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内容、挑战及展望(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2:4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内容、挑战及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内容、挑战及展望》。

第一篇: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内容、挑战及展望

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内容、挑战及展望

曾湘泉、唐鑛

1[摘要] 劳动关系是劳资双方在劳动过程中构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它包括权利关系和利益关系两个方面,劳动争议中涉及的劳动关系是权利和利益兼有的关系。劳动关系包括三个范畴,即学术建设、解决实际问题、道德规范。劳动关系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对工作场所问题的研究都包含了雇主、员工和社会这三种视角,只是其侧重点不同。劳动关系管理是以上三种解决途径的一个总和,客观中立是劳动关系管理的价值出发点。劳动关系管理应该从处处以资方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向以劳资共赢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战略劳动关系管理。

[关键词]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劳资冲突管理、社会管理

胡锦涛总书记2月19日在中央党校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社会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就是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创新中国特色的战略劳动关系管理体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劳动关系管理格局,确保我国的劳动关系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一、劳动关系管理需要从战略层面进行思考

劳动关系是劳资双方在劳动过程中构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它包括权利关系和利益关系两个方面,劳动争议中涉及的劳动关系是权利和利益兼有的关系。劳动关系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管理问题和经济问题,劳资冲突管理中的预防、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均需要从多个学科领域进行战略性思考[1]。

劳动关系包括三个范畴,即学术建设、解决实际问题、道德规范。在学术建设方面,劳动关系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尝试通过严谨高质的研究去理解雇佣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劳动关系尝试通过宏观的制度与政策设计和微观的管理实践来使雇佣关系运行更加良好。劳动关系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定位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其拒绝唯市场论对劳动问题自由放任的解决方法和激进主义阶级斗争的方案。在道德规范方面,劳动关系对于员工行为和雇佣关系有较强的规范原则,特别是反对劳动力的商品化、强调员工“人”的属性和工人人权、强调劳资双方的依存关系、强调劳资双方的相互尊重、强调劳动关系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员工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劳动关系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对工作场所问题的研究都包含了雇主、员工和社会这三种视角,只是其侧重点不同。劳动关系管理是以上三种解决途径的一个总和,客观中立是劳动关系管理的价值出发点。虽然劳动关系首先是一种私的关系,劳资自治应是劳动关系平衡的基础,但是劳动关系必须有国家的介入,并需要通过这种公的关系来进一步规范私的关系。1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劳动合同法背景下雇主用工需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BJY044)。曾湘泉(1955-),男,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唐鑛(1968-),男,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

因此,劳动关系管理应包括宏观的国家劳动关系管理和微观的工作场所劳动关系管理两个方面。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就是为能够实现战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劳动关系部署和管理行为。战略劳动关系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对劳动关系的有效管理,提高组织绩效,和谐劳动关系。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具有两大核心价值观念,一是强调劳资双方的互为依存是劳资关系的客观存在,另一个就是强调劳资双方相互尊重是劳资关系和谐的基本前提。

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包括“合法”、“合情”、“合理”三个层面的内容。“合法”主要是指劳动关系管理要遵守现行的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代表的各种劳动法律法规,尽管企业担负社会责任的内容、方式以及所指向的对象不尽相同,但企业首先必须要合法地获取利润,自觉承担起对企业员工的责任,特别是对员工工资报酬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它能够让员工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经济收入,从而保障员工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维护员工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员工体面地、有尊严地继续从事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改善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合情”主要是指劳动关系管理实践要在劳资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以人为本,把员工视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动态的人性化管理,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用工过程的平滑性和可预见性,实现劳动关系的健康和谐,化解劳动争议,避免劳动冲突。企业只有通过劳动关系管理的最优实践,把劳动关系管理的政策、实践、方法、手段等构成一种控制系统,并将该系统纳入组织的发展战略,才能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合理”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的劳动关系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运行效率,获取竞争优势,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尤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础,即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二、我国战略劳动关系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一)我国劳动关系格局出现新变化,农民工和非公企业成为我国劳动关系处理主体。从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一方主体来看,农民工在数量上已超过城镇劳动者,成为我国劳动关系的主体因素。如何平等的处理农民工的劳动关系,已经成为劳动关系调整的重心,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2008年末全国建立各种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为44404万人,其中,纳入农民工统计的为22542万人,农民工占整个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的50.8%。2另外,纳入城镇就业人员统计其他项的就业人员(主要是灵活就业人员、无固定岗位的农民工和统计在城镇范围内的农村从业人员)9284万人,其构成主要是农民工。因此,即使最保守的推算,农民工的数量占整个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的比例也超过60%。

从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一方来看,非公企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用工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不仅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实体,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吸纳了90%以上的就业人口3。

虽然我国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的劳动关系管理和政策制定往往仍关注于各类大型企业中的全日制劳动合同制员工,而对已绝对成为我国劳动关系主体2《2009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摘要》:200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扣除不属于劳动关系调整范围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24728万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3924万人,个体户数2917万户(以一户一人计算),私营企业投资者1507万人,建立各种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劳动合同法上的劳动者,为44404万人。在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中,纳入农民工统计的22542万人,农民工占整个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的50.8%。

3《2009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摘要》:国家统计局《历年全国各类企业职工人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8年分地区个体就业人数》《2008年分地区私营企业就业人数》

