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山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乡镇工作调研座谈会上的发言
转变乡镇工作职能促进农村快速发展
在山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乡镇工作调研座谈会上的发言
(__县农办)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__有关乡镇工作的基本情况、面临的形势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作如下发言。
一、基本情况
__位于渝东南乌江之滨,是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国定贫困县。县城位于乌江、郁江交汇处,距重庆主城区260公里。全县幅员面积3903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300个村(居)委、1966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6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52万人。现有耕地76.81万亩,其中田15.1万亩。全县水资源富集,是全市唯一的水利能源基地县。有丰富的草山坡,农副产品充足,是“全国烤烟基地标准化示范县”和全市唯一的“秸杆氨化养牛示范县”。2004年全县实现经济总量22.9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89亿元,农业增加值8.0亿元,粮食总产量30.01万吨,农民人均粮食52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962元。
全县39个乡镇中,一类乡镇15个,二类乡镇13个,三类乡镇11个。一类乡镇设党政办、经济发展办、农业发展办、社会事务办、村建国土办、财政所,二类乡镇设党政办、社会事务办、经济发展办、财政所,三类乡镇设党政综合办、财政所。共有行政编制945名,机关后勤服务事业编制68名,现实有乡镇公务员895人,工勤人员123人,未过渡公务员和工勤人员107人,共计超编112人。各乡镇除教育和卫生外,均设农业服务中心、文化广播服务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所四个直属服务事业机构,共有事业编制698名。
二、乡镇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原因
随着机构改革的有序推进,特别是税费改革以来,乡镇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形势下,我县乡镇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我县地处边远偏僻,基础设施建设原有基础差、投入资金少、单位成本高,发展水平明显落后。至今还有一个乡镇公路不通,有36个行政村不通公路,乡村公路质量差,除“319”公路__至郁山段、县城至__电站大坝外,全县没有其它上等级的公路,乡镇的公路别求通畅,就是维持通行都很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资料和农产品运输十分困难;还有57.1的自然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未改造区域供电线路差,用电无保障,发展农产品加工难,农民负担重,电价一般在1元/度以上,有的高达2-3元/度。还有12.92万人饮水困难,稍遇天干就面临缺水之困;电视普及率只有
55、固定电话入户率仅为15,农民对政策了解狭窄,生产信息闭塞。
2.农业产业化进程步伐缓慢。我县目前初步形成粮油、烤烟、畜牧、林业和劳务等五个支柱产业,但除烤烟、畜牧外,无论在规模,还是生产经营模式上都明显不足。投入上,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每年县财政在吃饭都难保证的情况下挤出的三四百万作为支农安排,犹如杯水车薪。因为市上项目的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全市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近年我县虽安排有黄籽油菜、草食牲畜、天然香料和中药材等项目,但所得扶持极少。除桑柘等少数乡镇具有明显的产业发展优势外,绝大多数乡镇没有形成主导产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粮猪”二元经济结构。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滞留在土地上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妇女,劳动者素质不高,不利于产业化生产。龙头企业方面,受资金、技术和市场的影响,发展一直较慢,我县唯一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牧业开发公司,每年所得扶持也只是象征性的10多万元,对一个企业发展作用也不会很大。农村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停留在家庭小作坊水平,农业产业化程度十分低下。
3.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缓慢。到2004年,我县城镇化水平仅为15.3,位列全市区县之末。除了缺少发展资金,自身投入能力弱,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完善外,还有地理位置的劣势,投资环境差,招商引资困难的原因。全县各乡镇中,只有汉葭、郁山、保家、高谷等镇有为数不多的农产品加工、建工建材和矿产品开发企业,且多数企业设备和生产技术落后,经济效益差,对地方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对财政的贡献不大。多数乡镇的乡镇企业是一片空白,仅有的不外乎粮油加工房、家庭酿酒作坊、石木工匠及手工编织。市定首批百强镇除汉葭镇因居城关发展稍好外,保家镇在启动建设两年后,中心镇项目新建一条街道迟迟不能完工,其他配套设施几乎为零,产业发展没有大的起色,因无龙头企业的带动而普遍开花,缺少产业支撑,导致二三产业发展步伐不快。
4.乡镇社会事业发展极不平衡。县城有完备的教育体系、卫生机构,设备齐全,师资和医务人员配备较
第二篇:在全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10年8月27日)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是2006年4月份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是国家级石油化工产业区,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规划控制区232平方公里,主要发展化工、电力能源、现代物流、机械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东营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是黄河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鲁、晋、冀部分地区的最佳出海通道,现有3万吨级码头2个、3千吨级码头3个、千吨级码头16个。自2005年东营港扩建特别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设以来,全区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东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攻坚克难,创新突破,推动各项工作实现了超常规推进,拉开了建设发展的大框架。
