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教育的灵魂是化学精神,魅力是化学创造
化学教育的灵魂是化学精神,魅力是化学创造
18世纪后期,法国科学家拉瓦锡(Lavosie)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揭示了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定律.自那时起,化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到20世纪初,化学的四个分支学科已趋成熟,大学化学系相应地开设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主干基础课程.但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30年代化学学科在整体上曾面临着被近代物理学所吞并的危险.曾被人称为“神来之笔”的狄拉克(Dirac)的著作中称“整个化学都包含在薛定愕方程内”.这种唯理性的思潮也在化学教科书中得到充分体现,其代表是用年代出版的由鲍林(Paulin)编著的普通化学.然而化学家们并没有困惑在理性的樊篱中,他们借助于近代物理学的进展,通过各种波港方法,在认识原子、分子和晶体结构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化学学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化学在发现与合成新的元素,分离、提取与合成新的化合物,开发与综合利用天然资源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化学学科对自然科学最具有深远意义的贡献是促进了分子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的诞生和成长.唯一的遗憾是,化学的这种贡献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自身的地位,或者可能模糊了自己在自然科学中的界线.不久前,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 EN)杂志邀请美国一些著名化学家展望2023年(这一年是该杂志创刊100周年)化学学科面貌,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什么样的研究将主宰美国化学会志(JACS)?哪里是从事化学研究的最佳场所?是大学里传统的化学系,还是结构生物系或材料科学系?化学研究由谁资助?大学还会有化学系吗?虽然与会的专家们充满信心和希望地回答了上述问题,但是担负着培养跨世纪优秀化学家光荣任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呈上怎样的答案呢?
大胆的化学教师已经提出要对已沿用了一个世纪的四大化学基础课体系进行调整,不满足于照本宣科的化学教师已积极地把人们关心的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等问题引入化学课堂和教材.化学教材越来越新,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求新、求变一时成为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主流.可是在另一方面,报考大学化学专业为第一志愿的人数仍在减少,大学化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随着课程的进行呈衰减趋势的百分比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看来我们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对化学价值的认识.但是对于价值的判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近在材料科学中我国科学家做出的一项一流成果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人工合成金刚石.他们将四氯化碳与过量金属钠反应生成了非晶碳的金刚石.这一反应的化学基础实际上是卤代烃与金属作用制备烷烃的伍兹(Wurtz)反应.可是在一些新的有机化学教材中,伍兹反应因为过于陈旧已在删除之列.由此,我不由得想起胡亚东先生一年前在“漫谈学科交叉”一文中对于何谓“老”、何谓“新”的富有哲理的一番话.我自己投身于化学研究也与一个“老”的故事有缘.我念大学时,俞汝勤先生为我们讲授离子交换概念时曾为我们讲述一个有趣的圣经故事:摩西(Moses)率领以色列人安全通过荒野创造的一个奇迹.摩西把一种树枝投入Marah地区的苦水中时,水竟变甜了.那是因为树枝上的氧化纤维素与苦水中的电解质发生了离子交换反应,使水变得可以饮用了.后来,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又上图书馆查到信天翁鸟是地球上唯一饮用海水的动物.乌嘴里有一种腺体,能不停地凝固海水中的盐.我们甚至幻想发明一种基于这种腺体的离子交换工艺来生产淡水.大学的求学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但老师们努力唤醒我们对化学的兴趣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世界在变,人们的价值观也会变,人们的兴趣也会变,但是科学的本质不会变,化学的核心知识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得到传授、提高和保留!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应当追求这种不变的精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主任李巴德(Lippard)先生在接受C & EN执行编辑采访时指出:“化学最重要的是制造新物质.化学不但研究自然界的本质,而且创造出新分子、新催化剂以及具有特殊反应性的新化合物.化学学科通过合成优美而对称的分子,赋予人们创造的艺术;化学以新方式重排原子的能力,赋予我们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机会,而这正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媲美的.”我在想,李巴德先生这段话的内涵可不可以作为我们大学化学教学中应当追求的那种不变的化学精神呢?
