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平乡华原图书管理员事迹
和平乡华原村图书管理员
-------付立柱
和平乡华原村共五个自然屯,全村691户,2,563口人,中心屯建有标准化村办公室、活动室、图书室,为让全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贫乏,该村委会建设了标准化农家书屋,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学知识、学科技。为了让乡村农家书屋充分发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阵地”的作用,华原村村委会积极组织协调,采取向上争取、部门统筹等方式,筹措书籍近万册,配套了一定数量的书柜、桌椅等硬件设施,提高了农家书屋建设标准。
管理员付立柱是一名勤奋好学的同志,担任管理员期间,农家书屋定时开放,方便村民借阅书刊。他将图书分类摆放并建立电子档案,极大的方便了群众找书和选书,为群众推荐有益书籍,让村民在书屋里受益。书屋内配置读报栏,把订阅的党报、农报张贴出来,让村民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了解增加收入的信息、项目和技术。
他秉承着把书架搬到农民身边,把知识送到农民手中。读一本好书,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华原村“农民书屋”搭起了村屯文化的“大舞台”。他管理书屋,整合优秀图书资源,定期流动,充实到农家书屋,群众在农家书屋即可看到自己需要的书。他还利用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系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家书屋
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出“网络平台+书屋精品”式的文化学习的平台,拓展了群众获取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渠道。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要,保障了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并使农村文化环境得到改善。“我经常来买东西的时候,随便翻下书,挺方便。第一呢,对我经营有所帮助;第二呢,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时常到村头的小超市选购商品村民高兴地说。这就是因为付立柱将村图书室内的部分书籍免费投放到村街小商店、小诊所等村民随时可去、随手可取、随时可学的场所。采取乡村所有个体经营户管理的办法,拓宽投入渠道,降低管理成本。既提高了设施利用率,又方便了村民阅读,为农民学文化、普及知识、提高素质、增强致富本领搭建了平台。
在管理图书室的同时他还全身心的投入了棚室种植的学习,承包了20多栋香瓜大棚,年收入10万元以上,他动员周边农民进行棚室种植,并上门进行技术指导,使一些农民脱去了贫困的帽子。同时他还积极组织农民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评比、推选爱读书和通过读书致富的典型,通过评比表彰,树立典型,鼓励农民多读书、读好书,在乡村营造读书求知致富的氛围。正是通过农家书屋这个平台,源源不断地把知识输送到农民心中,农民看得懂也用得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几年来,用于乡里的支持和付立柱同志的勤勤恳恳的工作使农家书屋点燃了农民读书、用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有效解决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农家书屋成了村民共有的书房,为广大农村带来了书香气息,提升了农民文化生活品位。农民非常欢迎农家书屋,他们认为,在农家书屋不仅能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更能及时掌握信息,找到致富门路。同时,农家书屋也丰富了农村学生课外阅读内容,让家庭贫困的孩子也能读到自己心爱的图书。
农家书屋使村民素质提高了,有了知识的农民,有了更高的眼界。如今,茶余饭后去书屋,成了农家人的新时尚。来时谈笑风生,看书时鸦雀无声,去时交流声声。农家书屋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成为农民知晓法律、掌握政策、疾病防治和致富增收的好帮手。通过读书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科技能人”,带动了农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走上致富道路。
知识照亮前程,科技营造富裕,书屋点燃希望。付立柱同志的愿望是把农家书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堡垒屋”,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屋”,村民们坐到一起、学到一起、乐到一起的“和谐屋”!
