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强制戒毒人员如何进行心理矫治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3:5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强制戒毒人员如何进行心理矫治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强制戒毒人员如何进行心理矫治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对强制戒毒人员如何进行心理矫治的思考

关于对强制戒毒人员如何进行心理矫治的思考

包头市劳教所 苏琳

强制隔离戒毒是指为了保证戒毒效果,依法将戒毒人员隔离在一个专门的治疗场所内,在与毒品隔绝的环境下进行戒毒治疗。强制戒毒工作原是公安民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实施,将原有的公安机关强制戒毒和司法行政机关劳教戒毒两大强制戒毒资源整合为强制隔离戒毒,预示着劳教戒毒已经发展为强制隔离戒毒。目前强制隔离戒毒已成为我国劳教工作的一个新的热点和亮点,揭开了我国劳教工作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下面我就对强制戒毒人员如何进行心理矫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对强制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意义

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为劳教所在教育挽救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直接引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劳教人员开展心理测验、心理评估,掌握劳教人员个体心理结构特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劳教人员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促使其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

同普通人相比,心理问题在戒毒人员这类特殊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和严重。戒毒人员之所以吸毒违法,其中重要诱因就是 心理问题。不仅如此,戒毒人员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压封闭环境之中,活动空间小,心理压力大。戒毒难就难在心瘾,如果心理问题不解决,外界条件再好也不是他们成功戒毒的必要条件。开展戒毒人员心理矫治不但是戒毒场所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可以帮助他们改变错误认知、树立成功戒毒信念,消除不良情绪和成瘾心理,重塑他们人格。

二、对强制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四个阶段和具体措施

(一)情绪消沉阶段的心理治疗

戒毒人员的失败感强,对亲人、家庭、社会感到愧疚,情绪悲观、消沉,对未来信心不足,需要帮助其消除不良心理,树立信心。主要做法是:

1、剖析思想根源。情绪悲观、消沉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1)轻度环境适应因素,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改变,对戒毒生活的想象与现实生活产生的落差心理和孤独心理;(2)生理难受——脱毒症状有所反复时,导致痛苦,焦虑等心理;(3)想改善精神或物质生活,渴望被关心和尊重,存在追求享乐心理与攀比心理。

2、行为矫正。加强对他们的行为养成管理和恶习矫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学习习惯。主要措施是:(1)对他们加强养成教育、体质锻炼;(2)通过听轻音乐、静坐反省、适当宣泄,开展文体活动等方式,使他们的生理和情绪压力释放;(3)通过谈心交流、医生关怀、团体咨询等方式进行情绪安慰与心理辅导;(4)运用心理测试软件进行心理测试,做出分析,提出管理,教育矫治的对策和建议;(5)通过课堂化教学、戒毒模拟等方式进行戒毒方法教育,使他们懂得科学的戒毒方法。

3、情绪调节。在民警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自我消极情绪调节,主要方法有:(1)理性思维法(利弊分析法),就是让他们通过正确的手段和理性的思考,在辨别是非、利害关系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矛盾心理和错误认识予以自我调适与矫治;(2)借鉴参考法,就是借鉴他人的惨败、得失和经验教训,与自己现在的心态、想法对比,从而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3)情志转移法,在情绪低落时有意识的把自己的注意力、兴趣转移到使自己快乐的事情上去的心理调适方法;(4)自我暗示法(自我说服教育法),用自我安慰,自我教育、自我暗示、自我警醒等方法给自己启发、示意和说服教育,解决自己的心理矛盾;(5)忘却法,学会和努力忘却痛苦、失败,使自已内心安静平和;(6)宣泄法(发泄法),通过运动、唱歌、哭泣、怒吼等特有形式将自己积聚在心里的痛苦、烦恼、委屈、懊悔和遗憾等情绪发泄出来的心理调适方法;(7)交流咨询,与亲人、朋友和民警进行交流、咨询,从而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8)消除不良情绪互帮小组,在专业民警的指导下,建立情绪互帮小组,通过相互之间的安慰、开导、关心、帮助和提醒,消除不良情绪的心理调适方法。(二)心理矛盾阶段的心理诒疗。

当戒毒人员在接受戒毒教育,面对自己的吸毒经历、生活现实,家庭状况、就业前景和未来前途等方面的压力和困难,产生心理矛盾时,应采取措施进行心理治疗。主要方法有:

1、挫折心理教育。使戒毒人员思想和心理上正视、接受和设法改变生活现实中的挫折。

2、惰性恶果心理教育。教育戒毒人员懂得在生活现实中遇到挫折、矛盾,越是产生惰性,消极和堕落,后果就会更加严重。只有正视、接受、抗争和设法改变生活现实中的挫折、矛盾,未来的前途和人生才能有转机和改变。