化学的勉力在于创造.化学家能够利用人工方法合成出许许多多具有特定功能和性质的并符合人类需要的新分子,所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B.Woodward教授指出“化学家创造了一个新的自然界”.这说明除“上帝’创造的自然界之外,化学还造就了一个远非自然界已经有的新世界,以此来造福人类.当今新的化合物数量增长速度很快,时至2000年,化合物的总数已超过2000万种,可想而知,化学知识的激增远甚于其他学科,这对高等学校传统的化学教育具有挑战性.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只采取删繁就简、削枝强干或教材体系的重新组合是不够的,也不能满足于引入一些化学前沿和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高等学校的化学教育要强调重视基础,但要改变过去那种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的教育思想.应该通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观察事物和分析信息的科学的思维体制,增强创新意识.
传统的内容不等于是陈旧的.例如,周期表中的碳元素人皆耳熟能详,且石墨转变为金刚石也早作为化学热力学的经典范例.然而谁曾料到,人造金刚石于1990年被世界最具权威性的粗动杂志连选为当年的‘明星分子”(The molecule of the year);次年,C60相继当选;尤其令人惊讶,NO这个初中化学就提到的古老分子,因其作为“第M信使”的生理功能被发现,竟夺得1992年“明星分子”的桂冠.许多科学界的重大事件都显示出化学始终保持着创造的活力,也使我们看到,化学最富勉力的方面是其具有潜在的实用性.所以应重新认识化学学科的时代特征,明确化学教育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笔者赞成这样的概括: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应当以此来指导化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第二篇:什么是化学
什么是化学?
作为任何一个学科来讲,我们刚涉足这一学科,都会问一下,这是什么?什么是化学?化学学科的由来?以及化学学科是如何产生的?应该说化学的产生与人类产生是伴随的,甚至可以说它的出现比人类的出现还更早些。追踪到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再随之而来的是炼丹术和医药化学的发展。公元前1500年到1650年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炼丹术士,在秦始皇时期,寻求一种长生不老的药丸,包括后来的火药(四大发明之一)——是由炼丹术发展而来的结果,这些都可以说是古代化学的发展。由此可见,化学在咱们国家的发展非常早而且速度非常快。
化学在英语中叫chemistry,这一单词来源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在埃及第四世纪记载中就出现过,这个词语翻译成埃及或埃及的艺术,这词语与埃及的名称相同,这本身也是显示其重要性的一个方面。
“原子”这一概念是在公元前几百年时古希腊哲学家就提出的。但是对原子进行科学的提出,还是十九世纪的道尔顿,后来的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论,现代化学基本走上了正轨。化学是一种魔法,可以让你看到之前所不能看到的东西,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事物。化学是一门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去认识事物的科学。学习了化学之后:大家看水就不再仅仅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而是能看到一个个水分子在活蹦乱跳;大家看黑板就不仅仅是一块儿黑色的木板了,你能看到它主要成分是碳;大家看人就不再仅仅是看其是否漂亮,而是能看到人是由一些碳水化合物组成的,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你看人也就再不是人了。归根到底,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去认识事物的科学。
什么是组成?比如矿泉水,是混合物,里面含有很多矿物元素;
什么是结构?一个篮球长了两只耳朵,这两只耳朵就是两个乒乓球;
什么是性质?水可以融解,可以洗衣服,在一定温度下可以沸腾;
什么是变化?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些都是化学研究的范围。化学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
化学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我们总结了20个中考化学必须掌握的生活常识,这是中考必考的内容,建议把20个问题打印出来,贴在学习墙上,经常看看,到中考时就可以派上用场。
① 食盐:常常做菜,没有食盐或者食盐中缺碘,导致了“大脖子病”等等,食盐化学名称叫氯化钠,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
② 洗衣粉、肥皂、洗涤剂、84消毒液、漂白粉都是家用去污消毒的好产品,这些物质主要成分必须了解;
③ 啤酒、白酒是人们喜欢的饮料,其主要成分是乙醇,;
④ 食醋:主要成分是什么;是乙酸。蚁酸是甲酸,在蚂蚁身体里发现的,甲酸有毒;再此给大家补充一点醋的由来:有一首诗“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大家知道这是曹操的诗,诗中杜康是用人代物,杜康是一个专为黄帝酿酒的酿酒师,也很喜欢喝酒,有一天意外发现,酿过酒的酒糟久臵后可以变为醋; ⑥ 小苏打(面碱):蒸馒头用的发泡剂,小苏打叫碳酸氢钠;苏打叫碳酸钠;
⑦ 氧气:空气中供给人呼吸,医院一般急救用氧气哪儿来的,普通吸氧又是怎么制得的,氧气之父叫普利斯特里,过氧化钠和水反应产生氧气;
⑧ 煤气中毒到底是什么气体,怎么中毒的?一氧化碳进入人体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血红蛋白是运输氧气的,一氧化碳进去后占据了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位臵,使血红蛋白失去了载氧的功能,从而出现一氧化碳中毒;
⑨ 生理盐水是什么?比例是多少?为什么是这么多?是氯化钠溶液,比例是0.9%,人体里氯化钠含量不能过高和过低;
⑩ 天然气(甲烷)、液化石油气(丁烷)、煤都是家用常见的燃料,他们有什么区别;
⑪ 大气污染到底是哪些成份造成的;(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
⑫ 什么是酸雨,有哪些危害,正常雨水也是弱酸性的; ⑬ 什么是钢,什么是铁,如何炼出钢铁,铁为什么生锈,铁锈是什么,如何防止生锈,如何除锈;