一、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谋划,实现科学发展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国家《规划》确定的发展定位,全面落实《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注重工作指导转变,着眼长远科学谋划。一是在发展战略上。坚持走生态高效、创新发展之路,自觉置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大局中,准确把握开发与保护、效益与环境、当前与长远三个方面的关系,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全力打造-1-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区,推动科学发展。二是在发展定位上。立足黄河三角洲,面向环渤海,连接东北亚,服务鲁北、鲁中及晋冀区域,建设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化工基地、石油储备基地、能源供给基地,打造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建成区域内最具活力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现代化滨海城市。三是在产业定位上。依托港口优势,发挥特色,重点发展生态化工、清洁能源、现代物流、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四是在发展思路上。发挥港区一体特色,以港带区,港区一体,港城联动,协调推进。五是在发展目标上。计划到2020年,东营港建成工业、物流、仓储配套的综合型、多功能亿吨大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成环渤海地区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聚集区,东港新区成为宜商宜居、文明富裕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二、坚持快速推进快见成效,实现跨越发展
一是东营港建设运营快速推进。东营港一期扩建的7020米引桥和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3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已正式投入使用,市场货源充足,发展潜力巨大。东营港二期航道、防波堤、10—30万吨级油品码头、5千吨级兼顾1万吨级精细化工码头建设方案正在论证。二是大项目合作进展顺利。目前,中海油投资31亿元的一揽子工程已开工建设,2×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2×5千吨液体化工码头即将建设;中海油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预可研已编制完成。大唐东营4×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立项正在加快推进。三是规划建设稳步推进。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成了东港新区总体规划、东营港总体规划、石化产业发展规划,搭建起了港、区、城一体化发
展的基本框架。加快配套建设,全区达到了“七通一平”要求,形成了“五横七纵”的道路交通体系,投资近亿元的污水处理厂年内投入使用,项目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四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严把产业准入、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三大关口,突出大项目引进。华泰集团、海科集团等一批上市公司纷纷落户,万达集团、大明集团、华懋集团、万通集团等一批优秀企业落户园区,投资过亿元的酒店、学校正在建设。
三、坚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实现率先发展
当前,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批复的《规划》明确提出东营港为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心港,东营临港产业区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东营港及东营临港产业区的发展定位得到了全面提升。省委、省政府批复的《意见》也对东营临港产业区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东营港及临港产业区建设,召开了全市加快东营港及临港产业区突破发展大会,举全市之力予以突破。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实施突破:一是在港口建设上求突破,加快建成区域性中心港。今年,加快审批实施东营港总体规划;优化散杂货泊位运营,开工建设2个5万吨级、2个5千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及配套罐区;启动2个5千吨级兼顾1万吨级精细化工品码头建设。明年,加快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立项并开工建设3个以上化工、散杂货码头,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吨。2012年,启动建设10—30万吨级岛式油品码头,力争到2015年,初步形成液体化工、精细化工、散货等泊位组成的港口集群,货物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吨。2016年至2020年,逐步建设集装箱、矿石等专用码头,泊位达到50个以上,吞吐能力过亿吨。二是在产业发展上求突破,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产业基地。重点推进生态化工产业发展。加快实施石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中海油炼化一体化项目列入中海油、山东省和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国家级石油化工产业区为平台,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化工企业,大力推进现有企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生物化工”相结合的产业体系,建成环渤海区域重要的生态化工产业聚集区。积极推进能源产业发展,打造区域重要的高效清洁能源供给基地。加快建设超临界、超超临界生态环保型燃煤电厂,大力发展热电联产,积极开发潮汐、地热等新能源。近期,加快推进2×100万千瓦大唐东营发电一期项目立项,启动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加快推进物流产业发展。科学编制物流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推进总投资近40亿元的中海油和万通物流园区建设,逐步搞好集散、中转、存储、加工配送中心及原油、成品油罐区建设,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流支撑。集约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大型现代机械制造业项目,积极发展服务石油化工产业的石油装备制造业,科学论证、适时发展船舶修造业。三是在规划建设上求突破,为建设滨海生态新城奠定基础。按照国际一流标准,突出生态滨海特色,加快修订完善东港新区规划,科学编制好控规和详规,分步编制好建设用地控规,加快编制市政基础设施及社会
事业专项规划。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推进石化产业区、中心商务区、仓储物流区建设。着力推进“七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工业气体、化工管廊、防潮堤建设。加快东港新城建设,2020年将东港新城建设成为生态良好、宜商宜居、设施完备、充满活力的滨海城市。当前,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正面临大好机遇,东营港及临港产业区也进入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充分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规划,实现快速突破跨越发展,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江西省委书记 苏荣 2010年3月1日
尊敬的华建敏副委员长、尊敬的万钢副主席,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国发展 大局、着眼统筹区域发展确立的重大战略,是引领江西长远发展、惠及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的龙头工程,也是中央交给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光荣使命。今 天,我们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办这个高层次、高规格的座谈会,邀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和各方面有识之士济济一堂,目的就是要借助在座的各位“高人” 的智慧,为我们落实好这一国家战略、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献计献策、给予指导。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光临,正如刚才吴新雄省长代表省委、省政府表示的诚 挚欢迎和衷心感谢,是发自肺腑的,是真诚的。下面,我把我们的一些情况、一些考虑和打算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以便求得更大的支持。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提出、形成的有关情况
