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中考作文解读
2014年中考作文解读
中考作文题一览
2007年:记住这一天
2008年:我眼中的色彩
2009年:在学海中游泳
2010年:黑板上的记忆
2011年:悄悄地提醒
2012年:心里美滋滋的 2013年: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
2014年:这里也有乐趣
命题趋势:
“稳中出新”
“稳”:题目类型、命题指向
“新”:审题难度加大
这里也有乐趣
审题步骤1:
“这里”——哪方面?
“也”——同样,说明不是一般情况认为的“乐趣”——有趣的事情,使人感到快乐
有趣的事情!?
选材步骤1:
哪些方面的事一般被认为是无趣的?
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得真切、感人,才能吸引人。所以首先想想在你的生活体验中哪些事情你觉得是无趣的?学习是学生的主题,大部分学生都不把它作为乐趣。学习即包括学校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可指课外才艺的学习。你认为还有哪些事情是无趣的呢? 选材步骤2:
怎么在无趣的事情中挖掘乐趣呢?
枯燥、紧张的学习一次攻克难题的经验获得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取得进步
„„
立意:
重点在于能把这个乐趣带给你的意义写出来。枯燥中获得了学习的兴趣,挫折中的乐趣使你明白的道理。
第二篇:2011中考经典作文解读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2011中考经典作文解
读[1]
【2011中考经典作文解读】
2011年中考于6月份举行,很多人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做足了准备,但是还有一部分人确是水深火热之中。作文的部分成了他们最为苦恼的部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经典的作文呢?下面2011中考经典作文解读为大家解读一下。
2011中考经典作文解读知识要点
:
1、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2、生活是想象之源,想象是作文的翅膀。
3、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考试说明:
1、中考作文的想象技法
想象,是指根据已有的见闻和生活经验,构想出不曾见过,或者从未出现过的形象或情景。想象的方法很多,作文中常用的有:
(1)编创法。就是编制故事的情节。一般记叙文要求写真人真事,不需要编故事。如果写童话、小说、科幻故事或者写看图作文、想象作文等就得编故事了。编制故事情节在文艺创作上叫虚构,它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尤其是童话、科幻故事、想象作文,作者可上天入地、探奥搜奇;和草木交往,与鸟兽倾谈,可以历洪荒远古、访古人来者。真可谓无所不能有,无所不可有。但是,同学们应该明白,无论想象的内容多么奥妙神奇,都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源”和“本”便是生活。
(2)组合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拼凑在一起,形成新的人物形象,新的事情,可称组合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样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讲的是文艺创作,对我们借助想象写好作文同样有指导意义。这种方法就是人们所说的“移花接木”。
(3)扩展法。所见所闻的内容是简单、抽象或粗糙、模糊的,借助想象充实,使其变得清晰、细腻、生动、形象,可称扩展法。扩展法的过程是:展开想象,让所要写的内容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接着,选词练句,用最恰当的语言对“浮现出来”的具体形象进行细致的描绘。一般来说,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大都借助于扩展想象。平时说的“添枝加叶”,就是扩展想象。添加的“枝”和“叶”正是扩展的结果。
(4)梦幻法。借助梦境或幻觉描绘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以表达某种愿望或抒发某种情感,可称梦幻法。例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杨朔《荔枝蜜》)这里借助梦境表达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用梦幻法所描绘的某些景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变成小蜜蜂。正因为如此,梦幻法才给作者提供了运笔的广阔天地,才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并富有神奇、浪漫的色彩。
