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完善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机制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4:4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完善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机制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完善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机制的思考》。

第一篇:对完善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机制的思考

对完善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机制的思考

我国劳教工作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感化、挽救,最终使劳教人员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由于劳教人员的教育比社会教育更具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因此,劳教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劳教人员回归社会为目标,积极探索适合其心理特点和矫治规律的新型教育模式,建立一套科学、理性、规范的教育矫治新机制。近段,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当前劳教教育工作现状,对完善劳教教育矫治机制进行粗浅探讨。

一、当前劳教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劳教机关认真履行劳教教育工作职能,努力对教育方式、管理行为、执法手段进行规范,大部分劳教人员通过教育改造,成为了社会守法公民和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认真反思,当前劳教教育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民警队伍现状与教育工作的现实要求不适应。对劳教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必须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民警队伍与之适应。但从当前劳教民警队伍现状看,构成比较复杂,除部分“科班”毕业的民警外,绝大部分是内部子女、军转干部,自身文化知识、专业水平、法律素养不是很高,且未受专业培训,不具备合格教师的条件,难以担当新形势下教育、挽救劳教人员的重任。

2、教育内容与劳教人员的矫治需要不适应。劳教教育工作要取得成效,教育内容必须符合劳教人员的思想实际和内在需求。但劳教人员成分比较复杂,年龄、文化程度、教期、罪错性质各不相同,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与体系,各级劳教部门很难把握。如文化知识教育,上级没有统一教材,基层劳教单位很难结合劳教人员的不同实际安排适宜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理论说教多,触动心灵少;职业技术教育一般采用“干什么、学什么”的培训模式,很难对劳教人员解教后的就业产生积极作用。

3、教育手段与劳教人员的思想转变不适应。教育本身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应该坚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多样,对劳教人员的教育更要注重针对性、实效性,而实际上教育方式方法却显单一。如重共性、轻个体,对劳教人员的个性特征、个体需求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也缺少有针对性的矫治措施;重义务、轻人格,过多地强调劳教人员的义务,考虑尊重劳教人员不够,太多采用训导式的教育方式,容易引起劳教人员的对立情绪;重灌输,轻交流,民警往往讲得头头是道,劳教人员认为是“对牛弹琴”,由于缺乏与劳教人员的沟通交流,他们的思想很难有所触动。特别是在当前劳教工作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劳动已不完全是一种辅助教育的手段,基层单位更多的是把劳务创收、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了劳动的主要目的。基层单位出于切身利益的考虑,难免出现以劳动代替教育、将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教育工作效果的不良倾向。

4、社会帮教与劳教部门的期望价值不适应。少数部门和领导认为教育矫治劳教人员纯属劳教所的事情,对劳教工作的关注、支持力度不够;劳教家属没有配合劳教部门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帮教作用异化;社会媒介从正面宣传劳教人员转化、建功立业的事迹不多,负面宣传不少。劳教场所受职能影响,地位不高,对外沟通协调难度较大,开展劳教工作的外围条件欠佳,社会帮教往往流于形式。

二、主要原因分析

当前,劳教人员教育转化的效果与上级部门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劳教人员的“回炉率”仍然比较高,劳教场所中多进宫劳教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劳教教育工作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造成劳教教育与劳教人员转化的反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民警队伍结构不合理。劳教民警是劳教人员思想回归的引路人,理应成为知识传播的组织者、思想矫治的引导者、职业技术教育的指导者和解疑答难的心理咨询师。当前劳教民警年龄明显老化,文化层次普遍不高,民警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劳教教育工作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民警队伍配备要求不严,除了历史的原因外,选人用人机制不畅是重要因素之一。前些年劳教系统大规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前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劳教场所的临时工作人员全部实行内部消化,使得基层劳教部门人满为患。由于劳教系统负担包袱重,近几年除政策性安置部分军转干部外,基本上不能对外公开招考,一些优秀的专业人才进不来,少数业务能力差、工作责任心缺乏的民警又无去处,造成了民警队伍结构不优。另一方面,民警自身加强学习不够,严格要求不够,在思想素质、业务技能、管理水平、执法要求等方面与新形势下的劳教工作尚不适应。

2、工作考核目标不科学。上级部门在劳教工作的考核目标上,过多地强调场所安全稳定是硬任务,而对教育工作只重视形式上的各种记录、各类数字考核,没有针对劳教人员实际,制定科学的教育内容并提出针对性的考核措施。很多真正反映教育工作实际内容的因素,如民警是否具备教师资格、民警教师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反映劳教人员改好程度的指标、是否对劳教人员的就业产生积极作用等,缺乏定性定量的考核标准,忽视了教育工作的长效治本功能。

3、管理教育模式不规范。在劳教人员的管理教育方面,虽然近些年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教体系。由于劳教人员的成分复杂,对劳教人员的管教必须实行分类,但基层劳教单位普遍存在警力少、基础设施差等问题,对于劳教人员的分类管教根本不具备条件。基层劳教单位与民警大多满足于“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的低要求,对于如何真正教育好劳教人员显得有些茫然。部分民警受劳教人员违反法律和道德理应惩罚的思想影响较深,人性化教育管理的理念还处于初始阶段,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平时的管教中多采用训导式、惩罚式,以严令代替说服,以劳动代替教育,以强制责成改造,缺少人性化、个性化沟通交流,劳教人员相当一部分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被剥夺,人格和正当权益未能全面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相反易激发其反社会心理。在劳教部门当前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劳教工作经费缺乏保障,创收压力比较大,基层劳教部门为保正常运转,除了向上争取资金、广泛开源节流外,不得不围绕劳教生产“转圈子”,在劳教人员的劳动生产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劳动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4、教育矫治体系不健全。对劳教人员的教育管理,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作为教育矫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帮教工作,发挥作用不大。各级党委、政府未出台劳教人员社会帮教的具体规定和跟踪管理措施,有关部门和单位没有明确相应的责任和考核措施,满足于作形势报告或者向劳教人员赠送书籍、慰问品等;对于劳教人员解教后的去向与就业问题,有关部门没有真正地给予关注和帮助;亲情帮教对劳教人员的思想转化有着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但劳教家属往往带有不良情绪,极少思想劝导,只盼浪子早回归;劳教场所帮教面较窄,在如何运用社会帮教这一手段,提高教育矫治质量等方面亟待健全机制。

三、对完善劳教人员教育矫正机制的思考

针对当前劳教教育工作现状,劳教场所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积极探索宽泛式管理、开放式教育模式,着力由防范性管理向矫正性管理转变,由强制服从性管理向说理引导性管理转变,努力提高教育挽救质量。