江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也是一个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省份。如何既加快发展、富民兴赣,又保护好江西的生态环境,是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认真思考并不 断探索的重大课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省委、省政府就做出了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的重大决策,把山、江、湖的开发与治理作为一个整体,把生态与经 济作为一个系统,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把建设 富裕文明江西与建设绿色生态江西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后,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发展理念,确立“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并于2008年初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是江西人民的 “母亲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刚才华建敏副委员长问我有没有富营养化的问题和其他污染的问题,我向委员长报告,江西鄱阳湖正常 的水域面积是3000平方公里左右,最大面积是1953年5300平方公里,第二个大的面积是98年5100平方公里,蓄水354亿立方。一般来说,水的 富营养化,要自身能够置换六次的话就可以防止污染,正常情况下,鄱阳湖蓄水是90立方,如果自换六次,就是540亿立方,鄱阳湖的水流入长江的是1460 亿立方,就是说鄱阳湖水的置换靠自身的供给能力可以置换30次。还有,进入7月下旬以后,长江倒灌还可以置换数次。大家都知道,江西水资源特别丰富,我们 民族有一句话叫“肥水不流外人田”,我看只有江西能办到,别人不能办到,为什么?因为江西是16.69万平方公里,鄱阳湖流域是16.2万平方公里,占全 省的面积的92%,只有4000多平方公里形成的径流流入了香江,给香港同胞供水,剩下其他的全部进入鄱阳湖,因为江西地形是手掌形,两江三河,五大河 系,所有水全部进入鄱阳湖,南高北低,东高北低、西高北低,三面进入鄱阳湖,汇入鄱阳湖的总流量是1460亿立方,这些总流量打个形象的比喻,超过了黄、海、淮三大河系的总水量,占长江总水量的15.5%,具有重要的位置。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一是着眼于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这是中央领导提出来的,二是着眼于从江西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的路子,三是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去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也有 的部委领导跟我建议,说你对内可以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对外叫国务院“双十二”规划,就是批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国务院2009年12月12日批复 的,双十二正是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抓的日子,说你叫国务院“双十二”规划比较容易记住,这也是比较好的创意。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提出是山江湖工程的拓展,是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继承和提升,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奋斗的结晶,是全省干部群众半个世纪 奋发努力的结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对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具有超出省域范围的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这是国家发改委组织 在北京的国家级专家论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有两位全国著名的生态立区布局专家提出江西对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说得加深认识,不 能光站在江西的角度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应该从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的有机统一,解决这一世界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的角度来思考,并且提出,像 工业化最早的国家,社会化组织程度最高的国家英国,在鸦片战争时期即完成了工业革命,可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出现了伦敦“雾都”事件”,后来我一查不是一 次是两次,一次是上世纪52年,四天时间死了7000多人,第二次是62年,十年后又发生了“雾都”事件,两次“雾都”事件英国死了9000多人,为次才 出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英国将有污染的企业全部迁出伦敦老城区这一历史性的决定。所以,这位老专家也说,我们江西省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意义的认识高 度不够,当然,江西再人才济济,也没有几个院士,也不像在座的各位领导才华横溢,经纶满腹,能够意识到更深刻一些。
我们觉得这个认识,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要求,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这是国务院批复里面的原话,江西地处我国中部地 区,处于经济最发达地区和最不发达地区之间,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地区。在我们这样一个省份,如何能够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将为全国各 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现实的示范。二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大湖流域的开发与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综观国内外大湖流域区开发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在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探索大湖流域开发、保护、治理的新经验,将有利于维护生物 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有利于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从而为全国乃至世界积累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新经验。三是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 的新支点。鄱阳湖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较好,以全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 量。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助于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群,形成中国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实现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 标。四是有利与树立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鄱阳湖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集名山、名水、名湖于一 体,其生态环境之美,为世界所罕见。名山、名水、名湖三位一体这样的生态环境可能不是唯一的,也是罕见的。在这一地区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推进资 源节约,推广生态文化,可以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这是国务院批复的原文中的一句话,有利于树立江西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 象、提高对外开放的“软实力”。我们深深地感到,江西越是对外开放,发展越快。比如在我们去年固定资产形成的6600个亿当中,63%以上都是社会资本、外来资本。
