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成稿

时间:2019-05-12 22:5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成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成稿》。

第一篇: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成稿

心理调适:使用科学的方法对认知、情绪、意志、意向等心理活动进行调整,以保持或恢复正常状态的的实践活动。既可以自己进行心理调适,也适用于帮助别人。

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是指劳教所在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劳教人员开展的心理测验,心理评估,掌握其个体心理结构特征,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促使其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增强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的科学性、针对性。

对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与管理采用教育、劳动等手段相结合,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质量,确保劳教所的安全稳定。本文就劳教场所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的意义、目的和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了劳教场所应从心理健康、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四个方面开展对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以提高对劳教人员的教育矫治质量。

(目的):

劳教人民警察或者是工作者,为劳教人员做心理调适,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一定心理咨询方法或者劳教人民警察个人人格影响,帮助劳教学员,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使之养成健全的人格,达到自我完善和内在充实,从而摆脱原有的犯罪心理,并且树立长久的健康心理。

众所周知,警察工作的一个重要层面是预防和打击犯罪,其中“预防”的意义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们劳教人民警察从事的就是“预防犯罪任务”,那在劳教场所,我们劳教人民警察和工作者在为队员做心理调适,就承担着这个“预防”犯罪、挽救社会危害的重要工作。从宏观上来讲,我们劳教人民警察就是这个任务。

跟大家说说我个人对劳教场所或机构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的重要性:

前文说了,我们劳教人民警察承担着预防犯罪和挽救劳教人员、减少社会损失的工作任务。

而就目前来看,预防犯罪和挽救犯罪人员、减少社会损失的工作任务也就有两种方法,第一个叫“犯罪场控制”,所谓犯罪场控制,是指对犯罪的现实场和心理场给予外在压力,直接消除犯罪目标、减少犯罪机遇、加大犯罪风险和代价等,促使犯罪人产生畏惧心理的措施或过程。这么说,大家不太清楚,举个例子。全国各大城市为了加大治安防控采取了武警巡街制度,武警佩戴冲锋前、各种防爆器械、装备,以小组为单位巡街,这样对犯罪分子可以起到威慑作用,使有犯罪想法的人,某一瞬间心里就打消了犯罪的念头。

这个叫“犯罪场控制”,第二个方法叫“个体内在控制”。

个体内在控制,就是通过一系列特殊的心理疏导技巧,帮助当事人看清自己这种根本无助甚至有害的行为,启发当事人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有效的应对措施。

说直接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劳教人民警察所肩负的工作任务就是,帮助那些没有或者缺少自我控制、自我管束能力的劳教学员,建立、完善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对自我、对社会、对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沿着主流社会要求的方向走。

在预防犯罪犯罪方面,我只想到了这两个方法,就目前来看,也就是这两种方法。

那就有问题了,这两种方法殊途同归,但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一个是犯罪场控制,武警拿着警器械街巡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警力渗透不到的地方很可能成为犯罪的死角;一个是个体内在控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或者来访者与受访者,在一个和谐的氛围里、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下,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聆听、倾诉,达到心灵上的共同成长!

相比,我觉得第二种方法显得更温暖、更人性,“个体内在控制”,主张从人的内心角度去改变人格结构;,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这一观点也更贴切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流。虽然给劳教劳教人员员做心理、教育工作,初期可能很艰辛,但换来的可是长治久安。毕竟,社会的“长治久安”才是我们警察工作的终极目标,它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被动的事后惩罚和看守。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更形象的体会到我们劳教人民警察所扮演的角色有多重要,能体会到我们所从事的心理矫治工作有多重要,这也是我们组织劳教人员进行心理调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目的。

接下来 再跟大家继续探讨---------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的具体意义

(大家可以简单记一下)

1.劳教人员是心理疾患和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

所以,针对心理问题,当然要引进心理知识和手段,这才是对症下药。同普通人相比,心理问题在劳教所劳教人员,尤其是吸毒劳教人员这类特殊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和严重,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各类案件的犯罪人都有其特殊的犯罪心理结构,一些人违法犯罪的诱因就是心理问题。劳教所中的吸毒劳教人员是心理疾患和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给大家举个例子:有的劳教队员自残自虐,随便吞噬东西,这就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心理疾病。开展劳教人员心理调适能够更客观地认识被改造者

就教育改造工作而言,劳教人民警察队伍是实施教育改造工作的主体,劳教人员是被教育改造的对象(客体)。只有主体对客体有一个全面、客观、真实的认识才

能在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和模式。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能促进劳教工作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开展心理调适是实现工作科学化、劳教办特色的重要途径。开展心理矫治,不但可以开阔思路,拓宽视野,而且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切入点来启动“提高教育改造

和教育挽救质量”的系统工程。它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疏理,提升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造模式和手段,通过给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促进工作的持续发展。这对于发展劳教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能促进劳教人民警察知识更新,提高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心理矫治工作,来提高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质量,也是对劳教人民警察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一种新的挑战。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必将极大提高劳教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也就是说,我们多学一下、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个人的良好心态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其次呢,心理学有一个分支学科,叫“儿童心理学”,我个人在读大学阶段是很喜欢这个学科,对于比较年轻的同志来说,多了解一下这个学科,会在儿童教育方面给自己很大启迪,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多了解点心理学知识,能和孩子一起平和的、愉快的度过那你几年比较敏感的时期,对双方都是很有好处的,尤其是对孩子成人后的发展。当然,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同志来说,心理学还有一个分支,叫“老年心理学”,大家都知道,中国正在逐步的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少老年人在晚年更加的缺少社会关爱,尤其是空巢老人,他们所承受的心理状况是我们常人无法承受的,如果在座的各位能了解点心理学,我相信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会有帮助的。

