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肢体伤残评介
肢体损伤在法医临床学鉴定中非常多见,据统
计,【1 北京、上海、常州、重庆、沈阳5城市1 000例交通
事故中下肢伤占24.5%,上肢伤占12.93%,四肢损伤
共占37.43% ;叶青松【2 j统计2000例法医门诊鉴定中
有1 950例受到损伤,在其4 699处损伤中四肢损伤为037处(占
22.07%),可见四肢损伤在人体损伤中比
例很高。由于四肢损伤普遍存在于交通事故、工伤、普
通伤害以及其他意外事故,现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受伤
人员伤残评定(gb18667—2002)》(以下简称“《道
标》”)、《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以下简称
“《工伤标准》”)、《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以下简称
“《残疾人标准》”)、《人体轻伤标准(试行)》(以下简称
“《轻伤标准》”)、《人体重伤鉴定标准》(以下简称“《重伤
标准》”)、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的《人体损伤致残程
度鉴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江苏标准》”)、《人身
保险残疾程度与保险金给付比例表》(以下简称“《保险
标准》”)均制定了肢体损伤的相关条款,这些鉴定标准
在法院审判、公安机关处理案件、残疾认定以及保险赔
付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有时甚至是解决问题的关
键。但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在这些鉴定标准自身及
操作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甚至由于对标准的理解不同
和采用计算方法不同,多次鉴定结果差异较大,引发纠
纷,同时影响鉴定标准的权威性、科学性及公正性。因
此客观、科学评估肢体功能障碍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
对我国肢体评残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美国医学会制定
《永久残损评定指南》的肢体功能评定规定,分析《道标》
中肢体损伤相关内容。
一、肢体评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鉴定标准存在缺陷
鉴定标准是鉴定的基础,如果鉴定标准自身出现问
题,鉴定结果就很难保证准确和公正。在现行标准中过
多使用“功能部分障碍”“严重障碍”、“关节功能活动完
全丧失”、“关节活动丧失50%”等模糊性词语,鉴定标
准也没有给出操作细则,导致实际鉴定中操作困难,如
《重伤标准》和《工伤标准》。其次,鉴定标准之间不统一,而且与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的功能评定标准之间也
不统一。如《江苏标准》和《道标》在手功能的规定上明
显存在不同(见表1)。从表1中可知,《江苏标准》中
5指在手功能的比例分别为拇指50%、示指20%、中、环、小指各占10%,手掌是不算人手功能的100%之内,而
是单独换算。《道标》中5指占手功能的90%,手掌占
手功能的10%,五指在手功能的比例也与《江苏标准》
出入很大,拇指占36%,示指、中指各占18%,环、小指
各占9%。两者在手功能的规定上明显不同,这给实际
鉴定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仅上述两个标准之间比较而
言,《道标》中关于手功能的规定比较可行,但是其各指
节的比重以及划分不准确。
表1 《江苏标准》和《道标》手功能计算方法区别
《江苏标准》 《道标》
手指缺失和丧失功能程度的区分:一手拇指占一手
指的50%,食指占20%,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各占
手功能丧10%。本标准中的双手手指缺失和丧失功能比例
失的计算系按前面方式的累加结果。
手掌缺失程度的区分:第一掌骨缺失占一手掌骨的40%,第2、3掌骨各占20%,第4、5掌骨各占10%。
一手拇指占一手功能的36%,其中末节指节和近节指节各占
18% ;食指、中指各占一手功能的18%,其中末节指节占8%,中
节指节占7%,近节指节占3% ;无名指和小指各占一手功能的9%,其中末节指节占4%,中节指节占3%,近节指节占2%。
一手掌占一手功能的10%,其中第一掌骨占4%,第二、第三掌
骨各占2%,第四、第五掌骨各占1%。本标准中,双手缺失或
丧失功能的程度是按前面方式累加计算的结果。
北京市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伤残评定理论研究课题
· 238 ·
(二)临床检查及计算方法存在差异
肢体伤残分两种情况,一种为解剖结构缺失,一种
为解剖结构虽完整,功能丧失,前者直接检查即可得出
结果,后者是法医临床学鉴定难点,需要客观评定功能
障碍。客观评定功能障碍必须建立在规范检查及科学的计算方法基础之上,但现行标准中对肢体损伤功能障
碍均没给出具体的评定方法,而且由于各地法
医采用不
同的计算方法,造成鉴定结果不一,直接影响到鉴定结
论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尤其是关节功能障碍评定,多用的方法是用患侧关节活动丧失的总值除以健侧关节活
动的总值,另外一种方法是用患侧关节每一活动方向的活动丧失百分比值,再乘以该方向活动占整个关节活动
功能所占的比重,其实这两种算法并不科学,用上述方
法评定关节强直于功能位和非功能位时功能丧失比例
相同,但实际关节强直于功能位比强直于非功能位关节
功能障碍程度较轻。而且利用关节活动度丧失代替关
节功能(或肢体功能)丧失不科学,关节活动障碍最终影
响的是整体肢体功能,以肢体功能丧失评定更为合理。
但现行标准中大多都是以关节活动度丧失作为划分等
级的依据,如《工伤标准》、《江苏标准》、《重伤标准》、《保
险标准》等。
(三)鉴定人专业水平的局限性
鉴定人缺乏系统的临床专科以及康复医学知识培
训,缺乏功能障碍评定的相关专业知识。