令我们特别感动和振奋的是,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和报批的过程中,中央领导特别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建设部、环保 部、科学院、工程院、社科院、长江委等有关部门给予了鼎立支持、帮助和指导。国家发改委多次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单位来赣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工 作专题调研,多次指导我们修改完善总体规划,并在2009年4月由杜鹰副主任带队,组织26各部位和单位的70多位专家学者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关 规划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和论证。国家科技部还安排专项资金,就鄱阳湖的生态保护问题开展五个方面的专题调研。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在内的38家 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课题投标和相关规划的编制论证工作。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各位,由国内外专家论证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的前期十个重大项目和18个专项规划,最终形成的材料上报国务院,是31公斤,可见我们在座的各个单位付出的劳动量有多大。10个重大课题研究,全球招 标,18个专题规划,都是在座的各个部门的专家学者组成最终形成的成果。可以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顺利编制并获得批准,充分体现了中央级中央各部门对 江西革命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和亲切关怀,凝聚了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各界朋友的心血和汗水。在这里,我再次代表江西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对各位 领导的关心、支持、对中央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对所有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和报批做出了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本质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深刻理解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是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按照国务院的批复,我们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本质内涵概括 为四句话: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实现绿色崛起,科学发展。
第一,特色是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鄱阳湖更是我省生态环境优势的集中体现。我们认为,建设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必须突出生态这一最大特色,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方面,特别注重环境保 护,决不为了眼前的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严格遵守国务院批复的“两区一带”功能分区要求,在湖体核心保护区强化生态功能,决不开发建设。在滨湖控制开发带 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在高效集约发展区,注意集聚经济人口,进行高效集约开发;另一方面,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巩固发展生态优势。继续实施“五河一 湖”源头保护,就是两江三河和鄱阳湖,我们简称为“五河一湖”,造林绿化等生态工程,加快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培育现代服务业,倡导生态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打造绿色家园,使生态优势真正变成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后发优势。
二、核心是发展。我们认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绝不是单纯地保护生态,更不是守着金山受穷。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 也是发展,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把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既保护好“绿水青山”,又垒筑起“金山银山”,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为此,我们将从经济欠发达这个基本省情出发,始终抓住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 先,促进绿色发展;坚持科学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以发展的实际成效检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 成效。
第三,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我们认为,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败,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为此,建设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必须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一方面努力使“绿色GDP”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追求,“绿色政绩观”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追求,“绿色生产 观”成为广大企业的追求,“绿色消费观”成为全社会的追求。另一方面,坚持把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把大力 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当今世界,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际性的重 大课题和难题。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根本意义和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不断探索,积极实践,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路子,使江西人民既能过上现代化生 活,又切实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江西的青山绿水。