讲到这,顺便给在座的扩充一下心理学知识,其实心理学不仅仅是普通人所说的那样,看透别人心思、猜别人想法、攻心术等等,他的研究领域有很多,跟个个学科都有联系,渗透到我们生活的个个方面。比如说跟数学有关系的统计心理学、测量心理学,跟生理学、医学有关系的临床心理学、解剖生理学,跟教育有关系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校心理学,跟经济有关系的管理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跟运动员、体育有关系的运动心理学,此外还有时间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等等等。而且,这些研究领域都是大有人在的,在我国也有很多学者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发展工作。比如,通过音乐来治疗自闭症、孤独症患者,就是音乐心理学的工作范畴;还有我们国家的飞行员、航天员选拔工作中的心理测试环节,都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接或间接参与的。

前面我们讲了开展劳教人员心理调适的意义,下面我们来讲讲对策。

加强劳教人员心理调适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思考 :

大家可以记一下

(一)心理调适组织机构的完善化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同理,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要想扎扎实实开展起来,实实在在收到成效,专门机构的成立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从机构的设立、工作人员的配备、软硬件的建设、经费的保障、场所设施的供给以及心理调适的工作原则、方式、要求、程序、量表测试、诊断矫治、效果评定等,从这些方面对开展劳教人员心理调适工作作出具体性要求和专业上的指导性意见,就可以促进我们开展这项工作。设立“劳教人员心理调适指导中心”“劳

教人员心理调适科”、“劳教人员心理咨询室”、《劳教人员心理调适工作规范》 等等。其实这些软硬件设立倒是不难,关键是如何脚踏实地的运用起来、不让他形同虚设,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地工作。

(二)心理矫治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心理矫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的专业性、复杂性、规范性、科学性决定了它对从业者的高要求,从业者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矫治效果的优劣。从专业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劳教单位的心理矫治工作实现持证上岗是高效开展矫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尽快建立起一支专业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专职心理矫治民警队伍是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在这一问题上,前几年的武汉市劳教所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一是“走出去”,将全所接受能力比较好强、年龄相对年轻的干警送到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进行学习,系统的学习心理矫治业务,并且特别聘请国内知名教授亲自授课。二是“引进来”,向社会上公开招聘符合劳教心理矫治工作要求的优秀人才,充实场所心理咨询员队伍。从而多管齐下,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

(三)心理调适实施的规范化

心理调适是一项专业而复杂的系统工作,从收集求助者背景资料到各种心理测验量表的选用,从咨询员的态度、表情、肢体语言到恰当处理咨询双方的特殊人际关系,从确立矫治目标及方案到具体矫治程序的操作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心理调适特定的程序以及专业化的细节要求。

因此,整个调适过程中工作的程序、采用的技巧必须严格按照行业规范来进行。劳教民警要注意准确把握自己在咨询和矫治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所要达到的目的。

实践中,比较容易出现偏差的具体表现有:一是越俎代庖,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简单地说心理矫治的着眼点、落脚点不是仅仅为劳教人员解决一两个眼前的现实性问题,而应致力于通过促进求助者观念的转变、人格成熟的形成,少发生或不发生类似的问题,乃至举一反三,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而不仅限于就事论事。二是在矫治过程中不少咨询员认为咨询和矫治中应该给求助者传授一些自认为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于是在操作中往往苦口婆心地对求助者予以教导和指点,传授自己认为正确而且坚持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信念及价值观。但心理咨询和矫治的基础是尊重,相互尊重,尊重双方的原有立场,在尊重的基础上,帮助他去完善他的不成熟、或者有缺陷的想法,让来访者主动成长起来,让他们有能力去自主自立,能承担起人生中的各种责任。

(四)心理调适运作模式的立体化

模式的立体化首先是指上层重视。上层领导机构比如说省级领导部门,重视起这项工作,“上行下效”,下面各个机构才能相应开展心理调适工作,达到上下

协调、左右联通的良好工作局面。

模式的立体化其次是指人才的交流。就是劳教所与高校的合作关系。在这里还以武汉劳教所为例:武汉市有很多心理学院校,华中师范、武汉大学、湖北大学,这些学校的心理学研究水平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的,武汉劳教所就抓住这个优势,与这些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免费为其高校学生、老师提供心理调适实习研究场地,同时,有效地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为我服务,建立起一种横向内外合作的工作模式,专家来所督导,针对部分心理问题严重的劳教人员采取联合攻关的形式进行心理咨询与矫治,(比如说自残的劳教队员,这种队员是很难管理的,单靠普通干警,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这这种合作机制,不仅保证了劳教人员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开阔了本单位劳教民警的视野,提高了业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这项工作的自信心和认可度。

结论

劳教制度向违法行为矫治制度转变的关键在于处罚方式从强制劳动向人格矫治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心理调适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创办劳教工作特色的突破口。鉴于当前劳教场所心理专业从业人员严重缺乏的现状,本人建议应首先对劳教人员进行以心理特质为标准的科学分类,然后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团体心理调适为主体,结合个别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劳教人员进行由浅入深、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同时,在矫治过程中,要从心理学角度对整个教育矫治的效果进行评价,提高教育矫治的效率和质量,改变劳教人员不良的人格结构,消除其心理障碍,解决违法犯罪根源,预防重新犯罪,达到违法行为调适的最终目的。

这就是我今天讲的全部内容,有不周之处,欢迎在坐的各位课下继续与我共同探讨。

谢谢大家!