第二篇:图书管理员事迹
图书管理员事迹
moumou,女,小学高级教师。1999年参加工作。2006年-2008年脱产进修汉语言文学取得本科学历。2012年在村级学校支教一年。十五年来,她抱着扎根石径乡,服务石径乡的态度,激情四射。以饱满的精神迎接工作的挑战,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教育一线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她所担任的学科教学,在每次统考中总是首屈一指。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是石径乡老百姓最放心的教师,满意的教师。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她所辅导的学生多次或得市级,县级奖项。她个人也多次荣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一.知难而上,勇于担当。
欧老师接任图书管理员一职,是于2012年的下半学期,而2013年又正是我县迎接两室验收的关键时期。作为一间中心完小,验收的成败其作用和影响就不言而喻。原来我校的图书工作一直是由一位老年教师担任,现又要面临退休。对于图书室的原始资料很少,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图书资源缺乏,学生读书氛围不浓厚这一现状.我们拿什么来验收?怎样来迎接验收?谁来担当此任?一个个棘手的问题层出不穷,真让各位领导焦额烂脑。面对这危难之际多事之秋。欧老师主动请缨,并信誓旦旦地说:“把这任务安排给我吧。我喜爱书,我一定会管好,并把它用好,绝对不会给你们丢脸。” 二.勤学苦练,披荆斩棘。
开学伊始,欧老师就积极地投入工作。对于图书管理知识一窍不通的欧老师开始邀请我们一起观看图书室,本想听听我们的意见,帮她出谋划策,没想到我们走进去看看书柜里的书毫无规律的摆放着,好些书签也模糊不清,有好些书破破烂烂。我们也一筹莫展,也感觉任务艰巨,只谈一些个人的意见,并没有更好的建议,只是鼓励她搞好工作。从这以后欧老师一到校就砖进图书室按着自己的方式,凭着自己的设想,修补坏书,剔除旧书,标明书签,按类摆放上架,根据进书册子清查遗失图书并造成册子。给图书登记造册,做好每一笔账目。建立图书资料分类档案。这些工作看似简单,但对于她来说却是纷繁复杂的,她在工作中走了很多弯路,做了许多无用功。她觉得没有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无法真正将这份工作干好,于是她始终坚持对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她认真学习了《中国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准则》,并严格按照“准则”规范和要求自己,学习反复研学了《中图法》、《目录学》等管理知识,和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管理技能得以不断提高,不到两月的时间,图书室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很快步上了正轨。
三、爱岗敬业,不辞辛劳。
为了确保评估工作的开展,县教育局又给我校配备了五千多册新书。看着这么多新书,欧老师压抑不住心中的喜悦之情,她并没有感觉到又有更大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她。面对堆积如山,摆放紊乱的图书,欧老师这时才算真正地把自己平时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只见她沉着冷静地进行整理,清理,对新书进行分类,整理,贴上标签,上好架。当然这些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她还担任了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除了教学时间,她几乎都呆在图书室里,十多年来她还破天荒地的长了冻疮。除了这些以外很多工作都是利用周六、日以及假期里进行的,工作中不辞辛劳,精诚团结,她的办公室晚上经常是灯火通明,由于长期加班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孩子学习成绩都大大下降,自己从未因任何原因请过一天假,工作节奏非常紧张,一天忙得腰酸背痛,在此毫无怨言。
她说:“图书管理是一种途径,图书借阅从中获取知识才是目的,让更多的学生热爱读书,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四、因地制宜,创建特色。