力量的中小型企业农民工关注不够,以至于我们制定的劳动市场法律法规以及劳动用工标准都难以充分反映整个社会的真实需求,这也是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管理中出现政策法规执行走样以及法不责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处理和平衡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劳动关系政策,是我们工会和劳动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非标准化劳动关系在我国劳动关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务派遣成为一种成规模就业形式。

企业为降低人工成本和用工风险,在用工方式的选择上非标准化劳动关系在我国劳动关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企业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工、承包用工、劳务外包用工等不断增加,劳动关系出现多样化趋势。以劳务派遣为例,据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估计,上海劳务派遣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

我国的劳务派遣基本上涉及到我国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全国各行各业使用派遣工情况非常普遍,统计分类的20个行业和七类所有制单位都或多或少使用派遣工。派遣用工大户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派遣员工分布于各种职位,派遣岗位大部分属于长期性固定岗位。派遣员工数量增长快,特别是《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呈现爆发性增长。由于我国没有劳务派遣的正式统计,目前,有关劳务派遣用工规模,众说纷纭。全国人大、全国总工会等都采用2500万人这一数据。尽管这个数据并不是很精确,但还是比2008年我国国有企业的全部就业人数还多出180多万。

既然我国的劳务派遣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成规模的就业形式,因此我们的立法原则应当是宜疏不宜堵,不能将这种形式堵死。对这种劳动关系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如何进行规范,我们一定要慎重,要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三)劳动标准作用日趋重要,完善劳动标准已成为处理劳动关系的紧迫任务。劳动标准是指为了保障劳动者最起码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而规定的最低限度的保障措施和要求,主要包括工时制度、休假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工资保障制度、女工未成年工保护等方面。

劳动标准法律制度是调整劳动关系最主要的法律制度,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其中最为基本的两类标准是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高工时标准。

我国在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综合考虑的因素包括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劳动生产力、就业状况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按照这五个因素计算的最低工资,应当高于当地的社会救济金和失业保险金标准,低于平均工资。显然,我们并未将一般企业的承受力作为法定最低工资的考虑因素[2]。同时,对于与确定最低工资最密切的劳动定额,我们既没有规定具体的确定原则,也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也很少。这种企业自行确定定额标准的情况既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还容易引发劳动争议。

在工时标准方面,我国是按照《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确定的。按照这个工时制度,企业已很少再有伸缩的余地。虽然我国规定了较高的工时标准,但实际情况是超时劳动成为普遍现象;虽然法律规定了较高的加班费标准,许多劳动者根本领不到加班费。另外,多数农民工没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劳动安全卫生情况堪忧。

44曾有调查表明2004年上海派遣用工总数21万人次,相关年营业额50亿元。2005年同样数据为46.81万人次,80亿元。2008年底为派遣人数达到137万人,营业额超过300亿元。

(四)劳动关系调整经常化,集体劳动争议明显上升,劳资双方利益共融日益重要。由于市场不确定性增强,企业不得不经常调整用工规模,减少和中断劳动频次,改变原来约定的员工权益水平,从而导致企业劳动关系出现经常化的调整,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大幅增加,集体劳动争议明显上升。集体争议涉及人数多,问题复杂、对抗性强、处理难度大,处理不当极易引发连锁性的群体性事件。集体争议中劳动者的诉求由争取基本劳动条件逐渐向要求分享企业发展成果转变,由以劳动报酬为主向包括劳动报酬、年终绩效分配、社会保险、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赔偿金、休息休假等多维诉求转变。我们认为由于各种问题纠缠在一起,群体性劳动关系事件会大量增加,矛盾集中爆发的现象随时都可能发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加强监测,及早预防和排除隐患。

在劳资矛盾冲突性增强的同时,劳资双方意识到利益共融性的存在且日益重要,企业劳动关系中对抗与妥协并存的趋势也越发明显。一方面,劳资双方的互为依存是劳资关系的客观存在,劳资双方基于维护自身权益造成劳资矛盾冲突大量增加,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地方、行业、企业劳资双方互谅互让,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维护好职工权益,努力维护劳动关系的基本稳定[3]。

(五)调整和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是解决劳资冲突的有效手段。

当前我国在以非公经济劳动关系为主体的劳动关系中,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劳资冲突的多发期,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急剧增加。建立和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可能是解决劳资矛盾,缓和劳资冲突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我国工会的状况可以用一个倒三角形来描述,越往上,工会的力量和影响越大,越往下则越弱。现在工会组织到了街道里面一般也就

一、两个人,而有的地方一个街道里面就有上百家企业,基层工会工作人员很难做到面面兼顾。与之相反,资方则是一个正三角形的状况,越往高端他们往往越没有发言权,越往低走,进入企业层内部,资方的控制力越大。在这种劳资双方力量结构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让集体协商落到实处,我们认为这就需要加强工会力量,夯实工会基层组织。

同时政府劳动部门也要改变劳动监察、行政监察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政府不能把劳动监察仅仅落实到看是否备案,签没签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是不是及时发放的层面,还应该监察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运作情况、职代会的效率、约束力度如何、厂务公开、劳动合同、职工参与执行情况,职工董事、监事会建设等等。