(四)受被鉴定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被鉴定人受获赔利益的影响,易伪装、夸大自己的病情,从而影响鉴定人的检查结果。
二、《永久残损评定指南》评介
上述问题一定程度制约着司法鉴定的发展,因此多
年来,国内法医学界一直努力寻求一种能科学、量化及
客观反应肢体功能丧失的计算方法。我们研究了美国
医学会(ama)制定的《永久残损评定指南(第5版)》
(guides to the evaluation of permanent impairment)]
中关于肢体功能丧失的评定方法,相比较而言其是一个
量化、科学和客观反应肢体功能丧失的评定方法。
《永久残损评定指南》标准最早是1958年在美国医
学会杂志发表,一直到1971年才出版成书,至今已经是
第五版了,在美国各州及国外广泛应用。《永久残损评
定指南》中的“impairment”(残损)与who国际残损、残
疾和残障分类中的概念基本相同,是指人体结构、器官
系统或功能的缺损、功能丧失或者紊乱,who 中是指
人体结构和功能明显的改变,人体结构的残损包括人体
结构的异常、畸形和缺损等,两者都是反应人体器官水
平的障碍。《永久残损评定指南》中残损比例(率)能反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1卷(第3期)
应医学方面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丧失的程度,但不包括工作能力。我们认为其适合目前肢体损
伤评残要求,主要有以下3点:
(一)评定量化
《永久残损评定指南》依据骨关节损伤、外周神经以
及肌肉、韧带等损伤对肢体功能丧失影响的程度,得出
具体的肢体功能(或全身功能)丧失的比例,此数据可以
直接运用于现行的伤残鉴定标准。如《道标》中将一肢
功能丧失10% 以上定为x级,从《永久残损评定指南》
中知一上肢功能完全丧失占人整体功能的60%,肩关
节功能(包括屈伸、外展、内收、内外旋)完全丧失相当于
上肢功能丧失60%,肘关节功能(屈伸、旋前、旋后)完
全丧失相当于上肢功能丧失70%,腕关节功能(屈伸、尺桡偏)完全丧失相当于上肢功能丧失60%,标准将关
节活动处于不同状态对应的功能丧失列表。现以肘关
节活动障碍功能评定标准为例(有关数据和表格详见我刊下期《肢体伤残评定ⅱ》),右尺骨鹰嘴骨折经治疗后,肘关节活动屈80。,伸0。,旋前50。,旋后80。,查下期该
文表11、12,屈80。对应的if为10%,伸0。对应的ie为
0,屈伸活动ia值为10%;旋前50。对应的ip为2%,旋
后80。对应的is为0,旋前、旋后ia值为2%,肘关节总
ia值为12%,则肘关节功能障碍致上肢功能丧失为
12%,可评为x级伤残。
(二)计算方法科学,能客观反应肢体功能丧失
《永久残损评定指南》中以肢体功能(或全身功能)
丧失作为评定结果,比单纯以关节活动度丧失评定肢体
伤残更加科学、客观。肢体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上肢主
要功能是手的运用,上肢各关节的结构,各关节连接方
式的多样化,以及整个上肢的长度都是为了使上肢终端的手得以充分发挥其功能,完成各种精细的劳动以及生
活活动,肩关节、肘关节的活动扩大了手的运用范围及
灵活性。下肢主要功能是负重和行走,建立在各主要关
节充分稳定,且必须具备一定的活动范围和下肢、臀部
肌肉的支持。由此可见,上、下肢各处损伤只要影响其
主要功能的发挥都会造成肢体功能障碍,损伤最终影响的是上下肢体功能的发挥,因此以肢体功能丧失作为评
定伤残的指标更加合理、科学。
关节活动障碍评定科学、客观。从肘关节功能障碍
评定表也可看出能客观反应肘关节功能障碍程度,关节
处于强直位时,强直于关节功能位肢体功能丧失最小,如:肘关节功能位为屈曲80。,旋前20。,查下期该文表11、12,肘关节强直于功能位时屈伸运动丧失上肢功能
为21%,旋转功能障碍丧失上肢功能为8%,肘关节功
能障碍致上肢功能丧失比例为29%。当肘关节强直于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l1卷(第3期)
屈曲140。,旋前80。,肘关节功能完全丧失,相当于上肢
肢体功能丧失70%,从此也可看出关节处于强直位和
非强直位关节功能丧失并不相同。但如按照目前多用的关节活动度丧失来评定,关节活动度丧失为100%,就认定关节功能完全丧失,显然不合理。肢体复合损伤
评定更加科学。由于肢体损伤多数为复合损伤,如何计
算复合损伤所致肢体功能障碍也是相当重要的,《永久
残损评定指南》中对此用ab复合法计算【ab复合值:
a%+b%(1一a%)】,可无限复合,复合值均不会超过
100%,ab复合法主要运用于不同类型损伤或不同部位
损伤后肢体功能丧失评定。如:同一手指存在缺失、感
觉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即将各种缺损值复合后得
出该手指功能总损失值;或者不同部位损伤后功能障碍
评定,如:手功能、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功能障碍,就
是先将各部位换算成上肢功能缺损值,然后再通过ab
复合法得出肢功能总体损失值。当有多个数值需要复
合时,先将最小的两者复合,然后再依次复合计算。因
肢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是通过相互协调完成,不能机
械的将肢体功能划分,也不能机械地将肢体各处丧失值
直接相加,用ab复合法比较科学。
(三)与现行伤残标准等级划分相符
现行鉴定标准制定只从器官功能障碍水平来划分
等级(即who定义的残损水平),不具体考虑其日常生
活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影响(即who定义的残疾和残
障),《永久残损评定指南》也主要评定器官结构或功能
损害对人整体功能丧失,其残损率能反应器官功能障
碍,一定程度也能反应日常生活能力,所以和现行伤残
及损伤鉴定标准相符合,尤其是2002年颁布的《道标》
引入了肢体功能的概念,也是伤残鉴定理论的一大进
步,但《道标》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肢体功能障碍评定计算
方法,不易操作。《永久残损评定指南》可以很大程度上
解决肢体功能障碍的评定,而且其评定方法比较科学,能客观反应肢体功能丧失程度。但《永久残损评定指
南》也存在缺点,就是操作繁琐,不过随着现代计算机技
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设计相关评定软件,简化操作,目前