3、自信心教育。教育戒毒人员控制自己的情绪,纠正恶习与错误,培养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减少和避免消极、错误的认识和行为,从而树立自信心。

4、戒毒模式训练。在专业民警的指导下,对戒毒人员通过戒烟模拟训练,锻炼和培养戒毒的毅力,增强戒毒信心。

5、反弹干预。当戒毒人员发生情绪低落,心理消极苦闷、自信心降低、戒毒意志衰退等情况,通过心理诱导、危机调停、劝慰鼓励等措施,以缓解心理压力,平息心理焦虑,防止演变为严重事态。

(三)承诺阶段的心理治疗

经过生理脱毒期,戒毒人员摆脱毒瘾的信心和决心明显增强,这时要不失时机的进行进—步的心理矫治,鼓励和监督他们通过心理戒毒努力,锤炼戒毒毅力。主要方法有

1、在专业民警的指导下,帮助戒毒人员制定和实施心理戒毒计划。

2、组织戒毒人员制定和操作3~5项心理戒毒措施,以互帮小组为单位开展群体监督和互助,实施心理戒毒。

3、争取家人关心,主动与亲友沟通,汇报戒毒成效,取得亲友的鼓励和精神支持,营造良好的心理戒毒氛围。

4、开展劳动教育,进行择业或就业指导

5、针对戒毒人员的家庭生活困难,建立救济机制,消除后顾之忧,增强戒毒信心。

6、开展心理戒毒普查,对心理戒毒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四)重塑自我阶段的心理治疗

这一阶段的戒毒学员即将回归社会,他们渴望受到尊重、理解、关爱和支持,需要在自律和外在管束及帮教下巩固戒毒成果,长期保持高度的自我戒毒意识。主要方法有:

1、家庭和社会志愿者主动关怀、帮助。

2、始终保持拒毒心理。在有益的生活圈、工作圈、交际圈中生活,与吸毒人员和毒品断决一切关系。

3、冷静求助心理。当自己的思想发生动摇,心瘾发作,或者毒友诱惑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在难以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时,要主动寻求亲属、益友、单位和公安机关的帮助。

4、建立联帮联教机制。建立家庭、社区、单位、公安机关四位一体的帮教机构,建立社会帮教联系卡,对戒毒人员进行监控,开展戒毒自我保护、戒毒自助、戒毒宣传教育等辅导教育活动,巩固戒毒成果。

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民警必须把握的几点

为了做好心理矫治工作,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民警必须形成科学的心理矫治工作机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吸毒者要坚持“以人为本”。

1、重视他们的情感和需要,与他们加强情感交流,针对的思想状况,进行情绪调节,设法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给予心理安慰和生活关心,从而消除心理隔膜。与此同时,加强思想引导和信念教育,加强行为规范、生活规范、学习规范和戒毒教育,使他们在强制戒毒所走出思想观念、生活适应、管理要求和戒毒矫正等方面的盲区,真正走好科学戒毒、规范戒毒、成功戒毒的第一步。

2、对戒毒人员进行戒毒方法、戒毒矫治流程、心理戒毒等方面的指导,使他们明确戒毒目标,树立戒毒信心,最终彻底戒毒。

3、对戒毒人员进行行为规范、生活规范和学习规范教育,加强行为养成和恶习矫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学习习惯,这是科学戒毒、规范戒毒、成功戒毒的基本方法。

4、通过队列、体操、跑步等措施加强体能锻炼,缓解戒毒劳教人员的心理压力,加速他们的生理康复,巩固生理脱毒成果,树立和增强戒毒信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根据戒毒人员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道德、时事政策、禁毒教育以及性病,艾滋病知识等系统教育,矫正他们的错误思想,是科学戒毒、规范戒毒,成功戒毒的重要途径。

(二)、具备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素质

1、熟练掌握戒毒人员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和巩固回归期三个阶段的教育矫治内容

(一)生理脱毒期(7~15天),进行递增式的体育训练和养成教育,加强卫生管理和行为规范教育,结合一定的心理辅导、辅助教育和个别谈话教育,进行心理安慰,缓解心理压力。

(二)身体康复(16~60天,可以适当延长),逐步加强体育训 练和养成教育,开展戒毒方法教育、禁毒法规教育、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心理测试与辅导,适当的 辅助教育、个案教育、亲情帮教和所内习艺劳动。

(三)巩固回归指导期(61-90天),强化体育训练,进行法律常识、思想道德、形势政策、文化知识、出所教育,开展必要的社会帮教、辅助教育、个别教育、现身说法、回归指导话动和所内习艺劳动。

