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宜宾国防动员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思考
宜宾国防动员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思考
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光镭
国防动员作为国家安全机制之一,不仅具有保障战争需求的功能,而且具有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功能。大力加强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在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上努力实现由以应战为主向应急应战一体、平时战时兼备转变,是新形势下国防动员建设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宜宾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国防动员的部署,按照“平时战时结合、应急应战一体、经济军事兼顾、战场市场双赢”的工作要求,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圆满完成了国防动员的各项任务。一是坚持党管武装,把国防动员工作和后备力量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修订完善了国防动员有关预案方案,健全了国防动员管理机构及工作制度,加强了动员管理机构能力建设。二是国防教育扎实有效,明确了党政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国防教育职责,形成了全市上下各方面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国防教育的良好格局。三是人民武装动员工作全面推进。四是经济动员成效明显,指导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单位落实了军民兼容项目的开发工作。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市共筹集抗震救灾资金9216万余元,调运血浆36万毫升,运送粮食1500吨,派出各类救援人员2692人,支援灾区篾席162.9万平方米。五是人民防空建设扎实推进。六是切实增强交通战备保障能力,组织开展了战略物资、科技资源、交通运输、军民通用产品等综合潜力调查,完善了国防动员潜力数据库。七是全力做好征兵工作,连续11年受到省以上通报表彰。八是国防动员“五个一”活动成效明显,建设经验被省军区总结推广。
当前,由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从全球看,各国围绕国际秩序、综合国力、地缘政治、战略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面临的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并存;尤其是今年以来,世界强国争夺石油等战略物资的意图越来越明显,国际贸易磨擦越来越多,局部战争的影响不容小视,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领土、领海与岛屿之争形势日益严峻。从国内看,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猖獗,重大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等非战争安全问题频发。从宜宾的情况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各类社会矛盾增多,各种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同时,宜宾拥有“三江九河”,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抢险救灾任务繁重。为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清面临的形势和国防动员所承担的责任,全力加强应战应急一体化建设。结合宜宾实际,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创新工作思路。抓好新时期的国防动员应战应急一体化建设,需要紧跟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从传统的思维定势和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用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创新的思路来思考和谋划。要切实把国防动员应战应急一体化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军需与民用、平时“应急”与战时“应战”紧密衔接。
二要强化责任意识。国防动员应战应急一体化建设,是事关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作为市县一级,要坚持把国防动员应战应急一体化建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目标任务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统一考评。要在平时经济建设中承担起“应急”责任,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将“应战”和“应急”工作统一起来,以“应战”牵引“应急”,以“应急”完善“应战”。
三要完善各类预案。国防动员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要以支前任务为牵引,立足保障军队作战的总体预案的不断完善,同时突出重点地区、主要领域、重要行业,编制和完善应急动员总体方案、专项保障预案以及与地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协调衔接,并结合保障军队重要行动和应对地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组织多样化的训练演练,提高和检验国防动员一体化建设的质量效益。
四要加强能力建设。依托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多元化战略物资储备体系。进一步优化粮食、石油、运输工程机械、医疗救护、特种药品和防护用品等战略物资储备结构。紧跟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组建国防动员中心和各类保障基地,作为平战时军民两用技术研制开发和生产储备基地。建设一批以大型企业为支撑的专业物流基地和重点产品交易市场集群,为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提供物资征用、仓储和配送保障。结合地方科技创新和进步,围绕提高作战训练和武器装备科研技术保障能力,以加速军队作战训练重难点技术攻关进程、装备器材维修和革新、战时技术支援与保障为主要任务,尽快建立区域军民科技创新系统融合机制。积极鼓励社会各类资源参与国防动员建设工作,着眼应对多元化安全威胁,实现国防动员能力的新突破。
第二篇:对交通战备应急应战能力建设的思考
对交通战备应急应战能力建设的思考
交通运输无论在战时还是平时都是至胜的主要基础保障力量,交通战备系统反应快、保障能力强的体系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组织严密、反应迅速、装备齐全、人员技能精良的保障力量是适应战时保障、平时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近年来各级国防交通部门按照国家对交通战备应急应战能力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力争有所进展,因此在面对新的任务要求下推进两个能力的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战备工作面临的重要而现实的问题,本人就此谈一陋见。
一、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建立应急应战组织部门
战时交通保障是以国防动员法、国防交通条例、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为依据,由各级人民政府、军事机关共同领导,各级交通战备部门是交通战备工作的主管机构;应急事件交通保障是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各级政府应急办是应急突发事件的主管结构。从法律层面看,交通战备部门、政府应急办是应战、应急的两个协调部门,各级都没有明确交通战备部门和应急部门共同负责应急应战一体化的工作。但所担负任务的部门又基本相同,任务方案、队伍组织、装备物质也都由其保障,这就为交通战备部门和应急部门构建一体化的组织和进行一体化建设提供可能。也是推进应急应战能力建设,完成不同交通保障任务的客观需要。
二、加强交通运输企业战备建设
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交通运输将贯穿其整个战争全程,如何保证战略、战役交通运输的畅通,将其潜力动员负起来并迅速转化为保障实力,是确保我防卫作战取得最终顺利的关键条件,也是突发事件时实施交通保障的主要力量。
1.加强全民国防教育
交通运输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背景下如何使企业发展和国防交通建设有机结合,即兼顾到企业、职工个人的利益,又能将国防交通的各项工作得到落实,就必须在全社会开展全民国防教育。使国防教育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并保持经常化、社会化,增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只有在全社会具有深厚的国防观,交通运输企业进行国防交通建设才能有良好的社会基础,企业干部、职工才能形成为国防建设尽职尽责的思想观念,即有奉献,又能在企业的发展中获得企业和职工享有的利益。
2.完善国防交通动员法规
交通战备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的国防交通动员和交通保障活动,这就需要通过法律、行政规章来规范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以及地方与部队之间在国防交通活动方面的行为和关系,调整企业之间及社会其他组织的利益关系。尽管现行的《国防交通条例》、《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给予了规范,但距国防交通建设的实际要求相距甚远。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应在将要出台的《国防交通法》、《国防动员法》中加大对交通运输企业国防交通建设的规范力度。如企业战备组织机构、工作经费保障、专业队伍建设、军地对企业的政策、经费扶持等方面,也应明确权责,使之易于操作。切实保证交通运输企业的国防交通建设在法律范围内依法履行义务和应获的补偿权利。
3.理顺企业国防交通工作关系
由于交通运输企业即受政府、行业主管机构管理,同时还要受同级国防交通主管机构的管理,各管理层都以企业为自身业务为对象,而又无明确的职能界线,因而往往造成企业多头应付,从表面看,都建立了完整的分类动员体系,实质上造成企业一支队伍身兼多职,不符合战时交通保障要求。因此,应从国防动员体制上去解决上述问题。如武装动员部门管理企业预役人员和民兵,人防的交通保障任务由同级国防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企业平时的国防交通建设,专业队伍管理使用和战时交通保障任务由交通管理部门和同级国防交通分管机构共同负责,使企业战备工作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在平时生产中形成的整体合力及时转化为战时平时保障能力。
4.完善平战时交通保障机制