国内已有手功能评定软件在i临床中应用。
总之ama{永久残损评定指南》是一个客观、科学、量化的标准,适合目前肢体伤残评定,其应用前景值得
期待,今后一些伤残标准的制定可以参考其数据及评定
方法。
四、《道标》评价
1992年国家颁布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
程度评定(ga35—92)》标准,2002年通过对此标准进
一步修订,颁部了新的《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程
· 239 ·
度评定(gb18667—2002)》。《道标》中对于肢体损伤的条款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也引进了新的概念和评残理
念,如:手功能、肢体功能及多等级伤残的综合计算等,在许多方面显得更加科学,也与国内外的一些现行功能
评定标准相适应。但是《道标》也存在一些缺陷,甚至可
能是原则性错误,故此与各位同仁进行探讨,以期使《道
标》更加完善,更能体现司法鉴定的科学、公正。
(一)部分概念不清
1.手感觉功能和手缺失或功能丧失
手功能评定是综合评定手指缺失、运动功能和感觉
功能障碍,在《道标》ⅶ级到x级伤残条款中却同时出现
手功能缺失和功能丧失条款和感觉功能障碍条款,容易
在实际伤残评定中引起矛盾。手感觉功能丧失占相应
水平手缺损功能丧失的50%。那么按照《道标》条款规
定,“双手感觉功能丧失25%”可定为x级伤残,但如果
转换成手功能丧失即相当于“双手功能丧失12.5%”,可定为ⅸ级伤残。
2.肢体功能
肢体功能丧失可以是肢体骨折、肌腱损伤、神经损
伤以及关节损伤等造成的,《永久残损评定指南》中,肢
体功能丧失评定时先将各部位损伤造成的功能损失值
转换为肢体功能丧失值,然后再转换为人整体功能丧失
比例。肢体功能丧失是一个大的概念,是肢体截肢、肢
体感觉功能丧失及肢体关节运动功能丧失综合值,整个
肢体是一个复合体,任何一个部位的损伤都会影响到肢
体功能。《道标》中虽对肢体丧失功能给出相应的释义,特指肢体三大关节功能的丧失,但这显然和国际现行肢
体功能评定不相统一。
作为国内统一的鉴定标准,其术语应当与国内外相
统一,便于理解和操作。
(二)肢体三大关节权重系数有误
《道标》附录中关于肢体丧失功能计算时,提出肢体
三大关节占肢体功能权重指数,上肢:腕关节0.18,肘
关节0.12,肩关节0.7;下肢:踝关节0.12,膝关节0.
28,髋关节0.6。此数据显然缺乏科学根据,上肢三大
关节是相互依赖,共同完成上下肢功能活动,踝关节功
能完全丧失也只不过评为x级,显然有悖于常理。张亚
萍等人_5 j将肢体三大关节关节活动度相加,然后计算出
每个关节活动度占总值的比例,得出:腕、肘、肩关节分
别占上肢关节活动度总值的0.
24、0.
13、0.63,踝、膝、髋分别占下肢关节活动度总值的0.
21、0.
25、0.54,与
《标准》中权重系数非常接近,如果《道标》中的权重系数
是此方法所得,显然与关节功能客观损失不相符。
根据ama制定的《永久残损评定指南》关节功能
· 240 ·
评定,一上肢功能占整个人体的60%,一上肢肩、肘、腕
三大关节各占上肢功能的6o%、7o%、6o%,手功能占
上肢功能的90%,该书中也列出了各关节活动度不同
丧失情况下上肢功能损失的比例的对照图。而且当手
功能及三大关节都有不同程度丧失时,必须利用swson的ab复合法(ab复合值=a%+b%(1一a%))计算
总的上肢功能损失值。一下肢功能占人体的40%,一
下肢髋、膝关节功能完全丧失时,等同于该下肢功能完
全丧失;下肢踝关节及足功能完全丧失占下肢功能的88%,下肢多处损伤也必须用ab复合法计算,其评定
标准中的系数能客观反应肢体功能丧失的比例,由此可
见《道标》将肢体功能中各关节机械划分的权重系数值
得商榷。
(三)附则中手功能数据有出入,不全面
1980年6月,国际手外科联合协会在荷兰rotter—
dam举行伤残评定会议,会后由alfrd b.swanson起草
了手功能评定标准(简称国际标准)(evaluation of im—
pairment of hand function),1983年完成并发表,手功能
评定标准主要从手部缺失、手部感觉、手部活动3方面
进行评定,此后国际手外科一直沿用此标准进行手功能的评定,《永久残损评定指南》运用的手功能评定标准也
是此标准。1989年l2月我国专家参考其标准制定了
适合我国应用的手功能评定标准,后来赵书强等又在此
基础上进行部分改进(简称国内标准_6),将手功能中
l0%分配于腕掌部,五指从掌指关节离断相当于手功能
丧失90%。《道标》中手功能划分的数据可能是根据国
内修改过的手功能评定标准而来(见表2),但其与国
内、国际标准均有出入。更为严重的是此值只是手指截
指评定的数值,手指运动功能障碍评定时并不使用此数
据,在实际操作时容易引起理解错误,但《道标》并没有
给出必要的说明,同时也没有给出手指关节运动功能障
碍和手指感觉功能障碍的具体评定方法。
表2 手指截指功能障碍比例表(%)
(四)缺乏统一的评定方法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1卷(第3期)
《道标》作为国内道路交通事故评残的统一鉴定标
准,为妥善解决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
标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如果不能提供准
确的操作指南(或说明),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可能在实际
工作中很难体现。因为鉴定人掌握的专业知识不一,而
且有些功能评定国内也没有相应的操作方法,所以在实
际操作条款时可能就会出现差异,造成不必要的纠纷,这样非常不利于司法鉴定的发展。如关于手功能评定
中手指运动功能评定,在实际操作时很可能就错误地用
《道标》附则中给出的数据计算,其实手指运动功能正确的算法是示、中、环、小指远端指间关节(dip)活动完全
障碍相当于手指功能丧失45%,近端指间关节(pip)完
全障碍相当于手指功能丧失80%,掌指关节(mp)完全
障碍相当于手指功能100%丧失;拇指活动中指间关节
屈伸占l5%,腕掌关节屈伸活动占l0%,对掌、内收、外
展等活动占拇指功能的75%。单个手指多个关节均有
损伤时,运用ab复合法计算手指功能丧失。如:左中
指被石块击伤,经治疗后,目前遗有功能障碍mp活动
范围0。~屈50。,pip强直于屈曲40。位,dip强直于屈
曲30。位,查表5,mp关节伸直0。,ie=5%,屈曲可达