三、当前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自2008年初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以来,我们在抓紧编制规划的同时,坚持边规划边行动,能做的事抓紧做。重点抓好“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 治理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工程、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一大”主要指荒山育林面积大,“四小”指乡村、县城以上工业园区和公路两旁的绿化,虽然面积 小,但是难度大。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等四大“生态工程”建设,关停并转了一批违法排污企业,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在全省所有县城以上城镇建成污水处理 厂,到去年为止,全省11个市99个县市区用两年的时间花了79个亿建了85座污水处理厂,去年年底已经全部建完,现在正在试运行。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农 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为实施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后,我们召开全省动员大会,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全面动员 部署。总的想法是,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引领江西科学发展、因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举全省之力,协调统筹,全面推进,把《规划》 描绘的美好蓝图逐项变为现实。当前,我们正在推进几项工作: 一是广泛宣传发动。大力营造氛围、聚集人气、创造商机,使全省上下都能充分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都能深刻领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 涵,都能科学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发展定位、功能定位和实施步骤,都能清晰地明确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各自的责任和工作重点,从而更 加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激情地投身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伟大的实践。对于很多基层干部来说,对于这一战略的理解、执行还有一个过程,为此我 们在全省讲解什么是经济,什么是生态,什么是生态经济,什么是生态经济区,什么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重大意义是什么,重大意义是什 么,把握的原则是什么,如何定位等。
二是细化实施方案、分解落实任务。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精神和要求,我们正在抓紧制定、完善、出台四个方面的具体规划,即:加快编 制规划实施方案,加快编制分区详细规划,加快修改完善18个专项规划,加快编制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在上述规划的编制完善过程中,我们重点把握了三 点,即注意与总体规划相衔接,注意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注意生态保护责任的统一性。
三是抓好重大项目、政策、资金的对接。在项目对接上,我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提出的重大项目,逐项进行了梳理,提出了需要与国家对接的项目清单。在政 策对接上,我们对规划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改革政策,已逐项部署,深入研究体制机制创新问题,开展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在重大资金对接上,我们将尽力争取国家 在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公益事业、农村的水电路气房、保障性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换博登方面给予更大倾斜。
四是抓紧重点工作的有序推进。重点是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启动一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重大带动和牵引作用的重大项目,抓紧推进彭泽核电、万安 核电、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前期工作,我们一般俗称为两核一库。切实搞好项目的研究、论证、调度和实施工作;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 需、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举措,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乡建设水平,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继续抓好“四大生态工程”建 设,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重点,培育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系统性强、任务繁重。我们诚恳地希望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关心 支持,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我们热忱地欢迎海内外投资者积极参与,在多方面开展合作交流,我们将以最优质的服务来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我们也诚恳地 希望新闻界各位朋友以极大的热情时刻关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广 泛参与,有江西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谱写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篇章,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江西人应有 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南古基本情况)南古镇位于县城西南5公里,东西毗邻县、市两个经济开发区,区位优势明显。总面积73.8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5.2万人, 耕地4.5万亩。沭河、分沂入沭河纵贯全境,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蔬菜和林果是农业主导产业,获“山东省脱水蔬菜产业名镇”荣誉称号。南古是我县的工业老镇、农业大镇,有脱水蔬菜、日用搪瓷、肥料化工、五金工具、建筑材料等各类企业120多家,沂蒙老区酒业、金沂蒙集团等县重点骨干企业都座落在我镇。
(机构设置及人员情况)2007年,按照上级部署,我们本着“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规范整合了行政和事业机构,将以前“七站八所”的工作集中到“四办”、“四中心”中来,(四办: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社会和稳定办公室4个综合性行政办公室;四中心:财经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4个财政拨款的股级事业单位,)共核定行政编 人,事业编 人。全镇现有在编职工 人,其中公务员 人,包括班子成员9人(正科3人,副科6人);事业单位在编 人,其中干部 人,聘干 人,工人 人。
