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1课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第七单元 社会变迁与日常生活
第21课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就业制度:我国城镇劳动就业实行“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及工作岗位无需自己寻找,完全由国家统一分配安排
改革开放后的就业制度: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统包统配”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合同制的逐步推行,对吼过渡到完全由市场调节。“劳动者自主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成为新的劳动就业模式,国家颁布实施《劳动法》,从法律上保障了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力
就业制度改革的成果: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劳动就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突出地表现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渐优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管理体制正在形成建国初,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中的地位: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和自已,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2、保障制度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制定了关于养老保障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系列政策的法规,初步建立起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
3、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①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明显的弊端 ②就业管理体制改革后,在企事业“减员增效”过程中出现的下岗现象以及城镇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养老、以来等方面缺乏保障的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因此,迫切要求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社会保障体制
第七单元 社会变迁与日常生活
改革方向:建立统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新体制
改革目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成果:建立起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同时实行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退休人员在社会化管理使有关人员的社会保障得到完全落实 主要特点:多渠道等集社会保障基金
第二篇: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设计人陈云宁刘艳娜
审核人张晓慧
初二历史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编号19
班级姓名组号
【课题】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授课时间】2013.6.17
【学习目标】
1、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2、知道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篇: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报告
详细啊呀
一、2006年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情况
2006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构建“和谐贵阳”的执政理念统领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做到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促保障、以保障促和谐,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
(一)坚持以务实的作风抓落实,就业保障工作取得新成效
全市完成新增就业岗位4.51万个,实现城乡统筹就业7.16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就业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9万人(“4050”人员4117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3万人;完成城乡统筹培训5.04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培训1.2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6万人(“4050”人员3867人),农村劳动力培训2.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开发公益性岗位2511个,核发小额担保贷款1256人,贷款额达2264.1万元。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减免税收3348.82万元;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334.89万元。
社会保险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市征缴养老保险费10.9亿元,养老保险扩面7.85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9733.73万元,失业保险扩面3.84万人,征缴医疗保险费6.16亿元,医疗保险扩面9.15万人,征缴工伤保险费4219.09万元,工伤保险扩面8.4万人,征缴生育保险费2100.44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40.29万人。
(二)围绕重点抓基础,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资本、安国之策。以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为主线,突出重点,加大力度,落实措施。一是结合实际制定了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的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意见,在认真落实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四项补贴、税费减免等帮扶措施的基础上,将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展到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就业方面。小河区扩大失地农民后续扶助试点工作,修改完善了《失地农民后续扶助办法》(试行);乌当区积极推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为401名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清镇市多方协调资金100万元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等等。同时,从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入手,编辑出版了《现行就业再就业政策汇编》及《再就业优惠证》申领、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11个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宣传册,开展了“政策进万家活动”,使就业再就业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二是进一步推进就业援助工作。通过开展“四送两落实”和“两帮一创”活动,为就业困难人员送出岗位420个,送培训420人,送政策840人,送温暖140人,继续完善对“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111户“零就业家庭”中的117人实现就业,安置就业困难的“4050”人员150人,形成了部门配合、社会联动、共同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三是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城乡统筹就业。通过举办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2006年大中专、技职校毕业生招聘洽谈会暨创业项目洽谈推介会”等,全市共有2308家(次)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8万个,吸引12万人进场求职登记。针对不同服务对象还提供个性化服务,先后为市公安局、市公交总公司、星力百货等大型用工单位举办专场招聘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公共职业机构作用,全市劳动力市场采集用工信息6873条,提供就业岗位98701个,进场求职97380人(次),成功推荐12573人。此外,还加强了与省外的沟通联系,组织劳务输出3941名。四
