体育院校的办学情况(略)4 国内几所体育学院办学体制改革的情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教育改革也驶入了快车道。各体育院校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而办学体制的改革,则成为各体育院校谋求发展的重要方面。4.1 上海体育学院

自从与地方共建以来,上海体育学院一直在谋求新的发展。他们把为地方服务作为办学的重点,坚持为上海市的体育发展战略服务,为将上海建成亚洲一流的体育中心城市服务的宗旨,提出了立足上海,面向华东区,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在办学体制上,上海体育学院拟与上海市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和上海市体育科研所合并,在2004年创办上海体育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按照社会需求,控制办学规模,调整专业结构。本科在校生保持在4000人左右,积极扩大研究生的规模;在专业结构上,拟保持或逐步减少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保持运动训练专业的规模,积极扩大社会体育、体育管理、体育产业、体育新闻等体育人文学科的发展,并建立体育彩票研究中心、市民体质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加强体育科学研究,向多学科、高层次、研究与教学结构型大学发展。4.2 广州体育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明确了自己的办学目标和一些基础性定位:要在2010年以前,办成一个以体育为主,融体育高等教育、体育科研、高水平体育运动竞技于一体,以教学训练为中心,教育、文学、经济、医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华南龙头、国内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体育大学。在校生要达到7000名,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为6∶1。

广州体育学院把广东省高度发达的经济作为办学支撑力量,提出了为泛珠三角服务的办学思路和金牌、经营开发、人才、国际四大战略。目前广州体育学院除了传统的体育专业以外,还设有社会体育、体育经济、体育新闻、健美操、体育舞蹈、模特艺术等市场热门专业,并且还有社会体育研究基地和健美操训练基地。4.3 南京体育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从1995年新一届院领导班子成立,就开始研究学院的功能定位、办学目标、办学模式等问题。1996年明确提出了“三位一体、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共同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并制定了前三年“明思路、打基础、抓规范”,后三年“抓结合、求内涵、上水平”的六年实施规划。

经过六年的努力,南京体育学院不但将学校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中、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专业化的运动训练和体育科学研究这三项职能,以及与此职能相关的三种组织体系(学校、运动队、科研所)组成了一个共同体,打破了原先独立运行、自成体系、条块分制、自我封闭的“小而全”、重复建设的格局,实现了教育和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磨合”与“更新”,已经建立起一个布局结构合理,运动项目、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训练质量较高,办学效益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体系。

目前南京体育学院正在借江苏省承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的东风,积极扩大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竞技运动和教育教学与科研水平,进一步加快学院发展。4.4 山东体育学院

2000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将山东体育学院等三单位合并组建新的山东体育学院的通知》发布,2003年上半年完成正式合并。4.4.1 新山东体育学院的管理体制

“三合一”后的新山东体育学院为省属高等院校、正厅级事业单位,由省体育局主管,人事、财务、各类资产等全部纳入省体育局统一管理。省教育厅实施教育宏观行业管理,事业费由省财政核定,基本建设经费由省计委按高校标准予以安排,通过主管部门拨到学校。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分别接受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的业务指导和宏观管理。

山东体育学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领导班子职数设9名,其中,党委书记1名(省体育局局长兼)、党委副书记、院长1名,专职副书记2名(其中1人兼纪委书记),副院长5名。学院内部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设置一套处级机构和中层领导班子,统一管理全院的教学、训练、科研、党务、行政和后勤等各项工作。

合并后,山东体育学院对专业运动队实行院校化管理,各运动队成建制地编入竞技一系至六系,各系对外挂项目管理中心的牌子,负责全省该项目一、二、三线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对外挂牌,继续行使为全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进行科技服务和指导的职能。