1、全面提升民警队伍综合素质。劳教民警的素质如何,对劳教人员的思想和行为矫正至关重要。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一是要把紧“入口”。重点引进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急需的专业人才,调整优化队伍结构,并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二是要加强培训。经常对在职民警开展专业培训,鼓励民警自学,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知识化水平,实现民警由看守型向教育型转变。三是要抓好管理。建立科学的岗位分类体系,明确工作职责,严格考核要求,不断提高民警依法、文明、科学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2、努力健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各级主管部门应不断完善劳教人员教育改造的质量评价标准,科学确定劳教场所教育工作目标,界定教育工作考核内容,指导教育课程设置,明确相关要求和措施,对劳教执行、管理、思想、文化、技术教育和劳动生产等建立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特别是要突出体现对劳教民警作用发挥、劳教人员认知结构、改好程度、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评价。通过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体系,达到改造劳教人员的不良主观因素、提高个体改好程度、减少和预防重新违法犯罪的目的。

3、积极探索管理教育新模式。创办劳教特色,使之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窗口,教育工作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各级政府及劳教主管部门要为基层劳教场所提供分类管理教育的条件,如配齐警力、改善基础设施、配齐教学器材等。特别是在经费保障体制上要实行改革,基本经费应全额保障,不能把创收作为劳动的目的。在教育内容上,要紧密联系当前形势、社会生活,组织劳教人员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如观看专题片、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寓教于乐;在方式方法上,要改变说教式、灌输式倾向,引入互动性教育机制,突出启发式教学、个别教育、心理咨询,培育劳教民警与劳教人员的良好情感,更好地促进劳教人员的思想转变;在工作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开展教育工作,可建立电教中心,定期播放专题教育片和时事新闻节目,以及全面反映劳教场所变化和劳教人员生活、学习场景的资料片、录像等,发挥电化教育直观、形象、快捷的功能,促进劳教场所管理目标由过去的“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到“收得下,不想跑、矫治好”的转变。

4、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帮教。构建“劳教所—劳教家属—帮教部门”三位一体的双向互动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地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帮教工作。如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支持、关心劳教工作的职责,加强与社会帮教部门的联系沟通,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协助做好政策解答、疑难化解、信息提供、就业安置等工作;邀请专家学者、知名人士、技术行家、法律工作者开展形势教育、法制讲座和职业技术培训,丰富劳教人员知识;拓展劳教家属座谈、会见、通信方式,放宽劳教人员的会客、探视条件,允许外出休假,给劳教人员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关怀;组织转化典型现身说法,促进劳教人员加快思想转变,重新回归社会;加强舆论宣传、正面引导,尊重劳教人员的人格与权利,营造理解、宽容、和善、融洽的氛围,使教育矫治工作真正成为一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第二篇:劳教单位队伍建设:对完善教育矫治队伍保障机制的几点思考

关于完善教育矫治队伍保障机制的几点思考

摘要:2004年中央21号文件和2008年中央1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养制度改革为违法行为教育矫治制度,明确了劳教制度改革的方向;2008年6月《禁毒法》的实施,又确定了劳教机关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工作新职能;***同志提出“监管改造场所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要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另一方面,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戒断难、复吸率高、心理扭曲、身份意识差,劳教人员成分日益复杂、难改抗管人员增多……劳教所的教育矫治任务日益艰巨,对教育矫治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近年来我国劳教人民警察队伍的学历水平、年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相对于劳教人员成分日趋复杂,难改性、危险性增加的现实,相对于强制隔离戒毒这一新的挑战,劳教人民警察这支教育矫治队伍的整体素质仍难以适应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本文将在分析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教育矫治队伍保障机制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育矫治队伍 保障机制

一、教育矫治队伍现状分析

1、队伍结构不合理。虽然通过近几年的人员引进和补充,我国劳教人民警察队伍的学历水平、年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目前劳教所中教育矫治队伍的构成仍不尽合理。一是年龄结构偏大,除了一些后期新设的劳教所外,大部分劳教所存在警察尤其是领导平均年龄偏大,身体素质降低,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降低,适应新情况新形势的能力差,工作热情缺乏等问题。二是人员构成复杂,除部分“科班”毕业的民警外,绝大部分是系统内招收、军转干部,虽然多年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受自身文化知识、专业水平、法律素养等因素的限制,工作上难以突破固有的框架,大多处于瓶颈阶段。

2、教育矫治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到位。目前劳教所的基层教育矫治工作者大到60后,小到80后,年龄跨度较大,工作阅历、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存在很大不同,两者又没有很好的互补,导致劳教所普遍存在教育矫治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到位的困境。如老干警有工作经验、有奉献精神、责任心强但欠缺专业知识,理

论素养低,难以形成系统的教育矫治方法和体系;年轻干警具备专业技能和理论功底但欠缺工作经验、缺乏奉献精神,工作中不思进取,难以将知识融会贯通,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知识结构老化。虽然目前劳教人民警察的学历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但由于劳教所封闭的工作环境和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干警忽视自主学习,导致干警囿于固有的框架内,知识面狭窄,知识更新速度慢,储备知识得不到及时补充,思想观念仍停留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看人”的层面上,难以与高速发展的社会接轨,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挽救劳教人员(强戒人员)的时代要求。

4、专业化分工不合理。根据当前现状,我们需要的是一支能够在充分分析和研究劳教人员(强戒人员)的基础上,制定系统的教育矫治方案、教育矫治体系的专职教育矫治队伍。但劳教所内很少有专职教育矫治干警,从事教育矫治工作的大多是基层一线干警,往往管理、教育、生产“一肩挑”,白天组织劳教人员习艺劳动,晚上值班巡查,日常要分析劳教人员思想动态,管理班组,开展个别谈话,对劳教人员进行考核、组织文体活动等,工作内容十分繁重,很难专注于对教育矫治方法和规律的探索和总结。

二、完善教育矫治队伍保障机制的途径

(一)把紧“入口”,从源头上提高“新鲜血液”的质量。在公务员招考过程中,应根据教育矫治对象和具体工作需要,在重点引进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急需的专业人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引进人才,如面对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应重点引进具有医疗工作经验和应急处置能力的专业医护人员,面对监管场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重点引进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等专业人才。此外,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可要求具备相关专业一到两年的工作经验,并在人员引进后,切实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素质强警,提高综合能力。犯罪学家菲利指出:“就像好的法官执行一部不完善的法典比愚蠢的法官执行一部“不朽”的法典要好一样,一种有独创性而且协调的监狱制度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人员来执行也没有价值”。菲利对监