(敬礼)

第二篇:浅谈劳教人员装病的识别与矫治

浅谈劳教人员装病的识别与矫治

泸州市劳教所曾镒秀

劳教人员装病既是一种严重的违规抗改行为,也是劳教人民警察经常遇到且比较棘手的问题。认真研究和掌握劳教人员装病的识别与矫治,对于稳定劳教场所的改造秩序和提升教育挽救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人以曾担任过所政科长和生卫科长的工作实践,就劳教人员装病的动机、装病的识别和矫治方法,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以抛砖引玉。

一、装病动机的分析。我所自2000年12月开展收教工作以来,先后收容劳教人员1300多名,通过对他们中装病抗改劳教人员的情况分析,其主要因素大体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抵触心理严重。由于对政府给以的劳动教养处罚决定不满,导致不服从劳教场所的管理教育,思家心切,对前途悲观失望等,继而表现出心烦气躁,改造不安心等迹象,干脆伪装生病,混过教期。二是企图逃避劳动。有的劳教人员入所前,就一贯游手好闲,缺乏体力锻炼,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他们接受不了劳教场所严格的行为矫治,形成致病心理,企图以伪装生病来逃避劳动改造。三是幻想所外就医。被投进劳教场所,言行不能自由。获得自由的路子唯有减期、提前解教和所外就医。要想获得减期或提前解教,就必须接受改造,付出汗水和劳动,那样太累太难,若能装病得逞,得以所外就医,则是获得自由的“理想”途径,也可能出现听说或见到他人装病成功而动念模仿的事例。

二、伪装生病的识别。识别劳教人员是否伪装病情,必须由医务人员对“生病”劳教人员进行全面检查和“症状”分析,首先排除其真实病情的可能性,这是确认劳教人员是否伪装生病的前提。如何识别劳教人员装病,主要看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看装病特征。在一般情况下,劳教人员装病大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自述病痛与客观检查明显不符。表现出来的症状不符合任何一种疾病的临床规律,伪装行为一旦被戳穿,随即病症消失。二是客观“症状”与实际“病情”不符。自诉病情比实际检查严重,多有类似“病情”发作或多进宫历史。可能出现症状模糊,自造外伤,提供伪症等情况。装病者或毫无客观病情,或在原有病情的基础上过分夸张,有伪造病史、病历证明,或夸大自身症状等依据,三是存在可以查出的个人目的。装病者意图取得某种实质性利益,如逃避劳动、改变处遇、思家心切意欲回家探望或企图办理所外就医等。四是求治心态异常。对医学检测和正规治疗采取回避、造假行为或敌视态度,往往不与医护人员合作,回答问题吞吞吐吐、避实就虚或语言重复、态度偏激,不愿接受正确的医疗方案,经系统的正规治疗大多无效,病程反复性较大。五是持有怕引起怀疑而受到惩罚的恐惧心理。装病者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举止爱冲动或软弱无力、缄默不语等现象,避免与周围人交往,以减少暴露的危险。就诊时,往往会偷偷观察医务人员的表情与反应。接受检查时受暗示的影响较大,医务人员暗示其伪装之疾病所不应有的体征时,“病人”往往会顺从的表现出来。

第二,看装病过程。一般情况下,劳教人员伪装生病大致可分四个阶段。一是制造假象。在伪装急性发病事例中,装病者常常制造一些“事件”作为“病情”的发端。如在生产或生活现场“意外受伤”,或当着众人突然“晕倒”,也有用器械自伤或服用某些药物而在公共场合显露“病情”的现象。二是装病求医。大部分装病者迫不及待地要求就医,常在第一次“就诊”时就把“病情”全盘端出。有的装病者还可能累次就诊,甚至辗转于多名医生或多家医院之间,且“病情”逐渐加码。三是坚持伪装。多数装病者的“病情”是一种持久的“病理状态”,这会给装病者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痛苦。如我所叙永籍劳教人员陈某某,为了达到所外就医目的,双脚不能着地,在床上躺了整整半年,上卫生间也只好硬撑着拖起身子爬着去。四是终止生病。不管目的是否达到,伪装的“病情”总要有一个了结。当装病的目的达到之后或肯定无望时,装病者常突然停止治疗,逢人便说:“终于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等类谎言。完全承认自己装病的人极少见。另外,有的装病者还会出现有重犯倾向,如若一次成功便会激发其寻机重试,目的未达到也会伺机再试。