(5)推测法。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情景,借助想象推测出未知的情景。例如:“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我”没到现场,却能知道“戏已经开场”,能“听到锣鼓的声音”,还能“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正是运用想象进行推测的结果。运用想象进行推测,重要的是,一要有根据,二要合乎情理。上例“我”有看戏的经验,这是根据;既然是唱戏,自然能听到锣鼓的声音,这叫合乎情理。
2、中考作文的联想技法
联想是作者依据写作主旨,由甲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乙事物而构成的生动形象、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思想感情得以充分表达。不少考生在中考时借鉴课文中的联想技法,写出了一篇篇佳作。
(1)接近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事物。刘绍棠的《榆钱饭》由眼前的想“打油腻”吃榆钱饭联想到旧社会用榆钱充饥,又联想到十年**时期*榆钱饭度日,这一思维过程便是接近联想。湖北仙桃市一考生以《难忘掌声》为题作文,从站在市“三好生”领奖台上赢得掌声落笔,然后思路穿越时空,联想到自己在小学四年级“破罐子破摔”时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同学们给予的那改变人生轨迹的掌声,凸现掌声对“我”的激励,联想自然,主题鲜明。
(2)相似联想指由甲事物联想到在某种特征上与之相似的乙事物。茅盾的《白杨礼赞》由白杨树写到北方的抗日军民便是通过相似联想实现文思的跳跃的。黑龙江省中考要求以“水”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以《水的联想》为题遨游于水的王国,文章跳出编写故事的套路,多角度展开广泛而贴切的联想:由水的平淡无奇、气势宏大、坚韧不拔、清污除垢等特性分别联想到农民、人民军队、科技工作者和人民教师,由物及人,给人启迪。
(3)对比联想指由甲事物想到与它性质不同的乙
第三篇:中考经典作文解读(2011)
中考经典作文解读(2011)
2011年中考于6月份举行,很多人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做足了准备,但是还有一部分人确是水深火热之中。作文的部分成了他们最为苦恼的部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经典的作文呢?下面2011中考经典作文解读为大家解读一下。2011中考经典作文解读知识要点:
1、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2、生活是想象之源,想象是作文的翅膀。
3、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考试说明:
1、中考作文的想象技法
想象,是指根据已有的见闻和生活经验,构想出不曾见过,或者从未出现过的形象或情景。想象的方法很多,作文中常用的有:
(1)编创法。就是编制故事的情节。一般记叙文要求写真人真事,不需要编故事。如果写童话、小说、科幻故事或者写看图作文、想象作文等就得编故事了。编制故事情节在文艺创作上叫虚构,它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尤其是童话、科幻故事、想象作文,作者可上天入地、探奥搜奇;和草木交往,与鸟兽倾谈,可以历洪荒远古、访古人来者。真可谓无所不能有,无所不可有。但是,同学们应该明白,无论想象的内容多么奥妙神奇,都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源”和“本”便是生活。
(2)组合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拼凑在一起,形成新的人物形象,新的事情,可称组合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样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讲的是文艺创作,对我们借助想象写好作文同样有指导意义。这种方法就是人们所说的“移花接木”。