⑭ 水垢(水碱),成份是什么,家庭中如何除去它?水垢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的混合物,食醋可以除去,但生活中的食醋浓度较低,白醋效果好些;
⑮ 水为什么有硬度,什么是硬水和软水,如何区别硬水和软水,如何软化硬水(因为水里有很多矿物质,钙、镁离子浓度不同,硬水喝着有噎着的感觉);
⑯ 常见灭火器都有哪几种,他们灭火的原理以及分别得用途;
⑰ 可乐、雪碧中那些气泡是什么,为什么喝碳酸饮料可以解渴降暑(把二氧化碳降温、分解、加压打入到饮料中);
⑱ 日常用的塑料袋(聚乙烯)与大棚用的塑料薄膜(聚氯乙烯)有什么区别(聚乙烯没有毒,聚氯乙烯有毒);
⑲ 被蜜蜂叮咬之后,用什么可以止痒、防止发肿(简单来讲可以抹一点弱碱性的液体);
⑳ 缺少各种元素会得什么样的病症,例如:缺钙、缺铁、缺维生素、缺氟等等(缺钙出现骨质疏松,缺铁会贫血,缺维生素会身上红肿、口腔溃疡,缺氟牙会出现问题等)。
学习化学的方法
对化学来讲,这是一门新的学科,与别的学科有区别,语文需要多记多阅读,物理需要对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化学与物理一样,与生活联系的比较多,但化学是进入了微观世界去研究。
中学化学的学习方法: 观、动、记、思、练。
“ 观 ”——化学在同学们的眼中,即观察,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反应前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产生的各种现象;反应中观察反应条件及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反应后观察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最后针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科学结论,观察后要用最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
“ 动 ”——化学在同学们手中,“动”即积极动手实验。这也是现代教学积极努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同学们必须形成的一种能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动手操作非常重要,孩子在家里动手能力不是很强,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太大孩子们在化学实验中不要轻视,做实验前一定要了解,最后认真分析,分析实验结果和结论。从现在开始,就要让孩子参与做家务,以提高孩子的动手参与能力。
“ 记 ”——化学在同学们脑中;“记’即记忆。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由于:
1.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
2.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
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很多知识点都需要我们重新储备,中学化学有一特点:散,体现出哲学中观点:量的积累,质的飞越。“ 思 ”——化学在同学们的思辨中;“思”指勤于动脑。即多分析、思考。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动口、动手,主要是动脑,想“为什么”想“怎么办”?碰到疑难,不可知难而退,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似是而非的问题,不可朦胧而过,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初三从感性的认识走向了理性思维,初二初三正是这样的转变时期,理性思维能力不够,我们应该在这时,还没到来的初三时,反思自己,我们应该成熟了,学习是终生的,带有思考和分析怎么学习?每天都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很多东西都会有新的智慧,从无知的状态走出来,变成一个有知的人。
“ 练 ”——化学在同学们的练习中;“练”即保证做一定的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题。它是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书面形式,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并能检验出自己学习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成绩。不要拿题海战术给自己找借口练习是必须的一定的题量是必须的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越,如果不练习,那么化学绝对学不好,化学知识点非常散,文字表述非常严格。
第三篇:魅力化学
摘要: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魅力化学,从化学物质、化学结构、化学实验、化学史、几方面阐述了化学科学的魅力及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它的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化学的创新精神,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 魅力化学教育功能 新课程改革 创新实践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知识能力的全面性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要让每一个学生能认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为学生构建化学的魅力及充分利用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化学的创新精神。
一、魅力化学
化学规律的发现及其应用展示了它的社会美。它的出现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力量,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自身带来了美好的生活。因此,化学称为魅力化学是实至名归的事。下面让我们来揭示化学的魅力所在。
1、化学的物质魅力
世界是物质的,化学是关于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各种物质姿态万千,美丽的雪花,璀璨的钻石,晶莹剔透的水晶,溶洞、珊瑚,显示出大自然造物的神奇!节日夜空五彩缤纷的焰火,鲜艳夺目的霓虹灯,人们身上漂亮的服饰,华丽、昂贵的金银珠宝,琳琅满目的日用商品……都是化学创造的魅力。而化学物质的社会功用价值,是它们的实用美。人类的吃、穿、住、用、农、轻、重,都与化学化工产品有关。各种化学产品美化着社会、美化着生活、美化着人类自身。