企业实施交通运输保障是一个更复杂的系统工作过程,平时即有系统内部各个部门的配合,又有与之相关单位的联系,与战时不同的是受干扰较少,而战时交通运输保障,确要复杂的多,往往形成保障任务需多个外部系统协同配合方能完成,如组织系统、业务系统、物质保障系统等。目前我们编制的战时交通保障方案,只是在区域上的(本级行政区划),而不注意企业对外部的需求,如执行远距离运输时,还须得到油料补给、设备维修、通信保障、医疗救护、食宿、道路等多方面保障,所以组织协调机制的建立是前提,但还需要完善企业间,企业内部协调机制和政府、社会对企业的保障机制。
三、加强民用运力队伍建设。由于社会民用运力比较分散,流动性大,车辆状况和人员质量、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各级交通战备部门可根据运力的分布、种类、数量分别对其进行编组,纳入民兵组织统一管理,安照《交通专业保障队伍训练与考核大纲》的内容要求,定期对其进行教育、训练,努力提高被征对象的专业技能。
四、开展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演练。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演练是提高动员应急反应能力、锻炼队伍、检验实施动员效率的有效途径,可结合平时交通战备保障任务,开展针对性研究和训练,使各级指挥机构工作人员熟悉动员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方法,提高指挥调度能力。动员演练可采用室内研究性推演(有条件时亦可组织网上推演)、实兵演练的方式。
1.室内研究性推演。预设演练科目,重点是围绕运力动员的组织指挥,内容以上级动员令为依据,确定动员数量、类型、集结时间、地点、保障方式、下达动员命令。通过演练查找制约快速动员的环节和问题,熟悉指挥程序、协调方式、动员令拟制、传达。
2.实兵演练。设定的演练科目内容,以运力快速集结为重点,内容是下达动员命令,明确被征运力集结达到时间、地点、行进路线、任务分配及编组,运力交接。通过演练增强组织指挥及协调、配合能力。
五、加快运力集结地建设。各级交通战备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合理布局运力集结地,确保不同类别的运力能够准时、快速、安全到达。集结地应具备为执行任务人员、车辆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如车辆检修、油水供给,人员生活、医疗保障等。运力集结地设置原则上以各运输公司停车场、保养场为设置地,也可选择条件较好的驾驶学校培训地点。
让“应急应战”与保障社会化接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结合,在更深程度、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将军队保障深深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建立完善军民融合的保障体系。
在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实践中拓展深化军队保障社会化,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按照全军后勤“一保战备,二保生活”的原则,把保障部队有效履行使命任务与做到平时保障、急时应急、战时应战,作为军队保障社会化承载的重要功能。以近年来我军担负的多样化军事行动来看,多数事发突然、应急性强、行动复杂多样,具有时间上的突然性、地域上的不确定性等特点,仅靠军队自身的保障力量很难满足要求,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推进军队保障社会化由以保障平时军队建设需要为主,向能够有效保障应急应战任务等多样化军事任务行动拓展。
着力构建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军事物流与地方物流在设施、设备、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存在广泛的通用性和互补性。根据军队完成应急应战任务的需要,统筹规划军地物流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健全完善军民结合的军事物流体系,实现军地物流保障资源的融合共享,是必然趋势。应当按照跨层次支援、跨区域保障、跨军种使用的建设思路,引入和创新先进的物流理念、技术和手段,统筹军地物流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地方物流资源和网络为军队建设服务,依托国家物流体系和社会保障资源,建立统一规范的军地物流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完善配套的军事物流法规制度,规范地方物流企业和部门与军队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完善军地一体的运行机制,在战略后方和重要战役方向建设一批大型化、综合化军事物流基地,逐步建成集采购、仓储、运输、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实现军地衔接、平战结合的供应商直达配送。
完善军民结合的保障动员体系。应当建立分工明确、关系顺畅、机构健全的保障动员体制,逐步形成军队保障部门提需求、动员部门搞协调、各级政府抓落实的动员工作格局,形成适应未来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需要的、军民结合以民力为主体的快捷灵敏的保障动员体系。着力军民融合的应急力量保障体系,积极探索承包商保障和预备役保障相结合的保障力量模式,部队在遂行重大任务时将所需要的物资器材等保障事宜,通过与承包商在平时预先签订合同的方式加以规范,以货币作为部队与社会市场之间物资交换的媒介,用合同规范社会经济实体与被保障部队的供需行为。应充分依托国家和地方交通运输资源,构建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顺畅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实现各战略方向路网连通,线路布局、路网承载能力、设计等级和技术标准、配套设施等,能够满足部队全域高效投送、快速机动的要求;同时有效利用国有大中型交通运输企业,适度建设海上、航空保障力量,形成军地一体战略投送力量体系。
探索建立军队保障社会化从平时保障向应急应战转换的机制。目前,我军推行的军队保障社会化,主要侧重在平时依托社会力量搞保障,而在应急应战条件下,怎样能够广泛依托社会力量搞保障呢?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平时的保障社会化向应急应战转化的特点规律,探索建立由平时的保障社会化向应急应战保障社会化的转换机制,增强部队完成作战和执行救灾、抢险、维稳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社会化保障能力。因此,应着力加强军队保障社会化与国民经济动员在方案计划、组织管理、力量使用上的有机衔接,一旦出现应急应战情况,能够通过国民经济动员转换,使军队保障社会化由平时保障转为应急应战条件下的保障,以确保有效发挥社会力量和保障资源的保障功能作用。
遵义市交通战备办公室关于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应急应战能力建设调研情况的报告
一、我市交通专业保障队伍现状
我市依托交通企事业单位组建有公路抢险抢修、公路运输、内河船舶运输等专业保障队伍,队伍组织机构由该单位主要领导及有关业务骨干组成,装备基本落实,建立有保障方案、工作职责、制度。多次完成应急抢险抢修、运输任务,是执行交通保障任务的骨干力量。
二、专业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交通企事业单位的交通战备建设,事关应急事件处置和战时生命线运输和保障能力的发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与过去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以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为准则,但又以追逐利益的最大化、适应市场才能发展,这就与其开展交通战备建设产生冲突。主要表现在:
1.战备意识在和平建设的氛围中被淡化 由于长期的和平氛围在客观上使人们的忧患意识无形中有了滋生的土壤,因此也对交通行业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企事业单位对交通战备工作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管理工作中重视生产工作岗位责任和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不太重视交通战备岗位的设置和动员工作的实际效果,淡化了干部职工的国家安全意识,使交通战备工作失去动力,特别是应急应战保障功能的发挥难度增大。
2.交通战备工作受制企业经济效益
近年来,各企事业单位普遍进行管理方式的改革,正企分离,管理权下放,股份制改造等一系列改革,精简机构,减员增效,使企事业单位交通战备机构与安全、保卫、消防合并,有的还将与工会、三产等纳入其中。由于人员配置满足不了实际工作的需要,尽管达到了精简机构,成员增效的目标,但是严重削弱了专职战备机构所承担的职能作用,加上没有稳定的工作经费,使专业保障队伍难以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及战备训(演)练。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建议
交通专业保障队伍是战时及突发事件条件下确保交通通信畅通的一支骨干力量,是交通战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战争突显的突然性、精确性,高强的特点以及不断增多的突发事件,交通战备专业保障队伍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这同时也对组建交通战备专业保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当前新的任务、新的问题、新的要求,怎样适应新形势,全面加强交通战备专业保障队伍建设,是我们现在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1.科学合理配备专业队伍
当前组建的交通专业保障队伍主要是公铁路抢险抢修、铁、公、水运输,通信线路、设备抢修等三大类专业队伍。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今后,他们都必将是交通保障力量的主要力量。但从目前这些队伍的组建状况及承担的任务看,仍存在保障手段落后,保障技术科技含量不高,队伍之间缺少相互配合机制等问题,难以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对交通保障的需要,因此,建立新型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势在必行。对此,在现有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基础上,应根据今后需要组建交通重点目标伪装,通信网络防护,队伍间通信联络和空情信息传递等专业队伍,提高快速反应和整体保障、防护能力。
2.规模适度提高组建队伍质量
着眼高技术战争备交通保障需要,交通专业队伍建设应向机械化的技术型转变。合理确定交通专业队伍组建数量和规模。在组建队伍前,交通战备部门要调查、掌握本地区交通通信基础设施、设备以及交通通信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拥有机械设备数量。结合本地承担的保障任务,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地区交通专业保障队伍的规模,依托交通通信行业专业人员,组建骨干队伍,在需要时也可跨行业选配与各类队伍适用人员参加。交通战备部门要与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队伍组建协调,按照“规模适度、精干高效、管用”的原则,从有于实施快速动员,有利于组织训练,有利于教育管理,有利于遂行保障任务的实际要求出发,提高队伍组建质量,不断增大保障技术手段的科技含量。
3.配强队伍干部,理顺组织关系