狱人员的论述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命题。在劳教人员(强戒人员)的教育矫治过程中,教育矫治者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矫治的质量。一名优秀的教育矫治工作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涉及到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调查研究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决策计划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首先,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位。劳教所作为国家的监管场所,具有极强的政治性,需要教育矫治工作者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强烈的工作使命感,正确的工作态度,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等基本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让人抵触。笔者认为培养警察的职业认同感、职责使命感和神圣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要使劳教人民警察认识到其肩负着教育、挽救违法人员的重任,肩负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历史使命,这是一项光荣而神圣的职责,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佳体现。

其次要培养多种能力。劳教警察面对的是特殊的人群,担负的是重大的职责,承受的是超常的工作压力,因此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如临危不惧的应急处置能力,统筹规划的组织协调能力,控制情绪压力的自我调节能力,孜孜不倦的学习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长期的工作积累经验外,但关键在于善于思考和总结,真正把心思用到工作上,同时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储备,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此外还要培养和保持健康的心态。

(三)健全教育矫治队伍培训长效机制,打造知识型队伍。

要想实现教育矫治队伍素质的较大提升,必须努力探索民警终身学习和人才队伍日常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把培训作为一种激励手段,纳入到职位管理中,促使受教育者主动提高个人素质和力,充分发挥培训的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立体化长效培训机制。

首先加强领导的培训机制建设。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的作用毋庸置疑,作为教育矫治队伍的引领者,领导者的视野广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队伍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上级部门应在系统理论、工作能力、领导素质和勤政廉政方面对领导班子重点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改变传

统的思维方式,能根据新形势谋划长远实现突破。具体培训可以通过充分拓宽渠道,整合各种资源,依托名校、邀请名师为领导干部实施定期培训,或组织领导到高校进修,到先进单位挂职等形式充分发挥领导的“火车头”效应。

第二,形成专家培训制度。针对教育矫治队伍专业化差的现状,对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肯钻研、有前途的年轻骨干民警进行重点培训,围绕提高业务能力这一中心,着重将理论知识与教育矫治实践相结合,邀请专家或选送骨干到中央警院等专业院校相关核心专业的脱产学习,打造一批专家型人才,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

第三,加大对基层民警的培训力度。这也是作为基层单位特别需要重视的培训内容。根据基层民警工作任务重,学习时间紧的特点,建立基层民警定期和定向培训制度。如针对基层大队大队长进行定向培训、针对某一专题进行主题培训,同时与定期培训相结合,按照计划定期组织基层民警进行知识补给,使其不断适应形势的需要。

第四,合理安排培训时间,调整培训周期。应在确保不影响基层工作的条件下,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及缩短培训间隔。可以将单次培训时间延长,根据不同的培训形式及课程配置的需要将培训时间延长,同时可以再两次晋升培训的间隔期内插入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并尽量是每名民警每年轮训不少于一次。

第五,紧跟形势更新和丰富常规警衔培训内同,分层、分类、分级制定课程。警衔培训作为基础、常规培训,往往千篇一律、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改革警衔培训的培训机制,尤其是在培训内容上要丰富化、分层化。每个警衔阶段的警察存在着很多共性,可以通过研究每个阶段警察的特点为其设置更为实用、更具有个性特征的培训内容,真正发挥警衔培训的作用。

最后,给予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出台相关文件,积极鼓励广大民警参加夜大、函授自学、研究生学习,对学费、学习时间给予一定支持。最后还应丰富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四)提升教育矫治工作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打造专业化队伍。

1、大力培养一支个别教育能手队伍

矫治对象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既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又具有共性特征,因此可以加快教育矫治案例库建设、开展个别教育经验交流、举办示范班等多种形式,努力打造一支经验丰富、善于攻坚克顽的个别教育能手队伍。

2、大力培养一支心理矫治专家队伍

(1)要进一步改善劳教人民警察专业知识结构,使心理学专业人员比例逐步增加,尽快达到心理学专业不低于8%的标准。要逐步实现每个劳教所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干警不低于干警总数的5%,劳教机关教育矫治处(科、室)干警一般都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同时在基层民警中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培训,使心理学知识成为一种普及性的、人人必备的知识。

(3)切实增强心理咨询师的实践能力。目前,大多数劳教所的心理咨询师数量可以达到部局要求,但由于理论和实践脱节,心理咨询、心理矫治经验匮乏,心理咨询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要重点培养心理矫治工作者的实践能力,在队伍中推出心理矫治工作带头人,积累总结典型心理咨询、心理矫治案例,使心理矫治在普及的基础上能够工作提高层次、多出成果。

3、大力培养一支警察专职教师队伍

第一,要要加强对劳教场所专职教师的配备,确保每个劳教所专职教师人数不低于劳教人员收容人数的5%。第二,着力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比赛、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聘请普通学校教师进行指导、创新课堂化教育方式等多种途径,努力打造一支善于组织教学、善于传授知识的专职教师队伍。第三,立足劳教(强戒)人员特点,在分析其学历水平、心理特征和社会阅历等多方面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最后,相关部门应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和策略,按照大教育的方向,系统的组织教学。

4、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帮教资源。

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单位、社区、社会志愿者以及医疗卫生、心理咨询、高等院校等专业机构的支持,聘请更多普通学校教师、各类专业人员到劳教所协助开展工作,使劳教人员受到高水平的帮助与教育。部劳教局及各省(区、市)劳

教局要积极聘请社会上的专家学者作为劳教系统法律、教育、心理、戒毒、卫生等方面的顾问,借助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开展课题研究、警察培训等工作,促进教育挽救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五)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动力。

劳教人民警察面对工作环境封闭、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晋升慢、无暇照顾家庭等诸多问题,对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又影响到工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拓宽激励渠道,丰富激励手段,激发教育矫治者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动力。

第一,从物质保障上从优待警。要保证劳教警察的工资待遇、住房、医疗、交通、子女入学等生活问题,满足其生存需要。第二,为警察开拓和提供上升空间。制定科学、公平、公正的警察管理、考核、监督、晋升机制,鼓励警察干事创业,同时在职位安排上要“人尽其才,才适其位、各尽所能、能及匹配”,充分发挥其优势,搭建展示的舞台。第三,完善教育专家、教育能手聘任制。对被聘为教育专家(能手)的劳教警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享受相应的级别工资等。第四,采取授予荣誉称号、选拔择优的进修制度作为奖励。还可以通过承担有挑战性的工作,制定决策参与制度、建立攻关小组等方法帮助警察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第五,加强各单位间的竞争和交流,让警察在竞争中挑战自我,在交流中提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此外,还可以针对劳教警察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的现状,采取奖励休假时间的方式进行激励。总之,对警察工作行为的认同和奖励,可以使其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满足感、成就感,从而促使工作不断创新。

