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月18日数学建议1.3
1、今天学习38页及40页5、6、7题2、38页主要学习6、7的加法,及加法交换率。
3、数基29页可以尝试做了。
第二篇:数学:1.3证明
证明练习
【知识盘点】
1.要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往往需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
一步一步推得结论成立.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_______.
2.证明几何命题时,表述要按照一定的格式,一般为:(1)按题意________;(2)分清
命题的________,结合图形,在“已知”中写出______,在“求证”中写出______;(3)在“证明”中写出______.
3.命题“两边上的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是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
4.已知∠A=(x-20)°,∠B=(80-3x)°,若∠A、∠B的两边分别平行且方向相同,则
x=________.
5.在△ABC中,∠A+∠B=110°,∠C=2∠A,则∠A=______,∠B=_______.
6.如图1所示,直线a,b被直线c所截,a∥b,∠1=110°,∠2=________.
(1)(2)(3)
7.如图2所示,AB∥CD,CE平分∠ACD并交AB于E,∠A=118°,则∠AEC=_______.
8.如图3所示,AB∥CD,那么∠1+∠2+∠3+∠4=_______.
【基础过关】
9.如图4所示,a∥b,∠1为()
A.90°B.80°C.70°D.60°
(4)(5)(6)
10.已知△ABC的三个内角度数比为2:3:4,则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11.如图5,AB∥CD,AC⊥BC,图中与∠CAB互余的角有()
A.1个B.2个C.3个D.0个
12.如图6,△DAC和△EBC均是等边三角形,AE,BD分别与CD,CE交于点M,N,•有如下结论:①△ACE≌△DCB;②CM=CN;③AC=DN.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3个B.2个C.1个D.0个
【应用拓展】
13.如图所示,已知AC∥DE,∠1=∠2.求证:AB∥CD.
14.如图所示,CD⊥AB,垂足为D,点F是BC上任意一点,FE⊥AB,垂足为E,且∠
CDG=∠BFE,∠AGD=80°,求∠BCA的度数.
15.如图,已知:△ABC中,BD、CE分别是 △ABC的两条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
(1)当∠ABC=60O,∠ACB=80O时,求∠BOC的度数
(2)当∠A=40O时,求∠BOC的度数
(3)当∠A=100O,120O时,求∠BOC的度数
(4)当∠A= X时,求∠BOC的度数(用含X代数式表示)
【综合提高】
16.如图所示,AB∥DE.
(1)猜测∠A,∠ACD,∠D有什么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若点C向右移动到线段AD的右侧,此时∠A,∠ACD,∠D•之间的关系仍然满
足(1)中的结论吗?若仍满足,请证明;若不满足,请你写出正确的结论并证明(要求:
•画出相应的图形).
第三篇:数学f1初中数学1.3
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课型:新授课课时: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从中体会探索结论的思考方法,理解对猜想进行证明的必要性,不断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3、逐步学会分析和综合的思考方法,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
1、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从中体会探索结论的思考方法,理解对猜想进行证明的必要性,不断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教学难点
学习探索问题的思考方法,理角对猜想进行证明的必要性。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回忆已探索过的平行四边形以及各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下表相应的空格内打“√”
二、探索活动
问题一:你能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可以考虑先证哪个性质?尝试说明证明思路。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问题二: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你能说说这几种特殊的四边形的性质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吗?