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干部队伍建设,是交通专业队伍建设的关键,要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作风过硬,反应快速,整体保障能力强的队伍,必须要建立一支热爱国防交通事业,责任心强,懂专业技术,具备组织指挥的干部队伍。交通战备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以交通战备工作和行业管理的结合上选拔任用队伍干部,确实选好、配齐、配强队伍各级指挥员。交通战备主管部门要在本级政府、军事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指导、督促、检查。队伍直接主管部门要把队伍组织建设、干部配备、教育训练等工作纳入本单位的管理。同时要充分借助军事机关对交通战备的领导,交通战备部门要与其主动协调,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使队伍建设和管理从一开始就置于军事机关和政府交通战备主管机构的领导下,发挥军队指挥优势和高科技训练手段,达到提高队伍组织指挥体系的建立。
4.健全制度,任务落实
各类交通专业保障队伍要在军事机关和交通战备主管机构的统一组织规划下,建立健全工作计划和检查、考核、总结、报告、教育训练等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开展教育训练活动。结合平时生产工作,制定战时及突发事件交通保障方案,组织战备演练。军事机关和交通战备主管机构要将交通专业队伍的教育训练纳入民兵专业分队的教育,按照《教育训练大纲》内容,统一下达任务,统一考核。要充分发挥军地双重领导的优势,加强组织领导力度,及时解决制约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建设的经费、器材、设备等重点和难点问题,切实保证各项工作落实,不断提高交通专业保障队伍的应急应战能力。
浅议新时期如何加强交通战备应急应战能力建设
摘要:交通战备工作在和平年代和战争时期,都关系着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大事,加强交通战备应急应战能力的建设是交通战备工作的关键。本文根据当前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和新时期交通行业特色及当前交通战备工作的状况,探讨新时期如何加强交通战备应急应战二个能力的建设。
关键词:交通战备 应急应战能力 建设
正文: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局部摩擦和战争不断出现,国际局势复杂,加强交通战备二个能力建设是当前交通战备工作的关键,也是适应新时期必然要求。交通运输无论在平时战时都是至胜的基础保证力量,交通战备系统的反应快、保障力强是我们交通战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加强交通战备应急应战能力建设才能建立起“组织严密、反应迅速、装备齐全、人员技能精良”的保障力量来适应“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生产”的交通战备应急队伍。如何面对当前国际局势和新时期的新任务,推进交通战备应战、应急二个能力建设是我们当前交通战备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和现实的问题。本人就此结合工作中的问题浅谈一些看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
交通战备工作与其它工作一样,领导重视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证。目前的基层交通战备工作只限于口头上讲讲,缺泛实际的组织和操作力度。很多基层交通战备机构有编制人员,但编制内人员只是做其它的日常工作,交通战备在编人员无太多实际交通战备工作可做。因而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有清醒的意识去扭转当前情况,要有专人的抓管,要把交通战备工作政绩与经济工作一并考核,只有一把手重视,交通战备工作才有组织保证,就好似近几年安全生产工作,实行“一岗双责”后,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和效果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当前交通战备工作的制度建设还比较滞后,造成基层交通战备工作较被动,经费难于落实。如我区当前的三防应急物资和国防交通应急物资堆料场无具体的文件规定相关的补充机制和补偿机制,是否可混为一齐储备使用无相关上级文件指引;二样物资储备数量没有具体文件规定,经费来源也无具体文件规定,交通战备应急队伍使用与应急队伍使用的协调机制无相关文件规定等诸如一系列的问题给我们基层交通战备工作带来极被动的局面。从法律层面上说,交通战备保障是以国防动员法、国防交通条例、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为保障依据,是由各级政府和军事机关共同领导;应急事件是以《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为依据作保障,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各级政府应急办就是应急突发事件的主管机构。因为交通战备部门和政府应急办是担负着不同的职责但有类似功能的工作,如所担负的任务方案、队伍组织、装备物质都是应急应战的保障力量,这就要求我们上级从法规文件上来为交通战备部门和应急部门构建一体化的组织和进行一体化建设提供细化可操作性的法规、制度保证,也是推进当前交通应急应战能力建设,有效保质完成交通保障任务的客观要求。
二、加强交通战备队伍建设,全方位开拓交通战备工作
现代战争的技术含量高,交通运输贯穿整个战争全程,要保证战时的交通畅通无阻,确保交通战备队伍达到“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生产”,我们须将平时交通运输力量动员起来并迅速转化为保障力量,是确保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节点,也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坚力量。
1、加强全民国防教育
交通运输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当前市场经济大环境背景下如何使企业发展和国防交通建设有机结合,既保证平时生产又将国防交通的各项工作得到落实,就必须在全社会开展全民国防教育,让国防教育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并保持经常化、社会化,增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各级政府要有足够经费给战备办对《国防法》、《国防交通条例》、《国防教育法》、《国防交通培训》、《人民防空法》、《新形势下交通战备工作正规化建设意见》等教材进行经常化、社会化的全民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让运输企业树立高度的保护国防的义务观念。在生产中教,在生产中学,使企业具有国防责任感意识,真正做到“平时生产、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中坚力量,在战时能“开得动、攻得下、拿得下”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2、细化完善国防交通动员法规
当前基层交通战备队“伍组织机构、工作经费保障、专业队伍建设、军地对企业的政策、经费扶持”等方面,各级政府无明确的权责规定,让交通战备工作操作难度大。为了切实保证交通战备队伍建设在法律范围内依法履行义务和应获的补偿权利而取得相应的经费支撑,我们上级交通战备部门及上级政府应对现行的《国防交通条例》、《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的相关规范必须尽快出台相关规范细节,细化规范交通运输企业与国防建设的规范力度,通过法律、行政规章来规范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以及地方与部队之间在国防交通方面的行业和关系,调整企业与各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
3、理顺交通战备队伍与国防交通的工作关系
当前基层交通战备队伍组成是以运输企业运力组成为主,平时以生产为主。如我区的“交通战备客运保障中队”,是以佛广交通客运公司人员、车辆组成的,平时是以运输生产业务为主要对象,和交通战备职能没有明确的职能界线,实际上形成企业一支队伍身兼多职,不适合战时交通保障要求。因而我们日后的各交通保障队伍计划由区交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负责,使企业战备工作与生产工作紧密结合,使平时生产中形成的团队合力能转化为战时平时的保障能力。但这样对企业日常生产多少是有点影响,因而上级政府部门是否加大对交通战备经费的支持,让基层交通战备部门对相关企业作出适当的补偿。
4、完善战时交通保障的协调机制
当前各地交通战备保障队伍的保障方案只是工区域上的(本级行政区域,如我区的交通战备队伍保障方案,应对防洪等突发事件在佛山范围内还没多大问题。)。因为平时生产只是在内部各部门之间配合及与之相关单位的联系,与战争爆发时是不同的,平时受干扰少,而战时运输保障的确要复杂得多,如执行远距离运输时,还须得到油料补给、设备维修、通信保障、医疗救护、食宿、道路等多方面保障,这样就需要多个跨地区甚至跨省交通战备保障系统的协同配合方能完成保障任务,因而省一级交通战备部门应该尽快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并让各级交通战备队伍磨合熟悉,同时各级政府交通战备部门还要完善企业间,企业内部协调机制和政府、社会对企业的保障机制。
5、定期开展民用运力潜力调查,加强民用运力的建设
民用运力潜力是交通战备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各级交通战备办要精心统计,定期将域内的各类型运力车辆基本信息及区域内各等级公路里程数、民用载客车拥有量、民用载货车拥有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统计登记造册,在全面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全面、准确的掌握全区民用运力潜力的第一手资料,为交通战备工作夯实基础。因民用运力具有比较分散、流动性大,车辆状况和人员质量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我们应对掌握的第一手民用运力资料按其分布、种类、数量进行管理,按相关交通战备保障队伍的培训内容及方式定期进行培训教育、训练,全面提高民用运力的交通战备专业技能。
6、未雨绸缪,储备物资,做好演练
交通战备办应“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公众参与”的原则,做好交通战备应急的物资储备,对战备物资储备点的物资储备情况和公路桥梁抢修机械的运转情况应坚持做好日常检查落实工作,同时动员民间的运输力量参与交通战备工作,做到平时运输、战时应战,让所有的物资储备和机械车辆都发挥着“平时生产、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功能,为交通战备队伍“调之能来,来之能战”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应对民用运力结合平时交通战备保障任务采取各种方式开展演练,提高动员应急反应能力、锻炼队伍、检验实施动员效率的实效性,同时使各级交通战备指挥机构工作人员员熟悉动员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方法,提高指挥调度能力。因而政府应对民用运力转化为有交通战备队伍的应战能力和战备物资储备提供资金保障制定规范性细则。
总之,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交通战备应急应战能力的建设,只有提高了交通战备应急应战能力,才能确保在现代战争中取得交通战备保障的主动权而最终获取战争的胜利提供保障,也对平时交通抢险救灾工作起积极作用。因而各级政府只有从组织上、制度上、经费上保证交通战备各项工作开展,不断探索加强交通战备二个能力建设,才能铸造一支“开得动、攻得下、拿得下”争取战争胜利的交通战备队伍,让我们的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