第三,看装病形式。伪装生病的劳教人员较为常见的“病情”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伪装瘫痪。伪装上肢瘫者常选择非经常运作的一侧上肢发生病变,甚至用绳子捆缚肩部,再用凉水冲,或故意用身体压迫一侧上肢使血运受阻,制造肌肉萎缩。伪装下肢瘫者常表现为不能站立行走,不是拄双拐或单拐,就是让他人背着走。伪装单瘫者常用力绷着一条腿,借单拐力量用脚尖踮着走,或者全脚掌拖地拄单拐拉着走,检查时偶见由于长期不运作所致的肌肉萎缩。二是伪装知觉障碍。较常见的有装盲、装聋、伪装肌体及躯体的感觉过敏、迟钝或无感觉等异常现象。三是伪装昏迷。伪装者依靠自己的毅力或技巧以假乱真,故意装扮无反应状态,如木僵状、睡眠状、昏迷状等,对声音、光线、疼痛以及其他刺激的反应均消失。四是伪装血痰。常见的伪装方法是把牙龈搞破使之出血,然后把血混在痰内。我所一大队江安籍劳教人员姚某某,就曾发生过企图以此骗取所外就医的作法。因而,遇到劳教人员声称血痰时,务必要详细检查口腔。对提供血痰的劳教人员,除全面衡量其病情外,应令其当着医护人员咳嗽后再验。五是伪装血尿。装病者常自诉尿中有血,但对泌尿系统的其他应有病症则很少陈述。我们曾发现一名泸县籍劳教人员在衣襟角上暗藏一枚缝衣针,排尿取样时刺破自己身体,挤出血液掺入尿中的事例,所以令其尿检取样时,须从正面观察。六是伪装厌食。装病者有意拒绝进食,或每天只进少量食物,使身体明显消瘦,“病情”显著。七是伪装呕吐。一种是有意识地训练进食后产生呕吐的本领。如进食后用手指深抠咽部,促其产生反射性呕吐,久而久之,就会进食即呕吐。另一种是借助口腔内的异物刺激而呕吐。即在牙齿上栓一条线,线的一头挂一棉球或布条类物品,距离刚好在咽部,需要吐时,舌头搅动线条,咽部受到刺激可立即引起呕吐。这类“病人”想什么时候吐就什么时候吐,尤其是当着医护人员和管教民警的面发生呕吐。我所叙永县天星乡劳教人员熊某某就曾采用此法蒙骗干警。因此,检查这类病人,一定要认真检查口腔和牙齿。八是伪装下肢水肿。伪造下肢水肿的劳教人员,往往是用绳索在下肢的某个部位长期捆绑,使膝关节以下水肿,有时易被医务人员误诊为病理性水肿。九是制造自伤、自残、吞食异物等。有的劳教人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故意对自己的身体实施自伤、自残。例如在劳动时有意地出现外伤、烫伤、烧伤等。我们发现最多的是吞食异物如刀片、钉子、牙刷、笔头等。

三、矫治方法的思考。对劳教人员装病的矫治,是劳教场所医务工作者和劳教民警面临的一大难题,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执行党的劳教工作方针,坚持做好艰苦细致工作,劳教人员的装病和装病现象一定会得到有效遏制。

(一)心理矫治。对装病劳教人员的矫治,主要是做好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结合多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明确装病者的思想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进行心理咨询,开展攻心教育。其次,要给装病者施以前途教育,指出经过医学专家的详细检查已经认为是装病,口头抵赖是通不过的,如再顽固下去会受到严厉处罚,促使其少走弯路。第三,要给装病者指出伪装病情对自己身体的危害。假如持续伪装病情,会给自己的生活和身体带来很多不便和痛苦,甚至会给自己的身体各脏器酿成难以救治的损害。第四,要给装病者指明改造方向,培养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自尊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坦白交待的装病者要给与出路,以稳定情绪,避免自暴自弃。另外,对装病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需要通过医务人员和管教民警默契配合,相互协调,各有侧重地发挥其独特作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打消装病者企图侥幸过关的装病心理,要由管教民警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医务人员的医疗工作又必须不失时机地跟上管教民警攻心战术的节奏。只有由医务人员用医疗科学的道理,提出客观证据证明装病者的“病情”实为伪装,才能驳倒装病者的诡辩。另一方面,装病劳教人员惧怕坦白了装病将受到惩罚,会在劳教人员中丢面子。对此,管教民警就应起主要作用,包括宣讲政策,必要时将坦白者调离原队,以及在劳教人员中进行教育,端正他们对装病的认识等工作。

(二)医学诊断。医治装病劳教人员的“疾病”,首先要对其采用强制性医学检测,进行病理诊断和正规治疗,如给不能进食或绝食的劳教人员以鼻饲或强制装瘫者进行功能性锻炼等方法,从医疗解剖学、生理学及临床医学等角度,认真观察和分析其症状表现和心理反应,向同室其它人员调查其“症状”出现的时间与程度,人多与人少时是否一致,白天与黑夜是否相同,是否符合所述疾病的规律,及时揭穿其因装病表现出来的与相应疾病应有体症的明显差异点,促使装病劳教人员在确凿的科学证据面前承认其装病行为。

(三)康复治疗。对于放弃装病念头的劳教人员,要积极采取措施给以康复治疗。首先,要抓紧做好思想转化及巩固工作,以表扬、鼓励为主,坚定他们改过自新的决心,避免反弹。其次,要由医务人员抓紧治疗,帮助其恢复功能,积极治疗其同时并存的真实病情,包括由于装病造成的病情,例如长期装瘫造成的下肢废用性萎缩等疾病。

本文作者:四川省泸州市劳教所副政委 曾镒秀

联系电话:08302700282传真电话:08302701935邮政编码:646000

投稿时间:二〇〇六年九月六日

点击浏览该文件

第三篇:关于劳教心理

关于劳教心理矫治工作的几点看法

宁波市劳教所一大队

所谓心理矫治,是指系统地运用心理学理论、技术和方法,改变人的心理失常的感觉、认识、情绪、性格、态度和行为,帮助消除心理障碍,解除心理问题,调节不良情绪,改变错误认知,预防、改善和排除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工作手段和方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教养机关人民警察系统地运用心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心理测量诊断、咨询和治疗等措施,调整劳教人员的不良情绪,解决其心理问题,消除其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重塑其人格系统的活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逐渐完善,一种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理念的新型教育改造手段——心理矫治,正在全国劳教所全面推开,这将成为我们劳教工作迈向现代化、文明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讲的更远一点,违法行为矫治将是劳动教养的发展趋势与基本社会定位。充分运用心理科学的技术和方法矫治违法行为,必将成为劳教场所的主要社会性功能,为进一步完善、规范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工作的科学模式,为《矫治法》的出台、适应违法行为矫治工作的需要铺平道路。的确,心理矫治工作在各个劳教所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兼专职人员、心理治疗室、心理咨询室等如雨后春笋般,相继产生,这也说明了相关领导对心理矫治工作的重视。但是,目前的心理矫治工作存在很大的误区,要更快更好的发展心理矫治,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认为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路要走。