4.4.2 山东体育学院的运行机制

新山东体育学院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办学层次包括中专(包括个别项目小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五年制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办学形式灵活多样,多种学制和多种教学计划同时运行。在运行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将教学和训练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运动技术基础,并按专业方向适时进行分流,按专业要求进行培养,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学院将一、二线队伍按项目建立系一级建制,实行院校化管理。各系的运动员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和训练比赛的需要,有组织地分批参加有关文化考试,逐步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正式学生身份,开始边训练、边学习。在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的基础上,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为了保持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对那些完不成训练比赛与学习任务的运动员(学生),将区别不同情况,适时分流或安排退役。在具体实施中,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集中补课与个别补课相结合、学分制与长学制相结合等一系列特殊措施,保证广大运动员既不影响训练比赛,又能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具体课程学时和学分的掌握上,也从实际出发,将运动员的部分训练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计算学时和学分。对个别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运动员还实行减免课程和奖励学分的办法,鼓励他们刻苦训练,为国争光。4.4.3 “三合一”的初步收获和体会

实行“三合一”以后,新山东体育学院共享了全省的体育资源,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层次都有了新的变化。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日照校区现占地1400余亩,先后共投入资金4亿元,其中省体育局和体育学院各投入2亿元。建成教学楼、综合训练馆、学生和教工宿舍楼、塑胶田径场和球类训练场等,总建筑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日照校区的建设和发展,为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办学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学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共招收全日制新生2150名,2003年共招生3300名。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达到7200余名,预计到2005年可达到10000名。与此同时,成人教育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校生规模达到了2726人。

办学层次显著提高。2003年6月,山东体育学院顺利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整体评估,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经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山东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两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另外,还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水上运动装备专业博士研究生。

4.4.4 新山东体育学院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山东体育学院的发展极为重视。《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发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鲁发[2002]21号文),把“加强山东体育学院的建设”单独作为其中一条,提出了“把山东体育学院办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全国一流的体育院校。积极创造条件成立山东体育大学”的要求,2003年8月,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批准在济南市东部新城区建设一个占地4000亩的“体育公园”,其中的教学、训练和科研区共占地1900亩,归山东体育学院使用,作为山东体育学院的校本部。2004年完成规划设计,2005年开始动工建设,争取2006年开始在新校本部招生。5 省属体育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建议

省属体育院校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当今高等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形势,要求省属体育院校的办学体制必须改革;国外体育院校的办学经验和国内几所体育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实践,说明省属体育院校的办学体制可以改革;如何改革?可以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形式多样化。但有几点必须认真把握: 5.1 找准位置

省属体育院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服从和服务于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体育人才的需求。长期以来,省属体育院校更多地强调和突出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对体育行业的特点和要求重视不够,忽视了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持的功能。省属体育院校在本省高等院校中和本省体育事业中的位置截然不同。因此,省属体育院校必须跳出以师范教育为基础的办学模式,在保持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功能的前提下,把服从和服务于全省体育事业发展,作为办学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只有这样,省属体育院校才有其相应的位置,才能真正有所作为。5.2 理顺体制

目前,各省属体育学院的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不尽相同。从长远发展看,也不一定整齐划一,完全一致。但是从资源配置、功能发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考虑,还是这样好一些:一是归口到体育行业,共享全省的体育人、财、物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二是进入全省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科研的主战场;三是在全省各级各类体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龙头带动作用。5.3 突出重点

省属体育院校在办学上要突出的重点是培养目标。从适应本省需要,培养体育人才,发展体育事业的办学目标出发,省属体育院校培养的重点不是体育教师,而是本省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科研、体育产业等方面需要的优秀运动员、运动医学专家、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管理工作者、体育科研人员、体育经纪人和从事体育外事、体育新闻等项工作的人员。5.4 办出特色

省属体育院校要办出特色,首先要在专业建设上下功夫。要从为本省(或适当扩大范围)体育事业发展服务出发,置身于本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大格局中,以市场为导向,改造老专业,拓宽专业面;增加新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下功夫。要从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出发,积极探索体育人才的成才规律,理顺小学、初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多种办学层次并存的关系,建立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第三,要加强师资、教练员和科研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靠一大批德才兼备、爱岗敬业的人才来出成绩、出成果,提高省属体育院校的社会竞争力。第四,加大国际交流力度,同国外同类大学联合办学,适应教育、体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学习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省实际,努力实现省属体育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叶国雄(山东体育学院)