第三篇: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成稿

心理调适:使用科学的方法对认知、情绪、意志、意向等心理活动进行调整,以保持或恢复正常状态的的实践活动。既可以自己进行心理调适,也适用于帮助别人。

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是指劳教所在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劳教人员开展的心理测验,心理评估,掌握其个体心理结构特征,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促使其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增强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的科学性、针对性。

对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与管理采用教育、劳动等手段相结合,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质量,确保劳教所的安全稳定。本文就劳教场所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的意义、目的和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了劳教场所应从心理健康、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四个方面开展对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以提高对劳教人员的教育矫治质量。

(目的):

劳教人民警察或者是工作者,为劳教人员做心理调适,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一定心理咨询方法或者劳教人民警察个人人格影响,帮助劳教学员,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使之养成健全的人格,达到自我完善和内在充实,从而摆脱原有的犯罪心理,并且树立长久的健康心理。

众所周知,警察工作的一个重要层面是预防和打击犯罪,其中“预防”的意义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们劳教人民警察从事的就是“预防犯罪任务”,那在劳教场所,我们劳教人民警察和工作者在为队员做心理调适,就承担着这个“预防”犯罪、挽救社会危害的重要工作。从宏观上来讲,我们劳教人民警察就是这个任务。

跟大家说说我个人对劳教场所或机构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的重要性:

前文说了,我们劳教人民警察承担着预防犯罪和挽救劳教人员、减少社会损失的工作任务。

而就目前来看,预防犯罪和挽救犯罪人员、减少社会损失的工作任务也就有两种方法,第一个叫“犯罪场控制”,所谓犯罪场控制,是指对犯罪的现实场和心理场给予外在压力,直接消除犯罪目标、减少犯罪机遇、加大犯罪风险和代价等,促使犯罪人产生畏惧心理的措施或过程。这么说,大家不太清楚,举个例子。全国各大城市为了加大治安防控采取了武警巡街制度,武警佩戴冲锋前、各种防爆器械、装备,以小组为单位巡街,这样对犯罪分子可以起到威慑作用,使有犯罪想法的人,某一瞬间心里就打消了犯罪的念头。

这个叫“犯罪场控制”,第二个方法叫“个体内在控制”。

个体内在控制,就是通过一系列特殊的心理疏导技巧,帮助当事人看清自己这种根本无助甚至有害的行为,启发当事人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有效的应对措施。

说直接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劳教人民警察所肩负的工作任务就是,帮助那些没有或者缺少自我控制、自我管束能力的劳教学员,建立、完善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对自我、对社会、对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沿着主流社会要求的方向走。

在预防犯罪犯罪方面,我只想到了这两个方法,就目前来看,也就是这两种方法。

那就有问题了,这两种方法殊途同归,但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一个是犯罪场控制,武警拿着警器械街巡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警力渗透不到的地方很可能成为犯罪的死角;一个是个体内在控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或者来访者与受访者,在一个和谐的氛围里、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下,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聆听、倾诉,达到心灵上的共同成长!

相比,我觉得第二种方法显得更温暖、更人性,“个体内在控制”,主张从人的内心角度去改变人格结构;,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这一观点也更贴切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流。虽然给劳教劳教人员员做心理、教育工作,初期可能很艰辛,但换来的可是长治久安。毕竟,社会的“长治久安”才是我们警察工作的终极目标,它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被动的事后惩罚和看守。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更形象的体会到我们劳教人民警察所扮演的角色有多重要,能体会到我们所从事的心理矫治工作有多重要,这也是我们组织劳教人员进行心理调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目的。

接下来 再跟大家继续探讨---------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的具体意义

(大家可以简单记一下)

1.劳教人员是心理疾患和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

所以,针对心理问题,当然要引进心理知识和手段,这才是对症下药。同普通人相比,心理问题在劳教所劳教人员,尤其是吸毒劳教人员这类特殊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和严重,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各类案件的犯罪人都有其特殊的犯罪心理结构,一些人违法犯罪的诱因就是心理问题。劳教所中的吸毒劳教人员是心理疾患和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给大家举个例子:有的劳教队员自残自虐,随便吞噬东西,这就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心理疾病。开展劳教人员心理调适能够更客观地认识被改造者

就教育改造工作而言,劳教人民警察队伍是实施教育改造工作的主体,劳教人员是被教育改造的对象(客体)。只有主体对客体有一个全面、客观、真实的认识才

能在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和模式。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能促进劳教工作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开展心理调适是实现工作科学化、劳教办特色的重要途径。开展心理矫治,不但可以开阔思路,拓宽视野,而且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切入点来启动“提高教育改造

和教育挽救质量”的系统工程。它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疏理,提升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造模式和手段,通过给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促进工作的持续发展。这对于发展劳教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能促进劳教人民警察知识更新,提高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心理矫治工作,来提高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质量,也是对劳教人民警察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一种新的挑战。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必将极大提高劳教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也就是说,我们多学一下、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个人的良好心态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其次呢,心理学有一个分支学科,叫“儿童心理学”,我个人在读大学阶段是很喜欢这个学科,对于比较年轻的同志来说,多了解一下这个学科,会在儿童教育方面给自己很大启迪,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多了解点心理学知识,能和孩子一起平和的、愉快的度过那你几年比较敏感的时期,对双方都是很有好处的,尤其是对孩子成人后的发展。当然,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同志来说,心理学还有一个分支,叫“老年心理学”,大家都知道,中国正在逐步的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少老年人在晚年更加的缺少社会关爱,尤其是空巢老人,他们所承受的心理状况是我们常人无法承受的,如果在座的各位能了解点心理学,我相信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会有帮助的。

讲到这,顺便给在座的扩充一下心理学知识,其实心理学不仅仅是普通人所说的那样,看透别人心思、猜别人想法、攻心术等等,他的研究领域有很多,跟个个学科都有联系,渗透到我们生活的个个方面。比如说跟数学有关系的统计心理学、测量心理学,跟生理学、医学有关系的临床心理学、解剖生理学,跟教育有关系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校心理学,跟经济有关系的管理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跟运动员、体育有关系的运动心理学,此外还有时间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等等等。而且,这些研究领域都是大有人在的,在我国也有很多学者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发展工作。比如,通过音乐来治疗自闭症、孤独症患者,就是音乐心理学的工作范畴;还有我们国家的飞行员、航天员选拔工作中的心理测试环节,都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接或间接参与的。