三、我国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展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就是要通过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建立和创新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在国家劳动关系管理的宏观层面,我们要调整工作重心,首先就需要做到观念上的三个转变:转变重劳动争议的事后处理,轻三方协调机制作用的观念;转变重标准劳动关系,轻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观念;转变重调整公有劳动关系,轻其他劳动关系的观念。具体说来我们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战略部署:第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将政府能力建设作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的核心,进一步推进劳动关系协调机构建设和人员能力建设。第二、要梳理评估现有劳动标准,增强劳动标准弹性和适应性,完善劳动标准立法,夯实劳动关系协调的法律基础。第三、要重点关注中小企业的劳动保障问题,探索适合中小企业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劳动监察模式。要重点关注建筑、餐饮、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等特定行业的劳动关系问题,建立重点行业的劳动关系预警监测体系,推动区域性集体协商,建立行业调解组织以及应对行业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要重点关注低端就业群体,尤

其是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中的低端就业人群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进一步完善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的相关规定,处理好就业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在劳动关系管理的微观层面,当前我国劳动争议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劳资矛盾不可避免性。二是劳动争议阶段多发性。三是劳动争议复杂性。目前我国企业法人单位大约有500万个,拥有从业人员3亿多人。其中99%以上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而且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最多,劳动争议量最大。从总体趋势看,每5家企业就会产生一起劳动争议,每300名职工就会有一名职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我国现阶段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大量是正常经营企业用工不规范、加班制度违法和工资水平偏低引起的。劳资双方一旦发生劳动争议,争议管理与争议解决中的诉讼化倾向十分严重。因此,我们的劳动关系管理应该从处处以资方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向以劳资共赢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劳动争议解决方式从传统的诉讼解决方式(DR)转向以协商和调解为主的非诉讼解决方式(ADR),直至包括预防、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冲突综合管理系统。

总之,我国的劳动关系管理要迈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必须着眼于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调节等环节,抓住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职代会三个关键环节。我国的劳动关系管理要迈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必须着眼于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完善基层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我国的劳动关系管理要迈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必须着眼于推动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建设,形成党和政府主导,工会运作的社会化维权格局。我国的劳动关系管理要迈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必须着眼于充分发挥工会和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国家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加强协调劳动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我国的劳动关系管理要迈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必须着眼于通过健全劳资双方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努力为建立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管理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唐鑛,战略劳动关系管理理论与实务[M],中国人事出版社,2010;

2.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3.唐鑛,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战略性劳动关系管理[J],光明日报,2009.12.12

4.唐鑛,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战略劳动关系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 [4]

第二篇:劳动关系管理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劳动关系的含义:劳动者与劳动力的使用者之间因劳动给付与工资支付而产生的关系。(劳资关系、劳工关系、雇佣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

劳动关系的特征:

1、内容是劳动

2、具有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相结合的特点

3、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的特点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规范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及雇员雇主在实现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1、现实形态

2、权利和义务

3、双务关系

4、国家强制性 事实劳动关系:指用人单位除了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外无书面劳动合同或无有效的书面劳动合同形式的劳动法律关系。劳务关系特征:

1、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

2、工作风险一般由劳务供给者自行承担。

3、基于民事法律规范成立。收民事法律规范调整和保护。

4、主体具有不特定性。

5、劳务关系内容广泛性。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1、两者产生的原因不同。

2、适用的法律不同。

3、主体资格不同。

4、主体性质及其关系不同。

5、权利义务方面有着系统性的区别。

6、劳动条件的提供方式不同。

7、违反合同产生的法律责任不同。

8、纠纷才处理方式不同。

9、履行合同中的伤亡事故处理不同。

劳务派遣的含义:指劳动者派遣单位与接收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由劳务派遣单位招用雇员,并派遣该劳动者到接受单位工作,派遣劳动者受接受单位的指挥和监督,为接受单位提供劳动;派遣劳动者的接收单位因为劳动力的使用,按照劳务派遣协议向劳务派遣单位支付费用,劳动者获得就业岗位及工资、福利和保险待遇,劳务派遣单位从派遣业务中获得收入的经济活动。

劳务派遣的性质√(一种组合劳动关系)劳务派遣存在:

三种主体:派遣单位、接受单位、劳动者

三重关系:

◆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二者为有关系没劳动的形式 劳动关系,出现纠纷后由劳动法律来处理。

◆接受单位与劳动者的关系为有劳动没关系的实际劳动关系,出现纠纷后由劳动法律来处理。

◆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签订劳动派遣协议,二者的关系为民事法律关系。劳务派遣:就业形式:典型的非正规就业方式

定性:形成一种组合劳动关系。

其本质特征:为雇用与使用分离。

派遣协议:依据规定的权利义务建立起民事法律关系,并通过这种关系将不完整的形式劳动关系和实际劳动关系合并构成完整的劳动关系。劳务派遣的特点:

(一)形式劳动关系的运行

派遣机构的职责:

1、招聘、甄选、考核、录用。

2、支付工资、提供福利待遇。

3、交纳社会养老保险。

4、督促接受单位执行国家劳动 标准和条件,以及行使和履行派遣协议约定的权利和义务。

5、收取派遣服务费用。

(二)实际劳动关系的运行

接受单位的职责:

1、提供工作岗位及劳动安全 卫生条件。

2、实施劳动安全卫生管理。

3、制订并实施相关的内部管 理规则及其它劳动管理事务。

4、支付派遣服务费用。劳动者的职责:

1、劳动者享有和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

2、劳动者行使和履行劳动合同以及劳务派遣协议约定的,应由本人享有和承担的权利义务。

(三)劳动争议的处理:

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之间的争议,虽然涉及劳动者的利益,但不属于劳动争议,属于民事纠纷。