是进一步推进并轨工作,以促进再就业来推动并轨工作的开展,全市滞留再就业服务中心的1.05万人,已全部办理出中心相关手续,形成了并轨工作与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贵阳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全面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的基础上,对不具备参保条件的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放生活费,进一步扩大了救助范围。同时,从2006年9月起全面提高了贵阳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3个中心城区每人每月从170元提高到215元,其他区、县(市)在原来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了26%。全市筹集城市低保金9490万元,其中市、区两级财政投入2590万元;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人口7.8万,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10012.7万元,切实保障了城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省率先启动以来,全市已将符合条件的42383人纳入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为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制定下发了《贵阳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低保制度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对促进全市农村居民生活保障制度规范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年累计筹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701.68万元,其中市、区两级财政投入约1300万元。2006年全市共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652.8万元,有效地保障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农村医疗救助稳步推进,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全面启动。在全面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全市稳步推进特困群众医疗救助配套制度。从2006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全市全面铺开,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充,在合作医疗基础上,对个人负担500元以上的重大疾病进行救助。截至2006年12月,全市享受农村医疗救助的困难群众有49662人(次),共支出救助金150万元。积极组织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并结合贵阳市相关医疗制度和特困群众的具体实际,制定了《贵阳市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06年全市共救助城市特困群众170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30万元。社会救助工作扎实开展。农村五保供养按照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要求得到了较好落实。继续发挥好“爱心超市”的社会捐赠平台作用,积极指导有条件的区县市建立“爱心超市”。同时,教育、住房、医疗、司法等救助制度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配套衔接,各级政府救助资金预算逐年增加,促进了社会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
(四)围绕难点抓扩面,加大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力度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贵阳市从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入手,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社会保险重扩面。结合国务院38号文,明确了“五险”扩面征缴具体实施方案,养老保险扩面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医疗保险以困难企业和中央、省属在筑优势企业为重点,失业保险以非公有制企业和事业单位为重点,工伤保险以煤矿、非煤矿山、建筑等高危行业为重点,生育保险以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重点。二是坚持多管齐下重服务。通过调整社保业务大厅窗口布局,推行“五险”一条龙服务收费,启动工商银行办理代扣社会保险费业务,邮寄参保人员缴费清单,实现了银劳互联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的集中整合。为做好新的社会保险政策启动准备工作,拟定了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政策调整的程序需求。三是坚持围绕中心解难点。以创新的思维,解决弱势群体参保问题。将个体身份参加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和一次性领取养老保险金终止养老保险关系的人员,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保的办法纳入医保。云岩区将环保人员、居委会委员纳入参保;南明区落实了居委会委员参保问题。全面启动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平安计划”,建立农民工参保模式的互换机制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机制,出台《关于贵阳市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意见》,实现了农民工医保政策与城镇职工医保政策的相互衔接,云岩区按照城镇职工参保方式为在辖区内就业的2000余名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制定了《关于灵活就业等人员参加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调动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积极性,并有效解决了政策出台前已退休的灵活就业人员医保遗留问题。
(五)抓好维权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构建“和谐贵阳”的执政理念,继续以协调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重点,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一是以启动“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以非公有制企业、重组改制国有企业和建筑等行业企业为重点,督促企业依法签订劳动
合同,切实提高劳动合同鉴证率。继续推进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促进三方协商机制建设,逐步实现向基层延伸。同时,认真做好关闭破产、改制重组企业和经济性裁员、下岗职工出中心的劳动关系处理工作。二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以全面贯彻《信访条例》为重点,充分发挥劳动保障信访举报中心的协调作用,对投诉举报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案件做到快立、快查、快处、快结。通过建立专兼职监察员互补,市、区(市、县)、乡镇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结合劳动用工年审,坚持不定期开展以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整顿劳动力市场、打击非法职介为重点的专项监察和严肃查处在签订劳动合同、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年督促用人单位签(续)订劳动合同2.21万人,督促扩面参保9292人,新增社会保险费1200万元,为劳动者依法清理拖欠工资、押金155万余元。三是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达97.2%,案件回访率达10%。四是严格落实《最低工资规定》,做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调查测算发布工作。