2、化学的结构魅力
化学结构美是化学物质美的内在反映和决定因素。如苯的结构美是化学美的经典体现。甲烷,它是正四面体结构的。键角均为109度28分非常对称。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结构的空间网状原子晶体。是60个碳原子组成如足球形状的大分子晶体。晶体都有规则的对称排列,结构不同则就成现出不同的性质。所以在教学中贯穿着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这也说明物质结构的重要性及他让化学工作者所产生的不可抵挡的神秘魅力。
3、化学的实验魅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之母,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中学生们视化学实验为化学课堂上的最好节目。化学实验的装置美、操作美、现象美、设计美、原理美。这些都可以深深的吸引学生。例如:喷水显字实验,在一白色的布上,用KSCN溶液,写上 祝同学们快乐,学习进步。晾干,再用装有FeCl3溶液的喷壶,喷向白布。白布即可显出已写好的字样。还有焰色反应、铝热反应、吹气生火、火龙写字等等。都体现了化学的神奇魅力。
4、化学史的魅力
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除化学实验外,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就是听化学史故事了。化学史介绍既是化学史料学习,又是化学学科知识学习。教材在介绍化学史时,往往是与化学知识学习紧密结合。为促进学生感悟化学,设计了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等多种互动性途径。这种互动教材倡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看法,不追求统一,给学生自主感悟预留空间。面对不同学生在不同领域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把化学史作为校本课程供部分学生选修,也可以利用化学史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催人奋进的科学精神、拍案称绝的研究方法等吸引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新课程倡导从课内教学到课外延伸学习,化学史是引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良好载体。在化学必修2中设置了专栏氯的发现,介绍了1774年瑞典舍勒意外发现氯气,并对氯气进行了性质研究,1810年英国戴维确认氯气属单一元素组成,并给出舍勒制备氯气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图。硫酸,1746年铅室法制硫酸的工艺发明,此后硫酸生产工艺得到不断改进。硝酸,1905年世界上第一座用电弧法生产硝酸的工厂建成。酚醛树脂,1909年高分子化合物——酚醛树脂制造成功。纯碱,1942年侯德榜研究成功侯氏制碱法。在学习铝的冶炼时,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冶炼铝的艰难历程,众多化学家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及化学家们精诚合作、相互尊重的高尚品格。这种结合化学史与化学知识学习的交流互动,在促进学生感悟化学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二、在教学中发挥魅力化学的教育功能
在教学中将魅力化学的思想融入课堂,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进行一种有论有史、有人有事、有情有感、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既有化学实验,又有化学史故事,还有化学美感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化学教学①。使学生在意志、理智、情感、体魄等方面的素质全面提高,人格、个性、特长健全发展。
1、为学生构建魅力化学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心灵,迸发出探索和发现的火花。1.1从生活走进魅力化学,把学生带入真实情景中。
化学的魅力之一在于它是一门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玩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其深奥的理论和知识都在包含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实际事例中。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是从化学在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应用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探究意识。如,在讲乙醇的氧化、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时,可用酒为何越陈越香?和烧肉烧鱼时为何要加少量的酒或醋?来引入课题。在讲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这节内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咸豆浆会凝聚而甜豆浆却不会凝聚?为什么钢笔混用不同墨水会写不出来 ?紧接着讲我们学了今天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化学课,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感受到化学是鲜活的,生动有趣的。当学生能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后,她们就会产生成就感,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必然产生进一步去了解、去认识的求知欲望,探究意识在这种欲望中自然形成。