为了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欧老师建议我校把开展读书活动列为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通过真实的读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以书为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我校有十个班级,有四百多学生,实行全天开放,除了上课的时间欧老师都呆在图书室里,以让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借阅图书。甚至在中午休息的时间每班都安排了一些喜欢读书的孩子在阅览室看书,她建议学生用心读书,并进行阅读方式的指导,下发印制好的读书记录表,做好阅读笔记,当看到好词佳句或有启发处,能随手摘抄到记录卡上,到期末进行汇总评比。她还积极协助语文教师开展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最近我校还兴起了读书汇报展示活动,如“一人条新闻”、“一天一个故事”、“一天一个道理”等等交流展示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图书借阅活动中来。很多学生自己做了很多的如优美片段摘记,读书笔记,阅读心得,取得的效果非常好。欧老师最喜欢用教育家的经验来践行自己的行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在阅读。”的确,在众多的活动中让我校不少学生写出了有思想,有文采的读后感。五、一如既往,再接再厉。
图书管理工作在很多认的眼里是枯燥乏味的,但我爱这份工作。在这里和学生一起相遇相知,畅游知识的海洋,这是一种享受,这是一种乐趣,让每一个孩子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让每一本书的价值能在学生的阅读中物尽其用。这就是我从事这一职业的价值追求。这一职业平凡、具体、琐碎的看似简单和容易,而要把认为简单的事情年复一年地做好,就是不简单。
第三篇:陶丽华事迹
用爱拯救受伤的心灵
我1996年毕业于承德卫校,同年11月参加工作,专科学历,主治医师。工作后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医疗工作,现任住院部女病区科主任。为人忠厚、性格率直,工作坚持原则,率先遵守纪律,刻苦钻研业务,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热爱本职工作,服务态度好,受到患者、家属的好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在校学习的虽然是医疗专业,但精神病方面的知识甚少,也未参加过这方面的临床实习。工作后从事的属于新知识、新领域,尤其是面对那些思维、情感等方面出现问题的病人时,更是不知所措。但那些心灵受到伤害的病人,却深深的吸引着、触动着我的心,从此下决心要学好精神病、心理方面的知识,去为广大患者服务。十几年来通过自学、参加学习班、学术研讨会、到省级医院进修等多种形式,使我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诊疗经验愈加丰富,治愈率不断提高。现已成为精神科临床的骨干力量,近几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国家级2篇,省部级1篇,参与完成《从社会心理角度研究制约和谐社会的因素及对策》和《影响承德市精神病患者社会心理因素的调查与分析》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
精神健康,从心开始。精神科接诊的病人,从轻症心理危机到精神失常,再到重型精神病,大多数心灵都受到过不
同程度的伤害,我就用自己的爱心、真心去接诊每一位病人。对心理危机的病人,通过心理治疗,患者的心理危机得到疏导,有时还得对家属进行必要的辅导,以求更好的疗效;对没有病知力的病人,治疗不但得不到认可,有时还要受到责骂;对因病态经常卧床的病人,还要督促起床活动;不主动进食的病人,就主动担当起喂饭的任务;对家属无人管的,既是医生又是陪床的。平泉小寺沟有一36岁的女病人,犯病后丈夫不让其进家,由70多岁的父母送到医院治疗,该病人已怀孕3个多月,由于多种原因病人需要引产,但家属年岁高,不能陪床护理,我利用工作之余经常陪护病人。该病人的精神病不但得到了治疗,引产这个心病也得到根除。再如宽城崔XX在我院住院治疗痊愈后,其儿子带钱来院接母亲出院,不料所带的9000元住院费被偷,病人儿子来院后非常着急,无计可施,我立即帮他报案,想方设法寻找丢失的钱,又借给病人儿子200元钱作为返家的路费。几年来我收到锦旗十余面,感谢信几十封。
心病得由“心”药医,但沟通是桥梁。为方便患者我的电话长期开机,随时与患者保持联系,无论是门诊患者,还是住院、出院患者或家属打来的电话,我都耐心的接听,细心的解答提出的问题,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不论是上班下班、节假日还是黑天半夜接到电话是常有的事。当病人疾病复发,家属无法处理时,就要求医院派人去接。围场