2、及时搞好戒毒人员的心理测量。能够通过准确的心理测量和诊断,提供戒毒人员的心理特征,增强个别教育的针对性。

3、要建立心理咨询例会制度。将心理矫治中心收集到的一段时期戒毒人员心理特征和重点戒毒人员心理状况进行通报,并从管理部门了解当前动态以及有心理疾病的重点人员,走出咨询室主动咨询。

4、心理矫治要与各项矫治活动相结合。对心理矫治工作定位不能仅仅局限在心理问题的解答、治疗上,要以心理矫治工作为依托,把心理矫治中心建成集心理矫治中心、政策法律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咨询中心,通过解决各种具体、实际问题来解决戒毒人员心理问题。

第二篇: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教育矫治工作实施细则

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教育矫治工作实施细则

(草稿)

第一章总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上访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和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教育矫治工作的目的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教育矫治方法和手段,帮助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提高法律道德意识,改变不良心理,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

第三条对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的教育矫治采用课堂化、个案化及社会帮教等方式进行。

第四条对拘役犯、缠访闹访及酒驾类人员采取长短期分别适用矫治的原则,即六个月以上包括六个月适用长期教育矫治,接受全程教育矫治内容,六个月以下适用短期教育矫治,接受教育矫治内容以针对性矫治所属分类教育为主,如酒驾类人员主要接受《道路交通安全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关于酒驾人员的新规定。

第五条入所期教育矫治是指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入所后的第一个月。主要教学内容为:所规纪律、权利义务、法制教育、心理健康、行为规范训练及对适用短期教育矫治分类教育等。第六条入所期教育矫治目标在于使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增强身份意识、做到知错认错、熟悉所规纪律。此阶段课堂化教育不得少于25课时。其中,入所教育10课时、法制教育5课时心理健康5课时、行为训练5课时。

第七条所规纪律课程内容包括:省局下发管理要求及所制订实施的相关管理制度等。

第八条法制教育课程内容为相关刑法内容。

第九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了解 心理咨询、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

第十条行为规范训练主要是组织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开展日常行为规范训练、队列训练、文明礼貌训练和内务训练。制定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行为训练的有关要求实施。

第十一条入所期教育矫治结束后,应对接受教育矫 治的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进行考核,教育矫治考核内容应包括:掌握基本知识的书面测试;应知应会的现场测试:是否知错认错的书面认识评定等内容。

第十二条入所期教育结束后至出所前一个月为全面矫治期,此阶段主要教学内容为: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矫治、行为矫治和文化补习等。

第十三条全面矫治期教育矫治目标在于帮助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树立法制观念、掌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促进心理健康、提高文化素质。此阶段课堂教育不得少于100课时。其中,法制教育20课时;公民道德建设20课时;文化教育20课时;行为训练20课时;心理健康教育20课时。

第十四条法制教育目标在于普及法律常识,培养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的知法守法观念,其内容应包括:刑法、《上访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和有关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等。

第十五条公民道德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和荣辱观,提高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改变道德水准低下的状况。

第十六条对于文盲和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在四十周岁 以下的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应开展文化补习,通过文化教育促进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认知能力的提高。

第十七条在全面矫治期应大力开展心理矫治,目的: 改善不良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方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按要求努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矫治活动,帮助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改善心理状态。

第十八条在全面矫治期应积极开展行为矫治,目的在 于改变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

第十九条在全面矫治期应大力开展社会帮教、创建浓 厚的所区文化、开展经常性的文娱体育活动等矫治方式开展 教育。

第二十条全面矫治期教育矫治按四个月为一个教学周期。

第二十一条各科教学任务完成后应组织考试或考核,考试考核结果记入档案,并作为诊断评估的依据。

第二十二条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完成全面矫治期教育矫治内容并离出所时间一个月为出所期教育矫治。此阶段主要教学内容为:就业指导训练、社会适应训练、回归社会心理训练、形势政策教育。

第二十三条此阶段矫治目标在于帮助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教学时间不得少于20课时。

第二十四条就业指导训练主要内容是择业观教育、就业形势、就业需求、应聘技巧、就业推荐、自我创业等。目的是使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树立正确择业观,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应聘技巧,提高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就业率,树立生活信心,开始新的生活。

第二十五条社会适应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即将出所的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预测生活环境、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困难和问题,在做好回归思想准备的同时,学会应对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技巧和一定生活技能。目的是使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环境、家庭和社会,确保回归社会后能够采取恰当的行为,有效应对和处理回归后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