1.2 从实验走进魅力化学,把学生带入科学创新中。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数量并增加一些有趣的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讲原电池时,鼓励学生让学生做个水果电池,在电解电镀时,让学生给钥匙镀银,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也是能够进行科学研发的。增强实践意识。1.3从社会实践走进魅力化学,把学生带入社会实践活动中。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理念贯穿化学新课改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如参观硫酸厂,了解硫酸的生产步骤及环保措施;参观消防队,了解燃烧的原理及灭火相关原理;参观火力发电厂来了解煤的使用情况及让煤充分燃烧的方法。写出调查报告,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在交流中学生主动地学到了新知识,增长了见识,取得了课堂上难以取得的效果。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调查、研究,获得知识,了解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兴趣倍增。
2、化学教师的魅力可以凸显魅力化学的教育功能。
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体现自己的魅力,包括板书美、语言美、仪表美、教态美、节奏美等。教学艺术美表现着教师的素质反 映着教学水平,给学生们以很大的影响。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魅力的理解。对化学产生的更加强烈的热爱之情。
在这里我不想多讲教师的仪表美,我们单看内在魅力如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教学魅力、形象魅力、语言魅力、沟通魅力和反思魅力等角度②。所以教师应全面提升教师魅力,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在学生的视线之内。学生对教师的行为举止非常感兴趣,有时,学生把教师作为欣赏的对象;有时,学生又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教师良好的精神面貌,自信的表情,温文尔雅的文人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给他们很大的鼓舞。在很多学生的意识形态中,好像老师就应该什么都会,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具体的教学中,给学生穿插课本以外的知识,让学生产生钦佩之情,这对于学生是学好化学的最好催化剂,不但可以加快学习速率,还可以减少无效学习的时间。缩短到达成功所需要的时间。事半功倍。除此之外,鉴于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还应具有创新实践之美,可以产生生活中的的科学研发,带领学生进行小发现,小探究,小实验。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而这就归功于教师的个人魅力。例如在苯的教学中,我将教师的所有魅力都融入其中,1、苯的结构美是化学美的经典体现。
2、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是在梦中发现苯的环状结构。
3、苯的发现充溢着假说的提出、验证、补充、发展的过程③。有论、有史、有人、有事、还有美。这节课上的很成功,我力求采用启发探究法,把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苯的性质和结论的知识、苯分子结构假说的提出和证实及发展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进行一次真、美、美的教育,还让同学们看了大量当时最新的科学图片,是一次尝试。教学效果非常的好。将教师魅力能够凸显魅力化学的思想融入课堂,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化学美感,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达到了魅力化学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化学教育
征稿启事:
莫言:“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不要让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设计、课堂表演随风而散,笔耕不辍,努力地写文章,让《化学教育》权威、专业、客观、真实地记录您的知识、思想、观点、创意......让它永不磨灭、代代相传、泽被后世。欢迎投稿!
一忌没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可以提供研究的起点,同时为判断论文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基准;参考文献反映了作者对研究主题的见识,同时可以佐证作者的观点和研究结论;重视参考文献,是对学界同仁的尊重,引用参考文献是与学界同仁对话的独特方式……一篇没有参考文献的论文很难给人可靠、可信的感觉,一定要合理引用参考文献。
二忌没有明确观点。观点是一篇论文的灵魂,没有明确的观点就如同在点菜时说“随便”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无需多言,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这在最初学习议论文时就已经知道了。关键的问题是要搞清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站得住脚,要明确地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相信什么、怀疑什么,到底想给予读者怎样的启示、借鉴和帮助,观点的层次包括:合情合理,有新意,深刻揭示事物本质,有现实意义),要提供可靠的证据(要让人信服,证据可以是教学素材、教学片段、化学史实、统计数据、文献资料等),要呈现出严密的论证体系(论文的结构安排合理有序、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三忌浮于表面。不少文章总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上演绎,例如:多元评价、学生为本、高效课堂、思维课堂、智慧课堂、能力培养、兴趣激发、问题解决、建构主义、用教材教、科学本质、探究教学等。难以见到让人信服的多元评价的实际案例、具体指标、评价效果(这或许也是其“叫好而不叫做”的根本原因);难以见到“用教材教”理念下到底利用了教材的什么内容,自己又加入了什么素材,为什么要摒弃教材的某些内容,被利用的教材内容和自己加入的素材究竟好在哪里,起到了怎样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不断地研究,教材的改进才能持续有效);难以见到那些被普遍认同的“问题解决”“建构主义”“科学本质”“探究教学”等基本点(或者条条框框)在化学教学内容和实际教学案例中伸展开来、扎根下去(用理论指导教学,也要能够用化学的实际案例来证明和修正理论,要让理论和化学教学有“根”的联系);难以见到“学生为本”“兴趣激发”“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下有诚意的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研究(我们真的非常重视来自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吗?);难以见到“高效课堂”“思维课堂”“智慧课堂”中真正让人信服的高效表现、高级思维、智慧生成(要拿出有说服力的教学设计、问题设置、精品素材、实际表现等)。总之,要深入思考和研究那些大标题、大理论下面的内容,要用化学的案例(不是一个,而是系统的,例如: “精编课程内容”,不要只是用一个内容来说话,而要系统地来说选择哪些内容、怎么成体系、精在哪里)来说话。