前面我们讲了开展劳教人员心理调适的意义,下面我们来讲讲对策。

加强劳教人员心理调适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思考 :

大家可以记一下

(一)心理调适组织机构的完善化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同理,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要想扎扎实实开展起来,实实在在收到成效,专门机构的成立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从机构的设立、工作人员的配备、软硬件的建设、经费的保障、场所设施的供给以及心理调适的工作原则、方式、要求、程序、量表测试、诊断矫治、效果评定等,从这些方面对开展劳教人员心理调适工作作出具体性要求和专业上的指导性意见,就可以促进我们开展这项工作。设立“劳教人员心理调适指导中心”“劳

教人员心理调适科”、“劳教人员心理咨询室”、《劳教人员心理调适工作规范》 等等。其实这些软硬件设立倒是不难,关键是如何脚踏实地的运用起来、不让他形同虚设,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地工作。

(二)心理矫治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心理矫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的专业性、复杂性、规范性、科学性决定了它对从业者的高要求,从业者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矫治效果的优劣。从专业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劳教单位的心理矫治工作实现持证上岗是高效开展矫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尽快建立起一支专业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专职心理矫治民警队伍是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在这一问题上,前几年的武汉市劳教所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一是“走出去”,将全所接受能力比较好强、年龄相对年轻的干警送到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进行学习,系统的学习心理矫治业务,并且特别聘请国内知名教授亲自授课。二是“引进来”,向社会上公开招聘符合劳教心理矫治工作要求的优秀人才,充实场所心理咨询员队伍。从而多管齐下,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

(三)心理调适实施的规范化

心理调适是一项专业而复杂的系统工作,从收集求助者背景资料到各种心理测验量表的选用,从咨询员的态度、表情、肢体语言到恰当处理咨询双方的特殊人际关系,从确立矫治目标及方案到具体矫治程序的操作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心理调适特定的程序以及专业化的细节要求。

因此,整个调适过程中工作的程序、采用的技巧必须严格按照行业规范来进行。劳教民警要注意准确把握自己在咨询和矫治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所要达到的目的。

实践中,比较容易出现偏差的具体表现有:一是越俎代庖,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简单地说心理矫治的着眼点、落脚点不是仅仅为劳教人员解决一两个眼前的现实性问题,而应致力于通过促进求助者观念的转变、人格成熟的形成,少发生或不发生类似的问题,乃至举一反三,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而不仅限于就事论事。二是在矫治过程中不少咨询员认为咨询和矫治中应该给求助者传授一些自认为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于是在操作中往往苦口婆心地对求助者予以教导和指点,传授自己认为正确而且坚持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信念及价值观。但心理咨询和矫治的基础是尊重,相互尊重,尊重双方的原有立场,在尊重的基础上,帮助他去完善他的不成熟、或者有缺陷的想法,让来访者主动成长起来,让他们有能力去自主自立,能承担起人生中的各种责任。

(四)心理调适运作模式的立体化

模式的立体化首先是指上层重视。上层领导机构比如说省级领导部门,重视起这项工作,“上行下效”,下面各个机构才能相应开展心理调适工作,达到上下

协调、左右联通的良好工作局面。

模式的立体化其次是指人才的交流。就是劳教所与高校的合作关系。在这里还以武汉劳教所为例:武汉市有很多心理学院校,华中师范、武汉大学、湖北大学,这些学校的心理学研究水平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的,武汉劳教所就抓住这个优势,与这些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免费为其高校学生、老师提供心理调适实习研究场地,同时,有效地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为我服务,建立起一种横向内外合作的工作模式,专家来所督导,针对部分心理问题严重的劳教人员采取联合攻关的形式进行心理咨询与矫治,(比如说自残的劳教队员,这种队员是很难管理的,单靠普通干警,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这这种合作机制,不仅保证了劳教人员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开阔了本单位劳教民警的视野,提高了业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这项工作的自信心和认可度。

结论

劳教制度向违法行为矫治制度转变的关键在于处罚方式从强制劳动向人格矫治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心理调适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创办劳教工作特色的突破口。鉴于当前劳教场所心理专业从业人员严重缺乏的现状,本人建议应首先对劳教人员进行以心理特质为标准的科学分类,然后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团体心理调适为主体,结合个别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劳教人员进行由浅入深、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同时,在矫治过程中,要从心理学角度对整个教育矫治的效果进行评价,提高教育矫治的效率和质量,改变劳教人员不良的人格结构,消除其心理障碍,解决违法犯罪根源,预防重新犯罪,达到违法行为调适的最终目的。

这就是我今天讲的全部内容,有不周之处,欢迎在坐的各位课下继续与我共同探讨。

谢谢大家!

(敬礼)

第四篇:浅谈劳教人员装病的识别与矫治

浅谈劳教人员装病的识别与矫治

泸州市劳教所曾镒秀

劳教人员装病既是一种严重的违规抗改行为,也是劳教人民警察经常遇到且比较棘手的问题。认真研究和掌握劳教人员装病的识别与矫治,对于稳定劳教场所的改造秩序和提升教育挽救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人以曾担任过所政科长和生卫科长的工作实践,就劳教人员装病的动机、装病的识别和矫治方法,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以抛砖引玉。

一、装病动机的分析。我所自2000年12月开展收教工作以来,先后收容劳教人员1300多名,通过对他们中装病抗改劳教人员的情况分析,其主要因素大体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抵触心理严重。由于对政府给以的劳动教养处罚决定不满,导致不服从劳教场所的管理教育,思家心切,对前途悲观失望等,继而表现出心烦气躁,改造不安心等迹象,干脆伪装生病,混过教期。二是企图逃避劳动。有的劳教人员入所前,就一贯游手好闲,缺乏体力锻炼,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他们接受不了劳教场所严格的行为矫治,形成致病心理,企图以伪装生病来逃避劳动改造。三是幻想所外就医。被投进劳教场所,言行不能自由。获得自由的路子唯有减期、提前解教和所外就医。要想获得减期或提前解教,就必须接受改造,付出汗水和劳动,那样太累太难,若能装病得逞,得以所外就医,则是获得自由的“理想”途径,也可能出现听说或见到他人装病成功而动念模仿的事例。