(3)扩展法。所见所闻的内容是简单、抽象或粗糙、模糊的,借助想象充实,使其变得清晰、细腻、生动、形象,可称扩展法。扩展法的过程是:展开想象,让所要写的内容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接着,选词练句,用最恰当的语言对“浮现出来”的具体形象进行细致的描绘。一般来说,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大都借助于扩展想象。平时说的“添枝加叶”,就是扩展想象。添加的“枝”和“叶”正是扩展的结果。
(4)梦幻法。借助梦境或幻觉描绘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以表达某种愿望或抒发某种情感,可称梦幻法。例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杨朔《荔枝蜜》)这里借助梦境表达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用梦幻法所描绘的某些景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变成小蜜蜂。正因为如此,梦幻法才给作者提供了运笔的广阔天地,才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并富有神奇、浪漫的色彩。
(5)推测法。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情景,借助想象推测出未知的情景。例如:“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我”没到现场,却能知道“戏已经开场”,能“听到锣鼓的声音”,还能“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正是运用想象进行推测的结果。运用想象进行推测,重要的是,一要有根据,二要合乎情理。上例“我”有看戏的经验,这是根据;既然是唱戏,自然能听到锣鼓的声音,这叫合乎情理。
2、中考作文的联想技法
联想是作者依据写作主旨,由甲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乙事物而构成的生动形象、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使思想感情得以充分表达。不少考生在中考时借鉴课文中的联想技法,写出了一篇篇佳作。
(1)接近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事物。刘绍棠的《榆钱饭》由眼前的想”打油腻“吃榆钱饭联想到旧社会用榆钱充饥,又联想到十年**时期*榆钱饭度日,这一思维过程便是接近联想。湖北仙桃市一考生以《难忘掌声》为题作文,从站在市”三好生“领奖台上赢得掌声落笔,然后思路穿越时空,联想到自己在小学四年级”破罐子破摔“时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同学们给予的那改变人生轨迹的掌声,凸现掌声对”我“的激励,联想自然,主题鲜明。
(2)相似联想指由甲事物联想到在某种特征上与之相似的乙事物。茅盾的《白杨礼赞》由白杨树写到北方的抗日军民便是通过相似联想实现文思的跳跃的。黑龙江省中考要求以”水“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以《水的联想》为题遨游于水的王国,文章跳出编写故事的套路,多角度展开广泛而贴切的联想:由水的平淡无奇、气势宏大、坚韧不拔、清污除垢等特性分别联想到农民、人民军队、科技工作者和人民教师,由物及人,给人启迪。
(3)对比联想指由甲事物想到与它性质不同的乙事物,或由事物的某一方面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方面。臧克家的《有的人》就是以对比联想作为构思基础的范例。河南省中考作文题目为:”我深深感受到了。“有篇题为《我深深感受到了野草的可敬》的考场作文,把赞诵野草独立不羁、向往自由这一主旨置于对比联想中加以凸现:”长春藤,婀娜多姿,然而她离不开树,总是恋着树的伟岸,只能算作小家碧玉;芍药,温情脉脉,然而离不开花圃,总是恋着园丁的呵护,只能算作贵族门第里的千金小姐。“文章接着以诗的语言描绘小草”泼辣的野性“,并以反问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乐天赞叹的不正是野草这恋着独立、恋着自由的野性吗“结尾,全文由对比式的托物联想构成,立意高远,耐人寻味。
(4)表里联想指由事物表象想到它的本质意义,再由它的本质意义想到相关联的事物。安徽省中考要求以”最需要“为话题作文。有篇考场作文的题目为《苹果精神》,全文所呈现的表里联想的思维流程十分清晰:由三个故事(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掉下的一个苹果”砸“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苹果电脑的发明)联想到故事所蕴含的本质意义(强烈的好奇心加上锲而不舍的奋斗实践),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具有”苹果精神“的人和事。作者由表及里,联想丰富而深刻。