第三篇: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陕西省教育厅厅长 李兴旺

2015年3月19日

省政府召开这次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动员会、部署会。一会儿,庄长兴副省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这里,我先就全省教育系统抓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落实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抓机遇、凝共识,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建成教育强省、服务经济社会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内容。去年召开的全国职教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吹响了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劲号角。省委、省政府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省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近日还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全省教育系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抓好落实。

一要更新观念。打破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天花板”,搭建从中职到高职、本科、研究生的人才成长“立交桥”,逐步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融通,深化产教融合度,使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对传统职业教育的重大变革。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这次中、省关于职教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这次改革对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凝聚共识、主动作为,让中央和省上的政策落地生根。

二要深化改革。就我省而言,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自身建设、功能发挥都亟待加强,中职学校普遍生存困难,部分高职也是举步维艰。只有改革才能生存,只有改革才有出路。今年是教育综合改革的攻坚年,尤其是职教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必须下定决心,下大力气“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对多数中职学校来说,这次职教改革是最大的发展机会,也是最后的机会,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求真务实的态度,该留的留,该合的合,该撤的撤,通过改革,让学校真正走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尽快把中职教育这块短板补上来。

三要真抓实干。中央明确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紧迫性,充分认识到改革越早、红利越大,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担当,摒弃等、靠、要思想,主动行动起来,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把职教改革任务结合实际分类细化,建立台账,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搞清任务不遗漏,细化措施不落空,强化督查不懈怠,确保行动快、步子稳、效果实。

二、促整合、优布局,推动职业教育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直接、最紧密。要主动适应当前“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促发展”的新要求,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优化学校及专业布局,培养实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适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一要整合中职资源。省政府决定,到2016年7月底,将全省中职学校从现在的567所整合到300所左右,这是我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工作。整合的对象主要是规模小、管理乱、质量差的学校,整合的责任主要在市县政府。各地要通过整合,加快中职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中职教育规模化、实用化发展,彻底改变“小、散、差”的状况,从根本上改善中职学校生存条件和办学环境。

二要优化学校及专业布局。各市要统筹中职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要落实中省有关政策,建好高职学院,重点支持和建设3-5所高水平或有特色中职学校,打造一批示范、精品或骨干专业。要立足实际,注重需求,不能蒙着头、关着门办学。职业院校要树立精品意识,找准服务面向,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办学特色,基本实现人才培养方向对当地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全覆盖。三要强化县级职教中心功能。县级职教中心是县域内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主阵地,承担着培训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和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任务。要以县域为单位,将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到县级职教中心,有条件的县(区)要将各类培训项目集中到职教中心,建好建强阵地,提高培训质量,更好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三、拓渠道、促互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积极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在全国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内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一要统筹各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结合我省职业教育现状,中职要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支持,在扩大招生规模上下功夫,巩固基础地位;高职要深化产学研结合、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在提高质量、强化内涵上下功夫,发挥龙头作用;转型试点本科高校要在转变办学理念、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应用能力上下功夫,在培养职教高端人才方面趟出新路子。同时,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今年,省上将加快筹建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

二要贯通人才培养的新渠道。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搭建职业教育贯通的“立交桥”,努力让广大学生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从今年起我省将全面实施高职教育分类考试招生,省内高职院校通过综合评价形式招生数将占到在陕招生数的50%,完全畅通了中职升高职的通道;同时,将中职学生通过“三校生”单招考试升入本科计划由原来的200名增加到1200名左右,将专升本招生学校扩大到除“985”“211”院校外的所有普通本科院校,并将招生计划总规模由原来的5%提高到15%,还在6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开展与转型发展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本科生试点,大幅提高优秀中、高职学生升入本科的比例。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在组织实施好这些改革举措的同时,加强宣传引导,确保把贯通职业教育“立交桥”等好政策向学校、学生、家长宣传到位,引导学生和家长准确认识自己、合理确定职业发展规划,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分类招考。

三要形成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多元开放,与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依存度高。离开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就没有生命力。职业院校要坚持走主体多元、开放办学的路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吸纳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以资本、知识、技术、人力资源等多种要素参与,开展联合办学,努力形成多种形式办学、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多种来源构建教师队伍、多种形式参与分配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不断扩大优质职教资源,增强职教发展动力。要充分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组建职教集团,推动职教改革与企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有效克服校企合作“一头热”、育人用人“两张皮”的问题,实现合作共赢。