(机构改革后的运转情况)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我镇结合自身实际,严把政策关口,依照政策周密组织,规范操作,服从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妥善安置人员,确保乡镇机构改革平稳推进。通过机构改革,将干部引导到发展农村经济、服务农民群众,带领农民致富上来,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一是体现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上。进一步规范了职能配置,将不应由乡镇政府承担的经济和社会事务交给了市场、中介机构和村民自治组织,促进了政府职能到位、市场功能入位、自治功能归位,推动了农村治理方式由单纯依靠政府管理向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的方向转型。如在村级经济管理上,变原来的行政干预、大包大揽为以引导为主,充分调动村级主动性、积极性。三年来,我镇大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镇已成立45家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建立了30个农业基地,发展葡萄、苹果6000亩,蔬菜基地4000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与市场对接的能力,促进乡镇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农村经济转型。
二是体现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上。在便民服务方面,建立了镇、村便民服务网络,通过“乡村联动、集中受理、分类办理、专人承办、限时办结”,满足了农民对于政务服务的需求。在信访稳定方面,建立了信访综治维稳中心,农村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矛盾疏导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初步建立,确保了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在党建服务方面,建立了镇、村党员服务站、点,主要开展接转党员组织关系、办理党费代收代缴、提供党务工作咨询、党内资料参阅、来电来访求助接待、远程教育等服务项目。在土地流转方面,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搭建了土地流转交易平台,为广大群众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土地流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体现在服务和发展上。通过改革,精简人员、加强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健全机关管理制度,加强效能建设,消除了人浮于事的弊端。以“规范、效能、服务”为鲜明特征的乡镇政府工作机制初步建立,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明显提升。
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全镇共流转土地11000亩,发展各类基地28个,获批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2个,获得国家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14个,有机食品转化认证3个,注册品牌商标3个,万亩示范区核心区域建设已基本完成。既培育了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又为工业化进程输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也推进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在镇村建设方面。目前,全镇已经建成社区服务中心楼4座和居民楼16座,居民小康楼300余座。在村级完善配置了新农合医务室、图书阅览室、群众活动中心、农资服务超市、为民服务大厅、治安调解室等公共服务机构,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商业服务区、文体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有效满足了群众对社区综合服务的需求,推进了镇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环境整治方面。我镇以“拆违、清脏、治乱、基础设施建设、镇村容貌整治”为重点,以“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切入点,组建专职的管护队伍、配备专业的环卫器械,建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镇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
(存在问题)
一是专业资源分配不均,人员流动机制不活。近年来,乡镇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等方面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现有的干部队伍已远不能适应乡镇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流动困难,除每年公开招考的公务员,选派分配的选调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外,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基本上不流动,提拔重用渠道不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争先创优意识。特别是现有人员年龄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农业、林业、水利、建设等专业技术人才得不到及时补充,远远不能适应基层工作需要。
二是岗位需求不平衡,技术服务不到位。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政府的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加之乡镇行政人员较少,事务繁忙,除“四办”“四中心”外,工作区虽没有相应的编制,但在实际工作中是面向村级管理的主要平台,部分骨干力量都身兼数职,因此乡镇在人员使用上有混岗使用现象,既不利于职工个人的发展进步,也不利于为民服务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乡镇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服务职能的本领在某些领域被弱化,业务工作特别是围绕服务“三农”的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项目得不到及时推广,与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存在着明显差距。
(建议)自2004年实行税费改革以后,乡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生”方面的需求、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补贴的发放和农村新农合、即将开展的新农保等方面的工作越来越多,乡镇政府的工作总量不是减少而是逐年增多和细化,对人员的要求不但要讲数量而且要讲素质。就乡镇机构改革和人员管理,提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宽严适度的编制管理机制。建议在不突破全镇事业单位总体编制数额,可以根据乡镇产业、事务的不同,灵活配备事业单位人员,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在其时的原则,把专业人才安排到合适岗位,或尽量以乡镇的主导产业确定专业人才,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
二是加强管理,激活流动机制。按照相关政策,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对人员病休、借调、离岗等情况进行规范管理。在人员流动上,可以通过交流轮岗、定期换岗、选优择岗等方式,实现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跨乡镇流动,在乡镇内部消除岗位之间的流动障碍,激发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提拔使用干部时,打破条条框框门槛,激发事业人员工作活力。