50。,if=22%,则mp关节的ia=if+ia为27% ;pip
强直于屈曲40。(pip的功能位),则ia=50% ;dip强直
于屈曲30。,则ia=33% ;计算时不能简单的将三者直
接相加,必须利用ab法复合计算,先复合最小的两个
数值,27%+33%(1—27%)=51%,再将51% 和50%
复合,最后中指功能丧失比例为75%,再乘以其在手功
能的比例20%,则手功能丧失为l5%,可评为x级伤
残。
(五)四肢多处伤残复合《道标》条款中ⅵ级~ x级并未考虑四肢中多个肢
体损伤的情况,而在实际鉴定工作中往往可以碰到多个
肢体损伤的情况,但并不没达到i级~v级的肢体功能
障碍水平。比如四肢功能丧失均为6o%,这个时候只
能用道标中多等级伤残的综合算法,但《道标》并没有对
伤残赔偿附加指数做出具体的计算方法,无法操作。按
照其规定,伤残赔偿附加指数最多不超过l0%,也就是
最多向上晋l级,l肢功能丧失50% 以上可定为ⅷ 级伤
残,4处均达到ⅷ级伤残的标准,由于是多处损伤,按规
定伤可有残赔偿附加指数,那该伤者伤残赔偿指数最多
不超过40%。《道标》中一肢功能丧失75%以上可定为
ⅶ级伤残,赔偿指数也为40%,可以看出两者赔偿指数
均为40%,但两者对人整体功能存在明显差别,也不太
合理。
(下转225页)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ll卷(第3期)
内脏器官淤血、水肿,蛛网膜下腔还可有片状出血,中毒
致死量变动很大,一般为5~7 g。安定为苯并二氮杂卓
类药,此类药的主要作用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与酒精、巴比妥类及非巴比妥类催眠药均有协同作用,中毒致死的尸体检验所见与巴比妥中毒所见相似,致死量为每公
斤体重100~150mg。乙醇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首先抑制大脑的最高级功能,呼吸中枢麻痹是重症中毒
者的主要原因,中毒死亡者尸体检验所见主要表现为内
脏器官淤血、水肿,中毒量为75~80g,致死量为250~
500g,在与巴比妥类催眠药、非巴比妥类催眠镇静安定
剂联合应用时,致死量明显变小。该女在服药后约半小
时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并进行性加重直至昏迷,入医院
后检查呈昏迷状态,并有瞳孑l缩小。尸体检验见瞳孑l缩
小、指端紫绀,胃粘膜有出血现象,脑、心、肺、肝、肾等内
脏器官均呈淤血、水肿状态,小脑表面蛛网膜下腔片状
出血。这些都符合巴比妥类、氯丙嗪、安定等安眠药物
中毒的表现。而且其胃内容物、血液、肾组织均已检验
出苯巴比妥、氯丙嗪、安定成份。
3.苯巴比妥、氯丙嗪、安定和酒精具有协同作用,协
同作用又称为增效作用,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药物
联合应用所显示的效应明显超过两者之和,可以表示为
1+1>2。一般认为,具有协同作用的毒物同时或者先
后进入人体内时,虽然单独一种毒物的剂量没有达到中
毒致死量,但是也可能引起中毒或者死亡。毒物的剂量
是引起中毒死亡的重要条件之一,任何毒物都只有达到
一定的剂量时才会致人中毒死亡。毒理学上对引起中
毒死亡的最小剂量称为致死量(缩写为ld),由于人体的个体差异,对毒物的耐受性也就不同,服用同等剂量的毒物,有的人足以致死,有的人却仅有或没有中毒表
现。所以毒理学上用最小致死量(缩写为ld)、平均致
死量或称为半数致死量(缩写为ld)和最大致死量或
者称为绝对致死量(缩写为ld。)来分别表示引起5%、· 225 ·
50%、95%的个体中毒死亡的毒物剂量。一般书刊上没
有特别说明的毒物致死量就是平均致死量。但是,毒物的量并不是影响中毒的惟一因素,是否导致中毒,还与
摄毒者的体重、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体质等因素有关,因此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一种毒物在人群中能够
引起人体中毒死亡的剂量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动,群体中
中毒死亡的个体的百分率和毒物剂量之间呈“s”形曲线
关系。该曲线两端近ld1flf1、ld 段平坦而延伸过长,难
于用外插法计算,故习惯上都是取ld。作为绝对致死
量,ld 作为最小致死量。从上述3种毒物致死量的概
念可以看出,即使是小于ld 的毒物仍可使4%的个体
中毒死亡,同样尚有5% 的个体可以耐受大于ld。的毒
物而不死亡。所以对于有明确的中毒表现的尸体,当化
验出相应的毒物,而又排除了其他致死的因素时,则即
使所接受的毒物剂量小于致死量也可以做出该毒物中
毒致死的结论。
4.该女口服苯巴比妥、氯丙嗪、安定和酒酿(含有酒
精)后,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并进行性加重,出现昏迷直
至死亡,i临床表现及尸体检验所见也符合巴比妥类、氯
丙嗪、安定等安眠药物中毒的表现。经尸体检验及病理
检验可以排除损伤及疾病致死。虽然该女所服的每种
药物均未达到平均致死量,但是由于有的人即使服用小
于平均致死量乃至最小致死量的药(毒)物仍可导致死
亡,而且该女所服的几种药(食)物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故可认为该
女是由于服苯巴比妥、氯丙嗪、安定,加上酒酿中的酒精的协同作用而发生中毒死亡。注:法庭开庭审理该案
时,采信了法医鉴定结论,判处李某死刑,现已执行。
(收稿:2003 07—28;修回:2004—05—15)
第二篇:肢体伤残评介(Ⅱ)——上肢功能评定标准
【关键词】肢体伤残;永久残损;法医l临床学
【中图分类号】d919.4; r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4)04—0315—06
本文主要依据《永久残损评定指南(第五版)》介绍
上肢肢体缺损评定、感觉功能障碍评定、运动功能障碍
评定以及外周神经损伤后遗留功能障碍
评定等标准。
一、关于上肢复合损伤评定结果的计算方法
在上肢复合损伤功能障碍评定中有两种计算方
法,一种是a+b复合法,另外一种是直接相加。
(一)ab复合法
ab复合法(ab复合值=a+b(1一a)),适用于不同
· 伤残评定理论研究·
类型残损评定时.如同一手指存在缺失、感觉功能障
碍、运动功能障碍.即将各种缺损值复合后得出该手指
功能总损失值:或者不同部位损伤后功能障碍评定.如