派遣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发生的劳动争议,或者接受单位与劳动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应依照一般劳动争议的处理原则与程序处理。

形式用人单位和实际用人单位共同侵害劳动者(原告)合法权益时,前二者都应当作为被诉人(被告)。

在组合劳动关系的任一用人单位单独承担法律责任的争议中,如果处理结果与另一用人单位有直接利害关系,前者作为被诉人(被告),后者作为第三人。异地劳务派遣地域管辖权原则:

1、派遣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争议由派遣单位所在地管辖。

2、接受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争议由接受单位所在地管辖。

3、派遣单位和接受单位的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约定或劳务派遣协议约定,由当事人选择两者任何一个单位所在地。劳务派遣单位的管理[考试重点]√

资格条件:注册资本不得少于200 万、经营场所和设施、劳务派遣管理制度、其他条件

劳动合同:用人主体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增加法定条款:接受单位、派遣期限、工作岗位;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需要签订2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派遣单位按月支付最低工资标准给劳动者等。

劳务派遣协议:派遣机构与接受单位的协议,包括职责划分、责任范围、担 保形式、分担形式)。

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克扣接受单位按照协议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派遣单位和接受单位都不得向劳动者收取费用。被派遣劳动者管理:

1、劳动者与正式劳动者享有平等的法定劳动权利

2、劳务派遣用工是企业用工的补充形式。

3、用工单位应履行下列义务:

4、派遣期限到期提前告知,办理终止手续和工作交接。

四、外国企业聘用中国雇员的管理 :

1、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

2、聘用中国雇员管理规定的适用范围

工资集体协商[考试重点] 含义:工资集体协商是指企业工会(雇员)代表与企业(雇主)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工资协议:是指专门就工资事项签订的专项集合同。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调整劳动关系运行的重要机制。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9项)

1、工资协议期限;

2、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

3、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

4、整幅度; 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 法;

5、工资支付办法;

6、变更、解除工资协议的程序;

7、工资协议的终止条件

8、工资协议的违约责任;

9、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约定的其他事项。工资指导线制度的含义和作用 √

含义:工资指导线制度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工资总量和水平,调节工资分配关系,指导工资增长,指导企业工资分配的办法、规定的总称。

目的:调整、规范工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工资水平,保证所有的劳动者分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类企业和与之建立的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作用:

1、为企业集体协商确定工资增长水平提供依据,有利于形成企业工资增长机制。

2、引导企业自觉控制人工成本水平。在工资的调控上由总量控制向水平控制转变。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企分家”;为企业确定工资增长提供了依据;引导企业自觉控制人工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监控工资增长是否适度,有效的实现工资分配的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

制定工资指导线应遵循的原则 √

双低原则: 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的原则。

差异原则—允许自定: 密切结合当地的宏观经济状况 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增长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就业状况、劳动力市场价格、人工成本水平和对外贸易状况等相关因素。

三方协商原则:由省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同级工会、企业家协会研究制定,报劳动保障部审批,地方政府颁布。工资指导线的主要内容 √

(一)经济形式分析:宏观经济形势 和宏观政策分析; 本地区上一的 经济增长、企业 工资增长分析; 本经济增长的 预测以及与周边 地区的比较分析。

(二)工资指导线意见:

上线(预警线,则对工资增长 较快、工资水平较高企业提出的预警 和提示)工资增长不能超过工资指导线20%

基准线(生产经营正常有效经 济效益的企 业合理的工资增长水平)工资增长不能超过工资指导线15% 下线(经济效益较差或亏损企 业,允许零增长或负增长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资不能低于工资指导线5%

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内容和意义

(一)内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同意规范和制度要求,通过科学方法 调查、分析、汇总、加工形成各类职业工资价位。

形成指导价位—年工资与月工资两种形式(高位数、中位数、低位数)规范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

(二)意义

1、为资源配置优化提供条件。

2、有利于劳动行政部门职能转化,具有指导性,不具有指令性。

3、有利于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调节地区、行业之间 的就业结构。

4、为新办企业雇员初始工资水平确定 及工资集体协商提供参考依据。企业劳动关系双方在参考工资指导价位时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指导价位与企业短期货币工资决定方式的关系。

2、指导价位与企业效益的关系。但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3、指导价位与“两低于”原则关系。

两低于原则:工资总额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

工资集体协商程序:

(一)工资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 :确定首席代表,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1/3)书面委托(双方享有平等的建议权、否决权、陈述权)

(二)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施步骤 :

1、提出书面协商意向书后,对方于20日内予以书面答复。

2、协商开始前5日内提供与工资协商有关的真实情况与资料。

3、将协议草案提交职代会或职工 大会讨论审议。

4、达成一致、形成正式文本,双 方首代签字盖章。

(三)工资协议的审查 :

1、协议签订后10日内,一式三份报送当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审查。

2、劳动行政部门在15日内进行审查,将《工资协议 审查意见书》送达双方。3、15日未收到《工资协议审查意见书》则视为同意、生效。

4、协议生效5日内,以适当形式公布。

四)明确工资协议的期限:一年一次,在协议期满60日内协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制定程序

(一)信息采集:主要通过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采集需要有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

(二)价位制定: 应注意三位:(高位数、中位数、低位数)、两个原则:坚持市场取向、坚持实事求是

(三)公开发布:

建立规范化—及时性、准确行、可比性

建立科学化—真实反应劳动力价格、体现政府宏观指导意图 建立现代化—直接、便捷、及时地服务企业和劳动者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的种类(9类)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

责任划分:

1、企业各级领导负全面责任。

2、分管负责人、专职人员负直接任责任

3、总工程师负技术领导责任。

4.职能部门各级生产部门负本工作范围内的安全责任。

5、工人负严格遵守劳动安全技术规程的责任。

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管理制度:目的:安全技措施、劳动卫生措施、辅助性设施建设、改善劳动条件、宣传教育等。

三、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内容:(三级安全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术法规教育、培训和考核制度。

四、安全生产检查制度:检查部门:(安全环保制度)劳动部门、产业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工会组织。

五、重大事故隐患管理制度 内容:

1、重大事故隐患分类

2、重大事故隐患报告

3、重大事故隐患预防与整改措施

4、劳动行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对整改的情况检查验收

六、安全卫生认证制度:内容:

1、有关人员认证

2、有关单位、机构认证

3、关联密切的物质技术产品的质量认证

七、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内容:

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2、伤亡事故报告

3、伤亡事故调查

4、伤亡事故处理 目的: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伤亡事故,采取预防措施,总结经验,追究责任,防止事故再度发生。

八、个人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内容(两类):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企业内部关于用品的管理 规定

九、劳动者健康检查制度(两类):招聘检查和企业定期检查 编制审核劳动安全卫生预算

(一)职业安全卫生保护费用分类(8类)设施费用类: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设施建设费用、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设施更新改造费用、个人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费用;

个人用途类: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费用、健康检查和职业病防治费用、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定期检测费用;

其它类:工伤保险费、工伤认定、评残费用等。

(二)职业安全卫生预算编制审核程序:

企业决策部门决定劳动安全卫生管理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 • 劳动安全卫生管理部门将总体目标总任务分解提出预算。自编预算在部门内部协调平衡,上报企业预算委员会。

企业预算委员会审核、协调平衡、汇总为全面预算,并在预算期前下达到相关部门执行。• • • 编制费用预算。编制直接人工预算。

根据相关预算项目对职业安全卫生预算进行审核。

严格执行各项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

• • 职业危害是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人身造成的有害后果—急性伤害与慢性伤害。职业危害发生的客观性表明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必要性,可避免性则表明劳动保护的可行性。• 职业危害诱发条件:劳动条件的不良状态、劳动组织的不完善、人的错误管理行为和操作行为、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足和防护手段、方法的欠缺等。

积极营造劳动安全卫生环境

1.营造观念环境: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安全第一是生产于安全的基本准则和职业道德行为准则、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是预防与治理应遵循的原则

2.营造制度环境: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安全劳动规程、奖惩分明、奖惩结合、客服以惩代管,重惩罚轻奖励的方式

3.营造技术环境(简答多选题)使用安全技术、无 害装置与工艺、完善劳动场所设计 与场地优化、劳动组织优化;

一、劳动争议处理概述 √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劳动争议亦称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认定与实现所发生的纠纷。劳动争议实质上是当事人之间利益矛盾、利益冲突的表现。劳动争议的特征:

当事人特定:存在劳动关系的企业和劳动者或其团体。

内容特定: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就业、工资、工时、劳动条件、保险福利、培训、奖惩等。

现形式特定:团体劳动争议可以表现为一般劳动关系的纠纷形式,也会以消极怠工、罢工、示威、请愿等形式,影响大,甚至是国 际影响。

劳动争议的分类 :

1、按争议主体划分 :1)个别争议(10人以下)2)集体争议(10人以上)3)团体争议(工会)

2、按争议性质划分:权利争议——既定权利争议、利益争议——主张有待确定的权利义务争议

3、按争议标的划分:1)劳动合同合同争议2)卫生、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争议3)报酬、培训、奖罚争议

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包括四种方式:

1、自力救济

2、社会救济

3、公力救济

4、社会救济与公力救济相结合 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

1、劳动争议的内容只能是以劳动权利义务为标的。权利义务的内容:涉及工资、工时、劳动保护、保险福利、培训、奖罚等各方面;

权利义务的基础—法律法规、合同规章、直接原因—是否遵守法律规范和合同规范

2、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既有共同的利益与合作的基础、利益差别是导致劳动争议利益冲突的实质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清事实、依法处理的原则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正原则)及时处理、着重调解的原则;

企业调解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的调解 √

(一)调解特点:群众性(强调群众直接参与)、自治性(企业内部自我管理调节化解)、非强制性(申请调节与协议的履行完全自愿)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是企业内依法成立的处理劳动争议的群众性组织

(二)企业调解委员会调解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处理劳动争议时调解的区别(多选题)√

• • • • 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地位不同;(独立与非独立)主持调解的主体不同;(群众性与行政、法律部门)调解案件的范围不同;(企业内部与所辖区域)调解的效力不同;(非强制与强制)

三)调解委员会的构成与职责

1、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劳动者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人数双方协商确定,人数对等。

2、调解委员会的职责:

1)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2)对本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进行调解。3)监督和解协议、调解协议的履行。4)聘任、解聘和管理调解员。

5)参与协调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执行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等方面出现的问题。6)参与研究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大方案。7)协助企业建立劳动和争议预防预警机制。

1、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的原则

1、自愿原则 :申请调解自愿、调解过程自愿、履行义务自愿

2、尊重当事人申请仲裁和诉讼权利的原则

• • • 劳动争议发生后,由当事人自选解决方式; 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可以申请仲裁的请求;