四、提质量、强引领,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败、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准,就是人才培养质量。要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切实把工作重点和资源配置集中到教学环节上来。

一要抓好常规教学管理。抓好日常教学管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础环节,也是最有效途径。当前,一些学校教学管理松散,人才培养方案千篇一律,重知识、轻技能、忽视德育,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不完善,知识与技能更新跟不上市场需求,存在“放羊式”实习实训、寒暑假随意延长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中职学校普遍存在,一些高职也不少。各校要端正办学态度,遵循规律、按章办事,狠抓日常教学管理,彻底纠正这些问题,让教学工作回到教书育人的正轨上来,真正调动起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办学的内在活力。

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培养方式。各校要紧贴市场需求、依托行业企业,主动出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专业、课程、教材、教法改革,丰富“订单式”和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协同育人,让专业改革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课程改革适应技术进步更新、教学改革适应实际岗位需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职业教育也要高度重视素质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法制教育,培养职业精神,锻炼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创业就业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接地气、掌握本领能发展。近期,我们在职业院校开展“爱读书,读好书”主题活动,各校要认真组织实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要打造职教骨干体系。示范学校、优势专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第一梯队”,是我省职业教育的竞争力所在。今后省上将重点支持示范学校、优势专业加强专业综合改革、精品课程和教材等内涵建设,支持加强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等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在分类招生、校企合作、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走在前列,支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成果培育、工艺技能积累创新。骨干体系建设将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指标体系优胜劣汰,让每所学校都有机会,充分发挥示范校、优势专业在治校办学、培养人才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典型带路、百花竞放的生动局面。

四要推动信息化国际化。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和劳动技能。职业教育信息化,最重要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提高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今年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全覆盖。要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所有专业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专业教学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不少职业院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各校要不断总结完善好的经验和做法,逐步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支持学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开展合作办学或交流教师、互派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相信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广大师生的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开创陕西职业教育新局面,为建成教育强省、建设“三个陕西”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我思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体制的地方性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发展以及土建类专业高等教育等方面谈谈个人见解。

Abstract: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target application, professional setting of the occupati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system of running a school of local difference from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occup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mportant constituent, it is training for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needs of the first line of high skill talent education, to accelerate advance socialistic modernization process to have irreplaceable role.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higher education, talk about individual view

关键词:职业教育定位发展

Key words: occup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1、办学体制的定位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要密切关注人才市场供求变化,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技能知识结构和学习成果评估方法,以就业为导向配置教学资源。

(2)教学组织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保证。要改变普通高等教育依附理论教学的模式,探索并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学校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隶属普通高等教育,属于独立的职业型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其生源可以是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或具有同等学历者,也可以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高职院校定位于职业型教育依据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分类将专科教育划为第三级教育的第一阶段,高职是专科教育的一个分枝,培养方向以有针对性就业为导向。针对不同生源状况设计的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过渡课程,一般要求在入学前完成(因其不属第三级课程),根据国外相关经验也可以在入学后的短时间内补上。总之,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阶段就要强调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入学条件,然后再实施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计划,才能有效地保证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口阶段达到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培养目标,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上所需的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中间技术型人才规格。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将高职教育年限调整为高中毕业生3年,初中毕业生5年。

3、师资队伍建设定位

(1)现有教师在职培训。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许多院校“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若抽调教师离岗培训,将加大日常教学压力。可行的办法是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寒、暑假进行在职培训,这既能达到培养师资、满足教学需要的目的,又能缓解日常教学师资不足的压力。

(2)根据需求引进人才。组织院校内部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适时引进外部人才。搞清楚本院校哪些专业的教师通过内部培训可以满足需要,哪些专业必须从外部引进人才才能满足需求;哪些专业发展潜力较大,需要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做好人才储备等,这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前提。人才招聘要遵循年龄优势、经验优势、德才优势并举的原则。

4、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

1)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要建立在职业与技术的基础之上

2)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专业要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

二、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定位的认识

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培养的人才也是多样化的,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培养的人才与普高的差别属于类型不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