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引导学生画图,写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在ABCD中,AC、BD相交于点O.求证:AO=CO,BO=DO
C
引导学生学习思考与表达方法
三、例题教学
例1 已知如图,在ABCD中,E、F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证:BE=DF
四、巩固训练
课本P15练习1,2题
1、证明: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2、已知: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过点O的直线与AD、BC分
别相交于点E、F.求证:OE=OF.C
五、体会与交流
我们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这是研究四边形问题中常用的一种思考方法即把四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P25习题1.3第1,2题
课外作业:补充习题和学习指导书相应的练习
第四篇:初一数学1.3 1.4教案及练习题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知识点 1 有理数加法法则:
1.(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2.(1)加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a+b=b+a ;
(2)加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即(a+b)+c=a+(b+c).例如1:1.(-2)+3=3+(-2)2.[(-1)+2]+4=(-1)+[2+(4)] 例1(1)(+26)+(―18)+5+(―16);
(2)11728
3.总结:
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任意改变加数的位置,简化运算。常见技巧有:(1)凑零凑整: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结合先加;和为整数的加数结合先加;(2)同号集中:按加数的正负分成两类分别结合相加,再求和;(3)同分母结合:把分母相同或容易通分的结合起来;
(4)带分数拆开:计算含带分数的加法时,可将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拆开,分别结合相加。注意带分数拆开后的两部分要保持原来分数的符号。
知识点2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如果用字母 a、b表示有理数,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可表示为:a – b = a +(―b)。
例1:计算:(1)(―32)―(+5);
(2)7.3―(―6.8);
(3)(―2)―(―25);
(4)12―21.总结:1.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2.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
知识点 4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通常适当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使计算简化。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后,一般也应注意运算的合理性。
例如:(—5)—(+2)+(—3)—(+4)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大家会算吗? 例1:计算:
①-24+3.2―16―3.5+0.3;
②021
一、填空题:
1、(-3)+(+2)的结果的符号为____。
2、-3 与 -1 的和等于____。3、(-1)-(-2)=(-1)+(____)
4、比 -3 小 2 的数是____。5、(-6)-(-3)+(-4)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为________。
6、-3-2+5读作:______
7、运用加法交换律,式子 11-6 可以写成_____。8、从海拔 12m 的地方乘电梯到海拔-10m 的地方,一共下降了____m。
231214131223230.25 3439、____比 -5 大 3。
10、(-3)-(+2)-(-3)=____。
11、-2 与 3 的相反数的差为______。
12、数轴上表示 -1 的点与表示2的点的距离是____。
二、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8 分)1、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A、3-8=5 B、-4+7=-11
C、-6-9=-15
D、0-2=2
2、算式-3-5不能读做()A、-3 与 5 的差 B、-3 与 -5 的差 C、-3 与 -5 的和 D、-3 减去 5
3、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所得的差一定是()A、零 B、正数
C、负数
D、零或负数
4、若 =1,b=3,则 a+b 的值为()
B、2
C、4
D、-2 A、4 或 2 5、-6 的相反数与比 5 的相反数小 1 的数的和为()A、11 B、2
C、1
D、0
6、若 a+b<0,且-(-a)>0,则()A、a>0,b<0 B、a<0,b>0
C、a<0,b>0
D、a<0,b<0
2、-3-(-2)
三、计算 1、(-12)+13
3、+(-1)
4、(-3.5)-
25、8-(9-10)
四、计算:(每题 5 分,共 10 分)
1、(-7)+(-2)+(+4)-(-4)
2、(-2)-(-4.7)+(-0.5)+ 6、3-[(-2)-10]
-(+3.2)
1.4 有理数的乘除
知识点 1 有理数乘法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4)三个以上有理数相乘,可以任意交换乘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乘