克勒沟有一曾在我院住过院,疗效不错的病人,病情复发仍要求来我院治疗,此时已是寒冬的晚上,我接到后电话就连夜赶往围场,将病人接到医院已是第二天的中午。
山外青山楼外楼,我会更好地学习业务知识,不断吸取新营养,用精良的业务技术去治愈精神病人的病痛,用真诚的爱心去拯救精神病人受伤的心灵。
平泉县精神病医院
--------陶丽华
2011年3月18日
第四篇:徐兆华事迹
扬州警察徐兆华13年坚持助孤留佳话获赠遗产
近日,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分别作出批示,要求组织宣传扬州社区民警徐兆华的先进事迹。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祥国先后两次作出批示,要求全省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以徐兆华同志为榜样,用实际行动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和警民关系,为建设平安江苏贡献力量。在扬州当地,徐兆华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
13年坚持照顾孤老让徐兆华“一夜成名”的事情,就是徐兆华所管理的辖区内,有一位叫许铭荣的孤寡老人,在临终前写下遗嘱,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了徐兆华。由于徐兆华13年来长期照顾老人,老人把徐兆华当成了干儿子。徐兆华称他也不知道老人为何要赠送遗产给他。“我和老许认识有13年了,老许无儿无女,身体又有残疾,只能靠低保维持生活。”徐兆华说,1996年,他在梅岭派出所工作时,正好被分到友谊社区做社区民警,认识了该小区里的许铭荣老人。每次到友谊社区工作时,徐兆华总要带些生活用品去老人家看看,帮老人买菜、做饭、换煤气„„逢年过节,他总会悄悄地将准备好的油、米、钱及时送给老人。夏天到了,他就给老人送去西瓜;中秋之夜,他就送上月饼。许铭荣病了、家里电灯坏了、米没了„„13年来都是徐兆华上门帮助解决。
老人认下他当干儿子在许铭荣老人的卧室里,悬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3个电话号码,第一个号码就是徐兆华的。
徐兆华告诉记者,之前,他曾把警民联系卡留给老人,只要老人有需要,24小时随时上门服务。2004年正月初五早晨,110指挥中心打电话告诉他:“友谊社区的许铭荣老人病重在床,要你去一趟。”徐兆华迅速赶到老人床前。老人眼里噙满了泪水:“兆华啊,你给我的联系卡一时找不到了,我又记不住号码,只有打110找你,大过年的还给你添麻烦。”徐兆华二话没说,就把老人背下楼,扶上车往医院赶,等老人打完点滴,徐兆华又把老人送回家安顿好,才匆匆赶到岳父母家。此后连续五天,徐兆华放弃了休息,每天背着老人到医院输液,还从家里带去水果、鸡汤给老人补身子。为了防止老人再次忘记号码,他找来了一块小黑板,把自己的号码写在上面。
那次病好了后,许铭荣就常说徐兆华是他干儿子。
临终前遗产留给警察2007年,老人查出肺部肿瘤,肾病也到了晚期,徐兆华心急火燎地找了很多专家,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没有有效的办法。从此以后,徐兆华憋足了劲让老人开心,甲鱼、黄鳝、母鸡,什么好吃买什么,炖好了给老人送过去。
2月4日中午11时15分,弥留之际的许铭荣已经不能动弹。老徐坐在老人床头:“今天怎么样?”但老人已经说不出话来,只是看着老徐,泪流不止。11时22分,老人慢慢闭上眼睛。
老人的主治医生许主任随后对徐兆华说:“在这之前,老人实际上已经不行了,他之所以能坚持到11点多钟,其实是在等你来,看到了你,他也就放心地走了。”
许主任边说,边拿出几张纸来,“这是前几天老人写下的遗嘱,委托我转交给
2他把电话号码写在小黑板上,挂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这块小黑板,至今还挂着。
刚开始,徐兆华帮老人买米买油、换液化气,隔三岔五给老人送点吃的、买件衣服,后来每天都打电话问候一下,隔两三天就上门看望。
看到老人收入很少,徐兆华还经常给他零花钱。可老人省惯了,舍不得用,舍不得吃。于是,徐兆华便把钱买成好吃的,逢年过节买菜总是买双份,鸡、鱼洗得干干净净、剁得好好的送给他。看到买的鸡鱼肉,老人只会用清水煮一煮吃,他又抽时间上门烧好了给他吃。“你弄的比我好吃。”许铭荣乐得像个孩子。
夏买电风扇、驱蚊器,冬买取暖器、羽绒服,徐兆华对老人的关心越来越细致入微。一次,徐兆华发现老人感冒了,原因是老人舍不得花三五块钱进浴室,在家洗澡受凉了。他立刻把他带到一家浴室,对老板说:“以后这位老太爷洗澡,请把澡资记在我账上,我来付。”
许铭荣生前常对社区居民说:“要不是徐兆华,我早就死掉了。”他说的是2004年春节正月初五凌晨,老人发高烧到40℃,情急之下首先想到打电话给徐兆华。刚值完夜班的徐兆华飞快地赶到老人家里,将他从4楼背下来送到医院,直到当天下午才回家。接下来的5天,徐兆华天天把老人背上背下,挂号、拿药、挂水„„