型、管理型人才;普高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学术型理论研究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承担着不同的社会任务,不存在等级的差别。社会上本科生、研究生工作不如意、事业发展受阻的大有人在。这里存在层次与质量两个方面的问题,不同层次人才就业的层次和期望也不同,就业竞争实际是同层次人才间的竞争。无论哪个层次的人,只要位其优秀,总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受到社会的重用,成败取决于是否是一个最好的你。也就是说,“白领”与“蓝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成材途径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院校的学生同样有自己某方面的智能优势,只要肯努力,就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

2、健全办学理论,拓展办学空间

(1)健全教育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类型,其生命力全在于特色和质量,而形成特色、办出质量,就要在正确把握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定位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发展观,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上不盲从于普通高教,牢牢掌握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优势,站稳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的主阵地,在高新技术与社会经济间架起直通桥梁。

3、创新观念,超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难的抉择

随着终身教育的观念愈来愈广泛地被大众所接受,高职教育为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应选择专业特色突出,职业定向明显的课程设置模式。须知,任何一个教育阶段的知识积压和生产过剩都是等同的,都会造成人才的结构性浪费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当然要与终身教育的精神实质保持一致。1996 年,原国家教委提出高职教育应以“必需、够用”为度设置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为 1 ∶ 1。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二者的矛盾,但要从根本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还应在观念上有以下创新:)将二者统一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目的是结合灵活、多变、弹性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全面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应有意识强调和贯彻素质教育,将看似矛盾、两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灵活结合,发挥互补作用。)将二者统一于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创新教育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的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为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应放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孰轻孰重的探讨,将各自特长发挥出来,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创建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既发挥培养“逻辑——演绎”能力为特点的理论教学特长,又能兼顾培养“实践——探索”能

力为特点的实践教学,二者互不偏废。

4、健全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打破分段式,进一步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尊重学科性,但并不恪守学科性。现存的两段式或是三段式课程体系,都过分强调分阶段。在这种体系下,分成一、二学期基础课,三、四学期专业课,五、六学期设计与实习课。各学期缺乏连贯性,导致知识的重复或支解。因此,有必要将公共文化课、专业课、生产实习课按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学年自成体系。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尝试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做到每学期都开设公共课、专业课和技术实习课。使知识连贯,循序渐进。首先应处理好公共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根据专业方向设置公共文化课,不同的专业公共文化课也各有侧重,做到既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又为学生能够继续深造和未来的生活、人生打好基础。例如,围绕专业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数学、交际实务、公共关系学、社会学、说话艺术等,既与课程专业相联系,又考虑到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弱化专业基础课,将专业基础课的重点部分综合到专业课的内容中,这不仅仅表现为增加专业课时,而且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专业课组合更加优化。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原有的基础课程包括旅游经济、会计学、财务学等,可将三者合并,取消其中重复的内容,总称旅游经济学。分一、二、三部分并分散到第二、三、四学期,难度由浅渐深,以利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再次,将实习课分散,不仅能使学生及时地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同时也不至于造成最后一学期“放羊”式的实习和造成实习效果不理想。)专业课程力求突出实践性教学特点,适当综合化。传统学科的专业课程是以学科性为设置原则设置的,教材几十年未做大的改动,学科分支较细,课程时有交叉,教材偏难、偏深、偏细,难于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适于高职教育需要的实践性、应用性强的教材并不多见,这在客观上给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带来一定难度。这也为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提出了不断总结、编写、完善本专业教材的艰巨任务。

高职教材应以突出实践性教学为中心,对内在联系较紧密,知识点交叉较多的课程可以适当综合成一门课程。例如,我院建工系建筑工程专业将同属于力学范畴,课程知识点交叉较多的三大力学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建筑力学)综合成一门建筑力学;将内在联系紧密的建筑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概预算原理合并成应用性较强,社会需求面广的建筑工程预算原理和电算化。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认为新的教材和传统的教材相

比,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增强了,更加适合高职专业特色,值得推广。)开设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的目标,可结合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择业能力。选修课程可分为专业性选修,拓展性选修和发展性选修三类。专业性选修即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内容的课程;拓展性选修课程即选择与本专业无关但有助于增强职业适应性的课程;发展性选修课程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所设置的课程。对选修课程的考核实行学分制,学生除完成必修课程任务外,还应完成规定学分的选修课程才能毕业