第二十六条形势政策教育主要内容是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及基本政策。目的是使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了解并能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掌握国家低保、医疗、就业等政策及救济渠道,认识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打消顾虑,树立生活信心。

第二十七条回归社会心理训练重点是回归前心理调查、团体心理活动、回归心理指导等。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健康心 理的形成,增强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回归前的心理准备,以积极的心态投入社会。

第二十八条各项训练或教育内容完成后均应组织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考核或考试,考核或考试结果应作为诊断评估的依据。

第二十九条积极主动向社会有关部门提供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在所情况、提出接茬帮教建议、定期开展跟踪调查、协助地方对重点人员开展帮扶工作,以预防和减少再犯罪率。

第三十条本细则为教育矫治纲则草稿,不具有任何法律意义。

第三篇: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与矫治对策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与矫治对策

《禁毒法》实施后,如何提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下称:强戒人员)的戒毒效果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课题。掌握强戒人员心理特征,是提高戒毒效果,实现禁毒法宗旨的有效途径。

一、强戒人员心理行为特征分析

纵观强戒人员吸毒、戒毒、复吸的过程,不难看出,强戒人员普遍存在两方面明显特征。

(一)心理依赖性顽固。强戒人员对于毒品的依赖包括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生理依赖可以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但是,强戒人员受内心深处的心理依赖的驱使,又会在生理上产生焦虑不安甚至痛苦、冲动等感觉,这种症状即所谓的“心瘾”。心瘾实际上从排除吸毒对大脑的损害外,应是某种程度的心理变态,而且是一种慢性的病态,也是强戒人员难以摆脱毒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强戒人员产生心理依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心理学“习得理论”认为:人或动物的心理与行为可通过经常学习而获得。从学习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强化,使学习所得的行为固定,构成不同模式的新的行为。强戒人员正是通过这种习得的觅药行为,不断得到毒品“闪电”般的缓解戒断症状效应和欣快感,以及偶然或有意中断吸毒所产生的戒断症状的痛苦体验和药物强烈渴求感等构成正性或负性的强化因素。日积月累,不断作正负强化,终使毒品依赖成为牢不可破的行为模式。而使几乎所有的强戒人员都无法用意志摆脱这种心瘾。”

强戒人员入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生理脱瘾及康复治疗,其急性戒断症状或迁延性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基本消失,从而在生理上控制了毒瘾,心理上也获得某种程度的恢复。但由于吸食毒品能够给人带来莫名的快感,情感体验非常深刻。虽然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难以获得毒品,但一些特定因素可以唤起他们吸食毒品的情感记忆。笔者曾与戒毒人员探讨香烟与毒品之间的关系时,大部分人承认:在吸毒时,毒品产生的快感需要用香烟来“吊”出来,在无法得到毒品的环境下,对香烟的依赖心理较重。通过吸食香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吸毒的快感。强戒人员对香烟的依赖,表明其对毒品的追求和向往并不会随着毒瘾在生理上受到控制而消失,且还将长期存在。

(二)人格和心理变异明显。研究发现,毒品使强戒人员的人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严重的影响其思维、行为和情绪,对于吸毒的意志力、注意力、记忆力、耐受力、持久力等都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对毒品的依赖性使强戒人员丧失了效率、兴趣、责任感、羞耻感等。表现为反社会性、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追求立即的满足、缺乏羞耻感、伦理道德扭曲等。也有少数强戒人员有精神抑郁、自卑感、无能感、性心理和性行为异常、喜好刺激、逃避现实、自恋等病态心理特征。因此强戒人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精神系统出现了障碍或变异。在相当多的西方国家,吸毒者首先被视为精神病人。从这一角度说,强戒人员既给社会造成了危害,同时又是毒品的受害者;既是一个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违法者,也是一个需要社会的帮助、治疗和康复的患者。

毒品对于人的心理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尤其是对吸毒者的认知、思维、情绪、行为的影响后果尤为严重。在吸毒成瘾期间,强戒人员为满足毒瘾需要不断地加大毒品的摄入量和次数,毒品副作用对于生理、心理的影响也随之而加剧,以致出现一些典型的症状。在心理结构方面,毒品导致强戒人员产生一系列失调、紊乱和变异现象。多数或大多数吸毒者的兴趣感、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精神处于高度或明显的紧张、恐惧、焦虑、烦躁、孤独、空虚状态,思维混乱,疑心重,易于发怒,敌对性和攻击性增强;在行为方面,导致能力和效率严重下降,甚至无法坚持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据戒毒研究相关理论证明,大部分强戒人员在吸毒前就已经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与人格障碍,表现为非积极进取,缺乏激情、缺乏社会交往和逃避现实。强戒人员吸毒后,又因社会、家庭对吸毒人员负面评价的影响,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面临巨大的阻力,进而引发和加剧吸毒人员的情绪、人格等方面的不良状况,刺激他们对毒品的渴求,并借助毒品麻醉自己以暂时摆脱眼前的困境。当他们承受社会、家庭及周围环境的负性评价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其情绪、性格就有可能从无奈、自卑、逃避、封闭的心理转化为对社会的不满、仇视、报复等心理,逐渐发展成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吸毒人员被收容强戒后,他们遇事通常缺乏理智,易走极端,很难接受民警的教育和管理,有时甚至强烈抵制。

