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唐玉新事迹读后感
国家建设部劳模唐玉新事迹读后感
近日,看了《公交报》上唐玉新的事迹,颇为感动。大约在18、9年前,在我刚上班不久就听说过她一些的事迹传闻,最近,再次从《公交报》上读到她的事迹报道,好像又一次回到从前,重温过去的时光,感动依旧。
现在,公交车乘务员的工作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年轻人对当时乘务员的艰苦条件,不太了解。起早贪黑就不用说了,八、九十年代公交车很老旧破损,乘客又多,乘务员工作在乘客门的位置上,冬天是四处漏风,夏天又有可能四处漏雨,需要乘务员每天坚守;发车前后间隙时间里往往需要她们跑很远的地方去打水、刷车、吃饭、上厕所;尤其是上下班高峰对每一位乘务员都是一种折磨:乘客非常非常多,需要乘务员喊破喉咙似的疏导乘客、报站,在运动的车厢里拥挤的人群中挤来挤去的检票、卖票……工作既操心又辛苦。那个年代,很多人是不会选择公交车乘务员工作的,也有很多人公交车乘务员不安心干好本职工作,正忙着转行、调动呢。汽车5队的乘务员唐玉新能安心干好本职工作,干出精彩的职业生涯,是非常不容易的,也的确有非常多的过人之处的。
首先,无论工作好坏,她都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心干好它,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的体现,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其次,她把公交车车厢服务变成一种文化,营造出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打造了一个品牌,提升了整个行业形象,也提高了公交的品牌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而且她还告诉我们,干好工作需要练内功,需要我们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工作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她更告诉我们,平凡的职业也能演绎不平凡的人生。
向劳模致敬,向劳模学习!
第二篇:唐新全(兴安县)事迹
唐新全同志事迹
唐新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崔家乡高泽村委秦家自然村人,1981年出生,中共党员,县、乡两级人大代表。2009年开始从事粮食规模生产。2011—201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2011年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发展钱粮双增标兵农户”和“农村科学致富科学种植模范”、2012—2015年连续四年为“全区种粮大户”; 2015年雷沃杯全国十佳理事长,全国优秀农民;连续多年被评为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09年前,他一直从事种子营销工作。在种子经营过程中,他积累了一些经营的经验和理念,深刻认识到了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更看到了近年来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年青人少有种田热情,村里田地只有50岁以上老人和留守妇女在耕种,有的土地被抛荒,有的种后无劳动力管理,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的现实。他认识到今后农村必然需要一批不同于祖辈的新型农民。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惠农的好政策、好措施的感召下,他坚定了投身发展规模农业的决心,于是在2009年放弃原来的工作回到村里,决心扎根土地,以农致富。他把村里农民弃耕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土地流转方式,聚集起50亩田,办起了家庭农场。那时的他,根本不懂种田,遇到了不少技术和经营上的难题。但他不畏艰难,主动向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和种植能手学习和请教种植技术。水稻种下后,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骄阳似火,每天早出晚归,认真了解水稻的长势情况,遇到有病虫害等问题及时向人请教。平时,他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创新实践。在他不懈的努力下,逐步掌握了现代水稻种植技术,当年的纯收入就达到了5万余元。