(5)一般地,我们有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6)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例如:
再如:(-5)×(-3)···········同号两数相乘
(-6)×4··············异号两数相乘(-5)×(-3)=+()············得正
(-6)×4=-()················得负 所以(-5)×(-3)=15。
所以(-6)×4=-24。
11例1:计算:①(-5)×(-6)
②
24
知识点 2 有理数除法
1.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即无意义.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例1:(1)186;
(2)125; 5a0
(3)
64。2552.因为除法可化为乘法,所以有理数的除法有与乘法类似的法则: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例2:化简下列分数:(1)
一、选择
1.如果两个有理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在原点的同侧,那么这两个有理数的积()A.一定为正 B.一定为负 C.为零 D.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2.若干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A.由因数的个数决定 B.由正因数的个数决定
C.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 D.由负因数和正因数个数的差为决定 3.下列运算结果为负值的是()A.(-7)×(-6)B.(-6)+(-4);C.0×(-2)(-3)D.(-7)-(-15)4.下列运算错误的是()A.(-2)×(-3)=6
BD.(-3)×(-2)×(-4)=-24 123;
(2)
2416。
1(6)3 C.(-5)×(-2)×(-4)=-40 25.若两个有理数的和与它们的积都是正数,则这两个数()A.都是正数 B.是符号相同的非零数 C.都是负数 D.都是非负数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负数没有倒数 B.正数的倒数比自身小 C.任何有理数都有倒数 D.-1的倒数是-1 7.关于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0有相反数 B.0有绝对值 C.0有倒数 D.0是绝对值和相反数都相等的数 8.下列运算结果不一定为负数的是()A.异号两数相乘 B.异号两数相除 C.异号两数相加 D.奇数个负因数的乘积 9.下列运算有错误的是()A.11÷(-3)=3×(-3)B.(5)5(2)32C.8-(-2)=8+2 D.2-7=(+2)+(-7)10.下列运算正确的是()A.3
二、填空
1.如果两个有理数的积是正的,那么这两个因数的符号一定______.2.如果两个有理数的积是负的,那么这两个因数的符号一定_______.3.奇数个负数相乘,结果的符号是_______.4.偶数个负数相乘,结果的符号是_______.3411;B.0-2=-2;C.1;D.(-2)÷(-4)=2 4432241a0,0,那么_____0.abbb6.如果5a>0,0.3b<0,0.7c<0,那么____0.ac5.如果7.-0.125的相反数的倒数是________.8.若a>0,则
三、解答 1.计算:(1)
2.计算.(1)83.计算
(1)111111;aa=_____;若a<0,则aa=____.3111;(2);(3)(-7.6)×0.5;(4)82(6)32.4323333(4)28;(2);(3)8(4)(2)(4)(2).444121314151617
(2)1
4.计算
(1)(+48)÷(+6);(2)35;(3)4÷(-2);(4)0÷(-1000).5.计算.(1)(-1155)÷[(-11)×(+3)×(-5)];(2)375÷
(3)13(5)6(5).6.计算
(1)13 11111111111.223344213223;32132318111181.;
(2)33921
第五篇:浙教版 八上数学 1.3 证明doc
1.3证明(1)
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含义。
2.体验、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3.了解证明的表达格式,会按规定格式证明简单命题。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证明的含义和表述格式。
难点: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按规定格式表述证明的过程。
一、自主先学:
1.观察下列图形,你有什么感觉?
2.命题“对于自然数n,代数式n2-3n+7的值都是质数”是真命题吗?
要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往往需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一步一步推得结论成立,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二、典型例题:
例
1、已知:如图,BE平分∠ABC,∠1=∠E 求证:DE∥BC
B
例
2、如图,BC⊥ AC于点C,CD⊥AB于点D, ∠EBC=∠A, 求证:BE∥CD
例
3、已知:如图,EP,FP分别平分∠BEF,∠DFE。且∠PEF+∠PFE=90°,求证:AB∥CD。
C
三、巩固练习:
1.在△ABC中,∠A+∠B=110°,∠C=2∠A,则∠A=______,∠B=_______.
2.如图1所示,直线a,b被直线c所截,a∥b,∠1=1102=________.°,∠
3.如图2所示,AB∥CD,CE平分∠ACD并交AB于E,∠A=118°,则∠AEC=_______.
4.如图3所示,a∥b,∠1为()
A.90°B.80°C.70°D.60°
5.如图4,AB∥CD,AC⊥BC,图中与∠CAB互余的角有()
A.1个B.2个C.3个D.0个
6. 如图所示,已知AC∥DE,∠1=∠2.求证:AB∥CD.
四、拓展提高:
7.已知∠A=(x-20)°,∠B=(80-3x)°,若∠A、∠B的两边分别平行,则x=________.
8.如图所示,CD⊥AB,垂足为D,点F是BC上任意一点,FE⊥AB,垂足为E,且∠CDG=∠BFE,∠AGD=80°,求∠BCA的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