一、认为心理矫治是教育矫治的一部分

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且对开展心理矫治工作及其不利。虽然两者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但对它们之间的区别来说,仍属次要,而正是这种区别决定了它们各自为独立的矫治手段和独立的定位。

(一)理论基础不同

劳教人员心理矫治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改造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治疗学、测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作为其理论基础。

教育工作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公民道德、哲学、教育学、美学、论理学、学校管理学、法学等为基本理论基础。

(二)具体目的不同

心理矫治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也不是简单的个别谈话教育。心理矫治的目的是更完善个体的人格。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是通过心理卫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辅导、心理测量、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心理治疗以及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劳教人员了解和认识自我,消除或缓解存在的心理问题,调整紊乱的行为方式,或促使其自己面对问题和挫折,维护心理的健康。

矫正教育是以解决劳教人员存在的思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道德观等,提高其文化技术水平,促其养成劳动习惯,学会谋生技能为目的。

此外,两者目的之间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即对价值问题的处理。教育矫正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用一套统一的、既定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观点去塑造人的心灵。心理矫治虽然也有价值影响,但是价值改造不是心理矫治的基本目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是不规定、亦不干预来访者的价值内容。

(三)内容体系不同

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内容的多样性。心理矫治内容体系包括: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心理测验、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心理卫生、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环境适应、人格评定、心理障碍、心理失衡、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变态心理等心理矫治内容,几乎涉及劳教人员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劳教期间,劳教人员因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可能产生各种不良心理,还可能出现心理危机,这些都需要系统的心理矫治。所以,对劳教人员整体而言,需要心理矫治的人员不是少数的、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广泛的。

矫正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体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具有普遍性(如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

(四)效果评价标准不同

衡量心理矫治的效果,以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病人”心理健康复愈程度为标准。评价教育矫正的效果,则以场所秩序是否稳定、入学率、到课率、完成生产任务、成绩合格率、获证率高低等为标准。

二、重理论,轻实践

为了完成上级的指标,各所对于民警的培训相当重视,但等拿到证书后,就很少过问了。殊不知心理矫治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技术,没有实践经验就会成为“纸上谈兵”,从而在劳教所出现很多“本本族”的心理咨询师(三级),在操作方面没有实际经验,绝大多数都照搬书本,不能因人而异,真正独立完成一个心理咨询、判断心理健康时就犯难了,有些赶鸭子上架。其中原因固然和警力紧缺有很大关系,但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比如请专家,以其为带头人,指导相关民警操作实践;派一两名相关民警,去其他单位做助手积累实际经验等等。

三、“心理矫治”意识淡薄

工作实践上,由于长期偏重于监管安全,促成了民警“重管轻教”意识,弱化了对心理矫治的注意力和工作量,影响了心理矫治工作的开展和提高。

许多民警习惯了以我为主的教育方式,没有重视矫治过程当中民警与劳教人员的互动。其实我们的作用只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所以,在矫治关系中,我们只是扮演“助动者”的角色,而劳教人员才是改变自己的真正主宰。而正在此基础上,劳教人员才能从矫治者那里获得大量的新信息,从而促使他们反思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重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随着求助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劳教人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自己就可以从容面对,不致再引发心理问题。所以,心理矫治的过程是促进劳教人员成长的过程,也是培养劳教人员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

同时,相当部分民警包括领导对心理矫治工作感到陌生,对其作用和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心理矫治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与他无关。加之心理矫治工作本身难度大、专业性强,劳教人员思想复杂性、不可捉摸性、内隐性和思想定势的顽固性不断提高,导致了民警畏难的心理。其实,在对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过程中,我们的民警只要严格遵循平等交友、为来访劳教人员保守秘密等原则,善于运用关注、倾听、支持等技巧,再加上耐心、细心和诚心,还是能做好心理矫治工作的。

此外,有些劳教所虽然不遗余力地开展心理矫治活动,但是缺乏统一规范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知识体系、运行机制与科学的规律模式,许多工作处于盲目和无序状态,更多的是借鉴监狱的模式。笔者认为,我们应在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上,积极探索,开拓思路,更新观念,理性思考,在违法行为心理矫治的实际工作中,反复实践验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违法矫治科学理论体系。比如,对于财产型劳教和滋扰型劳教就要区分管理,形成各有特色的管理模式等。

四、机构多,活动少,专业人才紧缺

虽然各种心理矫治的机构有很多,但是真正在开展日常心理矫治活动的并不多,即使开展的,也是低层次,手段也相对单一,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教系统心理咨询人才的缺乏。主要表现为:一是队伍不专。没有专门的心理矫治队伍,绝大部分由兼职人员组成,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投入工作精力有限。二是专业素质不高。目前,从事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的主体是通过短期培训的劳教民警,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者极少,有的虽然考取证书,却未经过专业训练,专业化程度低。三是流动性大、不稳定。从事心理矫治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管教,由于职务变迁、工作需要等缘故,经常变动。四是专业人员难以引进。因受场所偏远、封闭和经济条件差等因素影响,我们几乎无法与外界共享社会心理学教育资源,急需的心理学专业人才也难以引进,这也制约了心理矫治工作的开展。

利用劳教所与社会的互动,及时掌握最新动态不够;利用社会专家、教授培养心理矫治工作队伍,矫治劳教人员疑难病症不够;利用政府、家庭、社会知名人士等社会帮教力量开展帮教工作、化解生活、心理问题不够,严重影响了心理矫治功效的发挥。值得欣喜的是,上级领导也看到了期中的一些问题,于近段时间下发了《打开心理之窗——劳教场所心理咨询案例集》,给了我们一次学习的机会,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心理咨询的规范性操作。