二、伪装生病的识别。识别劳教人员是否伪装病情,必须由医务人员对“生病”劳教人员进行全面检查和“症状”分析,首先排除其真实病情的可能性,这是确认劳教人员是否伪装生病的前提。如何识别劳教人员装病,主要看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看装病特征。在一般情况下,劳教人员装病大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自述病痛与客观检查明显不符。表现出来的症状不符合任何一种疾病的临床规律,伪装行为一旦被戳穿,随即病症消失。二是客观“症状”与实际“病情”不符。自诉病情比实际检查严重,多有类似“病情”发作或多进宫历史。可能出现症状模糊,自造外伤,提供伪症等情况。装病者或毫无客观病情,或在原有病情的基础上过分夸张,有伪造病史、病历证明,或夸大自身症状等依据,三是存在可以查出的个人目的。装病者意图取得某种实质性利益,如逃避劳动、改变处遇、思家心切意欲回家探望或企图办理所外就医等。四是求治心态异常。对医学检测和正规治疗采取回避、造假行为或敌视态度,往往不与医护人员合作,回答问题吞吞吐吐、避实就虚或语言重复、态度偏激,不愿接受正确的医疗方案,经系统的正规治疗大多无效,病程反复性较大。五是持有怕引起怀疑而受到惩罚的恐惧心理。装病者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举止爱冲动或软弱无力、缄默不语等现象,避免与周围人交往,以减少暴露的危险。就诊时,往往会偷偷观察医务人员的表情与反应。接受检查时受暗示的影响较大,医务人员暗示其伪装之疾病所不应有的体征时,“病人”往往会顺从的表现出来。

第二,看装病过程。一般情况下,劳教人员伪装生病大致可分四个阶段。一是制造假象。在伪装急性发病事例中,装病者常常制造一些“事件”作为“病情”的发端。如在生产或生活现场“意外受伤”,或当着众人突然“晕倒”,也有用器械自伤或服用某些药物而在公共场合显露“病情”的现象。二是装病求医。大部分装病者迫不及待地要求就医,常在第一次“就诊”时就把“病情”全盘端出。有的装病者还可能累次就诊,甚至辗转于多名医生或多家医院之间,且“病情”逐渐加码。三是坚持伪装。多数装病者的“病情”是一种持久的“病理状态”,这会给装病者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痛苦。如我所叙永籍劳教人员陈某某,为了达到所外就医目的,双脚不能着地,在床上躺了整整半年,上卫生间也只好硬撑着拖起身子爬着去。四是终止生病。不管目的是否达到,伪装的“病情”总要有一个了结。当装病的目的达到之后或肯定无望时,装病者常突然停止治疗,逢人便说:“终于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等类谎言。完全承认自己装病的人极少见。另外,有的装病者还会出现有重犯倾向,如若一次成功便会激发其寻机重试,目的未达到也会伺机再试。

第三,看装病形式。伪装生病的劳教人员较为常见的“病情”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伪装瘫痪。伪装上肢瘫者常选择非经常运作的一侧上肢发生病变,甚至用绳子捆缚肩部,再用凉水冲,或故意用身体压迫一侧上肢使血运受阻,制造肌肉萎缩。伪装下肢瘫者常表现为不能站立行走,不是拄双拐或单拐,就是让他人背着走。伪装单瘫者常用力绷着一条腿,借单拐力量用脚尖踮着走,或者全脚掌拖地拄单拐拉着走,检查时偶见由于长期不运作所致的肌肉萎缩。二是伪装知觉障碍。较常见的有装盲、装聋、伪装肌体及躯体的感觉过敏、迟钝或无感觉等异常现象。三是伪装昏迷。伪装者依靠自己的毅力或技巧以假乱真,故意装扮无反应状态,如木僵状、睡眠状、昏迷状等,对声音、光线、疼痛以及其他刺激的反应均消失。四是伪装血痰。常见的伪装方法是把牙龈搞破使之出血,然后把血混在痰内。我所一大队江安籍劳教人员姚某某,就曾发生过企图以此骗取所外就医的作法。因而,遇到劳教人员声称血痰时,务必要详细检查口腔。对提供血痰的劳教人员,除全面衡量其病情外,应令其当着医护人员咳嗽后再验。五是伪装血尿。装病者常自诉尿中有血,但对泌尿系统的其他应有病症则很少陈述。我们曾发现一名泸县籍劳教人员在衣襟角上暗藏一枚缝衣针,排尿取样时刺破自己身体,挤出血液掺入尿中的事例,所以令其尿检取样时,须从正面观察。六是伪装厌食。装病者有意拒绝进食,或每天只进少量食物,使身体明显消瘦,“病情”显著。七是伪装呕吐。一种是有意识地训练进食后产生呕吐的本领。如进食后用手指深抠咽部,促其产生反射性呕吐,久而久之,就会进食即呕吐。另一种是借助口腔内的异物刺激而呕吐。即在牙齿上栓一条线,线的一头挂一棉球或布条类物品,距离刚好在咽部,需要吐时,舌头搅动线条,咽部受到刺激可立即引起呕吐。这类“病人”想什么时候吐就什么时候吐,尤其是当着医护人员和管教民警的面发生呕吐。我所叙永县天星乡劳教人员熊某某就曾采用此法蒙骗干警。因此,检查这类病人,一定要认真检查口腔和牙齿。八是伪装下肢水肿。伪造下肢水肿的劳教人员,往往是用绳索在下肢的某个部位长期捆绑,使膝关节以下水肿,有时易被医务人员误诊为病理性水肿。九是制造自伤、自残、吞食异物等。有的劳教人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故意对自己的身体实施自伤、自残。例如在劳动时有意地出现外伤、烫伤、烧伤等。我们发现最多的是吞食异物如刀片、钉子、牙刷、笔头等。

三、矫治方法的思考。对劳教人员装病的矫治,是劳教场所医务工作者和劳教民警面临的一大难题,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执行党的劳教工作方针,坚持做好艰苦细致工作,劳教人员的装病和装病现象一定会得到有效遏制。

(一)心理矫治。对装病劳教人员的矫治,主要是做好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结合多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明确装病者的思想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进行心理咨询,开展攻心教育。其次,要给装病者施以前途教育,指出经过医学专家的详细检查已经认为是装病,口头抵赖是通不过的,如再顽固下去会受到严厉处罚,促使其少走弯路。第三,要给装病者指出伪装病情对自己身体的危害。假如持续伪装病情,会给自己的生活和身体带来很多不便和痛苦,甚至会给自己的身体各脏器酿成难以救治的损害。第四,要给装病者指明改造方向,培养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自尊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坦白交待的装病者要给与出路,以稳定情绪,避免自暴自弃。另外,对装病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需要通过医务人员和管教民警默契配合,相互协调,各有侧重地发挥其独特作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打消装病者企图侥幸过关的装病心理,要由管教民警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医务人员的医疗工作又必须不失时机地跟上管教民警攻心战术的节奏。只有由医务人员用医疗科学的道理,提出客观证据证明装病者的“病情”实为伪装,才能驳倒装病者的诡辩。另一方面,装病劳教人员惧怕坦白了装病将受到惩罚,会在劳教人员中丢面子。对此,管教民警就应起主要作用,包括宣讲政策,必要时将坦白者调离原队,以及在劳教人员中进行教育,端正他们对装病的认识等工作。

