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2 22:44: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

第一篇: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出现矛盾,社会劳动就业也出现一些新特点。一方面,由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开始显现。因此,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趋于结束。而如何处理好劳动力供求,解决我国一直存在的严重的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安定都多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本文选取1990-2009年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数据,通过建立模型来进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分析与预测来完成文献综述。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预测

正文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在西方,马克思是较早注重劳动力供求问题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有论述,内容涉及到劳动力商品、工资、劳动分工、相对过剩人口等等,其中,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核心。马克思不是单单分析劳动力供求问题,而是将劳动力供求问题纳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把它与剩余价值生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以及经济危机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就能从深层次把握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供求问题的实质,并对其长期变动和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凯恩斯的劳动力供求理论是一种总量的就业理论,较少分

析劳动力供求结构,而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新古典综合学着重从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探讨增加就业的途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托宾与杜贝生的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分析理论、希克斯的劳工市场部门分析理论。

2.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劳动力供求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结论: 葛培波[2](2000)认为劳动力供求非均衡在于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劳动力供给量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增速减缓,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和体制转轨使潜在的供求矛盾显形化。因此要缓解这种劳动力供求矛盾,就必须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劳动力供求差距和改革户籍制度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进入到21世纪后,劳动力供求发生了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就是由以前劳动力供求的总量失衡过渡到结构性失衡,劳动力供给短缺在一些地区以及一些行业中表现的特别显著。针对这种短缺,朱忠文[3](2006)认为劳动力的短缺是新一代农民工价值观的转变,而由于企业工资增长缓慢以及部分的企业漠视农民工的利益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导致了农民工的流失。赵武、刘艳[4](2005)从区位转移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区域和行业短缺的原因。

简新华、张建伟 [5](2005)从制度角度入手,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非持久特殊性现象,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扫清制约劳动力均衡的制度障碍。蔡昉[6](2005)通过实证分析,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理,认为劳动力短缺是由于提前完成人口转变所引致的,一旦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源泉不能及时替代人口红利源泉的话,就会导致中国经济过早地失去比较优势。

王一飞、陶涛[8](2009)从人口学与经济学的双重角度出发,定量的分析了我国未来几年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他们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进行建模,分析了2010-2014年的劳动力需求状况,然后运用人口学中的年龄推算法预测了2010-2014年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从中得出结论: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供大于求的情况、解决劳动力失业问题的任务仍然紧迫。

二、方法介绍

对于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的步骤一般分为单位根检验、建模、模型检验和预测。

具体步骤如下:单位根检验

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现代方法常用单位根检验。一般来讲,由于经济系统惯性的作用,经济时间序列往往存在着前后依存关系,这种前后依存关系是时间序列预测的基础。假定{Yt}为一时间序列,最简单的一种前后依存关系就是变量当

前的取值主要与其前一时间的取值状况有关,而与前一时期以前的取值状况无直接关系,也就是说Yt主要与Yt-1相关,与Yt-2,Yt-3无关。可用以下的一阶自回归模

型来描述这种关系

Yt=φYt-1+εt(1)

常记作AR(1)。通过Eviews软件可以直接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不同的对比水平,判断序列经过差分后是否平稳,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的序列为一阶单整。2 建模

本人对建模采用的是Pandit-Wu建模方法,建模的思路主要是:通过不断增加模型的阶数,而使得模型方程得残差平方和不在变小时,认为模型适合序列。同时建模的结果中的AIC值越小,模型的精确度越高。一般,建模方程根据对序列的自相关检验可以大概判断出来。判断的依据是通过自相关检验和偏自相关检验是否截尾,自相关检验截尾的序列适合建立AR(n)模型,偏自相关检验截尾的序列适合建立MA(n)模型,当自相关和偏自相关都截尾时适合建立ARMR(n,n-1)模型。模型检验和预测

模型的适用性检验一般采用的方法有Q统计量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当拟合优度检验的结果大于0.75是,认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性很好。而Q统计量检验中,检验结果中P值多数大于0.05时,认为模型的适应性较高。