4、顺应地方经济发展 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方向

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主导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⑴地方产业结构主要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国家宏观布局形成的,不同的产业结构对高职教育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有不同的需求。现在地方产业结构呈集群式发展态势,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不同的主导产业类型构成了不同的专业人才需求链,对其他专业人才形成排斥。⑵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的外源型模式要求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素质要与国际接轨;以经济内生增长为主的内源型模式则要求职业技术人才与本土经济发展相适应。所以,高职教育发展的学科体系不宜大而全,而要小而精,顺应地方经济,快速前瞻发展。

三、关于土建类高等职业的教育

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能为每一个职业岗位或职业项目设置相应的专业,而土建类相关专业社会覆盖面不广的职业只能坚持宽窄并举的原则,以职业群、岗位群来设置相对较宽的专业。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在企业很难完成对学生进行生产全过程的训练;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远未形成;主管部门或学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土建类专业再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严重问题。课程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核心,在以后的此类专业中要尤其重视课程的设置,包括课程分类、课程模式等;同时,也要在师资等方面加强建设与维护。

四、结语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建设的阶段,无论一般院校还是示范院校,都必须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方方面面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1)浅谈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2)陆计明《对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报

(3)《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几点建议》

(4)左家奇《“三重融合”下开放式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

第五篇:对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几点思考

对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几点思考(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李亚杰)

在举国上下共庆建党90周年,全面谋划“十二五”崭新开局,教育战线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教育部举办了第一期“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教科学发展战略专题研修班”,提升高职院校领导干部的办学理念、战略思维、科学决策水平和办学治校能力,我认为是相当及时而必要的。有幸作为第一批学员参加培训,在五天高强度的研修讨论中,聆听了来自教育主管部门高层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剖析解读,学习到兄弟院校在高职办学中先进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了解了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现状评价与未来展望,接触到行业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要、希望和建议,我感到此次学习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回来后不久,以我院为牵头单位的河南省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召开2011年理事大会,在思考职教集团各项工作的时候,从北京带回的新的思路和信息不断出现在脑海中,形成了关于依托职教集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种种思考。现结合我省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的发展,对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谈几点思考意见:

一、充分认识职业教育与职教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走集团化办学的路子,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使欧洲、美国、日本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把职业教育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不断强化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地位,职业教育成为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我国经济分析数据显示,国家经济增长部分的50%来自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贡献。职业教育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来看,河南省与国家共建中部经济区、河南列为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交通职业教育来说,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加强政府对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统筹规划和全面指导

把职教集团建设纳入各项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精心筹划、加强管理、强力推进,能够更好地推动“十二五”的各项建设目标的实现。就河南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的发展来看,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统筹和支持:

(一)深入贯彻《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结合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开展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教育攻坚,不断扩大河南交通职业教育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能力、提高职工素质、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构建交通运输行业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对交通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二)积极引导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在集团框架内与院校优化整合资源,通过共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评定标准、共建融生产性、教学性、研发性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实验检测中心、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培训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开展科技项目研究、共同承担各类公路工程项目,促进交通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深度融合。

(三)在政策层面、项目安排、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强交通职业院校在基础设施建设、示范院校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国家物流实训基地以及争取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国家级、省部级区域性共享教学生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骨干专业等工作的支持。

(四)支持构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交通职业院校与企业整合交通教育与培训资源,发挥交通运输行业骨干专业优势,在公路、物流、汽车、工程机械等领域大胆探索,先试先行。积极探索股份制、多元化、多主体办学模式,走出集团化办学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创新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五)加快构建河南现代交通职业终身教育体系,依托交通运输部“1+32干部培训平台”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推行从业资格准入制度,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切入点,开展全行业的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持续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构建中高职衔接、学历教育为主体,干部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为辅的现代交通职业终身教育体系。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指导建立健全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机制,提高专职教师能力素质;发挥行业人才资源优势,建立兼职教师库,组织引导行业、企业学有所长、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三、增强企业对职教集团建设的责任意识和合作理念