2010年扩大规模,种植水稻260亩,并与农业部门一起,尝试种植了50亩秋马铃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011年将多年积蓄和贷款继续增加投入,购置耕整机、杀虫机械、抽水机等农机设备,并流转崔家乡高泽村、湘漓镇江口村土地560亩,种植超级稻,超级稻收获后种植秋马铃薯430亩,当年获得了近60多万元的纯收入,这更加增强了他投入规模化种植的信心。近四年来粮食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600亩以上,2014年在崔家乡高泽村委岩背、渡头、江百田、毛家坪、名家湾等自然村承包水田758亩,从事水稻、马铃薯、甜玉米等粮食生产,并成功掌握了“超级稻+秋马铃薯”、“超级稻+免耕甜玉米”高效种植模式。唐新全同志勤奋努力,也为人正直、和善,在平日及生产经营中,始终遵纪守法、恪守信用。对村里的困难群众,总是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对没流转土地的农户和周边村农户,在良种和肥料采购、生产管理 等方面遇到困难的一样给予帮助。村里修路、修渠等公益事务,他都主动积极捐助。良好的信誉和品德,极大地助推了规模生产的顺利开展。多年来与村里群众保持良好关系,赢得了群众的信任,2011年他当选为崔家乡片区的县人大代表。
唐新全同志年轻、有文化,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尤其是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总是走在了同行的前面。多年生产实践,他深刻认识到规模化生产必须走机械化之路,这也是现代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事业越做越大的他,主动与农机部门联系,带领周围村镇和种粮大户和农机大户,于2013年底成立了兴安县全新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拥有原值230多万元的农机装备,其中:大中型拖拉机9台,大中型收割机6台,乘坐式插秧机8台,手扶式插秧机4台,其他农业机械30多台。在市、县农机部门的关心和扶持下,2014年合作社承建了一个面积8000多平米的具有工厂化育秧、粮食烘干及产品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实现了水稻生产耕、种、收、烘干、加工等主要环节的机械化。当年共完成了4300亩大田育种任务,烘干粮食500多吨,合作社创收达250万元以上;2016年合作社的完成了6300多亩大田的育种工作,烘干粮食600多吨,加工外销大米800多吨。全面落实了合作社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目标。
随着示范基地的建成,来跟他们合作的种粮大户、还有外县来参观取经的人越来越多。对群众农机耕作,代购种子、肥料方面的请求,他是有求必应。对外地来向他学习成功经验的同行,也总是毫无保留、不厌其烦地跟人讲解,把自己所掌握的生产、建设、管理经验毫不保留地跟大家共享。合作社的工厂化育秧中心成为全县种田大户聚集地,在这里大家互相学习交流新技术、讨论好的种植项目。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粮食规模种植带来的甜头。2014年4月在他所在的合作社举办了全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现场培训会,合作社成为当年全区水稻工厂化育秧的典型示范基地。此后合作社成为市县农机、农业、畜牧水产等部门的长期合作对象,每个部门每年都会在合作社举行一至两场现场演示会,示范基地发挥了就有的示范作用,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唐新全领导的全新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用已建成的水稻全程机械化基地,开展水稻一体化代耕、代育、代插、代收、代烘干的社会化服务尝试,取得了成功,既创造很好的经济收效,也为农村留守种田农户解决了缺乏劳动力的困难,为本地稳定粮食生产起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为 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带了好头,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2016年全年共提供水稻生产社会服务面积达6000多亩,特别是工厂化育秧方面,实践探索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育秧测土配方,山坡土+食用菌废料+壮秧剂,农机农艺融合,较好解决了工厂化育秧取土难问题,成为全市乃至全区工厂化育秧学习的样板。一年的实践,发展了三种水稻生产社会化模式:其一是以自然村为单位,自建4个300亩以上连片田,合作社提供代耕、代育、代插、代收一体化社会化服务;其二是与本县其他农机手、种田大户合作,由他所在农机合作社提供工厂化育秧,由同他合作的农机手、种田大户完成代耕、代插、代收服务;其三是为种田大户和周边农户提供代耕、代育、代插、代收、代烘干中几项服务。社会化服务得到农户的肯定和欢迎,对稳定粮食生产提供了新路径。