(5)因果联想指根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由因及果,或由果及因的思维过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自己遭受风雨之苦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湖北荆州市中考作文要求自拟的题目中须有”喜欢“一词,有位考生的文题为《我喜欢这位售票员》,叙写一位公交车售票员关心、照顾乘客的三组镜头,结尾处这样由果探因:”我想,她大概觉得为大家微笑服务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吧。不然,她为啥总笑得那样纯真,那么自然!“作者通过这种因果联想展示人物的古道热肠、美好心灵,使前文的叙写一下子闪出亮色。
(6)声色联想指根据声音或色彩引发的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这类联想技法在《安塞腰鼓》《海滨仲夏夜》中都出色地运用过,不少考场作文也成功地借鉴了这种方法。山东淄博市中考要求以”幸福“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别出心裁,以《幸福》为文题,以”绿色“"白色”“红色”为小标题,以色彩为出发点放飞想象,最后揭示“幸福”的丰富内涵,饶有情趣。江苏省南通市中考作文半命题是《我发现》,有位考生在题中填上“枕头里有个世界”,叙写父母三次为有“落枕”毛病的“我”做特殊枕头的动人故事,文中多次出现精彩的联想,如:“睡在母亲亲手缝制的绿豆壳枕头上,只要轻轻一动,枕头就会发出一种'沙沙'的声音,那声音就像没有歌词的童谣,在静静的夜空里弥散,连夜的精灵都会闻声止步,我当然睡得格外香。”“考上初中后每晚枕着新药枕,听枕中药材的”簌簌“声,那简直是在欣赏人间最美妙的音乐,我仿佛又找到了家的感觉,在乐声中,我一手拉着父亲,一手扶着母亲,来到了落叶林,看一地金黄,享人间温馨。”这样写,“声”由“枕”起,由“声”联想,视听沟通,造境抒情,体现出创新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第四篇:中考满分作文解读
中考满分作文“语言”解读
考场作文,时间紧,要求高,也最能反应出考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功底如何。因此,考场作文的精美语言的愉当运用也是不可忽视重要一环。
例一:伴着你,陶渊明的朵朵菊花点缀了朦胧的南山,龚自珍的片片落红幻化成软软的春泥,晏殊的独自徘徊落寞了曲径通幽,温庭筠的脉脉斜晖笼罩了悠悠的碧水。(选自2005年江苏省无锡市《精彩语文》)
解读:考生灵活而又巧妙地将诗人和诗意浓缩成一句话,组成排比句,前两句和后两句又略有变化,把“精彩语文”写得具体可感,令人信服。
例
二、曾为一次失败,坐想行思,辗转反侧;曾为一次得失,愁肠百结,蹙眉千度;曾为一次邂逅,殚精竭虑,苦苦哀伤。于是乎,读一读刘墉,品一品林清玄,几篇隽永优雅的短文,字字珠玑,禅意飘香,让我热著一份平和的心淡看苦短人生。(选自2005年江苏无锡半命题“精彩”的满分作文《精彩语文》)
解读:前面的排比句极力渲染了心中不平事的恼人,每一小点后,都用了两个短语,八个汉字,心出自己的心理活动,为后面写语文的精彩埋下了重重的一笔,正是有了“精彩语文”才使自己作文的语言如此精彩。
例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给你好心情;“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欢悦,给你好心情;“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意外,给你好心情„„好心情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选自2005年江苏常州以 好心情之旅” 为话题的满分作文《好心情之旅》)。
解读:紧扣文题,以排比句的形式,引用古诗词中的名句,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给人一种美的醺陶。
例四:试想;如果毛遂对自己没有信心,他能参加谈判并对胜利起关键性作用吗?如果冯谖对自己没有信心,他能出人头地拯救孟尝君吗?如果刘邦对自己没有信心,他能击败项羽成就百年帝业吗?(选自2005年重庆以 “力量” 为话题的满分作文《自信的力量》)。
解读:考生写议论文,学习鲁迅、辩论比赛的语言风格,用一些排比反问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无可辩驳的力量,无疑能增加语言的亮点。
当然如果写记叙文,生动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个性化的外貌和语言描写都是要引起重视的。