孤独了大半辈子,到晚年享受着徐兆华带来的浓浓亲情,老人感到无比开心和莫大的荣耀。从2005年起,他开始称徐兆华为“干儿子”,并在小区“宣称”自己认了个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干儿子”。看到老人高兴,徐兆华也不想扫他的兴,别人问起来,也就认了。
“一个好人影响带动出一群好人” 徐兆华和孤老的“父子情”,感动着周围的人。许铭荣也因此成了徐兆华全家的“老太爷”,成了徐兆华所在派出所的“老太爷”,成了全小区的“老太爷”。扬州市委书记季建业对此的评价是:“一个好人可以影响、带动出一批好人。”
徐兆华每月工资四千多元,只交一千块钱给爱人,其他大部分用到了许铭荣及其他困难群众身上。爱人从不过问,还和他一起照顾许铭荣老人。
今年春节初六,徐兆华的女儿徐阳跟着爸爸一起去看望许老爷爷。“许老太爷拉着他女儿的手,就像亲祖孙俩,很满足,我们看了也相当感动。”许建华医生说。
许建华告诉记者,今年元月12日刚入院时,“我问许老太爷有没有亲属,他说:‘我有儿子,徐警官就是我儿子。’我就把徐警官当家属。后来知道真相,我们深受感动。”年三十,市卫生局局长到医院来看望病人时,第一个就看望的他。大年初一,院长亲自带人给他拜年,并给他送来礼物。
时近年关,护工请假回家了。护士长仲子轩主动提出来,让她60多岁的老公公来照应许老太爷。就这样,一位60多岁的老人义务照顾一位79岁的老人十多天,帮他翻身、打水、倒屎倒尿„„
2月6日,一位普通孤寡老人的葬礼,深深打动了蜀冈风景区友谊社区近7000居民的心。从老人家到小区大门,短短两百多米的路程,送葬队伍却走了20分钟,居民们不断围拢过来,一起帮助徐兆华送老人最后一程。“你精心照顾老人13年,非亲非故,大情大爱,我们敬佩你徐警官。”社区大爷、大妈们不断走上前,紧紧拉住徐兆华的手。
房子加存款,价值20多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就在老人去世的次日,徐兆华便将这笔“带着温度”的财产转赠给了社区,让爱的接力不断延伸下去。
第五篇:华益事迹(xiexiebang推荐)
依托协会,志愿服务 温暖别人,充实自己
——记青年路街道华益志愿者协会
长春市华益爱心协会创建于2008年12月5日,是一种以互联网为主要组织载体,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青年志愿者团队。协会最初由QQ群里的几十名成员发起,而今发展壮大为拥有近千余名爱心人士的大规模志愿者团队,协会会员已覆盖到老师、医生、商人等社会各行各业的人群。协会注册在绿园区民政局,是拥有独立法人的社会团体。两年多来,华益爱心协会在青年路街道党工委和银融社区党委的指导和帮助下,灵活开展社会公益活动100余项,500余次,由起初的一两个人管理发展到现在的管理员团队分工合作;由起初的单一化爱心帮扶活动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化系列活动;由起初的自筹经费到现在的社会化运作;由起初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名声赫赫。一路走来,所有的爱心成果让华益协会的志愿者成员和关注志愿服务事业的人们感到无比骄傲。
活动掠影:
两年中,华益爱心协会成功组织和开展了“关爱孤残儿童送温暖”、“敬老爱老献爱心”、“心系八方受灾人”、“扶贫助学传递希望”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达到1500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达3000小时,捐赠钱物折合人民币达20余万元。
——“关爱孤残儿童送温暖”
关爱孤残儿童是华益长期以来的一项重点活动。两年时间里,协会多次组织志愿者走进吉林省孤儿学校开展“欢度周末”、“畅想六一”、“集体生日”、“大手牵小手新年联欢”等一系列关爱孤儿的志愿服务
活动。为孩子们制作“心愿卡”,收集孩子们的心愿,放飞理想的纸飞机。两年内共为80余保孤儿送去衣物、食品、玩具、学习用品、书籍等礼物2000多件。每名志愿者与一名孤儿还结成对子,建立了长期联系。这些作法使孩子们感到社会的温暖,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不自卑,不放弃,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帮助孤儿学校的孩子们制作“心愿卡”
举办“大手牵小手,真情永长久”新年联欢会
与孤儿共度“集体生日”
志愿者与孤儿结对子
助残同样是协会一直以来的服务重点。2010年6月份,协会得知吉林省聋儿康复中心的孩子们需要医疗保险,但资金一直没有落实,经多方筹集,为聋儿捐赠3000元,解决了燃眉之急。协会先后为患急 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16岁女孩义卖报纸筹集救命款19833元;为患有肌无力的小朋友陈佳捐款5616.7元;认领银融社区张芯蕊、张华