二、2007年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展望
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点,抓好促进就业再就业、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年力争实现城乡统筹就业6.6万人,统筹城乡培训4.4万人。实现基本养老保险扩面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扩面2万人,失业保险扩面2万人,工伤保险扩面2万人,生育保险扩面1万人,开展养老、失业保险纳入市级统筹试点。
(一)继续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充分发挥创业市场作用,以“四送两落实”活动和实施“零就业家庭”创业计划为载体,开好全市“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现场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资金扶持等,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确保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不断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深化六项改革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敦促职工安置方案和资金落实到位;深化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改革,力争建立市级层面的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和表彰奖励机制;深化养老保险计发办法改革,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稳步推进养老、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深化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适时启动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同时抓好农民工工伤保险扩面工作;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困难企业、老集体企业和城镇居民、参保职工家属、大中专学生参加医疗保险的实施办法,启动三县一市企业医疗保险和公务员生育保险;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
(三)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努力完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制度健全、相互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重点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救助制度。一是进一步强化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切实形成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二是制定出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渐退制度,探索寻求切实可行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家庭收入核实办法。三是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农村医疗救助,做好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衔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城市医疗救助实施方案,规范救助程序,加快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努力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能够享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带来的益处。四是加强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支持,逐步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五是加快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加强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组织机构的建设。六是贯彻《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确保供养资金落实。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四)提升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施五项建设
一是完善行政村就业服务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社区就业服务。加快就业服务网络系统建设,逐步向乡镇、社区延伸,实现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动态管理。二是全面推进“金保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实现10个区(县、市)基础数据集中管理和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业务联动,做好决策支持系统、基
金监管系统启动的前期准备工作,提升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三是进一步深化劳动争议仲裁庭标准化建设,开展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试点工作,逐步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适应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四是抓好《贵阳市家政保姆培训中心项目》建设,逐步扩大贵阳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培训项目。五是加大企业离退休人员退管站建设力度,力争上半年建成覆盖全市范围内有离退休人员居住的乡镇、街道企业离退休人员退管站,抓好协管员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激励、定期督查、信息反馈制度。
(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监管,完善机制
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协调配合,加快企业试行工资集体协商步伐;二是进一步完善解决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体参保工作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之间的协议制约机制、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初审复审分离制度和借助新闻媒体对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暗访制度,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有效控制不合理费用的产生;四是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颁证率的招投标工作机制;五是进一步完善就业和再就业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健全内控制度,强化稽核、稽查、拨付程序和办法,指导各区(县、市)建立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监督委员会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的监督协调作用;六是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行政执法案件评查机制和网上案件调处机制,在全市推行建筑领域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六)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