以上是本人对心理矫治在劳教所开展情况的一点看法,一家之言,由于视角不同,难免有些错误,请领导予以指正。希望心理矫治能在劳教所创造出新的模式,让心理矫治更快更好的发展,为了劳教场所的稳定,也为了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

第四篇:对完善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机制的思考

对完善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机制的思考

我国劳教工作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感化、挽救,最终使劳教人员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由于劳教人员的教育比社会教育更具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因此,劳教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劳教人员回归社会为目标,积极探索适合其心理特点和矫治规律的新型教育模式,建立一套科学、理性、规范的教育矫治新机制。近段,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当前劳教教育工作现状,对完善劳教教育矫治机制进行粗浅探讨。

一、当前劳教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劳教机关认真履行劳教教育工作职能,努力对教育方式、管理行为、执法手段进行规范,大部分劳教人员通过教育改造,成为了社会守法公民和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认真反思,当前劳教教育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民警队伍现状与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不适应。对劳教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必须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民警队伍与之适应。但从当前劳教民警队伍现状看,构成比较复杂,除部分“科班”毕业的民警外,绝大部分是内部子女、军转干部,自身文化知识、专业水平、法律素养不是很高,且未受专业培训,不具备合格教师的条件,难以担当新形势下教育、挽救劳教人员的重任。

2、教育内容与劳教人员的矫治需要不适应。劳教教育工作要取得成效,教育内容必须符合劳教人员的思想实际和内在需求。但劳教人员成分比较复杂,年龄、文化程度、教期、罪错性质各不相同,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与体系,各级劳教部门很难把握。如文化知识教育,上级没有统一教材,基层劳教单位很难结合劳教人员的不同实际安排适宜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理论说教多,触动心灵少;职业技术教育一般采用“干什么、学什么”的培训模式,很难对劳教人员解教后的就业产生积极作用。

3、教育手段与劳教人员的思想转变不适应。教育本身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应该坚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多样,对劳教人员的教育更要注重针对性、实效性,而实际上教育方式方法却显单一。如重共性、轻个体,对劳教人员的个性特征、个体需求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也缺少有针对性的矫治措施;重义务、轻人格,过多地强调劳教人员的义务,考虑尊重劳教人员不够,太多采用训导式的教育方式,容易引起劳教人员的对立情绪;重灌输,轻交流,民警往往讲得头头是道,劳教人员认为是“对牛弹琴”,由于缺乏与劳教人员的沟通交流,他们的思想很难有所触动。特别是在当前劳教工作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劳动已不完全是一种辅助教育的手段,基层单位更多的是把劳务创收、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了劳动的主要目的。基层单位出于切身利益的考虑,难免出现以劳动代替教育、将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教育工作效果的不良倾向。

4、社会帮教与劳教部门的期望价值不适应。少数部门和领导认为教育矫治劳教人员纯属劳教所的事情,对劳教工作的关注、支持力度不够;劳教家属没有配合劳教部门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帮教作用异化;社会媒介从正面宣传劳教人员转化、建功立业的事迹不多,负面宣传不少。劳教场所受职能影响,地位不高,对外沟通协调难度较大,开展劳教工作的外围条件欠佳,社会帮教往往流于形式。

二、主要原因分析

当前,劳教人员教育转化的效果与上级部门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劳教人员的“回炉率”仍然比较高,劳教场所中多进宫劳教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劳教教育工作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造成劳教教育与劳教人员转化的反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警队伍结构不合理。劳教民警是劳教人员思想回归的引路人,理应成为知识传播的组织者、思想矫治的引导者、职业技术教育的指导者和解疑答难的心理咨询师。当前劳教民警年龄明显老化,文化层次普遍不高,民警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劳教教育工作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民警队伍配备要求不严,除了历史的原因外,选人用人机制不畅是重要因素之一。前些年劳教系统大规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前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劳教场所的临时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内部消化,使得基层劳教部门人满为患。由于劳教系统负担包袱重,近几年除政策性安置部分军转干部外,基本上不能对外公开招考,一些优秀的专业人才进不来,少数业务能力差、工作责任心缺乏的民警又无去处,造成了民警队伍结构不优。另一方面,民警自身加强学习不够,严格要求不够,在思想素质、业务技能、管理水平、执法要求等方面与新形势下的劳教工作尚不适应。

2、工作考核目标不科学。上级部门在劳教工作的考核目标上,过多地强调场所安全稳定是硬任务,而对教育工作只重视形式上的各种记录、各类数字考核,没有针对劳教人员实际,制定科学的教育内容并提出针对性的考核措施。很多真正反映教育工作实际内容的因素,如民警是否具备教师资格、民警教师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反映劳教人员改好程度的指标、是否对劳教人员的就业产生积极作用等,缺乏定性定量的考核标准,忽视了教育工作的长效治本功能。