手功能、肘关节、腕关节和肩关节功能障碍,就是先将
各部位换算成上肢功能缺损值,然后再通过ab复合法得出上肢功能总体损失值。当有多个数值需要复合时,先将最小的两者复合,然后再依次复合计算。
(二)直接相加法
适用于同一100%范围内整体的各组成部分损失
值的计算。在手功能评定中下列情况应用直接相加法。
(1)单手手功能缺损值即为各手指功能缺损值相加之
[作者简介] 郭兆明(1980一),男,医学学士,法医师,河南新乡市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主要从事法医l}缶床学研究与检案。
te]:+86-10-68642359
[课题名称] 北京市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伤残评定理论研究课题
① 杨凯,《医疗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与法律适用》。载于《法律适用》2oo4年第1期。
(潘善斌,《医疗事故诉讼若干问题探讨》。载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2卷第4期,第46页。
③ 参见: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33页。
④ 参见: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编著,《合同法理解与适用》。北京:新华出版,1999年版,第420页。
(曹诗权、王雪琴,《医疗责任案件法律适用的三个选择》。载于《律师世界》2oo0年第11期,第5页。
· 316 ·
和。一手手功能为100%,其中拇指占40%,示指、中指
各占20%,环指、小指各占10%。(2)拇指从掌指关节近
侧水平离断后,可将其余4指功能缺损值相加后换算
成上肢功能缺损值,然后再直接加上拇指相应的上肢
功能缺损值(37%~38%)即可。(3)拇指的运动功能损缺
值(100%)是由第一掌骨腕掌关节(75%)、拇指掌指关
节(10%)、指间关节(15%)组成。(4)每个部位运动或关
节运动缺损值都是由其各个组成部分缺损值相加所
得。如:示指远节指间关节运动缺损值即是示指指间关
节屈曲运动缺损值+背伸运动缺损值。(5)在适用补充
标准时,同一手指存在一个关节以上功能障碍且都使
用补充标准评定时,仅在关节活动度正常且无截肢存
表1 上肢不同水平截肢i指)占整个人j=肢、手、指功能
丧失率对照表i%)
表2 周围神经损伤临床效果评定标准
分级 感觉
so 感觉缺失
s1 深部组织痛压觉恢复。(保护性过敏缺失)
s2 浅表痛觉和触觉、温度觉部分恢复。(保护性过敏减弱)
s3 浅表痛觉和触觉恢复。(轻触觉减弱)
s3+ 两点辨别试验恢复正常。
s4 感觉功能完全恢复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1卷(第4期)
在时可直接相加,否则就必须用ab复合法。
二、上肢肢体截肢(指)功能缺损评定
一上肢功能完全丧失占人整体功能的60%,一手功能
完全丧失占该上肢功能的90%,拇指占一手功能的40%,中指、示指分别占一手功能的20%,环指、小指分
别占一手功能的10%。拇指从指间关节离断后拇指功
能丧失50%,示、中、环、小指从远端指间关节离断则该
手指功能丧失45%,从近端指间关节离断则该手功能
丧失80%,从掌指关节离断则丧失100%。(见表1)
三.手功能障碍评定
(一)缺损评定
详见表1。
表3 两点辨别试验结果评定标准
表4 拇指和小指感觉缺失比对表
表5 示指环指和中指感觉评定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l卷(第4期)
(二)感觉功能障碍评定(见表2、3)
1.手指纵向感觉丧失(见表
4、
第三篇: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方法改革的持续推进,对于英语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创设鲜活的语言学习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由于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欠佳,词汇量相对匮乏,这就要求老师必须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简化教学语言,本文将探讨肢体语言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和效果。
关键词:肢体语言;英语课堂;职业学校学生;英语教学;语言教学
一、肢体语言教学的概念
所谓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肢体语言包括所有人类的交流方式,超越了书面和话语所表达的所有词汇。狭义言之,它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广义言之,肢体语言也包括面部表情在内。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广义的意义,通过它可观察口语以外所呈现的潜在感受,通常是意识的举动。根据研究资料表明,在信息的传达中,说一句话只表达了要表达内容的百分之七,声音占百分之三十八,那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五是来自说话者的姿态、表情、动作等[1]。肢体语言教学法简称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即课堂上不需中文翻译,学生通过教师的肢体动作来理解[2]。