获得满分作文的技巧除了以上四点外,还有审题、立意、选材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相信同学们都有已掌握了。不过,在临考前,能把以上四点注意一下,是有利无弊的。
中考满分作文“结构”解读
中考满分作文结构方式很多,如写记叙文,可以物或情为线索结构文章,可以欲扬先抑,有问有答,也可以顺叙、倒叙、插叙等方式结构文章,还可以采用抽丝剥笋式的结构方式,这里就以总分总方式结构全文的“分”——“虎腹”的部分的结构形式作一些解读。
1、排比段式。
例:2005年海南省课改区材料半命题“我生活在中”满分作文《我生活在挑战中》在开头摆出论点后,从“挑战自卑”、“挑战惰性”、“挑战嫉妒心”、“挑战贪念”四个角度分层论述了挑战的四种对象。
解读:在每一小节开头用一句话引领全节,实际上有类似分论点的作用。或在每一小节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节。这种排比段式的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结构匀称,让人有爽心悦目之感。
例:2005年江苏常州以“有个好心情”为话题的满分作文《美丽心情四季版》,在个小节的开头,分别是以下四句:春天——纸鸢初飞,春暖花开;夏天——小荷初露,蜻蜓点水;秋天——稻谷飘香,硕果累累;冬天——雪落无声,瑞雪丰年。
解读:很多同学都喜欢用春夏秋冬做小标题行文,而该考生却在后面分别加了八个字,提示下文内容,这就是一种创新,再将其移至段首,当然会给人一种新鲜靓丽的感觉。
2、提示段式
例:2005年湖北宜昌以“美”为话题的满分作文《小街真美丽》开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自己对小街宁静与陈旧的厌恶,然后从三个方面赞美小街,一、小街是美的,美在自然;
二、小街是美的,美在和谐;
三、小街是美的,美在古朴;最后以诗化的语言结尾。
解读:每一个方面的提示语,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放在这一层次的前面,单作一节,除有引起下文的作用外,还有起着强调突出和引起别人重视的作用。
3、总结段式
例:2005年广东深圳半命题“
的味道”的满分作文《江南的味道》也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写“多情的江南,让多少文人墨客梦萦魂绕”,中间根据所学诗歌写了四块:
一、江南的味道是清水的甜味;
二、江南的味道是初恋的苦涩;
三、江南的味道是离乡的酸痛;
四、江南的味道是怜悯的苦楚。最后是总结全文。
解读:与提示节段式相反,总结段式是将每一层次的总结性的话作为独立的单位,放在每一层次的后面,单立一小节,起强调突出和总结这一层的作用。
2、小标题式
小标题式有好多种,这里就常见的几种作解读。
A、对比式
例:2003年福建南平以“改变”为话题的满分作文《耳朵“挑食”》中间用了四个小标题:变化之一:吃软不吃硬;变化之二:吃麻不吃辣;变化之三:吃肥不吃瘦;变化之四:吃上不吃下。
解读:精明的考生目光深邃,以耳朵为依托点,每个小标题又用对比的形式讽刺了官僚作风、奉迎折马、金钱至上、欺上瞒下的不良现象,揭示了真话“销声匿迹”的原因。
B、比喻式
例:2005年河南以“友善”为话题的满分作文《耕耘友善
欢乐一片》中间用了三个小标题:花絮一朵——初识友善、花絮二朵——化解仇怨、花絮三朵——连接友谊。
解读:三个小标题,把所写内容比喻成花絮。三朵友善的花絮,组成了一个友善的世界。破折号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运用破折号的还有,如《友善的微笑》中“笑——逗乐了孩子、笑——增加了勇气、笑——扭转了人生”等。
C、诗句式
例:2004年山东淄博以“风景”为话题的满分作文《水祭》中间用了四个小标题:风景一:清明时节雨纷纷;风景二:路上行人欲断魂;风景三:借问酒家何处有;风景四: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读:考生四个小标题,巧妙地引用了唐朝杜牧的四句古诗,写了四幅风景,古今对比,正反论证,层层深入,告诉人们水资源的污染破坏状况令人担忧,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例:2005年江苏宿迁命题
“掌声又响起来”的满分作文《掌声又响起来》中间三个小标题用了王国维的学习三境界引用的三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从却在灯火阑珊处。写自己学习上故事。
D、情景式
例:2005年浙江杭州以“风景”为话题的满分作文《心弦上痴情的景致》中间用了四个小标题:人去楼空空寂寂、旧日思情情切切、多情伴我咏黄昏、两行热泪肝肠烈。
解读:从四个小标题可以看出,作者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让“情”与“景”高度融合,值得借鉴。