对于模型的预测,一般可以采用动态预测和静态预测,而动态预测的误差较大,本文不采用。静态预测可以根据模型的方程,用Eviews软件进行预测出来,但是静态预测也有不足之处,就是静态预测只能预测一期。

结语

事实上,从总体来看,劳动力供给短缺的现象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进城的农民工远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在许多城市待岗待业的农民工还不在少数,而且农民工就业和流动方向出现变化,沿海不再“超重”,而将逐渐呈东中西部“苗条”分布。这是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是金融危机前酝酿、危机后加速实现的新趋势,这一进程已经无法阻挡,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县域经济的大发展,这种趋势还将不断深化。

通过对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的研究及动态分析,我对我国劳动力供求的发展过程和形成原因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使我了解到我国现在正由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向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转变,当今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已是国家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唯一出路。而且,在社会的企业转型的时期会出现企业职工的结构性失业,以前的生产技能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使得企业招工要求被迫的改变,而相应的拥有类似技能的职工相对贫乏,照成双向失业的现象,是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短缺。

参考文献:

1.葛培波,崔越.《中国劳动力供求非均衡与促进就业的对策》[J].山东财政学院学

2.朱忠文.从“民工荒”看未来若干年农村劳动力的供求[J].2006.3.赵武,刘艳.“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2005.4.简新华,张建伟.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人口研究[J],2005.5.蔡昉.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J].北京:中国人口科学,2005.6.刘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分析-基于对福建省2001-2030年劳动力供求的预测》[J].2007

7.王一飞,陶涛.《中国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的数量分析》[J].北京.(2009)

8.陆强,刘晓梅.《当前劳动就业基本情况分析》[J],《人口研究》1996(5).9.胡鞍钢.《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1998(4).10.廖少宏.《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特点及影响》[J],2009.致谢

第二篇:劳动力转移英文文献推荐

劳动力转移英文文献推荐

1、Todaro, M.P.(1980), “Internal migr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urvey”, in: R.A.Easterlin, ed.,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chan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IL)

2、Taylor and Martin(2001), “Human Capital: Migration and rural population change”, in: Gardner and Rausser, ed., 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1(Elsevier)

3、Greenwood, M.J.(1975a), “Research on internal mig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3: 397-4334、Massey, Douglas et al.(1993),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 Review and Apprais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19, No.3

第三篇:我国劳动力的特点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财经学院贸易经济系10国贸班

学号1030601009姓名: 潘中奎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素质城乡劳动力农民工工资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劳动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突出;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但与发达国家还相差甚远;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举步维艰。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我国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但仍缺大量的高技术人才。劳动人口数量大但却素质偏低。大学生就业难等。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数量大而素质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

力数量自然也很大,但是也正因为此我国的劳动力素质不高,低素质劳动力已经饱和而高端技术人才却存在大量空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发达国家劳动力分布均匀,高素质劳动力充足,要想增强我国劳动力,必须加强我国国民的教育程度,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向发达国家学习。目前我国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主,低素质劳动力市场已经饱和。我们应该遵循马克思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国情,培养住过需要的人才,个人也一样,要充分的认识世界,然后改变自身条件适应社会,成为高素质劳动力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下岗职工和失业人

员再就业问题突出,由于我国的人口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也不均匀,所以导致我国劳动力分布也不均匀,所以带导致失业,还有就是我国现在劳动力饱和,就业岗位虽然很多但是由于大量的劳动力同事涌入再加上许多劳动力都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没有先进的技术,无法适应新技术导致失业,抑或是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等原因,出现的失业国家来不及解决,而且还有很多国家单位下岗员工也没有很好地解决方案。而发达国家本身劳动力结构比较合理,再加上对待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待遇和政策比较好一些,这也是因为发达国家人口少,高素质劳动力比较协调。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原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来看世界去解决我国所发生的问题,取其长,避其短。好好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三、中国大部分人口都是农民,而要发展我国的经济光靠农业是不