3、管理教育模式不规范。在劳教人员的管理教育方面,虽然近些年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教体系。由于劳教人员的成分复杂,对劳教人员的管教必须实行分类,但基层劳教单位普遍存在警力少、基础设施差等问题,对于劳教人员的分类管教根本不具备条件。基层劳教单位与民警大多满足于“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的低要求,对于如何真正教育好劳教人员显得有些茫然。部分民警受劳教人员违反法律和道德理应惩罚的思想影响较深,人性化教育管理的理念还处于初始阶段,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平时的管教中多采用训导式、惩罚式,以严令代替说服,以劳动代替教育,以强制责成改造,缺少人性化、个性化沟通交流,劳教人员相当一部分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被剥夺,人格和正当权益未能全面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相反易激发其反社会心理。在劳教部门当前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劳教工作经费缺乏保障,创收压力比较大,基层劳教部门为保正常运转,除了向上争取资金、广泛开源节流外,不得不围绕劳教生产“转圈子”,在劳教人员的劳动生产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劳动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4、教育矫治体系不健全。对劳教人员的教育管理,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作为教育矫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帮教工作,发挥作用不大。各级党委、政府未出台劳教人员社会帮教的具体规定和跟踪管理措施,有关部门和单位没有明确相应的责任和考核措施,满足于作形势报告或者向劳教人员赠送书籍、慰问品等;对于劳教人员解教后的去向与就业问题,有关部门没有真正地给予关注和帮助;亲情帮教对劳教人员的思想转化有着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但劳教家属往往带有不良情绪,极少思想劝导,只盼浪子早回归;劳教场所帮教面较窄,在如何运用社会帮教这一手段,提高教育矫治质量等方面亟待健全机制。

三、对完善劳教人员教育矫正机制的思考

针对当前劳教教育工作现状,劳教场所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积极探索宽泛式管理、开放式教育模式,着力由防范性管理向矫正性管理转变,由强制服从性管理向说理引导性管理转变,努力提高教育挽救质量。

1、全面提升民警队伍综合素质。劳教民警的素质如何,对劳教人员的思想和行为矫正至关重要。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一是要把紧“入口”。重点引进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急需的专业人才,调整优化队伍结构,并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二是要加强培训。经常对在职民警开展专业培训,鼓励民警自学,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知识化水平,实现民警由看守型向教育型转变。三是要抓好管理。建立科学的岗位分类体系,明确工作职责,严格考核要求,不断提高民警依法、文明、科学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2、努力健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各级主管部门应不断完善劳教人员教育改造的质量评价标准,科学确定劳教场所教育工作目标,界定教育工作考核内容,指导教育课程设置,明确相关要求和措施,对劳教执行、管理、思想、文化、技术教育和劳动生产等建立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特别是要突出体现对劳教民警作用发挥、劳教人员认知结构、改好程度、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评价。通过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体系,达到改造劳教人员的不良主观因素、提高个体改好程度、减少和预防重新违法犯罪的目的。

3、积极探索管理教育新模式。创办劳教特色,使之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窗口,教育工作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各级政府及劳教主管部门要为基层劳教场所提供分类管理教育的条件,如配齐警力、改善基础设施、配齐教学器材等。特别是在经费保障体制上要实行改革,基本经费应全额保障,不能把创收作为劳动的目的。在教育内容上,要紧密联系当前形势、社会生活,组织劳教人员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如观看专题片、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寓教于乐;在方式方法上,要改变说教式、灌输式倾向,引入互动性教育机制,突出启发式教学、个别教育、心理咨询,培育劳教民警与劳教人员的良好情感,更好地促进劳教人员的思想转变;在工作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开展教育工作,可建立电教中心,定期播放专题教育片和时事新闻节目,以及全面反映劳教场所变化和劳教人员生活、学习场景的资料片、录像等,发挥电化教育直观、形象、快捷的功能,促进劳教场所管理目标由过去的“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到“收得下,不想跑、矫治好”的转变。

4、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帮教。构建“劳教所—劳教家属—帮教部门”三位一体的双向互动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地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帮教工作。如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支持、关心劳教工作的职责,加强与社会帮教部门的联系沟通,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协助做好政策解答、疑难化解、信息提供、就业安置等工作;邀请专家学者、知名人士、技术行家、法律工作者开展形势教育、法制讲座和职业技术培训,丰富劳教人员知识;拓展劳教家属座谈、会见、通信方式,放宽劳教人员的会客、探视条件,允许外出休假,给劳教人员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关怀;组织转化典型现身说法,促进劳教人员加快思想转变,重新回归社会;加强舆论宣传、正面引导,尊重劳教人员的人格与权利,营造理解、宽容、和善、融洽的氛围,使教育矫治工作真正成为一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第五篇:心理矫治方案

(一)方案的源起

监狱的功能除了惩罚与威慑,更重要的是改造。今天除了传统的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外,心理矫治逐渐发展成为第四种改造手段。如果监狱警察与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他们很可能一起制造了压抑、无力、没有希望的监狱气氛。而监狱是服刑人员重建未来、再次启程的地方,也是监狱警察完成个人蜕变与自我实现、助人并最终自助的地方。因而在更广大的意义上,监狱是狱警与服刑人员之间实现拯救与被拯救的圣地,服刑人员并非是完全绝对的弱势和被改造人群,狱警也受到了无可避免的职业侵害,也因而有了个人成长的宝贵机会。只有看得见未来,对明天有期待,服刑人员才可能完成改造,狱警才可能走出心理困境、走向职业发展的顶峰。而心理健康辅导与矫治工作正是营造充满希望、积极向上的监狱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进而才能保证监狱功能的达成。

(二)监狱系统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

1、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

根据相关学术文献,在所有应激性职业中,警察心理压力最大、心理障碍最多,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这一职业的高风险、超负荷、高强度,以及警察的自身人格、性格特征正是影响警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研究显示,监狱警察中有31.1%的心理症状问题严重,其中明显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性、偏执、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和恐怖等。

可见,总体上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而背后的原因和心理健康辅导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2、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