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反悔,仍享有申请仲裁的权利。

劳动争议仲裁的概念: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根据劳动争议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申请,依法就劳动争议的事实和当事人应承担的责任作出判断和裁决的活动。

劳动争议仲裁的特征:

1、仲裁主体具有特定性

2、仲裁对象具有特定性

3、仲裁施行强制性原则

4、实施仲裁前置,裁审衔接制。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组织:

1、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 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

2、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 劳动争议仲裁组织机构 :

1、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构成 1)劳动行政部门代表 2)同级工会代表 3)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

2、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劳动行政主管部门 劳动争议仲裁的基本制度

1、仲裁庭制度:一案一庭制

2、一次裁决制度:一个裁级一次裁决制度

3、合议制度

4、回避制度

5、管辖制度

6、区分举证责任制度

团体劳动争议的特点:争议主体的团体性、争议内容的特定性、影响的广泛性 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程序:

(一)申请和受理:自知道或应该知道权利侵害3-日内以口头或书面提出申请;填写《劳动争议调解申请书》;

调解委员会征询双方意见后,做出受理与否的决定。

(二)调查和调解: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依据法律、公正调解

(三)制作调解协议书或意见书:

调解协议书:争议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调解意见书:委员会单方的意思表示,是建议性的文书。调解劳动争议的期限为30日,到 期未结束的,视为调解不成。劳动争议仲裁程序

(一)申请和受理:提交仲裁申诉书,5日内给予答复(立案或不立案),10日内提交答辩书。

(二)开庭和裁决

(三)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

1、劳动者一方当事人10人以上劳动争议。

2、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劳动争议。

3、推荐3-5名代表人才加仲裁活动。

(四)因签订集体劳动合同发生的团体争议处理方法:

1、当事人协商

2、由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协调处理

3、当事人的和平义务

五、劳动争议案例分析的方法

(一)自身的规定性:确定劳动争议的标的;确定意思表示的意志内容;确定意识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管理规则;

(二)承担法律责任要件: 当事人所实施的行为;造成或足以造成一定的伤害 行为与伤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观上的过错;

(三)思维结构的归纳:确定引起劳动争议的事实与结果;差异 ;根据差异当事人作出判断和选择 ;

确定行为模式与所实施行为的

第三篇:劳动关系管理

劳动关系管理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关系:是由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2、劳动关系争议:劳动关系双方(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因劳动权利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

3、雇主协会:由雇主组成,旨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

4、产业关系:又译为工业关系,狭义上,等同于劳资关系,主要指劳动者及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广义指:产业及社区中管理者与受雇者直接的所有关系,包括了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5、劳动关系主体:劳动关系中的一方应是符合法定条件的用人单位,另一方只能是自然人,而且必须是符合劳动年龄条件,且具有与履行劳动合同义务相适应的能力的自然人。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两方,一方是员工及以工会为主要的表现形式的员工团体;另一方是管理方以及雇主协会组织;从广义上还包括政府。

6、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

7、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是指劳动合同订立后,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8、劳动合同:也称劳动契约,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9、集体合同: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集体谈判一致基础上的签订的书面协议。

10、集体劳动合同又称为团体契约、集体协议等,它是经全体职工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同意后,由工会或者职工委托的代表与用人单位为规范劳动关系订立的,以全体劳动者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协议。

11、劳动争议仲裁: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劳动争议当事人自愿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依据法律规定或是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和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居中进行公断或调解,并做出对双方当事人都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处理劳动争议的方式。

二、判断

例:

1、劳动关系是与劳动有关的社会关系

2、计件工资是工资的辅助形式

3、劳动报酬是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

4、ESOP计划是留住高科技人才的有效方法

三、判断分析

例:

1、老板弟弟能否当工会主席

2、员工辞职是否需要企业组织批准才能解除劳动合同

3、企业工会有无固定工费,拒付工费是否合理

4、女工实行保护,具体指哪四期及怀孕7个月以上不得夜班工作,依据是什么

四、简答

1、简述解除劳动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2、简述劳动法对加班工资的规定

用人单位安排职工延长工作时间,使得职工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付出了额外的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劳动法》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以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劳动报酬。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及劳动部于1994年12月6日颁布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后,应按一定的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

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3、简述劳动关系的性质

劳动关系的性质有:第一,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质,第二,劳动关系具有不平等性质,第三,劳动关系具有经济利益与财产关系性质,第四,劳动关系具有社会关系性质

4、简述工会代表调解工作主要职责

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在:

第一,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第二,帮助、指导职工与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代表职工与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并监督集体合同的履行,第三,对企业、事业单位处分职工,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提出意见,第四,对企业、事业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严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会代表应当代表职工与企业、事业单位交涉,第五,工会有权对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情况提出解决建议,第六,企业、事业单位发生停工、怠工事件,工会应当代表职工同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有关方面协商,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并提出解决意见,第七,工会有权参加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工作,有权为其所属的工会和职工提供法律服务

5、简述工资支付的原则有哪些

第一,货币支付原则,第二,直接支付原则,第三,全额支付原则,第四,定期支付原则,第五,定地支付原则,第六,优先支付原则,第七,紧急支付原则

6、如何避开争议

五、案例

六、论述

1、写学习收获

2、试述劳动合同主要内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及条件

劳动合同的内容:

第一,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⑴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⑵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号码,⑶劳动合同期限,⑷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⑸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⑹劳动报酬,⑺社会保险,⑻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第二,劳动合同的可备条款:⑴试用期条款,⑵保守商业秘密条款,⑶培训条款,⑷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条款,⑸竞业禁止条款

3、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及条件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第一种情况,由于劳动者自身的主观原因需,想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二种情况,由于用人单位过错引起,劳动者不需提前30日通知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法》中对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问题,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因劳动者出现过过错而导致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为:

⑴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⑵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⑶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⑷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⑸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⑹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上述几种情况的解除劳动合同,均是因劳动者的过错造成的,所以,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不需提前通知,也无须向劳动者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金。

《劳动法》还规定,对于下面的几种情况,劳动者虽然没有任何主观过错,但法律也允许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除此之外,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剪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剪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

总数10%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剪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剪人员:⑴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⑵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⑶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剪人员的,⑷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需要提醒用人单位注意的是,劳动者出现上述几种情形,用人单位决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应按《劳动法》的规定提前30日通知劳动者,并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第四篇:劳动关系管理

劳动关系管理

1、争议仲裁的概念和程序分别是什么?

答:劳动争议仲裁的概念是: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根据劳动争议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申请,依法就劳动争议的事实和当事人应承担的责任做出判断和裁决的活动。

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是:①申请和受理;②案件仲裁准备;③开庭审理和裁决;④仲裁文书的送达;

2、集体劳动争议和团体劳动争议有何区别?答:集体劳动争议是指的是有共同理由,劳动者一方当事人在三人以上的劳动争议,团体劳动争议指的是团体因签订集体合同而发生的劳动争议。

3、结合一两个劳动争议案例,按照劳动争议案例

分析要点试做分析。

答:劳动争议案例分析要点:①确定劳动争议的标的,即当事人之间矛盾所指向的对象;②分析引起劳动争议的事实和结果;③分析确定意思表示的意志内容;④确定行为模式标准与当事人所实施行为的差异性;⑤分析确定意思表示合法性分析,根据差异确定当事人做出的判断和选择的合法性;⑥分析确定劳动争议当事人所实施的行为;⑦分析确定当事人的行为是否造成或足以造成一定的危害;⑧分析确定当事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⑨分析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有主观上的过错。

4、为避免重大劳动安全卫生事故的发生,如何进行劳动安全卫生环境的营造?

答:为避免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劳动安全卫生环境的营造:①营造劳动安全卫生观念环境;②营造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环境(⑴建立健全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⑵严格执行各项劳动安全卫生规程;⑶奖罚分明);③营造劳动安全卫生技术环境(⑴直接使用安全技术和无害装置、无害工艺,从基础上避免劳动安全卫生事故;⑵完善劳动场所设计、实现工作场所优化;⑶劳动组织优化)。

5、平等协商的含义是什么?平等协商与集体协商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平等协商的含义是:指的是雇佣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就双方的权力和义务进行协商,体现双方权益的公平、公正、公开性原则。

平等协商与集体协商的区别是:集体协商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企业工会(雇主)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制度,工资分配等事项进行协商,在协商

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协议的行为。集体协商是调整劳动关系运行的重要机制。

6、论述我国劳动关系从利益一体型向利益协调型转变的必然性。

答:利益一利是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以国家代表各方面的利益为基本的出发点处理劳动关系的矛盾和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劳动关系呈现多元化的新特征。伴随着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①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一方为用人单位,另一方为劳动者;法人财产及劳动力产权的逐渐形成和明确,必然使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②劳动关系多元化。多种经济式的发展,打破了公有制的劳动关系一统天下的局面,与多种经济形式相对应,劳动关系呈现多元化的特点。③劳动关系利益复杂化。改革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利益格局全面的调整。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体制改革所倡导的政企分开,以及此种变化相应带来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均使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追求趋向复杂化。

④劳动关系多变化。劳动权、择业权的确认与实施,企业经营权的确认与实施,市场经济本身的动态多变属性导致劳动关系的动态多变性。⑤劳动关系利益协调机制趋向法制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法律制约下的契约自由原则的实施,政府若仍使用行政手段干预,单方面的决定企业劳动关系双方的事务已不再适宜。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群众的法制需要导致依法调节劳动关系双方的矛盾和利益,法律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劳动关系的上述变化虽然各具特色,但其总的方向是在承认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差别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来协调双方的利益差别和矛盾。

所以说:我国劳动关系从利益一体型向利益协调型转变是一个必然性的转变。

第五篇: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学习分享 快乐生活

1.什么是集体合同?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是什么?

集体合同是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主体不同: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是企业,另一方是工会组织或者劳动者按照合法程序推荐的代表;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则是企业和劳动者个人。

内容不同:集体合同的内容是关于企业的一般劳动标准的约定,以全体劳动者共同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它可以涉及集体劳动关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只涉及劳动关系的某一方面;劳动合同的内容只涉及单个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功能不同:协商、订立集体合同的目的是规定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为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设立具体标准,并作为单个劳动合同的基础和指导原则;劳动合同的目的是确立劳动者和企业的劳动关系。

法律效力不同:集体合同规定企业的最低劳动标准,凡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低于集体合同的标准一律无效,故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劳动合同。

2.工资支付应遵循哪些规则?