小标题的形式很多,可以用镜头
一、镜头
二、镜头三的形式,也可以用戏剧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的形式,还可以用日记形式,这里不再罗嗦。
D、小类式
例:2005年江苏南京命题作文“从‘头’说起”为题的满分作文《从“头”说起》中间用了三个小标题:王者之“头”、勇者之“头”、胜者之“头”。
解读:这三个小标题就是从三个较小的切入点去考虑的,第一个小标题后的正文用了名言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然后写陈胜的故事;第二个小标题后用了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然后写徐霞客历经千辛万苦寻找长江源头,为勇者们开辟了探险之路的故事,第三个标题后用了佳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然后写体育运动员刘翔夺冠的故事。这三点都紧紧围绕“头”来做文章,最后就地取材号召考生充满自信,开好这个精彩之“头”,辉煌之“头”,舞动之“头”,简直妙绝。
还有从家庭生活选材的:挣钱的“头子”(写爸爸),管钱的“头子”(写妈妈),省钱的“头子”(写自己),结构也非常合理。
E、感觉式
例:2005年江苏无锡半命题作文“精彩
”的满分作文《精彩瞬间》中间用了三个小标题:看,煦日东升;听,睡莲花开;品,人生真谛。
解读:第一个小标题,既写小姨生孩子,又写东升的旭日,充满希望。第二小标题,乍看难以理解,细读,才知考生曾侧头微闭双眼,听花开时“砰”的清脆声,这一细节描写是令人信服的。第三个小标题,写的是病危的女孩还想着捐献眼角膜时,吹散一朵蒲公英的花的醉人。三个精美瞬间都在昭示着生命的真谛,给人以希望,微笑,帮助,值得读者品味。
中考满分作文“凤头”解读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许多学生考场作文不知道如何开头才能取胜,现例举中考满分作文的几种“凤头”作一些解读,仅供参考。
一、拟人抒情式
例:一直苦苦思索着你,我心中的精彩语文;一直苦苦追求着你,我心中的精彩语文。你给我清风与明月,你给我山光与水色,你给我碧海与晴空,你打通了我与自然的界限(选自2005年江苏无锡半命题
“精彩
” 的满分作文《精彩语文》)。
解读:考生开头就直抒胸臆:自己一直苦苦思索、追求着“精彩语文”。然后以第二人称行文,将“精彩语文”拟人化,用排比句具体写出了“语文”的“精彩”,拉近了人们与语文的距离,读来有一亲切之感。
二、比喻抒情式
例:生活如诗,诗意有尽情难尽;生活如茶,茶香满口情悠悠;生活如歌,歌到深处情难留;生活如酒,酒将醉时笑语盈„„(选自2005年江苏无锡半命题“精彩
”的满分作文《精彩一幕》)
解读:开头将生活比喻成诗、茶、歌、酒,并以工整的排比句式,抒发了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节奏感强,情意绵绵,令人陶醉。
三、排比议论式
例:我珍惜阳光,因为它给我温暖;珍惜晚风,因为它给我凉爽;珍惜绿叶,因为它给我生机;珍惜星空,因为它给我遐想(选自2004年江苏无锡以“珍惜”为话题的满分作文《懂得珍惜》)。
解读:这篇文章的开头紧扣话题“珍惜”,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以排比句的形式写出了自己珍惜阳光、晚风、绿叶、星空这些自然景物的理由,为下文展开“懂得珍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情景描写式
例:秋日的黄昏,荻带着一身的寂寞,走进了那片枫林中。踩着那些干桔的,失去绿色的落叶,嗤嗤啦啦的声音在脚底响起。荻蹲下去,慢慢捡起一片,一颗泪珠竟无声无息地滴落在叶子上(选自2002年山西太原以“公平”为话题的满分作文《被遗忘的角落》)。
解读:秋日黄昏这一特定时间和落叶这一特定事物有力地烘托了自己寂寞伤感这一特定的心境,可谓浑然天成。使人立即想起鲁迅《故乡》的开头,“苍黄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的景与“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的情的水乳交融。可见考生也是学以致用。
五、悬念提引式
例:我脸红,我羞愧,我将头低了下去。虽然耳边正响着“赞许”我的掌声。因为我清楚地知道,那不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选自2005年江苏宿迁命题满分作文《掌声又想起来》)。
解读:开头紧扣题目点明掌声,设置悬念——为什么这“赞许”我的掌声,却“不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以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为下文落实“又”作了很好的铺垫。