行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要想发展,我国就要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劳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城镇。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农业劳动力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局面逐步被打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出现了加送的趋向,改革开放的前十年中(1978-1988年),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中的份额由70.5%迅速下降到59.3%,平均每年下降1.72,而前26年平均仅下降0.65%。为总体上把握就业结构的变动幅度,我们计算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就业结构变动率,结果表明,1952-1978年26年期间,就业结构变动率为27.4%,平均每年变动1.05个百分点,而1978-1988年期间,就业结构变动率为19.2%,平均每年变动19.2个百分点(见表1.1)。农业就业的结构偏差系数,也由1978年历史

最高值-0.54降到了0.42。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启动,主要并不是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现代非农业转移的结果。1978-1991年期间,我国城镇经济增长共创造了10601。7个就业岗位,年均约815.5万人。然而,城镇就业机会的增长对吸收农业过剩劳动力只是发挥了非常有限的作用,在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中,由农村转镇自身的劳动力达6064.4万人,占到了57.2%。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启动,主

要是农村非农产业迅速扩张的产物。1978-1991年期间,农村内部从事各种非农业活动的劳动力由3149.5万人增加到8906.2万人,共增长了5756.7万人,年均增长442.8万人,为转入城镇的3.35倍,占同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78.6%。根据马克思原理分析,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虽然我国的劳动人口转移过程中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分析其对立面与统一面用唯物辩证法去认识我国国情改变我国的现状。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把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制定出一套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方案。

四、我国就业形势险峻,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严重,虽然说

我国要求高素质的人才,近年来许多高校进行扩招,每年毕业的学生成千上万,还有就是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是社会所需人才,并且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很严重。而外国的就业模式与中国完全相反,他们是自由创新式就业而我国是传统古板的就业模式,所以导致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端正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善于发现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基层干起,首先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能很好的掌握和运用,经过质变和量变,强度大自己等待飞跃。而政府应该搞好就业政策,制定出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在实践中摸索前进。

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神速但是也存在很

多问题,我们应该紧跟世界发展的脚步,适时调整我国的就业政策。关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动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必须保持民众的和谐安定。不管做什么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的认识我国国情,再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矛盾的对立统一,做有利于人民的事,坚持社会主义的宗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时想到马克思原理,运用它帮助我们分析解决问题,那么什么问题都难不倒我们。不要光看表面,看问题得透彻的分析才能很好处理问题,是无论大小,用上马克思原理都能帮你完整分析。

第四篇:关于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文献综述

关于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文献综述

武汉科技大学 蔡娟

摘 要: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在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存在,在我国也不例外。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和我国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现象越来越突出。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女性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受到性别的限制,这些限制影响了平等主义的原则,阻碍了良性社会法制意识的形成,也影响了女性的工作积极性。本文梳理了近几年来国内性别歧视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了性别歧视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关键词:性别歧视;就业;原因;对策

所谓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是指仅仅因为性别而非其它因素,在就业招聘中对某一性别加以区别、排斥、并由此剥夺、损害该性别享有与异性相同的就业机会,或者令该性别以不合理的低于异性的薪酬被录用,或者令该性别在不能得到与异性相同的安全保障条件下被录用。[1]虽然性别歧视有男性和女性之分,但现实社会中以女性的歧视更为普遍。分析近几年的文献资料可知,造成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长期的“重男轻女”的社会文化传统造成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得不到认可;第二,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雇主更偏爱男性;第三,法律的缺失使得女性在就业市场受到不公正对待而无处申诉,加剧了性别歧视。

一、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原因

周群英、周文莲(2006)认为性别分工的社会文化运行机制和女性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使得女性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劣势地位。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是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终日忙于日常家务劳动。这种生活模式不仅使女性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充实和提高自身素质,亦降低了她们对职业的投入和自我期许,从而削弱了女性的就业竞争力。[2]牟燕(2008)认为女性的生理特点、心理和职业价值对她们的综合劳动能力有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未来的