加大推动《劳动法》全面贯彻落实力度,开展清理非法职介和拖欠民工工资专项检查,联合相关部门建立欠薪保障制度,努力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二是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36号文,结合贵阳市情,抓好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和贯彻落实,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三是整合全市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探索高校职业技能鉴定路子,强化农村劳动力非农技能培训,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举办第二届农村劳动力非农技能比武大赛;四是认真组织实施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加大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五是重点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问题,继续开展对返乡创业带头人的帮扶工作;六是拓展小额担保贷款范围,启动对城镇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失地农民、城镇失业人员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七是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困难群体达到退休年龄但未领取养老金人员社会救助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八是继续抓好医疗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把更多的中央省属企业、非国有企业、城乡劳动者和城镇困难群体纳入医保覆盖范围。
第四篇: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报告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报告
一、2004年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情况
2004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以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为主线,创新体制,改善服务,扎实工作,确保了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十件实事”和主要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一)早安排早落实,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16万个,实现城乡统筹就业7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就业2.6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2万人(“4050”人员就业0.41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2.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城乡统筹培训4.65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培训1.0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1.58万人(“4050”人员培训0.38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2.01万人。建立创业组织205个,开发公益性岗位4210个,开发创业项目109个。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5.75万个,核发小额担保贷款1426人,贷款25996.9万元。减免税收1714.1万元,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547.6万元发放四项补贴934.39万元。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5600万元,发放解困资金1260万元。全市养老保险参保达31万人,扩面3.4万人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7.7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了100%。失业保险参保28.7万人扩面2.1万人失业保险费征缴0.7亿元。医疗保险参保41万人,扩面8万人,医疗保险费征缴2.4亿元。
(二)落实相关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实现劳动力中心市场和部分分市场联网运行,建立“一条龙”服务窗口;依托劳动力市场和劳动保障所,信息共享,资源互换。二是结合贵阳市农村远程教育的启动,开发了《家政服务员》、《农民进城务工指南》等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远程教育课件,启动“非农技能培训和鉴定流动服务车”送教下乡。三是出台了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办法和措施,推动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四是结合完善职业培训工作体系和机制,在原有80个再就业培训专业(工种)基础上新推出39个培训专业(工种),加快高级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和信息库建设,完善了职称评审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五是加大劳动监察工作力度,清理拖欠民工工资,追补欠薪1.98亿元,整顿民办职业介绍机构,净化了劳动就业环境。
(三)完善政策措施,使低保工作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完善《贵阳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实施意见》,实施《贵阳市低保软件建设实施方案》,基本实现市、区、街、社区四级城市低保业务的信息化办公。合理提高城市低保标准,落实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低保对象人均补差从65元提高到81元全市累计发放低保金5965万元,较上年增加929万元。制定了《贵阳市民政局关于对城市低保对象中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分类救助工作的暂行实施意见》,对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即70岁以上老人、重度残疾人、长期患重(大)病、单亲有子女就学的特困家庭每月增发30%的低保金。全市共有30466人次享受了分类施保,占城市低保总人数的42.6%。开辟“爱心超市”,以一定的申请程序向低保家庭和困难群众提供物资援助。
(四)建立并不断完善全市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体系
制定了《贵阳市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实施意见》。从2004年11月起,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已在全市开始实施,全市共有23000个农村特困群众纳入救助范围,并向符合条件的颁发了《农村特困群众救助证》,建立了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对象档案资料,全年共投入农村医疗救助资金100万元。针对农村就医难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制定了与农村特困救助制度相配套的《贵阳市农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五保供养全面落实。投入12万元新建农村敬老院2所,维修2所,2004年末,全市有五保供养对象3205人,敬老院65所,床位528张;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共收捐赠款31.08万元,衣物15.12万件;全面完成计生“三结合”帮扶任务。
(五)探索新思路,推进社会保险征缴工作改革
一是加快社会保险体制改革,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研究和拟定建立一级统筹两级管理的社会保险征缴管理新模式已在医疗、工伤保险启动中实施。二是配合推进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改革工作,探索破产、关闭企业建立企业离退休人员交由社会托管的新机制,并进入实际运作阶段。三是建立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审批联席会议制度,规范退休审批工作流程。四是积极推进银行代扣社会保险费和参保单位在银行设立缴费专户,大力推进“三优文明”窗口建设。五是与财政、人事等相关部门配合,共同拟定了《关于我市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并积极组织实施。六是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城镇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加强横向联系,建立企业基本信息库,做好社会保险扩面推进工作。