11月22日,全省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重组工作会议在海口召开。省政府副省长符桂花,省国动委秘书长、省军区参谋长杨永海少将,省国动委综合办主任符江宁大校,省交战办副主任、省交通厅副厅长陈邦基,省交战办副主任、省军区后勤部供应处处长齐建贵上校,省交战办副主任、广州军区驻海南港航军代处主任粟高俊中校,省交战办专职副主任、省国防交通处处长陈财锦等出席。
省国动委秘书长、省军区参谋长杨永海少将在会上宣读了全省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重组命令。省政府副省长符桂花为海口、三亚、儋州、陵水、省汽车运输总公司、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省公路管理局等14个单位的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授旗;在授旗后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队员还进行了宣誓。
省交战办副主任、省交通厅副厅长陈邦基在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重组工作会上强调,要充分认清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建设是履行新时期新阶段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实际举措。做到组织落实,任务落实、装备落实、训练落实,全面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专业保障能力,把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建设成为企业平时生产的主力军、急时应急的突击队、战时保障的骨干力量。
陈邦基还对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原则和面临的任务提出了意见和要求。加强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建设,是交通运输保障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是任务牵引。二是突出重点。三是分类指导。四是制度保障。队伍建设要调整充实完善,加强组织落实,层层分解细化,加强任务落实,注重督促指导,加强训练落实。要切实把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建实建强,要统一思想认识,突出重点队伍建设,建立平战转化机制,创新队伍管理方式。要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逐步转变观念,由过去单一的满足战备需要,由“应急”、“应战”与“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把专业保障队伍纳入政府应急保障力量体系之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保障队伍建设的特点规律,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在创新中提出新对策,在改革中谋求新发展。
海口市交战办、三亚市交战办、省汽车运输总公司、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省公路管理局、省通信管理局等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就如何开展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整组、做法、体会、经验,以及今后如何加强队伍管理等情况在大会上作了发言。
汶川抗震运输保障对国防交通建设的启示
“5·12”四川汶川地震过去已一年。震后救援及灾后重建过程中,交通战备部门全力投入,征集调用社会车辆,打通“生命线”,运送救灾物资,为取得抗震救灾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次应急运输保障实践,其时间要求的紧迫性、任务的艰巨性,不亚于一场局部战争的保障要求。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加强国防交通应急应战建设大有裨益。
启示之一:国防交通应急指挥机构建设亟待加强
权威高效的指挥机构,是组织实施战备交通保障的基础。这次抗震救灾运输实践中,国防交通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展开。在某市,上级要求3小时内调集15辆货运车,而实践中,近5个小时车辆才征集到位,其中一特种车辆还是交通行业管理部门在施工现场强行征集的。
健全国防交通工作机构。应进一步明确省、市、县级政府国防交通主管机构的级别、职数,各乡镇、街道和交通企事业单位要按照规定设立人武(战备)机构,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
建立应急动员指挥体制。为提高工作力度,应将公安、交通、铁路、航空、电信、邮政等职能部门纳入国防交通动员体系,明确相关责任。同时,将社会运力动员职能归口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提高工作权威性和动员速度。
尝试赋予国防交通应急职能。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与国防交通应战体制在指挥主体、使用力量和基本要求上是一致的,应搞好相互衔接,实现资源共享、协调联动。但目前,二者平时沟通联系还不够。应该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国防交通部门已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具备承担一定参与抢险救灾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搞好国防交通动员机构和应急管理机构的协调配合,赋予国防交通应急职能,可提升建设效益,实现交通战备平时与战时共用、应战与应急联动。
启示之二:应急交通保障力量要建实建强 救灾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计划19时收拢,征用车辆20时才到位;要求车况必须良好,结果参运的19辆车中,有6辆车途中出现故障;规定途中要统一行动,但个别驾驶员擅离编队,导致整个行程休整集结4次,最长达10个小时„„这充分说明,提高国防交通保障能力,必须把国防交通应急队伍建实建强。
建强首批应急力量。当前,政府及国防交通部门不可能也没必要投入巨资购置车辆备用。可采取债券投资、低息贷款、各级自筹等办法解决应急队伍建设问题。也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合同制”建设做法,选择一定数量的交通骨干企业作为承担国防交通任务的保障实体,重点扶持,重点建设。
编实各类保障队伍。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合理完善机动、应急、基本三类队伍编成,重点建设好应急机动队伍,按照“一兵一职”、“定人定位定装”的要求,每年进行一次整组,充实队员,调整设备,明确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应急应战所担负的任务。
强化应急训练演练。定期组织应急保障训练和带实战背景的训(演)练,练指挥、练协同、练队伍。有条件的地区,可成建制组织训练和结合部队演习外训,有针对性地组织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参加长途机动、山地运输演练,全面摔打锻炼队伍。
启示之三:配套法规制度建设步伐要加快
抗震救灾运输中,车辆难征集的一条主要原因是没有强硬的法律武器为后盾、没有相关交通保障补偿实施细则为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国防交通建设更离不开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建立法规约束机制。要尽快出台《国防动员法》、《国防交通法》,完善《公司法》、《企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抓紧制定《民用运力动员经费补偿办法》,对执行应急应战运输任务实施特殊运价,承担国防义务的交通企业可减免相关税费,以保护动员对象的利益和积极性。要建立国防交通执法监督机制,健全执法队伍,提高执法水平,采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相结合的手段,促进应急应战交通运输动员工作的落实。
完善地方性法规制度。省、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如《民用运力动员实施细则》、《突发事件应对实施办法》和《战时物资储备细则》等,进一步突出政府在应急应战动员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国防交通主管机构的职能,赋予其相应的实权和实责,细化各级动员机构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在动员方面的职责、权力和要求,规范应急应战动员秩序。
规范交通动员程序。国防交通主管部门可制定统一格式和内容的《应急应战民用运力动员合同书》,实施动员时,由国防交通主管部门代表政府与动员企业法人或驾驶员签订“动员合同”,使每个企业和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同时要加强国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履行国防义务的意识和关心支持国防动员工作的自觉性。
启示之四:交通运输相关保障要有效落实 建立应急应战交通运输保障体系,是维护国民经济正常运转和满足国防需要的客观要求。要加大物力、财力、运力资源的平战兼容程度,对资源储备实施有效整合,形成比较完备的交通运输资源储备和保障体系,以适应应急应战的需要。
建立国防交通储备基金。对征用的民用运力给予适当的补助补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国防交通建设的现实要求。我们应充分认清市场经济条件下动员工作的特点规律,积极运用经济杠杆和价值规律推动动员工作的顺利开展。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经费问题,笔者认为,可借鉴西方国家筹措国防交通保障资金的办法,从国家征收的税金中通盘考虑国防交通保障所需经费。目前我国已实行“费改税”制度,可将国防交通保障经费列入所征综合税的税目中,以此为国防交通专项保障资金的主要经费来源。
建立军地一体的交通运输保障体制。应急应战等各类行动中,参加的力量多元,军事交通运输力量和社会交通运输力量共同遂行任务。如果不实行军地一体的交通运输保障体制,势必会造成分散保障、各自为战、效率不高的问题。要按照“保障跟着任务走”的要求,搞好顶层设计,建立与任务条件相适应的快速、高效、及时、准确的交通运输保障体系,明确保障原则、保障程序和保障关系。如:研制全国军地通用保障卡,为参与应急应战交通运输保障的人员、车辆提供快速补给保障。
建立国防交通物资器材储备调用体系。抗震救灾中,交通战备部门协调调运了1万多台(套)应急通信器材设备和70多座战备钢桥,有力支援了灾区交通通信抢修抢通。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防交通物资器材储备的重要意义。现代局部战争,保畅通所需的物资器材需求量大、品种多、涉及范围广,平时必须建立健全国防交通物资器材储备制度,应急应战时交通物资器材才能“补得上、补得好、补得快”。要依托国防资源储备中心和民政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按照平时储备与应急生产、预订预购与应急筹措、战时应战与急时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在交通枢纽、重要目标地域和重点保障单位,加大战略物资储备的保有量,确保需要时能够快速调用。要按照各个层次预案需求,有针对性地备足油料、野战用品、稀有物资和食品、药品、衣被、帐篷等日常生活用品,确保紧急情况下各类交通保障物资器材以及生活必需品能够及时供应。