职业发展往往缺乏后劲。而且整个社会对女性家庭角色的期待大大高于对社会角色的期待,女性成才不但得不到社会的支持与承认,还会遭到社会的压制与鄙弃,加剧了就业中女性的劣势地位。[3]文华良(2009)认为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尖锐,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不公的客观原因。[4]谭花蓉(2010)认为性别歧视问题也有来自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如缺乏竞争意识,畏惧拒绝和挫折,对于工作缺少豪情壮志和事业心。[5]徐莉(2010)从社会排斥理论和社会化理论两方面分析了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发现造成性别歧视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就业制度的缺陷,二是女大学生自身能力问题。[6]杨清(2010)认为女性遭遇就业性别歧视的根源是政策的缺失和不到位,即政策中的“平等性”不明确,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政策缺位。[7]张莹(2007)通过调查数据得出“对女性劳动价值的消极评价”和“女性生理因素”是产生性别歧视的主要原因。[8]胡亚云(2009)认为大众媒介通过含有性别歧视的传播内容对广大受众施加影响,强化了歧视女性的观念。[9]

(二)经济原因

贺永平、熊艳、郭平(2011)认为理性的歧视因素是用人单位青睐男性的主要原因。用人单位通常从长期利益和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从长期利益来看,女性结婚、生育使用人单位需要为此付出直接和间接成本,在客观上可能致使单位受损,而男性则不会。[10]李进、谢海燕(2004)从女性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性别歧视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存在前市场歧视,即父母(家庭)在儿子身上的教育投资大于女儿,其结果是女性受教育水平低于男性,使得女性获得技能的机会少于男性,因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从劳动力需求方看,女性则受到职业歧视和工资歧视。[11]蔡红(2005)经济学视角剖析了就业性别歧视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认为引发就业性别歧视主要有三个原因,即个人偏见、统计偏见和垄断力量。[12]谭花蓉(2010)认为用人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产生的内在动因。[5]李放、苏丽丽(2008)认为用人单位拒招女大学生是为求得生存和竞争、规避女大学生自然附着成本的一种理性选择。这里的自然附着成本主要指生育及相关成本、预期劳动生产率、转岗培训成本和提前退休的福利成本。[13]张抗私(2005)从制度经济学的层面分析了性别歧视的成因,指出大部分女性劳动者一般在次流劳动力市场或在从属部门工作,这导致了一种延续不绝的对她们的歧视。[14]

(三)法律原因

文华良(2009)认为有关保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法律法规过于原则,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使得遭受就业性别歧视的女性很难根据这些规定主张权利和获得救济。[4]李放、苏丽丽(2008)认为我国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对性别歧视的执行和惩治力度不够。[13]李文沛、蔡飞(2011)认为我国有关消除就业性别歧视方面的法律存在以下问题:

(一)适用范围比较窄;

(二)相关规定过于原则;

(三)缺乏对就业性别歧视的界定;

(四)缺少有关就业性别歧视举证责任的特殊规定;

(五)缺乏法律救济途径的规定;

(六)劳动保障监察规定不完善。[15]

二、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危害

杨金光等(2010)认为就业性别歧视对个人的全面发展,企业的长远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巨大影响。[16]陈清浩、苏军(2005)认为工作中的性别歧视把女性群体地排斥在一些职业和行业以外造成影响经济增长的严重贫困问题和社会分裂。同时,性别歧视影响女性潜能的开发,影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从而影响了经济效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17]

三、消除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对策

(一)从社会层面解决就业性别歧视问题

刘婷婷(2011)借鉴建构主义理论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解释了性别歧视的成因,指出消除女性就业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的根本途径在于建设一种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平等的先进性别文化。[18]胡亚云(2009)认为政府应该借鉴国际上实施性别预算的成功经验,以推动中国性别平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9]张晓旭等(2008)认为女大学生应摒弃陈旧思想,不断地按社会需要去塑造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竞争力。[19]朱懂理(2004)认为要彻底解决招聘中的就业歧视问题,需使求职者、用人单位对什么是就业歧视,什么是合理甄选有清晰的认识,同时采取增加就业机会等措施解决歧视问题。[20]牟燕(2008)倡导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以身作则,在招录中优先录取女性求职者,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3]李爱莲(2008)认为加强女性的终身教育和职业再培训,鼓励各种就业方式,使女性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是解决性别歧视的有效途径。[21]