二、影响强戒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可通过经常学习,逐步强化,使学习所得的行为固定,构成新的习得行为。吸毒人员正是通过习得寻觅毒品的行为,不断得到毒品。“闪电般”的缓解中断吸毒所产生的戒断症状的痛苦体验,以及获得吸食毒品后的欣快感,日积月累,构成正性或负性的强化因素,终使毒品依赖成为习得行为模式。除生理上的强化以外,在实际生活中,吸毒人员还要受到精神、心理方面的负性压力。相对于生理上的强化而言,心理强化更不容易摆脱。吸毒人员在吸毒后,往往被家庭所厌弃,或婚姻破裂,或朋友分手,或就业无望。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强戒人员明显的负性情绪,使他们对自己人生不再抱有希望,缺乏正面生活的勇气,从而情绪低落,逃避现实。这些负性情绪有可能使强戒人员丧失戒毒的动力而一再依赖毒品,无法摆脱毒品的控制。

强戒人员在所内戒毒期间,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强烈。实践中常出现初次吸毒人员因为戒断了生理上的毒瘾而对前途暂时充满了信心,但他们一旦受到“毒瘾易除,心瘾难戒”、“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等论点的影响,看到因吸毒而多次被劳动教养或强戒后,又很快了陷入沮丧、失望的情感之中。正是因为强戒人员缺乏正确的认知方式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不能进行自我调控,对挫折和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和能力准备,从而面对强制隔离戒毒期间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到无能,以致进一步加深了心理失衡及心理变异。

三、强戒人员矫治对策

(一)建立心理治疗综合矫正体系。有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心理不正常是强戒人员最为常见的变化过程,心理状态逐渐转变为不健康状况,突出表现四个方面特征。一是认知方面表现为,病理性的消极态度,主观意志色彩浓厚,是非不分,善恶不分,道德沦丧。二是情感方面常以悲观、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为主。三是意志特征为一方面在寻找毒品时表现出病态的意志亢进、坚韧不拔。另一方面在戒断毒品时表现出病理性的意志缺乏、自制力差,无法用自己的力量戒断毒瘾。四是个性方面表现为脾气暴躁、敏感、多疑、优柔寡断、耐受性差、自信心不足、心理康复能力减弱、贪图享受、消极怠惰、适应环境能力差、社会交往不良,丧失事业心责任感,伦理感和道德感水平低下,甚至存在反社会人格等。这些心理异常和人格变化,阻止了他们戒除毒瘾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对民警的管理教育也存在抵触情绪,甚至存在对抗行为,不能与其他强戒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影响到改造秩序的和谐和稳定。因此,需要用心理学的理论对强戒人员的吸毒行为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心理障碍的诊断,并对每个强戒人员的具体诊断给予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这个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行为——认知——人格的心理治疗系统,按照强戒人员心理障碍所涉及的所有方面及内在联系,进行多元化的干预。由吸毒行为本身到吸毒者的认知结构、人格特征进行全方位的矫正治疗,形成心理治疗的综合矫正体系。同时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应采用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程序,分别逐次进行矫正治疗。首先对吸毒行为本身进行矫正,然后根据不同求助者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当然,这一程序的排列结构也并非是绝对的,科学的方法应是互相穿插,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二)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强戒人员纠正错误认知。吸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吸毒本身就是一种变态行为,而且在导致其行为产生的原因中,环境的因素占据很重要的作用。改变吸毒习惯、戒除毒瘾的关键之一就是改变环境条件,根除环境因素,而行为治疗方法既强调以行为为中心,治疗目标直取行为本身,又强调环境等外在变量的作用。行为治疗的结果最终能够改变被治疗的行为,对于吸毒行为也不例外。但是吸毒行为本身单纯、暂时消失并不是我们戒毒成功的目标,更重要的是终身不再吸毒。我们着眼消除戒毒认知上的根源,在认知上纠正他们的错误理念,帮助他们克服非理性的自损观念和行为,帮助他们去追求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而不是短暂、虚幻的快乐。吸毒行为也是如此,吸毒者大多数感到空虚、无聊或生活、工作、失败,而认为自己无能,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在这种错误认知的引导下,渐渐走上吸毒道路。而理性情绪疗法具有积极、直接的特点,它以问题为中心,而不以关系为中心。所以应先矫正那些非理性的思想信念,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能带来生存快乐的价值取向、追求目标和理想,并学会用科学、理性、求实、灵活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同时还可运用大量的实用书籍、讲座、录音、录像、讨论会、示范等治疗技术,教会他们运用理性的思考方式去取代非理性的思考方式。