鑫两名孤儿,帮扶5000余元;举办“圣诞嘉年华、快乐你我他”主题活动,为孤儿和贫困儿童实现圣诞愿望……
志愿者装扮圣诞老人派发圣诞礼物
——“敬老爱老献爱心”
关爱孤寡和贫困老人同样是华益爱心协会的中心工作。长春老年社会福利院、同心养老院和空巢老人、贫困老人的家中都留下志愿者的足迹。协会先后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老人行动,你我共参与”等公益活动。长期帮扶20多位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利用闲暇时间陪老人聊天散步读报纸,帮老人买材米油盐、代缴水电气费和手机费。
与长春社会福利院老人共渡国庆佳节
——“心系八方受灾人”
灾难总无情,人间有大爱。无论是云南地区遭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还是青海省玉树县发生的7.1级震灾,还是我省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都牵动着华益人的心。得知云南地区旱灾,协会与共青团吉林省委、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援建“吉林云南同心泉”大型公益活动,共筹集资金3万多元。玉树地震后,协会积极与SOS机构联系,承担起搬运救援物资的义工。因为公路交通时间很难确定,协会的志愿者都是提前一个小时前往现场,有时要从下午4、5点钟干到夜晚12点钟,有些体重80多斤的女志愿者要传运重达40斤左右的物资,但是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出的。同时协会会员共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近5000多元。
搬运救援物资
在我省百年一遇的洪灾中,协会先后组织志愿者发动身边的朋友向灾区捐献衣物。短短一周内共收到捐献衣物几万件,并先后派志愿者为灾区运送物资……他们用双手将爱传递到灾区,将爱洒向 那片曾被洪水和自然灾害席卷过的热土。
整理捐赠衣物,准备运往灾区
——“扶贫助学传递希望”
助学,一直以来都是华益协会服务社会的主旋律。协会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资助绿园区西新镇特困家庭的王鑫宇小朋友。王鑫宇十多岁,跟着六十多岁、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依靠低保,捡拾废品艰难度日,还要承担着每月一百元的房费,得知这对祖孙俩生活的艰辛。协会志愿者每年都拿出4、5千元对其资助,还不定期为她买些日用品。了解到德惠市天台乡佟家村小学缺少图书室和微机室,协会会员奔走于太阳书城、联合书城,募捐图书。虽然没有熟人引荐,但是会员靠着两条腿和一张嘴深入到企业中去,说明情况争取爱心企业的支持,募集二手电脑。双休日,志愿者放弃休息,与银融社区干部共同来到长春市繁华路段去做义工,义卖报纸募集购买电脑的经费,最终筹集善款5726.8元,购买了20台电脑,实现了佟家村小学生们的愿望。协会成立两年间,坚持资助6名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每名孩子每年资助1000余元,平时还为他们购买衣物和学习用品
走上街头募集助学善款
长期资助贫困家庭孩子求学
两年来,华益志愿者协会一直默默无闻、坚持不懈的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大家都坚定着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做好,而且要持之以恒的做下去!”在协会成员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协会先后荣
获中国民政部颁发的“优秀志愿者组织”、绿园区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十佳志愿者组织”等荣誉称号。
提到荣誉,协会会长岳雷说“协会不为出名,只想实实在在做些善事,让自己的公益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虽然,我们把爱心奉献给那些受助者,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相互帮助的。在我们踏上爱心路的时候,并不是我们在教导他人、帮助他人,又或者是在施惠于他人,而是我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成长,当陌生人把你视为一家人,自己内心的喜悦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感觉真的很好,很幸福!这就是温暖别人,充实自己!”
青年路街道