(六)完善医疗保险政策,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一是完善政策,加强管理,通过严格规范的审核监督降低参保人员个人负担水平。二是加强对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审批和监督管理,坚持医疗费用初、复审分离制度和公示制度,控制医疗费用。三是认真组织调研测算,制订了《贵阳市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暂行办法》、《贵阳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和《贵阳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并积极组织登记参保工作。四是引入民办医疗机构参与医保定点医疗服务,摸索建立医疗服务市场有序竞争机制。五是加大相关医改政策的宣传贯彻力度,认真落实对定点医院和药店的考核评估,平稳推进我市医保制度改革。
(七)推进金保工程建设,打造信息系统管理核心平台
劳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呼唤现代化的管理。一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办公自动化应用程序,努力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二是积极开发就业服务应用程序软件并安装使用,实现了劳动力中心市场与部分分市场的联网运行。三是抓紧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医疗保险登记缴费系统,开发工伤保险应用程序软件,加强整合对接,为社会保险费征缴并轨、实施“五险合一”夯实基础。
(八)夯实基层服务组织,切实推进社区工作平台建设
把推进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作为全市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化劳动保障职能下移。一是在总结全市已建立的71个劳动保障所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后续47个乡劳动保障所建设,开展对纳入管理的社区低保工作人员和聘用的419个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的培训工作。二是指导劳动保障所发挥优势,采集空岗信息,做好职业介绍。三是鼓励劳动保障所开展下岗失业人员职业培训,配合培训机构推进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工作。四是劳动保障监察工作面向街道、社区,通过培训在街道社区建立了142人的兼职劳动监察员队伍。五是规范基础统计报表,注意加强沟通协调,统一口径,为劳动保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保证。
总体上看,全市劳动保障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少数部门和单位尚有一定距离,小额担保贷款目标进度不容乐观,社会保险统筹体制改革尚未起步,机关事业单位医保改革刚刚启动,失业保险政策还未实施,维稳工作形势依然严峻,2005年任务还很艰巨。
二、2005年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展望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力争实现城乡统筹就业6.25万人,城乡统筹培训4.9万人,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征收增长不低于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为了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办好一件实事
围绕全市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提升就业管理服务水平,确保全年新增就业4.25万人。加大工作力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
(二)高度重视统筹工作,落实一个规划
按照全市“十一五”总体规划要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订好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一五” 规划,确定“十一五”四个重点建设项目的落实,即贵阳市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贵阳市平民医院建设项目;贵阳市“金保”三期工程建设项目;贵阳市技师学院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管理水平。
(三)注重提升管理水平,夯实两个基础
一是进一步推进劳动保障所及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夯实社区工作的基础,充分发挥社区平台在强化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上的重要作用。二是推进金保二期工程投入实际运行,夯实电子政务的基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提升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上的重要作用。
(四)立足制度体制创新,推进三项改革
一是在总结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征缴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征缴管理体制的改革。二是跟进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进程,依托劳动保障所和社区,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托管体制的改革。三是针对形势任务的变化,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推进劳动争议仲裁体制的改革。
(五)针对难点热点问题,抓好八项工作
一是认真落实元旦春节困难职工生活救助工作,做到工作早安排、资金早落实、发放早到位。二是进一步完善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出台《贵阳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下大力抓好拖欠民工工资的追欠和预防新欠工作。三是完善社会保险现行政策,改进征缴服务方式,研究解决流动人群的参保和社会保险续接问题。四是调研启动贵阳技师学院的筹建工作,推进全市技工教育和培训资源的整合。五是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搞好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组织实施。六是积极探索建立困难企业职工医疗社会救助制度,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设立专项基金,切实帮助困难企业职工解决大病医疗问题。七是平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医疗保险改革和工伤保险参保工作,抓好多险种并轨整合准备。八是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队伍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推广行风评议试点经验,端正工作态度,树立良好形象。
(六)抓好开局工作,突出四个重点
2005年一季度重点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好元旦春节困难职工慰问和救助工作。二是搞好今年工作总结,部署安排明年的任务。三是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和企业工伤保险平稳推进。四是制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建设的工作意见》,指导区(县、市)完成后续47个乡新建所的组建工作。
(七)切实加大对城市低保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力度,提高低保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全面落实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不断健全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低保家庭收入核实办法、管理措施和操作程序,加大对低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监督力度,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城市低保对象大病医疗救助和城乡特困群众子女就学救助制度;进一步加大对低保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对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全面完成全市低保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确保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全市低保工作网络化建设的全面完成。