四忌写文章时不看《化学教育》。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定要先针对自己论文的主题和内容,检索一下《化学教育》之前是否发过相同的、类似的、相关的文章,避免重复,同时考虑自己的文章与之前的论文相比是否有新意、有特色、有增值。要善于利用之前发表的文章来
为自己的研究说话,要善于分析相关文献之间的联系以体现研究的增值性、生长性、系统性,要善于从已有文献的不足之处找到研究的切入点。
五忌存在科学性错误。让人很不理解的是,论文中常常会出现科学性错误,这是很不应该的。例如,钙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无机元素;维生素B2是呈平面结构的物质;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线性关系;用蒸馏法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回收碘;讨论同一反应体系,电极电势的数据有的用碱性条件的,有的用酸性条件的……
六忌格式凌乱。应该说,搞好论文的格式规范比写好论文的内容简单多了,从《征稿简则》或者已经出版的期刊很容易把握论文的格式规范。需要大家注意的问题是:(1)摘要的内容不要写空泛的理论、原则、热点等,而要写自己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研究结论等;(2)摘要的内容不要和引言(文章开头)的内容重复;(3)论文的引言是探讨学术问题,要直入正题,引导读者阅读论文,不要在引言里写课题申报的过程、课题研究的安排、课题研究的进展等;(4)图和表一定要图序图题(放在图下方)、表序表题(放在表格上方),图和表的出现一定要在正文中有指示语(例如,见图1,见表1),不要用“右图”“上表”之类的语言;(5)图片一定要清晰规范,应该提高绘制简单的流程图、有机化合物结构图、简单的实验装置图的技术和能力,(6)参考文献的引用和著录一定要规范、准确,以免产生学术争议和纠纷。
(未完待续)
请尽快订阅2013年《化学教育》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一贯地坚持,值得的信赖
刊号:ISSN 1003-3807CN 11-1923/O6
邮发代号:2-106每期定价:10元年定价:120元
《化学教育》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106。2013年《化学教育》为80页,每期定价10元,全年出版12期,共120元。
直接在本刊编辑部订阅的个人订户可享受8折优惠(即年定价:96元,不用另付邮费),汇款地址:100875,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教育》编辑部,余杨(收)。汇款附言请写”2013”。电话(传真):010-58807875;网址:http://。
《化学教育》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化学会主办的中央级化学教育类学术月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权威、专业、客观、实用。主要报道内容包括:最新的化学课程改革成果和高考动态;最新的化学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案例;化学学科的新知识、新成就和新发展;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化学知识,STSE教育资源;最新的化学实验教学成果,化学实验探究案例,化学实验设计方案和改进方法;化学学科和化学教学中各种疑难问题的探讨;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与化学教育有关的国内外信息及各项化学竞赛;最新的信息技术在化学领域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育教学的整合;化学重要史实及其教育价值等。
《化学教育》设置的栏目:新课程天地、化学与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介绍、专论、教
学研究、高考改革、复习指导、课程与教材研讨、信息技术与化学、调查报告、实验教学与教具研制、问题讨论与思考、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国内外信息、教师教育、化学奥林匹克、读者信箱、中国化学会通讯等。
《化学教育》2013年专题征文
2003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颁布,2013年将迎来高中化学课程改革10周年。因此,2013年无疑是值得总结与反思的年份,《化学教育》特推出专题征文活动,具体如下。
专题1:对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和高中化学课程设计的总结、评价与反思,《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实施情况的总结、评价与反思。
专题2:高中化学教科书编制,包括宏观层面的理论依据、主题选择、内容架构、基本观念,微观层面的核心概念、素材选取、呈现形式、栏目设置等,以及教科书使用情况的总结、评价及反思。
专题3: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包括有效教学内涵、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行为、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等的总结、评价与反思。
专题4: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包括教师教育观念的发展、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等。
专题5:适应未来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化学师范生的培养研究。
专题6:高师“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内涵的反思、评价和重构,未来化学教育的研究趋向和研究范式。
专题7: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与国际理科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