唐新全同志是新时代扎根土地,致富农业的新型农民的典范。
2017年6月14日
第三篇:唐伟霞事迹 文档
公公卧床十九年 儿媳尽孝无怨言 ——任县骆庄乡程寨村孝媳唐伟霞先进事迹
百善孝为先。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被人们所传颂。骆庄乡程寨村的唐伟霞和她的两个妯娌们照顾瘫痪在床19年的老公公,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称赞她们是孝敬老人的好儿媳。
唐伟霞的公公陈杏祥今年七十有余,1989年由于突患骨质增生压迫神经,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从此,为了能腾出丈夫的时间好让他安心外出挣钱,唐伟霞就义不容辞的挑起了照顾公公的日常起居的重担。福不双至,祸不单行。2001年对唐伟霞来说更教她难以接受,53岁的叔公因为类风湿、脑淤血也瘫痪在床,叔公一辈子没结婚,无儿无女,叔公也得照顾起来。面对叔公突如其来的病况,唐伟霞和妯娌们并未感到有倍增的压力,她们无怨无悔,对俩老人给予无微不致的关爱和照顾。她们整天忙得连轴转,有时累得趴在床沿就睡着了。
唐伟霞个头不高,体型瘦弱,面容稍带憔悴,由于连年的操劳外表上她比37岁的实际年龄大得多。可能是艰难的生活过早地在她的额头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吧。走进她的屋中,除去必备的床铺之外,几乎没有几件像样的家俱。虽然简陋但一切都很有秩序。就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用自己的朴实无华的行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演绎着以孝感人、至纯至真的孝女情怀。朴实的唐伟霞说:“搁在谁身上都会这样做,父母把我们带到人世,把我们拉扯大不容易,我们不觉得公公啥累赘。”
唐伟霞和丈夫谈恋爱时,家里人都不太赞同。因为未进家门就摊上一个瘫痪在床的老公公,谁听了都要发怵。可唐伟霞没有害怕,嫁过来之后就和大嫂、二嫂一起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她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公公换洗尿布、屎布,洗手、洗脸。为了让公公多吃点饭,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唐伟霞还变着花样的为公公准备各种吃的,并且一小勺、一小勺的喂到他的口中。特别是在酷暑难耐的夏日,老人晚上常常不能入睡,她和丈夫还得把老人从床上抬到地上电扇底下才能睡着,在冬日阳光明媚的日子,由于老人体重,她就和大嫂把公公抬到院子里,让他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
老人年轻时个性就比较刚烈,生病后脾气变得更急躁,发牢骚、摔东西是常有的事。有一次,老人心情不好,突然大发脾气,怒气冲冲地把刚熬好的汤药打翻在地,又劈头盖脸地大骂一通。家人都接受不了,唐伟霞却总是和言悦色,好言宽慰。她说:老爷子是个病人,他发脾气是因为他有病,我们应该多理解他,多“哄”着他。多年的照料经历使唐伟霞养成了宽容、耐心与细致的性格,她常常像待小朋友一样哄着公公。公公常情绪低落,自怨自艾,对生存缺乏信心。唐伟霞总是鼓励公公坚定信念,帮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为了摸准公公的脾气,了解他的需求,唐伟霞注意察言观色。公公要什么,唐伟霞总是心领神会能想到公公前面。
因为照顾公公,唐伟霞不能经常去看望自己的父母亲,虽然父母亲对她很理解,但她还是感到内疚。有时只有等公公睡着后,赶紧抽空回家看看。即使过年过节回娘家团聚,她和丈夫匆匆去匆匆回,有时饭都吃不好。今年9月份,伟霞的弟弟结婚,早晨她和丈夫把老人的起居安排就绪,才向娘家赶去。
唐伟霞的孝心让女儿从小耳濡目染,女儿也特别孝顺老人。在寄宿学校省吃捡用,每月只花十一、二元钱。2001年的一天,女儿用自己平日积攒的零用钱为爷爷买了一盒“金球星”牌药贴,主治腰腿疼痛。老人摸着贴在身上的药贴,幸福的眼泪瞬间盈满眼帘。
唐伟霞的丈夫陈朝波也说:老人能够活到今天真的要感谢媳妇和大嫂、弟妹她们。家里条件差,平时要出去找点零活来补贴家用,不能时时刻刻守在老人身边。不过每天回来能看到老人精精神神的躺在床上,就是我们儿女的福气。