二、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教学活动中,老师通常是以说话及写黑板的方式将想要传授的课本知识表达给学生,但这种教学方式太死板,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态会使人产生厌倦,而一旦学生产生厌倦感,那他上课就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就需要采取新的教学手段,而肢体语言的运用就是其中的一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情、动作、眼神、站势、服饰等非语言现象发出的信号,都是无声的肢体语言。他们是教师课堂中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前提条件。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甚至还可以表达出自然有声语言难于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要恰当运用肢体语言为教学服务。我们看舞蹈表演,从演员的服饰、表情、动作中,解读它蕴含的意义,受到美的熏陶。老师也像演员,天天在三尺讲台上演出,学生在从教师的肢体语言中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当然老师和演员的演出截然不同,老师肢体语言要求适度,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现在一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肢体语言的作用没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堂上各种肢体语言随意性强,控制不好,对学生的品行培养和教学效果带来不少影响。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获取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由此可知,肢体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特点
(1)《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等领域的中等技能型专门人才。英语课程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所以,高职英语就要适当降低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应用型技术性人才职业岗位的特点。作为教学工作者,应该意识到英语教学课程不仅仅是一门知识型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注重如何培养学生接受语言知识的能力,而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语言实践运用能力不强,普遍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必备的文化素质,对学习、教师抱有不满情绪,不愿甚至不能配合老师的正常教学。但是,高职学生都是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所以,英语教学就要求课堂上打破传统教学的常规。而要改变沉闷的局面,达到应用的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课堂“活”起来[3]。
四、肢体语言在课堂组织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肢体语言在职业学校英语课堂中的运用比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更具有发展空间,现在一种比较流行的英语教学法TPR教学法,即全身反应教学法,这种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
我在课堂教学中总结出了以下的几种方法:
(一)声音控制法:声音控制法指教师通过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例如,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速度时,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也可以起到加强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我们常做的高低声游戏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比如,在重点内容的教授中,我会适当的提高我的音量,放慢我的语速,学生就理解了,这个时候老师讲到重点了,要凝神了!
再如,在讲习题的时候,老师激情飞扬,热情高涨,学生不自觉的就被老师所吸引,被老师的情绪所感染。我经常讲的很投入,可以说手舞足蹈,学生被我的情绪所感染,枯燥的讲授也显得那么的活泼、生动。
(二)表情控制法:丰富的表情变化也可以起到控制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教师的表情表达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示,也可以表达期待、鼓励、探询、疑惑等情感。教师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及身体的移动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沟通师生间的交流,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班里有个学生,上学期的成绩不是特别的好,但是这学期有明显的进步,只是偶尔课上还是会做点小动作,这个时候,我就朝他摇摇头,并用表情进行警告,他很快就领会我的意思,“坐”的相当好!
(三)停顿吸引法:适当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产生明显的刺激对比效应。喧闹中突然出现的寂静,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来说,停顿的时间以三秒左右为宜。这样的停顿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停顿时间不可过长,长时间停顿反而会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
课堂中经常会有学生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和同桌偶尔讲几句话,通常这个时候,我会停下来,望着他们,课堂很快安静下来,这时候讲话的同学也会意识到全班都在等他们,这样不用一句话就能使课堂保持安静!