三是加强乡镇干部职工培训力度,提升干部职工素质。乡镇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数量的饱和不等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素质的提高而数量不足也难以达到全面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因此,干部的培训应作为长期性和经常性工作来抓,建议结合农村基层工作的需要,对专业技术人员由业务指导部门进行归口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分部门地抓好干部职工的培训工作,最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
第五篇:调研座谈会上发言材料
中共浏阳市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起草调研工作会议上发言材料
(2011年6月2日)
尊敬的建科常委、葵红市长、各位领导同志:
在上一届市委的坚强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工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服务于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重点,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我市工会系统的各项工作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不错成绩,在全市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新一届市委即将到任之际,针对我会工作实际,谨提出如下四点工作希望和建议:
一是希望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继续关心支持工会工作,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中国工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党政的领导和支持。希望市委能继续把工会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研究、同考虑、同部署;定期不定期地听取工会工作的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会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希望能继续加大选准配强工会干部和队伍的力度,配齐乡镇街道专职副主席或工会专干,保证各单位有做好工会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必要的办公条件。三是希望能为工会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目前,各基层工会,尤其是乡镇街道工会联合会还普遍存在经费困难,市总工会的经费毕竟有限,还无法保障乡镇基层工会的经费需要。四是希望能给予工会更多的话语权,让工会干部能更好地代表广大职工说话办事。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关键之年。结合本系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形势新变化,我单位确立了如下的工作设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上级工会的工作部署,坚持‚创新、规范、高效、和谐‛的工作理念,内抓管理,外树形象,以创全省一流、争全国先进为目标,抓住‚工会组建广覆盖,工资协商深推进,帮扶维权强力度,职工素质重提升,经费收缴保增长‛等五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大维权力度,进一步推进社会和谐,团结动员全市广大职工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开创浏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时代,实现新跨越‛再立新功。围绕这个整体思想,为达到预定目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动员职工建功立业。深入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和谐奔小康”、“星城杯”、“芙蓉杯”、“安康杯”等各类劳动竞赛和技能技术比武活动;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大力弘扬新时期劳模精神,营造全社会学习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氛围。
二、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落实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劳资双方良性发展,继续开展‚百日要约‛行动,稳定职工队伍。推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制度,确保女职工权益得到切实保护;扎实搞好改善民生的重点建设,加大职工服务(帮扶)体系建设,强化‚双联‛和‚两帮两促‛措施,深入开展送清凉慰问、‚金秋助学‛等系列活动,成立困难劳模职工帮扶基金等。
三、扎实推进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促进职工队伍全面发展。依托各级各部门的培训基地,举办工会干部业务培训。推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打造浏阳工会的文化品牌。抓好农民工业余学校建设,积极开展农民工流动课堂活动;深入开展芙蓉杯素质达标成果竞赛活动,引导广大女职工提升素质,岗位建功。
四、坚持全方位推进,提高工会工作整体水平。加大在非公企业、合作社等新经济组织建立工会组织的力度,探索社区工会组织建设新模式,拓展组织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工会干部队伍自身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工会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奖励制度,加大激励和依靠基层工会的力度,全面激发基层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的活力,使工会工作任务在基层、落实在基层、完成在基层。在当前形势下,我市工会工作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一、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面临的三个矛盾。一是中央、省市领导对工会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基层对工会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特别是非公企业对工会工作作用的认识还没有到位。二是维护企业的利益与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之间的矛盾,也就是维权与维稳的矛盾。作为工会人,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天职,但是同时我们又要维护企业的发展。三是工会工作的高要求与工会队伍现状的矛盾。领导对工会工作越来越重视,要求越来越高,工会干部素质跟不上高要求。市总工会自身是小机关大队伍,工作又点多线长面广。浏阳有1300多家基层组织,14万多会员,80万劳动大军。人少事多的矛盾加上工会还面临没有强有力手段的困境,使很多工作很难开展。
二、新形势下工会工作面临的四个挑战。一是当前企业对职工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加快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工会组织面临很大挑战。二是职工群众对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的呼声强烈。工会组织从旁协调面临很大压力和挑战。三是当前劳动关系矛盾突出,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面临新的挑战。四是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去年全市发展的7592名会员中有7292人是农民工会员,并且很大比例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对民主政治精神权益的要求日益提高,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面临挑战。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