(八)实施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贵阳市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意见》,《贵阳市农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资金投入,不断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规范管理制度,完善救助审核措施,不断扩大对农村困难群众的救助面,确保“应”助“必”助,切实为民解困。农村五保供养要稳定资金来源,切实解决“应保未保,不按标施保”的问题,探索对农村敬老院的整合工作,确保五保户供养和敬老院的正常运转。
第五篇:浅谈21世纪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89浅谈
21世纪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文/张崇源
『摘要』: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本文在对21世纪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的定义及特点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探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关系,是相互影响、辨证统一的关系,其中,就业起主导作用,社会保障对就业有反作用。研究两者的关系以促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和谐。『关键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关系
一、21世纪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特点
(一)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点1.劳动就业的概念劳动就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被赋予不同的内容,在不同学科研究范围内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借鉴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定义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3年发布《关于落实再就业政策考核指标几个具体问题的函》的文件中,将就业人员界定为:“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60岁,女16-55岁),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同时,我国正在逐步发展弹性就业,阶段性就业,自由职业者,非正规部门就业等多种灵活就业形式。2.二十一世纪劳动就业的基本特点第一、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2008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其中,15至64岁劳动人口为94200万人,占总人口的71%。本世纪上半叶,我国将迎来总人口(2033年达到15亿)、劳动年龄人口(2016人才90年达到9.9亿)、老年人口(2047年达到3.2亿)三大高峰。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访问美国,在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演讲时说:“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压力和社会能够提供的岗位之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都是一个突出的矛盾。就业岗位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个以上,矛盾十分尖锐。”从劳保部发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的部分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来看,总体上,劳动力供大于求;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49.3%,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为40.2%。中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例较大,分别为1.76、1.6、1.61。第二、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指出,未来20年,我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达到904亿人。同时存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劳动就业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离乡外出就业平均每年以500万人左右的规模迅速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扩招,高校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我国的失业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2009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去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2%。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消息,“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将实现新增劳动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第三、就
业形式多样化和不稳定性并存和西方国家的非正规就业是劳动者自主择业权的体现不同,我国的灵活就业方式是劳动者找不到正规就业组织条件下的一种无奈选择。这种选择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因此,目前大部分多样化的就业方式给我国劳动者尤其是中低收入的劳动者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就业岗位不稳定性增加,而且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权益亦受到损害。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和特征1.社会保障的概念给社会保障制度下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的概念。在总结各国社会保障的共同特点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可以将社会保障制度表述为:“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2.二十一世纪社会保障的特点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低水平,广覆盖”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笔者着重从当前社会保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来论述社会保障的特点。第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民政部发布的《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比上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据国际老龄协会报告,中国已经是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老龄化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1/4左右。由于老龄化问题严重,在岗人口负担老龄人口的负担将会越来越严重。第二、覆盖面狭窄当前我国扩大覆盖面的重点的人群是城镇个体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各地区纷纷出台针对个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政策,但实际执行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个体劳动者参保率在全国范围内相当低。扩大覆盖面的另一个目标人群是农业人口以及被征地农民。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体系。但对于养老方面的制度还没有正式出台。大多数的农村家庭仍然是家庭养老。对于这一庞大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取什么样的原则和实际操作方法,都是社会保障在新世纪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三、社保基金的安全性和保值增值今年关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问题接二连三的爆发。老百姓的“保命钱”成了糊涂帐,严重侵害了老百姓的权益。更多的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令人担忧。基金安全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没有基金,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另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是基金的保值增值。不采取有效的投资方法,仅仅只是购买国债和协议存款,不能解决我国在未来的老龄化社会对基金的庞大需要。