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甘肃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东部沟壑纵横、南部山大沟深、西部千里戈壁,是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之一。为了保障全省道路的安全畅通,近年来,我省把提升公路应急保障能力作为践行“三个服务”的重要举措来抓,不断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出色地完成了各类重大应急抢险保通任务,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一、提高认识、健全机制,建立符合省情的应急保障体系
公路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线长面广,易受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交通部门作为应急抢险工作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必须冲锋在前,率先出击。为此,我厅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要求,不断完善交通应急抢险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适时开展应急保障演练,建立起了符合甘肃省情的公路交通应急保障体系。
(一)加强应急组织体系及队伍建设,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平
制定了《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公路养护、运营、运输等专项应急预案及规章制度,确立了“上下联动、职责明确、反应快捷、信息畅通、保障有力”的应急处置机制。2008年,我厅成立了在省国防动员委员会领导下的甘肃省交通专业保障旅,下设公路抢修、公路运输、水路运输、交通管制、高速公路保障、桥隧保障、公路勘察设计、甘南州交通保障8个大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在抢险保通任务繁重的公路系统组建了15个公路应急抢险保障中队。我省交通专业保障旅成立后,以实战应急保障为目标,组织开展了公路水毁紧急抢修、黄河水上搜救、道路紧急封闭、长大隧道消防等一系列专业演练,提高了交通专业保障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强化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抢险救灾工作顺利开展
今年,我省在国家交战办的支持下,以“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为根本要求,以提高完成多样化交通保障任务的能力为着眼点,建成了全国首家交通战备训练基地和全国第二家交通战备应急指挥中心,在9月组织召开的全国“两个试点建设”现场观摩会上,受到了中央军委总后首长和各省市区交通部门领导的好评。同时,在各公路总段、养管站、高养中心和高管处(所)设立了应急物资储备仓库,配备了应急抢险物资、设备,并定期进行补充、更新和维护。在国省干线公路冰雪灾害和泥石流易发路段建设应急抢险保通站3个,实行24小时值守。“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在兰州、天水、陇南、平凉、张掖建立5个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
(三)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发布网络,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速度
我们成立了应急管理和指挥调度机构,并设立了应急值班电话和“96969”高速公路服务热线,建成了集高速公路监控、指挥调度、信息发布、应急救援、便民出行为一体的指挥调度体系,强化了服务区的应急保障功能。省公路管理局和各公路总段应急办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汇总、报送全省公路突发事件信息。一旦发生交通阻塞、道路中断等情况,利用交通广播电台和网站、报刊、可变情报板等迅速向社会发布路况信息,做到了信息发布与抢险工作同步进行。
(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抢险救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始终坚持党建跟着灾情走,哪里有灾情,就把党的组织延伸、建设到哪里,通过在抢险保通一线成立临时党委和党支部,组织开展“党员突击队”、“党员责任区”等活动,充分发挥临时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科学组织、积极应对,出色完成各类应急抢险保通任务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能否在第一时间抢通道路,不仅关系到抢险救灾人员和物资能否顺利进入灾区,还关系到对人民群众生命的及时救援,因此,公路交通应急抢险工作必须科学组织、高效调度,做到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抢通受灾道路。
(一)迅速反应,第一时间确定抢险救灾方案
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我们做到了快速反应,尽快掌握灾情,科学高效地制定出抢险救灾方案,指导交通应急抢险工作的开展。在5.12汶川抗震抢险中,我省重灾区陇南、甘南等地交通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交通中断。为尽快抢通灾区“生命线”,我们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制定了“内保陇南、外援四川”的方针,在迅速抢通所有受阻的国省干线公路的同时,我们紧急抽调公路管理、养护、运输、施工队伍组成抢险突击队,兵分三路入川支援四川灾区抢通道路。此外,应四川阿坝州政府的请求,组织运输车辆赶赴九寨沟、马尔康疏散受困游客,协助运送抢险救灾物资。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我省交通部门千里驰援,成为第一支携带大型机械进入灾区的外省交通抢险队。2010年8月8日,我省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按照李盛霖部长提出的“保畅通、保运输、保安全”要求,我们研究制定了“双向推进、优先抢通、分段保畅”的道路抢险保通方案,连夜组织公路抢险队伍和参与我省公路建设的武警交通部队,抢通通往舟曲县城的干线公路,为救援工作的开展争取了时间。
(二)整合资源,全力以赴组织力量进行抢通
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仅靠行业一己之力,能力往往有限,必须整合资源,联合行动,必要时还要与军队、武警等部门进行协作,形成合力。在日常的应急演练中,我们以交通战备为平台,建立公路、铁路、民航、通信、交警等部门相互联动的应急保障机制,并与兰州军区有关部队联合进行演练,提高了军地联合协同作战、快速反应的能力。在舟曲抗洪抢险工作中,我厅从全省9个公路总段增调人员和机械支援舟曲,并与武警交通部队共同成立了交通警地联合抢险保通指挥部,整合双方资源,做到了组织联建、指挥联手、行为联动,这也是武警交通部队正式纳入国家交通应急保障力量之后,交通部门和武警交通部队首次在应急抢险工作中的合作。
(三)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应急抢险工作效率
公路交通应急抢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坚持特事特办的原则,多措并举,努力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2008年1月,我省出现近60年罕见的冰雪天气。我们实行领导分路线、分路段包干负责制,组织职工和机械上路撒盐、撒砂、除雪、除冰,加强省际公路运输的协调与联动,配合公安交警部门疏导交通,全省没有发生长时间车辆堵塞或重大安全事故。在舟曲抗洪抢险中,我省交通抢险队连续奋战7天7夜,顺利完成了全长121米的舟曲城江大桥加固维修任务,确保了舟曲县城南北唯一通道的安全畅通。之后,又只用了10天时间,在爆破后的瓦场桥原址架设了长75米、承载能力达60吨的钢便桥。同时,省运管部门及时组织运力,迅速恢复了灾区客运班线,主动承担并顺利完成了舟曲3316名师生到兰州、定西等地复学就读的转运任务。此外,在高速公路和二级收费公路及时开辟救灾运输通道,优先放行并减免救灾车辆通行费;路政和养护部门坚持24小时上路巡查,确保了道路安全畅通。
三、总结经验、发挥优势,全面提升交通应急保障水平
回顾“十一五”我省交通应急抢险工作,我们的体会是:
(一)提高思想认识,紧密依靠部省的指导和支持是做好应急抢险工作的前提
保障道路畅通是交通运输部门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只有高度重视交通应急抢险工作,紧密依靠部、省的指导和支持,才能确保交通应急抢险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发挥管理体制优势,培养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职工队伍是做好应急抢险工作的保障
有了一支训练有素、不畏艰险和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并不断提高应急抢险工作的机械化、专业化水平,才能保证在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时拉得出、打得赢。
(三)坚持科学救灾,合理有序组织实施是做好应急抢险工作的根本
交通应急抢险工作必须坚持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不仅要抓住抢险保通的关键环节,及时对灾区的公路、桥梁、隧道等进行评估,还要考虑重建需要,对灾后重建方案进行反复研究和论证,防范次生灾害发生。
(四)多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发挥联动优势是做好应急抢险工作的关键
交通应急抢险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只有充分调动和联合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做到交通行业与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军地、警地团结协作,共同应对,才能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近年来,我省交通运输部门在应急抢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次受到国家、交通运输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5?12汶川特大地震“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4?14青海玉树地震“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省公路管理局被交通运输部表彰为“全国交通行业抗灾保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今后,我们将认真学习兄弟省市区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应急抢险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应急抢险保通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交通保障服务。
南溪交通战备队伍建设的思考
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交通运输都是至胜的主要基础保障,交通战备队伍是确保交通通信畅通的一支骨干力量。随着现代战争的突然性、精确性、高强性的特点以及不断增多的突发事件,交通战备队伍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面对当前新的任务、新的问题、新的要求,怎样适应新形势,全面加强交通战备队伍建设,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结合南溪实际,就加强交通战备队伍建设谈点认识和看法。
一、分析交通战备队伍建设的现状