罪犯个体特征的共性在于他们的心理缺陷和人格障碍,而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更是一个普遍事实,主要表现在对自己、他人、生活和未来的认知扭曲,情绪上表现为焦虑、抑郁、烦躁不安、悲观绝望、恐惧等,生理上存在躯体化,行为上则是不服、抗拒改造,自伤、自残、自杀,回避集体活动、睡眠差、逃脱、报复以及适应障碍等,人格上反社会、孤僻、多疑、冲动等。而监狱改造的最终目的之一是补救或发展服刑人员的人格,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顺利返回社会开展生活,甚至发挥潜能,因而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需求也极为迫切、突出。

(三)当前国内监狱系统心理健康辅导、矫治工作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政治逐步开明、经济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对人权事业的重视逐步加深,我国监狱系统的建设导向也在发生变迁——由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由经验模式向技术模式,由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转变的趋势逐渐清晰,但仍处于起步的阶段。这个趋势就强调了监狱建设中心理健康辅导和矫治的专业化进程。但较之政治理论、法律常识、监管理论等内容,关于监狱工作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辅导和培训很薄弱,其课程针对性差、缺乏职业特征、流于形式,教学手段落后。此外,由于工学冲突导致精力有限,监狱所在地点偏僻且封闭导致上进心不足,待遇一般、生活清苦,加之一些警察的自律意识、公仆意识淡薄,总之相当一部分警察对再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愿不强,这可能也是职后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

(二)(一)帮助完善硬件设施。分别开设针对监狱警察和服刑人员的个案咨询室、团训室,添置沙盘、团训包等器材。

(二)针对监狱警察和监狱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辅导、矫治方案:

1、专题讲座或网络课程。内容涉及职业取向、个人生活取向、专业能力取向;并编写、分发相应教材作为随身小手册以备翻阅。培训具体内容请见表1。

2、建立狱警的心理档案和心理危机防控、干预机制。协助监狱心理咨询师为每位监狱警察建立心理档案,周期性地心理测评、行为评估、自我报告等方式记录并分析狱警的心理健康状况,把握狱警的心理发展动态,从而防范心理危机,并不断调整狱警的辅导方案,保证辅导效果的最优化;

协助建设针对狱警的心理危机防控、干预机制。

3、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督导。将狱警分别视为被辅导、咨询的人群和向服刑人员提供辅导、矫治的人群来组织培训主题;此外,定期向监狱心理咨询师提供专业督导,提升其专业能力,并帮助完成自我蜕变与成长。

4、开通心理健康求助热线。向监狱警察提供零距离、无障碍的心理健康辅导服务。

(三)针对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辅导、矫治方案:

1、普及型教育

(1)利用狱内闭路电视、专题讲座、网络课程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内容涉及生命教育、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力教育、人格教育、社会性教育、危机干预以及生理、心理、社会性综合理论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具体内容请见表2。

(2)编写、分发相应教材作为随身小手册以备随时翻阅;

2、建立服刑人员的心理档案和心理危机防控、干预机制。协助监狱心理咨询师定期对服刑人员做入监甄别和心理测评,建立服刑人员的心理档案,为突发事件排查可能性,并可以为分类进行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提供依据。

作为个案矫治的一部分,我们将帮助监狱建设心理危机防控、干预机制,并协助监狱有机地融入监狱已有的危机干预机制中。

3、团体辅导

(1)开展诸如警囚人际破冰之类的主题活动,通过亲身参与的行为训练达到转变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目的。

(2)组织阅读心灵教育书籍,并开展讨论会,为服刑人员提供交流认识、分享情感、提升境界的机会。

(3)开展意在修复和建设社会支持系统的活动,例如“给亲人写一封信”、“给他/她的一封信”活动。

4、个案咨询与矫治。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日,根据监狱心理咨询师的转介意见向弱势服刑人员、心理问题严重者以及主动寻求帮助的服刑人员提供补救性或发展性的个案咨询与矫治。

5、建立服刑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6、开通心理健康求助热线。监狱心理咨询师可以在判断对求助服刑人员的辅导效果不佳时,帮助服刑人员连线我们为其提供心理辅导和矫治。

下载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成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成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矫治交流会(精选五篇)

    很高兴和各监区的同志们一起开展对罪犯心理个案矫治的交流会。二监区自推行两级化管理以来,在新的警务运行机制下,如何以新的模式发挥警务组在专业化发展上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什么是劳教人员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什么是劳教人员 核心内容:什么是劳教人员?1966年前劳教关押对象的六类和1982年《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将劳教对象的六类,法律快车小......

    劳教人员感谢信

    感谢信 各位领导、教官、同志们: 我是的母亲。此刻我怀着一种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来表达我对您们深深的谢意!是诸位领导和教官们在我女儿心与灵和生与死的思想残酷搏击中,帮助我女......

    关于对强制戒毒人员如何进行心理矫治的思考

    关于对强制戒毒人员如何进行心理矫治的思考 包头市劳教所 苏琳 强制隔离戒毒是指为了保证戒毒效果,依法将戒毒人员隔离在一个专门的治疗场所内,在与毒品隔绝的环境下进行戒毒......

    劳教制度废除后违法行为矫治问题(精选多篇)

    浅析劳教制度废除后违法行为矫治问题 LHH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

    劳教人员心理咨询个案

    劳教人员心理咨询个案 一、一般资料 劳教人员李明樟,32岁,未婚,高中文化,抚州市乐安县人。 因盗窃被劳动教养一年,2进宫。 二、该学员入所后表现: 经常 主诉: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注意......

    劳教人员计分考核办法

    劳教人员计分考核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劳动教养人员(以下简称劳教人员)计分考核工作,准确运用计分方法反映劳教人员所内表现,根据《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和司法......

    短教期劳教人员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改造对策

    近年来,劳教场所收容短教期劳教人员人数有增加趋势,在场所收容人员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作为劳教人员构成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的改造稳定与否,直接关系着劳教场所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