二、二十一世纪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公平与效率公平和效率是许多经济学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同样体现了效率和公平的相互关系。其中,就业注重效率,社会保障注重公平。但并不绝对,就业当中存在着机会公平,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同样存在效率的问题。所以,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以及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
(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大社会保障项目中一个重要的保障是就业保障。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中,劳动就业占主导作用,社会保障对劳动就业起反作用。
1、劳动就业的主导作用第一、劳动就业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础从社会保障的起源来看,社会保障是大规模就业的产物。在工业化进程中,劳动者面临的社会风险加大,工伤、疾患、失业、老龄等基本需求的问题凸现出现,家庭保障不足以抵御大工业带来的社会风险,因而产生了社会保障社会化的要求。从社会保障的基金来源看,所有的社会保障资金都来自于劳动者就业所创造的价值。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社会保障的制度赡养率,甚至社会保障在未来的存亡也取决于劳动就业收入水平。同时为减轻贫困问题并确保社会救济的有效性创造了条件。第二、劳动就业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根本条件劳动者创造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劳动者实现就业,使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创造价值。所创造的价值越大,用于进行社会再分配的资源就越充足。尽管具体的社会保障会受到政府的政策取向,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但经济实力是最根本的。这一点,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水平和欠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比得出结论。第三、就业是劳动者最根本的保障劳动就业不仅是对劳动者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一定的收入,从而获取自身生存及延续后代所需的生活资料,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还有更进一步的需求。就业是个人得以实现自我价值的物质手段和精神寄托,没有职业和行业的隶属,个人将会丧失归属感,甚至会导致心态的变化,这将是劳动力的极大浪费。
2、社会保障对就业的反作用社会保障对就业的影响具有二重性,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第一、社会保障对劳动力的保护作用从宏观的层面上来看,社会保障是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各阶层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缓解两级分化,削弱社会的对立情绪,维护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是有利于经济发展,从而增加就业。社会保障制度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因为失败了也有基本保障,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同样,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还能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以分化和化解就业压力。从微观层面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强制性原则,给劳动者提供了基本保障的法律保证。在我国,合法的劳动就业合同的必备条款必须包括社会保障的内容。否则合同无效。但由于就业形式严峻,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以就业为条件,不给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的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这不仅有赖于政府进一步规范企业行为,同时也需要劳动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第二、社会保障是劳动力成本的一部分社会保障资金在经济过程中总是表现为劳动力成本的一部分。社会保障水平对就业的影响是劳动力成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劳动力成本提高必然带来就业需求的下降。而社会保障实际是企业的劳动力非工资性成本,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也必然带来就业水平的下降。由于社会保障资金最终是由劳动者支付,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直接提高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加快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进而减少劳动力的需求。企业就会自觉把投资投向成本低的地方,从而加大局部地区的就业压力。在中国,尽管劳动就业呈现严峻的供大于求,劳动力需求在短期内不会减少。但针对中高级人才,这一分析仍然是适用的。第三、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一是体现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影响力上。众所周知,社会保障具有刚性,一旦上升,则很难下调。如果社会保障水平超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就会导致财政问题。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二是能够聚集大量的资本,有利于促进和完善国家的资本市场的形成。社会保障基金可以用于投资,从而增加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社会保障基金还能熨平经济波动。这一点在完全化的市场经济国家体现的更加明显。经济萧条时期,失业人口增加,社会保障收入减少,支出增加,可以刺激消费,缓解一定程度上的萧条,推动经济复苏,从而促进就业。反之,经济繁荣时期,收大于支,抑制需求,有利于缓解经济过热,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
三、结论:促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和谐关系前文所述,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就业能促进社会保障健康发展;社会保障也可以为促进就业服务并发挥出其他制度无法代替的功能。然而,尽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并不能相互取代,不存在“劳动就业就是最好的社会保障”这样的逻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以及相互制约的。因此,应当在制度安排和政策实践中,应该将他们视为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在两大政策体系之间寻求相互配合和相互协调的有效机制。这正是政府在21世纪所面对并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