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则为:

货币支付,工资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有价证券替代;

直接支付,工资应支付给劳动者本人,用人单位可委托银行代发工资,但需书面记录并传递领取者的相关资料; 按时支付;全额支付。

3.职业病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职业病可以分为: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和其他职业病。

4.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员工满意度调查应针对以下项目进行:薪酬、工作、晋升、管理、环境。武汉越秀人力资源培训中心

网址 http://www.xiexiebang.com

Tel: 027-85557159

Fax: 027-85557259 武汉解放大道中山广场1828室(武广对面)

5.请简要说明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来调整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依据调节手段的不同,主要分为七种,即通过:(1)劳动法律、法规对劳动关系的调整;

(2)劳动合同规范的调整;

(3)集体合同规范的调整;

(4)民主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的调整;(5)企业内部劳动规则(规章制度)的调整;(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调整;(7)劳动监督检查制度的调整。

6.劳动法对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考虑的因素做了哪些原则性的规定?

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就业状况;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7.简要说明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基本步骤。

1)、确定调查对象。

2)、确定满意度调查指向。3)、确定调查方法。4)、确定调查组织。5)、调查结果分析。

一、劳动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包括哪些方面?包括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二、何谓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应符合哪些基本要求?劳动法律事实指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就是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行为中的意思表示:(1)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包含建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法律关系的意图;(2)意思表示必须完整地表达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终止的必须内容,残缺不全的,通常不能使法律行为成立;(3)行为人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意图表示于外部,可以由他人客观地加以识别。

三、何谓集体合同?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是什么?

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单位职工根据法津、法规、规章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1、主体不同。集体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是企业,一方是工会组织或劳动者按合法程序推举的代表;劳动合同当事人则是企业和劳动都者个人。

2、内容不同。集体合同涉及全体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劳动合同只涉及单个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3、功能不同。集体合同是规定企业的一般劳动条件,为劳动关系的各方面设定具体标准;劳动合同的目的是确定劳动者和企业的劳动关系。

4、法律效力不同。集体合同规定企业的最低劳动标准,凡是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低于集体合同的标准一律无效,故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高于劳动合同。

四、举例说明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问题设计的提问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调查问卷一般分为两类:

1、目标型调查。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并且设定问题的若干个答案,由被调查对象设定的答案进行选择,包括选择法、正误法、序数法。优点是便于进行统计分析,降低调查费用、提高调查效率;缺点是被调查者只能选择哪些最接近自身心理感受的答案,而设定的答案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不能完全地给被调查者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

2、描述型调查法。由被调查者用自己的语言自由地表达自身的意愿和想法,准确地表明自己的感受。可分为确定性提问和不定性提问。确定性提问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员工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不定性提问的重点在于了解一般员工的一般感受,但可以使管理者了解组织运行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五、何谓最低工资?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应综合考虑哪些因素:最低工资是国家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劳动者在法定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单位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应考虑的因素:

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3、劳动生产率;

4、就业状况;

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六.工资支付应遵循哪些规则:

1、货币支付

2、直接支付

3、按时支付

4、全额支付 七、一个完善的员工沟通是由哪些要素构成?信息的发出者、信息沟通渠道、信息的接收者。

八、职业病可以分为哪些类别?职业中毒、尘肺、物理因素职业病、职业性传染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其它职业病。

九、何种情况下可以认定为工伤?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作的其他情形。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忘的;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劳动者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十、简述工伤保险待遇的主要内容。

1、工伤医疗期待遇。1)医疗待遇。报有效医疗费用和必要的护理费用;2)工伤津贴。按照平均工资支付工伤津贴;3)福利待遇。与本单位其他员工享受同等福金。

2、工伤致残待遇。1)职工因工伤致残被鉴定为一至四级,应当退出生产、工作岗位,终止劳动关系,发给抚恤金;2)职工因工伤致残被鉴定为五至十级,原则上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

下载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内容、挑战及展望(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内容、挑战及展望(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动关系管理1

    劳动关系管理 1、劳动关系的含义:一般而言,所谓劳动关系通常是指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生产要素属于不同的所......

    劳动关系管理学习体会

    《劳动关系管理》心得体会 班级:10人力资源 学号:姓名: 自评分:85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又快过去了。这个学期开了很多专业的课程,其中就包括了《劳动关系管理》。学......

    《劳动关系管理》练习题

    《劳动关系管理》练习题 一、案例分析题 1、李某与广州某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为期5年。该合同规定,李某无权组织或加入工会,无权参加企业决策;企业有权依照公司的经营状况决......

    劳动关系管理教学大纲

    《劳动关系管理》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高职人力资源管理 学 时 数:48 学 分 数:3课程教材:《劳动关系管理》,肖传亮 童丽 王贵军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年参考教材:(1)、《劳......

    1-6劳动关系管理

    第六篇劳动关系管理一、背景综述 张某看到许多同村人陆续到城里打工,便也只身来到上海某私营铸造厂当了一名临时操作工,双方未签订临时劳动合同。2004年7月15日张某在工作过程......

    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关系

    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关系: 企业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是指对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

    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 关系

    究竟应如何理解企业文化?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个子系统。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的产品及服务,不仅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特色、组织特色和管理特色等,更反映出企业在生......

    企业人事工作(劳动关系)工作内容

    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内容 一、入职管理: 1、体检及录用资格审查 2、劳动合同订立(合同种类、内容条款、期限、签订事项、续签等) 3、办公环境、设备、用品的安排和登记 4、试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