我区依托交通企事业单位组建有4支交通战备应急队伍,包括道路运输应急队伍、道路工程抢险应急队伍、水上交通应急队伍、通信专业队伍。队伍组织机构由该单位主要领导及有关业务骨干组成,配备了相应的装备及车辆、船舶,建立有保障方案、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多次完成应急抢险抢修、运输任务,是执行交通保障任务的骨干力量。
二、制约交通战备队伍建设的瓶颈
(一)交通战备意识被淡化。由于经历了较长时段的和平发展时期,人们普遍对交通战备知识不了解,国防观念和战备意识淡薄。交通企事业单位对交通战备工作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交通战备工作失去动力,特别是应急应战保障功能的发挥难度增大。
(二)交通战备机构设置“边缘化”。我区交通战备部门挂靠在交通运输局,由于编制的原因,交通战备工作专职人员少,且并非专业人员,加之计划和任务比较笼统,导致在落实上级工作和要求上带来一定难度,直接影响到交通战备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队伍建设层次难提升。目前,交通战备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持,交通战备队伍定性不明、组织不健全等问题表现突出,平时应急和战时应战行动由谁指挥、如何协调等事项缺乏操作依据,而交通战备部门因没有基层组织,具体工作协调难度大,活动难开展。
(四)队伍组训工作难落实。我区交通战备队伍涉及到工程、运输、通信等专业领域,人员分布广泛,专业构成复杂,基本是以单位自我管理为主。交通战备部门因人员精力、训练场地、工作经费、技术运用等条件的限制,对交通战备队伍的管理和训练难以到位,造成部分专业队员综合素质偏低,队伍快速反应能力不足,难以科学合理地进行针对性的救援。
三、加强交通战备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交通战备认识。争取政府对交通战备工作的重视,强化政府主导,使交通战备队伍建设真正纳入政府、军队、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绩效考评体系,纳入“双拥”考评重要内容,把交通战备任务划分到各主管部门,做到“六落实”:工作人员落实、办公地点落实、办公设施落实、办公制度落实、信息管理落实、工作经费落实。强化宣传力度,建立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媒体参与的交通战备宣传教育机制,运用多种形式,扩大宣传范围,努力推动交通战备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进网络,切实提高全社会公众的交通战备意识,使交通战备队伍建设进入各级领导的关注视野,进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发展计划。
(二)理清工作思路,确立队伍组建和训练的最佳途径。在筹划交通战备队伍建设时,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交通战备队伍种类,重点加强骨干力量培养,避免在同一地区重复组建功能作用交叉或类同的专业分队。对职能作用交叉的专业分队,该调整合并的就调整合并,以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好诸如交通指挥、工程保障、运输保障等专业队伍。结合本地承担的保障任务,科学合理地确定我区交通战备队伍的规模,依托交通通信行业专业人员,组建一支热爱国防交通事业、责任心强、懂专业技术,具备组织指挥的干部队伍。政府要把队伍训练的任务、标准、训练保障办法、奖惩措施等固定下来,使训练由单位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成为单位和专业队员必须严格执行的行为规范。
(三)强化保障机制,大力提升队伍训练层次和建设水平。各交通战备队伍要建立健全工作计划和检查、考核、总结、报告、教育训练等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开展教育训练活动。结合平时生产工作,制定战时及突发事件交通保障方案,组织战备演练。加强政府对交通战备队伍的领导,将队伍的教育训练纳入民兵专业分队的教育,统一下达任务,统一考核验收,有力解决人员落实、组织训练、协调指挥等难题。积极促请政府将交通战备队伍训练经费单独列入财政预算,及时解决制约交通战备队伍建设的经费、器材、设备等重点和难点问题,切实保证各项工作落实,不断提高交通战备队伍的应急应战能力。
交通战备队伍建设关系到国家国防交通的长远建设与发展。我们应高度重视,积极努力,切实推动交通战备队伍建设稳步发展。
第三篇:关于加强基层国防动员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基层国防动员的几点思考
国防动员,简称动员,是指国家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适应战争需求的一系列活动。这一活动具有三个要素:一是战争动员的主体通常是国家;二是战争动员的对象是人力、物力、财力;三是战争动员的目的是适应战争需求,为战争服务。国防动员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运输动员和政治动员等领域。
一、国防动员的地位与作用
国防动员是国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准备和实施战争的重要措施,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全面战争,还是局部战争;常规战争,还是非常规战争,都离不开动员。国防动员的这种重要地位,决定了国防动员在赢得战争胜利等这种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重大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可以将战争潜力转换为战争实力,为赢得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为赢得胜利提供足够的战争实力,是国防动员活动基本功能。这一功能的实现,是国家通过平战体制的转换和资源的重新配臵予以完成的。战争是实力的较量,一个国家纵然拥有雄厚的财富,但是如果这些财富仅仅作为战争潜力,不能把它迅速地转换为战争实力,仍然难以用于战争并发挥作用。国家持续不断地保持战争实力的供给,才能把战争进行到最后的胜利。动员是国家把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转换器,也是持续保障战争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
(二)可以为遏制危机提供强大的威慑力量,遏制战争的爆发 随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越来越深入人心和世界和平力量的持续增长,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把遏制危机和战争作为军事战略的重要或首要任务。实践中,也有许多国家通过显示实力和使用武力的决心,有效地消弭了威胁,遏制了战争。
(三)可以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效措施,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国防动员活动对于国家处臵重大突发事件,诸如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自然灾害、社会**和严重工业事故等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当国家遇到自然灾害、社会不稳定的紧急状态时,国防动员系统可以凭借自身特有的功能和力量为抗御自然灾害、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效措施和有力支援。
(四)可以通过减轻国家负担,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援
动员活动可以达到“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的目的。和平时期,任何国家都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维持庞大的战争准备规模。如果这样做,就会对国家形成沉重的负担,会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各国都在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加强寓军于民的各项动员准备。做好了这些工作,就可以把省下来的经费转用于经济建设发展,从而达到增强综合国力、富国强兵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做好战争动员准备,也是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国防动员的内容
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工业、交通、科技动员)、群众防卫动员(民防动员、人民防空动员)、政治动员。
(一)武装力量动员 武装力量动员,即国家将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转为战时体制。武装力量是遂行战争任务的主体,武装力量动员是战争动员的核心。武装力量动员通常包括现役部队动员、预备役部队(预备役人员)和民兵动员。现役部队动员又分野战部队动员和地方部队动员。野战部队动员,是指将野战部队从平时编制转为战时编制,一般是以野战部队为基础,按动员计划进行扩编,达到齐装满员,并按照国家战略计划实施战略展开,掩护国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地方部队动员,是指按动员计划组建扩建地方部队,增强地方作战兵力,完成区域性作战任务,并可根据战争进程将地方部队升级为野战部队。预备役部队(预备役人员)动员,又分为已编组的预备役部队动员和未编组的预备役人员动员。已编组的预备役部队动员,是指征召大批预备役人员成建制地转服现役。一般是在健全的预备役制度保障下,在平时搞好训练储备的基础上,直接编入野战部队或者地方部队。预备役人员动员,主要用于补充和扩编现役部队,亦可根据需要,从现役部队抽调部分骨干,以预备役人员为基础,组建新的战略预备队。民兵动员,是指发动和组织广大民兵参军参战,除按计划部分补充野战部队和配属野战部队作战外,大部则配合地方部队担负要地防空等作战和战勤任务,同时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主力打击敌人,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二)经济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即国家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相应的国家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充分调动国家的经济能力,提高生产水平,保障战争的需要。经济力量是战争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经济潜力及其动员程度如何,对战争的影响极大。国民经济动员包括工业动员、农业动员、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动员、科学技术动员及其它动员。工业动员就是通过各种平战转换渠道,改组民用和军工企业,提高军品生产能力,保障战争需要。工业动员是经济动员的重点,也是经济动员中最复杂的问题。其主要内容是:统筹安排军需民用,调整工业布局,改组生产与产品结构,实行快速转产,扩大军品生产;组织工厂企业必要的搬迁、复产以及战略物资、生产原材料储备的隐蔽疏散和分配等,最大限度地把工业潜力转化为实力,为战争服务。农业动员,就是在战争爆发后农业劳动力和农业机械大量减少的情况下,调整农业结构,尽力扩大生产,达到既能保障战争所需要的粮食以及某些工业原料,又能保障人民生活的需要,并为前线提供人力、畜力和机械运输工具。