(二)医学诊断。医治装病劳教人员的“疾病”,首先要对其采用强制性医学检测,进行病理诊断和正规治疗,如给不能进食或绝食的劳教人员以鼻饲或强制装瘫者进行功能性锻炼等方法,从医疗解剖学、生理学及临床医学等角度,认真观察和分析其症状表现和心理反应,向同室其它人员调查其“症状”出现的时间与程度,人多与人少时是否一致,白天与黑夜是否相同,是否符合所述疾病的规律,及时揭穿其因装病表现出来的与相应疾病应有体症的明显差异点,促使装病劳教人员在确凿的科学证据面前承认其装病行为。

(三)康复治疗。对于放弃装病念头的劳教人员,要积极采取措施给以康复治疗。首先,要抓紧做好思想转化及巩固工作,以表扬、鼓励为主,坚定他们改过自新的决心,避免反弹。其次,要由医务人员抓紧治疗,帮助其恢复功能,积极治疗其同时并存的真实病情,包括由于装病造成的病情,例如长期装瘫造成的下肢废用性萎缩等疾病。

本文作者:四川省泸州市劳教所副政委 曾镒秀

联系电话:08302700282传真电话:08302701935邮政编码:646000

投稿时间:二〇〇六年九月六日

点击浏览该文件

第五篇:关于对强制戒毒人员如何进行心理矫治的思考

关于对强制戒毒人员如何进行心理矫治的思考

包头市劳教所 苏琳

强制隔离戒毒是指为了保证戒毒效果,依法将戒毒人员隔离在一个专门的治疗场所内,在与毒品隔绝的环境下进行戒毒治疗。强制戒毒工作原是公安民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实施,将原有的公安机关强制戒毒和司法行政机关劳教戒毒两大强制戒毒资源整合为强制隔离戒毒,预示着劳教戒毒已经发展为强制隔离戒毒。目前强制隔离戒毒已成为我国劳教工作的一个新的热点和亮点,揭开了我国劳教工作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下面我就对强制戒毒人员如何进行心理矫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对强制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意义

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为劳教所在教育挽救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直接引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劳教人员开展心理测验、心理评估,掌握劳教人员个体心理结构特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劳教人员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促使其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

同普通人相比,心理问题在戒毒人员这类特殊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和严重。戒毒人员之所以吸毒违法,其中重要诱因就是 心理问题。不仅如此,戒毒人员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压封闭环境之中,活动空间小,心理压力大。戒毒难就难在心瘾,如果心理问题不解决,外界条件再好也不是他们成功戒毒的必要条件。开展戒毒人员心理矫治不但是戒毒场所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可以帮助他们改变错误认知、树立成功戒毒信念,消除不良情绪和成瘾心理,重塑他们人格。

二、对强制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四个阶段和具体措施

(一)情绪消沉阶段的心理治疗

戒毒人员的失败感强,对亲人、家庭、社会感到愧疚,情绪悲观、消沉,对未来信心不足,需要帮助其消除不良心理,树立信心。主要做法是:

1、剖析思想根源。情绪悲观、消沉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1)轻度环境适应因素,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改变,对戒毒生活的想象与现实生活产生的落差心理和孤独心理;(2)生理难受——脱毒症状有所反复时,导致痛苦,焦虑等心理;(3)想改善精神或物质生活,渴望被关心和尊重,存在追求享乐心理与攀比心理。

2、行为矫正。加强对他们的行为养成管理和恶习矫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学习习惯。主要措施是:(1)对他们加强养成教育、体质锻炼;(2)通过听轻音乐、静坐反省、适当宣泄,开展文体活动等方式,使他们的生理和情绪压力释放;(3)通过谈心交流、医生关怀、团体咨询等方式进行情绪安慰与心理辅导;(4)运用心理测试软件进行心理测试,做出分析,提出管理,教育矫治的对策和建议;(5)通过课堂化教学、戒毒模拟等方式进行戒毒方法教育,使他们懂得科学的戒毒方法。

3、情绪调节。在民警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自我消极情绪调节,主要方法有:(1)理性思维法(利弊分析法),就是让他们通过正确的手段和理性的思考,在辨别是非、利害关系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矛盾心理和错误认识予以自我调适与矫治;(2)借鉴参考法,就是借鉴他人的惨败、得失和经验教训,与自己现在的心态、想法对比,从而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3)情志转移法,在情绪低落时有意识的把自己的注意力、兴趣转移到使自己快乐的事情上去的心理调适方法;(4)自我暗示法(自我说服教育法),用自我安慰,自我教育、自我暗示、自我警醒等方法给自己启发、示意和说服教育,解决自己的心理矛盾;(5)忘却法,学会和努力忘却痛苦、失败,使自已内心安静平和;(6)宣泄法(发泄法),通过运动、唱歌、哭泣、怒吼等特有形式将自己积聚在心里的痛苦、烦恼、委屈、懊悔和遗憾等情绪发泄出来的心理调适方法;(7)交流咨询,与亲人、朋友和民警进行交流、咨询,从而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8)消除不良情绪互帮小组,在专业民警的指导下,建立情绪互帮小组,通过相互之间的安慰、开导、关心、帮助和提醒,消除不良情绪的心理调适方法。(二)心理矛盾阶段的心理诒疗。

当戒毒人员在接受戒毒教育,面对自己的吸毒经历、生活现实,家庭状况、就业前景和未来前途等方面的压力和困难,产生心理矛盾时,应采取措施进行心理治疗。主要方法有:

1、挫折心理教育。使戒毒人员思想和心理上正视、接受和设法改变生活现实中的挫折。

2、惰性恶果心理教育。教育戒毒人员懂得在生活现实中遇到挫折、矛盾,越是产生惰性,消极和堕落,后果就会更加严重。只有正视、接受、抗争和设法改变生活现实中的挫折、矛盾,未来的前途和人生才能有转机和改变。

3、自信心教育。教育戒毒人员控制自己的情绪,纠正恶习与错误,培养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减少和避免消极、错误的认识和行为,从而树立自信心。