(三)借助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帮助强戒人员矫正人格偏差。吸毒者染上毒瘾的原因可能很多,反复吸毒不能戒断心理依赖的原因也很多,主观的与客观的,在每个吸毒者身上都起着不同的作用。然而无论怎样,都有一个共同因素导致反复,那就是吸毒者的人格问题。毫不疑问吸毒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为什么在相同的环境下有些人不吸毒呢?为什么同样在心理依赖的驱使下,有些人能彻底戒掉呢?主要因为吸毒者普遍具有一种反社会人格,情绪低落、逃避现实、对自己估价过低,感觉无能,缺乏重新生活的勇气。尤其是那些反复吸食者,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与正常人不同,精神上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偏差,有突出而明显的人格障碍。他们对家庭和亲人情感淡漠,易激怒情绪,狂躁无礼,自私说谎,不负责任,忍受不了任何挫折。情感脆弱,自卑、焦虑、多疑、抑郁,对任何人和事物都失去信心和信任。针对吸毒者的人格状况,可以通过控制情绪、改变生活习惯,来改变性格,从而达到矫正人格的目的,但同时要配合科学的训练。

一些观点认为复吸的主要原因是吸毒者缺乏决心和毅力。但笔者认为:光靠说要有决心和毅力是不够的,一定要科学的治疗,消除毒品对神经、精神的损害。同时从强戒人员的人格和个性入手,逐步训练,培养决心和毅力的建立,开发强戒人员性格中坚定的一面,而这种训练必须借助科学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才能达到的目的,并不是许多临床医生和社会工作者所谓“聊天和教育”,根本意义上的去陋布新、纠正恶习,最终还得由强戒人员自己内因来完成。

通过综合了解吸毒者的心理,从而了解他们变态的心理和扭曲的人格,掌握病人的心态及病情的来龙去脉,从而进行多元化干预,建立完整的行为——认知——人格心理治疗体系。心理治疗恰恰有助于把德育的规范过程和被教育者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行为与情感连合起来,矫正不良行为和偏差人格,训练新的行为模式,提高戒毒者的生活技能与社会技能和抗毒能力,恢复心理健康,从而达到彻底摆脱毒品的目的。

第四篇:对强制隔离戒毒所心理矫治工作的思考(最终版)

对强制隔离戒毒所心理矫治工作的思考

曲靖市劳动教养管理所 李立望 《禁毒法》实施以来众多戒毒场所就如何对被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成瘾人员(以下简称强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开展了不少有意义的探索或实践,但结果大都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对心理矫治的认识和定位出现偏差;其二,心理矫治体系的构建存在不足。

一、对心理矫治的认识和定位出现的偏差

目前,对强戒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在认识上存在三种误区:其一,无用论,代表观点:复吸率高,心理矫治没有用;其二,等同论,代表观点:心理矫治即教育矫治,教育矫治既是心理矫治;其三,万能论,代表观点:心理矫治能解决一切问题。

这三种认识上的误区所导致的结果有三:其一,简单化,把心理测量、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或精神治疗拼凑到一起就认为是心理矫治,简单化带来的最为严重的后果是心理测试的滥用——不考虑对象的问题种类,不考虑测试的要求,分析数据不考虑个体的整体心理状况;其二,夸大化,盲目夸大心理矫治的功能,矫正“异常心理”或“人格障碍”,就咨询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已经超出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范围;其三:表面化,将所有的违法矫治工作,包括强戒人员思想的转变、恶劣行为的改变等都认为是心理矫治,结果心理矫治什么也是,什么也不是,成为应付检查的表面工作。

显然,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无疑已经阻碍了心理矫治在戒毒场所的 健康发展,使得很多直接参与操作的人产生各种困惑,甚至是怀疑心理矫治的作用。笔者认为心理矫治即心理治疗与行为矫正,是指运用心理学手段消除强戒人员对毒品的心理依赖和强迫性觅药行为、排除其因毒品或其他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过程。因此,心理矫治的范围应当属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范围,即由于吸食毒品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家庭或其他原因产生的简单心理问题,如紧张、焦虑、抑郁、烦躁和痛苦等,对于超出此范围的其他问题不适合使用心理矫治的技术和手段。