(三)交通运输动员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动员,就是把国家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行业的力量组织起来,如调动铁路、民航、远洋船队、公路、水路、邮电通信等平时业已组成的预备役部队,为战争服务;改善交通网络,按计划对各种运输工具进行采购征用,综合运用多种运输手段;将邮电通信设施等迅速转为战时状态,确保指挥、通信畅通无阻。科学技术动员,主要是把国家有关科研部门和这些部门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等组织起来,大力进行战争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加紧培养和造就大批科学技术力量,并合理使用这些力量,有计划地为武装力量输送专业技术骨干,保证战时扩编的需要;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制和发展新型武器装备,力争保持国家在战争过程中军事科学技术处于优先地位,以适应战争需要。其它动员,就是除上述部门外,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行业进行的动员,如国家计划部门根据战争需要,对国家资源进行的再分配;金融财政部门对国家、民间资金的收拢募集和运用:物价、计量部门加强市场管理,稳定物价,保障国计民生;医疗卫生部门担负战争伤残人员的抢救和医疗;商业服务行业在“军民兼顾”原则下保障全国军民作战和日常生活需要,等等。总之,凡是能够担负支援战争任务的国民经济部门,都要不失时机地实现平战转换,为战争服务。
(四)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简称人防动员,是指国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减少空袭损失消除空袭后果所进行的活动。国外把组织民间防备敌人空袭,消除空袭后果,防护自然灾害统称为民防动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式空袭兵器不断出现,空袭反空袭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之一,在现代战争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搞好人民防空动员,对于增强国家的总体防御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人民防空动员的内容,主要包括群众防护动员、人防专业队伍动员等。
群众防护动员就是组织和发动居民防备敌人空袭,与敌人的空袭作斗争,尽量避免和减少空袭所造成的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其内容包括:在平时对居民进行人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和防空训练,构筑防护工事及掩体,对人员、重要经济目标、牲畜、粮食和水源进行必要的防护准备;战时根据防空袭警报,适时进行人员疏散隐蔽,在有放射性物质、毒剂沾染的情况下,对受染地面、建筑物、水源、粮食和衣物进行消毒和消除,实行灯火管制等。
人防专业队伍动员,就是根据城市防空袭斗争的需要,组织各种防护专业技术分队,如抢险、抢救、抢修、消防和“三防”分队,有针对性地消除空袭后果的行动。战时,组织动员人防专业队伍,实施抢险、抢救、抢修和消防,消除空袭后果,对支援城市防卫作战,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尽快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主要指围绕实施战争而进行的宣传教育和政治鼓动。政治动员分为国内动员和国际动员。国内政治动员,是政府、军队和社会团体等,运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对全国军民进行国防教育,发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使之对战争的性质、目的有明确认识,树立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思想,坚定打败敌人、夺取胜利的信心。国际政治动员,是国家通过各种外交活动和对外宣传,揭露敌人的战争阴谋,控诉敌人的残暴罪行,争取国际上友好和中立国家人民的声援和支持,建立国际的统一战线,甚至结成必要的国际联盟。政治动员是战争动员的前提和保证,不论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还是群众防卫动员,都需要以政治动员为引导和动力,才能顺利地展开。只有使全体军民通过政治动员,对战争的威胁和危害有充分的认识,激发起对敌人的极大仇恨,才能引起对各项动员工作的重视,保证各项动员措施的落实;只有广泛进行国际宣传,才能争取最大限度的国际支援,孤立敌人,壮大自己。
三、如何加强基层国防动员
(一)建立健全权威顺畅的应急动员指挥体制
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深入,我国国防动员体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但目前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国防动员机构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工作关系不够顺畅;国防动员机构缺少平战转换的必要准备,与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建设相脱节,在相当程序上影响了未来应急动员的效益。为此,可考虑建立“三级”动员指挥机构:第一级为应急动员委员会。主要由国务院、军队“四总部”、国家发改委、涉战地区的一名分管主要领导组成。下设综合指挥组、人力资源动员指挥组、物资动员指挥组、信息动员指挥组、政治动员指挥组,分别由国家有关部委和涉战地区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在联合作战指挥部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首长的领导下,统一组织指挥涉战地区的应急动员工作。这样可有效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实现了对涉战地区战时动员的统一指挥,解决了战区和省级多头领导、国家国动委鞭长莫及等问题,可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推诿扯皮现象。二是加强了涉战地区应急动员的指挥力量,提高了动员指挥机构的权威性。三是有利于动员区域内资源的调集和共享,解决动员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第二级为战略方向动员指挥部。考虑未来作战我国将面临一场战争两个战场的可能,建议在重要战略方向分别各设立一个动员指挥部,作为应急动员委员会的派出机构,在授权的范围内代表应急动员委员会实施重要战略方向的动员指挥。第三级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动员协调中心。在整个动员的链条中,省(自治区、直辖市)动员是重要的一环,它既是动员工作的起点,也是动员工作的终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动员协调中心主要由省军区系统和地方分管领导、有关部门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在军地联合作战指挥部和国防动员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统一协调组织涉战地区的动员工作;根据战争需要,及时向地方有关部门提出动员需求,接受、分配或直接征集地方资源,战后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各种复员工作。
(二)构建快速高效、实在管用的国防动员运行机制
根据我国国防动员建设的实际,建立快速高效的国防动员运行机制,主要应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解决国防动员工作领导关系不够顺畅的问题。按照现行国防动员体制和工作模式,国防动员工作主要由省军区系统牵头组织。由于国防动员工作涉及地方诸多部门和经济利益,省军区系统难以解决,地方分管领导也难以协调。为此,必须按照军事部门牵头、政府部门主抓、国动委协调的要求,切实分清军队和地方抓国防动员建设的职责,落实主官主管制。要切实理顺国动委综合办公室与各专业办公室和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关系,确保形成齐抓共管国防动员建设的合力。二是要解决动员法规制度不配套的问题。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部分动员法规已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国防动员工作。比如,由于缺少部队征用地方资源经费补偿方面的法律法规,致使部队演习租用地方设施设备的补偿等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军地军民关系。又如,由于没有相应的法规规定,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大多停留在纸上,表现在城市建设布局不能兼顾军事需求,高速公路建设不考虑战时军用飞机起降,大型运输工具、特别是民船建造没有预留加(改)装军事设施、设备接口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抓紧制定并出台以《国防动员法》为主的国防动员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配套完善的国防动员法规体系,不断推进国防动员建设法制化进程。三是要解决战时动员计划和方案不完善的问题。目前,各级开展国防动员工作大多集中在完成一些基础性、协调性工作,对战时可能遇到的情况分析、研究不够,缺乏有效的对策措施,缺乏配套完善的战时动员计划方案。为此,必须以实战为牵引,有重点地抓紧拟制国民经济平战转换、战时兵员动员、支前保障、城市防空等方面的动员计划方案,特别要根据战时急需的高科技产业、科研机构、高科技人才、重点物资和配套产品的数质量及分布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动员预案,保证战时应急动员的需要。同时,要结合维护社会治安和抢险救灾等活动,搞好动员演练,检验和完善各种动员预案。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国防动员建设的指导
国防动员建设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工作面广、量大,要谋求国防动员建设的高质量、高效益,必须在加强和改进工作指导上下工夫。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把国防动员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上。在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的新形势下,我国未来无论哪个方向发生战争,都将具有明显的信息化特征。我们必须积极适应形势的发展,改进对国防动员建设的指导,逐步实现“四个转变”,即:充分发挥信息优势,科学整合信息资源,大力培养信息人才,积极开发信息装备,逐步实现以人力物力动员为主向信息资源动员为主的转变;进一步增大后备力量建设的科技含量,加强军兵种、专业技术兵建设,加大战时急需科技资源的储备,逐步实现由满足传统步兵作战需求为主向满足军兵种部队应急作战需求为主的转变;细化作战任务,摸清动员潜力底数,搞清军事需求,突出重点动员项目建设,实现由粗放型动员向精确动员的转变;通过强化政府职能,健全部队内部动员组织体系,解决好动员指挥与作战指挥对接与联动问题,实现由分散式组织向一体化动员指挥的转变。二是在动员准备的重点上,要进一步加强应急动员、科技支前、城市防空、反恐维稳等“四种力量”建设,切实解决好“用得上”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经济领域和社会管理部门平战转换机制,切实解决好经济动员“转得快”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城市和重点目标防空抗毁能力建设,切实解决好“防得住”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平战结合力度,切实解决好部队机动、集结和展开“行得通”的问题。通过持续建设和不懈努力,从整体上提升快速动员能力,为战时动员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在动员保障上,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做好国防动员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衔接与纳入工作。主要是地方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安排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等方面,要通盘考虑国防动员建设需要,把军事需求科学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制定相关政策,并在资金上给予保障,确保各项建设切实贯彻好军事需求。