4、戒毒模式训练。在专业民警的指导下,对戒毒人员通过戒烟模拟训练,锻炼和培养戒毒的毅力,增强戒毒信心。

5、反弹干预。当戒毒人员发生情绪低落,心理消极苦闷、自信心降低、戒毒意志衰退等情况,通过心理诱导、危机调停、劝慰鼓励等措施,以缓解心理压力,平息心理焦虑,防止演变为严重事态。

(三)承诺阶段的心理治疗

经过生理脱毒期,戒毒人员摆脱毒瘾的信心和决心明显增强,这时要不失时机的进行进—步的心理矫治,鼓励和监督他们通过心理戒毒努力,锤炼戒毒毅力。主要方法有

1、在专业民警的指导下,帮助戒毒人员制定和实施心理戒毒计划。

2、组织戒毒人员制定和操作3~5项心理戒毒措施,以互帮小组为单位开展群体监督和互助,实施心理戒毒。

3、争取家人关心,主动与亲友沟通,汇报戒毒成效,取得亲友的鼓励和精神支持,营造良好的心理戒毒氛围。

4、开展劳动教育,进行择业或就业指导

5、针对戒毒人员的家庭生活困难,建立救济机制,消除后顾之忧,增强戒毒信心。

6、开展心理戒毒普查,对心理戒毒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四)重塑自我阶段的心理治疗

这一阶段的戒毒学员即将回归社会,他们渴望受到尊重、理解、关爱和支持,需要在自律和外在管束及帮教下巩固戒毒成果,长期保持高度的自我戒毒意识。主要方法有:

1、家庭和社会志愿者主动关怀、帮助。

2、始终保持拒毒心理。在有益的生活圈、工作圈、交际圈中生活,与吸毒人员和毒品断决一切关系。

3、冷静求助心理。当自己的思想发生动摇,心瘾发作,或者毒友诱惑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在难以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时,要主动寻求亲属、益友、单位和公安机关的帮助。

4、建立联帮联教机制。建立家庭、社区、单位、公安机关四位一体的帮教机构,建立社会帮教联系卡,对戒毒人员进行监控,开展戒毒自我保护、戒毒自助、戒毒宣传教育等辅导教育活动,巩固戒毒成果。

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民警必须把握的几点

为了做好心理矫治工作,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民警必须形成科学的心理矫治工作机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吸毒者要坚持“以人为本”。

1、重视他们的情感和需要,与他们加强情感交流,针对的思想状况,进行情绪调节,设法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给予心理安慰和生活关心,从而消除心理隔膜。与此同时,加强思想引导和信念教育,加强行为规范、生活规范、学习规范和戒毒教育,使他们在强制戒毒所走出思想观念、生活适应、管理要求和戒毒矫正等方面的盲区,真正走好科学戒毒、规范戒毒、成功戒毒的第一步。

2、对戒毒人员进行戒毒方法、戒毒矫治流程、心理戒毒等方面的指导,使他们明确戒毒目标,树立戒毒信心,最终彻底戒毒。

3、对戒毒人员进行行为规范、生活规范和学习规范教育,加强行为养成和恶习矫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学习习惯,这是科学戒毒、规范戒毒、成功戒毒的基本方法。

4、通过队列、体操、跑步等措施加强体能锻炼,缓解戒毒劳教人员的心理压力,加速他们的生理康复,巩固生理脱毒成果,树立和增强戒毒信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根据戒毒人员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道德、时事政策、禁毒教育以及性病,艾滋病知识等系统教育,矫正他们的错误思想,是科学戒毒、规范戒毒,成功戒毒的重要途径。

(二)、具备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素质

1、熟练掌握戒毒人员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和巩固回归期三个阶段的教育矫治内容

(一)生理脱毒期(7~15天),进行递增式的体育训练和养成教育,加强卫生管理和行为规范教育,结合一定的心理辅导、辅助教育和个别谈话教育,进行心理安慰,缓解心理压力。

(二)身体康复(16~60天,可以适当延长),逐步加强体育训 练和养成教育,开展戒毒方法教育、禁毒法规教育、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心理测试与辅导,适当的 辅助教育、个案教育、亲情帮教和所内习艺劳动。

(三)巩固回归指导期(61-90天),强化体育训练,进行法律常识、思想道德、形势政策、文化知识、出所教育,开展必要的社会帮教、辅助教育、个别教育、现身说法、回归指导话动和所内习艺劳动。

2、及时搞好戒毒人员的心理测量。能够通过准确的心理测量和诊断,提供戒毒人员的心理特征,增强个别教育的针对性。

3、要建立心理咨询例会制度。将心理矫治中心收集到的一段时期戒毒人员心理特征和重点戒毒人员心理状况进行通报,并从管理部门了解当前动态以及有心理疾病的重点人员,走出咨询室主动咨询。

4、心理矫治要与各项矫治活动相结合。对心理矫治工作定位不能仅仅局限在心理问题的解答、治疗上,要以心理矫治工作为依托,把心理矫治中心建成集心理矫治中心、政策法律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咨询中心,通过解决各种具体、实际问题来解决戒毒人员心理问题。

下载对完善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机制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完善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机制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教人员思想教育的理性思考

    劳教人员思想教育的理性思考泸州市劳教所曾镒秀对劳教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是对劳教人员教育改造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教育改造劳教人员的重要手段。在劳动教养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

    完善考核机制的思考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的几点思考近年来,果洛州在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进行了积极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党政领导班......

    对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乡村治理工作的调查与建议 尊敬的各位领导、委员、同志们: 乡村治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富裕的重要保障。准确掌握乡村治理的现状......

    劳教人员思想教育的理性思考(5篇模版)

    劳教人员思想教育的理性思考泸州市劳教所曾镒秀对劳教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是对劳教人员教育改造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教育改造劳教人员的重要手段。在劳动教养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

    关于完善耕地保护机制的思考

    关于完善耕地保护机制的思考方忠敬我就耕地保护相关问题,结合土地管理实践汇报几点认识。第一,中国的耕地流失相当严重。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年到2010年建设用地指标大突......

    完善工会维权机制的思考

    邮政企业工会完善维权工作机制的思考大同市邮政局 杨日张勇维权机制是工会履行基本职责、做好维权工作的基本保障。多年来,在维权机制建设中,各级邮政工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基......

    关于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关于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 【摘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管理监督有效机制研究,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顺利发展的需要。本文就我国目前......

    完善干部“能上能下”机制的几点思考

    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从目前情况看,它仍然制约着领导班子建设和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在干部“能下”方面没有质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