专题8: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组织方式、案例开发、技术创新等)。专题9:高中化学高考改革的成效、问题及未来方向(理论依据、指导思想、考查目标、考查内容、题目命制、题型开发、试卷组合等)。
专题10:高中化学课程内容与初中化学、大学化学及化学学科前沿的衔接与联系,高中化学重难点内容的教学研究(科学性、严谨性、阶段性)。
专题11:化学史(科学史)对高中化学教学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
专题12:高中生化学学习进阶研究、化学学习心理研究、化学概念转变研究等指向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
专题13:化学教育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着重探讨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科学性、严谨性、可靠性、有效性等。
来稿格式及要求请参考《化学教育》征稿简则,提倡深度研究、深度反思,提倡基于文献证据和实践案例来说话,有质疑、有求证、有证据、有反思、有评论、有结论,要力求让人信服。
投稿捷
有关论文发表,社会上有些不良的现象,在我们的工作中也遇到了,例如:投稿后来电话要求“照顾”;托人推荐论文;托人要求提前发表论文;收到录用通知后,不认真看,不按照要求修改论文等。其实作者的愿望和心情,编辑部是极其理解的,无非是想让自己的论文被录用、尽早发表。因此,为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和作者,特将《化学教育》的相关工作程序说明如下:
(1)《化学教育》征稿简则、来稿处理程序、读者和作者常见问题解答、敬告读者和作者等已经在网站公告大家,请大家仔细阅读,按照相关要求办理。
(2)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和作者,考虑到口音、表达习惯等问题,请大家尽量利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咨询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答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都是按照网站上公布的程序办事,最好的捷径不是“要求照顾”,不是“托人推荐”,而是提高论文的写作质量、学术水平。如果有任何问题,不要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请不要找“中间人”,请提前和编辑部直接联系,我们会在相关原则和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尽力解决。例如,职称评定、学位深造、科研考核、课题申报、成果鉴定等需要发表论文,请大家按照稿件的审理周期尽早投稿、早做准备,只有稿件审理通过、被录用后才能发表,请大家在稿件录用后根据实际需要,告知论文发表的有效时间,我们会尽力满足。为了保障公平,论文一般排队发表,所以请大家坦诚地告知实际情况。
总之,我们坚持学术底线,不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作风的影响,也提倡大家坚决抵制那些有损学术精神的做法。有些作者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他们树立了好榜样,做好自己的研究、写好自己的论文、按照程序办事,简简单单,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吗,何必要多发邮件、多打电话、多余找人呢。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正在努力,例如:建立网络投稿系统、增加版面、开展论文写作培训等,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建议。
感谢广大读者和作者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厚爱,让我们一起维护好《化学教育》这块学术园地!
第五篇:化学教育
一、关于化学课程中的学科观念的已有研究
化学课程应重视哪些学科观念的构建与发展,是世界化学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化学家们基于学科体系和学科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加拿大著名化学家R.J.吉利斯皮认为,课程中应体现的化学观念有“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是什么使原子在分子和晶体中结合在一起”,“分子的几何形状:三维化学”,“动力学理论”,“化学反应”,“能和熵”。我国化学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各种观点,如熊新华认为化学的基本观念包括:微粒观,元素观,结构决定性质,“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任何物质对于人类来说都有两面性,正视化学品和传统化学过程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内容。陆军依据科学教育中科学观念对应的科学活动主题“能量”、“演化”、“变化的形式”、“尺度与结构”、“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提出化学学科应从物质层次(尺度与结构)、化学中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相互作用)、化学变化的形式(变化的形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能量)、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稳定性)等5个方面构建高中学生应必备的学科观念。毕华林、卢巍则认为化学基本观念应包括知识类的基本观念、方法类的基本观念和情意类的基本观念,并进一步提出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基本观念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分类观、化学价值观。
学者们的观点有相似之处,都提出了微粒、化学变化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也有不同之处,有的学者提出了化学动力学理论等化学反应规律问题,毕华林等学者还提出了方法类、情意类等不同类别的学科观念。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些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又该如何选择和确定化学学科观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