第四篇: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加强国防动员一体化建设4
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加强国防动员一体化建设
国防动员一体化,是指以信息系统为支撑,以综合集成为手段,对军事需求、动员保障、作战行动实施有效链接,对各种动员要素进行系统集成,确保动员与作战无缝链接、融为一体、实时互动的一种动员样式。与传统动员相比,一体化国防动员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一是动员体系逐步一体融合。传统动员因受作战样式、技术手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多表现为条块分割,而在一体化联合作战条件下,依靠信息技术支撑的动员活动则呈现出一体融合之势。战场空间多维一体,促使动员观念由局部战争局部动员向小战争大动员转变,动员区域向立体多维发展;作战单元综合集成、整体联动,促使动员方式由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诸领域各成系统、纵向分割、横向分离向一体联动发展,整个动员领域互通有无,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作战进程短促,作战物资消耗大,要求动员保障必须由军地自成体系向军地一体联合转变;战场态势变化急剧,要求动员保障方式由按预定计划对口保障向与作战无缝对接的随机保障发展。
二是动员决策呈现上下同步。传统的动员决策,因信息传播渠道所限,通常采取逐级集中决策的方式进行,其流程长、反应慢,决策与执行分离,很难满足如今瞬息万变的战场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只要增强其军民兼容性和抗毁能力,战时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转为国防信息设施,各级动员机构就能远程共享经济、交通、地理、气象等信息,准确判断战场需求,从而可使战时各层次、各领域围绕统一的动员任务,在不同地区实施远程同步动员,将过去要求“空间上的集中”转变为“空间上分散配置、时间上相对集中”,可以更好地适应战场快节奏、高时效的要求。
三是动员协调趋于实时动态。在传统的动员中,各动员部门以预定计划为主,相对独立地按预先计划展开保障,保障的灵活性和应变性较差。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实施实时动员调控提供了技术支撑。首先,军地网络系统的对接,使动员机关能够很快了解部队各行动节点的需求信息,作战部队通过国防信息基础设施能够准确查询地方保障物资的数质量情况,从而实现保障和需求信息的实时对接。其次,以指挥自动化系统为代表的指挥控制系统和现代强大的物流投送能力及可视化保障的发展,使各级指挥员可以利用指挥控制系统迅速处置复杂的战场情况,并依据变化情况实时作出反应,从而对各动员行动实施有效掌控。再次,当战场情况发生变化时,各动员机构依托网络数据链,可以同步感知战场变化,同时调整各自动员行动,从而主动适应战场的动态变化,缩短动员保障与作战行动的“时间差”与“空间差”。
四是动员保障实现精确配送。传统的预置式保障,通常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动员保障链”,依托固定保障梯次中的预置储备,“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前线提供补给。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非线式作战行动以多点、多方向、多种作战样式交错进行,原有的“资源动员保障链”被打乱,线式保障将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战场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在动员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达到精确“感知”战场需求,并对作战部队实行“精确配送”式的保障。与传统的保障方式相比,“配送式保障”可谓保障方式上的一次深刻变革:在观念上,突出以作战部队需求为核心,强调以保证作战部队最大限度的需要,在正确的时间向正确的地点提供正确的补给品成为动员保障效果的衡量标准;在动员物资管理上,强调从管理静态的物资储备转到管理动态的物资流;在补充方式上,改变了以往采取上级前送和下级领取的逐级补充方式,利用现代物流体系,实现动员保障的直达补充,以点对点的保障取代逐级前送。
国防动员一体化是信息化战争形态和一体化联合作战的产物,加强国防动员一体化建设,是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必然选择。结合国防动员准备实践,我们认为,加强国防动员一体化建设应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要建立权威高效的一体化国防动员指挥机构。战争成败的关键在于组织指挥。要使动员保障行动与作战行动融为一体,仅靠预先的动员计划和程序,远不足以应对战时诸多不可预见的外部条件对动员实施的冲击和影响,必须构建与一体化联合作战需要相适应的军地结合、权威高效的一体化动员指挥机构。具体做法是:战区一级应在战时联合作战指挥部内设立战争动员指挥部,战役、战术作战集团指挥机构内必须有负责动员保障的联络员。省一级应按照精干、高效、联合的原则,成立党政军战时国防动员联合指挥部,由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主要领导组成,统一领导和指挥本省配合主力防卫作战、动员支前和战时生产生活等各项工作。市、县一级可参照省级的设置设立军地战时国防动员联合指挥机构。依据动员任务和领域的不同,战时国防动员联合指挥机构可下设综合协调、人力动员、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保障、信息科技动员指挥协调组,具体组织本行业、本领域的动员工作,统一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参战支前。通过构建一体化的动员指挥机构,努力实现动员与作战、动员系统内部的纵向贯通、横向互联,实现军地各动员指挥要素与部门职能的一体融合,实现作战需求与动员保障的有效对接。
第二,要构建军地一体、平战结合的一体化动员信息平台。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是国防动员一体化建设的核心,是支撑国防动员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为此,应把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国防动员一体化建设的效益。要根据国防动员工作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征,科学确定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加强对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规模、方式和目标等问题的研究论证,科学确立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指标、方法步骤和责任要求,确保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规范有序进行。要建立和完善公安、人防、交通、铁路、气象、通信、媒体等部门一体的信息共享体系,建立集动员潜力、动员方案、辅助决策及动员实施于一体的动员指挥管理网络,逐步实现与军队指挥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要切实搞好国防潜力调查,建立动态、综合、配套的潜力数据库,准确掌握本地区可供战时动员的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等资源情况,认真做好信息资源的整合、储备、开发和应用工作,建立平战两用、功能齐全的国防动员信息平台。要在通信信道接口对接、后勤保障物资分类、通用装备器材互换、计算机软件兼容等建设项目中贯彻国防需求,制定军民两用产品通用技术标准,努力实现军民信息资源共享。
第三,要实现需求与供给的一体对接。无论战时应战还是平时应急,快速高效的动员都有赖于需求与供给的一体对接。需求不明、供给盲目,必定影响国防动员的效率。为此,要对国防动员将担负的动员支前、要地防空、反恐维稳等任务进行认真剖析,切实把各种动员任务的需求论证清楚,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动员准备。要对国防动员潜力资源的底数、应战应急行动时可提供的数量和质量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论证,并科学分配首批动员、中期动员、持续动员和后方维持经济社会正常发展所需资源。要根据作战需求与动员潜力状况,科学拟制各项动员保障计划方案,并根据动员计划方案,把各项动员准备内容落实到具体对象和单位,同时要做好动态跟踪管理。要分周期、有计划地对各项动员计划预案进行平战转换演练,以检验和完善动员方案,熟悉和掌握其运行方法和程序,为动员的快速实施奠定基础。
第五篇:加强国防动员指挥机制建设(本站推荐)
加强国防动员指挥机制建设
现代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作战进程加快。这就要求国防动员系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最大限度地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基于这一特点,在国防动员指挥机制建设上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机构一体。按照机构与职能相统一的原则,整合国防动员各办事机构,保证平时能够组织动员建设,战时能够统一运筹谋划,调动辖区战争潜力,实现快速动员。现阶段,要按照上级有关精神,明确国防教育、交通战备、国民经济动员等机构人员编制,配齐配强人员,做到人员专职、编制专列、机构单设、保障有序。
指挥通畅。尽快构建动员指挥信息化平台,按照灵敏、高效、快捷的要求,逐步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连接,军地兼容的动员指挥平台。应充分考虑国防动员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组织指挥的需要,采取军地联建共用的办法,建成本级国防动员综合指挥中心,在保障国防动员需要的前提下,积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平战并举。
手段快捷。依托现有的地方政务网、商务网、远程教育网以及人武、政法系统局域网,尽快在军地之间搭建起集动员潜力数据库、动员方案、辅助决策于一体的指挥自动化系统,改变动员手段落后、动员效率不高的局面。同时要加强安全防护建设,采取设置口令、指纹识别、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多级防护、设置“防火墙”等技术,防止“黑客”攻击,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方案务实。国防动员方案和计划,是战时快速启动动员机制和将国防动员潜力迅速转化为国防实力的重要保障。要针对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按实战化的要求,制定并逐步完善各类动员计划,配套相应的保障预案,力求动员方案与战争需求相一致,确保战时能够快速高效地组织实施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