实现以行业为指导、以利益机制为基础的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企业必须不断地增强责任意识与合作理念:

(一)集团企业要确立以集团化办学为已任的理念,把企业改革发展、全员素质提升、劳动技能拓展融入职教集团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完善改革保障和投入机制。贯彻财政部等十一部委《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按照不低于工资总额的2.5%的比例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教育培训、技能鉴定、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集团化办学条件改善。

(二)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与院校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组织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共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三)充分发挥行业生产实验、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等优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通过资源整合、捐资助学、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等形式,加强职教集团教学、生产、实训条件的改善,形成“厂中有校、校中有厂、前厂后校、校厂一体”开放、多元、共享的办学格局。

(四)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专业优势,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和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目标的要求,积极探索股份制办学试点工作,使行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办学效益更加突出。

(五)巩固和发展企业以“冠名班”、“订单班”形式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育人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冠名班”、“订单班”规模,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六)加强集团人才库、教师库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双向流动、使用、管理机制。开展院校与企业间人才互聘交流,通过互相换岗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转换,进一步提高岗位工作能力;开展院校与企业间人才合作交流,共同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发挥院校对职教集团建设的资源优势和服务作用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院校是基础。充分利用集团内职业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是职教集团建设的重要体现。

(一)发挥牵头单位的骨干支撑、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内涵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质量,树立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

(二)搭建六个平台:科技创新转化平台、信息技术交流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企业员工培训平台、技能鉴定服务平台和高技能人才供需平台。

(三)开展六项服务:一是为企业在院校创建以“校中厂”等形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服务;二是为企业提供以提升技能水平为目标的技术应用服务;三是为企业开展教育培训服务,打造区域性、共享性的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四是为企业管理、技术更新、产品研发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五是为企业职业资格准入、持证上岗提供技能鉴定服务;六是为弘扬企业文化、宣传企业品牌提供服务。

(四)开展六种交流:集团各职业院校要在师资培训、招生就业、科研立项、教学资源共享、新专业开发论证、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

作为包含不同利益主体的职业教育集团,要想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紧密携手、资源共享、互惠共赢,集团内成员单位必须共同做到以下几点:要做到立意高远,定位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要力争思路前沿,瞄准国际标准,着眼于世界水平的职业技术;要具有国际视野,站在全球的广阔视角上观察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勇于破解难题,积极探讨各具特色的集团化办学范例;要明确目标任务,研究行业建设中具有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问题;要研究政策措施,争取政策支持,推动政策完善,建立政策运行的长效机制。

无论是在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中,还是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中,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破解,许多领域需要开拓,许多方法需要创新。作为职业教育的践行者,唯有孜孜不倦地获取新知,永不停歇地探索新路,才能更好地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下载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新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新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发展方向浅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发展方向浅析摘要: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要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符合国民经济社会......

    高等职业教育总结范文大全

    高等职业教育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种教育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为......

    贯彻《高等教育法》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等教育法》的地位、特征厦实施情况的分析,认为在《高等教育法》贯彻实施中三个方面容易忽略的问题,即关于高等拳棱的章程的作用:高等学校的击定任务;创新精......

    职业教育办学汇报材料

    西乡县职业技术高中发展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近年来,省委政府、教育厅,市县政府、教育局一直以来对西乡职业教育发展给予了长期的关注、支持和厚爱,借此机会,我向各位领导表示衷心......

    浅议探索小区统战工作新途径

    今年,**市委统战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统战部门有关精神,按照统战政策宣传到最基层,作用发挥到最基层,问题解决落实到最基层的要求,将社区统战工作重心下移,以三洲驿街道柏枝林社区金......

    探索巡察监督新途径

    探索巡察监督新途径 根据任务不同灵活确定被巡察对象、人员分组、工作方式、步骤要求等,努力使巡察“点准穴位”、取得实效。近年来,遂宁市船山区紧密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新途径

    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新途径摘要:思想政治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油田公司大政方针为指导,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为主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拓......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化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和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办学资金的筹集渠道不仅包括财政拨款、收费、科研、产业和社会捐赠等传统渠道,而且还包括融资渠道。融资是指在资本市场上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