(二)从经济层面解决就业性别歧视问题

阚凯(2005)认为要想真正消除性别歧视,需从产生性别歧视的经济根源入手,积极探索给予妇女生育和抚养小孩以经济补偿的新办法,还应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推动家务劳动市场化。[22]李莉、宋蕾放(2012)认为应从市场层面降低企业歧视,一是市场环境层面:建立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的垄断行为。二是市场信息层面:保证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充分性,使更多女性能够接近社会资本结构洞。三是市场主体层面: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去限制或约束用人单位、雇主的潜在的歧视行为。[23]张抗私(2009)认为政府应该创造有利于企业进行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环境,例如通过补贴形式提高选择女性投资的企业的收益,使企业不会感受到因为投资对象的性别选择不同而影响回报的高低,此举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男女公平就业的环境。[24]

(三)从法律层面解决就业性别歧视问题

王丽芳、朱永新(2007)认为消除性别歧视需从司法方面入手,建立与完善赔偿、惩罚措施和制度。[25]叶桂峰(2005)认为要实现对女性就业机会平等权的保护,应完善生育保险,实现生育保护社会化,使招用女职工特殊成本得到分摊,创造女性就业的有利环境。[26]赵瑞(2009)认为中国应借鉴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反性别歧视维权的成功经验。[27]

参考文献:

[1]朱懂理.促进就业与反歧视研究综述[J].我国劳动,2004,(2).

[2]周群英、周文莲.就业性别歧视的文化机制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3):91-95.

[3]牟燕.刍议就业性别歧视[J].法制与社会,2008,(10):221-223. [4]文华良.刍议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9,(11):166-168.[5]谭花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32-34.

[6]徐莉.大学生就业与性别歧视——以武汉市女大学生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0,(6):112-118. [7]杨清.基于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公共政策反思[J].劳动保障世界,2010,(3):135-137. [8]张莹.减少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2007,(11):38-42. [9]胡亚云.论就业性别歧视——一种社会学分析视角[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0-38.

[10]贺永平、熊艳、郭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1,(3):98-101.

[11]李进、谢海燕.从劳动力供需看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J].经济师,2004,(2):59-61.[12]蔡红.反就业性别歧视法中的“歧视”:从经济学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05,(8):

150-156.

[13]李放、苏丽丽.高校女毕业生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8,(3):66-70.

[14]张抗私.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5,(1):108-110. [15]李文沛、蔡飞.关于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思考[J].理论探索,2011,(1):135-137. [16]杨金光等.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及其法律规制——以应届女大学生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2):223-224. [17]陈清浩、苏军.拒绝歧视:消除工作中性别歧视的政策选择[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4):60-62.

[18]刘婷婷.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产生与再生产——基于“建构主义”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

[J].改革与开放,2011(1):120-121.

[19]张晓旭等.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心理应对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09-212.

[20]朱懂理.促进就业与反歧视研究综述[J].中国劳动,2004,(2):24-27. [21]李爱莲.女性劳动力就业:特征、问题与措施[J].理论探索,2008,(1):74-77. [22]阚凯.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经济学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3):39-42. [23]李莉、宋蕾放.性别社会资本对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经济学影响机制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10):67-73.

[24]张抗私.就业性别歧视与人力资本投资倾向的交互作用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40-49. [25]王丽芳、朱永新.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培训,2007,(10):56-57. [26]叶桂峰.论对妇女就业机会歧视的法律规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8):25-30. [27]赵瑞.消减就业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法律规制[J].法制与社会,2009,(8):354.