六、引用名言式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一直相信,人的生存是为了接受不同的挑战,攻克各式各样的难题。这样才会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增长自己的才干,甚至于于完善自己。所以我们要接受不同的挑战(选自2005年海南省课改区材料半命题“我生活在 中”满分作文《我生活在挑战中》)。
解读:开头紧扣文题中的“挑战”,引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名言,阐述道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然后摆出论点——我们要接受不同的挑战,为下文展开论述张本。
七、题记单列式
例一:淡淡的,真的是淡淡的,却让我一瞬间体味到了一种别样的馨香„„
——题记(选自2005年江苏南通以“生命的芳香”为话题的满分作文《蔓延在栀子花开的季节》)。
例二:家,是温馨的港湾,是我们这些扬帆出海的小船最好的归宿;家,是一把大大的伞,有风有雨为我遮为我挡;家,也是一首亘古不变的歌谣,是印在我心中最美的音符。
——题记(选自2005年重庆以“力量”为话题的满分作文《家庭的温馨》)。
解读:紧扣文章的所要表达的主题,运用优美的抒情议论语句写明题记,有一种先声夺人之感,一开始就引人注目。
“凤头”当然不仅这些,诸如“开门风山”、“引用歌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中考满分作文“豹尾” 解读
文章的字数达到了要求,有的同学就认为大功告成了;也可能因为时间安排不当,来不及对结尾作精心安排;或是因为不会安排“豹尾”而放弃推敲,草草收兵。这实际上是得不偿失。要知道再忙的阅卷老师,结尾都是要认真看的,同学们就要像导演安排压台戏那样认真写好“豹尾”,才能给阅卷老师留下美好的印象。现从中考满分作文选出几种结尾可供借鉴。
一、感悟反问式
例:我忽然明白了让的技巧,生活的繁杂与我无关,我不必整天想着让开他们,倒不如在心中拾起一片宁静,寻找一条平和的人生之路,平平稳稳地走下去。做一个心灵的隐士,又何必一定要让开世间的繁杂?(选自2005年江苏扬州以“让”为话题的中考满分作文《让的技巧》)
解读:这是考生在浙西大峡谷中漂流,从乘竹筏的大伯的一句“我哪清楚呦,撑了这么多年的筏子,我只知道哪里安全,可以让筏子平稳地通过,要想去避让危险干啥?”
得到的感悟。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考生的感悟是多么地独特而又深刻啊!反问句结尾,更让读者觉得不容置疑。
二、俏皮幽默式
例:看浮云般的人生,望江南,江南的味道是什么?甜还是苦?那应该是诗人的事情(选自2005年广东深圳半命题“的味道”的满分作文《江南的味道》)。
解读:考生明明知道在诗人笔下,江南的味道是多情的,最后还要两个设问句来一句:“江南的味道是什么?甜还是苦?”并俏皮、幽默说:“那应该是诗人的事情”,似乎与自己无关,这就留给读者以仔细揣摩品味的余地。
三、诗歌意境式
例:夜深了,小街静下来了,天上的星星和小街的街灯遥相呼应,分不清是天上还是人间(选自2005年湖北宜昌以“美”为话题的满分作文《小街真美丽》)。
解读:读了这篇文章的结尾,人们自然会想到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因为这一结尾抓住小街的特征,运用了联想的写法,具有诗一般的意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四、展望号召式
例:好心情之旅不会结束,请你让自己的人生成为永远的好心情之旅吧,给自己也给他人留一份好心情(选自2005年江苏常州以 “好心情之旅”
为话题的满分作文《好心情之旅》)!
解读:展望号号式的结尾,能够直接表明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良好愿望,引导人们一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奋斗。
五、揭开谜底式
例:雪似乎没有想停的意思,那鲜亮的白色在晨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而柔软。一束晨光照到了那张纸上,上面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寻母启事”
(选自2005年湖南益阳市半命题“走近
”的满分作文《走近那张“牛皮癣”》)。
解读:题目中的“牛皮癣”为什么要加引号?为什么专门清除“牛皮癣”的清洁工、晨练的老爷爷都没有揭掉这张“牛皮癣”?上学的小学生为什么还要呵护这张“牛皮癣”?直到文章的结尾才解开了这个谜底。不但能给人以“原来如此”的轻松感,还给人们以关爱他人的人性美、值得弘扬的亲情美的享受。
六、引用名句式
例:现在我成绩好了。我也读懂了那句我从前决不会明白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选自2005年浙江金华半命题“想起了
”的满分作文《想起了那次醒悟》)!