唐伟霞无怨无悔地奉献、全心全意地付出,使尊老爱幼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在她身上淋漓尽致展现出来,同时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虐待老人、不尽孝道现象大为减少。程寨村乃至骆庄全乡人民中发扬和实践新时期价值观、伦理观和道德观的道德楷模和典型正不断的涌现,社会风气得到了极大好转。
第四篇:《唐史原来可以这样读》读后感_1
《唐史原来可以这样读》读后感
鲜有历史书这样文笔婉转、节奏舒缓,没有长篇累牍的评论,以唐历代皇帝为主线,将其人、其境、其事娓娓道来。
纵观整个唐朝,高祖时期定局,太宗时期崛起,玄宗时期鼎盛,安史之乱之后一蹶不振……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政权,公元7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公元907年随着唐哀帝的退位唐朝结束。自公元618年至公元7年的137年间,执政皇帝共有7位,平均执政时间为196年;而自公元7年至公元907年的12年间,即位执政的皇帝则有14位,平均执政时间仅为109年。所谓“富不过三代”,即使像唐朝这种封建王朝中的翘楚亦无法逃避这个规律。
一千多年以来,无数人歌颂盛唐红日当头,亦惋惜晚唐日薄西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当从中得到启示:
业精于勤荒于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开元年间)时期,国君励精图治,文武官员勇于纳谏,于是国力强盛、国泰民安;后期,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懿宗、唐僖宗等等再无先祖社稷为重、爱民如子的精神面貌,而是骄奢淫逸、怠于理政,于是唐朝在内忧外患之中走向衰落、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武则天尽管贵为皇后乃至天子,但裙子从不允许过多的褶子,因为那样浪费布料。而晚年的唐玄宗对骊山温泉的钟爱可谓劳民伤财,再到后来李唐宗室的多数子孙更是想尽一切办法满足一己私欲。
对应当下,作为公务员的我们应当牢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多花心思将工作做好,规范自己的行为作风,努力做为人民办实事、谋福利的好公仆!
第五篇:肖玉儒事迹
肖玉儒事迹
共产党员肖玉儒是锦州石化工程公司工程二队管焊工段一班班长。在多年的工作中,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自己高超的技艺在各项工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时时处处都体现出一名老劳模的先锋带头作用。
提起肖玉儒,在锦州石化公司的工程系统可真是无人不知,他在企业从事管工工作30余年,亲身经历了公司无数的工程建设和装置检修任务,亲身经历了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数十年的工作经历,使肖玉儒成为一名技术出众、敬业爱岗,工人中的“专家”。
2006年8万吨/年苯乙烯装置工程,是该公司努力打造的一项精品工程,肖玉儒所在的班组负责空冷框架工艺管线配管的任务。这段管线分布错综复杂,作业空间十分狭小,并且任务繁重,质量要求高。为了掌握第一手现场资料,肖玉儒拿着图纸和工具,亲自到现场进行核对图纸上的尺寸数据,这样做极大的减少了预制时出现的错误,为现场安装工作打下了基础,节省了时间。
在进入现场之前,肖玉儒都要利用每周一的班前会时间对全体班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安全保护用品是否佩戴齐全,此外为了保证现场的安装质量,还对班组成员进行了技术交底,这样能让工人师傅们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特别是大口径管和小口径管问题,每人都明白了标准规范,后来在施工中才避免了乱用材料的现象。同时他还着重强调了,就是管托和脐子口渗漏的问题,在他所承担的空冷框架工艺管线这部分没有出现这两大问题。
苯乙烯装置建设从06年3月份开始预制,到11月份出中交结束,时间长达8个多月,在这期间,肖玉儒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在6月份,安装到一段位于空冷框架最底层工艺管线碰口,上面有电焊施工,下面还有土建的在施工,现场尘土飞扬,施工环境十分恶劣;另一段管线出在各种管线的夹缝中,作业空间十分狭小,不具备机械施工条件。此处管线能否实现顺利碰口将直接影响到下一步施工。在这种环境下,肖玉儒本可以等到施工环境好转的时候在工作,但是他没有等,立刻带领班组成员钻进管廊进行工作,这一干就是4个多小时,等他完成碰口从管廊里爬出来的时候,累的已经直不起腰了,但是他脸上却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为了赶进度,肖玉儒就算是遇上刮风下雨也不停工,有时候连午饭都在现场解决。碰上图纸与实际安装不符的情况,肖玉儒就一次次的爬管廊,一点一点的测量计算、核对数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更改原设计不合理的地方。一次雨天,现场施工的管线实际尺寸和图纸上标的尺寸怎么也对不上,而且图纸给出的施工图很不合理,肖玉儒拿上图纸和工具,一点一点的对照尺寸,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认证图纸的不合理之处,对管线作出了重新布局,不但缩短了工期,还节约了材料。没过几天,变更的图纸就下来了,也证明了肖玉儒的决定是正确的。