第五篇: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文献综述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 1952 年的18243 万人增长到 2001 年的 49085.5万人,增长 了 2.69 倍,占整个社会劳动力总数的 67.2%,而且每年还在以 1000 万人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如果我国农村劳动力 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 40%的水平,也有

1.98 亿过 剩劳动力;如果达到目前工业化国家平均 20%的水平,则将产生 3.44 亿剩余劳动力。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建国初期至今,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目前,我国建筑业的 50%、煤矿采掘业的 80%、纺织服装业的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 50%的从业人员均来自农村。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1.以跨区域转移为主且区域内转移并存

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特别是东中西部呈现出三个明显不均衡的发展带,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和吸纳力也不相同。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乃至中小城市的经济活力、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和经济收入水平都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创造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因而东部地区就成为中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吸纳地。

2.工业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第一选择

农民的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转变,大多数劳动力再就业愿意选择二、三产业。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农业就业人员比例由 1990 年的 72.2%下降为 2000 年 64.38%.同期,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分别由 15.2%和 12.6%上升为 16.81%和 18.81%.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工业是跨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选择,其次是建筑业和服务业。同时,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第二和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上升了 3.37 和 6.21 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跨省劳动力流动显著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

3.转移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兼业性

目前,我国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兼业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从事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而言,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长,反之则短。兼业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的间隔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农村劳动力兼业转移人员在外工作时间 1-5 个月比率为 3.4%,而在本乡从事非农行业 1-5 月的比率为 18.3%.三、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自身方面: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想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改善自身及整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农村的收入低,而城市的高工资率、高预期收入给他们的迁移带来了动力。同时,迁移本身需要一定的成本,如货币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等。转移者在成本与预期收益中寻找平衡点。

外部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工业化战略、户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束缚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发展,使农村积存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改革之后,人们的束缚被减轻,新兴的产业部门对劳动力也有大量需求。这样,农村和城市就从两个方向对劳动力转移起着推力和拉力作用。

此外,我认为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转移者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转移的劳

动力一般都是他们农村中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年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几乎成了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的代言词。他们充满着激情和梦想,城市生活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善了劳动力的利用状况,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促进了输入地经济的发展,不仅填补了城市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而且丰富了城市的行业构成和就业结构 的多样化,尤其是第三产业就业 比重上升,使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趋于合理。不过,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对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 的压力,犯罪等。另一方面,对于输出地来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所带来 的影响更为深远,不仅能增加其个人和家庭的收入以及提升其人力资本,而且对于输出地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五、小结

我认为认为,促进劳动力的转出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更重要的是政府的优惠政策,吸引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到农村去激活当地经济,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把现代农业与工业结合起来才能走得更久更远。

下载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国的劳动力失业统计数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实践教学调研成果 关于我国的劳动力失业统计数据 姓名: ;学号: ;专业: ;成绩:中国官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几年来对外公布的事业率为:2......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版)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对策 20117381 2011级农经2班 胡家超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提高,农村劳动力不可避免的在向城市转移,这在我国已经成为焦点话题,合......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原因分析 - 副本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原因分析 南京的基本工资标准从去年的1350到今年的1480,保险额度也上调到720,个人承担 252,余下的企业承担,现在的就业者也要求颇高,在择业方面要求有五险一......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事实证明,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的制约因素,直接影响到劳动就业这一重大经济社会问题......

    关于我国沉默权的文献综述

    我国是否应当实行沉默权制度的文献综述 年级:12 专业:法学学号:12125005 姓名:杰 摘要:沉默权,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诉讼权利。确立沉......

    关于我国电子商务现状及其发展文献

    关于我国电子商务现状及其发展文献摘要:互联网如今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互联网产业最重要、发展最健康的一支,电子商务行业从1997年起已经跨过了13年了。 截至2010......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献综述摘要:根据学术界各学者的研究,从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制度发展历史、发展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建议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目前 我国新型......

    基于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研究

    基于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研究 目录 1 女性劳动力的特殊性 ......................................................................................... 2 1.1 女性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