二、心理矫治体系的构建存在的不足

公认的戒毒治疗方案是从毒瘾形成的机制出发,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式进行戒毒治疗,这种综合模式包括了脱毒、康复、后续照管三个阶段。在医学治疗体系、教育矫治体系、日常管理体系和心理矫治体系贯穿在上述模式的三个阶段当中,四个体系各司其职,共同构成戒毒治疗体系。

目前的心理矫治工作一般是并入教育矫治体系,心理矫治工作的开展效果并不乐观,一方面心理矫治工作的层次无形中被限定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最底层次,另一方面心理矫治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心理干预的效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构建合理的心理矫治体系势在必行。

三、如何构建合理的心理矫治体系

(一)机构上完善1+N体系

1+N,即一个心理矫治中心,每个大队设置一个心理咨询室。一方面,通过中心这一平台,对现有强戒人员吸毒心理展开深入研究,掌握心理矫治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大队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基本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通过宣讲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强戒人员了解心理健康对防止复吸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和适应能力、预防复吸心理的产生,指导他们处理好心理困惑问题,从而达到排除心理障碍,增强吸毒人员抵御毒品诱惑的心理承受力。

(二)治疗上完善三级干预体系

三级干预体系,既预防、咨询和危机干预三个层次的心理矫治。预防层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咨询与治疗层次完善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危机干预层次对出现重大生活危机事件并出现心理危机的强戒人员进行即使有效的危机干预,以预防所内安全事故的发生。

合理的心理矫治体系不但包括了合理的机构设置和干预层次,还包含了人员配备等诸多要素,要有效解决强戒人员的成瘾问题,心理矫治不可缺位,只有摆正其位置,完善其体系方能使心理矫治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篇:关于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实行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大队民警关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心得

关于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实行 规范管理 分别管理的思考

——邵虎

自2008年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实施以来,司法劳教所便加挂了牌子——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由此,劳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便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开始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相比劳教人员而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有其身份的特殊性,这对长期从事劳教工作的警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就目前我所实际而言,少数学员为之前的劳教戒毒人员,现在换了一种身份,实则为吸毒成瘾人员。《禁毒法》实施至今,包括《戒毒条例》(国务院597号令)及《贵州省禁毒条例》均没有配套制定“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诊断评估办法”。各省(市、区)、各强制隔离戒毒所评估办法不一,这给强制隔离戒毒诊断评估带来了很大困难,《戒毒条例》第五章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被责令接受社区康复的人员拒绝接受社区康复或者严重违反社区康复协议,并再次吸食、注射毒品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的,强制隔离戒毒不得提前解除。目前问题集中在:生病、违规违纪受处分、逃避必要的生产劳动以及不得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学员身上,而后者最为严重,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增多。解决和处理这些学员的问题是关键。

现各地都没有明确指示如何诊断评估,执行机关和决定机关不是同一机关,评估材料的报送和审批紧靠双方协调,随意性较大。一次或二次戒毒人员都有可能不得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这给场所管理埋下了安全隐患。就我所而言,由于地域的特殊性,自2011年6月26日《戒毒条例》(国务院597号令)颁布实施后,收治二次以上戒毒人员比例较高,老、弱、病、残学员增多,加之一次戒毒人员多数为曾经在公安强戒所戒过毒,多数学员签有社区康复协议。再则80、90后学员收治明显增多,而这些学员年轻气盛,多为独生子女或单亲家庭,性格偏执,易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严重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以我为中心,钻牛角尖,易走极端。而我们的“首要标准”是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率,场所职能是维护稳定,确保“四防”,提高教育挽救质量,促经济发展,这就要让学员快乐戒治,快乐生活,尽量避免警教矛盾,努力构建警教和谐。

我所即将面临大多数戒毒学员不得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会使部分学员没有了戒治动力、没有了希望。纪律和秩序将面临极大的挑战,不及早进行规范管理,分别管理,主动出击,将会导致被动的局面。当前的形势是只要有一名学员(《戒毒条例》第五章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没有得到提前解除,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说服不了学员,工作会被动或部分失控,影响管教也影响经济发展。