(四)目光注视法:教师的目光注视可以在学生中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可以巧妙地运用目光注视来组织英语课堂教学。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同学,使学生情绪安定下来,愉快地投入学习。再如,课上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用目光注视提醒学生注意听讲等。
(五)手势示意法:在英语课上,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会交头接耳。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双手向他们做出一个暂停的动作或将食指按住嘴唇做出安静的表示,以示意这部分学生保持安静或终止违纪行为。
五、肢体语言在知识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音标教学中,可以运用肢体语言,优化教学。
教师在字母教学时,如果枯燥地领读、跟读,学生很快感到厌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用手势表示大小写字母,有时还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想象怎样用手势表示音标,学生的兴趣会很高。
(二)在单词教学中,可以运用肢体语言,优化教学。
在教单词时可边做动作边教单词。如在教到book时,教师可边教读单词边做读书的样子,学生边做动作边念单词,多种感官并用,增强记忆;再如,教active时做出兴奋的样子;教tall时,可用手做出很高的样子;在教old时,可以用手做出抓胡子的动作,表示很老的样子,等在教单词时可边做动作边教单词。如教到car时,教师可边教读单词边用双手做握方向盘状,学生边做动作边念单词,多种感官并用,增强记忆;再如,教rabbit时可做兔子跳的动作;教bike时,可做骑自行车的动作;等等。在巩固生词教学时,利用肢体语言,同样可达到满意的效果。如巩固jump,run,sleep等单词时,教师可让一个学生做跳的动作,其余学生答jump;一个学生跑,其余学生答run;一个学生做睡觉动作,其余学生答sleep。还可倒过来,让一个学生说单词,其余的学生做动作;这些方法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在巩固生词、词组教学时,利用动作和神态,同样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如教Let’s go的时候,可以大手一挥大声的说,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如动作性词组,可以让学生上讲台来做,或者上面的学生做,下面的学生说,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了!在课堂中运用这些方法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之,肢体语言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包括手势、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眼睛动作和装饰用品。Cooper说:“非语言交际对教师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教师如果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运用肢体语言,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不仅如此,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一个成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利用语言手段,他(她)还会借助于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课堂体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职业学校英语内容简单,但学生大多基础较差,因此教起来却不太容易。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可见形体语言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形象、生动、新奇、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 寒天.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延边人民出版社.2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3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4 张秦中.张江毅.课堂教学中体态语言的运用[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1997。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 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济南大学出版社.7 古学良.《英语教学的基础技能训练》,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8 张冠林.《英语语言练习手册》,外语教学于研究出版社.9 赖新元.《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0.10 寒天.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延边人民出版社.11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评介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评介
一、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中世纪欧洲人教希腊语、拉丁语等死语言的教学法,到了十八世纪,欧洲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现代外语课,但仍然沿用语法翻译法,当时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还是书面语。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外语资料和文献。德国语言学家奥朗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实践经验,并在当时机械语言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给语法翻译法以理论上的解释,使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法体系。语法翻译法是为培养阅读能力服务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
二、直接法
直接法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始于西欧的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产物,是古典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德国外语教育家菲埃托是最早提出直接法的教学法构想的先驱人物。十九世纪语音学的建立和发展为直接法提供了语音教学的科学基础,直接法主张采用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学习本族语言的方法,“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教学过程是一句话一句话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教学中只用外语讲述,广泛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要求外语与思想直接联系,绝对不使用本族语,即完全不借助于翻译,语法降到完全不重要的地位。直接法是在教活语言,特别是在培养口语能力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直接法比起古典语法翻译法是教学法史上一大进步,成为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等现代改革派的发端,但它是完全针对语法翻译法的弊端提出的,本身难免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地方,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充分估计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只看到和只强调幼儿学母语和已掌握了母语的人学习外语之间的共同规律,而对两者之间的差别未曾注意到或没有充分估计到,因此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方法来解决两种有一定区别的语言学习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而对人的自觉性估计不足,对文学的修养不够注意,对许多语言现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听说法
听说法产生于第二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美国。外语教学家弗里斯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批判了语法翻译法,倡导了口语法(OralApproach),也有的教学法家称之为听说法。弗里斯严格区别method和approach的概念。他认为method是指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巧,而approach则是指达到教学目的的途径、路子和理论,由此可见听说法或口语法是一种目的在于掌握口语的教学法体系。听说法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是言语,不是文字”、“语言是结构模式的体系”的理论,提出以口语为中心,以句型或结构为纲的听说教学法的主张,教材用会话形式表述,强调模仿、强记固定短语并大量重复,极其重视语音的正确,尤其强调语调训练,广泛利用对比法、在对比分析母语与外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难点,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听说法把语言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中,使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具有科学的依据。这对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加速外语教学的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和进步。但听说法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语言规则的指导作用,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和内容和意义,存在流于“造作”的语言倾向。
五、认知法
认知法是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首先提出的,是作为听说法对立面产生的。“认知”方式是心理中是一个术语,它用来描绘不同的人在观察、组织、分析以及回忆信息、经验等方面的不同的习惯性倾向。认知法企图用认知--符号学习理论代替听说法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法反对语言是“结构模式”的理论,反对在教学中进行反复的机械操作练习。它主张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语言的习惯是掌握规则,而不是形成习惯,提倡用演绎法讲授语法。在学习声音时,同时学习文字,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从学习外语一开始就同时进行训练,允许使用本族语和翻译的手段,它认为语言错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副产物,主张系统地学习口述和适当地矫正错误。它强调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主张在理解新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交际练习。在教学中广泛利用视听教具使外语教学情景化和交际化。认知法是以认识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使外语教学法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但认知法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外语教学法体系还是不够完善的,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充实。在提倡认知法时要切忌重犯语法翻译法的老毛玻