解读:最后引用名言佳句,能收到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简捷明了,干净利落。
“豹尾”当然也没有穷尽,也无法穷尽,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读的中考佳作去揣摩运用。
第五篇:中考高考解读
语文高考中考说明解读学习心得体会和语文教学的建议
一、对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如今,正适逢高考改革,作为一名初中的语文教师,我觉得当前提出的将初中语文教学同高中语文教学相接轨的改变非常好,因为,通过那些上高中的初三毕业生的反馈,我们现在初中的教学和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上脱轨挺严重的。
很多学生到了高中之后,极其不适应学习内容和题型的变化,导致语文成为弱科,严重拖了学习的后腿。长期的高中按高中的路子走,初中按初中的路子走,让很多学生觉得初中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在高中用不上,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也觉得汗颜。
谈建议的话,也说不出很扣核心的话,只能说就自己的理解来说几句:
第一、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背诵内容之多,学生烦不胜烦,文言文、古诗词、课下注释、译文、生字词、名著导读等等,我觉得这些内容关键在于熟,而不是硬要一字不差的去背,主要是在于理解运用,像现在中考中加大选择题的比例这做法是挺好的,让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
第二、阅读题的设置还是要加大议论文的比例,长时期的散文阅读,我感觉学生的态度是读不太懂也不爱读,更不要说提起兴趣去认真的做,这其中的原因不太清楚,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待散文阅读的兴趣的确死缺乏,对于老师的训练、讲读也大多是被动的接受,毫无作用。
第三、作文的训练找到衔接点。很多毕业升入高中的学生会责怪我,老师你叫我们学习写的抒情性记叙文,到高中了主要训练议论文,完全没有帮助,我不知道有没有老师在初中教学中训练孩子们写议论文的,反正我是没有过,因为,我手中所有的中考优秀作文、满分作文资料中,议论文是基本没有的,记叙文的训练是初中的重心,为什么和高中的作文训练接不上轨呢。这个衔接点一定要找好。
二、对中考说明的解读
今年的中考说明对比往年,应该说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主要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点:
1、选择题的比重加大,三、对高考说明的解读
1、前言部分: 2014年的《考试说明》作为2014年今年高考命题的依据,努力体现“平稳推进,稳中求新,坚持科学性,完善指导性;确保公平公正” 等基本原则;努力体现“坚持改革,稳步推进,突出思想性,注重科学性,重视基础主干知识,强调学科能力、素养,关注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重视规范性和公平性” 等基本原则。
2、名篇名句默写:重视新增篇目高考名句名篇考的是默写,任何一处的补写,错、漏、添字都不给分,因此,名篇名句默写要做到在“会背”的基础上“写对”。今年高考《考试说明》对名句名篇背诵默写篇目(段落)再增5篇,这很好地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重视积累的原则。所以学生对新增篇目的背诵默写应该重点掌握,从细处着眼,避免出现错别字,增加得分,把基础的分数拿到手。
3、文言文阅读要回归基础,用好课本,注意要常抓不懈,保持语感。高考设题中许多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法等都与高一至高二学习过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归这些重点篇目,精心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高一高二的教师也应该向学生明确暗示。而文言翻译,首先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先通读全文,弄清文章意思;其次要落实字词,以直译为主,对于原句中带有文言特殊用法的,包括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偏义复词等,务必要做到字词有落实;第三要追求“雅”的至高境界,在“信”、“达”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表达规范的要求,调整修饰句子表达,使之流畅,表意明确。诗歌鉴赏:注重知人论世。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阅读:扎实基础技能
多项选择题具有较大的覆盖面,每个选项都设置了两个错点,难度不大。要求学生避免出现以下情况:主观臆测,随意编造情节;把类似的情节搅在一起;主次不分,分不清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与考题有关与否,过多地涉及“非考人物”、非考情节。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和概括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记叙的要素,叙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我们在复习时应特别注意,训练学生们把握叙述的要素,抓准得分点。
论述类阅读、文学类阅读、实用类阅读中的选文大多选取富有深刻意蕴,揭示人生哲理,生活感悟,亲近自然,文学性突出,具备审美价 2
值的文章。这些高一高二的语文课就应该给予引导和训练。到了高三更不该放松。
4、近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弘扬社会公德,关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使命和责任,告诉人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领悟深刻的做人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倡导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都要让学生清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