应该从纪律上下功夫,必须进行整顿,将“严格管理、人文关怀”融入到“规范管理、分别管理”之中,而规范管理必须要先健全分别管理,这样才能落到实处。要让学员生病了能治疗,违规违纪了有惩罚,消极软抗了有管理,减少学员消极软抗辐射面,让各队专心抓好管理,维护场所安全稳定,服务经济发展。遵循“急性脱毒期、康复期、巩固期”进行分别管理,严格落实“遵守纪律、戒毒治疗、教育矫治、生活卫生、康复和生产劳动”。实行动态管控、分级处遇,及时兑现、呈报处罚、延长戒毒期等。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一、新收管理。学习及身体康复训练必须由民警亲自落实或现场亲自监督。进所就由警察直接管理,对学员是一种良好的导向,消除了学员心中的“拐杖”印象。严格落实新收学习训练时间,把好收治关,特别是身体检查。收治了再办外医或退回,易引起不良导向,一些别有用心的学员便以此为借口,无病装病,小病大养,想方设法逃避戒治、劳动或达到出所目的(二次戒毒以上或曾经刑释解教学员表现相对突出),导致突发事件、警教矛盾增加,管理难度加大。

二、病员管理。经医院诊断为患病,但又达不到外医,本人申请治疗或需要给予必要治疗的,依法统一集中在医院进行必要治疗,既符合《禁毒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二款;《戒毒条例》(国务院597号令)第三十条;《贵州省禁毒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之规定,也减少这些学员因得不到

治疗,为逃避戒治、必要劳动或达到出所目的,而找种种理由、借口,给管理警察施压,故意挑衅警察,上访或自伤自残,扰乱场所秩序。同时也利于影音资料、治疗记录的收集和整理,作为证据留存,以备用时之需,做到有备无患。

三、违规违纪、出所巩固期学员管理。因违规违纪之后认错态度差或即将出所消极软抗,影响场所戒治秩序的,按程序拟报重新学习,统一管理、教育,巩固戒治成果。减少这些学员的不良行为影响其他学员,进而产生化学反应。

当然,进行规范管理,分别管理,就要配齐配强管理警察。医院要独立,配备2-3名警察值班;新收队要独立,对新收、重新学习、巩固戒治成果学员的管理要分级,按制度给予分级处遇,可从各队抽调警察充实警力。

对适用单独管理、重新学习、给予必要治疗、巩固戒治成果等的,学员有一个从观望、接受到融合的过程,要形成制度,让学员逐步适应,对号入座,动态管控,体现严肃性和威慑力。要尽早介入,不能等事情大面积发生了才“亡羊补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样治标不治本,不利于场所秩序持续安全稳定,也很被动,甚至会被别有用心学员利用,进而煽动激进学员闹事。要结合当前开展的“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作风、规范执法行为”和“规范管理年活动”,依法进行分别管理,要教育、引导学员尽早适应管理模式,为后续工作打基础。

下载关于对强制戒毒人员如何进行心理矫治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强制戒毒人员如何进行心理矫治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戒毒人员李某的矫治个案

    戒毒人员李某的矫治个案 一、基本情况: 潘春谷,性别男,出生日期1982年6月7日,汉族,小学文化程度,广西省贵港市桂平市社坡镇人。家庭成员有父亲潘兴田,母亲于龙玉,未婚。该员7-12岁在......

    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成稿

    心理调适:使用科学的方法对认知、情绪、意志、意向等心理活动进行调整,以保持或恢复正常状态的的实践活动。既可以自己进行心理调适,也适用于帮助别人。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是指......

    戒毒的心理矫治、心理咨询与方法研究

    当前,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的戒毒人员,他们既具有一般人所具有的普通心理,也具有作为一名戒毒人员的特殊心理。他们在戒毒康复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工作办法(试行)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工作办法(试行) 第四章 通信、通话 第十七条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来往邮件应当接受工作人员的检查,防止夹带毒品和其他违禁品。实施检查时,应当有强制隔离戒毒......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循征个案

    无毒青春健康生活 —人在情境中,吸毒青少年个案研究 高玉方 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六大队 摘要:国家禁毒委发布的《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指出,我国的毒情表现出青少年滥......

    浅谈对强制隔离戒毒的基本模式的阐述

    浅谈对强制隔离戒毒的基本模式的阐述[作者:钟志文点击数:140 更新时间:2012-09-18] 随着《禁毒法》的实施,如何提高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下面简称为强戒人员)的强制隔离戒毒效果是......

    心理矫治在戒毒各个阶段的应用和效果

    心理矫治在强制隔离戒毒各个阶段的运用和效果 我所从09年3月起开始收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至今已累计收容 921人,现在所 467 人。按照司法部劳教(戒毒局)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我所制......

    对完善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机制的思考

    对完善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机制的思考 我国劳教工作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感化、挽救,最终使劳教人员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由于劳教人员的教育比社会教育更具特殊性、复杂性、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