熟悉肖玉儒的人都知道,他平时为人和随和,可一旦干起活来,就显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劲”。在10月份进入到空冷框架换热器配管的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大家干起活来也有点缩手缩脚。由于当时工地土建正在打地面,吊车无法进入现场。如果这时停工休息一下,等吊车可以进入现场的时候在施工,谁也不会说什么的。可“倔强”的肖玉儒硬是带着大家用人力将管线运到现场,然后利用几个倒链完成了换热器的配管。
在肖玉儒负责的空冷框架工艺管线,没有因为质量问题出现返工,这一部分管线也被公司评为优质管线。
肖玉儒在单位里可是个老字辈,但是他从不以此自居,别人不爱干的活他干,从不计较脏和累。在今年5月份的一套常减压装置检修中,有一段300米长的地下管线是整个检修任务中最为艰难的管线施工。这段管线位于地沟中,沟里的污水有半米深,并且散发着刺鼻的油气味,工作环境十分恶劣。而且,大修指挥不命令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否则将会影响整个大修进度。困难面前,肖玉儒主动请战,带领班组成员担负器这段地下管线施工。
为了减少水中作业对管线施工带来的质量影响和安全隐患,肖玉儒和班组人员拿来一些短铁管均匀的横架在地沟上,然后将管线在地沟旁进行预制焊接,再在将两根预制完较长的管线放在地沟上方的短管件进行组对、焊接,检验合格后,最后再用吊车将组对好的长管线吊起,撤掉短管,放下长管线,这样就尽量避免了管线在地沟里碰口,也不需要将地沟里的水抽调在工作,减少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工作时间,而且保证了焊接质量,降低了安全风险。这一施工方法的运用,很快就完成了这段难度极大的工艺管线施工,为整套装置检修的准时完成提供了保证,受到了领导的好评。
这些年来,肖玉儒带过一批批的徒弟,指导过一批批的学员,他都是悉心指导,言传身教,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经验、心得、体会传授给弟子们,因为他深知铁杵成针的艰辛和不易。现在肖师父所带的徒弟以遍布全厂的维检修单位,而且各个出类拔萃,并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于是每逢有学校的学生前来学习或者车间新分来毕业生时,许多家长就会托关系、找熟人,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拜肖师父为师,给他做徒弟,更是有许多外单位慕名而来请肖师父帮着带徒弟。因为他们知道肖师父人好,手艺高,实心实意教徒弟。
肖玉儒始终以长为家,个人利益永远服从集体利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记得今年春节放假的那天,下午开完联欢会,所有人都回家过年去了,唯有他还在休息室。过年了,咱们的休息室也该彻底的干净一下了,他一个人一直忙到下午5点多,回到家里还没等吃饭就街道单位打来的电话。由于场内暖气突然加压,造成办公楼内暖气管线出现裂缝,需要立即进行处理,放下电话他很快来到单位,他看到大量的热水正在从暖气管线的裂口处往外涌,他顾不上穿上防水服,拿上工具,站在水里,用了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就将裂口用卡子卡上,裂口堵住了,水不流了,可肖玉儒的身上却已经被喷出的暖气水浇透了。而此时已经是万家灯火了,家里的人还在等着他过年。
自参加工作以来,肖玉儒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连续多年被锦州石化公司授予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称号。在今年的一套常减压装置检修工作中荣立“二等功”。
按年龄、资历,肖玉儒完全可以在旁边指导徒弟们干活了,可他从不这样做。因为他指导是石化这片沃土养育和造就了他,他懂得生命的意义,知道自己的位置,他明白自己的专长属于企业,对他来说,锦州石化的每一套装置有着他享不尽的人生乐趣,每一套装置都让他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