六、功能法功能法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的西欧共同体国家,中心是英国,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功能法又以意念项目为主要线索组织教学,所以它又叫意念法。由于交际功能是语言社会中运用的最根本的功能,而交际能力又是外语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所以功能教学法又称为交际法,有些教学法家认为使用交际法的名称比使用功能法的名称更能体现掌握交际功能的精髓。功能法认为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表达意念和情态,人们由于职业不同,对语言的要求和需要也不同,教学内容也可以不同,功能法主张外语教学不要象语法翻译那样,以语法为纲,也不要象视听法那样以结构为纲,而以语言的表意功能为纲,针对学生今后使用外语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通过接触、模仿范例练习和自由表达思想三个步骤来组织教学。功能法最大的优点是以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培养学生掌握交际能力。但也存在缺乏语言功能项目的标准、范围及教学顺序的科学依据,语言形态和结构难以和功能项目协调一致的缺点。
第五篇: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评介
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评介
一、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中世纪欧洲人教希腊语、拉丁语等死语言的教学法,到了十八世纪,欧洲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现代外语课,但仍然沿用语法翻译法,当时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还是书面语。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外语资料和文献。德国语言学家奥朗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实践经
验,并在当时机械语言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给语法翻译法以理论上的解释,使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法体系。语法翻译法是为培养阅读能力服务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
二、直接法
直接法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始于西欧的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产物,是古典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德国外语教育家菲埃托是最早提出直接法的教学法构想的先驱人物。十九世纪语音学的建立和发展为直接法提供了语音教学的科学基础,直接法主张采用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学习本族语言的方法,“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教学过程是一句话一句话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教学中只用外语讲述,广泛利用手势、动作、表情、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段,要求外语与思想直接联系,绝对不使用本族语,即完全不借助于翻译,语法降到完全不重要的地位。直接法是在教活语言,特别是在培养口语能力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直接法比起古典语法翻译法是教学法史上一大进步,成为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等现代改革派的发端,但它是完全针对语法翻译法的弊端提出的,本身难免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地方,对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充分估计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只看到和只强调幼儿学母语和已掌握了母语的人学习外语之间的共同规律,而对两者之间的差别未曾注意到或没有充分估计到,因此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方法来解决两种有一定区别的语言学习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经验、感性认识,而对人的自觉性估计不足,对文学的修养不够注意,对许多语言现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听说法
听说法产生于第二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美国。外语教学家弗里斯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批判了语法翻译法,倡导了口语法(OralAroach),也有的教学法家称之为听说法。弗里斯严格区别method和aroach的概念。他认为method是指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巧,而aroach则是指达到教学目的的途径、路子和理论,由此可见听说法或口语法是一种目的在于掌握口语的教学法体系。听说法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是言语,不是文字”、“语言是结构模式的体系”的理论,提出以口语为中心,以句型或结构为纲的听说教学法的主张,教材用会话形式表述,强调模仿、强记固定短语并大量重复,极其重视语音的正确,尤其强调语调训练,广泛利用对比法、在对比分析母语与外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难点,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听说法把语言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中,使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具有科学的依据。这对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加速外语教学的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和进步。但听说法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语言规则的指导作用,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和内容和意义,存在流于“造作”的语言倾向。
四、视听法
视听法于五十年代首创于法国,是当时法国对外国成年人进行短期速成教学的一种方法。视听法首先由古布里纳于一九五四年提出,视听法主张广泛利用幻灯、电影等电化教学设备组织听说操练,把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视听法主张听说训练必须同一定情景结合,在某一情景基础上进行,因此,这种教学法又叫作情景法。视听法发扬了直接法听说法的长处,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声、光电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设备,使语言与形象紧密结合,在情景中整体感知外语的声音和结构。视听结合的方法比单纯依靠听觉或视觉来理解、记忆和储存的语言材料要多得多。视觉形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条件,促使学生自然和牢固地掌握外语。听觉形象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及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习惯。
视听法的缺点是过于重视语言形式,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整体结构,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
五、认知法
认知法是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首先提出的,是作为听说法对立面产生的。“认知”方式是心理中是一个术语,它用来描绘不同的人在观察、组织、分析以及回忆信息、经验等方面的不同的习惯性倾向。认知法企图用认知--符号学习理论代替听说法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法反对语言是
“结构模式”的理论,反对在教学中进行反复的机械操作练习。它主张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语言的习惯是掌握规则,而不是形成习惯,提倡用演绎法讲授语法。在学习声音时,同时学习文字,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从学习外语一开始就同时进行训练,允许使用本族语和翻译的手段,它认为语言错误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副产物,主张系统地学习口述和适当
地矫正错误。它强调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主张在理解新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交际练习。在教学中广泛利用视听教具使外语教学情景化和交际化。认知法是以认识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使外语教学法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但认知法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外语教学法体系还是不够完善的,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充实。在提倡认知法时要切忌重犯语法翻译法的老毛玻
六、功能法功能法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的西欧共同体国家,中心是英国,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功能法又以意念项目为主要线索组织教学,所以它又叫意念法。由于交际功能是语言社会中运用的最根本的功能,而交际能力又是外语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所以功能教学法又称为交际法,有些教学法家认为使用交际法的名称比使用功能法的名称更能体现掌握交际功能的精髓。功能法认为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表达意念和情态,人们由于职业不同,对语言的要求和需要也不同,教学内容也可以不同,功能法主张外语教学不要象语法翻译那样,以语法为纲,也不要象视听法那样以结构为纲,而以语言的表意功能为纲,针对学生今后使用外语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通过接触、模仿范例练习和自由表达思想三个步骤来组织教学。功能法最大的优点是以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培养学生掌握交际能力。但也存在缺乏语言功能项目的标准、范围及教学顺序的科学依据,语言形态和结构难以和功能项目协调一致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